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管理体制范文

工业管理体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管理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管理体制

第1篇:工业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 管理 石油工业

一、我国石油工业的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自产的石油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问题成为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革新了石油管理体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国石油行业准入管制严格,使得石油市场被企业垄断。石油是对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和安全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的独特的战略资源。当前我国的石油工业管理虽然是以市场为主导,但我国石油行业的准入和石油资源的开发进度一直受到政府的控制。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基本控制了中国的石油工业,并且三大集团的内部股权也高度集中,所以我国石油工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寡头垄断和所有权高度集中的行业。垄断企业通过各种因素遏制石油竞争企业的发展,使得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导致石油市场低效。

其次,传统的成本管理机制需要改革。传统的成本管理以降低成本为目标,而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就是节约。这严重阻碍了成本管理在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作用的发挥。传统成本管理很少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这也很难做好成本管理。传统成本管理受现有的成本管理系统的约束,使得成本管理局限在降低成本的狭义范畴,而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管理核算方法,最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正确信息。

最后,是物流管理上的弊端。首先,石油企业的物流管理与物资供应管理信息实行分片区式、部门专业化式的管理,没有合理的信息网络布局和现代化物流理念的支撑,使得现代化的物流技术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其次,由于石油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实行分级管理,不能形成门对门、点对点的一步到位式服务,导致物流管理链出现间断,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车辆的准确配置和物资的需求等情况。并且大部分石油企业在物流管理上缺乏交流,使得运行效率低下。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国家正在进行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目前我国石油的使用状况,到2020年,我国所用石油资源的50%将依赖外国的供应,因此如何改革我国石油工业的现代管理体制、增强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提高石油工业的运行效率就成为了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二、如何构建我国石油工业的现代管理体制

结合我国石油工业管理现状,我们主要通过对市场管理、成本管理、物流管理策略的建立,来构建我国石油工业的现代管理体制。

1. 进一步优化石油工业市场结构、完善石油市场体系

我国石油工业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包括一些必要的配套制度的建立,其基本的构成成分是多元竞争主体的形成、法制完备条件下的市场监管制度、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

首先,是促进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的形成。这一方面就要改革石油行业的准入体制,采用以资质管理为中心的准入管理体制,通过向符合条件的地方炼厂提供原油,收购其合格的成品油来强化地方炼厂,并将合格的地方炼厂纳入石油工业国家调控的范围;弱化中国三大石油集团的市场垄断。另一方面,在国有石油企业中逐步推行现代管理制度,通过中外合资、境内外上市、兼并收购等途径,对盈利前景良好,需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

其次,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石油工业监管体制。健全的监管体制是开放市场准入和建立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的必要条件。我国应在政府以外设立相对独立的石油工业监管机构,在政府内设立专门负责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制定的部门。我国对石油工业的监管需要涉及价格监管;对行业技术标准、安全生产、公众健康、环境保护的监管等等。

再次,建立市场化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将成品油终端零售价格分为不含税的市场基本价格和税收两部分,运用税收工具而不是政府直接定价调控石油生产和消费,从根本上改变成品油由政府定价的方式。通过价税分离将政府角色与市场角色分开,从而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防止价格扭曲。

最后,促进石油领域的立法建设。石油作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迫切需要至少有一部系统和完善的法律对石油勘探开发、相关设施保护、销售、管道运输、储备及炼制等一系列领域的法律关系进行调整。

2. 石油企业实施有效成本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把发展、获利作为管理目标,实施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 我认为要做好成本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是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目标。要想做好成本管理,我们首先要认识成本,成本是企业做出各种管理措施与战略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确定的,它受企业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成本的改变会影响收入的变化,那么我们在采取任何降低成本的措施时就要考虑该措施对收入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确定成本管理目标是,不应该单纯的追求降低成本,而是要结合各种因素,确定在在目前的管理和技术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

二是重视价值链分析,所谓价值链就是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这一过程就是产品的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处理好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对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各个环节出发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无疑会极大的促进成本管理的水平。石油企业价值链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重构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我们可以通过对各个价值链的分析,来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策略。

三是注重油藏经营管理。油藏经营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对石油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和生产成本,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它是从石油油藏发现,开发到退出全过程的经营管理。引入油藏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实现成本管理的集成化,有利于成本管理的上下协调优化。

3. 石油企业现代物流管理策略

要实现现代物流管理,首先要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制订统一的规划和完整的方案来指导石油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该系统必须具备物流信息采集功能,物流信息存储功能,物流信息传递功能,物流信息交换功能,物流信息处理功能,物流信息开发和深度加工功能,信息安全管理和增值服务功能。然后,我们可以利用该系统,对石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然后发展电子商务,实现无纸化办公,主要包括网上报送计划、开单、结算、支付、传递单据等,可以免去以往交易、结算过程中大量的单据往来、人员往返,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其次是整合采购资源,实现联合采购。按照国际惯例,将我国的石油企业,按区域划分为、华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等若干个大区,然后使各个区的石油企业实行物资的联合采购,发挥批量采购的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最后是物资集中存储,实现二级单位“零库存”。撤销各石油企业二级单位的仓库,将物资集中存储到企业下属的物资公司的仓储中心,贯彻“同一种物资只储存在一个仓库里”的物流理论,实现石油企业各二级单位的“零库存”,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我们也不乏利用现代管理体制获得成功的石油企业,比如,中国石油利用信息平台,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推行集约化和专业化管理,大力发展实时物流和绿色物流,吸引了大批用户,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浙江石油通过费用统一核算、资源统一调度,绩效统一考核,人员统一管理,建立资源物流统一运作平台降低了四千多万的成本。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油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力,我国的石油工业就一定能够由大到强,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提供油气供应保障,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荣,赵福宇.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

[2]车长波.中国石油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3]刘爱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与分析. 中国外资[J],2011.

[4]王燕梅.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机制的建立[J].国际石油经济,2008

[5]谢书.浅析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J].管理创新[J],2008.

第2篇:工业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 工业文化;高职院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62-020引言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一观点为我们指出了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工业文化素养,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的理念。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好几种发展模式,如集团化模式、产业化模式、公有民办模式、园区化模式等,在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在发展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已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如何使高职院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如何使高等教育行政体系和评价体系更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发展,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关系到高职教育与工业化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沿性问题。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面对更加自主更加个性化的青年一代,面对日益加快的技能革新,面对日益凸显的劳资矛盾,面对校企合作中的重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从文化建设的层面进行战略思考与实践探索,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

1工业文化的内涵

工业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文化,也是现代产业的共同精神财富,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更具有反映现代产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工业文化是各个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集大成与概括结晶,它覆盖三次产业而不仅仅局限于工业部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工业文化的发展水平与其工业化发展水平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先进的工业文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的工业化。工业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尊重一切劳动,尊重一切劳动者,其内涵主要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当前我国先进工业文化建设方向是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致的,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代工业文化在我们的经济和生产生活领域的具体实践原则。

劳动者作为产业化的主力军在创造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也不断的创造先进的工业文化,因此,劳动者自身的工业文化素养决定着工业化的先进程度。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离不开工业文化素养这一核心内容。如果把劳动者整体素质比着一座冰山,那么浮在海面上的显性素质仅仅是其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技能以及相应的知识水平,这些显性素质相对而言更易于测量与评价,教育培养的难度也相对较低。隐藏在海平面之下隐性素质是支撑着劳动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的关键能力和工作价值观。尤其是工作价值观直接决定了以上所有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和优劣。工作价值观相对而言测评难度较大,其培养周期也比较漫长,甚至伴随劳动者从青年学生到企业员工的终身学习和工作过程。

2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地推进、高校管理研究的深入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要在高等院校体系中突显自己的造血功能,要在全球化思维引领下推进本地化运作,要在科学管理运行中加大监督考评,要在谋划发展中构建整合与数字化等等,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基于过去的、局部的模式与思维将难以推进院系两级管理,难以实现院系的和谐进步。目前,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的现实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如下:

2.1 管理理念滞后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由中专学校升格“戴帽子”以及职工大学挂牌“变帽子”而产生的。思想理念受传统的的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职工事实上仍是捧着“铁饭碗”,内部管理机构政府化倾向严重,忽视学术权力;推崇以人管人,忽视以制管人;推崇经验决策,忽视科学决策;推崇规模效益,忽视质量结构;推崇外延扩张,忽视内涵提升等。在这种倾向下,院级职责变成了党政管理的职责,院级职能部门往往是代表学院来决策、指挥、控制;系级职责则是从属于院级职责的细化职责、基础职责,系级组织结构往往是在应对院级职责被动地开展工作。

2.2 组织结构雷同高职院校设置组织结构时往往是比照着普通高校组织结构来设置的,并没有弄清楚普通高校组织的性质、功能、历史性、复杂性,更没有弄清楚普通高校两级管理的运行机制、流程程序、优缺点与效率问题等等,各个职业院校院系的架构以及架构单元几乎都是对普通高校的复制,造成组织结构的基本雷同,具体架构主要是“院—分院”模式、“院—系”模式、“院—分院(系)”模式。复制的结果是既快速形成了权力配置、责任配置,又快速走进了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互相推诿扯皮、效益低下的困境。

2.3 运行机制不活许多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一方面沿用旧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启用普通高校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因而出现了运行的冲突、碰撞、停滞,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计划运行。这导致高职教育规律所隐含的管理特征、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的权威性和法同性都没有得到体现,教职工地位缺乏一种持续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2.4 市场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层次高等学校的市场意识都十分淡薄,人事管理、薪酬分配用人制度方面难以体现。从高校而言,集聚了大量的组织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管理专家,都能在社会上多种多样的组织设计组织结构,但为什么就不能为自己设计一套高效的组织结构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高校自身存在的复杂性所致。高职院校组织不是企业组织,也不是公共组织,但高职院校具有产业性质、亲企属性,完全可以引进市场手段进行运作。

2.5 基础管理薄弱众所周知,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基础较好的中专或成人大专的学校升格而成的,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范。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又忙于应付扩大后的教学日常运转,对各项基础管理工作难以实施,致使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在一定程序上存在着无制可依、有制不依、执行不严的现象。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来谈。“院系两级”管理必须依据工业化社会“简约化、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院系两级在办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社会发展、政府决策、企业需求等方面为依据,从管理体制、功能作用、制度流程等方面入手,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而建立的一种“层次清晰、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简约高效”的运行管理模式。为此,必须进行观念和体制的创新,必须从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理念中走出来,构建新的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机构、管理运行、管理文化、管理职责等等。只有认清什么是高职院校自己的、特有的,才能构建新的高职院校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新的高职院校的院系两级职责。

第3篇:工业管理体制范文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有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统一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相统一又分离的管理系统。

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文化层次、组织层次和管理方法层次,其中,文化层次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方面的内容。而在组织层次中,涉及行政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方面的内容。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最低层,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具体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自1985年起,我国先后了一系列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大量有关的探索和试验。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触及的利益也千头万绪,致使改革的步履维艰,进程颇为缓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2.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径。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属于开拓性的事业且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胆进行实验性改革的方针,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够明确,无法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和重新调整政事双方的权责关系,因此很难做到周密策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简政放权。而公共事业组织自主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政事分离、反而还更加混淆了各种不同性质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界限,造成了体制混乱和体制冲突。

3.缺乏改革的整体配套条件。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前期是分头并进、各自为政的,所以不仅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不同,而且也未能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面临一系列的难题,需要各方的配合解决。尤其是资金来源与人员分流问题,更不是仅仅单个部门独立所能够处理好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就难以继续推进。

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策略分析

1.善于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其具体管理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够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做到物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方法、市场检测法、环境扫描与基准比较技术、政府服务承诺制度、绩效评估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许多是从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经过一番加工改造之后应用于政府行政部门和公共事业组织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要健全、完善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从而使公共事业组织能够在新的环境下高效、公平的运作,实现其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的宗旨。

公共事业组织在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和高效。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改变公共事业组织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之以消费者主导,发挥公共事业组织在横向和纵向两个联合中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除了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中现存的各种社团进行分类管理,还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成员资料数据库,利用职能信息检索、智能化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络社团进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使得网络社团作为当代公共事业组织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良性作用。

2.积极运用多元的管理手段

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多元化是管理手段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公共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负责,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传统的公共事业组织由于行政依附性较强,在管理上也沿袭行政管理的方法,对于准公共事务大部分采用行政型命令的直接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直接管理的手段不利于分权,不利于发挥其他系统的作用,横向沟通困难等缺点日益显露出来。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改进、创新,更多的采取间接管理的手段。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可以运用经济、法律规范的间接手段,同时发挥情感教育管理手段在组织管理的作用。在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体系,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努力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综合的治理。

第4篇:工业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化工企业生产产品不断被用到各项事业中,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然而,化工企业生产产品具有特殊性,对员工产生一定职业危害,处理不当将危及员工生命健康。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释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粉尘、噪音及辐射等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影响下,企业如果不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将对化工企业员工身体健康乃至整个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严重危害。因此,为保证企业的发展效益和员工身体健康,需要通过调研活动发现职业卫生问题所在,做好各项生产的安全防护措施。

1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存在问题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发展观念影响下,化工企业对职业卫生管理重视程度降低,由此对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由此给企业形象形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现象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1.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随着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化工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取消或分离了员工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员工在企业内无法得到职业防护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保障。现阶段,较少企业中存在保证职工医疗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然而,具备医疗卫生机构的企业中医护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导致化工企业员工未能得到很好的卫生管理体验,对危害自身身体健康的环境知晓率较低,对维护自身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造成员工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较低,容易对职工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1.2职业卫生准则和制度未起实质性作用

职业卫生准则及制度是对职工的卫生管理水平起到保障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和职工履行双方承诺及义务,自觉遵守职业卫生制度及准则。执行职业卫生准则及制度的目的是减少化工企业对员工形成的危害,降低职业对员工的危险因素,在执行过程中形成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共赢体系。然而,一些化工企业虽然建立了保护职工,维护生产秩序的职业卫生准则和制度,在落实上却未能为员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不能明确提供管理流程及要求。在制定措施过程中,化工企业趋向于制定形式上的规章,对员工职业卫生管理方面未明确提出管理规定,将制度及措施作为摆设,成为形式。

1.3健康防护措施未落到实处

化工企业职工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危险性要求化工企业定期为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作为健康防护措施的重要依据,但是,许多化工企业将普通体检作为职工身体健康的衡量标准,未针对自身行业特点进行专门体检工作,这对化工企业职工的健康防护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化工企业运行过程中,其对职工的安全防护存在较大漏洞,具体表现为有害物质的检测未与职工的健康指数挂钩,在实施过程中物质检测与健康体检未进行有效对接和沟通,各项指标和数据未能充分分析和利用,造成化工中剂量反应关系和剂量效益关系被忽略,导致对化工有害物质及员工的健康未能建立实质性分析关系。

1.4忽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受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影响,化工企业为追求更大经济效益,在职工身体健康和职业卫生管理方面重视程度第,各项防护措施未能做到位。在设置安全防护措施方面,对有害物质的处理及过滤设施较为简陋,职工长期置身其中,影响身体健康;在职业卫生教育方面,企业对职工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形式单一,未能起到影响职工思想,提高职工卫生安全意识的作用,不利于员工身体健康及企业的长期发展。

2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对策思考

2.1明确责任,发挥主体责任

为提高员工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需要化工企业明确责任,发挥主体责任作用。化工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督导,在卫生管理机构内配备专业人员,建立健全主体责任制。加强对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思想认识,确保各项职责明确,各项基本任务能够落实到个人,明确实施流程,建立长期有效的服务机制,实行激励措施,调动各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各种职业病。

2.2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和规则

针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规则形同虚设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须明确主体责任,编制操作手册,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在实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加强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及培训工作,要求其遵守各项工作章程,提升自身职业卫生意识。

2.3有效投入职业卫生设施

为促进保障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安全基础设施上需要加大有效投入,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具体做法是,对需要经过特殊处理的物质,选择合适位置安装处理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及时淘汰老旧设备,定期建设和维护设备,对发现问题的设备及时维修;逐渐消除危险物质、气体及噪音对企业职工造成的危害;对照国家标准检查自身设备,如有不符,及时更换。

2.4坚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针对企业职工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所受到的危害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健康体检项目。摒弃普通体检的做法,化工企业在实施安全防护措施过程中,注重将安全防护监测和职工的体检结合起来,进行关联性分析,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险物质对员工造成的伤害,进一步保障员工身体健康,提升企业效益,促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3结论

化工企业工作特殊性要求企业注重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卫生管理水平才能获得长期稳定发展。坚持以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企业发展为原则,设置专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准则,提升职工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做好对职工的安全防护工作,加大职业卫生投入。

参考文献

[1]姜云杰.化工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及措施分析[J].石化技术,2017(03).

[2]刘晓晓,叶开友,周颖,顾春,徐惠芳,陆辰汝.上海市青浦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状况调查[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7(02).

第5篇:工业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涵义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有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统一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相统一又分离的管理系统。

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文化层次、组织层次和管理方法层次,其中,文化层次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方面的内容。而在组织层次中,涉及行政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方面的内容。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最低层,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自1985年起,我国先后了一系列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大量有关的探索和试验。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触及的利益也千头万绪,致使改革的步履维艰,进程颇为缓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二)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径

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属于开拓性的事业且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胆进行实验性改革的方针,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够明确,无法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和重新调整政事双方的权责关系,因此很难做到周密策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简政放权。而公共事业组织自主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政事分离、反而还更加混淆了各种不同性质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界限,造成了体制混乱和体制冲突。

(三)缺乏改革的整体配套条件

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前期是分头并进、各自为政的,所以不仅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不同,而且也未能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面临一系列的难题,需要各方的配合解决。尤其是资金来源与人员分流问题,更不是仅仅单个部门独立所能够处理好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就难以继续推进。

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策略分析

(一)善于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其具体管理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够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做到物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方法、市场检测法、环境扫描与基准比较技术、政府服务承诺制度、绩效评估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许多是从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经过一番加工改造之后应用于政府行政部门和公共事业组织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要健全、完善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从而使公共事业组织能够在新的环境下高效、公平的运作,实现其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的宗旨。

公共事业组织在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和高效。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改变公共事业组织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之以消费者主导,发挥公共事业组织在横向和纵向两个联合中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除了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中现存的各种社团进行分类管理,还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成员资料数据库,利用职能信息检索、智能化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络社团进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使得网络社团作为当代公共事业组织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良性作用。

(二)积极运用多元的管理手段

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多元化是管理手段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公共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负责,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传统的公共事业组织由于行政依附性较强,在管理上也沿袭行政管理的方法,对于准公共事务大部分采用行政型命令的直接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直接管理的手段不利于分权,不利于发挥其他系统的作用,横向沟通困难等缺点日益显露出来。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改进、创新,更多的采取间接管理的手段。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可以运用经济、法律规范的间接手段,同时发挥情感教育管理手段在组织管理的作用。在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体系,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努力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综合的治理。

第6篇:工业管理体制范文

1.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500;2.云南楚雄市计生服务站,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 在现代医疗服务中,距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怎样提高护理质量,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加强护理思想、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护理质量。

[

关键词 ]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193-02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主题为:“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目标是:“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考究不断加强,对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患者增强的服务需求,推行患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是管理者应思考的关键性问题。卫生部所推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创造更好的医患关系提供了参考。我院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促进了护理服务与患者服务需求、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领会文件精神,因地制宜改进工作方法

护理部根据“16项重点工作要求”对护理考核标准、护士工作职责、患者出院、入院手续办理流程等进行了修订。根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进行基础护理培训,提高护理质量。印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相关知识》组织全院学习,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要注重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渲染活动氛围,要让群众和职工了解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重要性,在医院简报上开设“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专栏,刊发先进做法及榜样事迹,用以相互学习、共同借鉴。并同时公示基础护理的项目和内容,接受社以及服务对象的监督。

不断学习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深刻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让每位工作者切身领悟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宗旨和目标。力求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积极工作,主动服务,借助活动夯实基础护理,给患者提供更满意的护理服务,塑造新时期护理工作者的新形象,力争建立起新的护患关系,通过树立榜样典型,以点带面,将实际护理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2领导挂帅,研究实施,夯实基础

院领导要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高度重视,组织院办公会进行研究,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推进。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自上而下要求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并进行考核。

医院召开领导层和护理部会议,对这项活动进行部署和推进,强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不断改进医疗水平、铸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组要立足自身,深入调研,分析本医院服务阶段存在的弊端,制订相关解决方案、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同时,组织召开各部门协调会议,落实工作要求,推进工作进度。④护理部定期召开会议,相关领导掌握各科室的工作状况和职工的想法,加强心灵沟通,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员工内心,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地基础。

3注重细节管理,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概念

3.1把握基础工作

护理部 “基础护理信息统计表”,要求各科室认真填写、相关领导不定期检查,确保数据不弄虚作假,应付公事。专门检查护士基础护理工作。并对相关工作作出评价。定期开展基础护理技能评比,优秀科室及相关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目的是保证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一丝不苟。

3.2加强安全管理

运用问题管理模式加强护理安全,建立严密的护理问题管理组织体系。医院护理管委会下设质量控制小组、病区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理安全管理员,使安全管理落实到人。建立规范的问题管理体制,定期查找潜在的问题,以不断优化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发现问题立即分析,全员参与,提高思想认识,逐一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发现的问题。发现不良事件立即上报,接到上报应立即着手调查,调查结果适时公布,不断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在全院规范各种警示标识,做到颜色醒目、外表美观,以提高警示作用。

3.3人性化多元化服务

医院的护理应重视人性化服务,微笑服务。反应要迅速,不强调做错的理由,少讲话多做事,交流要轻声细语有礼貌、要有气度,能容忍患者的刁难、工作细心、服务实在。护理人员要多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想问题,用负责任的态度处理问题,主动替患者思考方案,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医护工作者的真诚,跟一家人一样共同处理问题。

3.4落实各项护理外资源

医院统筹各部门围绕临床一线工作,完善各项护理外资源保障。组织医生学习分级护理标准,开展临床路径,规范医嘱行为;申领药品要及时送到病房,维修人员定期对医院设备进行故障排查。保洁人员服务规范化,系统化,实行统一调度,以便及时完成清洁任务。购置充足的急救车、晨晚间护理车并培训相关急救人员。充分保证医用设备到位,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严格提高护理质量,把控绩效考核

4.1统一服务标准

医院倡导“服务的九个标准化”,从九个方面下手,力行做到礼仪化的入院接待、具体化的流程介绍、温馨化的病房环境、规范化的服务过程、透明化的医疗费用、亲情化的沟通过程、特色化的服务目标、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经常化的保持联系。对护理服务标准进行统一,使得护理人员身体力行,给病人更好更优的服务。

4.2明确各岗位职责

医院护理部门颁布了有关护理人员的管理制度,以分层管理为模式,明确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的职责,每一个护理岗位都制订出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的岗位职能和班次职责。从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到助理护士每个基本环节上,科学、完善的岗位职责是每位护理人员服务的原则,从而统一科室内部行为,用精细化管理的“制度规范人”取代“人管理人”为核心,对护理人员进行更好的管理。

4.3确立弹性化的排班方式

在均衡性、连续性、责任性的基础上,调整护士的在病区的排班方式。在服务质量较好的病区内试成立以小组为方式的护理模式,按靠近及病情轻重为原则分组,每个小组中护士按照年龄大小、职称、相互配合,根据组内各护士的经验和能力分配不同护理难度的病人。临床护士在护理其负责的病人要具有责任心,负责病人的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康复、治疗、健康指导等全部工作,使其对护理的病人提供连续化、全程化的服务,增强护士对病人的责任心,拉近护士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良好的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4.4进行科学的考核

在医院服务质量较好的护理病区不断的摸索下,与护士的工作情况相结合,包含护士的服务态度、护理工作量、工作质量、病人满意度、工作风险等项目,设定一个能体现绩效差别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5注重护士的思想动态,为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

护理工作是专业技术和服务性相结合的工作,要从生活、工作上关心护士,及时了解护士的思想动态,使护士更好的主动的病人提供优质、无缝隙的服务。医院护理部注重发挥优秀护士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建立“优秀服务标兵”护士榜,在医院护士中树立学习、借鉴的典范。并且,要让护士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美丽,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医院每个季度开展内容丰富的文体类活动,让广大护士在活动中减轻自己在工作上压力,全身心的放松自己。而且为特殊环境工作的护士如重症监护室、传染科病区的护士提供特殊岗位津贴,同时,对家庭有特殊困难的护士,工会组织主动给其经济资助。通过多方位的关心和帮助,让护士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

参考文献]

[1] 王丽,孙亚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J].护理研究,2010,24(5A):1196-1197.

[2] 温雪霞.如何搞好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疗养医学,2006(2):130-131.

第7篇:工业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公共事业 管理 体制改革 创新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探索公共事业管理改革进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整体目标和改革模式,正如学者成思危教授所言,事业单位改革基本上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 的做法,但连“河”的对岸在哪都还不大清楚的情况下,其困难就更大。 因此,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事业单位改革目标,选择合理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将是新一轮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关键。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涵义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作为一种自治体制,它的产生和出现是具有一定的背景条件的,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公共需求不断增长。将社会的公共需求完全交由政府提供的传统民政体制,客观地必然导致政府机构的不断膨胀。而政府行为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反应速度慢,服务质量和公平性缺乏保证,成本高且效率低,即一方面难以提供人们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过重的政府财政又使社会不堪重负。再加上公务人员追逐权力、地位和利益的主观需求,更使得政府机构的膨胀成为难以克服的顽疾而在传统社会治理思路指导下的行政改革,总也逃脱不掉政府机构“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要想有效的解决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和政府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必须跳出公共需求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传统民政体制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整合组织方式。在这种社会需求背景下,一种崭新的社会自治管理体制,即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应运而生。这些公共事业组织的出现,弥补了政府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分担了原来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必然要求或迫使政府更多的放权和授权,使得政府在某些方面从原来的管理和控制转变为服务和协调,由原来居高临下的领导变为双方合作。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加之刚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影响,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进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缺少加强民间公共事业的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我国民间公共管理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地由公民个人及社会其它力量大量兴办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事业。这种局面,使民间自发组织兴起的公共事业管理已成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中坚力量,其发展速度与发展的广度,都要超过政府组织的公共事业建设,这也使得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问题进一步突显, 即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对民间公共事业管理的规范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口益繁多的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需要。

(2)缺乏公共事业的规范化管理

从现实中的公共事业管理到网络虚拟世界的公共事业管理,再到借助国际互联网运作的跨国公共事业管理,我国都缺少规范管理体制。一方面,政府的精力有限,相关部门对新技术与新事物的反应比较迟钝,工作的主动性也有所欠缺,特别是这种制度性的管理工作,更多时候不愿意主动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的出现,公共事业大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 这种不对称的工作局面,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3)缺少网络化公共事业的管理制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公共事业也不能例外。网络上大量兴趣爱好相同, 目的一致的网民昕组织的虚拟社会团体,虽然与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传统规范不同, 但从实质上来看,他们诸如的定期不定期限的举行网络文流、筹款以及社区管理都与现实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无异,从属性上判断,应属十公共事业组织。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针对这种网络社团的规范还是一片空白,一些骗于利用管理缺失,通过组建等集善款的网络团体进行行骗,不但伤害人受害首的合法权益,也打击了人们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积极性,对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相应的法规和配套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管理。

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策略

(1)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它必须改变以往的“命令”管理.从而转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再次,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是把物作为管理的目标.把人变成了物的附属物。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的主体性更直接的表现出来。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也要注重以人为本,保证社会居民与社会管理者的沟通渠道畅通。

(2)完善财务制度

建立以国有资产管理和事业成本核算为中心的、统一的公共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一方面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使用,降低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现代财务管理制度,有效的控制各项公共事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公共事业投资效益,促进公共事业组织的健康发展。

(3)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

要积极引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做到物尽其才,物尽其用。一方面,要进行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创新,提高其运作水平,另一方面,要关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同时,根据各公共事业组织的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自主管理,有利于组织管理方法的完善。

(4)改革人事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法

针对公共事业单位人员膨胀,冗员难裁与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 首先要确保公共事业组织的用人自,辅以完善的激励措施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公共事业人事制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共事业组织必须要建设一支富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发展壮大,一方面,要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突出组织的固有技术优势,另一方面,要以多种方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组织的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事业管理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工程,必须进行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合理安排,并落实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加军.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的模式选择[J].前沿.2010年,19.

第8篇:工业管理体制范文

一、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主导

职业培训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企业内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也有社会机构组织的科普培训、公益讲座,以及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面向某些特殊性岗位的培训,例如对社工的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这当中也涉及到一些医学、教育方面的职业能力。目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是政府牵头、劳动者参与、社会协同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和公益性。政府主导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迅速打造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投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受任期和执政思路所限,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延续性不强,刚开始的阶段会投入较多,如果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可能在后续阶段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教育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在社会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政府的关注点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区域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成熟度也有所不同。

(二)层次多元

终身职业培训涵盖的范围较广,以培训的内容分类,包括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以接受培训的人员分类,可以分为在职人员培训、岗前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一般性社会知识培训,以培训的时间分类,包括项目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有些职业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定制,有些培训则聘请业界的知名人士讲解,还有的由员工自我培训,职业培训的过程也是企业员工“传帮带”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对职业培训比较重视,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员工自觉学习的意识更强,终身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更高。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等职业培训体系相对薄弱,企业和员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对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因此这类企业中的终身职业教育进展有限。

(三)覆盖率低

终身职业培训在企业的覆盖率普遍不高。在国有企业,职业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在私营企业,许多员工从入职以来就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职业训练,只能在工作中摸爬滚打、边干边学。对于一些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由教育局或人力资源局牵头,通知辖区企业派员参加,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所以企业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抱着“抓壮丁”“凑数”的心态参加培训,因此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人们的意识当中,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也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认为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知识文化已经够用,学习是浪费时间,“纸上得来终觉浅”,拒绝“纸上谈兵”。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引导人们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十分必要,因此自觉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强。

(四)实效有限

职业培训是一项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长、传授的知识、实地调研的单位、实际操作的项目,都要进行周密的规划,否则培训容易沦为“走过场”,没有发挥实际效用。有些职业培训,教授的不是具体技能,而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工作态度,讲解的不是怎么干,而是应该干,培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让学习者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也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目前社会上也有不少市场化的培训机构,但教授的知识多为考研英语、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等应试型内容,面向的不是职业技能,而是从业资格,有不少人虽然参加了培训、通过了考试,但职业能力仍然欠缺,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不得不“回炉”重塑,这也反映了当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弊端。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构建终身培训的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具有办学优势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工作机构,与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劳动者自学相比,存在巨大的优势。首先是师资优势,高职院校拥有大批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经验,同时还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其次是场地优势,企业办学需要腾挪出专门的学习场地,社会办学需要租用人流密集处的大教室。而高职院校本身拥有教学场所,不仅拥有教室、课堂、图书馆、实训基地,还拥有一应俱全的后勤保障,食堂、体育场、宿舍楼,解决了职业培训的后顾之忧。再次是经验优势,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相长,学校从专业设置、企业联动、师生管理、经费运作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企业内部“小打小闹”的短期培训,以及社会上专业门类不齐全的“偏科”培训相比,具有更大的管理经验优势,也更能促进终身职业教育朝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校企协同具有实训优势

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不可能抽出大量的人力和充足的场地从事培训工作。社会培训受制于办学条件,也没有丰富的实践应用型资源。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保持着校企合作,与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无论是生产性还是经营性行业,都或多或少拥有实训平台,为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个仿真模拟的体验环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到企业去实习,工作地点较为分散,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由很大,这类职业培训就必须有专业部门来协调。高职院校是胜任这一任务的最好选择,在长期的教学培训中与企业建立了大量的业务往来,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利用好学校和企业“两大平台”,有助于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就与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形成了人才定向培养、企业基地实习、实训平台强化训练的办学模式,将这种模式拓展到社会终身职业培训中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要,发挥培训效益。

(三)政府支持具有平台优势

与社会开办的零散式职业培训,企业的专项性内部培训相比,高职院校的终身职业培训更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专项性资金和相关政策配套。社会上开办的职业培训一般侧重于一个或几个专业内容,综合性、系统性不强,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流动性大。企业的内部培训针对某个专项进行,与企业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缺乏公益性和持续性,推广和普及意义较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整合师资力量、社会资源,设置社会需要的课程,结合政府的区域规划、产业导向、目标任务来培养人才,针对性和指向性较强,因此更能得到官方支持。而终身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培训载体不足、平台不大的困境,由政府主导、高职办学、企业协同、社会支持、公众参与,打造一个终身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政府将科技经费、服务业引导资金、人才资助资金投往这个平台,能够推动高职终身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

(四)在职培训具有需求优势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办终身职业培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现在社会开办的职业培训门类众多、竞争激烈,但形成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培训机构较少,如“新东方”“蓝翔”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及的行业有限,还有大量社会急需的岗位职业缺乏优质知名的培训机构来组织。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点更新“,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些职业营运而生,如网络营销、淘宝客服、图文处理、物流运营等,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人员急需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齐全,而且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品牌和社会信誉,由于是专业办学机构,也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和新设特色专业,培养岗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能够利用晚间、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培训,制定课时得当的职业培训“套餐”,为劳动者提供了很大的时间便利,因此也会获得较大市场需求。

三、结论

第9篇:工业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质量体系;施工企业;运行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1-0154-0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纳入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施工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经之路,通过系统地贯彻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使各项业务工作均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得到梳理和规范,不仅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也能够使公司质量保证能力持续加强,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有效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随着2010年新进添加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作为强制要求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精细化。

1.体系执行的文件

(1)国家标准。GB/T1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2)与企业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法规、规范。(3)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文件。

2.体系的建立

(1)管理方针: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统一的管理方针。(2)人员配备:首先确定项目经理是所属工程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的责任人,并且指定项目总工或负责技术质量管理的领导为主管,有条件的项目部可以设立专兼职管理人员,协助项目经理、总工按内部审核管理规定要求,开展本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3)建立组织机构图:项目部根据自身的人员配置,建立质量体系组织机构图,从组织机构图中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分工。(4)制定项目部各部门职责与权限分配表:通过对企业管理体系文件中各章节的分解,参照公司职责权限分配表,确立项目部的职责与权限分配表及人员名单,确保项目部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5)制定年度目标指标:项目部根据公司或上级单位每年初的年度质量管理目标和指标制订符合自身要求的质量管理目标和指标,并张贴在项目部醒目位置,以各基层单位的目标和指标的落实情况来确保公司总体目标和指标的实现。(6)收集法律法规:项目部根据公司年度下发的法律法规清单,摘取适合本工程的法律法规,并负责获取项目所在地的工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法规、规范,并形成记录,编制成法律法规目录清单。(7)编制记录清单:根据公司下发的记录清单编制项目部内部记录清单,确保每年使用的表格和记录文件的有效性。(8)汇总有效文件目录清单:项目部应根据自身的收发文情况,及时汇总编制本项目部的有效文件目录清单,有效文件的控制范围一般包括本项目部的发文、各种策划书、专项方案、技术管理文件、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图集、图纸、政府顾客供方等关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技术文件。

3.质量体系的管理

3.1质置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3.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控制

3.2.1施工准备控制

(1)图纸会审:项目组织有关施工技术人员熟悉、学习设计图纸,领会设计意图,核对图纸内容,对存在的问题和可以优化的内容进行汇总,并报请监理、业主、设计审核。(2)项目策划:召开项目策划会,形成施工策划书,按企业要求上报审批。(3)方案编制:项目组织和指导有关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单项施工方案。通过方案对人员、设备、材料、进度、施工工艺、质量、安全等措施或要求作出全面安排,指导工程的实际施工。

3.2.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控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定要求,施工过程、服务过程处于受控状态。(1)分项工程施工方案: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编制分项工程施工方案,项目经理批准。业主有要求时送业主认可。(2)技术交底:分项工程施工前,项目部要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操作方法和质量要求。对于一些重点项目需要进行典型施工,以证明方案的可行性。(3)“三检制度”:项目部对每道工序施工执行“自检、互检、专检”程序,并填写工序交接单,上道工序质量合格、手续健全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凡隐蔽覆盖的工序或分项工程,必须执行隐蔽工程验收手续,由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经专职质量员z验合格后提交监理工程师检验,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隐蔽工程覆盖工序。(4)质量例会制度:按要求定期召开质量例会,分析质量现状,掌握质量动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诊断、整改、协调、研究、解决、攻关,做到持续改进。(5)质量奖罚措施:对出现的一般性质量问题,通过下发质量整改通知书的方式,要求协作单位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利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奖罚制度严格罚款,对提高施工质量有功人员给予一定奖励。(6)把控材料质量关:项目部建立材料采购、仓储、领用过程中的审批、监督体系;坚持大宗材料货比三家或采用招标办法;执行供应商评审和确定商家的会签制;工程所有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都经过检验并有质保资料,材料进场前,对其进行抽样复试,检测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进入施工现场,且建卡登记,积极配合专业监理工程师做好见证取样工作。对浇筑的混凝土,焊接钢筋均在现场取样,试验结果均能满足规范要求。(7)产品标识:通过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产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等各个阶段中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标识,防止产品混淆并在必要时实现追溯。

3.2.3产品防护

(1)做好位移观测工作: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参数和工艺,以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功能。(2)工程成品保护:在施工过程中,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工程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和保养。(3)推行标准化施工,通过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开展质量通病治理活动,提高工程质量水平。(4)开展各类争优创先活动,积极参与QC小组活动,通过PDCA循环不断提高工程质量。(5)其他要求:在确保质量达标的同时,以安全标准化、环境无污染为前提,适时对环境和安全体系进行同步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