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护理安全管理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安全管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安全管理计划

第1篇: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院是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1个总院、7个分院(儿童、精神、传染、康复、口腔、肿瘤、急救7个专科医院)、71个护理单元,开放床位3000张;护士总数1655人,其中男89人、女1566人;年龄19~59岁,平均(31.78±9.67)岁;中专140人,大专958人,本科557人;护士829人,护师465人,主管护师280人,副主任护师77人,主任护师4人;身体基本健康。

1.2方法

1.2.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建立由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各职能科室正主任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设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护理部,配备3名专职人员(副主任1名)负责全院护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整改、督查与追踪工作。实施护理部-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和护士自我控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遵循PD-CA循环程序开展集团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及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最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对医院、患者及护士造成的伤害。集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将差错原因看作质量持续改进要点及护理风险预警项目。护理部针对因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及重庆市规范,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的集团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隐患,制订预警控制方案

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按科室、岗位仔细评估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落实整改,将实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定为对护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义的预警信号,并针对每一个预警信号制订出预警控制方案下发相关科室。

1.2.4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与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

由护理部制订电子版的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该表包括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设施与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病区环境、投诉与纠纷、医疗费用等项目。按照周报表项目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1)临床一线护士:每班进行岗位隐患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列出相关护理安全预警内容,及时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交班,对各班护士进行预警;(2)临床护士长: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将巡查结果每周上报护理部,对本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列出预警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3)总(科)护士长:每周对分管区域进行安全巡查1次,指导并协助临床科室解除安全隐患,并追踪整改效果,每月将本片区巡查结果上报护理部;(4)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安全巡查1次,并将本月全院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按安全隐患的性质、级别启动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实施患者风险预警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按新三级甲等标准对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入院评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管道滑脱危险因子评估等。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会根据其用药及病情变化对上述危险因子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风险预警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2.6完善设施设备,打造安全环境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全方位体现安全理念,病区地面全部安装防滑地板,墙面安装有扶手,配备有多功能双侧床栏的病床,病区厕所、盥洗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防护窗,电梯及楼道安排保安人员保护患者行走的安全,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均贴有醒目的标识及使用说明,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手推车、轮椅、徒手电梯等。医院在硬件配备上处处体现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务理念,力图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疗养环境。

1.2.7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弹性调配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也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属于安全预警范畴。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层级管理制、新老护士搭配制,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系数增加。护理部以新三级甲等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病区护士配备原则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并根据各病区实际床位使用率、患者护理等级比例、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弹性调配,做到合理、灵活、高效,以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实安全警示教育,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实施科室、片区及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护士长每周五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对本周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预警内容,布置整改方案;总(科)护士长每月组织分院(片区)安全警示教育会,对分院(片区)存在的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管理对策,并部署安全预警控制方案;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缺陷总结暨安全警示教育会议,对季度护理缺陷的性质、类别、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讲评,对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方案,下发临床科室落实整改。通过分级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体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1.2.9评价方法

将2011年(实施前)与2012年(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5项内容,每周上报统计1次;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特级和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7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检查1次;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服务技能、服务礼仪、人文关怀、生活照护、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8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调查1次。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以分值表示,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上报率显著提升。

2.2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满意度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前后者满意度分别为(91.72±3.27)分、(97.64±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结论

识别护理风险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作为管理者应不断发现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评估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并确定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范等措施。现代护理安全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这对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在促进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做法。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已将护理安全管理列为独立评审标准。如何在集团化医院中同质化实施新三级甲等安全管理标准,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1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的关键

管理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工作,需不断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级护理安全预警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了个人护理风险预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与传统方法比较,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

3.2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在集团化医院标准化的实施,可提升护理安全的预警作用

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有利于消除护理人员抵触情绪,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谐一致,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在缺陷发生时均能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应对,自觉分析护理程序中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对系统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能尽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报告与处理。与传统方法比较,全院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表明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可实现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同质化提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使安全关口前移,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

3.3护理安全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实现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

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信息网络中心的建立使总院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能及时收到全院各护理单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予归纳、分析与处理,并迅速提出预警项目与控制方案反馈给相关科室实施。同时,对预警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追踪评价,在风险可能发生前及时采取前瞻性预警干预,实现了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与传统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方法比较,上报率显著上升。

3.4护理风险预警评估及安全警示教育,可增强护士风险意识,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第2篇: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ICU; 安全管理; 实施效果; 满意度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of cluster of nursing management in safety management of Intensive Care Unit(ICU) patients.Method:100 patients with ICU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2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parity digital method,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linical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luster of nursing management.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AS score and SD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the nursing time,the infection rate after nursing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ach indexes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P>0.05).The each indexes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 in two groups after nursing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uster of nursing; ICU; Safe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effect; Satisfa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2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5.027

ICU,指的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1-2]。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以及医院管理体制的不断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ICU将危重患者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以及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本文通过研究集束化护理管理对于ICU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以及对其满意度的影响,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ICU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35~79岁,平均(58.2±12.4)岁。按照奇偶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77岁,

平均(58.2±11.8)岁;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

年龄37~79岁,平均(58.2±13.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临床常规护理,对患者住院环境、用药以及饮食等方面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讲座的方式,向患者家属讲解ICU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患者具体的病症特征,从而掌握对重症患者的护理方式。使用集束化护理管理的相关评估以及实施护理的具体操作进行管理。(2)按照本院规定的具体流程,对患者实施换药并且进行病情评估,为其建立完整的诊治资料。对实施护理的每一操作进行记录。(3)严密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在护士换班时再次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并且对结果进行准确且如实的记录。(4)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药物干预,选择科学护理方式,并且及时通知患者家属。(5)确保住院环境的干净整洁,以防患者受到感染。(6)在医护人员共同配合之下,为患者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营养供应方案,给患者提供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以及高热量和低脂肪的饮食,对患者随时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更改方案,确保护理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方式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SAS和SDS评分,护理时间及护理后感染发生率,最后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1.4 评价标准 由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统计。对所有患者根据自拟评分标准,使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满意度:90分以上为满意;70~89分为较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63、0.028、0.014、0.012、0.011,P=0.950、0.977、0.989、0.991、0.992)。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0、4.665、2.972、2.219、3.408,P=0.000、0.000、0.004、0.028、0.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45,P=0.000;t=11.081,P=0.000),且对照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789,P=0.000;t=5.018,P=0.000)。但观察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14,P=0.000;t=17.197,P=0.000),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时间及护理后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护理后感染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0%,且观察组的不满意度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重症监护病房)指的是对患者进行集中治疗、集中监护以及集中实施护理的病室[3-5]。而重症监护临床上指的是对病情较为严重或者是病情处于欠稳定状态的患者实施不间断加强的护理,持续有效的常规呼吸支持以及强化对应措施。ICU患者一般共同特征是存在许多较为严重的生理不适以及心理不适等现象,然而强度过大的不适感以及焦虑感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ICU将危重患者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以及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同时,其在很大程度上尽可能地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对于ICU患者而言,其在身心上遭受严重的压力,因此,需要实施对应措施消除患者的压力。

根据临床患者反映,ICU患者一般不适感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理原因:ICU患者通常病情都十分严重,生活无法自理,治疗的实施项目以及临床医疗操作较多且较为复杂,身体内的留置管路多,因此经常会感受到疼痛、寒冷、呼吸不畅以及不良等情况[6-8]。同时,患者常会有睡眠障碍、烦躁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不适现象,进而造成不适。第二,心理原因:患者大多病情较重,与家属以及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存在较大困难,加上许多仪器的不断操作使其更加认为自身病情较重,过于担心经济问题而加重心理负担,进而形成焦虑等不良情绪[9-11]。本文通过研究集束化护理管理对于ICU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以及满意度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此种护理管理措施具有的应用价值。

本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升高,并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集束化护理管理是将一些合理的基础治疗方式以及护理方法相结合,对一些较难诊治的病症实施集合化的护理[12-13]。ICU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就是从一些可能会致使疾病发生的因素进行研究,进而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减小疾病的发生几率。集束化护理实施时要对计划策略的各项措施做到合理有效的落实,并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万不可仅选择性地去执行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将步骤分隔开来,如此就与集束化护理的原则不符合[14]。对ICU患者实施集束化的护理管理,是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之上,为患者提供更加细致人性化的护理。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时,首先要维持患者住院环境良好,对患者的患病处实施清理,提供充足的营养,注意心理上的护理,之后再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将科学护理的相关理念和患者的情况进行联系,进而达到有效的护理效果,最终促使患者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ICU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对于其安全管理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并且取得了患者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荐。

参考文献

[1]王承正,袁鹏,张谢夫.ICU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366-367.

[2]孙俊丽,郑有光,辛可可,等.ICU早期治疗对危重术后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4-75.

[3] Gukasjan R,Raptis D A,Schulz H U,et al.Pancreatic stone protein predicts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peritonitis in the ICU[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3,41(4):1027-1036.

[4]陈硕,邹圣强,费连心,等.纤维支气管镜肺灌洗对ICU机械通气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326-328.

[5]沈爱仙,贾献荣.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5):80-82.

[6]陆蕾,吴蕾,刘琼.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集束化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2):5548-5550.

[7]郭俊玲.机械通气患者集束化护理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8):1145-1147.

[8] Kisel?va I A,T?plaia E V,Kaminski? A V,et al.Application of herbal medicine alba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he pathology of thyroid[J].Lik Sprava,2012,1(8):116-119.

[9] Zeraati M,Alavi N M.Designing and validity evaluation of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Scal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J Nurs Meas,2014,22(3):461-471.

[10] Carmona-Guirado A J,Esca?o-Cardona V,García-Ca?edo F J.

Nursing practice in maternity intensive care units.Severe pre-eclampsia in a primigravida[J].Enferm Intensiva,2015,26(1):32-36.

[11] Hickox B C.Postinsertion central line site care:quality improvement in a medical cardiac ICU[J].J Infus Nurs,2015,38(1):48-55.

[12] Novaretti M C,Santos Ede V,Quitério L M,et al.Nursing workload and occurrence of incidents and adverse events in ICU patients[J].Rev Bras Enferm,2014,67(5):692-699.

[13] Cola?o A D,Nascimento E R.Nursing intervention bundle for enteral nutrition in intensive care:a collective construction[J].Rev Esc Enferm USP,2014,48(5):844-850.

第3篇: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化工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维护

一、工机械设备管理的工作权责

化工机电设备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关设备及仪器使用周期与寿命时长的全过程管理,有关化工机电设备的选用、使用规范、维修养护以及升级更新等都隶属于管理的权责范围之内。

一般而言,化工机电设备的运动过程可以依照运动主体形态的不同划分为物资运动状态与资金运动状态两种。相应的,设备的管理对这两种运动状态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化工机电设备的物资化运动状态是指设备自设计之初,历经规划、成形、投产、养护、维修、升级等各个环节步骤并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被称之为化工机电设备的技术性管理。其次,化工机电设备的资金化运动状态是指设备在投资、运行、折旧、收益等各环节中有关资金的投入及产出,这一过程的管理为化工机电设备的经济性管理。总之,整个化工机电设备管理是技术性管理与经济性管理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化工机电设备维修决策模式

2.1以设备状况为依据的决策模式。原化工部设置的有关化工机电设备日常管理、检修周期以及验收标准等制度章程为这种以设备实际状况为依据的决策模式提供了保障。它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设备在运行中的实际状态、条件,过分按照既定的规程对设备进行维修,很可能造成修理不足或修理过剩。

2.2以状态监测为依据的决策模式。这种决策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在充分把握设备状况的基础之上,以设备故障发生周期为参照,合理选择恰当的时机,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对化工机电设备进行维修的一种科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各种维修动作完全以设备在运行状态下所反映出的效能来决定,并且实时监测所耗费的资金投入很大,难以大规模的应用与推广。

2.3以设备状况和状态监测共同为依据的决策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将上述两种决策模式优点融合在一起,并摒除缺陷的较为科学的组合型模式。一方面,对于总系统中较为关键、大型、事故发生率比较高的设备利用状态监测进行实施监督,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较为常见且普通的设备,可以在既定维修章程基础上结合设备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进行维修。

三、化工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现存主要缺陷分析

3.1 化工机电设备在管理方面的缺陷。

众所周知,油的管理是化工机电设备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一个系统乃至生产企业的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它对于减少设备直接性摩擦、延长使用寿命、最终提供合格化工产品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对有关油管理方面的问题还不够重视,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规范工作,由此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十分严重。概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1)油管理制度不到位。这类问题常出现在中小规模的化工企业当中,既不设立专门的油管理岗位,又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宜。领导班子重维修、轻管理的思想直接影响到油的管理问题上,使油使用混乱且用量极不科学。

(2)设备在设计环节对油的忽略。在化工机电设备的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在选择油的时候往往比较依赖历史数据与个人经验,所选取的油很可能并不适宜该设备的运行状况。这会使得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油不仅不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3)以机械油替代油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当前国产油的种类及型号并不多,进口油成本的投入往往又过大,这使得国内大部分化工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选用货源充足、成本低廉的机械油作为替代。

3.2 化工机电设备在维修方面的缺陷。

化工机电设备的维修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程,及时发现故障点,判断故障程度,并采取合理的维修措施,将设备的损害程度尽可能降到最低是设备维修最核心的任务所在。当前化工机电设备在维修工作方面的缺陷概括如下:

(1)控制仪表故障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测量流体实时流量的仪表设备时常出现不显示、测量偏差大、零点不稳定等现象,另一方面温度变送器的信号输入与输出以及误差现象也频频发生。

(2)机械密封泄漏缺陷。就理论而言,机械密封之所以能够起到对化工机电设备的密封作用,其关键在于端面膜与机械材质的契合程度。依据设备实际工况的不同,端面膜可以分为气相、液相、气液混合相三种形式。无论是何种形态的端面膜,当密封液体处于饱和状态并发生相变时,端面膜的反压力会超过承受极限,从而引发密封黏合程度的不稳定。

四、化工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改善措施

4.1 化工机电设备在管理方面的改善措施。

就大多数化工生产企业现阶段在油管理方面的缺陷而言,相应的改善措施需要从油的合理选用、以及油在日常管理中的规范性操作流程等两方面入手。

4.1.1 油的合理选用。

首先,油应向着高性能方向发展,在油中添加适量的硫、氯试剂,使其能够在设备仪器的金属表面产生一层化学吸附膜,以此提高功效。其次,油应向着多级化方向发展。多级油在系统启动初期能够极大的减少关键设备的磨损程度,并且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运作状态中都能够保持现有的粘合程度,减少了使用机械油时频繁的换油操作,降低了生产中的能源消耗。

4.1.2 油的日常管理规范。

化工机电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系统且繁琐的长期性工程,化工生产企业需要对油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日常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处理,将由油所引起的机械设备故障率降到最低。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化到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基础管理资料。企业需要对有关油的消耗量、使用周期、油箱储油量、油品代用等问题以账目或卡片的形式记录在案,以备查阅。

(2)定时定期进行检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按时对所有化工机电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测,及时排查隐患并解决问题,对于检测情况同样需要记录在案。

(3)执行交接班制度。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于设备情况在交接班时间点上的状态要予以注明,并以此为事故责任人的落实提供依据。

4.2 化工机电设备在维修方面的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有关化工机电设备在维修方面的缺陷分析,合理的改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测量流体流量设备的故障缺陷处理方式。第一步:检查流量计电源接线与等级是否正确;第二步检查显示器插件是否存在松动现象;第三步:检查内部保险管与变压器的运作是否正常;第四步:检查转换器的安装位置。

(2)温度变送器的故障缺陷处理方式。第一步:检查工作电源是否处于正常供电状态;第二步:检查各设备仪表线路接线是否正常;第三步:按照现场温度传感器-内部温度变送器-PLC 模块的处理方式判断各环节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五、结束语

对于化工生产体系来讲,管理和维修桥械设备的工作佣有核心基础的地位,它管理与维修质量的额好坏直接关系到设备的能否正常运行、以及企业的安全生产,对于工作中缺陷进行及时灵敏的发现,并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加以改进,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规范化管理

人体眼部结构精细,手术对精密度要求高,如出现失误,容易导致安全隐患发生,对患者视力造成威胁[1]。有研究证明,将规范化管理用于眼科手术室,对手术护理安全隐患出现几率的降低具有积极意义[2]。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6例眼科手术患者作为样本,分析了眼科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及规范化管理问题,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6例眼科手术患者作为样本,以43例为一组,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性别:实验组女性25例,男性18例;对照组女性23例,男性20例。年龄:实验组患者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54.24±10.9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55.09±11.26)岁。手术情况:实验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23例,眼科外伤手术10例,斜视矫正术10例;对照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20例,眼科外伤手术9例,斜视矫正术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参与规范化管理。实验组患者采取规范化管理及护理方法护理:①护理人员技能培训。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增强其对眼科手术护理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培养其法律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确保护理整体水平提升[3]。②落实责任制,组成不同护理小组,每一小组民主选出负责人,对整个小组的护理情况负责,出现问题及时追究责任。小组与小组间互相监督,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认真性,避免安全隐患出现。③改革医疗制度。在坚持卫计委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规定与要求的基础上,综合本院当前医疗现状,改革传统制度,提高制度的可行性。④加强对手术室护理的重视。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做好护理工作。术前实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及焦虑情绪,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术中确保器械已消毒,严密观察患者体征,提出应急措施,避免术中出现风险。术后从合理饮食、运动与给药等角度入手,提高护理水平,降低安全隐患发生几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安全隐患发生情况包括术中仪器无法正常工作(仪器隐患)、人工晶体度数核对错误(数据隐患)、血压升高、术后感染四项指标。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四项指标。采用问卷方式调查,问卷共100分。非常满意:90分及以上,比较满意:79~9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以下。

1.4统计学指标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数据,以P<0.05为准,判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安全隐患发生几率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几率见附表1:观察附表1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几率为4.66%;对照组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几率为13.95%。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几率更低。2.2护理满意度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见附表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67%;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6.04%。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

3结论

第5篇: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0.引言

电网运行中的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非常深远,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事故,造成较大的损失。电力自动化的继电保护装置是配电网系统的故障响应的必要装置,尤其是对于故障的诊断与响应方面,反应非常迅速,并且可以提供及时的电力恢复方案,提高电力运行的质量安全。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安全不仅仅是仪表检测和事故的预警等作用,而是结合融入到整个电力系统中,形成了安全保护的系统性保障。当前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是研究的重点方向,其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对于电力系统的整体性保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现状

与传统的电力安全管理相比,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产生了质的提升,拓展了电力安全方面的内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进,带来了自动化、集成化、自智能化的新意,安全管理的性能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使保护变得更加先进、可靠、稳定,功能更加强大,相应更加迅速,维护简易便捷,与传统的安全保护相比,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传统的继电保护主要是依靠电磁保护方式,并且需要有人值守,人员管理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要非常到位,才能尽量减少故障造成的损失,而现代化的智能、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管理的无人化、实时化和综合化,并且能起到更好的抗干扰、抗雷击、抗恶劣环境的要求,实现电网安全管理的高效。故障发生时,电磁型的保护方式通常由机械式的传递来实现,并且机械传动的控制方式容易发生故障,可靠性不高,而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能够迅速响应,并有智能化的功能,能够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实现电力保护的快捷、高效、低风险的功能。

2.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管理的意识不到位

由于我国的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长期形成的习惯,平时又缺少足够的培训,企业员工的安全管理的意识比较欠缺,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存在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危险预防措施不到位、不关注细节方面的管理等行为,安全管理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导致即使有先进的继电保护装置,但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2.2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引入,需要管理人才更新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技术与传统的继电保护有很大的区别,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制约了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效能发挥,专业素质的欠缺是主要的管理问题所在。

2.3安全管理制度的欠缺

继电保护方面的制度建立在我国并没有完善到位,尤其是自动化的继电保护应用的时间不长,制度细节方面的探索有待深入,涉及到组织部门的管理职责权限、安全管理流程的制定、故障出现后的应急响应机制、以及损失造成后责任落实机制等都有待进一步改善,机制的不健全某种意义上说即是纲领性指向的不明朗,严重影响了自动化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

2.4规范操作问题

虽然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极大的节约了人力资源,很多方面都达到了无人化的控制环境,但专业人员在其中的作用仍有难以替代的地位,如控制调度中心的数据监控与分析、现场故障检修、安全操作的制定与审核、装置布设等方面仍需要人来完成,而这些操作要依据明文规范来操作,许多员工对流程规范不熟悉,操作有随意性和跳跃性,给安全管理埋下了隐患。

3.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

3.1整体性布局

自动化继电保护方面的设计选型必须要以其性能与安全为首要关注的因素,保障电网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行,在选择设计企业时,充分考虑到其技术的成熟、产品质量过硬、企业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声誉等因素,然后再评估具体的建设成本。以为的寻求低价的策略往往难以保障设备的质量,给以后的系统运行埋下巨大的隐患。因而,必须从整体出发,设备的设计、选型与配置要科学合理,保证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紧密,工作畅通,特别是继电保护的控制、测量、信号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稳定可靠,工作有序进行。其次,电站的建设扩增要考虑到今后电网升级改造的可能,确保兼容性,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为设备的更新换代留有一定的空间。再者,继电保护设备的布局还要兼顾有人化与自动化的优点,某些传统的设备有必要保留,如检测仪表、预警装置等仍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布局中对电网的数据库及时更新,如继电装置的型号、参数,变电站的设备名称等,确保故障出现后能够准确快速的进行定位,便于快速响应,寻求最佳方案。图1为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基本布局原理。

3.2科学规范的安装调试

电力系统是一项系统性的建设工程,其中包含的设备非常多,各种设备之间的工作联系、兼容性都需要安装调试来进行确认,各工作环节的责任划分也必须明确到位,保证各部分的协调合作,如控制中心、检测系统、运维系统、输变电系统等内容。新安装的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校核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界定,预先进行故障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电压、电流等参数都要超过额定值,以确保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波动在保护范围之内。自动化继电保护的安全管理主要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设备易受外部的电磁、雷击等因素的干扰,安装过程中还要实现屏蔽功能,加装抗干扰接线端子、直流稳压设备、滤波装置和空调设备等,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此外,安装调试过程中,要对典型的安装故障进行总结分析,以避免不必要的安装错误,同样,调试要按照规范进行,不能存在随意性或跳跃性的误操作,以防对继电保护装置造成损坏,影响其正常效能的发挥。

3.3严格按照安全保护要求

严格安全保护要求主要做到四点:其一,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验收要依据设计规范和对应的行业标准来执行,不能有妥协性的验收行为,尤其是对于信号接收、遥感等关键技术的把关更应该严格,以防在实际运行中不能起到应有的效用;其二,继电保护的设计文档、参数、运维说明等安全性的技术规范要完整,要对安全管理、技术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充分认识到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和机理,进而在日常操作当中按照安全保护的要求执行;其三,对继电保护的故障内容、类型等详细记录,分析各种故障发生的几率和分布的区位,制定详细的安全保护要求规范,以便故障再次发生时响应的科学与及时性,提高二次故障处理成功率,尽可能减少故障带来的损失;其四,自动化继电设备更新快,技术创新、应用非常迅速,安全管理的要求更新的步伐也要保持同步。

4.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的趋势

4.1继电保护数字化

数字化的安全管理方式可以极大的节省资源,主要表现在安全管理控制部分、变电站的占地建设部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维护部分等,都能够整合其中的资源,设备和人员的配置,增加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性,降低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数字化的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已经成为电力发展的一种趋势,符合当今社会追求低能耗、可持续、高效、便捷的发展理念,并且可以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的竞争能力。

4.2 继电保护智能化

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赋予电力系统更加高效、科学的内涵,尤其是当今智能控制理论的不断拓新深入,如专家智能系统、神经控制技术、非线性控制系统等技术的探索,为人工智能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智能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基础。智能电网的建设在不断的尝试推进当中,电子式互感器、智能电网、广域测量技术等技术的交互使用,是系统在处理信息时更加快捷、高效、智慧化,电力保护方面能够寻找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推动着继电保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4.3继电保护输电技术的突破

在日常的电力系统中,主要是依靠交流输电技术来维持社会生活,而直流输电技术具有可靠、控制灵活等优点,尤其是轻直流输电技术逐渐成熟。直流输电可以有效的降低功耗和建设成本,节省线路的占地面积等,具有明显的优势。而电力继电保护关于直流式的输电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相关研究也一直在拓展探索当中,以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良好保障。

5.结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电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当今我国提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电力系统作为其中的支撑部分,必须要有质的提升。电力的安全运行与自动化继电保护有着直接的关系,探究其中安全管理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是保证自动化继电保护效能良好发挥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为我国的电网配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良好的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张敬.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2]王喜.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规划[J].电气时代,2010,(9).

[3]李宝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的可靠性分析[J].中国电力,2012,(10).

第6篇: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 施工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组织措施

在工程建设中,施工临时用电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优化的施工临时用电方案和良好的施工临时用电的管理是保证工程项目整体安全、质量、进度的重中之重,也是所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一项保障工作。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经常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如何保证安全用电,保障施工现场人员生命及设备财产的安全,本文从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优化施工临时用电设计方案

以大连湾连港老港区搬迁改造大连湾杂货及滚装泊位扩建工程为例,本项工程在施工阶段先后在不同区域共设置了7处施工临时用电,其中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多用户情况下需同时设置3处施工临时用电。由于场区建设过程中无变配电所来满足施工用电需要,需从场区后方较远距离已建变配电所为场区施工临时电提供高压供电电源。如果3处施工临时电均从后方较远距离已建变配电供高压电源,首先,变配电所无如此多的备用高压出口;其次,施工临时用电由于所处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易发生用电安全事故,对上级变配电安全稳定运行存在一定的隐患;最后,如3处施工临时用电分别由后方较远距离已建变配电供电,建设费用会因此提高较多,以YJV22-8.7/10KV- 3*120mm2电源电缆为例,其单价为330元/m,最远供电距离为1700余米,仅仅1处施工临时电的电源电缆的材料价格就会多达56万余元。因此综合以上因素,3处施工临时用电分别从后方较远距离已建变配电供高压电源设计方案不可取。

为此,大场区多用户施工临时电设计方案应在多处需设置临时用电的相对中心位置设置一台高压环网箱(一进三出),从后方较远距离已建变配电只需提供一条高压电源电缆至高压环网箱,再由此高压环网箱分别至场区不同位置的施工临时用电来提供高压电源。通过此设计方案只需变配电所1个备用高压出口,降低高压电源电缆运行的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了工程建设费用。

二、施工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施工临时用电现场多为人员、机械较多且施工密集场所,施工临时用电关系到施工现场建筑单位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两大类。

(一)、技术措施

1.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接地极之间做可靠的电气连接。它的作用是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时,如果人体触及此外壳时,由于人体的电阻远大于接地体电阻,则大部分电流经接地体流人大地,而流经人体的电流很小。这时只要适当控制接地电阻(一般不大于4Ω),就可减少触电事故发生。

2.保护接零

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系统中,将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与供电系统中的零线或专用零线直接做电气连接,称为保护接零。它的作用是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时,短路电流经零线而成闭合电路,使其变成单相短路故障,因零线的阻抗很小,所以短路电流很大,一般大于额定电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大的单相短路将使保护装置迅速而准确的动作,切断事故电源,保证人身安全。其供电系统为接零保护系统,即TN系统。保护零线是否与工作零线分开,可将TN供电系统划分为TN-C、TN-S和TN-C-S三种供电系统。

不管采用保护接地还是保护接零,必须注意:在同一系统中不允许对一部分设备采取接地,对另一部分采取接零。因为在同一系统中,如果有的设备采取接地,有的设备采取接零,则当采取接地的设备发生碰壳时,零线电位将升高,而使所有接零的设备外壳都带上危险的电压。

3.设置漏电保护器

施工现场的总配电箱和开关箱应至少设置两级漏电保护器,而且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保护的功能。

4.电气设备的设置合理

配电系统应设置室内总配电屏和室外分配电箱或设置室外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实行分级配电。

5、在大场区多用户施工临时电情况下安全技术措施

各区域施工临时用电总供电点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各区域施工临时用电总供电点在现场一般设置临时变压器一台、低压配电柜一面、高压进线电源终端杆及杆上避雷器、跌落开关一套,高压电源电缆敷设路径多为直埋敷设或利用水泥电杆架空敷设。为保证施工临时用电总供电点的安全稳定运行需在临时变压器安放处围设安全围挡并挂设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同时做好变压器、配电柜、电杆上设备的接地装置并定期进行复测。针对高压电源电缆敷设环境的复杂多变,如利用水泥电杆架空敷设,则应做好电杆、电杆拉线、架空线路的安全警示标志,同时电缆上杆、下杆处应做钢管安全防护,架空线路敷设路径应避免跨越大型车辆进出通道,如需跨越应做限高标志并告知相关施工单位注意。如电缆直埋敷设,敷设路径应设计沿场区规划道路外侧,如需穿越道路必须做钢管防护处理并做好覆盖保护,并在电缆敷设路径上设置标志桩标明安全警示。电源电缆敷设路径要做定期巡视检查,确保电缆运行安全。

(二)安全用电组织措施

(1)建立临时用电施工方案审查制度。对施工单位编报的临时用电施工方案进行专项方案审查,并将经审查合格的方案进行备案管理,对方案中涉及到的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审查要作为重点审查内容。

(2)建立施工技术交底制度。待临时用电施工方案审查完成后,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电气施工人员和用电管理人员介绍临时用电施工方案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书面交底记录。

(3)建立安全检查制度。从临时用电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开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并明确检查人员和检查内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并上报,如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停止使用。

(4)建立保养维修制度。建立临时用电设备保养、维修计划,针对不同设备编制不同的保养维修计划,特别对室外暴露在恶劣环境下的电气设备要定期保养维修。

(5)建立临时用电设备拆除制度。待工程竣工后,临时用电工程的拆除应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拆除前需经工程技术负责人向现场电气施工人员进行拆除前的技术交底,明确电气设备的停电、验电等相关工作要点后方可进行,并在拆除过程中采用相关安全防护措施。

(6) 建立安全用电责任制。对临时用电工程各部位的操作、监护、巡检、维修制度落实到人,形成相应的奖惩制度。

(8)建立安全用电教育和培训制度。工程开工前对专业电工和各类用电人员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和培训,凡上岗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

第7篇: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肿瘤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355-01

由于肿瘤内科疾病大多变化快、病情复杂、死亡率高,因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重要。我院对收治的200例肿瘤内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策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200例肿瘤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2例,女78例,年龄45岁~82岁,平均(67.6±5.4)岁。其中80岁及以上患者58例(29.00%),60-79岁患者106例(53.00%),60岁以下患者36例(18.00%)。

1.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1问题分析①坠床/跌倒:由于肿瘤涅克化疗及放疗治疗导致患者食欲不佳、胃纳差,患者长期的饮食不正常会造成血钾偏低,从而在康复锻炼活动中容易摔倒。同时,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患者容易风出现焦虑、失望等情绪,这大大增加了患者对其他方面的注意力,导致其不易及时发现危险情况而跌倒,加上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会更增加患者坠床及跌倒的风险性。②压疮:由于很多晚期肿瘤患者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从而容易出现恶液质、潮湿、疼痛以及水肿等情况,加上部分经验不够的护理人员缺乏预见性,从而容易发生压疮。③非计划性拔管:常见的肿瘤疾病患者需要置人的管道保罗CVC管道、心包引流管、胆道引流管以及胸腔引流管等。由于患者发生神志异常、导管固定不正确以及药物因素诱发皮肤瘙痒等各种因素,大大增加了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性。④用药安全隐患:关于用药方方面容易出现的安全风险首先是给药品种错误,例如MTX与CTX两种药物虽然仅仅相差一个字母,但二者的药性却是完全不同的。其次是给药剂量不合理,例如在计算化疗泵剂量方面,到底是依据患者体重计算还是依据药物计算,如果注射的剂量不合理不但不能起到治疗的效果,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最后是患者的心理问题。由于一些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导致其生活质量不断下降,一些患者难以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加上长期的思想负担与经济负担过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是自杀的负面心理。

1.2.2策略分析①建立健全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推行层层分级的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进一步规范医院的护理安全工作流程,例如实施坠床或跌倒的评估、判断及处理上报流程;高危药品的管理流程等。每个月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见检查,充分了解相关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实施及时有效的解决策略。②强化年轻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对年轻的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在牢牢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护理技能操作培训。将护理人员中的优秀成员选,实施一对一的培训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意识、沟通技巧、护理技能等开展系统培训。③防止压疮:定期帮助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拍背,保持床铺的干净与整洁,每日使用温水帮助患者擦拭身体,并使用气垫卧床防止压疮。在容易出现压疮的部位贴上泡沫敷料或透明贴,能有效防止压疮的发生。④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制定并推行科学的药品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保障。执行严格的药品查对制度,确保医嘱的执行性。对于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需要进行明确的登记与清点,加强对年轻护理人员的用药培训及考核,对化疗配制人员进行资质认证与考核。对肿瘤内科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意识进行强化培训,提升其护理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⑤加强医患沟通,消除患者不安情绪。护理人员应当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帮助患者消除负面的情绪,使其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同时告知患者相应的成功案例,使其勇于面对疾病的挑战,敢于与疾病作斗争。

2结果

通过推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措施之后,我院自实施策略起未发生任何重大医疗事故。200例患者中,对临床护理工作非常满意137例,满意61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9.00%。

3讨论

第8篇: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54-01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首要问题和最基本要求,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世界卫生大会早在2002年就提出“患者安全需要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并于2004年支持建立了患者安全世界联盟。2004年,我国再次启动的医院评审工作也提出了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并将医疗安全管理列为重点评审项目[2]。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也再次提出要重视医疗安全。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3,4]。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5]。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第一生命和核心目标,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程序和社会治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护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人员的因素

1.1.1 法律意识淡薄: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不按级别护理巡视病房。

1.1.2 责任心不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护士严重缺编,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工作,待遇低,使护士身心疲惫,不安本职工作,导致责任心不强,不能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给患者带来不安全的隐患。

1.1.3 护理文件记录缺陷:《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第3条明确规定,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6]。临床工作中常出现记录不及时、漏记、错记、涂改、刮痕、医护记录不一致等现象,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容易是医院处于被动状态而造成败诉。

1.1.4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繁重,生活不规律,身心疲惫,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换岗或离岗,致使临床护士严重缺编,加上无证招聘护士较多,增加了护士的压力,工作中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护理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

1.1.5 专业技术水平偏低:我科共26名护理人员,其中主管护师(包括护士长)3名,护师8名,护士15名,由于年轻护士较多,专科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临床经验欠丰富,遇到抢救患者时就显得无程序,个别家属对护理服务比较挑剔就容易产生矛盾。

1.1.6 慎独修养不够:临床中大部分护理工作都是独立完成的,如果慎独修养不够,工作中就可能出现执行医嘱不及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差错事故的发生率也就随之增加。

1.1.7 护患沟通不够:部分护士缺乏良好的交流技巧和社会经验,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面无表情,态度生硬,或者用不适当的身体语言交流,加上护士工作繁忙,无时间与患者进行更多的交流,无暇顾及患者的情绪和心理,让患者感到医务人员无同情心,在医院无安全感,造成心理压力,情绪紧张,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治疗,造成患者不满意和投诉。

1.2 患者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和临床特点,加上家属陪护不尽心,容易发生意外或并发症:如坠床、跌倒、外出走失、自杀、烫伤、压疮、误吸、管道脱落、药物反应大等。

1.3 其他因素 如后勤支持系统不到位:地板潮湿、光滑,设备性能差,吸引负压不够,标本丢失,标本送检不及时,过道加床过多等。

2 对策

2.1 强化法律意识,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组织护士特别是新上岗的护士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每位护士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责任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其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依法执业,以保障护理安全。新的医院评审标准及医院管理年活动中都将“执业行为法制化”作为一条核心标准,并明确要求:医院必须按照《护士管理办法》规定,执行护理人员执业资格的准入管理,未经护士执业注册者不得从事护士工作[7]。为落实这一原则,我院护理部做出严格规定:

2.1.1凡当年毕业、未参加注册考试的新护士,一律不准独立值班;

2.1.2 凡未通过执业护士注册考试的护士一律不予聘用;

2.1.3 凡进修护理人员或实习学生不得独立从事治疗护理工作。

2.2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对临床护理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护理管理者要提高人员素质,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1)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健康、生命,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工作行为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4]。(2)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定期进行三基三严的培训和考核,有计划的组织理论知识和专科知识的学习,分期分批的对抢救技术、护理操作、病情观察要点等内容进行规范化培训,对专科新业务、新技术等按专科特点进行业务讲课、护理查房。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记录的能力和水平。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合理而充足的护理人员配置,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3],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护士长对科室的具体情况,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性格、职称高低、临床经验等个人问题全面掌握;做到新老人员、高低年资、无证招聘人员的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增加责任感;对排班模式进行改革,试行APN排班模式,加强各班力量,确保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计划的落实,对每天的工作和突况沉着应变,避免因人力不足而造成差错或投诉事件的发生。

2.4 关键环节的管理

2.4.1 关键制度的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我院护理部在原有“护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相继补充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护理规范、工作规范及考核标准,涉及安全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1)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2)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登记及上报制度;(3)重要护理操作前的告知程序;(4)各种护理质量关键过程流程(如患者交接流程等);(5)临床各种不良事件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护士长不定时的随机抽查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护士掌握核心制度执行落实情况。

2.4.2 关键人员的管理 护士长重点管理科室的技术骨干、低年资护士和责任心不强的护士,根据不同人员的特点合理排班,合理应用人力资源。技术骨干业务精、技术强,是科室的领头人,对整个科室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应将其安排在重要岗位,负责科室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对年轻护士起到传、帮、带、教的工作,以带动全科工作。低年资和责任心不强的人员,缺乏临床经验,核心制度落实执行不好,容易发生差错事故,护士长要安排高年资护士对其行指导和帮助。

2.4.3 关键患者的管理 将危重患者、疑难病患者、预后不良的老年患者、压疮患者和有跌倒危险的患者作为病房的关键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护理管理措施,与患者加强沟通。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水平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8]。在早会或交接班时对关键患者作为交接班的重点,对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危险因素作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2.4.4 特殊药物管理 高危险药物如氯化钾、浓氯化钠不能和普通药物混淆,要使用红色标识,引起注意;对于临近失效期的药物也要有特殊标识;物要加双锁保管,严格交接班并记录;科室长期备用药物要每天核对、检查并进行记录,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确保无变质过期;抢救车急救药品要班班交接,用后及时补充,以保证数量;特殊药物,如硝普钠、胰岛素等要严格按医嘱用药,控制滴数,向患者及家属认真交代注意事项,勿擅自调整滴数,并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4.5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正确执行六步洗手法,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及时毁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处理必须规范。

2.5 讲求科学管理理念

2.5.1 树立系统安全管理意识 长久以来,人们对医疗缺陷的固有认识是:“有差错就一定是个人的疏忽”。但通过对医疗缺陷的分析得出,绝大多数医疗缺陷不是孤立的,是众多环节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发生改变所致[9]。系统论认为,差错并非由于个人的疏忽和无能所致,差错是由于系统内潜在的缺陷而造就了一个人产生差错的环境[10]。由此可以得出,预防和消除缺陷最有效的策略不是对“犯错误的个人”进行惩罚,而是应该对系统问题进行改进。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各类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差错、投诉、意外伤害、突发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等),本着“重原因、轻结果;重系统、轻个人”的原则,找出事件发生原因,并制订策略,目标是通过改善系统管理问题来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2.5.2 应用PDCA循环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PDCA循环(即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是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11]。这种管理过程包括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也是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策略。具体步骤如下:(1)计划阶段(P),科室根据护理部质量检查结果(有数据或文字说明),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出改进措施(成文);(2)执行阶段(D),由科室或病房落实质量改进措施;(3)检查阶段(C),由科护士长、护理部逐级检查其质量改进情况(有数据说明);(4)处理阶段(A),总结经验、巩固成绩。

3 总结 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护理安全措施的更新和改革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加强了护士预防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教育,提高了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护理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护理安全管理在保证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6-8.

[2] 郑力,唐疾飞,金恒光,等.从医院评审标准看医疗安全管理的改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2):709-711.

[3]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4] 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67-68.

[5] 潘绍山,孙方敏.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6] 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6.

[7]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3年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标准手册(试行).2003,1-9.

[8] 潘杰,钱念渝.论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6,21(4):61.

[9] 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B):73-74.

第9篇:护理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骨折患者20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01例。其中观察组男性63例,女性39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3岁。对照组男性60例,女性41例;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20岁。两组患者在数量、年龄、患病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已排除病情十分严重患者。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不安全因素评估,根据患者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安全护理措施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1.2.1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护理人员职业行为,保证骨科护理安全,杜绝护理事故发生,减少人为差错事件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全骨科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只有完善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才能让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有章可循。护理人员通过定期的组织学习,进一步强化提高护理水平,对核心管理制度及护理安全风险防范方法进行学习,熟悉掌握安全管理方法,并且严格贯彻执行,通过弹性排班,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2]。

1.2.2进行安全管理可以显著提高骨科的临床护理质量。通过有计划地针对患者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危险防范,护理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以及技能,针对性进行临床护理。同时护理人员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和骨科急救技能等学习[3],不断提高了安全管理意识,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和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避免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1.2.3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通过对患者实际情况的具体了解,制定护理治疗方案,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实际想法,更好地确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情况预测危险因素的影响,防患于未然,避免在治疗期间因为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护理人员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注意倾听,了解患者的顾虑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避免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做好护理工作。

1.3观察项目: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评价。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5.6±2.5)天,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0.5±3.6)天,两组在平均住院时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1.2585,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2.2患者满意度评价:本院自制满意度评价表,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满意度越高,观察组满意度评价为(85.6±6.5)分,对照组满意度评价为(60.2±3.2)分,两组在满意度评价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1.1323,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