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第1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0、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之间传统的关税壁垒逐步被打破,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的产品市场竞争,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品种、价格、质量和品牌的竞争,深层次、高端竞争,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标准为主要载体,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手段的国际大竞争。

技术性贸易措施正在成为当今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普遍采取的形式。为了对国际贸易中各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限制,1995年WTO/TBT协议规定:各国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时,应以已有的国际标准为基础,各国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得对国际贸易形成壁垒。这一规定一方面使得标准,尤其是国际标准的作用愈加明显;另一方面,使得各国必须以正当目标,即以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由,采取以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相互组合的形式制定本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这种组合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充分地发挥了技术法规的法律约束性、标准的技术依据性、合格评定程序的质量保证性,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某国市场的障碍。由于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得以实施的技术基础是各类标准,因此,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组成部分,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标准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焦点。

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技术标准是国家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纷纷提出了本国的技术标准战略:将争夺控制国际标准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策略,并以标准为依据,采用由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强化其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面对严峻的挑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国家将技术标准作为科技、贸易、产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提出要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以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标准体系,发展信息领域的技术标准,要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安全、健康、环保、资源和能源领域的技术标准。

1 技术标准与南海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对南海区工业企业每年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数调查结果和统计资料,制作表1和图1。

表 1南海区工业企业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数与南海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

图1工业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与南海工业总产值关系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到,在南海区工业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和南海工业总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97,具有高度相关性,技术标准和南海区地方经济相互促进作用明显。

2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有利于保持南海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呈现递减趋势。根据南海统计信息网,提供的数据,制作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率有拉动作用,但与土地供应增加率和劳动力增长率的关系不太明显。

表2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0年南海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区GDP达到

1796.5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4744元人民币(按常住人口计算),折合13368美元(引自《佛山市南海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南海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呈现递减趋势。因此,如何保持南海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国际经验同时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科技创新、品牌的培育和提高效率(包括政府的行政效率和企业的管理效率)等要素对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贡献率将出呈现递增趋势。对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说,就是创新的科技、知名的品牌、高效的管理结构和环境友好等要素对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品牌的知名度、独特高效的管理结构和对环境友好的理念是其它竞争对手无法或难以模仿与复制的,这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标准是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即技术标准在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的地位是战略性的。因此,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有利于形成南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造就众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够有利于保持南海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3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有利于加快南海区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打破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

从国际贸易的发展总趋势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取代关税壁垒的趋势非常明显。世贸组织(WTO)成立的目的是降低世界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和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按照WTO的规则和我国政府的承诺,我国的平均关税已经从2001年的15.6%,下降到2010年的9%;进口许可证和配额等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也将随着过渡期的结束而取消。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和欧盟的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关税等各种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经由原来的20%上升到80%左右,其中受技术法规影响的出口产品的价值就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5%。

技术标准构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各国均以产品的质量、标签、含量、包装和交易方式等技术标准条件为理由,限制其它国家产品的进入。例如,日本对我国出口的大米进行多达114项技术标准的检测。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积极推动我区企业跟踪采用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标准组织生产,从而加快我区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打破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

表3和图2表明,外贸出口额与采标数量有很好正相关性。

表3南海区工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数与南海外贸出口额的关系

图2 采用国际标准数与出口额的关系

第2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 国家级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背景下天津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开创浙江科学发展新局面 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天津实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 论山东日照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全面推进达拉特旗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国外典型案例对横琴新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布局优化研究 转方式 重生态 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永州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及模式研究 商业银行支持海南海洋渔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大力发展海洋渔业 全面提升海洋渔船装备促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背景下,胶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海洋经济”建设背景下浙江省海洋型休闲渔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郑斯思,谭春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1

[7]何捷.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水产科学情报.2006

[8]贾明明.我国渔业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OL].海洋信息.2008

第3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海洋运输;发展重点;战略目标;

选择浙江的港航资源得天独厚,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6倍,海岸线6646公里,占我国海岸线总长度的21%,居全国第一位,水深大于10米得深水岸线达471公里,并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T”型交汇点,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港航强省战略的提出,契合浙江省最突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凸显了港航在浙江经济社会下一轮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海洋运输发展战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务院关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批复》精神,进一步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优势,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日前,省委、省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务院关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批复》精神,进一步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优势,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日前,省委、省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识”、“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大财税策支持”、“增强金融要素支撑”、“加强土地、海洋和水资源要素保障”、“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海洋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海洋生物保护”、“加快涉海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等十个部分,对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作出了全面部署。

1、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至2012年期间,浙江省确定每年安排10亿元转型资金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3月1日,浙江省正式对外公布,国务院已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至此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海洋资源优势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深水岸线占全国的30.7%,海岛数量约占全国的40%。 根据浙江省财政厅消息,海洋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开发、有效保护,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核定项目,绩效考评”。值得一提的是,该厅将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对海岛和沿海市县项目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

2、我国需要海洋发展战略目标应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为什么需要海洋发展战略?因为海洋是中国通向世界的血脉,也是资源有待发掘的宝库。同时,海洋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当前,沿海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14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人口大概占全国总人口的40%,土地面积不到全国的20%,但GDP超过了60%,到2030年将会超过70%。这个区位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

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2008年,中国的外贸出口额攀升至2.56万亿美元。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但这个数据也保留在2.2万亿美元的高位。随着国际经济的复苏,可以预测,这一数据将会恢复甚至超过2008年的水平。在国际贸易中,海上物流对中国至关重要。从运量计,海上运输占到了中国国际贸易的90%~95%。每天在海上穿梭的万吨轮船,其中来自中国的大概有四五百艘。中国现在每年消耗的石油近60%需要进口,其中80%需要通过海上运输。

二、海洋运输发展战略目标

应该具有超前性我国海洋运输产业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在港口产业方面,主要表现在港口的适应性差,尤其是除香港以外,中国大陆缺少国际集装箱枢纽港。1993年全国水运外贸进出口集装箱转口箱的55%经香港、27%经日本、8%经釜山中转。预计2000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800~900万TEU。如果那时我国外贸货物仍旧依靠这些港口转运才能进入世界市场,那将是不可思议的。一方面,这种运输系统费时且不利于中国产品的竞争,交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将损失转口贸易的巨额收益。尤其是上海经济的起飞和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高速增长,都在急切地呼唤着上海成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

三、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组织保障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海洋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有关工作要纳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全面推进思想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省厅将成立专门督查小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全省交通运输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扎实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第4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越南国土面积小、人口众多,陆地自然资源消耗大、生存发展条件有限。但与此同时,越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260公里,海岸系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全国63个省、直辖市中,有28个省、直辖市临海,其面积约占越南国土总面积的42%,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近些年来,越南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不断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投入。海洋经济在越南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1993年七届越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最近数年发展海上经济任务”的决议,首次提出把越南建设成为一个海洋经济强国。

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要“大力向海洋进军,做海洋的主人”。2006年越共十大重申,力争早日成为本地区的海洋强国。2007年越共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把越南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越南认为要想成为海洋强国,就要优先发展海洋经济。因此早在1986年的越共六大就强调,海洋经济是最优先发展的经济行业。1993年七届越共中央对发展海上经济的任务作出了具体规划。1996年越共指出,海洋和沿海地区是经济建设的战略区域。2006年越共六大重申,制定和实施有重点的全面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强调重点完善海洋和海运网络,推动油气开采加工、海产品加工和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造船工业和海产品加工工业。2011年越共十一大提出“沿海、海洋、海岛地区”发展新战略,强调重点建设海港、沿海工业区、经济区、都是系统,同时发展船舶修理工业,尤其勘探加工工业以及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发展岛屿经济,加大远海水产资源发掘力度。越南同时也强调,发展海洋经济要统筹兼顾国防安全。

1986年越共六大明确提出海洋经济建设要与国防建设同步进行。1991年越共七大通过了“至2000年发展海洋经济和保卫海上国家”的指导路线。2006年越共十大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障国防安全。2007年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安全紧密结合。越南已明确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即“靠海致富”,到2020年,越南海洋和沿海经济展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3-55%。“纯海洋经济”产值占全国GDP的20-22%,主要发展在油气开采、海产、航海和旅游。海洋经济出口将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5-60%。目前,越南海洋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正步入加速发展时期。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成为越南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

在海洋渔业方面,越南水产量居世界第六位。2010年越南水产捕捞量为245万吨,其中海洋渔获量为222万吨,水产养殖量为270万吨,水产品加工144万吨。水产品出口额为49亿美元。越南水产品远销欧洲、日本和美国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南有近130万只等级渔船,一般为木质船,马力小、捕捞设备落后、活动分散、抵抗风浪能力低。在海洋油气业方面,越南海上油气开发在其原油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石油是该国第一大经济支柱,战国民经济总值30%。目前,越南海上石油产量为日产30多万桶,占其石油产量的一半。曾有报道称,越南已经对我南海已经进行了30年的开采,从中获利250多亿美元,将来“更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继续在南海勘探石油和天然气。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目前,越南沿海有近270个大小海港,大部分港口吞吐量有限、规模小,缺乏达到国际标准的深水港。

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59亿吨。越南海港货物装卸设备落后,而且没有与之配套的后勤服务区和公路网,因此当通过货物增多时,各港口常出现超负荷运转或货物积压现象。目前,越南有约630家海运企业,拥有船舶约1680艘,大部分船只载重量仅1000-2000吨,缺乏大型船和专用船,整体运输能力较弱。越南国内船队运力仅能满足全国进出口需求的20%,无法开展远洋运输,出口欧美等国的商品必须经新加坡和香港中转。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越南目前有20家造船厂和14家相关企业,与世界30多家船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大量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越南已经能够制造5万吨级散货轮、10吨级油轮、1016个标准集装箱级货轮。越南正努力实现到2015年成为第五个造船大国的目标,至2020年将再投资建设3个造船中心、3个船舶维修中心。在滨海旅游业方面,越南沿海集中了全国三分之四的综合性旅游区,在越南现有的7个世界自然遗产中有6个在沿海地区。滨海旅游每年吸引70%夫人国际游客和50%的国内游客,为旅游业贡献70%的营业额。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有限,尚未形成突出特色;旅游基础设施较差,滨海旅游比重以及旅游收入长时间没有提高,滨海旅游项目宣传不到位。

在沿海工业区建设方面,2008年,越南出台了“到2020年越南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据此,越南将建设15个沿海经济区。越南希望到2020年沿海经济区经济总量展全国经济总量的15-20%,并创造130-150万个就业机会。为发展海洋经济,越南已出台落实多项措施。在沿海经济方面,一是拓宽沿海经济投资、融资渠道,促进投资社会化和投资形式的多样化,以推动沿海各省海洋基础设施完善升级、临海工业区、经济区建设发展,推进沿海各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二是发挥沿海各地区比较优势,有侧重地建设海洋经济只能更新,北方沿海省份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为重点;中部沿海各省以云峰国际中转港建设为重点;南部以富国岛国际交通中心、国家及地区海岛生态旅游建设为重点。三是鼓励沿海农民从事渔业捕捞养殖等海上经营活动。四是提高海洋自然灾害预警、海洋救援救护能力,确保海洋经济各项活动的安全。

第5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三大区域发展的基础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这就为我国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集中体现在:

1. 三大区域各自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技术水平较高,可以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高资金和技术支持,并随着自身的产业升级,将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快中西部的工业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丰富,可以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东部地区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中部地区是东引西进的中点站和接力点。通过分工合作,三大区域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和谐的区域经济关系。

2. 中央对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从建国后的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协调发展战略,可以说中央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而在改变战略,由于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给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就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三大区域互动途径

一、尽快完善和强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机制和作用。

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和促进特色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中的作用,使生产要素向低成本、高效益的区位和产业流动。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必须完善和强化市场机制。具体包括如下措施:

1.从宏观上理顺价格体系尤其是生产要素价格体系,鼓励要素有序流动。要进一步调整农产品和资源产品的价格,不断减少直至消除其价格偏离,以促进农业区和资源区的振兴。对某些紧缺原材料可以在国家计划引导下,按市场法则进行跨地区流动,使垄断性经营减少到最低限度。

2.采取措施,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要建立跨省区、布局适当、流向合理的商品集散市场,以促进商品流通,而且要通过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和资金市场,发展区域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来支持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地区间的协作与联合,发展区域市场,并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3.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企不分依然严重制约着区际要素流动,例如目前的横向联合中,还普遍实行着四个不变,即所有制关系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财务解缴渠道不变、财务核算关系不变,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联合,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着以行政手段维护着的地区分割。因此,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人为阻止生产要素区际流动,促使其更多地把注意点转移到如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来。

二、尽快完善地区的分层调控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在地区经济的分层调控模式中,地方政府应主要以省级政府为主,这是我国省区经济的特征所决定的。在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分层调控体系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1.建立完善地区经济的分层调控体系,必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一方面要大权集中,以保证国家整体利益;另一方面要小权分散,以利于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既要强调全国的同一性,又要考虑各个地区的特殊性,避免一刀切。

2.还必须处理好行政区划的省区和大经济区的关系。地方政府与大经济区对其经济活动的协调相比,更具权威性和操作性,而且省区划分比大经济区划分相对稳定和明确,所以地方政府必然是调控的中间层次。但是大经济区作为一个以经济互补和分工协作为基础,跨行政区界的经济区形式,能促进横向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大经济区的协调组织,如共同市场理事会、联络委员会和行业协调小组等,以协调各有关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活动,并与中央政府的总体规划协同。

三、坚持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

地区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政策不配套是制约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特色经济带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不配套表现为在前一时期实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投资不分产业地全面向东倾斜,使本该重点发展的中西部能源、原材料工业没有充分发展起来,阻碍了资源省区优势的发挥;同时,部分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诱使各地区不顾自身条件发展高效益的被扶持产业,导致了地区工业结构的趋同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使产业政策区域化,即国家产业政策应结合地区情况加以具体化。国家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产业的地区分布,考虑地区间分工协作,从而按照最有利于发挥整体效益的方向配置资源。

第6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河南;东西部;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16-02

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的现实和日益加强的趋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大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指导方针为:“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指出:“国家要加大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外投资者到西部投资。”中央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区位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缩小进而消除东西差距,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理论界普遍认为:解决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差距问题,主要是加快西部经济发展,而不是削弱东部经济。在发展战略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展西部经济,应越过梯度推进的传统观念,实行跳跃式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梯度推进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东中西存在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没有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缺乏向西部转移生产要素的客观条件。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有其不妥之处。前者主观愿望是良好的,但是,假若中部经济不发展,将会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出现断层,东西部联系的空间距离加大,西部经济也就很难实现跨越。后者强调中部的过渡作用,但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之后,再去发展西部经济,将会延缓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影响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可取的做法是:中西部经济共同发展,无先后之分,同时强调中部对西部的带动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以河南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进一步作深入的探讨。

近年来关于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各界人士提出很多对策和措施,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政策投入。认为21世纪末解决中国西部发展问题,当务之急是调整经济政策的投入。国家要及时调整那些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实行特殊优惠政策,鼓励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区输入。这是世界各国开发落后地区的实践经验。具体到我国,可实行的就是多元倾斜政策,引导产业要素向西转移。第二是利益引导。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使其在东部获利能力下降,而西部地区的成本相对低得多,市场也很广阔,加之国家的优惠政策,只要加强引导,东资西进的潜力很大。第三是产业援助。即将东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向西部转移,充分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带动西部经济发展。同时亦可缓和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第四是对口支援。即国家鼓励东部与西部进行双边或多边合作,通过建立比较稳定的地区、行业、部门的合作关系,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第五是二元互助战略,充分发挥西部市场潜力巨大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两大优势,并以此为资本换取东部沿海地区和外国资金与技术的投入。也即是要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出让或开放部分优势资源,鼓励国内外投资者以多种方式进行开发。

公正地审视上面的一些对策,是富于建设性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却难免会遇到诸多困难。困难主要来自如何处理中部的关系。毫无疑问,中部经济也需要发展。从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一方面推动中西部经济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中部对西部的积极影响,也是重要的和可能的。从中部各省的现状和区域经济条件上看,河南省是能对西部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我国的中原大省,处于东部沿海经济区和西部内陆经济区的结合部位,在实施我国经济东靠西移的战略布局中,既有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纽带作用,又有对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移植、消化、吸收、传播、扩散的功能,也可立足西部资源通道、集散优势,就近加工转化增值。河南面向东西两个性质不同的大市场,其功能的发挥,关系到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因此,河南经济发展,使河南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中间过渡带的作用。

1 需求拉动作用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静止的,伴随着经济发展,必然有一个动态的输入输出过程。当地区间的发展程度,资金、能源状况,技术、劳动力水平,产业结构存在着差异性时,就会产生资源、技术、劳动力、产品等的流动。当本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之时,它必将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广阔广场。当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输出产品时,就拉动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寻不到这一市场,发达地区的经济就会萎缩。而对于落后地区,输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也将推动其经济发展。河南省相对于东部经济区,就是一个比较落后的且具有广阔大市场和发展前景的大省。分析河南省情可知:第一,河南省的基本条件很好,优势多,潜力大,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但就开发利用方面来说,程度较低,地上地下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第二,国民经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工业布局不合理;第三,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文化素质低;第四,经济发展规模总量可观,但水平较低;第五,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发展不均衡。这种局面,为东部沿海经济区,提供了一个广阔优越的市场。特别是郑州商贸城的发展。更是形成了东部商户云集中州之势。河南省根据省情,提出了振兴河南经济的策略:创造和保持一个稳定的持久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发展,从而使得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进入到一个需求拉动的效益良好的循环境地。

2 供给的推动作用

如果把西部经济区作为一个参照系,那么河南相对而言就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技术比较先进的经济区。引进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国对贫困地区的开发,都是由于政策的倾斜,使得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对落后地区,产生一种巨大的深厚的供给推动作用。如英、法、意、巴西等,都曾以设施任意折旧、免征利税十年、政府补贴、减收运输费用、提供优秀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等方式,发展落后地区经济。从河南省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来看,完全可对西部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产生一种供给推动作用。河南省目前是国家重点开发省份之一,国民经济逐步走上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轨道。农业正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农民生活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全省工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趋于均衡,并具有相当规模的基础部门;老城市得到改造和发展,平顶山、焦作、三门峡等一大批新型城市正在崛起;乡镇企业初具规模,已探索出了自己的模式。河南省交通便利,条件优越,陇海、焦枝、京广和京九等南北东西干线交织分布,特别是欧亚大陆桥的构筑,使河南在交通上的贯通作用更显重要。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增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所以,河南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沿海的资金、技术发展自己,同时也要把中原的资金、技术、人才、产品就近转移增值,投向西部经济区。一方面换取得润增加;另一方面可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输入输出的同步发展。近年来河南省人口已大量西移,广布于新疆、甘肃、等地区,他们在那里开矿、办厂或从事其他工作,给当地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上述推拉增长机制的形成,是由于东、中、西三个经济区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结构发育程度相异,三地区在结构分工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决定的。

3 工业的催化作用

一般来说,具有国际性经济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大城市或跨地域的大型企业集团,会以其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经济实力,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从而带动和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河南省已在重点建设中原金三角,郑州市将发展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商贸、金融中心,洛阳等成为次中心城市,并以郑州市中心向四周辐射,建成四条工业走廊。特别是西部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走廊和北部以纺织、电器、建筑为主的工业走廊,以及打破所有制和地区界线、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发展一批外向型企业集团,成为西部地区强大的增长点。西部地区也可以郑州、洛阳为依托,发展转口贸易,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向外向型发展。河南的大型企业集团,可向西部输出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以提升西部的经济结构。

4 小城镇和民营中小企业的示范作用

小城镇和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小范围地区物资集散中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全国来看,各地小城镇和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多种模式,经济发达地区,一是依托沿海大城市的资金和技术;二是借助了国家政策,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与香港、澳门的便利条件,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三是依靠传统经商优势,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以日用小商品为主导产品,走出以销定产、以商兴市镇的道路。这些模式,对西部地区来说是不适应的。而河南民营中小企业和小镇的发展模式,是借鉴了沿海的先进经验,经过了与本地区的磨合适应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内地模式,与西部地区有更多的相通之处。河南的小城镇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兴起了工矿城镇、农产品加工城镇和铁路沿线的小城镇。民营中小企业主要是依托本地区的资源,发展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和服务行业。这种模式对资源丰富、地处内陆、大城市少的西部来说,是一种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借鉴河南模式,更容易从西部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使西北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和小城镇,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耿明斋.河南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与作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3).

第7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沿海开发;金融支持;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059-02

一、金融业对海门市沿海开发的战略意义和支持方向

(一)国际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值得关注和借鉴

金融业要支持和服务于海门市乃至盐城、南通和连云港的其他沿海城市的开发,首先要理解沿海开发的国际经验和把握沿海开发的战略方向,一是门户城市在沿海开发中的主导地位。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釜山等地都是沿海地区重要的门户城市。这些沿海地区开发之初,均采取做强门户城市,带动区域整体开发的思路。二是远洋深水大港的支撑作用。如洛杉矶大都市区拥有长滩和洛杉矶港,东京圈拥有横滨、川畸和千叶港,釜山大都市区拥有釜山港和大浦港。这些港口都是远洋深水大港,不仅带动了区域全球贸易进程,而且推动了沿线工业基地建设,为门户城市的枢纽功能发挥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三是以大运量高速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支撑。以高速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保证了重要的空间支撑,尤其是区域性高速干线对城市区域化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引导作用。如在沿海区域城镇体系演化过程当中日本的新干线、韩国京釜高铁、美国的加州高速路网成为城镇体系集聚和连绵发展的重要支撑。四是接轨全球市场的产业政策。临港工业是世界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沿海开发地区都主动接纳全球产业转移,发展临港产业,并积极进行新兴产业基地布局,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通过区域经济转型促进城市化发展。

(二)金融业要准确把握海门市沿海开发的战略布局

1.基础设施先行,加大对以东灶港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海门市东灶港是南通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是南通市加快调整产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更是沿海开发的龙头工程,在海门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业要积极适应沿海开发战略定位要求,强化对东灶港港口体系对区域城市化的支撑功能。加大对以高速公路、沿海铁路、航道等为主的交通网络和码头、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形成港口群强有力的配套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2.以产业为主导,大力支持重大产业建设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基地。沿海大开发,产业是载体,大项目是关键。金融要积极策应沿海开发产业战略重点,积极支持海门市建设海工装备、大飞机制造、机电、食品制造等临江工业和以新型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现代纺织等新兴和优势产业,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对现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支持,促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3.以城市化为支点,加大海门市城市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城镇建设步伐。目前海门市沿海开发围绕“昨日垦区、今日园区、明日城区”的总体目标,新区总体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在着力打造的沿海临港产业平台之一。金融业要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海门市新区城市化战略,通过城建贷款、房地产开发融资、个人住房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做大做强海门港工贸区、滨海新区、临江新区、海门工业园区四大新兴城市群。

4.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积极支持滩涂开发、农业产业化和生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支持以特色瓜蔬、特经特粮、四青作物、果品苗木、优质家禽、海门山羊、优质水产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以着力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为重点的滩涂开发,支持以开发和保护并重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加快推进高校农业规模化、传统农业商品化,促进沿海地区的持续发展。

5.以中小企业为补充,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持续活力。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为大批民营中小企业搭建了发展平台,为民营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提供了机遇。同时,大批的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追求也为沿海开发带来了发展动力。海门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名列南通县市区之首,于是海门市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金融业要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积极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活力。

二、拓宽视野,创新推动,全方位打造沿海开发金融战略新格局

(一)“突出一个核心”,就是要突出以吸引股权性资金为核心,有效撬动金融杠杆,发挥金融对沿海开发的支撑作用

沿海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资金的来源是金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先导性的股权性资金更应作为核心对待。因为无论是采用银行贷款、发债、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都必须建立在企业已经设立、资本金到位或符合项目融资资本金条件的基础之上。从另一方面说,取得股权性融资后吸引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债务性融资难度相应降低。因此,吸引股权性融资在沿海开放战略的金融支持与安排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推动两大突破”,就是要围绕难点,重点在创新和机制上实现突破,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1.推动创新突破。沿海开发,金融创新是助力器。金融业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积极的措施,密切跟踪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充分利用和组合各种金融工具,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创新拓展融资空间,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担保方式的创新。比如海门沿海有25公里的海岸线,可以探索以这片海域使用权抵押进行融资;二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如通过汽车金融服务网络给汽车生产商在全国的汽车经销商提供授信支持,并与企业的销售资金回笼进行实时对接和有效管理,实现了银企双方的价值提升和共赢;三是新兴市场融资产品的应用,如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理财等产品,就是在银行贷款之外充分利用各类新兴市场筹集的资金,不但扩大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大大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

2.推动机制突破。以全球化的视野,放眼国际国内市场,从机制上突破,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鼓励参与沿海地区金融体系建设。例如鼓励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到沿海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组建沿海开发产业基金,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吸引风险投资与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增资或设立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或再担保公司,带动中小企业融资的快速发展等。

(三)“实现四大融合”,就是要融合金融要素和资源,汇聚更大的力量支持沿海开发

1.促进各种金融业态经营相融合。充分利用银行、信托、投行、基金等各自经营优势,对各业态产品与服务进行嫁接和融合,形成有效顺畅的融资体系。如以股权信托募集资金作为股权性资金,嫁接银行贷款资金;以公开发行、直投等方式满足资本金要求,嫁接银行、保险、信托贷款等债务性资金等。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运用相融合。综合运用ipo、股权私募、再融资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产品和银行贷款、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收益凭证、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产品融合运用,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3.政府引导资金与民间资本相融合。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各自的特长,适宜政府投资的领域由政府主导,其余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和发展,以小投入带动大投资,综合运用bot、bt、ppp等多种方式吸引资金,或以出售资产、发行债券和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等。

4.金融资金与产业资本相融合。产业资本是先导性的资金,金融资金对产业资本的跟随效应十分明显,但金融资金同时又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复制效应和衍生效应。沿海开发必须以产业资本先导性进入带动金融资金的跟进,从而带动金融资金和产业资本互动效应的发挥。

三、政府护航,着力打造沿海开发的金融外部配套环境和体系

1.加强政府主导,搭建以银、政、企项目对接交流平台和政府投资主导的投融资平台为核心的两大平台。一方面,发挥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银政企项目对接交流平台,利用会、恳谈会、网站、刊物等形式,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及项目的沟通联系,主动传递沿海开发信息,实行重大项目银企对接,并在项目推进上加强衔接,使金融机构了解项目行政审批进度和投资进展,方便融资审批对接和安排。另一方面,设立沿海开发省级投融资平台,借鉴高速公路开发的经验,以平台筹措和集中管理资金,统筹规划,避免各市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科学化投融资体系。

2.引导金融资源向临港工业倾斜。研究出台财政贴息等专项政策,对信贷资源投入总量或重点项目、小企业具体单项业务考核进行激励引导,鼓励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沿海地区。鼓励保险、信托资金进入沿海开发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推动沿海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3.积极优化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增强沿海地区金融活力和竞争力。社会信用和金融生态环境是沿海开发中不可流动的资源禀赋,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是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在企业注册登记、项目报批、完善产权交易等方面,减少环节,缩短时间,降低费用,提高效率,解决制约投融资发展的软环境因素,吸引更多资本投入沿海开发;二是倡导重大项目银团融资,创造有序竞争和合作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沿海开发。加强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创造适应金融创新的宽松监管氛围;三是从政府自身做起,加强信用宣传,主动协助化解区域内金融不良资产,完善针对企业逃废债等行为的刚性约束机制,保护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积极性,努力构建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编辑

参考文献:

[1]向楠.构建江苏沿海开发投融资体系的思路及建议[j].特区经济,2010,(3).

[2]聂琳琳,刘传哲,唐安宝.后危机时代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金融支持[j].商业经济评论,2010,(4).

[3]裴平,刘璐.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现代金融,2010,(7).

第8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技术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1-0052-05

“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两种对外贸易战略模式孰优孰劣,以及由此导致的是“技术引进”还是“自主创新”之争,始终没有停止。国务院政策研究室郭克莎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之间关于“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的学术争论,代表了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歧与对立。

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持“比较优势战略”思想的经济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结构与技术水平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在要素禀赋结构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应以“技术引进”为主。而以郭克莎为代表的持“逆比较优势战略”的科技政策专家则强调,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赶超最发达的国家,并主张有重点地推进“逆比较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两种对外贸易战略模式的比较基础是要素禀赋处于均衡分布状态,而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要素禀赋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处于一种非均衡分布状态时,关于两种增长模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就失去了意义。

一、“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之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是采取“比较优势战略”,在技术创新模式上,通过技术引进推动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升级,以渐近方式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差距,还是采取“逆比较优势战略”,建立和培育自主创新体系,在重大核心技术以及关键零部件方面通过自主创新突破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加速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始终是一个倍受争议的问题。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它主要是探讨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所选定的发展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安排。按照是否遵循一国的比较优势,可以将经济发展战略区分为“比较优势战略”和“逆比较优势战略”。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则是两种经济发展战略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的延伸。  无论是“比较优势战略”,还是“逆比较优势战略”都是一个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所采取的一种手段。两种发展战略之争实质上是对经济增长路径的不同选择。“比较优势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源于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eher)和俄林(BeltilGotthard Ohlin)的比较优势理论,而“逆比较优势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则主要源于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  1 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波特关于国家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由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而来的。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提出了两种竞争优势,一种是低层次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另一种是高层次的“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是指通过使用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工艺、以及通过规模经济所取得的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而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则是指通过对技术、设备、管理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创造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所获得的竞争优势。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重点阐述了创造“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与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同,创造差异型竞争优势需要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为此,波特提出了“钻石体系”模型,用以描述投资和创新环境。“钻石体系”包括四种主要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如只需简单的私人和社会投资就能拥有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高级生产要素(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结构、需求质量、需求国际化程度、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等。(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包括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工作动机和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  2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卫・李嘉图的贸易理论。在李嘉图的国际贸易模式中,劳动力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技术是外生变量,比较优势源于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而成本差异则来源于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李嘉图的相对优势模型表明当劳动力是惟一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由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多种要素下的比较优势来源,20世纪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H-O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方面寻求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经过萨缪尔森等人的不断完善,最终取代了李嘉图的相对优势模型,成为现代的比较优势理论,同时也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商品的价格差异取决于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的相对价格又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结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比较优势理论表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使得各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对于资本充裕的国家,由于资本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因此,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具有比较成本优势。而对于劳动力充裕的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具有相对成本优势。

3 “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之争源于对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判断上存在分歧

林毅夫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系研究成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从理论推导和经验分析两方面系统地论证了“比较优势战略”思想。其主要观点是:“逆比较优势战略”实质上就是“赶超战略”。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逆比较优势战略”,经济发展的绩效就会很差,将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反,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比较优势战略,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速度会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增长速度,要素桌赋结构将得到很快的提升,这将有助于缩

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郭克莎对此提出了批评,称林毅夫所倡导的比较优势战略是一种“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认为如果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如果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加强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专业化水平,将影响处于比较劣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拉大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差距。同时,郭克莎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按照郭克莎的解释,“动态比较优势”是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比较优势,而未来的比较优势对现时而言只能是或仍然是比较劣势。显然,郭克莎的对外贸易战略思想是建立在高级生产要素基础之上的,其战略思想源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在技术创新模式上,林毅夫和郭克莎均延续了各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林毅夫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总体水平是由该国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在技术内生决定论下,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技术结构及其总体水平,必须首先提高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水平(即每个劳动力可支配的资本数量)处于较低水平,较低的要素禀赋结构不足以支撑自主创新对资本大量而持续性的需求。因此,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结构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模式应以技术引进为主。郭克莎仍然坚持他的逆比较优势战略,坚持依靠高级生产要素创造动态比较优势。主张对外贸易战略要适应、支持和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要推动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并主张在重点行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要素禀赋结构差别基础上的对外贸易理论,因此,主要用来解释要素禀赋结构差别较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而竞争优势理论则强调要依靠高级生产要素创造并保持国家竞争优势,因此,该理论通常用来解释要素禀赋结构差别较小国家之间贸易现象,如同等发达程度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毅夫与郭克莎关于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战略的争论,其根源在于对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判断上存在分歧。林毅夫使用劳动力人均可支配资本数量作为衡量要素禀赋结构水平指标,并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划为要素禀赋结构水平较低的国家,而郭克莎实质上则倾向于高估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水平。

二、要素禀赋分布与要素禀赋结构水平陷阱

在要素禀赋结构中,虽然不同国家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是不同的,但对于一个固定的国家,自然资源可以看做是一个外生给定的量,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在考察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水平时,往往只考虑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并用要素充裕程度,即总资本与总劳动之比,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要素禀赋丰裕程度指标。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资本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昂贵。因此,发达国家的要素充裕程度,即劳动力人均资本数量,要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充裕水平。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人均资本数量相对较低,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通常会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资本积累率也会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劳动力人均资本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逐步缩小,要素禀赋结构也更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可以描述要素禀赋结构的演变过程,因此,潘士远和林毅夫将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称为要素禀赋结构水平。  从平均意义上来说,使用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的确可以评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结构差距。但如果仅凭劳动力人均资本水平来制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依此来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则很有可能会陷入要素禀赋结构水平陷阱。

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是总资本与总劳动之比,仅表示劳动力人均拥有资本的数量,是刻画一个国家总资本和总劳动相对丰裕程度的指标。该指标并不反映资本和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更不能反映该国资本的区域分布和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状况。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往往是非均衡的。例如,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远远超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内陆省份。绝大部分资本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所拥有的总资本占全国资本总量的比例却很小,资本分布明显呈非均衡状态。人口分布状态与资本分布状态恰好相反。发达地区虽然人口密度较大,但总人口绝对数量所占比例却很小。反过来,落后地区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却很大。资本与人口的双重非均衡分布导致发达地区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远大于落后地区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指标掩盖了地区间要素禀赋结构差异。

如果仅以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作为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依据,而不考虑要素禀赋分布的非均衡性的影响,必然会陷入要素禀赋结构水平的陷阱。对于像中国这样的要素禀赋分布非均衡的国家,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无法反映地区间要素禀赋结构差异,若以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作为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依据,就可能得出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对外贸易战略以及在技术创新模式上以“引进技术”为主的结论。在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条件下,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以及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并不能仅凭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来决定,还要考虑地区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地区间要素禀赋结构差异才是决定对外贸易战略制定和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依据。在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较低的地区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在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较高的地区实施竞争优势战略,则“比较优势战略”和“逆比较优势战略”不但不会相互对立,而且还能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

三、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条件下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主要表现为资本、劳动力以及人力资本的非均衡分布。要素禀赋的非均衡分布客观上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单纯地采取“比较优势战略”或“逆比较优势战略”。相应地,在技术创新模式上,也不可能将“技术引进”模式与“自主创新模式”完全对立起来。

林毅夫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提出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应采取“比较优势战略”,技术创新模式应以“技术引进”为主,完全是依据我国的劳动力人均资本水平做出的判断。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劳动力人均资本仅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劳动力人均拥有资本数量,标志着总体的平均水平,并不反映要素禀赋分布状况。以劳动力人均

资本拥有量作为选择对外贸易战略和技术创新模式的依据,其有效性必须建立在要素禀赋均衡分布的假定基础之上,只有当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呈均衡分布状态时,依据劳动力人均资本水平所做出的决断才不会过多受到要素禀赋分布的影响。而一旦要素禀赋呈非均衡分布状态时,劳动力人均资本就成了仅仅反映要素禀赋分布的平均水平的指标,而无法反映对经济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会产生关键性影响的要素禀赋分布状态的信息。  郭克莎的“逆比较优势战略”以及“自主创新”主张在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下也是不能成立的。“逆比较优势战略”所依据的理论本质上应归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的创造主要依靠高级生产要素(充裕的资本和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在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条件下,经济落后地区要素禀赋状态无法满足竞争优势理论对生产要素质量的要求。经济落后地区要素的成本优势主要来源于充裕的初级劳动力资源。在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战略只能采取比较优势战略,而不是竞争优势战略。只有坚持比较优势战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充分发挥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加速资本积累,才能较快地提高要素禀赋结构水平。在技术创新模式上,低水平的要素禀赋结构无法满足自主创新对人力资本大量而持续的投资需求,因此,只能以“技术引进”为主。

在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条件下,无论是“比较优势战略”还是“逆比较优势战略”,都无法与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应。单纯地采取“比较优势战略”和“技术引进”模式,既不利于要素禀赋的充分利用,也不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同时也无法避免反对派的“过于保守”的批评。而单纯地实施“逆比较优势战略”和“自主创新”模式,又无法得到要素禀赋结构的支持。因此,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以及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必须依据要素禀赋分布状态而定。

对于要素禀赋结构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技术设备较为先进,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具备了在人力资本上进行大量而持续投资的能力,则该地区就应优先考虑采取“竞争优势战略”,在技术创新模式上应以“自主创新”为主。因为创造差异型竞争优势,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企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果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整体上还达不到在人力资本上进行大量而持续投资的要求,则完全可以采取“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行的技术创新模式。

对于要素禀赋结构水平较低的地区,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地区成本优势主要来源于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资金短缺,无法满足在人力资本上进行大量而持续投资的要求,因此,该地区应采取比较优势战略,充分利用地区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应以“技术引进”为主。该地区应以最大限度地创造剩余,加速资本积累,不断提高要素禀赋结构水平为经济发展目标。

四、结论

“比较优势战略”和“逆比较优势战略”是两种不同的对外贸易战略。“比较优势战略”思想源于比较优势理论;“逆比较优势战略”思想本质上应归属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是两种不同战略思想在技术创新模式上的延伸。

第9篇: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总体。县域经济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一、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目前,我省行政区划有86个县(市、区)。其中有66个县、19个区、1个县级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经济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县域的经济总量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并向小康迈进。

(一) 县域经济总量相差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甘肃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省份,县与县经济差距较大,自然条件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截止2011年底我省县级生产总值最高4505743万元、最底3419万元。财政收入最高137858万元、最低246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高2532888万元、最低39812万元。就目前而言,我省县域经济仍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

(二)城镇化发展水平低,进程缓慢。我省受自然条件限制,县级城市建设差距也不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化的必备条件不足,与东部县市相差很远。截止2011年,我省城市化率平均为38.75%。近年来,我省城镇化水平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以上。如分县看城市化率差距更大或者说远达不到城市化标准。截止2011年全省县(区)人口数为,最高128.53万人,最低为1.04万人。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14175.88元,最低2061.65元。如果按城市化标准考量我省各县综合指标,尚有很大差距,大多数县级城市要达到城市化要求,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东部沿海县市城市化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其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已和大、中城市接轨。而我省大多数县级城市仅仅是起步阶段。

(三) 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差。我省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且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化比重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我省中小企业逐年递增,总体来看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多数县域财政十分薄弱,入不敷出。截止2011年,全省县级财政收入最高137858万元,最低2464万元。我省收支倒挂县域比例高达87.2%,财政赤字从根本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许多县缺乏改善公共设施、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二、推动甘肃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指农村城市化,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升级,逐步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加速全社会整体化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大家知道,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产业多样化的社会有机体。城市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具体表现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体现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使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全面地协调发展。可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

鉴于甘肃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然环境制约、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我省的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严重,又处西部于不发达地区,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必须实事求是,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全部照搬东部地区的模式,而是应该探索甘肃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各县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制定经济发展目标。要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也要注重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目的使县级城市俱有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

(二) 发展县域经济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摆脱我省自我封闭的情况,依托国际国内市场,根据市场竞争导向初步确立未来的前瞻性竞争战略,使县域经济融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重视发展二、三产业,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三)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1.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应当实施分层推进战略。夯实乡镇经济,提高县城城市化率,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应考虑各县经济总最的大小及发展空间、区位优势等因素。2.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下大力气扶持一批注重科技创新和农副产品加工的外向型企业,力求把整个县域经济中的主导经济形势向民营经济方式转化。3.着眼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承接劳动力密集型、配套加工型产业,建设初级产品的加工基地和辅助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四) 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选择一批优势县及小城镇优先发展,促进其加快向城市转化。对城市化率较高的县,建议逐步就地城市化。当前,不应全面推行农民转入大、中城市。否则造成城市资源紧张,就学,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突显,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这是一种代价高昂的城市化道路。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