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好处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时代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时代的好处

第1篇:新媒体时代的好处范文

1、《观复嘟嘟》是一档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由马未都主持,是继2015年《都嘟》的升级版。于2016年1月开播。广西卫视每周三21:40播出。

2、在自媒体到来的时代,我们决定做自媒体《观复》。我们要为网友提供新鲜的内容,包括《观复》旗下所做的一切。过去的博物馆、都嘟、还有各类电视节目都会在自媒体隆重输出。

3、这个自媒体是所有参与者的家园,众人拾柴火焰高,所有参与者将来都会在此获得好处。未来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应有一个分享位置,当家做主,来《观复》,《观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新媒体时代的好处范文

然而,网络信息这种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强势,也不免导致传统媒体不适当地对微博上的一些琐屑信息做出回应。

比如2012年11月16日南方都市报社论版上“街谈”栏目,发表《垂绳购物的好处》就是对一则流传颇广的视频《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女生用长绳取外卖》及其在网上引发的争议做出“亦庄亦谐”的回应。

按作者的说法,“说实在,我觉得此事挺无聊的,特别是不待见(对)这些女生创意购外卖的批评,游移在毫无娱乐精神和娱乐过度两端。也就是说,闲言碎语太晃悠,我根本拿不准。”

——这其实正是这类社交网络的一个特点,本来无关宏旨,严肃媒体不一定要跟着议论这种事。但是,作者提笔写文的理由竟然是:“忽然记起先贤曰‘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考虑到无益之事中似乎也可包括无聊,同时,毕竟闲着也就闲着,化无聊为有聊倒也无妨。”

这就让笔者觉得有点问题了:难道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言论版这种资源有限的公共意见平台,竟然已经“宽敞”到可以发表“无聊”的闲文了吗?

南方都市报的社论版上的“街谈”栏目,我一直比较欣赏,因为其文笔生动有趣,尤其是与主题严肃的两篇社论放在一个版面上,在阅读上起到一种调节作用。但我更是因为其与社论版相适应的强烈的批判精神而欣赏它。它不仅有着生动的“民间语态”(其实更多的是“网络语态”),而且有着民间的(也是网络的)批判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上一个世纪80年代的杂文精神在网络时代的重生,那个时代由少数文人写作的杂文,在被“时评”的兴盛挤出传统报纸版面之后,又在“全民写作网文”的时代重新回来了。比如,2009年12月2日的《二百个受伤城管VS两三个被打小贩》——辛辣嘲讽广州市城管委一位官员关于“广州每年超过200名城管被打伤,是被打商贩的100倍”的说法;2012年4月20日的《谁说政府英文网站是给洋人看的》——尖锐地批评有些政府网站长年不更新内容;2012年10月31日的《飞机的那些事,都还当回事》,对于一家航空公司居然设计出了一条从南京出发经海口到天津的绕远航线而无情地讽刺挖苦。

但是,从这篇《垂绳购物的好处》来看,它显然有着选题琐屑化的倾向。它对笔者的启示是:有一些在生活中本来琐屑的“事件”,由于网络的传播,而被无理由地放大,而参与放大的传播者之中,就有一些严肃的传统媒体。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媒体严肃的品格,正在被这样一种“细大不捐”的接受态度所悄然侵蚀。

其实,与传统的大众媒体不一样,发自于千千万万个体传播者的网络的传播行为本身,并不一定总是严肃认真的价值判断。而大众传播,则应当有,也一直有着严肃认真的价值判断。传统媒体“严肃”的“报格”,并不是意味着板着面孔说话,而正是对其传播内容严肃的价值判断。

网络,尤其是微博,作为一种人类从未出现过的广泛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力量,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传统媒体积极回应网络信息和网络舆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但是,网络,尤其是个人媒体的微博,也会把一些琐屑的、本来中止于人际之间或较小范围内的信息广泛传播。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的言论,应当保持原有的价值判断,而不应照单全收。

第3篇:新媒体时代的好处范文

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学会创设富有课堂活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巧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思

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政治教师应巧于设问,精心提问,鼓励学生多思并大胆质疑,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要求的“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式转变”。例如:在学习初三政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教师可以引用哲理事例“吃蛋原理”。一户人家养的一只母鸡一天下蛋一个,母鸡的主人有三种消费方案,之后问学生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案?巧设问题情境后,学生们开展激烈的小组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要趁势引导,给学生分析三种方案的结果。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新知,教学效果良好。

(二)妙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真正的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活迸发力量的教育。政治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时代特征。所以教师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妙设生活情境或鼓励学生自编自演生活中的小故事,这样学生会感到自然、真实、亲切,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下快乐地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每位学生心底的道德要求和社会责任感也会被激发出来。例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这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我妙设了“爸妈我想对您说”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重温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讨论自始至终洋溢着轻松、愉悦、快乐、幸福的氛围。

二、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信息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变革。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创造能力,加大课堂容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它集声、光、形、动画于一体,创设出直观形象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可以综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会知识,准确地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只有恰到好处地使用它才能使课堂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有的教师本末倒置,盲目滥用多媒体,把绝大部分精力花在制作课件上,却忽略了认真钻研教材、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直观效果,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调动和思考过程;更有甚者,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知道人的情感是不可以用牵强的画面和带有感彩的音乐来调动的,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成员之间共同探索、合作交流、协作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形式。这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分享成果,教师再适时加以点拨、评价,大家共同体验收获的喜悦,小组之间可以很好地实现相互交流、帮学、矫正的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一次出色的发言、一个高质量问题的提出、一次成功的操作,会赢得老师的认可和其他同学的心悦诚服,这会使该生变得更加自信,获得自我肯定等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充分调动该生和其他组员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学生参与热情的维持要靠参与能力的支撑,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合作技能和方法进行指导。如:每个小组要设置能说服他人的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要学会虚心倾听中心发言人的看法,并善于质疑、更正、补充。此外,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时机,这样才能发挥最佳效果。答案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问题涉及面大时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等时机都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四、结语

第4篇:新媒体时代的好处范文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需求,我们把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手段和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地。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呢?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问答---复习导入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课堂上好奇心强,表现力强,模仿力强,兴趣广泛。多媒体教学就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可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其视觉及听觉器官,紧紧跟随变化中的设备功能及富于色彩的影音材料,从而使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增强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多媒体教学资料丰富、信息量大,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它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并渲染了课堂气氛;多媒体教学使得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清楚的事物,或难以进行教学操作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生动,达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不但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的情景,而且也能把学生未曾见过的地名和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画面再现于屏幕,并能根据需要对内容进行组合搭配成游戏,再配上音乐,更多地创设情景,利用视频、图像、及动作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使课堂取得最佳效果。如在教小学《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始第十册《Module 6 Unit1 Stonehenge》一课,中国的小学生对于英语的传统著名景点巨石阵了解的很少,可以在课前先搜集一些关于巨石阵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对巨石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掌握新知识有一定的好处,通过图片和视频直接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巨石阵的意义。学生观看图片和并听了其中的英语解说,结合课文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巨石阵是什么样的,然后用英语互相谈谈如果你去巨石阵当小导游,你如何向你的游客介绍巨石阵。这样达到了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而且拓展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充分利用电子邮箱,人机对话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更多地是强调交流运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或表达。”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提供了优良条件。

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网络信息技术惜惜相关。如如何发送电子邮件(E-mail),它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联系的现代化通信手段。

四、实践中的一点反思:

(一)课堂活动中多媒体运用要恰当,并结合常规手段,提高教学活动成为有效活动,为教学全面服务。

随着课改的深入,多媒体课件的普及使用,有些老师认为传统粉笔黑板就不必要了,现在上课用多媒体课件,板书也不必自己写了,课堂上只要懂得应用多媒体就行。在课堂上把所有讲的内容都用多媒体呈现,教师的工作就是点击鼠标而已。这样,教师失去了主导作用,而学生则仍然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同样也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又陷入了“填鸭式”怪圈,教师被“课件”牵着走。

事实上,魍辰萄Щ本功很重要,没有它,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板书、标准的语调语音来示范引导学生,带出的学生才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也才能说出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虽然现在普及多媒体,但机器永远无法代替人,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入及每个环节都是恰当地通过多媒体呈现。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但应用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用最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二)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在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有亲和力的语言对学生是最有感染力的,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大量的语言交流来实现,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教师的每一个语言、动作、环节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为教学服务的,使学生有心理准备,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时的反馈矫正,以恰到好处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2.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为我们创造了好多条件,多媒体只是把教材中的情景和有声语言展现给学生,往往侧重于有声有动画的制作,把教材中的素材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增强了学生对视听感官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帮助学生对文章或对话内容的理解。然而,它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用英语进行的句型操练、交际对话,更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多从学生在角度考虑,设置的情景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视听器官的运作、手的书写活动、脑的想象都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结束语

英语的教育教学走向信息化、技术化的趋向已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恰当地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英语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我们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因为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第5篇:新媒体时代的好处范文

(二)以创作团队专业化达到多媒体组合系统化

传统戏曲遵循“三面墙”的舞台表演规律,一桌二椅极简写意的程式化表演风格铸就了戏曲独特的审美。因此,多媒体应该以戏曲本体为源点,融合要有机要互补,必须要取舍各跨界艺术门类的异同特征,发挥挖掘新技术设备的艺术性运用。在审美风格上要达到高度统一和保证作品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整个创作团队的专业化系统性,也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各环节都必须先读懂戏曲本体,再在谙熟相关声光电设备时才能超技术常规运用,达到1加1大于2。这样才可能避免僵化的拼凑、喧宾夺主式的组合。

(三)创作理念上要强化多媒体运用的美学意识

主创者在定位一个作品呈现风格时,不能刻意地为了突出个人风格而勉强出新出奇出怪招,最后变成四不像。例如,话剧加唱、方言音乐剧、曲艺杂耍秀,等等。1999年,由陈薪伊导演、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徽州女人》在人文关照和舞台呈现上形成了一个新坐标。突出运用现代多媒体舞台技术,把剧种特色内化为美学基调。例如,男人有音信传回,重新燃起希望的女人穿起嫁衣端坐喜床,喜床在舞台前区静止数秒后,整个道具向后推移直至消逝。这个“被等待”框住的画面,几十秒“喜悦的凝滞”传递给观众的是深沉的伤痛,这超越了传统“走位”、“舞台调度”的范畴,中国水墨画式留白构图的震撼力升华了演员的情感表达。戏的最后阶段,进入暮年的女子坐着看儿子上学去,儿子的长辫子一甩,雨伞一撑开,纱幕上投影出当年女子出嫁时的情景,时间的卷轴就在莲叶田径展开的瞬间倏地翻转回头,像是回到生命的原点。40年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在幕布一张一合之间流逝。此刻,语言退位,情节不再,导演运用光影和色泽回旋了整出戏的“意象”。这是《徽州女人》的创意,这是现代多媒体剧场技法与传统戏曲完美融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二、实现戏曲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

进入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呈现信息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的特点。如果保守地只局限于让观众进剧场看戏,绝对是种“奢侈”,这样不利于观众的培养,也从某种角度上遏制了戏曲的发展。只有依托多媒体技术,促使戏曲与各媒介跨界融合,让戏曲走出剧场,走向更多元的“舞台”,将来甚至是结合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才可能保持传统艺术的新鲜活力,让新老观众重新感受、全新体验戏曲的魅力。

(一)发挥多媒体的传播交互功能

“戏曲栏目”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介绍性、普及。例如,竞技展演类的《越女争锋》,票友选电视秀类的《一鸣惊人》,情景短剧类的宁波甬剧《药行街》,等等。还有许多利用新媒体平台、能和观众实时互动的栏目。只有多元地互动起来,才可能为大众提供更多机会去接触戏曲,感受戏曲的魅力,才可能培养新生代戏曲爱好者。“戏曲影视剧”则创造了更为单纯的把传统戏曲剧目与电影电视艺术相融合的艺术新形式。在具体创作中,要尊重戏曲艺术的美学规律,还不能脱离观众的欣赏经验。要谙熟并恰到好处地利用视听语言的结构创造出属于戏曲自己的独特的时空影像。这就需要在视听语言与戏曲语汇之间、虚与实之间、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相互摸索磨合。如,越剧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优美清婉的越剧唱腔却夹杂着普通话念白,让戏迷费解让普通观众感到别扭甚至滑稽。京剧电视剧《锁麟囊》演员拿着马鞭在真实的场景里跑马,让穿着戏服的演员在真实的楼梯假装走台步。大量的镜头跳切、人物特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演员身段的排斥,对观众聆听独特唱腔时的注意力干扰。而这种程式化的意蕴被所谓的视听语言规律所遏制,使作品显得仓促草率,像夹生的两层皮。戏曲演员手里的马鞭既是马也是鞭,抬腿就上楼也可上马。这是戏曲的基本常识,更是传统戏曲写意的魅力所在。

(二)在剧目选择或新创作初期,要融合多媒体视听语言思维

并不是所有戏曲剧目都适应影视化呈现,不能完全依赖于传统剧目作记录式的简单翻拍。两者相比较而言,影视镜语更擅长叙事。例如戏曲念白中说明交代性的“自报家门”:奴家千里迢迢的回到了家。影视的处理:一个环境全景镜头加一个人物情绪特写就描述完成了。戏曲则更擅长抒情,而她的抒情往往运用程式化的锣鼓经、身段表演等,还没法儿简单地用一个长镜头来捕捉表现。因此,潜心摸索创作出不同题材类型,又能符合适应影视视听规律的剧目是何其重要。2005年,带着相当审慎的态度,郭宝昌导演将程砚秋先生在1931年创作的京剧《春闺梦》搬上了大银幕。影像中,琴师在舞台上熟练的调着手中京胡的弦,镜头缓缓推向舞台中央的同心结,这第一个镜头就把人带进了一个古老而凄美的梦境。这部戏被誉为具有开拓性的实验色彩的“新概念戏曲电影”。此创作不但遵循戏曲写意的美学原则,更用影视较为前卫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作为媒介,继承其词腔美、身段美、意境美。有人还将这部《春闺梦》与好莱坞式的商业文艺片《冷山》相比对,故事背景都集中描述了战争对于普通人情感与生活的破坏和摧残,把视角转向女性,聚焦在刻骨的相思以及由相思而产生的梦境之中。郭导正是用梦的虚幻来观照现实的惨烈,以一种特有的东方式的含蓄和内敛的风格,把一个相思梦娓娓道来。还有一部于1999年全新创作的越剧《孔乙己》,由郑洞天导演成功地搬上了电视荧幕。以上两位导演同属于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其共同的特点是提倡运用长镜头,反对蒙太奇,主张心理化,反对戏剧化结构。他们对个人风格、造型风格的强烈追求,决定了他们的银幕观念不是对现实的无遮挡式的显现。这就具有了中国电影纪实美学的特点。而恰巧“程式化”、“虚拟化”就是戏曲所遵循的主要特色,“意境美”、“诗化”就是戏曲所追求的表现风格。

三、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发展的期待

第6篇:新媒体时代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融媒时代;传统媒体;改革创新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我们称之为融媒体。融媒时代,新兴的新媒体风起云涌,自媒体的自我营销、新闻生产的全民制造、新受众逼退旧传播,新媒体正在改变政治生态、市场生态。那么融媒体时代如何“叙事”、如何进行营销革命,是传统媒体必须直面的问题。可以说,在传统媒体面临严重挑战的关口,通过融媒体,我们就是要努力实现用一样东西换更多的钱,用更多的方法营销我们的产品,尤其是具有传统优势的新闻产品。

一、做加法,多加互联元素

掌握增量,留住存量,新老媒体必须要在融合中求创新,增强多元性。融媒体实际上是以扬优为手段,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从而为“我”所用,为“我”服务。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个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方法。

媒体深度融合,对于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而言,都是不断提升自我的契机。尤其是传统媒体要着重在增强灵动性上下功夫,通过汲取网络媒体的优势,打造多元化、动态化内容,实现在表现形式上的灵动和在传播途径上的多元化。同时,还要在媒体融合中坚守核心,确保竞争性。

融媒体对外是一个单位,一个声音,一个价格。但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同时变为共同为一个项目活动服务的三种形式、手段和方法,价格上也会比任何一个单媒体要高得多,客户对这种活动的认可度也大大提高。

再以传统媒体最熟悉的报纸编采业务来说,记者的稿件在报纸上实现不了24小时滚动,可是报纸手机终端却能够轻而易举实现。比如黑龙江日报手机党报APP就把党报的声音实现了网上滚动。再比如广播新闻。广播的劣势之一在于其线性传播的单一性,只有声音,没在文字和图像,听众对广播信息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传播效果稍纵即逝,耳过不留,信息的储存性差,难以查询和记录,听众受节目顺序限制,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内容,选择性差。但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龙江客户端、龙广听友网将电台节目搬到互联网、搬到手机终端,实现受众的菜单式点播,并有视听的多元加工,进一步提传统媒体优势。

二、做减法,让传统媒体轻装上阵

我们做新媒体,目的不是做工具,而是利用工具贩卖我们的产品。我们知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机遇是新闻产品价值的最大化以及多次贩卖。那么贩卖的过程中,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精兵简政”是轻松闯市场的关键。

融媒时代,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就要减少一些不适应环节。比如传统媒体的内容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在内容口径标准协调上面临挑战。因此要重点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环节,要在管理体系上作出适当的调整,切实优化调整采编流程,减少不适应媒体融合的环节,实现“一种原料,各自加工,同步推广”,提高新闻信息传播效率。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媒体融合日渐加深,传统媒体纷纷打造全媒战舰,但不少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互不相融。

而在具体的编采业务中,减法作为分解动作更有利于传统媒体新闻产品营销。互联时代,碎片化是重要特征。媒体产品的碎片化也是现实。但碎片化的意义不在于切碎,而在于重组,通过重组提高产品的价值,使传统媒体生产的新闻产品价值最大化。

比如传统媒体拥有大量的信息内容,只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一次消费,浪费了产品的价值。我们可以把优质报道内容拆分打包,转换成文字版、音频版、视频版投放在APP、网站等平台。尤其是可以通过信息池的集中打造,然后一次生成、多次,让新闻产品能共享,能切割,也能重新锻造。因此,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要敢于刀刃向内,要不断创新、不断自我革命,有善做减法,才能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真正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三、做互动,加强媒体合作与用户体验

媒体竞争越激烈,越要加强其他媒体的合作。融媒体时代尤其要侧重在向下、向上、横向三个层次谋求联动发展。

向下,即本土化,体现在精耕细作,加强与省内各地市媒体内容资源和渠道资源的聚合力度;向上,即去区域化,借梯登高,在内容、品牌、活动上找机会、找渠道和中央级媒体开展合作;横向,即进一步加深和全国报业的合作,加强内容资源的宽度和广度。

同时,传统媒体必须增加用户黏性,增强互动。特别是要关注用户留存,让这些用户持续使用,作出口碑。这需要传统媒体与受众更好的互动。

凯迪拉克的官方微信包含了可以支撑公众号持续运营的几个强大元素:互动、产品、体验。不但有品牌活动维系与粉丝的互动,并且有新产品功能带给粉丝而且是精准的目标粉丝直达心灵的产品交互体验。媒体做的是文化产品,在这中间也大有可为。

就新闻产品制作而言,传统媒体需要进一步利用微信时代、app时代的特质,做到即时新闻及时推送,重大报道深刻阅读,吸引优质客户的关注。就媒体品牌推广而言,传统媒体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增强用户黏性。而且,互动除了增加传统媒体影响力,增加用户体验与黏性外,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数据库的建立。在信息时代,手中掌握的数据库大小将直接彰显一个企业的实力。因此传统媒体充分重视用户信息的保留与沉淀,建设用户数据库,让积极参与互动的受众成为未来众多新媒体形态的核心用户层,都将是融媒时代重要的财富。

参考文献:

第7篇:新媒体时代的好处范文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对学生来讲大多是延续一些相对传统但是又相对陌生的知识,课堂教学时,老师们会发现学生往往对课堂内容有些茫然,这些茫然大多是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这时如果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课文写作背景,又能升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领悟。比如,在《民族英雄戚继光》一文的学习中,讲述的是在明朝嘉靖皇帝时位于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常年遭受日本海盗的侵扰,忠臣奉命整肃军纪抗击倭寇,戚继光智勇双全作战英勇最终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隐患。如果这时恰到好处地将他的生平采用多媒体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势必会有助于学生们深刻的感知课文的时代背景与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忠贞人生态度。又如,我们在学习《火烧云》这一课时,打开电脑让学生可以直接搜索到《火烧云》的教学资料,火烧云的图片资料、文字解说一目了然。这样使学生轻松快捷地感知了课文意境,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在老师先前给出的阅读指导提纲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上网查询,自行阅读文本,从中发现与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这种自由和独立的学习能力,不仅形成新的知识建构,而且良好的自学和预习能力会受用终身。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时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心劲。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创设情境课堂。这种声情并茂的教学方式最终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的提升。在讲解神话故事《三借芭蕉扇》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经典的《三借芭蕉扇》的动画片片段将孙悟空机智勇敢、敢于斗争、不畏艰难的性格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配合老师的分析与讲解,毫无疑问这将会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又如,在写字教学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制作卡通动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写字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我们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字的关键笔画和特征,对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轻与重,以及起笔、收笔的要点等,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是除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以外的任何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突出难点,降低学习坡度

教学过程中帮助孩子们把握重难点,消除思维障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了知识重难点,使学生们处于一种积极探寻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课堂教学中,过去的课堂模式对于从小蝌蚪到青蛙这段生物转化历程的描述对学生们来讲比较难以理解,这时候采用多媒体形象而生动的播放小蝌蚪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一非常直观的画面,将会有助于学生们对课堂教学中难点与重点的学习与理解。又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弄清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中比喻的巧妙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强大的展示功能,在大屏幕展示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的画面,就显得非常直观和具体了。

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当前制约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本上的例子有限,不能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强。毫无疑问这时恰到好处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会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借助多媒体视频教学信息的帮助,升华了教学。比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植物妈妈有办法》题材的动画片视频,把课堂营造为一个课文中的时空景象,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氛围当中再去了解植物传播种子,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

第8篇:新媒体时代的好处范文

我校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在我校还掀起了一股教师们学习信息技的热潮,教师们都深刻体会到了多媒体运用的好处,在此,我想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的几点好处。

1.激发了兴趣,活跃了课堂

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是枯燥无味,难懂,这是由于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手段的单调性引起的,而电教手段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开拓面宽,视野广阔等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如:在讲《函数》时,我借助几何画板或一些函数软件,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这既为学生学习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媒体资源丰富数学课堂,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让他们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问题——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讨论、交流——猜想出结论——证明——再验证——练习——回顾总结”的新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等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一些成轴对称的图片,并演示他们是如何进行轴对称变换得到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后,很多同学都动手制作了经过多次轴对称变换得到的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学生学习的负担小了,学习的自信心强了。

3.让困难变得容易

数学既是一门演绎科学,也是一门归纳形科学,证明是数学的必要成分。媒体计算机能够提供数据、图像和动态表现,充分运用可以使得数学证明方便可行,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思维规律看,数学虽然注重逻辑思维,但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距离”、“连续”、“对称”等都来源于几何直观,当计算机让图形活动起来,让图像说话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思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第9篇:新媒体时代的好处范文

与新闻之间应该是“零+1”距离。

为何提出“零+1"距离

“零+1”距离是相对“零距离”来说的。受网络评论的影响,一些媒体人提出了新闻评论与新闻要做到同步,即所谓的“零距离”。我们知道,“新闻”两字决定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而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表现为即时性,即对新闻事实特别是对热点问题迅速地发表评论。从这一点来说,新闻评论与新闻之间的距离是越短越好,但强调时效性,并不等于唯有“快”才行。在这里,必须提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评论上的共性和区别。

网络时代,人们在网上发表评论相当自由快捷,甚至产生了许多专事“灌水”和“拍砖”的时评。这些通过在线传媒刊物、博客甚至是BBS论坛等载体评说是非,表达见解。于是,就出现了形形的网络评论、博客言论、手机短信言论等以新传媒为载体的新闻评论作品。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在网络评论“唯快至上”的影响下就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对于地域性较强的评论节目,时效性对拉动收视率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不如网络媒体快,就有可能失去受众。但是,在新闻评论的创作实践中,“零距离”会丧失新闻评论的特性,出现以下问题:第一,一味强调“零距离”会使评论成为“过夜垃圾”。新闻刚刚发生,媒体的评论就跟着出来了,但事件的后续情况却与评论的事实依据有出入,于是同一媒体上经常会出现同一个就同一件事件的多篇观点截然不同的评论,自己打自己嘴巴。第二,一味强调“零距离”会减轻评论提炼观点的作用。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受众迫切需要媒体为他们选择信息和判断态势提供指引。面对海量信息的包围,媒体需要做大量的甄别工作,而这就需要时间去了解和思索,不是一个“快”字就能解决的。第三,一味强调“零距离”会使评论娱乐化。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但是,由于一些媒体无法做到每天都有新观点、新视角,但又要做到与新闻同步,于是评论娱乐化倾向成为评论的唯一取向。比如,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一些评论以一腔道德义愤夸张地放纵嘲讽。这种不加分析和思考的评论失去了评论应有的功能,更不能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如何实现“零+1”距离

首先,必须坚持真实。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所以必须无条件坚持新闻的传播规律,即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在做新闻评论节目时,不能盲目赶超网络等新媒体评论的发稿速度,拿新闻评论来进行赛跑。有些媒体一味图快,把不确切的消息妄加评说,以“时评”的形式抢发出来,结果导致事由失真、评论失言、导向失准,不仅使有些评论成为“垃圾”,而且败坏了新闻评论乃至媒体的声誉,更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误导。

其次,对热点新闻的报道评论尽量追求独到的视角和有见地的思想。新闻评论不仅仅传播新闻事实,更要传播对新闻事实的思考。在当今信息独家占有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媒体可以没有独家报道,却不能没有独到的视角和有见地的思想,这样才能做到评论与新闻之间距离的“1”。正是这种“冲破表面现象”的声音,拨开了喧嚣尘土的迷雾,帮助观众理解了事物的复杂性,找准了自己的现实位置和努力方向。

第三,运用网络实现观点互动,同时充分发挥电视优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人都可从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方式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来强化“社会论坛”的功能。选择网络上的观点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手段,选择别人的来佐证自己的同样可以彰显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因为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势是权威。因此,我们要在求快的基础上尽量向观众提供权威信息、权威来源、权威选题和权威的分析,以满足观众的求知欲。与网络等新媒体互动,还可体现传统媒体的“三贴近”,从新媒体时评中的“快”中受到启迪,加上将正确的导向意识融化在评论中,让人们在满足于“想听的、要看的”之时,接受我们“想说的、要说的”的内涵和理念,通过“顺势操作”和“因势利导”,实现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舆论的吻合。这便是评论与新闻之间“零+1”距离的最佳状态、最好诠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