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往往是跨行政区位的全国性问题。在现行的以行政区域为基本划分的环境管理体系中无法很好的做好区位之间的协调。而采用区域环境管理的模式能够很好的对此种问题进行合理的避免。本文系统从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区域环境管理的优势以及区域环境管理的实施过程来讨论用区域环境管理手段来治理、提高环境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核心办法之一。
1 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
区域的概念是一个包含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概念,在环境学上将具有同等自然、人文、社会条件的链接地域或者资源体系称之为环境区域。而区域环境管理则是需要政府、当地居民、非官方社会组织等能动性高的个人与组织在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科学理念对于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进行统一管理的手段。这种管理手段以达到提高自然环境质量以及居民生活质量为基本核心,并保护自然环境的可再生循环。在持续增长的同时以不破坏环境为底线展开相应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
在区域环境管理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广义与狭义的环境管理概念。广义的区域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包含了对当下区域之内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区域之间的合作管理体系。并包括了区域内的一系列外援效应。狭义的区域环境管理是指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区域安排的前提下对区域内的管理制度的安排以及管理制度的实现。管理的范围包含了当下区域内的特定自然资源(如:流域环境管理)或者是一切的自然资源(如:保护区环境管理)。并同时包括了当下区域内的人文文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与活动等一系列人文干扰的活动。这两个区域环境管理概念往往同时作用于一个或者多个环境区域中,进而形成了一种立体式的区域环境管理体系。
2 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面积广、污染严重、流动性强、持续性强等特点。如2011年7月3日发生在福建省紫金山的紫金矿业发生了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大量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污水被排入汀江。由于水污染未能及时控制,并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此次污染不仅对紫金山流域的河道造成了污染,还对下游的包括:上杭县、金桥等20多个县级地区,并且对汀江生态系统造成了短时间无法修复的破坏。又如,2011年7月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的锰污染事件,导致涪江流域水质异常,由于四川省与下游的重庆市环保部门采取了有效的环境管理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使污染水团控制在四川境内,从而确保了三峡库区的水质安全。
从上述污染事件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往往是跨行政区位的,而在面临跨行政区位的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对环境的管理以及紧急事件的处理方面均无法做到有效的协调与快速的反映。因此,对于建立以环境区域为基本范围的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必要性。
此外,环境区域内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以及相似性,处于同一环境区位的环境从植物组成、土壤构成、水源情况、气象条件等诸多方面具有类似的外部条件。针对区域环境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外部环境进行统一的利用与管理。更好的达到治理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3 区域环境管理的优势
3.1以环境条件为区域划分
在区域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划分是以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划分的。根据环境学中的区域环境管理的定义,需要管理区域中的环境属于一个体系,并且在环境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相辅相成的作用。针对此种区域中的环境问题的管理能够在政策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制定、管理办法的执行等多个方面达到高度的协同。在降低了工作量的同时增加了监管的可能性以及管理方案执行的针对性。能够又有效的提高区域内的环境质量。
3.2解决跨行政区域管理的矛盾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高度迁移以及影响面广等特点,导致了在环境区域外的环境以及行政区位的划分无法满足对环境管理的需求。在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下面以行政单位为基本的划分规范,对下属环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跨行政区域的监管不利,或者发现问题无法解决问题。此外,由于排污企业的不规范经营有意的选取具有争议的监管空白进而为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创造了可能性。通过区域环境管理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出现,利用环境区域之间的包围作用。有效的对环境区域内部的全部环境要素进行监管与管理。达到环境区域之间的无缝连接为压缩不遵从企业的生存空间,进而降低了环境风险。
3.3更有利于环境资源的分配
以行政区规划的环境管理往往以地区的发展为本位进行规划与管理,而对于周边地区造成的影响考虑不足。比如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往往由于行政区域内的规划容易照顾当地的经济发展而过多的对水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而造成了下游的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旱化破坏。而采用区域环境管理由于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并不具有直属关系因此能够很好的站在全区域的发展视角去对资源的利用进行预算和规划。从而很好的避免了厚此薄彼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等问题。
4 区域环境管理的实施对策
4.1 建立区域环境管理职能部门
构建新的环境管理体系,将区域环境管理脱离政府的行政区管理范围内,而是采用中央直接负责的机制。在针对区域内环境问题的治理与管理中有权利问责地方政府。并制定相应的区域内环境资源的开发规划,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原因进行干预。此外,在新的区域环境管理体系中需要对区域共同体的概念进行强化。做到以内部区域为一个共同核心结构与外部环境“行政区域”进行平等的、互助的管理与监管环境。进而为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
4.2 构建区域环境、政府、企业的互助关系
现行的环境管理是被当地政府垄断的,区域环境管理需要对国家的资源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在区域内形成以区域环境管理委员会为主导、当地政府以及区域内企业为核心成员的共同管理方式。在区域内的政府、企业、居民均受利于并受限于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因此只有建立多方面的合作互助的关系才能够在根本上解决环境质量问题。进而为区域内行政政府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3 建立区域领导制度
在区域环境管理的制度改革方面需要主导环保领导制度以及领导责任制制度。具体的实施方案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在环保领导制度方面需要遵循在环境区域内区域环境管理委员会对环境管理具有绝对的领导责任。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领导的权利集中。
在领导责任制制度方面,在对区域内环境的监管与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出现重大责任、环境恶化以及环关责任人与责任代为以领导责任制的原则对其进行相关责任的追究。
5 结论
本文从区域环境管理的概念、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区域环境管理的优势、区域环境管理的实施对策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提高环境质量的过程中实行与加强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关键性。通过论证得到了加强区域环境管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根本途径。希望为今后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及相关和谐发展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易容娇.区域环境管理模式主流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2]万薇,张世秋,邹文博.中国区域环境管理机制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关键词:环境管理;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
一、项目化教学基本理论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教育教学改革
始终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能力为本位、用项目化方法改造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项目化教学,就是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专业技能的训练项目,并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化课程教学具有三项原则:突出能力目标;主要载体是“项目”和“任务”;学生是主体。
二、环境管理课程目标定位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环境类的高职毕业生主要进入环保产业以及相关行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因此高职环境管理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城乡环境监督执法、企业环境管理和污染设施运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实
用型、技能型环境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课程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的内容、对象及手段,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环境标准体系,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以及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把握和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式,并且能运用环境监督管理知识,从事有关环境保护管理和服务活动。
三、高职环境管理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环境管理项目化教学设计,主要以环境管理职业岗位为导向,设计具体项目或任务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我们根据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以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现场教学、项目驱动,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整合课程内容,确立课程教学模块
以现在学生所使用的教育部高职高专《环境管理》规划教材为蓝本,对环境管理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大体确立三个模块:
(1)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环境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这一模块主要使学生树立系统观念――大环境管理思想;(2)环境管理的法律规定、具体制度、管理方法、技术方法等主要管理手段,这一模块主要是学生了解各种环境管理手段的基本原理、内容及其应用;(3)介绍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环境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环境管理在解决环境问题和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不同领域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环境管理的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组课程体系,确立项目
对教材内容进行体系分解,打破原有章、节格局,根据课程模块将相关内容按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有机融合,形成新的教学内容
体系,并以项目为载体,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项目,实行项目
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项目选择我们力求做到:
(1)真实性
所选项目来源于环保行业、企业或者生活中的实际项目,贴近环境管理实际。
(2)典型性
所选的项目全部能够反映环境管理中某个方面的典型知识。具有典型性,是环境管理某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
(3)综合性
项目内容并不限于特定的环境学科,而是涉及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
(4)层级性
项目选择力求难易程度适中,基本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
性关系设计。
(5)易于评价性
项目教学整个过程都能够进行评价,通过形式多样化的评价
测评学生参与项目的表现以及项目完成质量。
根据这些要求,确立了环境管理教学的八个基本项目:环境问题调查、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环境保护模拟法庭实训、区域污染源调查、排污收费实训、生物保护多样性实训、流域水环境管理实训、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实训。同时,在八个项目中设计了相应的补充性子项目,力求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完整性。
3.项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的蓝图。在教学中,我们对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完全以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
实践性,通过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来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过程。
(1)教学项目导入
在教学中要设计与项目相关的职业情境,导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角色。如,在环境问题调查中,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画面,引入身边的主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对身边环境问题调查的兴趣。对于不同的项目,情景设计都会不同,导入的方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教学项目知识铺垫
教师讲授或引入完成本项目有关的背景、概念、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等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项目完成的基石,通过教师的简单讲授,可以使完成项目需要的基础知识更为清晰、系统,便于项目的高效完成。在教学中,我们对每一个项目都安排一到两个课时进行相关的知识铺垫,比如在环保模拟法庭项目中,首先讲授环境污染法律、诉讼程序知识,使学生对我国的环境法律相关的实体法律知识、程序法律知识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3)项目方案制订
学生借助查阅相关资料、手册,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完成任务书和实施方案、明确小组分工。如,在环境问题调查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自主组成调查小组,共同讨论确定1~2个实训项目,然后在小组长领导下收集资料、整合资料,共同制订调查方案,并设计问卷调查。教师采取“做中学”的指导方法,重点指导调查与记录方法、调查步骤,使学生在了解调查和记录方法的基础上,明确每个步骤应具体做些什么,有什么要求,应注意些什么,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项目方案。
(4)项目任务实施
学生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完成项目。每个实训项目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自主地提出不同的解决
任务的方案或策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指导并适时提供咨询和建议。在每个项目实施后,学生应及时撰写调查报告、实训总结报告或小论文,并进行专题汇报。
(5)项目考核与评价
项目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或教师与学生联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标准注重实训过程,加强过程监控,强调过程性评价。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操作表
现、项目成果、项目报告进行记录,然后对每一项进行评分,最后给出总分。项目实施后,对项目教学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总结分析分为学生的自我总结和教师的教学总结分析,学生总结应对照项
目评分标准,进行自查自评和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从项目的方案制订、项目实施、操作规范和工作纪律、态度、专业知识的运用、报告的写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针对学生出现的问
题,尤其是共性问题和重点难题要予以深入分析和有效突破,并给出合理建议和改进意见。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环境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知识
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课程实践项目设计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目前主要项目开展区域大多限于学院所在的区域,无法体现环
境问题的宏观性和区域差异性,因而对于环境管理的许多具体问
题也无法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加以解决。今后要尽力开拓区域外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外出实训,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环境管理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
2.双师教师匮乏
课程项目化改革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教师。在环境管理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
践素养,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化教学。但目前我们的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精通,却缺少业务操作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教师应充分利用假期(或挂职锻炼)深入环境管理第一线,培养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6.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4]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5]姚正武.对项目化教学课改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8).
[6]邹润莉.环境管理实践[M].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01.
环境管理会计所基于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总成本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有几个最基本的要点:①人类应该在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②注重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③要对资源具有的价值通过资源核算体系合理进行定价;④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放弃粗放型生产方式,选择节约型生产方式;社会总成本理论主要内涵包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外部性的概念,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外部性是指某单位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福利,却没有让这种影响得到制止。外部性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共享资源”问题。直接将导致资源的失效利用或市场失灵。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总成本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共同支撑着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是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得以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理论根源。
2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研究现状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宗旨是要推动各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此后,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Schaltegger提出了环境会计的框架,从环境会计与生态会计的关系角度对环境管理会计进行研究,他没有从更深的角度进行剖析。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理论较多,实务较少。谢辊,分析了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作用,为企业不同层面的管理者设计了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但是这种工具虽然具有实用性,但是缺少可比性。郭晓梅、王燕祥、谢混、于道胜只对西方国家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了介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问题胡;谷乔对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专家们的确发现了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必要性,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是发现了问题,所以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中国的企业中导入环境管理会计,即采用什么样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解决企业污染的问题。
3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后,需要识别、预测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等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制定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现行会计体系提供的仅仅是定量的数据,缺少定性的分析方法。这样就无法全面、科学地评价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成效。也就是说,缺少定性的指标体系在评价企业业绩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行的。
3.2环境成本在不同企业、单位、部门之间分配比例缺少科学性、合理性在环境管理会计系统中,作为企业成本只一的环境成本除了具有自身属性以外,同时也具备一般成本的特点,也同样需要在不同的企业、单位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归集和分配。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一般费用中的制造费用是主要以产量为基础进行分配的,而期间费用则直接计入损益。由于环境成本要以环境负荷的发生和消减为成本动因进行分配,所以在分配中缺乏一种合理且被公认的标准。
3.3缺乏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实施政策由于环境问题具有环境介质影响的时空转移性,因企业原因造成的环境成本费用目前是由企业、社会共同负担,其中企业直接损害环境的负荷,相对应的外部不经济费用则转嫁给社会,然而外部成本与内部成本之间的比例又缺少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企业正确的计量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并且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从而加强对其重视和管理控制。由于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核算,仅靠企业自觉履行这种不利于自身企业的不成型法则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强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前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所缺乏的。
3.4缺乏环境管理会计的具体行为规范就目前来讲,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尚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尽管政府机构应该制定统一的准则制度来约束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只有形成对外报告和对内管理的压力,才会研究环境因素,进而降低其经营对环境的影响。中国政府应该参考日本政府机构出台的环境会计指南,应尽快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指南,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环境业绩考核指标。
4对策与建议
4.1增强企业绿色管理意识绿色管理意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意识,就是企业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把生态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之中,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2制定环境管理会计制度法规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会计准则和
制度己成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重要手段。制定环境管理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设立环境管理会计制度,使环境管理会计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通过法律的手段也可以树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地位。
4.3推进环境管理会计试点研究会计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必须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我国研究环境管理会计,不能照搬国外办法,必须考虑中国国情。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来自国内外的压力也会加快中国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步伐。在中国,不仅要在大型企业局部实施环境管理会计,更要全面成功地实施,运用在大型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经验作为成果的试点,从而带动占有中国企业90%以上的中小企业导入环境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黄志斌.绿色和谐管理理论——生态时代的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会计研究.2004.10.
[3]胡伟,肖淑芳.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从各利益相关者在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谈起.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4]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石油行业 安全环保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63-01
中国石油行业在HSE业务上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业务上实行垂直领导和报告模式,在集团公司、地区公司、油库、加油站都设立相应的HSE组织机构和岗位。本文将从目前中国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管理基本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安全环保管理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对安全环保管理进行分析,为中国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管理模式创新提供相关参考。
目前,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建立安全管理网络;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及特种设备管理;职工健康管理;安全现场检查;安全教育;隐患治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环保目标制定;污染治理及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生产现场的环保管理;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管理。
1 中国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管理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
1.1 安全环保管理的现状评价
中国石油行业在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工作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建立与实施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工作;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专业培训,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各级主管部门建立了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和基础管理台帐,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制定了应急措施和事故预案,加强了各级安全监督检查。控制职业危害,改善劳动条件,有效地降低了职业病发病率:就业前体检率;加强监督管理,整改事故隐患,保障安全生产。积极推行HSE管理体系,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1.2 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设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全检测检验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安全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个别员工安全观念意识薄,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和意识。员工安全培训考核上有较大空白,HSE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技能还要进一步提高。(3)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全管理制度尚不够科学完善。(4)运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尚不能满足现实需要。(5)承包商游离于监管之外。承包商长期游离于HSE监管之外,部分承包商施工质量和蛮干现象令人担忧,“三违”现象仍然比较多。(6)监管深化细化不够。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监督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强。一些异常事件反映出,由于某些环节缺乏监管,导致工在制度执行上流于形式,或不按制度执行,对安全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安全管理还需进一步细化,低标准现象仍然存在。
2 构建中石油自身特性的HSE管理体系
为了推动HSE管理体系的实施,中石油自上而下辅以制度要求,逐步建立和形成对HSE管理体系支撑的三个相互关联的体系。一是制度和标准体系,统一规范操作、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体系;二是培训和咨询的体系,中石油共建立了五大培训基地;三是考核和认证体系,要求按照HSE管理体系要素进行考核,并逐步用HSE审核的方式替代传统的、走马观花式不系统的安全检查。
(1)HSE计划的策划和建立。项目HSE计划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策划的对项目活动和服务所涉及的危险源、环境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文件,其目的一是形成基层作业的HSE工作程序和指南,指导生产、服务现场的具体作业活动;二是参与市场竞争,用于投标或签订项目合同;三是用于作业现场健康、安全与环境业绩审核。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石油企业应该管理、控制、监视和测量本身及其分包商有关项目职业健康和安全方面的所有活动。在项目开工之前,按照危害因素评价准则,开展涉及项目的所有活动的风险评估,采取合理可行的消除或减少任何可预见风险的控制措施。企业应确保所有参与项目活动的员工、相关方知晓所涉及的风险、消减措施及所必须遵守的安全规定。应保持开展风险评估活动、采取控制措施及所运用的程序情况的记录。
(3)环境管理。作为HSE计划中的一部分,项目部应识别并遵守适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应确保在项目施工期间采取适宜的环境保护和防止污染措施。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和业主要求,结合项目自身特点,项目应编制水污染控制、施工场地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控制、空气污染控制、废物处理、噪声和振动控制、海洋污染保护、土壤污染处理、生态保护、海洋恢复、环境监控等部分或全部计划或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4)安保管理。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将项目安保工作与项目HSE管理体系进行结合,形成项目HSSE管理体系。项目部负责施工现场的安保管理,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安保人员等资源,控制施工现场的人员和设备的进出,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项目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并保持失窃、损坏、事故损失的记录,按信息沟通程序要求向业主报告。
(5)保险。建造项目保险也应作为项目HSE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规避石油工程交付前的风险,须按照国际惯例对项目进行投保。保险申请资料包括:项目简介(业主背景资料、建造方案、总价值等)、保险范围(界定OFE保险要求、业主对保险事务的要求)、保险方式、保险起止日期及其它相关资料。
3 结论
HSE管理体系是国内外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发展方向,石油企业要认真研究本行业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特点,坚持向国内外石油、石化先进HSE企业借鉴学习,坚持持续改进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项目HSE管理水平和能力,探索和制定一套满足自身发展和适应市场要求的HSE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董国永,吴苏江.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策划与建立[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2] 姜德祥.海洋石油现代安全环保管理体制[M].中国海上油气,2001(8).
[3] 刘卿,刘新纪应用安全系统分析法确保煤气站安全运行[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
[4] 余文晟.安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控制框架探讨.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8).
[5] 詹宏昌,陈国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3).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环境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垃圾的设施建设、收集处理、运行监督和宏观管理由市环卫部门主管,垃圾收集处理的环境管理由环卫部门和所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实施,收集处理费用由政府包办。环保部门除对垃圾处理场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监督外,没有对垃圾收集处理进行环境管理。垃圾环境管理行政部门、企业和公众都要参与管理。论文百事通垃圾处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的荣誉,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健康安全。在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成为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强化职能。应强化现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强化垃圾处理场的职能,赋予应有的权力,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达到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其次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但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垃圾基本上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三类:一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二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三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应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导。环境行政管理是按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第四全民参与。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
二、环境管理的途径
一是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与其他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三是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用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四是再生。加工处理二次利用。新晨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我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一般为“四结合”模式: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与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一、环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强化职能。应强化现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强化垃圾处理场的职能,赋予应有的权力,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达到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其次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但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垃圾基本上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三类:一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二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三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应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导。环境行政管理是按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第四全民参与。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
二、环境管理的途径
一是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与其他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三是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用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四是再生。加工处理二次利用。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我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一般为“四结合”模式: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与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一是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
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与其他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
三是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用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
四是再生。加工处理二次利用。
二、环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强化职能。应强化现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强化垃圾处理场的职能,赋予应有的权力,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达到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其次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但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垃圾基本上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三类:一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二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三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应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导。环境行政管理是按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第四全民参与。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我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一般为“四结合”模式: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与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为了使环境管理措施发挥应有作用,应重点抓好垃圾分类处理和集中处理末端源头和产生控制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市区两级政府应利用经济手段,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整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使用和服务收费制度,制定鼓励源头减量、分类收集、资源再利用的具体政策,通过行政管理和市场机制,激活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外部良好环境和内在的动力,推动减量化、资源化发展,以获得经济效益。
垃圾的环境行政管理要与企业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结合,形成结构互补、功能配套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环境管理体系。政府应制定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办法,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具体实施,大类粗分,厨余垃圾就地绿化。国家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防治城市垃圾污染环境做出了全面规定,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提升城市垃圾管理水平,塑造清洁环保、健康安全、温馨和谐的城市。
关键词:排污权; 交易平台; 嘉兴市
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6603
1引言
嘉兴市是全国开展排污权较早试点地区之一。2007年9月,嘉兴市政府出台《嘉兴市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同年11月,全国首个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在嘉兴市正式挂牌成立。截至2011年10月,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成功交易160笔,交易金额达到1亿。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启动了4年,但还没有开展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着排污交易审核和排权跟踪监管工作量大、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以嘉兴市为例,按照排污权交易的特点,结合现状和需求分析,应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的总体框架。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主要将排污权交易业务相关数据采集、分析并存储,同时将对象分类建立成不同的数据库系统,通过对各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将会大大降低环保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全面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的效率。
2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
(1)以推动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建设的规范化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制度实施的效率,保障制度实施的公开、公平与公正为指导思想。
(2)以满足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实施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管理、处理和共享等需求为总体目标;
(3)以为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实施中相关参与机构,主要包括管理者、企业与公众等,提供在线业务集成与服务平台,包括在线指导、提交、查询、处理、审核、、互动、决策支持与监控等相关业务,为具体目标。
3排污权交易平台的总体架构
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的选择最终将落实到具体的技术点和相关产品与服务,为确保平台建设整体技术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实用性,必须对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的架构进行分析。
按照系统框架设计,排污权交易平台可采用B/S三层体系架构建设,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地理信息技术、Web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应用于环境综合管理中,通过建设符合排污权交易需求的相关信息系统,为排污权交易平台的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排污权交易平台总体架构见图1。
图1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平台系统总体架构3.1排污权交易基础平台建设
建立排污权核定管理、交易管理、排污权指标管理、信息查询管理、总量管理等系统,为环保人员对排污权交易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提供辅助支持,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建立企业应用系统,为企业办理排污权交易的各项事宜提供便利。
3.2环境管理拓展应用系统建设
建立建设项目管理、环境监察管理、环境监测管理、其他环保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为排污权交易提供信息化支撑,同时,全面整合环保管理资源,切实提高环保管理能力。
3.3排污权交易外网平台建设
通过构建排污权交易外网网站,建设统一的排污权信息对外服务平台,提供统一的信息和共享交换机制,为环境管理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
3.4排污权交易数据资源平台建设
排污权数据资源平台是实现环境管理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的应用平台,集成了各类环境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提供数据交换、数据管理、信息共享和等服务,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高效、准确的支持。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张小琴,等: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研究——以嘉兴市为例环境与安全
3.5排污权交易系统平台建设
排污权交易系统平台包括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基础网络设施和机房环境、系统软件、服务器、存储及安全设备、移动执法终端设备等,是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基础,确保应用系统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
3.6排污权交易平台辅助体系建设
通过建设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信息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为系统的建设和安全运行管理提供相应的体系保障。
4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的内容和功能
4.1环保部门应用系统
根据排污权工作开展情况,排污权交易首先要满足环保管理的要求。具体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1)排污指标核定与管理,包括排污权有偿使用核定的一系列程序和管理等,包括:申请、审批、公示、申购、付费、建立账户等。
(2)交易管理。通过设定整个交易系统的交易资格,系统根据设定自动判断交易资格和可交易量。嘉兴市环保局下载查询各县市区的交易明细信息,预留与省排污权交易中心的接口,各县市区能查询辖区内的交易明细信息。
(3)排污权指标管理。环保部门对交易企业的备案,对储备排污权指标的管理,根据交易的规则对不同类别的交易企业及相关信息分类进行管理。
(4)基础信息查询。利用平台收集的海量信息,发挥平台的环境管理支持作用。用户可以对平台存储的各项基本信息进行查询,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工程项目信息、减排工程信息、环统信息、污普信息、排污许可证实施情况、排污申报信息、企业排污权指标的使用信息等。
(5)总量监管和年度审核。排污权交易一旦完成后,就进入总量监管,否则排污权交易不可持续。利用在线监控、人工监测和人工核查物料平衡等方式每年对企业实际排污情况进行核定,并根据企业获得的排污权指标和转存量,自动判别企业的总量达标情况,设定超总量预警。
(6)企业付费信息。企业购买排污权缴费记录及相关计算。
4.2企业应用系统
排污权交易的另一项功能是服务企业,便于企业了解自身的排污权交易及自身环保信息。一是建立企业账户管理,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信息维护,企业自身排污权指标查询和交易信息查询。二是建立信息与查询,包括卖方信息、买方信息、买卖信息查询。三是设立交易申请窗口,企业用户登录后,根据要求和规则,下载《申请表》填写好后发到储备管理中心,申请交易,等待审批。
4.3排污权交易系统外网
排污权交易要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就必须要有信息畅通的途径。首先,排污权交易中心及时和更新国家、浙江省和嘉兴市排污权交易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其次,让企业和用户能够最早了解到业界的最新消息和动态。最后,企业登录后,可以根据信息查询的情况,对关联信息自动进行匹配和推荐。
4.4环保部门统计分析
4.4.1基础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污染源所属行业、区域、排放标准等条件统计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及比重;按照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能源消耗量统计污染物排放系数并进行排序分析;统计不同行业的排污情况;按行业或区域,计算分配量与产量之比,得到平均排污绩效,通过排污绩效应用,比较行业主要排污企业的排污绩效与平均排污绩效;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等。
4.4.2排污指标分配与交易统计分析
对纳入交易范畴的企业分配的指标、单次交易量、年交易量、交易次数等进行行业、区域的统计和分析;汇总各区域排污权指标总量;分析比较行业、企业环评、环统、污普、排污申报数据差异性;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等。
4.4.3环保类数据综合分析
环统数据、污染源普查数据及动态更新数据、排污许可证实施数据、排污申报数据的录入,以及与排污权相关数据的整合及综合分析。
4.4.4高级统计分析
提供一个开放的统计分析环境,根据一些临时产生的需要自行设置统计分析条件,而不受预设的统计条件和模板的限制。可以存储临时设置的统计条件和统计模板,方便以后重复使用。保证统计分析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满足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4.5环保部门拓展应用系统
排污权交易本身与项目审批、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等密切联系,通过排污权交易可以加强环保本身统一与协调。对于行政许可,平台提供对审批项目和审批量判别的依据,提供对应的分析。对于监察管理,平台对排污权交易企业排污量的监管信息进行管理,掌握企业排污趋势。对于监测管理,排污权交易平台可整合自动监控、人工监测数据的综合利用。其他诸如企业上市核查、资质评定等。
4.6资料信息系统
建立嘉兴市及各县市区排污权交易档案资料信息库。整合管理涉及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整合管理涉及排污权交易区域、行业、企业的规划,各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整合管理相关媒体报道、现场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等。
4.7地理信息系统
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实施。
一阶段建立基础地图信息管理、排污权相关基础专题地图,建立地图基本操作;
二阶段建立排污权企业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接口设计、嘉兴市排污权专题图和嘉兴市环境质量数据集成;
三阶段建立流域分析和区域分析系统、排污权对象分析图、排污权统计与图表空间分析、排污权地图综合输出、排污权数据综合分析和环境质量数据综合分析。
4.8用户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
利用分配的账户通过身份识别登陆。在环保系统内部,系统针对浙江省环保厅、区域中心和各地市环保局账户分别提供不同的功能。根据环保部门、排污权交易企业、一般企业和公众等不同用户分别设置不同信息查看权限。
5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的发展构想
(1)以排污权交易平台为抓手促进各项环境管理制度融合。排污权交易是一项综合的环境经济手段,建立在传统环境管理的基础上,并对其有反馈和辅助作用。排污权交易平台可以作为今后环境管理的操作平台。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进展可以通过平台上传和共享,成为环境系统内部的交流平台,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审批项目时可以参看该企业总量检查、排污申报相关数据;执法检查部门可以通过排污权账户掌握企业排污趋势。总之。排污权是一项数据要求精准、实时性强的管理制度,宜以此为契机统一各项管理数据,实现工作的共享,以信息化促进环保工作创新。
(2)以交易平台为管理工具,全面提升环保工作。交易平台适当扩展和推广,可以作为各级领导监督管理下级部门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各部门和下级上传工作成果,使上级领导及时掌握局工作进展,总揽全局,进行绩效管理,促进环境管理的现代化。
(3)通过排污权交易平台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作用。排污权交易平台服务于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机制,应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上马,以保障环境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江波.排放权交易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M\].北京: 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
[2]刚.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研究\[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林云华,冯 兵.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实践的效果与评价\[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9):137~139.
关键词: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现实意义
1.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项新 的制度,该制度在各 国正处于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从环境信息公开产生发展的历程和趋势中可以看到,环境信息公开,或称环境信息披露,是指拥有相关环境信息的主体,以维护人类可持续的、健康的生存发展环境为目的.依法将其掌握 的环境信息以相应形式 向公众或有环境信息需求 的客体公布的做法。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则是有关这 一做法 的一 系列正式 的和非正式的制度总称,包括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机构、组织,及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等。
国际上确立和发展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标志是 《奥胡 斯公约》。1998年 6月 25日欧洲经济 委员会在丹麦的奥胡斯 召开了第四次全欧环境部长会议 ,会后 36个欧洲 国家签署了《奥胡斯公约》。该公约保护了公民获取信息,参 与决策和诉诸 法律的权利 ,以及保证 现代人和后代人 生活在一个足够健康 和舒适环境 中的权利。
如今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方面有所建树的国家主要是《奥胡斯公约》的签字国和缔 约方 。如 罗马尼亚把环境保护方 面的公众参 与、公开信息和提高公 众的意识 问题作 为政 府的工作重点 。美 国的电力行业企业S02排 放 、治理和交 易的信 息均完 全向公 众公 开 。荷兰政府通过“环境管理法案”,强制 要求污染 严重的企业 向政府报告详细的环境行为信息。挪威于 2004年初 正式实行 《挪 威环境 信息法》,该 法规定 政府机构 、法人和 自然人在收集、提供环境信息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违 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前.各国正在积极探索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机构组 织 、内容方式及相关思想文化建 设 .推动环境信息公 开由一种新 的环境 管理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制度。
2.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现实意义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一做法顺应了今天全球公共管理的变革浪潮.反映了全球治理和公民社会的兴起,它本身正是这一系列新理论和新变革在环境管理领域的具体表现。
2.1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治理”概念日益成为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标志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表明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按照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 中所作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或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相比,治理有如下特征:其一,治理主体 的多元化。参与管理的主体 已不只是政府部门,而是包括全球层面、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 织 、政府间和非政府 间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分层治理。其二,治理客体的扩展。公共治理涉及 的领域很广,包括 国家政权治理、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公共部门自身的管理、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的管理等,特别突出的是,全球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的治理也内含其中。其三,就管理过程而言,治理是一 个上下互动 的管理 过程 ,它 主要通过合作 、协商 、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是 建立在市场原则 、公共 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其四 ,治理还 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治理理论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公共管理的变革,同时也带来环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一系列创新发展,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它包括:环境信息公开中政府权限及实施方式的变革;环境信息公开中非政府组织、企业、公众地位作用的重新认识等等。
2.2环境问题的特性决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环境问题具有流通性、复杂性,一旦造成环境污染便很难再恢复原状,所以其造成环境 污染后 ,往 往会 由更多无 辜的人来 承担环境污染 的后果。环境的这一公共物品属性客观上要求在环境这一公共事务领域内要有更多的力量来参与解决,这也是要求环境信息公开 的基础 。环境信息的公开会使承担环境污染危险的公众对污染企业或个人进行监督 ,公众舆论会 促使政府加 强对污染企业 或个人 的环 境管理,防止更大的污染事故发生,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环境信息公开顺应公众参与的客观要求环境管理 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参与环境管理的设计、监督、实施,包括政府和企业增加透明度和公共性 ,并给予个人发言权 。公众参与环境决策 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环境 问题是社会公 共问题,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社会公众 的积极参与 ,而实现这种合作 与参 与的一个基本前提便是公众对相关环境信息的获知。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目的是要让公众在环境管理体系中起到促进与制衡 的作用 ,知情的公众必然要求在环境信息方面享有对称的权利,要求政府公开相关信息。
2.4环境信息公开有助于环境决策 的科学 与民主 在环境保护领域,环境问题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 性的特点,对于负有环境保护职责的政府来说 。只有切实掌握环境状 况特征和变 化情况,才能做出科学的分析决策。对公众而言,知情的公众对问题更敏感,更善于对政府或企业的决策者的假设提出质疑,也更可能组织起来推动社会和政治变革。对消费者而言.充分的环境信息能够帮助消费者避免或减少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也可以避免或减 少由个人行为引起对他人造成的环境损害。对民间团体和组织来说,信息是决定其发挥作用和影响大小的关键。而企业则需要各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来实现最大化企业的利润于是政府的科学决策就取决于与公众、消费者、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互动。
总之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今天出现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 历史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 目前也同样面l临日益严重 的环境问题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新方法,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和环境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全球治 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 伴关系(Our Global Neighborhood)[M].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