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

第1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欠发达 教育信息化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各级政府的文件也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教育信息化”的含义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不够明确,存在硬件数量少、陈旧、缺乏管理和维修等普遍问题,而且购买硬件设备在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现象。二是常用的应用系统不足,使用效率低下。三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缺乏系统学习和领会,以致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思想观念落后。四是优质教育资源贫乏,校本教育资源不但形式单一,而且质量不高。五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低,学生信息素养不高。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汕尾市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到本地区发展的软肋,并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信息化建设做法和经验。

2 汕尾市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汕尾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从2004年完成建设汕尾市教育城域网信息中心以来,本着“把不需要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钱的规划做好”的宗旨,在经济上多方筹措资金,多部门联手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寻求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

2.1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没有科学的规划就像上课没有备课一样工作做不到点子上,在建设中就会产生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现象。为此,汕尾市不但制定了《汕尾市“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汕尾市“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要求各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制定符合本地区和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落实时间表。而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上,2011年12月汕尾市教育局与中国电信签订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战略框架协议》,在基础网络建设、校园网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建设和校园安全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由中国电信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市教育系统的教育信息化基本需求。

2.2 注重实效,以用促建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汕尾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着重把握“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强化应用,以用促建”为原则,把最需要装配的硬件、最需要使用的应用软件先建设好。例如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对2004年的基础网络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通过架设市-县-校三级环形网络结构,进一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畅通性,同时实现学校网络全面光纤化,并由原来10兆网速全部升级为20兆,主干网络由100兆提升为1000兆。

2.2.1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提升课堂效率

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汕尾市教育信息化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来开展。学校教育的基础为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一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量”,二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提高课堂教学“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大大提高课堂内容的信息量,而且节省了教师板书等工作的时间。而提高课堂教学“质”的方法,除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同样是讲解一个概念,通过文字描述与通过图像、视频等教育资源展现或演示,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就大不一样。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更多的教育资源,汕尾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的工作:一是宣传和引导教师使用各类免费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资源,如“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名师网络课堂”等;二是建设市级教育资源库平台,通过收集本市教师的优质资源、购买其他优质资源等方法充实市级资源平台;三是发动和鼓励已经拥有教育资源库的学校免费、无障碍地向其它学校开放共享;四是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硬件配备工作。

2.2.2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加强课题研究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汕尾市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技术类的课题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全市申报教育技术类课题中,国家级、省级课题将近二十项,课题成果丰硕,并且这些成果都得到了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在“十二五”期间,不但继续申报国家和省级课题,同时鼓励中小学校结合本地实际申报市一级教育技术课题,仅2012年就有18个市级立项的教育技术课题。

2.2.3 以学校稳步发展为目标,提高建配实效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好的成绩,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反之,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又会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然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发展相对缓慢,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以“实效”为目标,用最经济的方法去实现最迫切的需要。例如,汕尾市陆河县(国家级贫困县)在2011年投入了资金16万元,为无经济能力装备多媒体电教平台的小学装备了5个移动式多媒体电教平台,使全县3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都基本上有了一个电教平台,不但使用方便,而且能够多课室共享使用,大大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在建设和装配中真正体现投入产出价值的最大化。

2.3 加大培训,更新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要体现这一目标。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教育信息化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汕尾市从教育城域网建设以来,通过大力宣传和加强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兴趣,发生了从原来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各级教育部门及时抓住各中小学教师渴望新知识的时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仅经常派遣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还专门聘请专家到市里开展培训,或者直接到县区、学校送教上门。但是,派遣人员外出培训的费用相对较高,许多学校仍然不堪重负,为此,汕尾市采取了网络远程培训和网上自学的办法。据统计,从2006年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以来,汕尾市通过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每年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数约2000人,经过六年的连续培训,基本完成了初级培训,并正在继续开展中级培训。在其它培训项目中,主要采取对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再通过骨干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扩大了教师们的视野,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4 树立标杆,加强示范

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全部学校同时开展,因此,采取“树立标杆,带头示范”的思路有其特殊意义。汕尾市积极鼓励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申报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市从第一批的2所到如今的24所,这些学校在探索和研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教育信息化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也使学校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它们对周边的中小学校也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传授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案等方面也给予了深入指导和大力帮助,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5 先有后优,资源共享

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对教育而言,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还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农村地区中小学同样享有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然而,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必须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资源库建设中,汕尾市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设市级教育资源库平台,使教师不但能使用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还能分享他们自己制作的优质资源;二是定期收集全市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优质课例、优秀课件、教案等;三是从教案入手,落实教育资源建设任务,让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教案;四是开展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提高教师制作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只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把握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第2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信息化建设是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应深思熟虑、反复论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建设,切忌“一步到位”。首先,因信息化教学设备更新速度快,同时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和资金情况,优先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其次,制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时既要考虑到方案的常规性,也要考虑其应变性。制定的方案要随着外部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的需求。要科学规划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的资金分配,注重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建设上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避免重复投资。资金问题一直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当地政府财政紧张,学校财力有限,自力更生筹措资金又难上加难,而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面对应接不暇的新产品,只能“远观不可亵玩”,加之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缺乏科学的指导,这些地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步伐尤为缓慢。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创造条件,循序渐进地建设,根据进展情况积极地进行设备优化和装备,并在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育信息化才能可持续发展[1]。

2.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可以依靠建设标准的法规规定,来规范各级政府的投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从而积极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每一所中小学通过政府的投入合理分配,获得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从而形成公平竞争、均衡发展的和谐环境,以此满足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的需要。第一,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实行撤、合、并、建同举,整合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通过把农村中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的举措,既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把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集中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让一些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城市学校教师通过下乡支教或送设施下乡等举措,帮助扶持农村学校,多创造条件让薄弱学校加快发展,迎头赶上,才能切实改变校际间发展失衡的状况[2]。第二,实现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诸如各学科的“国培”和“省培”计划等,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通过各种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并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学校师资均衡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生源和教师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任教或支教,选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通过师资轮换,促进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配套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制定城域、乡域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待遇的统一标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师观看名师教学光盘,因地制宜提高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3]。第三,扩大优质教育辐射力。在“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之下,决策部门应深入调研、吃透政策,选准类似集散中心的学校,果断撤并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学校,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教育集散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加紧抓好中小学跨越式发展,对内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对外积极增强师资队伍交流互访;另一方面,创设系列教育平台,全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以强扶弱,壮大优势学校群体,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3.强化信息时代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信息时代如果师资队伍不首先信息化,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便无从实施。信息化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全面扎实地推进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推进有待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共同提高[4]。第一,丰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教师知识是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部分共同构成。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在培训中应适当弱化技能培训,增加教师条件性知识培训内容的比重,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第二,树立信息化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内因是促成事物变化的主要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人的观念影响人的知觉和判断,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理解教师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尤为重要。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先“信息化人”后“信息化物”的过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即校园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职工的信息化程度。高素质的信息化教育队伍是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根本。首先是信息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其次是信息化管理队伍,使参与教育管理的人员掌握信息技术,逐步向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趋势迈进,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第三是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积极开展学校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第三,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与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获取和整合能力等。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领会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拓展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第3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针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刘延东副总理在2015年11月的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教育素质,推进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的作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引擎,全面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内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必将加大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和教师信息化培养,必将从以硬件建设为核心转变为以发展应用为核心;必将从注重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注重信息化设施应用的效能;必将从注重信息技术的表面应用转变为注重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必将从注重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变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规模应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革命性”的目的。

但是,从目前区域地区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发展受基础研究、人才编制、师资培训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企业来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标准导致了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兼容以及大量的同质化重复建设情况,在很多方面难以达成共识。为此,“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这家由国内教育信息化产业内具有一定代表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产学研单位组成的,具有国内社会团体法人资质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创新合作组织”和“教育信息化服务机构”的正式成立就成为了一种选择和必然。据了解,该联盟本着“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信息化产业”的核心理念,坚持“融合、应用、创新”的方针,依据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组织会员单位共同编制了“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施服务,为区域中小学用户提供更加数字化、系统化、智慧化的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和服务”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联盟成立后的主要工作

1.标准研发

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核心是在教学,教学的核心在于资源支撑。鉴于目前各区域使用教材的版本不同,造成了整体上的资源研究不够深入、资源体系性不强。另外资源的颗粒度及标引体系也需要标准,为未来的基于知识服务的知识体系建设及互相连接做积累。为此,联盟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以编制“团体标准”方式,组织研究和制定学校的资源应用参考标准和各企业资源提供的参考标准,通过构建基础资源平台和资源架构,实现初步的资源可管理和资源可交换分享并能做到初步的资源深度应用。

2.标准化用户体系平台研究

目前由于教育信息化属于战线比较长的产业,不可能由一家企业来完成所有信息化的建设,所以各区域和学校需要多家企业的系统配合来完成教育信息系统的构建。为此,联盟将组织研发统一标准用户接口体系,争取第一步做到联盟内的企业产品之间能统一用户接口,从而为用户无障碍使用各家产品提供服务。

3.资源和课程体系研发

依据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联盟将组织业内的产学研机构,根据用户的课程开设需求,研发素质提升类课程,通过为用户提供标准课程,降低课程开设对于教师的依赖,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联盟对区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服务

1.提供教育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

针对各区域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少从架构和应用层面进行开放性设计,导致了在区域范围内大而全,反而造成相对封闭的局面,联盟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和产学研机构,提供开放性平台设计以及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咨询服务,为后续的建设扫清障碍。

2.教师、教育管理者信息素养提升培训

联盟与区域教育研究部门合作,组织全国一线知名的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专家的专题讲座,为区域教育管理者和中小学教师提供从理论到观摩到实践的培训,帮助形成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途径,使之乐于、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管理等。

3.地方课程体系研发

联盟联合相关研究机构,为区域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提供咨询服务和开发服务。力争让每个地方课程能覆盖到每所学校,让每个学校任何教师都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整授课,降低课程对于教师的依赖。

4.推动“区域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

“名师工作室建设”是区域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借助联盟学术委员会的力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区域开发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名师工作室”,开展课程研讨,课程听评课及备课服务,建设符合区域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优质数字资源,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针对各学科做针对性的专家咨询服务。

5.“区域中小学智慧校园学校”课题服务

联盟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相关课题研究,给予学校专家指导和技术服务,帮助学校建设数字校园数据中心,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数据采集与统一管理。

6.基于出版资源的数字内容整合服务

依托国家的出版科研机构,联盟组织集合本联盟的出版企业会员,通过数字资源开发和标准统一,为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里面注入专业的出版资源,建设K12数字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包含“图书资源展示平台、学生个性化数字书房、学校数字图书馆以及教师书店”等四部分,以达到中小学用户学会通过各种客户端等方式,判别、获取、评价和选择所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效果,实现资源精品化,并打通资源和应用之间的鸿沟,为老师快捷应用资源扫清障碍。

三、联盟服务单个中小学校用户

1.网校通项目

可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海量内容资源下载,解决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投入巨大、服务器维护不便、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目前拥有数百万套教育教学资源,每日可更新资料近数千套,可以帮助学校快速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

2. e卷通项目

可为教师打造的智能在线组卷产品,智能组卷系统与数百万道题库资源的巧妙融合,帮助教师随时随地在线搜题、组卷、出卷,减轻日常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率。

3.云服务项目

可为教育行业主管部门打造的一套云服务平台,这是一套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的服务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平台级服务。

4.精品课项目

可为教师、学校提供精品视频课程的服务平台,由中高考研究专家团队参与制作,集合国内百强重点学校一线优秀教师,重磅推出的“微而高效”的精品课程,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高授课技巧,让普通中学共享名校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5.酷口语项目

可为中小学生提供的移动端口语同步练习及语音评测APP,内置多版本中小学生英语教材内容及丰富的课外拓展内容,通过人机交互式跟读练习,进行发音准确度智能评分,成为中小学生贴身又贴心的口语私人教练。

6.直播课项目

可为教师提供在线的直播交流分享平台,并结合阶段教育热点,推出了高考改革名家讲坛,共同探讨高考改革方案、学校改革措施和预测高考命题方向。

7.智能硬件项目

可为学生定制开发的智能手表、手环,可以随时知道学生的具置、健康情况和学习情况等,佩戴时尚、传递关爱,学校省心,家长放心。

8.咨询服务项目

第4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教育信息化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主管部门相关政策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还需要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或在相关的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内容涉及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及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软件学院等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方面,在21世纪头1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将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第三个层面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特别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对于教育改革的支持政策一直在推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上,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手段和方向,提出要破解择校难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全国统考减少客户、部分文理科;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的学分转换,并拓宽终生学习通道等。这些优化教育资源、增加学习机会的改革途径都需要IT系统支撑。

二、近几年教育信息化产业市场规模及投资特点分析

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收官阶段,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571.9亿元,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投入呈持续增长态势,同比增长率达到9.5%。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等规划的出台,为教育行业的发展设立了科学的建设目标,同时也为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经费提供了稳定可持续性的保障。2014年,教育行业大型信息化项目建设发展平稳,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通工程等都取得了良好进展。

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824.9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将达到965.2亿元人民币。其中,高等学历教育市场学生数量和需求相对稳定,未来市场份额波动较小;K-12未来增长速度明显;语言培训占比位居第三位;企业E-learning占比最小。

三、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在高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

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数字教学的新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逐渐紧密围绕“智慧”的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的“智慧校园”。通过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信息服务和应用的质量与水平,建立一个开放的、协作的和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不仅承载了教育行业自身的需求,还承载了整个社会进步对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其整体的信息化需求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具体到教育行业用户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用户对先进性的、性能突出并易于管理维护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有着较为明确的需求。众所周知,无论是云计算、物联网,抑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始终都是重中之重,再好的架构如果没有可靠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事倍功半。此外,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扩大的系统应用、不断增加的IT负载,也带来了系统复杂性以及对基础设施可用性要求的提升。

(一)无论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还是从教育资源方面来看,都要从重视教,重视管理转到重视学生学。以前我们搞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或教育资源库,软件建设都大量集中在支持老师管理,支持老师教学,逐步要支持学生学习,从教师教到学生学,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普遍规律;

(二)要从IT(信息技术)向教育回归。教育信息化的产业价值链还要逐步上移,而不应该只停留在倒金字塔的形式;

第5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技能配备标准化建设为目的,以提高运用效益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全县任务教育学校教育技能配备标准化建设力度,具体提高教育技能配备发展程度,切实加强教育技能配备对教育的服务、促进和推进功能,为具体提高教育教育质量和推进任务教育均衡发展供应物质保证。

二、工作目的

(一)配套设备标准化。全县一切任务教育学校的实行室建设到达教育部《中小学理科实行室配备标准》的要求,图书室及体育、音乐、美术、劳技等功能室建设到达国家、省定标准。

(二)仪器设备标准化。教育仪器、设备、图书到达教育部公布的《四个行业标准》及《中小学图书室规程》要求,配齐配足需要的教育教育设备和器材,知足学校开齐、开足教育部规则课程的要求,知足教员教育教育和学生自立学习、自立探求、自立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教育现代化。中小学信息技能教育到达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加大信息技能教育建设力度,在乡村中小学现代长途教育工程建设的基本上,扩展“班班通”掩盖面,提高“班班通”运用效率,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具体完成。信息技能教育的治理和使用到达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总体要求。

(四)教育配备均衡化。重点增强乡村学校和单薄学校的教育配备建设,逐渐减少差距,努力做到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技能配备均衡装备。

三、工作任务

全县任务教育学校教育技能配备标准化建设方案投入经费1200多万元(其中实行仪器、图书、体育、音乐、美术、劳技器材等惯例配备建设600多万元;“班班通”、核算机教室、校园收集等信息技能建设600多万元),用两年时间完成均衡装备。

(一)增强实行室标准化建设。施行中小学教育仪器更新。依照教育部年公布的《四个行业标准》,整合现有仪器,施行对教育仪器的更新,配齐所需实行仪器,保证全县任务教育学校实行仪器悉数到达标准化。坚持和完善乡村中小学教育仪器设备更新投入保证机制。

完善中小学实行室配套设备建设。对全县任务教育学校实行室进行改扩建,逐渐完成中小学实行室配套设备建设,到达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理科实行室配备标准》要求,提高全县任务教育学校实行室配套设备建设层次和程度,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二)加大图书室建设力度。加速任务教育学校图书室藏书的标准化、正版化、数字化建设。按标准建好图书室、阅览室。按图书分类比例配齐图书,藏书量、报刊总数、教育参考书、东西书辨别到达标准要求。坚持逐年更新充分新书的机制,购置必备的电子图书,图书室完成核算机治理、区域收集资源对接,增强治理,提高图书应用率,开辟学生视野,熏陶学生情操。

(三)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在乡村中小学现代长途教育工程建设的基本上,扩展“班班通”掩盖面,发扬中小学校“班班通”在教育中的效果;加速核算机教室更新和核算机收集建设,使全县一切初上钩算机活力比到达10:1,小学核算机活力比到达15:1;进一步增强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建设,提高教育收集为学校、家庭、社会服务的才能,努力促进教育资源数字化、收集化,完成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四)加大功能室、体育场合和设备器材配套建设力度。立足学校规划,完善音乐、美术、劳技等功能室的配套建设,以符合标准化教育的特点,顺应本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需求。贯实教育部公布的标准,进一步增强中小学体育场合和设备器材配套建设。

(五)增强岗位培训,完成教育技能配备人员专业化。按期对从事中小学实行室工作的人员、图书治理员、各功能室治理员、信息技能治理员等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对各功能室治理人员和专任教员逐渐执行专业化治理。具体提高教育技能配备人员本质,建设一支与教育技能标准化、信息化相顺应的专业队伍。

四、工作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县教育局成立任务教育学校教育技能配备均衡装备工作指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局分担指导任副组长,计财股、教育股、电教仪器设备站等相关负责人成员。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电教仪器设备站。指导小组负责制订总体方案及施行方案,详细工作由指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第6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2014年上半年,电教馆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明确,以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总体目标,进一步狠抓“三通两平台”建设,以教学科研活动带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在全市电教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相应工作,现将2014年上半年电教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在局党委召开动员大会后,电教馆全体人员非常重视,认真对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局机关集体组织的学习文章和观看影视资料等活动基础上,电教馆联系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基层工作,服务基层师生。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确定服务项目。通过网络、报纸和电视等多种媒体自行组织学习活动,认真做好笔记,撰写学习体会,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认真谋划工作思路。多次到基层学校调研,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座谈等形式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困难。

二、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2014年,依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电教馆继续严格要求人员按照单位制度和规定办事,利用工作之余时间安排人员集体学习、讨论、教研或者下乡指导教学,不但避免了人员在空闲时玩游戏或者聊天等不良行为,而且提高了工作、生活等自身素养和业务技能,大大的提升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赢得了各界好评。

三、以考试促教学。信息技术课一直是一门不受重视的学科,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校,由于观念、设备、师资等因素制约发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需要学生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因此,2014年信息技术中考工作我们继续坚持“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的原则,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此项工作已于4月底圆满完成。2014年共设考点123个,参加考试考生为30957名。从成绩中显示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农村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以活动促应用。围绕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了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学生电脑制作评选活动等一系列技能型比拼活动,在省活动中均获得好成绩。同时,组织开展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共计收到作品893件,经过认真筛选和公正评审,共有461件作品获奖。100多件推荐参加省级大赛。通过活动,不断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优秀作品在省、国家均获得优秀的成绩,为我市赢得荣誉。

五、认真筹划师资培训。根据省厅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的文件精神和我市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计划,在3月份,我们完成了香河县和文安县的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同时,我们认真研究,深入调研,从省钱、实效的角度,认真谋划了2014年我市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计划。起草了相关培训方案和经费预算,协调各项培训事宜,为启动全员培训工作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参加省电教馆的noc培训,并根据省馆的工作部署,谋划廊坊市中小学生noc活动的开展,已经研拟出廊坊市中小学noc活动之一的机器人活动的推广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方案。   

六、保障网络安全与畅通。对教育局机关办公机器维修及网络畅通电教馆全力做好保障,上半年网络运行安全、平稳,无任何不良网络事件发生。同时,配合党委办、办公室、纪委等部门做好信息工作。积极做好高考网上巡查系统和视频会议网络运行保障。

七、加快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对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具体实施和中标公司及时沟通,建立起网上实时沟通的即时通讯讨论组,共同解决设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止目前已经召开双方协调会4次,并且把协调结果落实到会议纪要存档。并且多次组织信息产业局、学校、教研室等部门专家论证,对平台的具体需求分析做及时的修改,更好的完善平台的功能。同时,制定全市中小学校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计划。计划以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进行平台应用推广方面的培训。

八、加大督查力度。对市直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实施建设的施工进度也在积极督导,目前已经完成部分企业的施工验收工作。并协助财务进行部分款项的支付工作。同时,对廊坊市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继续细化建设标准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市城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九、配合督导室做好工作。参与市教育督导工作,对开发区、香河、大厂、三河、广阳、安次等县(市、区)进行过程行督导。

十、组织申报2014年度“十二五”规划国家、省、市级教育技术课题。

十一、继续做好省教育厅信息化推进办要求的“宽带网络校校通”数据上报工作。

 

2014年电教馆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电教馆主要围绕我市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教学应用和师资培训开展工作。具体计划有:

一、继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上半年未完工的工程尽快督促检查,解决问题,尽快完成。对已完工的学校,争取进行新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二、针对市城区学校和市直属学校,开展“三通两平台”专项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培训。主要培训项目包括:市级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高级研修项目培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市直属学校信息化教学全员培训。培训分期进行。计划采取小班化教学,互动体验式培训模式,以确保培训效果。同时,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到我市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指导工作。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视导工作。下半年,电教馆教研人员将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和教学指导,促使教学设备应用。

第7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71-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近几年,教育部启动和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云南省历经“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推动了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改善了中小学校信息化环境,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截至2014年7月,云南省完成“校校通”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8743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47%;建成多媒体教室73442间,占教室总数的41.46%;全省共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4078个,非一师一校点2722个,占67%,一师一校点1356个,占33%[1]。教育信息化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弥补了贫困、边远、山区学校信息闭塞、资源短缺、交通不畅的短板。网络和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可能,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起步阶段,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还是深化应用[2]。因此,信息化硬件、资源的大量投入,发挥效益成了关键。如何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对象,充分用好设备、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均在云南省129个县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江川县作为研究区,对于把握云南省县域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小学校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对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设计

报告以2012~2014年江川县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问卷、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综合分析了李帅军(2007)[3]、张豪锋/张水潮等(2008)[4]、蔡亲鹏/增毅/马生全(2008)[5]等学者提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课题组确定从五个维度设计问卷: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应用、教师培养与技能。问卷范围涉及5所学校,其中农村小学、镇区小学各1所,乡镇初中、镇区初中各1所,高中1所。问卷对象包括校领导、一线教师、3~6年级小学生、1~3年级初中生和1~3年级高中生。问卷过程同时对县级教研员、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共发放校领导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为96%;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回收率为96%;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从问卷对象来看,校领导以男性居多,占70.83%;年龄集中于35~50岁之间,占75%;以本科和大专学历为主,其中本科学历校领导占75%,大专学历占20.83%;所有参加问卷的校领导都承担了教学任务。而一线教师中女性偏多,占65.7%;各年龄段分布较为分散,从25岁以下到50岁以上都有,其中25岁以下教师占8.4%,25~45岁之间教师占57.3%,45~50岁之间教师占25.2%;大部分教龄较长,教龄15年以上的占53.1%,10-15年的占25.2%;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5.3%;参加问卷的教师承担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其中小学教师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9个学科,中学教师来自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生物等12个学科。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成就与进展

经过近几年发展,江川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校联网率高。截至2014年12月,全县96.3%的小学、93.3%的初中和所有高中通过拨号、ADSL、光纤、无线等方式,已实现互联网接入。(2)2012~2014年间硬件设备数量不断增大。全县中学生机比从2012年的17.08:1提高至2014年的12.78:1,拥有的电子白板数从2012年的157块增加到2014年的238块;小学生机比从2012年的25.75:1提高至2014年的21.26:1,拥有的电子白板总数从2012年的52块增加至2014年的156块。(3)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较高。问卷结果显示,选择 “使用频率较低”的教师比例不到11.6%。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认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75.9%;其次是计算机教室,选择 “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61.2%;使用频率相对最低的是多媒体教室,选择 “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46.6%。

二是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力度逐渐增强。江川县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专任教师从2012年的1195人次上升到2014年的1375人次。同时,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的比例较高。2011年以来,71.5%的教师和62.5%的校领导每年平均至少参加1次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中小学校领导的培训以州市级为主,占45.8%;其次是校本培训,占20.8%;一线教师的培训则以县级为主,占36.8%(表1)。

三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县80%以上的小学教师、90%以上的初中教师基本能应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常规教学。问卷结果显示,能够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电脑、网络、聊天工具等进行办公或开展教学的教师占59.6%,虽不熟练但能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学的教师占29.2%。这点也从学生问卷中得到证实。92.3%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经常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94.7%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熟练操作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同时70%的校领导认同“大部分校领导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办公、网络交流或查找资源”的观点。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比例最高,达92.4%;其次是备课环节,占76.4%,接下来依次是教研、考试、作业批改环节(图1)。64.58%的教师乐意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来备课、上课。73%的学生喜欢老师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进行上课。

四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至2014年底,全县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学已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完小和校点也都能同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2014年,全县小学3~6年级每周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数基本保持在61节左右;初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平均每周29节,初三平均每周17节;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集中安排在高一,每周4节,而高二、高三均没有信息技术课程。问卷显示,97%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过课,54.3%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使用计算机在0~1小时的学生占36.7%,1小时以上的学生占27.3%。65.9%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或进行网络交流。

五是大部分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相关的管理规范,并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日常管理。问卷结果表明,5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对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制订管理规范。在日常管理中,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最高,5所学校都在使用;其次是财务和设备资产管理系统,4所学校在使用;3所学校使用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有4所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规划。

2.问题与不足

取得成绩同时,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校园网建设滞后、可共享的本地优质教学资源少、现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学校之间信息化硬件设施不均衡等。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网建设滞后

截至2014年底,虽然全县95.8%的中小学已接通互联网,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建设校园网的学校仅有1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数的1.4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水平远远低于玉溪市和云南省平均水平:小学建网学校比例比玉溪市全市小学平均水平低了12.1个百分点,比全省小学平均水平低了10.4个百分点;初中没有一所学校建设校园网,而玉溪市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平均水平为34.4%,云南省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平均水平为38.2%(图2)。

(2)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不均衡

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差距较大,初中好于小学,中心小学好于村完小,初中、小学均远低于玉溪市、云南省平均水平。从图3可以发现:①无论乡村、镇区还是全县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初中均高于小学。全县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比初中低18.9个百分点。乡村中小学之间的差距更明显:乡村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比乡村初中低了35.7个百分点。②镇区、乡村学校之间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也不均衡,镇区小学高出乡村小学11.4个百分点,镇区初中则比乡村初中低19.1个百分点。③小学、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平均覆盖率,均低于玉溪市全市、云南省全省平均水平。小学比玉溪全市小学平均水平低15.9个百分点,比云南全省小学平均水平低11.2个百分点;初中比玉溪全市初中平均水平低27.7个百分点,比云南全省初中平均水平低21.5个百分点。

(3)信息化设备不足

现有网络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中的一部分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已使用近十年,设备老旧,大部分已不能正常运转。第一轮“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实施配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由于数量不足,有些地方将设备配置向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倾斜,有的村完小甚至没有一套设备。此外,由于资金不足,第一轮“薄改计划”招标的有些电子白板设备价格比较低,导致质量不高,售后技术服务跟不上,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因各种问题而不能运转。座谈、访谈时教师普遍反映,有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一年不到就出现操作反应不灵敏、黑屏、投影机不聚焦、影像模糊、灯泡损坏等现象,联系公司售后服务技术人员,要么拖延不维修,要么干脆不接电话,造成设备长期无法使用。问卷显示,25.9%的教师认为已安装的电子白板等设备质量差,35.7%的教师认为硬件设备售后服务跟不上。超过一半的教师认同“多数教师上课时经常担心电子白板、计算机等设备突然出现故障”的观点。

(4)适合本地的教学资源短缺

适合本地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不多,大部分教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上网搜索、整合,花费时间多。问卷显示,77.8%的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是自己从网络搜索下载后修改的,44.4%的教师自己制作开发,36.1%使用了学校购买的资源。没有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个别好的本地教学资源难以共享。“农远工程”提供的教学资源,因教材版本不同、信息化工作人员缺少未及时整理登记、学科教师不会用或不愿意用等原因不能有效应用。部分学校购买的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因缺乏必要的加工处理和优化组合,难以“落地生根”,不能生成优质校本资源。问卷表明,53.1%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本地好用教学资源。教师目前常用的教学资源以文本资源为主,其中电子教案(含PPT课件)占84.7%,教学设计文档占56.9%,试题试卷库占36.8%,授课与说课视频占29.2%。教师最需要的免费教学资源从最急需至最不急需依次是电子教案(含PPT课件)占77.1%,授课与说课视频占47.9%,微课视频和教学设计文档各占36.8%,非PPT类教学课件占20.8%,其他占0.7%。

(5)教师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教师们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念、方法、水平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处于学习、明白或熟悉阶段。尤其是年龄在45岁以上教师,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部分老师还是停留在“黑板+粉笔+教材+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农远工程”和“薄改计划”提供的资源和设备未能有效应用。问卷显示,对于教学应用信息技术,78.5%的教师处于学习、明白或熟悉阶段,处于创新应用阶段的仅占6.9%。教师常用的教育工具或软件以Office办公软件为主,仅有20.8%的教师应用了Flash软件,6.9%的教师应用了学科专用软件。

教师们认为,对于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因素,排第一位的是“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支持”和“硬件设备不足”,均占60.1%,硬件设备不足,导致一线教师因没有设备练习、使用而放弃信息技术应用。排第二位的是“教师计算机使用技能不足”,占58%。接下来依次是“缺乏足够的本地好用教学资源”、“缺少足够的设计制作和准备时间”、“缺乏足够的指导性支持”(图4)。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好,反过来挫伤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了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6)信息技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分析2012~2014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高中平均每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数为5人,初中为1.83人,小学最少,仅为0.77人。而且从2012~2014年信息化工作人数变化趋势来看,小学每所学校平均拥有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数还在逐年减少:2012年平均每校0.87人,至2014年平均每校仅为0.57人,年平均降幅为19.06%。初中于2014年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1.88人,减少为2014年的1.80人。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比例在不断扩大。2012~2014年,小学生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比例在成倍扩大,初中的这个比例在2014年也出现增大趋势(图5)。

四、对策建议

1.政策、设备、资金适当向乡村学校、小学倾斜

根据国家总体部署,2014~2018年实施新一轮的“薄改计划”,云南省将从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教师备课室和数字教育资源共四个方面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使学校能够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基于此背景,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政策、设备、资金向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倾斜,更加关注农村学校、小学的硬件建设,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提升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在项目招标过程中,加大公司售后服务指标的权重,以保证配备的硬件设备质量,提高公司对硬件、使用培训的售后服务水平。

2.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整合各种有效资源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整合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玉溪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利用玉溪市建设的玉溪教育云平台,要求全县教师注册该平台,建立考评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上传教学资源,从而收集本地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案例等资源,建设本地特色教学资源库,突破县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技术力量、资金等瓶颈,同时实现校校间、师师间的资源共享。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全体县级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培训,提高县级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水平,使县级教研员在深入一线课堂,指导一线教师过程中,及时发现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给予指导;能够指出哪些知识点适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哪些知识点不宜使用,从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大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一要提高校长的信息意识,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条件;二要提高校长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规范和评价办法的水平,促进教师从被动逐步发展到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三要提高校长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带动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做好顶层设计,教研、师训、仪器装备室形成合力,邀请部分教师参与,共同制订一年内本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方案,形成通识培训和专项培训。通识培训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设计的理念培训;专项培训指针对学科特色开展特色培训,以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为核心,体现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为特色的培训。并使培训更有系统性。

4.重视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制订相关政策,增设学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岗位,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的职称评聘、考核奖励、流动交流等管理制度,建设一支胜任信息化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开发、管理和维护的专业技术队伍。

开展本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比赛活动。每两年全学科或按学科年轮流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说课、现场授课等比赛活动,评价指标中增大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权重值,既达到交流、分享目的,又可以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秀案例。

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要有长久的发展, 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须做到“建、管、用”并重,三者相辅相成。硬件建设是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教育信息化就缺少必要的条件;设备管理是基础, 管好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体现设备的价值;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不应用就失去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有效运用是最终的目的, 只有真正使用起来, 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颖.深化认识 狠抓落实 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在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观摩培训会上的讲话[DB/OL].http:///chn201004051544082/article.jsp?articleId=151830221.2014-07.

[2]杨宗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 认识与实践[DB/OL].http:///news/n2/n20141028_ 19097.shtml,2014-10-28.

[3]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2.

第8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 医学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构建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 探究偏远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虚拟化技术在信息化资源整合中的方案探究 信息化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现策略研究 政府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虚拟化技术于信息化资源整合中的方案研究 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信息化的农务资源整合浅析 探析信息化在档案资源整合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4.0时代初探 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研究 江苏省防汛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技术研究 基于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数字化平台建设探讨 分析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中的应用 网络学术信息平台建设与数字资源整合应用的研究 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对高校档案资源整合的效用研究 信息化资源与低年级看图作文整合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王婧.网络协同环境下化学学习成果管理和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 闫芳.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模式研究——高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探索[D].开封:河南大学,2010.

[8] 张轶洪.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资源的整合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7.

第9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本刊特邀江西省电化教育馆为我们介绍了该省近年来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以南昌市、永修县、新余市渝水区为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江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以期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提供一定的发展思路。

自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通过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根据我省中小学电化教育事业发展实际情况,我省确立了积极建设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通过精心打造省级网络平台,有效带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稳步实现全省电教工作重心的转移,推动电教事业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江西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共计15512所,累计在校生6806135人,其中:小学12890所,在校生4239268人;初中2082所,在校生1744883人;高中540所,在校生821984人。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共计360283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98005人,初中专任教师113254人,高中专任教师49024人。

我省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为26∶1,其中:小学为45∶1,初中为19∶1,高中为10∶1。我省中、小学校已建校园网2063个,其中:小学1098个,初中632个,高中333个。

2005年我省开始实施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至2007年底,中央和我省累计总投入3.87亿元,全省农村中小学共装备农远工程项目三种模式15627个,其中:装备农村初中的计算机教室(即模式三)1642个,乡镇中心小学的卫星地面接收站(即模式二)7579个,村小和教学点的光盘播放点(即模式一)6406个,覆盖了全省近90%的农村中小学,极大地改善了我省广大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条件。

二、顺势而为,积极推动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由于有了国家资源中心所提供的资源支持,在资源共享方面已从源头上得到了较好解决。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调动广大学校、教师参与资源的共建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和急需做,这项可以做和急需做的工作必将带来我省电教工作重心的转移,成为新形势下开创我省电教工作新局面的一个最有力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为此,在江西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2006年3月,江西省编办正式批复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增挂“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牌子,主要职责是组织基础教育资源征集、引进、开发和整合工作,为全省中小学提供网络资源服务。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是:

一是在资源建设方面,通过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并辅以积分激励,发动广大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共建活动,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真正成为全省以向中小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核心业务的资源中心,更好地实现资源免费共享。

二是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依托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种交流与学习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新模式,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真正成为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中心。

三是积极构建全省基础教育的管理数据中心,努力拓展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整体提升全省电教系统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2006年以来,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设备购置和资源建设,新建了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机房,购置了20余台专业服务器,配置了100T容量的网络存储设备和100T容量的磁带备份库,增加了一条与中国电信的100兆光纤的互联网链路,先后组织开发了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同时在线的远程互动视频教学系统和网上直播系统,开发了教师培训远程报名系统,开发了可以支持1000人左右同时在线考试的考试系统,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镜像站点。

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及其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镜像站点和农远工程项目学校的建成,为有效构筑从省到市、县和乡镇学校的稳定通畅的网络远程平台、从而有条不紊地部署开展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条鲜明的主线。

三、上下齐心,点面结合,共同建设全省中小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中心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资源建设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一是组织开发精品课程;二是教师个人上传资源;三是购买引进部分素材等。

1.组织开发精品课程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成之初,在省教育厅的重视和关心下,先后投入近200万元相继组织开发了《小学语文》、《小学英语》、《小学品德与生活》、《小学音乐》、《初中音乐》等成系列的网络精品课程,全部上传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供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共享使用。

为积极服务于江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需要,江西省电化教育馆作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资源建设的成员单位,于2008年、2009年共投入近200万元组织开发了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资源,主要包括:《高中新课程培训》、《高中新课程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及示范》、《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同步辅导教学光盘、《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示范课》等。

其中,《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同步辅导教学光盘由全省七所省重点中学的一线知名教师担纲主讲。2009年6月底完成了高一上册九门学科的摄制工作,总共308节课,于今年新学期开学初在全省高中推广使用,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目前,《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同步辅导教学光盘高一下册九门学科的摄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2.积极鼓励教师上传个人资源

通过建立教师上传个人资源的积分激励机制,以及在开展县区电教工作考核评比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重新评估定分等工作中,将教师上传个人资源列入对县区和学校的考核项目,采取行政督促和积分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多管齐下,充分调动了教师上传资源的积极性、持续性,从而为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的有效增长提供了一个有力保障。

为保证网络资源的质量,江西省电化教育馆还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和网上投票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大部分县区均设有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学科版主和论坛版主,负责对教师上传个人资源的审核和网站论坛的维护,较好保证了教师上传资源的质量。

3.购买引进资源

通过发挥江西省中小学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各学科专家库的作用,组织对各类电教教材的审查引进、择优购买,上传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供教师免费使用,重点是引进素材资源等。

截至2009年10月30日,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拥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总量达971500余条,全省实名注册的教师308500余人,注册学校近8500所,网站总访问量接近4500000次,教师日均上传资源600余条。转贴于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以关键字“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检索排名,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站在同类网站中的排名列全国第二位。一些教师还在论坛上热情留言,称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是真正的“教师之家”。

四、以实施“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为突破点,积极打造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

江西省目前已建设“农远工程”三种不同模式的农村中、小学校共计15600余所,约占全省农村中、小学校总数的90%,全省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如何进一步发挥“农远工程”的教育教学作用,使农村学校所有教师都能通过培训,整合利用“农远工程”的教育教学资源,帮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较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关系“农远工程”能否持续发挥效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学校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江西省电化教育馆依托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站平台,通过以乡镇为单位“集中+网络”培训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了对各地学校教师的远程培训和指导。

所有的培训和考核都放在网上进行,通过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站上的教师培训栏目,把由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制作的网络教学课程录像和相关教材放到栏目中供各地教师下载,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的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和集中学习。每个设区市、项目县至少设立一个考试中心,并选拔一批辅导教师分片负责培训点的辅导。学员考试通过计算机操作进行,由市、县电教部门具体组织。

这种以乡镇为单位“集中+网络”培训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又为学校节约了一笔培训经费,而且学校参与面之广、教师培训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全省已报名参加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79896人。

五、不断拓展信息化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全省基础教育的管理数据中心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作为我省基础教育的资源中心和教师远程教育的培训中心的作用和地位,正在得到我省越来越多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广大学校、教师的认同和肯定。同时,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业已建立的全省中小学校基础数据库和较为完善的网络平台,以及在“农远工程”的实施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大批基层电教技术骨干,使我省电教部门不断开辟信息化服务新领域、积极寻求事业发展新突破成为可能和必须。在江西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视和厅有关处室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1.全力做好全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的技术准备工作

配合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起草了全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的各项技术文件,先后赴湖北、吉林、辽宁等省考察、学习他们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的实施及应用情况,起草了《江西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等技术方案,制订完成了江西省高中阶段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招标技术方案。

2.积极配合做好全省大中专院校校内上网场所安全管理工作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的要求,江西省电化教育馆负责全省大中专院校校内上网场所视频监控技术设施和安全保护监控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工作。为保证这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江西省电化教育馆组织制定了《校内上网场所安全保护技术系统安装管理办法》,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