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物流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智慧物流;人才;因素;DEMATEL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smart logistics and smart logistics talent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defines smart logistics' talent. It constructes a set of talent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on smart logistics, which is involving government, industry, enterprises, schools and individuals. With the 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method, taking the Ningbo smart logistics talent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article show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quantitatively measures the comprehensive degree, causal degree and central degree. It reveals that the talent development of smart logistic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s its own development. Thus, the smart logistics talent development policy will be more effect.
Key words: smart logistics; talent; factor; DEMATEL
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宁波市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在港口经济中最为活跃也是最为有发展空间的产业就是物流。数据显示,中国物流行业的成本高达30%,而国外物流行业的成本只有不到10%,如果物流行业的整体成本能下降10%,中国的产品就能提高10%的利润,所以物流产业的提升对整个经济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宁波拥有物流企业近5 000家,庞大的物流企业群体和得天独厚的港口基础为发展智慧物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是否能够做到可持续的一个先决条件。面对着智慧物流这一崭新的理念,如何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培育出优质高效的智慧物流人才,成为目前急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1 相关文献回顾
1.1 智慧物流内涵的研究
2009年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即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物流产业发展中。鉴于智慧物流的新颖性,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依据目前所查找到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智慧物流的理解分成三种观点。
观点一:依托信息技术,智慧物流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性物流系统。如应琳芝等(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1]。马军(2012)认为,智慧物流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系统物流的建设,让物流自动化、创新化、准确化,智慧物流实际上也是现代化综合性的物流系统[2]。
观点二:智慧物流是使物流系统具有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如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认为,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
观点三:智慧物流是物流发展到倾向于整体智能和服务对象紧密智能联系的状态。如汪鸣(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和匹配的管理和服务技术基础上,使物流业具有整体智能特征和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发展状态[3]。
国内物流界对智慧物流的实践基本上倾向于技术层面,且发展比较迅猛。如安得物流的实践告诉我们信息化助力“智慧”物流,信息化技术使其在物流方案优化与成本控制方面领跑市场。“供应链+物联网=智能物流”的理念促使其开发的可视化管理核心模块,保障了其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先进性。2010年,明伦高科创造性的提出“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企业化、信息企业物流化”。将物联网技术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智能化。宁波市以整合宁波口岸公共信息平台资源为基础,利用RFID、GPS、AIS、视频采集、数据交换等物联网技术,搭建宁波口岸物联网智能平台,以拓展宁波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平台功能为重点,建设智慧物流数据中心,提供智慧物流的基础服务和应用服务。宁波富邦物流有限公司与IBM中国开发中心合作创建的智慧物流是一个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实现运输量预测、最优路线设计、合理调度车辆、自动优化拼车、实时查询追踪、自动结算等功能的“智能”平台。该平台突出的重点在于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能把现在比较先进的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析等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国外学者对智慧物流的研究大多通过信息系统的实现来开展对智慧物流的研究,如H.C.W. Lau, K.L. Choy, Peter K.H. Lau, W.T. Tsui(2004)认为智慧物流能对要开展的业务提供专家级的意见,并能够在价值链中提升物流运作效率[4]。Michael Stolarczyk(2006)认为智慧物流是一种充满智慧、有远见、自身具有敏感性和反应效果的自适应物流系统[5]。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智慧物流必须依赖信息化技术,具有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且需要整个物流行业的智能化程度配合。
1.2 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研究
人才开发包括: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即从现有人才资源中发现有能力的人,进行培养、训练,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和经营水平。
截止目前,学术界对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方面的文献基本上没有,面对着智慧物流建设的日新月异,如何能够促进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借鉴智慧物流特征中体现的特性,可以查阅相关人才开发的文献作为研究的依据。如王凌(2009)认为政府在开发高素质的相关人才中应实现“战略规划者”、“制度设计者”、“要素保障者”和“政策宣讲者”四大职责[6]。李和中(2009)借鉴新加坡、印度政府建立人才开发机制时提出应该通过政府投入导向来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7]。王熠、孙健(2012)提出应该强化科技人才开发意识、增加教育投入、完善科技人才培训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等要素来影响本地区科技人才开发水平[8]。王娜(2011)提出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需要进行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相互间的深层次融合至为关键[9]。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回顾,可以看出,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必须结合智慧物流的特性,对现有物流人才资源进行培训和训练,进而挖掘和培养行业企业能够用得上的人才。
2 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指标体系构建
2.1 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影响环境分析
人力资源提升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新理念的提出和深化,必须有一大批行业从业人员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培养,才能真正促进该行业的升级换代。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初始离不开物流人才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其本质的体现在于学校是否给予学生必要的物流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当学生转换成物流企业的员工后,是否能够适应智慧物流所要求的岗位技能就成为了物流企业升级换代的大事。智慧物流人才的生存环境好坏,是否能体现物流信息化人才长期投入所获得的必要回报,是智慧物流人才集聚的必要条件,而这种集聚效应反过来又会促进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升级换代。物流行业是否能够有魄力使用智慧物流人才,换句话说,是否给与对方足够的重视和信心,将是智慧物流推广的关键。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励物流行业提升信息化水平,将会是智慧物流人才在物流行业活跃的“活性”因子。
综合以上观点,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影响环境因素,其中微观环境包括员工自身构成的个人发展环境和企业职场氛围环境,这将直接影响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中宏观环境包括行业竞争环境、政府、学校等环境,将从一定程度上加强或弱化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
2.2 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指标体系
结合文献研究和智慧物流的特性,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指标体系。
3 实证分析
3.1 基于DEMATEL方法的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分析模型
基于宁波市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的决心和魄力,本文将上述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指标体系制作了调查问卷,进行了调研。调查范围如表2所示。其中发放问卷148份,回收问卷123份,有效问卷117份,占回收总数的95.12%。
结合调查结果,依据DEMATEL的验证理论及思路,评价了每个因素对其他因素的直接影响关系,构建了表3所示的直接影响矩阵Y■。其中,矩阵内的每一个值Y■表示因素i对因素j的影响程度。表中0—3作为衡量因素之间关系的标度,0代表因素之间的没有关系,1代表因素之间关系一般,2代表因素之间的关系较强,3代表因素之间的关系很强。计算时,采用了EXCEL进行模型的计算。
依据DEMATEL法的计算步骤,得到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指标之间的原因度和中心度(如表4所示)。其中,因素F■的中心度表明了因素i在指标体系中的位置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其原因度表明了因素i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当原因度大于0时,表明该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大,成为原因因素;当原因度小于0时,表明该因素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大,称为结果因素。
3.2 影响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因素分析
如表4所示,将影响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1)原因因素。按其大小顺序依次是:F11、F17、F9、F10、F18、F16、F13、F12、F22、F8、F21、F15、F26、F3。这些因素对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影响较深,应该着力强化此类指标因素,进而促进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成效。
F11的原因度最高,作为复合性人才的智慧物流人才对其就职的行业比较看重,只有提升了行业的薪酬待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进入物流行业,进而促进智慧物流人才的集聚。其次F17的原因度较高,表明智慧物流人才对政府是否具有明确的智慧物流发展战略比较看重,说明目前智慧物流人才更多地愿意与区域经济发展共进退,但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在行业支持力度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明确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而能够提升自己的实力。F3的原因度最低,说明智慧物流人才对所就职的企业晋升与培养机制虽然有看重,但是在所有原因度中不是主要地位,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智慧物流人才希望获得的是比较自由的就业空间,不太愿意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单位中发展,更多的是能够获取整体就业环境的完善性。
(2)结果因素。按其绝对值大小顺序依次是:F29、F28、F7、F23、F30、F19、F27、F25、F20、F6、F14、F2、F24、F4、F5、F1。这些指标会受到其他指标的影响,进而影响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成效。比较靠前的是F29、F28、F7、F23等结果因素,从分类表中能够看出,个人在工作中的信息与技术应用意识、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取向、智慧物流人才的职业道德等指标与员工个人发展和经过学校职业技能培养阶段密切相关,这反映了宁波智慧人才开发时,应该将更多的关注度放在培养和提供员工就业环境的载体(即企业和学校)上,而不是将关注力放在员工个人身上,因为可以通过其他环境因素来影响员工个人的发展。
因素中心度越大表明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越大,在宁波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指标中,排在最靠前的几位依次是F10、F22、F8、F19、F21、F3、F18、F11、F12、F20等。这说明了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时,要想取得较好的成效,必须把行业创新氛围、智慧物流人才的信息管理能力、行业人才集聚度、学校智慧物流人才定位等环境要素放在首位进行发展,进而通过这些关键因素的投入和发展,推动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可持续性。
4 结论、建议和展望
智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只有充分重视“以人为本”,培育一大批适合智慧物流发展的智慧物流人才,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智慧物流行业的发展。
从中宏观层面而言,智慧物流行业的竞争态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宁波智慧物流行业的发展,其中智慧物流行业平均报酬、智慧物流行业竞争激烈程度、智慧物流行业创新氛围等环节对宁波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作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力量,对宁波物流行业、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按照影响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原因度指标因素来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必将对该行业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对政府而言,需要进一步明确智慧物流发展战略,加大对物流行业对智慧物流环节的倾斜力度,提供智慧物流的基础设施等主要环节,通过政府公共管理的针对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进而推动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开发。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加强对智慧物流人才的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识体系完备性方面的设计,同时强化提升员工就业前的学习,帮助企业建立能适应智慧物流人才发展的晋升与培养机制,都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宁波智慧物流人才的开发。综合以上分析能够看出,目前宁波智慧物流人才在开发时,行业协会、政府、学校、企业在其中所起到作用各有偏差,相关机构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时的因果关系,进而推出真正能推动智慧物流人才发展的策略。
本文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于影响智慧物流人才开发时的环境因素,考虑到智慧物流人才的复合性,以及各区域经济发展对智慧物流的不同要求,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研究还可以从区域经济与人才发展联动性、企业的用人环境构建等多维度多视角开展研究,进而不断丰富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的维度和深度,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 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1(17):94.
[2] 马军. 智慧物流——打造现代化物流平台[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7):239.
[3] 汪鸣. 智慧物流重在智慧[J]. 物流时代,2011(11):13.
[4] H.C.W. Lau, K.L. Choy, Peter K.H. Lau, W.T. Tsui. An intelligent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for enhancing the airfreight forwarding business[J]. Expert Systems, 2004(5):253-268.
[5] Michael Stolarczyk. Intelligent Logistics or Just Good Old Common Sense?[EB/OL]. (2006-12-08)[2013-10-30]. http:///intelligent-logistics-or-just-good-old-common-sense-2006-12.
[6] 王凌. 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开发中的政府职责实现[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88.
[7] 李和中. 新加坡、印度政府建立人才开发投入机制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湘潭大学学报,2009(1):19.
关键词:物联网 物流业 智能物流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物流活动逐渐成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种经济活动,物流企业的消费增长持续增高,物流业的增加值稳步上升,在我国的服务方面逐渐成为主导企业,开始迅速蓬勃发展。值得强调的是,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中将物流产业的应用列举了物联网在十来个重点产业的应用之一,并正式提出了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目标-----智能物流。以此为契机,相信物联网在物流产业的应用将大有文章可做。
1.物联网的内涵及应用领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戴定一指出:物联网就是把信息的互联从计算机延伸到了万物。所有的物品,只要加装了采集、传送信息的芯片,都可以连接到网络上,这就是物联网。可以说,只要物品能够镶嵌互联互通的芯片或者模块,什么都能联到网上去,这样,打破了人和物的界限,物品不必受人的直接控制,可以直接由数据中心来管控。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利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对一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在我国,例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国移动的“动物溯源系统”、中科院微系统所的无线传感网通信系统都体现出了物联网技术的强大功能和对生产、生活带来的智能化管理体验。
2.现代物流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从物流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物流业的水平仍然偏低,主要以少数新兴物流企业、上市公司、原国有大型大型企业及国际物流公司为主,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表现形式,只有39%的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使得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周转速度仅为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几。在外资物流业加速抢占中国市场,物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社会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的现状下,对国内物流业的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多技术水亟待发展和提高。
3.物联网与物流业的结合应用现状
物联网与物流业结合,不仅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而且拓展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物流业发展急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物联网恰好能解决物流业的这一需求,物流业有可能成为我国物联网应用发展的突破口。由于我国物流业与物联网行业起步均很晚,但已经有了初步的的探索和应用,助推现代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比如(1)物流运输方面应用。部分三方物流公司已经开始使用GPS、GIS系统,便于对在建车辆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货物运输及时、准点、安全。(2)仓储方面应用。PFID、红外、激光、扫描等技术已经在大型仓储企业广泛应用,提高对物品收货、存货、取货、配货、发货、拣货的管理能力,实现仓储的自动化操作。(3)装卸搬运方面应用。通过PFID、红外、激光、扫描、GPS等技术实现物品装卸搬运的自动化管理,提升装卸搬运效率。(4)包装方面应用。少部分大型物流企业通过PFID标签扫描,实现对包装物品的自动化识别、判断,提高物流包装效率,有利于实现集装化包装与运输。
具体案例上,比如青岛港、厦门港、天津港等港口还利用RFID技术对进出港区的集装箱车辆进行自动识别,提高闸口通过速度,减少集疏港作业的拥堵现象。通过利用物联网的电子标签技术可以和GPS技术相结合,将配送包裹模块化,让消费者、网上零售商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可以利用无线视频系统来观察到货物运输车辆的现场状态。河南万庄化肥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立项基于物联网的农资物流信息化综合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采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RFID-IS信息技术及RFID中间件技术、CDMA/GPRS无线传输技术达到对农资信息跟踪与追溯、农资物流配送、农资电子商务等。
4.物联网促生智能物流的前景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在物流领域来看,物联网只是技术手段,目标是物流的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智能产品,如傻瓜相机、智能洗衣机等,它们能够从现场获取信息,并代替人作出判断和选择,而不仅仅是流程的自动化,而是“自动化+信息化”。 物联网将我们带入智能的时代,使我们步入智能家居、智能家务、智能电网甚至是智慧地球的的时代。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如下以下方面:
(1)智能配送的可视化管理网络。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过程中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管理的系统,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2)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基于传感、RFID、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
(3)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目前,在医药、农业、制造等领域.产品追溯体系都发挥着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4)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智慧供应链用于满足客户的大量的个性化的需求与订单。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也将由传统意义上的静态供应链,逐渐经过职能部门整合、内部流程整合、外部协同整合后达到智慧的供应链
(5)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信息公共网络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的支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承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同企业间的信息交换枢纽支持,提供车辆跟踪、定位等共享服务功能,提供政府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等。
参考文献:
[1] 赵昱.物联网对物流活动影响之展望.企业导报2010,6:107
[2] 徐新燕.物联网怎样影响着物流.商场现代化.2010,10:48
[3] 张全升,龚六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的发展模式研究.2011,3:250-253
[4] 姜彬.谈物联网在我国物流领域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204
[5] 尹国.关于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构想,现代物流报,2009-09-04
基金项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2011B398)
2010年,《“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这份长达3万字的发展规划曾引发大众的关注,其所勾勒的智慧的经济、智慧的城市、智慧的生活蓝图一度受到“超前”的质疑,但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和实施,这一把“智慧”具体落实到工业产业,推动创新发展的方式或将成为一种新的“佛山模式”。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如维尚家具集团建立起“家具企业大规模定制生产系统”,将企业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订制设计个性化、销售接单网络化、生产排程电脑化以及成品零库存,实现企业价值链以制造为核心向以服务为核心转变,公司日产能较之前增长6-10倍。
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如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把工艺技术、设备装备、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使生产系统与ERP系统全面对接,整个生产过程无需人工参与,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工厂,生产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了5倍。
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型。如新明珠陶瓷集团通过推进数控智能生产,优化利用企业能源系统,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单位产品能耗下降,综合节能20-30%。
剥离非主营业务,形成新的信息服务业。如美的集团剥离信息服务业务,衍生出广东省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中心、广东美的自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
信息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如欧浦物流利用互联网络,构建起“大型仓储+剪切加工+快速配送+电子交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采购商及经销商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全面实现管理系统化、仓储公开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的高效管理和钢铁现货电子交易,成为华南乃至全国钢铁市场的“睛雨表”。
今年2月,顺德产业转型升级再获重大突破,当顺德区区长黄喜忠从工信部领导手中接过“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牌匾,以广东物联天下物联网信息产业园为代表的几十个智造项目起航。
未来几年,顺德将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建设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产业、智能商务、智能服务6大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柔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到2015年,顺德智能家电产品产值将占家电行业总产值的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自动化率达到60%以上;培育20家全国知名的智能装备生产企业。
佛山市副市长宋德平认为,在当前不太乐观的经济形势下,政府搭建公共创新平台,引进一流的研究机构,让中小企业共享,等于让企业逆风时加了个发动机。政企齐心协力,联合起来,产业转型升级会走得更快。
目前,在政府引领之下,康宝电器、科达机电、美的暖通等20家企业在智造路上早已迈步狂奔,用物联网改造生产线,研发出智能家电等产品。随着它们被评为首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有望带动更多企业走上两化融合之路。
2010年,美的集团在年销售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基础上相继推出物联网洗衣机和Q—HAP太阳能空调,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套物联网整体家电产品,该集团同时推出了多种适应未来国家智能电网的物联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数款产品已完成了与国家智能电网的无缝测试对接,可实现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远程控制与查询。海信科龙推出多媒体空调,通过信息共享和互联网,实现产品的自动故障处理和反馈,环境监测与控制等智能识别和智能控制功能,体现了海信科龙在变频技术后,又一创新技术的突破,亿龙电器则成功研发多媒体咖啡壶等等。
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也广泛推广应用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等技术。较为典型的案例是震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精密节能注塑机,在数字化高速传感器技术配合下,采用基于高速工业以太网技术,实现多台机器的智能控制与分析决策,帮助客户全面评估和跟踪设备能效,挖掘节能空间,有效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此外,佛山传统制造业纷纷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和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成品率。
作为我国建陶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科达机电在单机产品和整线综合自动化技术相关的领域进行了大量现代化技术改造工作,实现数字化工厂,无图纸操作。同时该企业还联合开发了电子配料Dcs系统、烧成窑炉Dcs系统,并运用西门子Profibus现场总线和TeleService对全自动液压压砖机进行远程监控与维护。而木工机械企业威德力也与中科院顺德育成中心联合开发了“木工智能曲线锯床”、“集成材自动化生产线”等项目,集成精密制造技术及相关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能够监控,诊断和修正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差,并且能为生产提供最优化的方案。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产品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水平,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智慧社会”
佛山智慧城市建设有一个更大的目标,那就是将搭建一个比智慧城市的内涵更为丰富的智慧社会平台。五区政府将共用一个接口,在唯一的一个平台上统一起来,以后企业、市民的各种数据信息,也将逐步统一到这个平台上。近日,随着佛山市政府与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签署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三年内将佛山将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智慧城市典范。
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指出,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政府转型以及新一轮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佛山将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按照他的设想,佛山将搭建一个比智慧城市的内涵更为丰富的智慧社会的重要平台。五区政府将共用一个接口,在唯一的一个平台上统一起来,以后企业、市民的各种数据信息,也将逐步统一到这个平台上。
“我们希望在佛山实施一个信息化的三年提升计划。当前就是要把佛山现有全部的政府、社会、企业的信息化项目逐步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让市民更直观地体验到智慧城市的各种便利。”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表示。
根据协议,神州数码将全面支持佛山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佛山智慧城市(华南区)研发基地的研发投入,并在市民网页、智能交通、物联网、云计算等多个领域与佛山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双方还将在信息产业发展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神州数码将在佛山投资建设集信息产业发展和产业配套于一体的复合型信息产业园,建设神州数码智慧城市(华南区)运营业务基地、神州数码供应链及电子商务(华南区)总部基地、神州数码智慧产业创新中心。
佛山市政府承诺支持神州数码在佛山开展智慧城市运营业务,在专利申请、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人员落户等方面给予配套和服务支持,并同意将市民个人信息服务云平台纳入佛山2012年的重点建设项目,组织并落实项目示范试点区域。
物流外包的新内涵
一个企业把一些运输或仓储业务交给另一个公司去做,是否算得上物流外包呢?
早在物流这个概念在中国兴起前,不少企业都有委托传统储运公司提供服务的经验。因为中国(世界)这么大,很难有公司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如此大的地域上,否则不仅丧失财务灵活性,而且业务风险也非常高。对于一些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使用货代和船代也是一个常规的做法。如果这些活动是物流外包,那么现在重提这个概念不就成了“炒冷饭”了吗?
实际上,这些根本就称不上是物流外包!物流外包不是业务的功能性延续,而是业务的创新。企业历来就会使用外部资源来实现其功能互补,但那只是购买物流商品而已。所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储运公司成物流”的变化,并不会给中国物流市场或者给物流外包业务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企业为什么需要外包物流呢?原因不外乎成本和服务,尤其是成本。既然宣传外包物流的都说可以实现企业的成本降低,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那企业何乐而不为呢?问题在于企业在“物流外包”之前,是否了解真正的物流成本是多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多数企业基本上做不到这一点。很多企业的物流总监对“库存持有成本”这一基本的数据(其实很容易从财务数据中找到)都没有意识,更何况要找出物流成本的直接数据。通常来说,物流的作业成本是淹没在财务成本中的。这不仅是传统财务成本和ABC成本法的焦点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外包物流,除了一些人员下岗的直接成本节省,企业无法描述和计算出外包物流对于企业运作、服务究竟能带来什么现实价值的提升。这是中国的现实。物流外包在企业内成了一个口号,或成为一个单一采购价格的问题,甚至是所谓的“第三利润源”。
那么外包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呢?从当前的现实角度来看,物流外包能否实现降低成本呢?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解决外包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外包物流的委托企业和承接业务的服务企业如何实现“双赢”。事实上这也是很多服务行业成功的基础。
“外包优势”论
我们一直不认同“中国的物流成本非常高”,似乎“比欧美高一倍”之说。持有这样论点的人在说明中国物流成本问题时,主要采用诋毁物流现实的做法,似乎装备了最新物流技术和设备才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之道。照此推论,拥有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外资物流企业,应该在中国物流市场上所向披靡了。事实如此吗?
著名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在任何情况下,数量优势都是最普遍、最有效的制胜因素”。我们认为,这位西方的兵圣所指出的恰巧是中国物流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中国物流既秉承了大地域需求的因素,类似美国;又兼容了地域、产业不平衡导致的密集性,类似欧洲、日本: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前的中国特色――劳动力的供给,无论数量还是价格都有非常大的优势。离开中国的特质来谈论中国的物流是不恰当的,也无法从本质上解释和推断出“高成本”的中国物流能导致“低价格”的中国产品,从而跨国公司蜂拥而至的现象。这使我们关注到中国物流体系有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由此产生了我们所谓的“外包优势”论。
(1)数量优势
我们所指的数量优势是一个广泛意义的数量概念。中国疆域很大,是一个数量优势;沿海对内地有很明显的经济数量优势;中国的低价格的劳动力供给也是一个数量优势……以此类推,可以发现物流活动中有很多数量优势。
物流和军事有先天的联系。军事上有这么一个经验公式:在双方都有可以有效摧毁对方手段的情况下,根据兰彻斯特方程,质量的平方才能够抵消数量的倍数,就是说要对抗3倍的数量优势就需要有9倍的质量优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质量的优势并不能抵消数量的劣势。国内比较成规模的物流企业一般都建立了庞大的服务网络,也在一定的区域内拥有廉价的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这是一个整体的数量优势,或者是在特定区域内的数量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初期最看中的东西。但就算以他们在资金或者质量方面的巨大优势,也无法弥补缺乏设施、设备和人员的窘况。无论是出于快速进入中国市场的想法,还是迫于实际交付能力的压力,即使没有政策性的因素,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数量优势的必要性和先决性的。虽然一些国内物流企业对于外包的业务服务能力一般不如外资的,但是从价格和可接受的服务水平来看,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外资的质量优势。这是符合当前建立在交易层面的现实。
同时,当物流的外包(采购)价格和数量都被压低时,物流企业唯一的做法就是降低服务的质量,来维持自身的盈利或收支平衡。国内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运输价格走低时,车辆超载就非常严重;而一旦管制超载,运价就大幅度反弹。在一些物流外包投标过程中.往往价格取胜的企业在服务上难以保持时间质量,或者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一面宣传自己的光辉形象,一面边赔钱边期望早日“脱离苦海”。现在的油价涨一下,不也急死了一批物流企业了吗?或者,物流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业务量或客户,无法形成规模整合效益,也会采用这样牺牲质量的运作方式。这样的例子在国内物流服务市场上比比皆是。
还有一些企业热衷于建设远超过当前服务水平和价格承受能力的物流设施。采用先进技术的设施的确可以快速提升服务质量,但如何获取投资回报是取决于如何利用货量支持和控制成本来盈利的,而不是拥有多少不挣钱但挣脸的设施设备。如果业务盈利能力并不能有所变革和突破,只能以拉长投资回报周期作为代价。同时,由于先进技术设施的投入,对地域上的延展性也会是非常大的限制,而且质量的提升还有被地域分布上的数量优势所抵消的可能。当然,形式上土地的增值是可以获得财务报表上的利益,但一般并不能兑换成现金收益的。
(2)质量优势
数量优势是存在一些缺点的。当数量优势继续庞大时,一般也导致系统协调和冗余的困难。地域大了,不好管:人多了,也不好管。同时,庞大的数量在速度、效率、一致性上都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仓
库内使用RF设备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度,这是人工方式所难以比拟的,这也不完全是依靠大量人力可以获得的。
在物流活动中,质量优势集中体现在三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是对于精益的追求,即单点的专业化。由于将业务浓缩到了单点,数量优势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无法发挥时,质量的优势就成为了决定性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在Inbound进厂物流,或者区域内的多样化配送、支持服务中,都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质量优势。常见的例子有:汽车的零部件JIT物流,支持当地大卖场、商店、便利店的配送中心物流,高价值备件服务支持等。这主要是一些以拓展多样服务性的企业物流活动,体现了对于单位速度、流量和服务的追求,同时实现技术质量优势的成本远低于添加数量的成本。
其次,就是减少流程复杂性,换言之,就是服务标准化或组件化。物流外包过程中,客户总希望服务质量有所保障,但由于个体间总是有差异的,沟通的效率成本很高,所以单纯依赖数量优势也是无法实现的。通常的需求包括:客户需要外包方提供业务系统实时连接,降低数据界面和用户界面的复杂性,协调一致的流程和每年的绩效改进等。这时,企业通常会找少数几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展开全面合作,建立一个基本的、弹性的机制,希望通过整体的物流解决方案来持续改进业务,并实现利益和风险共享。而这时的物流服务商的最基本特质之一是,整合产业和服务的上下游.减少客户数量,并趋于具有经济规模性。
最后,就是获取计划和控制的能力,增强业务竞争和扩展能力。对于一些前瞻性的企业,更多关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希望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全面整合、协作来共享利益和风险。这其实是将双方的质量优势和数量优势紧密集成,双方其实已是一个虚拟的整体。质量优势作为一个战略性要素,将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创造新的数量优势。BTO(Business TransformationOutsourcing)、4PL其实就是这样的业态。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信息技术所导致的快速延展和部署能力,也造就了另一种数量优势。信息是将物理(原子)的数量大部分或完全为信息(比特)的数量所替代,使单位时间和通道上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达到另一个极致,只是这种形式是在付出一定的代价来获得不对称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
物流外包,向左走,向右走
记得前几年有部电影,叫《向左走、向右走》,说一对痴情恋人住在隔壁,却每每出门时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一直碰不到,因此苦苦相恋。外包的双方其实也是这样的,必须在一定的风险和利益的范围内,实现数量优势与质量优势的均衡,说到底是在不同时空中,外包委托企业和服务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匹配的问题。这是能否实现“双赢”的关键。
“有什么样的数量优势做什么样的质量优势”,“需要什么样的质量优势就配备什么样的数量优势”。这两句话道出了传统物流采购和物流外包的分界点,也说明了在两类合作协议中资源和实施的关系。我们甚至产生了一个比较极端的判断条件,物流是否外包的标志应该以是否外包企业在物流方面的“脑Brain”(主要在质量优势),而不仅是如何获得和有效利用“肌肉Muscle”(主要在数量优势)。当然,这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临界点。
(1)有什么样的数量优势就做什么样的质量优势
大多数物流活动的数量优势,都表现为在自然环境中物流企业对于服务内涵的不自觉思考或者说被动地适应。尽管这样做从本质上来说是有点消极的,但这是我们对于现实的妥协。我们不应该一味指责物流服务企业CEO们的短视,现实中也存在积极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于对于自身发达的“肌肉Muscle”的追求,从而实现盈利。数量优势在前,质量优势在后,数量优势的演变对质量优势的演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这里虽然有时代和技术的局限因素,但也不能说与每一代CEO们都“只考虑自身数量优势是否领先,而不考虑质量优势”的线性思维无关。每一个CEO都知道盈利的实现不仅是财务报表的数字,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环境中适应和生存。
我们反而觉得委托方应当给予更积极的支持,给予一定的物流量和专业的指导,使服务方的数量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必须承认,当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物流作业,那么无论是否将物流服务的执行交给一个服务商,或者直接在市场上采购相应的物流服务产品,而自身掌控其中的一切计划和智慧,其实质依然是非外包的。对于非外包的情况,服务双方企业必须对作业层面进行非常深入的理解,详细地规划各个生命周期。委托企业的角色也更多的是一个采购员,或兼“教练员”,甚至同时还是“运动员”。他们作为协调者、控制者或者集成者的责任关系依然是主流的。这样的合作可以从受委托企业的某一资源配置有数量优势的方面先开始。但无论如何,企业不能将物流服务商作为一个价格压榨的对象,和他们一起赢利才是长久之道,因为没有足够的数量支持,物流服务商必然以牺牲质量来换取均衡。
物流服务企业则应当充分发挥数量优势,辅助质量优势的提高,来积极响应委托企业的变化。对于物流服务商而言,争取先成为一个“健美先生”,提供多样的服务内容和多层次的服务水平。当然,通过成本效率获得盈利,依然是策略的首选。我们所认为的数量优势,即规模经济或者薄利多销,依然是在服务中胜出的最基本的也是决定性的因素。特别是对于价格服务的一些博弈方面,由于信息是永远不对称的,企业必须在这些服务领域内,采用必要的模型、流程优化和信息技术,建立服务产品组合.来帮助显著改善和保持服务质量,并维持盈利状况和扩大数量优势(比特数量优势)。而作业型的信息系统也将是数量优势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连数量优势都没有经营起来的企业很难击败质量优势的企业,甚至生存下来。
(2)需要什么样的质量优势就配备什么样的数量优势
【关键词】实用型高等院校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物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14-01
融“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为一体的物流教学是信息化时代一所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一所高等院校要想培育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就必须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构建物流课程教学。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等诸多方面,所以构建实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课堂教学体系,已成为实用型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
本文结合实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现行目标,针对如何提高物流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四方面的论述:
1.精简理论背景
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理论背景主要是介绍某种具体理论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掌握更多更细致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知识。该理论知识的扩充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是很有用的。但是一般高校的学生并不都是优等生,除优等生以外的同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很难掌握课堂上的全部教学内容,听一些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理论背景总不如做或听一些能够实际运用的具体知识点,以提升他们物流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升华直接所学的物流知识,我们应精简物流理论的背景。
2.以项目为载体编制教学理论
项目教学的实施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理论灌输。其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推进课堂理论教学,编写并讲解与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工作任务、项目活动相关课堂理论,让学生弄清与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工作任务、项目活动的理论知识体系。教学要以项目为载体,其内容应以“够用”为基准,编写课堂教学内容,致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梳理和掌握非常实用的理论知识,从而解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工作领域中所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例如我们在编制物流装卸与搬运设备、起重设施与设备、集装箱装卸搬运设备、连续输送设备、公路运输设施与设备、储存设备、自动化仓库的管理与控制等项目时,使同学们能够以此项目为纲,搜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此项目的编写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完项目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物流实践作业,提高学生解决物流作业的能力,也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能够进行项目的编写、物流操作,而且能够弄清"管理"的过程;开启学生思维并使之追求管理和实践智慧,使学生通过做中学而真正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并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
3.弄清“四流”理论 梳理“四流”关系
3.1信息流的内涵及其“四流”的关系
信息流是指处于商流、资金流、物流的信息系列,由信息源向接受者通过信息渠道来传递和控制全部商流、资金流、物流的绺带,信息流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适应状态和适应程度的反馈。它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多向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信息流将商流、资金流、物流连接起来,完成商品流通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流为媒介,通过商流实现商品的价值,通过资金流的增值价值,通过物流实现其使用价值。
3.2商流的含义及其四流关系
商流是指商品在由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时,商品社会实体的流动。表现为商品与其等价物的交换和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过程。它贯穿物流的是始终,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载体。它的运行过程实质就是买卖交易过程;通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定、履行合同来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从而提升商流的价值。
3.3资金流的内涵及其四流关系
资金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使生产与交换能够独立地进行,加快了生产的发展。同时它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宏观经济调控。是商品生产的特殊动力;是实现收入并从新分配的工具;是进行经济核算的桥梁。其形式为: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网上银行。其支付手段为:电子现金、金融智能卡。目前世界上的商流、物流决定资金流,商流和物流是资金流的前提和基础,资金流受物流规模与速度的制约,并为其服务;资金流反作用于物流,物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这与资金流有直接关系,没有资金流参与其中,不可能实现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3.4物流的内涵及其四流关系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相对流动,即指产品在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方面的流动过程。它包含了传统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等。具有科学化、系统化、准时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特点;同时它也具有:保值、节约、缩短距离、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效益和增值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将会成为一句空话,无法实现。
4.整合知识点,强化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项目教学的前奏,是连接教学做一体化的纽带,其实践环节非常精细,在实操过程中,由于操作程序或操作具体环节不当而导致整个操作失败的例子颇多,因此老师在教学实训中应运用多媒体进行仿真实训教学指导,强调实操流程,要求学生在实操流程中要注意的微小细节。如:“ 192.168.1.2:8000/loin.jsp”不同于“http: 192.168.1.2:8000/login.jsp”若将这第一种网址输成第二种网址进入电脑,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屏面,就不会出现立体入、出库的基本信息,部件及其维护也无法进行。因此在物流仿真模拟的实操教学中,我们应反复演示并强调其操作步骤,及其细节,将反复演示并强调编辑、编译、修改、查错等各方面的严格性,让学生有着非常深入的体会直到熟练掌握,为以后的从业打下扎实基础。
5.加强校企合作,使理实一体化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能够使理论教学落到实处,让同学们通过实践训练,重新总结出实践环节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发挥高校物流专业人才的知识特长,实现知识――技能一体化,同时随着物流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使同学们领会到实践对知识指导操作程序的严格性,切身体会实践技能的严密程度。
例如,在现代物流作业管理中,让一位实操同学在仓库里进行一次普通的入库、出库操作,该学生就必须按以下的操作流程严格进行:
a.将放入理货区的纸箱进行打包;b.把打包好的纸箱进行组托;c.由学生用地牛或叉车将组托好的托盘拖到阁楼式货架、托盘式货架、立体仓库的仓储区进行入库;d.将存储在货架上的托盘、集装箱、纸箱用地牛或叉车进行出库并由学生用此工具送到指定的出库区域。
在上述实操中,若学生不按操作流程严格进行或者将入库货物送错了一个地方,都会带来很大的损失。此操作告诉同学们,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们的实训机会”,使公司成为学生们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才能使学生严谨学习,使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实践内涵。
6.结束语
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在持续不断的前进,在此模式下的《物流管理》教学模式仍在探索中,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课题。针对《物流管理》的课堂教学,许多高等院校进行了改革,但都无法得到最理想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任何高校物流教学的构建都必须以项目为纲,以实践为物流教学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物流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才是最理想的、最实用的应用型院校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姚志英,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J]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7
[2]张瑞夫,基础物流学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3
[3]张念,仓储与配送管理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8
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栖霞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现代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有新生圩外贸港、龙潭深水港两大港口,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出口加工区、龙潭物流保税中心、金港科技创业中心四个国家级的载体和平台。
进入新世纪,栖霞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南京副城、液晶光谷、智慧新区、和谐家园”的目标定位,加快培养电子信息、医药食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科技服务等主导产业,推动全区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栖霞拥有悠久的人文资源:区内栖霞山古迹遍布,山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栖霞拥有秀美的临江资源:栖霞地处长江下游,拥有82公里“黄金岸线”。栖霞拥有生态的水乡资源:区内八卦洲,是长江第三大岛,四面环水,大江风貌尽收眼底,被称为“江中丽岛”。岛上水网纵横,拥有江南水乡最完整的水系。栖霞拥有独特的科技人才优势:区内有国内一流的南京仙林大学城,目前已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应天学院、南京技师学院、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等十多所知名大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等一流中小学入驻,在校学生已逾15万人,为栖霞发展提供丰富的科技人才和强大的智力支撑。
产业发展特色彰显
栖霞区产业优势明显,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医药食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五大产业。区内拥有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出口加工区、龙潭物流保税中心、金港科技创业中心四个国家级的载体和平台。同时,结合仙林大学城教育科研的优势,重点打造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南京紫东国际创意产业园、南京大学科技园和环保科技产业等平台。结合老城改造加快推进了晓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仙林汽车产业集聚区、栖霞山旅游风景区的建设。结合地区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江苏金箔文化产业园和八卦洲农业生态产业园建设。
继往开来谱写新篇
“十一五”末栖霞全区生产总值比“十五”末翻了一番,规模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区县中名列第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全区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未来五年栖霞的发展将呈现四个特征:一是产业发展加速高端化。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区将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3000亿元,占全市的四分之三,并形成年产2500万台电视模组和整机的能力,一个国际性的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将加速形成。开发区东区外延发展和新港片区内涵增长将齐头并进,为承载产业扩张提供有效的空间,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等产业产值将分别突破200亿元。“十一五”新建的创新平台将全面进入建设产出期,仙林智慧城产值将突破500亿元。二是城市综合功能加速提升。未来5年,按照建成100平方公里副城的规划,仙林新区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科教、居住、产业功能将全面完善。迈皋桥、燕子矶、马群、尧化地区旧城改造进入攻坚期,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支柱产业,人居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此外,轨道交通、长江四桥、绕越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将陆续建成。三是资源整合成效加速彰显。未来5年,开发区、大学城将进一步放大政策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龙潭港将全面建成,5万吨轮船可全天候直达龙潭,10万吨船可乘潮进入。科技创新成为工业化中后期的主要驱动力。四是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未来5年,将实施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关键词: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 供应链 SCM
SCM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SCM发展状况
1.供应链。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由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整个活动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网络。它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组成,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历经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运作过程。在供应链中,每个企业都是一个节点,节点和节点之间是一种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若把供应链比喻为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生产制造企业就是树根,商则是主干,分销商是树梢,树叶便是最终用户。在根与主干、枝与干之间的一个个结点上,都蕴藏着多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事务流的流通,遍体相通的脉络便是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关系可以用模型图1来描述。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指的是围绕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的一系列现代化管理。通过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销售过程中,能够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时间进行产品制造和分销,降低系统的成本,提高总体服务水平,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
3.供应链的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开始认识到信息不共享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障碍,于是开始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了对信息流和物流的协调,供应链管理得以发展成形;21世纪始,企业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战略同盟,并开始注意对不确定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作业支持和决策支持作用,从而SCM发展到成熟阶段。
(二)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自身结构和运作方式致使“牛鞭效应”的出现。供应链由多个节点企业构成,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不够强,集成化供应链系统未构筑,则供应链的结构层次一般较多,这必然会导致上游企业无法实时共享末端用户的需求信息。当用户的需求信息从供应链末端自下而上传递,经过层层过滤,必然会扭曲、失真。同时,需求预测、批量订货、价格波动以及短期博弈等运作方式也致使信息不对称和变形。因此,多层次的供应链网络、未集成的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独立地进行库存及订货决策导致“牛鞭效应”产生。
2.缺乏规范和标准化程度低阻碍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起步较晚,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专家学者跻身其中,理论成果颇丰,但由于物联网涉及的技术多,因而缺乏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供应链管理过程繁冗和信息编码标准化程度很低,这无疑阻碍了SCM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
3.节点企业信任机制缺失造成战略同盟形成困难。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为了暂时和短期利益,没有真正做到让供应链上所有成员共享全部信息,再加之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难以协调甚至造成脱节,使业务活动变成了各自为政,形成模糊的黑洞,导致成本高且可控制性差(蒋伟,2011),所以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严重信任危机,包括下游节点不信任上游节点、上下游节点信任愿望不对称、信任的易毁性和恶性循环以及供应链规范信任机制的缺失,因此造成战略同盟很难形成。
4.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延缓绩效评估体系的形成。尽管节点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由于企业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相异,很容易形成行业壁垒,出现“商业机密”为己所有、不为他用的现象。因此供应链成员间相互挤压十分突出,这种挤压表现为价格、成本和风险挤压,最终形成利润和生存空间的挤压。这种挤压不仅对弱势企业是打击,也对供应链造成负面的影响,通常造成供应链整体成本的增加,所以延缓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的形成。
物联网技术概述
(一)物联网
物联网(The Things Of Internet)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代表了新一代信息发展技术,被世界各国当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技术领域。所谓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设施,诸如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宇系统、家庭智能电器、视频监控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感应器以及智能尘埃等,通过通信网络,与现有互联网结合,采用合适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让所有物品均能够彼此“交流”、为人类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安全防范、决策支持、远程控制以及自动识别等服务功能,最终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低碳”的“管、控、营”一体化。
(二)物联网的内涵解读与结构分析
对于物联网的内涵,可以从应用角度和技术角度两个层面理解和把握。从应用层面理解,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一个网络中,形成“物物联网”,然后“物物联网”又与现有的互联网结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达到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邱伏生,2011);从技术层面理解,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进行全面透彻的感知,经过传输网络的可靠传递,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智能交互与智能处理的网络(邱伏生,2011)。其系统结构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详细构成可以用图2的模型来描述。
(三)物联网技术
1.物联网感知技术。物联网的感知层就类似于人类的睛、鼻、耳、口和肢体等器官,融合了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功能。目前物联网就是通过相当于人类“五官”来感知信息,依靠的技术主要包含RFID技术、传感技术、定位技术以及激光扫描技术等。其中,RFID技术相当于物联网的“眼睛”,是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理论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而传感技术充当了物联网的“皮肤”角色,利用传感技术可以把通过RFID采集的信息转换成电信号传递至信息中心或信息平台;经过信息平台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必须要反馈给信息应用端或用户方能让人类享受到物联网带来的便利,因而必须利用定位技术,将信息准确地传递到有信息使用请求的终端设备或用户处;激光扫描技术则能帮助人类快速、高效、准确的将物品代码(EPC)或信息采集并传递至云服务器端进行处理。
2.信息传递技术。物联网的网络层是建立在现有的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的,利用互联网网络介质和网络设备(网卡、网桥、路由器、集线器和交换机等),将感知层采集到的物品信息实时传输,主要依靠信息传递技术,把现有的ipv4扩展至ipv6,解决信息传递带宽受限的技术问题。
3.网络技术。物联网的网络技术主要是借助互联网、2G/3G网络、通信网络、广电网等线路,利用现有的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已经成熟的各种网络协议,把感知到的所有信息按照要求进行加密、转换、分组、传递。
4.信息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物联网的所有成员一旦被植入智能芯片之后,就相当于它们有了“智慧”,能够主动或被动地与用户进行交流“思想”,这是物联网的一个关键技术,这种技术的实现主要依靠云计算,它具有虚拟化技术、高性能存储技术以及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利用这些技术物联网可以快捷高效地从云服务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用户需要的信息,结合管理信息系统MIS,可以协助人类进行智能分析和自动控制。
物联网技术对SCM的影响及作用
(一)管理过程得以优化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把企业供应链管理转变为“物-物”模式,通过感知、传感和智能处理技术,能够实现物与物的直接“交流”,从而减少了系统对人的依赖,这样的SCM过程得到很大的优化,进而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二)信息共享得以同步
借助管理信息系统MIS、物联网的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等,把供应链节点所有企业的全部信息实时在供应链之间同步共享,这样可以让所有供应链参与者都能及时、动态地了解客户的最新信息和需求,以便成员企业能够迅速作出相应的变动,利用物联网的跟踪技术可以减少向其他成员传递信息数据时出现的失真现象,参与企业就能最快而准确地预测各种变化,从而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
(三)客户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
供应链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增强对供应链系统内部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事务流的监测和控制,帮助企业确定物资采购路线、降低库存仓储成本和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实现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因而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四)供应链管理可视化得以实现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我们为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物品”贴上电子标签EPC,标签里包含该物品的所有相关信息,通过红外感应技术、信息采集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让每个人通过信息系统IS都可以追溯产品的成本、生产厂址及日期、加工过程、流通详情以及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来源。这种价值信息链通过互联网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以及外部网Extranet进行共享和交换,从而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可视化。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SCM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和物联网技术的影响,首先,供应链管理反应速度更快,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集成化、协同化、一体化的趋势更加凸显,选择少而精的合作伙伴以保证供应链运作的高效性,因而供应链绩效更加优化(蒋伟,2011);其次,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货物在各个环节上的自动化管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动态监控,保证企业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因而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更加智能化;最后,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保证采购、物流和生产等上游流程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监控商品流动情况,及时读取客户需求的变化,实施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切实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王辉等,2010),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体现企业的服务化。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管理必然会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那么未来的SCM发展必然会致使整个供应链波动幅度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若要保持增长需要真正的全球化客户和供应商网络,市场动态需要地区性、成本优化的供应链配置,风险管理触及端到端供应链,现有的供应链组织需要得到真正的整合和授权。
参考文献:
1.蒋伟.探析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J].物流科技,2011(2)
【关键词】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
一、弘扬企业精神、创建企业文化的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犹如前进中汽车的主要部件的功能,能够像发动机一样提供前进的动力;像方向盘和车灯一样把握着并照亮前进的方向;像刹车制动和喇叭一样起到提醒作用并严格自控避免危险;像油一样保护部件之间磨合运转协调一致降低阻力。具体来讲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统一思想认识,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企业文化相当于一面旗帜,非常鲜明地昭示我们举什么旗,朝哪个方向走。我们的团队组成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经历各异,思维有别,看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理念、统一的目标,统一才能形成合力,这种统一意志理念的形成,是靠企业文化的灌输和渗透来完成的。
(二)凝聚激励员工队伍,创造和谐工作环境。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的需求是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多层次的、由低到高的、由物质到精神的渐进过程,员工到我们企业不单纯是为了追求经济收入,还有精神追求,作为企业来讲,单靠经济利益不能聚拢员工,还要靠精神文化凝聚人心,往往精神层面的凝聚效果更为明显,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才能和谐相处,快乐工作,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引导规范言行,树立企业形象。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人们的言行有着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和规范,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企业要率先垂范,大力倡导,每位员工的素质养成、言行的规范是靠企业文化进行引导、熏陶、提高的,员工素养的提高是提高企业形象的基础。
(四)促进经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有文化底蕴和文化气息的经营管理更具生命力,也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我国历史上成功的儒商无不是得益于企业文化对经营管理的涵养。
二、努力打造具有物流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努力打造物流公司交通品牌文化。塑造品牌是我们的发展战略,品牌文化不仅能强化品牌力度,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利润,同时能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物质之外的文化需求,产生精神文化联想的效果。被誉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的海尔,其30多个管理案例被世界12所大学写入案例库,海尔文化已成为中国企业文化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品牌文化建设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他们大都经过长期淬炼、提升品质并有文化积淀的特色品牌。我们的品牌建设刚刚起步,因此,我们企业文化的着眼点就应该瞄准我们品牌的建设上,为天铁品牌建设做好铺垫。
(二)努力打造天铁交通服务文化。一个产品需要营销,一个企业需要营销,一流的营销是引领消费,创造市场,二流的营销是跟上消费,参与市场,三流的营销是落后消费,不知市场。我们打造营销文化,就是要争取做一流的市场营销,要瞄准客户群体引领周边物流潮流、扩大用户群体,把用户、合作者融入我们天铁的企业文化的氛围中。
(三)努力打造天铁团队文化。团队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充实员工生活十分必要。团队文化的基础是人,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要选用认同公司文化理念的人,选用志同道合的人,选用符合团队主流文化的人。团队文化是融合的文化,是磨合的文化,也是沟通的文化,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形成趋于一致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团队文化建设重在对内,要在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创造和谐、舒畅、快乐的工作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上加大力度。
上述三方面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犹如四轮驱动,朝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给力前进。
三、打造物流文化要处理把握好五种关系
(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企业文化需要一定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更需要丰富的内涵和切实的内容,只有花拳绣腿,不能实用不行。华丽的包装必须与高品质的实物相匹配才会有品位上档次。我们目前有了一部分企业文化的内容,但还不够全面丰富,有些内容表现的形式略显单一枯燥,企业文化被全体员工认知的渠道和途径很少。这些都需要我们处理把握好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基础工作。
(二)立足当前与规划长远的关系。
(三)突出特色与兼收并蓄的关系。
(四)共建与共享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为主导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活动,共建需要共同努力,共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享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满足和快乐,共建是手段,共享是目的,在法律的框架内,不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更追求幸福的最大化,提高全体员工的幸福指数。
四、构建企业文化当前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一)深入进行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进行让全体员工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其含义,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一、前言
物流(Logistics)作为一个经济行为系统,它通过广泛的信息支持,实现了以信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化,因而物流系统的机能可以划分为作业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前者包括输送、装卸、保管、流通加工、包装等机能,以力求省力化和效率化;后者包括订发货、在库、出货管理等机能,力求完成商品流通全过程的信息活动。这两大子系统的机能不是互相分割、互不联系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六大要素的相互结合,利用必要的资源,开展物流服务,促进商流有效、合理地展开。系统是指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的的多种要素相互关联、有效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1]。
作为一个系统的关键要素是: 1?系统所具有的目的; 2?系统由多种要素组成; 3?这些要素是相互关联的。物流系统的内在特征表现为:在目的上表现在实现物流的效率化和效果上,以较低的成本和优良的顾客服务完成商品实体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运动,在原则上具体表现为7R,即适合的质量(RightQuality)、适合的数量(Right Quantity)、适合的时间(RightTime)、适合的地点(RightPlace)、优良的印象(RightImpression)、适当的价格(RightPrice)和适当的商品(RightCommodity)。在要素及其运作上,通过上述的作业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业,来实现物流系统的目的。很显然,要实现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转,并达到目标,需要物流的系统化管理。所谓物流系统化管理,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物流系统目标提高向消费者和用户供应商品的效率,而对物流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物流系统管理的高度化发展,能有力地促进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纵深化发展,否则,物流管理滞后,不仅无助于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而且会对生产和营销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二、现代物流系统化管理的特征物流从PhysicalDistribution发展到Logistics的一个重要变革,是将物流活动从被动、从属的职能活动上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要求把物流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加以管理和运行。也就是说,物流本身的概念已经从对活动的概述和总结上升到管理学层次,具体来说,现代物流的系统化管理的内涵有以下特征
(一)以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现代物流是基于企业经营战略基础、以顾客服务为目标设定的,它追求顾客服务的差别化战略。在现代物流中,顾客服务的设定优先于其他各项活动,并且为了使物流顾客服务能有效地开展,在物流体系的基本建设上,要求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组织构成等条件的具备与完善。具体来讲,物流系统必须做到:第一,物流中心网络的优化,即要求工厂、仓库、商品集中配送、加工等中心的建设(规模、地理位置等)既要求符合分散化的原则,又要符合集约化的原则,从而使物流活动能有利于顾客服务的全面展开;第二,物流主体的合理化,生产阶段到消费阶段的物流活动主体,常常有单个主体和多个主体之分,另外也存在自己承担物流和委托物流等形式的区分,物流主体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物流活动的效果或实现顾客服务的程度;第三,物流信息系统的高度化,即能及时、有效地反映物流信息和顾客对物流的期望;第四,物流作业的效率化,即在配送、装卸、加工等过程中应当运用什么方法、手段使企业能最有效地实现商品价值。
(二)着重整个物流渠道的商品运动。以往我们认为的物流是从生产阶段到消费者阶段商品的物质运动;也就是说,物流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销售物流”和“企业物流”。而现代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销售物流和企业内物流,还包括调达物流、退货物流以及废弃品物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物流管理中的销售物流(如厂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零售商到消费者的相对独立的物流活动),是一种整体的销售物流活动,也就是将消费渠道的各个参与者(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结合起来,以保证销售物流行为的合理化。
(三)以企业整体的效益为最优目的。当今商品市场的革新与变化,如商品生产周期的缩短、顾客要求高效且经济的输送、商品流通地域的扩大等等,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企业物流仅仅追求“部分最优”或“部门最优”,将无法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取胜。从原材料的调达计划到向最终消费者移动的物流运动等各种活动,不仅是部分和部门活动,而且是将各部分和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代物流所追求的费用、效益观,是针对调达、生产、销售、物流等全体最优而言的。在企业组织中,以低价格购入为主的调达理论,以生产增加、生产合理化为主的生产理论,以追求低成本为主的物流理论,以增加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扩大为主的销售理论等理论之间仍然存在着分歧与差异,跨越这种分歧与差异,力图追求最优的正是现代物流理论。例如,从现代物流管理观念来看,海外当地生产的集约化,虽然造成了输送成本的增加,但是,由于这种生产战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因而是可取的。
应当注意的是,追求全体最优并不是可以忽略物流的效率化,物流部门在充分知晓调达理论、生产理论和销售理论的基础上,在强调全体最优的同时,应当与现实相对应,彻底实现物流部门的效率化[4]。
(四)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首先在物流手段上,从原来重视物流的机械、机器等硬件要素转向重视信息等软件要素;物流活动领域方面,从以前以输送、保管为主的活动转向物流部门的全体,亦即向包含调达在内的生产、销售领域或批发、零售领域的物流活动扩展;从管理方面来看,现代物流从原来的作业层次转向管理层次,进而向经营层次发展。另外,在物流需求的对应方面,原来强调的是输送力的确保、降低成本等企业内需要的对应,现代物流则强调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市场需求对应,进而更进一步地发展到重视环境、公害、交通、能源等社会需求的对应。所有以上论述表明,原来的物流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重点,而现代物流不仅重视效率方面的因素,更强调物流效果,也就是说,从成果的角度来看,如果它能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那么,这种物流活动依然是可取的
(五)以信息技术支持商品、需求的实时供给。现代物流活动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的共同活动,因而现代物流通过这种供应链强化了企业间的关系。具体说,这种供应链通过企业计划的连接、企业信息的连接、在库风险承担的连接等机能的结合,使供应链包含了流通过程的所有企业,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所谓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Managemen:t SCM),就是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全体商品运动的综合管理。如果说部门之间的产、销、物结合追求的是企业内经营最优的话,那么供应链管理则通过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联盟追求流通生产全过程效率的提高,并带来了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即从原来的投机型经营(生产建立在市场预测基础上的经营行为)转向实需型经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生产),同时伴随着各自经营方式的改变。在经营管理要素上,信息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因为没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的支撑,实需型经营是无法实现的[6]。
(六)对商品运动的一元化管理。现代物流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顾客的整个流通阶段所产生的商品运动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此,这对管理活动本身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具体来讲,伴随着商品实体的运动,必然会出现“场所移动”和“时间推移”这两种物理现象,其中“时间推移”在当今产销紧密联系、流通整体化、网络化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究其原委,现代经营的实需型发展仅要求物流活动能实现经济效率化和顾客服务化,而且还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市场的需求,并将之反馈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以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所以说,缩短物流时间不仅决定了流通全过程的商品成本和顾客满意度,同时通过有效的商品运动为生产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流通网络或供应链价值,并保证商流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应当看到,现在所倡导的产、销、物三者的结合本质也在于此。如何才能缩短物流时间,如在库的时日数、材料工程滞留时间、计划变更允许日、新产品开发时间、汽车滞留时间,等等,任何局部问题的解决都无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时间的效率化,只有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和控制相关的各种要素和生产经营行为,并将之有效地联系起来,才能实现时间短缩化的目标。显然,这要求物流活动的管理应超越部门和局部的层次,实现高度的统一管理,现代物流强调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实现一元化管理,真正把供应链思想和企业全体观念贯彻到管理行为之中。
三、结语
现代物流系统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满足用户的物流服务需求,追求物流企业整体效益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对物流活动进行全程性一元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我国的物流正处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阶段。物流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物流固有的基本属性从古至今始终没有改变,但人们为了提高改善物流的效益和效率,对物流非固有属性的选择和变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这些都体现在物流服务、物流管理、物流技术和物流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人类有智慧的活动之中,由此便产生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分。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其管理的系统化[7]。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有效展开,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储雪俭?现代物流管理教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7?
[2]赵林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