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

第1篇: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智慧地球”这一宏伟的命题在现实中的情况如何,是否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推动力并为市场所检验和接纳?从2009年开始,IBM推出一系列“智慧”引领的相关策略,比如“智慧系统”、“智慧的运算”、“智慧成长”等。智慧地球的概念不断细化与下沉,与企业现实和发展更加紧密相连。

集成系统打造智慧工厂

“当前,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已经向行业渗透,从而面向和支撑更广泛的市场需求。智慧工厂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在6月20日举行的中煤张煤机公司“智慧工厂”信息化建设启动仪式上,IBM全球服务部高级系统架构师朱江华表示。将物联网技术更广泛地与设备监控技术、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技术相结合,能有效改进对数字工厂内监控信息的利用和共享,进而打造现代化绿色智能的智慧工厂。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快速扩大,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变革,需要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各环节需要更有效的沟通和数据传递,要求实现企业内各类应用的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和过程集成,保证关键信息的顺畅流通;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协作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上下游信息的共享,推动业务发展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据悉,此次IBM与中煤张煤机公司的“智慧工厂”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主体是中煤张煤机公司煤机装备产业园建设项目。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26亿元,将分三期建设,预计在2015年全部建设完成。作为项目的总系统集成商,IBM将整体规划设计产业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园区建成后将形成集数字工厂、稳定高效、绿色节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大型装备生产基地。

七个模块实现六大统一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亚太区数据中心智能化基础设施服务总经理Greg Farmer表示:“此次与中煤张煤机公司合作的信息化项目被列为2012年IBM最重点项目之一。作为项目总集成商,IBM将派最有经验的团队参与实施,调动全球资源支持。”

据了解,项目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共分为七个模块,包括网络通信、数据中心机房、安全防范、智能识别、视听多媒体、生产监控管理系统以及智能物流。建成后的产业园数字化平台将实现数据共享、业务标准、数据平台、新系统运作、实时系统决策、企业发展战略服务六方面的统一。

第2篇: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广核集团”),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以“发展清洁能源,造福人类社会”为使命,并希望能够成为“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在此基础上的集团管控和运营控制不仅需要创新还需要些过人的勇气。

创新中磨合

中国广核集团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核电事业发展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央企业,由核心企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和30多家主要成员公司组成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截至目前,中国广核集团总资产已超过2689亿元人民币;拥有在运核电装机721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5台,装机1775万千瓦;拥有风电投运装机329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累计投运28.7万千瓦,水电控股在运装机147万千瓦,权益装机549万千瓦,在分布式能源、核技术应用、节能技术服务等领域也取得了良好发展。

安全第一、质量第一是核电工程建设和电站运行的生命线,中国广核集团几段的核电站建设与运行实施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因此,中广核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要求适应这一特定的企业环境要求和任务,其信息化建设的总原则是:坚持为核电建设和电站运行生产的主业服务,以最新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实用、可靠、安全能满足全集团业务需要的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集团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综合和集成处理,使信息技术成为推动集团企业发展和提高集团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生产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要与世界同类核电工程建设和电站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步。按照这个原则,任务创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广核都要经过安全与质量的反复测试,并在不断的磨合中被接受,被发展。

据中国广核集团首席信息官高立刚介绍,前不久中广核刚刚决定与SAP公司合作,双方将针对中国能源企业、特别是清洁能源与核电企业开展联合创新,共同开发本地化行业解决方案,并协力打造中国能源行业快速部署解决方案(RDS)。其中,将通过创新控制中心(ICC)和运营控制中心(OCC)方法论帮助中国广核集团标准化交付解决方案,确保最佳业务实践获得部署实施。此外,双方还将在内存计算(如HANA平台)及云计算等领域进行联合创新。

对于这样的合作方式高立刚解释:“中国广核集团的云计算等创新系统不仅是企业管理方案,更是中国广核集团多年核电生产运营经验及理念的结晶和升华。如今,通过与技术提供方合作,中广核将把这一产品升级为标准化、高质量的本地化行业解决方案,并培养相关技术专家和实施团队,帮助更多企业从技术创新中汲取业务创新的源动力,推动整个清洁能源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建立统一大厦

中国清洁能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获得长足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广核集团的电站运行生产、工程建设、设计研究和企业管理已近乎全部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化的数据综合和集中处理极大提高了企业资源的利用和规划、促进了业务流的重组和优化,为企业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的提高,乃至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身处新兴行业,以中广核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企业依然缺乏规范的、统一的行业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标准,信息化建设专家和实施团队储备不足。尽管目前市场上已有很多解决方案,但这些产品普遍存在系统与业务脱节、信息化系统集成度不高,信息孤岛严重等问题,亟需规范的行业标准与突破性创新技术。

作为清洁能源信息化的先行者,中国广核集团始终积极探索这些难题的解决之道,并业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启动ERP系统以来,中国广核集团与SAP基于这一平台构建了完整、高效、顺畅的集团清洁能源业务和经营管理“统一大厦”,并将中国广核集团在核电生产、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管理流程和规范进行固化,形成了清洁能源最佳实践解决方案,极大提升了中国广核集团跨地区、多基地建设和运营多个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及其他清洁能源项目的能力。

第3篇: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顶层设计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应用层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或总体规划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决心以顶层设计推动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开展,以破解系统集成性差、扩展性不足和信息孤岛等难题,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1.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

1.1信息化建设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因素,将成为对所有组织和行业影响最关键的因素。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过程管理,将广泛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智能终端工具与技术来控制;项目的施工过程,将通过机械化自动施工技术来完成;管理经营所需的决策信息,将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来产生。信息化已成为企业经营生产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1.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基础编码、统计口径与计算标准,“信息孤岛”与“烟囱式”的建设现状普遍存在,信息化应用“两张皮”与重复性工作的情况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使得信息化在变革管理体制、创新业务模式、引领战略转型的驱动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1.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思路

基于对发展战略、业务特点、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理解,建筑施工企业应树立以“管理信息化、施工自动化、建筑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将信息化应用到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海外总承包、投资、地产、设计等各业务板块中,为推动企业战略目标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

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目标

2.1管理信息化

以“满足员工业务需求、支撑企业管理决策”为核心,以标准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为目标,围绕工程项目管理,统一业务标准、规范业务模式、简化业务流程,通过“管理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集约化”的方式,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落地,实现系统间的集成整合,业务间的互联互通,数据间的分析共享,企业管控的精细集约。

2.2施工自动化

以“工厂化标准生产,机械化自动施工”为目标,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的建筑产品,为工厂标准化流水施工打下基础;开展自动化、无人化施工机械的研究,减少劳动数量与劳动强度,降低人为因素对建筑质量的影响,保证施工安全与产品质量。

2.3建筑智能化

以实现建筑智能化管理为目标,通过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网络通信、物联网、多媒体应用、安全防范等相关技术,建立建筑智能化管控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与管理进行最优化组合,为用户提供高效、舒适、环保、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

3.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技术线路

构建以“平台、移动物联、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框架,采用“平台+模块化”的技术结构,支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应用扩展;并以信息数据从产生到利用的过程周期为对象,通过随需应变的个性化配置,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与跨越式发展。

3.1基础平台

通过统一基础编码,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计算口径,将企业基础的信息编码、组织机构、人员关系、岗位角色、权限分配等初始化参数进行配置,打破系统与数据交互的壁垒,为各类业务管理信息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统一化的服务。基于标准化要求,搭建企业适用的模块化系统,将整个业务链管理划分成若干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模块化单元。在模块化系统深化应用的基础上,通过灵活、易操作的二次开发工具,自主对个性化、自定义的功能进行变更与优化调整,提高系统“柔性”开发能力,实现业务应用的模块化建设与平台化管理。

3.2移动物联

将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有机结合,实时采集项目施工现场的过程信息,进行场景还原与业务梳理,构建基于PC端与移动APP端的业务应用。通过二维码、RFID与蓝牙近场传感等技术,将项目管理要素的静态属性与施工过程的动态属性进行电子标识,并通过移动APP端,对检查信息进行定点、定位与巡检轨迹留痕,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实时记录;通过物联网,对设备、材料、温度、湿度、用电等信息进行数据收集、跟踪查询、运行托管与信息记录。最终,在PC端生成工作记录单据列表,并自动进行数据积累与多维度分析,形成核心数据,以满足对工作轨迹的实时记录和对施工过程的远程监控。

3.3大数据

基于互联网开放平台,在各业务模块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上,强化各类信息数据的收集与管理,实时从各业务数据库中抽取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数据,并通过对各类信息数据的全面化收集、主题化存储、专业化分析、统一化服务,建立企业数据共享中心;同时,通过对共享中心数据的挖掘、筛选、收集、整理,使企业由“大量数据”到“大数据”的方向转变;通过数据仓库搭建BI分析模型,支持企业管理与战略决策。

3.4企业云

基于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集约化管控及应用,动态分配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搭建企业云平台,使终端用户能够通过终端设备或终端软件,随时随地开展业务操作与应用。

3.5自动化施工

基于标准化和工业化,对建筑构件等进行模块化、模数化设计,在工厂进行流水批量生产,通过信息化的中央控制系统,实现数据间的互联互通、指令下达,驱动各类机械手,实现判断、抓取、调位等功能,通过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及机械化的深度融合,最终达到自动化。3.6智能建筑基于BIM与物联网等技术,开展智能建筑管控平台的研发。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对建筑信息进行采集与整合,实现质量监管、视频监控、能耗监测、智能家居、安全防护等统一管理与集中监控,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绿色、高效运营,为用户提供节能、环保、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建筑环境。

4.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实施路径

4.1管理信息化

搭建“平台+模块化”的系统。基于企业基础信息平台,开展平台业务模块的建设。模块化系统的建设需要统筹各业务板块的资源配置,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数据产生、筛选、采集、存储、处理、传播、分享和利用的过程管理。以“三化演进”(项目管理标准化、标准管理表单化、表单管理信息化)为指引,实时把握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的管控,重点关注产值、成本、利润的实时生成,最终实现业务、商务、财务一体化。构建企业数据共享中心。在各业务模块化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平台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与资源共享,对数据资源进行抽取、存储,形成“共享资源池”。数据共享中心将从数据源头实现企业数据管理模式的变革,集中管理,为主营业务系统集中化部署与集约化运营奠定数据基础,为业务报表编制、数据统计分析、资金集中支付及业务、商务、财务一体化提供便利条件。建立综合业务管控平台。以成本管理为核心,进度管理为主线,实现材料、劳务、设备、合约、质量、安全、进度等各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与流程对接。通过数据共享中心对数据的抽取、筛选、转换与多维度分析,发现背后的“潜在规律”与“变化趋势”,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数据支撑。

4.2施工自动化

4.2.1施工过程自动化研究钢筋骨架自动绑扎、混凝土自动浇筑、钢结构自动焊接等,实现工厂从放样到构件堆放的自动化流水作业;研究钢筋自动放样加工、钢结构深化设计、砌体、饰面排版等,实现施工现场策划的信息化;建立远程会议、远程监控与预警系统,实现方案远程会审、超深基坑自动检测预警、群塔作业防碰撞预警;研究利用GPS、北斗等工程测量与定位的信息化技术,建立特殊工程测量处理数据库,解决大型复杂或超高建筑工程中传统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测量速度、精度、变形等技术难题,实现施工过程测量的信息化、自动化;研究扫描、成像、编码与信息化预拼装技术,解决实物预拼装带来的场地和费用问题,实现建筑施工模拟的信息化。全面推进BIM技术应用,建立BIM族库,对各类建筑的“DNA”信息进行解码、分类,提高建模效率,全面推动BIM技术在双优化(施工图优化、施工方案优化)中的应用,全面推广BIM技术在复杂工艺技术交底中的应用。4.2.2自动化集成应用研究应用包括变频控制技术、高精度高速度操作技术、液压比例技术、传感器技术(视觉、听觉、触觉传感器等)、高度判断机能技术(认识、判别学习、适应机能、人工智能等)、遥控技术、导向(定位)技术、可靠性技术(耐振、密封、抗干扰性能)、自动化和机器人化的相关技术,以及自动化相关的材料和元件的开发技术,打造适合工业化建筑施工的构件自动取放、吊运安全路径自动规划、构件空中自动调姿与寻位的技术与装备,实现装配式建筑施工自动化。深入开展BIM5D(建筑三维模型+时间+成本)技术应用,通过BIM模型集成进度、预算、资源、施工组织等关键信息,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及时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产、商务等环节提供准确的形象进度、物资消耗、过程计量、成本核算等核心数据,提升沟通和决策效率,对施工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达到节约时间和成本,提升项目管理效率的目的。

4.3建筑智能化

基于平台+模块化的设计理念,研发视频监控系统、能耗监测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安防系统。通过硬件组装开发、软件集成设计、安装调试等实现对建筑数据的有效采集,对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处理和判断,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建筑物进行监控与管理。搭建一套基于BIM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管控平台,集成现有成熟的子系统,使各子系统和设备有条不紊、协调一致在同一平台高效、有序的运行。通过界面定制和应用支持,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打通数据交换共享途径,真正实现“两化融合”的物联理念。遵循“试点-反馈-改进-推广”的模式,选取试点项目,示范应用智能建筑管控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待平台相对成熟后进行推广应用。

结语

第4篇: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权信息化建设;林业改革

1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发展方向及其前景

随着林业建设的发展,林改后如何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运行和发展,成为深化林业改革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的统购统销、资金互助,以山林或资金入股等活动,使林农意识到了农民组织起来的优势,只有联合、合作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目前缙云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壮大,还需进一步努力,迫切需要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全力支持。

1.1政府支持,规范运行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突出林农的市场化主体地位这个主题,充分发挥林农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林农自愿组合,确保合作产生好的效益。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应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扶持,实行造林和采伐计划的单列,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尤其对合作组织发展的高产油茶、药材、珍稀树种培育、森林生态旅游等项目要优先立项、重点扶持、专人帮扶。有关业务部门应对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没有注册的要注册,没有章程的要制定章程,规范其运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使合作组织工作公开、透明、规范、高效。

1.2科学经营,确保实效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突出产业化这条主线,提升林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有工作重点、工作目标,有适度的规模,才能达到科学经营、集约经营的效果。合作山场最好要连片经营,适度规模,以降低修路、造林、采伐等成本。对合作山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的地段,尽量区划为生态公益林进行封育保护,减少水土流失,这样既可减少投资,又可得到政府的生态公益林补助;对地处山区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可大力发展杉木、阔叶树、药材、毛竹等高效树种,发展毛竹以低产林改造和丰产林培育为主,适度培育部分杉木大径材;对地处丘陵地带的山场,可发展湿地松、油茶、阔叶树等速生树种,确保15年左右见成效。要实行基地+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加工厂,解决林农就业,增加林农收入。毛竹林和杉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建立加工厂进行加工,尽量不买原竹和原木;油茶和药材投产后,建立加工基地。

1.3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经营水平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成立的组织,林业经营水平总体来说不高,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实现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先进发展地区的对接,通过林业专业的科技支撑作用,搞好林业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建立科技推广基地,逐步提高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1.4搞好融资,减少经营风险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借助林业配套改革的优惠政策,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筹措更多的林业发展资金,加大林业科学经营的投入,确保效益。同时依托政策性保险险种,积极参与林木火灾保险,提高合作组织抵御融资风险的能力。

2林改后集体林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造林积极性提高,但是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

缙云县2005年以前每年的造林面积只有260~350 hm2,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只有200 hm2,而2006年以后每年的造林面积都在递增,2009年达2 100 hm2,其中大户和林农个人造林面积达1 500 hm2,占全区造林面积的71.4%,成为林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林农造林规模小,面积大的有30 hm2,而小的只有1 hm2左右,而且零星分散,加上交通不便,极不利于经营管理。

2.2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农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林改后为适应林业发展的新形势,缙云县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到2009年7月共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7个,经营面积达2.2万hm2,其中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包括毛竹、茶叶、食用菌、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等)26个,经营林地面积0.4万hm2;林业“三防协会”41个,联防面积1.8万hm2。形成了股份合作制林场、家庭合作林场、公司+合作型林场、护林联防协会等。各类林业合作组织投资林业生产的股金达6 000余万元,入股户数5 000余户,2008年户均增收0.03万~0.30万元。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了造林、毛竹和油茶低产林改造、花卉苗木和食叶菌的培育,加快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入股林农增加了收入。

2.3培育一批有闯劲、有管理经验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首先要有人发起,有理事长、监事和具体的管理人员,他们在合作组织的运行中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方法,带领组织中的成员发展林业生产,同时解决有山林而无资金、无技术的矛盾,解决林农分散经营、分户管理的矛盾,将他们有机联合起来实现互利双盈。专业合作社还定期组织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出外考察学习、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2.4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加快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实现了林改后林业的初步规模经营,逐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修通了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造林山场之间的道路,使林农充分就业,增加收入;通过合作解决了部分山林界址不清的问题,化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聘请专业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在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可以系统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优化树种结构,培育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既发展毛竹等短周期林,又营造杉木、湿地松林,实现长短结合,可持续发展;可以依靠林业政策进行扶持,申报一些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提高造林营林的质量,减轻投资压力;可以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解决林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参与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降低保险成本,化解投资风险。

3林权信息化建设

林权信息化建设既是林改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权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对提高林权管理质量,规范山林地籍档案资料,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等都有深远的意义。浙江省虽然已经完成山林延包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林权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尚未全部录入电脑,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推广应用,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远未实现。将信息技术和现有信息产品应用到林改工作中,是林权确权手段和林权管理手段的一次革新。在林改示范区启动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有望使浙江省的林权信息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厅长楼国华在全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按照《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操作规程》,逐步将主体改革成果资料录入电脑,实现林权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同时,做到所有权一级的林权资料与实地相符,县以上边界相互确认,确保权属资料准确完整。”开展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新的、全省性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在加强组织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制订合理的技术方案,优化工作流程。根据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特点,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明确工作任务,制定详细实施方案

该项工作在国内属于首次开展,没有现成的技术体系可以引用。参照以往全省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步骤为:工作方案编制技术方案编制试点技术方案修正全省培训各县培训各县开展外业调查外业质量检查指导外业质量验收内业图形处理县级数据整合省级数据整合成果验收总结。在开展外业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全省统一的应用软件,包括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及林权流转平台、数据录入辅助系统等相关软件,其工作内容和步骤为:需求调查与分析系统技术方案编制方案论证系统详细设计代码编写系统测试试运行技术文档编制总结[1]。

3.2合理配置技术力量,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指导与监督

除成立各级领导小组等组织保障措施外,还应建立技术保障机制,组织相关技术力量,为基层林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技术方案的编制、县级行政界线间的工作协调、对县级调查人员的培训、对乡镇林技员的培训、外业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2]。作为一项监督措施,外业质量检查和质量验收是非常必要的,林权范围界线确定后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调整,如果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形成的成果就没有使用价值,浪费人力和资金的投入。另外,县级单位间的行政界线拼接不进行质量检查,就可能出现重叠或遗漏的情况,影响到全省数据整合,降低省级数据精度

3.3加强技术开发,统一技术标准

要做好试点工作,目前选定的试点县(市)技术力量均较强,在试点工作中应尽量发现问题,做好工作总结,提出工作建议,为下一步在全省推广提供经验;在试点基础上编制外业操作细则等技术方案,组织开展全省性培训和交流,对交流中提出的建议进行整理,进一步完善操作细则;制订数据采集规范、数据处理标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质量检查验收标准等,对外业质量、外业成果图、内业处理过程、内业数据质量等进行规范;研究信息系统整合方案,使现有软硬件环境、现有数据库与本项工作成果能实现统一[3]。

3.4充分利用二类资源调查成果,加快工作进度

利用二类调查中形成的行政界线和已有的基础底图,可减少处理调查底图所需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减少外业工作量;采用与二类相同的处理技术和数据标准,可以形成统一的林权证档案数据库,提升林业信息化整合水平;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林权证管理系统,将林权证管理系统建立在统一的软硬件环境上,可减少构建系统运行环境的资金投入,缩短开发时间,提高现有软件和设备的使用率;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在林权流转平台上,能提取出包括森林资源在内的各种信息,增强林权流转平台的实用性[4]。

3.5以该项工作为契机,带动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建设上,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包括2部分:以广域网形式的林权属性数据管理和以局域网形式的林权空间数据管理;在数据库建设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林业信息系统的基础,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同样需要建立在该基础之上。因此,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可带动各级林业部门软、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升级,带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及其他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有效整合现有信息资源,促进省厅的省级林业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省级和县级林权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到空间数据,需要采用gis技术开发,以分布式数据库为主;林木所有权证管理信息系统和林权流转平台采用web技术开发,数据库和软件建议统一集中在省厅,各县通过互联网访问,能在最短时间内部署到位、投入使用,并减少各地在设备和网络上的投入。

4参考文献

[1] 贾治邦.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步伐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强大支撑[j].信息化建设,2009(5):6-9.

[2] 赵巍,曾晓宁,裴彩燕,等.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河北林业科技,2009(2):53-54.

第5篇: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石化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应急响应;思考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急响应理论综述

1.1 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就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迅速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企业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企业运营的基础平台,企业数据更是关系到企业自身利益的核心资源。因此,企业对各系统产生的重要数据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原来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数据储存要求,取而代之是是以存储网络为中心的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NAS(网络连接存储)、SAN(存储区域网络)、IP-SAN(基于TCP/IP存储区域网络)的发展更加迅速。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急响应主要是指为了应对存储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文件、数据库中的重要数据等信息可能会被丢失、损坏或泄露所提前做准备或者在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采取应急响应措施能够大大减小安全事故与故障的损害,对企业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起到保障作用。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中,通常对安全事件进行分级响应与处置原则,依据本单位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通过预测、评估以及分析安全时间等各个环节,对信息系统的破坏程度、造成后果严重程度等进行等级划分,并根据等级制定出相应的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

1.2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急响措施

首先是应急响应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制定应急计划策略条款。对业务影响进行BIA分析。确定防御性控制、制定恢复策略、IT应急计划的制定、计划的测试、培训和演习、计划的维护等环节。其次是企业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理处置手段。一是封锁,就是对扩散性二是缓解,就是通过相关措施缓解安全事件造成的后果,减少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三是消除。就是通过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特征分析,制定相关措施消除安全事件。四是追踪。就是对于黑客入侵、攻击等人为破坏进行追踪取证,提交给公安机关处理。五是恢复。就是安全事件消除后,要对整个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检查, 彻底消除系统的安全隐患。

2 应急响应体系在石化企业中的应用

2.1 信息化建设现状

延安石油化工厂现有EMC CX4-240存储一台,是由炼化公司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一期项目建设中调拨而来,其单机物理容量4.5TB,连接现有服务器,整个架构采用IP SAN架构,现有存储设备共计15块硬盘,单盘为300G(实际容量268G),前5块为系统盘,后10块为数据盘,在后10块盘预留1块热备盘,其余9块硬盘做RAID 5,共计1.8TB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从以上信息化的组成来看,其信息化的存储空间相对不足,此系统只能作为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器备份生产管理数据的存储空间,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数据存储要求。按照现有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点每15秒钟刷新一次的要求,现有每个月大约要产生30G左右的备份数据,而且随着新建装置、采集点数的不断增加、刷新频率的加快,备份数据将以倍数级增长,单就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此系统就几乎占满存在空间,如果公司更对LIMS、OA、生产巡检系统、档案管理等信息系统重要数据进行备份,更不能满足要求。此外,此系统由于配套设备和系统不完善,企业存储系统的应用机制还不能真正得到建立,使得现有设备还停留在最基础的存储形式上,存储效率较低,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应急响应升级改造方案

延安石油化工厂信息化建设现状已经不能满足生产与安全的需要,根据“完善网络存储系统,面向虚拟存储应用”建设思路对延安石油化工厂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以下改造方案。

一是配置15块450GB共计6.75TB物理容量的FC硬盘和一个磁盘扩展柜,用于现有的业务\数据库\应用以及未来2年增加的业务\数据库\应用,同时为今后的虚拟化提供高性能的集中化存储空间;二是由于原有的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与CX4-240存储使用光纤直连,无法有效扩展,所以本次增加2台全4Gb/s BROCADE_300 8端口激活的FC-SAN交换机,完成厂内核心数据存储SAN网络,为数据库、应用服务器、文件服务器提供高效的SAN I/O带宽;三是增加一台EMC VG2文件引擎, EMC VG2通过千兆以太网连接厂内骨干局域网络,厂内内所有客户端PC可采用网络文件系统-NAS(CIFS)方式或者网络硬盘-IPSAN方式连接至VG2,并且使用VG2的存储空间。利用现有以太网,可以大大节省光线交换机端口,服务器HBA卡的投入,在不损失性能的同时提高了方案的经济性;四是配置10块2TB共计物理容量20TB的SATAII硬盘,1个磁盘扩展柜,作为全厂文件集中服务存储空间,大容量的SATAII硬盘空间保存集中文件数据,性价比较高,并且能够提供良好的顺序读写性能。这样的分级存储模式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可以节省适当投资成本。五是EMC VG2的虚拟资源调配功能结合了简化资源调配功能和自动扩展文件系统功能,能够大大提高存储的空间使用率和减少系统管理人员维护工作量,这项功能对厂内多个文件客户端的数据存储极为有效,可分配比实际存储空间大许多的虚拟的空间给所有客户端PC,容量自动扩展,避免存储空间不足带来的管理工作;六是重复数据删除:EMC VG2重复数据消除功能可以处理主文件系统和归档文件系统,不但通过使用单实例存储节省空间,而且允许设置就地压缩数据策略从而节省更多空间,集中存储系统中,多个客户端PC的备份数据可能存在大量重复数据,使用了EMC VG2重复数据删除功能,可大大降低存储开销,节约成本。七是网络安全:EMC VG2支持VLAN(IEEE 802.1q),通过VLAN提供灵活的网络管理功能;网络节点的配置和修改可以通过管理终端快速完成,不用重新布线。通过VLAN可以更好的管理网络流量和保护网络,在VLAN的环境下可以同时为多个VLAN所访问。在反病毒方面NS40G和主流的反病毒解决方案有很好的集成,支持包括NAI, Symantec, Trend Micro, CA, Sophos在内的多个厂商的反病毒软件。在和EMC VG2集成的环境下反病毒服务器只检测文件的特征片段,不需要将文件全部传送到反病毒服务器;在文件修改和第一次读时均会做检测(Scan after Update/Scan on First Read);可以同时部署多个厂商的反病毒引擎;八是在2台四cpu服务器上部署虚拟化系统,每台服务器内存要求32G,可虚拟12-20台虚拟机,VCENTER负责对虚拟服务器的管理、资源调度等。

通过以上的经过升级改造。该厂的信息化系统形成了一个稳定与高效的存储区域网络,整个存储网络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实现基于FC-SAN、NAS等接口的访问,大大提高存储系统的复合服务能力,降低存储资源管理的复杂性,提高了信息安全的可靠性。

3 结束语

总之,当前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是石化企业业务处理中至关重要内容,建立和不断完善信息化安全管理应急响应体系, 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响应预案, 能够使石化企业在遇到风险时以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故障, 保证业务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从而降低风险与损失。

参考与文献:

[1]高冠军.我国石化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

[2]记者 刘全昌.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将增加投资[N].中国化工报,2007.

[3]张亚光,梁静国,宋艳.石化企业信息化集成框架研究[J].经济师,2005,03.

第6篇: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烟草行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多数企业为了满足生产业务需求都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随着近两年烟草行业改革的快速推进,尤其是烟草工业企业的集团化管理模式的形成,对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原来服务于单一工厂的业务系统经过不断的整合、升级,已经越来越复杂,并难以维护; 并且,其业务模式和技术构架都满足不了集团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适时开展IT规划,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成为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烟草IT规划现状

2006年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将信息化规划作为烟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到目前已经有数家烟草企业完成了IT规划工作,并开始落实执行规划中的ERP、MES等相关内容,另外很多企业也将IT规划列入日程。总体来说,IT规划已经得到IT部门和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做好IT规划并落地执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不同的企业对于IT规划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企业做出了基于SOA技术构架的全新技术方案; 有的则侧重于整合现有系统,通过升级的方式满足业务需求; 也有的企业选择与国际专业的咨询公司合作进行全面的业务梳理,建立企业发展战略,从长远角度考虑信息化规划。各个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不同的策略,可是问题和风险仍然很多。

IT规划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关键问题,完善的企业信息化规划需要从战略、架构和管理等不同层面来阐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实现方法,确保对企业核心业务模式的支持。如何避免好高骛远,立足于企业核心需求进行规划工作,是每一个企业CIO需要考虑的问题。

选择专业的咨询团队

选择专业的咨询团队而不是过分注重公司品牌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咨询顾问的流动性很大,即使有多个成功案例的咨询公司依然存在咨询顾问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选择咨询团队的时候要重点考虑人员的问题。

科研院校: 在科研机构中有专业的IT研究人员,但是由于对企业实际业务了解不多,难免会将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于规划中,存在较大的失败风险。

软件公司: 从事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软件公司的售前部门也会提供IT规划咨询的相关服务,这一类顾问更多地会从公司自身的技术和产品考虑,不能做到抛开公司利益而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行业专家: 专门从事烟草信息化工作的专家对于企业的核心需求非常了解,能够为IT规划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可是对于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无法与专业的研究人员相比,技术层面能力薄弱。

咨询公司: 专业的咨询公司既有技术研究人员,也有行业顾问,因此综合实力较强,但依然会存在对企业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和咨询费用较高的问题。

如果企业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专业的咨询公司是较好的选择,咨询规划的中立性能够得以保证。选择专业咨询公司的时候重点需要考察在行业内或相关行业的成功案例,还有咨询顾问的自身资历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技术为导向

技术构架及业务流程梳理是IT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也就存在技术导向和业务导向两种实施IT规划的策略,两者的目的都是制定完善的信息化规划,而在实际执行上却存在本质的不同。

专业的咨询公司,尤其是国际大型咨询机构,一般都遵循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梳理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建立基础技术构架、软件产品选型等步骤。但针对烟草行业来说,由于专卖体制和目前所处的集团化改革初期阶段,在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参考的情况下,让咨询顾问参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无异于纸上谈兵。

从另一个角度讲,烟草行业经过近期的改革,集团化企业的基本发展战略是明确的,信息化规划要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流程梳理作为IT规划的重要工作是毫无疑问的,但根据规划的要求在刚刚完成集团化改革的情况下,再次调整组织结构是不切实际的。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以业务为导向开展信息化规划工作不符合烟草行业的实际情况,以技术导向开展IT规划是切实可行的方案。

以技术为导向进行规划要求在企业既定的发展战略下,着重进行业务流程梳理,但不以调整组织机构作为必要内容,而是确定灵活高效的技术应用构架,并且能根据业务变更需求进行快速调整,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工作重点

业务流程梳理,根据业务职能划分角色

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并进行细分,根据业务职能划分系统角色,实现在现有组织结构或者是变更的组织结构下,系统运行不需要重新划分系统角色。细分的角色有助于进行权限控制,也可以适应组织机构的调整。

建立信息代码体系,实现代码转换机制

业务信息系统的代码体系至关重要,在现有的系统整合工作中,由于业务代码的不一致,导致整合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建立完善的代码体系有利于业务数据的统一,并降低新旧系统整合的难度。而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代码转换机制,可以增加系统的适应能力,在与外部系统进行对接的时候,无须对现有系统进行调整,即可实现与外部系统之间进行业务数据交换。

构架高灵活性、高适应性的基础技术构架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尽可能选择拓展灵活、适应性强的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技术构架,以便在不同的开发环境、不同数据结构实现的软件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整合。

EAI技术构架和生产执行平台的建立降低了系统实施和外部整合的困难,并且集团层面与工厂层面业务系统的低耦合也有利于系统维护,并减少实施和软件采购成本。

建立生产运行系统环境和开发试验系统环境

除了建立信息系统的生产运行环境,还有必要建设整套的开发试验环境,从而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根据业务变更的需求进行系统调整、升级。开发试验环境对生产环境的全程模拟可以大大减少系统升级的风险,并缩短工作周期。

明确IT管理维护机制,实行技术服务外包

第7篇: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朝阳水泥厂地处山区,是市里的知名企业,前十年,厂领导给财务人员配上了计算机,和一个管家婆之类的应用软件。

2000年企业重要的生产线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控制生产流程中如石灰石、煤、黏土、铁粉等原材料的配比,采用电子秤、核子秤等电子计量设备来精确计量各种进料,采用较为先进的测试分析仪来检测产品质量等。但在管理环节上,许多生产管理数据上不来,诸多订单、合同无法尽快处理。

引进人才计划落空

领导们经过对大型水泥生产企业的考察,确定招进计算机人才,引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走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于是,在2006年,通过较为优厚的条件招聘来了杨广平等四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大学生,组建了由总工程师王晓军直接领导的信息化管理办公室,来规划水泥厂的信息化建设。可没过半年,由于水泥厂离城市较远,招聘来的大学生,有三个相继离开,杨广平及本厂四名员工组成信息化管理办公室,杨广平任主任。

由于王总主抓水泥生产技术,对计算机技术不甚了解,加上工厂远离大城市,技术交流不甚方便,导致了信息化管理办公室技术力量不足。所以,从2006年至今,全厂的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所形成的各类信息孤岛已无法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秦厂长责成主管生产的张副厂长协助王总抓全厂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年内有大的改观。

张副厂长与王总同是厂级领导,十几年来并肩工作,尽心尽职,都是秦厂长的得力助手。但经常会为工作上的事各持己见,前不久他们为信息化建设的争执,给杨主任出了个难题。

外包出现分歧

事情还得从去年年底说起,杨主任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外出调研,结合本厂情况,写出了用户需求报告,在各个部门确认需求报告的基础上,通过需求分析,制定了加快水泥厂信息化建设的方案。这是一个软硬件项目同时实施的方案,即在硬件建设的同时,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以确保年内实现秦厂长所规定的目标。方案已经过张副厂长及王总的批准,但在如何招聘承建方的问题上,两位领导有些分歧。

在厂级领导会上,王总主张此项目应该分两个标段,并找具有相当资质的公司来实施。系统集成公司负责中心机房建设,包括机房配套设备、计算机系统、网络线缆、网络设备等的采购、敷设、安装、调试,集中力量修建好水泥厂的信息高速公路;软件公司应再次对水泥厂的用户需求做一次详细调研,然后再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先进行急需应用软件的开发。

张副厂长认为,此项目的建设不需要分成两个标段,只需找一家公司来总包,出了问题,只要盯住一家公司即可,由承建方自身进行软件硬件之间的协调工作。我们只要结果,不要太注重过程,以解决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技术力量不足及本厂信息化建设缓慢的问题。会上,张副厂长还批评王总做事太拖沓,给企业找麻烦,如按王总的做法,年内怎么能完成秦厂长所定的目标?

在厂办会上,两人各抒己见,无法定论,秦厂长只好说下来再议。会后,秦厂长来到信息办,想听听杨主任的意见。

建议人左右为难

平心而论,杨广平觉得王总的看法似乎更稳妥一些,更专业一些。但确实会给信息办增加很多的工作量,面对两家公司的实施进度、技术接口、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协调工作,比面对一家公司的协调要复杂得多。特别是软硬件技术接口方面的问题,技术含量高,信息管理办能否负责,他确实心中没底。但如果按照张副厂长的办法,也有顾虑,因为很难找到一家软硬件都能干得好的公司,如让软件公司来总承包,分包单位将是硬件公司,而此项目的大部份投资是在硬件方面,因为这是水泥厂首次信息化的整合工程,是基础建设。如总包单位是硬件的集成公司,那分包单位将是软件公司,而本次软件的应用开发也非常重要,应该说软件应用的好坏,更是这次工程的直接效益所在,秦厂长更会在乎此项结果。

杨广平主任不知道该如何向厂长建议,项目是总包还是分包?

(计用信息技术监理有限公司 翁沧南)

用网络工具解决总包监控

陈学南

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咨询顾问

由软件商进行总包,但是要求软件商在选择硬件集成商,以及硬件集成商在采购硬件时,要让朝阳水泥厂掌控采购过程。

然案例的结尾是问杨主任如何向厂长提建议,那就让我们站在杨主任的角度帮帮他的忙。往杨主任这个角度一站,从小杨肩膀上看过去,发现问题不是总包、分包这么简单。意见提得不好,小杨以后能不能做下去都是问题。从他这个角度我看到问题涉及到技术考量、采购方式以及内部沟通三个方面的问题。杨主任作为公司一员,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以及在这个位置上如何提建议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又不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

首先我们帮小杨看一下他在组织中的位置:

这次杨主任面临直接越过王总向秦厂长提出自己看法的尴尬局面。之所以尴尬是因为自己的直接领导正和杨副厂长就此问题发生争议,自己在这个时候要像裁判员一样拿出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主观的意见都会引发矛盾。小杨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客观标准来决定总包还是分包。制定不偏不倚的客观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需要先从总包、分包争论的焦点研究起。

总包、分包争论的根源

通常上系统,前期要做一个商务梳理,鉴于水泥厂规模不大,流程比较简单,一般的软件公司都可以顺带做这个工作。在这方面,似乎让软件公司总包比较好,因为最终的效果是从软件的应用体现出来的。而且软件公司对硬件配置高低的理解也比较到位,给出的配置建议没有利益冲突。不像硬件公司,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给客户提出过高的配置,造成浪费。

但是正如案例中所说硬件采购金额比较大,软件公司作为总包会不会在向外发包过程中赚取差价?软件公司是否会站在水泥厂的角度控制硬件采购成本?

无论是总包还是分包,一切争论的根源来自于对供应市场信息不够了解,采购方和供应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1、水泥厂不如软件公司了解硬件市场,总包存在被软件公司操控硬件采购获取不应得利益的风险。

2、分包时,硬件公司比水泥厂知道更多设备信息,存在价格欺诈风险及过高配置风险。后来进入的软件公司同样可以利用自己优势的专业知识增加不合理费用。

3、不论总包、分包都会存在由于水泥厂技术人员,包括小杨在软硬件专业方面知识的欠缺,给供应商以降低质量标准,提高价格的可乘之机。

当王总和杨副厂长争论时,恰恰由于没有供应市场的确实信息,而使得争论失去了评判的标准。这也是小杨主任最头痛的地方。

如果能够轻松掌握供应市场信息,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总包。如何在软件商总包的情况下,掌握所有硬件采购的环节就是小杨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从采购类别划分上,软件商和硬件集成商是有明显区别的,一方面软件商技术含量高,在实施中有话语权;另一方面,此项目大部分投资是在硬件方面。

从上图可以看出软件采购属于瓶颈型采购,硬件采购属于利用型采购。鉴于这种情况,采购策略可以定为:对于瓶颈型的软件采购,用总包模式加大水泥厂的谈判筹码,提高违约成本,同时解决了水泥厂信息人才不足,难以选择硬件集成商的问题。对于利用型的硬件采购,虽然划归软件商总包,但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且这个竞争过程必须由水泥厂掌控。

软件商总包掌控分包

对此案例,我的建议就是由软件商进行总包,但是要求软件商在选择硬件集成商,以及硬件集成商在采购硬件时,所有的过程必须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如:500BID网,以让朝阳水泥厂掌控采购过程。

如何获取IT核心能力

企业的IT核心能力一般应该包括:具备IT规划和管控外包服务,企业业务和项目管理的咨询,以及真正是IT专业的网络、主机、数据库和安全管理。这些人员是企业的IT核心团队,IT核心能力的基本载体。通过管理外包服务、实施IT项目和专家的指导,这些技能可以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来,构成支撑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采用总包方式进行信息化的时候,通常成本或者合同额是一项基本的条款,内部实现细节则被掩盖。企业自己对IT系统本来就不够了解,出现了问题通常无法进行有效的判定和处理;业务上功能要求与IT系统的功能实现就会难以协调,更是无法有效地使用IT这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工具,一般最后会成为限制企业发展、增加成本的黑洞。

由于企业缺乏对总包商的内部控制和细节的了解,企业的需求是否可以达到或者是不现实的功能就缺乏基本的判断,也不知道应该采用哪些建议;在项目过程中,企业只是通过成本、需求和满足情况来管理承包商,不仅难以锻炼出企业自己的IT核心能力,而且会被承包商有意或者无意的引导走向自己所不能控制的道路。

总承包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提高费用极为常见,为了避免自己未来被淘汰,会埋下很多不得不持续使用完全外包服务方式的种子,甚至使用一些不适合企业的流程或者工作方式,导致企业增加成本和服务被锁定,在被称为“企业神经网络”的信息系统上受制于他人。

除此之外,市场上能够满足企业全面的信息化需求的总外包供应商屈指可数,即便是号称能够做完全外包服务的,要么是成本太高,要么是能力不够。

如何规避分包的管控能力不足

作为一个信息化能力尚不足的企业,如何规避分包的管控能力不足呢?或者即便是在不得已采用总包的时候,避免不了解IT内部要素而无法有效管控承包商呢?根本的解决办法当然就是迅速提高自己的IT核心管控能力。如果仅仅靠自己不断摸索显然是不现实、不经济也不可靠的方法,通过甲方咨询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则是使用“独立CIO”,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和完全可控的费用下,一般在一个项目周期内(6~10个月)可以培养出企业自己的IT核心团队。由于独立CIO是企业的员工,差别仅是一个非全时制员工,完全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为企业考虑。

独立CIO一般具有十年以上的企业信息化经验,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信息项目,无论是项目管控能力还是对员工的带领和培训能力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又是资深的职业经理人,具职业精神。通过独立CIO,不仅可以快速使企业进入高水平的信息化行列,也会带领企业的IT核心团队进入CIO这个广泛交流知识和技能的圈子,对未来企业的信息规划如何支撑企业的发展和持续优化业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结一下就是:企业的核心IT能力是企业发展自身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信息化无法做到交钥匙工程的情况下,外包就只是降低成本和风险、实现专项目标的手段而已。一开始通过分包强化锻炼企业自己的核心IT能力,而不是全包被锁定后再“解套”。

使用独立CIO或者甲方咨询快速提升企业的IT团队的业务能力和降低项目的风险与成本。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信息化不是“包”出来的

蔡魁元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走弯路是不现实的,坐享其成的“结果”不一定是企业真要需要的结果。

于建设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个项目而言,完全可以选择外部的技术力量进行合作,一方面要把握企业真正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投入使用后进行监管,因此企业内部人员一定要参与合作,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被别人“包”出来。

人不在多 在于“精”

案例中企业内专业人员短缺确实存在,企业可以通过用人制度上的调整,以及培养现有人员等多种措施,稳定基本队伍。目前有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人才重视不够,常常出现平时无人过问,出现问题时才去关注甚至指责,使得信息化部门永远都是其他部门推卸责任的借口,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每上一个系统就意味着责任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关心理解这些员工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

另外信息化建设人才不在多,在于“精”,应保持核心人员的相对稳定,充分发挥业务部门人员的作用,一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经常会安排本部门的一般事务人员参加项目,这种做法对系统建设极其不利,必须选择思路清晰的业务骨干参加到项目建设之中。信息化建设汇聚了管理知识及多种技术,目前精通管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企业可以在社会上聘用适合本企业的外部专家,帮助企业进行咨询,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借助外部力量是推进本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稳步推进”才是最好的选择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依据信息化建设规律,建设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各个阶段都需要把控,在一些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经常会用一些“大力推进”等口号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证明“稳步推进”才是最好的选择,在有些企业“文章”做了许多遍,“口号”喊了一大堆,所谓的“理念”也很先进,但是往往会脱离本企业实际,致使最终的系统不能令人满意,直接影响了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认同度。

信息系统的上线使用之初一般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工作习惯的改变、处理方式的变化等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指望一套系统的应用马上带来“大的改观”是极不现实的奢望。

“信息孤岛”不可避免

信息化建设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信息化建设初期,为能尽快见效,一定是在某一领域首先建立信息系统,一方面避免初期投入过大,另一方面很快见到效果,同时积累经验,培训人员,这些系统就是有些人称谓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是信息化建设中的必然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就不可能有后续的全面整合,知识的积累、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过程,试图建立一套信息系统,全面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伴随企业的发展,信息系统也是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选择适应企业当前自身需要的信息系统才是最适合的,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更新甚至重新建设一套新的信息系统也是完全正常的,就像人小时候买的衣服不可能穿一辈子,同样的道理,信息系统也不能完全避免新系统的替代过程,当然在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应充分进行论证,选择有限系统建设目标,适度考虑发展的需要。

过程决定结果

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是企业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像任何一个家长怎能不管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仅仅看看孩子成人后的结果?企业一定对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过程决定结果,目前市场上的任何一个服务商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IT技术,也就是说不可能找到一个能解决本企业所有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服务商,这一定是一个多方合作的过程。

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不走弯路是不现实的,数学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直线,但在自然界中,任何一条道路都不是笔直的,中间的自然环境错综复杂,信息化建设具有同样的情况,曲折的过程应该接受,最终要看每次的调整是不是有所提高。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一个学习的过程,坐享其成的“结果”不一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结果。

分包的形式比较稳妥

在外包的方针策略上,应采用备忘录、邀约等形式,请硬件集成供应公司与软件开发公司,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提出实施方案和系统架构的流程,供企业的信息中心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规划,对诸方案进行预审,使外包工程事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一致。按照企业发展的程度,以稳妥实施为重,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外包商,都需要投入资金与人力,具有风险性。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外包时,要做好项目整体的架构、风险的评估、工程的质量、进度的负责等工作,共同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

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软件与硬件设施往往是同步架构、结合实施。软件开发商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制定系统实施方案,再设计出详细方案,对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有具体的要求。将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各方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实施项目。

南通市江海通(集团)有限公司 殷龙生

分包的方式更为有效

显而易见,硬件项目与软件项目在方案设计、部署实施、安装调试等诸多环节存在巨大差异,能够完全在软件研发与硬件建设两方面具备相当实力的公司相对较少,案例中所需完成的软件工程涉及众多行业内容,采取项目分包的方式更为合理和有效。 但是本案例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工程交付时间,现提出以下几种建议供杨广平主任参考:

1、第一时间成立专家小组(可涵盖项目规划、技术、管理等多方面人才),结合前期调研与部署,形成统一的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岗位职能,将软件研发与硬件建设分别交由专门人员采取分包形式实施,把总协调工作规定在专家小组内部完成;

2、与专业工程承包商签订总包合同,明确项目总体目标,协调与分包工作由承包商负责完成,用户可签约监理公司或者聘用专业监理人员监督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质量与工期;

3、案例中未提到企业所需的硬件设备中包含专属设备或者精密仪器,那么工作重点可以放置到软件研发方面。

山东社会科学院鲁冰

根据项目自身选择

如果项目是一个软件系统,则可以考虑以软件公司来总包,由它们来完成软件的开发、硬件的购买、软硬件的测试等工作,便于它们开发的软件能最佳地适应硬件,让软件运行平稳;如果项目包含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则应该考虑分包,因为目前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做到软硬件“全才”。

如果总包,那么中标公司应该将自己的“软肋”(软件,或硬件)部分自行转包给第三方,这样容易导致他们“满打满算”,将项目完成地“刚刚好”,不会为此后的升级扩展预留任何余地。一旦遇到扩展需要,则将会像“第一次”建设那样重新开始,既浪费前期投资,又延误工期,容易“得不偿失”。所以,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项目的情况而定。

山东省泰安市国家税务局 胡志京

外包的原则

到底是总包好还是分包好不仅要根据项目的性质和大小、复杂程度,也得看自己能找得到的项目公司的资历,但是原则上来说还是分得越少越好,因为分得越多,则分而治之的各个孤岛之间的接口就越多,反而不利。

第8篇: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概念;数字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逐渐覆盖到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个层面上。数字经济指的是在经济发展和参与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中都广泛地采用软硬件技术及应用和通信技术。数字化工厂的出现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电力行业将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定义为电厂的各级控制和管理系统均进入数字化后称之为数字化电厂。可见,数字化电厂的建立要求电厂的数字化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数字化的全面覆盖。

二、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方案

(一)数字化工程

1数字化设计。这是指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都利用数字化方式来进行产品的设计。目前与建设数字化电厂有关的数字化设计包括了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以及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其中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是用来管理电厂建设时期的工程项目,在电厂的运行期,该模型会构成三维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将各个系统的信息加以整合,实现电厂运行和维护的统一管控。而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数字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将确定数字化电厂在建立时的系统结构,建立起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基本技术的要求,保证系统和软件平台的技术。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电厂整体的系统图、安装的仪表和管道图、现场的总线图,还包括了被控对象、控制设备、控制信号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将直接用在数字化管理当中。

2数字化采购。数字化采购是建立在数字化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在采购之前,要将工作进行步骤分解和编码,对工程物资也要进行编码,然后在采购的过程中按照工程的需要制定采购单,实施整体采购、分批交货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的工程采购实现了工程的规模化采购,是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

3数字化移交。这是数字化电厂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数字化的移交平台上将电厂建设中各个环节和阶段的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最后通过审批后移交给业主。通过数字化移交,对电厂建设时期数据的移交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从而提高数据移交时的质量以及电厂的管理能力。

(二)数字化控制

传统的电厂工人能够有效监控的只有工艺的过程和设备的状态。而在数字化电厂中,锅炉、电气系统、汽轮机、现场仪表以及控制设备都将实现智能化,使设备的整定和维护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控制系统,从而让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更加的轻松。电厂的数字化控制将包含了单元机组的分散控制系统、电气的控制系统和全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

(三)数字化管理

在传统的火电厂中,管理系统一般是由管理信息系统MIS,即management inform ation system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即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共同组成,两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系统中的功能却存在着重叠。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具备了准确性和唯一性,运用了先进的设备来实现生产运营管理和控制的优化,使电厂的资产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都能在数字化的管控下更加的科学。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1)生产运营管理系统;(2)财物资产管理系统;(3)优化控制管理系统;(4)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其中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不但包含了对生成操作票和技术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电厂的重要设备进行早期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和故障预警,通过这类预测性的维护来帮助电厂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也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电力企业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指标,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加的科学和可靠,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盈利水平。

三、数字化电厂的优势

(一)数字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电厂建设和发展各个阶段所反映的现象、本质、规律等的相关文字、符号、数字、声音、图像等模拟信息都转换成数字信息。

(二)信息化

信息化指的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我国政府一直努力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深度的融合,而数字化电厂不管是在电厂的设计、施工,还是在电厂的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具备了信息化的优势,成为了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智能化

数字化电厂广泛地采用了现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测量技术、智能决策的支持技术,使电厂的运行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保证了电厂生产的经济、安全、环保,符合了社会和时展的要求,保障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视化

数字化电厂可以通过对现实进行虚拟,把电厂中的各类实体包括实体的特性用以三维立体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其表现形式还会随着时间和空间进行变化,建立用户的交互通道,使用户能够对电厂数字模型进行浏览、模拟、观察和计算,提高电厂设计和规划的效率,使电厂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的方便快捷。此外,对电厂的设备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进行仿真模拟,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数字化电厂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中包含了多个方面,其构成非常复杂。建立数字化的电厂能够使电力企业具备先进的设计技术、管理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实现发电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透明化,将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9篇: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企业呼唤以人为本

过去的十年,得益于用户对IT强劲的需求,中国IT产业高速增长,PC出货量和移动、互联网及宽带用户数量上均居全球首位,服务器市场全球排名第二。“中国IT投资非常大,但软件在IT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甚至低于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范明轩说。

信息化的基础是硬件,但信息化的价值是靠软件来释放的。孙建东说:“许多企业的服务器利用率只有15%~20%,大部分硬件能力闲置着。我跟很多企业的CIO讨论过,虽然他们在ERP、CRM等应用上大量投入,但最终发现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原有模式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

“在软硬件比例严重失调的市场,客户不仅在安全、风险管理、合规等方面遭遇巨大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还来自人与企业的协同。”范明轩表示。

“两个多月前,赛迪传媒发表了《走向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白皮书,引发了业内积极的响应。很高兴,微软和我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中国计算机报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李树表示,“我们在白皮书调研阶段启动了针对企业CIO的2011信息化建设痛点调查,在收回的1300多份有效问卷中,将近90%的CEO对信息化的满意度低于80分,大约75%的业务部门对信息化满意度低于80分;而在信息化最头疼问题选项上得分最高的是:没有发挥人的决策能力和无法利用非结构化数据,在信息化应达到的效果选项上,与人相关的得分普遍居高。”

李树接着说:“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主管和业务部门对信息化现状不满意,另一方面,CIO又对如何通过信息化来发挥人在企业中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以应对日趋复杂而剧变的企业环境带来的挑战抱有非常高的期望。”

金山顶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印证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庆州表示,金山顶尖是以微软软件起家的,逐步成长为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也于去年在深交所新三板挂牌上市。金山顶尖成长为知识型企业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及技术与市场不断的创新。

以人为本成就英业达

当今,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界特别是制造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下,在完成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拓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全球重要的IT产品制造与软件服务供应商,英业达的成长历程以及IT在其中的作用,或许会给国内产业界同仁以很好的启示。

嘉宾英业达集团软件服务事业处副总经理车德明说:“英业达最初是做OEM(代工)的,当时比的是谁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很好的产品。逐渐地,英业达从OEM发展成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这意味着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从设计、开发、生产以及元器件供应都必须由英业达完成,人的创新与协同能力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今,我们对客户提供的服务是,从接单后立即着手研发,最终将产品送到客户指定的目的地,其间,客户虽然完全不介入,但却会随时监测进度。”

“制造业竞争非常激烈,降低成本的压力是永恒的。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则又带来了时间上的压力,因为消费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周期最短的只有3个月。”车德明表示。

据介绍,英业达软件服务事业部与微软的合作,基于微软私有云解决方案建立了企业动态的IT基础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研发云、制造云、物流云,从而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为客户提供研发、制造、物流等服务。

历经30多年的发展,英业达在亚洲、欧洲和北美都设有工厂,年收入约为1000亿元。如果没有IT的全力支持,是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中胜出的。

以人为本应具备四种能力

微软多年来的发展不仅在于聘用聪明的员工,还在于通过IT把员工的聪明才智释放出来。

“在基于特定流程的信息化应用中,企业内部流程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员工要逐一登录所需数据所在的流程。”孙建东表示,“微软也有HR、财务、销售、市场等多种流程,但是微软所有的流程都是基于员工在公司的身份,身份决定了你在所有系统中的职、权、责。员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来访问所有的流程,我们的流程是动态的,不必因为新的应用系统的加入而重新进行流程改造。”

范明轩用了五个正确来概括微软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提供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群,触发正确的行为,将企业内部沟通与外部协作紧密结合,充分辅助人来完成业务操作并实现业务价值,进而将企业现有投资回报最大化。

根据微软及其合作伙伴的实践,要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孙建东建议企业注重四种能力的建设。

一是要将基础设施动态化,也就是云计算,但提醒企业注意的是,将云概念落地,不仅要有好的产品,而且还要有成熟的管理方案和丰富的运营经验;二是要充分发挥员工的效率和团队的协同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包括门户、邮件系统、统一通信等在内的全面协作解决方案;三是充分利用流程产生的结构化数据的价值,这涉及到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必须支持异构数据库平台;四是注重每个员工能力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这意味着企业信息化应用必须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员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挥最大的潜能提供支撑。

以人为本更注重ROI

低成本运营是制造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制造业企业通过IT降低成本的途径,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外,还会格外在意IT建设的成本。

车德明表示,英业达选择IT产品真是要货比三家,不仅仅只看产品的性能,因为我们对客户是有承诺的,因此在选择IT合作伙伴时,会从永续经营上进行考查。此外,成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比如说,在虚拟化市场上,有一家厂商很有名气,但实现虚拟化的成本比微软的方案要高出近百倍。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英业达选择了微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