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环境卫生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卫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卫生教育

第1篇: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相对于理论课来说,实验课往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其重要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1-2]。为此,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科学而有效的实验教学改革方式来改善现状,使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本人在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体会,谈谈我对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环境卫生学实验是环境卫生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环境卫生学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环境卫生学中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切实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把二者摆在同等位置上去对待,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2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及内容

为了使实验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实验考核方式有利于教师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研素养。为此,我们改变以往单一地依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口试成绩、实际操作考核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实验考核综合评分标准以百分制评分,其中平时成绩占20%,口试成绩占20%,实际操作考核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平时上实验课时的出勤率、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来评定。口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内容的掌握情况。在实际操作考核中,我们要考核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技能和技巧,根据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今后工作的需要,我们会重点考查一些环境卫生学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以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自行抽取其中一个实验来操作。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即兴提问,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从而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让他们在以后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实验技能水平。

通过实验考核改革,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环境卫生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平时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在此考核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比如考虑到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今后在环境卫生学实验考核中还将增加设计型实验的考核,初步设想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根据已学的环境卫生学知识和环境卫生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设计一个与环境卫生学有关的实验方案,比如"新疆医科大学校园环境噪声评价"、"新疆医科大学教室或家属区室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校园饮用水卫生学监测"等。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期促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3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是高校实验教学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平台,是促进高校实验教学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目前,我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建立的网络信息平台主要栏目包括:中心简介,各学科课程简介、实验大纲,实验室仪器简介,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习题与作业,教学资料及互动等各学科的学习资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还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下载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网上讨论、提交作业,教师可以在线答疑,从而构建起师生交流和互动平台。随着中心的信息化平台进一步的完善,将为今后实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教师可利用该平台实现对实验教学的资源管理工作,网站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流的场所,同时,通过各种外网的链接,及时扩充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师生的网络视野。

以上是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体会,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将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第2篇: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一、榜样示范潜移默化,以自身行为影响幼儿

教师是幼儿的榜样。教师要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才能影响并带动幼儿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所以,教师不仅要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还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美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孩子。例如注意自己的着装端庄大方、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不乱扔垃圾等等。通过平时的点滴教育,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慢慢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幼儿具有模仿性强和易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示范。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在洗手间、餐厅还是美术室,看见有人用完水,水龙头忘了关,就把水龙头拧紧。大白天看见电灯开着,就随手关了。教师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教育幼儿要节约水电。小朋友看着记在了心里,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游戏辅助教学,引导幼儿把认识转为行为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在游戏中幼儿更容易培养环保意识,在说说、做做、玩玩中渗透环保教育并掌握环保知识事半功倍,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角色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小吃店”“小卖部”“娃娃家”等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平时,教师也巧妙运用一些教育游戏,来渗透环保教育行为的培养。例如在体育游戏“小青蛙捉害虫”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在活动室里互相追逐,模仿捉虫。使幼儿从小就懂得青蛙是益虫,能吃害虫,保庄稼,大家不能捕杀青蛙,要爱护它们。同样,在音乐游戏“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愉快的体验,还养成了关心动物、爱护动物的好习惯。

三、环境创设与陶冶,隐性资源教育显实效

良好校园环境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效果。幼儿园要创设一个环境优美、诗情画意的环境,让环境发挥教育的功能。在草地上,树立可爱的动物形象的环保宣言:青青小草,轻轻踏。还有一些环保的小知识,如节水日、环境日的介绍等等。无声的环境,无声的教育,幼儿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了,他们知道自己就是环境的主人。

要重视幼儿活动室的创设,给幼儿创造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与幼儿一起动手装饰漂亮的主题墙饰,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唤起幼儿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注意引导幼儿把环保意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户外环境也是有效的教育资源,要利用户外环境资源开展教育,组织幼儿拾落叶、整理图书、玩具等。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利用游戏、教学活动及大自然,让幼儿感受各种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声音的不同体验,使幼儿自己会分辨哪些声音好听,哪些声音不好听。通过实践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轻轻地走路?为什么要用好听的声音唱歌?为什么静静地看书?幼儿明白了道理,慢慢做起来就会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认真,久而久之,良好行为习惯就水到渠成了。

可以在教室里的自然角让幼儿通过种植、饲养来亲近大自然,爱护动植物。通过小小窗口这些举动,亲力亲为,提高了幼儿环保意识,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习惯,认识到爱护动植物就是在爱护人类自己。平时,让幼儿和老师一起把小鱼养好。再如:午餐后带着幼儿到种植园地散步观察,有些幼儿会因为好奇把小青菜。借此时机,就利用这个活教材,教导幼儿小青菜离开了土壤妈妈就活不成了,幼儿就懂得了这个道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就是培养幼儿不随意破坏花草树木的好习惯的重要时机,通过亲身示范,让幼儿知道我们不能拔地上种植的花、草等植物。

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就是帮助他们建立最初步的保护环境意识。不要把教育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帮助幼儿把这种学习兴趣升华为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比如让幼儿收集废旧物品,用塑料罐制作小花盆,让幼儿每人种一盆,早晚每天给植物浇水,还要让植物接受阳光普照。别看这很容易,要坚持下去可就不容易了。幼儿每天都会坚持观察,一旦观察到什么新的现象,都会很兴奋。仿佛有着十万个为什么,一定要问个究竟。慢慢地,幼儿之间展开了比赛,比比谁最爱护植物,所以植物长得最好。

四、发动家长参与,家园合作凸显教育实效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注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首先,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如公共场所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践踏草坪、采摘花朵,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其次,为使家园环境与幼儿园教育达到一致,可以召开家长会、利用家园宣传栏、家长问卷等形式,向家长发环境保护资料。可以结合植树节、地球日等节日组织幼儿和家长植树种草,到公园踏青游玩,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一起参与保护大自然。让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家园,向家长宣传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一直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活动场所。幼儿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对象,要从小抓起。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水平,决定着将来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人类是否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是否有光明的未来,取决于保护自然的意识,这份意识需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

第3篇: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态课堂 教学环境

罗滕伯格认为课堂是一个由人际互动和心理互动共同组成的整体他将课堂视为一个由物质环境和行为环境构成的生态单位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行为环境对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创设生态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学习生活还可以培植积极的情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生态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一、创设生态的课堂物理环境――凸显儿童立场

物理环境一般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活动内容,为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所提供的时间、空间、活动材料以及与活动室相关的光线、照明等物理环境因素。

1.精排幼儿座位。课堂教学中,幼儿的座位编排应体现科学性、适应性、合理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视觉、听觉、动觉等因素,还要关注不同幼儿经验、能力、性格等特点,如男女幼儿间隔、能力强弱搭配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及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适宜、合理安排座位。

2.精放活动材料。教、学具是教师和幼儿进行活动的主要材料。但教师往往忽视教具制作的大小、色彩的选择、呈现的位置、摆放的角度等因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具制作及呈现前要感受教具大小及呈现的远近和角度,尽可能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清晰观看,便于操作。

3.精设空间场地。场地设置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适宜的空间有助于幼儿积极主动学习,满足幼儿交流、互动、表达、表现的需要。在场地设置上,教师要考虑幼儿座位、多媒体、教具、幼儿操作材料等的摆放位置。教师活动前要科学规划活动场地,保证师幼间的有效互动。

4.精调温度湿度。活动室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活动室的颜色、温度、光线、湿度等都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因此,活动前教师要适当关注并调节活动室温度、光线和湿度,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自然、有效的学习环境,避免产生焦虑感,烦躁感。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注重和谐共生

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幼儿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

1.调节情绪,稳定心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努力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要用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去面对幼儿、感染幼儿,努力营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投入活动,努力达到“课未始,趣已生”的状态。

2.点燃激情,呈现生动。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适度的表情、激情的体态作来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致。如教师幽默风趣的动作,生动活泼的语言,给幼儿一点惊喜,给课堂一点笑声和掌声,这样的课堂定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趣。

3.激励评价,体验愉悦。积极的评价方式能增强幼儿自信,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活动表现,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如用语言表达,用身体接触(拥抱、点头、大拇指夸奖),或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暗示等。教师的关注和鼓励,都能让幼儿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将会帮助幼儿建立学习自信。

4.平等互动,增进交流。良好的师幼互动能增进彼此的交流,让幼儿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让活动氛围显得更加温馨和谐。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安排互动环节,为幼儿与老师、与同伴提供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放下架子,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乐于向幼儿学习,与幼儿探讨,真正让幼儿产生亲切感、归属感。

三、创设适切的课堂课程环境――指向可持续发展

课程环境,是指该学科本身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所呈现的环境样态。课程环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学科领域特点,把握其精神内涵,具有生命活力,指向可持续发展。

1.摒弃繁琐,凸显适宜性。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要依据所开展活动的性质、活动特点所定,追求生态课堂的绿色、低碳之功效。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领域特征营造与此相适宜、相匹配的教学环境,力求让环境真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

2.摒弃封闭,凸显开放性。开放的环境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座位的编排,讲究材料提供的方式方法,便于幼儿自主取放和操作探究。在场地的设置上利于幼儿与同伴合作表现。在问题设置上给予幼儿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自主畅想,充分想象。

3.摒弃呆板,凸显动态性。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它是动态的。这种动态一方面来自于活动开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幼儿自身的兴趣与需要。因此,教师可安排安静的诸如操作、欣赏、讲述的环境,也可安排满足幼儿好动的诸如表演、游戏、体验等环境。

4.摒弃枷锁,凸显生长性。任何环境的建设,其目标指向是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富有生长态势的教育信息,如临时发生的小插曲、偶发事件等,教师都要给予关注和适当处理。每个教师只有努力追寻幼儿的兴趣点,捕捉幼儿的兴奋点,才能凸显课堂生长点。

5.摒弃灌输,凸显自主性。教育生态学告诉我们,创设自主性的课程环境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领域特点,适时安排幼儿自主活动的环节,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中充分表达、感受、体验,满足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和水平,要放手让幼儿去尝试,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体验“真自主”的快乐与成功。

四、创设有温度的课堂文化环境――润泽幼儿童年

文化环境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它是由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并对主体具有反塑作用的。

1.融入情感,流淌温暖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的一段成长之旅,应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心灵上的感动。在这场旅行中,课堂是师生共同行走的,不仅有师幼间的互动、合作、交流,也有师幼间的成长、收获。因此,课堂应给幼儿一种浓浓的温情,让幼儿在教师温暖的目光中开启新知识的好奇心。

2.开放通道,绽放美丽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捕捉美、表达美,积极渗透审美情感,让幼儿拥有美的精神气质。教师可通过美的画面、美的镜头、美的色彩、美的音乐呈现给幼儿,让幼儿享受视觉上、听觉上的盛宴,唤醒对美的兴趣与欲望,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美,一种和谐之美。

3.拓展思维,呈现智慧的课堂。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是幼儿的精神引路人,富有智慧的课堂能在幼儿的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教师要用精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艺术,让课堂呈现思维层次高、开放程度广、文化意味浓的样态。只有敢于尝试、探索、反思、挑战的智慧课堂才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最为需要的营养元素。

第4篇: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一、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做饭而忙碌于厨房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买菜》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以组为单位结成各个“小家庭”,开展“烹饪大赛”,让学生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橡皮当菜来烹制。在报菜名时,则要求学生用“×××”节奏说出,并将这些菜名取代歌中“×××”节奏处的歌词,以演唱的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授“爱唱什么歌”这个专题时,我让学生欣赏《青蛙合唱》这首曲子,首先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池塘,然后对学生说:“夏天到了,池塘里的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们又开始了唱歌比赛。你听……”,我开始模仿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的歌声。并问学生:“你觉得哪个是青蛙爸爸在唱歌?哪个是小青蛙?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青蛙合唱》这首曲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做游戏:听到小青蛙的声音迅速站起来,听到大青蛙的声音迅速坐下,反应迅速整齐的小组获胜,得到青蛙合唱团送出的智慧星。游戏做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歌曲第一段。我说:“小青蛙看到小朋友的表现如此的出色,它要为小朋友唱首歌奖励大家。可是……它把歌名给忘了,请聪明的小朋友听完后帮它起个歌名。”随后,我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唱第一段歌词。之后我对学生说:“想不想学小青蛙唱歌?”学生们很积极,于是学生用听唱法学唱。学生学完之后我对学生说:“看着小青蛙唱得那么开心,其他小动物都坐不住了了,你还能替它们唱出自己的歌?”于是,学生们替小蜜蜂、老虎、小鸟等唱歌,氛围十分活跃。之后,我向学生揭示本次课题为“爱唱什么歌”。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第5篇: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 “微博”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新事物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换代。在写博客、QQ 聊天、开心网上偷菜、社交网站上交友等之后,另一种新型休闲娱乐形式――― “微博客”登上了网络舞台。在微博客出现三、四年的时间里,其用户数量迅速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被认为引发了一场极具意义的 “微革命”。

一、“微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借助“微博”连接学生的闲暇生活休闲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微博”是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之一,通过 “微博”,他们三言两语地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或浏览下他所关注的人的近况,遇到好玩的事就现场拍摄记录,与大家分享,等等。

(二)基于“微博”构筑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平台在“微博”这一平等的交流空间,容易建立起同学间,师生间信任而纯洁的友谊。而“微博”的匿名性也促使人们更容易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来开展思想交流,便于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

(三)通过“微博”关怀学生的心灵世界“微博”是学生晒心情、发牢骚、发感慨的场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利用“微博”的“释放”功能,即通过“微博”虚拟空间缓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所形成的张力。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

(一)“微博”与大学生生活

微博客(简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在微博客上,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即时聊天工具等多种途径随时随地向网站文字(不超过140个字符)、图片和视频,也可以实时“follow”(关注)和转发其他用户的信息。当前,“微博”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新宠,成为大学生随时信息分享的空间,恰到好处的交流平台和自由表达自我的乐园。

(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

1.冲击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

如果说网络时代的无中心、无权威和自由平等等特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日渐丧失,那么“微博”的产生则更进一步加快了主导性丧失的步伐。“微博”上信息涉及面极广,更新速度极快,学生通过“微博”随时都可以查到各种信息。面对共同的社会变化和大众传播,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迟于或少于被教育者的情况,从而失去了宣传、教育、解释的优先地位。

2.质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微博”的便捷、快速高效、即时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传递了一种“快生活”文化,大学生越来越讲究生活效率,也越来越缺乏耐心,尤其缺乏对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的耐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受到了冲击,如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参加重大会议、报告等;诸如读书会、写作比赛等偏向思考和耐心的学生活动也逐渐丧失其风采,被一群“快生活”下的大学生所抛弃。

3.消解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

“微博”在促进学生自我表达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自主,学生更期待在“微阅读”碎片化的信息中总结和提取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更愿意在“微博”中表达自己的话语思想,而不愿顺从和接受教育者的观念。

三、“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遇

(一)“微博”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成为可能

教育者不仅可以通过“微博”这一开放的空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使教育方式更多考虑学生的接受性;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呈现在“微博”中,吸引学生点击,从而对学生进行间接地引导。

(二)“微博”可以凸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主体理念

“微博”是大学生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话语环境,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的情况下,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了畅所欲言,从而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人格。

(三)“微博”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素养提升

“微博”的冲击并不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否定,相反,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让教育者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理念和方法,在反思和改变中实现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6~20.

[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9~16.

[3]转引自薛晓阳.德育文本:问题与品质的追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9):45~52.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6.

[5]圣埃克苏佩里.要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60.

第6篇: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微博 教育管理 思路 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55-01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备受大学生的认可和青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采取微博这种他们喜欢的方法来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一 微博环境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1.微博平台丰富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微博已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一道重要桥梁。大学生喜欢用微博在朋友中间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从学生的关注点入手,引导学生过好大学生活。例如,任课教师可以开通微博,丰富与学生交流的形式和内容;高职院校也可以开通微博,及时更新高职院校的各种信息,增加粉丝数量。另外,各大社团也可以开通微博,为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更加便捷的方式。

2.微博平台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载体

微博的应用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努力把微博打造成各级学生管理部门联系、服务以及引导学生的一种新载体。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类学生组织可以通过原创、点击转发、访谈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就为学生管理部门更好地引导在校生提供了一个平等有效的工作平台,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3.微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保证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高职院校可通过微博一些校园活动信息、奖助贷信息、就业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关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则可以不限场地、不限时间地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把各类信息到微博上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关注的热度及学生反馈,了解学校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学校各项决策的民主化,推动校园和谐建设的进程。

二 微博环境下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

1.明确微博工作的定位和作用

校园微博具有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有利于各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大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微博的这些特点,借助微博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传播速度快、公开透明等优势,引导学生的思想。将微博打造成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

2.注重创新微博宣传形式

通过创建“班级微博”“人人网年级主页”“招生办微博”等形式的组织平台,让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互动、留言,也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公布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让同学们监督和参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3.分层级构建完整的校园微博体系

第一,建立院级微博平台,由院校骨干教职人员组建。同时,可以倡导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中的领导干部、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学校范围内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优秀学生干部开设微博,利用这个平台各类信息、更新校园动态、展示大学生的风采,还可以鼓励这些校园微博逐渐将部分关注点转向社会层面,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在全校各院系、各班级分别开设对应的微博群,实现院、系、班各层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微博平台及微博群,主要实现如下职能:(1)实现信息的交流,各班级之间可以通过微博或者私信的方式,相互传递信息,完成班级工作任务。(2)提供各类信息服务,通过微博校园资讯、就业信息等。(3)组织各类活动,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开展“微话题”“微采访”等活动。(4)展示自己的班级风采及工作成绩。充分发挥微博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完善校园微博管理制度,保障校园微博的良好运行

微博的良好运行必须以完善的校园微博管理制度为保障。高职院校应针对现行微博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积极收集和整理来自广大师生的反馈意见,促进校园微博管理制度的细化和深化。

在微博管理制度中明确开设微博的主要宗旨,以及微博内容、微博规范及程序等相关信息,同时应注意微博平台的安全管理,防止因微博帐号丢失而导致重要信息泄漏等。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微博管理和监督办公室,一方面保证微博及时更新,宣传到位;另一方面加大反馈力度,促进校园微博管理制度的完善。

第7篇: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健康教育;遵医行为;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2-010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Methods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4,selected 100 case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our hospital,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symptomatic care, intervention group focused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s,includ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dietary intervention,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efficacy and compliance of Medical rat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compar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efficacy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the group(96.0% vs 76.0%, P

[Key word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Health education; Compliance behavior; Quality of life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表现为排除酒精性(或无过量饮酒史)和其他已明确原发和继发的疾病诊断对肝脏损伤因素所造成肝细胞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变化,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日趋低龄化。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使患者能够对疾病正确认识及应对,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及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的康复[2]。因此,合理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有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疾病知晓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入我院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0例,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肝功能异常者,以及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0岁。全部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护理,干预组着重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 向患者讲解脂肪肝的危害性,对紧张、焦虑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时给患者介绍疾病发病的原因、转归及预后,消除抑郁、焦虑的心理,提高战胜脂肪肝的信心,以配合治疗。

1.2.2 饮食干预 注意控制热量的摄入,使饮食在原来食入量基础上每日减少摄入热能500~1 000千卡。对于食入量较大患者采取分阶段进行的方法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减到合适的量。 指导患肥胖症的患者摄入低脂肪的膳食,避免食入含脂肪多的食品如肥肉、奶油、煎炸食品等。注意饮食定量,不暴饮暴食,合理分配3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15%~20%,脂肪

1.2.3 运动行为干预 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如慢跑、中速快步行走、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爬山、打球、跳舞、游泳等,每周3次或隔日1次,每次持续30~60 min,运动量以心率控制在年龄加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70次/min,活动后疲劳感在19~20 min渐消失。同时运动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

1.3 疗效评价[5]

显效: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ALT、AST、GGT、TG等指标恢复正常,B超检查提示肝内回声减弱程度明显,肝后部衰减程度明显减轻,肝内的血管清晰分布,脂肪肝症状表现消失。CT检查肝脏密度表现正常,实际数值与脾脏比较相对较高。有效:症状有所好转,ALT、AST、GGT、TG等指标部分或全部正常,B超检查提示脂肪肝症状表现有所恢复,CT检查肝脏密度有所增高,实际数值与脾脏比较仍然相对较低。无效:临床症状表现无好转,ALT、AST、GGT、TG等指标部分恢复,B超检查提示脂肪肝程度无变化,CT检查肝脏密度与脾脏比较差距仍然较大。

1.4观察指标

1.4.1 遵医行为评价 自行设计遵医行为调查表,采取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的形式,包括是否按医嘱用药,是否注意休息、是否戒除烟酒、是否保持情绪乐观、是否定期复诊,分别计算每项的遵医率[6]。

1.4.2生活质量评分 使用SF-36简明健康调查问卷评定,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8个方面,每一项0~100分。得分较高,生活质量越好[7],分别于出院后1个月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

2 结果

2.1两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后,干预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总有效率达96.0%,对照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总有效率仅76.0%,干预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0% vs 76.0%,χ2=6.537,P

2.2 两组患者遵医率比较

见表3。干预组患者在坚持按照医嘱用药、合理饮食、注意休息、戒除烟酒、保持乐观情绪、定期复诊方面的遵医率分别达88.0%、100.0%、94.0%、92.0%、88.0%、82.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见表4。出院后1个月,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NAFLD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一种主要的健康负担,西方发达国家成人NAFLD患病率一般在17%~33%[8]。在我国,NAFLD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慢性肝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不引起足够重视,会增加其危险性,其中10%患者在1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9]。因此,人们应该了解脂肪肝的相关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向肝硬化方向发展,使人们有更好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节约医疗成本,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建立有序、有利、持续的运动锻炼习惯,调整不良的运动方式,尤其是运动干预的个体化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运动依从性,提升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态度及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通过实施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等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干预组NAFLD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96.0% vs 76.0%,P

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原因是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肝脏内甘油三酯沉积、肝细胞脂肪变性。通过对患者实施饮食与运动行为的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谢,并使肥胖患者的体重减轻。而糖脂代谢的改善与体重的减轻可以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13,14]。

王凤卿等[15]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确诊患者实施为期4个月的运动行为与饮食干预,干预前患者的饮食控制合格与运动达标率分别为7.50%和10.83%,干预后分别升高到92.50%和90.00%(P

另外,本研究表4对干预组和对对照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证实,干预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生活质量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在疾病早期预防和人们健康水平中发挥越来越突出作用,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证实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疗效,促进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卜秀梅,寇晓燕. 非药物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07,21(1):41-42.

[2] 翟木绪,李艳玲. 山东省日照市企事业单位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077-2079.

[3]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163.

[4] 亓冬梅,玄艳华,沈耀练,等. 早期护理干预提高脂肪肝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27(3):263-264.

[5] 陈曦.脂肪肝与高脂血症的关系[J]. 中国实用医刊,2009,36(6):52-53.

[6] 赵晓宇,刘可魂. 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J]. 护理研究,2007,21(10C):2743-2744.

[7] 陈小华,何剑琴,黄群,等. 健康教育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6):53-54.

[8] 费国. 脂肪肝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J]. 医学信息,2009,22(11):2604-2607.

[9] 王功梅. 电话回访教育对脂肪肝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9):12-13.

[10] 许美. 脂肪肝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杂志,2008,22(9):31-32.

[11] 刘爱云. 综合干预对脂肪肝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14-15.

[12] 卜玉环,杨荣,范静宜. 健康教育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2, 18(13):17-18.

[13] 王翠玉,郑瑞丹,周莹,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炎患者自我保健状况调查分析[J]. 护理学报,2007,14(2):22-24.

[14] 赵锡荣,程卫兵,夏涛. 高校教师脂肪肝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生活干预效果评估[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7):131-132.

[15] 王凤卿,贾宏,陈卓霞,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运动行为与饮食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106-107.

[16] 林素兰,宋江美,杨文英.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 护理学报,2013,20(2B):77-78.

第8篇: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一、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应运而生

所谓开放的学习环境,就是包括丰富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在内的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空间。而这种学习环境对传统学习环境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当前的信息与学习时代日益暴露出更多的弱点,诸如学习目标死板固定、教与学方法单一、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随着学习者对自身认识的加深和对自身需求的提高,迫切要求改革这种状态。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创设因而显得尤为迫切。

综述相关资料,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二、应用“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式学习环境建设的六要素

下面,分别从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六要素来阐述利用“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 学习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教室或心理咨询室,把学生的学习场地扩展到“微信群”或者一对一的远程辅导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需要,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心灵鸡汤、心理舒缓技巧的推送,采取“不求你发言,只求你点赞”的策略,即让群成员都需查阅推送的内容,但并不强迫他们发表见解,有意愿的群成员可以自由地发言,达到围观学习的目的,同时也发挥了“微信”的教育作用。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丰与贫,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但往往每个学校只有1―2名心理健康教师。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我们可以利用微信组建心理教师群,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让校内外、区内外、市内外的心理教师、心理专家成为高中生心理教育的顾问,为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出谋献策。同时也组建同质微信群,即帮有同样心理困扰的学生组成微信群,让他们在同质群中,发表自己的感受,发挥“同病相怜”的抚慰作用。当然在同质群中,一定要有部分心态积极的学生群体和心理教师群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利用了同伴效应,扩大心理教育的效果。

3. 教学方式:把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兴趣和需求出发,在微信功能的支持下,按需定制个性化的学习主题,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的学习行为。让他们自发的组织“学习圈”即微信朋友圈,随时随地的展开交流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题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学习”;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为以“交流”为主的网络在线“学堂”,使学习者、教学者和学习环境各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相互适应,呈现出开放自由、和谐共生的状态。

4. 评价方式: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水平测试。实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式可以大胆的改革,这除了源于本学科的性质不同于其他考试科目外,还包括“微信”本身的功能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开放的场所。因此,应用“微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可以更加开放,除了在线完成反馈问卷外,还可以采用“微信群”中所有成员互评,外加发表心情说说等方式进行学习评价,将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发展,以多主体参与评价、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多角度诠释评价的结果。

第9篇:环境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 教学改革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随着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广泛重视,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在环保领域的不断渗透,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监测方面已凸显出它的巨大作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微生物知识的人才,不仅熟知生物处理法处理污染物的原理,而且能够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与时俱进地解决环境问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就对环境微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在考试方法上,单一化,多采用笔试,影响了学生能力全面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是摆在我们每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师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1]。

1.突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色与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增加“医院环境”内容,以适合医学院校内环境类专业学生使用。医院环境问题是非医学院校的环境专业的弱项,医学院校办环境专业可以充分发挥医学特色,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特点解决医院环境问题,使医学和环境科学很好地交叉;同时,可以增加学校新专业特色和增加学生就业渠道。《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治理”、“耐药性菌株”等相关主题。编写相关的讲义,内容增加:①医院废水微生物处理技术;②抗辐射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③细菌耐药性对医院废水的生物治理的影响;④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课堂讲授内容相联系,应用到课堂教学。例如在讲病毒繁殖过程时,除了讲解教材中所列举的大肠杆菌T4繁殖过程外,同时补充讲解SARS、AIDS及H1N1病毒的结构,繁殖过程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应如何防范该类致病性病毒。将这些例子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2]。

《环境微生物学》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生物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有前有后,如何避免与先上的课程某些内容重复,又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突出本学科的特有内容,这就需要优化理论授课内容,确定一些不属于本门课程的必要内容,在讲授中少讲或不讲;同时,要注意经常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相互交流,倾听学生的反映,对涉及到前面课程已学过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仅作重点提示,让学生提前预习回顾,上课时以重点提问的形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平行授课的课程内容,则与授课教师相互商定,力求使课程之间在内容授课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重复讲授[3]。如:“微生物的营养”一章中的微生物细胞成分,在生物学、生物化学的课程中作了详细介绍,我们只是要求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本课程不必讲授;在能量代谢中,生物化学课程详述了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本课程只讲丙酮酸以后的几个不同发酵途径,如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柠檬酸发酵、醋酸发酵等,以及不同菌群特殊的电子传递途径及其呼吸类型;“微生物遗传”一章,重点讲述“微生物菌种选育”,避免与遗传学重复。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环境微生物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4]。在教学计划中要保证40%的实践教学时间,更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即以学生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5]。针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增开新的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增强教学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突出实验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研究,经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对象需要活的、新鲜材料,因此大部分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材料都要提前一定时间做准备。由于学生实验时间有限,过去这些实验材料多半都是由实验教师准备[6]。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把有些实验材料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如培养基配制、细菌培养,使学生较为完整地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2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在《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实验内容上拟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的监测”和“医院环境污染物生物治理”。

以往我们的实验内容大都是为了加深对《环境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对各类微生物的感性认识而设计的验证性实验,各个实验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全部的实验材料都是由教师预备的,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做完就忘。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与验证性相结合,增加了系统性和学生的动手机会[7]。例如“从土壤中分离并初步鉴定芽胞杆菌”的设计性题目,就是把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纯种分离与接种技术、细菌的形态观察、细菌的特殊染色法、细菌大小测定与计数、细菌生理生化实验等,几个独立的实验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又为他们今后从事微生物工作或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2.3增加实践结合实际的实验内容。将过去的一些传统型实验融入新的综合实验中,让实验教学紧跟科学技术的前列,让学生尽快地接触到当今的先进技术,很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实验探索的主动参与。如在做“发酵酸奶的制作”实验时,我们就设计了用奶粉和购买的酸奶作为菌株自己发酵酸奶。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使实验教学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2.4实验考核。实验课结束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20%,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两部分:(1)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到课情况、实验完成后实验室的整洁卫生、预习考察、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六项。(2)实验设计考核:实验项目、实验原理、步骤、实验分析共四项。这部分考核是我们针对本专业的特点,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新增加的改革性环节,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以书面形式完成。在实验课结束后一周内交回教师评阅。考核内容包括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培养和分离技术、微生物计数方法、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等,教师对这些内容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口试为辅。口试内容包括实验原理、试剂的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通过考核,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实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3.1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要改革灌输式、填鸭式和满堂灌等过于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但是微生物学与数理化等学科不同,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不能以公式进行推导,也无法把所有的内容都用于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中。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教师还是忙于讲授、板书,学生还是忙于记笔记。如果碰到一些概念,教师还得写到黑板上或慢慢地念几遍,学生才能完整地记下来。如何改变这种教与学的弊病呢?我们认为,除了课本以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本教学提纲,教学提纲记有教师要板书、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与一些思考题。学生有了提纲后不必忙于记笔记,教师的讲课速度可以加快,每堂课所讲的内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而且学生从忙于记笔记当中解放出来后,就有时间进行思考,进而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提倡形象化教学。由于微生物体型微小、结构简单,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远不如动物和植物,这使得《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形象教学。形象教学对增强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进行直观教学(微生物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教学单靠幻灯和投影是不够的,必须开发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如菌体形态与生存环境的模型,菌体结构分部演示,代谢途径、作用机理演示说明,等等[3]。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3多媒体课程资料的获取和多媒体资料库的建立。《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的口头讲述加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听过之后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避免以上弊端,教师在课前做好讲授的课件,把课程要点、难点、思路、授课过程设计好。通过收集、整理、制作获取大量课程相关的图片,参考国内外一些优秀教材的多媒体内容,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不断提高和创新改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先进、形象化、具体化的多媒体脚本。目的是把优真和动感的画面及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和文本,展示给学生,使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建立一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的多媒体库。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和某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某些描述微生物形态的图片,清晰度很高,视频效果好,甚至比在实验室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效果要形象逼真得多,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听得明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它涉及到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专业的设置和仪器设备的更新,以及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社会对人才越来越注重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必须按照这一要求,不断寻找适合的内容,培养出综合型、设计型、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这不仅需要教师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学生的积极响应,而且需要教与学环境条件的改善,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支持。教改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时代的发展不断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

参考文献:

[1]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姚晓华.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0):36-37.

[3]秦华明.环境微生物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认识和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2006,26,(6):220-222.

[4]朱长俊,许平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导语设计艺术[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3):57-59.

[5]王振艳,刘国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3):62-63.

[6]魏明宝,魏丽芳,郑先君.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教改研究,2008,18,(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