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气环境研究范文

大气环境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气环境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气环境研究

第1篇:大气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治理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城市中存在的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人们以及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尤其处在取暖季节的北方城市,雾霾以及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质使得能见度大大降低,不但威胁道路交通安全,而且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很大损害,极易引发一些呼吸道以及皮肤类疾病。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大气环境治理仍然存在数据分析不客观以及预测性低等缺陷,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城市大气环境治理模式以及方法进行创新改革,从而使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1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创新模式分析

对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模式进行创新,环境管理方法的创新是关键。国家政府的环境管理行为能够对环境治理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而方法得当且有效的环境治理能够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更加平缓,说明在经济增长同样的条件下,环境治理手段的实施能够使环境代价有效减少。在当前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频繁爆发的情况下,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促使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等社会力量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来推动相关人员对大气污染问题给予关注,国家环保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很多城市大气治理技术性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同时,还对全国PM2.5监测时间表以及浓度限制等给出明确规定,从而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和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几年,国家政府以及环保部门对相关工作做出了重大改革,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以及法律规定等陆续出台,各个地区也做出快速回应,制定了适合本省的大气治理方案以及计划等,而管理-经济-环境系统循环结构是当前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创新模式。

2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创新方法

2.1综合利用城市大气监测技术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是由高浓度的空气污染物引发,所以必须对这些空气污染物质进行监测。按照监测方法来划分,大气监测可分为化学监测和物理监测以及生物监测等监测方法。其中,化学监测所采用的方法为实验,通过实验来对污染物质进行定性以及定量等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但是其监测结果往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物理监测主要是通过仪器设备等进行污染物质的监测,此方法不需要准备化学实验药品等,操作简便、监测效率高,可以在城市大气监测中大范围使用。生物监测主要利用动植物与城市大气污染物接触的状态来判断大气环境质量,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环保效益。

2.1.1气态物质监测技术

对于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来说,气态污染物质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气态物质监测技术是当前城市大气监测的主要技术方法。针对不同的污染物质来说,其监测方式不尽相同。例如,城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需要利用化学实验以及相关仪器设备来进行监测,SO2物质的监测则可以利用紫外荧光分光光度法进行监测。

2.1.2固体颗粒物质监测技术

目前,国内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对固体颗粒物质自动监测技术进行研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关部门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促进固体颗粒物质监测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并加强离散型颗粒物浓度监测等方法的利用,从实现对固体颗粒物质的有效监测。

2.2建立污染源和治理预警机制

首先,大气环境治理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来建立大气污染源以及应急治理预警机制并将其完善,并且有关科研机构还应对常规治理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现状。其次,大气环境治理部门应加强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利用视频等实现对可吸入颗粒物质以及气态污染物等物质的实时监控和监测,从而使城市大气环境监测向自动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促进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进行。

第2篇:大气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气监测;采样;质量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污染,光污染等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以及工厂废气的排放,使得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威胁人体健康。在这种背景下,相关部门需努力提升现有大气环境检测工作效率,利用可靠的监测数据来指导工业活动,为环保部门制定环保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监测工作质量保证非常重要。质量保证是为了确保在检测过程中实验数据的严谨、准确,代表性和完整性以及实验步骤的科学性,具体的步骤包括大气采样、样品分析、数据处理、撰写报告等,因此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监测计划,完善现有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现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监督检测。

1大气环境检测质量保证现状

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开始较晚,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环节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尽管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大气环境监测的可靠性不断提高,但是质量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1采样环节不可控性过高

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来说,气体采样环节十分重要,样本的质量与代表性直接影响了监测的可靠性。但是目前不少地区的大气层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都不够稳定,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气体采样过程中随机性过大,如空气的湿度,车辆经过的频率,天气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气体样本的质量。此外,尽管国家为每个地方的环保部门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改进升级,目前使用的气体采样设备比较落后,以人工手动采样为主,采样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不高等因素都会增加采样过程的不确定性,因此气体采样环节受到采样人员的外界干扰强,样本的不稳定也会直接影响气体检测的结果。同时,为了减少工作量,许多采样人员不会对所采集的气体样本进行质量考察,因此不能够保证样本的可靠性。

1.2大气环境监测制度不够全面

由于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监测制度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如针对大气环境检测实验室,国家环保机构并没有设定详细的仪器设备管理方案,而是将管理权力直接下放给各个地方的环保部门,机器设备的管理责任不明确,仪器时常出现问题;针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物监测分类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可能会导致某些气体数据重复,而另外一些必要的气体数据没有负责人来试验检测,浪费人力与资源的同时,难以取得全面监测气体环境的目标。

1.3实验室分析处理工作有待提高

大气环境的监测最终步骤是将所采集的样本送往环保部门的实验室进行试验,通过仪器监测以及数据分析得到结果。因此,为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就必须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等。然而在许多地方的环保部门难以达到以上几点要求。国家下发的环保资金被细分到各个领域后,大气监测部门所获取的资金不足以支撑诸多昂贵精密仪器的购买与维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验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另一方面,目前许多从事大气环境检测的人员专业知识能力并不高,对于检测结果所能够得到的数据不能够进行全面的分析,每天的工作仅仅是重复的进行检测实验,难以主动发现问题,不利于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国许多地区的大气监测实验室需要提高现有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2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对策

2.1提高采样环节科学性

气体采样是大气质量监测的第一步,所采集的样本需要具有代表性。首先,检测人员需要对所监测的区域进行优化采点工作,通过对当地地理环境的详细调研来选择大致的采样地点范围,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五点采样法,平行采样法,确定每次大气采样的具体地点并做好标记,根据当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气候条件制定采样频率以及采样时间、条目。其次,所采集到的气体样本需要放入密封的瓶子中储存,采样瓶外贴上标签,标明采集时间,地点,并将储存样本的容器保存在干燥的储藏柜中。环保机构应对气体采样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气体采样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2完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大气环境监控是一个由很多复杂的环节构成的系统过程,因此,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监测工作的精确可靠,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生活提供决策。为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过程质量,需完善每个环节的操作与制度。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分为室内工作与室外工作,室外工作主要包括气体采样环节,在对采样环节进行制度化时,需要全面考虑样本的代表性、综合性、精确性、准确性等,对采样工作的程序以及样本的储存进行严格的规定;而室内工作主要是实验分析过程,针对各项精密仪器的使用与维护,相关部门也应该设定具体的负责项目,不同物质的监测分析也需要制定不同的实验步骤,各个地区的环保检测部门可以根据相应的实验设备进行灵活调整。只有从各个方面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够确保大气监测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2.3提高实验分析工作效率

实验分析是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一环,精密的实验测试仪器以及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都能够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大气监测包括对大气中各种成分含量的检测,涉及到复杂的分离分析方法,尤其是许多微量成分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实验过程对仪器的精密程度要求较高,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对此,环保机构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由计划的为各地检测机构提供仪器购买经费,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此外,实验试剂的保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工作需要及时且快速,按照规定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计算,灵活处理异常数据以及错误数据,整理环境监测报告。最后,所有的试验工作人员需要经过定期的培训以及上岗测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检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4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信息体系

公众对于大气环境的质量拥有知情权,在进行一系列的样本采集以及实验分析工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以及报告应当提供给社会公众,让大家了解当地空气质量。政府应当建立一个独立的监测信息网站,定期更新大气成分数据,为公民提供大气指标预警服务,并积极举办大气相关知识的普及讲座,让所有公民一起监督环保工作。除此之外,水质监测数据,土壤监测数据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应当通过相关的网站,并且将这些网站链接成相关的信息系统,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透明度。

3结论

随着我国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重要性不断凸显,而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则是为了确保大气监测工作的准确性、精密性、科学性与可靠性,从而更好地为环保机构提供数据,辅助决策。我国目前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实行较晚,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度不够完善,大气采样的过程随机性较大导致最终实验结果不稳定,样本实验分析过程的工作效率不高等等。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各个地区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各级环保部门与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让责任明确到个人;其次,大气采样的过程也应该逐渐规范化,提高采样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通过引入精密仪器,定期员工培训等方法提高实验检测环节的效率;最终,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动态更新的大气信息网站向民众提供大气数据,接受社会的监督。

参考文献:

[1]艾琳.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2):120.

[2]杨婷.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8):82.

第3篇:大气环境研究范文

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与乡村、环境与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农村环境政策何去何从?文章首先分析当前环境污染的现状及面临的压力,接着从环境政策体系及个别具体的环境政策两个方面对环境政策在农村的不适应性进行分析,最后从移植成功的城市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环境立法、向引导性环境政策转移及建立“谁受益、谁补偿”的环保新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农村环境政策的创新之路。

摘自《新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发展规划与大气环境研究

首 页 农村研究 人口问题 伦理道德 社会相关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当前位置:主页>社会>社会相关> -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发展规划与大气环境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发展规划与大气环境研究 来源:

第4篇:大气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全球性;问题

1大气污染的危害

1.1对人体的危害

近些年来,世界患咽喉、肺部以及呼吸系统方面疾病的人数急剧上升,且死亡率居高不下,这与大气污染有直接关系。大气污染的开端,可以追溯至18世纪中后期,当时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随之出现了著名的“羊吃人”运动,大量农民被赶往城市,农田改为牧场,用于畜牧业,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以此为开端,工业时代正式来临,此后两百年间,发达的工业为英国带来了巨大财富,但工业部门也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气,作为英国工业的心脏,伦敦和伦敦百姓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1952年,伦敦爆发了著名的伦敦雾事件,从12月5日开始,到12月9日,被严重污染的大气受风力等因素影响,聚集在伦敦市上空,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造成了4000人死亡,而在随后两个月里,又有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伦敦雾事件成为了人类对大气环境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转折点。人类开始意识到大气污染的巨大危害,并开始重视环保工作。

1.2对其他物种的危害

大气污染在危害人类健康的同时,也会危害到其他生物,比如酸雨的影响。酸雨为植物的生长带来许多不利因素,植物中的有害物质会大量增加,对草食动物造成影响,而有毒物质影响草食动物的同时,还会在其体内沉积,又进一步造成了对肉食动物的影响,同时,死亡的动物尸体会重新进入生态系统,导致恶性循环。

1.3对地球整体环境的危害

地球上的生物和其他各方面不同程度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当这种影响到达一定程度,其危害往往会集中爆发,比如臭氧空洞。臭氧层的存在可以阻挡太阳紫外线的直射,对地球生物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自1984年英国学者在南极发现臭氧空洞以来,关于臭氧空洞的修补等相关工作一直在讨论和进行之中,而相关研究则表明,臭氧每减少1%,患皮肤癌的人数就会增加4%-6%,同时,患白内障和传染病的人数也会大量增加[1]。

2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2.1工业废气排放

工业废气指工业生产过程中燃料燃烧产生的各种含有污染物气体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氟化物、氮氧化物、氯、氯化氢、一氧化碳、铍化物、烟尘及生产性粉尘等。这些气体排入大气后,可能会随着呼吸进入人体,或者形成酸雨、破坏臭氧层,对大气的破坏和人体的危害都十分明显。不可否认的是,工业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变化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几千年。但对大气和环境的破坏速度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如何在工业发展和环境、大气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2]。

2.2机动车车尾气排放

机动车车尾气中含有的各类化合物超过100种,其中不乏各种污染物,包括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机动车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从19世纪末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现代汽车以来,仅仅100多年间,汽车成为了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仅我国目前的汽车数目就超过1.5亿台,其他的机动车数目更多。这些机动车在使用过程中会将大量尾气排入大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3整体环保意识的薄弱

需要注意的是,人类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时间并不长,尽管在古代社会已经有相关论述,但并未引起充分重视,我国古代典籍《吕氏春秋》中,曾有“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论述,反映了古人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自工业革命以来,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凌驾于环境保护之上,各国对环境保护和大气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直到伦敦雾等事件的爆发,这是导致大气污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3大气污染的可行防治措施

3.1限制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机动车相关产业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由欧美国家向亚非国家普及,为交通等行业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对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相关限制,要充分考虑具体实施环境和其他方面的可行性,目前看来,可以采取限号、完善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确定尾气排放标准、严管尾气超标机动车、对大排量机动车额外征税等措施对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加以限制。限号措施是目前已经实施的措施之一,缓解了我国主要大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尾气排放[3]。完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对地方公共交通建设的加强,包括地铁、公交车、公共单车等方面,地铁具有速度快、载客量大的优势,目前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已经开通,是可以继续推广的。公交车作为一种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运营多年,可以在现有线路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改造,增加舒适性、新线路等,公共单车则几乎可以完全做到零污染,同时对增强人体素质有一定好处。提倡绿色出行,主要是指利用无污染工具出行,包括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单车、步行等,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在速度上是基本可以满足出行要求的,单车出行和步行则可以在无污染基础上起到锻炼的作用。确定尾气排放标准是指对不同类型、大小的车辆设定尾气排放标准,便于进行统一管理,同时为管理提供了相关依据。严管尾气超标机动车是指在确定尾气排放标准的情况下,对超过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进行相关处理,使污染较大的机动车渐渐退出市场。对大排量机动车额外征税,是指尾气排放量较大,但不超标的机动车额外征收大气污染费用,使用户渐渐放弃大排量机动车,从而达到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目的。

3.2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机构,主要是指对国民经济各部分所占比重进行调整,对污染较大的行业企业进行整改,减少其排放的废气量。目前看来,工业企业是废气排放的主要部门,包括火力发电企业、制造工业企业等。对这些企业的优化改革,应遵循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优质产能两个基本原则。一些规模较小、污染较大的火力发电厂应予以淘汰,同时,对保留的火力发电机组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级,改良生产工艺,从而降低废气排放的总量[4]。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意味着应加强对服务行业等新兴行业的投资比重,适当减少对工业相关部门的投资额度,减少废气排放量的同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更加平衡。

4总结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点大致相同,其关键部分之一都是对环境保护和大气保护的重视,基于大气环境在社会发展和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加大保护力度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欣.对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6(06):129.

[2]黄飞,张子健.关于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36):132-133.

[3]周媛,邢德山,谷建功.对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02):296.

第5篇:大气环境研究范文

摘要: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部分。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大气评价方法中可以看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在工业区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结合某工业园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环境评价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park the environment impact appraisal is part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rom region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e can be seen in the evaluation method, air pollutant emission control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industrial zone h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he article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ndustrial park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analyzed.

Keywords: industrial park; Air pollu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识别和预测区域开发活动对区域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事先制定出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在我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数法和概率统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聚类法。而应用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方法有:标识法、环流形势分型法、物元分析法、统计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性相似优先比法等;其评价模式及理念也有所发展,也有以工业园区作为实例进行研究的。在评价方法中,结合污染综合指数分级标准、评价区域环境污染程度看,其缺点是分级标准概念不准确,无法评价区域质量的级别,缺乏区域质量的综合评价;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较低或过于分散时,计算过程中遗失的信息较多,难以准确反映质量状况。而相对区域大气环境评价的研究也较少,缺乏成熟的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也没有较多的实例可供借鉴。因此,本文以某工业园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例研究中,将评价与预测结合,在计算环境容量基础上,提出污染控制措施。

1 评价因子的确定

1.1 评价等级的划分

根据工业园区的定位和规划,工业园区主要分为饮料、食品加工等。各项目进园将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内主要燃料以天然气和电为主,少数企业使用煤。项目排放的废气污染物主要为烟尘、粉尘、SO2。经初步估算,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烟粉尘:0.417t/h、SO2:0.12t/h。

根据等标排放量计算公式,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1)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大气环境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0i采用《GB3095-1996》中的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Ⅱ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其中:TSP日平均值为0.3mg/m3;SO2小时平均值为0.5mg/m3。

根据各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标准计算得各污染物等标排放量为:

PTSP=1.39×108m3/h、PSO2=0.024×107m3/h;PTSP和PSO2均<2.5×108m3/h;

项目区周围地形特征为丘陵。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规定,确定本项目区域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Ⅲ级。

2.2 评价因子的确定

按照《环评法》规定,评价因子为:现状评价因子:SO2、NO2、TSP;影响预测因子:SO2、TSP;总量控制因子:SO2、烟(粉)尘。

3 评价方法及模型

3.1 评价区概况

某工业园用地形状呈狭长的梯形,总规划用地面积134.01hm2。工业园区用地性质为I、II类工业区,以食品、饮料等产业为主,设立高新科技园,并规划建设相应的配套工程。

3.2 现状评价方法

1)监测方案

①监测点位布置。总共设置4个大气监测点。

②监测频率。SO2、NO2:每天监测4次,每次监测时间为1小时,各小时采样频率为:7:00~8:00、13:00~14:00、17:00~18:00、21:00~22:00。

TSP:连续5天作日平均值监测,每日两次,频率为7:00~14:00、14:00~22:00。

③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监测分析方法执行。

2)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指数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算法简单,精度较高,效果更好。其数学模式为:

(2)

式中:Ii—i种污染物的单项指数;Ci—i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Si—i种污染物评价标准(mg/m3)

3.3 预测模型简介

1)气象因子

根据气象站多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风速1.9m/s,实测最大风速19.8m/s,盛行风多年平均频率:静风24%,西北偏北风16.1%,北风11%,西北风10%。

2)预测模型

由于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及种类复杂,每个排放点的源强也难以确定。为此,本评价采用箱式大气质量模型。

这种模型考虑多源对整个区域影响,箱式模型主要用于宏观预测区域开发活动对大气的环境影响。这里的“多源”包括污染浓度与时间的变化因素及污染物的衰减等;也对区域不同高程的大气状况进行预测,其结果与实际污染情况更相近,相比其他预测模型,更能客观地反映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3)

当式中t很大时,箱内的污染物浓度c随时间的变化趋于稳定状态,这时的污染物浓度称为平衡浓度cp,由上式可得:

(4)

式中:l—箱体的边长(m);h—箱的高度(混合层高度m);c0—初始条件mg/m3;K—污染物的衰减速度常数;Q—污染物的源强(mg/s);u—平均风速(m/s);c—箱内的污染物浓度mg/m3;t—时间坐标。如果不考虑污染物的衰减,即K=0,当污染物稳定排放时,由上式可得:

(5)

4 预测结果与分析

工业园内主要使用天然气作燃料,少数企业有可能使用燃煤,根据污染源分析结果,区域SO2排放量为169.9t/a,TSP排放量为59.93t/a。

根据箱式模式,工业园区箱体的长度l取1.15km(1150m);箱的高度h取中性平均风速混合层高度高782m;平均风速u取2.0m/s;污染物的源强Q;初始条件,选取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值作为计算依据,SO2:0.0453mg/m3,TSP:0.130μm。

预测的工业园区污染物浓度见表1:

表1工业园区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预测

从表1中的预测结果看,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燃烧过程中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很小,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小。

4.3 环境容量的确定

对大气污染物而言,区域排放总量限值可依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T13201-91)推荐的A值法确定。

(6)

式中:Qak—总量控制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万t);Si—第i功能区面积(km2);n—总量控制区中功能区总数;Cki—GB3095等国家和地方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与第i功能区类别相应的年日平均浓度限值(mg/m3);C0—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年日平均浓度;A—地理区域性总量控制系数(104km2/a)。

在按(GB/T13209-91)推荐A值(2.8)及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规定C0取值后,由此计算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SO2和TSP允许排放量,见表2。

表2 SO2和TSP 允许排放量

由于工业园区排放源以低矮源为主,排放源低于15m,故SO2环境容量按低矮排放源计算结果设定:SO2按其计算值95%计,为284t/a。综上,按照本模式计算得到的工业园区SO2的大气环境容量为:284t/a,TSP为:950.2t/a。

5 污染物控制措施及建议

为避免区域开发对大气环境的破坏,园区开发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污染物控制措施,即“源头把关+末端治理+跟踪监测”的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1)严格执行政策总量控制,严把企业“入园”关口。严格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合理分配区域环境容量,严把入区项目环境门槛关,入区企业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促使区域内现有大气污染企业整改污染治理措施,达标排放;对于新入园的企业,不能超过园区限定的总量,符合区域大气环境容量要求的方可入园。

(2)优化能源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对于工业区内现有以煤为燃料的企业,鼓励其进行“煤改气”工程;对于新入园企业,应严格控制新上燃煤锅炉以及以煤为能源的项目。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在宏观管理应考虑企业的环境效益,对采用先进清洁工艺,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应有鼓励的办法和措施,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应重罚直至关停。

(3)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追求经济总量时,要重视生活质量,讲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健全企业的环保管理和监督,有计划进行监测和不定期检查且在工业园区及相关部门一定范围内通报检查结果。

(4)加强评价后跟踪监测,督促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大气污染物监管和治理,现有除尘等环保设备必须正常运行,除尘效率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强化生产废气的治理,达标排放。加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并督促环保措施的落实,跟踪监测环境质量,随时提出补充及环境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第6篇:大气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 循环经济 动力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主义运动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代表。鲍尔丁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它要靠不断的消耗自身有限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最终会因为耗尽物质而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原来的“单程式经济”。这种理论启发了人类经济活动必须从单向线形经济转向符合生态规律的循环反馈式经济。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系统地考察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向全世界发出了100年后经济增长将会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同期,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在为解决环保问题而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逐步由单纯的末端治理,发展到从源头预防、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后再生循环利用。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在这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发达国家都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

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理念:一是生态经济效益理念,这一理念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实现物料和能源的循环往复使用,以达到废物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二是工业生态系统理念,要求企业之间产出的各种废弃物要互为消化利用,原则上不排放到工业园区以外,其实质就是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组织园区内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三是生活垃圾无废物理念。这种理念本质上要求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处理要由无害化向资源化方向过度,要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或在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展开。

杜邦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卡伦堡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DSD(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模式。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日本模式。2000年,日本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提出把整个社会建成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循环型社会是指限制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

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存在于微观经济活动中,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则是企业,企业能否真正参与循环经济并发挥循环经济主体作用,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发达国家,企业都积极对循环经济发展做出响应并努力进行实践。通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国外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主要表现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

(一)内在动力

首先来看杜邦模式,该模式又可以称为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中,美国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在企业内部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使企业在整个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再看一下卡伦堡模式,该模式又称为是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中,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的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其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费用,给每个企业都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上述两种模式中,企业都是积极主动参与到循环经济中,无论是杜邦公司的内部改革还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那么这些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直接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两种模式中,企业参与循环经济之后有什么变化:到1994年杜邦公司的总废物减少了1/4,有害废弃物减少了4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0%;卡伦堡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不仅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费用减少,而且以贸易的方式获得原材料,大大降低了成本,使企业获得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在园区内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参与循环经济最终都为上述两种模式中的企业带来了收益,正是因为最终可以获益,在这两种模式中企业都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属于“经济”范畴,具有经济属性,因此作为循环经济主体的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时一定会考虑经济效益。如果只在物质上循环,经济上是负效益,企业将失去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直接的内在动力仍然是从中获利。

下面将对循环经济的“3R”原则展开分析,进一步证明参与循环经济确实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持续赢利性增长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而从根本上讲,一个企业要赢利,必须从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两个方面着手。如公式1所示:

毛利=总收入-总成本公式1

企业可以通过扩大销售量、提高产品单价等方法增加收入,也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技术优势等方法降低成本,但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各种生产资源的价格不断上升,尽管各种替代资源不断产生,但价格也较原来有所提高,如何更好的增加企业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竞争并获取竞争优势必须研究的课题。

循环经济3R原则主要包括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是指在投入端实施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主要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这一原则对于企业来说等于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减少,在不影响企业原有生产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投入的减少就是投入成本的减少,可以增加企业毛利。

再使用(Reuse)原则是指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产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下、用尽可能长的时间而不废弃,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一原则对于企业来说则要求其在产品设计时要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如产品的标准化,这样有利于维修和升级替换。经管企业在提高产品和资源利用效率时的投入成本要比原来有所增加,但随着企业产品标准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企业将逐渐形成规模经济,而生产成本也将逐渐下降,长远来看,再使用原则仍然可以增加企业毛利。

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无论是原级再循环(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还是次级再循环(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这种可利用资源的获取价格对于生产企业都是低廉的,而产生可利用资源的企业更可以因此而获得一定的收益。再循环原则同样可以减少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因此,我们说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最终将一定可以从中获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这个内在动力就是获利。

(二)外在动力

尽管从长远来看,参与循环经济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但却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立即参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企业短期内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而且很多企业没有资金用于产品设计来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目的;还有一部分企业即使有能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但它们并不愿意为社会作贡献,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当存在以上原因时,促使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将无法起作用,此时只能依靠外界力量来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

下文将从循环经济的另外两种模式展开分析。首先看一下DSD模式——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该模式主要是在社会层面上展开。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组织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该模式成立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有效地保护了原材料资源,将整个消费和生产改造成为统一的循环经济系统。尽管政府也参与其中,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如果盈利,DSD还会返还给企业或相应减少第二年的收费。

再看一下日本模式,2000年日本把建立循环型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并将该年定为“循环型社会元年”,颁布和实施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动基本法》等6部法律,通过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确保循环经济得以实现,并制定鼓励循环型社会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静脉产业,以政府绿色采购来启动和引导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

在这两种模式中,无论是通过社会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还是建立循环型社会,政府都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无法发挥作用时,就需要外在的力量来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的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外在动力主要包括:

立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律规章予以保障,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已有的循环经济立法可以看出,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促使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如美国加州《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规定玻璃容器必须使用15%-65%的再生材料,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再如日本的《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规定,电视机、冰箱、空调和洗衣机四种家用电器必须回收利用,并且规定空调的回收利用率为60%以上、电视机为55%以上、冰箱为50%以上、洗衣机为50%以上,规定时间内生产企业达不到标准的将受到相应处罚。

政策。法律具有强制性,强制企业必须参与循环经济,但一个国家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在强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同时,给企业各种优惠措施,引导其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响应,这样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向企业实施优惠。如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销售税10%;荷兰规定采用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而其他投资的折旧期通常为10年。

当然,对于一些缺少参与循环经济意识、容易形成资源浪费的企业,政府也将通过各种政策予以管治。如美国加征新鲜材料税,以促使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多用再循环产品;日本规定,废旧物资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第7篇:大气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学衍生企业 治理结构 绩效 关系

引言

Zhang(2009)将大学衍生企业定义为:由大学雇员所创立的企业,即学者创办的企业。在我国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中,母体大学、学者在其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而,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应当具有天然的技术及人才优势,但是,现实中我国众多大学衍生企业,甚至包括成功上市(IPO)的大学衍生企业(股票市场称之为高校概念股)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李维安,2004)。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是企业内部治理的问题,抑或是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相比国外大学衍生企业,我国众多大学衍生企业的成长机制和治理关系可能显得更加复杂和多样。目前为止,国内学界的有关讨论也仅局限于几十个较为知名的上市大学衍生企业,且多集中从整体治理水平上进行分析,没有深入探讨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各子维度对大学衍生企业绩效水平的作用关系。本文运用李维安等(2010)“行政型”和“经济型”二重治理环境划分来探讨:在不同治理环境下,我国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的内部各子维度同其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呈现出何种特征?

理论及假设

在以技术资源禀赋为核心的大学衍生企业治理中,母体大学在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和利益分配之中将或多或少占据一席之地(Zhou Y,2008);Shane(2002)发现,在大学衍生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拥有技术资源优势的学者也将在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处于不同治理环境之下的大学衍生企业也必然将呈现出不同的绩效水平。因此,本文从母体大学、学者以及治理环境三个层面,具体提出以下五个假设来探讨我国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机制与特点:

(一)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中母体大学的作用

Di Gregorio 和 Shane(2003)认为母体大学在路径引导、平衡学术与商业利益、整合资源三个关键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并能有效促进衍生企业的持续成长。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创立之时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是母体大学,其他来源还包括母体大学技术入股、个人技术入股、政府资助、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Weiping Wu et al.,2011)。积极鼓励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资本结构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而企业资本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稳定收益和产生协同效应(陈晓、江东,2001)。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的资本结构特征,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绩效。那我国大学衍生企业是否也倾向于多元化资本结构特点呢?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同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大学衍生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多以中小科技型企业为主体(Weiping Wu et al.,2011)。已有研究表明中小型企业倾向于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这有利于降低成本或风险(Stulz, R,1999)。企业集中的股权意味着有限的财务风险分担和较高的资本成本,会导致企业所有者在引进新的投资时更加谨慎,而不愿意过多地负债和接纳新的投资人(Randoy,T. et al.,2003),因此,股权比例过于集中使得潜在投资者害怕大股东的侵权行为,这势必损害企业价值和运营绩效。母体大学对大学衍生企业的投资比例大小将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影响,根据现有文献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我国大学衍生企业中母体大学的股权比例同企业绩效负相关。

(二)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中学者的作用

Damiano Bonardo等(2011)通过对来自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的大学衍生企业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大学衍生企业在IPO之际,有学者出现在企业高层团队里可以促进大学衍生企业市场价值及运营绩效的提升。夏清华等(2010)通过对影响大学衍生企业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大学衍生企业的管理者来自外部利于企业的持续成长。本文认为,高级管理者为双肩挑的学者,在公司的日常治理过程中,可以有效发挥其自身拥有的专业和技术的优势,以此提升大学衍生企业的绩效。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我国大学衍生企业中学者双肩挑(既负责科研又担任企业高级管理者)同企业绩效正相关。

大学学者作为大学衍生企业治理中的重要成员,其对企业治理过程中投入程度将会对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效果及效率产生怎么样的作用呢?Zucker和Darby(2002)对生物技术型大学衍生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学者尤其是明星科学家的技术和知识优势对企业的创新和成长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Zhang(2009)发现一旦学者改变自身职业路径,决定在大学衍生企业中投入大量资金,并积极参与到大学衍生企业创生过程中去时,则能够很好地提升企业市场价值或运营绩效。李雯、夏清华(2010)研究发现,学者投入大学衍生企业时间与精力越多,则企业能够获取更高水平绩效。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学者对大学衍生企业的资金投入同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学者对大学衍生企业的时间投入同企业绩效正相关。

(三)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环境的调节作用

李维安(2010)分别对行政型、经济型二重治理环境进行定义:行政型治理环境是指,以资源配置行政化、经营目标行政化和人事任命行政化为治理模式的企业治理环境;经济型治理环境是指以产权制度和委托理论为基础,一切经营活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治理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家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毋容置疑,母体大学同大学衍生企业间的治理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应的治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着转变。La Porta(200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外部良好的产权保护制度等公司治理环境能够有效降低控制权的私有收益,减少大股东的“隧道行为”,并促使大股东将更多的利益与其他股东共享,以此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李维安等(201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治理环境对企业绩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经济型治理环境能够提升公司绩效,而行政型治理环境则降低了公司市场绩效。我国的大学衍生企业所处的治理环境将对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结构及运营绩效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国内现有文献并没有给予解释,本文在学者李维安二重“治理环境”概念基础上将治理环境视为企业的内生性变量,在不同治理环境下,企业的治理结构将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经济型治理环境对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行政型治理环境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起反向调节作用。

图1为本文的研究模型。

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的获取分为三步:第一步,为预调研。课题组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完成问卷的初步设计,并在湖北省内展开预调研,请填写者提出反馈意见,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73份,回收率为60.8%,在预调研数据基础上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并进一步修改完善测量题项,最终确定正式调研问卷。第二步,为正式调研。课题组以邮寄形式向全国112所“211工程”大学衍生企业累计发放问卷550份,回收410份,回收率为74.5%,其中有效问卷395份,总有效率为71.8%。第三步,问卷抽样。从回收的395份有效问卷中进行抽样,主要收集了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在2007-2009年期间运营绩效的信息以及治理结构现状,剔除一些企业信息不完整和年度数据有缺失的问卷,总共获取212家非上市大学衍生企业的相关数据。本研究运用Spss13.0及Amo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二) 变量测量

对绩效的测量。参照Ensley, MG 等(1999)对企业成长绩效衡量指标的选取办法(选取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收入以及利润率作为绩效的衡量指标),本文对非上市大学衍生企业的绩效变量选取如下两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指标:近三年的年均销售收入的自然对数(ln Sales)、近三年年均销售利润率(ROS);对治理结构的测量。本文结合非上市衍生企业的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主要选取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衡量指标进行探索性测量,资本构成Capital为分类变量;股东构成Stakeholder根据控股主体不同分别赋值;学者职位Position、投资状况及服务公司时间根据其实际情况赋值。另外,为了较为准确反映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结构水平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本研究还控制了公司的行业特征(Industry)、雇员人数(Employee反映企业规模)等因素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本文将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环境设置为虚拟变量,若大学衍生企业为母体大学所有或控股则划分为行政型治理环境类,赋值为1,其他则为经济型治理环境类,赋值为0。

(三)实证结果及讨论

1.描述性统计。表1及表2分别表示各主要变量在不同治理环境下的分类统计结果、各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由表1可知,经济型治理环境下的大学衍生企业同行政型治理环境下的大学衍生企业的绩效之间有显著的差异,经济型治理环境下的大学衍生企业绩效好于行政型治理环境下的企业;在治理结构方面,资本机构、持股比例、学者投资有比较显著的差异。由表2可知,主要几个被解释变量同绩效的主要测量指标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主要解释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不太明显。

2.假设检验及结果。本文首先对全部抽样企业进行多元回归分析。Model1仅放入控制变量,Model2加入6个主要解释变量,Model3再加入交互项,Model4-6变量放入方法相同。由Model4的结果可知,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中的资本结构同企业绩效(测度指标为ROS)之间有较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β=0.12(p

为了验证经济型治理环境的调节作用,本文接下来对不同治理环境下的企业治理结构同企业绩效进行分组回归,由表3模型1与模型2中资本结构Capital系数分别为β=-0.144(p

结论

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中各要素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作用效果,并且会因治理环境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特点。本文从母体大学、学者以及治理环境层面出发,运用我国212家大学衍生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学衍生企业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学者对于大学衍生企业时间的投入力度同企业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二,母体大学在大学衍生企业中的持股比例以及学者在大学衍生企业中的资金投入同企业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三,行政型与经济型治理环境对我国大学衍生企业治理结构子维度(除学者双肩挑任职)同绩效作用关系起反向的调节作用。由以上结论本文可以获得一些政策性启示:我国大学衍生企业在治理结构的设计当中应当鼓励资本结构多元化,以此降低治理的成本和风险;学者要慎重考虑自身在大学衍生企业中的资金投入,在参与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应当在知识、技术以及管理咨询上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大学衍生企业的治理结构应向经济型、市场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当然,本文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没有进一步考虑大学衍生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如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可能会对治理结构维度要素同绩效的影响产生作用;另外,在治理结构子维度选取上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以上不足也是本文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Junfu Zhang.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pin-off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using venture capital data[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9(34)

2.Zhou Y. Inside story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Making Silicon Valley in Beijing[M].Lanham, MA: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8

3.Shane S.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University spinoffs and wealth creation[M]. Northampton, MA:Edward Elgar,2004

4.李维安,谢永珍,程新生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2)

5.李维安,邱艾超,古志辉.双重公司治理环境、政治联系偏好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转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6)

6.Shane S, Stuart T. Organizational endow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art-up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 48 (1)

7.Di Gregorio D, Shane S. Why do some universities generate more start-ups than others?[J]. Research Policy, 2003(32)

8.Weiping Wu,Yu Zhou.The third mission stalled? Universities in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1(8)

9.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J].经济研究,2001(8)

第8篇:大气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正常人明尼苏达多相人格特征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MMPI profile between patients with recoveryofschizophrenia,patients with bipoiar disorder and normal controls.Methods:58 normal controls,328 patients withrecovery of schizophrenia and 34 patients with bipoiar disorder were given test of MMPI with Psychological CT and the T scores of each scale of MMPI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①most scales of MMPI in 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schizophrenia and bipoiar disorder,except scales of L and Mf,exhibited elevation in comparison to normal controls;the patients with bipoiar disorder showed higher scores on scales of Hs,D,Hy,Pt and Si than the 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schizophrenia;②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schizophrenia and bipoiar disorder got higher T scores on the item of Regression,Displacement and Projection on the scale of psychological defense style than normal controls.Patients with bipoiar disorder showed higher scores on the item of Displacement than 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schizophrenia.Conclusions:Patients with recovery of schizophrenia and bipoiar disorder showed deviant model of MMPI. physicians are expected to pay attention to intervention with psychological defense style of patients.

Key words:recovery of Schizophrenia;bipoiar disorder;Normal Controls;MMPI.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0-0040-04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在精神科的临床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是精神科常用的心理测查工具。已有较多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与情感障碍患者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结果与正常对照不同[1]。但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比较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以及正常人群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的各量表项目上的不同,试图在临床上有助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提高心理治疗的针对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所有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双相障碍患者系于2008年1月~2009年8月来我院精神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病人,正常对照系在我院心理测查室进行心理测查咨询的正常人群。①正常对照组:58例,男31例,女27例;平均年龄(28.03±8.60)岁;受教育年数(14.95±3.33)年;无重大躯体疾病,无任何符合CCMD-3[2]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无重性精神疾病家族史。②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328例,男210例,女118例;平均年龄(27.27±8.08)岁;受教育年数(11.03±2.53)年;病程5天~30年;符合CCMD-3[2]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③双相障碍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30.53±9.93)岁;受教育年数(10.91±2.09)年;病程1月~14年;符合CCMD-3[2]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经比较,3组受试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数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使用北京海斯曼公司生产的大型网络心理CT系统(版本:1.00TX),由经过训练的心理测查人员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实施方法对受试者进行MMPI测试。在实施前说明测查的目的和意义。要求受试答完566道题。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各量表T分按中国常模不做K校正的T分计算。统计指标:效度量表、临床量表和心理防御机制量表。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经SPSS 13.0统计软件并进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完成。

2结果

2.1正常对照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MMPI效度量表和临床量表高T分量表项目统计结果

2.1.1效度量表:3组Q 量表原始分均小于30。T分大于60的项目统计:①正常对照组(n=58),L7例,F4例,K15例;②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n=328),L60例,F180例,K61例;③双相障碍组(n=34),L4例;F19例;K4例。

2.1.2临床量表:T分大于60的项目统计:①正常对照组(n=58),疑病(Hs)5例,抑郁(D)1例,癔症(Hy)4例,精神病态(Pd)9例,男女子气(Mf)3例,偏执(Pa)7例,精神衰弱(Pt)6例,精神分裂(Sc)5例,轻躁狂(Ma)7例,社会内向(Si)5例;②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n=328),疑病(Hs)135例,抑郁(D)104例,癔症(Hy)111例,精神病态(Pd)158例,男女子气(Mf)69例,偏执(Pa)197例,精神衰弱(Pt)165例,精神分裂(Sc)195例,轻躁狂(Ma)192例,社会内向(Si)45例;③双相障碍组(n=34),疑病(Hs)19例,抑郁(D)21例,癔症(Hy)21例,精神病态(Pd)19例,男女子气(Mf)4例,偏执(Pa)19例,精神衰弱(Pt)25例,精神分裂(Sc)24例,轻躁狂(Ma)16例,社会内向(Si)9例。

2.1.3 临床量表两点编码类型:①正常对照组,无特殊两点编码类型;②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两点编码类型中包含量表6或8的组合共217例(占66.16%),余111例(占33.84%);③双相障碍组,两点编码类型中包含抑郁(D)量表的组合共9例(占26.47%),余25例(占73.53%)。

2.1.4 效度量表与临床量表:两个量表T分均小于60例数统计:①正常对照组20例(34.5%);②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11例(占3.4%);③双相障碍组1例(占2.9%)。

2.2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MMPI效度量表、临床量表以及心理防御机制量表测试结果比较

2.2.1三组MMPI效度量表、临床量表的比较:除量表L、Mf外,余量表均示两患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与双相障碍组比较,后者在Hs、D、Hy、Pt及Si等量表高于前者,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3组剖析图比较见图1。

表1 精神分裂症组、双相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MMPI效度量表、临床量表的比较( ±s)

量表 正常对照组

(n=58) 精神分裂症组

(n=328) 双相障碍组

(n=34) F值 P值

表 说谎(L) 47.43±10.90* 48.52±11.65* 44.95±14.09* 1.48 >0.05

诈病(F) 44.85±9.80* 62.78±15.15 62.50±14.95 38.82 <0.05

校正(K) 52.75±10.61* 47.45±12.50 44.10±11.65 6.61 <0.05

表 疑病(Hs) 46.95±7.85* 56.75±11.93 64.77±14.06 27.82 <0.05

抑郁(D) 43.07±9.96* 53.30±13.21 60.71±13.79 23.02 <0.05

癔症(Hy) 48.48±8.37* 55.49±11.69 64.62±13.77 21.52 <0.05

精神病态(Pd) 47.66±11.87* 59.43±11.09 61.41±12.95 28.22 <0.05

男女子气(Mf) 47.16±8.12* 50.87±10.82* 47.88±10.18* 3.96 <0.05

偏执(Pa) 48.17±10.02* 63.23±12.45 63.35±12.24 38.57 <0.05

精神衰弱(Pt) 45.50±11.12* 58.40±12.74 64.47±13.18 32.34 <0.05

精神分裂(Sc) 44.31±10.99* 60.78±13.41 63.41±13.55 41.23 <0.05

轻躁狂(Ma) 49.60±9.80* 58.43±11.31 57.53±11.66 15.50 <0.05

社会内向(Si) 43.05±12.10* 48.20±11.36 53.44±11.87 9.20 <0.05

注:*、、表示SNK检验结果,标有不同的符号表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相同的符号表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男女子气量表方差分析示有差异,但两两比较,三组未显示有差异。

图1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双相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MMPI剖析图

2.2.2三组心理防御机制量表测试结果:两患者组在退缩、转移、投射等心理防御机制量表方面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与双相障碍组比较,后者在转移量表一项高于前者,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双相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心理防御机制量表测试结果( ±s)

量表 正常对照组

(n=58)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

(n=37) 双相障碍组

(n=37) F值 P值

原始防御 51.45±11.71* 51.01±9.85* 50.26±11.08* 1.43 >0.05

退缩 51.18±9.45* 61.25±11.85 61.62±10.71 19.32 <0.05

压抑 52.25±9.68* 52.48±10.35* 50.79±12.26* 0.40 >0.05

否认 51.67±10.89* 49.39±10.35* 47.12±11.92* 2.12 >0.05

转移 48.69±9.17* 54.85±9.73 60.59±9.37 17.54 <0.05

合理化 48.36±11.38* 50.75±10.41* 48.50±9.88* 4.62 >0.05

投射 47.78±8.71* 53.08±11.25 56.71±8.34 8.79 <0.05

注:*、、表示SNK检验结果,标有不同的符号表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相同的符号表示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作为精神科常见的两种病种,因为均缺乏特异性的、客观的生物学指标,因而目前还主要靠临床实践来进行诊断。MMPI作为一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心理测试工具,已应用于精神科临床,对各种精神障碍进行辅助诊断和人格特征描述。

本研究提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在MMPI大多数量表项目上呈现偏离,表明MMPI在区别正常对照和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障碍上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提示,MMPI诊断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符合率分别达到80%~90%[3,4]。但本研究同时显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与双相障碍组相比较,除与抑郁有关系的量表项目如Hs、D、Hy、Pt、Si外,其余量表均有所重叠,不易区分,即与双相障碍相比,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无特异性MMPI项目来辅助其诊断,提示不能单纯依靠MMPI对两者做出鉴别诊断[5,6],特别是对合并存在双相障碍状和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原因可能与该量表本身的缺陷不能判断症状之间的关系有关,因此,还应结合临床来确立最终诊断。

本研究同时比较了正常对照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在心理防御机制量表的测试结果显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比正常人群更多使用退缩、转移、投射等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在转移机制的运用上,双相障碍患者甚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这可能反映了双相障碍患者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认知特点[7]。提示临床医生要注重对精神病患者心理防御方式的干预,以提高心理治疗的针对性[8]。

参考文献

[1] 王义强,陆斐,骆宏,等.正常人和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2测图的对比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3):152~155.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80.

[3] 黄寅平,赵徐萍.Ⅰ、Ⅱ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MMPI测查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4(2):104~106.

[4] 黄永新.双相障碍患者人格特征分析[J].华夏医学,2004,17(4):489~490.

[5] 魏立莹,赵介诚.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模式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9(1):27~29.

[6] 白建武,尼宝兰,牛淑华.不同精神障碍患者的MMPI测试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1(6):353~354.

第9篇:大气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遥感技术 大气 环境监测 污染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211-01

一、概述

对于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我们的国家都需要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切措施对其实施科学的监测和治理。在对大气环境实施监测过程中,遥感技术作为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遥感技术不只能对大范围的大气环境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进行快速、动态、实时、省时省力地监测,同时还能对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情的发作、开展、停止进行实时、快速的跟踪和监测,这样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形成的损失。

二、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遥感监测就是用仪器对一段距离以外的目标物或现象进行观测,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目标物或现象而能收集信息,对其进行识别、分析、判断的更高自动化程度的监测手段。它所起到的最重要作用就是不需要采样而直接可以进行区域性的跟踪测量,从而快速进行污染源的定点定位,污染范围的核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分布、扩散等,从而获得全面的综合信息。根据所利用的波段,可以将遥感监测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紫外、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大气环境遥感监测作为遥感技术应用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业务上与常规气象要素的监测不同。常规气象要素遥感监测主要是指测量大气的垂直温度剖面、大气的垂直湿度剖面、降水量及频度、云覆盖率(云量和云层厚度) 和长波辐射、风(风速和风向)、地球辐射收支的测量等。而大气环境遥感则是监测大气中的臭氧(O3)、CO2、SO2、甲烷(CH4)等痕量气体成分以及气溶胶、有害气体等的三维分布。这些物理量通常不可能用遥感手段直接识别,但由于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微量气体成分具有各自分子所固有的辐射和吸收光谱特征,如影响水汽分布的主要光谱波长在017μm,O3在0155~0165μm 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吸收带,因此我们实际上可通过测量大气散射、吸收及辐射的光谱特征值而从中识别出这些组分来。研究表明,在卫星遥感中有两个非常好的大气窗可以用来探测这些组分,即位于可见光范围内的 0140~0175μm 的波段范围和在近红外和中红外的0185μm、1106μm、1122μm、1160μm、2120μm 波段处。

三、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根据遥感技术的工作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主动式遥感监测和被动式遥感监测两品种型。

1、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监测

星载或机载的微波雷达是当前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的主要监测技术。主动式雷达是由发射机经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向目的物发射,随后再应用同一天线对目的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停止承受后显现的一种传感器。回波信号的振幅、位相因物体的不同而不同,基于这一点就使其在承受处置后,目的地物的方向、间隔等数据能够观测出来。目前,多数国度都停止了空间雷达探测方案的制定。如:1993年美国NASA首先应用机载的探测雷对大气中气溶胶的散布停止了监测;1994年Bourdon.A在希腊雅典应用机载差分吸收雷达对雅典市上空的光化学雾停止了丈量,取得了一些大气污染物如SO2、NO2、O3和气溶胶等的空间散布数据。

2、大气环境的被动式空基遥感监测

当前大气环境的被动式地基遥感的主要监测技术有:太阳直接辐射的宽带分光辐射遥感、微波辐射计遥感、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所谓的太阳直接辐射遥感是应用日光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散射,对大气组分停止丈量,它是通过对可见光的丈量,来对气溶胶的反演,应用紫外线波段来对大气臭氧、二氧化碳等丈量。由于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大气分子的吸收辐射可产生特定的谱线,且不同分子及不同的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谱线不同,微波辐射计就是经过对这些不同的辐射频率信号的承受,从而对大气组分停止反演。应用微波辐射计可将大气臭氧和氯化物丈量出来,其对大气臭氧的丈量精度和地基陶普生光谱仪丈量精度差不多。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是一种以太阳为光源的被动式地基遥感手腕,大气中气体分子以及大气气溶胶粒子会散射和吸收自大气上界入射到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在空中所接纳到的太阳辐射,包含了大气中气溶胶信息,经过接纳到的辐射停止丈量,就可将气溶胶的信息反演出来。从当前情况看,最为精准的办法就是采用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来丈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多波段光度计遥感通常被用来对卫星遥感的结果停止校验,如应用MODIS卫星材料对北京地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停止了丈量,与此同时也与应用空中光度计对北京地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停止的丈量结果停止了比拟。通过实验可以证明,两种办法的丈量结果即精度相当,这也阐明了应用卫星遥感对气溶胶的监测,是一种地基遥感监测较好的替代办法。

四、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大气环境遥感的定量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全球化

地球观测系统( EOS) 是划时代的长期发展的伟大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对环境与气候变迁、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气遥感在EOS 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现有的大气遥感尤其是大气环境遥感的“定量化”和“系统化”水平远还不能满足环境与气候变迁要求,仍需要加强。

2、高光谱、高时间、高空间及多角度、多时相、多偏振等多种数据源的综合应用

从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研究情况来看,他们在研究中对于大气环境遥感所用的数据源研究要求的并不高,不只是受陆地卫星数据等单一数据源的限制,同时还需要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或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源。

3、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不断发展,其优势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将遥感监测运用于大气中各种污染气体监测中,突显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它能较为精确地提供在燃烧火焰里的激发态分子的转动或振动的详细信息

对各种红外源实行远距离的非接触型遥测;监测速度快、精度高;对光谱辐射的能量分布实行绝对监测。总之,遥感技术的发展以与普及,对于实现科学有效的监测大气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帮助,从而有助于保护大气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静茹《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