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第1篇: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特征

自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媒体凭借其信息承载能力,促进了教育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同时,从教学内容来看,自媒体丰富的信息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为多元化,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可选取性。从教学表现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图文、声音、视频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自媒体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自媒体超越时空的限制,能够实现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即时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学习主体性。

2.自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信息渠道更为多元化,自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价值观、思想政治意识方面。身处多元信息形态中的大学生也非常容易受到外来观念干扰,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精准实施。同时,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甄别选取能力不足,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媒体的泛化使得信息资源难以管控,信息过滤的难度增大,导致产生信息监管的盲区,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超出了高校所管理的范畴。此外,自媒体有着注重分享与体验的特征,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充分应对。而自媒体时代,学生更乐于分享与体验,更倾向自由独立的学习模式,也给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3.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1)构建自媒体教育平台,建立良性互动机制。自媒体时代,高校需要确保对于自媒体平台建设的足够重视,构建起学校自媒体教育平台,加强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构建起良性互动机制。自媒体平台的构建应当有效集结教师、学生部门、党团组织机构等力量,共同开发建设与使用好校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同时,传统媒体有着客观真实、权威性强等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善于整合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功能,充分发挥两者的效用,不仅要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更要改变大学生行为,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方法。自媒体满足了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并逐渐成为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来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充分利用自媒体,结合大学生特征,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方法,积极融入大学生喜爱的互联网环境,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多开展大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需要积极鼓励高校、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应用自媒体,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构建起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大学生思想的及时引导。

(3)提高理论修养,加强队伍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而言,身处自媒体时代,必须要全面提升自身理论修养与人文修养,培养自身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进行。具体来讲,教师应当加强对自媒体的研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建立,与大学生实现积极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动态,通过轻松自由的沟通实现言传身教。教师也需要加强对教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在课堂当中,需充分利用自媒体特征,采用讨论、启发教学等方法,以开放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对于高校教学工作者而言,必须要充分掌握自媒体时代特性以及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合理应用自媒体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

参考文献:

第2篇: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媒体对传媒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理念、方式还是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方式、受众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对一线记者的采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一线记者要结合新媒体的时代背景,实现自身采编能力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契合新媒体发展的需求。

新媒体及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1.新媒体

新媒体的“新”代表的是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型技术所产生的。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更加先进。从理念上看,新媒体弱化了传统媒体单一化传播行为,实现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深度交融与互动,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成为传播者。从方式上看,新媒体利用新技术扩大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例如,新媒体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电脑,通过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实现传播,传播范围更广,广播内容更加多元。

2.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1)新媒体时代受众行为产生了变化。受众是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传播行为是基于受众产生的,受众的行为产生了变化,包括受众心理和受众接受行为。首先看受众心理。“受众”一词的产生是基于“接受的大众”,也就是传媒中的“接受方”。在传统媒体下,受众的“受”心理较强,面对传播的新闻是被动的接受,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播出的内容来了解新闻。但是在新媒体下,受众的“受”开始弱化,受众可以通过丰富的传播渠道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受众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来新闻,成为传播者。其次看受众接受行为。受众接受行为的改变是基于渠道的丰富,传统受众在传媒行为中的接受渠道只有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接受渠道可以是智能手机、电脑、移动智能设备等。再加上新媒体接受设备的普及性和便捷性,受众更加喜欢利用新媒体设备来参与到传播中。(2)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与受众交互性更高。调查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体时代下,有50%左右媒体的互动渠道没有与受众的互动内容,95%以上的媒体处理和答复受众问题的完成率低于10%。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渠道更加丰富,渠道的形式也更加现代,因此能提升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来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媒体组织也能够及时地收到受众的反馈,通过回复、互访等形式和受众互动。这种更高的互动性让受众成为媒体新闻的评价者和传播参与者,提高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更提升了新闻的传播热度和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附加价值。(3)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竞争更大。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所以使得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大,弱化了传统媒体对于资讯和新闻传播的垄断行为。同时,凭借着新媒体的技术,短视频新闻、微信公众号新闻、名嘴评论等新闻传播形式不断出现,这更加大了媒体和媒体之间的竞争,对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下基层一线记者采编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基层一线记者的采编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影响到基层新闻的质量和基层媒体的发展。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基层一线记者需要根据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和特征来对其自身的采编能力进行培养与塑造。

1.更新传统思想,丰富采编方式,迎合受众行为

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来看,受众的行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基层一线记者要以创新来改变采编方式,迎合受众行为。首先,基层一线记者需要更新传统的传播思想,以新媒体时代下的“新”思想来进行采编工作。基层一线记者要明确新媒体时代对传媒行业、采编工作和记者人员新的要求,了解新媒体时代下的受众行为,以新媒体的观念来武装自己、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创新自己,最终成为了解新媒体、贯彻新理念、体会新工作、熟悉新受众的基层一线记者。其次,基层一线记者需要丰富自身的采编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任何新的技术都可以成为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服务供给和支持供给。因此,新媒体记者要结合新媒体的时代背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丰富采编的方式。例如AI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从而实现采编工作的创新,为新媒体时代下的采编工作提供保障。

2.提升互动频率、增加互动深度

更高的交互性是新媒体的特征之一,所以,基层一线记者需要提升与受众的互动频率、增加互动深度,最终实现媒体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在具体的操作上,媒体机构或基层一线记者可以通过开设公众号、微博、信箱等形式来实现与受众的高频、深度互动。这样,基层一线记者在采编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融合观众的意见,从而编制出符合受众观看喜好的新闻内容。同时,基层一线记者还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邀请观众提供新闻素材,并且针对优质的新闻素材给予观众一定的酬劳。例如,有的广播媒体邀请听众在微信公众号上提供搞笑段子,不仅活跃了节目气氛,更实现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

3.多元采编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扩大媒体竞争力

内容和形式是媒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的空间制约和时间制约已经消除,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大,因此,基层一线记者需要多元采编内容、创新采编形式,从而不断地扩大媒体的竞争力。在采编内容上,基层一线记者的采编内容在保证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新媒体的时代特征来增加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包含了两个方面:对某事件的针对和对观众的针对。从对某事件的针对上,我们观察目前很多新媒体新闻可以发现:深度剖析新闻的流量要远远高于融合介绍新闻的流量。当前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对片面、介绍性强的信息观众很容易就能获取,反而是对某些事件深入分析的新闻比较少,因此,基层一线记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强对事件新闻的针对性采编工作。从对观众的针对上,基层一线记者大都来自本地的传媒机构,因此,可以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采编出针对性较强的内容,从而提升观众的观看欲望。在传播形式上,基层一线记者需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和受众的需求来选择多样性的传播形式。在当前,移动网民的比例占据了总网民的90%以上,而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新闻的网民则占据移动网民的89%以上,因此,基层一线记者需要结合这一现象来丰富移动网络的传播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自建网站平台等多种形式,满足受众碎片化、移动化的新闻接受需求。例如,“央视新闻”媒体在入驻快手短视频后,短短一个月就收到了数千万的关注量,充分说明传播形式选择的重要性。同时,基层一线记者还需要掌握新媒体软件的使用方式,提升采编质量,如利用多种剪辑技术制作出音乐、视频、文字和配音共同结合的新闻短视频,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增加观众黏性,从而提升竞争力。

第3篇: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校 共青团工作 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0-01

科学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使得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共青团作为党的重要助手与后备力量,共青团干部肩负着引领广大共青团员永远跟随党的脚步与方向的使命。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高校共青团工作乃至共青团员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促进共青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

1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特征

1.1 传播迅速,时效性较高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具有较的时效性。将新媒体运用于高校共青团工作过程中,可以及时获取更多的相关数据与信息,有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同时,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借助新媒体还能够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突破,促使青年团员及时了解到更多的讯息与数据。并且,借助新媒体还能够促进广大青年团员的交流与沟通。

1.2 海量信息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媒体的充分运用,产生了海量的信息与数据。借助这些数据,能够为广大共青团员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青年团员在进行资料或信息查找时,借助新媒体有更多的获取渠道与手段,进而提高查找效率与准确性。同时,借助新媒体实现一体化平台的构建,为青年团员提供共享性的交流与信息获取平台,不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是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创新与发展。

2 新媒体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影响

新媒体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了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为青年团员提供共享的知识服务平台。可以说,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运用,不仅是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对我国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创新作用与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信息技术,能够为广大共青团员提供更多的服务,促进团员之间的思想交流。

3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强化的措施

3.1 积极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

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充分利用新媒体并促使其积极发挥作用,是推进共青团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新媒体对时代潮流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也对广大共青团员的思想建设起着一定的冲击。高校共青团工作人员应善于掌握青年团员的特征与变化,并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与生活的影响,进而提高开展效率。例如,可适当强化共青团工作中的新媒体建设,增加与社会新媒体的合作,以新媒体为关键,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工作建设体系,促使其为广大的青年团员服务。另外,日常的工作开展也可借助新媒体信息与工具,不仅能提高共青团工作与社会的联系,还能促使共青团工作现代化的实现。

3.2 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的具备是高校共青团宣传与推广工作进行的关键。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与更新速度都更快,若是缺乏充足的专业素质,难以对信息与数据进行高效利用,进而无法发挥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备更加充分的专业理论支持,以及优异的工作能力。只有工作人员自身对新媒体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保证对其实现灵活运用,才能保证在对新媒体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将共青团精神充分地进行分析与传授,进而促使广大青年团员的信服。因此,高校工作人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专业能力,才能保证宣传工作开展效率的提升。

3.3 借助一体化平台实现深入思想教育

在校园活动与社会活动中,高校共青团需要准确认知与掌握新媒体的特征,在发挥新媒体鲜明导向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借助新媒体实现高效的信息传播与多样化的互动。借助一体化平台,共青团工作人员能够针对青年团员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现象,进而正确地引导与教育,进而实现深层次地思想教育。同时,在构建一体化平台的过程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服务,充分满足青年团员自我发展与思想进步的需要。

3.4 实现活动网络“形式多样化”

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实现多样化形式的活动网络构建,能够为青年团员提供更多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例如,借助微博或直播平台与广大青年团员进行互动交流等方式。同时,积极将新媒体运用到日常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中,包括高校举办的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能够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效提高宣传效率。此外,还可借助新媒体实现网络与线下工作的同步进行,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工作体系,在为共青团员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的同时,引领青年团员思想的进一步深入。

4 结语

通过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借助一体化平台,以及实现活动网络“形式多样化”等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适应能力,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在提高共青团工作效率与水平提升的同时,为广大共青团员提供更好地学习与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 黄畅.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8:176-177.

[2] 王薇,刘开源,张静.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J].新闻世界,2013,08:356-357.

第4篇: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一)大数据环境下新闻传播特征分析

大数据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征也比较显著,主要体现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方面,对用户的主导新闻方向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对其产生了很大改变。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报道者,而在网络用户方面的自由度就相对较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就会对新闻的传播造成混乱,但在新鲜真实的新闻方面也会出现。[2]自媒体的用户自主性以及平台繁多,所以在对新闻的传播方面也有着不可控的特征。再有是移动传播方式的特征,对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带来了很大的变革,新闻生产在这一技术下开始充满时效性和丰富性。处在大数据下的移动终端所带来的快捷以及快速新闻制造的手段使得全民新闻直播蜂巢已经形成,这也是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特征。

(二)大数据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分析

大数据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就是在工作方式方面的信息采写以及传输有着重要的变化,录音笔的使用对长时间的新闻采访是不可少的,这样就能够省去打字输入的工序,对记者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而在信息的传输方面,通过电脑及个人装置就能够和数字卫星接收系统保持联系,还能够通过数字卫星接收系统把新闻信息发回到新闻总部。不仅如此,大数据对新闻生产的模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各种软件手段下对数据新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新闻的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3]大数据对新闻的生产机制也有很大影响,大数据发展下的传统媒体不能像以往那样站在垄断地位上,新的媒体对大数据业务的整合改变,自媒体原创传播内容都是新媒体的重要发展优势。整合媒体的平台方面也加快了速度,媒体融合的态势在大数据发展下更加快速和明显,而对业务的整合以及资源互补方面都是现阶段媒体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大数据下的新闻传播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新闻传播的自由也导致了新闻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大数据对新闻传播媒介产生的影响也较为突出,报刊社数字化使得报刊制作周期缩短,大数据时展下的新闻传播方面和传统的新闻传播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就是在信息源方面的大小,以及对信息的传播质量层面的影响。在网络平台下新闻传播比较迅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的质量进行有效提升,海量信息中的新闻质量是传播价值的保障,对于新闻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平台都要能够保证其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仅仅依靠传统媒体专业性及经验是不够的,相互的借鉴融合才是发展的出路。

二、大数据影响新闻传播的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完成要通过电脑程序员、数据分析师和记者的密切配合才能够达到,主要是把比较繁杂的数据转化成能够被普通记者识别的电子数据表,在对这些电子数据表分析基础上和程序员一起将其转化为可视的文字以及图片等形式。大数据时代纸质媒体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数字化报刊的优势和传统媒体相比有着方便性与快捷性,不只是在电脑终端可以阅读,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接收、阅读以及存储等,数字报刊与纸质媒体的共存是纸质媒体适应大数据时展的重要策略,业务领域以及受众也得到了有效拓宽,并且在核心的价值方面也没有发生变化。[4]第二,大数据时代对新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和发展也备受瞩目,新媒体也正在成为发展的焦点。技术上的融合打通了媒体间的隔阂,从而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在采编流程方面也能够得到共享。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对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而言,要能找到自身定位和把握自身优势。并且在资源的配置以及分工方面都有明确的呈现。市场决定了电视媒体的发展方向,电视媒体的发展困境主要就是面对繁杂信息源缺少有价值的内容信息制作,所以这就需要进行构建内容为先的体制以及机制。第三,加强可视化和交互图表的应用,电脑及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所以对传统新闻媒体而言就面临诸多的挑战。从新闻的生产者方面来说,只有尽可能简单、直接、有趣地将新闻信息呈现给受众才会获得用户注意力,大数据新闻传播时代也是视觉传播的时代,对新闻的传播可视化能够加强新闻传播的效率,从而更能够吸引新闻受众的眼球。[5]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对新闻传播的效率和广泛度也有促进作用,新闻的传播向着交互化和社交化的方向发展,也成为解读复杂新闻信息的有效尝试。数据新闻和其可视化能够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来反映多样的新闻及其背景,并进行可视化的操作。第四,用户生成内容是近些年媒体信息比较重要的部分,新闻媒体从中能够获取更为新鲜和丰富的信息,这些平台的互动以及分享功能给用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用户的归属感和主动性。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报道模式和事件发展方向。在UGC平台上新闻质量是重要课题,大数据技术对新闻质量的影响是把双刃剑,通过大数据的平台以及技术能有效扩展视野与信息的来源,并对素材实施观察和了解分析。[6]从诸多的突发事件和灾难事件当中,用户生成内容所起到的作用都比较大,自媒体成了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并且已经被主流媒体所重视并利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开放透明的外部数据环境将会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时代数据对媒体是重要的资产,而媒体顺应传播技术的发展获得较好的发展也要以开放务实心态拥抱数据,通过对互联网平台用户创造的内容抓取,在多渠道数据获取下对媒体数据资产组织存储加以完善,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新闻传播的效率。

三、结语

第5篇: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微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2014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在北京,蓝皮书指出:目前,微信用户已达6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中国目前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共有103家,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3亿,当前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应用已经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并正在迅速向政务等领域延展,中国新媒体进入了“微”时代。

一、“微时代”及其主要特征

“微时代”目前在学术上还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定义,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微时代”就是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主要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实时、高效、互动”为特征进行信息阅读、加工、和交流的时代,它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1)平民化。在“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隐去自己的身份,轻松注册与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通过60秒语音的微信、140个字符的微博来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或者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某个时刻的心情。随着言论自由的开放,“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载体门槛低,只需要注册就可以投入使用,媒介主体正日渐呈现出平民化和草根性的特点。

(2)碎片化。“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随着现代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方便地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快速接入互联网,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来最新见闻、接收消息、参与评论。正因为时间的碎片化,以及微博、微信等具有字符长短和语音时长限制,使各类微媒体呈现出的是大量的碎片信息,而转发、评论等使这些信息碎片更加泛滥。

(3)互动性。在“微时代”,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转变,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形成了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多对多”交互式传播方式,向多元的双向文化的社会结构转变。人们都不再只是单纯的观望者和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可以随时在微博上话题或者信息,被更多的人关注,也可以对接收的有关信息进行评论和转载,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微时代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和教育方式,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1)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机遇。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这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许多新途径、新载体,便于工作的高效开展,也有利于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确的理论观点和价值思想,无论在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信息获取传播还是教育的方式与手段,新媒体时代的互动特征表现突出。

微媒体提供的全新生存方式和虚拟环境,对学生的信息交流、话语表达和价值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新媒体的开放、共享、自由和个性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大学生的需求,通过各种新媒体产品,大学生可以信息、评价信息、转载信息、讨论信息,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展现,思想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

(2)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宝贵机遇,给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念、行为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很大改变,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微时代”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互动、开放的交流平台,同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微媒体”中的一些不良信息,极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怎样抵制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影响,怎样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微时代”给学生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学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这使得使用传统的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不太能适应。

三、加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大力加强思政队伍能力建设。微时代的到来,在一定意义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传统工作中的信息和话语主导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会用、善用“微媒体”,培养驾驭“微媒体”的能力素养,能够通过微媒体这一媒介工具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

(2)积极建设微媒体。当前,大学生对微媒体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很多学习、生活和娱乐活动都在其中完成,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很多时候也通过各类社交平台进行表达。高校应当积极加强微媒体工作平台的建设,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微信等,一些有利于学生思想积极向上,又能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话题讨论的信息,主动出击,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占领舆论高地。

(3)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现在很多大学生微信24小时在线,时刻保持与朋友圈的联系,并将自己的心情以及自己喜欢的音乐、图片,自己关注的事件,与朋友分享。因此,高校应当充分重视通过网络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情感状况,通过此种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加强为学生服务的同时,用心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

(4)坚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能仅仅通过微媒体来开展,还应该和现实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网络虚拟世界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必然有其现实根源,思想问题的解决始终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网络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网络教育也不是现实教育的“电子档”,我们应当熟悉掌握二者的特点,有机结合、有效统一,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6篇: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它符合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思想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手机、微信等一系列新媒体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如今社会环境复杂,新媒体在利用其先进性、时效性、覆盖性、交互性等特征使信息科技领域产生变革时,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新媒体时代特征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依据的基础上,建议高校可以从拓展教学阵地、提升教学主体媒介素养、创新教学策略、健全教学监管机制这四方面促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改革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殊优势

(一)新媒体的先进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作为在新兴科技发展下产生的新型媒体形式,新媒体将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与信息传播技术有机融合,全新的技术形式不仅提高了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还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吸引力。目前,微博、微信、QQ、MSN、网络电视等媒体形式已完全渗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系列新媒体形式,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教室,融入大学生的生活。

(二)新媒体的时效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效率

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可以凭借跨地域、超时空的传播特性将信息资源从一种媒体终端传递至另一种媒体终端,从而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形式获取与思想政治学习相关的资源与信息,及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的传播效率、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辐射力与渗透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学习主体、过程、方式的全覆盖。

(三)新媒体的覆盖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渗透力

新媒体的形式种类繁多,虽然传播的主体、方式、途径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性,从而使新媒体在面对社会群体时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新媒体的这一特性使其与大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高度契合,更易从多角度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从而有效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渗透力。

(四)新媒体的交互性培养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自主意识

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多种信息传播形式、高效率交互功能的新媒体更易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在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有效配合下,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与作为传导者的教师开始沟通、交流,促使大学生突破了原有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受教育者身份,提高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依据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传承了古代传统教育思想

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思想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改革与发展,商周时期便已出现正式的学校,随后孔子成立私学,改革教育和学习方法、隋唐时期兴起科举制度、宋朝时期倡行程朱理学、明清时期出现八股取仕,虽然这些改革在某些方面有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但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不断改革。古代传统教育中注重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思想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顺应了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充分体现了理论中注重事物应随时展而不断进步与完善的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现代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改革与发展符合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是顺应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充分体现。新媒体时代中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性思维,提高学生接受新鲜知识的速度,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高度的吸收与认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下,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作为当代大学生的“90后”自出生以来便被贴上了独特的标签,他们在安定的社会中成长,拥有幸福的家庭、富裕的生活,这便促使他们形成了创新的思维、开阔的眼界、早熟的思想和极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等独特的思想性格特征。当代大学生思想性格特征的不断变化,使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不再符合他们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范式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教学模式理想化,它将学生置于空洞的假想环境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对学生自身思想的培养,从而使教学脱离了社会现实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简单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就宽泛,但目前许多高校过于形式化的教学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三是教学主体形式化,许多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时采取了大班集体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将学习思想政治当做一种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四是政策制度不完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完善可行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制度和学习目标,并且学校应该在物质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变革动摇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地位,使思想政治教学范式受到有力的冲击与挑战。因此,为了解决传统教学范式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

三、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环境的影响

MSN、E-mail等具有极强信息传输能力的新媒体形式不仅具有跨越时间、空间的特性,还使其在社会环境空间中没有屏障限制,这种特性在扩大信息传播渠道、增强个体传递信息能力的同时,还加大了社会舆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同化力度和社会负面信息的膨胀,从而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难度。目前,在国际互联网媒体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包含94个美国网站,其中包括全球搜索量最大的引擎Google和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等,并且有80%以上的国际互联网网页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念、信息资料很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并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此外,言论自由的思想使人们开始利用新媒体与人交流、发表对相关事物的意见、建议,从而扩大了舆论的范围,增强了舆论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新媒体突破了传播工具的框架,在建构思想观念方面起到了独特的效果,但强大的舆论力量和复杂的西方价值观念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理性思维的发展产生误导,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难度。

(二)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主体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对好奇心极强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一些新媒体中,从而对其产生依赖。新媒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人们的信息资料交流共享提供了便利,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但过于依赖新媒体会减少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时间,以致于有的大学生在虚拟的媒体社交平台中侃侃而谈、风趣幽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却少言寡语、自卑孤僻,这样的人际交往状态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甚至使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或人格发展的偏差。其次,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积极影响,在某高校开展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有90%以上的大学生会运用各种新媒体形式辅助学习,其中使用新媒体查找资料的大学生占65.2%左右,使用新媒体完成作业的大学生占34%左右。这项调查可以充分体现,新媒体正广泛的应用于大学生学习中,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可以通过应用新媒体技术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与信息,查阅学习过程中所需的资料,这对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扩展信息面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学习的另一方面影响则是消极影响,网络中的资料信息良莠不齐,缺乏系统性,这会使大学生无法准确地掌握知识信息。并且长期使用新媒体辅助学习会使大学生产生依赖性,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性、自主性、探索性等学习人格的培养。最后,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积极影响的角度看,每个新媒体的使用者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不论种族、不论贫富、不论身份地位,每个人都可以在这种开放、自由、虚拟的新媒体环境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大学生作为社会构成主体中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用其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独特眼光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感兴趣的话题提出意见、建议,有力的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消极影响的角度看,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在应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摒弃西方不良价值观念以及开放的新媒体环境对其人格思想发展的影响,使我国主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遭到了严峻的考验,造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被弱化、道德判断力被削弱等一系列消极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效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不同特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效果有着不同影响,一方面,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概念性知识的传导,使思想政治教学的辐射范围和力度大大减弱。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形式广泛、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式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网上授课、网上评比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从而使教师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促进了作为传导者的教师与作为接收者的学生间的交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效果。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效果,新媒体传播的内容过于零散,相关机构无法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宏观调控,据中科院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目前仅有1%的计算机犯罪分子被发现。这种信息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影响了大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阻碍了大学生人格思想、价值观念的发展,从而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难度,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效果。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拓展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阵地

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是应该借助新媒体的特性大力拓展并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阵地。首先,各高校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符合师生生活实际、贴近师生内心的集知识性、便捷性、创新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APP应用平台或专题网站,选择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并掌握较高程度思想政治专业知识的负责人员,在APP或网站上设置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板块,如网上授课、时事热点、资料检索、教学成果展示等教育学习模块,此外还必须设置咨询信箱,以便收集教师和学生对APP或网站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各高校可以在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新阵地,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些贴合大学生生活的新媒体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在课下利用媒体平台与学生针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自发性和积极性。

(二)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媒介素养

作为传导者的教师和作为接收者的学生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主体,全面提升教学主体的媒介素养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各高校要更新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对教学工作者的媒体应用能力、应用意识进行培训,塑造一支拥有较高思想政治教学素养、扎实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平台信息交互性强、具有感染力等特征展开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队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独特作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利用主观能动性摒弃新媒体信息中的糟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素养,培养自觉、自律、自信的人格特征,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效果。

(三)创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中,教师与学生无法展开深入的交流,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无法充分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内涵。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必须结合新媒体的特性和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并且不能回避社会热点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一系列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形成探索与思想政治相关问题的自主性。

(四)健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监管机制

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监管机制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改革的有力保障,高校在扩展思想政治教学阵地、培养思想政治教学主体媒介素养、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同时,必须全面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媒体环境,严格管理思想政治专题APP或网站的信息接收、传播渠道,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监管平台过滤校内思想政治信息,并出善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政策,使教学工作者能根据教学目标,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使高校内形成积极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五、结语

新媒体作为一种随历史变迁、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媒体形态,成为了信息交流、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在信息科技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融合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改革,扩展教学阵地、提升教学主体媒介素养、创新教学策略、健全教学监管机制等有效路径的实施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段晓蕾.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改革路径[J].理论观察,2014,(11):15-18.

[2]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5):110-114.

[3]李晓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48-49.

第7篇: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创新路径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感官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之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或是杂志等,而是有了更多新媒体途径,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数字网络等来获取多样的信息。但这并不代表新媒体取代了传统媒体,人们在心灵表达和视听满足感方面仍然有需求,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仍然具有一定的地位,是无法被取代的,只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需要进行创新,使得主持语言风格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

二、语言表现力的主要内涵及主持的地位和作用

(一)语言表现力主要内涵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是指某个主持人的语言风格,通过主持语言的艺术化,使播音主持语言更加具有表现力,即是要在保证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广播稿件加以去学术化和专业化处理,使播音内容通过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从而满足听众的视听需求,听众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到播音讯息,通过主持语言表现力的呈现,受众也会更加容易接受。但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主持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不同类型的播音内容中需要区别对待,悲伤的事件不能用欢乐语言来表现,语言表现力是要在价值观传递基础上进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表现力可以通过音正性来凸显,播音主持语言的输出是基础,语言传播明显比文字传播更具有优势,在播音过程中需要字正腔圆,这不仅使语言更具表现力,更容易使受众理解,感染受众,还能突出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素养。

(二)主持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是播音内容和语言传输的主体,主持的风格、内容以及主持人的素养都直接影响到播音主持的效果。首先,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阔,在试听需求方面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播音主持的语言风格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这是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主持作为播音的主体,语言尤其重要,主持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各新媒体平台及时获取受众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创新语言风格。其次,广播电视主持的内容也是影响受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满足受众视听个性化需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播音主持人具有熟练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在播音主持过程中灵活运用视频、图片等来丰富主持内容,为受众提供多元化的素材,满足个性化需求。最后,在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节目朝着品牌化方向发展,节目要想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和更强的影响力,就必须重视品牌效应,而播音主持人是节目的门面担当,主持人个人品牌直接影响着节目品牌的影响力,基于此,播音主持人的个人综合素养就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自身的专业能力还是语言风格以及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都在节目形成品牌效应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创新路径研究

(一)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个性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是内容的传播者也是受众的服务者,随着时代的变化,受众的需求也在产生相应的变化,播音主持人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主持语言对的艺术个性魅力,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播音主持语言的魅力。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播音内容的真实性,在信息真实性基础上对语言进行艺术个性化处理,以提高语言的艺术创作性。另一方面在语言艺术个性创作中,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口语,尤其是针对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地方口语或是民族语言会更加接地气,让受众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出播音内容,达到传播的目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口语化必须要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进行,保证发音规范和吐字清晰,播音的语调和语气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真正地贴近受众,满足受众的需求。此外,播音语言要创新,即是要有自己的语言个性,与众不同,只有具备个性化的语言特色,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节目,这就需要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根据节目的特色定位来灵活地转换语言,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输出个性化的特色语言,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受众,满足受众的视听审美需求。

(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使语言充满人格化特征

推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创新发展还需要使主持语言充满人格化特征。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要使语言充满人格化特征,一方面即是规范播音主持语言的使用,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冲击了传统媒体,还带动了网络用语的产生,通过新媒体平台网络语言得到快速传播,且网络语言简洁且生动形象,对日常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的风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在主持语言中添加了网络用语的元素,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是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主持人不能为了迎合受众口味就加入大量网络语言,必须要确保主持语言的规范性,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在此过程中更要考虑到用语的社会影响,要确保语言的社会价值导向,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语言的人格化特征体现在播音主持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上,不仅要求主持人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有强大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得在主持过程中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到游刃有余,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主持人自身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在语言的使用上规范又不失轻松,同时需要主持具备丰富的个人涵养,能够做好一个传播者和服务者,播音的内容和播音的风格都要起到一个正面导向的作用,符合社会的价值需求。

(三)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使语言环绕着亲和力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要扩大受众,就要在语言上充满亲和力。许多播音主持在播音过程中语音语调都具备高度的专业性,但就是无法激起受众的共鸣,无法感染受众,这是由于他们的主持语言缺乏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也是播音主持人语言传播的一个途径,通过网络平台受众能够与主持人之间产生互动,受众对主持人第一印象就是通过语言的亲和力来判断的,受众希望主持人是更亲和,更加乐观大方的。基于此,要创新播音主持语言,主持人就要提高自身语言的亲和力,展现地更加热情和大方,拉近主持人与受众的距离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播音主持节目的收视率,扩大节目的影响力,达到正能量传播的目的。

第8篇: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特征;影响

新时期,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主要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属于一种新型的现代化艺术形式,涉及虚拟设计、虚拟环境、游戏、广告、动画、数字网络、多媒体、信息传播、人机界面以及视觉艺术等多个领域,是艺术思维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新时期,新媒体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充分融合,是艺术设计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手段,更是一种现代化的理念,是对传统理念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其可以充分体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设计理念,并且具有虚拟性、技术性以及艺术性的特点。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与虚拟性

数字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真实的虚拟场景,进而为设计师准确表达创作意图提供便利。数字媒体通过魔幻般的软件工具,能够制作奇异夸张、色彩复杂的图形,各种新奇的画面都能够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设计师能够充分发挥想象,为观众呈现虚幻而奇妙的世界。在数字虚拟空间中,设计师能够创造出以往媒介难以实现的作品,这种综合性与虚拟性可以提供给设计师更加丰富的元素,挖掘设计师的创意潜能。

2.交互性与高效性

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的蓬勃发展,设计师拥有更多的设计选择。数字技术具有容易传播、制作的特点,可以让画面产生更加神奇的效果,任何大胆而新奇的构想都可以呈现给受众。网络艺术具有瞬时传播和无限复制的功能,可以实现艺术设计的群体扩展,取代了以往烦琐而精细的劳作形式,减少了重复作业,提高了设计效率。设计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意构思、概念分析等工作。网络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设计师可以从中任意选择素材,而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设计师能够获取更多的交互式、多元化的资源,并从中获取创作灵感。数字媒体在艺术创作、数据形象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设计思路也能够随意更改。设计师通过数字媒体可以实现多领域、多层次以及超时空的交流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动。这种具备较强交互性的设计艺术可以让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1.设计思维有效延伸

通过对数字技术的高效利用,设计师能够快速完成相关工作,为设计的表现形式、工作方法、组织方式、设计观念以及造型语言带来全新的改变,对传统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数字时代,人们的心理环境和设计对象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现代化的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传统设计也要积极吸纳信息元素,其产品也更加具有人情味,在科技环境下让人们感觉不再冰冷和陌生。同时,数字技术可以实现设计思维的有效延伸,促进设计思路多元化,帮助设计师开启长期封闭或无法触及的灵感边缘。

2.设计内容更加丰富

在数字化背景下,新型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层出不穷,视觉艺术的内容获得了较大丰富。虚拟空间、交互游戏、互动媒体、数字电视以及网络媒体成为了数字信息的重要媒介和传播方式,以往的设计理念受到冲击,而数字化技术赋予了视觉艺术更加丰富的内容。数字媒体的美学范畴和设计理论在继承传统设计理论的同时完成了拓展与完善,两者在平面视觉设计、审美理论、表现内容方面具有一致性。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作为新时期的科技产物,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具备较强的时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其在继承以往理论的同时体现了数字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发挥了设计方面的优势。

3.设计手段得到提升

在以往的设计方式中,设计师主要利用双手绘制效果图、大样图、立面图、平面图和创作草图,制造和设计分别由不同的人具体完成。在完成设计产品后,设计师结合静态图和产品图,对设计功效进行综合分析。但是由于产品和使用者是不断变化的,这种设计制作模式导致使用与设计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出现设计、使用和制造不连续的情况。而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发挥数字技术设计效果优化、图纸修改简单以及保存方便等优势,在完成设计后结合动态图对产品效果进行检验,然后根据使用者的意见和反馈,对设计进行优化,进而防止设计、使用和制造不连续的问题,使设计更加稳定,提高设计和制造的连贯性。

结语

在数字时代,分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实现传统设计方式与数字媒体优势的有机融合,进而提升设计效果,促进我国艺术设计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宏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1(3).

第9篇: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范文

>> 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环境下自然灾害的信息传播特点与方式 新时期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的分析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及电视采编应对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之道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思考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公关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品牌传播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 新媒体时代传播规范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医药传播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山寨”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礼”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传播变革 新媒体时代对台信息传播策略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卟国际新闻界,1997(3):18-25

[3]张健挺.“议程设置”中的反设置[C].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2006(8):1116—1123

[4]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rp://.cn/dtygg/dtggt201207/t20120719—32230.html

[5](美)谢因·波曼,克里斯·威理斯.自媒体研究报告[J].转引自刘景东.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2011(3):41

[6]何梓华,徐心华,尹韵公,雷跃捷等.新闻学概论[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63—165

[7]南长森,石义彬.媒介融合的中国释义及其本土化致思与评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9-16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