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龄化社会现状范文

老龄化社会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龄化社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龄化社会现状

第1篇:老龄化社会现状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其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是否能够成为繁荣和稳定的发达国家,并对世界人口转变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总体快速发展,公民的平均寿命得到了提高,这也促进了人口老龄化的提早到来。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女性平均寿命为71岁,男性平均寿命为70岁,比1978年前提高了十岁左右,60岁以上的人口增加到十分之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少出生了3亿人口,人口出生速度的减缓给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中青年劳动力开始短缺;其次人口提前老龄化,社会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国力对人口老龄化的负担能力还很脆弱。人口老龄化也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较大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问题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的特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农村,养老问题面临两难选择

首先,农村老年人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是体力劳动收入,农民收入本来就不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劳动能力尤其是体力劳动能力逐渐减弱,劳动收入减少。一旦失去了劳动能力,也就没有了收入,依赖子女照顾,居家养老目前是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其次,由于农村传统的习俗,因子女要结婚、买房,作为父母的农村老年人,往往将自己年轻时积蓄全部资产都资助给了子女成家立业。这样,一旦子女本身没有能力发展好家庭经济造成经济困难,老年人很难从子女那里得到生活保障;再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大,有劳动能力的年青人大多都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老年人不但要自己照顾自己,而且还要照顾儿童。这样农村老年人不仅背负一定的劳动负担, 更没有条件得到家庭的照顾。

(二)城镇养老问题复杂多样

在我国城镇地区,不同的老年人群w存在着不同的养老问题,我国虽原有退休制度,但是退休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物价不断上涨造成退休金贬值;二是退休年龄偏早,影响一些仍有工作能力的退休人员发挥才干,浪费人力资源;三是现行退休制度的职工退休劳保基金的分配形式存在问题。离休干部的问题,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个人生活却发生了变化, 由为事业转而为生活,由面向社会转而面向家庭,精神生活感到不习惯。留守老人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处理难度面临多重困境。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老龄化社会问题必将深刻地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为了更好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倡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

充分发挥居家养老,不仅仅是简单解决养老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老年人进行晚年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尤其是在我国农村, 绝大多数老年人因条件所限,只能在家中度过晚年,因此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逐步完善养老的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特别是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1986年就开始实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养老需求,也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应对,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值得指出的是, 对于我国的农村的养老问题来说,我国已经着手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并且得到了农村地区的响应与支持,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制度定将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三)转变我国的老年人价值观,重视老年人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的健康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继续工作,需要实现老有所为。国家要搭建平台,将具有丰富技能、经验且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合理地利用起来,继续为国家建设发挥余热。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地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老年人的价值观,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再就业以及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宁景超.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

[2]李振军.“包容性增长”模式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学术交流,2011.

第2篇:老龄化社会现状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现状产品设计服务

从少年到老年,是人生不可逆转的过程,也是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医疗技术也逐步完善,人的寿命也有所延长,但是当人达到一定年龄时,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变化。这就使老年人的生活区别于青年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老年群体。我们每一个人迟早都会步入这个群体,那么现在我们就应该关心正在这个群体中生活着的人们,为他们也是为今后的我们做点儿什么。

1、何为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总结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2、我国老龄化现状

我国国家统计局1995年曾发表截止到1994年底针对老年人口的各项统计数字,这些数字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1697万人,占总人口的9.76%。预计到2000年时,老年人口为131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突破10%。这说明早在2000年时我国已跨入老年型人口国家的行列。预计到2025年时老年人口将达到284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9.34%;2040年时老年人口将达到38000万人,几乎比2000年翻了两番,达到人口老龄化峰值,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猛发展正在对全社会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几十年的增长势头在世界上也将名列前茅。与人口老化的速度相比,老年人产品的发展还远远滞后。在现有的老年人产品市场中,老年产品单调,种类稀少。老龄社会的到来给产品设计师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3、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其中多是因生理的机能的改变引起的心理变化。产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就应该了解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以便在设计的过程中使产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操作习惯。使设计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能够帮助他们。

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特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功能和形式上的改进。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功能,注意界面的清晰度、字体的大小以及各种按钮的位置安排等,都应该贴近老年人的特点。

其次.就是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的现象。目前的产品大多都是在虚拟的人机界面中完成的,但是大多数老年人不适应这种虚拟界面的操作。针对这种情况,老年人产品界面程序的设计应该尽量简洁,舍弃过多的装饰及不必要的功能,还可以运用一键返回等设计形式,避免老年人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记忆。

在人机工程学方面,充分考虑在老年人产品开发设计中,要运用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参考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人格特征、消费心理、使用特点、生活偏好等。把综合的要素考虑在产品设计中。

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这就需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避免过多的刺激。比如屏幕的亮度,产品外观的色彩鲜艳程度,各种警示音的音量设计等等,都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总之,老年人的产品设计,就更应该注意在操作和使用上的人机关系,更加重视“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才能够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用的产品。

4、老年产业发展现状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等问题都十分关注。这几年出现了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手机,适用于老年人使用功能齐全的轮椅、按摩床,专为老年痴呆症患者设计的游戏机等等。在发达国家,老年人用品市场早就成为未来十大市场之一,相比之下,我国明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老年人产品多以保健和医疗方向为主,针对老年人设计的娱乐、旅游、通信、交通、公共设施等产品是少之又少,老年人需要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更是短缺。厂商在设计上非常懂得投老人之所好,例如日本设计生产了老年人尿裤尿袋,此外还有老年人使用的脚踏式开关电冰箱,按钮式自动弹簧锁等等。都是针对老年人这个特定群体进行的设计。

第3篇:老龄化社会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老龄人口;社会适应;公共政策;四川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3-0097-05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过程都普遍地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老龄化水平倒挂明显。日本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4.5个百分点,韩国则超过13.8个百分点。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同样是乡村高于城市,2000年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市高1.2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提高到2.38个百分点。①研究表明,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大规模的城乡人口迁移基本完成、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人口因素发生改变时,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的城乡倒置状况才将会发生转变,城市老年人口比例最终将超过农村。〔1〕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普遍高于城市的主要驱动力是持续性的大规模农村年轻劳动力乡―城转移。

然而,我们既有的养老保险政策、农村公共服务政策、农村产业政策等并未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现象以及西部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实情,城乡发展差距的巨大鸿沟凸显在老年人群体上。2012年城乡养老金收入差异达到24倍,农村老年人养老风险不断加大,养老、医疗、照料等问题非常突出,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不良后果将由农村来承担。〔2〕因而,正确认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并及时调整农村政策,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和人口大省――四川为例,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老龄人口的社会适应,探讨农村政策调整领域与方向。

一、四川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四川是西部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常年跨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保持在900万左右,农村社会承受着巨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

1.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位居全国第四位、西部第二位。2010年,四川省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2.26%(居西部第二位,仅次于重庆市),在全国则处于第四位(排在重庆、江苏、浙江之后),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与江苏、浙江不同,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人均经济总量、人口城市化水平等指标大大落后上述两省,乡村“未富先老”特征十分突出。从纵向来看,四川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0年的7.84%提高到2010年的12.26%,十年增加了4.42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同期2.56%的平均增长幅度。

2. 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2010年,全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三个市分别为:资阳市(15.07%)、眉山市(14.91%)和广安市(14.4%),①南充、绵阳、自贡、乐山等人口老龄化水平均也都超过了13%,成为全省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的第一梯队。处于第二梯队有广元、德阳、内江、遂宁、达州等5市,人口老龄化水平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26%)。第三梯队成员有泸州、成都、巴中、宜宾和雅安,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全省但高于11%。第四梯队的攀枝花和阿坝州,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但程度较低(10%以下)。处于第五梯队的甘孜和凉山是全省21个市(州)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两个州,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到7%。

表1四川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分布特点

农村65+人口占比市(州)≥13%资阳、眉山、广安、南充、绵阳、自贡、乐山12%~13%广元、德阳、内江、遂宁、达州11%~12%泸州、成都、巴中、宜宾、雅安7%~10%攀枝花市、阿坝州≤7%甘孜州、凉山州 3.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基本同步。图1 是全省各市州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直观图示,全省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有明显影响,广安市等跨省转移劳动力较高的市同时也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区域。眉山、资阳两市,尽管跨省劳动力转移水平不高但紧邻成都,农村劳动力向成都的转移同样形成了较高的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成都、攀枝花等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对农村辐射带动能力强,农村人口老龄化水而较低。随着跨省劳动力增量的逐年回落与存量劳动力的回流,因跨省劳动力转移而造成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望得到缓解;但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以及省内跨区域转移,将进一步扩大农村人口老龄化形态。

四川所实施的劳务输出发展定位在成功解决了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扶贫的同时,也铸成严峻的农村人口老龄化。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四川流出人口总量达到890.5万人(位居全国第二位),流入人口只有112.9万人,净流出人口达777.7万人(位居全国第三位,排在安徽、河南之后)。从流动人口的年龄与居住地属性来看,无疑净流出人口的主力是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来自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是当年跨省转移劳动力为907.23万人,大于人口普查数据),与农村人口的乡-城转移叠加,进一步推高了农村人口老龄化。而且,随着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年轻人还将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将不断加深。

二、四川农村老龄人口生存现状审视

1. 老年人口以高比例参与社会劳动且集中在传统农业领域。在传统农业社会,老年人口一般不参与社会劳动尤其是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等活动,年轻人是农村社会劳动的主力军,老年人则退出一线生产而回归家务劳动,如照顾子孙、做饭等。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城镇转移,农村传统家庭结构与功能发生变迁,老年人替代转移的农村年轻劳动力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主体,农业劳动参与率随年龄增加而提高(表2)。在45岁及以上年龄组中,从事农业的比重也从81.2%(45-49岁年龄组)增加到97.6%(70-74岁年龄组)。分性别来看,男性50岁及以后年龄组从事农业的比重达到83.7%(50-54岁组)-97.5%(70-74岁组),女性为88.3%(45-49岁组)-98.4%(70-74岁组),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高龄化与女性化两大特征非常突出。

3. 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随年龄增加而减弱且城乡差距大。健康是老年人力资本的最主要指标,也是能否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四川农村老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表4)。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在70岁以后急剧下降,70-74岁年龄组健康老人比重下降到不足两成,随着年龄增长农村健康老人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相反,城市同龄组的健康老人比重均高于农村,在70-74岁组两者相差达到22.2个百分点,最低也有10.6个百分点(百岁以上老人年龄组)。与城乡健康老人的比重差异不相适应的是,同龄组老人们养老资源中个人收入占比却呈现出农村远高于城市的反向特征,也就是说,尽管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低于城市但依靠个人收入来源满足自己的养老却是农村老年人的现实选择,农村养老得靠自己,在自己不能提供养老的情况下依靠家人,反过来进一步恶化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

三、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适应检视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ion)是指个人的观念、行为等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以适应所处环境的过程。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适应就是指农村老年人的观念、生产行为、养老策略等随着农村年轻人大量乡――城转移后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老年人对养儿防老观念的变化、老年人社会劳动、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家庭照料等领域的改变。这种改变随着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而逐步强化,老年人在养老观念、家庭劳动力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结构、社区组织建设等方面均得到良好体现。

1. 养老观念适应:自养与家庭、社会养老相结合。传统农村老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养儿防老,60岁退出农业生产活动并由子女承担养老是极正常的。但随着农村年轻人的大量外出,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与养儿防老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自养成为低龄老人的首选策略,但高龄老人以及失能老人仍然依靠家庭养老。现实生活中,部分低龄老人还用自己的收入反补儿女。笔者在崇州市采访过多名70岁左右的农村老人,他们不仅自己承担着看护园林的任务(常年独居在园林的护院房),还在园林下种植豆类等作物,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有一半的收入是给孙子交各类培训费与外出打工路费。老人们对子女、孙辈外出务工多持积极态度并主动承担了照顾孙辈、耕种承包地、协调邻里关系等任务。老人们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所需的数万元费用,也多来自自己的积蓄。有的老人将为子女带孩子戏称为“婚嫁服务”。

2. 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主体适应:老年人口挑大梁。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基层党建组织)的人口老龄化现象特别明显,成员年龄普遍偏大且文化水平较低。这种年龄结构是适应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的结果,也是农村基层组织结构的一种常态化趋势。目前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新的活力,但大学生村官对个人发展前景的担忧很难留住村官。因此,村级基层组织管理服务人员老龄化将是一个长期的现实,越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边缘村落,村级服务者的年龄越大。不仅如此,农村广泛实施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其参与主体大都是老年人。

3. 土地权属改变适应:承包经营权流转加速。耕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是农民最后的保障。近年来,耕地流转速度在不断加速,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所形成的人口老龄化是重要驱动力量之一,也是农村老龄人口所做出的一种适应性调整。四川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从2010年的975.83万亩(占全省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9.1%)提高到2012年的1195.8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0.5%),合同流转面积也从2010年的527.7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646.5万亩。①五分之一的农村家庭承包耕地实现了流转,其中一半以上是合同流转面积(也就是规范化的土地流转形态)。以成都近郊的崇州市羊马镇为例,全镇农村承包耕地大部分被城市商业资本租赁而流转。此外,农户之间流转也比较多,流转形式各异,或转给亲戚朋友,或转给邻居。

4. 作物品种适应:商品作物取代传统大宗农作物。耕地不仅流转速度加快,利用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传统作物被商品作物所取代。流转后的土地,以商品作物为主;未流转土地的利用形态同样发生变化:园林绿化植物、水果蔬菜等大面积种植。笔者走访的一名农户,家里4.5亩地,一亩被租用(年租金2000元,另支付地内树木3.5万元),其余3.5亩全部改为种树,原因是种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作物太累人,一家3口又吃不了那么多粮食,还不如种树,自己带着孙儿打工挣钱。当树的市价好时,就出售一些,市价不好就留着,反正也没有指望从地里赚钱。在大邑县的一些山村,农民也将坡耕地变成了园地,栽树种竹,成片的树林竹林犹如绿色银行,源源不断地为农民提供财富。笔者还了解到,一些年龄较大的妇女,将竹子按一定规格劈成细条出售给香蜡厂赚取手工费,一天可以有20-30元的收入。随着老年人身体精力的下降,季节性较强的大宗农作物种植受到抑制,耗时少又环保的园林(观赏树、竹子等)作物受到青睐。

四、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政策调整方向

1. 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并达成共识。尽管社会各界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已经形成共识并提出了诸多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社会政策,但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却缺少足够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重点依然保持着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优先的思路,养老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城市优先,城乡差别巨大,农村承担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成本。正如前述,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老人生存状态更差,更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重视。农村老年人口尽管在努力适应年轻人转移后的农村社会现状,但相对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养老产业以及医疗健康、居住分散等,农村养老政府投入较低,不仅养老保险未能全覆盖,而且养老资源(如养老机构的建设)严重不足,农村政府型机构养(敬)老院的养老对象为农村三无人员(五保户等),而设置在农村的市场化养老机构的定位对象又多为城市中产及以上老人服务,农村老人只能在家孤独地自我养老。因此,农村养老责任承担应有家庭与子女承担为主转向以政府与社会承担为主转变。〔3〕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乡养老资源分配,加大政府补贴型养老机构建设,主动承担起农村养老的托底责任。同时,通过多方渠道筹集农村养老资源,鼓励农村富裕阶层投资养老产业的发展。

2. 超前布局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以应对村落调整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农村村落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消亡,据统计中国前十年已消亡90多万个村庄,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年轻人流入城市而留守老人逐渐去世,还将有更多的村庄在未来20-40年消亡。面对村庄消亡与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的事实,超前布局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让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愉快地安度晚年。一是充分利用农村集体废弃设施如学校、活动室以及农户废弃的房屋等,将其加以改造建成村级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与交流、娱乐服务;二是完善中心村与镇的规划,在中心村建设多功能活动场地(这种场所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在中心镇规划老年服务中心与养老中心,可开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

3. 提供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与服务。城乡均等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地方政府将农

①2012年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http:///scnq/2661.jhtml。村公共服务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各地都实施了医疗卫生、教育、乡村市场、乡村图书室、活动室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得到较大水平的提升。但是,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更多是着眼于农村正常的人口结构,是以农村整体人口为主的,缺乏人口年龄结构的针对性,尤其是缺乏乡村人口老龄化意识,老年人不能分享到这些基本的服务。对此,应针对老年人口比重提高、老年人口的农村人口主体特性,提供与老年人口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如社区养老机构建设、互助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农资服务、社区文化活动等等,应该体现出明显的人口老龄化需求倾向,帮助农村社区建立老年人自助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

4. 大力开发低龄老人的养老服务潜力。农村低龄老年人口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也是目前农村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力军。低龄老人主要是指70岁及以下老年人口(男性为60-70岁,女性为55-70岁),健康状况较好、社会劳动参与率较高,是农村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随着农村耕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这部分群体的农村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具有参与农村养老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一是在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相应的护理与照料服务。他们自身也是老人,对老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也熟悉老人需求,是养老服务中心最为理想的员工。二是成为农村养老产业的重要参与主体,农村养老产业不仅是养老服务中心,还包括老年人的医疗、陪护等服务型产业,也有文化、娱乐、餐饮、食品、保健等系列产业,农村低龄老人均能参与这些产业的发展。三是居家养老的服务提供者。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与子女在居住空间上出现分离,老人的日渐陪护照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居住在同一村落的低龄老人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政府则对低龄老人的服务进行补贴或购买,既可增加低龄老人收入又可减少农村高龄失能老人负担。

5. 为农村高龄农业劳动力提供相适应的农业综合配套服务。农业生产劳动者高龄化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年轻人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极少有农业情结并留在农村务农,即使是现在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也都年龄偏大。高龄农业生产者面临着文化水平较低、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不足、现代科技(电脑等)认知障碍等。据统计,四川省农业劳动力中有8.6%未上过学,48.3%的仅有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占39%,高中文化占3.7%,大专及以上只占0.4%。①鉴于此,农业部门应针对农业生产者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提供图文并茂的技术综合服务,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开展技术培训,在服务时间、培训内容与形式上,更多体现年龄与性别特点,帮助老年农业劳动力改善农业生产技能。

6.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农村老人定期免费健康检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法》将老年人的年龄界定为60岁,60岁以上的老人有获得社会养老资源的基本权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老人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低,自养与家庭养老特点突出。2010年,四川农村65岁以上人口中,有低保的老人仅占农村同龄老人的4.8%,有55.7%的同龄老人靠家庭,34%的同龄老人靠自己。农民工市民化战略的实施以及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乡―城流动,依靠家庭养老将面临养老生存危机。政府应在养老资源的分配上给予农村更多倾斜,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农村养老金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在农村老人养老资源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政府应逐年提高高龄老人的经济补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也可以减轻流动人口的家庭供养压力。同时,建立农村老人定期健康检查制度,为农村老人提供免费隔年体检。

〔参考文献〕

〔1〕 杜鹏,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J〕.人口研究,2010,(2).

第4篇:老龄化社会现状范文

关键词 居家养老 套内空间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探索适合居家养老的住宅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5年这个比率达到了7.6%。《国家人口发展 “十二五 ”规划》指出,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如今已相继开始进入老年阶段。根据相关数据计算,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数量将达到800万以上,老龄人口总数量将突破2亿人。

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看,经济增长和老龄化是同步的,然而,我国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条件下出现的,我国是目前唯一以较低收入进入老年型人口的人口大国。故此,我国的养老模式不能机械地模仿发达国家高福利的道路,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应对方法。

我国居住方式受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子女和老人住在一起的比例很高,也有子女负责照顾老人的传统习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爱心护理工程顾问傅旻说“美国大部分老人也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其比例占到了90%左右,与中国的情况类似。”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国内还是国外,从老年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绝大部分老年人会选择居家养老,希望在家里接受生活照料。故此“居家养老”是符合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和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一种养老形式。

我国住宅商品化全面推行后,住宅设计开始向着舒适、多样的趋势发展,套型面积相较之前也有很大提升。但住宅设计时因没有考虑老人的身心特点而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厕所、阳台地面与室内其它空间存在高差,坐便器附近没有可以安装扶手的墙面等等,给“居家养老”带来不少隐患。故此,对有“居家养老”需求的住宅进行专项设计,是摆在不少建筑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变化和心理变化

2.1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变化

在体质方面,因钙的代谢异常和骨质疏松等所致,老人身高逐渐下降,体重也下降,身体机能渐渐虚弱化,容易跌倒、骨折,缺乏敏捷性,持久力降低,骨骼与肌腱能力降低,身体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在感觉方面,视觉、色彩感觉、听力、平衡感、触觉、温冷热衰退,感觉变得迟钝,由于老年人的血管、汗腺、神经等的退化,皮肤出现感觉迟钝和畏寒等现象。

在生理方面,中枢神经渐弱,睡眠时间变短,容易醒,白天昏昏欲睡,排泄次数增加,生理机能综合的降低。不仅外表衰老,语言迟钝、谈话含糊,有答非所问等现象。其实这是在生理机能产生问题,造成所谓的老化行为表现。

2.2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身体退化造成日常生活不便,因而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脑部细胞的退化或损害,也对老年人心理产生影响。在认为“自己已经老了”的主观意识下,老年人对外界事物失去新鲜感,甚至漠不关心。同时,老年人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与社会产生一定脱节,原有的上班生活方式活动空间及人际关系有了改变,也会对老年人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接近死亡造成心理的恐惧,意志消沉、忧郁、紧张、愤怒的心理也会出现在老年人的身上。

3 适合居家养老的住宅套内空间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

3.1 适合居家养老的住宅套内空间设计原则

如前文所述,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他们对环境和空间有更特殊的要求。因此,在居家养老的住宅设计中,通过建筑措施和手段来增强住宅给老人带来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让老人安心、开心地在家里度过晚年生活。

3.1.1 安全性

安全性是所有居住环境设计的首要前提,适合居家养老的住宅对安全性的要求更是一切前提的前提,老年人的身体特点需要建筑空间提供足够的安全性和保护性措施,应从老人活动的各个方面充分考虑安全性设计。

3.1.2 便利性

便利性是指减少环境给老人带来的障碍应包括根据老人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方便老人使用的空间设计和环境的清晰、易识别性。

3.1.3 舒适性

舒适性是在满足安全、便利性设计的基础上,争取环境和空间给老人带来的舒适感受,如良好的朝向和通风、温和的色彩、柔和的质感和光线等。

3.2 适合居家养老的住宅主要套内空间设计要点

3.2.1 卧室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肢体活动能力减退,停留在卧室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安排在卧室的活动可能从原来的睡眠增加到阅读、上网、看电视等活动,是居家养老住宅最主要的使用空间。

实际生活中,老年人由于不易熟睡,容易打鼾等原因,很多老年夫妇有分床而卧的习惯,或者老年人到了介护阶段,有在其卧室为护理者设置一张单人床的需要,所以,老年人的卧室的尺度不宜过小,应满足摆放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和书桌等家具的空间需求。同时,考虑到老年人心理害怕孤独,过分空旷的空间会使老年人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卧室尺度也不能一味求大。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排泄次数增加,老年人卧室最好附设卫生间,方便老人使用。

因此,老年人卧室应朝南布置,开间、进深比普通住宅的稍大,满足布置双人床、单人床各一张,以及摆放其他阅读、收纳等家具的需求,并留出轮椅通行、回旋的空间,最好附设卫生间,卫生间宜布置在靠近卧室入口处便于紧急情况进行救助和平时清扫不影响老年人在卧室的活动。

3.2.2 卫生间

卫生间是居家养老住宅中使用频率极高的用房,也是老年人居家生活意外事故的高发区。入浴或如厕时由于匆忙或动作不灵活引起滑倒、摔伤的事故时有发生,洗浴时高温导致血压升高、脑供血不足等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情况也不鲜见。所以,在设计卫生间时应充分考虑,避免上述意外的发生。

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应做到干湿分区,分区明确、尺度适宜。如厕、盥洗功能布置在干区,洗浴功能布置在湿区,并留出轮椅通行、回旋的空间。在坐便器、淋浴喷头等需要起坐的空间布置扶手;地面采取防滑材质,地面排水顺畅避免积水;宜用附设座椅的淋浴间,不宜用浴缸。从救助的角度讲,卫生间门宜外开,应在易发生意外或不适的区域,如坐便器、淋浴喷头等设施旁设置连接家人、护理者或护理中心的报警装置。

3.2.3 起居室

起居室是老年人进行聊天、待客、看电视等活动的空间,是老年人与外界交流的主要功能空间。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起居室应朝南布置,满足布置沙发与电视柜相向而设,以及布置茶几等家具的需要,并留出轮椅通行、回旋的空间。由于起居室是交流空间,在整个户型中,宜布置在中部,是的老年人从起居室到达其他各功能用房都比较便利,缩短距离,减少通行距离。

4 小结

每个人都终将老去,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文化等国情的一种养老模式,住宅是居家养老的物质载体,使这个载体能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安全、便利、舒适的需要,让老年人健康、安心、有尊严地度过他们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住宅发展趋势及居家养老——2013适老研究与设计座谈会. 建筑学报2013(3):86-91

苏丽萍,于伸. 适老住宅设计探析. 学术纵横2012(2):98-100

龙黎黎. 基于老龄化社会的居住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刘凯. 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第5篇:老龄化社会现状范文

在慢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居家养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法律问题的不可避免也制约了这一模式的发展。所以法律方面的完善成了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2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早在一九九九年就跨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不仅增长速度过快,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弱病残也相对较多。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存在模式,受到老年人的喜爱,因为它不但减轻传统家庭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而且老人们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身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倍感亲切。既然居家养老是以居家为基础、借助社区为依靠、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地方各区县及人民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开拓养市场,在各城乡发展这种专门针对老人的养老性机构。为居家养老者提供诸多便利,例如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料、紧急救助、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3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的养老制度刚刚起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法律方面尚不完善,下面就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从立法角度来分析。目前居家养老这一制度尚不完善。立法滞后,有关养老方面的法律也很少,导致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法律体系不能很好地衔接在一起。再加上法律内容的欠缺、统筹不能兼顾,从而造成了无法正常的落实。从执法角度来看,很多时候政府执行力度不够,起不到执法必严。有了好的立法,如何将法律政策严格执行并且落到实处,是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需要解决的难题。一定要完善监督机制,合理引导和支持养老经费的问题。不少地区因为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管理和服务存在较大差异。从司法角度分析。居家养老存在一定的权益纠纷问题,好多权益难以保障。因为养老者与服务机构达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他们之间应该签订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合同。因为目前养老合同没有统一的规范模式,所以这一领域还在摸索当中。进入养老机构的人群一般身体条件较差,健康方面堪忧。而且好多老年人经济并不富裕,一旦发生什么意外情况,一系列的权益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要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法制体系。

4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法律问题的措施

社区养老服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作为一种福利让老年人切实体会到这一机构的好处,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资本参与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一个多层次、互帮互助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4.1完善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以国家为出发点,应做好最基本的、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法律,从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做出规定;从地方上来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因为存在区域性、地方性的差别,所以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社区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和规章。有关部门应做好配合,改变目前有些部门在社区层面各成体系,缺乏整合,资金分配分散性的情况。要做到这些,一是要制定支持非营利性组织的相关法规,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鼓励机制。二是在支持方面一定要加大力度,使来自民间的资金有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在用地方面、财务税收等方面的实施保驾护航。三是因为各地情况差异很大,所以要明确各种服务标准和服务收费方面的问题,采取多地联合的方式,为跨区域老人提供权益方面的有效保障。国家现在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创办养老机构,诸如养老院之类的适合老人居住的场所。总之,以智能化手段,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应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衔接得当、统筹兼顾的社区居家养老法律体系。4.2在执法上,明确政府定位,加强政策。政府作为执法的主导地位,在居家养老的问题上,必须综合考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必须得保障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的运行经费问题,避免服务场所或机构建成了而没有经费运转这一情况的发生。同时该政府出手补助的政府第一时间给予补助,对待经济确实困难的区域加大补助力度。第二,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督机制。在评估上可以采取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的结果排出服务质量好的机构着重奖励,并且以评判结果和补助利益挂钩,从而利用这样的方法促进他们之间对老年人的服务,以提升居家老年人在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第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政府和国家的力量是有限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既扩大了规模,又使经营多样化。这样以后依靠“互联网+”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居家养老这一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5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居家养老虽然被人们认识的比较晚,但是这一新兴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和响应。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发展下,居家养老服务一定会不断深化,为越来越多的老人带来便利,在我国这项利民的举措也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作者:王坤成 单位:浙商保险

参考文献

[1]彭进.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7(2).

第6篇:老龄化社会现状范文

关键词:网络化 居家养老 政府 社区

1.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1.7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1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87%。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上一年增长800万,预计以后每年将以860万人的增长速度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据此推算,我国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会突破4亿,占据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妥善解决好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2.网络化居家养老的内涵

网络化居家养老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将现有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三种养老模式进行整合,构建统一的养老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吸收全社会为老服务的资源,使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便能够享受到现代化服务的养老网络体系。网络化居家养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其一,整合全社会为老服务的资源形成资源网,其中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家庭、居民自治组织、个人等;其二,引入信息化技术构建信息网,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实现为老服务信息的高度共享,畅通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沟通渠道;其三,发挥地域性大社区的优势构建组织网,建立统一的为老服务平台,使其成为连接各个服务组织和机构的枢纽;其四,构筑人人关注养老服务的社会网,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让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增强心理归属感。

3.新时期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路径

3.1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层次服务提供体系

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具备社会福利性质。政府要意识到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协调、整合、盘活各类服务资源,构建网络化、多层次的服务提供体系。首先,政府应加快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给予非营利组织一定的资金支持,利用政府采购模式将养老服务的任务和职责下放至非营利组织,并对非营利组织实施评估考核;其次,政府应当积极发展经营性养老服务事业,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快速成长,为我国养老服务模式注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政府可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责任主体,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组织有效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种组织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3.2构建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要始终发挥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充足的资源投入。尤其在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分配和制度落实方面,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参与者的新型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了确保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有序运行,还应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以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首先,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转变单纯依靠社区办居家养老的观念,充分吸收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和个人的资源力量共同参与居家养老体系的构建,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居家养老的关注程度;其次,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门居家养老管理机构,在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形成宏观政策供给与微观为老服务的全方位管理网络。

3.3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为老服务平台

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应当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养老服务现代化、高效化。社会组织和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要利用因特网、通讯技术、广播电视、一键通呼叫中心等资源技术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畅通为老服务供需信息的传递渠道,使养老服务供给方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3.4落实网络化服务监督体系规范养老服务工作

为了确保网络化居家养老工作有序运行,促进网络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应建立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实现对为老服务质量的全过程监督管理。首先,针对不同的为老服务机构和不同的服务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估考核指标,系统量化处理为老服务的各项工作,客观评价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在评估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各项资源;其次,建立为老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将其工作成绩与服务质量相挂钩,力求不断提高为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绩效考核时,可由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服务的老人以及其他服务人员共同组成考核主体,以考核服务人员品德、服务能力、工作热情度为重点,使绩效考核成为端正服务人员为老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4.结论

总而言之,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我国构建网络化居家养老模式必须立足于国情,顾全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发展大局,优化配置政府、社会、市场三方的各项资源,建立起有效互动合作机制,共同致力于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从而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荣达.“网络化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秦勃.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及其突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第7篇:老龄化社会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家养老民间养老养老模式

据统计,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11%,而且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加。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我国已在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列。而且我国老龄化速度已居全球首位。

显然,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让许多家庭思考,而老年人则最关心的是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适合自己。目前,我国的养家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以房养老”和“民间养老”等是一些新型的养老方式,而农家养老是民间养老的其中一种形式。这些养老方式中社区养老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农家养老等则是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一、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的不足之处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是现阶段中国人的三种主要养老模式,但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1、家庭养老,独生子女负担加重

家庭养老作为几千来年一直延袭的传统养老方式,目前仍占主导地位。但对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对夫妻给4位老人养老,其压力的确很大,家庭养老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到2020年,我们将要呈现一种8421的家庭结构,即一户家庭中有8个老人,下面是4个小老人,然后是2个青年加一个孩子,这种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更多途径的赡养服务,因为指望子女赡养已经非常不现实了。

2、民政机构养老,人满为患,政府不堪重负;民间机构养老,年年亏损,步履维艰

机构养老包括民政机构养老和民间机构养老。

首先,民政机构养老即按照计划经济的办法办养老事业,是国家民政部门着眼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救助,其范围有限,基本局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寡,根本无法满足大多数老人的入住要求。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5亿,约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的愿望,可实际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了老龄人口的2%。如浙江省目前各类养老机构1957家,就算往大估计:每家养老院有150床位,也只能解决22.5万老人入住。但想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却有30万,僧多粥少,现有床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而民政机构养老政府负担重,管理也难以有效率。

其次,民间机构养老,步履维艰。如位于奉化市河头路的99老人乐园是浙江省最大的民营养老院,一期投入1400万元,占地15亩。99老人乐园自2003年开办以来,三年亏了200多万,院长王雪飞介绍,投入养老院的1400万资金中,除了900万元是自有资金外,有500万资金是向别人借的,光这些钱的利息,一年就要60万元左右。而养老院现在的收入远远抵不上开支。养老事业虽然是一种慈善事业,但是进入其中的民营资本也应该获得合理的利润,而目前的现状是,社会开办的养老机构大都处于亏损状态。

3、社区养老,未来趋势,但眼下发展迟缓

我国正在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前面所述的家庭养老用的钱是家庭的,将来的居家养老则很多方面是靠政府来实现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人住在社区也可以享受到养老院的服务,而社区护理站的财政、设施、护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则由政府来解决。届时,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中,由社区上门提供所需服务。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两个优点,既满足了老人的“恋家”情结,又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同时还节省了养老福利设施的投入。应该说,这是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社会现状的养老模式。

然而,社区养老目前服务的对象覆盖面不广,原因是经费筹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彩票的收入存在着不确定性,使得社区养老难有大的发展。因而需要探索更有实际意义的新型的养老模式,如:农家养老。

二、农家养老是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随着社会福利范围的扩大,我国全社会的老年人都被纳入了社会福利的保障和服务对象范围。这样,我国老年社会福利范畴就包括所有为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所采取的一切举措。而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这三种主要养老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现阶段改善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因而应该探索更适合国情的新型的养老模式作为这三种主要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农家养老是上海巾帼服务中心等家政公司两年前发起的一项颇具创意的养老项目。它吸引了上海许多老人和家里有老人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而又需要一定照顾的老人。

1、崇明“寄家养老”,既解决农家女就业,增加收入,又让老人得到照顾

崇明“寄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产生缘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名叫沈晓多的崇明妇女在上海一家医院为一位62岁、身患多睡脑梗的魏老太做护工,已经换了17位保姆的魏老太对沈晓多很满意,后来沈晓多因要回家务农不得不回崇明,于是便提议让魏老太夫妇搬到崇明自己家中,这样可以两不耽误。到目前为止,已经搬到崇明一年多的魏老太夫妇对崇明的生活很满意,病也减轻了很多。他们将位于上海市区的房子出租,所得收入扣去在崇明寄养的护理费还略有盈余。

这个项目从04年10月份开始,最初是崇明县妇联的同志提到,崇明有许多35岁至55岁的富余妇女劳动力,这些人没有多少文化,很难到外地找工作,也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离开家乡。而这些人中,大部分人家都有几间闲置的房子。相应的是,很多上海市区的老人又找不到合适的保姆。于是,上海市家政“绿色联盟”便想到将老人请到生态岛上养老的办法,让老人们住到农民家中,由这些农家妇女对他们进行护理,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这样既可以解决崇明妇女的就业问题、增加她们的收入,又可以让很多生活不便的老人得到照顾。

2、竹乡安吉,64户农家接待老人养老,老人愿意,费用合理

中国竹乡安吉泗溪村,徐云玲的家在村子的西头,贴着山脚而建,两层小楼;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茶花和枇杷树,屋前的晒场有半个篮球场大,晒场上随意地摆着几张竹椅。今年春节前,一位杭州老太太来到徐云玲家中养老。她中风瘫痪,在医院里住了七八个月,看病花了十多万;刚来的时候,话也不愿意讲,手脚都不能动。徐云玲既是保姆又是护工,天气好,就把老太太抬到外面晒晒太阳,看看四周的青山。现在老太太恢复得很好,性格也开朗了许多,手脚也开始动了起来。

徐云玲家接待城里老太太养老的消息,很快在泗溪村和附近村庄传开了。有64户人家登记接待城里老人。由此,村里成立了五人领导小组,为了规范养老标准,村民们委托五人领导小组起草了八条《养老服务公约》。考虑到老年人生病需要急救,五人领导小组上门与百丈镇人民医院进行了联系;医院表示,只要城里老人来泗溪村养老,看病随叫随到。

城里老人感觉,这儿住得实惠,一个人25元住一天,包吃,包住,每次都有四菜一汤,早上还有馒头。费用合理。

3、田园养老,买下“城仙居”乡村公寓,“豪华又经济”,“隐居”天目山,重归自然、养老休闲

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养老除了自然资源优势以外,由于其低廉的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相对于城里养老院五六个人挤一间房间而言,“城仙居”乡村公寓是“豪华又经济”,所享受的生活品质更是完全不同。

今年65岁的张教授和老伴这个夏天都没有在杭州的家里过。他只是花了5.5万元,就在风景秀丽的天目山九思湖畔安了一个新家。这个新家正是由联众公司开发的“城仙居”乡村公寓之一。

在这里,张教授和当地村民一起,吃的是自家菜地里种的菜,喝的是天然的山泉水,过着的是真正远离城市喧嚣、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想念儿孙了,打个电话,就可以叫上他们周末一起过来住住,真正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又还能让孩子在乡村里亲近自然,体验乡间快意。就像张教授说,“这样舒服的日子,当然不想回杭州了!”

三、推行农家养老的具体措施

看来,农家养老、寄家养老、田园养老是一种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山傍水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老人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型的养老形式。显然,富了农民,喜了老人,乐了政府。在解决城乡统筹,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旅游扶贫,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地方,尤其是上海、江浙一带,已经开始了农家养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家养老服务中也有一些问题:一是养老点是乡村,往往离市区较远,子女看望多有不便,且老人生病时,就医不如市区方便;二是整个养老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如何解决,一旦发生老人受伤、被虐待等一些极端事件,谁来承担责任?三是从事农家养老服务的队伍优待提高,如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对老人精神慰籍的重视不够等。

农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民间养老项目,要在社会推行,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为其创造条件。

1、政府介入,政策扶持,适当提供交通设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

将养老点尽可能设在离市区较近的郊区,便利交通。并将老人从对象上分为能自理和半自理、不能自理,小病由乡镇医院的医生上门诊治,大病回城里治疗。

但这项事业光靠民间来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据了解,从05年开始,杭州市上城区率先在全市推出社区养老计划,由政府先期出资100万元,向民间机构购买服务,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如烧饭、洗衣、打扫卫生、外出陪护、陪聊、上门看病等,老人在自己家里也能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照料。那么,市政府是否也应考虑资助农家养老这项事业呢!这可是一件出小钱,高回报的好事。适当提供交通设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为农家养老这一模式的推行扫除一定障碍。

2、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农家养老服务队伍

对养老护理员要加强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老年心理学和按摩理疗的基础知识,学会从心理上为老人排解忧烦,从肢体上为老人解除疼痛,让老人感到亲情的温暖。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纠纷。当然,除此之外,应该在双方签有协议的基础上,为了保障双方的诚信,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组织进行相关评估和日常监管。

可以说,养老护理员的素质是决定农家养老事业成败的关键,应逐步建立职业资格等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农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老人的氛围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应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农家养老点,对高龄老人可组织当地农村的中小学生与他们互相结对,为高龄老人带来生命的活力和热情;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通过服务人员或志愿者的读书、唱歌、聊天等方式,使老年人心情舒畅,减轻病痛带来的痛苦;对更多低龄健康的空巢老人,则为他们搭建丰富多彩的学习和集体活动的平台,使生活得以充实。

总之,中国正面临着急剧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养老机制、设施、方式的滞后现象,提出农家养老这一借助社会力量的养老方式、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思路显然是寻求如何科学地解决诸多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笔者对杭州市100名独生子女的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达93%,有两类老人愿意采用农家养老模式。其中一类是患有慢性疾病,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占了调查对象的2%;;另一类是向往好空气、好环境、在意饮食健康的老人,占了调查对象的3%。如果这两部分老人能疏导到农家养老,将大大减缓机构养老的压力,对国家养老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06年6月10日,杭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的文件,文件中提出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政府的关注,更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国民政》2006年8月

第8篇:老龄化社会现状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理财;需求;理财服务机构

目前的理财公司大都站在自己利益角度或者是站在已成型产品的角度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同时理财服务都很大众化,没有目标性,没有将客户的年龄考虑在内。在广大的客户群体中年轻人占了很大的比例,相应的理财产品的设计和理财服务的提供就会更偏向于轻人这一块,在整个客户群体中除了年轻人还有一部分消费群体――老年人,面对这一部分群体却没有一个合适的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合适的专业化的理财服务,也缺少专门为老人设计的理财产品。一个专业化个性化的老年人理财服务机构正在被需求。

一、理财需求主体存在

(1)数量方面

依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了解到我国2012年和2013年将进入第一个老年高峰期。依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在2013年将突破两亿大关,达到2.02亿。面对这么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需要一个理财服务机构为他们服务。

(2)可理财产方面

目前的老人大部分都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那个时代的人普遍存在的消费特点是节省。然而他们到了老年期不仅仅有自己工作多年的积蓄、社保的养老金同时还有和儿女日常的孝敬。他们有着节省的生活方式和充足的财务来源,他们有理财的资本,他们需要理财服务。

(3)社会方面

以上数据是最近时间段内的CPI走势,可见CPI走势不是很稳定,略微上升,可见手中的财富如果固定持有或是把他单纯的存入银行,则会有所贬值。恰恰老人没有专业的理财服务公司为其指导,普遍将财富存入银行。财富将会被通货膨胀隐形的吞噬。这样对老人是不公平的,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社会现状急需要有一个老年理财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理财服务。

以上方面可看出,社会中存在着一部分对专业化和个性化理财服务需求的消费群体,这部分消费者就是老人。

二、市场老人理财服务机构的缺失

(1)社会理财服务公司专业化不够

目前的理财公司一方面,对客户的划分合理性存在缺陷。理财公司仅仅从客户群体的收入方面划分客户,而忽视了客户的年龄,客户的年龄将决定客户的理财的分险承受能力,同时也决定着投资的期限。其次,理财公司既要涉及自己产品的研发,还要销售理财产品,业务过于繁杂,业务铺的过广,这必将影响理财的专业性。最后,理财服务机构缺少独立性,理财机构既要销售自己的产品还要为其他机构销售其理财产品,这势必将会影响销售中立性,进而影响客户的利益。

(2)同质化高、老人理财产品的缺少

自1997年,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首次推出个人理财业务之后到工商银行推出“理财金”、招商银行推出“金葵花”、光大银行推出“阳光理财”、中国银行推出“中银理财”、民生银行推出“非凡理财”和交通银行推出“交利宝”等等。虽然品种很多,但大多都是仅仅投资于证券、外汇、保险和基金的组合,没有通过针对客户个性化为客户设计产品。针对老人的产品更是无几。

(3)理财产品的专业人员的缺少

理财业务涉及面广,不仅限于各种投资品种的投资规划组合,还包括帮客户进行住房规划、教育规划、风险管理、税务筹划、退休规划、遗产规划等等。但是,一直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复合人次的缺少也限制了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也就很少有剩余的专业人员为老人服务。

三、老人理财服务机构的构思

(1)中国理财服务机构和外国理财服务机构对比

在国外,个人理财业务的划分主要以客户为中心,在设计个人理财产品时充分考虑了客户的实际需要,主要以多元化的投资服务和私人理财服务为核心产品,其主要内容包括结算业务、贷款业务、委托业务、投资业务私人理财服务,同时,国外个人理财业务还十分注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使顾客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模式。

而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多是以传统的个人金融业务(结算业务、贷款业务、委托业务)以及部分投资服务为主,并且投资业务还是以代销基金、债券、保险、银证转账以及投资咨询和建议为主,不能直接代客进行投资操作,大多都是以要式的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与国外的理财服务机构相比,我国的理财服务机构的组织结构、理财产品的设计、人员标准和服务方式上还存在缺陷,参照国外机构模式的同时合理规划我国老年理财服务机构的建立。

(2)老年理财机构的建议

①组织机构的设立

②理财产品的需求

目前金融机构对理财产品的研发从在一些问题(比如银行,由于实行分业经营,使得银行不能独立进入其他行业,只能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资本市场,这样既限值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研发同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金融机构要冲破自身的限制,实现混业经营。其次,金融机构要加强证券类投资产品的的研发,研发出适合老人的理财产品,该产品收益期要短,同时要加强产品应对风险额能力。

③人员标准

理财规划是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是针对客户整个人生而不是某个阶段的规划,包括个人每个阶的资产,现金流量的预算和管理,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投资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子女教育及教育规划,居住规划,退休计划,个人财务规划以及遗产规划等等各个方面。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理财规划师,就得“全才+专才”型的人成为才。“全才”就是要每个从事个人金融理财工作从业人员应该是受过严格的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其次,从业者除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理财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外;“专才”还要求理财工作人员熟悉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等金融业务领域。

④服务方式

理财服务虽是一项服务业务,但我认为必要的时候应该加入一些机械化的程序,来减轻理财人员的简单服务工作。如客户需要服务时,没必要刚开始就一对一的为客户服务,而是通过一种问卷或是其他过程把客户分流,也就是把老人这一群体再分类,设置这样分类的标准可以是收入、投资回报的需求等。通过机械化分流,可以使理财人员在专业的方面更专,同时也减少了成本,有利于机构的长期发展。同时要加强理财服务人员的个性化理财方式。

老人的数量在增加,财富在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增大,为老人的财产保值增值迫在眉睫。此时一个可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理财服务机构正在被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鹏.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分析及发展思路.

[2]李晓东,王瑞春.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分析.

第9篇:老龄化社会现状范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城市老年人;精神慰藉;营销陷阱;自强自助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因此,我国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具体来看,如何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更是一个重大课题。从理论到实践,国内学者逐渐总结出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三大模式,随着社会变迁,又不断提出新模式,比如以房养老、老年互助组合养老及旅游养老等。万变不离其宗,养老模式的更迭都是为了因地制宜地满足老年人的三个需求: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目前,中小型城市仍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退休金、养老保险和子女补贴使得城市老年人的第一个需求――经济支持基本得到满足,但老年人缺少生活照料特别是情感慰藉缺失现象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显现,中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关注,加上情感慰藉缺失,近年来中小城市出现“老年机构热”:很多商家以举办中老年人健康讲座、现场发放赠品为噱头,聚集人群,然后进行相关保健品的促销活动。这些“非法营销”机构的扩张更造成了老年人药品安全、财产安全及家庭代际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主要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给出使老年机构规范化的建议,并通过对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分析,提出弥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新举措。

一、“老年机构”的运营模式

目前,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老年机构”尚无定论。但是其发展速度极为迅猛,这类“老年机构”往往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打免费牌,免费听课、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参观、免费旅游,然后再忽悠老年人买保健品。老年人普遍存在投机心理,“免费”二字是吸引老年人注意的不二法宝。

二是打专家牌,用所谓重量级“名医”、“专家”这样的称谓吸引消费者,借机推销保健品或医疗器械。

三是打疗效牌,无限放大某种功效,有些保健品甚至被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老年人普遍存在健康问题,因此很容易轻信推销,购买产品。

四是打科技牌,一些保健品往往打出高科技等旗号,吸引老年人。老年人社会知识结构老化,对新科技有渴求,但并不全然理解,于是一些类似“高科技、专利产品、绿色环保”简单的字眼就可以迅速取得他们信任。

五是打亲情牌,主动上门套近乎、投其所好,极尽所能地拉近与老人的情感距离,甚至赠送小礼品,通过亲情牌打动老年人买保健品。老年人生活空虚,缺少关怀,因此一些机构更是将亲情牌打到极致,广州就有这样一家自称专门“关爱”老人身体健康的公司。时常嘘寒问暖,隔三差五还上门来送米送油,这份关怀和细心,堪比亲儿女的周到和体贴。长此以往与老人形成固定关系,发展成为“永久客户”,老人便甩也甩不掉了。

表面上看,这类机构是经过工商局批准的正规有资质的保健公司,经营手段也不违法,但是他们确实已经造成了老人、家庭及社会的损失。对老人来说,陷入组织的老人就如同被“洗脑”一般,疯狂的参加机构组织的各类活动,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进而购买大堆保健品。对工作人员的信任也是空打水漂,由此造成金钱损失和精神损失。机构销售的产品并没有被相关部门严格把控,许多产品被夸大疗效,这又引发了食品及药品安全问题。家庭、子女作为旁观者,明知是骗局,但劝说父母时往往会遭到反对,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对社会来说,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今年5月15日,一辆载有46人的大客车在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境内发生坠崖事故,共造成35人死亡,13人受伤。这起重大交通事故引发了社会对于老年人生活状态的重视。据咸阳市委宣传部介绍,初步调查表明,西安相伴商贸有限公司以培训讲座为名,雇用4辆大客车,组织以中老年人为主的193人由西安到淳化两日游。其他车上的老人表示,活动名为旅游,实际上是向他们推销保健品,行程中真正的旅游也就第一天上午,其余时间都是以举办讲座的形式推销保健品。这就是现在盛行的“老年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并没有取得相关资质,却把手伸向纵深领域。这些机构打着“娱乐养老”的旗号,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取得老年人信任,进而开展保健品的“非法营销”。

二、弥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新举措

有学者指出,老年机构“非法营销”屡屡得逞的关键在于部分老年人存在投机心理,面对营销公司的“狂轰乱炸”很容易上钩;中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的匮乏也是导致他们进入营销陷阱的重要原因。如今这些商家营销手段更为多样,以会议、旅游、家庭走访、定期体检及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老年人参加活动,由此看来,这些机构抓住老人的弱点:社会知识结构老化,思想固执、投机心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进行营销活动。这些机构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吸引老人,关键在于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缺乏社会存在感这一社会现状。所以经常组织活动,形成圈子,发挥老年人余热,让他们感到“被需要”,再加上经常到家里来“嘘寒问暖”,获得了老年人信任。如此一来,子女被放置在尴尬位置,阻止老年人购买就会被绑在“不孝”“不关心老人”的道德十字架上。所以在弥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探索新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1、执法部门应该加大查处力度

一旦确定为保健品非法推销,立即举报,相关部门应对推销当事人予以重罚,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鉴于目前传销者专门瞄准社区、公园、农贸市场等老年人集聚的地方的特点,社区应担负起帮助老年人提高甄别各种骗术能力的职责,而许多社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老年人开设各类正规健康保健讲座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

2、推进大数据和养老服务业有机融合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所存储的数据正以几何级数增长,数据已经从量变走向了质变,化身为“大数据”。借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智慧养老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个出路。监测老人健康,给出科学合理的报告及方案,进而防止商家夸大的宣传。大数据为实现智慧健康养老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我国养老服务业向科技化、智能化、数据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科技产品为载体、远程服务为手段,为老人提供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动态服务,让更多的老人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捷。

3、主动陪伴老年人和适当为老人购买正规保健品

老年人养生防病,希望吃一点保健品,所以,如果不给他们买,他们就会自己乱买。建议家属经常关心家里的老人,花时间陪、花金钱买一些对的保健品,这样才能避免老人花更多的冤枉钱。没事多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家。鼓励老人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打球、唱歌、画画等,让老人不那么孤独,让骗子没有可乘之机。有条件的定期带老人去正规医院体检一下,也让老人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不容易相信骗子的信口开河。正确引导老人,经常提醒家里的老人哪一些所谓的权威专家是不可信的。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尽量提醒不要参加。遇到别人推销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

4、关注精神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重视精神慰老。一是在精神上敬重老年人。要尊重老年人,要倾听他们的意见,体现在“老年优先”、“老人在上”等方面;二是在情感上慰藉老年人。长辈年老后,晚辈要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消除孤独感、寂寞感、失落感。老年人有病时,精心护理,平时经常问寒问暖,同他们聊天、谈心,一起娱乐,消除“代沟”;三是在心理上满足老年人。体现在尊重老年人的选择和尽量顺从老年人的意愿。比如帮助老年人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引导老年人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支持老年人发挥余热等等。

(2)子女要“唱主角”。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特别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老年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他们子女亲人的关爱。《老年法》第十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而在新《老年法》修订草案中,更是对精神慰藉作出了规定。解决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应该是家庭成员的主要责任。一曲《常回家看看》,所以打动亿万人的心,就是因为世界上“什么都会改变,唯有亲情永远”。在老年人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的情况下,精神赡养显得更加重要,有时儿孙一句宽慰的话语、一封平安的家书、一个温馨的电话、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惊喜、一丝慰藉、一点温暖、一份回报。

(3)老年人要自强。独立性是老年人生活自由的前提,是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特征,也是老年人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方面。老年人应当树立“自助多福”、“自助而助”的观念,调整心态,换位思考,远离烦恼,使“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要融入社会、融入社区、融入集体、融入自然,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做到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要培养兴趣,广交朋友,丰富生活,多参加有益的适合自己的文体活动;还要积极参与“银龄互助”活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健康老人照顾体弱病残老人。总之,要实现积极老龄化,老年人应该有精神寄托,但不要有依赖思想,不要过于依赖子女,应该自己动手做好自己的事。如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使老年人摆脱孤独寂寞的困扰,已是全社会包括老年人自己都不应忽视的问题。

三、结语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基本国情、市情、区情。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精神生活需求旺盛。如果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品质,影响到身体健康。“老年机构”猖獗就是抓住了可乘之机,因此了解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营造一个爱老敬老护老的社会环境,同时老年人也要逐渐树立“自助”精神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营销陷阱,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迪特里克.老年人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老年知识分子精神慰藉问题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 郭金亮,孙梦云.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调适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3(2)152-154.

[4] 郭金亮,桂枝.论我国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2003(4).

[5] 顾林正.家庭变迁与老龄化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医学与社会,2006(11)19-21.

[6] 韩振燕,郑娜娜.空巢老人心理需求与老年社会服务发展探析――基于南京市鼓楼区的调查研究[J].西北人口,2011(2).

[7] 雷鸣,张磊磊.社会工作视角下老年人的精神赡养[J].中国商界,2010(4).

[8] 李芳.老年人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网的构建[J].学术交流,2012(8).

[9] 同钰莹.亲情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0(4)31-35.

[10] 周绍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政策意义[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6).

[11] 张艳国.论精神需求[J].天津社会科学,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