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28-02
随着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各高校在管理工作中更加重视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类现代技术手段,作为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的主要着力点。二级学院具体承担着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三大主要职能,并在学校全局工作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它需要根据全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及自身管理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需求,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设思路与方案,实现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的最终目标。
一、当前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高校校级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基本完成了包括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务信息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人事档案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等为代表的数据中心库的建设。相对而言,二级学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明显滞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建设资源配置薄弱。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前期资源普遍集中在校直属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核心管理部门,其次在软件平台、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已建成相对完整的信息技术综合体系结构。反观二级学院,在前期建设过程中没有参与到校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过程,目前基本处于无核心数据资源库、无专属软硬件平台、无专业管理队伍、无专设保障机制的“四无”状态,信息化建设严重依赖并落后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2.主观思想认识不清晰。因依附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二级学院对自身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学院信息化建设究竟要建什么,怎么建,建设到什么程度,达成什么效果等核心问题没有统一认识。特别是在学校已有多种信息化管理平台投入使用的前提下,二级学院自设体系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是否是重复性投入、是否与现有的管理体系流程相冲突、是否真正对管理服务效能提升带来显著帮助,还存在多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3.其他影响因素。一方面,与只承担某一具体业务领域的校级管理部门相比,二级学院日常管理工作中,涉及包括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几乎所有的业务内容,其信息化平台功能的全面性要求相对更高、更复杂。另一方面,二级学院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在所有业务方向上同时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另外,校、院两级管理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调机构。
二、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受自身人力、财力条件限制,缺少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保障。在行政管理人员编制相对紧张和已有工作任务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二级学院难以按照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通常由现有行政人员以兼职担任的方式承担相关工作。一方面,虽认同信息化建设对效能提升具有显著帮助,但建设初期投入的额外工作量又让一线工作者持有顾虑和消极的态度;另一方面,兼职管理队伍在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未能完全具备素质要求,加之缺少专项学习的时间与机会,对信息化管理中涉及的业务要求有畏难情绪。此外,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必须有相应的服务器、数据库管理软件等软硬件设备的支持,其初期建设投入需要高额度的经费支持,并在其长期使用过程,需要持续维护升级,因此对经费保障相对困难的二级学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疑虑和困惑。
2.受自身定位和分工限制,主导信息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在高校管理业务链中,二级学院普遍处于环节的末端,客观上不具备大范围调整自身管理制度、工作标准、业务流程的权限与空间,基本承担着执行者的角色。在全校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工作中,表现为对自身的定位局限于配合学校建设进程,扮演信息终端的角色,缺少对数据资源的掌控权限和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的意识。在此环境下,长期形成了消极、被动的思维习惯,对主动寻求包括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在内的管理模式变革缺乏清晰的认识,更对以自身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强烈的内在动力。
3.受发展目标理念限制,信息化建设缺乏清晰的长远规划。在现有高校考评体制下,与科研成果数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相比,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是衡量一个二级学院办学层次的直接评价指标,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较为浅层的阶段。有观点认为,在二级学院层面的现有工作中,只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就是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只要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工作中,协助完成好所分配的任务,就完成了信息化建设。这些观点缺乏自主思想,缺乏系统整合,缺乏清晰规划的目标理念,这也是二级学院在信息化建设的长远道路上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又一关键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与对策
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是从自身环境特点出发,以自身需求为中心,以自身业务为核心,开展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院为有效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多平台之间整合问题、管理机制建设问题以及人员技能培养等问题,可主要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
1.抓住信息化建设关键节点,拓展与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在信息化建设启动初期,二级学院应首先从全局视角出发,对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对外联络等主要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具体政策规程、流程环节、信息内容,根据环节重要性和业务特点,确定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先层次,为后续建设资源的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二级学院在遇到技术难度较大的建设环节时,要从自身资源可承受范围内考虑,避免因时间周期延长积累过多的风险。在后期维护过程中,二级学院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安排,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成后的升级维护、人员培养,预留充足的保障资源。
2.利用现有软硬件优质资源,拓展与创新多系统集成策略。在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好现有软硬件信息化资源与新建设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成效的隐性决定因素。在主要业务部门内已建有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际背景下,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中,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功能需求,还需要实现新建设内容与已有信息平台间的有效兼容,通过校院二级之间的功能互补及数据共享,降低学院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效能。具体措施可包括采用统一标准的数据存储字典,设计统一标准的数据交换接口,借助学校共享空间、网络云服务等公共硬件设施资源,实现软硬件优质资源的集成整合。
3.加强人员信息化素养培养,拓展与创新长效管理机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应注重软硬件技术性问题、经费投入资源性问题,还应注重使用管理过程中的人员与机制问题。要真正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必须有高素质的使用人员与完备的管理制度给予保障。一方面,在新的技术发展阶段,大型数据平台都需要一个分工合理、管理严密的操作团队予以支撑。对于二级学院,一线教师、行政人员、学院领导,都是这一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个体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掌握和理念的认识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只有通过严格的系统学习,才能确保每位成员具备适合工作需求的信息化素养。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学院应遵照上级部门的管理制度框架,结合自身的工作要求,融合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构建具有高度科学性、严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真正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学院建设中的巨大价值。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等各方面都进入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作为高校基本科研教学单位的二级学院,必须主动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积极建设,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信息化技术手段及理念真正成为提升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诸唯君.高等院校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管理项目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2]张一春,贾晓燕,刘平.创新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4).
[3]吕哲.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Secondary College
YAO Wei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China)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N911.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Y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icians is digitized campus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as a project manager, take the overall planning from the Yangzhou technician colleg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planning principles,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hase and other aspects, thereby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digital spac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gital campus; digital
一、规划背景
扬州技师学院的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统一规划,按照规划的方案逐步实施。因此,前期的建设方案规划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效果起着决定性意义,公司根据在多所高校与校方配合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经验,结合扬州技师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该方案对扬州技师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单位给出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的方式和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供校方参考。
二、规划原则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目前主流的信息化技术,为学校规划一个适合学校发展需要,并在技术上选取一个相对领先,成熟的方案。
规划的方案必须要顺应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发展目标,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要顺应学校的发展目标,并为学校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信息化保障。如复旦大学是要建设成国内名牌,国际一流的高校,其建设的数字化校园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实力。因此复旦大学采取了向港、澳、台等发达地区的著名大学学习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式,在规划时,着重考虑了如何移至发达地区的建设模式,并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范学校现有的管理,行政工作方式,实现不同部门间深层次的耦合和交互。而南师大发展的目标是要建设成国内重点,国际知名的高校,所以数字化校园工程在规划时重点考虑了如何使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学校在现有教学、管理上遇到的问题,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各个部门的资源共享。
规划的方案必须选择先进、成熟的技术体系
数字化校园的技术选型和实现要点,需要选取目前信息行业中先进的技术体系,保证规划的数字化校园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在建成后的若干年内可以持续的升级,避免因为体系的选型而造成的平台过时。在实现方法上,也应该参考目前信息化建设中各个行业的先进手段,不管是应用到企业的还是政府部门的方案,都可以作为数字化校园的参考手法。
规划的方案要适应学校的信息化现状,使学校尽快完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引入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上。
目前国内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大多处于从校园网和部门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向整体数字化校园转行的阶段,对于这类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规划的重点是设计一个数字化校园整个框架,通过集成,兼容前期学校投资建设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保护各个时期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同时对明显落后于需求和技术发展的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级。
规划的方案要与学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匹配,保证规划的数字化校园是可实现,可建设的。
数字化校园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有多种方式。对于有足够人力和财力保障的学校,可以采用整体重建的方式,采用新的统一建设的系统和平台替换学校前期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各个系统间深层次的整合,使整个学校成为一个大的URP系统;但对于更多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须在规划时针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现状,确定建设的内容和方式,首先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搭建基础性的框架,并为后续的建设奠定基础,完成了这个工作,再逐步实施对各种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
三、建设内容的规划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的规划,要从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组织建设3个层次上,考察扬州技师学院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和各个层次上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环境建设的规划
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IDC中心等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这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前提。
在进行方案规划时,需要全面的考察现有的环境是否符合数字化校园整体的需求,哪些地方还不足,尤其在IDC的规划上,对于数字化校园需要的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等设备要作出配置的估算,并结合学校的投入情况,确定IDC建设的方案。
资源建设的规划
对资源建设的规划主要是规划应用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内容,以及应用系统与应用平台的集成方案。
应用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在对应用平台进行规划时,首先需要确定这三个数字化校园在支撑平台在扬州技师学院是否有需求:共享数据平台主要实现各个部门间数据的共享使用;身份认证平台为全校的师生用户提供唯一的校园网数字身份;信息门户平台为师生用户访问全校的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入口。同时,还应该考虑平台提供支撑服务的方式,是面向全校数据、用户的集中管理还是有重点,有选择的进行集中。
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系统、人事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系统、研究生系统、财务系统等。这些系统在各个部门或多或少都存在,并且在建设时间上,系统的结构上,对外服务上各异。对应用系统的规划首先应该调研现有的系统是否符合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是否面向全校师生提供WEB服务。符合这个特征的,一般采用以少量的改造对其进行升级的方式实现和应用平台的集成。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系统结构比较陈旧的系统,就实现和应用平台的集成就需要以新的系统替代原有系统。所以,对应用平台的规划应该从现状和需求的调研开始,结合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运行框架,确定建设的方式。
组织建设的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在建设开始前,必须对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的领导机构、监督队伍、实施队伍进行详细的设计,并争取到 学校主要领导的同意,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氛围。达到整体工程人人参与的良好的效果。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还应该考虑对用户的培训,所以在前期要考虑师生,尤其是教职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在具体建设方案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公司的合作方式,完成用户的培训。
四、建设阶段的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阶段一般划分为3个,但在不同的学校,每个学校的建设内容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学校对数字化校园的需求和基础不同。
大多数的学校在一期工程中首先实现应用平台的建设,并和各个应用系统集成集成,在二期工程中采用应用平台提供的技术框架,统一的重建落后的应用系统,在三期工程使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更多的师生服务。
而在另一些学校,由于对公共数据的要求较为强烈,因此一期工程首先完成共享数据平台的建设,建设的内容以确定数据标准,定义数据格式和数据来源为主,要求各个部门使用这套标准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库实现部分数据的共享;在第二阶段,以前期积累的数据为主,通过建设信息门户和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数据的全面利用和用户的统一管理,并在第二阶段中完成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在第三阶段中,再完成应用系统的重建。
还有一些学校在因为建设时间的关系,在一期工程中快速的完成信息门户平台和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再在第二阶段中完成全校共享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
随着开放型一卡通系统的出现,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的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方案逐渐出现,因此一些学校将开放型一卡通系统和应用平台的建设放在第一阶段,确保这两个重点工程的质量,后续再实现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
扬州技师学院在建设阶段的规划上,需要针对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各项功能特点需求的紧迫程度,划分建设的阶段。公司建议数字化校园的切入点考虑以基础平台的建设为主,实现现有系统的集成并为后续建设的系统提供标准和规范。
建议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计划:
注:以上计划为建议的建设计划,具体实施计划以规划完成后双方共同讨论确定的计划为准。
--------------------
参考文献:
[1] 数字化校园之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张升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第1期
[2] 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许鑫 苏新宁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 第1期
[3] 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万里鹏 陈雅 郑建明 《情报科学》 2004 第3期
[4]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校园一卡通构建. 苏文胜 马千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5 第1期
[5]基于数字化校园门户的分布式身份认证系统研究. 邓志宏 蔡海滨 蔡悦华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 第8期
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 信息化建设
中药鉴定技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药及相关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中药调剂员”职业资格考核课程,又是执业药师(中药师)资格考试的考试课程。在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课时少而需要识别鉴定的药材多”、“课堂教学中很难呈现职业真实工作场景”和“贵重、稀缺药材标本难获得”三大难题。为解决以上难题,教学团队拍摄、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中药材(饮片)图片,摄制了中药鉴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环境和操作程序,创建了该课程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了解中药鉴定的职业环境,认识常用及贵重、稀缺药材。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上难题迎刃而解,不但降低了教学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说明了课程信息化建设既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教学的迫切要求及发展趋势。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逐步进行的,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总结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搭建“中药博物馆”网站专栏
中药的鉴定首先要建立在对药材(饮片)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谈课程之前并未接触过中药。由于该课程需要掌握的药材数量较多但课程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学习过的中药无法产生相应的实物识别映像,学习中存在印象不深的困难,导致学生对药材的识别技术难以加强和巩固,对药材容易混淆,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药材的感性认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药材真实彩色图片分类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在授课中进行展示。一方面,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药材的整体、细微特征和鉴别要点,避免了单一教材黑白插图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药材图片讲解鉴定要点,解决了贵重、稀缺药材标本因价格昂贵、资源有限而难以获得的困难。
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药用植物园”中的药材资源,结合昆嵛山野外采药实训的机会拍摄了大量药用植物的视频和图片资料,通过多年的积累,多途径搜集资料,分类整理出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三千余幅,视频资料百余个。
基于此,在学院网站上开设了“中医药博物馆”栏目(网站地址见文末)。栏目共包括“中医药名家”、“药用植物图集”、“中药材图集”和“中药饮片图集”四个学习板块,除上述视频、图片资料外,还包括两万多字的相关文字材料。通过搭建此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不仅充实了课余生活,更弥补了课时相对不足的缺陷。
二、构建项目化课程学习网站
项目化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实践性和职业性,这既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课程组结合自身条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中药鉴定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尝试,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完成了课程整体方案和单元方案的设计。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职业性,校企双方加大了合作力度,教学团队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充分利用假期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录制了大量中药鉴定岗位工作相关的视频,并应用于课程教学,将课堂知识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使学生更清楚将来从事的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结合中药鉴定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收集的大量教学素材,构建了该课程的学习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网站共有“课程简介”、“教学方案”、“学习任务”、“教学资源”、“习题库”和“在线交流”六大学习板块,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项目设计方案、任务实施方案、参考教案、多媒体课件、中药图片集、习题集、在线答疑等内容。该学习网站是对课程改革的全面展示,同时也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一次全面整理。
在课程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完成了大量的文本编辑、PPT课件制作、图片编辑处理以及视频录制、编辑、剪辑工作,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三、集成省级精品课程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学习网站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为了更好地展示课程项目化设计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情况,充实课下教学资源,课程组摄制了教改后的课程录像,并上传至学习网站。
中药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药用植物、中药材(饮片)图片为中药的来源鉴定和性状鉴定提供了直观地学习资源,相比之下中药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学习内容更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直观地展示中药的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别现象,课程组利用显微摄像技术拍摄了50余种中药的显微结构图片,以及典型药物的水试、火试现象视频及典型中药理化鉴别实际操作和鉴别结果的视频,一并上传至学习网站。另外,考虑到毕业生和社会上本行业从业人员进修或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在学习网站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拓展资源”和“职业资格”两个学习栏目,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学习网站,经过三年的使用,效果良好。
为了更全面地阐述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方案,说明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为兄弟院校提供借鉴,课程组按照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完成了精品课程申报网站(网站地址见文末)的建设。申报网站全面阐述了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课程考核和课程评价等内容。经过专家评审,该课程最终被评为2013年度山东省精品课程。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技术课程的信息化建设行之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实际的教学难题,促使校企之间更深入地合作,提高了教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建设。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源源不断、永无止境的过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Flas、三维动画等技术,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蔡中齐.中药鉴定技术实训项目化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关键词:合理性研究;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案
0引言
作为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措施之一,医院的信息系统是医院在完成未来进步策略的关键目的的根本要素。我国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进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对医院实行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合理性进行研究,获得一些结论。
1资料与方式
1.1临床资料参与研究的对象为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共70人)以及医院全部的信息体系。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化全职员工、信息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管理信息体系与临床信息的实施以及阻碍医院进行信息化发展的原因等。通过纸质问卷、邮件问卷和网页问卷等形式对以上信息进行搜集判断。1.2研究方式第一、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以及中华期刊库,了解医院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消息,医院的信息体系和医院数字化等有联系的国内外文献等。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整理,并做有效正确的解析,掌握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最新状态,为课题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信息基础。第二、选择有利的文献作为依据,搜集医院各个部门的信息数据,将所有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第三、解析医院的当前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优势与劣势。第四、依据当前的方案,修订最合适的策略并应用与实践中。第五、针对实践中的问题,不断地修改,以获得对医院数据进行管理最合适的理论与实践策略。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有:门诊部门的预付押金以及银行与医院联合的方式,对灾难备份数据中心的设立,最新的电子病历的设立,临床数据和远程医学中心的设立,H—ERP体系的建立[2]。1.3结果评价调查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通过自拟评分法对结果科学有效的评价:满分为100,90分以上为合理,70-89为比较合理,70分以下为不合理。1.4统计学研究通过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X2进行检测,计量结果用公式来表示。以T进行验证。P<0.05则表明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对比医院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评分在实施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建设以后,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状况有明显的提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2.2对医院的信息化体系的应用状况评分进行对比对比之后得出结果,医院在应用信息化体系后的状况有明显的变化,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2.3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策略的合理性信息化策略在运用到实践中以后,认为该策略合理的有57.14%,显著大于在策略未应用之前的40.00%,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持相反意见的人占1.43%,比之前的15.71%要低,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3探讨
由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医院的信息化策略应用以后,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医院的信息化体系的应用状况也有较大的改变。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应用后,认为该策略合理的人员远大于之前未使用的人数。这表现此方案有较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信息化主要是指依据信息科技手段以及一定的管理方法对信息资料进行管理,这种管理的关键依据是三维结构论。该理论提出,要处理与信息管理有关的基础性问题,就一定要对人、信息、技术、社会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按照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文本理论,在经济、手段和人文等方面对信息资料进行有效的计划和调控,既实现对信息的综合管理,又对资源以及管理办法进行集约化管理,除此以外,信息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信息手段,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基础的信息化管理有关方式的集约化方面,也就是三维结构论。其中,与之相应的是信息手段有关的手段管理方式,它所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最新的信息体系,信息中介以及使用方式,信息商品、市场、产业以及经济是它研究的核心方向,与之对应的是信息文化的人文管理方式,其探究的主要方向是信息政策与法律等。医院的信息化的含义是应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通过网络通讯等信息手段,综合性管理医院以及它底下每一个部门的人流量,物流量还包括财务资金流动,本文搜集、处理、输送以及总结医疗行动实施过程中的数据信息,经过后期整理,使之成为多种信息资源,为医院的顺利运行供应比较完整和自动化的治理,还包括所有的信息服务体系。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加以有效的运用,运用医院的信息体系,从而对患者和所有的社区服务提供信息[5]。
4结语
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信息准则和规定为基本,才能完成资源的公共使用,然后加快地方卫生的信息化进步,提升社会信息化历程。针对当前医院的信息体系还存在较多的信息问题,需要进行医院信息化集成的方案研究,由上可知,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具有合理性,所引起的结果比较好,可以在医院进行普遍推行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坤.我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策略研究[D].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
[2]敖娟.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4.
[3]李鑫.市级综合性医院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3.
[4]张晓祥,张蕾.医院数据中心及决策管理平台的建设[J].医疗卫生装备,2012.
关键词:航天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装备采购体制的加速变革,航天企业普遍面临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和来自用户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更是面临着多型号任务并举、多阶段任务并行的复杂局面,急需大幅提升科研生产管理水平。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劲引擎,因此,着力推进航天企业在其主要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助于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某航天企业是由研究院及其所属的研究所(工厂)两级、多法人组成的大型科研生产企业。近年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有限,信息孤岛不断增多。本文主要从研究院的层面就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探讨,试图提供一点对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思路和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是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尚未广泛、深入地运用于企业的主要业务领域;二是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信息资源没有做到有效共享;三是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尽合理,仅注重满足应急的管理需求。也正是受限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在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方面逐渐凸显出了以下问题:一是型号间、单位间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科研生产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相对不足;二是科研生产过程跟踪、监控手段相对落后,预防和快速响应的能力较弱;三是在多型号项目同时存在并展开工作的情况下,单一型号项目的纵向管理突出,型号间的信息缺乏共享和交流;四是型号项目执行的要素(人、财、物与进度、质量等)在管理过程中的综合性体现不强等。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看:第一,对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信息化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信息系统用户的交流、协作和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业务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求牵引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从科研生产管理角度来看,众所周知,信息化建设都是以科学的管理为基础的,科学、明确的管理流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固有的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等特点,本身就给信息化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加之在新的条件下,传统的航天型号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因此,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触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组织的变革以及管理流程的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结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应涵盖预先研究、型号研制、型号批生产、军贸项目等各项任务,涵盖探索、预研、研制、批产、售后服务等全寿命周期,涵盖进度、质量、成本、外协外购、人力资源、沟通管理、风险管理等全系统要素,还要与条件建设、综合保障资源、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有机结合。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核心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集成信息平台,一方面增强企业对多型号项目的集中管控能力,保证企业总体目标实现;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单一型号项目管理,提升型号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研制生产经费及信息等因素有机结合与利用好,保障各项型号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工作思路及方法。基本思路: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完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应首先做的工作是流程显现,全面梳理出当前的技术、管理工作流程,之后应着重研究完善影响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完善并形成一整套的、有机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三是结合实际充分论证系统方案,把方案论证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四是规范过程管理,稳步推进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集成信息平台,切实提高科研生产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建设具体对策
1、管理体系及工作流程。随着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航天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生产管理制度,通过两条指挥线的组织指挥系统,推动了我国航天型号工程项目的研制和发展。在传统的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中,贯穿了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包括合同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质量可靠性管理、经费管理、试验管理、风险管理等。针对单一型号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已日臻成熟,为实现对单一型号的精细化管理和航天型号项目管理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急需引入多项目管理理念,以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应不断完善军品任务责任令和军品综合调度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做好对科研生产任务全阶段、全寿命周期的集中管理,全要素的统筹管理,并实现全过程管控、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多元化和全方位管理。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分解细化为若干、具体的作业文件,并确保这些作业文件有机连接、全面、系统,真正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信息化。
2、信息系统集成方法。针对企业科研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企业在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已有一定基础的客观实际,本文强调通过集成开发,实现信息化管理。传统的企业应用集成(EAI)解决方案有4种类型:用户界面集成、数据集成、业务流程集成、函数/方法集成。这4种集成方法不能方便、灵活、低代价地实现异构系统的集成,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现代业务变化的需求。在不改变企业应用底层架构的基础上,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应用集成开发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它支持在中间层以服务模块方式实现解决方案,当多个运行在不同平台和技术上的应用程序必须互相通讯时,这种体系结构尤其适用。
基于SOA体系架构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选择好基础集成平台,打造集成系统门户;二是集中任务列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权限管理和统一界面管理;三是关注应用集成、应用框架和内容管理;四是注重安全保障体系、维护支持体系和基础硬件设施的构建。对于新提出的管理需求,可以基于同一技术平台,进行模块化开发来实现。
3、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从大的层面来看,首先要克服由于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难度大、复杂性高导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艰巨的畏难情绪;其次要科学推进企业的组织变革,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最后要紧密结合科研生产管理实际,充分论证需求,统筹策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具体来说:一是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企业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领导是关键;二是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三是要注重需求牵引,力求应用实效;四是要推进统筹建设、强调资源共享;五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工作,严格计划考核;六是要协同推进、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四、结论
身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努力把信息化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流程再造的科学手段,不断提高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水平,是航天企业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根本要求。着力推进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有助于推动管理改革创新、规范科研生产流程、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初步提出了基于SOA架构实现系统集成开发、满足企业对多个型号集中管控和对单一型号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应对策略。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宏仁.信息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科教兴国”是保证我国能够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战略国策,教育信息化是达成该战略国策的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随着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国家对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2010年5月21日,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华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0高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其目的是探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与前沿技术。为此,我们要制定高校有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利用信息化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对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深入研究。
一、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全校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当前高校内,许多二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多,各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由于原系统所采用的开发软件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逐个进入访问,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二)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应用软件投入。各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目光短浅,功利氛围较厚,对不能在短时间见成效的就比较缓慢,如软件。而对短时间内有成效就快,这种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的信息化建设表现非常明显。其实,软件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不少高校开始搞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软件真正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因原系统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信息之间难以交换,更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经常会出现学生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和教务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人事部门统计的教职工人数和财务部门统计的人数等有较大的出入,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重滞后和互操作性、共享性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对学校实现教育发展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的发展步伐,实现学校管理职能的转变,形成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有重要意义。高校信息化建设大多需要经历需求计划、分析设计、计划实施、系统应用四个过程。应该说这四个过程缺一个都不能说已经成功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信息化建设道路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包括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规划要全校各部门与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统一方案。
(二)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现在高校一般设有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一般的理解是一个技术部门,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在高校,这些部门不仅仅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要作为综合管理部门,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高校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并承担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知道如何让实施人员理解用户的意思。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三)要注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校全体人员,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每个教师、学生,而且特别强调学校各级领导的参与。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体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一是要提升教职人员信息化素养。学校应根据岗位和职能的不同,安排教职人员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形成一批素质过硬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和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二是加紧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信息技能的训练。
(四)要走最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高校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和兄弟院校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学校自己原有的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探索方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过分强调现状,会走向保守,故步自封,不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利用资源;过分强调先进技术又会脱离实际,在现实中难以驾驭。由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单靠学校自己的技术力量很难成功地实现信息化建设,并很可能半途而废,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目前,较为可行的一种建设模式是与有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实现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赢的开发建设方式。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认真分析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转变思想观念,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制定好本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整合高校间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有关资源,以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的优化、协调,从而创造新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采取合理的手段,坚决突破制约高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的瓶颈,为高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办公自动化(综合月刊),2008.4.
[2]徐笑宇,黄磊.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蒋兴东.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设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8.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布局 智能图书馆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26-0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资源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重要的馆藏资源,数字资源以其便利性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已经成为高职生的习惯,他们的阅读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由于馆藏资源结构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图书馆急需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对图书馆空间布局进行改造,以适应当代高职生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要。
面对馆藏资源结构和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大学图书馆兴起了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重新诠释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综合了传统图书馆与互联网时代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是一种促进学习、交流、协作的新型服务模式。新的服务模式要求将图书馆的资源、空间、技术设备、服务有机整合,以满足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核心价值。
一、信息化建设与空间布局改造的起因
(一)图书馆空间布局改造的背景
我馆馆舍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属中小型图书馆。馆舍分四层楼,每层楼都设有多间书库和阅览室,由于空间隔断多,服务部门多,馆员被分散在各个服务部门,难以实现跨部门对读者进行服务,不能充分发挥专业馆员的专业特长,对管理人T是一种浪费。馆藏图书连年累积,某些类别的图书不断增加,书架占据书库大部分使用空间,只有通过不断减少阅览桌椅、增加书架来保证图书的收藏,因为图书的时效性与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变更,部分藏书利用率越来越低,环境舒适度差,既无阅读氛围,更谈不上休闲功能,对读者没有吸引力,越来越显示它的弊端,必须对图书馆原有的空间布局进行改造。
(二)高职生读者的阅读现状与馆藏资源结构
进入互联网时代,高职生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往往把网络和搜索引擎作为首选,当代高职生强调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即查即得,没有网络的图书馆阅览空间不受他们欢迎。在馆藏资源结构方面,馆藏电子书、期刊数据库、视频教育资源、互联网免费教育资源等数字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馆藏资源。
2014年下半年我馆做了一次读者阅读现状调查,从本校在校生中随机抽取1000名学生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学生的课外阅读风气较好,每天的阅读率在68%,其中,数字化阅读率62%,数值化阅读明显超过纸质阅读。读者撰写论文首选馆藏期刊数据库,馆藏电子书的阅读和下载次数超过纸质图书借阅册数,人文类阅读倾向利用电子阅读平台替代纸质内容。如本馆购买的歌德电子书借阅机,推荐的电子书以人文类为主,每天都有数百次被读者下载阅读。高职生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阅读已成为普遍现象,每天浏览微信、微博、博客已经是高职生的习惯,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模式正在转向多元化。由于高职生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的集成服务模式的智能化图书馆。
二、信息化建设与空间布局改造的历程
(一)理念先行
为了改变我馆的现状,从2014年开始,我馆先后派出图书馆学、计算机、自动化、行政管理等学科的资深馆员,参观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图书馆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通过参观学习,发现这些图书馆除了在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大大领先我馆,在空间布局理念方面同样领先于我馆,我们在参观学习中受到启发,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我馆的现代化建设方案,实施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给予我们很大启发的图书馆空间布局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基于轻松化、人性化理念设计书库空间。比如我馆之前为了多放图书,将全部书库40%区域改为密集书架,书库没有读者使用的阅览桌椅,每个书库都非常拥挤,读者只能站着浏览或靠在书架上阅读。而我们参观的图书馆考虑到读者长时间阅读需要休息,将书库30%的书架移除,腾出的空间放置阅览桌椅,选用年轻人喜欢的时尚的阅览桌椅、书架和期刊架,读者可以非常舒适地在书库内阅读,书库通道预留宽敞,方便读者在走动中自由浏览,甚至席地而坐阅读。图书馆空间构成与创新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比如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对馆藏进行查询、检索、预约等,书库和阅览室增加公共电源管道,实现图书馆无线网络全覆盖等。将图书馆读者空间分成安静阅读区、交流阅读区、展览和休闲区、视听欣赏室、学生社团活动室等。配备多媒体电脑、复印机、打印机、试听设备等。在新的空间中,读者可以选择安静地读书、相互讨论、视听欣赏、在餐饮区(咖啡屋)休息等,借用图书馆场所开展社团活动、作品展览等。图书馆定期开展多媒体讲座、培训、文化展览等。重视图书馆的宣传功能,利用橱窗或大幅海报,将众多的图书馆活动指向相应的书区、展区或活动区域,海报结合图书实物,加深读者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导读作用。
(二)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模式
通过参观学习和综合分析考虑,设计了我馆的现代化建设模式,我们的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模式将空间、资源、技术设备和服务四大要素有机整合到一起,如表1所示。
上述四大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偏废,目标是为读者构建一座信息资源共享的集成服务模式的大学图书馆。
(三)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RFID智能图书馆系统
2015年初,学院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工程,实现了校园内数字化管理和无线网络全覆盖,我馆依托数字化校园工程,开始了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将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RFID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办公设备、视听设备、校园一卡通等按图书馆服务需要有机整合,实现图书馆智能化管理。其中,RFID技术引入图书馆管理,使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基本的RFID系统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应用软件三部分。RFID智能图书馆要求在图书馆建立一套局域网网络环境,将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与RFID系统软硬件、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实现技术对接,实现图书馆编目、自助借还、自助查询、快速查找图书、快速上架整架、盘点、数据统计、监控防盗等功能。第一步是将馆藏每一本图书期刊贴上RFID电子标签,用来识别、保护图书期刊。根据功能不同,我馆的智能化图书馆分11个子系统,如表2。
上述子系统连接图书馆数据库、北邮MELIENT公司数据库、学院计算中心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相互协作,构成完整的智能化图书馆系统,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一次跨越。
(四)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改造
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馆对空间布局进行了改造,在物理空间改造方面,将每层楼的隔嗲奖诖虻簦改造成视野开阔的书库空间和阅览空间,实现全馆无线网络全覆盖。在读者空间布局改造方面,我馆从近5年的借阅统计中发现,只有20%的纸质馆藏借阅率较高,根据借阅统计数据,我们将借阅率高的图书、现刊等收藏到一楼综合阅读区,采用开架借阅,一楼阅览桌全部配置电脑,方便读者阅读下载馆藏数字资源,二楼书库收藏借阅率比较低的图书,全部采用密集书架收藏,开架借阅,三楼收藏借阅率最低的图书,采用密集书架,闭架借阅。将一楼综合借阅区40%的书架移除,腾出的空间布置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宽大的阅览桌椅和期刊架,增加公共电源管道和网络接口,实现了在同一空间,将资源、设备、服务有机整合。如表3。
随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空间布局改造工作的完成,我馆由过去比较单纯的入馆培训、藏借阅、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等传统的服务模式,向信息共享空间的集成服务模式转变,由原来封闭、单纯的物理空间向全方位开放的实体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空间转变,是全新的集学习、交流、协作与资源共享为一体的集成服务型的图书馆。
三、信息化建设和空间布局改造的成果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空间布局改造后,我馆实现了馆藏借阅等基础工作的自助借还、预约、查询等,利用整架车和手持式RFID整架终端上架、整架、盘点等,馆员从原来繁琐的固定岗位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读者服务工作的宣传、导读、交流互动、课题检索、个性化服务等深层次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了专业馆员的专业特长。在图书馆利用率方面,我馆的读者到馆人数、借阅册数和数字馆藏的阅读和下载次数指标有了较大的提升,实现了当初制定的目标,让读者乐于前来图书馆,如表4。
近年来,全国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利用率下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特别是馆舍老旧的中小型图书馆利用率下降尤为明显。我馆是老馆,在信息化建设与空间布局改造前,我馆的利用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利用现有馆舍条件,实现信息化建设与空间布局改造,让老馆重新换发青春,重新吸引读者乐于来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于国英.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改造与重新设计[J].图书馆建设,2014(5)
[2]吴志荣.关于图书馆空间布局的若干思考[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5(4)
[3]陈骁.以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推动图书馆战略转型:理念、策略与实践[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5(2)
[4]冯东,于沛.近20年来图书馆馆库空间变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11)
[5]肖小勃,乔亚明.图书馆空间:布局及利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
[6]胡钦文.高校图书馆如何通过RFID实现智能图书馆[J].重庆图情研究,2014(4)
[7]张颖.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智能图书馆建设方案[J].天津科技,2016(2)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热情被持续点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信息化建设,但由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投入有限,软件厂商投入的力度也有限,信息化效果远不如宣传和期待的那样理想。要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的价值,需要中小企业从采集到的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并由此提升决策水平和综合素质。
企业: 从观望到亲自趟水
在政府、行业协会、软件供应商、咨询顾问、成功企业和学者等多方宣传、鼓动和教育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少了很多对信息化的误解,较少争论“上不上信息化”的问题,而是更多讨论“如何上信息化”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但同时,正因为“懂”信息化的人多了,也迅速造就了一大批“伪专家”,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或观点盛行,难免有误人子弟、贻害企业的嫌疑。
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大多做得不够扎实,如产品条形码、单据编码不规范,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都不是太好,虽然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却也是一件吃力却无显赫战功的事情,所以往往没有相关部门或责任人来持续落实此事,终将是一大隐患。企业还是应更多去参观、学习那些实施信息化的成功和失败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
厂商: 战火连天
“普及”运动依然是主题,广告战、渠道战、路演战、案例战、培训战、会议战、专家战、排名战、获奖战等此起彼伏,但“普及”是资金、平台和综合实力的体现,“轰炸”的后果是软件市场变得更加聚焦,用友、金蝶、浪潮、神州数码、SAP、Oracle等厂商差不多是家喻户晓,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小的软件供应商越来越难以生存。
从中小企业采用的解决方案来看,财务、进销存、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等一些操作层面的方案依然是主力,毕竟这些模块都已经相当成熟。而且更多地开始硬件、网络方案打包销售,既方便了客户,也为厂商增加了新的利润源。但多数所谓的行业解决方案并不真正具备“行业特色”,不能很好地解决行业特性问题。SOA、Web Service、RFID、中间件、EAI、商务职能等新的技术概念层出不穷,厂商对其的宣传大多属于纯技术角度。虽然这些技术的诞生本身是为了解决应用问题,但企业听都听不明白,何来热情?企业最关心的是“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给他增加销售、利润,降低库存、成本就是好猫”。奉劝软件厂商们,还是少炒作点概念,应该脚踏实地地从管理、业务应用的角度为企业考虑。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信息化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整个过程与老板无关,老板们都不知道下面在做什么,只知道信息化花了他的钱,却不知道以什么方式能给他带来了哪些价值,终究会逐步失去兴趣、压缩投资。
除了软件供应商,还有一个重要的厂商角色――咨询供应商。咨询供应商们往往宣传: 信息系统本身只是工具,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只有战略清晰、业务流程重组等才能使企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提供竞争优势的不是IT本身,而是那些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的人”。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中小企业究竟如何从战略到流程、从流程到信息化?信息化如何结合企业实际?如何真正支持企业战略和流程?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中小企业要是没有深厚功力是根本办不到的。
当前,打着管理咨询和信息化一条龙服务招牌的管理咨询公司越来越多,其背后却只是一些软件产品,或者是信息化实施公司转化过来的。很多管理咨询公司根本就不懂技术、不懂如何搞信息化,软件企业很多又不懂管理、不懂业务,这中间的衔接还存在非常大的空缺,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即是机会。
数据分析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完成了基础信息的设计,完成了进、销、存等交易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等工作,但这还不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更重要的、能带来效益的工作是数据的加工、分析和使用,依据分析出来的信息调整战略、流程,并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只有完成了这一步,信息化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现在是一个数据丰富的时代,但同时是一个知识贫乏的时代。大多数中小企业中,没有人通过分析已有数据来辅助决策,来提高要货满足率、降低库存、优化流程、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等,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 相关理论研究得不够深入、宣传推广不到位、企业本身知识欠缺、沿袭粗放式的操作习惯、软件厂商对客户的经营管理理解得不深刻、对客户的培训不到位等。也正因为没有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来辅助决策,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大量实践证明,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布尔佛森、宾州大学教授希特的研究表明,企业对于科技的投资,最大的报酬要在5~7年后才会出现。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管理学教授托马斯・达文波特把过去的40年,更确切地描述为“数据时代”,而不是“信息时代”。他认为: “将数据转化为某种更有用的东西,需要相当多的人力和智力投入,但大多数组织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拥有一个数据库或数据挖掘系统显然是必要的,但对于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而言,则是不够的”。
这一点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应更注重与加强信息分析和使用,而不只是停留在现阶段的数据采集和存储上。(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本报观点
新院建设之初信息化建设的全盘布局,新园建设中、后期具体系统的建设与操作,成为考量医院信息中心的一件大事。
基于此,我们本期EHC圆桌论坛关注“新院建设与信息化”这一主题,邀请到正在进行或刚刚进行过新院信息系统建设的专家们,用他们的经验,给正在或将要进行新院建设的同行们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智能楼宇与信息化顶层设计
“智能楼宇”是指高效、安全、舒适和节能的新建筑,在新门诊教学楼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变。
新建门诊教学楼总面积7.29万平方米,整体分地下三层,地上五层,局部六层。门诊教学楼功能齐全、分区明确,基础设施便利,彰显人性化设计,分为门诊、急救中心、检验中心等功能区,可接纳门急诊患者5000~7000人次/日。
“智能楼宇”是指高效、安全、舒适和节能的新建筑。既能通过信息风险识别、人身和财产安全、电力安全和设备安全做好安全保障,又能通过智能化楼宇将本地控制、系统控制、照明控制和楼宇自控管理起来,还能通过楼宇自控系统等实现空调、给排水、照明、电梯等系统运行情况的集中控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
医院老建筑长期承担繁重的医疗任务,在新门诊教学楼建设规划中,信息管理中心考虑了如何在医院需求日益扩大、数字化建设深化、设备管理信息化、楼宇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实现医院数字化向智慧化服务演进。
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保障基础、着眼未来”为设计方向,着手智能化建设总体设计。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是江苏省唯一直属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11年6月起在苏州工业园区动工新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总院,总院占地面积近90亩,设计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一期设计床位600张,其中含国际部床位100张,目前建设工程进展中,预计在2015年上半年试运行。
总院设计之初,首先初步确定了智能化工程的大致框架以及与基建等相关工程的建设边界,以明确分工和互相协作的具体内容;其次参考本地及周边市场基建单位造价、智能化工程单位造价、同级医疗单位智能化工程建设预算比例等数据,并根据医院建设资金整体情况,确立总院智能化工程资金预算;最后根据预算范围,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保障基础、着眼未来”为设计方向,着手智能化建设总体设计。
所谓“绿色”主要是指节约资源,不仅要从设计上认真考虑,更要在运行后认真落实。
我院新院占地面积大约137.25亩,建筑面积12.1万平米。“绿色建筑”、“智慧大楼”这些名词是近些年来提得比较多的有关建筑方面的词汇。其实所谓“绿色”主要是指节约资源,包括建设期间节约材料以及使用期间节约能耗。对于前一部分是在医院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后一部分不光是在医院设计上应该考虑,而且是在医院运行之后更应当认真落实的事情。如何能够将医院楼宇日常能耗降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关于电、气、水的管理,而这些就是所谓的智慧大楼所包含的内容。
“绿色”是环保与节能,从顶层设计就充分考虑智能化楼宇建设内容。
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建筑面积近26万平米,编制床位1650张,手术室50间。
“绿色”是环保与节能,但是,如何实现还需要智能化系统的支撑。例如,智能化灯控、智能化空调系统可以节约电力;智能化车辆调度系统可以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减少尾气排放;智能化污水监测系统,可以防止有害废水排放。因此,智慧建筑与智能化系统是绿色建筑的基础。
在北京天坛医院新院规划中,王晨院长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从顶层设计上强调智能化、信息化是新院设计的特点,多次组织设计院进行医院信息化智能化专题讨论会,提出由信息中心主导新院的整体智能化设计,并从信息中心抽调专人参与新院筹建,对每一张弱电图纸审核签字。
智能化楼宇是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天坛医院新院从顶层设计就充分考虑了智能化楼宇建设内容,而且将数字化和智能化作为新院的特点。医院从患者服务、医疗流程质量控制、医疗资源利用、绩效管理、决策分析等多个方面,充分考虑了智能化系统的匹配与支撑,并且将各个系统有机整合,以形成一个整体智慧型医院。
“绿色”体现在节约资源,“智慧”体现着高效管理,新院区的信息系统是全部重新规划设计的,以彰显这两点。
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坐落在党的诞生地、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占地面积208亩,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350张,实际开放床位1660张,目前已成为嘉兴市规模最大、设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绿色”是在信息化建设中选用的方案、产品应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如:采用虚拟化战略构建绿色数据中心,通过虚拟化技术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可以在电力、冷却、设备占用空间成本上节省不少。中心机房应采用智能化程度高,可靠性高的机房精密空调,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智慧”就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一个简洁,高效,安全的系统,如医院的一卡通管理系统等。
由于原有信息系统功能和公司的维护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医院业务发展需求,因此新院区的信息系统是全部重新规划设计的,参照了原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标准的全新HIS系统、EMR系统、PACS系统。整体架构以电子病历为中心,按照标准建设。从现在效果来看,新建信息系统符合相关标准,医院可以按规定上传数据到各卫计委、卫生厅和卫生局,用户也满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
施耐德电气帮助人们善用其效、尽享其能的观念与绿色建筑和智慧大楼等概念不谋而合。
“绿色建筑”、“智慧大楼”体现了新建医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即绿色可持续与智能信息化。绿色可持续要求新建医院能最大化地优化整个建筑的运营结构,实现节约能源、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浪费与对环境的影响。智能信息化要求新建医院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一方面是提高大楼运营相关信息的可视化与可管理性,另一方面是更好地支持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并保证相关信息系统与关键设备的安全可靠。
信息化顶层设计是医院现代化的关键,好的顶层设计可以更好地整合、优化业务、行政、后勤三条医院工作主线,建成高效的全院信息系统,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中管理,减少库存,降低人力成本,使医院管理、临床诊疗效率提高,实现医院现代化。
智能楼宇与信息化顶层设计息息相关,是规划、设计、制定医院信息化顶层架构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智能楼宇包含的安防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智能楼宇中包含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为医院的信息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既要满足现有医院业务的可用性与安全性,又要能够灵活地适应医院业务的变化与扩展,另外也要为医院与全国信息系统的互联接入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持。
“绿色建筑”和“智慧大楼”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在体现以人为本,除此之外还应考虑流程上的“绿色”和“智慧”。
现各地政府在更多地关注民生工程,医院建设是其中投入之一。此次我院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城西建造一座占地200亩、住院床位达2000张、建筑面积的26.7万平方米的三级甲等的医疗中心。是整个城市重要的集急救、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医疗建筑综合体。
“绿色建筑”和“智慧大楼”这两方面的要求,都是要体现以人为本,都是要体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能耗的消费。新院建设除了要符合绿色建筑各种节能规范要求外,我个人认为减少患者的活动半径及合理分布诊区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体现。
比如可以考虑现有的“挂号收费诊区医技检查药房”的流程是否可以重新分配,以更合理地减少患者的活动半径,这也是体现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此次我们考虑诊区是相对独立的模块,患者直接到诊区完成自助挂号收费、候诊、诊疗,专科的部分医技检查、治疗全部在诊区完成。
比如还可考虑科室的门诊设立问题。现如今我们大多数是以学科的细分来体现门诊服务的,但对患者而言,一个器官的疼痛是无法事先得知是内科还是外科引起的,且往往内科和外科的门诊位置是在不同楼层及不同诊区,会带给患者不便,所以是否可以考虑以器官的疾病来合理划分诊区,如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合在一起,只要是头痛,患者及导诊人员就知道去脑科诊区,同时也方便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医生间的会诊,极大缩小疾病的诊断时间,也可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
信息中心的角色
信息部门是院区智能化工程的总负责,从设计到初稿完成,再到工程实施,信息中心始终从信息化层面对实施公司提要求。
在智能化工程设计阶段,我们要求设计公司在初稿之前对医院从三个方面深入了解:第一是现有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情况,第二是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的要求,第三是院方对信息化发展、智能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设计单位的经验和特点,提出整体化的设计方案以及初步预算。这样基本保证了医院智能化建设是在医院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成框架设计,不会出现大的偏移或缺漏。在设计初稿完成的基础上,信息部门联合设计方一起与全院相关科室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商讨和论证,针对设计、流程、布局,甚至每一个点位进行确认,再汇总讨论并交由院决策层审议,做出修改。四易设计稿后,最终形成完整详细的设计蓝图、方案设计书和设计造价。
这个过程,信息部门的参与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它在院方和设计方之前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对业务需求进行必要的梳理,采纳合理建议,规避非标需求,适当引导方向,才能使得智能化建设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方案完成后,由于医院实际资金预算的限制,信息部门对方案进行了分解,首先保证智能化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必备项目,其次考虑建设中可以展现医院信息化的一些亮点项目。
医院明确信息部门作为院区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与工程相关的信息、基建、总务等多个职能科室共同合作推进工程进展,此模式优点在于:一、医院智能化建设首先要基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情况以及对未来系统发展的规划,信息部门无疑有明显优势;二、信息部门介入智能化建设一线,也有利于未来根据医院建设实际来对信息发展规划进行微调,从而找到更符合医院基础建设条件的系统建设道路;三、未来医院的建设必定需要有信息化发展的思维来主导,医疗业务流程、医院人财物管理、楼宇智能化控制、公共安全维护等诸多方面最终落脚点都会与信息化紧密相连,逐步建成全闭环化可控可追溯的管理模式,继而建设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医院。这样的主管模式需要信息部门与基建部门有极其紧密的沟通联系,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有极其充分的协商论证,要尽可能做到纵向畅通、横向连贯,才能发挥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效果。
网管中心在整个新院建设中,结合新院要求进行相应的信息点位预留。
网管中心在整个新院弱电工程建设中,主要是根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要求,按照软件系统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需求,网络系统对布线系统的需求的递进方式,完成整个弱电工程的布线要求。同时,结合新院信息化使用的扩展要求,进行相应信息点位的预留。
最大的改变应该是“围绕信息化建设为患者服务”方面。我院新大楼在基础设计阶段为考虑方便患者就医将门诊所有诊室和功能科室全部安置在一楼,这样避免电梯成为瓶颈。同时信息化建设为了缓解患者在医院的等候时间,建设了分时段的预约挂号系统、患者自助一卡通系统、门诊大厅的自助导航系统等。
信息中心先期即介入新院设计,参与新院整体信息化的设计,并提出各类需求。
信息中心在新院建设中提早介入到了整个新医院建设中,在设计初期就和设计部门进行了沟通,规划整个医院的大网络规划及各科室的设计要求,明确了整个楼宇建设以光纤为主、无线为辅,各系统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接入平台,了解各业务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前提出各种需求,以供在建筑初期做好管路、管道预留。
目前我院在调整现有的各系统与数据集成平台进行相接,将现有各系统改造成松耦合,这样待新院区建立更大的数据集成引擎时,可以采用平台之间的对接,现有的数据不会因为系统的升级或更换而无法得到利用。这一方面可以减少信息系统全新建设费用的大规模支出,另一方面也极大保持了医务人员原有的使用习惯,减少了由于新大楼使用带来的系统故障风险。
“智慧”新院
数字化医院的整体框架由智能化系统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
数字化医院的整体框架是由智能化系统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的,我院在建新门诊教学楼时完全是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设计的。医院建筑的智能化是医院实现整体医疗和整体护理的基础,需要按照未来10~20年的发展战略进行整体统一规划,即为医院构筑一个满足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长短期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系统平台。
数字化医院的基本组成应包括上层的临床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系统,以及起支撑作用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关于新院智慧性的考虑主要是结合弱电工程相关标准要求,建设了大量的智能楼宇监控系统,比如空调新风机组的监控、污水排放的监控等。我们医院在新院建设之初就已经将建设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医院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为最大程度地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落实,由医院网管中心牵头进行协调新院弱电工程的建设工作。
智能楼宇和信息化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像“高速公路”和“汽车” 相互关系。
智能楼宇和信息化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像是“高速公路”和“汽车” ,汽车要想跑得快,车况本身好是一个方面,最关键的基础是高速公路建设得好,汽车才能跑得快而稳。新院的“智慧性”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考虑,硬件建设方面保证充足的信息点,覆盖全院的高速无线网络系统,采用虚拟化技术的数据中心等。软件建设方面重点加强移动医疗软件建设。
绿色医院重点体现节能与环保,通过新院建设,医院信息化建设有了巨大发展。
绿色医院重点体现节能与环保。节能包括:节能控制系统、节能产品使用、节能设计(机房位置、机房布局、虚拟化应用)。
北京天坛医院基本采用的平滑过渡的方案,很多新院的新系统都提前在老院进行试运行,确保顺利过渡。新院安排了3个信息中心主机房,整体面积近2000平米。在门诊信息中心专设应急指挥中心,10个大屏幕对医院医疗服务、运营管理、楼宇自控、安全消防进行全方位监管。无线和物联网进行全覆盖,对人员和物品进行无死角覆盖追踪,医护人员随时随地为患者诊疗服务。
此次智能楼宇,我们思考最多的是大集成的建设理念。
智能建筑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顶层设计,将各系统工程融为一体,任何一个系统绝对不允许孤立,此次我们考虑以一个整体的大平台,将消防、监控、水、电、气、空调、门禁及医院的业务信息系统全部集成在此平台上。引入物联网的理念,将医务人员、患者、管理部门所需信息高度融合,如排班表可决定是否允许此医务人员车辆的出入、医疗区域的门禁出入、医疗业务系统的登录等。
通过将各系统的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可实时反映整个体系的运行状况,明确存在的症结是在哪一个环节,以前各系统只能在自己的范围内查找,现在可以跨行业、跨部门进行动态调整。如人员流量大时,能自动要求增加医务人员、引导人员、保安人员,后勤岗位人员,可对各设施增加巡查次数等。通过在患者的床头设立可自由调整的屏幕终端,可供患者进行点餐、打车呼叫、健康宣教、看电影电视、病情查询,同时也可供医务人员查房、下医嘱时使用,提升整个系统的智慧性。
“绿色”新院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要建成真正的数字化医院,需要满足物理层面和信息层面两方面的要求。
信息层面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服务对象来说,物理层面主要是对医院建筑智能化方面提出要求,医院的建筑必须为信息系统运行提供安全、稳定的物理环境基础。它是基于建筑、结构、暖通、水电、装修、机电等多系统基础之上的以建筑智能化为核心、为医院信息化系统服务的一套平台,向下集成了多专业、多方向、多系统的管理和应用,向上服务于医院HIS、LIS、MIS、PACS、HRP等信息平台,是现代数字化中承载着日常运行、维护、管理、使用的重要平台,建设的成功与否真正体现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绿色医院”的建设理念体现在医院建设的各个方面。
举例说明,如果按照传统的医院信息系统所需服务器配置,我们医院可能需要购置70余台服务器设备。由于我们使用了服务器虚拟技术,大大节省了服务器的数量,最终只采购了不到30台服务器就完成了机房建设,既节约了资金,也节省了整个机房的能耗。
靠综合布线和虚拟化技术达到“绿色”标准。
新院区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兼容性、灵活性、稳定性和扩展性好布线方式。数据中心采用了虚拟化技术,减少了物理机的数量,设备的存放空间,中心机房采用了机房专用空调,符合环保要求,降低中心机房电能的消耗。
绿色、现代化的机房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医院机房的新建、改造计划非常重要。我们建议医院在规划时应首先充分考虑到机房规划的关键参数――这包括了设计容量、关键等级、成长规划等,之后此基础上考虑具体采用何种架构和方式,并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和产品来实现自己的建设计划。在机房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常见的建设误区。第一,只重视初始投资成本,我们建议用户在建设数据中心时,应当重视机房的总持有成本,而非仅仅是投资成本。第二,机房架构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我们建议用户考虑模块化的机房架构,这样的架构可以使机房边成长边投资。 第三,云时代的整合问题。在可见的未来,即使云计算应用高速发展,现代化医院依然会有大量关键信息存放在本地,而这一部分的应用和信息将比以往要更为关键,我们建议用户不要轻视本地机房的建设和应用。
我们的规划重点是采取医疗云及互联网医疗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