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案写作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精心确定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本质工具性特征决定了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功。依据怎样的课文,达到怎样的目标,不是被教材内容牵鼻子走,而是应该以目标为准绳,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裁,决定取舍详略。教师要对教材体现的语文基本功,单元中的训练重点合理分析,逐一落实到每篇课文。就每篇课文来说,如果不分主次,面面俱到,那就教不深,学不透。
2 熟备课文,胸有成竹!精心备课并不是教案每一步都要“精心设计”写出详细过程,学生还未参与进来怎能完全确定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一定会是怎么样,如果课前就能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写好详细的教案,那学生不都成了教师手下的机器了吗?正因为这样,所以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课前老师只有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结构,语言的运用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课上才能游刃有余,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引和帮助。把课上得真实质朴,让课在自然的状态下逐步完成。而不是在演教案剧。如果把教学看作是艺术,那么返璞归真才是至高的境界。
3 设计好导入环节和板书,作业等。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上课伊始,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或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之中,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开头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看图像,审题质疑,复习,开门见山等。
二、读中学说,训练思维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越来越重视说与写的表达训练。课堂上,不能满足于一问一答。其实上课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是非常好的训练语言表达的时机。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利用教材中可以扩充想象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进行无拘无束的想象。比如让学生想象一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一幅图画的故事情节。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口语表达。
如在教学《小站》一课结尾时,我根据文中“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这个重点而设计了一个个说话训练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以下一种身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或做法。(1)小站上一名工作人员:(2)山区一位农民;(3)大胆想象其他的身份;如旅客中的诗人、学生、企业家,学生看到这个题目非常兴奋,都积极发言,说法各异,有的说自己是个企业家,要为这个偏僻山区投资,建个度假村;有的说自己是一名小站上的工作人员,表示还要努力工作,更好的为旅客服务;还有的愿意当诗人,为小站工作人员写下了赞美诗……。通过发言交流,学生们自然体会到了小站上工作人员不怕艰苦,敬业奉献的精神,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2 利用教材中有争议的内容。利用教材内容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出较多的能够发生争议的条件或机会,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辩论,集思广益,从而培养他们语言的逻辑性。
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课时,就引发了一场课堂辩论。在学生明白了落花生、苹果、石榴的特点之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做像苹果那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方,各抒己见。不少学生说喜欢做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苹果、石榴”。也有学生说喜欢做花生那样的人,只要对人民有用,外表好看不好看没有什么关系。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争议中、辩论中他们口语表达的精密性、逻辑性不断提高。
3 利用教材中发散求异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言论。面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不要强求一致地服从,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活跃的思维,想说的欲望。
例如:《趵突泉》第一段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就会失去一半的美。”我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发表看法: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怎么说没有它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呢?你是怎样理解的?结果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应该是多一半的美,因为文中描写的泉水又美又壮观”“应该是三分之一,既然都是名胜,那两个地方也一定很美,老舍先生有些夸张了吧!”……学生们个个讲的头头是道,我也允许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三、读书动笔,培养习惯
当前,语文教学和课堂存在着口头交流,朗读至上而忽视动笔的现象,导致了“阅读”意义的狭义化。“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前人读书的经验,对于指导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尤其重视学生语言的丰富积累,动笔摘抄,仿写练笔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积累语言,丰富并利用语言的良好习惯。
1 动笔批注能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指导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对语文的内容,思想感情,精彩片断,重点语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什么就写什么,具有很强的阅读自。
以《麻雀》一文为例:教师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理解:有讲速度的“来的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奋不顾身”……通过批注,学生即认识了老麻雀舍身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巧妙体会的入木三分。
一、预习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导学案导学,有一重要功能,就是要求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前移,重视课前预习,注重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提前消化。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就要重视预习环节的问题设计。为导学需要,可以根据文章所陈述的内容和观点,将其分为三种倾向:一是时代性倾向,二是场景性倾向,三是摹物记人性倾向。当然,这三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文章内容与时代紧密联系,或为因时伤怀,或为讴歌时代,或为讽世疾俗,或为褒贬时弊;文章内容与场景紧密联系,或为情形所激、有感而发,或为触景生情、因情幻景。针对这两类文章,所设计的预习问题就要以时代背景或即时背景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从作者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段或场景以及持有的观点、立场出发,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此时此景要写作的那种冲动,从而领悟作者当时的情感与思想,感慨其作品书于笔端,留于后世的妙处,以此在预习时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与结构脉络。如孙犁的《芦花荡》一文,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可给学生以文字形式描绘(也可提前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抗战背景下一群怀有不同想法的人面临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这一场景,然后让学生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对这群人将做出的反映和选择进行大胆推测,并做好记录,随后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并与“老头子”形象进行比较。这样,这一问题的情景化创设就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思想。
文章内容与摹物记人相联系,或为摹其形体、或为状其灵性,或为感恩戴德、或为情仇爱恨。此类文章所设计的预习问题,就要能让学生从探究作者的爱好和性情出发,设计与学生个体爱物识人相近的情景化问题,在类比中体会作者写作的情趣与意图,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表达的情感。如说明文教学,可提前创设现场,让学生对身边所熟悉的物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描述,再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以及作者对说明对象的情有独钟,这样通过对比,可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特点。
二、交流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如果说预习环节有意设计的情景化问题是引导学生个体去试探作者内心世界体悟其喜怒哀乐的成因,初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结构脉络的话,那么课堂交流问题的情景化设计,则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带着激情与渴望,渐进地、有梯度地去一步步深入挖掘、感悟、交流、探求某一个时代、某一段历史、某一处场景或是生灵万物在作者心灵深处的地位、价值和意义。要通过创设具有生活化、故事化、趣味性、冲突性等等的情境化问题,逐步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以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三、达标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达标环节在要求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所设计的问题应具综合性与统领性。如何在达标环节设计更有效的情景化问题呢?笔者认为可通过制造场景、还原事实,临时编剧、登台演绎,才艺在线、现场展示,观点多方、针锋相对等形式,以进一步做到对学习目标的强化和内化。如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再让学生带着激情写作,最后进行展示等等。
四、复习问题的情景化设计
复习问题即课外作业的布置。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既要有灵活性,也要有开放性,在把握学习目标的同时,多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用自己所学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进而丰富思想情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通过课文的学习,去实践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宣传倡议等等。
一、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认识不足。由于牛津译林版教材教学内容多,多数教师往往只顾及教学进度,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往往是题目一出,就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作文。由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也往往是敷衍了事,不愿意花时间去练笔。加之农村学校学生数量多,批阅英语作文也是一项非常辛苦而耗时的工作,教师缺乏专业的批阅技能,仅从语言的准确性上进行批改,而忽视了对写作技巧、谋篇布局的指导。
2.学生不良的写作习惯。英语写作是学生阅读、积累、模仿、表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学生对课内外文本的朗读,加强学生对话、句型的默写训练。然而部分学生平时根本不阅读英语文章,在写作时也不喜欢打草稿,直接写在作业本或考试卷上,这虽然提高了写作速度,但却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具有时代特征的经典课文,或谈论打电话、购物、看医生、谈论天气等话题,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写作兴趣。教师要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1)创设音乐情境。教师通过播放美妙的音乐营造写作的情境,引发学生的遐想,如在7B Unit4 Finding your way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电影《雨果》的主题曲《Finding your way home》来创设情境,并引出“野餐”的话题,接着提出问题:①Why will you have a picnic? ②Who do you want to go with? What will you bring there? ③When and where will you go for the picnic? ④If Wendy doesn’t know the address, how can she get there? (2)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写日记、做贺卡;开展英语演讲、作文竞赛、读报等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重塑写作的信心。(3)创设生活情境。教师要根据话题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事件的发展过程,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亲身感受所见所闻,自然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
2.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快乐英语》《英语精华读本》《书虫》等课外读物,并强化学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翻译软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生词的意思,或通过完形填空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在8A Unit3 A day out Reading的教学中,教师让A层次的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Linda’s E-mail,再让B层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著名景点的照片描述内容,让C层次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关键词句复述内容。教师还可以给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简单易懂的文章,给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有哲理性、有难度的文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设置英语角、开展话题讨论、组织英语辩论会等。通过活动训练来增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掌握写作方法。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训练,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听写句子、短语表达、连词成句、看图说话、想象表达、模仿句式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8B 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Main task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书本提供的9幅图片书面描述“曼迪普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帮助下获得上学的机会。”
关键词:体育课;课后小结;小结的要求;小结的作用
1.前言
课后小结也称教学心得,教学笔记,课后记等,是体育教学常规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链条上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对体育教师来说,课后小结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阶梯,是强化教研意识的催化剂,是提升体育教师素质的助推器。但很多体育教师最容易忽视的这个环节。课后小结看似简短,但它的写作方法却是一种教学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并有很强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2.课后小结的要求
2.1真实性。课后小结应根据自己教学工作真实情况进行有分析的记录,不能脱离自己的课堂教学,为应付检查等而写小结,这样的小结徒有形式没有针对性,失去了小结的作用,是毫无意义的。课后小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或是教学的成功之处,或是教学的失误之处,或属教学的困惑需要破解,或属教学的疑难有待探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认真回顾反思,将丰富的教学情感体验与冷静的教学理性思考结合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明确课后小结的主旨。
2.2精要性。课后小结要求内容精粹,言语简要。写在教案后面的课后小结,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必须有份量,即要求内容有价值,有特色,有新意,做到短而精。述说体会要言简意赅,阐述见解要一语道破的,剖析问题要一针见血,评析教学要画龙点睛。课后小结要达到精要的要求,既要重视思想方法的修养,又要注意语言表达技巧的提高。例如:我们在上体育课时,碰到学生准备活动不积极,懒懒散散,没有达到要求时,许多教师会在课后小结中写上:学生准备活动懒散,不充分,今后要加强。这样仅仅只写出了问题的存在,如果这样写:学生准备活动懒散不充分,思想不重视,安排一节‘准备活动的作用’的理论课。这样不仅写出了存在的问题,还分析了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2.3及时性。体育教师从个别体育课堂教学获得的具体细微的感悟和启示,一般难得长时间保留在头脑里,有些顿悟,灵感更是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写课后小结,应尽可能在课后及时进行,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当天的时间,这样就能及时准确地记下教学过程包含着个性化体验和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所感所悟。
这里还需要明确,上好课是写好课后小结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投入课堂教学,才能为课后小结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维的广阔空间。
3.课后小结的作用
3.1改进优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课后小结记录反映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经验,失误的教训,需要破解的困惑和有待探讨的问题,等等,在后继的教学和下一轮教学的备课时,教师应重视参考利用前面的课后小结,吸取前面教学的经验教训,改进教案设计,提高教案质量,从而使课堂教学扬长避短,趋向优化。这样长期坚持,可帮助教师增强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3.2培养教研意识,开辟教研园地
紧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教研教,是体育教师进行教研的基本途径。可以说,课后小结是联结教学和教研的纽带。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写好课后小结,利用课后小结改进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规律,而这也正是教学研究必须遵循的规律。这种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有利于培养体育教师从理性的层面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教学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体育教师对教学执着追求和积极探索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教学研究必须具备的重要意识和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写过的课后小结适时“回头看”,一则可加深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二则可对课后小结补充修正。这种“回头看”,能帮助教师强化教学过程的理性思考,促进教学认识的深化。特别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结束时,对所写课后小结集中进行回顾思考和整理,有助于教学经验的明朗化和升华,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发掘,提炼出既适合自己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教研课题。许多在教研领域取得成果的教师的实践都证明,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锁定教研课题,是教研选题的一种科学方法,且有助于推动教研取得实效。
3.3推动理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课后小结将教和思、教和写结合起来,在思和写的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会发现自己的理论素养、学识水平、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和紧迫感。思和写越是深入,这种感觉可能越会强烈。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选定或调整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通过教和思、教和写的结合促进了教和学的结合,这种由课后小结带动的“三结合”,对于培养体育教师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网络;写作教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教学改革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现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转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紧跟时代步伐,要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通过教学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出适应学生身心特征与时代特征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
一、基本理论依据
(一)互动式教学理论。互动式学习即合作学习,教师在学习中是学生的辅导者和讨论的协调者,同时引导学生分享、评价互动学习的效果。学生需要积极地和别人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意见反馈。
(二)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吸取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等以“教为中心”的学与教理论之长,避两者之短,认为在教学的展开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思考、探究。
二、实践与研究
(一)提倡借助网络环境,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加强其写作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特别是对能发挥其主动性、能展示其个性风采的活动乐于投入。从智力水平来看,初中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收集各种优秀文章,大多数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可以自主地查阅与欣赏不同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多为与其生活经验相类似的文章,只有这时他们的写作与表达的欲望才能得到激发,教师只要精心组织,善于引导,是完全可以进行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要把握好如何选择写作的良好素材,改变许多学生一碰到写作文犯难,写不出,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我的写作教学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从阅读的体验、借助网络环境,丰富素材,让学生有感而发。
1.小处着手,精选话题。我们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在班级博客上开展讨论。话题可以设置学生较关心的内容,比如:“与朋友交往发生摩擦怎么办”、“关心父母你做了什么”、“今天的课堂你是怎样度过的”、“把高兴的事分享一下吧”等等,话题设置的原则一要紧贴生活,细致入微;二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从体验与交流的角度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语言素材。
2.提供资源扩大视角。通过班级博客,使更多的优秀文章聚集于一处,让学生能在有效的时间浏览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欣赏他人的作品中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待生活,领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取材,体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与写作。
在这种主体环境的支持下,学生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既积累了素材,又丰富了内心世界,体会了细微之处的情感,积累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的写作势必会向生动而又具有真情实感的方向发展。
(二)提倡借助网络环境,加强学生写作交流,促进学生写作进步。写作不是一个孤立而封闭的活动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从成文前的思考,到成文中的交流与再思考,以及成文后的反思,思考与交流一直伴随着整个写作过程,既包括个体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过程,也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班级博客、学生博客就为生生互动提供了适宜的交流环境。我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能力:
1.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入手、从班级博客的阅读感悟入手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发写作与自由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博客,随时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发现、对现象的思考与感悟。
2. 借助博客,实施仿写。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有限——家、学校,同时注重确定仿写的角度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的迁移。让博客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机载体,让仿写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有效途径。
3.把创作与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们可以自主浏览班级博客、同学博客,可以推荐自己的作品让大家评价。学生还可以自己通过博客的浏览量及同学的评价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作文点评,运用多方合力促进学生写作意识的逐步建立,在交流中提高的这样一种螺旋上升的写作环境。
4.改变只注重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营造一种在互动交流基础上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定期公布学生的力荐作品数量及质量,发帖、跟帖的进度,学生、家长、教师的评语内容等。这些外来的评价往往比教师的评语更直接、更中肯、也更具说服力,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写作的不断进步。
(三)教师如何做好引导与服务。
1.基于教学实际合理设计写作训练教案。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生情班情、写作方法技巧等设定主题,确定范围,完善教案,实现写作教学与网络技术的合理整合。切忌忽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2.建立好班级博客。把博客构建成教与学交互型的平台,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与范文,通过创建班级博客旨在实现体验性写作,实现真情实感的交流,建立师生写作交流的环境。
3.做好评价工作。根据学生作品的展示量、点击率、回复率、交流的语言表达水平等方面及时做出点评,提出客观公正的表扬或指导意见,让交流写作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断进步、提升。
4.注重展示。即使是学生在博客中已展示的优秀作品,教师也应做到及时推荐给学校的报刊、网站等媒介,让学生体验写作的成就感、自豪感,同时扩大班级的写作影响,进一步营造良性循环的写作环境,促进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提高。
一、备课之初,体现习作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课文中大部分是讲读课文,实际上这些讲读课文就是被编者选入书中的优秀作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习作教学体现在讲读课文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备课。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备课节数,忽略了备习作;造成备课单一,没有突出“读写结合”。为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把每篇课文与习作教学紧密相连。如:用心留意好的词语、精彩的片断、优秀的篇章等内容简要地书写在教案里,课准备得充分,指导习作才有内容。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习作时才能熟练地用字组词、词造句、句成段、段连段,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做到“怕写愿写会写乐写”,动笔写作也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二、课堂之中,联系习作
《语文标准》第一学段提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读课文过程中必须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并且了解作者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把文中好的句子、词语,变为自己的语言。在“读”和“思”中自己悟出道理来,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如:作者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是先总后分,就布置学生在课后作业时采用这个方法写一个片断。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日常之时,不忘习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平常必须捕捉积累习作的素材,获取信息。这些素材和信息是写作的基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只能要求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或一段话,并培养他们有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有良好的自学方法;鼓励他们阅读大量课外有意义的书籍及上网欣赏各地风景名胜,搜索写景状物的句子,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写下来。无论是学校组织的野外春游、看电影、运动会、各种比赛,还是学生自己探亲访友、逛商场及超市等,让他们采集有用的素材。总之平常的素材千千万万,让他们在积累有意义的素材、筛选材料的过程中,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储备了许多语言。为此,教师不仅要定期布置习作,更要及时检查讲评、指导;发现优秀的习作予以表扬和奖励。天长日久才能让他们产生乐于习作的兴趣,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多了,兴趣浓厚了,自然是有话可说可写,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感人。
四、复习之际,指导习作
关键词: 教学结合 兴趣 语文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能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且兴奋持续,是记忆的最佳状态。兴趣是人们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水平的高低。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质疑解疑,尊重学生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要实现由生疑到无疑的转换,需要对文本不断叩问、不断探究。童心无忌,童心无邪,孩子们头脑里充满幻想。小学书本中有不少课文内容选文优美,既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经验,又有利于启迪孩子的智慧,激发想象,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
例如《春雨的色彩》一课,提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足以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春雨是蓝色的,因为天是蓝色的。雨是从天上下来的啊!”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春雨是五颜六色的,落在草地上是绿色,落在杜鹃丛中的是红色,落在油菜花上的是黄色。”一个学生激动地大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让花草树木都变成黄色,那就是让天下黄色的雨!”看着他们一张张兴奋的脸,我想孩子们已经在想象与争议之中明白了“春雨对大地的滋润”。孩子们心中的春雨是那样自然、那样随意、那样奇思妙想,课堂妙趣横生。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心理自由,尊重他们的观察,尊重他们的体验,尊重他们的审美差异,鼓励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认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春雨润物细无声”。
二、教学相长,保持兴趣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一项重要外部因素。学生往往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学他(她)教的那门课。为了培养师生情,我常常和学生互说一些趣事,出一些类似《和老师说悄悄话》、《我把老师请到家》等的作文题。这样既让学生练习了写作,又拉近了师生距离,更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任。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当“作文指导小老师”。大部分作文写作中,老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上讲台谈题目的意思,应怎样选材,采取哪种写作方法,等等。这样学生毫无拘束,兴趣浓厚,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教学离不开阅读,但读要汲取精华。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真正的读写结合能提高作文水平。因此,引导学生读一些历史的名人逸事、个性作品,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在读书中不仅领悟到作品的表达技巧,还领悟到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这恰恰决定他们的写作水平。一个人的阅读量是有限的,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在思考、反省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学以致用,与时俱进。
三、深入研读文本,丰富学生的情感因素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文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备课时,教师将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兴趣
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借助课本,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体验,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
一、设计一个联系学生生活,突出学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案
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使教师教得顺畅,学生学得轻松,达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写好一个阅读教案是完成阅读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阅读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安排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预设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联想和想象等环节,尽量让所教内容最大限度地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方案就成了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的学案,打破了原来程式化的阅读模式,使课堂活跃起来,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达到了新课程备课的要求。
二、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
教师要随时随地教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知识、文学常识,为必要的阅读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如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语法、修辞手法、文章的几种结构方式、开篇类型、结尾的特点,以及过渡句段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阅读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二)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顺利完成阅读过程,熟练使用字、词典都需要许多方法。首先是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其次是阅读方法要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使学生掌握和操作朗读法、默读法、勾划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主要的阅读方法,并能融会贯通。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他们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后,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他们,要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三、创设一个阅读的情境
情境阅读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阅读,学生有所感悟,并将自己的独特见解用语言、动作、图画等表达出来,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1.教师借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具,配以激扬的情绪、丰富的情感语言促进气氛,创造情境,并尽可能提供文章所描写的实物,让学生对照阅读,使学生轻松、愉快,敢说、愿问、敢想,增强阅读欲望。如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可事先准备杨梅,让学生触摸,并仔细观察杨梅的形状、颜色,品尝其味道,然后让学生说感觉,研读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样学生就容易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创造不同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不同的阅读活动。
2.让不同个性的学生依照各自特长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经验和知识不等,因此他们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感受,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有的学生爱读,教师就让他读给学生听;有的学生爱写,就让他根据阅读中所学,仿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念给大家听;有的学生爱演,教师就让他们依据课文内容扮演角色,表演给大家看;有的学生善画,教师就让他画出课文中的图画、人物,让大家观看;有的学生会说,就让他旁征博引,从实际生活中说出与课文类似的事例,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四、开展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工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文章题目,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文章题目,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对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开展课内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师要经常通过举行班级故事讲演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成立班级文学小组,整理优秀作文并装订成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自学质疑的习惯
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了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上拥有海量的资源、最新的信息,这些大可为职教语文教学所利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
如在新课预习环节,学生便可先在互联网上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事先了解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文化底蕴等;对于不理解的生字生词进行自学,对于文章涉及的写作技巧、思路、目的等进行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在家里通过学习论坛或学习群组进行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如此,每个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会掌握丰富的信息和资料,教学时必定会令教师大为惊喜。在课堂上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和引导,即可让学生快速掌握与本课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的好习惯。在教完每一单元后,教师可让学生上网下载和完成作业。对于本单元的拓展延伸部分,也可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料自主学习,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知识量,提升理解能力。此外,网络上的海量资源,以及多元的见解,促使学生学会甄别信息、辨别真假,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营造情境氛围,促进理解掌握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将各种生动的图片、严谨的数据、优美的文字、形象的音效,以及直观的动画集合在一起,共同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这样就会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给死气沉沉的课堂增添几分活力。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下增强对知识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如学习散文时,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散文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韵味,从而理解作者优美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等,它们看似写景写物,实则是作者借景抒情、寄怀于物。要真正品味其中的韵味,欣赏其中的文美,理解其中的意境,就必须通过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品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可能,可下载与散文景致相似的视频供学生欣赏,通过适合的音乐营造氛围。学生虽身在课堂上,心却仿佛飞到了宁静的荷塘边欣赏唯美的月色,看到了故乡秋天里飘舞的落叶,来到了奇妙的空中楼阁,欣赏到白雪皑皑静谧的冬景……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营造浓浓的意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实现互动交流,提升探究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互动性、交互性的优势,为职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交流的空间与平台。如前文所述,学生在预习或课外延伸学习环节中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讨论,拓展思路,扩大眼界,训练思维。在课堂上,信息技术也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