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制度培训范文

学校制度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制度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制度培训

第1篇:学校制度培训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对现在职教师进行系统、规范的校本培训,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为此,特制定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一、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内容。

二、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组织实施校本培训方案和年度培训计划。计划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校本培训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按校本培训方案规定的内容组织培训活动,并记好笔记,每次有出勤统计,有过程记载。每学年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无故不参加校本集中培训三次以上视作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教师年终考核中扣分。

四、校本培训的考核情况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五、教师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切实可行,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但都应在原有基础龄上提高。使教师由逐步实现由初任向胜任转化,由胜任向骨干转化,由骨干向知名转化,由知名向专家转化的奋斗目标。

六、做好校本培训的考核与总结工作。考核要坚持严格、全面的原则;总结中要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培训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七、经费保障。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为顺利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的10%以上。

八、后勤支持。后勤为培训服务,主动、及时提供物质保障。

九、明确职责

1. 领导小组职责

(1)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评估考核措施、建立教师业务档案。

(2)定期检查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帮助教师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

(3)期末总结师训情况、评估考核。做好骨干教师的培训。

2. 骨干教师职责

上好示范课、专题讲座,协助学校,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3. 教师职责

(1)积极参加学校、学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

(2)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念,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做到读书有笔记,学习有体会,教研有案例,研究有论文,课题有成果。

第2篇:学校制度培训范文

【关键词】学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教育

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而加强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也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和功能。信息素质教育不仅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充分利用信息搜索工具,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应该具备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信息获取本领。加强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已经在图书馆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读者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现状

1.1 读者信息能力普遍较低

信息获取能力、识别能力、存储能力、评价能力、利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图书馆读者必备的信息能力。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往往局限在本专业书本上,平时都不会进图书馆,只是在快考试或者毕业论文设计时才会进图书馆查找资料,对于图书馆的书根本就不知道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对图书馆拥有的数据库根本就不了解,也不会用检索工具进行检索。虽然学校学生会经常上网,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对通过图书馆进行检索相关信息及能获取资料不知如何下手。缺乏高效获取信息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1.2 学生的信息素质亟待提高

近年来学校都相应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大学生已初步学会使用网络来检索相关信息,了解常用数据库的收录情况,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在不断加强,但仍未达理想状况,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在当今浩如烟海的巨量的信息面前,要想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因而学生的信息素质亟待提高。

2 学校图书馆加强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认识

2.1 图书馆加强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读者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读者群决定着社会群。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就是读者,图书馆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读者。在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中,读者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图书馆的整体工作质量。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加强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图书馆自身的需要。

2.1.1 加强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造财富的源泉是知识和人才。全面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是国家富强的基础。科教兴国已经是我国基本国策以及它是广大人民的共识,同时对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现今时代的要求。图书馆在这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服务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它已成为是获取知识以及人才培养的场所,并且也构成了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知识经济的现今,想要支配他人,那么掌握知识和信息是前提,也就是说,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竞争中的胜利者。因此,信息素质教育的加强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图书馆有着充分的知识资源的条件,因此就必须利用这一优越的条件,给读者提供较优质的服务,使得读者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同时有助于整个社会国民素质的整个提高。

2.1.2 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加强是图书馆自身的需要

图书馆的读者的素质良莠不齐,有的读者的公德意识不强、例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便扔垃圾、损坏书刊等等不文明的行为。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图书馆必须把其对社会教育职能作用发挥出来,注重读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使读者能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能够很好的对自身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料得到保护。文献资料是图书馆的产品,只有产品多和好了,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进来图书馆,只有这样图书馆的事业才能进入持续的发展。

2.2 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程。以下是对加强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些措施。

2.2.1 创建优良的读书环境,陶冶读者的思想情操

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环境。环境在人类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语有句话就体现了这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图书馆室内的环境设计来说,不仅要与知识相符,而且还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趋势相一致,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图书馆室内墙壁、书架、灯具、桌椅等的配置上,在颜色和款式上都要求要和谐搭配,体现出美观和大方。在图书馆的各个厅内都要摆放适量的花卉盆景,营造氛围,并且还可以在主要通道上粘贴名人名言以及名人画像等。总之,书香飘逸的文化气息、自然清新的环境、和谐优雅的室内设施,这样使读者从心灵上得到感染,从而还能够使得读者的学习兴趣更加强烈。对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又迈出了一步。

2.2.2 不断丰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

对于读者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文献信息。文献信息包括纸质书刊、电子书刊、声像资料等,它是读者的精神食粮。而馆藏文献信息是传递信息、服务读者的工具。读者去图书馆的目的就是借阅资料,获取知识信息,因此,能够满足读者大部分需求的馆藏是多么地重要。如果读者来到图书馆,并没有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这样就会使得读者对图书馆失去信心,图书馆也就失去了能够吸引读者的地方。因此,图书馆一定要重视藏馆建设,不断地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补充,保证馆藏永远保持一种新的状态。除此之外,导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导读工作也要做好,包括新的文献资料的介绍以及阅读指导等,实现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使得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2.2.3 对读者进行网络信息的教育

现今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的社会,要想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就必须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那么为了使读者能够灵活掌握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由此对读者进行网络信息的教育,使得读者能够通过网络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实现了不用出门就可以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样既省时又省力。但是,事实上,网络上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并且更新速度也相当快,好的、坏的信息都交织在一起,如果读者的计算机搜索能力欠缺的话,不懂得怎样快速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库,那么就很难从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文献资料。因此,读者要想从网络信息环境中搜索到自己所需信息及资料,就必须学会利用网络进行搜索,这是非常重要的。

2.2.4 对读者进行信息意识的教育

读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因此,接受新事物以及获得新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进行讲座时,在对信息意识进行讲解时,为了提高读者对信息的敏感度应该通过一些实例来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挥读者发散思维的能力。

3 提高读者培训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

3.1 施行入馆教育

入馆教育也是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馆藏结构、服务内容、工作流程、规章制度。使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把打开“文献信息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使之在信息海洋中探索。指导学生了解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获性,把握信息的正确性和效用性,并具备正确评价和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图书馆应经常举办计算机知识讲座,介绍各种数据库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其原理和方法,更便捷地查找到相关信息。

3.2 文献资源培训讲座

对读者进行文献检索知识的教育。图书馆在做好“服务育人”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对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为服务教学、科研与社会,提高读者文献信息检索水平,图书馆应有计划地就有关文献检索知识和数据库进行培训。通过讲解与演示,使大家能迅速上网查询有关文献信息,能够使读者熟悉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途径和方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其实是信息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较新的情报信息,但是信息的获取是和搜索紧密相连的。图书馆中收藏着古今中外各种学科、各种专业的文献信息,它是知识的宝库,是重要的科学情报源。图书馆能够促进学者的学习以及有助于读者的健康成长。在实际中,有很多的读者不知道如何的有效利用图书馆中的信息,有些读者到图书馆后不知道怎么寻找自己需要的图书,不会用检索工具来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很明显这些读者缺乏文献检索的相关知识。因此,图书馆在加强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读者的文献检索知识进行教育。对读者进行文献检索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本文只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图文宣传。可以制作出一些大型的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并把它们放到图书馆比较醒目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的大厅中,从而能够加强宣传的效果,使得读者能够提高信息搜索能力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并且让读者明白,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向读者借阅文献的场所,而且还是一个提供情报信息服务的机构,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读者都应该给予充分利用;(2)信息咨询员。现在几乎各学校图书馆都设有信息咨询部,能够帮助读者查新目录,并且使得读者能够很好的进行信息检索。图书馆信息咨询员不仅仅是为读者解决一些现场的问题,还要对读者进行宣传,他们是读者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情报源;(3)现场教学。图书馆可以组织一些人员为读者讲解机读目录等一些的使用方法,怎么才能有效地进行文献信息的搜索。

3.3 开设文献检索课

加强文献检索课的建设。为了使学生查阅资料和检索能力的增强,对大二或大三学生开开设文献检索课。在进行文献检索课的基础上,图书馆还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因此,图书馆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总而言之,对学生掌握最新信息的方法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从而使得学生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等到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才能够很熟练的运用文献检索工具,即使有更新,他们也具有了自学的能力。

3.4 制作信息素质教育专题Web网页

网页主要包括新生入馆教育、馆员培训、检索课程教学,并且这些都要和图书馆主页链接。教学网页和传统的教学还是有所不同的,以幻灯片的形式把信息检索的有关内容挂到网页上,使学生对图书馆以及信息检索的认识更加深入。作为教学系统的一部分,除了要有学习信息,还应该有在线指南,建立BBS论坛,给学生言论自由的权利,对于读者的反馈信息要不断地进行了解并且给予合理的答案。

总而言之,加强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提高读者培训工作。让读者对图书馆以及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熟悉,并且各种检索工具要很好的掌握。其中包括网络检索工具,对他们的特点、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也要了解清楚,能够熟练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进行选择。同时,还应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会有效地使用各种工具书,才会有自由驾驭信息知识的本领,才会增加对学习知识的兴趣。使读者从认识图书馆到善于利用图书馆,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少走弯路,有助于他们从中找出一种好的、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而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刘育.信息素质与创新人才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图书馆工作,2003(03).

[2]胡永生.借鉴虚拟参考手段,强化信息素质教育[J].学校图书馆工作,2004(02).

[3]王峰,汪华方.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J].现代情报,2008(11).

[4]谢敏仪.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J].图书馆学刊,2004(06).

第3篇:学校制度培训范文

为贯彻《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提高保安门卫人员素质,规范学校保安门卫管理,保证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保护学校财产,特制定保安门卫人员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使我校保安人员明确学校保安工作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掌握安保工作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增强保安人员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保安人员整体素质、服务意识,实现安保人员的规范管理,提高学校治安防范水平。

二、培训方式

由学校分管安全的领导和处室结合我校各项管理制度、保安人员职责等开展经常性在岗培训。

三、培训内容

(一)制度、规范培训

1、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2、学校保安人员具体工作职责

3、学校对保安人员的管理规定和要求

4、学校保安人员基本政治素质及纪律作风要求

5、保安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6、保安人员职业礼仪培训

7、学校安全方面应急处突能力培训

(二)上岗培训:

门卫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时间佩带好“上岗证”,穿着好“制服”。工作时间不看书、报,不做其他无关事情,做好规定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外来人员进校要“一看、二问、三检查”,还要填写“会客单”。不许闲杂人员进校,严禁社会恶少进入校园。严格检查校外车辆,要求出示有关证件,检查货物。学生进出校门

必须凭证进出,门卫人员必须站在门岗外检查。

(三)常规管理培训:

1、学校门卫实行昼夜24小时值班制度,夜间一小时巡逻一次,随身带好防暴器材。

2、门卫人员熟记火警、急救及当地派出所的电话号码,熟记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处室负责人的电话号码。

3、熟悉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记录好迟到学生,早退离校学生凭班主任证明。

4、及时、准确做好报刊、杂志信件登记、投递工作。

5、认真做好工作记录。

(四)防盗防暴培训:

1、对外来人员,车辆要认真检查,发现可疑现象要采取相关措施。

2、巡逻时特别要关闭好学校安全工作方面的重点部位,各楼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3、晚上巡逻时要随身带好防暴器材,发现可疑人员要仔细观察、盘问。

(五)消防培训:

1、知道我校消防方面的重要部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

2、熟悉消防常识,包括火灾的危害,物质的燃烧,火灾的类型,预防及扑救,消防安全标志等。

3、掌握简单的急救方法。

四、组织领导

长:杜方荣

副组长:

员:

领导小组负责对本校保安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指导,对保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和经常性指导。

五、培训工作要求

1、精心组织,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保安人员培训工作事关学校安全防范成效,事关学校安全稳定。做到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采用定期培训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力求让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2、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展好本培训工作,做到培训工作不耽误保安人员正常值班和值勤。让培训工作与保安人员日常工作相互促进。

3、信息反馈,健全资料。安保室要做好保安人员培训工作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包括培训签到、讲稿汇总、保安人员笔记心得。做到资料的规范装订,纳入学校安全管理专档保存并备查。

4、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学校要将保安人员培训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对培训组织不力的相关科室和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对参与培训不主动、工作不积极的保安人员将在试用期内考核不合格。

第4篇:学校制度培训范文

[关键词] 城乡中小学;师资;不均衡配置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2-0059-04

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于2007年10月对定西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就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配置问题进行分析,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参考。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全国著名的干旱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教育发展困难多。该地区农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具有典型意义,此问题的调查分析,对解决该类地区城乡师资不均衡配置问题,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协调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调研方式

本调研按照甘肃省教育厅的安排和要求,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我们按定西市教育水平相对好、中、差的区别,对安定区、陇西县及漳县一区两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分别召开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学校领导座谈会。各区县座谈会参加学校包括高中学校2所,小学、初中各3所。座谈会上,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详细介绍了本区县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学校领导各自谈了本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会人员还进行了交流讨论。二是对教师学习培训条件、场地、资源中心进行了现场查看。对其他四县(临洮县、通渭县、渭源县和岷县)采用问卷调查和书面材料汇总的形式。

二、师资队伍概况

定西市共有各级各类公立学校2 264所,其中高中54所,初中234所,小学1 976所,另有民办学校26所。公办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30 674人,其中专任教师28 602人。专任教师中,高中教师4 759人,学历合格率67.6%;初中教师9 151人,学历合格率92.9%;小学教师14 692人,学历合格率97.2%。另有代课教师3 130人。全市有中小学特级教师30人,省级骨干教师124人、市级骨干教师843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63人、市级青年教学能手171人;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809人,本科以上学历6 350人。工作后参加学历补偿教育的教师达11 041人。

三、城乡师资比较

我国城乡学校师资普遍存在较大差距,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差距更大。这种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数量方面的,也有质量方面的。

1.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定西市农村小学现有教职工12 833人,基本编制数14 320人;农村高中现有教职工1 933人,基本编制数1 988人。农村学校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教师少、学生多、课程多,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城镇学校大多超编,定西市城镇小学现有教职工2 364人,基本编制数2 126人,初中现有教职工1 953人,基本编制数1 685人,高中现有教职工3 396人,基本编制数3 108人,全部超编。同时,教师编制与教学需求矛盾比较突出。随着农村学龄人数逐年减少和农村小学布局分散、班额小、年级齐全、课程门类多的现实,按省定生师比配备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定西市农村地区还存在60人以下三年制小学教学点,按省定生师比1∶23配置,这些教学点最多只能配备3名教职工,导致教师工作量大或一个教师代多门学科,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2.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定西市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9%,城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2%;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2%,城镇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5%;农村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56.5%,城镇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3.3%。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比城镇学校分别低2.3%、4.5%和16.8%。

3.农村学校专任教师职称低。定西市农村学校专任教师职称普遍较低,农村小学副高职称教师有8人,中级职称4 239人,分别占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0.06%和34.0%,城镇小学副高职称教师8人,中级职称1 088人,分别占城镇小学专任教师的0.35%、46.6%,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低0.29%和12.6%;农村初中副高职称教师82人,中级职称1 708人,分别占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1.1%、23.5%,城镇初中副高职称教师120人,中级职称711人,分别占城镇初中专任教师的6.4%、40.9%,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低5.3%和17.4%;农村高中副高职称教师108人,中级职称507人,分别占农村高中专任教师的6.0%、28.0%,城镇高中副高职称教师483人,中级职称995人,分别占城镇高中专任教师的16.4%、33.7%,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低10.4%和5.7%。

4.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低。在我国逐渐淘汰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学历实质上向大专学历过渡甚至要求本科学历的形势下,还有大量中专(高中)学历教师在农村学校执教,这是包括定西市在内的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定西市农村小学有中专(高中)以下学历教师6 544人,占农村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2.7%,而高学历教师比例很小,本科学历仅占5.9%。城镇学校相反,中专(高中)以下学历教师547人,占23.9%,本科学历教师占15.5%。城镇小学高学历教师比农村高9.6%。

5.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差。定西市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为,两头人数多,中间人数少。农村小学51岁以上教师2 750人,25岁以下教师2 693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2%和21.7%,城镇小学51岁以上教师247人,25岁以下教师167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8%和7.3%。51岁以上和25岁以下教师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高11.4%和14.4%。

6.农村学校专任教师结构复杂。由于历史原因,定西市教师组成结构比较复杂,有师范院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其他中等学校毕业生、“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定西市现有“代课教师”3 130人,其中2 963人在农村学校,占94.7%。同样,职业学校毕业生、其他中等学校毕业生和“民转公”教师也主要分布在各农村学校。农村学校教师组成呈多样性,结构比较复杂。

7.农村学校专任教师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定西市特级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省(市)级青年教学能手方面,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也有很大差别。如农村小学这类教师共有15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城镇小学2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5%;农村初中13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城镇初中1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农村高中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城镇高中46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9%。城镇学校分别比农村学校高10.3%、4.6%和10.9%。

四、城乡师资不均衡配置因素分析

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活环境相对恶劣。这是造成城乡地区教师不均衡配置的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虽然有些客观因素我们一时无法解决,但用主观因素平衡客观因素造成的差别,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因此,分析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差距,提出对策建议,完全有可能,也显得十分必要。

1.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教师流动。城乡教师数量失衡,城镇剩余,农村短缺,没有形成促进城乡合理流动的教师管理人事制度,城乡学校专任教师过剩和短缺不能及时得到调剂,造成教师资源浪费。从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定西市农村学校普遍编制有余,教师缺少,而城镇学校普遍超编,教师过剩。陇西县农村小学缺专任教师453人,城镇小学过剩120人;农村初中缺专任教师50人,城镇初中过剩专任教师164人。由于人事制度原因,调整或调动教师需要繁杂的人事手续和较长、较慢的过程,不利于教师发挥效用。

2.教师岗位移动制度顾此失彼。定西市实施教师岗位移动制度和教师公开选聘制度。此制度规定,凡是城、川区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其教师缺额一律实行公开选聘,通过公布缺额岗位、组织报名、公开听课、组织考察等环节,产生调动对象;与此同时,在城、川区任教而教学质量差、学生和家长意见较大的教师,将被异动岗位,调往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学校任教。临洮县连续两年实施教师公开选聘工作,在公开选聘工作中,一律通过公开听课进行选聘,对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直接调入城区学校任教。2006年公开选聘教师57人、岗位异动教师119人。其实该市实施的教师公开选聘制度和教师岗位移动制度极不利于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发展,该制度实质上是将优秀教师选拔到城区或条件较好的学校,把较差的教师移动到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是人为地拉大农村和城区学校师资水平差距,不利于城乡学校师资公平配置,不利于教育和谐发展。

3.师资培训效果不佳。一是培训基地不规范。由于历史原因,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大多撤并,目前的教师培训基地有的设在某一所学校,有的设在教育局,其实是一间教室加一套多媒体。二是没有稳定和适宜的高水平培训教师队伍。多数情况是在培训时临时聘请培训教师,基本都是大学教师,他们既不了解当地教育实际,也不了解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往往脱离实际。三是培训内容单一陈旧,没有针对性,不能适应教师的实际需求。由于培训都在假期,时间有限,大部分采用两三百人的多学科混合大课堂,培训内容每期基本一样,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登记,培训效果不佳。四是由于编制限制,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无法为教师创造培训机会,提供培训时间。目前培训都在假期或双休日进行,影响教师正常生活。五是农村学校由于经费困难,教师出外考察培训少,只能限制在市、县这个小圈子,观念、意识得不到有效改变和提高,多形式培训受到限制。

4.“民转公”等较低素质教师大多分布在农村学校。一是“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水平低。二是由于前几年的地方政策因素,将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到学校当教师,这些学生既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也没有教育教学技能,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5.新教师执教能力相对差。近年扩招后的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基础差,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教育实习,执教能力差,而这些新招考的教师大都在农村。定西市农村小学25岁以下教师占21.7%,这些教师都是近几年招考的新教师。我们在和校长的座谈中,多数校长在评价近几年招考到本校的教师时,使用最多的词汇是扩招、专业知识基础差和执教能力差。

6.代课教师教学不安心。目前,全市有代课教师3 130人,基本上分布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这些教师每月工资只有125元,工资低、待遇差,远不如打工的经济收入高。他们之所以在低工资的情况下还留守学校,是想等待国家再次给他们“代转正”的机会,大多数心里矛盾,教学不安心。

五、建议

1.从政策上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高效利用教师资源。教师的归属和使用范围扩大到学区或区县,改变一个教师到一所学校后留、走需要调动的现状,随时解决学校间教师余缺问题和学科结构性矛盾问题,提高教师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像陇西县农村小学缺专任教师453人,城镇小学过剩120人这种教师资源浪费现象。同时按省定生师比,以区县为单位足额确定学校编制。区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学生数每年变化的现实,动态管理学校教师编制问题。

2.建立科学的教师岗位异动制度,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定西市实施的教师岗位移动制度和城镇学校教师公开选聘制度其初衷是好的,目的是激励农村学校教师,如果不想到条件更艰苦的边远山区学校或要进入城镇学校教书,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结果是不公平的,造成城乡学校师资水平的更大差距。根据本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建立适合本地城乡学校师资配置的制度、方法或措施,是目前解决城乡学校师资不均衡配置的关键。西部贫困地区目前至少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实施三年一周期的教师轮教制度,某年龄段或某条件范围内教师,在条件相对好、中、差地区轮换教学,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决定到期可否移动;二是实施一定区域内的“农村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县区内可以将全体教师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津贴,拉大城乡学校教师收入分配,鼓励、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艰苦地区任教。城乡师资配置制度和措施一要体现自愿,二要体现均衡。

3.进一步规范培训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主要途经,也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水平、缩小城乡师资差距的有效办法。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在形式上基本规范,但在成效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要建立规范的培训基地。近几年,各县教师进修学校被削弱或撤并,需要加强建设。二要组建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培训教师队伍,提高培训质量。三要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培训教师要深入学校、深入教师,调查研究,将教师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变单一的古板式培训为多形式的活跃式培训,使教师乐于参与培训。四要设立培训管理机构,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要有专管师资培训的机构和人员,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跟踪评估。建立健全科学而有特色的长效培训机制,逐步实现教师培训制度化。五要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教师培训基金,保障培训经费,解决教师培训中的经费问题,调动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变让培训为要培训,变分配指标为争取指标。六要建立骨干教师、青年教学能手对本校教师的帮扶制度,有帮扶、有考核,有任务、有目标,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学能手的重要指标。七要建立教师自修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自修,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4.完善招考制度,注重招考教师的职业能力。由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大大超过教师职业岗位需求,近几年,各地都不同程度实施招考制度,但招考还是文化课或理论考试,很少甚至没有将教师职业能力作为考试内容,这些需要完善。招考制度必须具有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措施,而且要成为重要内容。

5.合理规划师范院校招生,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通过调查研究,省招生计划部门要按需计划招生数额,限制数量,提高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师资质量和水平。目前本科师范院校学生规模都在万人左右,专科学校也有四五千人。定西市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实行招考制度,近几年一半以上学生无法就业,造成就业压力。师范院校由于学生多、教师相对少,只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削弱对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连教育实习都取消,严重影响了师范生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行政措施,督促师范院校重视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开足开齐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禁止取消师范生教育实习等不科学做法。

第5篇:学校制度培训范文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校的预定目标和发展规划为着眼点,目的在于满足于校内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安排的各种实际培训活动。理想的校本培训,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部分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十分到位,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对什么是校本培训都不清楚,他们认为,参加校本培训可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得到几个学分,这比什么都实在,正因为如此,校本培训的效果对这些教师来讲是大打折扣的。

二、培训计划的随意性和短期性

教育有规律,教师成长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培训应遵循其规律,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调查发现,部分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随意性大,人云亦云跟风走。今天看这个重要,就培训这个,明天看那个重要就培训那个,没有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教师培训的总体规划,培训内容重叠交叉,结果学校、教师忙得不可开交,资源投入甚多,收获却甚少。

三、培训方式的单向性和封闭性

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的培训方式大多是外请专家理论讲座、外请名师上教学观摩课、或自校组织教研活动,而且这些活动都是专家讲,教师听,名师上课,专家点评,这种“培训者主讲,受训者听”的单一的“灌输式”的培训方式,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交流的封闭性,使整个培训气氛沉闷,使培训失去生机,也必然使受训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抑制了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

四、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学校广泛采取的培训方式是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专家、名师、专业科研人员或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等机构进行培训,进行制度约束。但这种方式明显存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节、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难以解决教育问题等弊端,且教师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五、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时间难以安排

由于各校的编制都比较短缺,教师的在岗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教学和参加进修培训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有些基地学校的校本培训时间都安排在双休日,这虽然没有跟上课时间冲突,而大部分教师意见很大,他们认为,在双休日参加培训了休息时间,感到身心疲惫,而且会影响下个星期的教学工作。而有些学校把培训活动安排在上课期间,这又跟上课有冲突,势必要停课。而停课不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会引起家长的不满。

六、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随意性比较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意识淡薄,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缺乏健全的培训管理制度,致使学校的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成为一盘散沙,达不到培训的目的要求。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人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加深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他必须认识到校本培训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校本培训的氛围,使校本培训能深入教师人心,消除教师的那种认为参加校本培训就是为了得到几个学分的错误思想,使教师真正明确校本培训对自身发展或学校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培训计划要具有系统性、层次性

针对上述校本培训的随意性和短期性,校本培训计划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给自己学校以正确的目标定位,制定长期的培训规划和短期的培训计划,而且,每期的培训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循序渐进,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以优化“课堂提问”为例,培训内容可专题安排学习“课堂提问”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观摩“课堂提问”教学录象和资料、研究本校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问题,安排授课者、课题名称与教学内容,明确听评课以“课堂提问”为专题,要求教研组的教师各自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然后交流各自对如何优化“课堂提问”的心得和体会,使大家对“课堂提问”提高认识,改进方法。这种专题性培训有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的同时,要深入对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具有不同认知结构的教师的不同的需求,区别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的不同特点,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出不同的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这样的校本培训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针对性的途径。

三、培训方式要创新,变单向性为互动性,变封闭性为开发性

现代教育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消极、被动的地位。同样,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也是不可替代的主体。因此,这种“培训者讲,受训者听”的单向的、封闭的培训方式亟待创新,要变单向性为互动性,变封闭性为开发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每次培训之前,先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内容设计教师交流表,拟定一些能引起教师思考的问题,使教师带着目的听,带着问题听,并形成自己的意见,然后组织大家(包括培训者)相互交流意见,在交流分享中学习他人,借鉴他人的长处,这样,教师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及时把有益思想内化,使培训者和受训者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到平等对话,及时沟通,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和培训实效。

四、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结合,解决工学矛盾

针对教师教学工作繁忙的现状,要求教师集中培训的时间毕竟有限,同时,仅仅几次的集中培训也很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诸如每一次教研活动;办公室里对某种观点的争论;讲台边对某个案例的交流;图书室、阅览室内的个性化学习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分散培训的形式。当然,作为组织单位要为教师的分散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既解决了工学矛盾,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

五、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同时又产生新的理论。因此,教育理论培训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获得双丰收。

第6篇:学校制度培训范文

一、做法与成效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的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方式。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校本培训拥有充分的自,提高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组织、开展、参与校本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是实施校本培训的关键。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举办校本培训专题研修班。我们先后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及校本培训组织管理者围绕《校本培训的理念与方案设计》、《校本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评价》等专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培训;其次,提供校本培训学习材料。我们为全县中小学校推荐了《校本培训实施指南》(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张祖春主编)一书,做为各校组织学习的主要材料,同时编印《校本培训知识问答》,围绕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我们经常在中小学校长会议、教务主任会议及参与各校教研活动等活动中,积极宣讲校本培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研讨,许多中小学校长及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校本培训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统筹规划,明确职责,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

校本培训工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实效。为避免出现“轰轰烈烈搞培训、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确保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局,在认真总结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中小学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宁德市校本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县教育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该《通知》遵循“加强领导、上下互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原则,对校本培训的目标和意义、组织与领导、实施与管理、条件与保障等方面做了的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知》指出:“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各校要将培训内容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培训方案须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通知》进一步明确:各中小学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各校要根据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校本培训工作,中学以校为主,各乡镇小学以中心校为主体开展此项工作”,要求各中小学校长要结合校情提出校本培训的思路和构想,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培训中导向和引领作用。按照《通知》要求,全县中小学校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网络。

3、立足校情,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而行。近年来针对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等仍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为校本培训的重点内容,围绕这一重点,许多学校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把握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如牙城中心小学以“重读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为培训主要内容;三沙中心小学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培训主题;县一小以“教师角色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为培训主题;海岛中心小学以“复式教学如何体现课堂新理念”为培训专题。总体上看,我县各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内容大多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重点,在关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4、创新模式,研训一体,促进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先进的培训理念,只有外化为具体的培训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实处。实践经验表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上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校本教研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才能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为此,我们在校本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在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中,积极尝试以活动为载体,以校际交流为媒介,以实践反思为突破口,以竞赛评优为动力,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推动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如沙江中心小学通过开展“朝阳工程”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溪南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课改三星”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改热情;水门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自我研读”活动,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定期举办校际协作交流研讨活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课堂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展示各校风采,提高培训效益,扩大培训成果。由于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本身的特点不同,各校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式也表现得不尽相同。如许多学校广泛采用的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堂观摩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专题讲座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题引领的校本培训形式。随着我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的校本培训形式的尝试。2007年初我们受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委托,承办市校本培训现场研讨会,分别在三沙中心小学、十八中开展基于课例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校本培训的尝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受到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5、关注过程,讲求实效,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校本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性强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必须要有一个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我们主要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在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前提下,要求指定具体召集人,明确承办部门。我县各中小学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室、教务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管理机构,初步建立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霞浦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建立了校本培训申报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估制度等。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一些学校还制定和完善了专题讲座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师徒结对和名师帮带制度、骨干教师示范制度等等,这些既为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增强培训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

6、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考试评价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教学实践遇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从而使许多教师在新课程面前感到茫然和困惑,这使得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成为必须,同时也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角色转变及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引领示范、参与合作、评价指导、服务推广、沟通互联等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校本培训试点校,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四所层次不同、特色各异的中小学作为市级校本培训试点校,通过试点校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其次,通过组织研讨会、深入中小学巡回辅导、帮助分析诊断校情、指导制订计划等方式为中小学提供帮助指导。第三,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研讨等,努力做到培训资源共享,培训优势互补。

二、问题与困惑

1、认识不足,观念模糊

虽然从整体上看,校本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接受和重视,但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等情况仍较普遍存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集中精力抓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提高,而校本培训是可有可无的,可以忽略或不必开展,存在降低要求,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学校虽然把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写入了学校的工作目标,列入了年度的工作计划,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抓而不实、流于形式的。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这是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一些教师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没能把参加培训学习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对校本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是搞形式,是增加负担,因而对培训存在抵触情绪,参加培训学习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内容单一,形式泛化

虽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校本培训,但究竟什么是校本培训、怎样培训、培训什么,许多学校还不是很清楚,缺乏对校本培训的理性思考。一些学校把校本培训的简单理解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经验介绍、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因此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内容陈旧、模式僵化、缺乏新意。主要表现为:第一、培训目标缺乏科学性。一些学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过多考虑学校的工作安排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却忽视了教师的培训需求,缺少针对性、层次性,特别是对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有何不同,如何在保证通识培训需要的前提下,满足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需要方面。有些学校前后年度的培训计划几乎完全不同,毫无联系,缺少连续性。第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数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过于集中和单一化,注重理论观念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科知识的拓展培训。学校在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时存在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的随意性,难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学习需要和个体成长需要。第三、培训形式泛化。有的学校用常规教研代替校本培训,认为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适时开展课堂观摩、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等便是校本培训,培训缺乏层次性、互动性,形式单一,培训低效。常常是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同时听一个报告、一个讲座,其效果可想而知。陈旧落后的培训方式,低劣的培训手段,常常造成教师被动的接受培训,自我培训动力不足,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的效果。

4、资源不足,管理滞后

目前,我县的校本培训工作仍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仍未建立,无法评定优劣,难以激发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培训设施落后,培训资源缺乏,专业指导不力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就我县校本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看,许多学校反映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上资料、设施和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困难比较多,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及其效果。如培训师资问题的解决,如果一味外聘势必受到学校财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一味的校内开发则一所学校中的名师毕竟有限,而且容易出现“近亲繁殖”、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经费短缺,研训分离

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分工协作机制的缺乏,人为造成了研训分离。目前就我县来说,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学教研室尚未整合,就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来说,仍分设小学教研室与培训处。其次,在师训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深入中小学指导推动校本培训,以及提高研训人员专业素质等工作动力何来,能持续多久。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需要现代化的培训手段、良好的培训环境,没有一定经费投入是难以运行的。就目前的校本培训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培训的经费投入微乎其微,大多的情况是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组织培训活动。

三、认识与感受

1、实施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是关键

要使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认识是关键,必须强化“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中小学校长应在校本培训工作中,努力成为学习研讨的积极参与者、专业引领上的平等研究者、财力支持上的主动服务者。应从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校本培训工作。要充分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改进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处理好校本培训工作中近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规范和自由等方面的关系。

2、实施校本培训,形成氛围是前提

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的特点,能否形成有利教师研讨、交流、对话的工作氛围;能否给教师提供民主、开放、自由的空间,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显示个性的舞台,是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校本培训才能生机勃勃地持续开展起来。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营造了宽松、参与、互动、整体推进的培训环境,搭建专家、校长、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校长应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与教师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机制与教师一道攻克难关;校长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激励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良好个性发展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为教师的成功和成长创造机会。要着力于建设注重学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积极在学校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建立学习工作一体化机制,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让教师在交流与合作、沟通与对话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3、实施校本培训,关注课堂是重点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时空场所,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舞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以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的校本培训,应以关注课堂,分析课堂,优化课堂为重点。问题是教师学习与成长必经的过程,因此,校本培训不仅不应回避问题,而且应主动地回到每一个教师的课堂中去寻找问题,在研究课堂的同时研究教师、学生,从而加以总结、提升,以此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只有当教师的培训回归到真实的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才能吸引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所以,校本培训必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聚焦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贴近课程改革实际,选择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培训内容,将教师在教育过程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作为培训的起点,以问题得以解决作为培训的归宿,引导中小学教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保障

校本培训的针对性、自主性的特征,对校本培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一套校本培训的计划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以及学时登记制度,是校本培训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及时研究制定政策,确保中小学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应将学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评估检查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校本培训开展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设立专项资金解决校本培训经费的不足。各学校在年终考评时应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职、晋级挂钩。

5、实施校本培训,专业引领是支撑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但要开展好校本培训,仅仅依靠各个中小学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来组织校本培训,培训工作常常会陷入低层次、低效率、低格局的状态。实践表明,专业研究人员的介入是校本培训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校本培训就会处在低水平重复的状态,所以说校本培训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取得可持续地发展,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一重要支撑。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通过确定校本培训试点校,实行教研员挂校指导,推动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第二、深入研究校本培训的规律、特点以及操作层面的问题,积极开发培训资源,定期深入基层学校,为基层学校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有计划地培训辅导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个逐级负责、纵向贯通、横向辐射、协调高效的立体的培训网络格局。

第7篇:学校制度培训范文

1、下移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方式,突出培训,体现参与和合作

校本培训是教师进校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原则、有组织地开展培训。 校本培训强调了培训的起点和归宿将是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自身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问题的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行为主体,不是别人,而是学校和教师自己。实践主体的变化,使校本培训必须下移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方式,建立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培训运行机制。而教师进校工作重心的下移,就能促使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找准位置,明确职责,从指挥者、评价者、管理者和检查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和引领者,因为对于校本培训的实际问题,感受最深的是一线教师,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只有参与问题的研究,才会从教师那里受到启发,受到生动的教育,才能对存在的问题有切肤之感。在亲身参与培训的实践中,对于校本培训中的实际问题,才有可能同教师共同解决。所以,只有放下架子,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才是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有所作为的根本途径。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要做好研究,首先要将其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从指挥者变为参与者;其次,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要善于与教师对话、交流、互动。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是全新的,对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也是全新的,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替代了以知识传授为本的价值观,从观念到实践,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在接受新理念上,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很可能比教师要快,但是,具体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还是需要一线教师本身。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脱离了教学第一线,从实践论的角度说,没有新课程实践的积累,他们的理性认识,只能是来源于书本和他人,他们没有经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需要补上实践这一课,但是,要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同受训教师一样坚持一线教学,那就是苛求,从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的实际来看,在校本培训中应该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合作,结合调研、听课、评课、参加培训活动,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提倡共同实践,共同反思,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以求共同成长。其三,明确各层次研究目标,解决好训与研,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当前,随着新课程实验在全国大规模的推进,各个层次的教师纷纷投入“培训”的浪潮,大学教师在“培训”,中小学教师在“培训”,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在“培训”,这是个好现象,但如果各个层次的教师的培训目标不明确,则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明确各自培训的目标,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则是非常必要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跟专业人员尤其是大学教师的培训,重点是不一样的,大学教师的培训重在出理论成果,中小学一线教师搞培训旨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落实在解决自我教学的真实问题,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落 脚点上。而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在与教师共同培训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努力帮助教师解决训与研分离脱节,理论与实践低层次结合的问题。“训不研则浅,研而不训则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缺乏亲和力、指导力,便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充其量只成为一种概念游戏和文字堆积。因此,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一方面要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重建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与一线教师的关系,同时,要注重在实际教学中,总结、改进和完善教学理论,把教师的经验总结,通过反思与探索,提炼成有规律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校本培训向纵深方向健康持续发展。2、更新管理理念,突出指导和服务职能

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指导教学,教师进校应重在指导。对学校教学和教学研训的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培训文化氛围。

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指导者,应该在专业研究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强调水平指导。首先要做好跨学科、多视野,综合性理论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校本培训中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一线教师创造性的经验。并且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教育教学的理论,把经验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指导”的着眼点应放在帮助一线教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落脚点应放在引导教师的“独立思考”上,培养教师独立教学,独立研究的能力上,最终实现“不导”。通过启迪、激励、对话、交流、互动,唤起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用自己的头脑指挥自己的双手;其三,注意在教学实践中捕捉不同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的指导,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从教师成长角度出发,侧重的是“经验”的指导,对于已上门入路者的指导,侧重是“理论”的点拨;其四,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要通过以身示范,专题讲座,跟踪培训,现场指导,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专业引领,努力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工作的宗旨在于服务,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还必须履行服务职责。培训工作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二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三是为教育行政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更好地体现培训工作服务性的特点,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勤于服务、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敢于吃苦的思想;其次,千方百计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及时的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

三、教师进校在校本培训制度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本培训是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为此,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本地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的规划工作,并指导,督促和参与学校的校本培训研究,引导学校逐步建立完善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

1.加强校本培训理论的学习与宣传,转变观念,让教师从情感上接受校本培训的新理念。明确新时期教学工作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方式和方法,深刻认识校本培训是校本教研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各级中小学均是校本培训制度建设的基本单位,全体教师均是校本培训制度建设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推动校本培训的实施。①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行政和业务领导;②建立校本培训岗位责任制度,全员参与,责任到人;③建立教师学习制度,努力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④完善县、区、校三级培训网络,树立大培训观,充分整合培训力量,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机制;⑤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让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⑥建立教师集体合作培训制度,让教师们共同成长;⑦建立专业引领制度,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到专业支持;⑧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⑨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培训成果奖励制度,定期开展优秀培训组、优秀备课组、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及培训成果的评选表彰活动,促进校本培训的发展;⑩建立校本培训的督导与评估制度,使校本培训工作有效促进学校发展。

3.建立教师进校与学校的伙伴关系,组成发展共同体。帮助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培训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并努力与教师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虚心向教师学习,在课改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4.通过互动式、专题式、沙龙式等培训新形式,开阔培训新思路;通过典型引路、课题带动、活动推进、专家支持等有效措施,促进校本培训的广泛开展。

第8篇:学校制度培训范文

北京市挂牌督导工作情况

1.加强对挂牌督导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统筹指导

第一,加强对挂牌督导的领导与协调,保障了挂牌督导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北京市高度重视挂牌督导工作,以召开专题会议和开展责任督学培训为切入点统筹指导全市挂牌督导工作。2013年12月27日,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召开了“中小学挂牌督导”启动会,部署全市中小学挂牌督导工作。杨晓超副市长和国家督导办何秀超主任出席会议并为朝阳实验小学挂牌督导揭牌。市教委专门召开了市教委主任办公会研究挂牌督导,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统筹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研究确定了北京市推进挂牌督导总体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策略和主要措施,各区县均成立了以主管区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加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组织和领导。与此同时,市区积极组织责任督学培训。在全面启动挂牌督导工作之前,组织责任督学先后参加了教育部督导办组织的全国责任督学培训、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全市教育改革动员培训会;挂牌督导工作启动以来,召开了两次专题培训会。督学大讲堂四次对全市责任督学进行主题培训和通识培训,提高了区县督导部门和责任督学的认识,提升了督学工作水平,促进了挂牌督导工作有序开展。

第二,加大对挂牌督导的指导,着力于“三个明确”。

一是工作思路明确。我们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转发了《关于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了“市级指导、区县主责、全面推进、稳步实施、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二是工作重心明确,强化起步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统一制作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公示牌、督学工作证,研制了《北京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指南》,该指南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工具、途径和方法,不仅开阔了责任督学的眼界,也便于责任督学查阅和熟悉相关制度,同时明确了工作重点与方向。三是工作职责明确。在思想认识、政策举措、统筹协调上,市级重在指导服务力度,在责任主体上,明确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责任督学和学校的职责与任务。

2.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现了全覆盖

责任督学覆盖了所有的中小学。目前,全市已有1591所学校实现了挂牌督导,占公办学校总数(1591所)的100%。各区县配备的责任督学总数达到551人,其中兼职责任督学达到471人,占全体责任督学的85.5%,从总体上看,基本满足了责任督学挂牌工作需求。

责任督学队伍来源广泛。我们的责任督学由专职督学和兼职督学构成,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也有来自教研部门的,还有来自退休的知名校长和教师;有的区县把乡镇的教育助理聘请为责任督学,还有的区县聘请了人大、政协等人士作为特约督学,参与挂牌督导工作。

挂牌督导内容全覆盖。全市责任督学公示牌涵盖了《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规定的内容。各区县均严格按照规定组织责任督学开展经常性督导工作,并认真接听来电,妥善处理来信和来访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3.区县创造性地开展挂牌督导工作

根据北京市挂牌督导工作实施意见,各区县结合实际,不断加强挂牌督导基础性工作建设,创造性地开展挂牌督导工作,涌现出了很多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典型与经验。

一是加强挂牌督导的机制和制度建设。机制和制度建设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有效地保障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高效完成。东城、大兴、海淀等区紧紧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目标,积极发挥教育督导监督与服务的作用,在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工作程序与管理机制。

二是研究制定了挂牌督导中督学如何处理来信、来电、来访的制度与流程。责任督学如何借助已有的工作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在挂牌督导中扮演好角色、发挥好经常性督导的功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朝阳、昌平等区结合区域实际,建立和完善了责任督学接待来信、来电、来访的工作流程与问题解决机制,既解决了责任督学收集到的问题,又保障了责任督学的主要精力聚焦于对学校的经常性督导。

三是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促进责任督学专业化发展。组建责任督学队伍,提高督导专业水平,是开展好挂牌督导工作的基础与保障。怎样构建责任督学队伍,提高责任督学专业水平,提高挂牌督导的质量和水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区县开阔工作思路,拓宽责任督学聘任范围,在提高责任督学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水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顺义等区县将乡镇教育助理聘任为责任督学,积极发挥助理协调学校、政府、社会的作用,石景山等区县将教研员聘任为责任督学,充分发挥其关注课堂、关注教与学的特长,海淀区则在督学的培训和考核方面探索出了海淀的工作模式。

四是探索经常性督导,提高挂牌督导实效。在中小学校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拉近了督学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距离,有利于加强对学校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有利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坚持依法办学,提高教育质量。要实现这些挂牌督导的目标,需要对如何开展经常性督导进行探索,也需要在实践中研究责任督学如何走进学校。朝阳区积极探索与完善经常性督导方式与模式,设计制作了《朝阳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记录手册》,理清了综合督导、专项督导与挂牌督导的关系,明确了挂牌督导结果反馈方式,不断提高挂牌督导的实效。

4.挂牌督导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助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如东城区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工作在学区制综合改革中的监督、指导、保障作用,在划分督学责任区时,将参与改革的深度联盟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带学校都分到同一责任区。责任督学作为学区工作委员会成员参与制定学区发展规划、管理章程和议事规则,参与研究、协调、统筹改革事项推进等工作。通过责任督学直接参与学区工作委员会工作,一方面督学可以及时了解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将学校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学区层面进行研讨,也可以将学区教育督导组汇总的问题与建议向学校进行反馈说明,提高督导实效性。

二是凸显服务意识。挂牌督导使督导工作阵地前移、重心下移,责任督学能全面了解、掌握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规范办学、常规管理等情况,从中发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促使学校健康发展。如朝阳区实施挂牌督导以来,共接听电话3127个,其中关于入学方面的问题共接听电话1082个,占电话总量的近40%,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共接听电话319个,占电话总量的10.2%,学校周边环境问题共接听电话31个,占电话总量的1%,学生就餐问题共接听电话109个,占电话总量的3.5%。这些问题通过挂牌督导流程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三是发挥桥梁沟通作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作为桥梁和窗口的作用得到了学校、家长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如昌平区的挂牌督导不仅成为区政府、区教委了解群众需求、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成为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成为督学责任区工作的窗口,成为经常性督导的风向标。挂牌督导在家长与学校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密切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有关媒体也重点推广了北京挂牌督导工作经验,特别是对于责任督学的沟通、协调作用、挂牌督导的窗口和平台功能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说明责任督学的工作与职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5.推进挂牌督导工作深入、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挂牌督导工作认识还不够到位。一方面对挂牌督导对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督导体系、促进推动学校依法办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和功能认识还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对于挂牌督导的特点以及与其他督导形式与方法的区别的认识不到位,还以过去的督导思路和工作方式对待挂牌督导工作,个别区县还存在“走过场”和做表面文章问题。

二是责任督学队伍配备和培训还有待于增强。一是部分区县存在责任督学数量不足的问题,未能按照每位责任督学不超过5所学校的工作量开展督导工作,个别区县一名责任督学要负责10所以上学校。二是督学培训工作有待加强。目前区县都把加强责任督学培训、提高督学专业水平作为一个亟需加强的问题。

三是挂牌督导工作的保障制度与机制建设还需要加强。由于实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刚刚起步,时间比较短,挂牌督导工作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亟待完善。一是各区县还需尽快建立、完善挂牌督导工作各项制度与机制,如督学责任区建设制度,责任督学聘任、培训、奖励与管理制度等。二是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报告制度和督导结果使用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挂牌督导工作的任务与要求

1.深刻认识挂牌督导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解决挂牌督导认识问题

各区县要认真学习《教育督导条例》《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推进挂牌督导工作中努力做到:挂牌督导认识到位,保障机制制度建设到位、责任督学配备和培训到位、挂牌督导结果的运用到位。

2.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并完善制度建设

要促进挂牌督导工作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和责任落实是关键。做好挂牌督导工作需要明确以下三条要求。

第一要把加强和完善挂牌督导工作的制度与机制作为基础性的工作来抓。今年重点要加强以下三项制度的建设:(1)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会商例会制度,加强教育督导与行政的协调沟通,落实共商机制。(2)挂牌督导工作日常管理制度,促进责任督学工作规范、注重挂牌督导工作的平时积累与档案建设。(3)挂牌督导结果报告制度,明确挂牌督导报告流程与要求,督导结果处理通报制度,强化督导结果的运用。

第二要认真落实好挂牌督导工作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要加强保障性制度和机制建设,增强责任督学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督导工作的质量;责任督学要加强学习、走进学校、服务好学校的发展;学校要支持责任督学开展工作,并认真落实督导建议,促进学校优质规范发展。

第三要发挥好教育督导组织协调、统筹指挥的作用。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挂牌督导的指导与协调,增强挂牌督导工作的计划性与实效性;要做好挂牌督导工作的总结与分析,对取得的成效要总结,提升为制度与工作规范,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明确原因、清晰工作思路;要深入学校和责任督学,发现和总结挂牌督导典型;要积极配合市里开展课题研究和宣传报道,作好典型案例的征集与宣传。

3.加强责任督学队伍建设,提高挂牌督导质量与水平

强化责任督学队伍建设,提高挂牌督导水平。加强责任督学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督学队伍的配备,针对挂牌督导的内容和特点配齐配足责任督学,使责任督学满足挂牌督导需要,挂牌督导促进学校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责任督学培训,督学培训市区都有责任,重点要加强区县层面的培训。全市的统一培训重点在通识培训,要加强政策法规、改革举措、发展态势等方面的培训,区县要加强个性化培训,注重操作层面、依据标准使用工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督学的实践水平。

用好工作指南,规范挂牌督导工作。《北京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指南》(简称《指南》)包括了政策问答、实践案例、政策法规、国外督导资料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南》具有引导性,引导区县、责任督学、学校正确认识挂牌督导工作,发挥好教育督导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中的职能;《指南》具有实用性,以问答和案例的形式,为区县、责任督学、学校有效开展挂牌督导提供政策支撑和实践指导;《指南》具有综合性,将与挂牌督导有关的政策文件汇编,有利于区县督导部门开展督学培训、加强督学队伍与机制体制建设,有利于督学专业发展,提高挂牌督导质量和水平。

4.开展“减负”督导监测,发挥好挂牌督导指导服务作用

第9篇:学校制度培训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 校长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校长资格制度

1.1 开放性的考试制度

在我国,校长资格证书只有被任命为校长后才有资格取得,封闭性的证书获取渠道使校长资格证书考试形同虚设。为了使校长资格认定工作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建议实施开放性的校长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像律师、会计、教师等那样的职业资格制度一样,面向社会考试。做到“先有证,后任用”。

1.2 规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

世界各国校长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不同,有的有时间限制,如美国。有的实行终身制,如英国、法国、日本。为了不断提升校长的素质,建议我国校长资格证书不采取终身制,而是规定有效期限。我国正建设学习型社会,校长队伍更应该保持专业性持续的提高,确保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1.3 资格证书等级制

对于资格证书的效力范围,本文认为应该像其他类资格证书一样,以国家标准为校长资格证书设定不同等级。例如人力资源师、会计师等,等级由低到高,难度逐渐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校长招聘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规定所需应聘者的等级。

2 校长聘用制度

2.1 将人事权真正转移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力求权力统一

由相应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成校长选拔委员会,委员会由行政领导、教育方面的专家和教师代表等组成,通过面试、答辩等方式来确定候选人。所有参加校长竞聘的人选必须具有校长资格证书,然后选拔委员会可以根据考试结果结合所应聘学校的基本情况来确定合适的人选。

2.2 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方式

在出现校长职务空缺或校长任期届满而需要重新确定校长人选的时候,应面向社会招聘。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为那些有能力、有条件的竞聘人员提供担任校长的机会。在选拔中,要讲究公平,选择专业能力强的择优录取。

2.3 制定详细的聘书以明确任职后事宜

经过层层选拔,被确定为校长的人选应与校方签订聘书。在聘书中,规定校长的任期,凡是在任期表现出色的校长可得到下一届的连任资格,决定校长是否连任应重点参考校长在职期间的绩效和教职工、家长、学生的意见。聘书还应明确校长的退出制度,提出退出条件。

3 校长职责制度

3.1 明确规定校长的权利和职责

校长使用制借鉴于人力资源招聘中的工作分析,明确规定校长的权利和责任能够让校长清楚自己的本职工作,合理划分权利范围,更好地处理学校的教学管理及其他事务。同时也能在日后的评价工作中作为评定的依据。

3.2 设立监督委员会

校长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所以,我国可以参照英国,在局部地区试行建立学校监督委员会。以校长管理为主,学校委员会配合监督,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沟通。

4 校长培训制度

4.1 培训课程的实用性

国外的校长培训课程基本上是以专题设置为主,课程及其内容不拘形式,不追求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校长培训课程的内容可根据校长专业化需要的五个要素,(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80页)即专业理念、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个人发展需要五个模块来教授,通过培训提高校长的专业化水平。

4.2 培训模式的多样性

所谓模式多样,就是从以往自上而下的单一、封闭、僵化的培训模式向多样性、开放、灵活的培训模式转变,转变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的培训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增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校长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4.3 正确划分培训者的层次

我国的校长群体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合体。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种校长存在形态出发,而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校长实际出发,分层次地提出培训目标、培训方法等。

5 校长激励制度

(1)实行绩效薪酬。绩效是人力资源理论的重要板块,绩效工资是制定校长工资标准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时,要注意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绩效的标准,要考虑如何比较授课和管理工作的绩效制定。因为校长一般不授课或者授课量较少,但是琐碎的管理工作同样耗费巨大的精力,应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

(2)晋升体系。合理的晋升体系能激发校长的工作热情,但是目前以行政级别归类校长的方法不利于校长职业发展,应继续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职级制的实施能对校长产生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激励,使校长提高办学热情,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3)保障体系。校长的激励体制还应包含各种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具体表现为补充性工资福利(带薪休假制度)、保险福利(参加各类保险制度)、退休福利(职业生涯结束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其他个人服务福利(如住房福利、度假福利等)。具体的做法可以从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医疗保健制度、健全离退休保险制度为主。

6 校长评价制度

(1)评价目的。现代校长评价目的往往是为了决定其免降升留或惩戒褒奖,导致校长评价取向上重“督”轻“导”,或有“督”无“导”。应该将校长评价的基本目的定位在为改进校长的领导工作,进而提高办学质量上,而不仅仅是单纯接受审核的过程。

(2)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校设立不同的标准,甚至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程度不同设定,这样能与校长任期时间的业绩相协调,它应由任期的总目标与每年的阶段性目标组成。因为每个学校的起点不同,因此每位校长的任期责任目标就可能不同,这对处于不同起点学校的校长就具有公平性及挑战性。

(3)评价内容。有学者们认为,要重视对校长评价的全面性,既重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有形成绩,又要评价校长和周围社区的关系、校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校长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声誉、知识产权的评价等。总的来说,即从“办学宗旨与办学效果”、“队伍建设与学校管理”、“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工作 ”四个方面对学校的现状进行评价。

(4)评价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英国和德国还普遍使用“评估中心法”对中小学校长进行评价。而后研究者们又开发了“能力测试法”、“同事评价法”和“样本评价法”。还有的英国学者利用“概念图”的方法评价小学校长成功与否。单一的评价方法不足以证明评价结果,所以,我们应当提倡各种方法并用,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

制度的制定、实施、完善、发展除了需要制度本身的合理外,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体制、各校所处的独特环境和文化氛围、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等。只有在建立健全制度本身的同时,协调好相关因素的作用才能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