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54-01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首要问题和最基本要求,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世界卫生大会早在2002年就提出“患者安全需要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并于2004年支持建立了患者安全世界联盟。2004年,我国再次启动的医院评审工作也提出了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并将医疗安全管理列为重点评审项目[2]。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也再次提出要重视医疗安全。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3,4]。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5]。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第一生命和核心目标,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是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程序和社会治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护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人员的因素
1.1.1 法律意识淡薄:护士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不按级别护理巡视病房。
1.1.2 责任心不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护士严重缺编,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工作,待遇低,使护士身心疲惫,不安本职工作,导致责任心不强,不能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给患者带来不安全的隐患。
1.1.3 护理文件记录缺陷:《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第3条明确规定,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6]。临床工作中常出现记录不及时、漏记、错记、涂改、刮痕、医护记录不一致等现象,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容易是医院处于被动状态而造成败诉。
1.1.4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繁重,生活不规律,身心疲惫,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换岗或离岗,致使临床护士严重缺编,加上无证招聘护士较多,增加了护士的压力,工作中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护理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
1.1.5 专业技术水平偏低:我科共26名护理人员,其中主管护师(包括护士长)3名,护师8名,护士15名,由于年轻护士较多,专科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临床经验欠丰富,遇到抢救患者时就显得无程序,个别家属对护理服务比较挑剔就容易产生矛盾。
1.1.6 慎独修养不够:临床中大部分护理工作都是独立完成的,如果慎独修养不够,工作中就可能出现执行医嘱不及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差错事故的发生率也就随之增加。
1.1.7 护患沟通不够:部分护士缺乏良好的交流技巧和社会经验,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面无表情,态度生硬,或者用不适当的身体语言交流,加上护士工作繁忙,无时间与患者进行更多的交流,无暇顾及患者的情绪和心理,让患者感到医务人员无同情心,在医院无安全感,造成心理压力,情绪紧张,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治疗,造成患者不满意和投诉。
1.2 患者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和临床特点,加上家属陪护不尽心,容易发生意外或并发症:如坠床、跌倒、外出走失、自杀、烫伤、压疮、误吸、管道脱落、药物反应大等。
1.3 其他因素 如后勤支持系统不到位:地板潮湿、光滑,设备性能差,吸引负压不够,标本丢失,标本送检不及时,过道加床过多等。
2 对策
2.1 强化法律意识,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组织护士特别是新上岗的护士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每位护士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责任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其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依法执业,以保障护理安全。新的医院评审标准及医院管理年活动中都将“执业行为法制化”作为一条核心标准,并明确要求:医院必须按照《护士管理办法》规定,执行护理人员执业资格的准入管理,未经护士执业注册者不得从事护士工作[7]。为落实这一原则,我院护理部做出严格规定:
2.1.1凡当年毕业、未参加注册考试的新护士,一律不准独立值班;
2.1.2 凡未通过执业护士注册考试的护士一律不予聘用;
2.1.3 凡进修护理人员或实习学生不得独立从事治疗护理工作。
2.2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对临床护理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护理管理者要提高人员素质,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1)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健康、生命,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工作行为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4]。(2)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定期进行三基三严的培训和考核,有计划的组织理论知识和专科知识的学习,分期分批的对抢救技术、护理操作、病情观察要点等内容进行规范化培训,对专科新业务、新技术等按专科特点进行业务讲课、护理查房。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记录的能力和水平。
2.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合理而充足的护理人员配置,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3],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护士长对科室的具体情况,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性格、职称高低、临床经验等个人问题全面掌握;做到新老人员、高低年资、无证招聘人员的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增加责任感;对排班模式进行改革,试行APN排班模式,加强各班力量,确保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计划的落实,对每天的工作和突况沉着应变,避免因人力不足而造成差错或投诉事件的发生。
2.4 关键环节的管理
2.4.1 关键制度的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各项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医疗质量与安全得以保证。我院护理部在原有“护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相继补充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护理规范、工作规范及考核标准,涉及安全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1)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2)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登记及上报制度;(3)重要护理操作前的告知程序;(4)各种护理质量关键过程流程(如患者交接流程等);(5)临床各种不良事件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护士长不定时的随机抽查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护士掌握核心制度执行落实情况。
2.4.2 关键人员的管理 护士长重点管理科室的技术骨干、低年资护士和责任心不强的护士,根据不同人员的特点合理排班,合理应用人力资源。技术骨干业务精、技术强,是科室的领头人,对整个科室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应将其安排在重要岗位,负责科室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对年轻护士起到传、帮、带、教的工作,以带动全科工作。低年资和责任心不强的人员,缺乏临床经验,核心制度落实执行不好,容易发生差错事故,护士长要安排高年资护士对其行指导和帮助。
2.4.3 关键患者的管理 将危重患者、疑难病患者、预后不良的老年患者、压疮患者和有跌倒危险的患者作为病房的关键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护理管理措施,与患者加强沟通。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水平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8]。在早会或交接班时对关键患者作为交接班的重点,对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危险因素作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2.4.4 特殊药物管理 高危险药物如氯化钾、浓氯化钠不能和普通药物混淆,要使用红色标识,引起注意;对于临近失效期的药物也要有特殊标识;物要加双锁保管,严格交接班并记录;科室长期备用药物要每天核对、检查并进行记录,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确保无变质过期;抢救车急救药品要班班交接,用后及时补充,以保证数量;特殊药物,如硝普钠、胰岛素等要严格按医嘱用药,控制滴数,向患者及家属认真交代注意事项,勿擅自调整滴数,并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4.5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正确执行六步洗手法,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及时毁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处理必须规范。
2.5 讲求科学管理理念
2.5.1 树立系统安全管理意识 长久以来,人们对医疗缺陷的固有认识是:“有差错就一定是个人的疏忽”。但通过对医疗缺陷的分析得出,绝大多数医疗缺陷不是孤立的,是众多环节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发生改变所致[9]。系统论认为,差错并非由于个人的疏忽和无能所致,差错是由于系统内潜在的缺陷而造就了一个人产生差错的环境[10]。由此可以得出,预防和消除缺陷最有效的策略不是对“犯错误的个人”进行惩罚,而是应该对系统问题进行改进。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各类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差错、投诉、意外伤害、突发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等),本着“重原因、轻结果;重系统、轻个人”的原则,找出事件发生原因,并制订策略,目标是通过改善系统管理问题来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2.5.2 应用PDCA循环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PDCA循环(即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是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信息反馈管理提出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11]。这种管理过程包括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也是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策略。具体步骤如下:(1)计划阶段(P),科室根据护理部质量检查结果(有数据或文字说明),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出改进措施(成文);(2)执行阶段(D),由科室或病房落实质量改进措施;(3)检查阶段(C),由科护士长、护理部逐级检查其质量改进情况(有数据说明);(4)处理阶段(A),总结经验、巩固成绩。
3 总结 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护理安全措施的更新和改革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加强了护士预防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教育,提高了主动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护理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护理安全管理在保证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6-8.
[2] 郑力,唐疾飞,金恒光,等.从医院评审标准看医疗安全管理的改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2):709-711.
[3]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4] 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67-68.
[5] 潘绍山,孙方敏.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6] 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6.
[7]中华医院管理学会.2003年北京地区医院评审标准手册(试行).2003,1-9.
[8] 潘杰,钱念渝.论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6,21(4):61.
[9] 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B):73-74.
[关键词] 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c)-0160-03
医院中心供应室(CSSD)承担着全院医疗器械、物品的清洗以及的医疗用品包装、清洁、回收、消毒、灭菌、贮存、发放等工作,是医院工作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心供应室对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中心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对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1-2]。随着医院不断发展,运用各种高新医疗技术指标不断增加, 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大型医院都已经用上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应用该系统后,方便了群众就医,也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中心供应室的发展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为供应室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新的内涵。笔者依托医院局域网,研制了一套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旨在进一步加强供应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改善供应室工作质量[3-4]。该信息系统经过一年的使用,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软件介绍
1.1 系系采用基于Internet网络的B/S(Browser/Server)和C/S(Client Server)模式系统
采用NTServer 4.0(简体中文版) 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MSVB 6.0(简体中文版)开发。中心供应室管理程序为标准的Window应用程序。全部管理信息系统有8个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行政管理模块、发放物品管理模块、收回物品管理模块、物品库房管理模块、查询模块、物品到期提醒模块、预算管理模块。操作系统:服务器端中文Windows NT 4.0;客户端中文Windows XP,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与供应室管理信息连接,信息资源按不同权限与需求,实现局域网内共享[5]。见图1。
1.2 系统功能介绍
该系统是以规范化、标准化的供应室管理为目标,以工作人员信息、各类物品管理、工作质量控制为主要管理对象。包括系统管理模块、行政管理模块、发放管理模块、收回管理模块、物品库房管理模块、查询模块、物品到期提醒模块。信息系统根据计划,发放物品。对高压灭菌物品、一次性无菌物品库房、贮备库房进出、进行各类物品的汇总并及时显示各类物品的使用信息,为无菌物品的制作、物品采购提供了参考[6]。
发放和收回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无菌物品。在规定时间内,各临床科室根据实际需要,向供应室递交各种干热灭菌、高压、一次性无菌物品需求数量和品种。该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需求信息进行准确、及时地分析、归类。同时各科室也可以通关该系统及时观察各类物品的使用情况。每月末,系统生成各类报表,为经费成本核算的制定提供客观数据。见图2。
1.3 供应室运行成本的比较
统计2010年、2011年、2012年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2010年供应室成本比较,2011、2012年供应室成本(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件数)的使用为供应室工作提供了通畅、准确、及时的数字化信息,明显提高了供应室工作效率和提升了管理质量。见表1。
3 讨论
《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改善了医院供应室信息交流和业务流程方式,满足了医院管理部门和需求科室对信息共享信息处理和的需要,促使医院供应室数据信息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利用促进办公自动化水平,工作效率明显改善,运营成本明显下降,导致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7-8]。
《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为医院管理部门提供了一套加强管理的技术手段,为医院经营核算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数据,同时启到了对供应室内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监督作用。政府的管理部也能够全面、及时、高效地掌握各种数据的动态信息。
供应室通过网上物资采购计划的审批和制定,改善预算管理,采购行为更加透明;通过对供应物室的物品的监控与跟踪,医院的各级管理者通过系统可以以及时观察到物品的数量及价值,可以迅速的观察成本数据,增加了对风险和成本的控制;提高管理及服务标准。《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与医院 HIS系统的无缝链接,为医院的经营核算提供有效平台依据,为医院的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9]。
研究显示,与2010年供应室成本比较,2011、2012年供应室成本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供应室工作提供了通畅、准确、及时的数字化信息,明显提高了供应室工作效率和提升了管理质量。
没有信息系统管理的时候,工作人员在制定计划时,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比较盲目,数量和品种都不精确。所以导致无菌物品准备过少时,需要二次配送人员,浪费人力、物力。 物品准备过多时,无菌物品返室过多, 需要重新消毒,增加了成本。而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的应用可根据信息系统提供计划,精确地为消毒物品准备。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供应室可以做到了最佳成本效益进行物品管理[10]。
这种发放物品、下送下收、物品采购、经济核算等方面应用,满足了及时、准确、通畅的信息处理要求,抛弃了工作人员手工记录统计的繁琐工作,通过计算机的计算方式,有效避免了人为计算的错误。应用该系统进行操作,一人不到3 h就能完成统计、核算,而且结果准确,制表整洁、清晰。数据的共享,各部门之间信息通畅,在物品管理上,相互之间协调性同时得到加强。医院也得到了比较好的管理。保证物品供应的质与量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每周供应室人员将物品领换数、消耗数、质量检测结果等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如果本室物品准备数与各科室交换物品数基本相当时,表明目前患者数量比较大, 要增加物品基数, 防止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贻误治疗工作。例如某科多次,连续数日更换大容量注射器时,及时反馈护士长增加基数。调整物品供应数量, 才能掌握供应工作的主动[11]。
该系统也可以直接观察各类物品检测的指标; 定期分析不合格物品的程度、品种、性质、责任者具体资料。提供质量失控的相关数据信息,导出质控图,有效地、正确地指导工作。例如注射器热原检测多次出现阳性,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显示,到底是哪一种规格的出现了不合格现象,不合格率是多少。可以按系统提示的流程和标准筛查每个环节, 可以快速、便捷地找到问题所在和责任者,并分析原因,到底是质量检测操作问题还是清洗、消毒环节的问题。针对问题进一步整改。这种质控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单一问题反复发生[12]。
总之, 供应室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实施和应用,改善了供应室质控工作水平和管理工作;节省了时间、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促使供应室物品供应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通过对供应室准确、及时数据信息共享,促进了供应室与临床科室、供应室与职能部门理以及供应室内部沟通,改变了过去供应室管理人员凭经验、凭直觉进行管理。供应室科学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明显改善,全面改善了医院临床使用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医疗器械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医疗事故,提高了各级的质量管理效率以及供应室工作效率,为我们创建一流的现代化供应室提供科学保障,确保临床应用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是人民生命健康与安全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毛树松,李祖珍,会云厦.护理信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75-298.
[2] 陈玉兰,殷秀伟,贺彬. 消毒供应室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363-3365.
[3] 李之洋.论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3):9-10.
[4] 罗维英.现代医院供应室质量管理发展方向浅析[J].医药世界,2006, 4:66-67.
[5] 刘薇群,李佩珍,肖松梅.供应室信息化管理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34-35.
[6] 王兰杰.加强消毒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 5(16):3135.
[7] 赵志娟.供应室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及防范[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9):316-317.
[8] 陈玉平,舒承婷,刘玲.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1A):28-30.
[9] 刘俊兰,韩冬雪,陶有才.医院供应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医院管理杂志,2007,2(11):779-780.
[10] 陈春涛,卢祖洵,孙传彬.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47-50.
[11] 叶玉珍.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80.
2004年,我国再次启动的医院评审工作也提出了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并将医疗安全管理为重点评审项目。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指标。2005~2006年,我院在接受卫生局等多家医疗单位医院管理年的抽检活动中,以护理制度健全完善,护理质控科学合理,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就我院护理部在护理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和体会报道如下。
1 完善人员管理
1.1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资源:合理而充足的护理人力配备,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新的医院评审标准要求:护理人员配置应能满足临床的护理工作要求,护士的床位比应达到0.4∶1.0。我院护理人力配备虽然尚未达到此标准,但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科学合理的排班制度,来填补人员的不足。
1.2 严格人员准入,依法执业:新的医院评审标准或医院管理年活动中都将执业行为法制化,作为一条核心标准并明确要求;医院必须按照《护士管理法》规定,凡当年毕业,未参加注册考试的新护士一律不准独立值班;凡进修护理人员或实习学生不得独立从事治疗护理工作。
1.3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因护理人员素质对临床护理安全尤其至关重要。护理管理者要提高人员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如开展:(1)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因我院护理服务对象特殊性,即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工作行为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护理的观念;(2)专业知识及技术培训。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缺乏,观察病情不到位,采取措施不得当,常常导致医疗差错,因此定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为提高护理人员素质,近年来,我院护理部采取以下措施,效果显著:①严格新护士的岗前培训及准入管理。凡新毕业护士须完成护理部有关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的课程培训,并通过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和精神科护理常规培训考核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后方可上岗;②强化在职护士的专业水平的训练,护理部每年对全院护士进行护理理论、护理技术操作竞赛活动,同时将考核的结果记录在案并作为科室和护士长护理管理的评价指标。
2 强化制度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质量安全管理中,只有健全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医护人员在从事日常医疗护理活动中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医疗质量安全得以保证,护理部根据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的要求,在原有的护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相继补充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操作规范及考核标准,精神科护理查房制。
3 在安全管理上讲究科学性
3.1 树立系统安全管理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对医疗缺陷的固有认识是有差错一定是个人疏忽,但通过对医疗缺陷的分析得出,大多数医疗缺陷不是孤立的,是众多环节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发生改变,即差错的发生是由于前者的缺陷造就了一个使人差错的环境。由此可见,预防和消除缺陷是有效的策略,不是对“某个犯错误的人”进行惩罚,而是应该对护理安全管理进行改进,根据这一管理理念,我院护理部于2006年由护理质控组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各类精神病人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与之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和操作流程,本着重原因、轻结果、重管理、轻个人的原则,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策略。目标是通过改善护理管理来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1.导言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患者年龄往往较大,病情变化迅速且病程长,在住院治疗和护理中存在着多种安全隐患与风险因素,增加了医疗过程的不安全性。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护理问题,例如用药问题、饮食问题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制定出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将本院在2015-2016年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56例,女性患者为4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9±3.9)岁。
2.2 方法
2.2.1 调查方法。全部患者都应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法,在对患者的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3.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按照呼吸科常规医疗服务方法进行管理,严格执行诊疗工作及护理工作规范。观察组则在日常医护工作中加强安全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3.1 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医护人员特别是新入室的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还有欠缺,安全操作规范有待提高,因此,应增强法律意R教育,通过讲解呼吸科工作特点、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及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使工作人员明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总结工作中风险事件高发环节及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风险判断、评估能力及防范意识;另外,安排科室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综合业务技能的培训,对新入室的实习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全体人员实施集中学习和分批轮训,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3.2 规范、细化操作流程
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呼吸系统疾病常见操作流程规范、专科操作守则、质量标准等操作规范与流程,并将其细化和具体化,制作流程图,详细备注易引起不良反应、意外事故等的关键环节,使操作人员加深理解,提高警惕,同时建立活动记录表,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实行全部医护人员参与的质控体系,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质控力度,健全质量调查体系,设定专项管理人员,每月进行具体风险项目的跟踪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与处理,从而实现动态监管,将安全管理贯穿于住院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尽早规避风险。
3.3 加强对风险事件的事前控制与管理
对临床中危机事件进行评估,找出潜在因素,针对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并实施有效的预防方法,进行事前控制,做好安全意外管理。对意外事件的高危患者,入院时即加以评估,床头设立警示标志,加强与家属的沟通,获得其配合;改善就诊环境,完善病房的床档等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同时在卫生间、热水房、走廊等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适当安装扶手等,保障患者人身安全;严格掌握诊疗、护理规范,熟悉各种适应证、禁忌症,在准确评估每位患者具体情况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操作;加强外出管理,对外出患者采取实名登记制,独立活动时均需家属或专门的医护人员陪同,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4 强化对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的管控
建立院内感染管控小组,协同医院管理科进行管理,监测呼吸科住院患者的治疗进展及医护操作,记录院内感染发生和可能发生情况,每日总结,分析得出诱因,讨论应对策略并及时向医护人员进行宣导,确保管理质量的提升;另外明确科室环境管理、器械管理、手卫生管理、抗生素使用管理等方法规范,对患者的不耐受情况、需特别注意情况设置标志,从而引起接班人员的重视,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4.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是运用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为分析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决策、组织、控制等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医疗环境安全的客观要求和医疗技术的复杂化,安全管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端正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及时发现并尽快予以处理,同时因其涉及到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故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安全管理 。为此,本研究针对以上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采取了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培训、规范和细化操作流程、加强风险事件事前控制与管理及强化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管控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① 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安全管理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及技术操作水平,改变了过去的风险控制与己无关思想,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的安全管理局面 ;② 优化了管理制度与流程,使管理工作程序化,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③ 通过对安全工作中薄弱环节的风险防范,医护人员风险意识与防范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推进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真正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医疗环境,投诉、纠纷事件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加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与日俱增,其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是运用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为分析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决策、组织、控制等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医疗环境安全的客观要求和医疗技术的复杂化,安全管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端正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及时发现并尽快予以处理,同时因其涉及到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故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婀娜,胡伟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04:91-93.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理疗救护;急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5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64-02
目前,我国的急诊患者数量不断上升,与之配套的相关急诊护理管理体制却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目前社会的急诊护理需求;护理水平和护理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不完整;急诊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急诊技术有待提高,造成某些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实际急诊护理质量较低,以下对其原因和解决方法做简要分析。并指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的重要意义。
1急诊护理的概念分析
急诊护理这一医学护理理念始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后逐渐的被重视和健全最终发展为一套独立而完善的医疗体系实现活动。其主要包括急诊护理程序、急诊护理决策制定、急诊护理分析、急诊护理思考和急诊探索等等。其实际的范畴设计医疗救助评估、救断、计划、实施和评估实际或潜在的,突然或是紧急的身体健康问题,护理上存在突然性和紧急性,相对理疗护理而言,急诊护理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在紧急状况下对患者进行有效及时的理疗护理,以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2目前急诊护理的工作性质和问题分析
2.1急诊护理的工作性质分析急诊护理对于保持患者术前生命体征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医疗急诊护理也一直是医疗机构护理的最前沿,其实际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往往面临患者、患者家属的双重压力。医疗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压力较大,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情绪较激动客观上也加大了实际急诊护理难度,抢救过程中意外状况的出现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容易发生相关的急诊护理冲突和护理纠纷。所以,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于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有重要意义[1]。
2.2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知识不够全面。主要表现为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经验不纯熟,护理协作能力较差,工作的责任心不强等,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的隐患;急诊护理错误延误患者的就诊时间,造成无法挽回的圣体伤害(例如脑损伤患者由于护理的不及时或错误会引发脑瘫和脑死亡;心血管病人常由于急诊护理的失误造成生命危险等等。
第二,急诊护理量难以满足实际的就诊需求。实际的急诊处理往往由于各个突发状况造成急诊护理困难[2]。
第三,医疗护理规范执行力较差。相关护理人员不重视护理技能的培训和学习,违反护理规范,工作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薄,这是造型医疗护理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相关急诊护理设备落后或使用不当。主要是指在实际的急诊护理中相关护理设备不能及时投入使用,或是设备管理不当造成设备损坏等。
3护理安全管理改革举措
第一,建立护理安全质量检查档案,明确具体护理事故责任。相关护理部门定期召开护理安全指导会议,对于实际护理安全工作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和分析;分别安全护理关键环节;制定合理的急诊护理流程;设计正确的医疗护理紧急预案等等,形成正确的急诊护理工作规范和管理标准,规范相关的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和工作标准,是实际的工作考核有实际标准。
第二,监理科学的护理安全护理管理体制。发挥组长监管职责,保证护理安全管理规范的顺利执行。制定合理的人事管理机制,严格进行护理安全文件管理,发放统一、规范的护理安全管理档案记录本。将实际护理中的护理问题,护理缺陷等及时记录并反映上报。有利于上级机构有效的了解急诊护理的现实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及时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建立相应的护理安全奖惩机制,对于违反护理安全管理规范的护理人员进行适当的记过处分,加强对护理安全工作优秀人员的奖励,进行相应的资金补助,确保护理安全的实际举措落实到实处。
第三,加强相关医疗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培训。完善的护理知识是有效、安全护理的首要保证。良好的急诊医疗护理技术能在第一时间保证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安全,减小必要的护理上海有利于后续急诊手术的顺利进行。加强相关护理人员对于护理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学知识学习指导和急诊护理知识培训;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实际现场护理才做培训,重视操作培训与理论知识培训的结合;强化相关医疗护理人员的急症护理应对能力,即良好的护理心理素质、快速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反应能力、良好的护理协调能力等等;制定详细的培训管理计划,详细记录护理人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可适当举行相应的急诊护理知识技能竞赛,通过知识技能培训能有效的加强护理人员的急症护理专业能力[3]。
第四,加强相关急诊护理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急诊护理相关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储存管理对于直接关系到实际急诊护理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急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对急诊护理相关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做规范化的管理。做到相关急诊护理设备的规范管理和存放,施行定人、定点、定位、定量管理规范;加强急诊护理设备使用、消毒、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管理;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责任心强化教育;制定定期的急诊护理设备监察管理机制;进行定期维修、消毒、保养处理;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并做详细记录;分析急诊护理设备维护的实际困难的原因,务求最大限度降低急诊护理设备的使用和储存损耗,以确保急诊护理设备的实际使用安全[4]。
第五,及时分析患者投诉,保障患者的实际急诊护理安全。医疗科室要建立合理健全的急诊护理事故纠纷预案,对于患者的急诊护理安全投诉认真对待,并做详细认真的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急诊护理安全投诉内容、原因分析、调查结果、效果评价、整改措施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细致备案分析处理,追究急诊护理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具体责任,认真分析急诊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了解实际急诊护理过程中各种不要确定因素,务求最快解决问题。尽可能的降低事故不良影响。
4总结
目前,我国的医疗建设在处于相对起步时期,相关配套的医疗理论、医疗管理制度、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还不完善。严重的影响了实际急诊护理质量。所以,加强护理管理有切实的意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能有效的减免急诊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实际生命安全;提高了相关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提高了急诊护理整体质量;融洽了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了医院护理团队的内部凝聚力。综上所述,合理的护理安全管理是提升医院整体医疗实力的出发点,只有重视护理安全管理在急症护理中的作用,才能切实认识急诊护理的不足,进而为提高急诊护理的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49:110-142.
[2]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4(1:41,64.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
1方法
1.1健全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1.1.1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
针对临床护理工作特点,首先识别护理风险,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配套文件,查询文献等相关知识,查找科室安全隐患,分析出现过的问题和教训,识别并确定目前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如给药问题、抽血问题和压疮问题、交接班问题、患者跌倒问题等等。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等。
1.1.2成立护理安全小组,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
在护理部的领导下,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如压疮护理小组、静脉输液护理小组等,及时了解、掌握各种相关信息;护理部每个季度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反馈我院护理安全检查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防范措施。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将安全问题通报,引起各科室高度重视。同时制定各护理安全小组职责,保证各小组规范有序地开展工作。
1.1.3修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疗质量万里行检查标准”,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重新修订我院的护理规章制度,调整了不合理的项目,增加了某些重要环节的管理规定。
1.1.4重新修订护理安全管理绩效考核标准
组织护理学术小组对护理安全管理重新修订“护理安全管理绩效考核标准”,每个月对重点部门、重点科室进行安全排查,每个季度对全院科室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问题按标准进行奖罚。
1.1.5加强护理风险监控
护士长经常巡检、督导护士工作与制度落实情况,检查危重病人护理完成情况,经常到病房调查护理服务态度,广泛征求病员及家属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综合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成效。风险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监察护理风险,定时召开风险管理会,讨论风险的危害因素及动态,提出整改措施,每月召开安全工作会议,通报检查情况及进一步防范措施。
1.2加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
面对护士法律意识不强,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弱,在健全护理管理制度的同时,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全面培训护士,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还专门聘请了医疗律师进行专题讲座,及时通报其他医院有关安全的信息,组织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等,使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常规就是在履行法律职责,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2体会
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持续质量改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护士能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查找现有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对策;护士较过去自觉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变。近年来护理差错、护理投诉、纠纷显著减少。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机制,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医疗设备在医院医疗设备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医疗设备的技术状况管理也越重要,同时由于医疗设备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技术复杂,为使用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每年医疗设备引发的质量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控制势在必行。医疗设备动态技术管理档案系统建立与应用,可为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一 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和问题
医疗设备的技术应用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我国县级以上医院一般都有几千万至几亿元的医疗设备资产,数量相当巨大且种类繁多。既有单体价格百万元以上昂贵的如CT、MRI、直线加速器等大型医疗设备,也有价格千元以下的小型医疗设备。有放射、超声类检查设备,也有手术治疗腹腔镜、胃镜类医疗设备。有的直接与病人接触,有的与病人非直接接触,间接应用于临床诊断、检查。由于上述因素决定了医疗设备技术管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一般的医疗机构由于人力物力的因素,更是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控制。一般情况下只能做到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和维护,谈不上系统性的质量管理。如何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实施高质量的医疗设备技术应用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部门一直面临和困扰的一个问题。
二 动态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方式和内容
1.动态档案管理系统基于设备正常运行和日常使用的情况记录,区别于贵重设备使用科室的日常使用记录。因为使用登记的是每天设备的状态,主要是登记当日是否正常开机,做了什么检查,是否有故障等简单内容。
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档案记录的是设备验收使用后设备的故障状况、检测情况、计量情况、维修维护等更为详细的技术状态记录,是记录设备健康状况的档案系统。主要为医疗设备安全评估、设备投入、医院决策提供支持,所涵盖的内容可包括初次验收记录、使用计划执行情况记录、故障维修情况记录、计量检测情况记录等。
2.初次验收:医疗设备购入后,首先要进行初次安装验收,作为一台设备的技术档案,首先要记录设备的购入日期、安装日期、售后服务机构、价格、使用科室等基本信息。初次验收记录的相关设备技术参数,以备作为设备安全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3.使用计划:许多设备,尤其是贵重医疗设备和抢救设备,在购入初期就应该制定使用计划,以保证设备购入有效正常的使用设备,保持较好的使用效率。
4.计量检测:有些医疗设备按照相关管理的要求需定期进行检测与计量,如超声仪、放射设备、心电仪器及血压计等,国家计量法规定的强制计量设备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检测计量,定期的检测和计量都必须纳入技术档案的记录范围,检测计量通过与否可直接决定该台医疗设备是否继续为医疗服务,同时可以为设备风险评估提供准确的依据。
5.设备维修:设备维修在设备整个服务周期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整个设备服务周期中,每台设备都有可能出现故障,都需要进行适当维护维修,维修的质量、维修的次数都可以体现设备的安全运转状况。因此实时记录维修使用情况很有必要,可以为判断该设备是否可以停止服务,是否引入同样设备或同类设备提供依据。
三 动态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与讨论
动态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该系统使设备管理部门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系统真正为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提供科学数据和有效方法,彻底改变原先设备模糊管理的现状,使医疗设备管理达到一个新高度。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安全隐患
随着护理服务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重视,如今各个医院均加强落实护理安全管理,而产科作为收治孕产妇的科室,患者比较特殊,若存在护理安全隐患,则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引发生命危险[1]。近年来本院产科收治患者数量增加,与国家开放二胎政策有关,因此产科必须进一步加强护理安全管理[2]。本次研究对产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安全管理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照组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本院产科收治的患者,共120例,观察组研究对象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本院产科收治的患者,共120例.两组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3~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63±2.32)岁,包含初产妇82例,经产妇38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2~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26±2.18)岁,包含初产妇78例,经产妇42例。组间资料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管理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本院产科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即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并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工作进行总结。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本院产科实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即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包含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加强对产妇及胎儿的监测,并做好健康教育。此外产科还需要重视安全教育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针对产科患者数量合理排班,确保所有患者均能够保证产科安全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不同时间段医疗纠纷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护理满意度以患者主观评价为主,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对收集和记录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计数资料以百分数(%)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时间段医疗纠纷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对照组患者发生医疗纠纷8例,发生率为15.00%;护理十分满意40例,基本满意58例,不满意22例,护理满意度为81.67%;观察组患者发生医疗纠纷3例,发生率为2.50%;护理十分满意64例,基本满意51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95.83%,观察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由于产科收治的病人比较特殊,一般需要对其进行长周期的护理,即应当采用建立档案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医生在对孕产妇进行检查时,需要经常调阅档案资料,很容易导致档案遗失,不利于孕产妇的护理安全保障[3]。此外产科内部缺乏完整的护理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无法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带来极大的危害。
3.2产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针对上述产科护理安全分析,产科必须做好对孕产妇档案的管理,如采用电子档案管理方式,不仅减少档案调阅耗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避免档案的遗失。此外产科还需要制定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针对传统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进行改进,尤其是注意规范护理纠纷处理制度,确保护理人员也能够合法维护自身权益[4]。为了确保所有孕产妇均能够得到优质的护理,且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不会压力过大,需要实施弹性排班方式。同时产科还需要做好对人员的培训,如护理专业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护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本次研究对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和体会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对照组发生医疗纠纷发生率为15.00%,护理满意度为81.67%,观察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为2.50%,护理满意度为95.83%,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对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开展安全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拉近护患关系,利于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降低安全风险。综上所述,在产科护理中加强安全管理具有必要性,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实施弹性排班,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安全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栾士清.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和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5(44):159-159.
[2]苏菊芸,邓慧聪,严小玲.妇产科护理中的安全文化管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3):192-193.
[3]谷秀芹,王燕萍.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及预见性管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11-12.
关键词:检验科;医疗纠纷;防范;对策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医疗过错、违约而导致的医疗损害赔偿及医疗合同违约等纠纷。随着医疗服务透明度的不断增加,如何避免医疗纠纷成了各级医院的大事。乡镇卫生院是县或乡设立的一种卫生行政兼医疗预防工作的综合性机构,其任务是负责辖区内医疗卫生工作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点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医疗防疫,保健的重要任务,是直接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一关。乡镇卫生院医患关系的和谐关系着社会稳定的大局。
1导致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在临床工作中出现医疗纠纷的因素
1.1患者姓名填写错误或字体过于潦草导致出现问题,这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疾病诊断等基本信息填写错误。例如:报告录入过程中将患者"王亮"错写为"王";年龄"17岁"录为"11岁";将科室"骨科"录入为内科"。乡镇卫生院接触的患者大多为农民,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对于这些问题,病号一般不会注意,检验科的医务人员对此也常不以为然,认为不影响诊断结论。但这往往会引发患者对检查资料真实性的质疑,进而影响到诊断和治疗确立的依据,从而引发纠纷。
1.2检验报告上时间的错误导致出现问题。仪器出现故障,重新调后没有及时校对时间导致检验报告的时间与实际时间有较大出入。检验结果的时间是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一种反应。报告时间错误不能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从而引发纠纷。
1.3操作不当导致检验标本数据准确性出现问题。有经验的医学检验师对于标本采集、保存的方法应该严格掌握,否则可能出现错误的报告数据,误导临床医生作出合理的判断。检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有着特殊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检验设备落后,试剂不符合规格也会出现问题。一些人为原因也会导致医疗纠纷,比如:工作责任心不强,窗口服务的工作人员不能耐心地解释患者询问,由于态度问题引发纠纷等等。
2 检验科引发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对策
基于乡镇卫生院自身的特点及上述因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防范医疗纠纷。
2.1切实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医院管理者应顺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安全管理。目前,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安全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此,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安全管理意识,评估、查找安全管理的误区和盲点,依照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
2.2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法律学习。强调标本仅对所检标本负责,避免因置换标本而使检验科的报告发生错误,从法律的角度有的放失的加强教育。加强对《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的学习。检验科要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诊断报告,所以检验科的质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某些特殊方法检验的标本,其采集和保存方法十分重要,应该主动地、经常地指导临床工作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有关知识,便于临床检索,通过这些工作力争临床能够提供良好的达标的送检标本[1,2]。
2.3提高检验质量是检验科工作的重点,为临床科室提供快速、准确的检验结果是检验工作者的职责。技术和质量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检验科作为辅助科室主要是为临床一线科室服务,为临床提供快捷、准确的检验结果,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应该对各项检验的实验误差进行管理,是实现标本质控的重要保证。检验科的宗旨是一切为了患者、服务于患者;一切为了临床、服务临床。因此我们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做到:合理安排检验时间,方便患者;多说贴心话,多用文明用语。
2.4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检验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加强道德素质修养,认真履行职责,提高自身素质,使每一个工作人员认识到每一份检验报告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对患者切身利害关系,这样就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每一项操作规程。通过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讨论,参加短期专业培训,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我们卫生院正是采取了以上方法使得科室人员服务态度改善了,检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近年来没有发生过医疗纠纷,达到了医院领导、临床科室、患者三满意[3,4]。
总之,检验科医疗纠纷的防范是个系统工程。检验工作要适应时代的挑战,作为医务人员不仅在努力维护患者健康,对患者不产生伤害,更要转变服务模式和理念,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各个环节都应做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切实保证检验质量,强化质量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更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王惠萱.检验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与预防性管理[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3):81.
[2]倪辕;;医患纠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