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生活卫生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卫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活卫生教育

第1篇: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一、 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1.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性情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使英语教学取得成效,应当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就来源于生活,这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教材和生活的结合点,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

2.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将书本生活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来源于生活。如果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正好重叠,并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 “Fashion show”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时装秀的视频来引出主题,把阅读理解部分拆分成talk about a fashion show和tell others how to design a dress这两个话题。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词汇和句型,从“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观点”和“描述做事情的步骤”这两个角度进行语言实践,把枯燥的阅读理解转化为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学习英语的益处

来自生活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倍感亲切,无形中化解了学生对英语的抵触情绪,增加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因此,教师应当从课本中挖掘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好处,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以致用”。比如:教学Fighting against pollution时,可以介绍环保的必要性和一些具体举措,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授最后一个单元 Hunting for a job时,也可以适时引入面试的注意事项和技巧,以便于以后学生在实际中的运用,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 丰富生活化的英语活动

英语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这还远远不够,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引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在生活中丰富、提高,让英语与生活融为一体。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住宿在校内,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随时进行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鼓励学生互相称呼英文名字,用英语问候、道别,大胆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来练习说,借助电视、电影、录音机、收音机等媒体来听,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抽出时间阅读书虫系列的英文文学作品,利用写日记、书信来加强写作。当英语称呼、问候等语言知识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会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心底会充满成就感,学习英语的动力就油然而生了。此外,定期在班里举办一些比赛,如英文歌曲比赛、英文海报设计比赛、朗读比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交流离不开环境。班级到校园,都是很重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两个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比如充分利用教室两边的墙布置一些英文贴画、名人格言,教室后面的墙设计成英语手抄报墙,每期由学生以5到6人一组轮流设计,从网上或图书馆找素材;校园里的设施标牌双语化,比如教学楼、图书馆、饭堂、卫生间等常见的公共场所,以及“保持安静”,“请勿践踏草坪”等公共标语都可以双语化。时刻映入眼帘的英文使学生感觉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

综上所述,语言是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师应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英语走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学生才会真正爱上英语,才能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这样,英语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活一样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第2篇: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通过多年实践提出了以生活化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思路。

一、生活化教育特色的提出

根据我校学生目前的现状,实施生活化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让他们将来融入社会,与社会共他成员交往、共处,意义更加深远。所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智障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学会生存技能、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的平等公民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生活化教育”理解

所谓“生活化”:书要是指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基本解决现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智障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达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校特色定位

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开发潜能,树立自信,融入社会”的办学理念。并通过系统而科学的方法,训练指导智障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

能和必要的良好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之最终能够融入社会生活,成为残而不废的社会公民。学校提出了生活化教育,即从智障教育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化课程体系,以促进智障学生获得生活实际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目标,将教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

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四、具体措施

1.定位生活化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掌握生话中的实用知识。

2.合理确定生活化教育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中度智障学生生活中最常用的、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和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和知识,在知识传授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

导向新知。使智障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3.课程生活化内容的选择。选择课程内容上着重于智障儿童怎样融人社会,怎样适应社会。以生活适应、生活与品德、劳动与技能、烹饪课,家政课,康复训练课等生活内容较强的课程为主。

4.课程生活化的实施。我们采取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多种具有浓厚、真实的生活味的教学方法,激发智障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体验 。另外,我们还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挖掘自身的生活经验。

5.生活化教育体现融合性,不断促进智障学生学会自主的选择。融合性主要体现三个结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我们充分利新校长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切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学校和社会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智障学生教育真正实现生活化、社会化。

6.加强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交流。利用家访,进行授课辅导,帮助家长解决问题,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共同商讨制定家庭辅导计划,老师与家长共同制定评价目标,组织“开放口”请家长们到校观摩孩子的学习活动。

7.创设生活化教育环境。我校新校建成后,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空间如教室、楼道、操场等创设生活化校园文化环境。专门布置家政室、烹饪室、劳动技能室、模拟超市等实践活动场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变化赐予我们最好的教育时

机,注重把握时机,带学生去感受自然,认识自然。

第3篇: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良好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多数的例题是从生活背景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把丰富生活素材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资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支撑数学学习,或是通过一定的情景创设,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的平台,使学生学习鲜活的数学。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把握、挖掘好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内容、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使之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一、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从已有的现实生活背景出发,捕捉贴近学生的数学材料,甄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等数学实例,发掘数学原型。如学习《圆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出示圆盘、轮胎、钟面、圆桌等,再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圆的广泛应用,教学从生活入手,从生活的背景材料中感受和发现相应的学习问题、数学现象,体验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求平均数后,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如何深化其知识,我积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生活中哪些运用求平均数。如每次单元后班级的平均成绩怎么算;小组中学生的平均身高、体重怎么求等。我引导学生用求平均的方法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在实际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移多补少”与“先求和再平均分”这一方法的内在联系。

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素材,把现实、有意义的数学内容作为学生主动观察、计算、验证、猜测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二、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原型,体现数学“寓于生活”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怎样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使得数学“寓于生活”,扎根现实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利息”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以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根据教材上所涉及到的问题,到储蓄所或向爸爸、妈妈请教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在班上进行交流:一是对相关术语:本金、利息、利率、税率含义的理解;二是存款方式、存款利息大小的了解;三是探讨利息的计算;四是还存在哪些疑问。通过这一方式的教学使学生不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对知识的产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到了有价值、有用的知识。

在学习“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统计运动成绩、身高与体重情况,统计空气的质量、全班学生年龄和生日的分布情况等。这些以生活为数学材料,既有利于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计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方法,同时发展了学生统计观念。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用于生活”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应用,是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内涵所在。《数学课程标准》在应用意识上明确指出:“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时,能主动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背景来化解教材中新的知识点,鼓励学生自觉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分小组实际测量课桌、方凳、黑板、教室等,再算算面积。我还要求学生回到家中再实际测量、计算各自居住面积。我们这儿因开发,有很多学生家领到新房需要装修,我要求学生根据装修的设计,算算需地砖、墙砖、板材各大约需要多少块(平方米)。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很好地应用、巩固了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使数学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现实而有意义,更富有挑战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

四、在生活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体现数学“高于生活”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数学“高于生活”的价值所在。数学教学要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创造性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体现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要坚持把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学生数学知识的构建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根据家庭的收入与支出情况,设计家庭储蓄方案。学习“旅游费用预算”后,我要求学生搜集几家旅行社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对旅游景点、旅游的时间、食宿费用、乘坐的交通工具等,设计一最佳旅游方案准备暑假出行。

第4篇: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生活行为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behavior mode of hypertension patient.Methods:One hundreds and sixty hypertension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i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80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experiment group 80 patients for health education,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observing the life behavior change.Results:After one year,the awareness of hypertension diagnostic standard in experiment group rised from 21.25% to 67.5%,higher than control.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ir lifestyle (exercise,sodium intake,alcohol) improved(P<0.01).Conclusion:Health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awareness on hypertension related knowledge rate and help them to build up good way of life.

Key words hypertension;patients;health education;living behavior way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种心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常合并心、脑、肾、代谢性疾病等[1]。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同时发现高血压的治疗率、控制率及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均很低。所以高血压的防治不能以患者个体为基础,必须在社区开展综合性的防治,预防和阻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因此,2010年8月—2011年8月我们系统观察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于山东金岭铁矿社区。随机抽取该社区160 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8~73 岁,其中男95 例,女65 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 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在社区开展护理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对实验组实施以下护理措施。

1.2.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方法

第一,邀请专家进行高血压专题讲座3 次。第1 次介绍高血压的判定、发病原因、症状与体征、高危因素、注意事项等。第2 次介绍药物治疗原则及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通过控制体重、体育活动、合理饮食、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等来防治高血压病。第3 次针对患者个性问题加强指导,以强化薄弱环节。第二,发放宣传材料,如高血压运动处方、《防治高血压病指南》等,以便强化记忆,尽快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每年4 次家庭随访,随时了解患者生活行为方式和病情变化,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患者的家庭成员积极沟通,取得家庭的最大支持,为患者提供家庭帮助。第四,发放社区的便民服务电话,便于患者电话咨询,随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2.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内容

1.2.2.1 指导自我监测

指导患者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并注意“四定”(定人、定时、定血压计、定)。

1.2.2.2 饮食健康教育

第一,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食盐摄入量的标准为每天不超过5 g(包括烹调中的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这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有益的。第二,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少食富含脂肪的食物,每日摄入脂肪的产热量小于总热量的30%,多运动,适当增加脑活动。第三,膳食合理搭配。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中国营养学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日常饮食应以谷类为主,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每日400~500 g,水果100~200 g,豆类及豆制品每日50~100 g,肉类50~100 g,鱼类有益于心血管病的防治,可适当多吃,每周1~2次,每次150~200 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 g,食用油每日约25 g。第四,增加钙的摄入量,膳食钙与血压呈负相关,增加钙的摄入可降低高盐对血压的影响。第五,忌食浓茶和咖啡,禁止吸烟和酗酒。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暴食等。

1.2.2.3 运动行为健康教育

第一,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坚持经常性有氧运动(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循序渐进,活动时以不感到胸闷、心悸为宜。可考虑“1,3,5,7方案”,即每天至少活动一次,每次活动30 min,每周至少活动5 d,活动后心率不要超过[170-年龄(岁)] 次/min。运动能降低体重,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骨骼肌利用葡萄糖而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同时使血压降低[2]。第二,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患者和在噪音过大的环境中工作的患者,要学会劳逸结合,适当调节工作和休息。第三,告知患者九个危险时刻,即月中:每个月的农历十五左右;6:00~9:00:血液易形成血栓;餐后1 h:血流减慢,血管瘀血,可诱发血栓形成;大便时;极度兴奋时;洗澡时;看电视时;气温骤降时;性生活时。以上时刻应引起患者的重视,如出现不适,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1.2.2.4 控制体重

保持体重指数(BMI)<24 kg/m2;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

1.2.2.5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节及心理治疗,使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精神紧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2.1软件进行录入核查,采用t检验及χ2分析。

2 结 果

2.1 不良行为改变情况

通过健康教育,实验组高血压病患者在膳食结构改变、钠盐摄入量、限酒、坚持体育锻炼、减轻体重等方面的情况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戒烟行为有所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进行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不良行为改变情况

2.2 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及对危险因素认识的变化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由教育前的21.25%上升到教育后的67.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相关知识均有显著提高(P<0.01)(见表2)。表2 健康教育后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及对危险因素认识的问卷调查结果

3 讨 论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许多专家认为要使高血压的患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得到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3]。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健康意识从而提高遵医行为的有效方法[4]。通过健康知识教育使社区的广大群众,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高血压病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方法,认识到高血压病在目前虽没有有效的方法根治,但是可以预防。主动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学会自我调整,对提高疗效极为重要[5]。依从行为主要表现为对药物依从性和非药物性治疗建议的依从性,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的依从性有所提高,如根据医嘱及病情按时用药,定期就医复查,避免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持情绪稳定,合理搭配饮食,规律适度锻炼,冬天注意保暖,预防便秘等[6]。社区健康教育促进了社区居民相互之间的学习,增加了沟通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促进了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的建立,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说明健康教育是成功的[7]。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1〗

[2]杜鹃,张素华.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5):347-349.〖1〗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2):103.〖1〗

[4]包银珍,方红.产科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4,16(16):56.〖1〗

[5]申华平,赵新娜,张淑芳,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病人知识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32):2 919-2 921.〖1〗

第5篇: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关 键 词】 品德教育;生活化;微课;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当下,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地阐述知识点,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突破课堂,联系生活,效果很好。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培养出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其有效性可想而知。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在品德教学中如何聚焦微课,实现对学生的生活化教育。

一、开发课程资源,注重教学资源的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珍视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对品德形成的价值,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

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许多身在农村却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反哺到新农村建设中。

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时,我把学生婴儿、幼儿园、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微课,上课时,展示三组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再布置学生交流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从真实的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升起对家长的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微课,做“新农村新农事新闻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

二、关注课堂高效,凸显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教《交流有讲究》一课时,运用微课出示“同学来我家乱翻抽屉”“两同学为小事赌气互不理睬”等几个生活场境,请学生思考“遇到这样的情况应怎样与之交流?”还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融入角色,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讲授《成长的脚步》一课时,请学生量身高、称体重,并与带来的出身证上的数据相比较,切身体验到成长的幸福与快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在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情境中蕴涵着的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供学生观察、体验、探究,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教学《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我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 “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微课出示教师辛苦工作、名家尊师重教、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谈谈他心目中的老师,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与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下转66页)

(上接64页)

三、外延品德生活,拓宽教学空间的生活化

“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品德与社会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接触;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四、挖掘社会资源,促进家校合力的生活化

使用微课,开好两会,促进家校合力形成,共创和谐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微课的使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我及时制作了微课,有乐于助人,有关心他人,有乐于学习,有遵守纪律等,在课前或班后及时插播这些微课。由于这些微课故事都来源于班级,是他们身边的事情,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明辨是非,自觉自律地去改正,对推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还通过家长会播放微课视频,向家长全方位展示学生在教室、餐厅、课间操学习生活的情境,让家长做到真正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也欢迎家长把孩子周六、周日在家庭学习生活的情况用微课的形式传过来,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共同形成教育合力。这样,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潜力,畅通了家校联系渠道,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又要让品德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学生。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吴志海.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策略[J]. 广西教育(a版),2015(5).

第6篇: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部分学校还是以智育为中心,以分数、效益为中心,使未成年人在道德方面产生知行不一问题。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提到,学校德育应注重培养“道德观念”,使学生形成道德品格或道德意识,而不是培养“关于道德的观念”,[1]使学生仅仅了解道德的知识而没有遵守道德的动机。由此,为解决德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把德育融于生活与实践当中,即德育生活化。

礼仪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们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的稳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礼仪教育是德育生活化的突破点和基础工程,要发挥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展开未成年人礼仪教育。

一、未成年人德育生活化对礼仪教育的诉求

德育生活化主要是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由此,德育生活化要求教育者关注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身心需求与主体感受,探索未成年人生活中的德育资源,运用直观、具体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使德育融于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自古以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关系到古代生活秩序和国家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顺利进行,孔子也提出:“不学礼,无以立”。未成年人的礼仪教育作为德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途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体性、广泛性和实效性,与德育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一)德育生活化的根本特性要求开展礼仪教育

德育生活化的根本特性是以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道德教育。就如杜威所说,“道德是对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道德教育要回答的终极问题就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不在道德知识的获得,而在于引导人们去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生活方式”,[2]德育只有围绕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来开展,才能够使未成年人在生活中感悟道德思想,发挥道德思想的真正力量。德育生活化就是将德育植根于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P注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具备的道德素质,通过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做出道德行为来体会道德思想,最后,构建自我道德体系的德育过程。

要将德育植根于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发挥礼仪教育的作用,通过直观的、具体的礼仪教育使未成年人从亲身实践中获得道德经历、感受道德心理,构建正确的自我道德体系。例如,与长辈的交际礼仪教育使未成年人先从行动上学会尊重长辈,再从心理上体会尊敬长辈的道德意义;着装礼仪教育使学生学会在不同场合穿戴合适的服装,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等等。这些礼仪是最容易被教育者忽视的“小事”,但也最能体现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德育生活化的主体性要求开展礼仪教育

德育生活化要求从未成年人的实际生活出发,注重未成年人的主体性,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需求和道德情感体验,满足未成年人成长的实际需求,使未成年人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方式脱离了实际生活,忽视了未成年人学习道德思想的主体性。要使德育生活化关注未成年人主体性就需要发挥礼仪教育的作用,根据未成年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身心发展水平来制定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生活场景的实践,使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例如,升国旗仪式中敬礼的环节,学校可以请同志专门训练未成年人敬礼的仪表和姿势,通过反复练习和纠正学会正确的国旗敬礼姿势,使未成年人通过这样日常生活中反复的亲身实践,内心自然而然地升起对国旗和祖国的敬畏之心。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乘车礼仪、交往礼仪等方面的礼仪教育都可以使未成年人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仪要求等方面的问题。

(三)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性要求开展礼仪教育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3]德育生活化体现实践性,就必须通过礼仪教育将德育融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将礼仪行为规范和原则转化为内心的道德信念,“一旦这种原则经过不断的实践,在他的内心中生了根、发了芽之后,那么不用担心,一切谈吐的文雅和外表的礼仪,到时候都会在孩子身上自然而然地形成的”。[4]利用礼仪教育,使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进行道德实践和道德反思,最终将道德融入生活。德育生活化要达到这种反复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开展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教育、礼仪纠正和未成年人自身的礼仪实践来体会和强化礼仪背后的道德思想。

(四)德育生活化的广泛性要求开展礼仪教育

德育生活化的最终目的是使未成年人能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与他人相处融洽,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信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要实现这一点,德育生活化就要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不断拓展自身的教育影响范围,使未成年人在接受德育之后,能够在生活的任何一个场景中遵守道德规范。如果德育生活化不能实现它的广泛性深入到未成年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那么未成年人的德育效果可能会受到环境或时间变化的影响,甚至会使德育失效。例如,未成年人在学校学习到要谦卑礼让,而在家庭环境里由于父母等长辈的溺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德育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并不能实现德育的最终目标。礼仪作为基础的道德行为,时时刻刻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教育可以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等环境共同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道德教育突破课堂、学校、家庭等环境的约束。

二、实施礼仪教育有助于实现德育生活化

礼仪教育是切实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实现未成年人德育生活化的良好途径。

(一)强化德育生活化的理念

礼仪教育能够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未成年人的实际行为举止和现实生活上来,为德育生活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首先,礼仪教育注重未成年人的礼仪习惯养成和道德情感的体验,能够平衡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两个方面,可以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这样一种德育思想: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同等重要,为德育生活化做好思想理念准备。其次,礼仪教育要求教育者将目光从理论知识转移到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使德育内容贴近未成年人的实际生活,在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礼仪教育和训练,使道德教育植根于未成年人的生活实践,有利于树立以未成年人生活为中心的德育理念。最后,礼仪教育更注重未成年人的主体需求、主体实践和主体感受,能积极调动未成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未成年人从礼仪实践中实现道德的内化,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有助于树立培养未成年人主体道德意识的理念。

(二)有助于生活化的德育实施

“我们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也非反乎本性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它们,通过习惯而到达完满。”[5]德育生活化的最终目的是未成年人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习惯。礼仪教育从本质上关注未成年人的礼仪道德实践情况,能够强化未成年人的道德实践,促使道德实践积累起来达到量变影响质变的效果,为实现德育生活化提供核心动力。首先,礼仪教育可以培养未成年人的礼仪行为意识,使未成年人认识到我国传统礼仪的传承历史,认识到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行为的意义和作用,培养未成年人践行礼仪行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道德生活的实践提供思想前提。其次,礼仪教育利用礼仪课程、学生礼仪行为准则和校园礼仪文化的约束和促进作用,促使未成年人践行礼仪行为,将德育扎根于生活实践。最后,发挥教师、家长、社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给未成年人提供践行礼仪行为的机会和环境,鼓励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礼仪行椋养成礼仪行为习惯。

(三)丰富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6]礼仪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实践,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礼仪教育可以渗透到未成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德育生活化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法。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德育最主要的几种途径,礼仪教育通过贯穿其中促进德育生活化。其一,家庭礼仪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礼仪意识和礼仪习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礼仪行为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深远的影响。在示范教育中未成年人也会跟着遵守这样的餐桌礼仪,产生相应的礼仪意识。其二,学校礼仪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礼仪意识和礼仪习惯。道德礼仪课程、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教师和同学的言行举止、学生行为准则规范文件、校园活动仪式等都能够对未成年人进行礼仪教育。其三,社会礼仪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德育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习活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社会公共场所礼仪标识和提醒等内容无不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礼仪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礼仪教育和礼仪行为的践行能够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而良好的道德环境反过来也会加强未成年人学习和践行礼仪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建立未成年人的礼仪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家长的鼓励、指导和纠正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保证未成年人在家也能践行礼仪行为。其次营造校园德育环境,校园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礼仪行为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在同龄人和老师的带动下更加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在校园礼仪风尚的影响下养成礼仪行为习惯和道德思想。最后营造社会德育环境,使未成年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学习礼仪行为、遵守公共礼仪规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下涵养礼仪行为和道德思想。

参考文献:

[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9.

[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9-16.

[3]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3.

[4]洛克.教育漫话[M].徐诚,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47.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150.

【潘建红,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迪,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第7篇: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想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事和物来组织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时会产生一些偶发的科学教育活动。我对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活动导入“生活化”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就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过程组织“生活化”

习惯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想、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联系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境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四、活动时间“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再生动的教学方法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放弃按计划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篮子里解放出来。

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幼儿“活”的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幼儿的科学是生活中的科学,他们不会去关注远离他现实生活的事物,而是关注此情此景、此时此地身边发生的现象。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为认识周围的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的实际意义提供了保障,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实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知、情、言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幼儿广泛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保持与延伸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儿的科学是神奇的,不是平实的;是生活本身,又超越了生活;是对当下事物的探索,但又是指向未来的;是想象的、诗意的、似乎荒唐的,但又有幼儿自己的逻辑……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问题。

第8篇: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之中,实现英语语言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对接,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从而吸引和组织他们踊跃参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情景要体现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探索,学习能力便会得到很大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情景要突出主体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此,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性格等生理、心理特点、发展水平以及英语知识技能和基础等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情景应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习自主性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3.情景要注重交际性

任何交际的发生总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此时此刻讲话者所处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本人的身份都制约其说话的内容、语气等。日常交际中往往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如“Can you tell me the time?”可能是向别人询问时间的一个请求,也可能是对他人迟到的一种责备。因此英语教学中情景的创设要为交际服务,贴近生活,便于学生学用结合。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的几种策略

1.创设真实场景,还原生活片断

英语教材本身的鲜明特点就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学生生活积累相对孤立,相对贫乏,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尽量多联系实际,创设真实场景,让学生充分参与,有效感知,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受感染,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应尽可能还原生活片断,再现语言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学生既能感受到英语课堂的丰富多彩,又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无限蕴涵。

2.利用现代化手段,模拟生活场景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新鲜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优势,能为学生提供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效果等多样性的外部感官刺激。这种刺激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有趣的场景、动态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激烈的比赛无不会调动学生的感官,这样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进行多维整合,感受多元文化

第9篇:生活卫生教育范文

(一)教材分析

《牛津初中英语》8B教材共计两个模块(Module)、六个单元(Unit),其分布情况以及各单元主要话题内容见下表。

表一:《牛津初中英语》8B教材模块分布以及各单元

主要话题内容概述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整册书六个单元讲述的话题内容都是围绕“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展开,体现了“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编写特点。Module 1侧重学生“活动与感受”;Module 2突出学生“权利与责任”,将学生带入社会,参与活动,享受权利,分担责任,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的内容,提升了学习的内涵。每一模块三个单元虽主题有别,但内容相融,互为补充,有效地增强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六单元在四、五单元学习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慈善步行”(A charity walk)。如此安排让学生开始从对“义演募捐”(Unit 4)、“慈善机构”(Unit 5)的一般性了解到具有深刻文化意义和内涵的具体的活动当中,既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又深化了教育的主题。

在“对某件事情表达感受”或“描述(特定人的)行为和情境”时,自然而然地要用到相关句型,这样学习三种句式成为必需。

(二)主要教学内容

句式:(1)It is + 形容词(adj.)+ that-clause;(2)It is + 形容词(adj.)+ to do sth;(3)It is + 形容词(adj.)+ for+ to do sth。

词组:look down on(歧视、轻视、瞧不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以上三种句式和一个“四会”词组。

(2)能力目标:在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使用以上句式和词组说和写。

(3)情感目标:学习中,通过不同任务的完成和活动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有效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三种句式。

(2)难点:用三种句式描述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其中包括对本单元所学新话题“慈善步行”作阐述,体现语言的实践运用性。

(五)设计理念

(1)以杜威的“学生中心”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任务型活动途径,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遵从语言学习规律,创设多种情境,激活学生语用意识;融语法教学于实际运用之中,实现语言显性语法知识向隐性运用能力的转化。

(六)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与教辅准备

(1)教学方法:启发式、活动式、自主探究式、主体参与法、小组合作法。

(2)教辅准备:PPT文件(含若干图片)、多媒体展示台等。

(七)主要教学流程

Step1 导入

教师通过PPT文件呈现部分图片,复习本单元所学部分新词(disabled, elderly, homeless, deaf, blind, poor等),然后提问:Who do you think need our help? Why? And what can we do for these people?

Task 1: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谈论自己观点。

S1: I think a disabled person needs our help because he or she can’t do anything easily.We can help them do something.

S2: I think blind people need our help because they can’t cross the road safely. We can help them cross the road.

……

(设计意图:以复习方式导入新课,一方面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内容熟悉、易于表达并能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氛围,从而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Step2 呈现

(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台向学生展示例句,描述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不同行为和做法。

例句:

①Some doctors and nurses volunteer to work for ORBIS.

②Some people look down on deaf people.

③Governments help the homeless go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

Task2: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句子语境,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如meaningful, wrong, necessary, polite, important等)表达自己观点。组织形式:先让学生做Pair work,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S1:It is meaningful that some doctors and nurses volunteer to work for ORBIS.

S2:It is wrong that some people look down on deaf people.

(2)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句型(Task3):It is + 形容词(adj.)+that-clause。主要用途: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感受”,或“描述(特定人)的行为和情境”。

(设计意图:教师给出范例,要求学生根据例句语境表达观点,完成任务,一方面符合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从句子内容上看,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情感方面的教育,以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的过程”;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句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并让其对该句式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增强对语言知识的深刻理解)

Step3 练习

(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台呈现几个小对话,请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型,将小对话连成句子(Task 4)。

示例:

A: We spend all our pocket money on computer games.

B: It is unnecessary.

S1: It is unnecessary that we spend all our pocket money on computer games.

……

(2)Task5:要求学生写下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三件事情,然后同伴交换,用所学的句型说出并写下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S1: It is good that you come to school on time.

S2: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listen to the teacher in class.

S3: It is not good that you watch TV without finishing your homework.

……

(3)Task6: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99 Part A 练习,然后同桌讨论,再后全班口头核对答案。

S1: It is necessary that we help the elderly.

S2: It is sad that some people are deaf.

S3: It is wrong that some people look down on blind people.

S4: It is sad that some children in poor countries cannot go to school.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小对话连成句子以及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旨在以多种练习形式,加大语言输入,让学生学以致用)

Step4 呈现

(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台向学生呈现例句:It is wrong that some people look down on blind people. = It is wrong for some people to look down on blind people. 学生通过Pair work活动,体会句式的不同与变化。

Task7:要求学生仿照例句,改写下列句子。

示例:①It’s necessary that people finish the walk within 48 hours.

S1: It’s necessary for people to finish the walk within 48 hours.

……

(2)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句型(Task 8):It is + 形容词(adj.)+ forto do sth。主要用途:用来“描述特定人的行为和情境”。

(设计意图:用刚刚学过的句子,通过同义句改写的方式学习新句式,过渡自然,难度降低,比较清晰,同时能让学生建立起前后知识的联系)

Step 5 练习

(1)Task 9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1练习,然后同桌讨论,再后全班口头核对答案。 (学生回答内容:略)

(2)Task10:回答老师提问:What should you pay attention to before and during Oxfam Trailwalker?

S1: It is necessary for you to train yourself before the walk.

S2: It is useful for you to have support teams to bring you food, drinks, warm and dry clothes.

S3: It is necessary for you to support and help each other before and during the walk.

……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式对话练习,一方面丰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新句式在对话语境中的运用;让学生回答老师提问,从内容上看能起到复习课文内容、实践新句式的作用)

Step6 呈现

(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台向学生呈现例句:It is wrong that some people look down on deaf people.= It is wrong for some people to look down on deaf people.教师继续点拨、解释:当我们不特指某一特定的人,而只是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感受”时,可以直接表达为:It is wrong to look down on deaf people.

(2)Task11:要求学生仿照例句,改写下列句子。

示例:

① To finish the work within an hour is difficult.

S1:It is difficult to finish the work within an hour.

② To join the charity show is meaningful.

S2: It is meaningful to join the charity show .

③ To start training a few months before the walk is necessary.

S3: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training a few months before the walk.

④ This question is easy to answer.

S4: It is eas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⑤ The Reading Club is fun to join.

S5: It is fun to join the Reading Club.

Step 7 练习

Task 12: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0练习,然后同桌讨论,再后全班口头核对答案。(学生回答内容:略)

(设计意图:比较三种句式在结构和用法上的异同,易于学生理解;在前两个句式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三种句式可谓“水到渠成”)

Step 8 巩固

(1)教师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台带领学生小结三种句式结构及用法。

(2)教师给学生设定情境:Suppose your best friend plans to go to Hong Kong to join the charity walk, but he or she doesn’t know how to prepare for it. 要求学生先小组讨论(Group work),然后用所学的三种句式给好朋友提尽可能多的建议(Task 13)。

(3)教师组织学生展示。

Group 1:

①It is necessary for him or her to plan everything together before the walk.

②It is important for him or her to keep exercising and to have a strong health before the walk.

③It is an excellent chance to learn team spirit, so it is necessary that people support and help each other before and during the walk.

④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for him or her to plan what to carry during the walk.

……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小结三种句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完整体系,做到目标与内容相应,重点突出,难点化解;让学生根据设定的情境写建议,可以起到检查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句式灵活运用的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和大胆实践,增强语言实践运用的氛围,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

Step 9 作业

(1)理解、记忆三种句式。

(2)运用三种句式描述生活定人的行为和对某件事情的感受(Task14)。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三种句式,旨在更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三种句式显性知识的理解;要求运用三种句式描述生活定人的行为和对某事情的感受,一方面体现作业布置的较高层次性,另一方面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后,增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

二、教后反思

1.对传统语法教学的反思

传统语法教学基本模式:教师讲解学生死记、死背笔记句型操练习题巩固。该教学方式过分注重语法形式,将形式与意义和运用割裂开来,学生的语法学习始终停留在语言知识的层面;教与学的手段和方法单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长此此往,造成了语法教学的费时与低效。

本课时教学设计,努力将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相结合,创设多种情境,激活语用意识,让语法知识在学生的实际运用中彰显生命力。

2.对活动任务的精心设计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尽管当前不少人认为语法教学不适宜采用“任务型活动”教学的方法,但笔者愿以实践尝试,将“任务型活动”方法运用于语法教学之中。以下为本课时“任务型活动”设计一览表。

3.对教材文本的灵活处理

课本上三种句式的安排顺序是:(1)It is + adj. + that-clause;(2)It is +adj. + to do;(3)It is + adj. + for+ to do。而笔者认为:按照先“It is + adj. + that-clause”、后“It is + adj. + for+ to do sth”、再“It is + adj. + to do sth”的顺序组织教学,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渡更自然,层次更清楚,并易于学生理解和形成知识体系,同时也符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原则。

4.有待改进方面

(1)“课本内容+补充内容”实属容量大,如何分配并用好课堂仅有的45分钟,必须分配合理、分秒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