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

科技创新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其中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龙头,引发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急剧发展变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基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

当前,小学和初中课堂教学仍有很多教师用“注入式”教学,采用“题海战术”,多讲多练,学生缺少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高负担,低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这些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教师不愿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钟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小学和初中改革课堂教学,在小学和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民族创新体系,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初步的创新能力。

2.理论支持

人的素质发展理论:人是身心统一体,人的一切活动总是通过生理系统与心理系统来实现的,相应地在这两大系统调节活动中表现出的特性就形成了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我们所说的创新素质是建立在生理与心理之上的综合素质,它的形成、发展自然受到了双重制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无疑应遵循其中的规律。

人的潜能开发理论: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绝大部分还是一种潜能,开展劳技教育的作用就是开发这种潜能。创新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一种能力。教育就是要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培养与发展。

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的内涵是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

主体教育理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交流等能力。在劳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才能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增强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提高教师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构建课程师资队伍,开发、探索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课题研究内容

在小学和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在小学和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研究,在小学和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在小学和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科学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的基本思路,采取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文献研究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参观访问等途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理论方面的论文、经验总结等,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总结筛选具有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经验、方法的成分,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与学模式及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经验原型和基础。

实验研究法:在实验班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实验,检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与学模式的理论构想,丰富教与学模式的样式。

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2.课题研究的过程安排

(1)准备学习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落实各项有关工作,课题组老师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书籍和研究成果的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拟定研究方向。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明确研究方向,找出适合本课题的方法,并写心得体会,形成理论认识。

(2)初步探索实践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0月)。各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学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创设条件,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题学习空间,增添学习资料、加强教研学习的力度以提供智力(邀请专家团队等)支持等。

(3)深入实践、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6月)。每个年级的教学都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加强学习和交流,课题组组织老师每周开一次实验研究会,找问题,想措施,及时调整。学校组织校级公开研讨课、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寻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开展实验阶段(2013年7月――2013年7月)。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学校每月组织两节校级示范课,推广优秀教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经验。使各学科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组织开展人人上达标课活动,全面推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第2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

1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

1.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施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公司负责人为主要领导,公司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同时坚持对科技计划课题实行主管部门初审和专家委员会评审的两级评审制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加强对科技开发项目的责任合同制管理,明确课题组组长和承担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科技开发项目的指导和全过程管理,确保科技开发课题高水平、高效益。

1.2建立健全科技保障制度

要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发展政策与运行机制,健全科技开发、技术攻关、设备改造、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奖励与待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制度,从科研项目立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经费管理、过程监控、成果评审、成果登记、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和奖励、专利申请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让等诸多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切实做到科技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1.3坚持以人为本,保持创新活力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观,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素质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始终保持技术创新工作的活力。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采取自主培养、外部引进和内外合作等各种方式聚贤揽才,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总工程师在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强化技术管理、建立技术指挥系统、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1.4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保证重点技术突破

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以确保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突破,要以我为主,面向社会,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科技资金,重点扶持有较好前景的项目和产品。同时,要探索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投入保障体系。为解决具有共性和前瞻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实力,减少和避免重复立项、重复开发的弊端,公司将统一策划和组织重大课题的实施。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重大科研课题招投标制,以开放式科研的方式,吸引社会科技资源的广泛参与。

1.5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

加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公司或现场做专题学术报告或咨询讲学,施工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技术难题适时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或现场论证会,以解决技术难题,优化施工技术方案,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发挥科技情报信息在科技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强化科技情报信息的采集、建库、管理和利用,增强信息资源共享意识,缩短与同行业中的技术差距。

2施工过程中的科技创新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科技创新的管理内容也各不相同,现就科技创新管理在不同阶段的工作侧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2.1工程开工时科技策划

工程伊始,项目经理部要根据施工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整体策划,以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为主,找出本项目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如10项新技术中没有,列为创新技术,找出项目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列出课题攻关计划,明确技术研发思路,明确责任人。

(1)研究课题概况及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课题方案的比选与制订,选择试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工作的主要工作。

(2)解决关键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研究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3)组织协调,包括课题组内部分工和相互配合、协作单位之间的合作、试验室和试验基地的结合等。

(4)预计达到的目的与效果,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和产业化已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情况。为便于项目部人员做好科技管理工作,要求在制订计划的同时,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密切与当地协会和住建委联系,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高水平、高收益。

2.2工程施工中课题研究跟踪

对列入科研计划的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每季度或半年要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重大项目可组织专家进行阶段审查,实施过程中对试验数据、试验报告、关键部位影像资料等进行记录和收集,同时还须注意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定期观测。

2.3课题结题时形成科技成果

工程竣工后,对已完成的科技课题,根据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总结验收,编写技术研究报告。报告应全面反映技术研究工作的全貌,阐明该技术的方案论证、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比较情况,对比研究的内容,技术的先进性、创新性、成熟性和科学性,已达到技术指标和成果推广应用情况等。应从能体现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叙述如何会选择和确定该施工方法中的各项参数与研究方法。在试验研究过程中理论上的新发现,及应用技术发明与创新、改进与提高等新颖性和创新性内容,应有对比研究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应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加以归纳说明,并附上必要的对比研究和对比分析图表。同时对关键技术与技术创新点进行总结,阐明推广应用情况。技术研究报告编写完成后,要进行成果鉴定,除按相关格式进行完善外,还需提供技术查新报告、成果应用单位出具成果应用情况证明及经济效益证明,评审时采用演示文稿或录像片的形式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后,形成评审意见。

第3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

20xx年以来,市经贸委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题,以“保增长、促转型”为重点,紧密联系实际抓好学习教育,注重实践特色抓好机关作风,不断打造思想正、能力强、作风硬、服务好的干部团队。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密联系思想实际,着力树立新理念。坚持以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统领,以“假日大学堂”为载体,组织每位干部的集中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了“大学习”;以“科学发展在经贸”、“思想解放重实践”等为主题,举行了3次专题论坛、5次全委会议交流和40多篇体会书面交流,开展了“大讨论”;以“调研服务”为抓手,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走访千家企业、四次“集中服务”,开展了“大调研”。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使大家学到了理论,交流了思想,走进了基层,服务了企业。

二、紧密联系队伍实际,着力塑造新形象。围绕打造一支过硬的团队,实施了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强化“三服务”、履职创新等为主题的“六大实践行动”和跨越发展站在前、科学发展走在前、服务发展干在前、能力作风转在前、破解难题冲在前、清正廉洁律在前等“六个在前”活动。今年以来,该单位先后深入1000多家企业开展调研,形成10多份调研报告和专题报告;围绕加快发展led产业,发展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设备制造业,发展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等进行了深度调查研究,形成了8个专项研究报告。组织开展了三次“集中服务活动月”,协调各方为企业解决各类矛盾和困难395件,为400多家企业提供了融资、电力、能源等方面的相应服务,共帮助企业申报省以上各类奖励扶持项目278项,目前已有98项、1.2亿元扶持资金下达,出台了优化服务十项承诺,办成了服务发展、惠及企业的十件实事。

三、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着力健全新机制。立足于治标,着眼于治本。今年以来,针对存在的五大问题,采取37个大项、116个小项措施,全面明确了责任主体、责任人和整改落实的时限,逐项抓落实、搞整改。首先,围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任务,先后拟制了《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园区和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千企升级”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政策性、指导性、长效性意见和办法,市委、市政府已研究下发。其次,围绕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防控体系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廉政建设“十大防控机制”。此外,围绕开展“机关管理促进年”活动新抓手,出台了机关“十大行为规范”。

四、紧密联系发展实际,着力创造新业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大力组织推进“提振发展信心、保持平稳增长”的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通过全力开拓市场保生产、多种形式融资保运行、强化内部管理保效益、加大有效投入保后劲、积极寻求合作保做强、加快科技创新保升级,切实加强对工业运行的督查监控和预测预警,认真组织各种要素协调和服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新”产业取得更快发展,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产值月当量已比年初净增加1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月当量已分别突破100亿元,工业用电量已从年初月当量两位数负增长转变为两位数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全省前列。

第4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三维知识链;耦合模型

一、前言

知识管理在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中的应用由来已久,知识管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个主体间耦合的客观载体,运用知识管理中知识链的模型来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耦合现象,可以深入发掘各个主体之间的潜在共同特征,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其演化规律。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三维知识链模型的构建

基于对传统知识链模型的分析,笔者提出以凸显耦合视域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多维度特征为特点的三维知识链模型,将其分为知识链轴、功能结构轴和过程轴三个维度,共同说明活动运行过程中知识链的运行状态。

1.知识链轴要素说明

知识链轴包含知识获取与沟通、知识处理与发现、知识传播与共享和知识使用与创新。

知识获取与沟通是知识链运行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它是知识链的输入集合,是知识链活动的驱动力,也是外部知识环境与内部知识环境进行联系的桥梁。

知识处理过程则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和对结果的解释评估,包含利用各种方法(如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技术、粗糙集和模糊聚类等)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搜索或数据挖掘,使知识条理化;知识发现则是从数据集中提取和精化新的模式,其基础是知识处理所得的数据集,结果可以表示成各种形式,如规则、规律、结构方程或概念模型等。

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基础是知识库的建立。知识库的内容包括外部知识库、结构化的知识库(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往期研究应用技术、工艺和方法等)、非结构化的内部知识库(知识讨论库等)。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知识库的完善情况,一方面还取决于传播技术的先进性和普及性。

知识的使用和创新就是创新活动主体通过提取知识库中的知识,经由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或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的产品和服务中去的过程。

2.功能结构轴要素说明

功能结构轴要素包含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

教学活动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和辅助教学设施,其主要要素之间在信息传递、反馈、情感、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都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关系。影响教学活动的要素主要有高校外部环境对教学的信息反馈(如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投入经费变化、教学条件变化等)和输入的物质(人、信息等)的变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在内的有机整体,其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和服务者。其影响要素主要有社会文化的变迁、管理者的变迁等。

科技创新活动由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活动相关的人员、机构和资源组成的体系。其中涉及人员包括教师、专职科研与实验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学生等,其运行效率受社会需求的变化、基础设施、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变化等因素影响。

社会服务活动是是高校结合内部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和管理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子系统,主要包括科研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以科研服务和信息服务为主。其影响因素包含宏观产业结构的变化、科技扶持政策的变化等。

3.过程轴要素说明

过程轴要素包含需求集聚、要素投入、知识转化和成果输出。

需求集聚源起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需求的产生,来源于社会对高校创新的要求(如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为促进学术科技交流而举办的赛事与研讨会、企业或机构由于发展需求向高校寻求的技术支持等)、高校学科发展的需求(如学科排名、硬件支撑、学术成果、专利数目等)、学生本身发展的需求(如对知识的兴趣、实践意愿、科技创意的产生等)。这一阶段还包括对代表着创新需求的项目申报进行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研究,以项目的立项为运行结果;要素投入是资金、人力、设备、时间等资源在各项目之间的分配过程,也包括了各项目根据资源分配情况进行创新活动日程设计的过程;知识转化存在于每一个功能结构活动中,构成了三维知识链运行的基础;成果输出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输出紧密相关,包括项目评价、人员评价和创新可持续发展评价,反馈到外部环境中即为学术及应用成果、人才培养成果、教学方式方法等的输出。

三、结论

总结三维知识链角度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耦合,可体现在活动涉及的结构要素、功能要素和管理要素之间。其中结构性要素耦合主要反映活动构成要素在空间结构上的有机结合以及在时间结构上的相互衔接,同时强调其关联作用的强度的适当性与构成方式的合理性;功能要素的耦合即在耦合过程中,各功能活动环节的重新组合与相互协同使整体功能实现优化,减少负效应;管理要素的耦合,即科技创新活动管理过程中,管理制度、方法、措施以及手段与目标导向的一致性。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运行过程中,处理好这几种耦合关系,可以在极大范围内提高科技创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第5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

本文作者:王辉何虹工作单位:人民银行河南省新野县支行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由于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风险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对其贷款发放较为审慎。特别是对小微型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商业银行不仅要求企业提供土地、厂房作抵押,大部分还规定抵押物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股东房产,民营企业还需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并要求企业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贷款门槛较高,多数小微型涉农科技企业很难达到。二是目前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抵质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其发放规模有限。如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在价值认定上存在一定困难,转让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及农产品抵押贷款由于抵押物的自然风险及贷款人违约风险较大,且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银行在发放此类贷款时,普遍要求严格担保并由贷款企业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抵押率较低,融资成本较高。从保险角度来看,农业科技相关保险险种缺乏。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险种非常有限,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地区推广的农业保险品种主要针对地方重要及特色的农产品,险种匮乏。同时,农业保险在发展中,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过高、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导致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证券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融资手段单调。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市门槛较高,同时主板及创业板市场均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盈利水平相对较低,通过上市融资的能力不足。截至2010年末,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包括传统农业、饲料企业、种子企业、养殖企业)的数量仅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0.08%。同时,债券市场对于企业财务指标、规模及抵押物的要求也较高,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作用有限。从风险投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缓慢。据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风险投资资本投入到新农业及生物科技行业的金额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1.9%和0.67%,而且由于风险投资机构较为谨慎,对于种子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同时,由于场外资本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风险投资的退出,影响了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限制了风险投资作用的发挥。

金融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应多管齐下

在商业银行方面,应加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商业银行要创新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多元化满足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探索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开发运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融资工具相配合的融资模式,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增信融资。在证券方面,应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力度。对于已经上市的农业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科技创新,政府可以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激发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来说,想通过技术改造或科技创新把企业做大做强,上市融资是一条便捷的途径。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已经推出,各地方政府、证券公司和其他相关机构要积极动员,给予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优惠条件和政策,推动农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在保险方面,应强化风险保障支持。保险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建立和完善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在经济补偿方面,保险不仅可以减少科技创新活动失败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还可以转移科技创新带来的潜在的民事赔偿责任。在资金融通方面,保险公司也可以是风险投资的重要参与者。保险资金可以投入到商业性的风险投资基金中,享受风险投资带来的高收益,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投资高科技企业的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在风险投资方面,应加强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建设。根据农业科技企业所处的企业周期和风险投资基金目标之间的适应性和阶段性,可以建立政策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与商业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并举的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其中政策性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由财政和政策性银行出资建立,商业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出资人可以包括各金融机构、企业、民间团体和个人。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主要对处于种子期和风险期的农业科技企业投资,而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针对处于成长期的风险企业。在外部环境改善方面,应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咨询体系。一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担保保障资金的具体操作是地方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建立科技信贷风险担保基金,为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大、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项目提供担保,对有一定风险的科技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信用担保机构客观上必须要建立一个从风险防范到风险处理的风险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分散和转移风险。二是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咨询体系。金融信息咨询系统主要是由金融信息咨询机构和金融信息网络共同组成。金融信息咨询机构可以作为连接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中介机构,在科技资金的有效投放、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金融咨询机构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投融资建议,还可以包括为融资双方撰写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投资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投融资文件,同时还可以财务顾问方式直接参与资金供给方或需求方的科技项目投融资谈判,提高科技投融资的成功概率,节省融资成本。

第6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公安院校 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欧阳洁慧(1977- ),女,广东韶关人,广东警官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公安管理、科技管理、社科管理。(广东 广州 51023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警官学院院级一般项目“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若干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Y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74-02

在公安机关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背景和高等学校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的环境下,公安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公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①,为公安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储备;充分利用人才和教学科研优势,发掘和展现科技创新功能,并通过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公安科技创新发展。

一、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含义

1.公安科技创新主体界定。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企业家是创新主体”。从创新发展实际情况看主体范围虽过于狭窄,但以“谁来创新”为切入点研究和解决创新问题的思路是可取的。近年来,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成果内容涵盖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可见,公安院校在公安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显见的。此外,还可按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采取的形式来分类,公安院校是群体主体,其教师是个体主体。

2.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内涵。《关于加强公安科技工作的决定》指出:“公安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加强科技研究,多出科研成果。结合民警的初任培训、专业与岗位培训、职务与警衔晋升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开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民警的科学文化素质。”结合上述主体地位和成果类型,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公安院校教师个体或群体综合运用公安科技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的公安科学技术创新;二是公安院校教师要把创新过程和成果中蕴含的科学技术知识运用并贯穿到各类公安教育培训中去,为广大民警和在读大学生所掌握;三是创新成果内容涵盖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成果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高等教育起辅助支持作用。

3.公安院校科技创新任务。着力提升公安民警和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意识和科技应用实践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公安科学技术创新,为公安科学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创新型人才、技术和理论方面的支撑,促进科技在教育及警务实战中的普及与应用是总任务。具体有以下六方面任务:

一要着力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公安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在公安高等教育发展和以科技引领的现代警务发展中发挥引擎作用。

二要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力争产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公安院校拥有公安机关实战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人才和教学科研优势、学科交叉与融合优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优势等。

三要加速和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为公安实战和公安教育工作主战场服务,这是公安院校的主要价值诉求。

四要大力加强校际、校局、校与公安部“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协作并建立相关有效机制。

五要进一步推进科教互动,建立校局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六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园示范区建设,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

二、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现状

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地警官学院展开公安科技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公安科技创新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公安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公安科技人才吸引与激励不足、公安科技成果创新步履维艰等问题,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呈现“分散、封闭、低效”状况,科技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不能有效释放。

1.公安院校科技创新难点与困境。如何同时兼顾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调发展始终是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的难点和关键。此外,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之间的联动协同不足,尚未形成校局联动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具体表现在公安院校科技成果产出率与应用转化率比例明显失调;缺乏协同机制创新和策略研究,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难以开展有深度和广度的科技合作,难以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科技创新成果。

2.原因分析。首先,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硬环境与软环境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足。两类环境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决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体制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它们渗透融合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范围就越大,成果也就越显著。从公安院校的科技创新环境发展现状来看,公安院校的硬环境(如科技实验室、科技仪器设备、科技研究经费等物质环境)与软环境(如科学和人文精神、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等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程度不仅没有对公安科技创新过程产生最佳影响,而且还产生了一些制约公安科技创新的因素,如科技创新氛围不佳、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不足。

其次,公安院校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校局合作松散,且“在科技计划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关联性不强、缺乏连贯性”②,一方面导致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够自由和宽广,难以形成校局科技协同创新双主体紧密联动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致使公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率难以提升。另一方面导致公安院校难以科学系统地掌握自身科技创新状况,尤其是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开发利用状况,因而难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再次,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稀缺。目前缺乏创新成果推介平台,公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不易发表研究成果,公安机关也不便随时获取技术支撑,在成果使用转化过程中亦无法及时提供讲解,成果使用成效无法及时反馈,不利于成果的改进和再创新。

最后,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发展相对滞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于2006年起实施了“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的评选活动,对推动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应用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我国警察教育30多年的历史来看,其积累尚浅,效用发挥仍有限。此外,从调研情况来看,公安院校普遍缺乏反映学生科技发展状况的具体数据,难以了解与把握学生科技创新发展总体状况。加之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经费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创建、人才培养必然困难重重。

三、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发展建议

1.转变观念,培养科技创新主体意识。首先,从主体出发,充分认识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对推动公安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公安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公安院校科技创新发展在公安科技创新发展、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国家创新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及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对公安院校今后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公安院校要以此为动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把提高科技创新质量作为公安院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不断增强做好自身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要着力增强科技创新主体意识,提升公安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效能。如:公安院校应当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尽快制订“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双主体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实现公安科技人才“第一资源”与公安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全面对接。公安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与科研机构、公安机关组成战略联盟,探索不同“合作创新主体之间如何通过不断地相互作用寻求一个最佳的合作模式来使整体达到最优效应”。③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最佳状态。

2.增强主体素质,提升创新能力。首先,要明白科技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的关联性及相互作用。科技创新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对创新主体的能力要求各有不同,不同素质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的能力表现也不同。同时,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机制创新,只有机制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因此,公安院校必须明晰各类型科技创新对创新主体的具体需求,并在机制创新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和转化等阶段给予扶持。

其次,要加强公安院校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想合理开发、有效配置公安院校科技人力资源,提升公安院校整体创新能力,公安院校一要重新定位公安院校科技教育目标,在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培养具有较高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公安科技专门人才的目标;二要发动参与和从事公安科技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一同回顾和总结过往在公安科技教育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共同探寻解决途径;三要总结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估公安科技教育效果,进而调整公安科技教育方式,并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3.合理圈定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重点。首先,要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抓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科技人才强校战略,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科技创新的思维模式、新技术开发与新产品研制的思路和方法,进而要讨论研究专利技术研发、科研团队建设、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加强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一要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布局一批融合、开放的“校局科技创新平台”,尤其是要创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争取更多的政府专项拨款。二要注重机制创新,进一步拓展平台内涵、推动开放运行,支撑公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警务发展。

最后,要营造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氛围和环境。加强公安院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公安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成创新文化建设的共识:围绕公安院校科研发展总体战略目标,落实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内容;规范科技创新文化的建设原则;从院校层面对科技创新文化的整体建设和深入推进形成指导性意见。

4.科学选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首先,公安院校要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一要分析现有的研究基础及实验条件,明确优势和不足才能因势利导地发展科技创新;二要以科研基地建设为载体,注重点(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基地等)、线(跨校合作中心或校局合作中心等)、面(学校、地区)统筹考虑;三要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实战性、适应性,增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驱动力,减少推广科技成果工作的成本和风险;四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及学科建设资助项目,尤其要争取重点科技项目;五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开发,力推成果转化。

其次,重点领域选择及技术专业的设置要与警务发展需求相吻合。从当前警务工作的应用领域主要涵盖国保、经侦、治安、刑侦、出入境管理、网络安全监察与维护、技侦、监管、交通管理、警用器械装备、禁毒、反恐、消防、综合性通信保障及系统应用。根据公安部组织实施的公安科技项目申报中的技术专业,结合公安院校科技发展现状及历史积淀,公安院校应当在着重抓好已开设的法庭科学、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行动技术、道路交通管理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信息通信技术、制证防伪技术专业,对警用器械装备、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专业。

最后,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推动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建设。在学生科技应用创新的日常培育中,公安院校一要注意科技活动要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要求;二要优先考虑既能与警务工作联系紧密,又便于公安干警使用的科学技术类和软件应用类项目;三要注意科技成果要突出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成果形式应当包括科技制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专著,并以科技制作成果为主。此外,公安学科建设要与培养公安科技创新人才目标相结合,还要解决好科技创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问题。

5.推动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首先,要明确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意义。科学技术评价是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技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因此,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对提高政府和公安院校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对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技创新能力等都有重大意义。

其次,要探索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路径和措施。一要研究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二要确定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三要完善公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程序和做法。此外,公安院校应当主动与公安部建立的15个“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及各省级公安机关科技管理部门积极互动合作,推动项目评价工作。

十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公安院校要根据自身科技创新研究的基础和优势,确立科技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加强公安科技攻关,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才能确保为全面提高公安机关“四个能力”“两个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注释]

①王彦吉.公安科技创新:公安院校要当生力军[N].人民公安报,2006-03-03.

②汪志波.产业技术平台系统模型框架与构成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7.

③虞琼芳,孙锐.知识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适应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4.

[参考文献]

[1]欧阳洁慧.和谐社会视域下公安院校职能探析[J].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2]欧阳洁慧.协同创新:公安院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初探[J].政法学刊,2012(3).

第7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

三、组织落实方式

采用专题工作组方式落实工作。成立专题工作组,制定工作机制,优选服务合作机构,确定工作进度时间表,配合参与研究,形成成果,审评上报本机政府党委,报请人大审议通过后报上级党委政府,印发实施。

工作组规格,专题工作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作为组长,专职副书记作为常务副组长。办公室由两办与发改委共同成立,分工负责。成员单位建议包含以下单位:党委宣传部、发改委、区县政府、统计局、工信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林业草原局、住建局、交通局等。

建议与十三师成立联席协调机构,确保成果全面有效。

工作组成员单位负责配合技术服务单位调研,充分参与并研究提出行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意见,内部沟通协商,对成果文件进行研讨改进。负责对最终成果文件向党委政府做出必要的解读解释工作,在人大审议过程负责应答解释工作。

技术符合单位的选择原则:1.权威性;2.近年来研究成果相关性;3.对**情况熟悉对**发展的关心;4.团队可投入情况;5.经费需求。

初步建议选择清华大学团队,国家节能中心作为备选。

四、重点研究内容

1.**市碳源、碳汇结构现状。

采用通行技术规范对**市范围内现状碳源、碳汇现状情况进行统计核查,给出基本结论。提出碳源、碳汇在计算方法,计算范围等方面影响敏感性分析,为后期碳达峰方案提供碳源核算政策建议。

2.机遇与挑战分析。

基于**市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现实、产业基础、生产要素条件,充分发挥**市发展过程中的国家战略定位,政策倾斜,援疆等机制优势,以及碳达峰行动即将带来的产业转移,机制创新,金融创新等新增机遇条件,用足碳交易、绿电牌照交易、CCUS、储能与氢能技术耦合等创新机制与创新技术的长期影响,全面分析**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机遇与挑战。

3.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情景分析。

充分结合国家、自治区以及**市十四五规划以及远景目标规划、产业能源等各专项规划,深入分析**市能源、煤炭、化工、农业、林业、畜牧养殖、交通运输、建筑、科技创新等领域发展预期与在碳源、碳汇结构中贡献模式。分析创新财政、金融措施的影响下的碳达峰机遇与挑战。从符合“两个大局”的发展高度深入产业碳达峰行动过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调整问题。

4.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情景分析

应至少提出三种碳达峰目标情景。依照高、中、低情景分析并相应提出必要的内部配置、外部条件。

五、预期成果产出

研究形成《**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目标方案与路线图》技术报告。报告应该高质量体现以下内容:

1.**市碳源、碳汇现状结构与敏感性分析结论;

2.**市服务自治区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情景目标,分别提出高、中、低期望下的碳达峰、碳中和情景目标;

3.服务对应碳达峰情景目标的科技研发与重大工程建议。建议应包括行动所必须的科技研发、科技引进、重大示范工程与重点项目实施的建议;

4.服务对应碳达峰情景目标的创新机制建议。建议应包括行动所必须的产业融合、产业创新、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的建议;

5.服务对应碳达峰情景目标的政策措施建议,包括区域性协调政策建议与**市行政区内必要行政性、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建议;

6. 服务对应碳达峰情景目标的路线图与行动方案建议。应将目标与所包含的行动内容有机的结合,形成对落实研究报告结论的有效指导和强有力支撑。

第8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

《排行榜》围绕“政府支持”、“产业发展”、“人才环境”、“研发环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市场环境”、“创新知名度”等八项一级指标展开。为了更精确反应当下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本次报告进一步对三级指标做了部分调整,统计了我国大陆地区154个GDP过1200亿的地级以上城市(不含直辖市),对排名前10位的城市进行系统评价,并围绕科技服务、科技新城、创新国际化、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等6 个专题深入解析影响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的热点问题。

东、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呈梯级下降态势

2013年,东部地区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保持大幅领先地位。从列入统计范围的154个城市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有67个,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有41个、29个、17个。从城市数量比重来看,东部地区占比为43.5%,地区性优势明显。从发展因素来分析,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与区域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成正比,说明要素集聚发展有利于城市创新。2013年,东部地区入选城市人口规模占比为47.9%,而完成的GDP总量占比超过所有统计城市的一半,达到55.4%。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东北地区,以16.3%的人口完成了14.3%的GDP。从城市排名情况来看,2013年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上,前100强城市中,来自东部地区的城市数量超过一半,达到55个;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入选城市数量递减,分别为22个、15个和8个。

长三角经济圈形成全国最大创新城市带

从入选《2014中国城市创新创业排行榜》百强的名单来看,长三角经济圈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创新城市带,共有24个城市入选,杭州、苏州、南京、宁波等四个城市排名进入前十。此外,加之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市,形成了以沪、杭、苏、甬为第一阵营,无锡、合肥、常州、温州、绍兴、扬州、南通、嘉兴、镇江、金华、台州、芜湖为第二阵营,徐州、泰州、湖州、盐城、连云港、宿迁、淮安、马鞍山为第三阵营的完整等级体系。

直辖市中京沪占据绝对优势

在另一张直辖市与相关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比较的榜单中, 2013年度四个直辖市评分均进入前10位。北京和上海位列前两位,相比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具有绝对优势;天津排名在深圳、广州两个城市之后,排第5位,较2012年提升了2个位次;重庆的排名与2012年没有变化,排名仍为第10位。

第9篇:科技创新研究报告范文

第一条为有效使用科技创新基金(下称基金),提高基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我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基金是人民政府设立的科技专项基金,主要扶持全范围内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扶持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扶持农牧业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新技术推广,奖励企事业单位(个人)科技创新创业。

第三条基金管理和使用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评审、择优扶强、专款专用和无偿使用与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基金来源

第四条基金来源

(一)财政预算专项拨款,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并建立与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增长机制;

(二)科技三项费中划出的专款;

(三)企业筹集;

(四)基金的回收和增值;

(五)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第三章基金管理

第五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政府长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副长担任,成员由政府办、科技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计局、农牧业局、经贸局、环境保护局、林业局、农机局、水利局、科协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基金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负责基金的筹集;

(二)制定创新基金投放政策;

(三)决定基金投向;

(四)其他基金管理工作。

第六条基金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学技术局,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

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按照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建立、完善创新基金使用的有关制度;

(二)负责受理申请、组织评审、签订合同、项目实施验收以及基金的回收工作;

(三)其他基金管理日常工作。

第七条建立基金专用帐户,实行专户管理。建立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在项目的立项和验收过程中,加强基金的预算、决算,规范化管理。

第八条基金增值部分全部纳入基金。财政根据基金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工作需要,安排专项业务经费。

第四章基金使用范围及方式

第九条基金使用方式:

(一)无偿投入;

(二)贷款贴息;

(三)有偿使用;

(四)科技创新创业奖励。

第十条基金的无偿投入,主要扶持以下八个方面:

(一)承担产、学、研相结合创新项目的技术研发中心在技术创新产品、工艺的研究开发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

(二)级科技研发中心的组建费用补助;

(三)承担国家、自治区、市级科技项目的配套资助;

(四)获得国家级或自治区级资格的技术研发中心的资助;

(五)未获国家、自治区、市各有关部门资助,但科技含量较高,经济、社会效益较好,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成果及其转化项目的资助;

(六)引进、实施、利用专利的补助;

(七)农牧业科技研究、推广、服务平台(体系)和新技术推广补助;

(八)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无偿投入项目。

第十一条贷款贴息,主要用于具有一定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且银行贷款已经到位的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的资助。

贷款贴息按申请项目贷款年利息的30%—100%给予补助。

第十二条基金有偿使用,通过借款形式完成。借款对象为技术含量较高(在全区范围内进入前列),已产业化的项目和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企业。

借用单位要提供必要的财产抵押或经济担保。

使用年限不超过3年,偿还可分年度偿还。

基金借用原则上无利息投入,但可本着低率、优惠的原则,收取资金占用费。占用费率应低于银行同类贷款的利息率。逾期不还的,可加收一定数额或比例的占用费。

收取的占用费,分季度或年终一次转作基金资本金。

借用基金时,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项目单位签订借用基金合同书,明确使用年限、占用费及偿还计划。使用年限到期后由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回收借用基金以及占用费。

第十三条科技创新创业奖励,奖励对象为全企事业单位的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和科技型企业认定(专利项目可以个人申报)。

第十四条获国家、自治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分别按等次再给予奖励:

(一)当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再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

(二)当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再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

(三)当年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再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第十五条申报国家、自治区、市科技成果鉴定并获科技成果鉴定奖的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

第十六条向专利主管机构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并获认定发证的每项分别奖励10000元、5000元、3000元。

第十七条获科技型企业认定奖,按不同等次给予奖励:

(一)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15万元;

(二)认定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

(三)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分别奖励3万元、1万元。

第五章基金项目审批

第十八条申报条件

(一)申报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和主体税源在境内,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独立法人;

(二)必须有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引进、服务和推广业务,国家和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优先;

(三)申报企事业单位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有专业的研发队伍;

(四)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合理,每年用于科研投入不低于销售额的2%(事业单位业务经费的10%)。

第十九条申请创新基金项目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二)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创新性较强;

(三)项目产品有较大的市场容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无知识产权纠纷。

第二十条申报程序

(一)凡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向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提交相关资料。包括:项目申请书或创新创业奖申请表,可行性研究报告,能够证明项目先进性、成熟性、可行性或获奖的相关材料(如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资产报告、获奖证书)等。如申请贷款贴息项目应提供项目贷款合同,申请借款的提供抵押标的物证明。

(二)项目申报必须经企事业单位所在开发区管委会、苏木镇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报工作一般在每年的月底前完成。

第二十一条项目审核

对申请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审查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初审。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申报基金项目进行初审,对申请条件进行全面审查,并实地调查核实,对达不到申请条件或不在扶持范围内的应退回项目单位。

复审。对已经初审通过的项目,由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技术、金融、科技专家对项目进行复审,包括: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前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终审。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复审通过的备选基金项目材料和评审意见提交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基金管理委员会确定扶持项目、投资金额和投资方式(奖励)。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审批意见,与基金使用单位签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合同书》,并办理拨款手续。

第六章项目服务及验收

第二十二条对决定扶持的项目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行跟踪服务与全方位监督,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反合同情况,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将评估结果上报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根据评估情况,可取消项目扶持计划,回收扶持资金。

第二十三条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应当向管理中心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验收,并向管理委员会提交项目验收报告、基金使用效益评估及今后管理建议书。

第七章基金监督

第二十四条财政部门是创新基金的监管部门,参与审议创新基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并根据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将创新基金拨入专用帐户,同时对基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加强基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对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对基金申请、运用和管理中弄虚作假、、者,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负责人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