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

新媒体时代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时代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时代的优势

第1篇: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IT技术快速发展时代一种具有社交功能和媒体属性的新型网络应用,泛指技术上数字化、传播上交互化的新型媒体,对其定义学界尚无统一观点。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的种类很多,但目前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主。融合的宽带信息网络,是各种新媒体形态依托的共性基础。终端移动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技术是各类新媒体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

 

近两年,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融合大势促使新媒体用户普及、增长发生裂变,新媒体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产业日趋活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开放性。进入门槛和低廉的使用成本,使信息的阅览、和传播更为广泛和多向。企业乃至个人均有了即时、快速和自由地公开和传播信息的渠道。第二,便捷性。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快速地通过无线信号走入新媒体带来的虚拟世界,方便快捷的新媒体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三,自由性。人们可以自主、随时随地甚至是匿名发表言论、观点,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做出个性化的选择。第四,碎片化。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新媒体将在碎片化加剧的背景下迎来发展机遇,“专业、精细、特色”路线是新媒体发展的方向。

 

二、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沟通

 

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为企业内外部沟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全新的企业内外部沟通,推动企业走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拓宽内部沟通渠道,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企业管理理念传播的渠道。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只有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不断地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才能让企业的管理理念得到认可,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到实处。新媒体灵活、快速等特点,可以把抽象的理念变得具体,把刻板的理念变得生动,从而通过媒体的传播,使管理理念更好地被员工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好。例如,目前很多民航企业都建有一批基于互联网和局域网的政工网站,点击量较大,内容更新频繁,宣传教育效果良好。企业可以通过自行开发或者整合成熟的网络办公系统。日常的签到、会议通知、工作安排等都可以通过内部网络联系和,统一内部文档、表单,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无纸化办公模式。同时架起企业内部人员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阿里巴巴的管理沟通特点在内部趋于扁平化:阿里组织上是层级化,结构上是扁平化,有两大优点:一是管理层级少,信息沟通和传递速度快,失真度低,减少决策失误;二是上级主管对下属控制比较灵活,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利用新媒体,将其打造成提高企业员工文化素质的平台。通过各种新媒体的传播,员工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可以及时、全面地学到各方面的知识。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培育企业文化时关注员工的志趣,注重其文化背景,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使员工感觉到被尊重、受重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很多企业通过建立微博、微信、QQ群、飞信群等新媒体工具开展工作。在这些新媒体的介质下,许多平时工作中言语不多的员工反而变得积极起来,通过这样的平台,公司管理者能更深层次的了解并掌握员工的心态和想法。新媒体工具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生活,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二)拓展外部沟通途径,重塑企业良好形象

 

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成企业品牌和形象宣传的窗口。打造企业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媒体的使用,使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更加丰富,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更大。而这些都对企业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华为通过企业内部网站、微博、微信等载体,让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信息;中国石油旗下的各种刊物,大多可以提供数字报刊下载,传统的内部宣传媒体与数字媒体实现了对接,延展了其宣传教育功能。

 

充分利用新媒体,将其建设成企业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桥梁。新媒体承担着沟通企业与社会、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职责。这个桥梁不能只是单向的传播,而需要双向的交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交流意见、取得共识,实现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和人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丰富。阿里巴巴以其高效的组织沟通,赢得了客户,赢得了市场。作为企业内部、企业与外界主要的沟通桥梁,电子邮件已经成为阿里集团员工、企业与客户、供应商间保持沟通和互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改变了组织界限,使得员工的等级层次名存实亡,组织的管理幅度较低,结构虚拟化。在外部沟通方面,淘宝通过在线教学、现场授课和培训认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训了一批批“网商MBA”。淘宝卖家或用户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到客服中心的帮助中心、淘宝互助吧、淘宝大学等寻求帮助,赢得了用户的积极响应,这点点滴滴,共同构筑了阿里巴巴的神话。

 

在新媒体,信息是瞬息万变、丰富多彩的,作为企业就要不断适应、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积极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优势,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能走上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三、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新媒体时代一触即发的信息爆炸对企业公众形象维护的冲击,从2008 年的毒奶粉事件到2012年的白酒塑化剂事件,因新媒体的危机信息爆炸性传播而导致企业公众形象严重受损甚至导致企业最终走向倒闭的案例不胜枚举。新媒体时代下,企业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

 

对于企业而言,要树立和维护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公众形象需要付出长期、大量的努力,而当企业的负面信息遭遇新媒体手段时,正面消息和负面新闻同样快速传递且不可控,良好的公众形象可能会被迅速地摧毁。

 

因此,做好舆情监控和危机管理是新媒体运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日常舆情监控机制,形成网络舆情周报制甚至日报制;二是建立舆情应急预案,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三是设立“新闻发言人”并使其名实相符,权责匹配且到位,从而统一新闻口径和途径。

第2篇: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网站、博客、微博、微信、论坛、吧贴等网络新媒体的悄然兴起,日渐受到世人青睐。受众单一被动接受信息的时代正在被互动分享信息的时代所取代。传播媒体的变化,同时也为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载体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环境,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促进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大有作为、锦上添花,是当前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国有企业 舆情宣传 问题 对策

一、新媒体在当今时代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及特点

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新媒体逐步拓展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种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相对于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在整体网民中占到92.5%。可见,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新媒体有着什么吸引力让大众趋之若鹜呢?

第一,传播速度快。新媒体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条新闻在很短时间就可以传遍整个世界,其中,通过微博、微信、论坛进行信息传播可以实现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同步进行,真正实现“第一时间”现场直播的诉求。

第二,信息容量大。新媒体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这些信息包括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信息,专家评述及广大公众的观点反馈等,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报刊的容量有限,广播及电视的信息传递时间短暂,新媒体却可以依靠海量的信息容量和无时间限制的优势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第三,参与互动性强。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只能被动接受的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媒体与受众零距离接触。任何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言论和观点,互相交流讨论。

新媒体的这些特性,如果不善加利用,很可能会将企业引入“塔西陀陷阱”,即一旦失去用户的信任,不论做什么都会被用户质疑。对于这点,新媒体的张力远超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平台。

二、新媒体时代国有企业舆论宣传工作现状

一是思想认识落后。当前的信息传播态势表明,传统媒体空间已被网络新媒体严重挤压,在某些领域甚至不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了。但我们的对外宣传及舆情应对工作仍难以跳出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陈旧思维模式,文件式、报告式、通稿式的信息屡见不鲜,缺乏与新媒体的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这也反映出我们对“人人皆媒体”传播环境认识仍然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许某个“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就有可能瞬间引爆网络,并由此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如果我们的宣传报道工作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上,过度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忽视论坛、微博、微信等众多新媒体,势必会影响并制约宣传报道工作服务企业中心任务作用的发挥。

二是管理手段简单。现阶段,大部分国有企业舆情管理的一般做法,就是通过安排舆情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互联网检索、重点网站监看等简单手段来检测评估自身舆情环境,在这过程中,舆情工作人员仅凭着感觉、经验来判断舆情信息的关联性和严重程度,大都缺乏先M的舆情监控工具和在此基础上的科学分析研判机制,从而依此制定出切实可行有效的舆情应对策略。

三是应对方法陈旧。对于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负面舆情,出于害怕出错、不想承担责任,或者“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我们还是固守着传统的“鸵鸟”模式,希望可以关起门来解决问题,甚至还停留在认为只要“搞定”了媒体就万事大吉的心态上。殊不知,在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很难被批量清除、有效控制或直接干预了。现实往往是,涉事主体在耗费了巨大成本之后,仍旧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引起公众反感,进而加速舆情恶化。

三、新媒体时代国有企业加强舆论宣传工作的对策

作为国有企业,承担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始终置身于信息开放及舆论监督的大环境中。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充分运用新媒体优势,加强新闻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内外舆论环境,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建立健全机制,打造专业管理团队

在企业内部成立舆论宣传专门领导机构。成立由党委书记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舆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管理企业对外宣传及舆情应对工作。

1.建立健全舆情预警机制。确定专门的舆情应对管理部门,建立舆情定期排查机制,分析梳理有可能成为舆情的热点、敏感话题,召开由相关业务部门参加的舆情信息联席会议,通报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形势,确定应对方法。

2.建立健全新闻工作机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的新闻工作机构。面对突发舆情,新闻发言人要在企业授权范围内,及时发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提出整改方案,大力传播正面声音,迅速掌握话语权,积极影响和引导舆论走向。

3.建立健全舆情监控工作机制。在特定时间段对重要媒体进行实时监控,掌握舆情动态,追踪舆情发展。建立舆情汇报反馈制度,详细、准确记录舆情产生时间、主要内容、受众反应等各项内容,必要时编发《舆情快报》,及时向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报送。每天定时进行常态化搜索,查阅当天所有媒体信息,对舆情动态进行全面监控。在发生重大舆情时,进行不间断实时监控。

(二)及时公开信息,抢占舆论制高点

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中,主动就意味着“抢先”,意味着对舆论话语权的抢占,意味着对舆论引导制高点的占领。主动公开信息、保障信息透明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求,也是最大限度利用媒体传播的“首因效应”,使得公众在一开始接触到的就是真实的信息,从而让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缺少空间和动力,解除人们可能会有的疑虑心理。

据统计,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之内网上就会出现文字或视频,约6小时就可能被多家网站转载,约24小时网上跟帖就会达到,形成热点。加上目前微博和微信等手机移动网络终端的广泛深入应用,当事人或目击者甚至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形成舆论热点的时间更是大幅缩短。

发生舆情事件后,在可能引发公众关注、舆论反响的情况下,要把握好“黄金4小时”应对时机,尽可能迅速反应、主动出击,及时安排官方渠道进行准确、全面的信息,清晰阐述事件详情、动态发展、官方态度、处理措施等,并从理性的视角发表评论,做到主动引领,有的放矢,顺势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时,要把握信息的语言措辞、立场态度,主动融入到新媒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新媒体的互动模式,既不能有损尊严,又要“接地气”,把握好与媒体沟通的尺度和距离,从容而得体,大方而谨慎,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以免陷入新一轮的舆情危机。

(三)善于借媒用媒,传播企业正能量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企业舆情的重要曝光渠道,其中论坛、微信、微博成为企业舆情信息的集散地和放大器,是企业舆情的主战场。因此,要加大企业微信、微博等平台建设和管理力度,针对负面消息,要善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主动与事件当事人进行沟通,化解、转移与企业有关的热点敏感问题,有效稀释、中和、平衡负面舆论,干扰、阻止和反制网上出现的恶意炒作。

此外,要主动做好企业文化品牌宣传,多邀请媒体进行专题策划宣传引导,让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走进一线采访,感知企业发展历程,领略员工精神风貌,通过他们的报道消除误解、引导舆论,让媒体与社会公众了解企业运行模式,支持企业服务工作,用“好声音”传播企业正能量。

(四)平时苦练内功,消除舆情风险根源

对于国有企业特别是民生国企来说,用户既是弱势群体,同时也是我们的“上帝”。当他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个人生活受到影响时,他们就会把希望寄托于媒体、网络上,进而大肆渲染、吐槽、呼吁、发泄,希望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关注,以便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

反过来讲,这些舆情风险往往来自于企业的内因,即来自于我们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和服务质量。打铁还须自身硬。这就要求企业的每个工作岗位,要不断提高工作标准c服务质量,努力提高用户满意度,只有解决根源问题,消解内因,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舆情发生。

(五)加强员工引导,形成舆论宣传合力

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内部公众,是企业对外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公共关系行为主体。在一些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中,有时候某位员工的不恰当言论,甚至会成为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因此,我们要教育引导员工,在媒体面前谨言慎行,在舆情事件中不信谣、不传谣,并自觉抵制谣言,维护企业形象。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理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舆情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其舆情引导“监督员”和“战斗员”的作用,从而形成舆论宣传的“人民阵线”,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结语

综上,在新媒体时代,国有企业的舆论宣传工作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应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企业形象为出发点,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危机感,研究新媒体、运用新媒体,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作风,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分析报告.

[2] 胡小乔.新媒体时代企业舆情管理与危机应对趋势.公关世界,2013(5).

[3] 沈可心.新媒体时代舆情应对的“金点子”.中国农村金融,2013(6).

第3篇: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媒体;培养;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凡事求准,即必须得到唯一的答案。针对这种弊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实际问题情境,通过多种渠道,如自学、小组学习、课外活动、社会调查、模拟情境等等,让学生大胆地灵活地展开想象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以不寻常的方式去思考,弄出点奇思妙想,经过自己的操作、实践、验证、归纳、类推去发现数学规律,解决一些数学应用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在尝试中学,并从中体会创造的快乐,增强创新意识。

一、提供想象的空间,激发创新的潜能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一原理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行之有效并证明是正确的。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尤其需要凭借想象力在头脑里产生清晰的图像和模型。数学教学中采用的主要策略应是抓住时机、提供素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而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必须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例如:在初步认识“圆”的学习活动中,电脑上出现一个圆,让学生回答“我想到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回答:“像五分硬币”、“像衣服的纽扣”等正确或接近的答案后问:“还能从天上、地上举出不同的例子吗?在四人小组中说一说。”这样,学生便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像月饼”、“像月亮”、“像汽车的轮子”、“像生日蛋糕”等等。最后,提供网上的资料让学生浏览,使整个学习过程开拓到了课外的领域,让学生在多向的交流中融会、发展、沉淀,从而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将自己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创新机会

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掌握,学生已具备的各种能力也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常常创设情境以达到下列效果。

对策一: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我常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由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例如:学习了周长计算后,创设了如下情境(电脑上演示):在学校的“双手扮靓我的家”活动中,小力想为班里的奖状做一个框子镶起来,于是他用尺测量了奖状的长和宽,算出了周长,回家让爸爸按照周长20分米做好后拿到学校,结果却不合适。动画放到这以后,提问:为什么会不合适呢?学生愣了一下,顿时又像炸开了的锅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奖状可能是正方形,它的边长是5分米。”“长方形也可以,长可能是2分米,宽是8分米。”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周长相同的长方形,形状不一定相同。那么小力应该怎样告诉爸爸怎样做好框子才合适呢?从而让学生悟出知识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的道理。

对策二:让学生形成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集体的创新能力是极大的,小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都有限,不可能在这阶段有太多惊人的创造,但我们可以用“学术”的气氛去影响他们,就会为他们成年后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提供良好的基础。例如:用长9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纸最多能剪出几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电脑演示下列情况:

(配音)小红是这样想的:长9分米、宽4分米,纸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小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36里面有9个4,所以可以剪出9个正方形。可是经过实践剪不出9个。请四人小组议一议,为什么不能剪出呢?问题摆出来了,小组纷纷讨论,有的小组提出用“剪纸”去试裁;有的小组用画图的方法去设计;有的小组9块边长2分米的纸去拼图……经过大家亲自动手发现剪完8个以后剩下的纸面积虽然是4平方分米,但是它是长方形不是正方形,所以只能剪8个正方形。问题终于解决了。此时,同学们都很高兴。同时及时通过电脑演示引导学生从“旗店裁旗”联想到“制衣厂裁衣”、“工厂裁钢板”……进一步感到创新思维的价值。

三、提供操作的机会,丰富创新的途径

第4篇: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

全媒体诞生前,传统媒体皆依赖传播方式而存在。比如我们说《收获》,它就是一本杂志;说《人民日报》,显然指的是一份报纸;而CCTV毫无疑问是央视……如此而已,不一而足。

然而,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媒体与传播方式互依互存的关系被迅速打破,传统媒体不断地向新媒体延伸,而新媒体也在向传统媒体渗透。这种相互融合,导致新旧媒体界限模糊,传统的传播方式面临终结。报纸、电视、广播、视听设备、网络等新旧媒体之间实现无缝隙的流转和共享成为一大趋势。

在空前激烈的媒体变革中,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一个“各种传播方式全面融合”的“怪物”降临了,一个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各种表现形式并全方位立体化结合的全新传播模式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全媒体”诞生了。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

正如《纽约时报》公司董事长苏兹伯格所描述的那样,现在的“《纽约时报》是什么?如果你只回答是报纸,那么,你不能得满分,因为,今天的《纽约时报》,除了是报纸外,还是网站、电视台、广播电台,它们都是《纽约时报》”①。

苏兹伯格的话告诉我们,全媒体背景下的纸媒已经不能够再仅仅是一张纸媒,纸媒在全媒体背景下也必须向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的新传播形态转变。

全媒体背景下纸媒的应对法宝

全媒体时代不期而至。全媒体的大趋势给众多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怎样的冲击,面对风云激荡的变革大潮,众多传统媒体面临的是一个怎样危机四伏的局面,全媒体背景下的纸媒准备好了吗?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纸媒在这个新媒体风云激荡的年代里遭遇的一系列心理冲击和命运历程,看看众多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在这个激荡的时代下都曾经做出过怎样的反应。

客观地讲,新媒体出现以来,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形态,传统媒体可谓在不断地摸索着向新媒体靠拢。

让我们看一下纸媒这一串蹒跚前行的脚印: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发行电子版,这是中国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报》在人民大会堂开播演示,这是国内第一家正式在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子日报;当年12月《中国日报》网站开通,在中国开全国性日报办网站之先河;到了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推出,预示着中国传统媒体的中坚力量出击互联网。

不过,那时互联网的发展还不足以对传统媒体构成威胁。直到门户网站异军突起,并以传统媒体无法望其项背的时效性和信息量抢夺了很多原属于他们的读者群,多种新的媒体形态的纷纷到来和咄咄逼人,才开始让传统媒体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6年博客兴起,一时间大有“全民皆博”之势。是时,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网站,聚集了蜂拥而至的追随者,抢夺了纸媒不小的注意力和不少的广告资源。2009年“微博”又飞入寻常百姓家,火爆程度空前。

微博将改变媒体形态这一事实逐步被媒体人所认同。传统媒体最为发达的西方世界,不断传来纸媒记者失去工作的消息。一些世界知名的纸媒舍弃报纸而只出电子版的事实让纸媒从业者忐忑不安,一波波“报纸将死论”的预言潮水般袭来。

而在微博、博客将传统传媒市场领地搅得周天寒彻之时,随着3G发牌,移动互联网也向前迈进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大步。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急剧上升中。手机媒体作为继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的地位,已然稳固奠定。

面临多形态新兴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原有的商业模式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全球范围内的纸媒发行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下滑的趋势一直在加剧,尽管中国在这一点上有所不同,但仍有数据显示,新媒体广告的市场规模增长率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的增长率。于是,纸媒纷纷谋求与新媒体互动和交融,甚至主动向新媒体转型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几乎所有的纸媒都创办了自己的网站,希望自己作为纸媒的品牌影响力可以顺延、转移到新媒体上来。遗憾的是,成功的报业网站屈指可数,相当多的纸媒网站充其量不过是自己报纸的电子版而已,纸媒网站的影响力还无从谈起。

面对此种状况,人们不禁要问:全媒体背景下的纸媒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纸媒转型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全媒体背景下纸媒转型的优势

毋庸讳言,传统媒体在不期而至的新媒体面前难免有些许迷茫,甚或感到力不从心。但与其担惊受怕地寻思纸媒到底会不会死、什么时候会死的答案,倒不如首先去思考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有没有自己的优势,优势又到底是什么?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且我们理所应当对传统媒体应对全媒体的时代趋势充满信心。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说,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更具价值。他认为,优质资源是让传统媒体在注意力稀缺的激烈竞争中决胜的关键。②尽管尹鸿教授并未对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优质资源展开论述,但我们依然可以确定,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优质资源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优势内容。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优势内容是所有的新媒体都不具备的,而且是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不可能具备的法宝。

我们知道,内容为王,无论在任何时候,传媒世界里的这一法则都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变更的。无论媒体的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用户需要的第一是内容,第二是内容,第三还是内容。而且可以断言,用户需求的核心永远都是内容。传统媒体如此,新媒体同样如此,不同的媒体只是以不同的形态把内容呈现在不同的载体上,从而满足用户功能性的需求和情感性的体验而已。所以我们认为,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新媒体时代,优秀的内容价值永远高于一切。也就是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内容生产上传统媒体最具优势,传统媒体能够提供新媒体所不可能提供的优质内容,仅仅是这一点,就足以让纸媒昂起自己高傲的头颅,信心满满地应对未来。

其次是品牌优势。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同样是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传统媒体大都有悠久的经营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尤其是作为党的机关报的纸质媒体,天生的在受众中享有一定的信誉度、认可度,并由此产生很大的依赖性。而媒体品牌的可信度、依赖性,正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甚至是无价之宝。就此而言,纸质媒体的品牌优势,也是其他任何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纸媒拥有数十年的历史积淀,拥有独特的政治公信力,拥有自己的人文属性,这些都是新媒体难以望其项背的。

媒体尤其是作为党报的纸媒的权威性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比如,新媒体无论是微博还是网站或者手机报,报道了一则新闻,但受众总是会回过头来在纸质媒体上尤其是党报上求证其真实性,说它是阅读习惯也好,文化习惯也罢,或者仅仅是一种心理需求,但事实上受众的确有这样的需求。这起码说明纸媒尤其是党报的公信力在现在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都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纸媒的优势还可以说出一些,比如拥有一大批精英人才,报纸的采编队伍训练有素,在实战中得到千锤百炼等等,这些都是新媒体无法企及的。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采访权和新闻权仍将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手中,这也是纸媒特别是党报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全媒体时代报纸不会消亡。全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一定是最坏的时代。作为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来说,内容生产是最大的优势,品牌影响是最大的优势,公信力和权威性是最大的优势。纸媒作为传统媒体,有自己的媒体精英,有自己的媒体理念,有自己的理想和旗帜。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正是传统媒体未来的机会和生命力所在。

全媒体背景下纸媒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说,全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一定是最坏的时代;同样的,全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时代。纸媒的命运归根结底掌握在纸媒自己手中。

正如凤凰卫视董事长刘长乐所说,对处于激荡转型时期的传统媒体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被动地应付变化,还是站在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转危为机,主动地引领变化。③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纸媒只有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把内容的原创性、权威性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有机结合,完成从传统媒体向多元化全媒体的传播平台的华丽转身,才能实现从肉体到精神的涅和新生。

看看《纽约时报》吧。《纽约时报》的全媒体化转型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个具有150多年历史的报业巨人,1996年建立网站,而且当年实现盈利,如今已然成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网站。在它的网站页面上,你随便点击一张新闻图片,马上就可以链接到与此报道相关的数十张其他图片,还可以链接到相关的视频、相关的文字报道资料。传统纸媒经过脱胎换骨,已经变身为拥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网站、数据库和互动社区的全媒体平台。④

无独有偶,《今日美国》报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在《今日美国》,头版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标题。然后把记者采写、拍摄的更多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链接到网络上。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络版的链接路径,每个记者都可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把报纸上容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互相联动。这样,报纸稿件可以写短,版数可以减少,成本可以降低,效益可以提高,新闻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可以适应读者快节奏的阅读需求。⑤

《朝日新闻》也早已开始涉足电视、广播、网站甚至手机的新闻业务;台湾和香港的一些媒体也已向多媒体集团转型,其触角遍及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和互联网站。“复合型信息服务”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传统媒体纷纷在强化主业的同时,将资金、资源和人才投入到多媒体事业之中。业内人士将此举称为“不可逃避”的时代行为,是传统媒体面对全媒体时代生存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纽约时报》还是《今日美国》,抑或是《朝日新闻》,它们的实践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发展趋势――报业的全媒体化。其基本思路不外乎是将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等新闻在第一时间通过个人终端抵达个人用户,随后在报业网站上滚动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然后是报纸上的全面报道,最后是新闻事件的图文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

总之,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应该毫不犹疑、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去“趟新媒体的水”,学会做新媒体。因为读者和广告客户都在那里。

全媒体背景下的纸媒,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不管你是否已经开始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席卷而来的全媒体浪潮都是不可阻挡的。虽然纸媒目前的全媒体实验仍处在一个发展和尝试的阶段,但由于技术发展及媒介融合自身的不可预测性,它最终会是怎样的局面、它的发展速度如何、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仍需实践的进一步证实。但唯一可以确定无疑的是,如果纸媒不能乘势而上,就必将遭遇被淘汰的命运。无论你正视与否,生还是死,这个严峻的问题都等在那里。纸媒的命运应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注释:

①③④刘长乐:《做新媒体时代的弄潮儿》(Riding the Wave of the Omnimedia Era),2010年7月28日,凤凰网。

②尹鸿:《传播结构的变革与机遇》,《华语媒体高峰论坛――迎接全媒体时代》,2011年4月2日,人民网。

⑤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青年记者》,2011(3)。

参考文献:

1.朱夏炎:《死的是纸活的是报》,《新闻爱好者》,2007(8上)。

第5篇: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角色转变;路径

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现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手机APP,譬如社交软件或新闻软件、微博、抖音等,这些新兴信息媒介都对传统的媒体传播造成巨大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体的转型与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变。目前,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来说,顺应时展需求完成角色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要展现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新闻媒体行业快速发展。

一、媒体融合的概念

新闻媒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可以让人们了解身边的大事、趣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媒体宣传,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也要顺应时展趋势不断改变。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报纸期刊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为了促进新闻媒体行业的健康长久发展,应当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积极面对融媒体这一趋势,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变的优势

1.传统电视媒体优势。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与信息获取方面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不受人们的关注,但由于新媒体的信息来源以及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某些方面依然无法替代传统媒体。特别是微博、抖音等具有社交功能的手机软件,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人利用其散布谣言。因此,传统新闻媒体的自身优势不可小觑。

2.专业性优势。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专业性的优势,电视媒体信息内容均为新闻记者实地采集所得,呈现给人们的信息有多种形式,如图像、声音、文字等,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然而新媒体中信息来源与呈现方式具有随机性,任何平台甚至个人都可信息,也无法避免有人恶意散布信息,相比传统新闻媒体,新媒体为人们带来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虚假性或恶意性,在新闻专业性这一方面,新媒体无法与传统媒体相媲美。

3.公信力优势。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必须由记者实地核查,并由编辑整理后才可,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公信力,现阶段我国虽逐渐加强对网络的建设与净化,但网络虚假消息源源不断,非常混乱,谣言的发生使得人们对新媒体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因此受众对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信任度更高。相关调查显示,群众对重要信息的获取渠道依然是电视媒体或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这一优势为新旧媒体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受众优势。现阶段网络占据了人们大量时间,对大部分家庭来说,看电视是一个比较好的集体行为,电视新闻仍然是收视率排行在前的节目,在观看新闻的同时还能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相比每个人抱着手机自娱自乐,看电视这一行为更加适合家庭氛围。

三、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实现角色转变的路径

1.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自身的理论素养。新旧媒体的融合带给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新旧媒体的融合离不开网络科技,随着信息传递应用的增多,新闻媒体的业务范围也逐渐扩大。面对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能够轻松应对各种采访状况。新闻记者应当深入了解、掌握媒体融合的发展动态,针对媒体融合趋势对新闻进行编辑制作,发挥品牌效应。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信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熟练掌握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的发展特点,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技巧应当手到擒来,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计算机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还需了解、掌握受众的喜好,重点关注目标受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依照大数据信息改进完善新闻报道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在新闻中加入社会热点词汇或者适当的背景音效都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观众。

2.掌握和应用新媒体技术。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做到实地采访调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还需要掌握新闻专业之外的多门技术。现阶段我国新闻行业对记者进行测评时不仅要考量其业务能力,还包括图表制作能力、电脑应用熟练程度以及视频剪辑能力。新闻记者应当树立“一专多能”的目标,不断学习,使新闻报道内容更加生动、契合民情,促进新闻媒体信息更加全面、专业、权威、生动、时效性强。

3.学习和强化跨媒体写作技能。广播电视新闻播出时不仅要有实地拍摄、记者讲述画面等,还需要对新闻配以准确合适的文字说明,这样即使观看者无法听到声音,只看画面与字幕也可获取新闻所有信息,具有非常高的灵活度。目前电视新闻行业中的新闻稿件都具备一定的口语化特点,简单易懂。新闻记者应对各种媒体格式熟练掌握,有针对性地报道新闻。

四、结语

第6篇: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 纸质媒体;移动客户端;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184-02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的手机网民数已经高达5.91亿,占网民总数的93.5%,平均每人每天用手机上网时间达3.1小时。手机成为了连接人与互联网之间最直接、最便捷的终端渠道。在此大势之下,互联网把传统媒体赶进了一个新时代,媒体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以手机为终端的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面临着发行量下滑、广告额大跌、赢利能力减弱的严峻形势。2014年频频出现纸媒停刊或休刊的消息,传统纸媒前途堪忧的论断不断入耳。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纸媒只能坐等消亡。相反,如果发挥好自身优势,并充分结合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移动端上寻求契机,开发运营新闻客户端,完全可以柳暗花明,从而实现逆袭。

1 传统纸媒转型面临压力

曾经何时,传统纸媒是标准的“高富帅”,它们立足本土,发出舆论阵地的最强音,影响力巨大。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纸媒倍感生存压力。于是,各个纸媒争相开发运营客户端谋求转型。然而,地市级传统媒体要开发运营好客户端,将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面对国家和省级媒体的竞争。2014年,新闻客户端“国家队”“省级队”密集亮相。6月11日,“新华社”总客户端正式上线;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6月20日,山东大众报业集团的“山东24小时”上线……而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客户端,如网易、腾讯、搜狐、凤凰新闻等,其发展势头亦是非常迅猛,在移动终端上“独领”。地市级传统媒体运营客户端在推广和运营上都将面临着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客户端的挑战。

其次,地市级传统媒体运营客户端还面临着来自本地自媒体的竞争。由于自媒体的准入门槛低、操作相对简单等,近两年来,每个城市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由于这些平台的运营者经营思路清晰、灵活应变快、不受体制羁绊等原因,他们往往都做得风生水起,并且迅速受到了当地网民的青睐。

无论是中央、省级媒体,还是地方自媒体,大都都想在移动终端上分得一杯羹,为争夺地方用户和市场竭尽全力。在这种情况下,地市级传统媒体要运营移动客户端,必将面临着来自以上双重挤压。要想冲出重围,做大做强,并非一件易事。

2 立足优势借助移动终端求转型

尽管传统纸媒处境不佳,生存空间也被其他媒体一再侵占。但地市级传统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地市级传统媒体相较于中央、省级媒体以及全国性的门户网站,在运营移动端上,虽然没有强大的新闻资源以及影响力,但地市级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地域优势;相较于本地自媒体,传统媒体的灵活性上不如自媒体,但它却有其特有的媒体优势等。因此,在媒体融合的大形势下,地市级传统媒体发力移动客户端,如果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找好着力点,必将大有作为。

第一,着眼于内容建设,利用人才和平台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新闻延伸产品。

一是要做好本地新闻的挖掘和深加工。在移动端的运营中,传统媒体要利用这种优势,充分挖掘本地新闻素材,做精做足适合本地受众的新闻产品,让用户获得在其他的移动终端上得不到的新闻和资讯。同时,运营者也要意识到,移动终端新闻的,不能仅仅是把传统媒体的新闻搬运到移动端上,而是要发挥好传统媒体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把传统媒体原创的内容、权威的信息向新兴媒体延伸,充分做好二次加工,多生产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的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只有让自己的原生内容成为亮点,传统媒体的移动端才能独占鳌头,以其独特的新闻资讯吸引住本地用户。

二是要做好新闻的延伸产品。运营者要认识到,“内容为王”并不是“新闻为王”,新闻已经不再是新媒体的全部,也不再是受众所需要的全部。由于用户获取新闻的渠道在改变,用户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运营者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正确树立新媒体时代的内容观,正确面对受众阅读习惯改变、阅读平台逐渐转移、新闻分发渠道变得日益重要等现实挑战,放弃单纯新新闻、传递资讯的功能,而要以自身的新闻为素材,深挖更多的延伸产品。

第二,着眼于本土优势,做好跨界融合,做出接地气、有个性的移动端。

虽然说网络时代地域观念不再明显,但是要做好一款立足本土的移动端,实施本土化战略仍然是关键,这也是地市级传统媒体的移动客户端业务发展的基础。

作为土生土长、最熟悉当地“地形”的传统媒体,对于市场与受众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因此,在移动端业务的发展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地缘优势,贯彻本土化理念,深化本土化服务,以广告主需求和用户需求为立足点进行定位,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用户入手,走地缘亲和路线,真正打造出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移动端内容,增强互动性,提升对本土用户的亲和力。

除了要提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新闻内容之外,移动客户端还有利用自身对资源的掌握和对市场的了解,做好跨界融合。经营者要将本地用户最热切需要的实用信息,如美食、求职招聘、购房租房、房市车市等,按照自身定位及发展需要,有选择地移植到移动端。

第三,着眼于报网融合,打破界限,抱团“取暖”,形成发展合力。

一是整合。在报网融合的过程中,整合内部资、调整媒体机构几乎是所有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走出的第一步。如2014年7月1日,萧山日报完成机构重置;12月1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央编辑部正式运作;12月10日,徐州日报全媒体中心正式成立等等。

这些传统媒体通过结构性调整,整合内部资源,构筑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需要的全媒体平台。他们把报纸、网站、移动媒体等等自身拥有的各种产品进行调整,把资源向优势平台集中,放大规模效应,减少同质同构恶性竞争,培育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移动端平台。

二是互通。淡化报网界限,实现传统媒体与移动端的互相通联,如在报纸上增强报网互动元素,开辟相对固定的区域作为报网互动栏目,突出体现客户端等元素;在报纸版面空间充分的情况下,导读移动端的亮点新闻,或者将移动端的内容制作成二维码,在报纸上导引,实现报纸网络的读者互相影响和引入,方便读者扫码阅读,并形成阅读习惯。如《南方日报》封面版上设置有二维码导读,把读者“扫”成用户,把一般新闻“扫”成在线体验。而他们在报纸版面上强化与移动端产品的互动,将“报”与“网”切实统一起来考虑,哪些适合在报纸上做,哪些可以转到移动端,哪些可以报网同时进行,哪些移动端互动产品可以在报上做恰当的再造,要有明晰的分工,从而打通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通道。

地市级传统媒体积极应对移动终端的冲击,开设移动客户端,打造本地区新闻资讯及便民服务移动门户,是顺势而为,更是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的必然。传统媒体运营移动客户端,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好着力点,凭借多年积累起来的权威影响力等各种优势和便利,为移动客户端提供最有效的支撑,而移动客户端则要运用其新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为传统媒体反哺,二者实现共同发展,从而为地市级传统媒体找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第7篇: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挑战;应对策略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并了解时事资讯,而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新闻的冲击非常大,对于电视新闻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电视新闻人要面对这些挑战,提升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并有效促进电视新闻的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一)时效性受到挑战

与新媒体相比,电视媒体最大的缺点就是时效性滞后。W络新闻的传播能够及时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且网络媒体能够使用滚动新闻传播方式不断更新,进一步提升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而电视新闻的播出则需要通过采集信息、编辑信息等众多环节,而且受到播出时间的局限,导致其经常比网络信息得晚。

(二)对受众的影响力受到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出现,既扩大了媒体的数量,还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互动联系起来。比如,针对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港爆炸事件,电视新闻仅仅对其进行了播报;而网民则通过微博、直播、评论等多种方式,在第一时间对事件的状况以及伤员状况进行了报道,这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短板。因此,电视媒体在对受众影响力上遇到了挑战。并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大部分受众难以在固定时间看新闻,人们更加倾向于节省时间,通过网络或手机浏览新闻。

(三)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受到挑战

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电视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有着很大的优势,不但对人们信息接收的心理需求有所满足,并通过自身的个性化传播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但是电视新闻的个性化服务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针对玉树地震发生时的救人事件,很多明星通过微博在第一时间发出声明,一定要帮助他们这群兄弟姐妹,网上的跟帖不断增加。但是电视新闻在传播这一信息的时候,却没有引来如此巨大的反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电视新闻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无法实现即时互动,不能及时将群众的诉求体现出来。低门槛的准入制,让网络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在这一点上,电视媒体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目前新媒体无法企及的。

二、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应对策略

(一)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话语权

当下,新媒体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电视媒体只有不断总结其短处,并扬长避短,积累丰富的经验,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将电视新闻行业提升起来。同时,电视新闻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其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并且在各部门协作方面也有了较好的经验,我们应该要对这些优势加以继承,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将电视新闻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升工作效率,有效保证电视新闻工作的质量,使其能够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加大,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重视。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舆论监督职责,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稳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应建立起自身的话语权,增加群众的认可度,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还能够带来相关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二)强化与网络平台的合作

当前,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所以,电视新闻机构要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电视新闻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播放,这对于提升新闻传播速度与广度都非常有益;同时,电视媒体建立自身的网站,微博、微信、APP,将播报的新闻内容上传,这样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另外,电视新闻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与观众的实时沟通,有效地听取群众意见,并和观众做好互动,将舆论引导作用发挥得更好。

(三)提升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如何提升其时效性,并将自身的价值体现出来,这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电视新闻的价值在于报道的及时性、权威性,对事件的报道时间和其发生的时间越近,那么其体现的价值就越大。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相比于网络媒体,更能够将其特点以及优势体现出来。现场直播的现场感强,尤其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能够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并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如果要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就需要不断地拓宽新闻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实现多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四)提升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新闻记者是多面手。对于不断变化的事物,电视新闻记者要与时俱进,使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记者要学习网络传播的相关理论,掌握相关的新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

结语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已经非常依赖网络平台和手机。新媒体相较电视新闻平台,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就使得电视媒体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作为电视新闻人需要正视这些挑战,并找寻解决策略,提升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以有效促进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山丹,赵阳.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4):50.

[2]刘彦. 论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J].赤子,2015(08).

[3]王子菲.论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J].商,2016(31):205.

第8篇: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

编者按:当下,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正在全面改变媒介生态环境,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所面临生存环境的变化尤为巨大。近年来,广播媒体积极改变发展战略,从机制体制、平台融合、产业运营方面进行调整应对,但是在调整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困惑。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暨南大学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广播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1日在广州召开,研讨会主题是“新媒体时代中国广播创新与发展”。来自全国范围内各高等院校以及广播电台的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与会者结合理论和自身实践探讨了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融合策略,认为新媒体不会取代广播媒体,广播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发掘潜力,从内容、技术和观念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广播面对来自国外广播和国内多种新兴媒体挑战的竞争压力,如何在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突破制约广播发展的多个瓶颈,开创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是摆在中国当代广播人面前的时代命题。广播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如何进一步发掘自身优势,如何在合作的过程中既能发挥维护广播的既有地位、保持广播的内核,又能实现共赢,都是传统广播媒体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专家学者从广播的理论研究、本质和发展认识、产业链重组以及广播媒介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当前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的双重困境。

新媒体为广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加多样化的传输渠道,但内容依然是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内容为王”的口号在新媒体时代依然需要秉承。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发展的需要和受众的传媒产品消费习惯的变化,广播在内容生产与传播方面有必要创新。但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渠道不断增加,如何在信息泛滥时代做出特色内容,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正确处理技术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从广播自身主体优势出发结合内容创新实现跨越,成为学界和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以上话题都可以在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中收纳的文章中看到一二,我们将其收纳于此的目的也是为大家开阔思路提供借鉴。

第9篇: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 分众化传播 新闻教育 改革 适应

随着媒体市场的日益细分和与此相对应的媒体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21世纪的大众传媒已进入一个分众化传播的时代。分众化的传媒越来越需要对某一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传媒工作者。传统新闻教育培养的粗放型新闻人才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新闻媒体开始从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招收毕业生,而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在有限的媒体就业市场中,逐步丧失了专业优势和就业空间。

固然。保持自身的学术坚守,是新闻教育不可迷失的专业发展方向,但是,正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系主任帕克斯教授所说:如果新闻系学生在媒体行业中的整体竞争力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那就说明新闻教学和课程结构出了毛病。虽然当前的中国新闻教育还未出现在媒体行业中的整体竞争力不足的状况,但是,新闻教育培养的人才如果与市场需求日益脱节,那么,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保持媒体需求与新闻教育自身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应该是传统新闻教育必须作出的反应。毕竟,培养新闻人才,始终是新闻教育需要坚守的方向和宗旨,也是社会发展需要新闻教育的根本原因。

一、分众化传播时代的大众传媒

借鉴国外的媒介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的受众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大众受众时代、细分受众时代、适位受众时代和一对一受众时代。不同的受众时代需要不同的媒介和节目形式与之相对应。目前的中国受众,正处于由大众受众时代向细分受众时代过渡的阶段,媒介从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服务,制作大众化的节目,向对受众有针对性的传播。制作专业化的节目过渡,因而有了都市报的出现、报纸专业化、电视频道专业化等媒介实践的大力推进。大众传媒的发展进入到分众化传播的时代,其表现形式是,媒介市场日益细分,专业化的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如财经类的《21世纪经济报道》、体育类的《体坛周报》、《足球》等等,以及数字电视提供的卫生健康、围棋、靓妆、旅游、时尚等频道的分众化节目。即使依然在进行大众化传播的传媒,其部分节目或栏目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深度也越来越专业化,如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的经济、法制类节目。专业化媒体对于专业化传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对应,新闻教育也必须适应分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作出相应调整。

二、当前新闻教育的反思

目前的新闻教育规模可谓庞大。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60多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人,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达3万多人。然而,新闻媒体并没有因为新闻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大量招收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为了维持媒体报道、经营等各项工作的运转,也为了调整传媒业发展若干年来积累的人才结构单一的状况,媒体逐渐对于相对单一的采、编、播为主的人才失去了兴趣,而越来越倾向于选用兼具节目策划经营、宣传销售、制片管理、市场运作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即使在新闻报道领域,具有经济、法制、体育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也更受青睐。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则因为知识结构的不匹配而丧失了竞争优势。这无疑暴露出当前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的问题。新闻教育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放任这种状况持续发展,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动局面。因而,有必要对当前的新闻教育作出理性反思。

1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专业讲授的多是一些新闻传播的采、写、编、评等基础理论课程,专业面较窄,传授的技能也偏少,而且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某些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费缺乏等,致使一些学科设置不合理。课程开设不齐全。这不仅不能培养出复合型新闻人才,对于专业化的媒体急需的特色鲜明的“专才式”复合型新闻人才更是无能为力。

即使是对于新闻传播的采、写、编、评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某高校回答学生提问时多次指出,你这个问题属学院派问题。与业界差距太远。原新华社高级记者、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也尖锐地指出:“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人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许多媒体也普遍感到,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写小而浅的东西还可以,写大而深的报道则不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李响先生更是认为,有些学新闻的学生写的东西空而泛,往往不得要领;甚至一条简单的口播导语都需要编辑修改多遍。

知识结构单一、人才培养口径过专过窄、缺乏实践能力,是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

2 通识教育与传播学的引入与新闻专业教育的矛盾。

通识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具备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空间。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大一、大二开展了通识教育,但绝大部分高校并未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真正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与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的,它是不同院系学科的共同基础课,这样之后的专业教育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更为深入的讲授。但是,我们的通识教育却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太紧密。而通识课程必须在大一、大二完成。新闻学院的专业课都顺延到高年级才能开设。而且必须从基础课程讲起,客观上造成通识教育挤占了专业教育的时间。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新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传播学的课程也越来越多地挤占了新闻学的领地。虽然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把关人”理论等对新闻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两者的培养目标、学习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传统新闻学以培养合格的新闻从业者、以为大众“守望”这个复杂变动的世界为目标。而传播学则重视理论研究。它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广告、公共关系等等,因此传播学服务的最终目标不是广大公众,而是各种利益集团,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新闻媒体的需要。因此,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两者兼顾势必会产生一些矛盾。

3 实践平台的不足,使学生无法培养新闻专业优势。

新闻专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利用校内校外的新闻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形成新闻专业优势。是实践教育的重点所在。但是,由于近年来的新闻专业大规模扩招。媒体能够提供的

实践平台有限,而新闻院校自身提供的实践平台受到资金投入等限制,在质量与数量上都与媒体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由于传统新闻教学模式中对于实验课安排的学时较少,学生只能基本或勉强了解实验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无法充分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妨碍了专业优势的培养和形成。

4 师资结构亟待调整和完善。

调整课程结构,提升教学内容,充分开掘和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等,都需要新闻专业的教师自身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量新闻专业的教师是从中文等学科转向而来,几乎没有新闻从业的经历,与媒体接触也比较少,不了解业界的最新动向与需求。这类教师讲授史论类的课程尚可,一涉及新闻实务课程,难免纸上谈兵。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在人才引进上着重学历层次,不少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了新闻教育的第一线,但大部分高学历人才从学校到学校的单纯受教育经历,也使他们对于新闻实务课缺乏领悟,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与新闻教育长期缺乏有效的互动,媒体在新闻教育中的作用长期缺位,也是形成目前新闻教学对于新闻业界实践犹如隔岸观火的原因。

三、分众化传播时代新闻教育的调整

1 完善课程结构,提升教学内容,培养分众化传播时代的媒体人才。

当前新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分众化传播时代新闻媒体的实践要求,这是新闻教育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课程安排上作出调整,着眼于专业型复合人才的培养。这也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各高校新闻教育同质化的问题。

具体来说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根据学校的资源优势,合理定位本学院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如财经类大学的新闻院系,可以依靠本校的财经类教学资源优势,通过鼓励学生多选外系的课程,或者攻读双学位等方式,培养具有比较丰富的财经知识的媒体人才。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有这方面的实践,如财经类大学依托经贸专业的资源优势开设财经新闻专业,政法类大学利用法律专业的资源优势开设法制新闻专业。外语类大学利用外语优势开设国际新闻专业,体育类院校利用体育专业资源优势开设体育新闻专业等等。这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各高校新闻教育同质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是落实真正的通识教育,即能够与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的通识教育。新闻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社会及人类境况的透彻把握和深刻领悟,以及由此生发的一种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进而将其内化为专业方面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它需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整合才能共同促成。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担任爱荷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时,就将新闻学设置于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土壤之上,开设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内容的课程。这也是新闻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向。

第三是适应分众化传播时代的需要,提供专业化的模块教育。当前,媒体对于既熟悉报道领域又精通新闻业务的人才的需求相当迫切,在这类复合型人才缺失的情况下,他们宁可要熟悉报道领域知识的人才,所以才会出现“媒体不招新闻专业学生”的现象。学校是否可以考虑在精简新闻专业课程的同时,给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喜爱的报道方向(或报道领域),提供各种相应的选修模块,进行跨学科培养。这种跨学科培养也是美国高校新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如纽约大学的新闻专业下面分出了纽约都市报道、美国国家报道、文化报道和文学批评、金融与经济报道、科技、医疗与环境报道等许多具体的报道方向,他们还和国际事务研究学院合办了拉美与加勒比国际形势报道、法国国际形势报道和近东国际形势报道三个方向的报道专业,以为各类不同需求的媒体输送精通报道领域的新闻人才。这种做法给已进入分众化传播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提供了借鉴。

2 与新闻媒体建立长期有效的良性互动。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普遍有一种看法,就是新闻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新闻实践,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令人眼花缭乱的节目形态、不拘一格的写作形式、变化无常的媒介市场,都让一些教科书望尘莫及,无法跟上。高校的新闻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媒体实践远远脱节。于是媒体对于高校不屑一顾,而高校则对于变化中的媒体不知所措。

新闻教育固然始终要有自身的坚守,不应该跟着媒体亦步亦趋,但是,如果新闻学院培养的不是适应媒体需求的人才,又如何才能达成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应对学生就业率等事关新闻专业生存发展的考核呢?所以,与新闻媒体建立长期有效的良性互动,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是高校应该做的事情。这种互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高校教师多与媒体接触,甚至参与媒体实践,以保持专业灵敏度和前沿性,这是走出去的做法;直接从媒体引进高层次人才,如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邵华泽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资深报人范敬宜受聘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届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也先后聘请业界名记者高钢和新闻官员赵启正担任院长职务等,这是引进来的做法:更多的是,要适应分众化传播时代的需要。就像提供模块教育那样。多提供模块讲座,从业界聘请某些领域的高端人才走进校园办系列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确立专业发展方向。

3 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优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