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范文

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第1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建设;数据库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工作逐渐融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它使博物馆的结构与实现博物馆职能的方式发生变化,也使从事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知识结构方面发生根本变化,对博物馆的工作来说具有时代挑战性。

博物馆信息化,是指现行的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门和一切职能都能够利用电脑成为日常工具,并且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一个网络平台,从而加速现代化进程。其实质就是尽可能地保存与发掘文物的所有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以及对文物所蕴涵的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发掘和交流。近几年来,各地博物馆普遍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电脑安全监控系统,或在编制上设立了专业的部门,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我国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正在切切实实地向前迈进。以下是笔者对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些认与思考:

1 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建立起藏品信息数据库

文物作为古代文化的信息载体,所包含的信息是全方位的。博物馆信息化必须把文物所有蕴涵的各个层次的信息尽可能地发掘出来进行数值化,藏品数据库的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传统的藏品档案管理无一不是人工手写记录,工作繁琐、效率不高,查阅起来也极其不便。因此,必须利用藏品管理软件这种信息技术手段来管理藏品,替代传统藏品卡片式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藏品信息管理力度。其优势:首先对藏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便于完善。其次方便快捷。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件藏品的具体情况,可按其名称、时代、质地等任意指标项或任意组合项来检索,瞬间便可完成。包括影像在内的各项指标数据一览无余,当然这是建立在藏品信息充分采集的基础之上。另外在对具有相同指标项的不同藏品进行横向比较上也是非常简便的,例如展览陈列需要某件明代的陶瓷器,我们只要按照时代和质地组合检索就能迅速找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器物,并进行比较、挑选,省去了以往进库房逐一比对查找的麻烦。再次,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可实现藏品信息的资源共享,使查阅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查找所需资料,大大发掘了藏品信息的利用价值,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要达到藏品资源共享,还要解决各博物馆在长期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中,所形成的自己不同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这一矛盾。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中,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各博物馆内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进行藏品数据库建设时,允许各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档案登记情况自主定义,便于藏品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更新。各博物馆的局域网、Internet网站均是相对独立运作,即使是未建成局域网的博物馆也可通过计算机来建设、维护藏品管理信息和本馆的网站,各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形成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需要某物件数据时,依靠这个信息平台,通过对数据筛选分析,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符合要求的相同类型的数据,再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技术,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2 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的利弊

在博物馆需求扩展和技术的推动之下,实体博物馆进入了技术竞争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都属于实体博物馆,是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工作,主要着重点在信息化的“化”字上,即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展示、研究各类文物信息。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实体博物馆十分重视其安全,以求最大限度保持藏品原状,尽可能减少藏品的自然、人为损坏,实现长久保存。藏品保管过程中信息的采集主要包括两大类:1.文字描述类。例如:名称、时代、地点、质地、外形尺寸、流传经过、所属关系、用途、保存情况、评价、征集者和征集时间等等。2.影像信息类。其手段包括拍照、摄像、平面扫描、三位立体扫描等等。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学术、管理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原始的信息保管工作完全依靠人工,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博物馆的效率和对资料的有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和利用。而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可以以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在数字载体上,借助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途径,来弥补文物实体因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经常更换或展出的缺陷,这样可大大减少藏品受损坏的风险,有利于文物的保护,而且还可将工作人员从繁琐重复的资料誊抄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中去。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管理者能轻松地查到藏品及相关资料存放的具置,在数秒钟之内就完成过去整个部门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为研究人员营造出一个开放、便利的环境,更充分地利用藏品资源。

数字化博物馆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优势显而易见,但永远无法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虚拟博物馆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但并不能代替实体博物馆的存在。因此,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是相辅相成的,是不能完全相互取代的。总之,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将打破博物馆之间的壁垒,实现文物资源的全人类共享。

3 人才的培养和博物馆的应对措施

博物馆信息化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主要是文物、考古和计算机三个方面,缺一环而不成。所以在引进外界高端技术人员的同时,主要还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来开展信息化建设,不仅可节约大量经费,还可锻炼人员,培养一批横跨文物、考古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随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正在陷入人才匮乏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要积极采取以应对措施:一是要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行提供硬件设备及其所应用到的软件的合理配备,这是实行信息化建设的先决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二是每个文博工作者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新的思想意识,应该具有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真正提到博物馆的议事日程中,并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加以实施,使博物馆的工作更加科学化,正规化、合理化。三是加强藏品信息库的更新维护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在藏品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遵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制定统一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服务等标准,提高藏品信息的兼容性及共享性。

总之,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博物馆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框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进程,真正做到传承文明。

第2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范文

高校人事档案以教职员工姓名为特征组成专卷,是高校“知人、用人”的重要依据。高校人事档案工作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人员流动的增强,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高校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亟需一个灵活机动的管理模式出现。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给人事档案的改革提供了技术保障。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对人事档案的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高校人事档案发展趋势

高校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人才流动的提高,需要高校实行更加灵活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传统的高校人事制度进行改革。高校的用人制度不断发生变化,逐步实行聘用合同制,并且产生了人事、劳务派遣等多种聘用制度。灵活的聘用制度导致各类人员的转行、调离、跳槽、下岗、自费出国留学等日益频繁,也使得传统的“人档不分、档随人走”的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于学校的人事管理和人才合理开发流动。封闭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阻碍了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影响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其结果是在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不断开放的条件下,人事档案越来越不受重视[1]。据新华网的信息,2002年全国实现工作流动的人才中约有20%,即60多万人未携带人事档案。可见封闭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跟不上社会改革发展的步伐。

另一方面,高校编制制度、用人制度、绩效工资改革制度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为档案管理增加了巨大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及时全面的收集人事材料,进一步提高效率、提高人事信息管理的时效性。

为适应这些转变,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应寻求更高效的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真正成为开发高校人力资源的信息基地。

二、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利用现状

(一)重建、遗弃档案现象严重

人才的竞争加剧了高校职工的频繁流动,为了留住人才,有的学校采取扣留职工人事档案成为高校阻止职工跳槽的手段。然而,有的高校为了实现引进人才的目的,针对此现象,承诺可以“重建档案”。这样的行为严重导致了“一人多档”“、有档无人”、“管档与管人不统一”的社会现象,违背了人事档案管理原则,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职工的素质和相关信息。有的学校各类人员在离职、跳槽、调离、升职等的变化过程中,无法较好地处理个人人事档案的异地转移、调档、存档,造成了许多人“弃档”,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人事档案管理方式陈旧

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所规定的各种标准主要是以实体管理为主,着眼点在档案的完全、整齐。档案管理工作中大量简单重复性劳动是使案卷外表整齐划一规范,而对人事档案内在的完整、准确、动态管理、立体掌握收效甚微。人事档案中的个人档案仅包含履历、自传、鉴定考核、学历职称、政审、党团、奖励、处分、工资和任免其它等十大类,不能在档案中全面、客观地反映个人的基本情况。档案人员常年忙于材料的整理、装卷,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开发案卷的内在信息价值。档案的检索方式是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各分类目录从中找出需查阅的档案记录来,再根据目录中的记录到档案库房中查找实体档案,工作量大,效率很低。

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查阅所需档案时都是到档案室进行现场翻阅,从中摘录相关信息或复印相关内容。人事档案利用率很高,在工作中需要经常多次查询有关人员的信息,有人事争议或其它需审核内容的档案其翻阅次数更多,尤其是每年的调资、职称评定等。对同一样的信息经常有重复查阅,这样不仅浪费人力、时间,影响效率,也增加了对实体档案纸质的损坏。

(三)人事档案管理者素质尚待提高

一方面,社会、单位、个人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档案法制意识的淡薄,所以,依法治档工作不力,对人事档案信息服务于学校的决策力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没有基本的专业技能,对于人事档案的归档、建档、管档和人事档案信息化等工作缺乏责任心,导致档案标准不规范,工作中漏洞百出。

三、信息化对高校人事档案发展趋势的影响

(一)符合高校人事改革的要求

人员实行信息管理后可代替人事档案的实体管理,人事档案交至人才服务机构专门管理,高校工作人员工作变动,他们的人事档案关系转递是不受影响的。高校招聘人才时只需招聘部门通过人才网络平台,从人才服务机构信息网上复制下载所需专业人才基本的情况并进行保存即可。可以减少高校在聘用人员时因无人事档案可查询而带来的工作不便。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入普及,高校可以直接从网上查询获得个人的基本信息,这样高校在聘用人员期间,员工的表现可以汇总为数据发送或传输到聘用人员信息管理中心,既健全了聘用人员的人事信息,也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监督,同时,也有利于聘用制,模式下高校对各类所需人才的选拔与管理[2]。

(二)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不断提高

人事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一次录入的数据就能被多次利用,并能够在人事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建立通用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用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及时的查询,检索查询变得非常方便。人员的信息就都可以从数据库中获得,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与原始纸质材料的接触,使人事档案原件的利用率降低了,人事档案原始材料也相应地减少了人为磨损,这既有利于人事档案纸质载体的保护,又有效地延长人事档案材料的寿命[2]。另一方面,在进行人事档案工作的各项数据统计时,无需再搞人工测算,网络信息技术就可以使人事档案的信息得到更好地利用,这也为组织人事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快捷更准确地为高校决策机构提供了依据。

(三)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员可以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获得解脱,减少了管理员在库房中逗留的时间,节约了手工工作时间,这不仅有益于管理员的身心健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信息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微缩技术、声像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讯技术等陆续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原来的那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专业知识与技能已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加紧充电,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具备运用新设备和开发信息能力,适应日新月异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开发利用数字化和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果,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范文

一、以统一全局认识为出发点,着力更新传统观念,实现“三个统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部分民警甚至个别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为此,该局把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会议、培训、考察等途径,自上而下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切实把全体民警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上来。

主要做到了“三个统一”:

一是统一党委班子的思想认识。局党委班子始终把信息化建设置于突出位置,经常在党委会、办公会等重大会议上专题讨论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了大量的理论调研活动,在思想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向科技要警力,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力推进。

二是统一中层领导的思想认识。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开展,局党委响亮地提出了“不会计算机的领导将会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的民警将会失去工作岗位”的口号,要求中层领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带头应用信息系统,带头参与信息系统的优化完善。

三是统一广大民警的思想认识。县局以集中培训、会议座谈等方式和手段,积极引导广大民警充分认识公安信息化是公安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教育和鼓励民警积极接受新事物。

二、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全力夯实基层基础,狠抓“三项工作”

一是狠抓基础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缺少硬件,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源。因此,该局大力加强了对基础硬件的建设,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新购电脑60台,下发到基层科所队。目前,该局百名民警的计算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

二是狠抓信息采集录入。信息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也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根本。该局按照“准确采集,录入规范”的原则,狠抓各单位在新刑侦综合系统、网络执法与监督系统的录入,落实信息录入责任,确保做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应用。与此同时,oa办公系统也广泛的在全局民警中使用,除了发文和收发电子邮件外,还不少民警开始通过oa撰写工作日志。

三是狠抓系统软件研发。为了迅速构建信息化软件平台,该局隆古派出所、环城派出所通过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际,研发出“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人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实现了责任区民警人口管理、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突破了困扰公安多年的人口管理瓶颈,走出了一条具有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

三、以开展全警培训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应用能力,做到“三个增强”

推进信息化,应用是灵魂,也是动力。为了提高全体民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该局以“三基”建设为契机,按照“五会”的要求,大力加强民警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训练。主要实现了“三个增强”:

一是因势利导,增强民警学习的自觉性。

该局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和日常实战应用考核、组织信息化应用比武竞赛等办法,将信息化应用学习培训融入日常警务工作中去。与此同时,该局还规定将计算机考核结果直接与年终的评先评优挂钩,引导和促使全局民警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去学电脑用电脑,切实提高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信息化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是因地制宜,增强民警学习的便捷性。为了便于民警学习,县局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将白天用于培训的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中心,在每周一至周五的夜晚19时至21日对民警开放,以发挥信息化培训中心的最大效益。

三是因材施教,增强民警操作的熟练性。信息办根据市局信息化考核细则和信息化实际操作应用,组织专人编写了《信息化建设操作详解》、《oa办公系统应用手册》等教材,通过媒体教学指导民警学习操作。通过此举极大的提高了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操作技能。在4月17日的市局抽考中,该局民警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截止目前,该局已经完成了10期的培训工作,实现了民警的全员培训。接下来,该局将针对民警的计算机水平再举办几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

四、以完善警务保障为支撑点,规范日常工作制度,落实“三个保障”

信息化建设旨在促进公安工作,提升公安工作管理水平,没有强有力的保障,信息化建设或停滞不前,功能弱化;或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为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该局主要落实了“三个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组织保障。局党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副政委、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武景成经常深入培训现场察看、询问、指导工作。所有党委成员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遇事必想,逢会必讲,下基层必问,主动与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沟通,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建设进程的平稳推进。

二是跟踪督导,落实制度保障。为了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县局从信息采集、录入、维护、使用、管理等环节入手,制定出台相应的制度,并通过加强日常应用情况的跟踪检查督导,强势推进,强行入轨,督促广大民警共同维护好,运用好平台。

三是强化维护,落实技术保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系统冲突、网络不畅等技术性瓶颈,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建立了信息化建设技术保障体系,通过网上释疑解惑,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展铺平了道路。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公安工作现代化的突破口,是新形势下推动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是解决警力不足,提升警务效能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县公安局自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来,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统一全局认识为出发点,着力更新传统观念,实现“三个统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部分民警甚至个别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为此,该局把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会议、培训、考察等途径,自上而下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切实把全体民警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上来。

主要做到了“三个统一”:

一是统一党委班子的思想认识。局党委班子始终把信息化建设置于突出位置,经常在党委会、办公会等重大会议上专题讨论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了大量的理论调研活动,在思想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向科技要警力,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力推进。

二是统一中层领导的思想认识。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开展,局党委响亮地提出了“不会计算机的领导将会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的民警将会失去工作岗位”的口号,要求中层领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带头应用信息系统,带头参与信息系统的优化完善。

三是统一广大民警的思想认识。县局以集中培训、会议座谈等方式和手段,积极引导广大民警充分认识公安信息化是公安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教育和鼓励民警积极接受新事物。

二、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全力夯实基层基础,狠抓“三项工作”

一是狠抓基础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缺少硬件,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源。因此,该局大力加强了对基础硬件的建设,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新购电脑60台,下发到基层科所队。目前,该局百名民警的计算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

二是狠抓信息采集录入。信息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也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根本。该局按照“准确采集,录入规范”的原则,狠抓各单位在新刑侦综合系统、网络执法与监督系统的录入,落实信息录入责任,确保做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应用。与此同时,oa办公系统也广泛的在全局民警中使用,除了发文和收发电子邮件外,还不少民警开始通过oa撰写工作日志。

三是狠抓系统软件研发。为了迅速构建信息化软件平台,该局隆古派出所、环城派出所通过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际,研发出“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人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实现了责任区民警人口管理、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突破了困扰公安多年的人口管理瓶颈,走出了一条具有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

三、以开展全警培训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应用能力,做到“三个增强”

推进信息化,应用是灵魂,也是动力。为了提高全体民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该局以“三基”建设为契机,按照“五会”的要求,大力加强民警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训练。主要实现了“三个增强”:

一是因势利导,增强民警学习的自觉性。

该局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和日常实战应用考核、组织信息化应用比武竞赛等办法,将信息化应用学习培训融入日常警务工作中去。与此同时,该局还规定将计算机考核结果直接与年终的评先评优挂钩,引导和促使全局民警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去学电脑用电脑,切实提高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信息化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是因地制宜,增强民警学习的便捷性。为了便于民警学习,县局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将白天用于培训的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中心,在每周一至周五的夜晚19时至21日对民警开放,以发挥信息化培训中心的最大效益。

三是因材施教,增强民警操作的熟练性。信息办根据市局信息化考核细则和信息化实际操作应用,组织专人编写了《信息化建设操作详解》、《oa办公系统应用手册》等教材,通过媒体教学指导民警学习操作。通过此举极大的提高了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操作技能。在4月17日的市局抽考中,该局民警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截止目前,该局已经完成了10期的培训工作,实现了民警的全员培训。接下来,该局将针对民警的计算机水平再举办几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

四、以完善警务保障为支撑点,规范日常工作制度,落实“三个保障”

信息化建设旨在促进公安工作,提升公安工作管理水平,没有强有力的保障,信息化建设或停滞不前,功能弱化;或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为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该局主要落实了“三个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组织保障。局党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副政委、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武景成经常深入培训现场察看、询问、指导工作。所有党委成员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遇事必想,逢会必讲,下基层必问,主动与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沟通,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建设进程的平稳推进。

第4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范文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对我国不同部门的建设工作产生了特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各个地区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农业管理局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对会计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探索,进而在解决当前管理问题的基础上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服务,促使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1.整体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规范运行的基本保障,只有在科学管理制度的规范下,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够得到优化开展。但是当前我国多数事业单位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管理制度都缺乏规范性和完善性,无法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作出正确的指引,甚至限制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开展[1]。因此十分有必要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辅助。

2.工作人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认识偏差

现阶段我国相关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对建设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认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只能够对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产生特定的影响。但是实质上,对于农业管理部门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来说,其不仅能够提升该部门的财务工作成效,还能够为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提出科学的指导,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支持,促使农业管理部门能够在准确财务信息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当地农业发展指明方向。

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对于当前我国部分省市的农业管理部门来说,由于在前期工作中缺乏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导致在实际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因此要想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实施计算机技术培训,增强其计算机专业素养,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二、新时期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进程,十分有必要探索更为合理的途径,为信息化建设工作作出正确的指引。

1.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实施全面改革的主要潮流,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紧随时展,通过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系统分析,形成对此项工作的正确认识,进而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在单位内部宣传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未来发展的必然性,让广大基层员工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促使员工能够自觉在工作中提升自身计算机素养,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2]。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由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管理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为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与此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应该随之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来说,随着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想实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就应该建立相对完善、能够与会计信息化工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对于农业管理部门来说,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够顺利推进,也才可以对各地区农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出正确的指引,进而有效提升农业管理工作质量,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3.对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优化调整

基于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发展现状,会计工作在新时期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结合工作需求对自身工作方法进行优化调整,并且基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规划,切实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在具体操作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基于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建设相应的信息共享和处理平台,逐步提升会计信息处理工作的准确率和有效率,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信息平台支持[3]。

4.加强对安全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在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会计信息化必然以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支撑,因此要想保证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还应该重视对安全管理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只有全面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才能够促使会计信息化建设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出正确的指引。一般来说,会计信息化专用工具上都具有一定的防火墙配置,并且为了保证信息安全还可以与事业单位的内网建设相配合设立相应的电子屏障,进一步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促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创造条件。

第5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范文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对策来强化信息化建设。然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院系教育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第一,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不齐,信息化水平较低。虽然目前较多的高职院校建立了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但其经营管理策略比较粗放,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的利用及处理能力较低。当前,很多教育管理人员在使用信息化系统时,只限于简单的文字输入及报表处理工作,而对信息的采集、整理、处理及等过程仍以传统的手工形式进行,网络信息技术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这使得信息化教育管理水平低下。第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加快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自身的教育管理系统,但系统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学校的信息管理软件针对性较强,但各个操作间不能兼容,数据不能实现共享;有些学校的信息化采集系统不符合教育管理现行信息标准。研发新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与物力,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信息的传递将受到很大的阻碍。第三,高校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高职学校是技能型学校,其信息化建设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短缺,学校的总体能力有限,虽然对信息化建设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但仍将其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教育培训上,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二、高等学校院系教育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虽然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及新管理模式的运用,信息化建设水平必将有所提高。高职学校作为学生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第一,提高教育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信息化水平。教育管理与信息化技术密切相关,有关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转变传统观念,克服使用新技术的恐惧感,应该形成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念,努力学习新的信息化技术,从而更好地为工作服务。高校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增加其信息化知识掌握能力,以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第二,统一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加快信息化建设。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对高校信息化系统进行研发,涉及的不仅是一个系统,而是涵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信息化软件系统要做到网络化及系统化,应充分结合其他先进的教育管理信息化软件,研制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系统。此外,设定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兼容性、扩展性、规范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第三,政府及高校应加强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信息化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是对旧的理念及体制的创新与优化,因此高等学校也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作用,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与体制,从而适应信息化教育管理的要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应加大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挂钩,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增强学校的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为师生更好地服务。

三、结语

第6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问题 应用 策略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并加快其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会计电算化模式已经被采纳并广泛应用在会计管理中,并逐渐完善和独立起来。然而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给会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的会计信息化水平已经不再能满足当代企业发展的需求,给企业的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难度。因此,企业必须寻求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企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缺乏对其的充分认识,导致其机构设置很不合理,存在着种种缺陷,独立性大大降低。有些企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认识,但却对会计管理资源不能进行科学的配置,只重视硬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而对其软件进行忽视,开发力度明显不足,甚至忽略了对应用技巧的探讨和研究,使得开发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消耗了较多的成本却收效甚微,这值得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以往专一化的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已日渐削弱。内部会计管理人员欠缺,尤其是对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术,难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心有余而力不足,达不到国家对人才的高要求。另外还有部分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视法律,做假账,贪污受贿,出卖情报,,不仅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减缓甚至阻碍了其信息化的建设,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二、强化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强规划

能否提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认识直接关系着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否取得有效进展。因此必须加强和提高企业相关会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特别是领导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更是对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加强对其的技术投入,同时还要提高对其的管理水平。首先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协调组织信息化工作,建立和健全相关管理和协调机构,使各个部门统一工作步伐。其次,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还必须在充分考虑该工程实际工作情况的基础之上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以便做好规划工作。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不断加深会计人员对信息化应用的认识和理解,提高采集基础信息以及建设相关信息数据库的能力,以便促进信息化建设朝着网络化和实现全国资源共享的方向前进,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以及开发水平较低的情况。

(二)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企业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具有大批熟悉和精通于通信技术以及相关网络计算机等高科技的人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对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技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人才也集中IT等行业。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职工专门化的培训力度,不断向其灌输科技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便他们能够积极转变落后腐朽的思想,对相关科技尤其是会计信息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积极的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对工作负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出一支专业水平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由于对人才的培训需要的花费的时间较久,短时间难以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人才的需求,因此企业可以积极引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加强宣传和建设网站的力度,以便促使更多的人才能够投身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来。

(三)不断建立和健全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

会计信息化建设所涵盖的范围很广,有较强的综合性,是一项十分繁琐而复杂的工作。要想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化水平,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对会计信息公共网络的开发和建设。信息孤岛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死敌,为了防止出现各区域独自为战的不利情况,就必须首先先建设完善该区域的会计信息网络数据库,并建立一个专门为会计信息服务的网站,只有经过逐级的不断检查和实践通过后,才能继续将其与全国的会计信息网站进行连接,以便信息能够及时沟通和传递,促进资源共享局面的早日实现,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在企业中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加大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培养和引进掌握高端会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网络的管理和维修工作,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资源共享的目的,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朝着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然而,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想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对于广大相关工作人员来说,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斐然.我国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最新进展[J].财务与会计,2010

第7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范文

1.对管理信息化人才的认识不足。

目前,在企业实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企业关注更多的是硬件设施的需求,网络氛围的建立,系统的使用效果等问题,对信息化人才不够重视。而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而且懂得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更加稀少,导致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不能统一,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系统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出现问题。

2.管理中的不足。

相关机构对已实行管理信息化企业的调查分析表明,信息化实行不成功往往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不足。换言之,企业的管理对信息化的实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管理中的不足与误区主要体现在:①企业实行信息化进程中,没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不统一,妨碍了信息化建设的实行;②在实行过程中,认识不够,没有对企业中与信息化建设相冲突的流程进行整改,以至于信息技术建设不能得到合理利用;③在信息化得以在企业实行之后,对信息化系统的后期保护和应用不足。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不能消除信息化误区这个限定条件,不仅妨碍企业竞争能力的增长,而且可能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因此,必须认识企业信息化不足,实施合理的解决策略,才能使信息化的作用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得以充分发挥。

二、改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客观合理地认识信息化,关注信息文化建设。

如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在技术层面趋于成熟,企业要做到管理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就必须对信息化本身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认识。企业必须认识到:①信息化作为一项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改善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②信息化虽然有着强大的功能与影响,但是其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在企业中可能出现的诸如人事纠纷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不能依靠信息化来解决;③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领域,所以需要不同的信息化范畴,所以一定要对信息化做出合理的判定;④信息化的作用是否能够发挥最大化依赖于企业中各个成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实践。因此,我们认识到在认识信息化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企业的信息文化建设。企业的信息文化意味着信息的交流、沟通、分享。企业必须关注信息文化的建设,通过对信息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来加强企业成员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素养,以此推进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2.合理规划,制定目标,逐步递进。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可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断丰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将来的企业的关系必定是错综复杂、互利共赢的。依这种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已有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表现方式,因此企业也需要以现有的形式作参考,预测将来的信息技术会有怎样的发展,而企业又会有何种新的表现形式,以此来合理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目标时,要量力而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盲目追求快速发展,否则会导致企业发展出现问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力求稳中求进,将目标逐个、逐阶段地实现。

3.合理策划,避免信息化所带来的风险。

企业实行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了保证实行管理信息化的初衷,在管理信息化过程要谨慎制定投资计划,关注投资收益,利用各种方法“逃避”风险。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分层次、分阶段的过程,是需要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所以在实行过程中要合理策划,以远离风险。避免遭遇风险的主要措施有:①在信息化策划过程中,要了解企业的竞争氛围,尤其是同行业的发展趋势,挑选合理的信息化模式;②在实行信息化策略时要获得专业人士和权威组织的帮助,这对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③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应该把目光放的长远,向国内外企业进行招标,以选择更具有发展潜力的信息化系统。

4.注重企业培训,培养管理信息化人才。

根据我国目前管理信息化人才的现状,企业要想实行管理信息化,并在信息化建设中稳步快速发展,必须要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信息化素质,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队伍以维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在实行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培训专业人才同步进行,以满足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三、结语

第8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范文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如何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思想上应正确认识其重要性,然后逐步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稳步完善设备配置。这就是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

关键词:学校信息化建设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一个上世纪就提得很响的话题。在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从很大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要融合计算机技术,走信息化之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在我国大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学校的信息化已经走在了前面;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农村学校如何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一、推动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资料显示:当今社会百分之六十的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升高。学校的日常工作也不例外,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学校日常管理,都离不开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网络,我们可以共享网上教育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向;通过计算机系统,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学校档案进行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救出来……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社会许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并促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和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发展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认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在思想上予以重视这一工作,进而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二、推动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从提高教师自身计算机应用水平着手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其核心就是计算机的使用,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较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知之甚少,对计算机的使用基本摸不着门。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又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要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试想,在一个设备配备齐全的学校,教师却不会使用计算机,那这些设备无疑将成为一堆摆设,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本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学校职能的特殊性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如下计算机技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就得对教师进行这几方面技能的培训。

1、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能正确熟练地使用Microsoftword20__、Microsoftexcel20__、Microsoftpowerpoint20__等软件,可运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办公;

2、了解并掌握相关网络知识,能熟练使用IE上网浏览、查寻各种教育教学所必须的资料,对Internet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收发电子邮件,共享网上资源;

3、专业教师还应掌握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软件的使用,能根据课程的需要运用这三个软件制作课件;

4、根据学科需要,教师还应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同时能在网络上发表见解、交流思想。

以上四个方面的技能,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只能是通过定期学习让教师逐步掌握,在形成一种“人人学习计算机”的氛围后,教师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指导教师引导下自学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最后达到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奠定“软件”基础。

三、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稳步完善“硬件”配置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硬件基础,只有在学校配备了较为完备的计算机设备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才有了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必须过关。否则,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就只能是空谈。所以,“硬件”配置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决定因素。而学校的设备配置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设备配置一步到位很难,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作为农村中小学校,我们要抓住教育部为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配备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的大好机遇,在设备配置上采取“上面配一点、自己筹一点”的方案,逐步配齐设备。先组建一间计算机教室,然后组建多媒体教室,最后建成校园网。这种三步走的方案在广大农村学校无疑相当适用。

第9篇: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高校档案建设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而推进档案建设工作,实现信息化是必然途径。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利用一系列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储存的一体化,实现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收集、保存、传递带来的成本。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档案是指学校在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材料,通过文字、图像、音像等不同的形势保存下来,对于推动学校的发展,维持学校的稳定、维护学校的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就当前形势而言,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校档案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反映高校管理水平高或低的标尺。

高校档案信息化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专业学科也在逐渐丰富当中,不断增长的师生人数、教学内容导致信息的增长,从而使档案的内容变得充实、材料来源广,使用落后的人工方式来收集、整理档案是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教育的发展。档案信息化成为高校适应社会发展,满足自身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存在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已经逐步进入正轨,部分管理人员意识到其重要性。但是,还是存在高校管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深,推动积极性低的问题,由于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设备和经费,部分高校资金和人员本就吃紧,致使高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片面,认为大量的投入却没有为学校带来明显的效益。

(二)基础设施设备的不完善

专业的设备和完善的设施是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基本条件,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扫描仪、打印设备等,软件包括收集、处理、传递、保存信息的相关软件。从高校的实际配置情况来看,出现了三中常见的设备问题:一是硬件设施组合配置不合理,认为计算机就是一切,有了计算机就可以很好的实现档案信息化;二是软件配置不合要求,软件相对于硬件来说花费的成本较低,高校在配置时不按照自身需求,均进行配置,不仅浪费资源,也浪费档案管理人员的时间。

(三)档案信息建设过程有问题

高校档案种类纷繁复杂,关系到党政、教学、科研、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虽然初衷是保证为师生领导提供的信息及时、准确、有效,但是往往结果不尽人意,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1、档案收集、处理、归档不及时,某些部门形成的文件没有及时上交,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不能形成可存储的档案信息,最终导致档案无法归档,形成的文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存,或者失效或者消失,其中还存在档案收集不全、档案出现重复、档案补充不及时等问题。

2、档案安全出现隐患,高校档案的网络系统与互联网相连,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和社会中存在恶意的人群,导致高校档案信息库出现中毒、信息被盗、信息被更改甚至是存储的数据被损毁等问题,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阻力。

3、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这是指高校与高校之间没有统一管理档案的标准,影响高校之间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交流,不利于高校对信息的开发。

(四)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技巧水平较低

目前,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的技巧整体水平不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低。管理者对于档案管理科学知识的掌握度低,部分高校的管理人员年龄偏大,遇事无法做出正确、灵活的决断。部分人员计算机水平不达标,无法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阻碍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提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水平和深度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功需要学校管理者对其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当领导意识到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的专业人才、建设经费等与高校的发展是呈正比的,这项任务才能顺利开展。

(二)加强硬件软件设施的建设

领导者应当根据高校当前的状况,增加或完善现有的设施设备。基础设施齐全才能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档案建设的管理工作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把分散的材料和文件进行统一的收集、归类,然后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整理,最后由管理人员进行提交、分类、存档。根据流程走,使每一个过程中的信息都是完整的、正确的、及时的,保证信息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同时,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对数据库的安全性能监管,及时更新数据库的安全功能,对数据进行备份,避免出现数据损毁等问题。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规范信息管理的关键部分。只有提高管理团队的素质,才能使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首先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认识高度和对信息建设工作的热情以及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三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相互交流管理心得、分享理论知识,借鉴别人的经验以此提高个人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档案信息化将建设的发展。

四、结束语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是高校档案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保持档案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的长久性和稳定性,使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工作不断发展,为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亓正.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