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中专学校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专学校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专学校管理制度

第1篇: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酒店管理 人才“潜流失” 职业忠诚度 培养建议

一、前言

近些年来,酒店管理专业高校生到酒店企业就业的比率逐年下降,已经引起了业界、学界的普遍关注。有些学者指出,这是酒店业人才的“供需错位”现象,有些学者则认为是酒店业人才的“潜流失”现象。无论如何,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远离酒店业,无疑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本人、高职院校自身以及酒店用人单位都带来很大的损失和负面效应。因此,很有必要认真探讨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酒店业的忠诚度这一课题。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潜流失”导致其职业忠诚度下降

1.酒店业人才的“潜流失”

一般看来,酒店业人才的流失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就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酒店业的人数减少了;其二,就是部分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后短时间内跳槽,流失到其他酒店,或者流失到其他行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良的实习体验是造成酒店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该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后,认为本专业的职业吸引力不足,致使他们在毕业后把就业目标放在酒店业以外,选择其他行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这种排斥现象称为酒店人才的潜流失”。而人才的流失直接表现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从事酒店行业的职业忠诚度的下降。

2.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因素

通常,职业忠诚主要是指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真负责态度及愿意为此献身的精神。更具体地看,职业忠诚是一种“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意识;是对事业执著追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善良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是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们提倡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高度的职业忠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主要是指该专业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能毕业后选择从事酒店业,以此作为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起点。而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基本要素大致分为两个角度:

其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酒店行业的兴趣是其努力工作,并持续在这一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因兴趣而选择的一份工作演变成因热爱而愿意终身从事的事业。如果当初学生选报专业对专业不重视,缺乏对酒店业的认可,或者对自己自视甚高,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本专业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培养他们对酒店行业的兴趣,从而降低其对本专业的职业忠诚度。

其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酒店业的发展极快,需要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更新速度与之配合,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酒店意识。另外,学校教材设备的不够完善,师资力量的配置不够科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的酒店业应用技能的不足会打击其在这一行业的信心。

其三,从酒店业本身来看。第一,学生就业后选择的酒店的行业地位及环境是其职业忠诚度与行业稳定性的重要支撑。行业地位高的品牌酒店或者星级酒店会直接影响人才士气,好的就业平台吸引人才提升自我的价值。第二,酒店的发展空间能否给该专业学生带来发展的机遇是加强其职业忠诚度的内在动力。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都有雄心壮志,求得个人发展的愿望,如果酒店内无法提供其发展的平台,那么他们就会到酒店外面去寻找,选择更好的酒店或者其他有发展机遇的行业,这也是“潜流失”的最大表现。第三,酒店制度能否带来学生的工作成就感是其职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物质需求的要求相差不大,因而,他们更加注重就业酒店的环境与管理,以及能否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一般来说,领导的对其工作的肯定而进行的奖励和表彰,客人的满意夸奖等都能让员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种也就是所谓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成就感能培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防止人才的“潜流失”,增强其职业忠诚度。

其四,从整个社会对酒店行业的感观来看。社会上形成的“职业等级观念”认为酒店服务是不入流的,严重影响在酒店工作学生的自尊心。长期以来的社会生活中,一些酒店里的不良现象偶有发生,从事酒店服务业“不安全”、“不体面”的偏见会影响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指导。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学生对酒店业的认可,也要向社会大众树立酒店行业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这样就读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才会更乐于忠诚自己的专业。

三、关于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学校的培养条件、酒店的人才环境与策略以及社会对酒店业的择业观,都会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造成很大的影响,笔者尝试对此作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1.构建积极正面的酒店行业服务观,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出发,利用其中的合力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对待“服务”观念的看法。正如美国社会,当经济高度发达时,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占据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80%以上。服务的本质应该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引导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意识到酒店服务是高尚正当的职业,才能使我国的酒店服务业的从业者保持高素质,人才“潜流失”亦得以防范。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支持,让他们有一种被信任感,惟其如此才能培养该专业学生对酒店的正面情感,培养他们的职业忠诚度。

2.学校“实践”“教学”“学生工作”齐抓,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

(1)强化学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有效的学生实习管理机制。学校方面可以主动与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加强联系,制订或调整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合作双方的教学计划。院校和企业唇齿相依,院校培养人才,企业接收人才,学校希望能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想得到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唯一的途径是互相合作,才能互惠互利。重要的是,校企密切合作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加强校企联系,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有机会到酒店实习,好的酒店实习氛围能给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带来正面、积极的思想。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工作体验是建立学生职业忠诚度的一大良机。学生通过实践,亲自体验酒店工作,一段有趣味愉悦的实习经历将增强学生对酒店工作的认可和忠诚,反之,就会造成上文所说的人才“潜流失”,直接降低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因而,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根据学生特质开展好学生实习工作。特别要重视学生安全保障和学生心理状态跟踪等,并在实习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强化。

(2)支持教师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设置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专业,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是不能适应酒店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应多加鼓励与支持本专业教师不断推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比如说,通过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实训场”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进行实际操作;有必要的情况下,邀请酒店的经理人来课堂讲授经验,或者把课堂“搬”到酒店,让酒店相关部门的经理向学生们现场说教。有学者认为,“学生对酒店业不够忠诚的一大原因是酒店业缺少‘行业明星’,让学生感觉不到酒店业的前景。”因此,多让学生与酒店中高层人员接触可以形成行业明星楷模学习,从而引导学生的正面模仿。

(3)做好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酒店业要求管理人员从低做起,“端盘子”的职业阶段可能使得某些学生大受打击,由于自我期望值过高,一下子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看不清,造成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但作为服务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从事酒店业的第一把“利器”。因此,学校不仅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商,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再认识,明白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与此同时,学校要帮助学生对自己优势劣势做客观分析,帮助学生了解酒店的晋升之路,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3.调整酒店企业的人才管理战略,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首先,酒店企业要与学生员工加强沟通,了解其性格特征、爱好特长、发展目标,帮助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同时,酒店企业可以实施工作轮换制,学生员工通过工作轮换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有助于提高其工作热情、发挥专业特长。再者,酒店企业必须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应当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另外,把培训机制与绩效管理、薪资奖惩以及职业晋升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学生员工主动学习新知识,保持历久恒新的工作激情,从而强化其职业忠诚度。

四、结语

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其职业忠诚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想建立、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忠诚度,不仅要求学生与社会对酒店服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要求学校与酒店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简而言之,降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潜流失”,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需要学生个人、高职院校本身、酒店企业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浙江旅游学院学报,2008,4(4).

[2]刘红梅.论旅游管理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

第2篇: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理事会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贯是我党坚持的基本路线,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科技中专学校,也通过思想解放等活动的学习,逐步认识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生源特点,逐步认识自身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把创办"百年名校"作为远大目标,把培养什么样的劳动者和怎样培养这样的劳动者,作为实现目标的步骤,逐步积淀校园文化。

2、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技术立身"建设为中心。

以基础道德修养为切入点,开展"做人,诚实做人""做事,勤奋认真"为内容的品德修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做人上,不妄

想、不幻想,不自欺,不他欺,不迁怒、不贰过的要求。做事上严格守时,全部、正确完成任务,服从、服务我们的服务对象。技术上提出每人有一手绝活的要求,你是某一方面的技术能手,你是不可替代的技术能手,你是这一行业的技术能手的要求。把技术立身的理念根深蒂固的置入学生的思想观念里。把科学民主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里。校园文化建设向多元化发展。

3、校园文化需要管理制度建设和目标激励建设。

制度是外在的约束、是刚性的管理,也是为提高学校发展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及目标,制订了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及思路,明确了学校发展方向来制定必须的制度,是必不可缺的。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制度的约束,转化成学生内心自我的约束。同时学校将学生德育教育纳入重点学科,放在教学首位。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具有良好素养、规范道德行为的合格人才而努力。为将学校建设成有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而努力奋斗。

二、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第3篇: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57所(公办40所,民办17所),教职工6514人(专任教师5165人),在校生81204人,年招生规模4万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设备总值28245万元。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数量全省第二,唐山6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0所、18所,省名牌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11所(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

其中,主城区33所(公办19所,民办14所),公办学校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4所(市职教中心、二职、四职、六职),市属中专学校4所(工业学校、农业学校、一财校、二财校),部门行业企业办7所(市卫校、建筑中专学校、理工学校、轻化工学校、纺织中专学校、工贸学校、城建中专学校),其它学校4所(技师学院交通学校、艺校分校、学院中专部、电大中专部)。

县域24所(公办21所,民办3所),公办学校中,市属师范学校3所(学院武安分院、大名分院、曲周分院),县级职教中心16所,部门行业企业办2所(永年卫校、峰峰卫校)。

(二)发展情况

1.资源整合情况。2006年,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新建了占地近250亩的市职教中心,并将市一职、四职、职业工业中专、邯邢冶金矿山局技工学校整合重组并入新校,当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市政府拟在主城区南部建设具备一流办学条件和实力的职业教育示范园,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现。2016年,以工程大学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市政府要求,市教育局拟定了《关于中专学校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拟整合主城区8所中专学校和3所学院分院,分别建设科技学院、商业学院、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目前,方案已经提交市政府研究。

2.经费投入保障情况。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办)财政性经费投入达6.61亿元,比2014年增加0.93亿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8325.62元,比2014年增长32.19%。同时,自2008年起,市、县两级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本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市、区)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下的县(市、区)设立50万元的专项经费。我市还积极落实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的政策。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计6514人,其中专任教师5165人。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2261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2904人,“双师型”教师1435人,占专任教师的27.8%。

4.校企合作情况。为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我市出台并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了《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了政府主导、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市中职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市内外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县职教中心和成安县职教中心被省认定为校企合作试点校。

5.招生就业情况。2015年完成中职招生32060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职普比40:60,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中职毕业生数为19533人,就业人数为18684人,就业率为95.65%,对口就业率为75.13%。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我市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全市共16所县级职教中心,199个乡镇成人学校,2015年招生人数15699人,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0万人次以上。自2009年起,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市共计培训2万余人在乡务农人员,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2015年,省教育厅又安排我市4所国家级示范校招收1000名“送教下乡”学员,实际招收1156人。今年,涉县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试点学校。

(三)主要做法

1.突出战略地位,落实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强化各级责任落实。我市将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市教育局也出台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和监测意见,加强了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职教中心的考核和监测,监测结果全市排名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不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大督导巡查力度。我市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四是实行年度通报制度。我市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接受人大、政协及全社会的监督和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基础能力。我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14所学校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另外,各县(市、区)积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扩建职教中心,广平县投资2.5亿元新建职教中心,新校区占地面积402亩,建筑面积90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曲周和肥乡也正在规划新建职教中心。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行了引企入校、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化等办学模式,广泛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举办教育与企业、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拟定了《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方案》,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开展了市级骨干特色专业评估活动和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创建活动,先后创建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三是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成长。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5年,组织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近500人次。同时,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大批教师获国赛、省赛一、二、三等奖。四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适当压缩文化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开发了一批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本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五是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制定了《市中等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细则》和《考核细则》,建立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每学期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切实促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市中职学校对口升学连续十几年领先。六是举办技能大赛,营造良好氛围。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连续3年承办了省汽车驾驶与维修大赛,先后承办了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学校也建立健全了技能大赛制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七是强化招生措施,扩大招生规模。出台了中职招生工作指导意见,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职普招生比例作为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实施普通高中分流教育,本着自愿的原则,让有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二时或高二下半学年转入职业教育,接受两年或一年半左右的职业教育,毕业后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或就业,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八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它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企业职工入职培训、成人教育培训、退伍军人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此外,各县职教中心围绕县域农村经济特点,建立了农业技术便农服务平台,设置了便农农村技术网络咨询站,组成专门队伍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技术到产业园”活动,使广大农民真正学到了实用的新技术,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九是组建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于2015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指导委员会,集团内成立八个专业委员会,直接负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为市级区域性、紧密型职教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由中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协会、金融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共有63家,其中,中高职院校24所、行业协会5家、金融和科研院所9家、工商企业25家。十是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市教育局组织19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北京跟岗学习。通过跟岗学习和主动对接,6所学校与北京有关职业学校进行了对接,签订了职业教育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本月18日,又组织10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天津跟岗学习。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开展“招校引智”工作,主动与京津职业院校对接,通过整体搬迁、联合办学、设立分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力争引进3—5所京津名校在办分校或附属学校,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

(四)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县级财政投入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不达标。

2.职教资源分散,办学规模较小。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特别是主城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资源少、办学层次低等问题,缺乏优化组合,急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3.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水平较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除教育和人社部门外,还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办学,涉及主城区11所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造成在财政拨款、项目补贴、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不统一,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4.师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补充渠道不畅是长期困扰职教发展的主要问题。市教育局直属四所职业学校岗位编制数731人,实有教职工569人,缺员162人。市属四所中专学校岗位编制数519人,实有教职工数353人,缺员166人。

5.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接轨不紧密。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小而全、重复设置、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不能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和设施设备多年不更新,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距甚远。

6.东部和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10县没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学校7所,在校生超过1200人的学校只有3所。中西部6县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学校1所,拥有省级骨干特色专业的学校6所,在校生都超过了1200人。另外,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落实相关投入政策方面,中西部县要好于东部县。

(五)工作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投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各级政府应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严格落实成人教育费每人每年1元的政策,严格落实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政策,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的政策,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同时,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经费使用政策,允许职业学校从所收学费中划出30%,作为教育教学教研奖励经费。

2.加大整合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办学品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依法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布局,理顺管理体制,除人社部门所属院校外,其他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同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统筹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推进职业院校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畅通补充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学校专业设置和岗位编制数配齐配足教师,同时安排招聘计划,补充师资数量。允许公办职业学校采取“定编不满编”的方式,划出20%的编制指标用于外聘教师,财政部门要按照核定编制总额划拨教师工资的政策。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健全职业院校多种形式的培养教师机制,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以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为主渠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面向“三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大对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5.强化督导评估。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对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职普招生比例、经费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开展督导。督导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教育局围绕教育中心工作,紧扣“扶持与规范并重、发展与清理并举”的工作思路,树立“安全、有序、规范、优质”的工作目标,民办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

(一)基本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853所(幼儿园596所,小学110所,中学22所,中等专业学校17所,各级教育培训机构108所),在校生近40万人,专任教师150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近18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的多元化民办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做法

1.以建章立制为引领,推进规范办学。2011年,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市人大支持下完成了《市民办教育条例(草案)》,出台了《市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市民办学校事项变更核准备案办法》、《市民办学校评估考核细则》、《市教育局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管理职责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事前审批到事中指导再到事后监管,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指导民办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了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大名县、肥乡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和《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的实施方案》。

2.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民办学校管、办、评分离,逐步建立现代民办学校管理制度。根据我市实际和民办学校设置特点,依法对审批许可权限和对市直属民办教育集团及民办学校下放属地管理,制定完善了工作方案,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调动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民办学校多元主体评价,最大限度激发了民办学校办学活力。

3.以严格年检为抓手,推进优胜劣汰。建立了民办学校年检工作台账,制定完善年检评估标准和细则,引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社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年检模式,提高了年检的公平性和公正力。近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年检力度,共发现问题隐患400余处,提出整改建议190余条,下发整改通知书30余份,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学校12所,撤销学校5所。

4.以整治非法办学为突破,推进环境优化。近年来,联合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全市共摸排非法办学544所,清理取缔180所,整改完成256所,并通过晚报、校讯通等形式印发《告家长通知书》和《致家长一封信》5万余份(条)。制作了非法办学停办、取缔法律文书样式,梳理和公示了执法依据。特别是在大名县率先试点推动教育摸排、联合整治、法院执行“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馆陶县、肥乡县、永年县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清理整治工作,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优化。

5.以优质服务为重点,推进质量提升。一是新审批学校设置达标率实现100%。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方便群众的基础上,严格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规范审批程序。近三年,全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新审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幼儿园和教育机构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学先进,提质量”活动。在民办学校中开展了学习江浙等先进地区教育经验,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对标先进公办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了育华中学、新曙光小学等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学校。2015年,我市有5所幼儿园和19名举办者、园长、教师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和优秀举办者、园长、教师称号,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协同发展平台。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地方性民办教育协会。近年来,充分发挥学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发展平台。先后邀请国家知名专家来邯为全市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报告讲学,举办了“民办教育高峰论坛”。《晚报》集中时间和版面对我市民办教育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展示。同时,组织专家针对民办学校特点就学校常规管理、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校园安全等方面建言献策120余条。四是狠抓民办学校安全稳定。对全市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和校车安全进行排查整治。期间,摸排全市民办学校校舍893栋,已实施校安工程132栋,并指导县(市、区)制定了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达标安全。

(三)存在问题

1.优惠政策还未完全落实。民办学校在规划布局、建校用地、税收优惠、经费扶持等方面未完全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身份和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教师队伍不稳定。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还对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险、职称评聘、获奖评优、福利待遇、退休养老等问题上做出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省民办教育条例》中第十七条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民办教育机构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应当与国办教育机构同等对待。”由于这些法规对民办教师合法权益主要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按照民非企业职工标准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缴费比例高于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属于企业退休职工标准而不是事业编制退休教师标准,形成“缴费成本高、退休待遇低”的结果。同时,由于事业编制的公办教师和非事业编制性质的民办教师在自身权益方面差异性,使民办老师社会认同感较低,想方设法进入具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导致使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办学校师资培养的培训平台,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民办教育投入不足。省、市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的机制还未建立,与民办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优惠政策也未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民办教育的投入。

3.非法办学清理取缔难度较大。非法办学整治涉及综治、公安、城管、物价、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协调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和刚性的处罚措施,使非法办学整治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时而出现反弹现象,影响了对民办教育办学风险的防范和办学行为的监管,也给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建议修订完善《省民办教育条例》,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省民办教育管理实施细则》、《省规范和扶持全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省教育、财政、人社、发展改革等部门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我省民办教育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性民办教育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2.加大民办教育投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借鉴北京、深圳、宁波、金华、东莞、太原、潍坊等地经验,建议省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同时,对实力强、诚信高的社会人士踊跃投资举办民办教育的,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给予一定荣誉称号。

3.加大对民办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土地政策扶持。建议省市各级政府尽快出台针对民办教育的相关土地扶持性政策,将《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民办教育条例》有关民办教育土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办教育真正享受和公办学校一样的土地扶持政策。在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使民办学校应该享有公办学校同等优惠待遇。民办学校的校舍建设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基本建设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供给方面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教师待遇扶持。建议尽快出台我省有关公办民办教师地位平等的具体可操作政策,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事业编制,对不同学校核定不同数量的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中由国家承担的费用部分,主要由民办学校承担,财政可给予一定补贴。逐步探索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按照事业单位投保,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以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流动机制,避免优秀教师从民办到公办的“单向流动”的现象,公办学校招聘教师根据教学周期规律,提前半年面向社会公告进行招聘,即公办学校须给出所招聘教师在民办学校为期半年的“换岗过渡期”,避免民办学校在教师安排上经常遇到措手不及、打乱正常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

第4篇: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今年3月,我校被确定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后,校党委高度重视,在充分征求各党支部和广大师生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学习实践活动方案,及时启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目前,我校已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三个围绕”:

第一,围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确定主题和载体,使学习培训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校党委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谋求学校生存和发展路子的重大机遇来抓,围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拓展生存空间的实际需要,确定以“推动科学发展,突出职教特色,增强发展后劲”作为活动主题,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为活动载体。校党委紧紧围绕主题及载体,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学习培训:一是组织党委领导班子学习规定篇目并针对学校面临的生存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6次集中学习和4次专题研讨。二是组织各基层党支部及各科室结合实际开展学习培训,既学习规定的必读篇目,又结合业务工作进行了学习;三是针对学校学生团员达2000多人的实际,把学习培训扩展到团员青年之中,实现党团互学,把教学工作与学习培训相结合,做到了学习培训活动全面铺开。在全面铺开学习的同时,校党委明确学习主体在全体教职工中以党员职工为重点,在党员职工中以中层以上干部为重点,在中层以上干部中以党委成员为重点;在全体学生中以团员青年为重点。在学习培训中,全校党员、教职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共40次,学生团员组织学习累计达171次,增强了广大师生的科学发展意识和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意识。由于在学习培训中做到了始终与试验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相结合、与学校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较好地避免了学习培训空洞化、教条化的问题,增强了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围绕学习主体和学校存在的问题,扎实开展深入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调研环节,校党委针对扩招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教师对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认识错位、教师科研热情和动力普遍不高、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和学校安全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等重点问题,共确定调研课题4个,分别由党委成员领题调研并亲自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成果在学校中层干部会议上全文进行通报。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由领导干部带头剖析,注意引导教职工深化对解放思想重要性的认识,把制约学校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和学校发展路径作为讨论的重点,围绕如何定位学校的发展现实和方向、如何创造条件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等方面进行讨论,共召开专题讨论会3场次,参加大讨论120人次。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现状和发展需求的了解,在学校生存和发展路子的选择上形成了共识,初步明确了“服务试验区跨越发展、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学校科学发展现实路径。同时,我们注重边调研、边讨论、边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对阻碍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共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10条,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学生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机制、合理化设置专业机制、学校后勤保障机制等,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第5篇: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制度创新;特色品牌;特色发展

作为刚刚迈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的我们来说,全方位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并指导行动,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高等职业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学校的特色发展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获得有效支撑和保障,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学校制度现状制约着特色发展

作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和普通中专学校的目标定位和特色追求,这种定位和追求是由学校在经济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的高职院并没有为达成自己的目标做好制度准备而匆忙上马,他们大多沿袭着既有高校的制度安排,结果不但失去了办学特色,而且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当前存在的一方面社会急需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很多又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从表面上看,这是高职院校的目标错位所致,实际上与深层次的制度根源有很大关系。

2 制度创新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关键

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以其凝练的办学理念为基础而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办学特征,是在其办学风格和理念上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性特征,也是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的反映,也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独特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和源头,引导着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追求理想、践行理念的过程。然而,独特的办学理念只能作为一种精神标志,表征着学校的理想意愿、目标追求和社会责任,他不等于办学实践,不能直接地、自然地变成学校的特色发展,特色发展必须有富有特色的制度安排作为保障。

从中职迈向高职,制度安排问题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离开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是一种愿望和可能,他虽然可以影响个人的行为,但不能形成统一的集体意志和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与共同追求,不能变成学校经久不息的特色发展实践。

事实上,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办学理念通过制度转化为办学实践,办学实践遵循制度呈现办学理念的双向互动、共同提升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必须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做出与学校组织目标相吻合的制度安排,使得这种办学理念具体化、操作化,成为学校办学实践中的价值规范。因此,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学校办学理念的实现,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问题。

由中职迈向高职,学校的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这些新问题仅凭现有的制度资源及其组合是难以解决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我们所说的制度创新,就是为了解决升高职后学校追求自身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一种更有效的制度替代原有制度的过程。它包含对原有制度的改进和超越,以及对新制度的创建和完善。

制度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要选择好切入点。由于制度与特色的关系蕴含在人的活动中,而特色发展不仅仅是个体力量的展示,更是整体力量的展示,因此学校制度创新应围绕自身目标的达成,从分析学校人的活动入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所有的人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激励机制是一种动力机制,它是学校特色发展整体意义上的创新条件和活动源泉。

因此,通过制度创新,才能使得学校真正形成一种全新的激励机制,把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注意力引导关注社会需求、关注市场信息、关注专业建设、关注人才培养、关注教学质量上来,靠质量、靠声誉来发展学校的特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创新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

3 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选择

制度一方面是实现自由、张扬个性的工具和途径,另一方面又是独立于人意志的非人格化机制,是任何个人难以支配和控制的前提性结构。学校的制度创新,就是打破原有的制度安排,构建一种富有特色的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本质上是学校适应外部环境与符合自身逻辑的辩证统一。为此,学校从中职迈向高职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以下创新。

第一,构建学校运作的社会参与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和职业世界联系最紧密的部分,随着企业在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局面随之形成。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必须转变为多元主体需求联动模式。为了使得各办学主体和利益相关者都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除了重大教育问题实施决策听证和咨询制度外,还应在学校管理中建立行政听证制度,确保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治理。

第二,创新师资建设和管理制度。教师是教育之本,没有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学校的组织目标就无法实现。当前学校教师队伍的根本问题是二元结构现象:理论和实践教学队伍的分离。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一部分教师中普遍存在。尽管学校也强调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也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这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必须从师资引进、师资培训到教师晋级职称评审等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使双师型队伍建设真正落在实处,改变二元结构现象。这是学校建设高职院实现自身目标的根本保证。

第6篇: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对策

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命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国外有关文献对创新人才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对创新人才涵义的理解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创新人才的内涵问题,归纳起来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一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一些共同点,即都强调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但不同的是,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多是把当代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的产物。而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综合国内外观点,笔者认为:所谓创新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超越前人的创新成果(包括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且应用于实践的新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1.教育观念。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因此,笔者将高校教育理念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作为分析其他影响因素的起点。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以知识的传承为主,重视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忽视创造性教育;传统的教学评价是知识再现式的考试方法,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准度为评价标准,忽视学生自觉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难以形成。由此可见,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开发,对创新能力开发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2.体制环境。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主体依然是政府,学校自主灵活办学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经费使用、教师评聘、招收学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自;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行统一学制、统一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课程体系、材、统一考核方式等,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限制,创新能力得不到扩展,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3.师资队伍。我国高职院校很多是由成人高校转型或中专学校提升的,教师的学历偏低,加上后续有关政策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引进的教师多数是高校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能力,教师队伍中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又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很少,实践创新能力有限。因此,师资队伍是制约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4.教学资源。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条件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实习实训条件不达标等问题,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方面都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造成学生实践训练不足,动手能力差,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高职院校教材多沿用以前的传统教材,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此外,课程内容还普遍存在着先进科学理论、技术与陈旧教学内容、体系的矛盾,与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水平相差甚远等等,都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

1.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观念。高职院校要真正树立起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在满足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做人之道、治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7篇: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创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85-02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为社会、家长和学生所认知和接受。这种教育类型以培养职业应用性人才为特点,它完全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需要,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继续健康发展,如何解决管理创新的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根据目前状况,高职院校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要解决管理观念的创新问题。

管理观念的创新是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深层活力的源泉。著名的哲学家马尔库塞曾说:“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世界上任何重大的变革都是以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也源于当初的“解放思想”。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同样始于观念的创新,管理创新的动力也来自于观念的创新。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管理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新观念。

一、“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不论是“效率为本”还是“理性为本”,都忽视了对被管理者个性需求、个性品质的尊重和关怀,把人看做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开展管理活动的时候,经常把广大教职工视为事件或物的依附者,把强力控制与约束认为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有效手段。在这里,高职院校管理在实质上被等同于“控制”,即通过控制教职工的行为,以便使其完全按照管理层的意志去完成工作。其结果是广大教职工的主体性丧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没有了,本来属于教师的对事业的爱心和责任感也无法形成。教师一方面成为高职院校管理活动的工具,另一方面教师仅仅把教学工作视为进行谋生的手段。而“以人为本”的观念,则强调把人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中心和学校最主要的财富与资源,期待以人性的张扬和个性的创造来实现理想的实践效果。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在对待教师方面管理者要切实关心教师的价值需求、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必要支持。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是从中专学校过渡而来,对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要求迫切;对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得奖、“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取得、技术职务的晋升期望值较高。根据教师的合理需求,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其更大的工作热情,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宗旨所在。

二、“经营学校”的观念

所谓经营学校,就是把企业的一些管理思想与方法引进高职院校,重新设计管理内容与过程,运用市场机制对高职院校资源及资产等进行优化重组和高效运营,提高管理效益,实现高职院校资源与资产的良性积累和自我增值。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有一种趋势叫“再造教育”、“再设计教育”,就体现了这种“经营学校”管理思想的萌芽。经营学校并不排斥教育的公平性。经营学校正是运用市场手段来整合高等教育资源,目的完全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从而推动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实。经营学校的观念,要求高职院校置身于社会经济大背景之下,依照全社会共同的运作规律来管理学校。经营学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产品、资产和资本”的经营。

1.“学校产品”的经营

高职院校面临的是两个市场,一是生源市场,二是就业市场。要使两个市场都兴旺,关键在于接受高职教育后的学生是否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高职院校应开展独具特色的经营活动。一方面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产品的开发,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学校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采取“疏通出口、带动进口”的经营策略,两个市场同时开发,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为每位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提供支持等,实现“出口畅、入口旺”。

2.“学校资产”的经营

高职院校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对有形资产经营的目的是让自身形成的资产充分发挥作用,并促进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经营范围的扩展。对无形资产的经营,最根本的是创建学校的特色品牌,高职院校的特色品牌是学校教育质量、信誉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制定与实施特色品牌战略,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品牌增值是学校资产经营的关键内容。虽然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及实物特征,但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

3.“学校资本”的经营

学校资本,一是学校产权,二是人力资本。学校产权经营要通过学校产权的流动、组合与交易来进行。如上挂下联的联合办学、联合办班,出售、兼并、股份制等。学校对人力资本的经营,主要是管理者采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将学校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三、“开放办学”的观念

高职院校的开放办学有其特定的内容。

1.面向社会,校企合作,与地方社会经济接轨,这是一条强校之路。

开放办学实际上就是把社会上一些有利因素转化成学院办学的优势。从国内来讲,开放办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积极地为社会服务,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并保持一个稳定的、长期的、有利的合作关系。从国际上来说,开放办学就是要加强和国际上方方面面的联系,尽量把他们一些先进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引进到我们学院中来。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高职院校自己的合作网络,这也是学校组织赖以生存的非常重要的社会基础。“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经十余年的办学及校企合作的探索,高职院校一般都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选择来抓,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但必须注意的是,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2.面向未来,校际合作,与现代教育技术接轨,这是高职院校快速成长的基本途径。

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专科层次的办学,很多专科毕业生非常希望有机会获得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如果高职院校自身设置本科专业,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是就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多数院校在一定时期内仍需主要从事专科教育。高职院校要面向未来,就应与国内外名牌大学合作,开通远程教育的接口,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接轨。

3.面向求学者,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做大做强的有效方法。

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改革传统的、刚性的学年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以便于和其他教育类型接轨,建立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各种教育形式、教育层次之间的课程互认、学制沟通和衔接。不管学生今后是就业还是要升学,都能使他们具备相应的基础,留下灵活的接口,为今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开放办学还要求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等服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种社会资源,拓宽高职教育的功能,实现高职教育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满足在校生、毕业生和社会各类人员的学习要求。

高职院校管理只有坚持创新,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唯有继承传统,加快吸收,不断创新,才能使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跟上时展。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变革的趋势,不断实现高职院校管理的创新,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储朝晖.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

2杨和平.论高职院校经营[J].教育与职业,2005(9)

第8篇: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方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一般认为,“2+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职高专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2+1”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不是两年和一年的简单叠加。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拍,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然而,无论是实习生、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的大量反馈信息均表明,这种模式的培养结果并没有让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即并没有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么,这种目前被广泛认可并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问题吗?如果有,又是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事实往往只是学校一方情愿,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多方压力,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其他与企业发展无直接相关的问题,难以将校企合作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企业为了应付学校,节省时间和精力,只将实习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使用,安排在并不重要的岗位进行着重复性劳动,与学校初衷相去甚远。另外,企业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机制,不能对实习岗位“师傅”的指导工作进行很好的考核,也不能很好进行实习过程跟踪和实习效果评价。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管理,致使好多实习管理过程过于形式化,指导教师的参与度也不高,责任心不强,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态度。

(二)校企合作双方利益难于协调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是校企双方内在需要的互补,但由于双方合作的出发点不同,使合作存在较大难度。学校是以育人为主要目的,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则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企业更多考虑的是效益,有些企业只知道分配工作,而不愿作长期培养的计划,不愿加以精心培养,不愿意给实习生轮岗,有时没有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久而久之,费了很大周折联系成的企业,也只是一个短期合作者,形成不了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给这种培养模式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三)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他们大部分都是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理论基础很扎实,但缺乏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为改变这一现状,部门学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的兼职教师,但这种办法同样存在很多弊端。这些兼职教授虽然经验丰富、技能高超,授课生动,普遍得到学生的欢迎。但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理念不高,与学生接触时间也不长,缺乏对学生基本情况的深入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四)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现象

班级容量大、师生比例大几乎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遍特色。再加上“职业生涯压力、科研压力、学校管理压力、学生管理压力”等致使教师们负担普遍偏重。如此负荷下,“不在学校的实习生”无人照管也就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了。此外,不少高职高专的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据了解,不少学校之所以选择“2+1”人才培养模式,也实为无奈之举,因为不少高职高专院校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转型的,正值高职高专院校扩招,现有的教室、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根本就无法满足3个年级学生的同时使用。因此,在第3学年把学生推向社会企业,也不失为学校的权宜之计。

二、解决“2+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社会对“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国内外实践证明,“2+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有效方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便于检验自己而发现不足,及时补充或改正,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对于国家、社会、学校、学生都有利,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要做好“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工作,提高教师、学生、家庭和企业的对该模式的认识,争取得到各方的密切配合。另外,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等手段,在全社会营造企业支持教育、增强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服务的责任和义务的氛围,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保障

笔者以为,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健全的保障机制,才能达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学生管理机制。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实习制度,规范学生工作环节,确保实习成效;二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根据专业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委员会,监督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一个由学生、实习单位培训指导人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信息反馈通道,及时反应信息,学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调整内容,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双赢的目的;四是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机制。我国可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对实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可减免部分税收,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贷款优惠等,政府还应该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特别是发挥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协调作用。

(三)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方面,可以利用职称评定、课酬、学习进修等政策,鼓励教师们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每学期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可以由专业教师一人承担;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发挥企业生产场地、设备的作用,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另方面,积极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鉴于兼职教师身上的不足,为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经验,学校应定期组织专门培训,对其进行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方法、教育技术运用和教学工作规范化培训;组织他们走进名师课堂听课,并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他们参与教学研究,提高其教育理论和执教水平。总之,就是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建立健全校外指导的管理制度

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受益。在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好学生定岗实习间的管理工作关系着校企合作的成败。笔者以为,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全面监控的校外指导管理制度是一条有效途径。“三位一体”就是由各个专业的系领导、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以及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从点、线、面三位一体全面监控负责跟踪学生实习全程:外聘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从点上负责对所在单位的实习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从线上负责专业指导和管理,系领导按地区从面上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指导、电话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方式对定岗实习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情况。建立实习学生回校日制度,要求他们定期回校汇报实习情况,进行阶段小结及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周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考试周刊,2009年第6期;

[2]潘艾华.对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3期;

第9篇:中专学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Status Research on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SHEN Danp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are problems of management mechanisms behind pipe means backward, irra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the lack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am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majority of ou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we must strengthen these aspect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problem; suggestion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培养已然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职部门,有效保障人才的培养是其首要职责,而人才培养的重点,理当归于教学管理问题。教学管理问题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未来的发展潜能,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的实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得教学管理问题凸显,尤其是对于新兴的高职院校来说,教学管理能否适应当前教育改革要求,促进教育长远发展,值得深思。

重视对教学管理问题的分析、思考和研究,进而提升教学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的迫切任务。我们应该重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加强先进教育理念的树立,平衡教学与管理,促进现代化教学管理的实现。

1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落后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管理问题突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学管理机制大部分还是承袭了原先的传统经验,机制落后,不灵活。

首先,教务处很多管理权力没有下放到二级部门,还是一手抓。会议两天一小开,一周一大开,虽然说决策性的问题需要沟通和协调,但面对问题,缩手缩脚,顾前怕后也不可取。应适当下放权力,各院系的问题总有偏差,如果一味讲求统一管理,统一标准,那么管理只能成为教育改革上束手束脚的“镣铐”,而不能成为令其驰骋的挥鞭。

其次,管理中缺乏民主机制的渗入,决策意见还是集中在少数管理者手中。对于教育发展趋势嗅觉不够灵敏,或者尽管有所认识,但是改革的力度远不及教育发展的速度。例如知识信息化迫使我们需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学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推行师生互动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作为既重知识传授,又重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来说,师生互动教学明显更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手脑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也更能促成师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观念制约,师生互动教学需要较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导致管理者对教育改革的热情不大。

再者,陈旧的管理运行模式也降低了管理的效率,面对新问题,理应各部门全力合作,共同解决,然而实际过程中却存在“踢皮球”现象,造成简单问题复杂化,改革过程中遇到问题总是举步维艰,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创新的道路。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的不断调整,管理机制的落后是教学管理落后的核心问题,必须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1.2 管理手段落后

当今的时代是数据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汇总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而教学管理中对于数据的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很多院校的系统管理软件都存在得不到及时更新而不能满足教育管理需要的情况,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中漏洞百出,比如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教材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等。

其次,完全学分制形同虚设,学生整个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比重较少,学生缺乏自主选课的空间,更缺乏专业上的正确引导,课程设置死板、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知识更新缓慢,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很多政策还是沿用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政策,不能及时修订,更有甚者管理中一味讲人情、搞特殊,遇问题不能按章办事,按规定处理,因人而异,导致管理者威信降低。

1.3 考核方式不合理

首先,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上,存在着严重倾向于科研成果、比赛成绩,忽视教学质量的问题。教育与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然而当今政策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漠视俨然把教育推向了反方向,偏离了最初的宗旨。我们鼓励教师搞科研、带比赛是为了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促使教师更好地教学,能倾其所有培养更优秀的学生。然而如今的科研、比赛却成为了教师个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一有比赛大家抢着带,一有课题大家抢着报;可是,遇到教学上的“硬骨头”却没有人愿意“啃”,比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课程,没有人愿意接,有的干脆请外聘教师,或者给资历较浅的年轻教师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对行政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考核目标,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行政人员的考核主要是按工作年限,这严重挫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也就削弱了对教改工作的推动作用。

第三,对于系部及相关领导业绩考核,一些考核政策非但不能激励系部协助管理,反而导致隐瞒等情况。比如教学管理中教师教学事故的认定处理,教务处将违纪教师人数、比例纳入系部领导工作量化考核范畴,如果系部有教师违纪,在考核相关领导工作时则要扣分,这样直接导致发现问题,相关领导帮助维护或隐瞒等情况。这样的考核不合理的情况还很多,不一一列举。

第四,对于学生的考核仍然是传统的唯分数是论,重结果轻过程,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反观之,如果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那对于教学而言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管理队伍缺乏建设

目前的管理者普遍缺乏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一般都是在工作中通过传统的方式传承和总结经验,来进行教学管理实践。

其次,人事管理部门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培养工作缺乏重视。行政管理人员多是从各部门抽选拔而来,人事安排随意性大,缺乏计划性。同时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缺乏必要的进修、培训和交流学习等。

这样就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偏于守旧,缺乏专业理论和管理规律的指导,大多是遇到问题则想办法解决,缺乏对教学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创新,不能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对策研究

2.1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首先,真正建立二级管理机制,使得教学管理职能有所分散,管理权力下移。应该将“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

其次,各部门建立团结协作的工作关系。要有效避免各部门之间的“踢皮球”现象,应该建立一个综合行政服务部门,该部门负责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并负责考核各部门的工作绩效,促进各部门的良性竞争和积极合作。

第三,民主治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创建师生交流平台,网络投票等,群策群力。

2.2 创新管理手段

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教学信息管理软件,以便科学、高效、合理、准确地处理教学管理中的数据、成果及相关问题。

第二,及时修缮或出台各项政策、规定。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明确、合理的政策是引领师生行动的指明灯,教学相关政策要能有预见性,制定的政策不仅需要满足当下,更要满足未来的教学发展需要;教学政策还要有指向性,指引师生朝共同的目标努力;教学政策还要有科学性,以满足正常教学发展规律。

第三,优化课程设置,实施“学分制”和“学年制”并行的学籍管理制度。目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阻碍了学分制的顺利开展,要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加大选修课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为学分制的发展推波助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3 优化考核方式

要重视师生的共同意见、建议,不断优化考核方式,要保证教学考核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等的监控,在鼓励科研的同时,重视基础教学工作成果,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和提高。

2.4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教学管理者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首先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定期地组织进修、培训和交流,完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鼓励教学管理者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分析,定期提交工作议案和工作总结;其次要促进管理队伍的年轻化,为教学改革增添活力和创新意识。另外,还要加强与院级领导的沟通,强调教学管理的枢纽作用,加强领导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关心度。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普遍存在管理落后等问题,要不断吸纳先进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增强教学改革动力,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3] 肖慧海.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探讨[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2.23(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