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第1篇: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瓶颈;问题;解决策略

作者简介:李亚民(1983-),男,湖南常德人,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调试所,工程师。(贵州 贵阳 550002)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207-02

尽管在当前智能电网发展潮流中,数字化变电站已成为电力企业的首选,然而数字化变电站在技术上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相关的技术瓶颈得不到突破,将会使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优势大打折扣,其应用推广也将受到制约,对当前智能化电网的发展势必也会带来重大影响。

一、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结构和技术特点

1.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结构

数字化变电站体系结构趋向于分层分布式,主要由设备层(站控层)、间隔层和变电站层(过程层)三层组成。

(1)设备层。设备层主要由电子式互感器和智能开关设备等组成。该层用来采集电力系统实时电气量,检测断路器、变压器、母线等运行设备的状态以及执行上层控制指令等。

(2)间隔层。间隔层主要由保护装置、故障录波器、测控装置、安全自动装置以及电能计量装置等设备组成。该层用来汇总本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对一次设备进行保护控制,快速高效完成与设备层及变电站层的网络通信。

(3)变电站层。变电站层主要由主机、操作员站、五防工作站、远动装置等设备组成。该层用来汇总全站的实时数据,向调度中心传送数据或接收调度中心传送到间隔层和过程层的命令。另外,该层还能够对另外两层的设备进行在线维护以及实现变电站自身故障的自动分析诊断功能。

2.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点

与传统意义上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变电站采用智能化的电子式互感器以及智能开关等一次设备,实现了电器自动控制、自动检测自身故障、自动调节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等。二是二次设备的网络化。通过合并单元采集非常规互感器的输出信息,通过光纤传输,并在二次设备间利用通信网络交换信息的方式将采集的信息发送给保护测控设备。三是IEC61850的标准化。数字化变电站全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实现均采用IEC61850标准,数字化变电站站内设备可基于IEC61850标准的系统性和开放性有效进行互操作。四是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变电站在设备智能化、站内设备的互操作性以及网络通信平台的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技术特点,使其具备了较大程度的运行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二、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当前数字化变电站虽然广泛应用了电子式互感器等一次智能设备,但其可靠性问题还有待完善。同样数字化变电站虽然实现了设备间的信息交互,但在网络交互信息的采集与共享方面却未有实质性进展。另外,网络系统选型问题以及IED的互操作性问题依然是制约当前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

1.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问题

电子式互感器作为设备层中的关键设备可靠性至关重要。由于电子式互感器中采用了一些比较容易损耗的光学器件和电子器件等元件,其可靠性很容易受系统热稳定性、电磁兼容以及电子元件自身的可靠性等因素的影响,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在工程实际应用中进行检验。

2.网络交互信息采集与共享问题

数字化变电站用光纤传输数字量,而在现场运行维护中,对光纤传输通道的误码率和传输时延等的测试和维护难度较大。另外,合并单元的输出量通过以太网发送给变电站二次保护设备,被传输的采样值报文流经多个节点,可能会出现数据包丢包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系统中各个设备对网络交互信息的有效采集与共享。

3.网络通信系统的选型问题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现完全依赖于网络通信系统,网络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与网络信息传送的高效性就决定了整个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可用性,因此,解决好网络通信系统的选型问题,意义重大。虽然当前的数字化变电站内的信息交互全部通过以太网实现,而且保证了通信的确定性,但由于数字化变电站网络系统中信息的采样以及控制命令的形成是由网络上多个CPU协同完成的,如何控制好信息采样的同步以及命令的快速输出是网络系统选型要解决的一个复杂问题。

4.IED的互操作性问题

由于IEC61850标准比较复杂,每个厂家对于IEC61850标准的理解不尽一致,它们在产品研发上会有差异,从而影响装置的统一配置,这就容易出现单独产品能通过一致性测试,但将这些单独的产品构成一个整体的应用系统时却不能通过应用测试的情况。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IED的互操作性问题至关重要。

三、解决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瓶颈问题的策略

1.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问题解决策略

影响电子式互感器测量精度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一次传感器。其测量误差主要由一次传感器中传感材料电阻或电容自身易随温度变化、与其周围低电位物体间存在固有电场所产生的分布电容等因素引起。为解决这一问题,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应采用带等电位梯度屏蔽结构的小容量传感器,有效降低传感器的电容量,提高主绝缘的可靠性,从而确保整个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可靠性。

2.网络交互信息采集与共享问题解决策略

当前大量的数字化变电站改造工程实践证明,在网络交互的过程中,通过光纤以同步多路采集的方式实现合并单元对电子式互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的分层控制及分层数据传输,不仅可以保证数据信号源统一,而且采集的信号精度高、可靠性强,从而可有效提高网络交互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和应用的效率,是有效解决当前数字化变电站中网络交互信息采集与共享问题的先进技术。

3.网络系统的选型问题解决策略

为了解决网络系统选型中如何控制好信息采样的同步以及命令的快速输出问题,当前不少数字化变电站改造工程采用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数字化一次设备,就是用可编程控制器取代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同时采用光电技术和微处理器对一次设备被检测和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和信号回路进行设计;二是减少二次控制和信号电缆,就是减少户外和控制室的信号电缆和二次控制电缆,尽量用光电数字信号和光纤进行通信;三是实现变电站站内的光纤网络化,即实现变电站内一、二次设备之间全数字化光纤网络通信;四是统一的标准化平台,即通过采用标准统一的数据模型、功能模型、信息模块以及通信协议,确保系统各设备间通信时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缝交换以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4.IED的互操作性问题解决策略

IEC61850标准是整个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体系进行有效通信的重要基石。该标准提供了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数据模型、功能模型、通信协议以及通信系统的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标准。按照该标准来规范变数字化变电站电站的网络通信系统,是解决数字化变电站IED的互操作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按照IEC61850标准及数字化变电站的三层(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基本结构,整个数字化变电站网络通信系统的通信接口包括如下六类:实现变电站层(站控层)各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实现变电站层(站控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实现间隔层保护设备和控制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实现间隔层与设备层(站控层)各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实现远方控制中心与变电站层(站控层)各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实现远方保护与间隔层保护设备和控制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

为了有效解决IED的互操作性问题,很多数字化变电站改造工程做了如下规定,通过这些规定使变电站内IED设备能够共享统一信息,具有互操作性,从而有效解决IED的互操作性问题。其中,具体规定如下:一是图2中所示的通信接口③根据情况在图中所示的②和④的通信接口上实现,变电站层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和变电站层与间隔层设备的通信接口在小规模的变电站可共用一个物理通信网络;二是其他通信接口应按照IEC61850标准的相关规定实现;三是变电站层设备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接口仍采用IEC60870.5.101标准实现,但要确保远动通信接口设备应有能升级到IEC61850的能力;四是远方保护与间隔层各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主要用于远跳装置等,由设备制造厂定义,确保能在变电站间的通信系统上能够统一配置。

四、结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字化变电站还处于起步的发展阶段,技术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数字化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环节,有效解决当前数字化变电站发展中面临的重要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对促进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文书.数字化变电站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J].继电器,2011,(l).

[2]李海星.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通信模式[J].电力系统保护与测试,2011,(9).

第2篇: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引言

自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GDP 增长率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与此相对应,我国也积极参与世界经济,逐步加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通过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来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因此,要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一、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组织,随着这十几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世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比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进入我国发展,它们的融资将推动我国的经济;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也给我国经济管理更多启示,我国正通过向先进国家学习经验拉动彼此之间的距离;我国正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世界区域经济的格局下,我国正立足自身特色,在世界竞争中扎稳根基,提高经济竞争力。

(二)独立与互利的平衡

在区域经济中,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则需要我国以独立的方式发展。我国不仅要依靠跨国经济集团的资金投入向前发展,我国还需要依靠自身资金完成经济增长;我国需要发展富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只有自身独具特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应的地位;我国需要加快完成产业结构调整,走出过去以低端、密集的加工形势赢得的些微优势,而要以科技的力量发展产业,让经济发展更有潜力;我国需要以广大的市场作为优势,吸引亚洲地区、亚太地区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

(三)投资与冲击的风险

区域化经济的发展,使国际性的融资增多,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得到大量的经济投资,这些经济投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正逐渐走向一个平缓期,同时目前其它国家与地区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观望的趋势。十的召开,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又呈现一个新的格局,国外大型企业与跨国型企业都暂时保守的姿态。同时,我国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使我国经济结构出现种种危机,这些危机将限制我国的经济对外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有利于自由贸易的国际秩序和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依赖要素投入和外源型技术进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年的高增长,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制造中心,被誉为“中国奇迹”。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条件的新变化、要素成本的上涨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局限性开始显现。首先,过度依赖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尤其在包括人口和土地红利在内的“要素租金”枯竭的条件下,经济面临报酬递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瓶颈;其次,由于过度依赖外源型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和产业仅仅拥有比较优势,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最后,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逐渐丧失的条件下,如果不能通过科技创新获取先发优势和实现从外源型技术向内源型技术的转变,中国经济将可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酝酿启动新的科技产业革命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前沿。发达国家的新战略举措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包括清洁能源、纳米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机器人在内的新兴技术及其产业化研发投入的背景下,中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上如果不能与世界同步,将再次扮演技术引进和追赶者的角色;二是新的制造方式变革,如数字化制造将进一步加快新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速度,从而改变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的配置机制,极大地冲击中国制造现有的优势。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条件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占主导的驱动因素不再是要素投入和外源型技术进步,而是科技创新和内源型技术进步。

对于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先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56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2006年) 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但是受要素驱动发展战略及其思维的影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结构指标上看,科技创新和内源型技术进步都远没有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生力量。

三、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20世纪 90年代末至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世界领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屡受重创,复苏势头不强,增长速度也较缓慢,高通胀、高失业持续不断,虽然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但是相比之下仍然在发展之中,经济增长也仍在继续,这与中国在实现其发展战略中所选择的路径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是实现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种比较好的体制和机制。有学者指出,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经济的市场化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市场经济对推动人类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今后的发展路径,多数学者认为,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二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并建立以消费为主的战略结构,推动就业增长; 三是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通过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实施国内版“雁阵模式”; 四是实行对外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全新的战略目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推动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为此,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需要坚持“四化同步”。继续坚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道路。二是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如何从盲目强调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内需支撑性增长方式,关键是如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调整,关注贸易平衡和资本项目平衡。我国需要从主要依靠低附加值产品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转向以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现代出口增长模式,以拉动出口增长。三是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结合。我国需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保障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石,并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加强环境保护,需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真正做到环境保护。

(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一,改革涉外投资管理体制。包括改革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现在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9万亿美元,为什么还要放宽外商投资准人、利用外资呢?这是因为,利用外资不是简单地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获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会,这些都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利用外资是我们的长期方针。目前,我国利用外资仍采取逐案审批加产业指导的管理方式,审批环节多,影响了外资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状况,去年我们有一个重大探索,就是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准人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只要没有列人负面清单的行业,企业投资都不需要审批。需要强调的是,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或“税收洼地”,而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下一步要研究扩大自贸区试点,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纳人试点范围。

第二,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过去,我国对外开放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今后扩大开放的最大潜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区。要抓紧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规划和具体方案,重点推进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各地要找准定位、密切配合。要大力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把“关检合作”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加快提升中西部地区通关效率。

第三,坚持多边和自贸区两个轮子一起转。现在世贸组织成员涵盖我国98。以上的对外贸易。多边贸易体系是我国巩固贸易大国地位的“压舱石”。自贸区代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推进器”。我们要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进程,实现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四、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经济发展前一个阶段主要以市场潜力巨大、资源和环境成本较低等优势吸引外商,并且利用外资来推动本土的经济发展,加强出口贸易。但这种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对于中国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对后发优势加以利用,并通过技术创新来体现中国在竞争中所存在的优势;提高利用优势的能力,即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所拥有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的合理利用的能力,而且也是这些国家对这些优势进行合理配置的能力。实施和平发展是内向发展与对外开放互动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最优选择。

总而言之,对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战略,其实就是对国家资源充分利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动用所有的经济力量,努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为了确保其能够实现,在实施中不仅要确定强劲有力的主体,还要确保采取的措施和方式的合理化;对于战略来说,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实施的主体不仅可以从所有的工具中选择出合适的工具,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实现最终的成功。

第3篇: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开封 工业 经济 策略

一、开封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开封抓住中原崛起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做大做强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设备制造等五大产业为抓手,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企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工业经济总量扩大,效益提升

“十一五”期间,开封规模以上企业快速成长,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达20%以上,“十一五”末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已经超过380多亿元,比2005年的147.2亿元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长44.7%,增速居河南省前列。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传统优势产业产品高端化、规模化步伐加快,规模效益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产业在开封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三是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形成纺织服装、空分设备、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光伏、木材加工等产业集群。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开封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在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环境对开封工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一是国家支持中部崛起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它为开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郑汴新区将成为重点发展区域,再加上开封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两大利好对开封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是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三是开封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多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开封市民对未来充满信心,为开封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内部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外需增长仍然乏力。二是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三是产业结构重型化、同构化严重。重复建设现象非常突出,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对经济发展起关键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仍然偏少,这直接影响开封工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开封工业经济发展应采取的策略

(一)着力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通过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形成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提高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典型引导作用,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

(二)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随着沿海经济开发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内地移动,开封有着地价、生活成本方面的明显优势。为此,一是要完善委托招商和中介招商方式,实施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降低招商成本。二是要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种展会、节会的平台,把包装的项目推介出去。三是要以工业集聚区为主体,把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构建产业集聚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

(三)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鼓励企业多方吸引高科技人才,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四是认真组织好高技术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五是挖掘弘扬老字号企业的商业精神。

(四)加快信息网建设,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着重优化已有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逐步加快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进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传输相结合的覆盖全市的数字电视网络,积极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覆盖能力和设备利用率。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方面要培养、引进一批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形成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国内国际竞争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一方面要培养、引进一批技术人才,充实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依托高职院校及骨干企业,建设与承接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在产业集聚区转化。鼓励国内高校到产业集聚区设立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基地。坚持以项目为依托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智力,坚持引进资金、引进项目与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相结合。形成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技术培训连贯一体、城镇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相当的适应开封经济产业结构需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资料:

①何平.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②李学鑫. 新时期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的战略思路. 特区经济,2010.1

③刘静玉,贾霞,秦付才,张良侠.郑汴整合中的区域工业产业优化研究.经济师,2010.9

④《开封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⑤2011年国务院关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4篇: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1.1要素分析

农业创意经济形成要素的研究对政府制定农业创意经济支持政策和相关经营主体明确经营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创意经济的本质在于农业创意的产业化,没有创意的产业化,创意就不能形成财富,而没有产业的创意化,产业也难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农业创意经济的形成既有一般创意经济形成特点,同时也有其独特之处,即创意来源于农业、农村,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诸环节,并对农业、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农业创意形成要素按其所起的做用不同可以分为内生要素和外部支持要素两个部分。核心要素包括:创意资源、经营组织、人才资源、交换平台;支持要素包括: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企业生态环境、区域创新环境等几个方面。农业创意经济形成的核心在于创意,创意的价值在于在相关要素的配合下实现产业化,本质上是农业创意经济的内生要素在特定的空间、地域间的合理配置问题。以要素流动为前提的要素齐备程度和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着创意能否形成产业化;另一方面,农业创意经济的外部环境,即支持要素决定着农业创意产业化的效率。

1.2形成机制

农业创意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体系。各要素之间有效的链接机制是农业创意经济形成的关键。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条件是推动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前提,这种作用过程及其规律即为形成机制。要素间互动机制的建立需要传递媒介,媒介是使各要素形成动力的根本原因。传递媒介是要素间发挥作用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对动力效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即要素形成动力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市场环境、经营管理环境以及组织环境等。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程度取决于机制所产生的效应程度。在农业创意经济相关各要素没有建立起完整、系统、有效的机制之前,要素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活动,因此,农业创意经济就不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甚至难以形成产业。

2农业创意经济资源状况

2.1人才资源

人才是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截止到2004年,从事创意产业的高学历和拥有技术职称的人才明显高于全行业的水平,特别是本科和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接均水平的5倍,全国创意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为955.15万;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为1273.72万,占全国企业就业总人数的5.72%;实现增加值3576.72亿元,占GDP的3.1%。从就业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经超过批发和零售业;从经济总量上而言,文化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产业大体相当。尽管我国创意产业的机能性人才还很缺乏,但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2.2文化资源

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遗产两个方面,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性、潜在性、流失性、传承性、共享性等是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发展创意产业的良好资源。“九五”规划后期,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完成了“十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随着规划实施的全面展开,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必将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热点。

2.3产业资源

2004年全国创意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共有385915个,占所有企业总数的11.88%,创意企业户均吸纳就业人数为24.75人;全国创意企业资产总额为104935.26亿元,占所有企业总额的10.85%,创意企业户均总额为2719万元;全国创意企业年营业收入为22997.06亿元,占群补企业收入的5.22%,创意企业户均实现营业收入556万元。统计数据表明,创意经济在我国已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2.4消费资源

2006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约为4685亿元,这一数字与同年度消费的总体水平和人均GDP相比,比重还很低,但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大中城市,文化消费、艺术消费和高品位消费已经成为消费热点。

3农业创意经济化形成机制障碍因素分析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创意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影响力和辐射力还很弱,主要障碍性因素表现为:

3.1观念

虽然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都把创意产业纳入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但是农业发展规划中还看不到对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支持。管理层面缺乏对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足够认识,重科技发展,轻创意经济的观念还很浓厚。需要提高认识,拓宽视野,更新观念。

3.2政策和体制

创意农业是农业创意经济表现得雏形,目前还属于弱势产业,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的强力扶持,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但现有的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政策中,还很难看到具体的政策支持内容,农业发展支持政策中很难找到农业创意经济的一席之地,更缺乏能够激励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全面、系统的制度和体制设计。需要尽快落实区域农业创意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体制。

3.3缺乏各类农业创意经济人才

创意是人的智慧成果,创意人才是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而目前,在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上海市,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还不到0.1%。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最缺乏的就是创意产业内容经营管理者和创意的创作者。农业方面的创意经济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意人才是当务之急。

4农业创意经济推进策略

农业创意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农业创意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不能只靠单一的动力要素,而应当通过政策、制度的建立去推动相关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完善的动力要素体系,形成格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护卫保障的系统。

4.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科学密位

农业创意经济是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因此,要尽快更新观念,提高对农业创意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研究,对区域农业创意经济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全力推进农业创意经济的发展。要改变重视实体经济,忽视知识经济,尤其是创意经济的局面,切实把农业创意经济当做抢抓机遇的关键,当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抓手,形成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文化规范,促进农业创意经济中的创新与竞争行为,营造出协调、配合、支持的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环境和氛围。

4.2合理规划,重点布局,积极培育

在充分认识农业创意经济重要性的前提下,应尽把农业创意经济发展内容纳入到农业发展规划之中,从战略角度去引导和规划对本地区农业创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区域创意资源特点、创意人才特点、确定重点布局方向,经济培育农业创意企业和组织,尽快形成农业创意经济产业体系。

4.3创新管理,政策扶持,培育人才

要加大在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和政策下的农业经济政策方面的创新,依据各地的实际,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创意经济发展战略,发挥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作用;更要在人才培育和引进方法上开拓创新。目前,各级政府和农业企业都非常重视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但是对于创意人才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在知识经济、创意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农业创意人才必将对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尽快制定培育和引进创意人才的力度,为农业创意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第5篇: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信息化水平指数;区域经济

一、信息与信息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物质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与特点的表现形式。随着人类对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加大,信息也成为一种资源,并日益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社会发展的“时代潮”——信息化。广义的信息化是指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划、组织、领导下,在农业、工业、国防、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推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性

由于中国各地区在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东、中、西部在信息资源获取、掌握及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已经拉开,形成了“数字鸿沟”。从表l中可以看出,1998年全国信息化水平指数分布中,前五位全是东部省份,后五位全是西部省份。东部十一省、市、区中,仅有山东和河北的信息化水平指数低于全国信息化水平指数25.89中部八省、市、区中大约有40%的省份信息化水平指数低于全国信息化水平指数,而西部十二省、市区中,只有陕西、重庆、宁夏的信息化水平指数高于全国信息化水平指数25.89,它们分别是36.94、30.18、27.92。东部信息化水平指数最高的是北京,为89.87,西部信息化水平指数最低的是西藏,为l3.03,二者相差甚远。

从以上分析可知,总体上,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信息化水平,中部地区信息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相差很大,广大中西部地区在信息化方面存在明显劣势。我们认为,产生中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西部地区社会信息意识弱,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社会所认识;二是信息化人才相对缺乏,教育体制落后,信息处理和加工水平低下,很难成为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力量;三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支撑信息化所需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及装备滞后,信息市场发育缓慢;四是管理体制落后,部门间、地区间、企业间相互分割,存在严重的分散、浪费、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不同信息化水平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著名经济学家K.阿罗认为,经济主体掌握的初始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因而其行为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作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人们可以花费人力及财力来改变经济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改变恰好是信息的获得。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因而不确定性的减少就是一项收益。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一个区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提供了便利,而这种信息资源的获得减少了不确定性,从而获得了收益。所以,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舞台。

从表1中可知,中国各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各省、市、区的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分布中,排在前九位的全是东部省份,排在后九位的全是西部省份。东部十一省、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高于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6392元,西部十二省、市、区中,新疆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为6229元,但还比全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92元低163元。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省份是上海,为28253元,最低的是贵州,为2342元,后者仅为前者的8.29。而中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省份黑龙江、湖北、吉林都是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均GDP值(Y)与信息化水平指数(x)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为从总体上看,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反之亦然。因此,可以以人均GDP值(Yi)为应变量,以信息化水平指数(Xi)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为各省、市、区人均GDP值(元),Xi为各省、市、区信息化水平指数,为人均GDP的样本条件均值,变量采用1998年的数据(见表1)。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可得:

其中回归方程下方第一排圆括号内的数字是对应参数估计的标准误差;第二排圆括号内的数字分别是在对应参数等于0的原假设下,所计算的t统计量;r2是可决系数。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相对较好,可决系数为0.7332;系数显著性检验:对于统计量为8.9272,给定a=0.05,自由度为n-2=29,查t分布表可得to.025(29)=2.045,因为t>to.025(29),所以拒绝原假设,并表明信息化水平对人均GDP有显著性影响。

综上所述,区域信息化水平对区域人均GDP有显著性影响,区域信息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四、信息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

在人类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有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始终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即是物质、能量、信息。不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这三种要素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着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信息经济的三个阶段。人类掌握了农耕技术,进入有赖于物质的农业经济时代;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大工业的发展,又进人物质和能量的工业经济社会;随着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应用,人类开始进入有赖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大量生产知识和信息,并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控制信息的流通、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和利用,形成知识信息网络,从而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经济增长所需的信息资源,进而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注入了能量。

1.信息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资源和投入要素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加强。信息应用于生产系统,不仅可以缩短生产周期,而且可以带来其他资源(如劳力、资本、原材料等)的节约制造出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同源产品。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劳力和资本是有限的。而作为信息时代重要资源的知识和信息是可以再生的,并再生出新的知识和信息在当今物质资源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的形势下,信息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对现代经济有着特殊的作用。

2.信息资源优化经济决策

现代经济系统是多因素多变量的。在信息社会时代,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而且人类的经济行为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信息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所以,在信息不充分、不完备、不对称的经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可以保障经济决策的顺利进行,为经济决策提供充足的条件,进而实现经济决策的优化。

五、结论及对策

由于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实现经济“趋同”,就要求中西部地区必须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第一,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

目前,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要求各区域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中西部地区应将信息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提高西部的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广泛应用,以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更新和改造,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补共进。进一步地,还要注重研究本区域内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发展政策等信息化问题。而且,我们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信息资源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行业以及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若无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仅靠地方、企业等的分散投资,很难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化水平。为此,中西部地区应借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创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制定一个长期的、健康的、有序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

第6篇: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外汇储备;保值增值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

(一)外汇储备的涵义。外汇储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是广义的,即国际储备。国际储备是指一国官方持有的用于国际支付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流动『生资产。它包括四部分:①黄金储备:②外汇储备(即狭义的,是指货币当局所能控制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存款和其他短期金融资产);③在IMF的储备头寸(普通提款权);④IMF分配给会员国未动用的特别提款权。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①储备总量过大。按照传统理论,其规模能够满足3个月进口付汇及外债还本付息金额为宜。我国的主动储备外汇,如果按照上述原理,加之考虑应对突发风险的需要,规模应在1万亿美元左右,但目前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外商投资,以外向型经济满足国际需求为指针,为了增加出口竞争力,只有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长期压低中国工人工资,以极为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生产廉价的物质商品,出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国际贸易长期顺差,截止2012年1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接近32000亿美元。②储备币种结构也不合理。根据IMF的统计,中国外汇储备中60%至80%是美元。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截至2012年2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仍超过8000亿美元,继续居各国之首。

二、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

(一)贬值风险。作为持有上万亿美元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国,对其风吹草动的任何变化高度敏感,对可能的账面减值,国内投资者也十分担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此前曾多次公开警告,中国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处境危险,无论是美元贬值或美债评级下降,都可能导致中国投资美国国债的账面减值将达20%~30%。若其预测成真,仅以最低下跌20%计算,中国将会有约2400亿美元财富瞬间蒸发。

(二)违约的风险。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以美国国债为主。从信用风险角度来看,美国国债是国家信用,只要美国财政不破产,偿付是没问题的。如果美国经济全面恶化、财政赤字扩大、市场信心丧失,美国的债务风险就会逐步上升。如果国家债权人不愿借钱给美国,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国长期以来储蓄率很低,大部分要依靠海外资金,这是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础,如果其债务负担扩大,并不排除未来出现债务违约风险的可能。

三、我国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建议

(一)优化外汇储备资产与商品资产结构。在国际储备中增加商品储备的比例,减少外汇储备的比重,应该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个明确方向。增加紧缺能源与资源的战略储备,是应对能源紧张、缓解资源压力的重要举措。中国是资源消费大国,许多基础资源的消费量都居世界第一,而人均消费量偏低,消费潜力巨大。中国应趁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世界基础资源价格偏低的时机,大量控制铁、铜、镍、锌等基础矿产资源以及我国紧缺的钾肥等稀缺资源。另一方面,由于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增持黄金储备是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外汇储备结构转换的一个动向。而我国长期实行稳定不变的黄金储备政策,黄金储备一直只有600吨,占国际储备的1.1%,远低于全球10.2%的平均水平。从目前情况看,黄金有升值的趋势,所以要增加黄金储备,把它跟外汇储备放在一起,这对于我国将来保证外汇储备安全有利。

(二)扩大内需。内需不足,对外依存度过高会导致持续贸易顺差,从而增加外汇储备。我国应重新部署经济发展战略,从出口导向转移到依靠内需上来。此外,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增加居民安全有效的投资渠道,提高其投资收益,促进国内消费。

(三)投资海外股票。中国刚开始国家层面上的海外投资,还是应该侧重投资上市公司的股票,特别是些蓝筹股。另外,用外汇储备投资世界性股指基金也是有效途径。投资股指基金不仅可以解决经验不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可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四)从外向型经济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根源在于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因此,要改变外汇不断增加的局面,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首先应该逐步降低甚至取消对传统行业的出口退税补贴,将节省下来的财政经费用于对受损企业的员工进行生活补贴和就业培训。实现产业平稳过渡和转型。之前政府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候,顾虑出口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生活问题,但可以转换思路,通过市场力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通过财政手段对员工进行临时补贴和培训,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当产业转型升级完成,新兴行业可以重新吸纳下岗员工,不再需要财政继续补贴。充分发挥财政调节市场的作用,取消对出口企业的过度保护,降低出口,减少外汇流入。

参考文献:

第7篇: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市场化改革

在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显现得更多,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面临如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拟在阐述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探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改革发展与创新提升的对策 。

一、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是一个国家运行的血脉,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来自各个方面。

(一)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

一是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与前提基础性作用。要想富,先修路。一语道破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其他交通运输经济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运行和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新的发展商机,比如带来外来的投资、带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沿路经济发展。二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出行。人们外出首先要解决就是空间距离转移所需要的交通问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出行旅游和出行参加人际交往和聚会、离家上班等事项。其中,尤其是交通路线的建设非常小重要。三是影响着国家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比如这些年突遇的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需要紧急疏散人群,一再考量我国美每一个地方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实力,也凸显了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对国家非常时期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四是影响着一个地方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城乡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更能方便一个区域的人员流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制约因素很多,既有人为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政策、人口多少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流动、工业发展状态与布局走向态势等;还有自然因素影响,比如资源的丰富程度、地形状况等等。

一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沿海的交通好于内地,东部的交通发展优于西部,其中一个根本因素就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财力雄厚,能够投入足够的资金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影响着其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当地政府的意识和重视度也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这是一个人为的因素成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会直接影响区域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改观和远景规划。三是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甚至有可能是决定性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交通线路、交通站点等无一不建设在大自然环境中,地形平坦与否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有时是致命性的。自然资源的丰厚往往会引来一个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后起直追,比如很多非常闭塞的地方,因为有了特殊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或者举世罕见的旅游奇观,将会直接引发国家的巨额投资力度到位,从而带来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土突飞猛进。四是国家工业布局和战略规划的巨大推动作用。很多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往往就是因为国家重大经济项目的布局选址落户,获得跨越式发展。五是一个地方人口的多少与需求也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否的条件之一。比如大城市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比乡村发达,其人口众多对各类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诉求多,促使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不得不尽快跟上。

二、目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环视我国目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整体上看获得很多进步,但是由于各方面的人为、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1)各个领域的公路交通运输环境不理想和不乐观。在生产领域,由于这些产能过剩,向国外出口产品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国内大量的产品需要发展国内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来实现流通,这给国内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带来诸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在消费领域,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尤其是假日经济的到来和消费是时代的出项。 (2)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合理和不平衡,比如城市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好于乡村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东部优于中西部。 (3)国家和地方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投资有限,尽管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其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导致很多交通项目上马运行慢。

三、“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科学发展的几个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提高以及国家各行业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多更高,务必要按照的交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人性化、环保生态和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努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发展。

(一)在管理上加大改革力度和广度,全力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手段本身的改革。

一是加大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各地实情的管理体制,制定和出台综合性运输政策与法规,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机制现代化。二是要改变管理手段,建构集经济、法律、政策和行政等手段于一体的立体化的现代化公路交通运输管理运行体系,建立全面预算和成本管理办法,强化各项目标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经济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全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发展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在技术上,积极引用现代科技,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科技水平。

一是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智能化的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这要求将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运行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发展数字化的现代化运输系统,在构建全方位的电子控制系统基础上对整个公路交通运输工具、驾驶人员以及道路等因素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安全系数,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其人性化发展。二是引进先进新技术,发展环保生态型的交通运势经济。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交通工具汽车的能源品进行改造,采用纳米技术,以此提高燃油燃烧的充分程度和降低污染气体排放的数量;将太阳能和原子能等环保能源引入到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推动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能源供给生态化。

(三)在战略规划上,全面调整和统筹规划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行进。

一是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上,要按照公路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与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特征,努力打破地区封闭保护主义的态势,科学布局,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区划发展要求制定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构建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宏观网络。二是从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来看,努力与其他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不同运输方式,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保证满足国民经济运行的诉求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留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3期。

[2]李晓玲,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在意义与关键,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3期。

[3]刘丽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现代商业2013年30期。

[4]侯永慧,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旅游纵览2012年12月(下半月)。

第8篇: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一、助力解决社会就业

1. 直接提供 1000 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

中国直销行业对于国计民生方面的第一种价值就是助力解决社会就业。关于这个贡献,我们大多数人在谈到直销问题时很少系统去谈;但从实际情况看,它却是中国直销对于国家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中国直销行业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从总体数字来看,目前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有解决至少5000万人就业,有的说解决3000万人就业,我们在此采取比较保守的说法,就只计算2000万人,而这个数字的分量很重,因为假设没有中国直销行业来承载,它给我们社会、政府所造成的压力就十分巨大。

2. 为“4050 问题”解决提供重要路径

关于“4050问题”,在中国它是一个专有名词,具体指当年我们在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就业和再上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直销很显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从现代就业问题的解决来看,它通常会遭遇三大门槛:一是学历和知识的门槛;二是年龄和身体状况的门槛;三是工作经验和技术技能的门槛。这些门槛尤其对于“4050问题”中所包含的就业群体。中国直销行业为这个就业群体的再就业提供切实路径。因为在直销行业中,每个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有四个鲜明特点:第一,没有学历知识门槛;第二,没有年龄和身体状况门槛;第三,没有技术与经验门槛;第四,没有企业人员编制的约束。这种就业的条件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甚至整个中国就业问题都有帮助。其容量巨大,对于就业问题解决是现实的,其对中国就业问题解决的成果也不容忽视。

3. 参与推动新生代自主创业计划实施

为了更加科学地化解中国的就业压力,我国政府这些年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这套体系的核心就是用创业代替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中国直销行业为这种创业提供了非常大的平台和空间。因为在中国直销行业中创业,它具有几个优点:第一,不需要大数量的启动资金;第二,不需要从业的经验和专业技术;第三,很好的传帮带系统,能够给你传授经验、技术和方法,让你能够快速进入创业状态;第四,只需要个人清晰的创业目标。这一切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讲,往往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它是一种精神收获,其作用远比单纯的物质收获重要,它将会影响你的一生。

二、助力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

1. 刺激靶向消费,助力国家内需增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果断推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深度改革”的新经济发展战略。

通过几年的实践,这种模式尤其是扩大内需的政策方针及其战略实施上起了重要作用。而在拉动内需的战略实践中,中国直销行业也在发挥着一个行业应有的作用。首先,中国直销行业的整体业绩都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消费,所以它是绝对的扩大内需成果;其次,直销行业上千万直销员还通过第三产业消费拉动着内需;第三,中国直销行业在推进大健康产业的过程中,也在不遗余力撬动着国人对于健康的巨大消费市场。用综合消费指数来对中国直销行业做出评估,我们不难看到它对于中国贯彻落实发展内需经济的战略性价值,这种综合价值也许超过1%的GDP 力量。

2.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产业升级

中国直销行业在助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中,其第二个方面重要表现就在于: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助推产业升级。虽然中国直销行业不能直接实现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但它却能够推动和帮助中小型企业成长,帮助他们突破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资金、人才和规模扩张困局,帮助打赢现代营销战中的终端、成本和渠道之战,由此来推动企业市场的发展。如闻名海内外的天狮集团,它原初的发展就起步于中国科学院一项关于钙的专利成果;而中国直销的领军企业湖南绿之韵集团持续十年的发展则是源于南京大学一个关于螺旋藻的科研专利成果;而处于中国蓝色经济带的山东安然纳米实业公司则是把自己的产业发展建立在纳米技术及其科研成果之上。

3. 推进城镇经济发展,助力区域经济活力

直销行业对于中国国计民生的重要价值,第三个重要表现就是:推进城镇经济建设,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中国直销行业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它不能从总体上发挥全局覆盖作用,但不同地区的直销企业,却也在参与该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中默默做着重要贡献。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用两个案例予以充分说明。第一个案例是湖南的长沙浏阳医药生物产业园。绿之韵集团于2004年进园区,由于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直销商前来参观、学习、培训等,使得配套的住宿、餐饮、会议、交通等产业系统再度活跃起来。第二个典型案例就是天狮集团所在的天津武清区。在将近20年的发展中,天狮在全球将近200个国家建立了市场,不仅每年为武清地区上缴大量税金、解决大量就业岗位,赚取大量外汇,同时它还投资建立了天狮学院、全球会议中心、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中心等,使武清地区的产业布局全面升级,直接拉动了该地区对于全球直销商的各种服务经济。

第9篇: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民办院校;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民办院校教育是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且专业化。民办院校教育要为我国提供高级专业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对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工作重要地位,同时注重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做到人才多层次、多专业发展。

一、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重要改革,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大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大量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民办院校教育要适应社会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实行教学改革。我国一直以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基本经济发展战略,在这种经济环境的前提下,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应面向全国公民,使全国公民都有学习知识的机会,并提供多样化、多专业技能学习,让民办院校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让每个公民都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为社会输出大量高级专业人才,从而构建和谐社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1]。

二、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向1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

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应该为我国公民提供开放、平等的教育平台,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理念,要多与其他教育建立密切的学习联系,为民办院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宽阔的学习通道,使其更加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2民办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要先改革民办院校的教育体制。首先,民办院校要引进数字媒体、通讯等现代教学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传统优良的教育方式,为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解析提供更生动形象的展示。其次,民办院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帮助院校的课程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为院校课程更加专业化学习提供平台。最后,民办院校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培训教学平台以加强院校师资的专业化[2]。

三、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1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民办院校要确立好办学宗旨,宣扬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民办院校要带领院校的师资队伍坚定不移地以“理论结合实际”为办学宗旨,使院校培养的人才通过教育教学之后,都可以切切实实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民办院校要坚持面向全国公民的办学理念,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每个公民都享有受高等教育、学习高等技能提高自己社会能力的机会,创建民办院校特色办学道路。

2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民办院校通过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院校培养的人才展现形象具体的知识解析,使院校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同时,院校设立多种学习地点,传统教室、实验室、实际操作场地、校外培训等,通过多形式、多环境的学习,锻炼院校学生多角度、多思维学习,从而培养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与企业单位合作,培养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

民办院校通过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让院校的学生可以在企业单位中实践教学中的理论知识,锻炼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为企业注入新鲜创新的血液,帮助企业发展。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要快速且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而高等教育质量决定着社会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民办院校教育教学必须通过改革,满足社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深化,要实现全国公民享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权利,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