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

教育技术学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学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技术学认识

第1篇: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

一、信息时代需要创新教育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在不久未来将成为绝对主流的大众媒体,已经越来越深入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这使得大量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广泛传播,人们习惯了每天从互联网中查找和利用各种信息。信息社会更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个性化人才。它要求每个人必须具有获得信息并在大量信息中分析挑选有利的加以利用的本领,对事物的一个概念已经不需要长期在头脑中记忆概念,更重要的是具备寻找这个概念和分析这个概念的信息,这正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新的学习意识。从当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环境看,关键的已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过期的信息了,因为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结果,而且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任何人也无法记忆当今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信息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必将引发教育的改革,信息时代不再需要将每个知识点记忆在自己的头脑中。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利用信息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如果说传统教育是培养了基础扎实,注重学生的“三基”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信息时代更重要是要求学生获取、加工、处理、吸收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时代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环境

信息时代各种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丰富表现力。教学中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化,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互联网的丰富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各种校园网络的纷纷建成和迅速普及,使教师调用网上信息辅助教学成为可能。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索创新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著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同时计算机和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和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学生接受知识面不只限于学校,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大范围地交流、讨论、协作,解决学习的难题,为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主动寻找和获得自己需求的学习资源,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使得学生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创新教育的唯一途径。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各种条件,创新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运用信息教学这一特点,并不是说信息教学就是创新教育的唯一途径。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包括新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诸多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囊括创新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仅仅立足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来进行创新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也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中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就是创新的。不要盲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需要分析客观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不但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反而可能损害教学质量。

2、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在飞速发展,运用于教学也需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在现有的技术上停滞不前,终有一天会被淘汰。现代教育技术短短几年就经历了几代教育技术的变化,现在利用强大交互功能的网络教学已经体现了其教学的优越性,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和展示的个别化教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的传授媒体可以传授新的理论,也可以强化旧的思想。我们已经看到有的网络学校,运用的是新技术,推行的却是变本加厉的呆读死记式的应试教育。我们要不断探索在教学中应采用什么形式才能真正达到创新教育。只停留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种外在形式、而不进行内在实质性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第2篇: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认知结构认知策略认知情感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工具,进入学校给高中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合理的使用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效率。然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职前教育及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传播渠道及技术的设计与开发上,这是传统认识论的结果。正像皮亚杰所说“传统的认识论只顾及到高水平的认识,即认识的某些最后的结果,看不到认识本身的建构过程”1。我们立足于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基础上看待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把重点放在思维技术、思维环境的开发及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探索式学习环境上,如果信息技术教学脱离了这种环境,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者说是很困难的。

一、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信息技术学习的建构性过程

H.schez指出,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其在下一学习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2。认知结构(图式)是个体在对知识结构加工和理解基础上,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内化的知识结构,或者说是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意义接受学习理论,都十分注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原有的认知是学生进行认知建构学习的必要条件。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认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如哪些是相联系的,哪些是独立的。当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此之前就了解学习一些必要的概念,如果学生之前没有系统地掌握Word和Excel的表格制作,那么他现在就不能很好的绘制表格。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创设的学习情景、呈现的学习内容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紧密地联系起来,如让学生用“Word制作新年贺卡”,要求学生插入“艺术字”、“剪贴画”、“表格”及绘图等,那么在此活动之前,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绘图、插入的技巧;在学生学习“Excel的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之前,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先掌握“工作簿”、“求和函数SUM”、认知“平均值函数AVERAGE格式:AVERAGE(Number1,Number2,Number3……)”的图形符号等。只有这样新信息与学生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相关信息(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才能通过“同化”或“顺应”建立起某种联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学生心理发展平衡的目的,发展学生的智慧。学生在面对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教育软件时,就能随时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由教师“控制的过程”转化为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建构的过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二、认知策略的个性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性导向

认知策略即学习风格,它是指个体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每一个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使用信息技术呈现信息的方式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的策略,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不成功,除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呈现的新信息不协调甚至矛盾以外,学生实际的认知策略与教师预先估计的不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J.E.Agudo指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个体不同的认知策略是十分重要的3。教育者如果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认知策略,那么就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实现个性化教学,也能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理论,丰富近年流行的“多元智能理论”。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决定了高中生的学习是通过感知通道来获取所呈现的信息,即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动觉来获得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建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个性化的认知策略(视觉的、言语的、逻辑数理的等),并将学生个性化的认知策略与适当的教育方法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对于视觉型学习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多地呈现“形”,通过学生喜欢的图片、动画、不同色彩和手势等传递信息;对于听觉型学习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多地传达“声”,通过学生喜欢的历史、散文、传记、讨论、讲演等传递信息;对于写读型学习的个体,运用信息技术更多体现“静”,通过学生喜欢的标语、条幅、广告词、词汇表等传递信息;对于动觉型学习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多地展示“动”,通过学生喜欢的操作科学实验、表演、动画等传递信息。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对于空间智能发展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创设极富立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情境,这远比通过使用传统的板书画图教学效果要好的多。因此,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有效地学习,并且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亦能实现“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

三、认知情感的多样展现:信息技术学习的人文性塑成

每个个体都是鲜活的、是有情感的,也是有理智的;高中生学习既受情绪情感影响,也受理智支配;他们的心理作用既有无意识的(潜意识的),也有有意识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把每个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创设情境最终体现的意图――“让学生主动想、主动做”,这一理念提醒我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估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策略,而且也要考虑学生认知情感。

每个个体从此小就喜欢鲜艳悦目的东西,高中生也不例外,他们对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美感,形成了独有的审美标准,能从音乐、美术作品、语言、数学等多种活动形式中体验到美,不仅能够感受到美,而且能够创造美。信息技术教学呈现的信息具有直观的、形象具体的、鲜明突出的、多元形式的美,如色彩、构图、形象设计、动作造型、音乐配音、画面变化、节奏等,是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特点的。因此教师要找到学生美感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学优势的契合点实施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表征方式所独具的多元综合的形式美,对学生的审美器官产生全方位地刺激,进而打开学生审美器官的通道,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强烈的审美体验中,由景生情,进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课件在故事中导入课堂,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每一个场面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进入邹忌进谏的情境,通过这种形象、唯美的内容传递会自觉地激发学生内在的主体积极因素,艰涩难懂的古文一时间变得如此清晰易懂,同时,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教育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去进行直观地感知与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对行为是非曲直的辨别积累一定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学习,从而加速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保加利亚G.洛札诺夫倡导的“暗示教育”认为:“教育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学习潜能,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实现自我。”4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做到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的有机结合,声情并茂,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既能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学的轻松愉快。而在高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影响教育设计和活动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要将诸多影响因素整合起来加以考虑,才能真正起到对方法手段选择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尝试。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整合的尝试,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越来越成为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和热点。

1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概述

英语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至今仍旧方兴未艾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它因为将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而备受推崇,在实践教学中具有受众范围广泛、应用操作高效等特点。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参与任务型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英语任务型教学整合的内涵,主要基于整合的视角,在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优势填补、特色彰显、细节提升等多种形式,将英语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要素进行有机联系,建立起相互联动和有机循环的课程结构。这种结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整体教学的特点。此外,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也具有“工具论”的特点,也即充分借助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便捷度和高效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3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变革创造了条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变革。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角度而言,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整合的尝试本身就是一个理论课题,涵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初中任务型教学整合两个话题,这两个话题在当前的教育领域都是热门话题。理论上开展研究,寻求突破,将为后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加速英语教学变革创造条件。

从实践角度而言,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整合能够实现多赢,既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和英语课程的学习,而且能够在实践中突破二者在教学上的弊端和痼疾。在初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技术、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如果单纯孤立地学习信息技术,会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软肋,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同理,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特有的声情并茂的优势,融入英语任务型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整合的具体途径和建议措施

4.1 及时转变理念,培养整合观点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整合,在实践中首先要转变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培养整合观念。英语与信息技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碰撞。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以人教版英语课程为例,基本上是教师教授,学习记忆、理解和简单对话的层面,难以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受到制约。信息技术背景下,如“Will people have robots”,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和学习,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如何也描绘不出机器人的形象和作用,难以提供给学生直观的认知途径。在介绍“robots”的情境中,为了节省时间并给予学生更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直接选用网上的机器人视频放映给学生观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

4.2 教师素质提升,掌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整合要求英语教师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的知识,能够顺利开展整合教学,将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勤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所需的软件与多媒体技术,并积极自觉地运用网络获取最新信息,追踪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不断创新思路,提高自身素质。比如,在学习教授“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时,教师要对UFO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讲授时,利用信息技术模拟UFO图像和动态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激发形象思维。只有如此,才能寄望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条件和多元化的教学背景下,更好地对抽象的英语知识进行学习。

4.3 师生角色定位,各自发挥作用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整合,要实现师生角色的再定位,使他们发挥出不同的作用。

要做好英语教师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通过优化学习条件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助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要做好学生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生是学习英语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要掌握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场景下学习英语,积极参与英语语言训练,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When was it invented”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信息,参与课上讨论和发言;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要利用网络更多地了解在中国广泛开展的体育运动的知识,尤其是“basketball”“football”等,为课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4 始终贯穿信息化教学探索

信息技术与英语初中任务型教学的整合,贵在自始至终坚持探索与应用。教学实践中,如在学习“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时,要引导学生准备一个学习课题,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对自己选定的课题进行搜索、选择和分析,结合图片和音像资料,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便于自主记忆。再如在学习“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时,可以借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放一些比较经典和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比赛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课文知识和对话场景,进行模拟、比较和发表看法,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针对性。

诚然,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整合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将枯燥的英语学习转变为声情并茂、色彩变幻的、动态多元的语言学习,满足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和英语教学的质量,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目标。但是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的其他手段和方式。因此,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多媒体技术频用、乱用,导致多媒体技术运用进入一种误区。总之,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它有利有弊一面。在课堂上,关注学生,以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基础,注重英语语言的训练和表达,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

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由于计算机的特有功能,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中,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功能。如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高超,计算机视频反复播放,提供虚拟的活动场所等,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中引入坐标,数和形就统一起来了。有些数量关系借助图形的性质,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样一些图形的性质,借助数量的计算也可以显示出来。因此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形结合的教学,上课时尽量地画好图形,力求使图形展现出其变化的趋势。但是无论怎么画,怎么用一个又一个的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也只能出一个“死图”,如若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还可以使部分有图像想象能力的学生在大脑中产生“活图”。但对另一部分学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也只有靠死记硬背老师所讲述的结论来“掌握”知识。

学习和使用几何画板,可以真正实现了有形有色有声有变化过程的“活”的图形的数形结合的教学美梦,使学生在接触和感受各种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中把握科学认识的真谛。计算机的几何画板软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平台和精确的测量工具,有些概念用语言很难描述和理解,借助于计算机可以帮助和加深理解。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绘制图形,解题板书演示操作等教学过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集声、文、图像于一体,资源丰富,操作简易,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使这些教学环节占用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讲二次函数图像,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观看;由于画图工具的限制,函数图像的形成,只能由教师在黑板上描出几个特殊点再连线,缺乏说服力;点描少了,图形不准,缺乏说服力;点描多了,又费时费力,影响课堂效率,而且在缺乏学生的参与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选择利用几何画板的内部函数和脚本语言编程实现动态作图,不仅能进行描点法画抛物线,而且输入初等函数参数即可绘制图像的函数,特别适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学生由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角”,由传统教学中的以听教师讲课为主,转变为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这样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效益。

三、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钱学森指出: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而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先进的教学媒体能使教学中复杂的内容形成多元醒目的立体结构,结合特写、放大的手段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区分,再配合文字解释、公式或定律等显示,就能配合教材内容,突出了重点部分。运用动画功能显示物体运动和变化过程,在那些关键性变化的地方,可以采用定格,分离出主要部分进行分析,也可以把变化过程分步慢放,配以文字说明。这样就突破了难点。

利用计算机演示的优势,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灵活、形象、多变的演示过程代替教师冗长的讲授,很多难于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懂、易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观察演示后也易于接受新的教学内容。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四、构建数学实验,发展学生高级思维

几何画板是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荐的适合中学数学教师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不仅可以在数学教学中使用这个软件改进数学教学,还用它做“数学实验”。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建模方法,不同的软件制作方法,这又是一次创意、创作、创造的过程。由于几何画板能够在变动的情况下,反映不变的几何关系、几何结论(定理),几何画板就成了一个极好的“数学实验室”,利用它可以发现几何结论。这就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智力得以开发,高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

五、树立新型师生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第5篇: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美术设计 教学改革 认识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73-02

高职院校的美术设计专业要求美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夯实学生美术综合素质基础上,注重专业表现和实践能力。美术设计教学需要为学生架起走向社会、创造实践的桥梁,旨在培养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有技术技能的多面手,而不是坚守片面的“只讲理论不讲实践”或是“职业和技能至上”的教学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艺术思潮、艺术样式在我国的出现和兴起,尤其是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模式逐渐向现代美术设计转变,高职院校也相继设立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相得益彰。应该说,高职美术设计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性美术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美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美术设计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吸纳新思想、新理念,通过教学改革来为高职美术设计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 高职院校美术设计教学的特点分析

所谓“美术设计”,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它是以功能效用和美感体验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创作,最终使之转化成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艺术形态和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美术设计的范畴涵盖人类生活的衣食住用行等各个方面。综观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美术设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设计概论、中外工艺美术简史、广告设计、图案基础、字体构成、解剖与透视等。与本科教育重在培养高素质学术型研究人才不同,高职院校美术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美术设计教学也具有自身一些独特的属性。

首先是多元性,画家陈逸飞在创立“逸飞工作室”时,曾经深入阐述过“大美术”、“大视觉”的理念:“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从现代生活理念出发,运用自己在造型艺术中得到的对美的积累,就像基因裂变一样,在各种载体中加以发展壮大。将经济的运作赋予更多、更新、更快的艺术倡导,把艺术与经济相合,使美学与生活相融。”。这种理念体现在高职美术设计学科上就是专业内容的多样态,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都离不开美术设计元素的存在:其次是市场导向性,美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碰撞,是纯美术概念的实用化发展,任何脱离产品和市场的设计往往会陷入空洞和虚无,这就要求高职美术设计教学要注重市场需求和消费导向;再次是实践性,知识来源于实践,而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设计教育具有普遍的实践性特征,职业教育更是以技能培养为特色,重在培养具有实际操作和创作创新能力的美术设计人才。在美术设计课程中,任何时候理论都不能与实践相脱节,因为在艺术思维的表达上,不存在统一的标准,也不存在同一个概念或原理,不同的学生对“画面”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

2 当前高职院校美术设计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理论素养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这是客观事实,尤其是美术专业学生,一般来讲都是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积累不够扎实,对东西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便是美术专业领域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艺术思维,甚至有部分同学在入学前尚未经过系统的美术专门训练,对艺术技能课缺乏基本的掌握。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源于传统教学训练的影响,高考前的专业训练主要是为了应试的需要,侧重于技能技法,很少涉及理论和历史的学习,往往导致学生重技巧轻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与当前的招生机制有关,有相当多的美术专业考生选择美术设计,并非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艺术类考试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加之一些高职院校为了争抢生源,不惜降低入学门槛,扩大招生计划,导致生源基础参差不齐,水平差距较大。

2.2 学科本位倾向严重,与实践相脱节

学科本位,是一种以本学科自身体系建设和发展为主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综合协调,人为地分割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浪费了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当前高职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科本位思想主要体现在美术教学课程科目繁多却缺乏整合,过分强调美术专业的逻辑体系而忽略学生的经验培养;割裂了美术设计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之间原本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传统艺术持一种淡漠和肤浅理解的态度。等等。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过分强调美术设计的学科中心性,很容易导致美术学习内容的繁、难、偏、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全面发展。美术设计是一门开放、融合的多元化学科,比如美术与文学的承接、与音乐的对照、与影视的互动、与戏曲的联系、与电脑的联姻等。如果没有这些学科和知识的支持,我们的美术设计教学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残缺的。

2.3 授课模式过于僵化,师生互动欠缺

当前高职院校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组织方式仍然比较单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亟需改革和完善。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过多地采用被动接受式授课模式,单纯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数年如一日地讲,学生机械式随堂听和模仿,个性教育的痕迹完全被忽略和抹煞,学生总是把学习重点和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和技巧方法的模仿上,而不是去吸收、转化、创新、创造。虽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配以部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但长期单一和僵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探索求知欲的发展,教师片面注重知识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系统化讲解,却忽视了学生自身兴趣点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完成的作品类似于流水线制造,模仿痕迹严重,没有个性和创意:二是师生缺乏互动交流,课堂呆板没有生气,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美术设计教学而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美术欣赏情境和价值氛围。

3 对高职院校美术设计教学改革的现实思考

3.1 校企联合办学,探索“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工作室”一词滥觞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工作室制”人才模式主要是指“以‘工作室’为活动平台,以有研究探讨价值的实践性专题或有现实生产价值的项目任务为主线,在一个导师或者技术专家(高手)的带领下,一线技术工人通过观

察、讨论、参与项目、反思等方式,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最后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探究者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呈现出日渐高涨的态势,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人才供需两旺的发展形势下,加快推进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思路,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高职美术设计教学发展与改革的关键环节。“工作室制”强调独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和自我教育过程,在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共同仓U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工作室制”模式下,美术设计教学才能真正走向产学一体化,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创作设计的目标、情境、方法,引导学生走向生产实践;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以主体性身份参与建构,完成创作任务。如此,既为学生提供自学、创新的可能,也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提供空间,促使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切磋探讨的双向交互,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3.2 重视“双师型”师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关系到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学科型教学体系,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更直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在高职美术设计教学中,“双师型”教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职业大学要求并不相适应,整体而言,大多数教师在本专业或理论水平上具有明显优势,而普遍缺乏从事社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相关职业的现实体验。对于如何在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制定长远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做到既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又要兼顾学校学科的专业发展;二是定期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鼓励进修提高;三是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或实训基地顶岗,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工艺技术和设计理念。

第6篇: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

高校培养了“相对过剩”的体育教育人才,从而激发社会各界对当今体育教育人才质量的质疑。高校教育肩负着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与社会同步的体育教育实用性教师,体育教师首先应正确地对待体育教学观,要意识到体育教学隶属“学术”的范畴,从根源上对体育教学学术内容的构成及其实用价值有全新的把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体育教学和主动地研究体育教学,微观上正视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关系,为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实践指引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体育教学学术;教学;价值

1体育教学学术的诠释

什么是体育教学学术呢?体育教学学术主要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中期目标、体育科研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习欲望等形成体育教学计划的能力;教师选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不断地将自身的体育教学活动作为被教学的对象,进行反思、调控、对体育教学中的出现临场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其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与体育教学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体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科研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学反思、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我们要切实领会以上四点,才能从本质上理解体育教学学术的本质意义。

2体育教学学术的内容

体育教学学术是一项由体育教学内容知识表述的学术活动,它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体育教学真实的见解。体育教学学术要求教师将“有效的”体育学科知识,把不同体育领域的知识有条有理地衔接起来。笔者在进行体育教学学术研究时,将从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教学形式、体育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理性的提升。

2.1体育教学内容:

提升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有效教学研究体育教师要从体育教学本质出发,深刻地认识体育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探究性、创新性,有目的地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信心和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研究体育教学学术时,如果不具备扎实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及系统接收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和体育教学技能训练,就会造成对体育教育的思想、体育教育的理论、体育教育的价值观产生狭隘的理解,则很难进行体育教学,更谈不上体育教学学术研究。体育教师要注重体育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它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多元化的体育知识与教学能力。学系统性的思维。体育教师加强体育教学技巧的提升,将在体育教学形式上、体育教学风格上、体育教学内容上以产生示范作用和影响力。以体育运动项目为媒介、鼓励学生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学习,将体育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学研究成果进行。

2.2体育教学能力:

加强体育教师对教学实践与理性反思能力的研究;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应当把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研究都纳入到体育学术研究中,每个体育教师自主地进行教学研究。体育教学学术不仅要求体育教师从自身体育教学视野范围来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也要从学生对认识活动主体的角度和研究学习过程出发,寻找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求是什么,学生对什么体育知识点感兴趣,学生对体育运动实践后的反馈等。

2.3体育教学形式:

体育教学研究型的理念生成和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把体育教学看作是一种学术实践时,就意味着体育教学形式已经在本质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体育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挥者。体育教学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及和学生们的合作式学习,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并反思自己的体育教学行为,来补充自身的知识局限性。由于学生在启发互动中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在体育教师的诱导下,给学生提供运动学习素材,他们会发现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问题假设、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体育教学过程。

2.4体育教学方法:

加强体育理论对教学方法指导性作用体育教师对其教学方法要进行策略研究改革及深刻的反思。一是体育教师通过现场观摩、自我评议以及多媒体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议,提高体育教师运用先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二是体育教师既可选择体育教学作为重点领域,也可选择体育研究作为重点领域。教师的时间不仅可以自由支配,也可根据自己情况安排体育研究和体育教学工作比重。总之,加强体育教学学术研究,就要提高对体育教学学术价值的认识,促进新型体育教学观的形成,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升教师的体育教学学术水平,构建新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和谐互动的体育教学氛围。

3体育教学学术的价值认识

体育教学学术型体育教师可以从体育教学行为和体育教学成就两方面进行甄别,体育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学成就产生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学行为主要体现在富有体育教育文化知识、充满解决问题的意识、展现体育教学机智和进行有效交往。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不仅能让体育教师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也能帮助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调查和文献资料显示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学术的价值认识表现在: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学术的范围得到延伸、监督和引导体育教师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和其自身的地位、坚信体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加强体育教师不断研究体育教学、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指引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实践。

3.1体育教师的教学学术的范围不断延伸

自从博耶对“学术”提出了全新的概念界定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学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只是体育科研才可以称为体育学术,事实上体育学术可以作广义理解导入体育教学学术概念的,从本质上改变体育教师对教学学术的理解误区,保守思维得到解放。体育教学学术与体育探究学术、体育整合学术和体育应用学术一起构成新的体育学术范畴,因而扩大和延伸了学术的范围。

3.2监督和引导体育教师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和其自身的地位

体育教师在认识体育教学的时候,有时会因为学校条件和环境以及自身对教学学术认知水平而受到各种因素限制。体育教学学术理念的介入,使我们重新对体育教师注入新的元素,体育教师的教学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性和学术性,一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成语,深刻地揭示体育教师教育学生的本质要求,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要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所以体育教学学术可以促使体育教师从学术的角度正确地认识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

3.3坚信体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

体育学术评价其完整性的标准是体育思维、体育交流和体育研究的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体育专业的研究才是体育学术,即大学的学术等同于科研,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高校重视学术,科研是压倒一切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学学术的理论被体育教师接受后,并不断承认、认可。体育教学学术、传统的体育学术观念有了实质性的转变,体育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也是学术。体育教学在体育学术中地位不可取代,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教学学术,恢复了体育教学在大学中的中心地位,体育教学可能成为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体育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讨教学学术,才能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自觉地履行体育教学的义务。

3.4促使体育教师努力地研究体育教学

诚如舒尔曼指出:“将教学视为学术的一种,就要不仅将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而且要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体育教师过去认为体育教学是一种重复性的体力活动,对教学的要求不高,只要掌握了体育专业知识就等同学会了体育教学,没有教师把体育教学当作一门艺术、享受自己实施过程中带来的愉悦,更不会把体育教学认定是一种学术性活动。博耶对学术观念提出:“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具有学术性。”由此可见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就要改进体育教学,研究和探索体育教学学术、提高体育教学学术水平不仅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专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的深度离不开其对体育教学本身的研究和体育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

3.5引导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实践

体育教学学术引导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形式、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能力等教学学术的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的因素较多,涉及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责任意识、教学效能感等,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避免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些不利要素,针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调整来改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学术可以引导体育教师吸取教训,避免体育教学失误,甚至还可以使教师及时调整或改进体育教学。

4结语

体育教学学术的内容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思想,教师因从内容构成中去发现自己,改进体育教学,转变教学观念,以体育教学学术的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体育管理部门应该重视体育教学学术,体育教师应该研究体育教学学术,提升教学学术水平,进而有效进行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作者:谷茂恒 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体育组

参考文献

[1]杜惠洁,等.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向度的反思与展望[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6-71.

第7篇: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产生、形成的过程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学生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和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说话游戏,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义相反的话。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促进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二、认识负数

1.了解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凤冈到六里的1号公交车下去了5人,2号公交车上来了5人。

师:老师进行这样简单的记录,你们觉得这样的记录清楚吗?(指名汇报)

(2)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讨论。

师(小结):“上车5人”和“下车5人”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老师这样表示没有区别开,你能创造一个既简单又明了的方式来记录吗?同时,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

(3)学生动手操作。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记录方法。(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录,很好。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学家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的数学家刘徽就首创了两种方法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开始时用颜色来区别,后来用摆放位置的正与斜来区别。

(5)比较学生的记录方法。

师:这些记录方法,哪一种数学味最浓?

师(把加符号的两个数字板书在黑板上):加符号的这种方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400多年前的法国数学家吉拉尔创造了“+5、-5”这种方法,一出现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到现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简单明了的记录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习得过程,并在创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用加符号的方法进行记录的探索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用符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师:现在我们也用加符号的这种方法来记录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1)师说例子(如“水库的水位上升4/5米,下降2/5米”等),指名学生上台记录,并提出要求:请把老师说的例子记录下来,将符号相同的数写在一起。

(2)一生说例子,其他学生记录。

3.引入正负数。

(1)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并思考:黑板上写的这些还是数吗?如果是数,它们是什么数?

(2)师板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3)课件出示数的读法。

(可以指名学生试读,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讲解)

上车5人:记作+5,读作正五(这是正数)。

下车5人:记作-5,读作负三(这是负数)。

(4)介绍正负号。

师:+5前面的符号叫正号,-5前面的符号叫负号。

师:这些数的正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那负号可不可以也省略不写?

(5)板书正负数。

师:正数只有黑板上的这些吗?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省略号。

师:负数是不是只有这些?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上——(省略号)

(6)学生交流。

师:我们对黑板上的数有了新的理解,把你的理解和同桌交流一下。

4.正负数的运用。

(1)师:由于生活的需要,我们认识了负数,现在我们来看看负数在我们身边的应用。

(2)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出示:零上2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

(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相应的温度并记一记)

师(出示温度计):零下5℃在哪里?它肯定在谁之下?我们要找零度以下的温度,肯定在0℃以下去找。(引导学生思考零下的温度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5.思考0。

师:我们把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0这个数比较特殊,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却必不可少。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以前学习的0表示没有或表示一个起点,这里的0℃是不是也表示没有?什么时候的温度表示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温度计上寻找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并通过设疑,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0的归属问题。】

6.用正负数表示海拔的高度。

师(出示插图):我们要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你们觉得应该拿什么作为它们的分界点?换句话说,就是把什么看作0?(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

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用正数来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华山比海平面高2000米,记作_____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92米,记作_____米;哈尔滨的温度为零下15摄氏度到零下3摄氏度,记作_____℃。

2.生活中的负数。

(1)我国发射的嫦娥卫星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 ),而背阳面的温度会低于( );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中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 )。

A.-100℃ B.21℃ C.+100℃

(2)每个足球都规定了标准重量,有三个足球分别称重后与标准重量相比,做了以下的记录,说一说这样记录的意思。

1号球:+2克 2号球:0克 3号球:-3克

(3)食品包装袋上有“500+2g”这样的标记,你是怎样理解的?

3.动脑思考。

原来王叔叔在5楼,他从5楼往上2层,记作+2层,那么从5楼往下1层,记作_____层。这里把( )看作0层,如果王叔叔现在2楼,他往上2层记作_____层。同样是4楼,为什么一会儿记作-1层,一会儿记作+2层?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目的是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如第1题是基础性练习,巩固学生对正负数的读写和认识;第2题是深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第3题是拓展性练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用负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第8篇: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整合

一、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给学校教学改革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数学教学更是受益者。然而,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手段,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改革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任务导向型教学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整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可以优化我们的数学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本身就构成了对学生莫大的吸引,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驱动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课堂上的资源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大大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由于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以及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标;而且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又不受时空限制,所以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需求和目标决定数学学习进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内容进行学习。这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齐步走”的弊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学生通过自测反馈信息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以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在这样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并学会独立使用网络资源、对数学题目进行取舍、加工、组织和调整。因此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元认知能力,并逐步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他们通过真实的探讨而进行数学研究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任务导向型教学的整合重要包括以下五个模块:理论知识模块、任务模块、过程模块、展示模块和总结模块。

(一)引入知识。对理论知识的一个引入与讲解,构筑一个产生任务的真实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应通过各种手段引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用信息技术来达到时学生投入的目的,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数学学习的先前条件。

(二)生成任务。任务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真实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并且是真实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学生更好地获得信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完成这些任务,并不仅仅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这是整个网络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应该是导航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让学生在广博的资源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尽可能利用网络互动的功能,进行网上交流、协作及共享。而每个学生都要通过活动实践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尝试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且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成果展示。在这个模块中,学习者以最终解题展示上述的研究成果。这种成果是个载体,学习者以正式的解答或简单写研究成果的方式,向老师或同学阐述,并在阐述解答过程中通过一些数学语言来与听众互动,在表达中修正自己的解题表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和网络依然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发挥其优势。

(五)教学总结。这个模块主要是鼓励学生对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还有些什么地方值得改进。整个过程也为主动研究和思维的循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生成他们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任务导向型教学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实现真正的整合,而不是停留于添加水平。在传统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仅仅停留在“添加”水平,知识把信息技术简单的混合于数学课堂教学,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是教案、板书和教材电子化,并没有达到“整合”的目的。整合不是混合。混合只意味着将两种或多种事物简单相加,混合的各个事物本身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而整合则强调事物之间彼此融合,各构成部分发生质的变化并最终形成新的统一体。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是以数学课程为基点的。因此,那些在课堂上简单地将数学课本或课本上的习题或函数图像搬到屏幕上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所追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地适应。

第9篇:教育技术学认识范文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设计 建构主义

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操作法、演示法、边讲边练等教学方法。很多教学中只重视操作或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应用。计算机课堂教学应该采取以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重自主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重环境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和相互交流的氛围;重实践就是要强调学生多动手,多上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去探索,去体会;重创新则是指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独特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个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一、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精神。因此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1)提出任务

任务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关键,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形式可以分成三种:

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去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初中学生的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照猫画虎”。

第二种形式是任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如:在讲发送电子邮件时,就可以设计一个“给上课老师发邮件”的任务,在任务中“给教师发邮件”这是确定的内容,而邮件的具体内容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中间教学阶段。

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去实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作品设计和高年龄段学生的教学。

(2)提出问题

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问题解决

问题提出之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新问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得出。

(4)完成任务

问题及解决方案讲座清楚,下面的事情就是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

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5)检验任务

既然给出了任务,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由我亲自检查是否符合要求,达到要求在记分册上做记录,这是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最深的一点,要想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必须把好上机这一关,必须对学生的上机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我们也是可以采取更为活泼的形式,如:奖励小红花,盖印章等。

(6)自由活动

我们教学的宗旨之一是,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每次

的任务不宜安排的太满太重,应该以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并在时间上能留有一定的余地为准,争取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段时间用来干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用其它一些软件,当然也允许玩游戏,不过所玩的游戏是由教师提供的。

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合理组织课堂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

1、创设情景,提出任务。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营造自我学习、探索、协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2、指导分析,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3、强化实践,解决任务。通过实践探索,协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过程,训练思维策略,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点拨评析,扩展细化。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总之,一堂“任务”设计精巧的信息技术课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从而使知识、能力与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