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园区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园区环境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园区环境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园区环境管理办法

第1篇:园区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摘要为推动解决当前污染场地环境监管难点问题,2014年环保部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根据试点目的、工作基础、典型代表性以及资金支持等情况,确定湖南省、重庆市和江苏省的常州市、靖江市为试点地区。本文在对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地区调研的基础上,对试点工作进展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管理实践进行阐述,所总结的污染场地监管工作经验,可为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顶层设计工作提供实践支撑,对金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构建和其他地区的监管具有有益参考作用。

关键词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实践;环境风险;土壤污染防治;修复治理

相对于大气、水的污染防治而言,场地污染防治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法规标准缺乏、责任义务不明、资金筹措不畅、技术支撑薄弱、认识能力不足等诸多困境。对于新兴领域而言,管理上的问题尤显急迫。而我国污染场地数量多、潜在环境风险高,管理形势又十分严峻。为推动解决当前污染场地环境监管难点问题,2014年8月环保部启动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在试点区域有组织、有指导地开展探索创新工作,以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供全国借鉴参考,同时发挥试点引领示范作用,系统地促进全国场地污染防治工作。

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对试点地区和开展污染场地监管较好的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当前,在“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编制的关键期,及时整理总结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的成效及北京、上海、浙江等非试点地区的管理实践经验,可为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顶层设计提供实践支撑,对全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构建和其他地区的监管具有有益参考作用。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实践内容及目标

为落实《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号),指导地方加强对污染场地土地流转、再开发利用及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环境监管,推动解决监管难点问题,2014年8月环保部了《关于开展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函[2014] 182号),根据试点目的、工作基础、典型代表性以及资金支持等情况,考虑省、直辖市和地、县级市不同的管理特点,确定湖南省、重庆市和江苏省的常州市、靖江市为试点地区,开展为期三年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总体目标是通过试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夯实工作基础,提升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的污染场地环境问题。任务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全过程管理模式,理顺相关体制机制,出台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二是制定有利于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金融、税费、价格等经济政策。利用债券发行、贷款、合同环境服务、土地利用置换政策等手段,探索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加大省市财政配套,有效推进政策出台。三是完成环保部门全过程监管的修复示范工程,包括实施行业准入制度,规范相关调查、评估、修复企业行为等。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进展污染场地排查工作稳步推进

重庆市开展了主城区搬迁场地的调查评估,摸清了主城九区污染场地现状。湖南省对城区或城郊涉重污染行业工业企业、偏远地区涉重污染行业且运行年限5年以上的工业企业及园区、涉重废弃场地(历史遗留生产区、在用或废弃堆渣场)和面积大于l平方千米(1500亩)采矿区共四类场地进行了排查。常州市从2009年起逐年开展关停重污染企业的场地调查评估并建成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与国土、规划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靖江市对化工、电镀、涉铅等行业已关停并转、破产、搬迁和即将搬迁的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基本摸清了本市工业企业场地污染概况。

污染场地监管制度逐步建立

在政府层面,重庆市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了《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原址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作的通知》,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对象范围、基本要求、责任主体、监管措施和部门职责等进行了明确;靖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拟挂牌土地拍卖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所有土地在挂牌上市前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评估,重污染场地必须实施场地修复后方可挂牌上市开发利用。在多部门联合上,常州市环保局会同规划局、发改、国土局联合印发了《市区经营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环境影响预评价工作办法》,明确了污染场地重新开发编制控规时,必须进行环境调查。常州市环保局联合国土局、规划局印发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环境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对污染场地环境影响预评价、调查与评估、治理与修复,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明确了部门职责和各当事人及法人主体的责任。在环保部门管理上,常州市环保局印发了《常州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流程》和《常州市关于加强企业搬迁过程中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环境监管的通知》,明确了管理范围、工作流程、备案材料及其文件格式等内容,规范了全过程管理。

地方技术标准陆续出台

重庆市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即将印发《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筛选值》《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及竣工验收技术导则》《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环境监理技术导则》4项地方性标准。常州市了《常州市污染场地调查和评估技术指南》,正在编制《常州市农田土壤调查技术指南》。靖江市编制了《电镀工业遗留场地环境调查操作指南》,湖南省正在起草《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

修复示范工程持续开展

重庆市以綦江赶水农资仓库杀虫剂存放点和永川化工片区为对象,开展场地治理修复示范,以运行中的长寿工业园区为对象,建设示范园区土壤污染预防预警体系。常州市以“三江口地块”为对象,采用“异位一资源化利用十局部区域隔离”的修复方案开展全过程监管的修复示范工程。靖江市选取典型重金属场地进行详细调查示范,选取电镀行业场地进行普查示范,选取有十多家电镀企业的西来电镀中心进行区域示范,选取4家零散分布的电镀企业和铅盐企业场地进行企业示范,开展治理修复示范。湖南省选取湘潭竹埠港化工园区关停、拆除和治理工程为环保部门全过程监管的修复示范工程。

治理修复资金筹措方式多样

重庆修复资金主要依靠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创新市场化投入机制来筹措,市政府专门成立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设立了10亿元的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采取PPP等模式参与污染场地整治等环保污染治理,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常州市拟出台《常州市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融资管理指导意见》。靖江市成立了国资独资的靖江市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对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场地污染修复工程实施统一管理,对用于生态环保建设的财政资金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探索污染场地管理的金融机制。湖南起草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污染场地修复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建议稿)》,开展了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和PPP融资模式用于场地修复的探索工作。

典型地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

由于搬迁工业场地再开发的大量实施,从2004年宋家庄地铁施工工人晕倒事件后,污染场地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各地针对辖区内面临的污染场地环境管理问题,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污染场地地方管理实践,为全国的污染场地监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选取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为典型地区。

北京市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经验

北京市环保局与市土地、规划主管部门达成共识,初步建立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实行工业场地再开发利用前的评价制度,没有开展场地环境评价或治理修复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能批准开展下一步工程开发。北京市实行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技术方案、施工方案及验收备案,对治理修复过程制定了多项监管制度和污染防治举措,包括:定期检查制、工程进展周报制、污染土壤转移联单制度、治理现场视频监控、第三方监理制度等一系列监管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治理修复过程不造成二次污染,确保了治理修复效果。北京市先后了4项地方标准,还有10项技术规范或导则正在编制中,初步建立了适宜北京市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特点的地方标准体系。

上海市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经验

上海市环保局会同市规土局、市经信委、市建管委印发了《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管理办法》(沪环保防[2014]188号),构建工业及市政项目场地再开发利用为敏感性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监管机制,督促场地责任方在土地出让或划拨前对土壤污染进行治理修复。在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上海市环保局结合上海实际,制定并试行了6项地方技术规范,2项地方标准规范正在制定中,初步构建全过程环境监管的标准规范体系。上海市环保局印发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环境保护领域专家评审工作管理办法》《上海市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场地环境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单位考核评估管理办法》.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及第三方机构从事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监理、验收监测的行为。

浙江省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经验

浙江省建立了省、市两级职能部门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环保、国土和农业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2013年,省环保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经信委、住建厅和财政厅6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监督管理的通知》(浙环发[2013] 28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在省环保厅系统内部,明确了由省固管中心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污防、建设、法规、生态、监信、总队、固管等多部门参与。浙江省环保厅出台了《浙江省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开发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监管工作方案》,按照“控制为主、预防优先、底数清晰、责任到位”的要求,推动关停搬迁及原址污染场地有序开发利用,明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的执行范围与程序,明确了责任主体与三级环保部门的监管责任。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杭州、台州等地市都得到了良好落实。推进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建议

继续深化试点地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

结合试点工作进展及典型先进地区管理实践,针对在试点工作及实际污染场地监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试点工作制度建设。试点地区应高度重视,围绕污染场地管理,加强污染场地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和治理修复资金筹集的经济金融手段探索,从制度设计上保障搬迁和修复后的监管,提出闲置场地风险管控要求,规范示范工程监管,并“边做边说”,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争取早出成果,为“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编制做好实践支撑。

二是加强科技支撑,避免过度修复及修复不到位。试点地区应在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进程中,加大科技投入。结合试点地区示范工程,边试点边总结,建立涵盖搬迁环节污染防治、场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技术筛选、验证评估、修复过程二次污染控制和修复后长期监测等全过程的场地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体系,开展场地修复长期效果评估及经济有效性研究,防止修复不到位或过度修复两种现象发生。加强试点工作中事故防范意识,杜绝污染场地风险事故发生。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对试点地区的工作指导。搭建全国污染场地监管与技术交流平台,借鉴北京、上海、浙江等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对各区域试点工作指导。结合试点工作进展,及时整理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及经验,注重试点区域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成效的制度转化,加强宣传推广,供全国借鉴参考,充分发挥试点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加强对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行业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全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

做好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顶层设计,为落实“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各项制度措施奠定基础,加快推进全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尽快开展场地排查,确定优先管控对象。掌握污染场地分布、数量、污染及环境风险状况是科学有序开展场地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全国应针对在产及拟搬迁企业场地和已关停、搬迁、破产企业场地,尽快分类、分步开展场地环境污染状况排查,形成潜在污染场地清单,构建污染场地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评估确定污染场地优先管控名录,集中资源对环境风险较大的场地优先采取管控措施。

明晰污染场地分类分级管理模式。按照场地使用状态,对在产、闲置和再开发场地实施不同的分类管理措施。即在产场地侧重于污染预防,闲置场地侧重于风险管控,再开发场地侧重于治理修复效果保障及二次污染防治。按照环境风险高低,构建污染场地分级管理体系,确定分级管理要点。对于尚存在的具体执行层面问题,需进一步明确管理层级、管理流程、监管环节及监管手段。充分吸纳地方实践经验,将污染场地异位处理土壤转移联单、场地修复领域评审专家管理及从业机构管理等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落实部门责任,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已有的污染场地管理实践表明,保障污染场地再开发的环境安全必须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联动机制。通过法律法规、政府发文或者多部门联合发文等形式,理顺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场地收储和场地流转的前后关系,明晰污染场地搬迁、修复、收储、流转、再开发等过程中环境、规划、国土、工信等政府部门的管理责任,加强统筹协调,有效保证“净地开发”。

第2篇:园区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生态产业园区 发展类型 时序安排

引 言

秦巴经济走廊是衔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纽带,,“孔雀(笔者注:此处指人才)东南飞、政策西部行”的现状,使得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陷入窘境;而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力量的缺憾、市场机制的缺失、执法管理的缺陷、增长模式的缺点、资金投入的缺口、公德意识的缺损等原因,造成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严重。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而生态环境问题又比较突出的区域,当务之急是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无疑,生态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本文提出求解秦巴经济走廊生态产业园区建设难题的基本思路。

1、准确界定生态产业园区概念及发展重心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特殊经济区域相继设立,尤其到了90年代,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出现了遍地开发的态势,从类型学及发展时序角度看,继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目前出现了第三代的生态产业园区,而且生态产业园区中大部分为园区。当前学术界对生态产业园区概念还没有完全从学理层面厘清之时,对其加以梳理是很有必要的。生态产业园区是一个复合概念,因此,对这一概念界定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从依托的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态。[1]

从生态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仿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从产业集聚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是生态产业的集聚场所。[1]

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产业园区是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产业园区。[1]

从产业发展模式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它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2]。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可以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发展目标角度看,生态产业园区的目标是废物减量化、资源循环化、生产清洁化,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或减量排放。

从管理角度看,由于生态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是按生态链和闭路循环形成的,因此可以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生态管理。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将生态产业园区界定为:一个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将众多能够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上、中、下游产业集聚在一起而形成的“经济--生态-环境-地域”综合体,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在各成员之间通过共生组合达到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等来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它是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具有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

从产业园区发展趋势看,生态产业园区正成为许多国家园区改造的方向。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规划建设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美国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生态产业园区特别工作组”;生态产业园区也是第三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并在“十五”期间准备确立一批国家级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内外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的实践经验表明,生态产业园区走出了一条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秦巴经济走廊经济欠发达而生态环境问题又比较突出的现状,要求这一区域发展第三代的生态产业园区势在必行。

2、正确处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进程中的五大关系

国内外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的进程中应处理好五大关系[3]:

第一,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关系。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要从企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及园区整体效益发展多方面综合考虑,并着眼于产业生态关系的连接,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活动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第二,企业之间的共生组合关系。生态产业园区要遵循“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依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新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第三,动态平衡与静态发展关系。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从整体看是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立在生态的良性循环基础上,追求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但同时也不能以完全忽视局部的静态发展为代价,否则就使得微观层面缺乏动力。因此要处理好动态平衡与静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获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

第四,园区内外资源整合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生态产业园区不可能集聚一条产业链所有的企业,从经济理性角度看这也有悖于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因此不能不顾整体效益而强调生产全过程都在一个区内循环,比较好的选择是“拆除围墙”,整合园区内外的资源。

第五,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照套其它生态产业园区的做法,而要以借鉴为主,结合实际情况来规划建设,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慎重选择秦巴地区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类型

确定了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应处理好五大关系之后,选择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类型也是至关重要的。从类型学角度分析国内外现有的生态产业园区,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旧区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虚拟设计型三种。

第一,旧区改造型。旧区改造型生态产业园区主要是现已存在的产业园区,对园区内的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内成员间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转换关系。美国恰塔努加生态产业园区就属于这种类型,它曾是一个以污染严重闻名全美的制造中心,后来杜邦公司以尼龙线头回收为核心推行企业零排放,既减少污染又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在老工业园区拓展了新的产业空间。其突出特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减少污染和增进效益。旧废钢铁铸造车间变成太阳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循环废水为旁边的肥皂厂所使用,临近的肥皂厂是以其副产物为原料的另一家工厂。总之,各子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3]

第二,新区开发型。新区开发型生态产业园区则要求在新建产业园区进行开发建设之初,就要进行规划和合理设计,将园区设计为开放式结构,便于园区生态产业链网络在园内产业不断集聚过程中逐渐丰富,尽可能让区内企业间可以进行废物、废热等的交换。如美国乔克托生态产业园区采用交混分解技术将当地大量的废轮胎资源化得到碳黑、塑化剂等产品,进一步衍生出不同的产品链,这些产品链与辅助的废水处理系统一起构成工业生态网。[3]

第三,虚拟设计型。虚拟设计型生态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主要是因其建立在虚拟设计基础上而得名。具体而言,就是借助机技术,首先凭借园区信息系统,在计算机上模拟各成员间物、能交换联系[3],然后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如果论证的结果表明切实可行再付诸实施。很显然,通过计算机的虚拟设计可节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同时也可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园区的整体效益和管理效率,降低系统风险。不仅如此,通过虚拟设计还能突破园区的藩篱,不仅使得区内企业可彼此交换、循环利用资源,而且也可与区外企业建立起这种联系。

秦巴地区各地市在创建生态产业园区时,应慎重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类型。具体而言,对于现有的各种类型产业园区,要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依托技术,加快旧区改造进程;对于要新建的生态产业园区,要注意搞好前期调研和总体规划,提高园区内科技含量。无论是旧区改造还是新区开发,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要尽可能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模拟设计和运行,将系统风险降到最小。整个过程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和服务职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突破秦巴地区创建生态产业园区的主要障碍

从当前的总体情况来看,秦巴地区生态产业园区在规划建设中 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第一,相关技术的缺憾

要真正实现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必须有生态产业园区的特定技术作为支持,然而,秦巴地区这些方面的技术相对都不能达到生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标准,主要体现在,秦巴地区生态产业技术水平偏低,相关技术开发周期长,成果转化难,园区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运行可靠性差等,都是秦巴地区当前普遍的技术缺憾,导致秦巴地区要实现生态产业园区的物质循环和废物最小化碰到了技术瓶颈。

第二,市场机制的缺失

生态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作为“理性的人”,会在回收与循环利用副产品及废物发生的费用,以及购买新原料和简单处置废物发生的费用之间权衡,即使废物的再利用和循环技术可行,企业也可能不会这样做,除非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当产品被生产出来及废物被处置时,为了再循环,必须把物质分离成各组成部分,而分离需要付出劳动和费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会放弃循环利用方式而增加园区的环境负担,因为他们很清楚,对环境这种典型公共物品的污染是一种外部效应,其内化包含高交易费用,治理污染不能由自由市场提供而是由政府提供,此时就出现了市场机制的缺失而导致市场不能正常工作,它是阻碍生态产业园区进程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三,执法管理的缺陷

秦巴地区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的环境法规,其次是有关园区的管理办法,这些政策都是严格限制污染性项目的引入或进入。而按照生态工业理念,通常被限制的污染性项目的废物在工业生态系统中可能是中间产品或副产品,因此,所谓污染性项目在生态产业园区内外以及不同生态产业园区内的生态内涵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界定。废物减量化是指局域或区域总体效果的废物减量化,而不是指单个企业或者少数几个企业的孤立效果,是面而非点,是结果而非过程。另外,现有的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污染物配额分配等可能适用于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初期,由于对构建工业生态链产生障碍而不太适用于园区的成熟时期。

第四,增长模式的缺点

长期以来,秦巴地区的工业化、园区化选择的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低效率、低技术”为特征的增长模式,在环境治理方面则表现为“只污染不治理”、“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等末端治理、责任治理甚至无责任治理等,而没有贯穿“源头治理”、“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这种增长模式有着重大的缺陷。综观秦巴地区环境污染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区域造成严重污染的杀手主要就是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小电镀等15类小企业(即“十五小”),这些小企业的“异军突起”正是在这种忽略环境的掠夺式发展思路下而萌生,它们的出现为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第五,资金投入的缺口

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这是解决当前各类产业园区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各产业园区在建设初期,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尚且不足,更何况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生态环境。环保投资严重不足、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成为制约的秦巴地区又一主要原因。尽管从80年代初以来,秦巴地区环保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占GDP的比例一直偏低,与污染相比治理投入还远远不够。秦巴地区主要障碍之一就是资金缺口太大,捉襟见肘,致使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举步维艰。

第六,公德意识的缺损

在上述各项都遭遇阻力的情况下,道德力量是最后一道防线,尤其对于涉及产业园区环境安全这样一种公共物品,道德力量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突出是园区内经济主体的公德意识普遍缺损,使得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在有些园区,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环保法规,但再好的环保法规在公德意识缺损面前往往成为一纸空文,如“九五”期间,各地市的产业园区应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取缔和关停了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又无治理价值的一批小企业。然而近几年,一些园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放松了环境保护这根弦,致使众多早已关停的“十五小”、“新五小”等一些重污染工业群又出现反弹,有些园区甚至还违法新建了一些消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它们长期危害人类身心健康,都是由于公德意识缺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必须明确的是,解决这些障碍是一个很长久的过程,而且也并非单方面因素得到解决就大功告成,鉴于生态产业园区这种多因素组合形成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地域”综合体,必须多管齐下,当前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找准突破口,根据解决的难度和紧迫性等指标来分清轻重缓急,对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时序进行统筹安排。

第一,技术层面,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并举。要找准技术突破口,目前技术突破口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与替代技术等。要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秦巴地区周围有大小百余所高等学府,还有30多所中科院及各部委的科研机构,这为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研发支持和条件。

第二,市场机制层面,建立并健全生态产业市场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来弥补市场机制缺失问题。发达的生态产业要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主要包括成熟的市场本身和完善的市场外部环境。就成熟的市场本身而言,作为竞争主体的环保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并健全适合市场主体运行的生态产业市场机制成为突破口。从德国的经济生态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界和政府积极合作,加快环境技术尽快进入市场,政府帮助技术开发者寻找试验和示范场地,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对技术改进提供支持。

第三,管理层面,根据国外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现状,可以将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分为三个渐进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以现有环境政策为核心的园区环境管理体系;第二阶段是对园区实施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第三阶段是建立基于生态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4]

第四,增长模式层面,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摈弃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增长模式,采用“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也就是说,在园区内仿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循环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或减量排放。秦巴地区要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发展生态产业园区,各个园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废物零排放和减量排放的时间表。

第五,资金投入层面,引进BOT方式,设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政府、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和政府共同对环保技术投资,使环保产业投资多元化,减少了企业单独投资新技术带来的高风险,促进了环保技术由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的转化。如1994年德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政府和私营企业用于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投资达到277亿美元。

第六,公德意识层面,自律与他律并行。企业作为园区内的经营主体,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虽然无可厚非,但深入目前世界各产业园区内成功企业的“秘密武器”,可知其中绝大部分企业放弃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财模式,转而追求“均衡利益的满足”,回归到西方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首倡的“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思想。某些经济自由主义者不断误读斯密,将其自由市场中的道德价值抽离,并“逐渐淡化经济自由主义的道德承诺,但不可否认的是,斯密却是一个鲜明的、道德化的经济自由主义者。”[5]其社会理想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在《道德情操论》一开头就明确指出:“无论我们设想一个人有多大程度的利己主义,他的本性却显然是见他人有遭遇便动心。”书中他还呼吁建立一种正义的道德规范。斯密的突出贡献在于试图说明一种理想化的市场关系,其关于经济人的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的思想,应该作为生态园区企业的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在倡导园区企业自律的同时,建立园区生态环境披露制度,通过他律来约束企业的行为,达到“自律与他律并行,利己与利他统一”。

主要

[1]孙自法.环保官员称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势在必行[J].中新社北京2003-10-9(电)

[2]赵永新.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J].人民日报,2001-09-05,gzii.gov.cn

[3]杨明奕.生态产业园区的原则及分类[J].环境报,2003-07-18(3)

第3篇:园区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不锈钢 水污染 治理

Abstract: Zhejiang Songyang Coun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inless steel industry, pay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Park realized the stainless steel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grasping hardware and management, eventually walked out of a rode of development economy and protect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tainless steel;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0020-02

自二十世纪初人类发明不锈钢以来,它就凭借良好的性能在现代材料和建筑领域独领。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加入到不锈钢的生产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省松阳县不锈钢产业集群优势已经十分突显,被命名为“浙江省不锈钢管材产业基地”。目前,松阳县投入生产的不锈钢企业已有60余家,税收约占1/3,是当地的主要税源之一,其中隆华特钢、强达钢管、宝丰钢业等3家企业产值已突破亿关大关,隆达不锈钢和鹏业不锈钢等2家企业产值超过5000万元。不锈钢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不锈钢行业是高污染行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Ni、Cr、Mn等重金属,又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含有这些重金属元素的的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周围土壤及地表水环境的产生巨大的危害。并且重金属污染为持久性污染,在土壤、底泥和农作物中富集后,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农作物及水生生物的安全有严重危害,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是十分棘手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松阳县一手抓硬件,一手完善软件管理,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值得学习借鉴。

一、建设工业园区,完善硬件条件

松阳县于2002年破土动工建设了工业园区,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公告成为省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分四期和江南工业区块、赤寿工业区块,共开发土地3987亩,园区五期正进入开发建设期。目前,园区共有入园企业94家,投产企业82家,提供就业岗位约6500个。2011年,园区累计实现产值66.76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0%。工业园区积极承接温州不锈钢产业转移,形成了以不锈钢为主导产业的格局。目前,投入生产的不锈钢企业已有49家,税收约占1/3,是当地的主要税源之一。园区主导产业不锈钢企业累计实现产值9.81亿元,销售产值达9.6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3.6%和30.3%,已成为我国不锈钢管行业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工业园区的建设初期,松阳县就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发展模式,从第一家不锈钢企业落地动工开始,就着手规划污水集中处理方案,推行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新型不锈钢产业发展之路,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步伐,使松阳县不锈钢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1、对不锈钢酸洗废水进行集中处理

在不锈钢行业发展的初期,不锈钢企业是在独立建的简陋的酸洗池内对不锈钢零部件进行酸洗,所生产的酸洗水直接到各条河流中,导致地面水普遍发黄变酸。松阳县相关部门认识到了不锈钢行业对环境巨大破坏作用,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松阳县园区在建设初期即同步建设不锈钢拉管废水处理中心。同时在园区内建立较完善的收集防渗系统,目前仅松阳县新星不锈钢废水处理有限公司的日处理能力就达到1600吨,江南工业区块和赤寿工业区块也相应建成不锈钢废水处理站。如此一来,至少能让企业节省60万元左右的运行成本。目前所有的不锈钢拉管企业的生产废水全部排入相应区块的处理厂处理。

2、配合生态县创建工作,试行循环经济建设

松阳县工业园根据生态化理念建立了集中治污、在线监控体系,整个园区排水排污系统严格执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原则,在园区集中废水处理站建设中全面考虑了自身化验室、监控设备等,与此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在线监测网络和园区与环保部门联合监督平台,提高环境监控水平,杜绝了偷排、漏排现象的发生,确保了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实现了污染治理与经济社会“双赢”。在实现废水集中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废水处理厂采用新技术对污泥等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实现了资源自我封闭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金属回收

不锈钢酸洗废水处理厂采用中和去除重金属离子和调节pH,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和污泥,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属危险固废,处理费用很大。并且里面的镍、铬等重金属价格昂贵。虽然经集中处理后的废水能达标排放,但却难以解决不锈钢酸洗废水重金属回收再利用这一国家级难题。有关部门经多方调研,最终与杭州中奇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投资1200余万元用于不锈钢酸洗废水重金属回收及深度达标排放。这样污泥就地无害化处置,减少运输搬迁,无过程流失;既可变废为宝,实现经济价值,又可消除污泥中的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目前松阳县工业园区的镍、铬等重金属回收利用率达85%以上,而经镍、铬回收后的最终下脚污泥全部送到制砖厂制砖。

(2)下脚泥和废混酸处理

经冶炼回收产生的大量下脚泥也是综合利用的对象,环境工程公司采用将下脚泥饼经晒干后运至制砖厂与黄泥掺和制砖,进行无公害处理,杜绝了二次污染。经酸浸出试验,达到国家标准,可作为普通砖块应用,形成了不锈钢产业副产品互用互连、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短线链条,实现了不锈钢产品生产“全程无废”。

另外每年年末,各生产厂家对酸洗池进行清理,产生的废混酸都由废酸液运至该公司统一处理,回收其中的重金属,实现废物资源化。松阳环保局还专门发文,要求企业规范处置废混酸,同时要求中奇公司工作人员配证上岗,及时转运处理,防止无资质人员浑水摸鱼。至2011年10月已有约650吨废混酸进行统一处理。

(3)中水循环使用

由于在不锈钢酸洗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单次使用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松阳县工业园区在建设时就完善配套设施,对酸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回用,2010年9月,江南工业区块的11家企业均已接入回用水管线,并正常运行。经统计目前该区块每月约有1100吨中水回用至不锈钢拉管企业,这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项目的完成不仅能使废水处理成本由原来的每吨15元下降到每吨4.5元,也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实现了水生态的良性循环。2011年松阳工业园区也已推广这一技术,目前每月有900吨中水回用至不锈钢拉管企业。

(4)防患于未然,建设应急处理工程

为防止出现因企业事帮故性排放造成下游水质破坏,影响村民用水,工业园区水环境应急处理工程于2010年8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工程对区域内不锈钢生产废水突发性渗漏事故及初期雨水冲刷造成排放水质污染起到应急处理作用。

目前,松阳县工业园区不锈钢生产废水治理和循环发展经济走在全国同行前列,30余家不锈钢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等体系认证,30多家企业取得国家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并开始对接不锈钢中高端市场。

二、突破监管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1、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大量企业进入园区,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松阳环保局加强了对入园企业的环境监管,建立了大队、园区管委会、商会、企业等多维一体的监管网络,大家各司其职,及时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建立企业环境专管员制度,即由企业负责生产的主管人员担任环保专管员,负责检查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和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操作是否规范,并做好检查记录台帐。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松阳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认识到了环境对经济的深刻影响,提出要实现不锈钢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将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探索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将解决方案提升为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不锈钢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技术导则》以及《不锈钢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管理办法》、《不锈钢企业污染防治运行管理办法》。

结束语

松阳县采取的这一系列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对于防治不锈钢行业污染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并且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其他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各不锈钢企业应形成共识,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施萃.我国不锈钢行业将向健康和谐发展转变. [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03月/29日/第002版/

第4篇:园区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区域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引言

生态文明强调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三类关系,其科学内涵在于人类创造物质成果的生产方式的生态化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化。党的十报告首次以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区域循环经济是将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引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负荷为核心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能够在宏观层面使生态文化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在微观层面能够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政策设计之中,有助于实现区域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化与资源利用生态化的发展目标。

二、基于生态视野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观

区域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以一定范围的区域为对象;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以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区域内部各项功能为重点,统筹规划区域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1]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视野下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观在以往的区域循环经济概念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即,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致产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产品的生命周期终结之后,能够作为再生资源重新进入生态产业的物质循环系统,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和谐良性发展。

以生态文明观引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对废弃物的再资源化以集约型增长的方式加以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循环经济的规模效益。在区域范围内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由追求单纯的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区域发展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此外,区域循环经济以保护生态和高效利用资源为特征,其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有利于推动社会和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从而快速提升区域经济运行水平。

三、生态工业园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别表现为企业内部、产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展开,涉及资源开采、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其中,围绕生态工业园开展的区域循环经济实践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生态工业园通过在特定的虚拟产业园区内组合成生态产业链,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企业间共生网络,能够真正实现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园区内的企业之间通过对能源和资源的综合管理,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多赢,实现企业活动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同时提高经济绩效。[2]2001年起,原国家环保总局首先在广西、内蒙、山东等地进行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2003年,进一步将生态工业理念引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开始了中国国家层面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探索实践。2007年4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建立了部门联合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机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截至2011年12月,全国共命名15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5个开发区正在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实践证明,以发展生态工业园为突破口,完善相关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将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四、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发展情况概述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同时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命名为“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自建立以来,在区域废旧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国生态工业园实践的典范,其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法律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这些制约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对于新时期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子牙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因素

(1)区位优势。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位于天津市静海县西南部,与河北省大城县、文安县接壤。距离天津市区60公里,距离北京市区150公里,距离天津滨海国际机场60公里,距离天津新港90公里,与京沪、京九、京广、天津机场、天津新港形成了立体式、综合化、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园区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2)生态产业优势。园区重点发展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加工业、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加工业、报废汽车拆解加工业、废旧轮胎及塑料再生利用业、精深加工与再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初步建成中国北方地区的“城市矿山”。废旧物资在产业区内得到充分循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终以高附加值产品方式通过区内交易中心走向市场,进入到整个社会的大循环系统之中。

(3)政策优势。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滨海新区无论是在经济建设还是开发开放方面都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子牙园区在行政区划上处于滨海新区政策辐射圈内,一系列政策倾斜和扶持为园区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开展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契机与有力的政策保障。

(4)技术研发优势。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课题开展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产业管理的信息化和规模经济的科技化。

2.子牙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1)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现行的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尽管涉及相关的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但是只是通过零星的条款做出倡导性的原则规定,缺乏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明确规定。此外,园区缺乏针对自身特点设计的政策法规,导致回收市场处于无序经营状态。

(2)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健全。现阶段园区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主要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形成,多采用民间回收、生产者自营回收、生产联盟回收和第三方回收模式,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依然处于无秩序的混乱状态,未能有效发挥产业规模效应,严重影响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效率和废弃物的处置。

(3)经济激励机制缺失。再生资源产业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原材料供应高度依赖于市场。在我国矿业生产中,存在着矿藏资源价格过低和矿业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现象,因为再生资源原料市场价格的居高不下,且回收难度较大、成本过高等原因,利废企业难以承担高额的原料成本。

(4)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我国缺乏良好的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的咨询体系和保障,且先进的再生资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缺乏有效的管理。此外,因为私人回收技术水平较低,包含有毒化学品以及大部分贵金属在内的物质被当作废物丢弃,且由于缺少配套的环保处理设备,排污处理难以达到环境标准,不仅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更会给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五、生态文明视野下促进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和科技支撑体系,激活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1)完善财税和金融扶持政策。政府应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园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扩大招商引资。建议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再生资源产业、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充分发挥金融信贷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再生资源产业。

(3)建立合理的价格收费政策。政府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环境生态价值,制定完善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价政策体系,解决由于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不足、定价偏低,致使再生资源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利用价格机制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4)建立园区的科技支撑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为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力度,建立园区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还应积极支持建立再生资源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2.完善配套制度,增强循环经济政策优化的外在驱动力

(1)完善园区再生资源产业的相关立法。尽管我国已于2007年出台了《再生资源管理办法》,《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也于2011年开始施行,但在其他种类的废旧产品回收管理方面尚缺乏专项法律法规。建议在已有立法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再生资源管理的需要,尽快制定其他种类的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此外,建议颁布强制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和使用的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2)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发展产业集群可使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区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从而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子牙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政策优势,将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再生资源生产企业都纳入示范基地的产业园区实行“圈区”管理。把“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产业园区打造成为集回收、分拣、加工、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4]

(3)通过调整进口配额政策,促进再生资源国际贸易的开展。目前我国再生资源进口仍缺乏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国外的一些再生资源量大价低,在确保不产生污染物国际转移的前提下,应根据国际、国内市场供需情况适当调整政策,明确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积极加入到国际再生资源大循环之中,扩大再生资源进口规模以弥补园区的资源缺口。

参考文献:

[1]张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0.

[2]唐燕.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产业规划与设计[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8.

[3]田金平,刘巍,李星,等.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60-66.

[4]周永生,章昌平.国内外“城市矿产”研究与实践综述[J].学术论坛,2012(4):118-124.

第5篇:园区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一)进一步深化、完善对产废单位的监督管理,拓宽管理范围,积极推进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1、针对20__年开展的固废、危废申报工作,深入企业进一步核实固废、危废的产生数量、种类及产生贮存、处置情况。

措施:实行动态申报制度,对产废大户实行变更申报,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使企业主动申报与监督管理相统一。

2、对产废单位实行规范化管理。

措施: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实行网上申请联单制度,从日常监督和转移联单入手,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监管;要求各产废单位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对重点产危单位设立危险废物标识,产废单位提出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置计划。

3、在继续确保医疗废物100处置率的前提下,采用医疗废物专用联单收集运输危险废物。以实验室废液、感光材料废物为重点,在全市大专院校、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全力推进感光材料废物综合利用、实验室废液的无害化集中处置工作。

措施:加强对产废和处置单位签订处置协议的监督工作,做到及时收集、及时处置,严格转移联单制度。

4、在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方面,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工作。

措施:帮助企业拓宽固废利用渠道,建立固废综合利用信息交换平台,推进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二)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及处置单位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处置行为,对小型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实行集中规范化管理。

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哈尔滨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办法》的相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包括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管理,加大监管力度。

措施:强化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的落实,加强危险废物转移的现场监督,实行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管理。要求处置单位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对处置企业进行合理布局,控制处置企业数量,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处置企业合理竞争,长远发展。同时,在利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建成后,对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的小型企业实行园区化统一集中管理。对收集、运输、处置危险废物单位设立危险废物标识。

2、贯彻落实《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加大查处力度。

措施:对存有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实行限期处置和强制处置相结合,对本市能够处置的就地处置,无法处置的转移到外地处置。

(三)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初审、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进口废物初审工。

措施:对办理许可证、进口废物的单位实行现场踏查,深入企业了解,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四)加快固体废物处置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1、在06年初,积极引资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

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利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的建成,积极引入固体废物利用新技术。

二、辐射环境管理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措施:积极参加国家、省组织的放射性管理工作培训,组织落实培训内容。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保证条例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对新增放射源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完善新增放射源的建档工作,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放射源编码和数据库,实行放射源身份管理工作。

(三)、加强在用放射源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用源单位每季度报一次安全管理现状,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在用放射源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要求辖区内所有相关单位按规定设置放射性标识、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并监督企业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制定事故应急计划和应急措施。

(四)、加强废弃放射源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严格执行废弃放射源安全贮存制度,对辖区内所有废弃放射源施行强制收贮。

(五)、加强电磁辐射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完善申报登记制度,对辖区内电磁辐射污染源实行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日常监督管理力度。

三、提高固废、辐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理预案,提高污染事故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高标准完成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工作

认真听取落实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及时完成答复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举报的办理工作;

第6篇:园区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一、整治重点和总体目标

从20*年到20*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整治目标和要求是:以富春江和分水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及*县城大气环境整治为重点,开展对工业污染、城镇环境污染、农业农村污染专项整治,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执法和监测。到20*年,全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面建成县城和部分中心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二、水环境整治

(一)整治目标

富春江和分水江等主要河流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

(二)工作内容

1、做好本县交接断面水质监管工作。

2、组织实施富春江、分水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3、实施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制定县城饮用水供水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依法保护饮用水源,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污染整治工作。

4、开展小流域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加强以“治理污染、改善水质”为重点的污染小流域环境整治,以及“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为重点的入河溪流小流域整治。

三、工业污染整治

(一)整治目标

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不低于9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不低于80%;无危险废物排放;废旧放射源集中收贮率达到100%。20*年年底前市控以上15家重点污染源排放浓度实现全面达标排放;20*年年底前县控以上重点污染源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实现达标排放,市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域、行业和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年年底前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域和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工作内容

1、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重点整治小化工、小冶炼、小造纸、小染化、小电镀和小矿山等。

2、关闭、取缔列入原国家经贸委关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中的项目。

3、对未经环保审批、工商登记的污染企业,环保部门依法查处,工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并没收非法所得。

4、对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由县人民政府分批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市控以上超标排污企业在20*年3月底前下达限期治理任务,督促企业在20*年年底前做到达标排放;县控以上超标排污企业在20*年年底前下达限期治理任务,督促企业在20*年年底前做到达标排放;20*年所有排污企业必须做到达标排放。不能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由县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5、开展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工作。钟山乡石材企业在20*年底前完成所有点源废水、污泥填埋、河道清淤整治工程建设,切实改善流域下游环境;深入开展电镀行业专项整治工作,20*年实现废水全面达标排放。

6、50%以上的环境管理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对超浓度、超总量排放污染物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7、加强*经济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浙江省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考核指标(浙环发〔20*〕68号)要求,争创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必须建设集中供热设施,污水应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8、完善工业企业的清污分流和雨污分流系统,规范工业企业排污口和雨水排放系统排放口设置。20*年年底前完成市控重点污染源的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工作。

9、继续深入开展工业粉尘、烟尘、二氧化硫达标治理工作。对现有的20吨(含)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脱硫工程,其脱硫率应在70%以上(含硫量为0.6%),同时开展工业废气的达标治理工作。

10、20*年年底前淘汰*第二水泥厂、桐君水泥厂机立窑生产线。

11、加强瑶琳镇“神仙洞”放射性废渣辐射环境保护;20*年年底前完成*第二水泥厂、桐君水泥厂废旧放射源的强制收贮工作。

四、城镇环境污染整治

(一)整治目标

加快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年底,*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5%以上;县城区和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大气环境和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二)工作内容

1、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年底,*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分水镇、富春江镇和横村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及管网配套工程基本建成,并同时配套脱氮除磷设施。

2、建设和改造污水收集系统。加快迎春南路以西生活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收集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并于20*年底前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3、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出水水质达标率20*年达到80%,20*年达到90%;并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实行无害化处置。

4、加快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按照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垃圾处理工作,到20*年,完成*县城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利用一期工程(150吨/日)。

5、加强区域环境噪声的综合整治。继续巩固和扩大噪声达标区,20*年年底前创建22.4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建成区面积的80%。积极开展“安静小区”创建活动,20*年年底前完成5-8个“安静小区”示范点。

6、加强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物)的监管,健全废物收集系统,统一运至相关单位处置。

7、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出台《*县餐饮服务业环境管理办法》,制订整治计划,加强餐饮业污染控制;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和“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

8、制定《*县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加强对建设工地、拆房工地及运输渣土、废弃建筑物料的扬尘污染控制。

五、农业农村污染整治

(一)整治目标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深化畜禽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减量、增效,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60%。

(二)工作内容

1、20*年年底搬迁或关闭“禁养区”内*东方养殖场;“限养区”内禁止新批畜禽养殖场,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养殖计划,到20*年,“限养区”内散养畜禽存栏量削减30%。

2、积极推广种养沼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到20*年,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分计划逐年开展畜禽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到20*年完成19家养殖场的粪尿污染治理工作;重视做好瑶琳镇生态甲鱼开发和温室甲鱼养殖综合治理工作。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应用有机肥,降低农药化肥使用强度,到20*年,平衡施肥技术面积占农田种植面积的30%,单位耕地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15%左右。

4、大力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六、环境监控设施建设

(一)建设目标

基本建成全县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网络以及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全面提高环境监控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内容

1、加强*—建德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管,确保水质监测的连续性、稳定性。

2、加快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并实现省级联网,其中20*年底前建成1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3、*县污水处理厂总排放口按要求建设在线监测装置,并实现市级联网。

4、20*年年底前省级重点污染源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废水还应安装等比例采样器)并与省环保局联网,20*年市级重点污染源必须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市环保局联网。

第7篇:园区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一、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房屋建设、房屋拆除、道路与管线施工、物料运输、道路保洁、植物栽种和养护作业、堆场等扬尘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计划安排

(一)启动阶段(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管理与协调机制,开展扬尘污染排查,编制扬尘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宣传。

(二)整治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进一步健全扬尘污染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全面开展房屋建设、房屋拆除、道路与管线施工、植物栽种和养护、物料运输、物料堆放、道路保洁等施工作业及泥地的扬尘污染防治,督促落实各类防尘措施。

(三)巩固阶段(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通报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查处扬尘污染防治整改不到位的业主单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深化扬尘污染防治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建筑施工扬尘专项整治。城区所有房屋建设施工、道路与管线施工、房屋拆除作业等施工作业在开工前必须按标准设置围栏,配备防尘设施,定期清洗物料运输车辆。各建筑施工项目要在开工一周内对场地内主要道路进行硬化,严禁在道路和人行道堆放建筑材料,不得现场搅拌混凝土。建筑工程竣工后30日内,施工单位要平整施工工地,并清除积土、堆物等。产生大量泥浆的施工作业,应当配备相应的泥浆池、泥浆沟,做到泥浆不外溢。闲置7日以上的道路与管线施工工地,建设单位应当对道路和管线采取防尘措施。闲置6个月以上的房屋建设施工工地,建设单位应当对其泥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者铺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建筑扬尘控制专项整治行动,同时严格按照市,进一步加大对建筑施工场地日常环境监管力度。从事房屋建设施工、道路与管线施工、房屋拆除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和作业记录台帐,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二)道路运输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垃圾、粪便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用密闭或者全覆盖方式运输。不具备封闭化运输条件的,应当委托符合封闭化运输要求的单位或者个人承运。区城管与执法局每月至少开展两次道路运输扬尘污染专项整治,严查道路运输抛洒行为,对不采取密闭措施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或容易脱落、扬洒物品的车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运输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对运输工具密闭装置的维护和保洁,不得沿途泄漏、散落或者飞扬,车辆轮胎不得带泥行驶。

(三)绿化及泥地扬尘污染专项整治。栽植行道树,已开挖树穴在48小时内不能栽植的,树穴和栽种土应当采取覆盖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行道树栽植后,应当当天完成余土及其他物料清运,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进行遮盖;3000平方米以上的成片绿化建设,在绿化用地周围设置不低于2米的硬质密闭围挡,施工工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绿化带、行道树下的泥地应当绿化或者铺装。区城管与执法局应加强对植物栽种和养护作业、泥地扬尘污染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不按规定进行植物栽种和养护作业及泥地绿化、铺装行为。各责任主体应在2012年6月底前完成现有泥地的绿化或者铺装,新增泥地的绿化或者铺装应当在形成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

(四)道路保洁扬尘专项整治。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高架道路应实行机械化洒水清扫;除雨天或者最低气温在摄氏4度以下的天气外,城市主干道每日至少冲洗1次,气温高于摄氏30度时,每日冲洗不少于2次;对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市区黎明路、南浦三区)周边路段进行重点控制,增加冲洗频次。区城管与执法局、各街道(镇)应加大投入,科学实施道路保洁,减少城市保洁不当造成扬尘污染。

(五)堆场和露天仓库扬尘污染防治。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码头、停车场、堆场和露天仓库,应采用混凝土围墙或者天棚储库;对地面进行硬化处理;按规定配备必要的防尘设施;及时清除散落的物料,保持道路整洁,并及时清洗;出口处应设置车辆清洗的专用场地,配备运输车辆冲洗保洁设施。区环保局加强对堆场和露天仓库扬尘污染防治监督检查,督促各业主单位在2012年6月底前完成现有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码头、停车场、堆场、露天仓库的改造,新建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码头、停车场、堆场、露天仓库按规定在投用前落实扬尘污染各项防治措施。

四、责任分工

(一)各街道办事处、藤桥镇人民政府,轻工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开展植物栽种和养护作业、泥地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及道路保洁扬尘专项整治工作。

(二)区住建局负责对全区房屋建设、房屋拆除、道路与管线施工作业造成扬尘污染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三)区城管与执法局负责对全区道路运输、植物栽种和养护作业、泥地扬尘污染及道路保洁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四)区环保局负责对全区各类码头、停车场、堆场和露天仓库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对全区的扬尘污染状况进行通报。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区住建局、区城管与执法局、区环保局等部门应成立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部门开展扬尘污染防治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或实施办法。各街道办事处、藤桥镇人民政府,轻工产业园区管委会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8篇:园区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供水;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影响评价;思路

中图分类号:P343 文献标识码: A

引语:

某城市拟建设第二水源为位于城市北部山区的约30km的大(二)型水库,该水库已经当地政府作了第二水源的决定,并汇同相关职能部门,作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及水资源论证等,并作了几年的水质监测,各项水质监测指标基本达到了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中的II类水质标准,可满足作为水源的水质要求,并划分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一、二级及准保护区),对水库水源地保护区上游河流沿途采金矿区等工矿企业作了相关整治,现拟建设供水水源设施,通过输水隧洞输送到城市郊区的自来水厂处理后对城市进行供水,该供水水源工程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选址选线的比选

1.1取水口论证

取水口选址是否合理主要考虑水质安全的确保,取水口一般应有2个以上方案比选,主要从以下几个要素考虑,水质保证、周边水土涵养,水质不易有大的变化、方便施工等几个要素。

首先要远离水库的上游入水口,并偏离来水水流方向,主要考虑上游河流受金矿区多年的开采,水质虽未受大的影响,但底泥重金属经多年累积影响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须作底泥重金属渗滤试验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同时取水口不宜设置在下游水坝,造成水体流动加速,易引起水质变化;取水口附近陆域宜为没有村庄及水体养殖区、没有支流、冲沟等,以免对水质造成影响;不宜为周围坡地为农村经济作物及桉树种植区,易造成面源污染,而宜尽量在自然植被较丰富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应利于确保进水塔地基可靠和隧洞进口洞脸边坡稳定。

1.2输水线路的论证

输水线路方面的比选主要考虑从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影响、村落敏感点、征地拆迁、项目投资、施工期环境影响等几方面综合比较,应尽量避开地质断裂带及敏感不良的水文地质,沿途避免或尽量远离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敏感物种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偏离村屯密集区及当地水源地,以减缓拆迁及环境影响。拟应选择3个以上输水线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如通过隧洞输水方案、全管道输水方案或隧洞+管道输水方案,及不同线路方向等比选。一般优先考虑采用无压隧洞输水、重力自流供水方式,及输水线路经过敏感点较少的方案,主要原因是隧洞多深埋山体内,生态环境影响小,仅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需征用补偿,工程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相对于较小,无需搬迁安置,社会影响程度也相对较小;各施工营地和施工支洞距离各敏感点较远,产生污染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小。

2水质、水量的保证

为确保取水口水源水质的安全、应加强入库河流、库区底泥监测数据及浸出试验,完善取水口汇水陆域地表水、土壤监测,加强水源地水质达标的论证及环保措施,作为第二水源的供水量与城区现有水厂同时供水,水量应依据城区需水量的近、远期的预测,科学给出需水量,应设置在线水质、水量监测,确保供水设施安全,制订相应的应急措施,应急预案。

3水资源的论证

水库现状赋有灌区供水(包括灌区毛需水、其他供水工程供水),农村人畜需水的供水功能,同时,为保证水库的生态用水及下游的生态补水,避免对下游水位及水量造成较大影响,应满足近、远期对城市供水、灌区供水、农村人畜需水及生态用水的供需平衡,结合在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及水电枢纽的调水,进行水文情势分析,构建水资源供需平衡,确定城市供水规模下的最低保证率及供水最低运行水位。通过水资源的论证,确保城市供水规模达到设计要求。

4环境影响

4.1对地表水影响

项目环境影响项目建成运行后,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将以本项目取水口为中心,重新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随着各项水源保护工作的展开,过对库区范围内各项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水库水质应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次通过分析水文情势,对各功能用水的进行影响分析;施工期地表水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区及施工营地对地表水的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

4.2外环境对本项目影响

水源地工程评价范围内的矿区企业分布及农业面源等对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

影响分析。

4.3地下水影响

主要考虑施工期对沿线地下水影响,调查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情况,隧洞施工涌水情况、排放去向,沿线村民饮用水情况,主要考虑对区域地下水水位、水质影响,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分段分析隧洞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及相应的环保措施。

4.4水土流失

结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土地利用情况、对周边环境影响,着重分

析取、弃土场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规定范围内是不得设置弃土、弃渣场的。

4.5生态影响

了解生态功能区划,调查野生动物、保护物种、古树名木分布、取、弃土场周围环境现状,水生生物现状,分析隧洞疏干水对植被影响,分析围堰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5、水源地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5.1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集合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削减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施用量。

5.2居民点整治

对水库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尚有的部分居民及房屋,其生活污水对水源地水质会产生较大影响,采取措施有:

(1)设置垃圾收集点,建设垃圾临时堆放场,添置垃圾桶、环卫车等,定点存放农村生活垃圾,定时清运,减少垃圾堆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

(2)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取暖、照明,沼液可作为优质有机肥,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禽畜养殖业的管理,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禽畜养殖活动,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兴办大型规模养殖场。

5.3种植业污染整治

水源地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林草缓冲带。在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不得再新种植速丰桉树林,逐步改造为水源涵养混交林。

5.4矿山污染整治

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禁建工矿企业,对已有矿区进行关停,并落实闭矿后的污染整治措施,结合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对准保护区内禁建工矿企业,已有矿区进行整合,确保“以新带老”措施的建设,进一步减少各项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设立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防治突发污染性事故的发生及扩大,避免其对库区水质造成污染。

5.5非工程措施

做好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工作,开展保护区内的各项污染源控制和治理工作,在项目建成供水前,该区域水质可以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应依水源地保护管理办法,实行分级防护;加大环保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加大水土保持及生态农业;用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多手段进行水环境管理。

6、风险防范

应依据《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应急措施,对污染源应分固定源、流动源及面源做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完善风险预警、响应机制,加强应急监测及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配备在线监测及应急物质储备,完善水质指标评价体系监控,规范取、中断供水制度及防控工程,完善管理机构、制度及人员,落实国家危化品管理条例,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办法及石油天然气管理保护法的要求,由政府组织形成以环保、城建、水利、卫生、安监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体系。

7、结语

对以水库作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从分析思路上着

重分析是如何做好水源的水质、水量,保证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及可持续性,因对项目而言,城市水源地其本身就是最大敏感保护目标,此外,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态影响,如水资源,生态需水、选址选线涉及的生态敏感目标等,在施工期主要影响即有污染的,也有生态的,从工程特征及影响的环境要素需分析全面,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关注点,可进一步捋清此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思路,为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3)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全国环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教材,2014年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第9篇:园区环境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东江源区;水环境;管理机制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08ZX07011)资助

作者简介:彭海君(1965―),女,湖南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0504

1 引言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桠髻钵山南侧,源河为三桐河,流入水源河、澄江河、吉潭河,接纳马蹄河后称寻乌水,寻乌水至合河坝接纳定南水后始称东江。发源地涵盖安远、寻乌和定南县,流域面积3 502km2 (即本文所指的东江源区),约占东江全流域面积的1/10,约占寻乌、安远、定南3县土地面积的58.3%,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4°47′~115°33′,北纬24°29′~25°33′之间,2008年人口55.8万人,占3县人口总数的63.2 %。

东江源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其中既有地理位置等自然原因,也有为了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原因。出于保护水源的需要,东江源区寻乌水、定南水干流水质保护目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Ⅲ类水质标准,导致东江源区部分矿床的开采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禁止引入水污染负荷排放相对较高的企业,一方面使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成本偏高,另一方面导致东江源区自身经济发达程度较低,政府财力有限。为了保护东江源区生态环境,定南县于2008年限制引进企业达30个,投资规模达到2.67亿元,寻乌县2008年限制引进企业3个,减少盈利4 500万元/年。为了寻求东江源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实现东江源区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有必要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研究新的水环境管理体制。オ

2 东江源区现有水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寻乌县和安远县三级政府对东江源区水环境质量共同负责,各级环保局对其辖区内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目前,东江源区现有水环境管理体制存在如下不足,包括没有进一步设置镇(乡)的基层环保机构,调动一切力量保护东江源区水环境。主要对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点源进行监督管理,还没有开展农业、农村面源的监督管理。

近年来,江西东江源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有些学者探讨了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如胡小华[1]、胡振鹏[2]、胡细英[3]、孔凡斌[4]和许振成[5]的研究。据《江西省“五河”和东江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江西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源头地区环境生态环境保护,这是目前对东江源补偿的唯一来源,2008年和2009年东江源寻乌县和安远县分别获得783万元和182万元补偿资金,但东江源生态补偿资金仍存在很大的缺口。

东江源区三县监测能力薄弱,地表水体水环境质量监测均由赣州市环境监测站负责,定南县、寻乌县和安远县各县仅设有一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表1),东江源区地表水常规水质监测断面偏少,不能全面掌握东江源区地表水体的污染状况。没有建立东江源区地表水体风险管理系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

3 东江源区水环境管理体制创新分析

3.1 东江源区水环境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3.1.1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管理东江源区水环境

成立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分局,作为赣州市环保局的直属机构,设在定南县或寻乌县,并赋予该机构在东江源区内实施水环境质量的管理、污染源管理(依靠县、镇环保局提供相应的点源、面源监管)、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协调执法的职能,这样才能保证东江源区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1.2 增设乡镇一级环保机构

鉴于东江源区水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和农村面污染,建议增设县一级以下的环境保护机构,即镇(乡)一级的环保办公室,其职责是负责对各乡镇的面源污染的各个来源进行监督,并对各乡镇所建设的污染治理工程的运行进行监督,对各乡镇所流经的东江水系水体进行保护。各村再设1个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员,负责本村垃圾的收集、分类,以及乡镇污水治理设施的监管(图1)。

图1 东江源区水环境管理机构おお

3.1.3 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省、市、县三级政府对东江源区水环境质量共同负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把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定期考核和公布,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有关各级政府要主动接受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汇报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的情况。

3.1.4 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

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分局定期向赣州市和东江源区三县环境保护局汇报源区水环境质量。各级环保局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汇报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的情况。赣州市政府要定期向省政府报告东江源区水环境质量,省政府定期通报有关情况。

3.1.5 建立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监督体系

有关各级政府主动定期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的情况,并接受其监督,同时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分局每年组织开展东江源水环境监察行动,对源区水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

3.1.6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各级政府在制定重大经济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时,充分考虑东江源水体和生态功能的保护。严格评审,坚决禁止可能对东江源区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对东江源区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的项目,对生态功能重点生态敏感区的开发建设活动,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估制度。

3.2 建立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条指出,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因此,为了保护东江源区水质,有必要建立针对东江源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3.2.1 建立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跨行政区生态补偿

建立广东省向东江源区三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当东江位于江西与广东交界断面的水质符合或好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时,即由受益于东江源水质保护的下游省份广东省向东江源区三县支付水资源保护费用。费用来源于广东省财政,该费用用于东江源区的水环境保护。

3.2.2 运用财税手段鼓励清洁生产,支持污染治理项目

(1)激励生活污染减排的财税政策。生活污染排放根据污染物类型和来源可以分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就生活污染排放的所在地分类可以分为城镇生活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目前,定南县和寻乌县县城都已建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但农村地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基本没有污水管网铺设和集中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基本处于随意排放的状态。对于有一定规模聚居的乡镇,可以通过财政安排农村污水处理专项资金,由环保部门组织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对于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可以由财政出资聘请技术人员,对有意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的家庭给予技术指导,并按户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同时,还要支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由政府财政根据垃圾量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东江源区增设镇(乡)环保分局,各村设1个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员。其费用由江西省政府或东江源区三县政府财政支付。

(2)江西省政府、赣州市政府、东江源区三县政府通过提供补助资金鼓励养殖小区或非规模化养殖农户建立猪-沼-果-鱼的生产模式,从源头控制畜禽养殖面源污染。

(3)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过程中,江西省政府、赣州市政府、东江源区三县政府通过提供补助资金鼓励采用生态农业的形式或滴灌技术、推广果园农用化学品安全替代品种与科学施药技术和农田控水减污技术;构建农田科学排(退)水体系,促进农民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从源头治理面源污染。

3.2.3 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东江源区的生态建设

(1)高效生态农业。依托山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广“猪-沼-果-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有机绿茶、无公害水果、蔬菜、食用菌、优质生猪等一批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创建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培育壮大优质农产品出口专业基地。

(2)循环经济产业。引进现代化有机肥生产线,以东江源区畜禽养殖粪便为原料,生产生物有机肥料。

(3)生态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4)饮用水源、天然林的保护,环境污染治理,退耕还林,以及因保护环境而关闭污染企业,并新建清洁生产型企业等。

3.3 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创新

(1)对现有各工业企业进行监督管理,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污染排放不达标或对当地环境影响严重的企业必须实行“关停并转”,建立并实施水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工业企业退出机制,保证各工业企业的废水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排污在线实时监测体系的安装,加快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防止产业承接中的污染转移。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安装在线实时监测系统,严格实行达标排放。

(2)各县环保局在现有“环境统计”基础上,将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都纳入重点污染源管理,将东江一、二级水系排污的工矿企业都纳入重点污染源管理。

3.4 农业、农村面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创新

增设镇(乡)环境保护机构,其职责主要包括掌握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生活面源的污染来源、污染负荷和污染的时空分布;推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监督管理农业、农村面污染源,保护东江源区水环境;向所在县环境保护局和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分局定期汇报所在镇(乡)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情况。

3.5 水质风险管理创新

3.5.1 创建东江源区水质风险管理数据库

利用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东江源区水质风险管理数据库,把基础地图信息、环境污染事故源(即重点污染源,包括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生活污染源、正在开采和废弃的矿山等)参数、危险源(油库、化学品码头和仓库等)参数、饮用水源地信息、区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信息、应急处理技术数据、事故信息集成为一个统一空间数据库,帮助环保部门全面准确掌握本地的重大污染源及其排放去向,及时掌握重大污染源的动态变化,帮助各地安监部门全面准确掌握本地重大危险源的品种、数量、所在地情况及其动态变化,共同维护东江源区重大污染源和重大危险源动态数据库。环保部门要求各重大污染源和重大危险源企业完善其应急预案。

3.5.2 创建东江源区水文水质预测预警模型库

建立包括水文、水动力学、水质模型在内的预测预警模型库,包括累积风险预警模型和突发性风险预警模型。

3.5.3 创建东江源区水质风险管理系统

对东江源区水质风险管理数据库和水文水质预测预警模型库进一步集成,结合各种知识库、专家库、监控信息等建立系统;建立具有环境信息的采集、查询分析、存储、预警及等功能的水质风险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结合网络和电讯等通讯手段建立预警和应急指挥技术平台。

东江源区三县环保局和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分局利用创建好的东江源区水质风险管理系统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地表水体水质进行风险管理,随时掌握水质污染状况。

3.6 建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源监控体系

(1)安装水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全面监控。在东江源区统一建设主要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并按要求与环保部门联网,确保东江源区三县环保局准确掌握重点污染源的实时排放情况,监测数据进入管理系统。

(2)建立污染源管理系统。建立污染源验收审批入网、管理分类、适用标准费率、享受政策、处理设施、联络等污染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污染源现代化管理。建立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计算机数据库,实现现代化分级信息管理。

(3)建立执法管理系统。建立根据执法管理依据体系和监测数据的执法管理自动生成、报送、过程记录、资金入库和结果备案系统,实现全面、公平、公正执法,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严格按照规划总量目标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做到持证排污,对无证、超证(超浓度或超总量)排污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4)公示和民众参与系统。建立信息适度公开体制、信息公示和管理信息下传下载系统,实现透明管理、社会监督和信息渠道畅通。建立民众参与网络平台,实现民众参与和交流渠道畅通。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资金一般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共同承担。

3.7 建立水质监控新体系

3.7.1 常规水质监测体系

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分局增加和完善流域内水环境监测布点,形成国控、省控、市控、县控(点位)完整的流域内水环境监测体系,见表1。实现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东江源区干流、主要支流以及跨省界、市界、县界水环境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同步监测。东江源区各县环境监测站配置相应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仪器设备,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负责各县境内东江源区地表水环境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上报东江源区水环境保护分局。

3.7.2 预警监测体系

对东江源区定南县和寻乌县城市饮用水源设自动监测和预警装置,发现异常时,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增加采样监测频次。

4 结语

东江源区养殖业和果业繁荣发展,工业企业逐年增加,在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因此,必须针对东江源区的实际,研究并建立长效稳定的新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如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水环境管理机构、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等,最大化地保护东江源区的水环境。

参考文献:

[1]

胡小华,方红亚,刘足根,等.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环境保护,2008(2):39~43.

[2] 胡振鹏,刘 青.江西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2):206~209.

[3] 胡细英,熊小英.东江源头县-寻乌县水环境生态保护研究[J].经济地理,2004(5):598~591.

[4] 孔凡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0(2):299~305.

[5] 许振成,叶玉香,彭晓春,等.流域水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思考――以东江为例[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Innovation Study of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East River Headstream Area

Peng Haijun,Chen Qinghua,Zhao Xiao,Deng Xiong

(South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inistry,Guangzhou 510655,China)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