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教育;成因

一、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的品格教育是促进儿童形成有益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德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品格教育能够表现德育的本质,我们要注重对儿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得这一核心价值能根植于儿童幼小的心灵。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品格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更有利于我国学生道德品格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教育目的角度出发,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同时从当前幼儿园教育不断弱化和弱效的客观实际出发,农村留守儿童品格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促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和谐和稳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品格问题

对于品格教育的定义,笔者认为,品格教育具有可教性和可塑性。它不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它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与儿童进行相互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儿童形成和获得核心价值观,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品格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品格问题主要有:(1)性格孤僻。他们不愿意与外人进行沟通交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怀疑,对他人的言行也十分敏感。(2)社交障碍。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不愿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很难与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关系。(3)心理发育不良,逆反心理严重。对于来自教师、家长和亲友的教育不以为意,经常会用一些逆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不听话、顶嘴等。(4)道德品行差。农村留守儿童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只是单向地接受爱,而不懂得爱别人。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比较自私,并且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如不诚实,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不知勤俭节约,喜欢惹事生非,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等。(5)法制观念淡薄。农村留守儿童偷窃、打架斗殴和行凶等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这与其道德认识偏差、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相关。

三、农村学龄前儿童品格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结构不完整是造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给予孩子的是片面的关怀,他们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需要及思想感情方面的变化,因此与孩子交流和相处时间很少,更别提教育孩子了。

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榜样教育上很难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主要原因是父母经常外出务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比起正常家庭中父母的榜样作用,留守家庭要小得多。平时的电话嘱咐与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所起的作用相差甚远。

隔代教育的弊端突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父祖母(外祖父祖母)看管,由于他们大多数年纪都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因此教育观念和方法都比较落后,无法保障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品格培养和品格教育。

2.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弱化

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幼师培训,可以说综合素质水平是不够的。其次,部分幼儿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待留守儿童缺乏关怀或者是关怀不到位。

幼儿园课程单一。教师教条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幼儿,他们不容易接受或接受困难,因而在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时效果欠佳。“而对个别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指导也仅限于理论上的说服教育,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不能动之以情,说服力很小。”

师生关系紧张。由于一部分留守儿童成绩差,调皮捣蛋,不尊重教师,很多幼师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而这种关系导致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3.社会各界关怀不够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关注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护,他们很容易从各种渠道获取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信息,从而导致不良后果。而社会对这一问题缺乏长远的思考和重视,这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不相符。

社区教育未起作用。社会德育环境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格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介入。

缺乏关怀性的社会环境。虽然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广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关注的程度还是不够。比如学校周边环境以及影响日益增强的电视、网络等,都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环境关怀。应该坚决抵制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第2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的重要作用

品格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教育建设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是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也是礼仪之邦,中华美德一直是中华民族所传承和弘扬的,它也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我国现代的教育中,提倡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的就排在首位,足以凸显出“德”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品格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核心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道德教育,现在如今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也顺应时代要求,以培育学生品格、提升国民素质为出发点,对全国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中小学生是人生形成核心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人生观的启蒙阶段,进行品格教育以及德育培养至关重要。其中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发挥的作用如下;其一、更好的发扬传统美德;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国家,德育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节,进行中小学品格教育,能够使小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美德,使中国美德发扬光大;其二、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中小学生处于人一生中思想观念的懵懂阶段,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立足于社会;其三、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发展;中小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他们是社会的主体,对我国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其终身受用,更能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二、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实施途径比较机械死板

许多学校不能根据自身的的实际情况进行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教师对德育政策的实施总是坚持老一套,保守残缺,不能够变通,导致的整个教育过程变得非常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品格教育的发展。

(二)校方对于德育政策积极性和行动力不够

部分学校没有完全重视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的重要性,对于德育政策的实施所产生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认识品格教育及的德育政策的意义和内涵,所以,在德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校方的把控力度不够,缺少行动力;同时,由于校方缺乏对于教师进行与德育相关的培训,导致有些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缺乏对品格教育的基本了解,而且部分教师对于德育教育的行动力不足,所以必然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效果不佳的现象。

三、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实施的建议

(一)实施过程注重生活化

学校在进行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不改变的品格教育初衷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创新,因为学校只是机械灌输品格相关的知识,必然会到导致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其内涵,从而导致品格教育的成果不佳,所以,校方可以让品格教育从书本化走向生活化,多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们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培养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培养孩子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

(二)校方提高对中小学品格教育及德育政策的重视程度

学校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意义和内涵,提高对于政策实施的积极性,要加大对于教师德育方面的相关培训,让老师对德育政策有深刻的了解,只有教师本身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使政策实施更加有效;同时老师在进行品格教育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要营造出和谐的环境以减少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的歧视或者“无根”现象,还要注重多于学生交流,对于不同性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因材施教,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优良的品格。

第3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行为习惯的含义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同时指出,习惯形成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也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幼儿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而不只是单纯地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能力。这说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所知。

首先,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如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是品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其次,幼儿阶段是好习惯养成与坏习惯改掉的关键时期。习惯具有持久性,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好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坏习惯若养成,很难改掉。幸运的是,幼儿时期若形成了坏习惯,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改掉的可能性比较大,所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多。有研究表明,若孩子超过12岁,所养成的坏习惯改掉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幼儿时期是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的关键时期。

再次,习惯养成教育利于幼儿适宜社会生存和发展。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纵观国际国内各个历史时期,凡是有重大社会贡献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园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三、 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

关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同时期的相关的工作者都进行过较多的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教育方法也随之进步,下面笔者将结合工作经验,探讨目前应用较多的培养幼儿园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良好习惯的规格建立或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幼师或者幼儿

以往,教师对班级幼儿统一的要求较多,个体服从于集体。现在则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立规则,这样,幼儿遵守规则有了更多的主动性。

比如,上厕所后,教师要求幼儿洗手,然后教师检查督促。但是有些幼儿会忽视或应付。如班里的刘磊小朋友每次洗手要么就碰一下水,要么就直接不洗手。在经过老师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那么被动的服从不能帮助幼儿解决讲卫生的好习惯。于是,教师换了一种方式,老师故意把手弄得脏兮兮的,然后去洗手池洗手,让幼儿观察老师洗手的前后变化。如果不洗手,脏兮兮的黑乎乎的细菌,跑哪里去了,是不是都吃到嘴巴里去了?这个问题要特意问不认真洗手的小朋友,让幼儿意识到没有认真洗手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然后教师再强化认真洗手的习惯。

这个小小的教育过程,使幼儿们养成了认真洗手的好习惯。可见,幼儿对于日常习惯养成有自己的想法,个别幼儿不了解好习惯养成的原因,或是不清楚好习惯养成的好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置于规则之中,成为评价的主体,幼儿更容易产生同感,形成好习惯。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由体现主观性转变为人文化

一些好习惯的养成,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举个例子,对于乱扔垃圾的问题,不管教师怎么强调,可仍有些幼儿还是我行我素,不是把垃圾扔在座位下,就是把垃圾扔到桶外。考虑到孩子愿意听故事,于是教师将不乱丢垃圾的习惯编进故事《垃圾回家》里。在教师极丰富的表情配合夸张动作的表演讲述下,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听完后全都低下头看自己的位置,随后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变得干干净净。将行为习惯融于生活,用幼儿易于接受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故事,在愉快的心境下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

(三)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构建家园共育的内容和方式

第4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品格征服学生

英语教师应该以一口流利纯正的口语、渊博的知识、健康的形象、优雅的举止,征服学生。学生喜爱你、仰慕你,才会喜爱你的课,“亲其师,信其道,从其学,乐其行”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良好的品格修养与专业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学信息和知识既要靠教师有声语言传递,又要通过教态和体态等非语言渠道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整体表象。例如在日常的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可以表达赞许、批评、同意、不满等不同看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意义,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可以增强知识的讲解效果,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等。

二、从品格教育角度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情感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离开了品格教育,一切教育将无从谈起。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品格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及个体差异,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关爱中快乐地学习。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有同桌活动和小组活动。就不同的教学内容还可采用自由组合小组的方式,可以是生生活动,也可以是师生活动。这样,学生更轻松地进行交流,营造友好交流的气氛。对于学生在课堂交际动中犯的语言错误,只要不影响交际,就应该宽容,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进行纠错,而应该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再给予正确指导。学生回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准确时,可适当给予提示与鼓励,如:It’s Ok./Never mind./Take it easy./Have a try.等。尤其对于学习后进生,更要格外尊重与信任,从品格教育的角度尽力寻找他们身上的发光点,找到切入点,激发他们健康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成绩。

三、从品格教育角度让学生对英语课堂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乐学,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不能仅仅靠课堂上的45分钟。教师在每次进入教室开始上课前,若能精神饱满地与学生聊天交流,则必然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进入英语课堂。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 today?It’s a nice day today.Be happy in my class!It’s a new beginning,isn’t it?Cheer up,boys and girls!Today,are you Ok?Summer vacation is coming.Do you long for it?”聊聊学生感兴趣的国内外最近发生的事情,比如伦敦奥运、中国好声音、事件,等等,让学生参与互动,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采取板书、录音、灯片、录像、PPT等多种形式与内容的输入,利用英语的广泛性与国际性的优势,让学生对英语课充满新鲜感,产生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英语,学习英语只是因为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变被动消极的学习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提高。另外,课外活动的延伸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打造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巩固的作用,比如开展英美散文的朗诵、课本剧的表演、英文歌曲的演绎等活动,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第5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从事教育已有二十多年,接触最多的除了学生,就是家长。这么多年的耳闻目睹,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言行举止、品行习惯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家庭对人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家庭这个港湾出发的。教育专家李镇西说: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体会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我一直坚持认为,一个孩子的成材,主要功劳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氛围如何,家庭教养如何,家长素质如何,都将决定孩子的人生!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浅谈一下我对家庭教育如下方面的几点观感。

一、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在4岁时就达到了50%。托尔斯泰曾经说,孩子自出生到5岁的这段年龄期内,他在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这些都说明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早年家境贫寒,父亲在他四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担负起教子的重任,她每天教欧阳修识字,买不起笔墨纸砚,就用木棍在地上划字。在母亲的教诲下,欧阳修长进很快,后来成为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文学家。童话作家安徒生小时候是伴着父亲讲的《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而成长起来的。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同样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在两三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野外郊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三四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八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十四岁写剧本,二十五岁时用一个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些个案都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人一生的前途,是与小时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

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并与孩子一同成长

(一)家长的榜样力量

孔子曰:“欲教子先正其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时,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意义。”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论语》上记载了孔子弟子曾参(即曾子)的修养原则:“吾日三省吾身”。他也时常用这个原则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上街。小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闹得没有办法,就对孩子说:“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听后就乖乖回家去了。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到家时,看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正准备杀猪,忙制止说:“我刚才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父母的样子,今天你说话不算数,就是在教孩子讲假话。再说,母亲骗了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就难了。”结果,他真把家里的猪杀了。也许曾家的这口猪还没有养到该杀的时候,他杀了这口猪会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可是,换来的却是在孩子面前树立了一个诚实守信的形象。

很多家长在生活中也会和曾参的妻子一样,认为小孩哄哄就过去了,其实不然。家长只有信守诺言,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学到品质、人格、习惯和处世态度,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影响。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这样,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注重孩子品格的培养

马丁・路德・金曾说:“人,如果只需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诲。”没有品格,教诲只完成了一半。知识上的谬误将来还可以弥补和救济,而性格上的错误几乎无药可救。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好的品格,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从小培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及时给孩子正确的导向,积极培养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和吃苦的精神,教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使孩子具备一颗善良快乐的心。

很多家长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业,认为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做法极其不可取,直接后果是导致孩子厌学、难以沟通,与家长的期望截然相反。如果父母注重孩子品格的培养,孩子自然会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成绩会好,其他方面也不会让家长失望。

现如今,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上贵族学校,希望他们毕业后也能成为“贵族”。但当他们发现,即使是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也要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和艰苦的军事训练,甚至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因为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爆发户精神,而是自律、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勇于牺牲和奉献、有责任感和荣誉感,这些其实是一种尊严和品行。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家长要始终把品格教诲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这样孩子的心灵自然就会播下一颗优良的种子,等到将来进入社会,就会开花结果,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受人尊崇的人才。

(三)尊重孩子,多赏识鼓励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在美国,孩子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父母与孩子说话如同大人之间的对话。父母从不勉强孩子做什么,而且还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不管做得怎样,父母总是不断地鼓励赞许孩子,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比如,当美国孩子骄傲地宣布自己的梦想:“我将来要做美国总统”,这在父母看来很正常并会高兴地赞许孩子有出息、有志向。而中国的家长对待孩子多是居高临下的态势,这样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多少的梦想和想象力!孩子是需要鼓励和赏识的,鼓励和赏识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做父母的何乐而不为呢?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会给孩子带来尊重、信任和鼓励;一句“你是最棒的”,会给孩子注入无限的肯定和激励;一句“别人能做到,你一样可以做到”会给孩子启动梦想、践行成功的动力。多多鼓励和赏识,总能点燃正能量,激发孩子十倍百倍的潜能,成就孩子不同凡响的人生。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身体力行

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全世界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犹太人经商的精明在世界上是出类拔萃的,而且仅占全球人口的0.3%的犹太人却获得了22%左右的诺贝尔奖,其成功的奥妙在哪里?答案已经很明确,就是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学问的高度重视,这也是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成果。

在每个犹太人家庭里,当幼儿稍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吻。其用意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在犹太人家中,书柜都放在床头,而不放在床尾,如果放在床尾,会被他人认为是对书的不敬。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竟然在墓园中也常常放有书本。他们认为当夜深人静时,死者也会出来看书,寓意生命有结束,但求知却永无止境。

中国的父母也需要借鉴犹太人父母的做法。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很多孩子不愿学习甚至厌学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读书不感兴趣,孩子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做父母的没有好好引导孩子对书的热爱,不会像犹太人母亲那样,滴蜂蜜在书上,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要想让孩子有所作为,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和孩子一同读书,一同成长。

有这样一则教育寓言:

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漆黑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多捡一些石子,明天会有用的!此人照办了。第二天当商人从袋中掏出“石子”看时,居然发现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他立即后悔不迭:天哪!我怎么没多捡些呢!书籍就好比寓言中的石子,当我们读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自会体会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爱读书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学习兴趣、知识储备、情绪管理上都要更高一筹。0~6岁是孩子读书的黄金阶段,家长安静地读书时,会给孩子创造比较安静的环境,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会延长,不容易分心。如果每天用二十分钟左右培养孩子阅读,几年后孩子就会自动养成阅读的习惯。父母还应该和孩子一起读书。陪伴孩子读书,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的国度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孩子们也一定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内心深处。这些经验和回忆将会伴随着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心中永远充满爱,永远有战胜困难的力量。

三、结语

第6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品格教育 内容 途径

潘光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博学广识,研究范围涉及优生学、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丰富的经历和渊博的知识使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令人深思的教育理论,他的关于品格教育的思想便是其中之一。

一、品格的界定

潘光旦对品格概念的把握基于他的生物学、社会学等知识。他指出品格的概念产生于品性。人与人之间既有比较相同的通性,又有相异的个性。而通性虽同,却有程度上的不齐;个性之异虽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别,若就其极端者而言之,则判然几乎有类别之分。凡此统称之为人的流品。[1]生物有流品是有机演化的基本条件,而人类有流品是社会演化的基本条件。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物类各有维持其品种的特性的能力,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中,维持社会的秩序与统一也是必要的,即社会的演化要有一种典型规范,要异中有同,变中有常,有条理、有秩序,进入人类文明社会,更要有这种社会演化的典型、规范。在品性与流品的事实外,就产生了品格的概念,格是典型、规范、标准,品格即品性的标准。达不到此标准的人,就是不及格的人。要维持社会的秩序与统一,就要进行品格的教育。

二、品格教育的内容

潘光旦认为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它包括三部分内容:1.通性与个性的辨识;2.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与确立;3.个人的修养,特别是意志与控制能力的培植。并且这种品格的教育植根于中国原有的道德教育系统,它的价值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降低。

(一)通性与个性的辨识

品性的格式或标准是什么?潘光旦认为标准的需要来源于群居生活。因为群居生活的第一要义就是“和”。而要人人有何种品性,或最大多数的人有何种品性,才可以取得共同生活的“和”,便是问题的核心。[1]他指出虽然人与人之间具有相同的通性,但是通性之同不一定能帮上“和”的忙,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数见不鲜,而个性之异看似是“和”的一大障碍,但社会的分工合作等团体生活却以它为基础。因此,通性与个性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当承认个体、群体的存在,如果过于偏重社会是对个性的否定,而过于偏重个性是对社会秩序的否定。理想的社会之所以要考虑到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是因为个人的“三目”(即同于别人的通性、异于别人的个性和非男即女的性别)和社会的“三目”(秩序的维持、文化的进展,以及族类的绵延)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秩序基于通性之同;进步基于个性之异;绵延系于两性的分工合作。而只有这样才能有希望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所以品格教育的第一要义便是教人通性与个性的辨识。

(二)明、恕标准的重申与确立

通性之同如何来维持群居生活之和,潘光旦认为中国的民族经验及先贤遗教曾经留下一个行为的标准来,就是应当讲求一个“恕”字,而个性之异要推进群居生活之和,并且推进一个更高的境界,应当讲求一个“明”字。“明”就是客观,“恕”就是宽容。潘光旦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明恕并称的最好的例子便是《左传》·《隐公三年》中的“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明恕两标准的见诸实行,而能达到一个‘无人能间’的程度,不能不说是和之至”。[1]因此,行明行恕才能维持及推进群体生活之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潘光旦认为近代社会病态的出现,虽有一半出于不恕,另一半却出于不明,因此要想解决当前社会的病态,必须重申确立明、恕两个标准。因为“明、恕是行为的标准,能实行明与恕的品性才是合乎标准的品性,也才是我们应有的品格。能明能恕的品性可以说是一切道德品性的总汇,至少是个纲领”。[1]那么能明能恕的品格从何而来?潘光旦认为有两个源泉:一是遗传,一是教育。能明能恕的先决条件比如健全的体格、高度的智力、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力等这些条件与遗传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这些条件的先天根底太薄弱,那么即使后天的教育再好,也不能化弱为强,但若只有先天的根底,而缺乏后天的培养,那么也是徒劳无事。

(三)个人的修养

在个人的修养这方面,潘光旦主要强调了意志与制裁能力的培植。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意志与制裁能力的培养?因为“一个人要了解别人同于我的通性,知人我之间随时随地可以发生名利物欲的冲突,而于智力情绪的运用施展上,预留地步,是需要相当强大的意志力的;至于领会别人的个性,承认别人的见地,尊重别人的立场,所需要的自我制裁的功力,是更为巨大的”。[1]在他看来,能明能恕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个人能自知裁节,这就需要特别注意意志的培养,让意志来统领理智、情绪、想象等其他方面的心理活动。不过潘光旦指出近代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流行使得意志与制裁能力的培养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因为集体主义强调服从、唯一,以团体的意志代替个人的意志,失诸不明,忽略个性;个人主义、浪漫主义强调个性的自由解放。失诸不恕,不知裁节,忽略通性。虽然集体主义失诸不明、个人主义失诸不恕、浪漫主义失诸不知裁节,却更加彰显了意志与制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品格教育的途径

如何养成一个人的完善品格?使之能明能恕,通过通性之同维持社会生活之“和”,通过个性之异推进社会生活之“和”,进而造就一个健全的社会。潘光旦提出了四种途径:1.榜样教育;2.品格的自教;3.价值意识的教育;4.做人做士的教育。

第7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全面发展;积极健康

孩子们第一次不受父母的全天保护去生活学习的地方就是幼儿园,在这里他们必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如何打理自己的事务,因此一切都是新鲜而充满挑战的。为使孩子们在这样的积极环境中快速适应并快乐成长,教师们就肩负起了重要的责任。幼儿教育为日后的小学素质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让孩子在这个价值观、人生观初具雏形的年龄阶段,收获人生的第一笔财富。下面我以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和品德方面,来阐述如何以幼儿发展和成长为本实施教育改革:

一、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人们终生受益,而只有从小培养的好习惯,才能使孩子在日后真正受益。而若一旦沾染了坏习惯,那么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也会错失人生中很多的重要机遇。因此在改革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能力培养,更要重视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并从生活、学习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促进好习惯的保持和推广。例一:在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教师首先在饭前要求每一位孩子依次洗手,然后以身作则地演示规范的洗手方法,再让学生们模仿自己的动作来洗手。并且要以监督的形式来确保每个孩子都完成要求,选出做的最好和表现欠佳的同学,做到奖罚分明,以提示孩子们要谨记要求,并养成习惯。当然反向教学也很重要,通过举例、数据等直观的方式告诉孩子们“病从口入”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自己处于免疫力系统弱,易受细菌侵袭的阶段,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用后果来剖析问题根源,以此让学生们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做讲卫生的好孩子。例二:在学习中,要引导孩子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幼儿们缺乏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大多数事务都不了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要设计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起其好奇心并获得求学的动力。那么利用其心理无负担、求知欲强的特点,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就更容易被接受,也能收到更有效的教学成果。当然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们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良好的幼儿教育氛围下轻松成长。

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人物的评价标准以道德为首,而拥有高尚品格的人往往能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在生活环境中受到大家的称赞,同时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一直强调“人之初,性本善”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该有所体现,教师们注重孩子的品格培养,让其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且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形式。比如用儿歌的音乐性来促进孩子品格的培养,让孩子通过学唱和对歌词的理解来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及方法。《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就宣扬了一种拾金不昧的优秀品质,为孩子注入满满的正能量。学唱之余,展开对这类问题的积极讨论,让孩子们思考如果在日常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他们该如何抉择。最后告诉孩子们捡到他人物品一定要归还的道理,同时以举例、故事等方式来让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品质的伟大之处。并且自己要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形象,让他们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领悟可贵的品质。尤其是诚信教育,教师们要对说过的事情负责,做到言行一致,这样孩子们也会感受诚信的力量。热心、勇敢、善良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孩子获得的优秀品格。这也是幼儿教育改革所倡导的重要一环,在生活中融入品质教学,使孩子不会因为品德的缺失而失去完整的人生。

三、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

社会是一个大集体,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要想在当今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与人相处就成了成长的必修课。孩子们会不断走入深层次的学府,并最终步入社会,那么积累足够的社交经验才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在生活中也同时有着优缺点,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不是完全的契合,出现矛盾、差错都是在所难免的。而为了相处和谐平等就一定要学会互相忍让和宽容,以保证关系的长久发展。但这些都是孩子们短期内无法了解的,那么教师们就不能纯粹地灌输方法和观念,而应该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去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学会宽容,以友好为己任去交流和沟通。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孩子们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合作关系,团队合作和团结友爱都是必要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放弃自我中心的想法,快乐地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教学任务。游戏、集体活动等都是可以增加情感交流的合适方法,能教会孩子共同进取的重要性。如让每个成员都全心参与一场接力,来共同面对比赛结果。当然教师要在集体活动时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避免合作不成而激起矛盾的问题。

总之,幼儿教育不只是对孩子的特长培养和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好的习惯和做人的道理以全面发展。只有素质得到提高,孩子们才会积极向上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完美。因此以全面发展为主的幼儿园课程教育改革是能够适应孩子未来需求,给孩子营造良好学习、发展环境的必要手段。

作者:彭曼华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健康花城幼儿园

参考文献:

第8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学校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重点在对社会精神弘扬和对文化进行传承,使之被更多人所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品格,从而影响一个人待人接物,处世方式,进而塑造民族品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在着意系统性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从中国古代雕塑逐步过渡到现代雕塑;再从中国雕塑艺术过渡到外国雕塑,同样地,外国雕塑也是从古代介绍到现代。这对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并区分古今中外雕塑风格,了解各自特色有很好的帮助。但是问题也显而易见地摆在我们眼前:以第四课第四课外国古代雕塑为例,其所包含内容之广,完全可以扩展为一整学期的课程,仅仅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艺术,就浩如烟海,让人数不胜数,即使每个作品只是看上一眼都要费上几天的功夫,更何况,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做到“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呢?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只能导致课堂流于形式而不讲求实际,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浮于表面。无法去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美感,更不用提从中得到美的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引领学生进入学习领域的引导者。对于有效的教学而言,学科课程知识并非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有效的教师不仅要了解其学科课程,更要能够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在学校开设艺术课,是为有机地衔接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教育,一方面为培养艺术专业人才奠定基础;更主要的任务是为激活广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以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和品质。艺术教育从形式上不能仅限于一些技巧性的训练,如音乐课不止要教学生学会发声,识谱;美术课不止要学生认识几幅名画,而且从内容上看也除了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狭窄的门类,更应该使学生理解艺术之美的真谛,触类旁通,能够欣赏美。通过欣赏艺术的美,达到完善自己人格的目的。当前学校艺术科目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因为艺术类课程不是考试科目,所以每周仅有一课时。学校对艺术类课堂的不甚重视导致教师,学生忽视处之,称之为“小科”,而且多数被主科教师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由于越来越多的学子开始选择报考艺术类科目,到了高中再重头开始恶补专业课的知识。然而这样短期大量的摄取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未必有益。大学艺术教育也就变成了专业教育,变成了专业的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和舞蹈学院。这就把艺术变成了纯粹的记忆,是技能,而不是艺术。

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学生对于艺术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和创美,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和谐的情感,需要宁静的阔达的心态。所以,首先教师要对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看法:这是一些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知识。掌握它们,能够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要使学生领悟到艺术是很重要的,在我们的生命中不可或缺。教师应该树立一种教育目标即:艺术并不是需要我们描述,或者说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它没有明确的硬性要求。而是要通过艺术作品形成一个看待,评价我们周围的世界的观点: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怎样去做事情,怎么样唱歌跳舞和表演,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但我们可以欣赏艺术家所做的事情,为我们做事提供一些帮助。

第9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过度溺爱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92-01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1.1颇偏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主要包括知识的传愉、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和规范的灌输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完整内涵。许多独生子女家长们认为,家庭教育首当其冲是要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用各种方法促使孩子不断考高分,最终考上大学乃至研究生等,这才是子女成龙成凤的唯一途径。这种观念的偏颇之处就在于它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及规范的灌输等对孩子健全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有的独生子女周一到周五要上学,周六周日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孩子就像是一个机器,在不停地运转,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更别说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了。古希脸学者萝塔戈不无深刻地指出:"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蓄满的容器,而是一一束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家长偏颇的教育无情地忽略了对孩子至关重要的能力培养和性格养育。家长应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把怎样培养孩子做一个现代化的人作为家庭教育的主题思想,形成以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知识、能力、性格以及交友规范等的教育有机相融的教育目标体系,科学地引导孩子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2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不良的心理品格。家庭教育要想取得实效,还要讲求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良心理品格,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所引起的孩子心理品格下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一味地娇惯宠爱,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对孩子常姑息、迁就。由此,使孩子养成了娇纵的心理品格。具有这种心理品格的孩子往往对家长不尊重,自私任性,挑吃挑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等,令家长追悔莫及。有些家长则走向了反面,对孩子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他们一心希望孩子按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孩子稍有不如意,则予以批评、责怪,甚至进行打骂,孩子不自觉形成了与父母相抵触的心理,有的孩子则形成了遇事不敢说的退缩心理。这些心理品格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比如,对于那些长相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家长常会当着他的面发表议论。 "这样,无形中使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对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牵的异常心理;对于有特长的孩子,家长常过分的予以肯定、赞扬、鼓励和宣传,有时还让孩子做专门的炫耀性表演。这就极易导致孩子过早地形成 " "专业化"的心理定势,从而影响以后身心的全面发展。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2.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2.1待遇普通化。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2.2选择自主化。"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固然给与他很高的教育投人和热情,也希望他有个好的未来,但是家长应该明确'儿童自然发展观' ,如著名教育家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术划,毋宁展个性。不能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孩子充分自。

2.3期望合理化。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 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长辈意志控制和硬性灌输,也不搞分数论英雄,更不搞棍棒教育。

2.4家长榜样化。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5学校与家庭配合密切化。对孩子的教育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 "父母要保持与子女所在学校班级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校情况,发现长处给予必要的赏识和鼓励,发现毛病也不能文过饰非,要及时、稳妥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也好配合学校搞好对子女的各种教育。

2.6家庭民主化。在这样的家庭中,个体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长辈给予晚辈理性的关爱, 晚辈要给予长辈尊重;小孩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遇事互相协商而不是由父母全权决定;孩子作为家庭的组成成员之一,与父母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