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论经济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经济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一、以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培植为先导,为农业现代化供给科技支撑

培植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年夜抉择妄想,是我区农业成长的新机缘。自去年8月份,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启动培植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正视,抽调精壮人员,组成了管委会。礼聘中国农业科学院搞好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5万亩,重点培植高新手艺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物加工园四个功能园区,各个园区协调配套,有机统一,顺应了农业现代化成长的要求。在工作上,一是注重抓了政策拟定和宣传。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区委、区政府拟定出台了《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合适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为投资者供给最佳优惠前提,并经由过程加年夜宣传力度,在市内外引起了较年夜反映,今朝已有千余人次参不美观考查开发区,咨询投资政策,洽谈合作项目。二是增强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年夜专院校的连系与协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年夜学、莱阳农学院、山东理工年夜学等科研教学单元成立了科技协作关系,现已进入本色性研究项目两项,还有几个科研项目正在参议之中,为我区农业成长供给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加速了基本行动措施培植。区内主干道路、供电行动措施、办公及科技培训中心等已完陋习划设计,正在招标培植中,为进区项目缔造了较好的情形。今朝,15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兔巴哥”系列膨化食物、乳制品等5个项目已开工培植,总投资4400多万元;高科技低温脱水食物、授粉熊蜂周年繁育等8个项目正式签约并筹备动工,总投资1.7亿元。此外,波尔山羊养殖、生物肥加工、啤酒添加剂等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

二、依靠科技,不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环绕成长高效农业,我区始终坚持“市场为先、科技为要、效益为本”的原则,实施科技带动,不竭调整优化农业财富结构,加速全区农业支柱财富的优化进级,提高主导产物的品质及加工增值能力。在积极指导东部乡镇蔬菜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同时,对西部乡镇安身高起点、年夜规模、快速度,鼎力实施“瓜菜西移”计谋,并不竭拟定和完美扶持政策,搞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培植,收到了以点带面、敦促蔬菜持续成长的下场。2001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呵护栽培面积占80%以上,年蔬菜总产量达16亿公斤,实现收入15亿元。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把成长畜牧业作为重点,凸起抓了畜牧小区培植,促进了畜牧业的规模化成长。全区已建成畜牧小区50多处,生猪存栏9.5万头,年出栏肥猪13万头,家禽存养490万只,尤其奶牛获得较快成长,存栏量打破4000头,比去年增添一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添到30%以上。在科技的敦促和市场的拉动下,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正执政着结构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成长的标的目的迈进。

三、用科技打造名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跟着人们糊口水平的提高,出格是WTO的插手,名牌已是产物通顺的“通行证”,是“命牌”。对此,我区把创名牌、树名牌算作成长无公害农产物和创汇农业的一项关头性法子来抓。一是凸起抓了“良种工程”,在不竭刷新传统农业品种,培育传统特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优、稀、特、新品种,出格是以淄博维生种苗公司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充实阐扬其科技优势,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58个,改善了农产物品质,慢慢培育创出了“绿帝”、“绿彩王”、“紫姑娘”等蔬菜名牌,畅销国内外。二是狠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培植。按照市场成长的要求,注重把蔬菜尺度化出产作为主攻标的目的,并在皇城设立了无公害蔬菜出产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下场。我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国家级蔬菜尺度化示范区”、“中国优质蔬菜出产出口基地”。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我们操作信息收集,狠抓了国内国际蔬菜市场各类信息的汇集、清算和剖析,先后插手了“农业部信息网”和“中俄商贸网”,进入国际互联收集,并成立了临淄蔬菜信息网站,实时体味国内外蔬菜市场行情信息,在上海、呼和浩特、牡丹江等城市设立了蔬菜直销市场和发卖处事处,随时体味外埠蔬菜市场需求品种、数目、价钱和商检尺度,为产销两地牵线搭桥,传递信息,搞益处事。去年,全区90%的蔬菜实现外销,外销全国60多个年夜中城市,并经由过程满洲里等边贸口岸向俄罗斯、韩国、日本、喷香港等国家和地域出口蔬菜1200万公斤,创汇180万美元,分袂比上年增添45%和42%.

四、加年夜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第2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发展战略;灵活应对;改革开放;市场潜力

一、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与挑战

对全球化本质有准确的把握,才能纵览全局,掌控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全球化的本质可以分为“现实”和“未来”两个阶段。“现实”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拓展;“未来”则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在国际分工中,全球化的现实本质表现在西方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愈发频繁和紧密,中国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应该说全球化浪潮的来临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是有利的,它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经验和成果供我们借鉴,方便了我们引进国际上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为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提供了极大帮助。包括“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形成,也同中国持续的对外开放政策打下的坚实外联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面临各种风险和压力,我们要面对实力严重不平衡的国际竞争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适应以西方资本主义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经济秩序,这其中将包括各种不利于我国经济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成功运行的苛刻条件和限制,并将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二、全球化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未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成为全球化继续深入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解体的必经阶段和决定性过程。全球化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加以融合,并加以提炼、萃取,产出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步入社会主义提供前提条件。

对待全球化,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应该追溯到中国申请加入WTO。如果说,之前的中国经济是“铁板一块”,那么从入世申请书递上的那一天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就开始被全球化进程左右。WTO的规则是“非歧视、司法独立、第三者仲裁、稳定、公平、可信”。例如,在WTO的众多西方成员国看来,中国必须废纸党的红头文件超越法律地位的这种经济规则。在今天,中国在经济立法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项经济政策的出台,都有法可依。在经济战略上,中国也明白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国家的权益。

再比如,信息网络化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纤通讯的运用,催生出信息革命,世界提前迈入信息时代。中国顺应潮流,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今天,中国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信息量分享最大的国家。虽然存在网络谣言、黑客攻击等问题,但新鲜热点资讯的积累,国家信息化为先的战略步伐,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上述两例启示我们,要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一带一路”大战略继续牢固基础,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决不可消极退缩,反而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全球化完善自身体系制度,增强竞争力、说服力。

三、全球化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转变

长时间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简言之就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中国摆脱经济自我封闭之状况,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全球化的进程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转变。

举例说明,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最显著的国情――庞大的人口基数,经历了由“劣势――优势――劣势”这一跌宕起伏的过程。始自全球化,原本严重过剩的劳动力一夜间成为了最大的优势。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带来低工资、低成本的长期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使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得以长期维持。因此,始自上世纪90年代,劳动力指向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吸引着发达国家公司在华投资建厂。与此同时,一大批民族企业也成功“走出去”,依靠廉价的产品迅速占据国外市场,“made in China”从此遍布全球。中国的经济也因此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历经腾飞。

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迈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要长期维持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下的比较优势显得愈发困难。人们惊奇地发现,像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诸国,其劳动力成本较中国更加低廉,并且原料丰富。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依旧广受欢迎,但优势不再。这逼迫中国政府开始调整经济增长战略,除了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还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推动技术指向型增长模式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相较而言,庞大的人口基数,则再次沦为掣肘中国经济发展的劣势。

上述事例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必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不断调整。如何成为全球化中的“弄潮儿”而不被浪打翻,将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

四、总结

即使是“一带一路”战略体现出中国经济的地区性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全球化不可逆转、席卷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积极创造竞争优势,顺应潮流,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如是,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中国梦”的美梦成真撑起坚强的物质后盾。(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小凯 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

第3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经济区;发展战略;理论准备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40-02

任何一个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的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生态战略、经济战略、区域战略、流域战略等在内的复合战略,它的产生具有广泛的理论准备。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针对资源削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提出的,即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它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责任,并有相应的道德水准。其理论特征表现为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 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 使传统发展观从以单纯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转向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全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1]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手段、任务、意义等方面考察,可持续发展观是贯穿整个战略的一条主线,两者要求是一致的。如从战略意义看“努力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这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这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上的一些忧虑、怀疑和误解,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展示作为大国负责任”,树立了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仅此即可以看出,它与可持续发展观意义是相同的, 都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以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论为理论依据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从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来看,生态和经济两个子系统是对立统一、彼此依存、不能分割的。因此,既要尊重生态原理,又要尊重经济规律,保持两者协调发展。生态子系统是经济子系统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子系统是生态子系统发展的转化器,可以使生态子系统产生巨大的效益。生态经济系统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它的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再生性、修复性和递增性,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富有弹性和代谢功能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可以在压力不超过生态阈限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自身功能和负载能力,不断增加产量,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优化的生态效益,但当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使经济发展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时,便打破了系统内部的平衡机制,即外界干扰一旦超过生态阈限,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甚至瓦解。”所以,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匹配,通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各自的运动及循环渠道进行耦合,达到维持平衡状态,实现经济与生态双重有序性,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通过技术中介,使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化成为可能。

正是依据以上原理,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指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方面,生态系统具有可开发、可利用的价值,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有利于用更多的财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招商选资,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两者互相产生正向乘数效应。”

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就是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两者平衡和良性循环,其理论依据就是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论。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以和谐社会理念为价值目标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执政理念,体现了我党的政治智慧和传统的人文思想。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从开放的视角看,既包括单纯社会领域内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平公正和谐,又包括社会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协调及各自内部协调,还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人自身和谐等。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和谐社会一直是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期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以和谐社会理念为价值目标。从经济角度看,和谐社会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奠定物质基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体现了和谐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坚持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影响生产力的整体布局和发展。目前,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差距过大,已制约和谐社会构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中体现和谐社会的区域价值目标,就是实施中部崛起,使鄱阳湖区成为承东启西的枢纽、东西互动和南北合作的支撑点,对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重要作用。

3.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自然成为人们征服的对象。和谐社会理念人既是社会人,又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应该把人还原到自然中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休戚与共家园的价值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把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作了诠释,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生态文明之路。

由此得之,和谐社会理念的目标,从经济角度看,就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价值目标。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统领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江西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生动的实践,是要遵循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方向,把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把生态和经济两大命题有机统一起来,把开发和保护两大主要任务有机统一起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出发,下决心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江西在科学发展的同时,环境更优美。

2.科学发展观决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本质内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这一本质内涵从内容到形式都受科学发展观所决定、所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决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必须把发展作为核心。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坚持发展不动摇,不能只讲保护,不讲发展,不能守着青山绿水受穷、抱着“金饭碗”讨饭,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特色是生态,突出生态就是为了更好节约和有效利用。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的科学性,决定了必须转变传统发展不科学的方式,使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江西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在能不能很好地转变发展方式。当今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际性的重大课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破解经济发展必然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世界难题,使江西人民既能过上现代化生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

从上述两方面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处于指导思想地位。

参考文献:

[1] 刘蓉,梁云,田双全.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EB/OL].http://省略/moba.aspx?id=324.

[2] 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N].江西日报,2010-02-26.

第4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对土地、住房商品化开始实施试点改革,30年多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大大改善。该阶段,城市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的地位愈加重要。目前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来,房价波动极大,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极为突出,社会人居住房不合理分配现象极为严重,甚至出现开发房地产严重破坏资源环境的情况。以我国房地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分析,一度出现房地产业过热现象,如2007年我国房价连续5年上涨情况结束,开始产生下跌情况,特别是部分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跌幅已达到一半以上,交易量萎缩现象极为严重。为避免房地产经济泡沫破裂,建设和谐社会,保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房地产等过热行业进行了宏观经济调控。笔者通过定性结合定量等方式,按照“宏观—中观—微观—预测—战略推导”为线路,进行和谐城市构建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的概况

房地产经济是指以房地产为主体,围绕房地产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产生的人和人间的经济关系,是房地产经济关系有机结合房地产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房地产生产、流通与消费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经济活动与其条件都被成为房地产经济。其中房地产直接生产过程为房地产生产,房地产再生产与其实现过程为房地产流通,房地产生产目的的实现与部分直接生产过程在消费环节的延伸为房地产消费。在整个房地产经济活动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体制条件。从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宏观经济三个层面对房地产经济进行考察。微观层次是指将房地产企业作为经济单位,其产生的一切经济行为与对房地产开发经营项目的运行。中观经济是指房地产部门经济、区域经济。作为产业经济的重要类型,房地产部门经济在与其他经济具备相同属性的同时,还存在诸多特殊性及规律;各个省、市与区房地产经济被称为房地产区域经济,也可被叫做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个部门。宏观层次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为主体进行考察,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房地产经济更是宏观经济的主要构成成分。

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及现状

“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种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应对其可持久性加以重视,站在统筹关系角度分析,做好城乡规划、能源节约等工作,实现房地产建筑规划形态、住宅功能、环境效益、人文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

李晓云认为,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需求,必须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在房地产经济发展做好各方协调关系,如人口、环境与资源利用等,并始终坚守资源集约、经济效率提升等原则,实现房地产合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目标。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1.房地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经济发展基本条件。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中应对环境承受能力进行充分考虑;同时,房地产经济发展可为环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能够符合环境对其发展的需求。2.房地产经济自身发展。房地产自身发展是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条件,如房地产自身发展不足,将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进度。基于此,在一定条件下,房地产经济必须满足自身发展要求。3.房地产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动性,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起到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也就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决定作用。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房地产经济因与社会具有互动关系,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呈现出下降趋势,由2013年20%下降为2014年10.5%,为加大调整力度,提高房地产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以房地产图1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表2015年1到2月份开发投资进行探究,8786亿元为该时间段开发投资总额,和2014年相比,投资增速只下降了0.1%,其中住宅投资总额为5922亿元,占总投资额67.4%,增长率为9.15,回落点为0.1%,如图1所示。整体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为供过于求,为改变该现状,要求相关部门、企业必须对房地产投资问题加以重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为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分析

(一)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产业链的重要内容,对国民经济推动转变为全面基础,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提供有利条件,并将服务提供给人们生活与有关产业发展。1.经济发展中确定房地产业重要增长点产业地位,为调整其他产业提供可靠保证;2.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和房地产数据统计的完善,各个区域数据统计工作的加强及经济数据的及时公布。通过房地产数据信息制度的建立,可将土地出让总量等行业有关数据及时公布,能够将房地产经济发展中真实、透明与全面原则充分体现出来;3.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利用行业发展预测模型的合理构建及有关产业政策制定,可对土地供给总量、商品房供给总量加以控制,确保供求调节的平衡性;4.房地产业预警系统、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为房地产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的房地产市场控制措施

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导致大量贷款、投资人员无法正确感知风险,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市场价格产生了极大的波动,投资者此时才意识到房地产投资风险并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为避免银行流动性危机的出现,降低国家经济影响,必须有效控制房地产施工,规范市场行为,降低投机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建立有序的市场环境。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为构建良好的发展市场,必须加强政府宣传,正确引导购房者;并对银行信贷加以严格控制,防止商品房价格背离价值现象的出现,对房地产过热现象加以控制。

(三)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战略措施

在经济核心圈位置实施大规模土地开发计划,以政府提供限价土地、大型房地产企业提供开发资金的联合开发房地产项目方式,在确保开发商获取相应利益后应对商品房价格加以限制,并利用限价出售土地的回款对项目区域政府配套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如公交体系的完善、学校医院的兴建等,以此达到居民居住环境改善的目的。

(四)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战略措施

集中统一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实施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相符,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相符。在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必须以土地保护为中心,建立土地开发与经营制度,对现有土地开发投资去向合理规划,对农用土地、城市待开发土地资源加以重点保护,通过相应法律措施对土地地权关系加以处理,如占有权、使用权等。土地供应市场的统一建立,应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等特点,通过土地整治,与土地收益管理水平的提升,可实现房地产经济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分析、研究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可对市场主体行为选择进行有效约束,实现市场经济的有序性,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在充分发挥房地产经济功能的同时,应了解与掌握房地产经济的概念、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措施,实现住宅标准化,降低投资成本,为房地产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与强大支撑。

作者:张艳艳 单位:河南省省直机关房地产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静岩,韩文秀.房地产投资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

[2]侯姝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点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3]孔行,黄玲,于渤.区域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动态协调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3).

[4]王勉,唐啸峰.我国房地产投资波动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张霞伟,丁姝.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对可支配支出的短期影响研究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J].品牌:下半月,2015(8).

[6]张红,李洋,张志峰.中国城市软实力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模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3).

第5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字:呼伦贝尔市;经济型酒店;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0.65

一、呼伦贝尔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

随着呼伦贝尔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呼伦贝尔市作为首府,旅游市场日益成熟,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旅游不断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原有的高星级酒店和低档次的社会旅馆已不能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经济型酒应运而生。

经济型酒店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公认的定义。就我国目前而言,经济型酒店是指投资较小,规模不大,以整洁的客房为主要产品,以清洁、安全、舒适为主要特点,价格低廉,服务质量较高,设施齐全的旅客之家型酒店。其核心是服务周到细致、设施简单、物美价廉,市场定位为普通大众旅游者、中小企业商务人士、家庭旅游者、青年学生等。

目前呼伦贝尔市的旅游住宿结构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即:质好价高的星级酒店,质低价低的家庭式旅馆数量大,而质量和价格比较适中的少。根据调查可将呼伦贝尔市酒店房价分为三个价位:1、每晚400元以上的星级饭店,2、每晚80—100元以内的小旅馆,3、每晚20—50元左右一个床位的小型招待所。这些酒店、旅馆普遍存在干净、安全、价格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这对消费有限,消费水平不高,但生活要求和标准不低的大众旅游者形成了制约。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情况下,利润空间巨大,呼伦贝尔市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经济型酒店的“一方热土”。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呼伦贝尔市内的经济型酒店已发展到15家。与传统的星级酒店相比,经济型酒店没有过多的奢华装修,却方便实用,无论从装修风格,还是从消费理念等方面,对传统酒店都是一个挑战。

二、呼伦贝尔市经济型酒店的优势

1、成本优势。由于高星级酒店价格昂贵,低档招待所设施简陋,经济型酒店正好满足了广大中档消费者的需求。经济型酒店突出特点就是把服务集中于住宿上,把餐饮、购物、娱乐设施功能大大压缩、简化、甚至不设。就呼伦贝尔市而言,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优势十分明显。其一,作为经济型酒店的二、三线城市,呼伦贝尔市的土地房屋租赁价格较低,因此降低了投资和运营成本。其二,呼伦贝尔市的酒店行业人力资源成本价格较低,同时对人员数量控制严格,从而节省了工资成本。

2、价格优势。经济型酒店一般不购买土地,以租赁土地和建筑为主要方式,避开了昂贵的土地成本。另外加上设施和人员的精简,使得经济型酒店建造成本和日常费用较低,所以房价相对比较便宜。呼伦贝尔市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良好地价格优势、丰富的客源,必然会吸引众多的投资者来呼伦贝尔市投资经济型酒店,以获得良好收益。

3、客源供给优势。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更新,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平民消费占主流的趋势,市场对干净、方便而又经济的住宿要求越来越强烈。呼伦贝尔市作为呼伦贝尔盟的首府,交通便利,区域旅游资源和条件良好,同时随着入世后不同层次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经济型酒店存在着相对固定、数量巨大的客源背景优势,正好满足了普通消费民众、青年学生、一般商务人士等的需求。

三、呼伦贝尔市经济型酒店的劣势

1、缺乏强势自有品牌。

2、酒店专业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服务水平不完善。

四、呼伦贝尔市经济型酒店发展战略规划

通过对呼伦贝尔市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自身优势、劣势的分析,探讨呼伦贝尔市经济型酒店发展战略策略包括:

1、准确定位,提供特色服务

呼伦贝尔市在发展经济型酒店时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不管是从目标市场还是价格方面以及酒店的设计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合理和准确的定位,来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其一,将目标市场定位位于白领、公务员、商务客人及普通游客,可以说是十分准确的。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并不讲究高星级酒店的奢侈与豪华的排场,一切只要方便、舒适就行。其二,在酒店的设计上,不管是酒店的外观建筑风格,还是地点上的选择上要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其三,把价格定位于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每间120元—200元左右,适中价格容易被客人所接受。

2、强化市场运作意识,走企业化经营道路。

目前,市场缺乏价位适中、服务规范、符合国际标准的经济型酒店。经济型酒店在定位的时候,注重中低档消费层次的市场群体,尤其关注中低档商务客人、旅游团队、家庭出游、自费旅游者、学生群体等。根据自身条件,突出自己的特色产品,选定并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特色化市场定位,拓展新型的经济型经营之路。另外、经济型酒店应该加强推进并建立经济型酒店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和管理、服务规范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

3、管理要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经济型酒店的专业化管理应体现在设施的实用性、客房环境布置人性化、对客服务高效和及时等方面。发展经济型酒店,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经济型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要加强吸纳专业人才,并鼓励经济型酒店经营者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和交流,从而使经济型酒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4、加强管理,打造知名品牌

在竞争日益激烈,选择品牌成为时尚的今天,经济型酒店注重品牌培育,实施品牌战略,是经济型酒店的必然选择。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内涵就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第一、做品牌必须全方位的投入,靠长期的积累,不能靠几个策划就能够出品牌。第二、要脚踏实际,从质量抓起,不断创新,才能锻造出市场竞争的利器——品牌。第三、保持和发扬酒店的独特魅力、创新服务理念,提供个性化服务。第四、整合各方资源,走集团化或连锁化发展道路,打造规模优势、资金优势、成本优势,把经济性酒店做快、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冯冬明.经济型酒店:发展·问题·策略[J].旅游学刊,2006

[2].陈瑞萍.浅探我国本土经济型酒店竞争策略选择[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3].邹益民.我国经济型酒店经营模式初探[J].商业研究,2003(22)

第6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传统会计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不协调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则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全局和战略高度。由于传统会计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因而在目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相对而言,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环境会计在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我国,环境会计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构架其基本理论体系仍在探讨之中。

一、 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体系及其构建思路

环境会计是会计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基本属性上,环境会计仍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笔者认为:

1.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会计理论方法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的产物,在诸多方面必然与传统会计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必须具备会计的基本特性,因而完全摒弃传统会计学中现有的成熟理论是不足取的。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也应当建立一个由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组成的基本理论结构体系或者称为概念框架。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会计实务的具体工作。

2. 由于环境问题多样性与资源利用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环境会计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应通过对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学科的比较,掌握环境会计的特性,作为研究环境会计学科理论体系与方法的基础。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会计目标属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是决定其他理论要素(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基础;会计假设则规定了会计运行的前提和制约条件;会计原则作为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规范和会计实务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会计目标得以实现的强有力手段。因此,构建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首先应对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三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二、 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理论的差异性研究

1. 会计目标的差异。首先,传统会计的目标是借助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为考核经营责任提供依据。环境会计则不仅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的经济信息,而且要求企业披露表外非货币信息(定性披露信息),包括环境污染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这说明,环境会计的目标超出了传统会计目标所涵盖的领域,使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从微观范畴引伸到宏观范畴,为会计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其次,传统会计理论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目标决策,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种目标协调。因此,在环境会计理论的构建中,对环境会计目标的确定不宜定义为单目标,也不应是多目标的简单相加,而应注重各个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多种目标协调。

2. 会计假设的差异。传统会计模式未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小成本循环理论,若将环境因素纳入传统会计模式中,将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内涵和外延带来冲击。表现为:(1)对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传统会计主体基于它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并不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之内。环境会计则认为,每一会计主体在从事自身活动的同时,可能对其他主体或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外部性。在环境会计中应用会计主体假设,必须充分考虑外部性这一因素。(2)对传统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传统会计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均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价,但由于货币计量单位实际上是借助于价格来完成的,而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大多难以形成一个交易价格,这就使得传统会计计量面临新的挑战。(3)可持续发展理论带来的冲击。如前文所述,环境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失去了这个前提,环境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笔者认为,从环境会计目标和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出发,环境会计假设应当在坚持现有四项基本假设基础之上,拓展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内涵,并增加可持续发展假设。

3. 会计原则的差异。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目标和假设的差异决定了环境会计原则的特殊性。表现为:(1)社会性。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揭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信息,这就要求企业披露由于自身活动所带来的外部性信息,这种信息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还应当是社会性的。(2)强制性。环境会计应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披露所有的环境信息,不能有意忽略或隐瞒外部不经济信息。(3)灵活性。环境会计核算应针对不同企业分别确定其核算内容,在计价方法与计量单位的选择上可采用多种方法,一切以全面揭示企业的环境信息并力求相对准确为目标。

三、 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构建

1. 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桥梁。根据前文分析,环境会计的目标,应分为两个层次:(1)总体目标。即通过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环境会计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发展。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谋求经济发展。(2)具体目标。指为相关客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这就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政府环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规划等有关资料。当然为相关客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的最终目标是控制与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

第7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招标机构 竞争优势 新思路

我国招标机构是随着我国招投标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也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工程、货物采购,保护国家利益和招投标人合法权益,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经济产物。

1980年随着国务院《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中提出,“对一些适应承包的生产建设项目和经营项目,可以试行招标投标的办法”以来,我国招标行业在借鉴国际金融组织和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批招标机构于1985年成立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后,招标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

在近20年的运行过程中,招标机构为了配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招标采购方式,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保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各界对招投标工作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实行招标投标采购的领域也继续扩大。

一、招标机构面临的问题

国内具有招标资质的机构所持有的资质范围不同,导致从事的招标业务范围不一样。目前国内招标资质缺乏统一的管理,颁发的部门较多,如建设部颁发的《工程招标资质》、财政部的《政府采购资质》、商务部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资质》、国家发改委的《中央投资项目招标资质》、药监局的《药品招标资质》。仅建设部和商务部的统计数字,目前国内的招标机构已超过5000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大多数招标机构从事的招标业务范围较单一,导致机构缺失市场竞争优势。行业的竞争大大超越了现有机构的数量。主要表现在:

(一)进入门槛较低

有些地区和部门存在保护主义,只对管辖范围内的企业批准招标资质,有的甚至为关系单位大开绿灯。几乎所有的工程咨询公司(如造价、项目管理公司等)均增加了招标业务领域,承揽招标业务,甚至一些退休职工也拉1~2个人,挂靠别单位的资质开展招标业务。

(二)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由于招标采购的特点,招标机构很难通过培养目标客户来实现长期的规模经济。招标工作所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比较宽泛,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招标采购产品。招标规模往往由业主的投资额来决定,往往一个业主几年才招标一次,很难在一个业主身上实现规模经济。

(三)业主自行招标趋势明显

2004年公布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13号令)中规定了必须进行国际招标的机电产品范围主要是全部和部分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大型的国有企业均拥有自己的招标公司,市场上有招标需求的大多数为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多数来源于企业自有和银行贷款,多数企业愿意采用邀标方式自行招标,将定标权充分体现到业主身上。

(四)强制招标的范围逐年递减

商务部2007年下发的《关于开展机电产品国际采购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民营企业若具备采购资金自有,产品自用,财政主管部门未明确要求招标采购三个条件的,可以不进行招标,业主可以选择采购方式”。在实际承揽招标业务时,业主往往迫于机电产品进口监管的强制要求才被动委托招标机构实施国际招标。而且我国近几年机电产品进口监管范围调整得越来越小。

(五)服务内容及水平无差异

在基本建设领域,项目可研、设计、监理、施工、采购等环节,采购是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工程施工、设备物资、勘察设计的采购都包含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作为招标机构如何为业主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才是招标机构最根本的工作宗旨。现在大多数招标机构停留在为业主提交资料、打印文件、组织会务、“跑腿”等低层次服务上,对招标内容的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制造商技术特点等方面难以提出有分量的咨询建议,使业主产生了用哪家招标机构都一样的看法,甚至还不如自己招标。

(六)行业不正当竞争

目前招标机构数量众多,导致部分招标机构以低收费竞争;由于招标机构的低层次竞争,产生了机构靠拉关系、给业务“回扣”等不正常手段招揽业务的现象。有时在业主的施压下,招标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味地听命于业主,招标采购为业主的腐败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二、提高招标机构竞争优势的新思考

创造机构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实行差别化竞争,招标机构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扬长避短,进行市场细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着眼于未来,真正为业主提供工程、整套、成熟、优化的“一揽子”技术服务方案,向成熟的工程咨询机构发展,实现服务增值,才能在市场的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打破单一的招标业务,向综合型咨询服务结构发展

机构所处的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决定了机构的竞争作用力的强弱,进而决定了产业的利润率。①面对竞争激烈的招标市场,单纯从事建设工程招标、设备招标的机构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拥有“四甲”资质是众多招标机构长期追求的目标。目前,招投标市场中的业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招标项目包括土建、监理、设备、材料等多种类项目,业主一般需要编制标底、进行工程概预算、进行设备调研、市场销售分析等咨询服务;二是业主采购设备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一个专业化程度高,确实可以为业主提供各项有价值的咨询服务。所以招标机构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设定目标市场,进行符合机构发展的战略规划,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在稳固招标业务的前提下,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积极开展与招标相关的咨询服务业务,延伸服务链,扩大服务线,如项目管理、工程咨询、贸易咨询、项目代建制等服务,最终向综合型招标咨询服务机构或专业型招标咨询机构的方面发展,从而提高产品差异化和与客户的价格谈判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二)提升机构专业化程度,培养专业型人才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尤其人员是招标机构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与国际咨询服务机构相比,我国招标机构最大的缺失就是竞争人才。因为咨询服务公司需要的人才不仅具备一门科学或某一方面的专业,而是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的进步,市场发展的需要,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近几年又衍生出许多新兴的行业,如煤化工、无线通信服务、IT技术应用等。所以,招标代

理机构就要针对几个相关行业为目标市场开展咨询服务。首先,要重视人才,人的创造力是不可限量的,不同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创造出的效益会截然不同。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培训人才。面对市场的发展需求,机构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员,要熟练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针对该行业有效组建一个多专业、跨学科的智囊团队,体现公司的综合水平和实力,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三)健全机构运行机制,加强机构的过程管理

健全机构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高层领导的约束,提高机构决策的科学性。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尤其是企业内部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业务管理等制度。招标机构确立了发展战略目标后,只有加强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才能够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机构往往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追求结果导向,而能够在市场上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机构一定是在过程管理方面有积累,做事有章法、流程、体系的。

(四)提高服务水平、树立企业形象

招标行业面对的业主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所采购的产品也是纷繁复杂的,这给招标机构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产品的特性、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新行业新产品的出现,需要招标机构跟进目标客户的行业发展趋势,提前了解产业特点和最新技术。面对不同的行业客户,招标的工作特点不同,唯一相似的是时间上的要求,一般业主要求招标进度、招标质量、中标结果必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前沿性、公平性。为了实现卓越的客户响应,机构必须比竞争对手更善于识别和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只有站在业主的角度,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才能做到服务让业主满意,才能够逐步在市场上树立企业的形象。招标投标的程序要合法,不可违反任何法定的操作步骤。招标机构为中介机构在招标投标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都起到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应力求每个环节、细节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对招标投标活动依法实施监督和管理。一个项目,所涉法律关系复杂多样,聘请法律顾问严把法律关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尤其律师在招标文件审核方面,可以避免招标文件发生缺陷或瑕疵。

第8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 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的增强和持续的发展,城市规划问题是当先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城市发展的策略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决策就是“国家推进城镇化条件已经日益成熟,要合理的实施城镇化战略”。在全新实施策略的引导下,已经逐渐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小康城镇。在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下,发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建设相结合,加强城市整体发展的合理化和完整化。

一、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随着农村人口的迁入,城市的各项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因人口增多带来的需求。政府针对这一问题也采取了措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善Y金流向。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渐淘汰落后的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有限的空间渐渐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在这种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将是人民面临的又一考验。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大利用化是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出无尽的公共资源是首要任务,优化现有的城市产业机构,来推动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的根本意义就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相结合,在规划建设中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作用,全满建设城市产业机构,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二)在规划下缓解城区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区压力也随之增大。城市规划在保证新开发城区具有一切城市必要的城市需求下,来提高整体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快速的促进城市的发展能力,是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得到快速的突破。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城市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国家的面貌取决于所有城市的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前提下,城市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展开。城市间竞争对比的条件就是城市环境的面貌、整体城市形象和生态基础的建设。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前提下,想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就要使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在行政手段的使用过程中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利益多元化对城市化建设起到了平衡作用,适应市场的城市规划建设体系给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巨大的效益。在效益前提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划管理制度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重心转向公共资源配置和发放

人口的增加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压力作用下,合理的安排资源和分配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前提下,做好合理的土地资源分尤为关键。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城市规划起到关键作用,调查当地人民的贫困状况,给贫困的人提供帮助,在整体发展水平平衡的前提下共同达成城市规划的目标。其次,还可以扩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在投资建设中,弄清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对各方面利益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整,统一的情况下共同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完整统一的方式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市规划策略的实施对城市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民生建设表现的极为重要。城市规划的核心就是统筹兼顾,加强城市发展,和增强民生建设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城市发展不单单是指城市内的发展,整体村镇的全面建设也包括在内,村镇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才能凸显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还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构建动态城市,实施评估调整体系。在城市规划不同的阶段进行完整的评估,找出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在评估指标系统的监督下,解决漏洞引发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观点实施的过程中,城市属于不稳定改善建筑的状态,这时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评估起到了动态调节的作用。在调节作用下,城市规划得到更好的实施。其次,城市规划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让群众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三)统筹兼顾,实现整体计划

在城市规划中,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的规划指导理念,在城市各个建设环节得以突破。在对土地和空间资源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进行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慢慢稳定经济的增长,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也可以构建有特色的经济产业链条,在实施建设经济产业链条过程中,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要合理的结合。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在建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行政手段来制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规定,争取建设一个和谐的经济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中逐渐扩大产业结构的模式,大力开发以旅游为特色的的国际旅游业,使其逐渐走上更专业的道路,为人们带来自己的特色与特点。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城市发展的全面性。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发展道路,坚持以群众为根本出发点,想民众所想,办民众所需,在群众满意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和建设。其次还要构建完整的建设体系,针对各个方面各个时期进行评估检测,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改正。城市规划建设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在国际中的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从城市规划抓起,只有城市规划体现城市发展观,才能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的方面广泛,甚至和城市每个节发展细节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城市规划,才能更好的完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国平.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1998,(03).

第9篇:论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租赁服务业 发展 瓶颈 对策

租赁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加快发展租赁服务业,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拓展和规范租赁服务的方式、技术、文化、信誉等,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租赁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

租赁,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给付租金的行为。租赁转移的是物的使用权能和收益权能。租赁物是商品,租赁行为实质是商品交换行为。融资租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租赁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具有金融性,实际上是一种资金融通行为。由此,现代租赁业已经由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资本流通领域。2000年我国就将租赁业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行业,其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贸易与金融相结合。出租人不仅进行物品的租借而且提供资本融通的金融服务。第二,经营范围广泛。从日常生活消费品到工业生产设备皆可跨行业跨地区开展服务。第三,服务功能不断扩大。由贸易促销、金融理财到资产管理,服务功能不断创新,自如盘活闲置资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租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我国租赁服务业以“客户满意”为基准,通过融资租赁、房屋租赁、汽车租赁等不同的服务模式,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我国由于体制转轨、法制建设滞后、政策支持乏力、企业信誉不良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租赁服务业遭遇发展瓶颈。

融资租赁政策支持乏力,发展规模较小。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潜力等共同构筑起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良好需求环境。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融资租赁业务停滞不前,相关企业面临停、关、倒闭,我国融资租赁遭遇行业发展短板。

第一,筹资渠道狭窄,发展规模较小。融资租赁公司属于非银行机构,其筹资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公司股本和银行借款。由于少数融资租赁公司沦为控股股东圈钱的工具以及行业面临巨额欠租的压力而信誉下降,使得银行对整个融资租赁行业颇多疑虑,导致借款渠道受阻,融资租赁公司几乎面临资金断流的窘境。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受到相当严格的额度控制,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也难以从市场上自主筹集到资金。由此,融资租赁公司备有的资金量远不能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要,造成资金严重不足,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极小,严重制约了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规模。

第二,政策支持乏力,社会认知度较低。税收政策不统一,税收负担较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鼓励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其主要是围绕流转税尤其是营业税进行的,没有体现投资税收减免及加速折旧扣除方面的优惠。可见,租赁资产折旧制度尚不合理,尚未采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加速折旧和税前还租。从监管政策来看,我国的监管模式为多头监管,容易诱发融资租赁公司产生严重的不平等竞争。目前,我国尚未进行融资租赁立法,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法理指导,致使租赁公司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现行合同法虽将融资租赁合同列入其中,但是内容非常笼统、单调。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及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于融资租赁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其认识仅是为了引进外资或是金融而已。

房屋租赁管理体制不健全,诚信缺失。大力拓展房屋租赁市场,是提升广大民众居住生活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但从整体来看,房屋租赁市场存在着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诚信缺失等严重社会问题,成为房屋租赁的市场发展短板。

第一,租赁市场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除了出租房屋的安全管理,还涉及到承租人的户籍管理、计生管理、治安管理。就当前的租赁管理体制而言,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导致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混乱,难以形成统一而健全的管理体制。中介服务层次较低,缺少可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中介机构。我国房屋租赁登记制度设计本身存在偏差,登记机关只能被动地等待当事人主动来履行义务,导致备案率低,缺乏后续跟踪管理。

第二,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诚信缺失。房屋租赁服务业发展历时较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完善,服务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提供法律咨询、评估、通过银行收付租金等多样化的高端服务。中介服务在房屋租赁市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市场发展较为薄弱,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须通过中介服务来达成交易。然而,各大城市的房屋租赁服务机构,数量庞大却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诚信是房屋租赁服务的大问题,无论是传统中介、“房屋银行”还是网络租赁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问题。

汽车租赁法制建设滞后,发展缓慢。我国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潜力良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法制建设滞后,汽车租赁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法制建设滞后,行业定位尚须明确。我国法制建设和相关政策出台的滞后,影响了汽车租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有些部门仅参照《汽车租赁暂行管理规定》进行管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电子监控设备逐渐普及,经常出现合法营运车辆被查扣罚款。“电子警察”的特点是非现场处理,交通违法信息往往滞后反馈,真实受罚者往往错位。同时,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法院一般以首先维护受害者利益进行调解,如果直接责任人不能履行赔偿责任,就会判决车辆所有人承担连带责任,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则显失公平。此外,行业定位是关系到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有关部门认为租赁车辆属于营运车,纳入道路运输企业进行管理。如此一来,租赁车辆要交运管费、养路费,按企业用车标准投入较高的保险费,明显加重了汽车租赁企业的负担。

第二,信用体系不健全,加大经营风险。信用体系不健全是汽车租赁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短板之一。骗租现象普遍存在,成为汽车租赁企业最棘手的问题。由于缺乏健全的信用体制的保护,业内谈“骗租”色变。案件发生后,汽车租赁企业往往遭遇两大难题:一是申报立案难。如果骗车人身份证件真实,公安部门则视作租赁合同纠纷而不予受理。而没有公安部门的立案证明,车辆不能报停,致使相关费用还得继续提交。二是请求返还难。一些寄卖行或收购人错误地认为他们是“善意取得”,对于前去请求返还车辆的所有人,往往不予理睬或是提出拿钱来赎。可见,骗租加大了汽车租赁企业的经营风险,一些小企业因骗租而濒临破产。

突破租赁服务业发展瓶颈的应对策略

为了拓展和规范租赁服务业,突破制约租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以促进我国租赁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笔者以为应采取并落实以下应对策略:

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租赁服务业是集金融、贸易、财务、税收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和协调,尽快出台促进租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完善融资租赁的税收政策,健全租赁物的登记制度,为租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采取特殊的财政融资制度,支持银行用低息贷款的形式向租赁公司融资,缓解租赁企业目前存在的瓶颈性资金制约;司法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使租赁业在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中得以发展;金融部门要尽快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规范融资租赁市场。此外,各部门及媒体要加大融资租赁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租赁服务业的认知度,深入解析融资租赁的魅力所在。

健全管理体制,引导中介诚信经营。将涉及房屋租赁的房管、财政、税务、公安、城管、计生等有关部门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框架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房屋租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对涉及房屋租赁的纳税、治安、流动人口备案等提供办公自动化服务。同时,政府设立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形成常设机构,建立房屋租赁管理的长效机制。在街道、镇辖区范围内建立房屋租赁服务中心,完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这样,就能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房屋租赁管理体制新格局。此外,大力加强市场引导和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制定完备的行业准则,取缔不良中介,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引导中介行业的道德自律和诚信经营。

完善租赁立法,健全汽车租赁信用体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专门的租赁法律法规。各地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汽车租赁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善汽车租赁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汽车租赁的行业定位,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各地政府要加强指导和协调,进一步促进汽车租赁与银行、保险等行业合作,加强汽车租赁市场监管,健全汽车租赁信用体系,促进企业诚信规范经营。汽车租赁企业要主动创新服务模式,增强企业发展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推动汽车租赁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