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以往学生认为生物是副科,不参加中考,加上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学生根本不把这种所谓的“豆芽科”放在眼里,高兴时学一点,大部分时间则把生物课当休息课。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切忌盲目批评学生,而是要有耐心找学生谈心。经常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面对学生在探究中的大胆质疑、创新的设计研究方案,教师应及时表扬;即使有的学生因知识或其他原因所致使探究失败了,教师仍应肯定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特别是在传授知识时,应尽量收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在有关章节的教学中,适当穿插介绍生物科学中尚待解决的难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生命知识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各尽所长,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力求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学不仅仅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书本上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到知识,怎样将旧知识合成新的知识。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解决实验材料等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各项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授《种子的结构》一章时,我曾让每位同学自己回家用绿豆或黄豆发芽,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并与课本中的图比较。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平时吃的豆芽是哪一部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豆子发芽有几种方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做出推测和解释,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学生对种子结构的印象就深了。
三、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教学活动均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开展,克服“满堂灌”,做到“少讲、精讲”,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如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应强化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一节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我布置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然后把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带到学校,再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得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探究实验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还要通过实验,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检验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的结论印象就更深刻,学习的热情更强烈了。
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生物;改良;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笔者在对湛江市(以下简称“我市”)的中学的初中部实验教学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开展率普遍较低,甚至出现空白现象。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结合校本实际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充分发挥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优点,架起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桥梁,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等,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 、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现状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那么,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教学内容在我市实际开展情况如何?为此,笔者对市区四所中学的七、八年级开设生物实验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一所公立重点中学,一所私立重点中学,两所普通中学)。它们的实验教学开展情况如下表。
新课程要求对初中学生进行恰当的生物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初中生物日常教学,达到生物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调查情况看,初中生物分组实验开设情况不理想,原因如下。
(一)教学观念陈旧
新北师大版生物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内容,但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老师及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还是以应试为出发点。我市虽已把初中生物列为中考科目,但学生学习时间短(两年,四册书)、课务重、考试分值低(占部分25%),未能引起学生、家长和校领导的重视。此外,很多地区的中考仍未加入对实验操作的考核,仅仅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致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只要记住实验步骤和结论即可,实验教学只是一种形式。
(二)学生认知制约实验教学开展
初中生的生物学知识储备不足,社会经验不丰富,学生认知情况、学习能力、学习经验和实验能力等十分欠缺。因此,许多学生虽把生物实验当作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不喜欢生物学理论学习,看完做完实验不能对现象感兴趣,对过程、结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对分析问题厌烦;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合作意识、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对生物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待于培养。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教学课沦为活动课。
(三)大班分组实验教学的尴尬
生物实验教学课主要是培训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四中学2015级有6个平行班,每班人数50~56人。由于是大班教学,学生被动的状态和难以控制的课堂纪律,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不能对他们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评价。一方面,实验教学课一般采取的是分组实验,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不同,甚至出现小部分学生会游离在实验活动之外。另一方面,在实验课堂上,一般先是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这会花掉大部分时间,教师只能匆匆几句就被迫结束课堂教学任务。一堂看似热火朝天的实验课,但学生收获并不大,实验教学课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二、初中生物演示实验现状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他们以前未能发现的东西,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帮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但是,传统模式的演示实验一般由教师根据课本中的实验步骤进行一次“重复”实验,其结果是忽视了探究对学生的重要性,导致实验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毫无悬念的结果,使学生失去了通过深层探究完成自主学习的机会。实验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三、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优势结合
(一)改良初探
近年来,随着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学生实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越来越重。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实验安排情况如下表。
在减负的浪潮中,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为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并轨”作了多次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1.ABC小组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验效率
在课堂实验教学时间短、实验器材设备缺乏、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验中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合作小组,每组6人,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人员分工及分工标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动手能力强的为实验操作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各个岗位定期轮换,每人的各项技能都得到锻炼。
2.将演示的舞台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达
在实验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做,学生跟着做,探究活动课只能算是模仿实验课。教师总是担心学生犯错,不能很好地按照规定的步骤实验,不能记住要注意的事项,忍不住再三打断学生实验。于是,学生高涨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便在老师的关怀之中渐渐熄灭。
学生最有兴趣之时,便是学生“出错”之时;学生最易出错之时,便是学生最富创造力之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大放异彩。
3.下面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章的《观察种子的结构》探究活动为例谈谈实验教学过程
(1)共同确定目标。教师根据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学生依据书后课后练习,共同制定每节课的训练目标。在共同确定训练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训练目标、重难点,使学生对一堂课的训练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进行《观察种子的结构》的探究活动时,我们将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①采用最合适的方法解剖种子,观察种子各结构的具体生理位置(鼓励方法创新);②解剖和观察大豆、花生、玉米等种子,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③用一种最简易的方法区分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教师适当的解释说明,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可以了解到本次实验操作的重点安排,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这个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2)教给学习方法。这是从定训练目标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重在提出问题,教给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则重在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中,学生进行观察解剖活动前,教师提出问题:采用怎样的解剖角度才能更全面地呈现种子的基本结构?通过让学生在大脑中猜测、推断各种方法的可行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学生真正动手之前就已经将各个方案进行了类比,这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也提高了正确率。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学习前提出要求:①在实验操作之前,每人先独立思考、自学(有的还要求学生写出思考的要点)。②明确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确保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并在组内进行初步汇总。整个流程下来,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负责的内容,更能站在总体的高度把握整个实验流程,使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4)成果展示。这一阶段主要是采取擂台竞技的形式,让两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实验过程和汇报成果(交流心得体会),然后全班师生对他们的展演进行评比,评出优胜奖,给予一定的鼓励。学生的实验过程不要求与课本一致,有创新的应适当加分。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限,将两者并轨,在有限的时间内成为课堂实验操作的主人,从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5)知识梳理。实验完成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的知识是不全面的、零散的,师生小结显得尤为重要。实验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适当记录,将学生探究得到的零散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既准确,又系统化。
(二)思考与对策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新对实验教学进行认识和定位,实验教学是一门与生物学科互相配合的课程,是推进生物素养养成的关键措施。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切实感受生物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唐新明.开启学生的心智:中学生物教育艺术探索[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黄南平.初中生物学生实验的现状与思考[J].宜春师专学报,1996(05).
[3]叶春茂,冯淑辉.初中生物学科演示实验的现状与对策[J].生物学通报,2001(08).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改革 问题 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了,增加了许多活动,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新的问题。下面仅就这些新问题,谈谈笔者的引导对策,以供同仁商榷。
一、课堂驾驭难
新教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设了许多活动项目,要使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有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自由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尤其大班额的班级此现象更加严重。
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冀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所安排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我在上课时,面对还没养成良好探究习惯的学生以及特殊的实验材料“鼠妇”,将近60人的课堂里到处充满了吵嚷声,“看呀,鼠妇,怎么不往亮处跑?”尖叫声不绝于耳,无论我怎么喊也无济于事,探究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看来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关键是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
1.重视学生的思想
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如:多关心学生,多听学生的反馈意见,多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等
2.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生物学知识水平等基础上(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协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3.制定相应的规则
实施课改中,老师与学生可共同制定一些相应的班级规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如班级量化考核评分表,有明确的考核细则。
二、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交流中,我们还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这些现象:①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耍;②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③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就被老师打断了,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探究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也有的老师是“无期”的等待,过分放任学生;④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学习好的学生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答案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看来,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1.找准讨论的“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尽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如在讲:《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节课时,针对重点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中:捕食与竞争;共生与寄生进行讨论,用表演形式表达交流,收到了很好效果,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知道了他们之间的区别,突破了重难点。
2.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注意:①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探讨;②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我先找某一同学说出自己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更合理?
3.制定具体的讨论细则
讨论前,教师要宣布此次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①纪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维持的,只有纪律才能使课堂安全、有序,引人入胜;②时间要求:教师要据具体的内容和学情,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既要给足时间,又不能白白浪费时间;③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动一开始,小组内部必须明确组员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自主中合作,合作中自主;④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以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我曾听过某教师的一堂课,讲授的是“尿液的形成”。他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从身边的事入手导入新课,接着就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分组实验,自行探究尿液,原尿,血液所含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学生的整个实验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着,直至下课,老师还没有给予点评。我不知道这种“放羊式”的自主探究活动有何意义?当然,我们也不可否定,有些教师仍然无法摆脱旧的教育思想,舍不得放弃“中心地位”,导致过多占用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
1.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的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初中《生物学》学生实验中,单纯的观察实验就有28个,而且观察能力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1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1.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法,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重要的。
1.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1.22对比观察
1.23 重复观察
2.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实验中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让每个学生亲自去动手做每一个实验,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如显微镜的使用和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最基本技能,尤其是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很多实验的成败。让学生多练习,反复练习,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3.初中生物实验课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要思维。生物实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生物实验中培养的重要能力。
3.1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引擎,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起来。由实验表面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不断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例如:能否先滴碘液再加热?为什么要设计对照实验?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滴生理盐水?用蒸馏水会怎样?教师在实验前后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思维总是在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思维就活跃起来。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一切来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2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3.3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过程中要实现对某些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操作才能实现。
3.4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然后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都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体现。这些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4.创新能力的培养
4.1实验要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
4.2课内外结合,扩展创新空间
4.3创设创新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4生物实验的创新
4.41实验材料的创新
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选择生物实验材料的原则是:1.可控性。2.生物学稳定性。3.来源可靠、经济易得。4.可操作性。依照这些原则,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探究、发现新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维生素C的脱色实验中,学生发现用橙子取代菠菜,效果更好。
4.42实验条件的创新
实验条件的改变也是影响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反应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
4.4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总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了多培养创新人才,最后,我建议,我们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
1)少一点灌输验证,多一点启发探讨。这样做将会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教师专业化思想方面
政治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方面,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胜过一切。服从并做好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工作积极主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作为从事义务教育多年的老教师,根据新课程理念确定义务教育发展方向,不断学习,不人云亦云,寻方向,找出路,也不断提醒、鞭策着自己,不管付出辛苦,都不能使义务教育教学工作误入歧途。
二、专业化水平能力方面: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的思想观念。我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实验技能仍处于不断的摸索中。为了全面透彻的理解课程标准,面对的确是活生生的学生与活生生的教材,改变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的现状,我感觉如盲人在摸索,摸到什么就是什么。后来从校本理论学习、和一些教育著作、教育教学杂志上,获得了比从前翻阅书籍时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找到了支持与鼓励。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今年本人,承担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和七年级生物、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组织科技活动小组的教学活动,还担任研究性学习学科的研究工作。工作量大。备课量大,任务繁重,年近半百的我每周还有3个晚自习,其中的劳累自不必多言。准备实验消耗脑力和体力,实验课上和科技活动实践指导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劳累和辛苦,每天要转换角色,转换思路,每天上不同的课,做不同的工作,接触不同的人,锻炼了我心里的调试能力,而且使自己更快的再次熟悉教材,知识量也飞速增加,并融会贯通.这对提高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跨头的独特经历的感受是:痛并收获着,累并快乐着!这一学期,我们除了圆满完成教学工作,还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生物实验考试任务.记得今年6月,初中实验考查,为了取得鲜活材料,避免阳光暴晒,影响实验效果,我起早贪黑去寻找,爱人曾经抱怨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干别人看不到的活,.纯属傻瓜!7月骄阳似火,我不顾酷暑,不顾风雨,并且设法准备取得实验材料.,路边的雨水曾冲刷过我的汗水。在教学中,本人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通过教育,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拥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能够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使自己成为一个睿智和有财富的人!本人深切的明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本人一直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心里的重头戏,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都会欢欣鼓舞。我们的七年级科技活动利用每周三的7、8节组织学生完成了燕山中学校园内植被、北外环西段、西外环北段人工植被的调查,完成雾灵山西南面人工资被和天然植被的考察,初步进行雾灵山山前南侧冲击平原植被种类的调查,认识了菌类植物,采集了小叶红波的果实,学会了探究学习。本人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同徐成林、李国栋结为“师徒对子”互相听课,促进两位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为了配合领导和老师的工作,遇到同事有事,生病等事情,我都会主动的迎接领导派来的新的教学任务。
今年,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初中推广以小组团队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本人欣喜地加入到改革的行列中,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自己只做导演。因为课堂改革,组织科技活动课,从科技活动内容,,从修改到上课,细节的处理,时间的安排,我都会和七年级的领导、教师,活动小组的学生商量,让我感觉不是我一人在开课,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我在此感谢每一位给我无私帮助的人!
三、遵守纪律、考勤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编写教学导案――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前提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平时的生物教学前,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在个性、特长、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多层次、分目标的进行教学预导案的设计。例:一位老师教学《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一课前,为学生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1)藻类植物探究:①列出你所知道的藻类植物?②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主要特征是什么?(2)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探究:列出常见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猜测它们的生活环境。(3)你在预习中有哪些困惑和发现?此类方案的设计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给了学生一片自由探究的空间。学生可以依据文本去探究,也可跳出文本来发挥。长此以往,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再如,教学《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一课前,应明确具体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准备:(1)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实物苹果;(2)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3)利用多媒体课件,人、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和相对性状对比图片以及多幅亲子间照片,精心设计出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课堂反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二、营造民主氛围――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者要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热爱学生,要像父母亲一样关爱的学生的成长。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在学生中人为划分等级,以此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心,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不同表现,当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回答的时候,要培养其质疑品质,尽量指导学生自主设置学习中的生物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是教师进行解答。同时,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者应想尽办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肯定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以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问题。
三、优化教学过程――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关键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初中生物教材在具体内容方面有较多单纯性理论知识,加之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往往会对生物理论学习产生深奥与枯燥的感觉,部分学生因此还会丧失学习信心以及兴趣。例:教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教者从生活角度提出问题,用动漫手段创设直观情境,通过层层推进激发学习兴趣,逐渐揭开科学之谜。(1)提问导入:你们知道什么叫光合作用吗?你能举出我们身边的事例作说明吗?(2)播放动漫: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问:①此类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的?②这些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释放什么物质?(3)设想情景:如果没有光合作用,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4)实验探究:在一天的早、中、晚,分别从一种植物上取下三片相似的叶子,先用酒精脱色,再用碘染色。仔细观察其中的变化。
2.引导观察实验。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实践表明,学生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关系着学生能否透过实验的现象,抓住物质变化的本质。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教学片断如下:(1)出示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样本,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探究单细胞的特点;(2)积极观察思考:①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滴加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②观察临时装片时,如何区分细胞和气泡?③用凉开水漱净口的目的是什么?
四、注重练习反思――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保证
1.强化练习巩固。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检验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效果,就必须要加强生物教学的测试练习。练习的题型多样,形式多种。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等;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实践活动。练习的时间可以为课前、课中,也可以为课堂结束的时候。需要指出的是练习题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梯度以及差异,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其能够灵活使用。例:教学《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一课,为了检查教学效果需要设计练习进行教学反馈:(一)选择题。1.性状是指( )。A.生物的形状;B.生物体的性别;C.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特征;D.生物体的大小。2.“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可以用遗传学上的来解释。A.变异现象;B.遗传现象;C.生殖现象;D.生长现象。(二)列举题。1.豌豆的白花――豌豆的紫花;2.人的黄皮肤――( );3.玉米的高――( )。
2.及时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写本课教后小结,即就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
【关键词】 生物 作业设计 负迁移 心理方略
初中生物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创造条件满足他们个性特长的发展。这要求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作业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作业设计要有自主性、趣味性、自由度
设计作业时,从学生兴趣出发,将学生从单一的写字中解放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多发面的能力吧,达到单纯习题所达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血液的组成”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四个学生分别表演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增强其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性,而且效果甚佳。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各不相同,可尝试设计一些可供选择的作业,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生活经历、平时的知识积累,去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不仅可以减轻后进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使学优生的能力得到张扬。此外,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习题,然后放在课堂生,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学生编制习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这一活动,发挥作业内在的魅力,使学生愿意练习,创造性的完成作业,掌握所学,巩固所知,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广泛兴趣和爱好,还利于满足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2.注重互助合作、促进情感交流
合作是情感交流、互助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心灵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品德培养。生物作业的设计,也可充分利用课堂,使学生情感得到交流,在不断的认知过程,培养协作精神。如:学习“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课时,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器官,让他们自行设计如何体现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学习“生态系统成分”一课时,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调查,设计调查计划,实地进行分工调查,并讨论撰写调查报告。最终,让学生自然知道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大部分组成的。
合作作业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还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最主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教学中,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减少或杜绝负迁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作业有意识的避免负迁移的发生。
2.1 设计观察和实验作业,让事实说话
学生从小到大获得了许多生活经验,也从中获得了不少生物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不正确的。这就使生活经验对生物学习造成负迁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性的设计实验作业,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例如,我们在课前指导中,启发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示,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观察。当学生对实验发生疑问时,教师可提供参考意见。例如,提示学生注意,该实验装置其实就是两个大小不同的容器,另加两种不同的溶液,那么实验的关键是什么?什么是半透膜?由于课文中有说明,学生可以参照自学。这样就在比较中找答案,在答案中再分析探究,就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将枯燥的知识兴趣化。
2.2 设计归纳总结型作业,引导发现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学习中负迁移的发生,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掌握生物概念和规律不够准确,只注意知识的共同要素,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从而造成知识的负迁移。这时可以布置学生总结对应的概念、规律、定理、定律的异同,进行比较。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避免负迁移的发生。
3.设计发散型作业,避免思维僵化
设计的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发散式”地思考问题,掌握迁移的条件、范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防止思维的“负迁移”。
4.设计开放性作业,提倡一题多解
开放性作业的特点是条件不充分、结果不唯一,一题多解是条件和结果是确定的,但是做法是不一样的,从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避免负迁移的发生。
5.分层设计作业,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迁移。素质教育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一般情况下将一次作业分成三层,使学困生“吃的下”,学优生“吃的饱”。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是成功而不是失败。设计作业时还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有效地消除不利的心理准备状态造成的负迁移。
例如,在“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节的教学中,如果单纯靠语言描述讲解病毒的概念和病毒的结构,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个抽象的认识,为此我采用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病毒?人类、动物或植物中的那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与人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它只是有害无利吗?疯牛病的元凶是病毒吗?一系列问题提出后,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学生都显得很兴奋,忙着输入关键词搜索或访问教师提供的参考网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在积极查询的过程中,主动将知识进行了内化,不仅掌握了应知应会内容,而且对生物科技尖端领域的内容也有所涉猎。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被唤醒,真正成了知识信息的主动构建者。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克服各种原因导致的负迁移,必须研究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以及学生负迁移产生的根源,增强预见性和针对性,设计好生物作业,充分利用学生作业时间,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浅谈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蒋兰萍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解放小学 028000
我国英语教学已从“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逐步走向素质教育的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道路。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标准的实施,必将推动学校、教师和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受益。本文拟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就当今的英语课程改革,从学生兴趣,学习潜能、学习意志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当前教育的主题已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随之孕育而生的新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基础教育课改纲要》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为小学生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体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以跨学科的专题学习为主,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时空天地,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整体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力。以小学英语牛津版3B第九单元shopping为例:在学完 shopping后我和学生开展“跳蚤市场做买卖”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使学生感到亲近、亲切。通过学生亲身实践,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用语言进行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自学和运用英语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组织能力。又如我和学生开展的"大家来办有声英语报" 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生动有趣又简便易行。通过编辑、展览、汇报、评比等系列活动,锻炼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2.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仅在于教材,更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生活是英语教学的源头活水,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界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活动,使活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体现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主张;而且活动不仅限于课堂40分钟,而是积极地向课外、向宏大的社会生活延伸。小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极其有限,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却随处可见可闻英语,如日常用品、衣服、电器、商店名称上的英语;报刊、书籍、网络、音响制品中的英语;还有广播、电视中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的英语节目……针对这种情况,我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开展了“遨游英语世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的活动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及校外延伸,他们在生活中挖掘素材,查阅报刊书籍,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和磁带、录像,还有同学上网冲浪。在开放的环境下,在和谐、民主、轻松的气氛中,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理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
3.给足学生空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耳,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真能”。例如《牛津英语3A》中交通工具与地名一课,既涉及到诸多地方的名胜古迹,又需巧妙地把交通工具和地名互相搭配。在教学中,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让小导游设计最佳外出旅游路线及所乘交通工具的情境。如根据地方远近而选择交通工具,出现一幅兵马俑的画面,让小导游听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从而选择最恰当的plane ;或是设计一个大转盘,根据提供的交通工具选择合适的地点,如骑上bike去park;再者是呈现一幅电子地图,让小导游随意选择旅游地点和交通工具。……诸如此类,把教材上的内容重新加以编排整理,配以多媒体运用手段,让学生在无穷的英语世界里,自主地、创造性地在其中遨游,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分享合作快乐,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