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运输方案范文

文物运输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运输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物运输方案

第1篇:文物运输方案范文

Abstract: the ancient construction is the direct inheritance of histor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relics repair personnel should strictly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repair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does not change the original cultural relics" in cultural relics rescue and repair process, to maximize the retention of heritage buildings of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buil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Tombs of the Ming Dynasty imperial tombs -- in the construction, we try to keep the original building structure,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processes and practices, quest for authenticity of heritage buildings, even if only to keep some of the original material to make one hundred percent efforts, can retain the retain as much as possible, to maximize the retention of the original.

中途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

修缮思路上要充分体现文物保护理念

(一)施工过程中坚持文物修缮原则

文物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决定了它的修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应该如何理解、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文物修缮工程的施工过程不仅仅是对建筑本体的修复,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文物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对于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不能因此遭到破坏,由于文物建筑具有特殊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在文物建筑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文物修缮原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的原状。

(二)施工现场要详勘,编制完善的修缮方案

古建筑物修缮施工前应该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详细探勘并做好记录,这些基础资料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修缮效果,前期勘查工作做得越细致,才有可能在交底时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修缮方案,这样施工过程才能更有把握。在实际勘察过程中,特别是对一些隐蔽的部位更要求探查清楚,必要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如:局部搭设脚手架或使用一些测量仪器等,对一些重点部位象木构件的糟朽、损坏程度;砖、石、瓦件的破损状况;彩画的损坏情况等都要做好记录并测绘拍照,编制完善的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我们在裕陵工程的施工图纸中就发现明楼木结构的设计修缮方案与现场揭顶后的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按设计方案施工存在问题,经与设计人员共同探讨后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改。由此可见,全面掌握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是十分重要的。

(三)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要经设计单位同意,必要时经专家论证

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经过历史变迁不可能不修缮,但不管是局部还是落架重建,都必须慎重而为之,尽量避免使用现代材料和手法,否则会失去历史文物的真实性。但并不是说所有新材料、新工艺在文物工程施工中都不能采用,只要运用得当还是会取得比较好的施工效果。在施工过程中如需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要经设计单位同意,有些还需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我们在裕陵工程修缮中,对明楼的原始琉璃瓦件表面出现崩釉、酥粉、风化等病害,在进行了注号、标记揭顶后,对瓦件缺陷进行了修整打点,经过专家论证采用了浸泡涂刷KH-5002增强剂及KH-5001防风化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面防水、加固保护,加强了瓦件的防水效果并有一定的仿釉效果,延长了瓦件的使用寿命,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这种对文物建筑影响既小又能够加强保护的新材料、新工艺是值得推广的。

二、 文物建筑修缮过程中应树立保护意识,杜绝对现有文物本体造成破坏

(一)工程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工程施工过程中能否贯彻文物修缮原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管理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大多数操作人员的素质普遍不是很高,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在修缮过程中不按照文物工程的施工操作规范进行施工,有可能带来新的破坏性修复,如何尽量避免这些问题,这对于工地上的管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些人员不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应的责任心,把文物保护的意识贯穿始终,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确保文物工程的施工过程符合古建修缮的要求。

(二)施工困难要采用经济及技术手段解决

文物工程的施工一般均在文物保护区域内进行,或多或少都会对原有的古建筑物、周边环境、古树等造成影响,所以在施工前对施工方案应尽量细化、完善,做到有针对性的施工,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这方面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环境的影响给施工带来的困难,必要时应采取经济及技术的手段予以解决,坚决杜绝施工对文物本体及环境造成破坏。在定陵地下文物库施工中因陵墙的随墙门高度不够,造成现场运送材料及工地各种工程车辆进出困难,如改变方案则费用增加、工期延长,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拆除部分墙帽,但最终我们还是采取了改换小型运输车辆,增加了人工运输,使用了加长臂的吊车等,虽然工程费用有所增加,但是施工未对文物本体建筑造成破坏。所以说树立文物保护意识是文物修缮施工的是前提、是大原则,施工中任何时候都应该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

三、施工过程应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原状

(一)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规制、原有构件

我们国家的古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经过风雨、人为的侵蚀破坏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木构件糟朽的现象十分严重,相比较来说地基基础保存得较完整,建筑物的面阔、进深规制清晰,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有构件,原有规制,不改变原状。在明十三陵中众多陵寝中,经清理后发现多数残留的祾恩门、祾恩殿的地基上都同时存在着两种制式,即清朝修缮时改小了明陵规制,明朝建筑物的开间较大,而清朝在修缮过程中明显缩小了建筑体量,对这两部分同时存在的地基基础,在修缮时,我们只是进行了清理、构件归安,并未清除清朝修缮时留下的地基基础,保留了原状。对于陵寝的主体木构架,能够达到要求继续使用的我们没有更换,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规制、原有构件,不改变原状。

(二)施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应具有合理性

文物工程施工如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使用不当会对文物建筑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应在文物修缮中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对于没有危险的结构及构件能不拆除的尽量不拆,拆除的结果是工程量增加,材料损毁补配量加大,补配新材料后与原材料色差加大,还可能对建筑结构产生致命的伤害。但某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德陵的修缮过程中,对祾恩门廊心墙及明楼宝城墙墙面存在的多处凸鼓处,采用了在裂缝中加注陶粒砼充填墙体内部缝隙,墙面上用螺杆加盖头板叫紧固定墙面的方案。首先在墙面上打出直径约15公分、深1.5米左右的孔洞,布置成梅花钉状,间距2米左右,在孔洞内螺杆周边用半干硬性的砂浆层层捻口,将螺丝杆套桶固定在墙面上,均匀、多次用螺母紧扣后使墙面的凸鼓处固定,虽然墙面上留下了螺杆帽,但总体施工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第2篇:文物运输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1、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

目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尽量减少这些污染排放所造成的影响。文明施工、保护文物。

指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影响满足国家和某市有关法规的要求,保护城市生态。

2、主要环境污染及其特征

2.1 噪声

施工噪声包括现场施工产生的噪声和车辆运输产生的噪声。施工过程将动用挖掘机、装载机、摊铺机等施工机械,这些施工机械在进行施工作业时产生噪声,成为对临近敏感点有较大影响的噪声源。这些噪声源有的是固定源,有的是现场区域内的流动源。此外,一些施工作业如搬卸、安装、拆除等也产生噪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问题比较突出。

2.1 振动

施工振动包括重型施工机械运转,重型运输车辆行驶、碾压等施工作业产生的振动。

2.3大气污染

挖土、拆除、装卸、运输、回填、夯实等施工过程和开挖面、露天堆场等区域会产生大量扬尘,扬尘在大风天气和旱季较为严重,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此外,各种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和炉灶等燃具也排放废气。

2.4 水污染

废水主要有施工废水、地下水、雨水径流、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3、环保工作内容

3.1 施工准备阶段

1、建立由项目经理参加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详见环境保护责任保证体系(图8-1)。

2、建立、健全施工期环境管理体系和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详见环境管理逻辑框图(图8-2)。

3、核实、确定施工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施工过程的重大环境因素。

4、明确施工范围内各施工阶段应遵循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5、制订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考核程序,定期对直接参与环境管理的人员进行环保专业知识培训,对各层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岗位操作规程、能力和环境知识的专门培训,新工进场和人员转岗都要进行相关的环保培训和教育。

6、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阶段《施工方案》时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根据施工特点,围绕敏感点,制定的噪声、振动控制方案;制定预防扬尘和大气污染工作方案和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方案;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方案;保护城市绿化的具体工作内容;管线迁移和防护方案;施工范围内已有的列入保护范围的文物名称和具体的保护措施等。

7、在《施工计划》中安排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方案、措施、设施、工艺、设计、培训、监测、检查等,计算环保工作的工作量并作出经费预算。

8、做好施工现场开工前的环保准备工作,对开工前必须完成的环保工作列出明细表,明确要求,逐项完成。

3.2施工阶段

1、指定专人负责施工现场和施工活动的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施工环保设计方案和环保工作方案中的各项工作。

2、将环保工作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在日常施工中随时检查,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3、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及时调整环保工作内容,保证工作质量。

4、每周对环保工作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内容包括:

施工概况;污染情况―污染种类、强度、环境影响等;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可行性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和拟采取的纠正措施;下步环保工作计划;其它需说明的问题,如措施变更、污染事故和纠纷处理等。

5、指定专人负责应急计划的执行,每季度进行一次应急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生事故或紧急状态时,要积极处理并及时通知业主。

6、在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后,组织有关人员及时对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编写事故或紧急状态分析报告,并根据分析报告制订减少和预防环境影响的措施,报送业主批准后组织实施。同时,根据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后,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有关的应急计划进行评审、修订。

4、施工噪声、振动、废气物等的控制措施

本工程重大环境因素主要为:施工噪声、振动的环境影响,对城市生态的影响,施工产生的废水、扬尘和固定废弃物的环境影响。

4.1 噪声

1、噪声超标时立即采取相应的降声措施。

2、在各施工阶段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和工法。

3、施工场地合理布局、优化作业方案和运输方案,保证施工安排和场地布局尽量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减少噪声的强度和敏感点受噪声干扰的时间,超标严重的施工场地安设必要的噪声控制设施。

4、自备发电机做隔声处理,有电力供应时不许使用自备发电机。

4.2振动

1、严格执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90 要求。

2、对临近建(构)筑物事先详查、做好记录,对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加固等预防措施。

3、其余控制措施与噪声基本相同。

4.3城市生态控制措施:

在施工范围内严格按法规执行。砍伐或拆移树木要报批,不得随意修剪树木;古树名木按要求进行特殊保护。严格执行某市对文明施工方面的管理规定。施工照明灯的悬挂高度和方向以不影响居民夜间休息为原则。

施工筹划选用减少施工占地的措施和方法。严格履行各类用地手续,按划定的施工场地组织施工,不乱占地、不多占地。在施工场地周围出安民告示,以求得附近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4.4水污染

1、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悬浮物(SS)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准400mg/L;废水排水自然水体,悬浮物(SS)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标准150mg/L。

2、根据排水网的走向和过载能力,选择合适的排口位置和排放方式。

3、在开工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保证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施工过程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

4.5 大气污染

1、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和装卸、运输过程,制定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制度,在旱季和大风天气适当洒水,保持湿度。

2、合理组织施工、优化工地布局,使产生扬尘的作业、运输尽量避开敏感点和敏感时段(室外多人群活动的时段)。

3、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任何废弃物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气的物质,熔融沥青等有毒物质要使用封闭和带有烟气处理装置的设备。

4、选择合格的运输单位,做到运输过程不散落。车辆出场冲洗车轮,减少车辆携土。拆除构筑物时有防尘遮挡,在旱季适量洒水。使用清洁能源,炉灶符合烟尘排放规定。

第3篇:文物运输方案范文

一、整合整顿范围

整合整顿范围为兴隆镇、口镇、安吴镇境内的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和小型水泥用灰岩矿山及其破(碎)石厂。

二、整合整顿目标任务

(一)矿山数量整合为19个,单个矿区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上,年开采规模达到50万吨以上。

(二)取缔、关闭原有矿山及其破(碎)石场,拆除电力设备,注销相关证照。

(三)新设矿山实行“一矿一证一个开采点一个破(碎)石场”制度,完善新设矿山企业审批手续。

(四)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矿山采石爆破公司,由县整顿办按程序招标确定,统一实施采石爆破安全作业。

(五)设立矿产品运输检测站,规范矿产品运输管理。

(六)架设矿山专用输电设施,规范矿山企业用电管理。

(七)实行安全风险抵押保证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源头治超保证金、土地复垦费、道路维护费制度。

三、新设矿山数量、布局及矿种

全县新设矿山19个,其中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17个,水泥用灰岩矿山2个,矿区面积均在0.1平方公里以上,矿山之间最小安全距离均在300米以上。

(一)兴隆镇。新设矿山7个,其中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5个,水泥用灰岩矿山2个,被整合企业14个,采矿权期限3年,期满后自行关闭(详见附件1)。

(二)口镇。新设矿山3个,均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被整合企业11个,采矿权期限2年,期满后自行关闭(详见附件2)。

(三)安吴镇。新设矿山9个,均为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其中预留矿山1个,被整合企业22个(详见附件3)。

四、整合整顿方法步骤

(一)2011年10月30日前,力争完成下列工作:

1、新设矿山企业向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办理企业预留名称登记,取得批复文件。

2、新设矿山企业向市国土资源局申请划定矿区范围(申请交县国土资源局转报),取得批复文件。

3、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开展矿区范围内地质勘测和储量检测,市国土资源局组织评审、备案。

(二)2011年11月20日前,力争完成下列工作:

1、注销被整合矿山企业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爆炸物品使用证、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拆除供电线路及设备。

2、各镇组织拆除整合矿山企业以外的非法采石设施、破(碎)石场。

3、制订矿山爆破公司、矿产品运输监管办法。

4、新设矿山企业聘请有资质单位,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矿山开采设计方案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报各相关部门审查,取得批复文件,办理项目备案、矿山选址批复、工商营业执照等。

5、新设矿山企业向市国土资源局申请采矿权登记,办理采矿许可证,并向县国土资源局申请办理破(碎)石场用地审批手续。

6、新设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建设,向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申请审查验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7、新设矿山企业申请验收,由县石灰岩资源整合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进行初验,报市整合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验收。通过检查验收的矿山企业方可组织生产。

(新设矿山企业申请条件及审批程序详见附件4,新设矿山企业缴纳税费标准详见附件5)

五、工作职责

1、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新设矿山建设项目备案审查审批。

2、县公安局:负责吊销被整合矿山企业民爆物品购买证、使用证,收缴民用爆炸物品,对矿山爆破公司民爆物品的供应、使用进行审批。

3、县监察局:负责对参与整合整顿工作的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县考核督查局:负责整合整顿工作全程督促检查。

5、县农林局:负责对新设矿山选址是否占用林地进行审查审批。

6、县水利局:负责颁发新设矿山企业水土保持合格证。

7、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对新设矿山企业装载计量设施审查验收,组建矿产品运输检测站,并制订矿产品运输监管办法。

8、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对新设矿山建设选址进行审查审批,并办理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9、县文物旅游局:负责对新设矿山企业选址是否在文物保护区范围进行审查审批。

10、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注销被整合矿山企业采矿许可证,做好矿区范围划定和储量核实工作,审查申报新矿山企业采矿权登记,颁发新采矿许可证。

11、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注销被整合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验收新设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条件,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制订矿山爆破公司监管办法。

12、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注销被整合矿山企业的营业执照,对新设矿山企业名称进行预核准登记,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13、县环境保护局:负责新设矿山企业环评批复,对矿山企业环境保护治理措施的落实进行审查验收。

14、县国家税务局、县地方税务局:负责办理新设矿山企业税务登记。

15、县供电分公司:负责拆除被整合矿山企业的供电线路及设备,架设新设矿山企业输电专线,审批新设矿山企业用电供电申请。

16、各有关镇:负责辖区内非法采石场、破(碎)石场拆除工作,对新设矿山企业破石堆放用地进行审核上报,经县政府批准后,监督实施。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北部矿山整合整顿及规范管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有关镇、部门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按期完成整合整顿工作任务。

第4篇:文物运输方案范文

关键词:站场;改造;施工方案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铁路既有线站场改造一般是在运输不中断、时间紧、任务重、场地有限和临近既有线施工的情况下进行,同时涉及路基、桥涵、地道等多个专业施工,各工序立体交叉作业,尤其是在站场更换道岔、封锁股道时需要电务部门、铁路各设备接管单位密切合作,组织协调难度和安全风险压力巨大。为此,在既有线站场改造施工前,需制定周密的施工方案,做好现场调查,充分采纳运输部门的合理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过渡方案,确保站场改造优质、安全、高效完成。

一、现场调查

既有站场改造除按照一般工程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查外,重点对站场范围内既有行车设施、设备、车站的运输组织情况进行调查。充分的现场调查是编制施工方案的基础保障。主要内容包括:

1 站场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条件、水源、电源、燃料等可利用情况和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

2 既有工务设施情况。对照施工图核对站场股道、道岔(类型、开向)、轨道类型、轨枕型号、道床厚度、道砟等级、接头类型、线路有效长度、线间距、站场平纵断面等是否与施工图设计一致。

3 既有电务设施情况。对照施工图核对信号联锁、轨道闭塞方式;信号设备规格、型号、位置;室内外电缆进路、设备空间、容量等是否与施工图设计一致。

4 现有运输组织情况。现有车站列车对数、列车运行间隔、股道利用率、咽喉区行车密度、车站客流量、货运流量、车站接发车能力富余情况等。

5 地下管线调查。给排水、电力、通信、信号等地下管线的数量、路径及走向。

二、方案编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明确施工总体目标。包括安全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环保目标、文明施工等,围绕目标研究制定施工方案。

2 明确施工步骤和顺序。根据施工图和现场调查情况,经过反复的方案研究比选,在充分征求运输、客运、车务(车站)、工务、电务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实施步骤,明确各专业施工内容、施工顺序,以及各专业间的配合和接口关系,同时编制站场改造分步实施示意图。

3 明确主要阶段工期安排,分解细化各专业工程施工工期,落实相关资源。

4 编制总体施工方案以及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方法、设备、施工顺序及流水施工的组织。

5 结合现场情况合理设置大型临时工程。合理布置施工便道、搅拌站、钢筋(钢构)加工场、施工用水用电、生产生活房屋,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大临规划须经监理和建设单位审批后方可实施。

6 在保证运输和既有设备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永临结合,减少工程投资,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过渡方案,尤其是对信号过渡,要尽可能一步到位,尽可能减少对联锁软件的修改。

7 合理安排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劳动力配置计划、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工机具配置计划等,资源的配置要根据施工方案来安排,同时要满足进度目标的要求。

8 制定组织和技术保障措施。包括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境、文明施工、文物保护、冬雨季等施工保障措施。

三、施工阶段划分

1 施工阶段。该阶段不改变原有站场信号联锁关系及设备,基本与运输不发生干扰。

2 过渡施工阶段。该阶段是在运输组织可调整范围内对原站场进行局部改动,需要信号、电力、接触网等专业配合做好施工过渡。

3 大封锁施工阶段。该阶段需停用信号联锁设备,施工对运输的影响最大,也是工务与电务配合施工的关键阶段。

4 开通后收尾阶段。启动新的联锁关系后,在新站场基本成型的条件下完成剩余收尾工程,最终竣工交付设备接管单位。

四、过渡方案

营业线上施工,保障安全是第一要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过渡方案尤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制定过渡方案的主要原则有:一是在完成工程后,首先进行增加股道、道岔、信号电缆敷设和设备安装等施工;二是在不改变信号联锁和线路的情况下,安排下部工程施工,为后续施工创造条件;三是按照“由外向内、先站线后正线、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安排施工过渡;四是施工过渡要兼顾相关专业的配合,当工务过渡与电务过渡发生冲突时,以电务过渡为主;五是施工过渡方案,应充分采纳运输部门的意见。

五、组织、技术措施

1 标准化管理措施。建立以建设单位、参建单位为实施主体,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基本内涵,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和工作流程为主要依据,以机械化、工厂化、信息化、专业化为支撑手段,建立标准化站场改造运行体制,确保实现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目标。

2 协调配合机制。建立高效的协调配合机制,是确保站场改造顺利进行的重要组织保障。方案中应明确建立由建设单位、设计、施工、监理、运营设备管理单位、车站各方共同参与的站场改造协调配合机制,及时研究、决策、计划、组织、协调解决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站改高效进行。

3 严格落实开工条件。严格施工图审核、现场调查、线路复测、技术交底、人员培训等开工条件,设置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安全员,签订安全协议等,在开工建设前全部落实到位。

4 落实外部支撑条件。施工前应完成征地拆迁、三电迁改、道路立交协议等影响工程推进的外部支撑因素,为站改施工创造条件。

结语

既有站场改造是一项复杂的施工过程,涉及专业多,影响范围广,施工过程就是一个施工和运输互相作用的过程。要在确保运输畅通、既有设备安全的基础上,使站场改造施工顺利进行,科学有序的施工组织十分关键,施工方案作为组织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在编制时需严格执行铁路总公司站场改造和既有线施工有关规定,在设计文件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既有设备情况,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同时解决好专业接口关系,确保在不影响运输生产的情况下,安全、优质、按期完成站场改造施工。

参考文献

第5篇:文物运输方案范文

关键词:无柱雨棚,张弦梁结构,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北京北站无柱雨棚工程结构投影面积为58950m2,南北纵向长541.2 m,东西横向宽度为115.5 m,末段宽度缩至80.9 m。该雨棚主体结构为张弦桁架体系,主要由钢管砼柱、横向张弦桁架、纵向次桁架、支撑等组成。结构共布置28榀张弦桁架,首榀桁架斜向布置,其余榀沿跨向轴线布置。张弦桁架间距20m,每榀张弦桁架上部为双层立体桁架,上弦2根主管轴线间距4m,下弦主管居中放置,构成倒三角截面形式,水平杆件、腹杆与上下弦主管相贯焊接。下部为双索结构设计,索材共计采用56根127Φ7拉索(f =1570MPa),GE塑料护套。在桁架与拉索结构中部均匀布置7根撑杆。通过连系桁架连接成整体,以保证结构整体稳定性。连系桁架亦呈倒三角截面形式,水平杆件、腹杆与主管相贯焊接。结构主要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支撑,钢管混凝土柱14m,柱顶标高10.750m。

2工程特点及技术难点分析

2.1 工程特点

(1)本工程为典型的张弦梁结构,屋架采用倒三角桁架,并在其下弦设置撑杆和预应力拉索,支承在二侧钢柱上,柱顶和桁架间采用桁架进行纵向连接,形成张弦桁架结构体系,由于索拱桁架的受力比较复杂,故安装时须制定各种不同工况作用下的安装对策。

(2)本工程索拱桁架横跨10条股道,最大跨度达到约85m,属超大跨度的张弦梁结构,对于张弦梁结构体系而言,跨度越大,施工难度就越大,安装时所需考虑的各种不利条件就越多。

(3)本工程施工工期紧,且现场施工条件较为苛刻,钢结构施工期间部分火车需正常运营,现场施工的安全防护要求较高。

2.2工程难点、重点分析

(1)从工程结构上看,张弦钢桁架结构形式新颖,具有技术创新性。为了保证施工过程能够实现结构的设计意图,钢索安装、张拉工艺和预应力值的控制,特殊连接节点的设计和构件的制作是钢结构施工的难点和重点。

(2)工程为火车站的改扩建工程,受铁路的影响,钢结构的自由吊装空间小,通过合理的布置施工场地,满足施工现场堆放材料、安装施工的需要。通过钢结构制作和现场施工的有效配合,确保钢结构制作与安装的配套,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3)原木结构雨棚为历史文物,在本工程中作保留,钢结构焊接施工时的防火、吊装时防止碰撞破坏文物措施是本工程一重点。

3现场拼装、安装施工方案的确定

3.1施工总平面布置

本工程总平面布置原则是:临时工程设施及临时房屋根据实地考察和现场实际情况,并与业主协商确定来进行布置;以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便于管理机械布置为原则;水源、电源及交通设施与业主总体布置相适应。根据上述原则,以拼装和主桁架拼装区履带吊行驶区域需铺设路基箱,满足履带起重机的行走要求。保障车站站台道路通畅,从而满足构件运输车辆及汽车呆行走需要,在各榀桁架拼装安装区布置电焊机组,随着拼装和安装进行移动。

3.2现场施工方案的确定

3.2.1现场施工条件分析

张弦梁结构本身的施工特点以及预应力拉索的张拉施工特点,由于本工程钢柱为独立钢柱,并不能承受过大的水平推力,所以,索拱桁架的预应力应在桁架安装前就先建立,这就要求索拱桁架安装时要整榀进行安装;站房长度较长且东西向二端宽度不同,平面设影一端为直线,一端为弧形;本工程钢结构安装施工过程中,仍有部分火车需不停运行,为此,为保证火车运行范围内的安全防护,必须投入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另外本工程施工多属高空作业,对于高空作业,施工安全要求较高;站台区有两处国家保护文物,不可拆除,施工过程中应避让并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

分析可知,施工方案实施的重点应为以下四个方面:索拱桁架的整体拼装;张拉索的张拉施工;滑移轨道的布置;火车运营过程中安装就位措施。

3.2.2确定现场拼装方案

综上所述,从本工程实际情况出发对各种施工条件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现确定张弦梁结构现场拼装方案为:在地面组拼平台上进行索拱桁架的整体拼装;次桁架在地面进行组拼,组拼后的小合拢单元采用150t履带吊吊至高空滑移总装平台进行总装,同时安装拉索,完成后进行累计滑移。

4现场施工技术设计

4.1拼装、安装技术设计

如上所述,根据施工工艺流程图,可以分析出现场拼装主要是指张弦梁结构中索拱桁架及张弦撑杆的组装、焊接施工过程;现场安装是指结构拼装完成后张拉索的张拉、滑移施工及索拱桁架落架于钢柱就位的施工过程。

通过对现场拼装方案的具体步骤进行分析,现总结出索拱桁架现场拼装的具体步骤:

(1)桁架弦杆地面组装。

(2)主桁架球冠形柱顶支座弦杆地面组装。

(3)根据北京北站无柱雨棚施工现场各部分构件的吊重情况,现场安装机械应采用2台150t履带吊作为索拱桁架的高空拼装吊机,并配备25t汽车吊进行桁架、次桁架的地面组装。将组合后的桁架主弦杆吊至地面组拼平台进行组装,四个分段处暂不焊接。

(4)两榀桁架分段在地面拼装平台上同时组装。

(5)次桁架的现场拼装。

(6)钢柱吊装完毕后即进行滑移轨道的铺设和地面拼装平台的设置。地面组拼完成后的桁架由150t履带吊吊至总装平台(滑移胎架)上,进行四个大分段的焊接合拢以及钢索的安装和张拉,并将地面组拼好的次桁架吊至高空胎架,与主桁架进行拼接,并滑移就位至索拱桁架落架于钢柱就位。

4.2累积滑移法技术设计

累积滑移法的优点主要是结构的滑移可与其它土建工程平行作业而使总工期缩短;设备简单,不需要大型起重设备,成本低,特别在场地狭小或跨越其它结构、设备等而起重机无法进入时更为适合。由于在无柱雨棚施工期间北京北站的铁路运营线需要正常运营,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铁路的正常通行及施工安全问题,本工程采用累积滑移法施工。因此在研究施工方案时应对滑移施工进行分析。

滑移轨道设置在钢柱顶部,并在每两根钢柱间架设一榀格构支撑作为轨道梁支撑。滑移轨道以东侧钢柱为基准,保证轨道等距,西侧轨道北端需另外架设格构柱支撑轨道梁。张弦梁结构在将次桁架、主桁架、悬挑桁架总装后,进行累计滑移。

安装完成后,进行支座下落,一侧所有支座同时用千斤顶顶起,抽出滑移轨道和定位钢板,所有支座同时下放,分为2~3个阶段进行支座的下放;一侧所有支座都下放完成后,再下放另外一侧支座,最后进行屋面板的安装。

5 结束语

北京北站张弦梁结构无柱雨棚跨度大,场地条件复杂,施工制约因素多,质量要求高。通过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找出了施工中的难点并加以分析,验证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对今后同类型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J17-88 钢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09-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6篇:文物运输方案范文

在城区范围内,市民可在每年农历除夕至正月十六日十七天内,在禁放以外的地点燃放规定品种、规格和标准的烟花爆竹。其他时间一律不得燃放。

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地点。

(一)文物保护单位;

(二)车站、码头等重要场所和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以及其他重点消防单位或区域;

(三)重要的军事设施和输变电设施;

(四)集中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及周边150米范围内;

(五)幼儿园、托儿所、医院、敬老院、疗养院、教学、科研、生产等场所及周边60米范围内;

(六)人口密集区域、有半数以上住户要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住宅居住区、绿化地带和交通繁忙的区域;

(七)市、区党政机关所在地;

(八)其他按规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地点。

禁止燃放地点由责任单位负责在醒目位置悬挂全市统一制作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标示牌。

三、社会团体拟举办焰火晚会,或因特殊情况单位需燃放烟花爆竹的,举办单位应向市公安局提出申请并附燃放烟花爆竹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经审查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有关部门按照燃放规定监督实施。

四、市民在燃放烟花爆竹时,应当按照燃放说明操作并在空旷地面上燃放,不得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燃放烟花爆竹后,应当及时清除已燃物和纸屑灰烬,消除火灾隐患。

五、关于烟花爆竹的销售。

(一)专营专供、统一布点、统一配送,限时销售,统一回收。配送时间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日至正月十六日;销售时间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日至正月十六日;回收时间为每年正月十七日至正月二十一日。

(二)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烟花爆竹经营许可,不得经营、运输烟花爆竹;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销售、运输伪劣烟花爆竹。

六、城区范围内禁止生产烟花爆竹。

七、各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村)民委员会,以及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按照本《通告》精神负责本辖区、本单位限时禁点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工作。

第7篇:文物运输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建地方铁路;线路走向;方案比较

1.线路方案概况

本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吉县、蒲县境内,主要是为山西省晋中煤炭基地蒲县周边矿区服务。结合区域内矿区布局及主要货流方向,与本线有关的铁路主要是在建的张台铁路、拟建的蒲龙铁路、管河铁路、在建的中南部铁路通道,南同蒲铁路。

2.影响线路走向方案的因素

(1)重要的政治经济据点

本线最近点距乡宁县管头镇边缘约1km,对城镇规划和整体布局无影响。

(2)沿线高等级公路和重大交通设施

研究区域内主要有临吉高速公路、省道S342公路、国道G309、蒲嘉公路等,本线跨越以上公路时均满足立交净空条件,对线路走向和高程无影响。

(3)沿线保护区

线路沿线无风景名胜区、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文物保护区等影响线路选线的控制要素。

(4)沿线重要河流

沿线重要河流、沟川有:豁都峪、鄂河、大东沟河、安乐河、南川河等,均属黄河水系,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枯水期水量很小。

(5)矿区分布

金山煤矿、燕家河煤矿、申南凹煤矿、同富新煤矿、申南凹煤矿、台头煤矿、桑峨井田、大地煤业等,线路应避免压覆矿藏,方便产品外运,并结合矿区及电厂规划,合理布线。本着拟建铁路线、站布局合理,与企业规划物流运输有机结合的原则,使铁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6)不良地质

沿线不良地质主要有:滑坡、采空(采空积水)、岩溶、有害气体、水库坍岸等。

3.建设方案研究的总体原则

(1)新建地方铁路台头至龙华山线是一条以煤运为主的货运铁路。应结合项目的功能定位、相邻线的技术标准,认真研究建设方案,力求通道整体标准协调统一,车流顺畅,减少技术作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并根据近、远期运量需求及工程情况统筹考虑,留有进一步发展条件。

(2)线路走向选择应结合沿线地形地质特点、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选择径路顺直、经济合理、工程措施适当的线路方案。

(3)根据预测运量和流向及接轨站的条件,结合线路走向,合理选择接轨方案。

(4)车站分布在满足远期输送能力的前提下,结合电化条件及沿线规划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布点。

(5)本项目线路经鄂河、大东沟河、安乐河、南川河,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差,线路应尽量避免高填深挖,以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6)在不过多增加工程的前提下,线路尽量顺直及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使本线具有较高的平面标准,满足铁路快捷的运输要求,以提高运输质量,增强铁路的竞争力。

(7)根据工程地质情况,线路尽量绕避不良地质区域,减少通过开采煤层地段。

(8)充分听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结合临汾市的近、远期规划、煤田分布,合理确定线路走向及车站位置,使铁路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4.线路走向方案研究的总体思路及方案构成

本次线路方案研究总体思路是:根据矿区总体规划、煤炭主要流向,从运输组织、运营管理、既有设备利用,工程投资等方面,对接轨方案进行综合比选,再根据选择的接轨站进行线路走向方案、局部方案比选,选出最佳线路走向方案。

本次研究在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经过现场初测踏勘、调查,方案深化研究,完成本阶段线路方案研究工作。

5.线路走向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

本项目是张台线西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方案走向主要是根据沿线主要集煤区域及矿区工业广场分布而设。本线从西南到西北,主要集煤区域有乡宁县的管头镇,吉县的屯里镇的明珠、蒲县的蒲城镇,经运量预测,三镇周边煤矿密集,煤炭资源丰富,运输需求紧迫,线路从南向北依次经过上述三个地区,满足该地区运输需求。

本线在台头至明珠段,线路需穿越断山岭及高天山,地势险峻,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线路沿河沟展线困难,台头站、管头镇、明珠,上述三地地理位置呈东、西、北三角形分布,整体布局呈“”形状。为了更好的适应地形,减少工程,节约投资,确定技术可行、方案合理的走向方案。本次分别研究了台头至明珠和台头经管头至明珠线路走向方案,具体详见线路走向方案示意图3-1和工程投资经济比较表3-1。

(1)台头经管头至明珠方案(CtK)(以下简称台管明方案)

线路自台头站引出,向西在半沟以特长隧道(L-14720m)穿越断山岭至管头镇南面,折向北,跨过临吉高速公路、鄂河、省道S342,经铺上村、小南沟,在鄂河北岸设管头站,而后跨宋家沟,沿宋家沟西侧向北,跨宋家沟水库,以特长隧道(L-12430m)穿越高天山,设明珠站,之后向北跨大东沟河,以特长隧道(L-10320m)穿越石头山至终点龙华山站,线路长55.900km。

主要工程有:土石方418.07万m3,特大中桥2570.5m/7座,隧道46380m/7座,桥隧比例87.57%,静态工程投资368647.95万元。

(2)台头至明珠方案(Ct84K+Ct44K)(以下简称台明方案)

线路自台头站引出,折向西,由于沿线地形条件复杂,线路纵坡难于适应地形需沿沟谷迂回展线,跨越豁都峪及G309国道,向北经台头镇、张家庄、上庄子村;后折向南,经后台头折向北,经高家沟、王家河,以隧道(L-7430m)穿金岗岭至明珠,设明珠站,而后向北,跨大东沟河、安乐河、穿石头山至终点龙华山站,线路长46.54km。

主要工程有:土石方307.30万m3,特大中桥5380.34m/19座,隧道32140m/11座,桥隧比例80.62%,静态工程投资305274.11万元。

图3-1 走向方案比较示意图

(3)方案分析

①从线路建筑长度来看:台头站、管头站、明珠站分别位于豁都峪、鄂河和大东沟河的上游台地。三站的路肩高程分别为998.54m、1192.39m和1312.48m,台明(Ct84K)方案台头站与明珠站高差较大,线路沿豁都峪迂回展线,线路技术条件差,线路长度为46.54km;台管明(CtK)方案需穿断山岭、经管头镇,跨鄂河、穿高天山、跨大东沟河、穿石头山,线路长度为55.90km。台管明(CtK)方案较台明(Ct84K)方案线路长度长9.36km。

②从工程规模分析

台明(Ct84K)方案桥梁总长5.38km,隧道总长32.14km,桥隧比重为80.6;台管明(CtK)方案桥梁总长2.57km,隧道总长46.38km,桥隧比重为87.6。

③从工程投资分析

台明(Ct84K)方案静态工程投资305274.11万元;台管明(CtK)方案静态工程投资368647.95万元。故台明(Ct84K)方案较台管明(CtK)方案省63373.84万元。

④地形条件

台头站、管头镇、明珠分别位于豁都峪、鄂河和大东沟河的上游台地。断山岭、金刚岭、高天山分别位于三地之间,此区域山体走势为北高南低,山体上冲沟狭窄、自然纵坡大、展线条件极差。

⑤工程地质

台明(Ct84K)方案处于煤矿矿区内,大部分段落存在采空区;台管明(CtK)方案少部分段落处于煤矿采空区,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

⑥经济据点

台明(Ct84K)方案途径台头镇和明珠,无法兼顾管头镇及周边矿区;台管明(CtK)方案途径台头镇、管头镇和明珠镇,经济据点覆盖较为全面。

⑦货物流向

本项目的货运量主要通过张台铁路流向华东方向,部分货物经规划的管河铁路经蒙西至华中铁路流向华中方向。管头区域内矿区广布,吸引范围较大。台明(Ct84K)方案货物从龙华山、明珠至台头站,虽然主要货流运输路径快捷,运距短,但无法兼顾管头货物;管明(CtK)方案货物从龙华山、明珠经管头至台头站,虽然货流运输距离长,但有利于管头货物运输。

⑧与管河线相结合分析

本线运量主要通过张台铁路、南同蒲铁路、侯月铁路外运;少部分运量经拟建铁路管河线、蒙西至华中铁路通道运输。结合运量流向、运输径路,台明(Ct84K)方案需考虑将台龙铁路与管河铁路连通,需将台头至管头(16.8km)段工程一并纳入建设,线路总长度为63.34km。结合管河铁路分析,台明(Ct84K)方案较台管明(CtK)方案线路长7.44km,对应的工程规模增大,工程投资增高。

(4)推荐意见

综上所述,台头至明珠(Ct84K)方案线路纵坡难于适应地形需沿沟谷迂回展线,线路技术条件差;结合管河铁路分析,台明(Ct84K)方案线路长,工程规模大,工程投资高。所以CtK方案线路短、投资小,且能兼顾管头镇及周边矿区,故推荐采用台头经管头至明珠方案(CtK)。

参考文献:

[1]GB50090-2006[S].铁路建线路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

第8篇:文物运输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体系;环境保护措施;施工环境监控

1 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1.1 建立环境保护组织机构

项目经理部应成立环境保护管理小组,设专职环保管理员。项目经理为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生产经理、项目总工、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共同参与、分工负责。专职环保员负责制定项目的环保措施方案,全过程监督施工环保工作情况,负责检测现场的环境保护质量,解决工程施工中出现的环境污染技术问题,并配合好当地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

1.2 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根据ISO14000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及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律法规,制定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明确环保目标及措施。把环保责任层层分解到人,实行环保绩效与个人收入挂钩,提高职工的环保积极性。

2 落实环境保护措施

2.1 控制空气污染

2.1.1 在土方工程开工前做好最大干密度击实试验、土方碾压试验。确定最大干密度、最佳铺土厚度、最优含水量、最小压实功。根据最小压实功,确定合理的压实遍数,避免过压造成能源浪费;进行开挖区、弃土区、填筑区原地形地貌测绘,精心做好土方平衡,尽力做到土方综合运距最短,节省运土能耗,实现节能减排,减轻空气污染。

2.1.2 正在施工的开挖面、弃土面、填筑面应及时洒水、保持湿润;已施工完成的工作面应采取绿化、固化、覆盖措施,防止土体外漏;生活区、机械停置区、机械修理区应平整坚实,上撒石子,碎石地面既可回收利用,又能吸尘防尘。

2.1.3 选用清洁能源、清洁燃油、燃油清洁剂及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降低机械废气排放量。

2.1.4 土方拉运须选用密闭式运输机械,防止沿途遗撒,运土时应避开4级以上大风,减轻扬尘。现场出入口处设置冲洗台,出场时必须将车辆清理干净,不得将泥沙带出现场。

2.1.5 施工现场禁止焚烧废油、塑料、油漆、沥青等易产生恶臭气体的废弃物。

2.2 防止水土流失

2.2.1 较陡的开挖面、疏松的弃土区、没削坡的填筑外边坡在雨水和地面径流冲刷下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在土方施工时,应避免陡坡开挖,防止土方坍塌滑坡;在弃土区、填筑区等地表处播种速生草种,进行绿化和水土保持;在施工区应尽量避免大面积砍伐树木和破环植被;雨季施工时还应设置截流沟、疏水沟,及时将工作面雨水排除,防止水土流失。

2.2.2 工程结束时,应将生活区、设备停置区、施工道路等临时用地恢复原貌。将因施工而破坏的植被进行绿化。

2.3 野生动植物保护

2.3.1 在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员工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提高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认识。注意保护动植物资源,尽量减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创造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不捕猎野生动物,不砍伐野生植物,不在施工区水域捕捞任何水生生物。

2.3.2 在施工场地内发现正在使用的鸟巢或动物巢穴及受保护动物,妥善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施工现场内有特殊意义的树木和野生动物时,设置必要的围栏加以保护。

2.4 噪声控制

2.4.1 挖掘机、推土机、运土汽车等施工机械进场必须先试车,确定系统良好,紧固件无松动、无不良噪声后方可投入使用。运行过程中经常检查保养,不准带病作业。施工过程中严禁施工机械超负荷运转,对噪声严重超标的机械应安装消音降噪设备。

2.4.2 禁止夜间(晚22:00至次日凌晨6:00)在居民区、医疗区、科研文教区等噪声敏感物集中区域附近进行施工作业。

2.4.3 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不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必将导致永久性无可挽回的听力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耳聋。强噪声除了可导致耳聋外,还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机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特别强烈的噪声还可导致神经失常、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机械操作人员应佩戴噪音防护用具,预防职业性耳聋及其他职业病。

2.5 做好垃圾清运及废水排放工作

2.5.1 土方工程清障区域内的废弃民房、庄台、桥梁、涵洞须进行清除时,应将建筑垃圾填筑施工道路或废弃坑塘。禁止倒入河流、水沟影响行洪。

2.5.2 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

2.5.3 施工现场应针对生活、冲洗等污水设置相应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做到达标排放,避免污染水体。

2.5.4 施工机械应加强维修保养,防止燃油跑、冒、滴、漏;油料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2.6 做好土壤水体、地下设施、文物等资源保护

2.6.1 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单位处理。严禁在施工现场掩埋,更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2.6.2 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地下各种设施,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2.6.3 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及时通报文物部门,协助文物部门做好工作。避让、保护好施工场区及周边的古树名木。

3 做好施工环境监控

3.1 项目经理应定期、不定期对施工现场和办公生活区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合规性检查,对环境工作人员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检查,对环境工作人员进行督促指导,便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改进。

3.2 专职环保员负责对现场环境进行识别和评价,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和办公生活区的环境隐患,并及时做出整改方案。专职环保员应做到认真、负责,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破环因素。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发动现场人员一起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列。对施工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施工废水等,及时要求施工人员进行妥善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监督。排查环境隐患,及时做出整改方案和意见,并责令其立即整改,不按期整改、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视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第9篇:文物运输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路;生态环境;声环境;环境影响评价

0.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运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公路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公路类建设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公路类建设项目应重点关注工程选址选线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施工期土地占用和土石方开挖对沿线的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的影响,施工噪声对沿线两侧居民、学校等敏感点的影响。营运期重点关注交通运输噪声对声环境质量和沿线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1.公路类建设项目及环境影响评价特点

公路工程为线形,局部影响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线路两侧;整体影响范围很长,与线路长度相当。由于公路工程的“线形、带状”特点,决定了其涉及区域多,影响范围广,环境影响时间长,以生态影响为主等特点。

2.公路选址选线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1]

2.1符合沿线区域的相关规划

公路选址选线应当符合沿线的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区域交通规划等规划。

2.2有效避让环境敏感区

公路项目应尽量避让沿线易于受到公路建设产生的生态、景观、噪声、大气、地表水影响的环境敏感点,包括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域等。

2.3符合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2.4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有关政策

3.施工方案合理性

在进行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时,应针对具体的施工方案进行,关注施工方案中施工布置、建设进度、施工规划等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

项目大桥、隧道工程及互通立交为控制工期的重点工程。在整个施工组织计划中,应优先安排重点工程的施工,以保证施工进度。便道、便桥、临时房屋、临时电力及生活用水等临时工程,应在开工前完成。路基中心填方高度超过20m时,宜和桥梁做方案比选,“以桥代填”[2]。涉及开挖深度较大的路段,可考虑“以隧代挖”的方案。

4.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重点关注工程占地和土石方开挖对沿线的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的影响,施工噪声对沿线两侧居民、学校等敏感点的影响。

4.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1.1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从沿线评价范围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生物群落类型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角度,分析对沿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4.1.2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评价

分析公路建设对评价范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影响。分析公路建设前后,沿线生态系统类型转变情况。

4.1.3植物生态影响评价

主要从公路各种类型施工对沿线植被破坏情况,分析对评价范围植被覆盖、生物量损失、重点保护植物等方面的影响。

4.1.4动物生态影响评价

重点分析公路施工对沿线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和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迁徙和保护是否会产生影响。重点分析是否会对野生动物的活动形成阻隔影响及影响程度。

4.1.5各类临时占地的生态影响评价

重点分析各类临时占地(取土场、弃土场、施工便道、施工料场、拌合站、施工营地、水泥构件预制场等)施工期及恢复前的生态影响分析,生态恢复后的生态影响情况。

4.2声环境影响评价

公路工程施工噪声主要来自于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摊铺机、拌和机械等设备,各类施工机械噪声测试值可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表C.3.1、C.3.2的相关数据[3]。采用噪声随距离衰减模式,预测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及程度。对沿线敏感点进行预测时,应叠加背景值,并评价是否符合相关标准限值要求。

5.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公路类建设项目营运期重点关注交通运输噪声对声环境质量及敏感目标的影响。

5.1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4]推荐的公路交通运输噪声预测模式进行预测。给出预测参数,包括典型年份交通量,昼夜车流比、小时车流量等。

5.2预测结果及评价

给出每个路段、典型年份达标距离预测结果;沿线不同路段、每个声环境敏感点典型年份的声环境预测结果、超标情况、超标影响户数。按照评价等级要求,绘制等声级线图。根据预测结果,划定声环境控制距离,提出沿线两侧用地规划的限制性建议。

6.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和营运期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应针对工程产生的实际环境影响提出,应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在经济技术论证的基础上应达到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和规定的要求,消除不利环境影响。

7.结论

公路选址选线的环境合理性、施工期土地占用和土石方开挖对沿线的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的影响,施工噪声对沿线两侧居民、学校等敏感点的影响,营运期交通运输噪声对声环境质量和沿线敏感目标的影响,均属于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评价内容,环评工作者应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针对性的环保要求。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交通运输类环境影响评价[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

[2]JTG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