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安全管理战略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管理战略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管理战略规划

第1篇:安全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一、安全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与基本状况

1.事故情况

非责任轻微事故1起。08年8月10日9:00,XXXX建设总公司施工人员(违章操作)在安装一层灯具下架过程时,从2米左右高度不慎摔下,导致右大腿骨折。

2.人员情况

各成员企业单位,安全机构基本运作正常,人员配置合理(除XXX人员调整外).责任明确.重点岗位安全管理员配置率100%;目前,安全总人数为50人.

3.计划情况

根据集团战略发展规划,3季度安全管理战略计划重点有了调整,从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等4个纬度,部门、个人安全战略目标的指标、图、卡以及目标,有了分解和考核。

4.检查情况

三季度利用各种形式对相关单位和区域进行了安全专项检查125次,发现隐患68多余项,现场隐患整改106项,监督整改19项。

5.制度情况

重点明确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切实推进集团指示精神。把危险源辨识、风险预控作为工作且入点,一是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梳理制度10个。明确制度建设工作的方向、流程与职责,夯实安全基础管理,实现了安全管理制度与集团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形成制度的合力。

6.专项活动

(1)风险管控阶段推广。

根据风险管控计划,落实各成员企业控制机制,梳理并修订安全岗位操作流程、工作职责、识别现有风险因素,制定风险推广计划,掌控隐患、减少事故。其次,有效强化员工责任、安全意识,有效地推动了安全生产。

(2)主动开展专项活动。

结合集团专项活动计划,按照签订目标,逐级量化考核,定期检查,安全隐患做到及时整改,有效整改,将风险降低最低程度,确保安全。

(3)隐患整治活动。

各单位制定了“专项”活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在9月份将着重紧紧围绕“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以不同的载体亮点,把问题反思持续改进、自查自检问题整改、普及全员安全知识、应急演练联动响应和培训工作作为开展活动的关键环节,把“专项活动”工作落到实处。

7.总结情况

结合安全工作实际情况,各成员企业、项目单位进行了季度总结分析。突出总结重点,阐述共鸣,数据明显,内容丰富。二是针对问题直接,分析透彻。

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个别人员责任不明确。个别单位在人员调整方面职责不明确,人员责任区域划分不合理,工作没有真正深入,缺乏执行力。

2.风险控制和主动开展专项工作进展情况不太理想,工作很被动,没有深入扎根,全员意识需要加强。

3.专项活动开展没有按照计划及时开展。各单位专项活动计划性不强,开展时间与集团计划明显滞后。

4.沟通交流,信息畅通。各成员企业针对信息上报、沟通不及时。

三、下季度重点工作计划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推广模式进展情况,强化管理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并侧重抓好以下几点:

1. 08年安全目标责任指标梳理。

2.风险管控和专项目标验收。

3.专项活动总结与验收。

4.制度优化推行(制度执行监控和维护,解决执行过程遇见问题和存在薄弱环节)。

5.冬季防火防盗相关措施落实工作。

6.冬季车辆行车安全和驾驶员冬季安全教育。

7.在建项目冬季安全文明施工。

8.年度安全检查。

9.08年度总结、分析与09年战略规划

10.保安队伍素质专项提升。

第2篇:安全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传统的油库安全管理模式以物为管理中心,缺乏系统性的目标,导致安全管理缺乏战略性的安排。具体表现在:

1.1缺乏合理科学目标

油库安全管理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但是现在很多石油企业为了强调竞争和利润的重要性,往往对把油库安全管理看作实现利润的因素。在安全管理种,只重视确保销售目标的实现,缺乏安全管理本质真正的理解,忽略了人的因素,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约束机制,更没有指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从而导致安全管理成为一句口号。

1.2安全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安全管理队伍是确保安全管理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油库管理过程中,必须围绕安全管理目标,建立一支保障有力,有战斗力的安全管理队伍。但是目前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下,对安全管理队伍建立不够重视,导致油库安全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一是经验型人才多,专业型人才少;二是低学历、初级人才多,高学历、高级人才少。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油库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13安全现场管理存在问题

现场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方面的内容。传统模式下的现场管理往往既没有做到“三不伤害”,也没有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普遍缺乏现场管理的力度,也没有事后的维护与监督。导致现场管理效能发挥大打折扣,致使安全生产典型事故仍有发生。

2.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创新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传统的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油库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根据油库安全管理的要求,进行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创新。本文根据长期油库安全管理的经验,提出综合管理型模式。该模式主要内容是:综合传统的以物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任全伟中国石油辽宁抚顺销售分公司田屯油库辽宁抚顺113006式,将人和物充分结合起来,利用制度约束力,加强油库安全管理。

2.1以安全制度建设为核心

制度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制度化管理不但可以规范油库安全管理各项技术和流程,更可以为油库安全管理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使一些具有生命力的管理思路和理念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因此制度化建设成为油库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针对油库安全管理,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的要求,建立各项和完善安全制度,例如《设备、设施保养考核办法》、《各岗位服务承诺》、《环境卫生责任制度》为油库各项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明确责权利。例如为了确保油库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应建立油库主任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安全组织机制,负责安全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具体事务的处理。建立值班主任领导的门岗、安全员、巡查员具体负责,分工协作的安全检查级,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督管理原则,对油库的日常安全工作负责。

2.2注重安全教育与宣传

安全教育、培训是油库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具体来说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掌握油库安全工作动态,针对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度年、季、月度安全工作计划,做到安全教育、培训有专人。开展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技能的培训,注重实效。另一方面要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积极布署,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各类事故通报,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可以增强员工安全管理的责任感,也有助于其掌握更多的安全管理技能和本领。

2.3提高现场管理力度

首先应明确职责,狠抓各级安全检查制度的落实。加大各要害部位的监管力度,严防死守,强化安全巡检制度,制订防范措施,演练应急预案。其次抓好作业环节的现场安全监督,落实岗位复核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作业联系、岗位复核制度,严密检查油料作业和设备运行、使用情况,警钟常鸣、警示高悬,随时掌握现场安全动态,严肃处理各种违章、违规行为,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最后严要求地开展各项安全隐患整改。该库本着安全,高标准、高质量的隐患整改理念,严格制定具体、细致的隐患治理方案,严格特种作业报告审批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对一时无法整改的隐患,制订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了油库各项工作的安全运转。

3.结束语

第3篇:安全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身为一名团支部书记、青监岗岗长,我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对我矿共青团、青监岗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现有的羊场湾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来看,全矿党政工团各部门确实为安全管理工作做出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生产操作环节中,各类违章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四点:1、本矿生产建设战线长、点多、面广致使安全管理出现死角和漏洞。2、部分现场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存在侥幸心理。3、长期滞留下来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顽固思想还未转变,甚至于有些不同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相互串通,欺上瞒下,致使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4、职工综合素质较差,这也是全矿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树立一种思想,建立一种体系、落实一个建设、开展六项活动”入手,以不断构筑坚固的安全防线。以下我就针对如何开展这项活动谈一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妥之处,请在坐的各位领导同志提出指导和批评。

(一)树立一种思想

牢固树立“安全不治,决无宁日”的思想。切实把安全工作放在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位置。安全生产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团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安全不治,决无宁日”的思想,让“生命至高无上、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深入每一名青工内心,并成为一种诚信和习惯。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与效益、与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在任何形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团组织都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纳入职责范围,切实强化对安全工作的领导。

(二)建立一种体系

建立青年安全预测预警系统。安全宣传教育是覆盖面广的全方位大众教育方式。而安全事故却是个别偶然事故,这要求我们应当根据每个青工的具体情况,排查安全薄弱人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来保证我们每一名员工的安全。

基层团支部要为本单位的每一名员工建立预测预警系统。根据每名员工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性格特点、工作表现、出勤情况、三违记录等方面进行安全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出现的预警值,排查出安全薄弱人物,采取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包括安全教育、安全处罚、强制休班、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家庭中的困难,并及时进行信息跟踪,将反馈结果纳入预测预警系统,为结合安全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切实起到安全预防作用。

(三)落实三个建设

落实青年安全监督岗规范化建设。青年安全监督岗是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共青团开展安全活动的骨干力量。团组织要在往年青年安全监督岗整建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实用有效的青年安全监督岗的安全管理模式,抓好青年安全监督岗的规范化建设:

①.组织建设。矿团委设立青年安全监督岗总岗,下属生产、辅助和地面生产单位团支部均应设立分岗。各青年安全监督岗要结合单位实际,聘请所在单位党政领导和安监、技术部门有关人员担任顾问。岗员的配备本着“班班有岗员”的原则,扩大安全检查的覆盖面。采煤区队每班配备2-3人,掘进区队每班1人,辅助和地面生产单位由各单位视情况而定。

②.档案建设。在对监督岗岗员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加强档案管理和岗员考核。每年一度进行青年安全监督岗整顿改选,改选的同时要积极吸收那些工作勤奋、敢于同违章违纪现象作斗争的上进青年到队伍中来,清除那些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后进员工,以优化我们的青年监督岗队伍,提高战斗力。并积极争取本单位党政领导的政策支持,落实岗员津贴。

③.制度建设。各单位青年安全监督岗要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的监督岗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岗员信息汇报制度、例会制度、查岗制度、表彰制度,使岗员工作有章可循,并严格按制度考核。

(四)开展六项活动

1、坚持开展以“我”为中心的正向引导宣传教育活动。多年的安全工作告诉我们,被动式的、说教式的、单纯奖罚式的安全工作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而要从本质“我”上下功夫。站在员工的角度,从工作、生活、娱乐等全方位着手,应用安全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以亲人、兄弟般的感情,叮咛、嘱咐他注意安全,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达到循循善诱,触动心灵的目的,使安全意识在每一名员工头脑中根深蒂固。

2、深入开展青年安全星级竞赛活动。青年安全星级竞赛是要在前两年的工作基础上、继续探索适合本单位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让所有的青工积极投身到竞赛中来,让更多的青工无违章、上星级。采用量化管理挂牌的形式,分专业对采掘机运通等单位实行安全量化挂牌管理,对本单位内每位青工的违章和安全隐患等项目以量化分的形式进行考核,实行日统计月考核,激发全员管理,正规操作的积极性。

3、组织青年安全小分队队员上岗查“三违”,除隐患活动,加大对重点岗位、重点人物的现场监督,并做到安全信息汇报闭合,对影响安全生产的环节落实整改,切实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4、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安全知识竞赛是要通过开展安全知识抢答赛、安全知识考试、现场操作演练比赛、青工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检验青工基本业务素质和安全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青工时刻绷紧安全弦,规范操作,按章作业,安全生产。

5、安全管理创新活动。安全管理创新活动是要充分发挥青工的积极上进心,让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刻苦攻关,创新、总结安全工作中好的方法和经验,以员工岗位绝活、窍门项目书为载体,让全矿青工互相了解和互相借鉴,达到共同提高和共同进步的目的。并对在矿内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方法用其员工姓名进行命名和表彰奖励。版权所有

第4篇:安全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创新

1.引言

油库安全从本质来看是一种安全保障,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实现经济效益是第一目标。而安全保障工作对于企业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安全保障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也在不断拓展之中。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油库安全管理是安全保障能力的具体体现,尤其是一些一线部门,加强油库的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教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安全管理是企业实现良性与顺利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是石油企业的性质决定的。油库安全管理对人和物以及周边环境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传统的油库安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因为为了实现油库“安全、稳定、健康、有序”的生产运转,需要对油库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不断的创新。所谓模式就是以系统管理的理念,通过设计一套合理科学的制度来加强对管理对象的约束和制约,以确保其处于正确轨道上,实现管理目标。加强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模式由重视物质管理,向重视人的管理、制度化管理进行转变,成为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加强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创新,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传统油库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油库安全管理模式以物为管理中心,缺乏系统性的目标,导致安全管理缺乏战略性的安排。具体表现在:

2.1 缺乏合理科学目标

油库安全管理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但是现在很多石油企业为了强调竞争和利润的重要性,往往对把油库安全管理看作实现利润的因素。在安全管理种,只重视确保销售目标的实现,缺乏安全管理本质真正的理解,忽略了人的因素,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约束机制,更没有指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从而导致安全管理成为一句口号。

2.2 安全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安全管理队伍是确保安全管理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油库管理过程中,必须围绕安全管理目标,建立一支保障有力,有战斗力的安全管理队伍。但是目前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下,对安全管理队伍建立不够重视,导致油库安全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一是经验型人才多,专业型人才少;二是低学历、初级人才多,高学历、高级人才少。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油库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3安全现场管理存在问题

现场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方面的内容。传统模式下的现场管理往往既没有做到“三不伤害”,也没有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普遍缺乏现场管理的力度,也没有事后的维护与监督。导致现场管理效能发挥大打折扣,致使安全生产典型事故仍有发生。

3.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创新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传统的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油库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根据油库安全管理的要求,进行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创新。本文根据长期油库安全管理的经验,提出综合管理型模式。该模式主要内容是:综合传统的以物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将人和物充分结合起来,利用制度约束力,加强油库安全管理。

3.1 以安全制度建设为核心

制度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制度化管理不但可以规范油库安全管理各项技术和流程,更可以为油库安全管理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使一些具有生命力的管理思路和理念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因此制度化建设成为油库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针对油库安全管理,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的要求,建立各项和完善安全制度,例如《设备、设施保养考核办法》、《各岗位服务承诺》、《环境卫生责任制度》为油库各项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明确责权利。例如为了确保油库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应建立油库主任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安全组织机制,负责安全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具体事务的处理。建立值班主任领导的门岗、安全员、巡查员具体负责,分工协作的安全检查级,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督管理原则,对油库的日常安全工作负责。

3.2 注重安全教育与宣传

安全教育、培训是油库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具体来说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掌握油库安全工作动态,针对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度年、季、月度安全工作计划,做到安全教育、培训有专人。开展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技能的培训,注重实效。另一方面要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积极布署,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各类事故通报,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可以增强员工安全管理的责任感,也有助于其掌握更多的安全管理技能和本领。

3.3 提高现场管理力度

首先应明确职责,狠抓各级安全检查制度的落实。加大各要害部位的监管力度,严防死守,强化安全巡检制度,制订防范措施,演练应急预案。其次抓好作业环节的现场安全监督,落实岗位复核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作业联系、岗位复核制度,严密检查油料作业和设备运行、使用情况,警钟常鸣、警示高悬,随时掌握现场安全动态,严肃处理各种违章、违规行为,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最后严要求地开展各项安全隐患整改。该库本着安全,高标准、高质量的隐患整改理念,严格制定具体、细致的隐患治理方案,严格特种作业报告审批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对一时无法整改的隐患,制订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了油库各项工作的安全运转。

4.结束语

以管理为中心油库安全管理模式,在强调重视人和物的作用的情况下,重视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标准化的制度来加强针对油库安全管理,通过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对人的教育来约束管理安全工作,在现实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安全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一、黄陵矿业公司对标管理的主要做法

黄陵矿业公司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所属的大型核心骨干企业,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1989年9月成立,现有两对生产矿井,一号煤矿和二号煤矿,核定产能合计1300万吨。拥有一条长50公里、年运输能力2000万吨的自备铁路专用线,一座13万千瓦的煤矸石发电厂,一座年产1亿块的粉煤灰砖厂。正在建设的大型项目有:炼焦能力520万吨、化产能力100万吨的煤化工项目和2×300MW煤矸石电厂项目。公司目前总资产153亿元,现有员工5500名。近年来,在陕煤化集团的领导下,黄陵矿业公司产量每年以百万吨级递增,经济效益屡创新高。2011年,产销煤炭1338万吨,产值65亿元,利润28亿元,并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按照陕煤化集团要求和公司“十二五”规划目标,黄陵矿业正在实施“以煤炭开采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公司打造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战略规划,致力于形成一个煤炭洗选、精煤炼焦、矸石发电、灰渣制砖、废水回收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一个固体废弃物“吃干榨尽”、废水“零”排放、瓦斯发电的循环经济综合利用企业。“十二五”期间,矿区总资产将达到200亿元以上,煤炭产量将达到1600万吨,炼焦能力将达到260万吨,化产能力将达到100万吨,发电能力将达到40亿度,铁路运量将达到2000万吨,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利税将突破50亿元。

近年来,黄陵矿业公司立足矿情,在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以对标管理为主线,先后开展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

1.定位。分析企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总结成功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找准黄陵矿业在陕煤化集团及全国的坐标位置。第一是认知矿情。2008年以来,公司以庆祝建矿20周年为契机,举办循环经济论坛等系列活动,总结分析矿区建设发展历程、梳理传承公司企业文化。第二是找准坐标。公司按照“走出黄陵看黄陵,站在高处看黄陵,另一个角度看黄陵”的思路,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分别到省内外先进的同行业企业和知名企业进行考察,找到黄陵矿业在同行业中的真正位置。第三是展望未来。组织召开干部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集思广益,找准企业再次大发展的基点,理清中长期发展规划框架,制定了公司七年发展战略规划,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定位,公司上下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了思想:在安全生产方面,形成了黄陵矿业公司作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瓦斯矿区的共识;在规划发展方面,明确了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打造“三创六型”矿区的目标;在经营管理方面,确立了传承矿区优秀文化、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思路。

2.立标。在安全生产、产业布局、经营运作、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各确立一个学习的标杆,将其成功的经验和优势同本企业实际结合起来,使公司管理层能够高起点地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工作方法和措施。针对当时矿区发展亟需解决和突破的几个问题,公司确立了以下几个标杆:把枣矿集团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标杆,把铁法煤业集团作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标杆,把淮南矿业集团作为安全生产和瓦斯治理的标杆,把海尔“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作为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标杆,把黄河矿业集团作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标杆。公司按照所确立的标杆,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分头对照学习考察,召开管理创新座谈交流会,对症下药、寻找差距、发现短板,并为公司及各单位制定翔实、可行的对标方案。

3.对标。时时事事对照标杆,校正偏差、弥补缺陷,并对先进做法进一步普及、推广。对标的过程,就是消除短板、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达到或超越标杆的过程。由于各二级单位行业特点、产业性质不同,我们制定了“一矿一策、一厂一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张扬个性、百花齐放”的措施。公司选择条件成熟的单位作为精细化管理、“五精”管理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试点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岗位、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高的员工率先尝试“岗位描述”和“手指口述”。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按照先易后难的步骤,制定学习、赶超标杆的实施方案,经公司审定后付诸实施。在试点过程中,由公司领导带队多批次到标杆单位进行详细学习考察,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矫正纠偏。

4.升标。每完成一个对标的目标,进行一次阶段性回头望,根据实际对原定的标准和标杆进行适当调整,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对标管理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流程,升标也就是新一轮的定标。近年来,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公司每年一个节点,逐年进行升标:2008年上半年,确立了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以“三基”建设为突破口,推行定置、编码、标识、看板四项技术,建立标准化的精细管理系统,推行干部走动式管理,健全“三工”转换激励机制,实现了企业文化在黄陵矿业的落地生根,扭转了安全生产被动局面。2009年,在第一阶段对标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确立了“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的“五精”管理目标。2010年,对五精管理进行了升标,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确立了全面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目标。2011年,公司汇集前面三年对标管理成果,着力打造岗位管理文化品牌,通过岗位安全管理、岗位作业管理、岗位经营管理、岗位成才管理和岗位和谐管理,激发职工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全员创新的动力,确保矿区基业常青和永续发展。

二、黄陵矿业公司对标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1.实现了安全从被动防范向建立长效机制的转变。公司把安全发展作为对标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吸收标杆企业先进理念,借鉴优秀单位的经验做法,制定安全管理“二十条红线”,建立安全风险抵押金和安全账户制度,将“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推行“朝七晚九”、“一井两会”制度,强化“三三整理”、“三人联签”开工制和“四位一体”负责制,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将安全质量标准化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两个矿井均被评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率先与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落实瓦斯治理规划,将高瓦斯矿井转变为低瓦斯矿井生产,极大地增强了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和安全可靠性,为矿区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延长安全生产周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性转变。通过落实精细化管理十一项要素,全面推行五精管理,打造三基九力团队,总结、推广降耗节支增效的“六维三十六策”, 全面实施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使职工由劳动者转变为经营者,岗位成为利润源,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方式,调动了职工的成本挖掘潜力和经营创新意识,发挥了“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保障安全”的重要作用。

3.实现了单一煤炭产业向循环经济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对标过程中,通过分析国内外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标杆企业的先进模式和矿区资源禀赋的特点,确立了以煤炭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按照陕煤化集团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公司抢抓金融危机带来的低成本机遇期,开工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到“十二五”末,矿区将形成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精煤炼焦、煤化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建材和铁路物流六大产业板块,实现煤炭资源有效价值的“吃干榨净”和固体废弃物、废水的“零排放”, 每吨黄陵煤带来的产值将由现在的400多元提升到1000-1500元,公司销售收入将达到200亿元以上,利税将达到50亿元以上。

4.实现了从注重经济发展向全面统筹、和谐发展的转变。在开展对标管理的过程中,不但提升了管理,激活了经济,而且也促进了发展理念的转变。公司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投入巨资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改造矿区中心住宅区和旧单身楼,建设28栋新住宅楼,建成职工餐厅和大学生公寓,解决了职工食宿问题;稳步提高职工收入,开工建设职工之家和矿山公园,改善矿区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职工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同时,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建成了王庄河水库、南河寨新村、生态果蔬中心,最大限度地推动地方经济,优化周边环境,让职工和当地群众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黄陵矿业公司四年来开展的对标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提升了境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煤企业文化建设和五精管理示范基地、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十佳企业、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和推广企业等荣誉称号。

三、黄陵矿业公司对标管理下一步设想

2012年是黄陵矿业公司实施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达百亿的攻坚之年。作为陕煤化集团旗下较早推行对标管理的子公司,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面对新任务、新使命、新挑战,公司将按照集团公司对标管理的新要求,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目标,放眼国内外管理先进的优秀企业,以兼容并蓄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寻找新的标杆。

第6篇:安全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实体安全为主信息安全为辅的后端保护思想主要是指在电子文件产生初期,照搬传统档案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模式应对电子文件安全的思想,其出发点是围绕实体安全需要指导和实施电子文件安全管理。

1.1后端保护思想产生的根源

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电子文件应用的初期,主要应用于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业务中,电子文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纸质文件的副本,所以电子文件安全还不是文档工作的重点,即使开始关注电子文件安全,也是在文档分离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因而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照搬传统档案保护的安全管理思想也是顺理成章的。

1.2后端保护思想在实践中的表现

后端保护思想的核心是以文件实体材料的安全为主要保护对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行了一种权宜之计的“双套制”管理模式,即采取一式两样的方式,纸质版文件一套,电子版文件脱机备份一套。试图通过这种“双保险”的方式既保障文件内容的安全,又保留电子文件的特性。与此配套国家相继出台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13967-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1995)、《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下文简称《规范》)等标准,从这些标准内容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是被放在传统保护框架内进行的。如《规范》中的“7.1归档要求文件形成部门或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把经过鉴定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并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将其存储到符合保管期限要求的脱机载体上。”“8.1归档电子文件的整理按DA/T22规定的要求进行,8.2归档电子文件以件为单位整理”等,这些规定集中体现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是按照《规范》中所指的DA/T22,即《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来实施。虽然在《规范》中的第3条对电子文件的术语和定义做了规定和说明,关注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不同特性,但管理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调整。

1.3后端保护思想产生的影响

传统档案管理思想的束缚和固有管理模式的惯性使电子文件管理初期形态存在诸多问题,给电子文件全面的安全管理埋下很多隐患,主要表现在:在管理理念上,夸大了电子文件的不安全性对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阻碍了对电子文件安全性问题的积极探索;在管理实践上,“‘双套制’的存在为电子文件(档案)取得信任设了一道难过的坎。”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诸如电子文件的流失、制作及保管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电子文件方便利用优势的丧失等等。2008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在机构大量生成和使用电子文件的前提下,有73.5%机构认为电子文件不可以代替文件独立行使文件的职能”,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太大改观。由于实体安全为主信息安全为辅的后端保护思想,不是从电子文件本身特性出发量身定制,因而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所以,突破传统观念藩篱,建立符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成为继续探索的方向。

2前端控制与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思想阶段

任何新事物本质的发现,都需要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电子文件这一新形态文件的出现,同样需要逐步了解和认识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最初的几年,档案学界和业界对电子文件安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基本上廓清了电子文件与纸质等传统文件(档案)的不同,为找到真正适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恰当的实践方式提供了指引。由此我国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进入了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并重的风险管理思想阶段。

2.1信息安全是表征电子文件安全性的核心指标

透过对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环境特点的研究,可知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相区别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计算机系统是电子文件生成和管理的必要环境;二是电子文件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存储。这两个基本特征应该成为探寻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出发点和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重点。计算机系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产品,它具有升级换代快,个性化强(不同的用户可按需定制软硬件系统,造成格式多样,信息不兼容等问题),安全漏洞高科技化(操作系统、信息流转通道中存在后门、黑客、病毒等恶意破坏和窃取信息的操纵者等多种风险)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存在其中的电子文件形态多样且更新淘汰快,可操作性强,信息安全问题更加隐秘复杂,难以控制。照搬传统档案单一策略的后端的实体保护难以应对电子文件在生成和管理环境中面临的安全问题,只有将安全管理扩展到文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通过全程保护才能满足电子文件安全的需要。笔者认为上文提到的《规范》中已经界定了有关电子文件特性的内容,可为探求电子文件安全本质问题提供指导。《规范》中术语部分有三个重要概念的界定,即“真实性(authenticity)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完整性(integrity)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无缺损;有效性(util-ity)指电子文件应具备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这三个术语揭示了电子文件生成环境和管理环境基本特性的内涵,为确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目标提供了方向。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三个指标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电子文件生成系统的安全、文件信息内容及流转过程中的安全、存储载体的安全等纳入到一个完整管理系统中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和管理。所以,用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指标表征的信息安全是电子文件安全的核心指标。

2.2前端控制全程保护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的产生使得人们更有必要以比过去大得多的热情关注文件运动的整体性,更积极的把文件‘从生到死’从头到尾的整个运动过程全面而系统地管理起来。”国际档案理事会也指出:“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范围的第一项原则是‘档案馆应参与产生和保管具有档案价值文件的电子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以便文件真实可靠,且适合保存。’”由此出发,国际档案理事会1997年颁发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把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描述为概念阶段、形成阶段和维护阶段。这种有别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的描述是充分考虑了电子文件的特性,因而是符合电子文件运动规律的。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概念(或曰设计)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各种管理功能的实现。文档部门互相协作,科学指导是对概念阶段质量把控,满足生命周期全程保护需求的重要保障。具体做法是: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方案设计时文档部门要本着充分贯彻既瞻前又顾后的全局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管理系统具备为电子文件的生成、系统运行的过程控制和升级换代的日常维护等一切生命过程提供安全保障的功能。实际上,无论对纸质文件(档案)的保护还是电子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前端控制和全程保护都是必需的。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知,所有形态的文件与档案都是同一内容的不同价值形态,所以只有保障文件(档案)从制作形成到寿命终结的每一个阶段的持续保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文件(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3风险管理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的引入

前端控制全程保护与风险管理的理念高度契合,二者都是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实施安全管理。风险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安全管理指导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实践方式。用风险管理的思路来研究和管理电子文件主要是通过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或减轻风险事故的危害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档案界有关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是冯惠玲带领的课题组出版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该成果系统的阐释了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对策。该成果指出:电子文件风险是指“电子文件质量缺损及其引发其他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可能产生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负面差异”,通过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识别、成因的分析、风险的评估等系统的规划,有效监控风险,应对风险,使电子文件更加安全。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最能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的设计,二是对“元数据”功能的研究和管理。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在本文2.2已做了阐述,主要是通过前端控制来贯彻风险管理的思想。至于对“元数据”功能的研究和管理问题,档案界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的过程。元数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元数据”是电子文件身份和内容的证明和封装,也可以表达为“元数据加上文件内容就构成了有证据作用的文件”。我国自电子文件产生以来,元数据的管理是比较最薄弱的环节。无论是“双套制”,还是专门的文档管理系统,一直存在“元数据”功能的残缺和管理缺位的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和档案性不被信赖的重要原因。因而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过程中坚持贯彻风险管理思想的指导和实践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应用风险管理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和有成效的实践是电子文件备份制度的建立和推广。2009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为确保国家档案安全,各级国家档案馆要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还要实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同时要求这项工作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备份的方式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主要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电子文件,通过建立专有网站或是开发应用软件对重要文件进行集中保存和统一备份;另一种是馆际互备,这是目前选择备份的主要方式。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全国已有47对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达成协议,互为档案异地备份馆。此外浙江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省情况,在2013年颁发了《浙江省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规范》(浙档发〔2013〕23号),包含了传统和电子文件所有档案的备份工作要求,把风险管理贯穿到所有形态档案管理过程中。国家档案局在2012年颁发了《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开始推进电子档案的集中保管。电子档案移交的前提是电子文件必须完整安全的归档,所以随着该办法的实施,对电子文件安全性全面认识和科学管理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前端控制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指导思想的贯彻也将更加有效。

3纳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安全管理思想阶段

网络时代,乃至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已不断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范围的信息安全风险日益复杂,日益严峻,从国家整体和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的信息安全战略成为当今信息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主流。国家战略的目的是从国家意志的高度出发,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制定国家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电子文件是国家信息安全的核心资源,为了维护国家整体信息安全,寻求宏观层面的政策、标准等管理力量的支持,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纳入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和指导变得日益重要。

3.1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电子文件实践的深入,各种安全管理问题陆续展现。世界范围内对电子文件管理共性的认识和管理策略不断趋于一致,特别是一些信息化整体水平较高的国家,经历了由分布式管理到集中式管理的探索过程,在21世纪最初几年“纷纷以战略动议、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等形式提出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重大举措,”进入“以顶层设计带动总体规划,以国家战略带动全面发展”的时期。我国在2006年以冯惠玲为代表的理论界率先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实施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战略已经迫在眉睫。”随后她带领团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一书中。“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就是从国家层面和战略视角对电子文件管理全局性、基本性、长期性问题所进行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和基本制度安排。是一个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基本态度和总体思路,其表现是法规、政策、标准、规划、项目等体现国家意志、带有全局性的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行为。”由于我国实行的文档分离管理模式,以及各自为政的电子文件分散管理现状等,使得电子文件失真失控,信息孤岛等问题严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入系统论思想,将顶层设计思想应用于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摒弃单一部门,单一技术方法的做法,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电子文件安全的重要性,协同多部门多途径维护档案的安全,”构建起基于立体的档案保护环境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3.2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推进电子文件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实现的途径主要从技术、国家政策、标准规范等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3.2.1技术层面的国家战略。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重大安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掌握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主动权的发达国家,成为垄断和控制发展中国家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者。美国微软公司对全球电脑操作系统的掌控,以及不断爆出的信息窃密事件,诸如斯诺登事件等,不断敲响信息安全的警钟。信息安全领域中高科技的窃密手段无孔不入,上到国家,下至个人,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睛的窥探,隐私难保,安全岌岌可危。主动进行风险监控、防范是必要的,但更有效的办法是推动国家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考虑,国家已开始建设‘自主、安全、可控的IT系统’,把信息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电子文件的管理对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我国在2009年4月9日成立了版式联盟,该联盟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发起,联合我国版式技术应用领域产品与服务的制造者、使用者、政府和中介组织版式技术等部门,对广泛涉及档案管理、数字出版、数字办公、数字印刷、信息等领域的信息进行统一规范,为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长期可读性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3.2.2政策层面的国家战略。政策以其权威性、导向性、探索性、灵活性的特点可以为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引导和支持。我国政策层面的国家战略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五年规划、信息行业的发展规划、文档部门的发展规划等自上而下编制和推行的宏观层面上的方针政策。2000年后我国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003年国家“两办”颁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并确立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工作目标。同时将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作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与电子文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有着更直接的指导价值。文档部门对这些标准的解读与应用要重点的关注和研究。据统计,信息行业“在1995-2008年期间的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共83项。”并且在这期间更新标准高达60%。由此可见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对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跟进也比较及时,这为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标准的研制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近年来国家档案局也开始重视顶层政策的设计,不断向国家安全战略靠拢,最为显著的成果是在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档案安全事关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思想’,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树立‘安全问题人人有责’的思想,与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相呼应,建立起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一个系统大工程,关系到体制、技术、法规等多层面的设计和协调,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将是复杂多样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层面要关照到所有的信息领域,真正做到统筹兼顾,确保推行的实效,信息资源(包括产生、流转、保存等)行业也要肩负起国家安全职责,为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7篇:安全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一、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现状

1.跨区域经营的区域选择情况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采取逐级跨越,由县跨越市、由市跨越省,实现跨区域经营。响应国家“三农”政策,重新审视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实力有限,市场竞争也比城市商业银行弱。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将自身定位在乡镇地区或偏远的山区。实现跨区域发展经营模式可以采取在当地建立村镇银行、开设多个支行,实行股份制,吸引投资者或者兼并等措施。

2.跨区域经营的模式表现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初期多半是建立村镇银行,积累行业经验,等待时机成熟后转战其他城市。例如,苏州市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山东等地开设了一家控股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建立村镇银行旨在吸引当地优秀的企业进行投资入股,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开设异地支行,由于村镇银行品牌相对单一,难以与村镇银行创始人联想在一起。因此,开设异地支行能够强化品牌效应,塑造积极形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已有16家农村商业银行开设异地支行。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另外两大途径为实行股份制以及对外兼并。例如,江苏省常熟市在天津、武汉等地区银行合作入股。

3.跨区域经营遇到的问题

(1)存在行政过度干预的现象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由于行政过度干预,致使经营策略难以落实。在异地支行的日常经营方面尤为明显,农村商业银行对下级村镇银行行政干预更为严重。于地方政府而言,保障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市政工程,难以离开银行资金的支撑,而农村商业银行异地支行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文件支持,故而行政干预在所难免。

(2)人才缺乏

人才是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银行开设异地支行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支援。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异地支行的工作人员大多由总行委派或者公开招聘而来。由于资金有限,总行不会将资金投入到闲置的人员上,因此,总行委派的都是少数的精英骨干,而公开招聘的人员培训到上岗耗时较长,难以适应本行环境。

(3)控险制度较差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时间尚短,银行的内控制度、控险措施以及管理制度上均不完善,信息系统加密技术不够先进,难以保障银行信息的安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泄漏商业机密事件以及风险案件频发。

二、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几点建议

1.改进战略规划

跨区域经营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是一个机遇,同时,还伴随一定的风险。只有结合市场环境、银行内部实际经济能力考虑,制定出可行性战略规划。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当地市场,与固有的客户保持密切沟通,这也是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有利途径。第二,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储备充足的转型资金,从而夯实转型的基础。第三,应响应国家“三农”政策以及调整好自身的定位,做好跨区域的区域选择工作,立足于自身的经营模式和传统的客户,保障战略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2.探索新的模式

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不具备上市资格,转型资金不充足,难以吸引投资者,由于资本实力不强,市场流通渠道狭窄。扩大经营规模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因此,农村商业银行需要探索新的跨区域经营模式。第一,在当地建立村镇银行,与当地优秀的企业与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寻求合作机会,第二,扩大金融便利站的网点,提升覆盖率,使更多的人使用这一自助设备,从而节约经营资金。第三,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实行股份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再者,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预算管理以及经济管理工作,进一步控制好跨区域经营的成本。

3.做好人才储备

农村商业银行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人力资源,人才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提条件,银行专业人才培养耗时较长。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应考虑积极吸纳人才,为日后的经营做好准备工作。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做到不仅培养人才,还能留住人才。

4.完善控险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应事先制定好风险管理措施、内控措施、规范化操作管理。第一,控制各项风险指标符合指定要求,储备充足的资金。第二,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技术,通过先进严密的管理技术,防止商业机密泄漏。第三,农村商业银行应不定期培养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惩处措施,防止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第8篇:安全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 云计算;数据中心;ITIL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4-0152-02

当前,云计算是一种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大量计算的技术,它是近些年来才兴起的一门新技术。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以往以软件为中心的互联网逐渐的转变为以服务为宗旨的互联网,以此我们可以预想将来的互联网时代将是“云”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数据中心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架构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1 云计算数据中心概述

1.1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总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以及网络信息海量计算。就云计算的概念来说,目前研究领域较为接受的是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所提出的:云计算的计费方式是依照用户的实际网络使用流量,在这种计费方式的基础之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网络,并根据自身需求来缴纳一定的网络使用费用,而且用户可以访问可配置的网络计算资源共享池。访问网络的用户如果想要使用这些网络资源,只需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即可以方便的得到。现如今,很多工业生产过程均涉及了云计算这项技术,而且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云计算技术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范围也大大拓展。

1.2 云计算的原理介绍

云计算的运行原理是将所需要计算的海量数据分别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进行运算,也就是说将任务分开同步执行。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过程中实际上与网络极其相似,企业资源由需求大小来决定,按照需求量来访问计算机以及存储系统。互联网近些年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云计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阻碍,让互联网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方向。现如今盛行于社会上的手机网络交易、手机信息查新等等,都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新开发出来的。换言之,云计算技术是在互联网软件的基础之上,对海量数据进行运算,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展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及

内容。

2 ITIL基本概念

所谓ITIL即是IT基础架构库,它的根本思想就是流程方法论,为IT的服务管理提供一整套的具体实践指南,为企业IT服务管理提供更为实际、严谨而且可量化的标准与规范。企业使用云计算主要目的是对数据的具体使用,对于这些海量数据是如何存储的,使用效率如何均交给云服务来处理。在当前ITSM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新型ITIL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

2.1 ITIL架构

现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是ITIL V2版,这个标准可以大致概括为1个职能、6个模块以及10个流程。所谓职能就是其管理职能,也就是总服务台;6个模块包括服务管理、IT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应用管理、安全管理以及业务视角,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模块管理体系。其中服务管理是整个框架的核心部分,它是由服务支持以及服务交付两部分所组成的。

2.1.1 服务支持

该部分主要是对执行某项任务时,都由哪些人员参与,他们分别扮演何种角色,以及整个任务执行的具体细节进行描述,将联系用户以及细节的“服务台”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义。服务支持在整个云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是,IT组织是如何按照SLA标准向具体客户提供IT服务的。

2.1.2 服务交付

该部分主要是用来对客户开展某项业务所需要的服务,以及IT组织在提供这项服务时所需要具备的资源进行描述。服务交付在整个云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是,IT组织如何与客户签订具体的SLA等级协定,并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SLA目标实施监控。

2.1.3 安全管理

所谓安全管理,是用来记录具体的规划与管理信息,以及IT服务所达到的安全流程水平,用以评估和控制所存在的风险,同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解决。进行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整个服务过程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可用性。

2.1.4 IT基础设施管理

之所以要进行IT基础设施管理,主要是为了能够以最合理的成本来满足最大程度的业务需求。其主要内容是论述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IT及通信基础设施,所需要进行的具体细节、组织形式以及实施工具。

2.1.5 应用管理

该部分主要是用来描述如何对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科学管理,向企业用户、开发人员以及服务经理进行全面的系统管理指导,以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对整个应用系统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

2.1.6 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

该部分主要是对服务的组织、实施以及改善服务管理流程,对整个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具体任务进行再规划、设计,帮助客户确立远景目标,同时对服务改进方案进行全面的、持续的指导。

2.1.7 业务视角

所谓业务视角,是用来强调服务的开展应该从业务的角度触犯,而不是只关注服务的交付者,让IT服务人员明白其主要工作是为了实现具体的商业目标,是为了给用户创造最大的价值,作出最大的贡献。

2.2. 基于ITIL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管理理念

通过对云计算数据中心有效的运维管理,才可以实现云计算数据中心IT资源、IT业务、IT运维的可靠有序运行。基于此,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架构应运而生,在其内部有着非常强大的管理服务层,已连接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架构、服务管理框架。埃森哲数据中心就是新一代的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架构,整个数据中心架构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IT基础设施的优化,以及整个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保证服务器、存储器以及网络系统能够更加的标准化、合理化。

任何数据中心设计均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检验器性能,要有具体的工作细节、软件功能设计、系统组成设计等等,要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所以在进行新型数据中心设计时要尽量遵循以下几个标准。

1)战略规划结果的可实施性。数据中心的设计一定要达到用户的战略目标,并将服务的方向与其保持一致。同时还是对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细则进行准确的完整的表述,为客户提供数据中心的规划及发展计划书。

2)对具体实施的工作要有这非常可靠的掌控能力,保证整个工作一旦开展起来,用户的组织能力、资金能力以及时间都在可控范围内。同时,企业的IT支持一定要可靠,能够提供可行性分析,并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

3)数据中心的战略规划一定是在现有架构的基础之上进行改善与建设的,利用一切可以重复使用的基础设施,不浪费企业的固有投资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资产,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浪费,尽可能的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3 云计算资源管理

3.1 云计算资源管理体系结构模型

云计算系统在结构设计上可以使用层次结构模型,其中主要部件又可以分为两部分:被动式部件、主动式部件。所谓主动式部件就是元计算的资源,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资源进行消耗,通俗的说就是执行传统以及非传统计算过程。而作业是整个层次结构的实体,调度的主要内容就是把任务映像到资源,而不是将作业映像到资源。

3.2 云计算资源管理的资源调度

云计算资源调度系统对整个管理系统而言非常关键,直接关系着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以及可接受性,而云计算的动态性能以及异构性又直接决定了资源调度系统的复杂性。调度系统的设计可以采用集中式、分布式以及层次式等结构,其中集中式调度系统的所有资源均是通过同一个中央调度程序来进行调度,任何可使用的系统信息均集中在中心机上;分布式调度系统中,其工作原理是交互作业,将结构传输至远程系统中,并没有中心机来负责整个作业调度。这种调度系统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组件之间没有联系,某一个失效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容错性以及运行可靠性较高;层次式调度系统,有集中式的调度程序,作业也会被提交至中心机处,但是每一个及其资源均是通过一个独立的调度程序来进行调度的,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同策略既可以用本地作业调度,也可以通过全局作业调度。

参考文献

[1]薛静.基于虚拟化的云计算平台中安全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

[2]刘鹏程.云计算中虚拟机动态迁移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刘新民.数据中心IRF2虚拟化网络架构与应用[J].IP领航,2010.

作者简介

第9篇:安全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综合计划;进度;差异比较;监控

1.前言

本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以上级公司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为指导,结合本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特点,紧密围绕公司下达的年度综合计划目标,采用“进度差异比较分析法”,以绩效考核为刚性保障,强化全过程管控流程,坚持计划目标的分解、下达、监控、检查、调整的闭环管理流程。

采用“进度差异比较分析法”的意义在于实现“结果过程双控制”,即:一是要确保综合计划年度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非不可控情况并得到公司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年度计划,非跨年项目不得擅自跨年;二是综合计划过程控制达到公司要求,部分指标若有分季度或分月度目标,务必如期完成,符合公司企业经营责任制考核要求,避免综合计划执行前松后紧,年底打急抓等不规范情况出现。

2.综合计划管理的理念

本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做到“三分一统”。“一统”指综合计划统一于上级公司综合计划,统一于上级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综合计划指标完成质量及标准统一按照上级公司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上级公司企业经营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执行。“三分”指将年度综合计划分解到部门、分解到季度、分解到具体项目。综合计划分解到部门以保证责任明确,奖罚有据;综合计划分解到季度以保证计划稳步推进,时间掌控留有余地;综合计划分解到具体项目是指基建、技改、大修、零购、科技项目、信息化项目各大类计划按照公司下达工程编号分解到各具体项目,对每个具体项目开展里程碑管控。

3.综合计划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综合计划管理范围为重庆市电力公司每年下达的基层单位年度综合计划指标,包括电网发展指标、经营业绩指标、安全管理指标、供电服务指标、资产质量指标。

(2)我公司综合计划指标体系融入了绩效指标体系,其特点是一个部门对应一张绩效指标表,标准分均为100分,分值权重根据重要性、与该部门关联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3)综合计划过程控制根据指标类型分为:安全管理指标是时时控制,经营业绩指标及资产质量指标是月度控制,供电质量指标及电网发展指标是季度控制。

4.主要做法

(1)年度综合计划建议的编制、上报:各专业管理部门先与公司对口部门进行专业线沟通,发展策划部对各专业年度综合计划进行汇总、优化、平衡,经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上报公司发展策划部。

(2)年度综合计划的下达、分解:公司正式下达年度综合计划后,发展策划部牵头各部室、中心分析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新变化,指标考核办法新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开展全公司宣贯,重点将指标分解到各责任部门,修订综合计划指标考评办法,确定各指标考核分值权重。

(3)综合计划季度分解目标的监控、调整:发展策划部牵头各部室、中心将年度综合计划分解为季度目标,规定了允许上下浮动差异率,并按季度周期进行检查。各部室、中心每季度对照分解目标与实际完成情况之间差异,分析产生差异原因,提出季度目标的调整计划。公司绩效委员会视造成计划进度超出规定差异率的影响因素是否可控,决定是否纳入季度绩效考核。

(4)年度综合计划的考评:根据公司对基层单位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奖励意见,以及我公司内部管理工作要求,发展策划部牵头各部室、中心制定对综合计划执行情况的年度绩效考核奖励意见,报公司绩效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提交人力资源部执行。

5.其他保障措施

(1)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我公司已建立了较完整健全的综合计划管理三级网络,成立了综合计划领导小组及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下设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挂靠发展策划部。发展策划部设综合计划管理专责,为全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专职人员,各部室、中心均有较固定的部门综合计划管理人员,为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在各层级得到快速响应及刚性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2)在综合计划管理信息化方面,深入应用重庆市电力公司开发的综合计划管理系统,形成了完整的综合计划数据库,大大提高了计划执行同比数据等的分析效率。

6.评估与改进

我公司的综合计划管理通过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了明确的激励导向机制,并进行全过程闭环式监督、管理与考评,重点加强了年度综合计划季度分解目标的关键节点监控。

(1)评价的实施:各部室、中心每月度向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报送综合计划统计报表、原始资料、现场照片等,接受监督,由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分析、整理、验证后报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进行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