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人文环境概念
人文环境,特指人类的语言、文化及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和氛围,它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中的一部分。[1]人文环境是由千百年来,人类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2]人文环境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有机体系,它全面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多角度、多方面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需要。正是主、支流文化相容互补,圆融通达,才聚合成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人文之瑰宝。现阶段急需的就是要加大支持的力度,加大领导力量的投入,加大政策投入,加大资金投入。任用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精心营造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和社会氛围,确实抓好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人文素质水平。[2]
(二)齐齐哈尔人文环境现状
齐齐哈尔市历史悠久,有35个少数民族,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绚丽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历史文物古迹、古代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古代园林、宗教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事件发生地。它们生动地记载着齐齐哈尔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各族人民生活生产活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如昂昂溪古文化遗址、金东北路界壕边堡、金代蒲峪路故城、塔子城遗址等古遗址,大乘寺、卜奎清真寺、圣弥勒尔教堂等宗教人文景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达族风情园、富裕县三家子民族风情园等民俗旅游,西满革命烈士陵园、苏联烈士陵园、马识途烈士殉难地等革命烈士纪念地等。人文旅游资源有231个,占全部旅游资源总数的80.7%。齐齐哈尔市旅游资源形成以人文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的格局。
(三)齐齐哈尔冰雪旅游文化现状
齐齐哈尔冰雪游览会是融文化艺术、观光旅游、体育竞技、招商引资、集市购物为一体的节庆活动。自1963年创办以来,现已成功举办了30届,每年12月下旬开始,到第二年2月中旬结束。为期两个月的冰雪盛会,已成为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冰雕艺术是由古老的“灯会”“冰灯”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它充分利用北方冬季的气候,采用人工浇注和雕、砌、堆、筑等工艺,使其成为人造的冰雪景观。齐市传统的龙沙公园冰灯游园会,已经举办了几十年,每年都接待大量的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投资3亿多元的劳动湖水系改造已基本完成,冬季已经有很多人在湖面上健身,齐齐哈尔大学近几年每年都在湖面上建造2~3块冰场,为教学和大众健身服务;应运而生的冰刀出租和磨刀服务,为部分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湖面上还有多处出租冰爬犁、雪地摩托等服务。冬季的劳动湖面和嫩江如果能得到充分开发,必将对齐市全民健身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市体育局所属的多个室内滑冰馆的对外有偿开放和承办全国、省、市冬季项目的比赛,都将拉动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上几点,将成为齐市发展冬季冰雪旅游的基础条件。齐市今年成功举办的第2届关东文化旅游节,接待了大量的省内外游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7年全国冬季运动会将在齐市举行,冰雪体育场地设施将进一步改善和增加。齐市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以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
二、人文环境开发的作用
(一)人文环境的开发促进群众的冰雪旅游经济开发的创新意识
任何一种行业都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自于每一个群众,我们的群众具有埋头苦干的艰苦创业精神,具有不惧艰辛的吃苦精神,具有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但是仅仅具有这些精神对于我们的冰雪旅游的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群众的创新精神,把每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我们的冰雪旅游产业将得到不可估量的发展。然而如何培养群众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人文环境的开发,因为创新意识关键是要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挥出来,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开发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将促使创新意识的发挥,从而促进冰雪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后备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任何一个行业、一种产业都需要人才,而且人才将对这一行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本行业的未来。冰雪旅游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样,我们必须认真地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养,才能使本行业有人可用。而人才的培养,人文环境的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使社区、家庭、学校的冰雪旅游环境得到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发展,从而促进冰雪旅游人才培养的长足发展。
(三)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经济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人才的培养以外,还需要文化、卫生、市场营销等很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人文环境的开发恰恰是起到把这些部门协调到一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产业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
冰雪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直接受制于人文环境开发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既要把现代技术引入到人文环境的开发中,又不能盲目地引进,要有选择地、科学地引进,使人文环境的开发得到健康地发展,使冰雪旅游产业得到科学地发展。而国际化是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上发展的,要使冰雪旅游人文环境的开发从国内发展到国际,使具有良好人文环境的冰雪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国外友人来到我们这里,参与到冰雪旅游产业中去,体会其中的独特人文文化,促进冰雪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
三、冰雪旅游产业经济
人文环境开发促进群众基础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
政府的政策是一切行动的指导,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任何好的想法和课题都不会执行得太好,所以要想把人文环境开发落到实处,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指导和扶持。只有政府支持和扶持了,人文环境的开发才能又快又健康地发展起来。另外,也需要一定的政府资金的投入,使开发更有动力。
(二)促进社会各种资金的投资
除了政府资金的投入,社会各界各种资金的投资是人文环境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只有争取这一部分资金,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使人文开发连续不断,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地区特有的特色风俗文化提高人文环境
齐齐哈尔具有独特的地域风俗文化,鹤文化、流民文化、达族文化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冰雪旅游文化的人文环境开发的基础和外延,使人文环境的开发更具有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的独特内涵,让其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吸引力,使游客流连忘返。
(四)提高旅游区公民的冰雪旅游文化素质,提高人文素质
公民的冰雪旅游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旅游活动中,则主要是指旅游地居民素质及民族群体行为,包括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行为、文艺及体育活动行为等。[4]
四、发展冰雪旅游群众基础
促进齐齐哈尔的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经济产业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比起冰雪旅游大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群众基础还是显得太少。
(一)专业冰雪运动人员
专业冰雪运动人员是冰雪运动的先驱和引领者,冰雪运动的发展将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中,从而带动冰雪旅游的发展。这就像NBA的发展带动美国游,李娜网球的大满贯带动网球运动的发展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使大量的冰雪旅游群众参与到冰雪旅游中。
(二)冰雪旅游地居住和从业人员
在冰雪旅游地附近居住的民众和从业人员是宣传和服务冰雪旅游的先锋军,冰雪旅游者最先接触的就是这些人群,这些人员对冰雪旅游的宣传和服务将使冰雪旅游者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和感受加深,将促进旅游者更加广泛地带动更多的旅游者来到冰雪旅游地,从而促进冰雪旅游的发展。
(三)青少年儿童学生等后备人员
青少年儿童学生是参与冰雪运动的后备军,这将使冰雪运动得到持续的发展,从而带动冰雪旅游的持续发展,这将是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关键词:北镇 旅游经济 优势 营销策略
一、北镇旅游经济的发展优势
1.祈福文化的独特魅力
北镇医巫闾山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几千年来的镇山文化,而北镇镇山文化的本质又在于其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多种信仰、遍布各个阶层、影响多个朝代、潜移默化多个民族并传承千年的中华祈福文化。祈福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福”字,具体表现为其千年传承、融合多种信仰的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祈福文化特色。2010年北镇接待的游客人次为350万,游客中,带着祈福愿望来到北镇旅游的占其中的50%,以欣赏自然风光为目的的占其中的40%,以体验农村田园生活为目的的占总量的10%。由此可以看出,北镇独特的祈福文化在北镇的旅游业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北镇独有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祈福文化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对于祈福文化的投入和其他硬件设施的投入相比较,其成本较低,宣传效果好,收益却很高。所以独特的祈福文化是北镇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优势的资源。
2.旅游区位优势明显
北镇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医巫闾山东麓,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内。东接省会沈阳、西连锦州、南邻盘锦、北通阜新四大城市,沈山铁路、沟海铁路、京哈公路贯穿全境,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铁路沿境通过,是连接辽西和关内京畿的咽喉要地。是辽河平原的屏障,山海关外之要冲。
3.自然生态环境丰富
医巫闾山海拔多在200―800米之间,主峰大望海山海拔867米。水资源较为丰富,不但溪流、有泉水,还有辽西地区落差高达60余米的最大瀑布。闾山森林公园是辽西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这里有东北亚最大的天然油松林,森林覆盖率高达86%,堪称辽西的资源宝库。有植物1201种,动物265种,昆虫1094种,因而被誉为“辽西地区的物种基因库”、“天然的野生动物园”、“辽西走廊的绿色明珠”。茂密的森林、多样的物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比较平衡、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堪称天然氧吧,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及自然景观尽显奇特,使这里成为旅游避暑、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科学考察、教学实习的绝佳理想去处。
4.旅游架构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的大力开发,北镇全市旅游资源基本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基本形成了“十大景区”,即青岩寺风景区、观音阁风景区、大朝阳风景区、大芦花风景区、双峰寺风景区、灵山寺风景区、五佛寺风景区、天仙观风景区、帝王谷风景区和北镇古城风景区,此外还有天门山风景区、辽陵风景区等六大待开发风景区。进一步完善了景区开发格局。同时聘请国内权威专家编制了《北镇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旅游开发建设有章可循、目标明确。目前,全市旅游公路将各个景区连接成线,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基本能够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二、营销策略
1.生态营销
在医巫闾山脚下,有村落的地方就有梨树,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看雪,四季有风景,自然各不同,带动闾山生态游声名远播。通过推广生态里念,向人们展示一个绿色、生态、自然的北镇旅游形象。全面打造北镇“生态”品牌,坚持生态开发、生产生态产品、倡导生态消费、推广生态经营、建立生态管理、开展生态宣传。通过“生态”营销,使游客主动形成生态、文明的旅游习惯。
2.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可以直接进入消费者终端,延长信息传播时间、扩大传播范围、降低信息损耗和传播成本。可以考虑在目标市场的主要城市成立专门的促销公司,把关于北镇旅游的宣传册、画册、摄影集、纪念品、书籍等到目标市场的居民区进行销售,也可以免费派送,充分接触大众人群,实现立体营销的目的。这种面对面的销售,可以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更容易得到潜在客户群的信任,消除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疑虑。
3.网络营销
网络使世界变小,尤其是青年人通过网络形成紧密性的联系,通过互动式交往,依据不同爱好和兴趣,“分层、分类、分群”,派生出数量庞大、高度细分的兴趣团体和旅游俱乐部。这些兴趣相通、志同道合的团体成员在网络上交换旅行体会、交流经验,在现实世界之中结伴而行。鼓励发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通过北镇与著名的门户网站和专业的旅游网站的战略合作,实现形象宣传、旅游信息服务的网络化;鼓励企业利用国际网络营销系统实现网上预订和在线服务。
4.事件营销
可以在京津唐地区和东北地区组织开展专项推广活动,提高市场关注度和知名度。举办各类节会,提升北镇旅游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根据适合的时段与旅游内容开展不同的事件型营销活动,集中推广,汇聚注意力。可以包括与祈福为主题、平安为主题等的主题游,假日游;结合北镇独特历史民俗文化传统开展特色鲜明的节会游,如闾山国际平安祈福文化节、闾山国际登山节、闾山国际摄影节、青岩国际葡萄酒文化节等专题节会。
5.联合营销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服务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22-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06
一、引言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趋势为: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大幅提升。作为21世纪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服务业,不仅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而且作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被提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为人们所重视。
海南省自创办经济特区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经济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7年海南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申请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试验区”。2008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海南省发展旅游业有关问题的函》原则同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在海口市举行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闻会,海南省旅游局局长宣读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根据行动计划,海南旅游业将全面与国际接轨。国际旅游岛的主要特点是:人员、物资、资金进出充分自由、方便、快捷;“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丰富多元,品位高雅;旅游业的开发、经营、管理、服务实现国际化、信息化。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把海南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海岛生态旅游特色鲜明、旅游环境安全、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不仅仅需要旅游业的发展,而是要求服务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概念,国内习惯称为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的集合,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1]
二、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服务业一直以来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南省的服务业总量持续攀升,结构也不断优化。
(一)海南省的产业结构情况
如表1所示,海南省三次产业产值和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003-2008年六年间,全省生产总值翻了一倍,说明海南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从表1数据可看出,海南省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较快,第一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海南省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产值一直高于第一、第二产业产值,说明服务业一直以来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海南省服务业总量增长情况
1.服务业增加值与增速
如图1所示,海南省服务业总量持续攀升。2001-200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扩大了2.5倍,从2001年的234.59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587.22亿元,增加值总量规模稳步提升,且近几年增长规模有加快趋势。 2001-2008年,海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0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无论从全国省区服务业增加值排名,还是从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全国排名来看(见表2),海南省均处于劣势水平。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如图2所示,海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略有下降。2001-2008年,全省服务业2008年比2001年下降了2.68个百分点,从42.92%下降至40.24%。服务业一直以来都是海南省的主导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1年海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之后除2003年的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海南省服务业人均占有量情况
1.人均服务业增加值
如表2所示,海南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省区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001-2008年海南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一直在全国省区中处于中等水平,2006年与2007年均处于第19位。
2.服务业就业人员数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海南省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28.5%,2007年提高至32.1%,5年间提高了3.6个百分点。从发展水平来看,海南省服务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海南省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0.77%,2006年此比重提高至35.29%。服务业已成为海南省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四)海南省服务业结构变化情况
1.两大行业占据服务业半壁江山。海南省服务业行业集中度较高,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两个行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一半,且2001-2006年其比重变化不大,从2001年的53%至2006年的52%(见图3、图4)。商业饮食业受专业市场发展带动规模较大,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最高,且一直保持稳定,2006年比2001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在调控中稳步发展,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2.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最快,2006年比2005增长18.7%。2006年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前5位的分别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速位居各行业之首,比服务业整体增速高7.7个百分点(见图5)。
3.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流通业积极创新连锁经营等新业态,专业市场广泛运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模式,加快拓展会展、旅游等新功能。现代物流业积极推进区港联动、保税物流以及仓单质押等新业务。
(五)海南省服务业布局演变情况
1.海南省各市县服务业基本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000-2006年,全省各市县服务业蓬勃发展,年均名义增速在4%-15%之间。全省19市县中有8个市县服务业增加值名义增速高于GDP,其中儋州市、保亭县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GDP增速高2个百分点以上(见表4)。
2.海口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一半以上。海口、三亚、儋州三市成为海南省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二,2006年占比达68.6%。其余市县中,琼海、万宁、文昌三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
三、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总量规模小
尽管近年来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很快,但经济总量规模仍很小。2008年海南服务业增加值仅为58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0.24%(见图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2.2%的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68.5%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9.8%的平均水平①。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海南省经济需要进行更合理的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海南省对第三产业综合推动的不足。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进程滞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根基薄弱,制约了海南省服务业的发展。海南省农业比重较大,农村城镇化程度低,大量农村劳动力仍在从事低端的农业生产;另外,工业化程度低,难以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二)就业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与发达国家相比,海南省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仍很低。截至2006年末,海南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5.3%,比高收入国家68.5%的平均水平低33.2个百分点,比上中等收入国家56%的平均水平低20.7个百分点,即使与发展水平和海南相当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47.3%的水平相比,也低了12个百分点②。这说明近年来海南省的服务业并未处理好服务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劳动力增长与产出的增长还不能保持同步,海南省服务业仍面临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匹配的状况。原因在于海南省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兴以智力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对服务业就业的带动力和推动力。
(三)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海南省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结构上仍以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行业为主。2006年三大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9.6%,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此项比重不足30%相比明显偏高③。而物流配送、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租赁、计算机应用服务、房地产、文化教育等新兴服务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比较晚,根基薄弱,总体水平依然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如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所占比重也比较低。2006年房地产、信息、金融、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六大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29.7%。④由于结构水平低,海南省服务业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度低,缺乏技术优势。
(四)市场化水平低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某产业或行业一定劳动力投入产出相对效益的指标,其值等于“该产业或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该产业或行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之比。该比值越高,表明某产业或行业的劳动产出越高。而海南省服务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市场化水平低是导致服务业相对生产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从海南省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来看,不同行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非常明显,市场化程度越高的部门,劳动生产率越高。在服务业十大部门中,相对生产率较大的行业只有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这些行业大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盈利性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盈利欲望强,故相对生产率较高。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尽管也是市场化程度高的盈利性行业,但此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故相对生产率不高。而那些盈利性不强或非盈利性的行业,比如科教文卫体、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等行业则相对生产率偏低。从整体上看,相对生产率偏低的行业绝大部分都是以提高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市场化程度较低,故相对生产率也低。由此可见,海南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生产率与该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成正比,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其相对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6年海口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4.89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53.5%,三亚市占10.1%,其他市县均未超过5%,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海口与三亚两市。新兴服务业除通讯服务业外,金融保险、房地产、技术服务等都比较落后,乡镇和农村服务业更为薄弱。在全省18个市县中,有8个市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30%以下。⑤以上数据表明,由于海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市县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上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总体来看,海南省服务业发展表现出东中西部差异较大、城乡发展差异大的特征。东部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而中西部的农业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很低,而市一级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县城服务业水平。服务业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不仅制约着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制约着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加快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海南省实际情况和上述对服务业行业结构的分析,应将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旅游和教育业等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领域。发挥海南省的地理和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构建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通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化工程和信息化办公系统等服务,并将信息化引入到广告设计、策划、商务服务、物流、金融、保险、信用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快速高效的服务体系。
(二)加速推进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一方面,要加快服务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按照市场化原则重新构建服务业的经营体制,充分给企业下放自,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2]且还应对服务业的宏观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变行政干预为采用财政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节。目前,海南省服务业中除商贸餐饮、居民服务和公路运输外,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因此,在体制上要打破行政垄断,改变服务业进入门槛高的状况。通过市场化改革降低准入门槛,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实行公开透明和宽准入、严管理的政策,增加竞争主体,提高竞争力。要加快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改变电信、铁路、电力、金融、教育等行业垄断局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的形式来进入服务行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服务业领域的产业化,推进盈利性业务走产业化道路,提高经营效率,合理确定文化、卫生、邮政等行业的经营范围,适当引进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非公共卫生、非基础研究领域的产业化。
(三)促进区域服务业协调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越高,服务业的比重就越高,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城镇化进程正相关。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培育中等城市,巩固发展小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为指导思想,按照“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结构有序、分工合理、功能优化、经济繁荣的城镇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第二,科学规划区域服务业发展布局,要利用好现有服务资源,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比较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东西南北中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琼北综合经济区以海口市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巩固提高作为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进出岛枢纽的地位,全面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辐射作用;琼南旅游经济圈以三亚市为中心,整合周边市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推动全省旅游业上新台阶;西部工业走廊以洋浦开发区为中心,依托工业化进程较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东部沿海经济带以琼海市为中心,发挥东部沿海市县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积极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等生产业;中部生态经济区以琼中县为中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旅游工艺品、黎苗文化等比较优势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促使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
为了更好地吸引国际服务业转移到海南省和吸引外资的投入,应不断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方面应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形成现代的通迅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等,为服务业国际转移搭建良好平台,这方面海南省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在软环境方面,各级政府应通过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业法律体系,努力营造公开的商业环境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应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加强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信用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服务业发展
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用于服务业的发展,要通过发送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服务业;银行要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要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进入服务业,积极探索服务业利用外资新方式,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整个产业的综合质量。[3]
(六)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服务业增长空间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现代经济理论基础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市化战略结合起来,要改革现行的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真正改善城乡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小城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运输、仓储、贸易、信息和技术推广等生产,促进农村人口、物流、信息流向小城镇集中,最终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主干,小城镇为依托的城市群,透过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和外部效应实现对服务业的支撑。
(七)采取有效措施,建设服务业人才队伍
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要努力寻求在高校及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服务业相关专业,要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大力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用人机制,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用人制度,实施现代人才管理制度,建立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人才队伍。要加强现有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通过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的高级人才投身到海南省的建设中。
(八)抓住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和环岛铁路建设的机遇,以促进服务业迅速发展
目前,海南省正致力于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抓住此契机,参照服务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行之有效的产业管理模式,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完善服务业行政管理部门公共职能。积极探索与建设国际旅游岛相关的金融业、运输邮电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娱乐业、医疗卫生、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业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发掘旅游新产品,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市场合理分工。要尽可能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模式。
海南环岛铁路的建设改善了海南省的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了海南省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环岛铁路建成后将大大增加人员及货物往来运输量,带动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围绕铁路沿线主要站点,加大旅游房地产、餐饮住宿和特色旅游景点的建设,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度,增加游客消费,促进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科,严廷标.河北服务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的实行核心就在于将碳排放量控制在最小,同时取得更大的旅游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效益。众所周知,旅游业离不开六大要素食、宿、行、游、购、娱,而在低碳旅游观念的影响下,主要对于旅游活动中的食、宿、行有了新的控制管理机制。首先饮食上的节能。人类依然是由大自然所孕育的生命,在食物链中也占据着最高端的位置。人类所食大多数偏向于动物食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不断高发。在旅游活动中,为达到低碳目标则设定了关于旅游饮食结构的调整,既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其次,建筑上的节能。也就是在旅游相关建筑的构建中减少石化能源消耗,在建筑物采暖、太阳能利用以及推广节能电灯等方面多加利用,以在细节上减少资源浪费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再次,即为交通上的节能。在一定程度上多采用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的方式。
二、低碳旅游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世界各国均开始大力开采自然资源,加以挖掘利用来获得经济利益,一部分自然资源直接被污染,一部分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被浪费,长期以来,大自然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如果仍然认识不到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必然迎来自然系统的崩溃和地球的灾难。关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早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并在对此问题进行探析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也即实施低碳旅游是世界总体的旅游业所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实施和发展理念的体现,以低消耗和低污染作为工作开展的本质核心,实现旅游活动的绿色化。贯彻落实低碳旅游理念,一方面能够通过控制碳排放量来获取旅游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效益,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由于近年来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建设而导致的旅游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低碳旅游对旅游业资源的浪费、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废弃物的丢弃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旅游业对自然资源产生的消极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从业人员也相对众多,根据数据收集分析,我国每年出门旅游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多,旅游业便逐渐成为了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性的产业。而低碳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种新模式,既能尊重人们想要与大自然亲近,享受自然生活的需求,也满足了自然资源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在我国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共同参与下,低碳旅游的发展规模也必然会越来越大,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低碳旅游还实现了旅游活动从粗放的发展方式到低碳、环保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构建生态文明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低碳旅游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为其他行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一)旅游区域在开发和建设活动中通常会造成较大程度的污染,排放大量污染物。在开发建设中,传统的模式占据着统治地位,即便有低碳旅游的建设节能的观念存在,但在旅游模式和工业开发方式方法上,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因此,污水、废弃、垃圾等到处堆放,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
(二)交通与饭店的运作产生的碳排放量。交通与饭店在能源的消耗问题上,仍然十分突出,其中汽车尾气则是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据调查,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飞机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即便是短途航空旅行,也会产生相较铁路三倍以上碳排放量。
(三)我国目前的旅游行业低碳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低碳经济活动中碳减排、碳储存、碳转化亦或是新能源的利用都需要高新科技的有力支持,旅游行业上,更是需要利用低碳技术来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来进行改造。在技术方面,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部门或专家学者在关于减少碳排放量的科学技术上还没有足够宽阔的视角,对相关测定或碳汇机制等技术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即便能够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实际操作欠缺,如何将其充分、合理地利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应用严重不足。最后,是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况且,我国人口众多,旅游景点众多,同时也吸引着国外游客,旅游景点承担过大压力,终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随处乱扔垃圾、洗手后不关水龙头等。旅游者本身没有环保意识,这是浪费现象产生的根本。大多数游客不会将低碳环保旅游与自己进行联系,认为这一切与自己毫无关系,如果不能对众多旅游者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教育,将难以改变这样一种不良现状。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方面
旅游接待设施的开发与维护应以低碳作为战略性方针,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指导旅游开发。其中的重点应当是低碳化的酒店和社区建设。旅游景区可以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旅游交通工具,亦或是结合低碳生态型道路的途径,发展低碳旅游交通建设。在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可以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更新能源技术,建立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以此来达到减少自然资源浪费的目的。而在水资源的节约和处理上,应当在景区建设的过程中,设置污水的循环处理装置,使得污水及时得到净化和二次利用,建立生态卫生间以及使用生态垃圾桶等方式。还有一些旅游者的住宿环境,通过使用低碳建筑、绿色建筑,来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包括酒店、商贸建筑等。
(二)旅游交通和酒店方面
交通是碳排放量的重要组成因素,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交通手段,都会造成相应程度上的环境污染。针对旅游交通碳排放较大这一现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碳排放量的降低:一是对私人汽车的限制,旅游景点应当有意识向旅游者提出禁止私家车驶入旅游景区。现在的交通线路分布十分广泛,利用公共交通的方式,同样能够到达游客所向往的旅游地点,而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就是如地铁、轻轨、电动车、自行车等在旅游方面的运载比例结构。此外,鼓励短途旅游,减少能源的消耗量。在酒店方面,则需要在酒店内部设立起节能减排的制度和标准,酒店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防止资源浪费的重要性,及时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同时做好节能减排技术上的推广。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并建立起资源节约和低碳排放的友好型酒店。
(三)游客低碳旅游思想认识方面
关键词 乡村旅游;旅游景观;发展现状;优化策略;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特征预示着我国城乡发展也迎来转型变革的新契机[1-2]。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3]。随着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的兴起,人们对乡村旅游体验需求迫切增强,从而催生了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的新发展。
1 乡村旅游景观研究动态
1.1 国外研究综述
捷克、德国等是开展乡村景观研究较早的国家。在北美洲,以Forman为代表的一些生态学家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设计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观学家 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区域规划、开发和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LANDEP)。近年来,乡村旅游景观更多地和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从而成为了系统化的项目综合体。
1.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郑辽吉认为乡村旅游景观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生态系统。陈威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景观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更加侧重于从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项目和产品、旅游体验等多角度关注乡村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以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基础,以农家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满足城镇旅游者的休闲度假需求为目的,以农村田园景观和民风民俗文化景观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系统[3]。因此,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2 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现状
2.1 发展优势
2.1.1 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质升级,近年来南京主要乡村所在地开展了干线公路与景区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工程,并且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将统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覆盖全区县主要公路道口。
2.1.2 乡村旅游景观品牌逐步建立。以农业体验、原乡美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游产品经过多年的打造,已成为南京乡村游的重要产品和亮丽名片,“傅家边草莓”“横溪西瓜”等乡村游产品在南京周边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举办“梅花节”“草莓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景观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 旅游景观体验类型多样。南京乡村旅游逐渐摆脱单一的农业发展形式,目前乡村区域正全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这个集聚区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园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同时,结合旅游景区的发展,融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高科技元素等元素,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和旅游业态。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旅游景观体验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的景区或者农产品种植点,景区周边效益良好,离景区稍远则差些,且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型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观体验主要停留在传统项目(观光、采摘、垂钓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产品结构不丰富。
2.2.2 乡村旅游点分散,整合度较低。总体来说,南京乡村旅游地景观斑块分布较分散,区域特色和主题不突出,集聚效应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乡村旅游聚居区、白马乡村旅游聚居区等,其他旅游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2.3 缺乏开发资金投入,整体发展乏力。缺乏乡村旅游资金投入,大大制约了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加之当地农民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体并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导致乡村旅游景观整体发展呈现出乏力状态。
2.2.4 景观品牌形象模糊。南京乡村旅游景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应[1],导致客源市场缺乏稳定性。
2.2.5 部分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资金投入等,使得部分乡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设施较简陋,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稳定,旅游接待设施稍落后[1-4]。
3 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策略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发挥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培育和拓宽农村产业链,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5]。
3.1 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以休闲农业景观建设为抓手,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乡村景观设计及建设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南京现代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实现,创造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村落周边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向乡村的转移,促进农村整体景观面貌改变。鼓励和扶持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增加就业,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观打造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资金和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景观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山水、寄情田园、放松心态的场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3.2 精心运作南京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品牌
着力塑造品牌,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和传递乡村景观品牌的相关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划构思新颖、深含韵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对品牌的保护和延伸,形成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品牌体系,大力推广品牌;四是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发展形象营销、口号营销、网络营销、联合营销、名人营销、情感营销等,提高景观价值营销的效果。
3.3 “政府+企业+社区”联动,引导乡村社区参与景观建设
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应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发展机制,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分工清晰,各司其职,定位准确,合作共赢。首先应强化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加强对乡村重点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培训宣传,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视,并使其意识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对于当地景观综合品质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维持的重大价值;其次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备的参与机制。在社区参与旅游景观建设的运行机制中,社区是核心,一切机制的构建都围绕社区的利益展开。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最后应提高社区居民的景观建设参与能力。政府可委托规划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旅游规划院校等对社区成员进行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运营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具有社区参与愿望的居民能掌握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1],加强其参与乡村景观管理的有效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旅游景观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休闲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6]。
4 结语
农业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但又不能仅限于生产,还要为休闲观光提供优质的景观[6]。对于乡村来说,通过农业旅游有助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
5 参考文献
[1] 黄山区乡村旅游规划[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 陈玉珠,王雪,杨家宝.“新常态”下看宜居乡村的发展与建设[C]//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3] 叶洁楠,谷海涛.南京石塘竹海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1):126-130.
[4] 张岩.基于城乡统筹的农业休闲式旅游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2-23.
[5] 王利炯,沈浚.乡村景观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研究[J].南方农业,2009(1):88-90.
[关键词] 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096)
[作者简介] 孙林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与产业经济学,陕西 西安,710055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1-0054-0003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和甘肃省的天水,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陇南地区。关中—天水区经济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伏羲、女娲、炎帝的故里,著名丝绸之路的源头和必经地,也是13 个王朝古都的所在地,拥有极为丰富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越条件。旅游业是一个以提供劳务商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等多个行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激发出更多的效益增长点,所以旅游产业将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最具特色、最符合现代产业结构优化趋势的产业,必然会有效推动区域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对象,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关中—天水经济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关中旅游文化资源有秦唐文化资源群,包括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秦二世陵遗址、大雁塔景区、大唐芙蓉园、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华清池等;生态资源群,包括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浐灞生态区等;宗教资源群,包括楼观台、法门寺、草堂寺、化觉巷大清真寺、玉华宫等众多宗教圣地等。渭南旅游资源有华山、西岳庙、仓颉庙、桥陵、司马迁祠墓、两周古墓群、党家村古民居、丰图义仓;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富平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澄城尧头陶瓷制作工艺。杨凌有隋文帝泰陵、姜嫄遗址、尚德村遗址、坎家底遗址、古邰国遗址、农大博物馆、后稷教稼园、农业科技园、西农三号教学楼、水上运动中心等。铜川有耀州窑、陈炉镇、药王山、耀县文庙、神德寺塔、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福地湖生态旅游区、陈炉古镇陶瓷烧制技艺。宝鸡有太白山、法门寺、周公庙、诸葛亮庙、钓鱼台、炎帝陵、嘉陵江源头、青铜器博物馆、凤翔东湖、北首岭遗址等。咸阳有乾陵、茂陵、杨贵妃墓、彬县大佛寺、三原博物馆、昭陵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黄土民俗村等。天水有伏羲庙、女娲庙、兴国寺、卦台山、华盖寺、曲溪、石门、麦积山石窟、麦积国家森林公园、大地湾、武山温泉等;太昊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秦安小曲、武山旋鼓舞、天水雕漆制作技艺等。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资源体现出周秦汉唐文化和自然生态以及延安、榆林等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及民俗旅游资源为特色的交相辉映格局。
根据经济区各市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西安市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5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0%;海外游客100.23万人次,增长19.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30.15亿元,增长30.8%,其中,外汇收入6.41亿美元,增长20.9%。咸阳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2%;旅游总收入115亿元,增长39%,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村46个,接待户410个,共接待游客55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9亿元。渭南全年共接待游客2039.29万人次,同比增长53.5%,其中海外游客18.87万人,增长25.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30亿元,增长72.1%。宝鸡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其中境外游客20.3万人次,增长2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2亿,增长32%。天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8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03亿元,增长24.6%。整个经济区旅游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总收入规模比较高,虽然咸阳、天水和铜川的旅游综合收入不太高,但是增长速度很高,整个经济区内旅游产业收入增长率都是两位数,说明旅游产业成为各市区的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创新不足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旅游产品类型较为单一,旅游管理者普遍存在重人文轻自然,重观光轻休闲的思想误区,所以目前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人文景观的观光游览,因而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和整合。即便是旅游业龙头的西安市也由于受传统观念限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底蕴挖掘深度不够,非物质文化资源及显示度低的旅游资源开发度低,比如民居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较少,缺乏创新,因而旅游业发展的后续动力不足。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动漫产业;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4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旅游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但是除了旅游业之外,海南还可以发展一些低污染、高回报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旅游业的有益补充。笔者认为动漫产业作为发展前景良好、商业潜力巨大的绿色经济产业,如果能在海南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建立完整的动漫产业链的话,就能够有效的帮助海南实现经济上的腾飞。
1海南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因为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动漫产业被称为“新兴的朝阳产业”、21世纪的“无烟工业”。
中国动漫产业的年产值约为500亿元,巨大的经济效益使许多城市都加大了对动漫产业的扶植力度。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范围批准了四个“网游动漫产业基地”――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其中广州2010年动漫业的年产值达到了70亿元。即使没有列入基地范畴的黑龙江省以及浙江杭州,也试图在动漫产业上分一杯羹。杭州2005年颁布《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明确表示要用5年左右时间,培育并完善动漫游戏产业链。与这些先驱城市比较起来,海南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海南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比如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对许多人才都极具吸引力。只是在看到海南发展动漫产业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海南的劣势。海南动漫产业存在的不足有以下两个方面:
1.1动漫内容的创意陈旧老套。消费市场狭窄
国产动漫业中创意陈旧,市场狭窄的问题不仅仅是海南,整个中国的动漫业都具有这个问题。2013年12月法院对江海两兄弟模仿国产动画片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烤全羊”场景导致严重烧伤,要求该动画的制作公司赔偿损失一案进行了宣判,该动画的制作公司赔偿烧伤儿童3万余元。
这个案件中涉及到的动画片是近年来我国动画中优秀作品的其中之一,其面向的消费群体的定位是年龄低于14周岁的少年儿童。这种定位在整个中国的动漫产业中非常普遍,导致许多对动漫业不熟悉的人产生了一个误区,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小孩看的。这样就导致了中国的动画作品的创作空间在考虑低龄受众的接受能力的前提下非常的狭窄,以致于连“烤全羊”这样的场景都被认为不适宜在动画片中出现。但是实际上在动漫业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和日本,动漫是根据作品的内容、性质进行分级后提供给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的。比如美国动漫中著名的超级英雄,如“蜘蛛侠”、“钢铁侠”、“蝙蝠侠”等作品中,血腥、暴力的场面比比皆是,如果是让未成年人观看的话恐怕许多家长都会担心对小孩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所以这些动漫的主要消费群体都是成年人,在将这一类型的动漫改编为真人电影后取得的高额票房收入也与它的市场定位有关。日本的动漫作品类型也是种类繁多,按针对消费者性别的不同可以分为男性向与女性向;按照作品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侦探悬疑类,热血打斗类,运动类、灵异类、科幻类、历史类、搞笑类等等。其中许多著名的动漫作品,如《灌篮高手》、《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等动漫作品的主要消费群体都是20周岁以上的成年人。与中国比较起来美国与日本的动漫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受众覆盖的年龄层的跨度也更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更高。
1.2动漫产业人才奇缺,培养落后
中国动漫产业中的人才缺口一直很大,所缺乏的人才既包括前期的创作与制作人才,也包括后期的营销与推广人才。以动漫业的源头产业漫画业为例,在日本2004年小学生梦想职业排名第一的职业是漫画家,日本著名的漫画家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导致许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投身于这一行业。据统计日本目前的职业漫画家的人数约为3000多人,自由漫画家的人数更是难以统计。而在中国,职业漫画家的人数仅为100多人,不少喜欢漫画,希望投身漫画产业的人仅靠画漫画所取得的经济收入不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这种现状使得很多家长出于对子女未来生活的考虑的强烈反对自己的子女从事漫画产业,导致愿意学习漫画技巧,投身漫画产业的人越来越少。
业内人士做了一个分析:从什么都没有开始培养一个成熟的漫画助理需要3年时间;培养一个成熟的漫画家最少要有5年时间;培养一个成熟的漫画企划需要10年时间;培养一个成熟的动画原画师要5年、动作师要5年;而一个动画导演更是需要10年的时间。在海南省的各个高校当中,开设有动漫相关专业的学校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2海南旅游资源与动漫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探讨
海南作为中国重点开发的旅游胜地,自然景点丰富。但是仅仅只是游览自然景区的话,难免会让游客觉得单调重复。现代社会当中,人们对于旅游追求的是多元化和个性化,希望能体验到参与式的旅游感受。笔者认为海南省可以考虑将旅游资源和动漫产业相融合,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开发多元化的旅游资源,从而提升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的吸引力。那么怎么将海南的旅游资源与动漫产业融合到一起呢,该文作者认为综合考虑海南省在动漫产业建设上面的优缺点之后,可行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2.1兴建动漫主题公园――借鉴迪斯尼乐园的成功经验
美国的迪尼斯主题乐园园的成功主要归功于迪尼斯公司出品的众多经典的动画作品,将比如《唐老鸭与米老鼠》、《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灰姑娘》等作品中的经典场景与人物在现实当中出现来吸引游客。目前世界上的迪尼斯乐园的数量为六个,其中上海浦东的迪尼斯乐园于2011年开始建设,还未完工。
虽然迪尼斯乐园建成后借助迪尼斯公司的宣传效应能够比其他主题乐园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强的产业增值能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建设迪尼斯乐园的前期投资花费巨大,如上海浦东2011年的投入就达到了1000亿元人民币。而海南省相对于上海市而言,要筹集这样数额巨大的投资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从迪尼斯乐园的成功经验当中我们能发现动漫题材的主题公园所具有的广阔的市场潜力,可以先从小型和中型的动漫乐园开始做起,积累宝贵的经验。
2.2将旅游景点与动漫经典场景相融合
海南前期的许多景点借助电影提升知名度已经获得了相当多的成功案例,比如在由葛优、舒淇主演的《非诚勿扰2》中,许多场景都来自于海南三亚的亚龙湾风景区。在电影上映后获得高票房的同时,也帮亚龙湾风景区做了无形的宣传,使得游客纷纷前来三亚一览电影中的迷人的海景。实际上,除了借助电影以外,还可以借助动漫作品来宣传海南省的旅游景点。
比如海南的天涯海角风景区一直都是主打的“爱情牌”,对游客宣传的都是在天涯海角给自己最爱的人打电话示爱就能够让双方的爱情历久弥坚。但是这样的宣传只是通过景区导游的口述来完成的,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可以考虑在知名的动漫作品当中打造以天涯海角为背景的爱情故事或者将示爱场景设定为虚拟化的天涯海角。这种方法对于动漫制作方和景点管理方是双赢的决策。对于动漫制作方而言,借组现实景区可以利用景区的知名度来提升作品的人气,从而在宣传上面增加话题性而取得媒体的关注。对于景区管理方而言,则可以为景区注入更多文化的因素从而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的丰富和多元化。
摘 要 吉林省延边州长吉图开发先放先导区战略实施后,给延边州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新型经济和吸引人才带来了机遇和途径。其优良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展示了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城市信息技术、大数据管理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探索,为延边州智慧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背景,探讨长吉图战略下延边州的体育旅游发展。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体育旅游 发展策略
一、延边州发展体育旅游的现实条件
延边州全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隶属于吉林省。州内四个城市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接壤,民族特色鲜明,体育旅游资源以动态形式保存,完整丰富,历史悠久,传承兴旺,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热烈。
朝鲜族民族特色项目。延边朝鲜族以象帽舞、顶瓮竞走、朝鲜族摔跤、跳板、打秋千等传统族民俗项目闻名。各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均能看到技艺精湛的朝鲜族民俗运动体育表演。受朝鲜半岛文化影响,延边足球已融入延边州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小学均开设足球课程,为延边州的足球发展积蓄了人才力量。文化兴体战略提出后,延边州群众体育挑战可持续发展,群众体育建设更加追求增强体质、增进健康[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延边州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5度,降雪量丰富,冰冻期长。速度滑冰创造过全国冰运会全能冠军、中国冰坛“六子”的优秀成绩。汪清县冰场被指定为吉林省速滑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冰上训练基地[2]。延边州目前有大小滑雪场24个,建有高、中、初级雪道及各种雪场项目,部分雪场具有人工造雪条件,装设单板跳台等[3]。
二、延边州智慧体育旅游发展概述
(一)智慧旅游的背景
智慧旅游属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在旅游业中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化技术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政府行政、人民生活等各种数据资源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将旅游资源进行信息化、系统化、集约化管理,提升服务,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扩大行业规模[4]。
(二)长吉图开发先放先导区战略对延边州体育旅游的影响
延边州体育旅游一直受到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广人稀,景区建设分散等不利条件制约,在整个旅游产业中收入比重偏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立足图们江,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长极,面向东北亚,服务大东北[5]。在长吉图战略引导下,延龙图建立经济一体化区域,积极引入新发展模式,注入科技力量,实现城市资源共享。2015年吉珲城际高铁竣工通车,成为游客进入延边州的快捷通道,为延边州体育旅游的发展打造了交通便利。
(三)延边州体育旅游向智慧旅游发展的意义
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可以将延边州构建的体育旅游新产品,通过数据化信息共享,改变从前旅游信息不公开、不全面、不及时、不完整等影响游客热情的弊端。构建智慧旅游,可以帮助政府管理部门站在旅游行业角度,紧贴企业和游客的需求,加快配套建设,提高管理者的职能和服务方式转变和服力水平的提高。
三、对延边州发展智慧体育旅游的建议
(一)切实落实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延边州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条例》公布后,确定了“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以智慧旅游建设为牵引、以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为目标,打造延边旅游产业升级版”的旅游发展目标,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推动富庶延边建设[6]。在智慧旅游发展中,政策制定者要把握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整合各方力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以游客为中心,制定旅游规划,提供金融支持
发展体育旅游,要把旅游规划、大数据信息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中。体育旅游企业要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利用信息传导技术不断跟踪游客,关注游客满意度,随时给游客提供帮助和解答,满足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越来越高的要求[7-8]。
延边州旅游企业融资资金来源基本上以贷款为主,发展智慧体育旅游,要在金融上给予企业支持,积极促成上市融资。同时,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条件,扩展体育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提升金融实力[9]。
四、结论
作为新生事物,智慧体育旅游的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的现实要求,以游客为核心,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务实建设,使延边州智慧体育旅游不走弯路,真正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正式批复图们江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将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Z].新华网.2009.
[2] 李振世.试析延边速滑运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条件[D].延边大学.2007.
[3] 延广交通文艺台.新浪吉林旅游延边[Z].2014.
[4] 郑佳薇.“文化兴体”战略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理论观察.2014(5):48-49.
[5] 张凌云,黎j,刘敏等.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6] 新闻来源:延边信息港[Z].2014.
[7] John Koldowski.智慧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R].2015世界旅游互联网大会.2015.
【关键词】区域产业 产业战略
一、区域产业战略概念
(一)战略概念
战略的观念最早出现于中国,论述战略的中国古籍《老子》,主要涉及的战略内容是政治战略、军事战略,因年代久远,语言变迁,其内容当今已无人能准确解读;第二本中国古籍《孙子兵法》,第一章《计篇》中的“庙算”一段明确提出了战略的概念,“庙算”的本意是“在宗祠中推算”,结合本章内容翻译为现代语言就是“战略分析”,在这一部分孙武重点讨论了“涉及军事成败的本质性关键性因素”;中国古代政治战略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向刘备介绍了针对刘备状况的“涉及政治成败的本质性关键因素”。
源于西方的“企业战略”多参照西方对战略的理解,是关于“企业在具体竞争行为中以取胜为目的的系列大步骤”,现在通常说的“企业战略制定”主要指“企业在具体竞争行为中以取胜为目的的系列大步骤的制定”。较为特殊的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和金伟灿的《蓝海战略》中的所谓战略指“企业在具体竞争行为中以取胜为目的的系列大步骤制定过程中的选择原理”。
综合中西方理论中对战略的理解,战略指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其集合,若偏重本质则为中国的传统理解,偏重实用则为西方人的理解。“战略分析”、“战略决策”、“战略计划”、“战略选择”、“战略哲学”、“战略规划”、“战略竞争”、“竞争战略”、“扩张战略”以及“战略防守”等在经济管理中常涉及到的关于战略的词,其具体含义均包括“重要”、“关键”、“普遍”、“主要”以及“大”等含义。
本文认为战略一词指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其集合。经济问题的研究应以事物的本质为基础,因而战略包含源自中国传统的含义,又因研究对象为经济领域,因而战略也包含源自西方的含义。具体理解时取偏向于中国传统的含义还是西方的含义,视战略一词具体所指对象而定。
(二)产业概念
“产业”一词在中国古语中主要指“家产”、“财产”;在经济领域“产业”最初指工业生产包括重工业生产和一般制造业生产;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形成规模,以及电影、艺术等文化创意类经营项目模仿工业的一些经营理念,“产业”一词涵义得到扩大,形成了现代涵义。“产业”在目前主要指社会活动中的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领域。
“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三个相关联、有时可以相互替代的名词中,“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所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涵义依次扩大。“产业发展”针对的对象指经营性项目的运营实体和经营性领域;“经济发展”针对的对象除包括经营性项目的运营实体和经营性领域外还包括一定区域内全体人民的收入;“区域发展”针对的对象既包括经营性项目的运营实体和经营性领域,还包括一定区域内全体人民的收入,以及对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领域、提高一定区域内全体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起到支持作用的科教文卫等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生产项目。
(三)区域产业战略概念
区域产业战略,是以区域政府为主体,以实现辖区内产业的高速、平衡、协调、持久发展为目的而坚持的一套战略方案。区域产业战略理论指全面指导区域产业战略制定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区域产业战略是以实现辖区内产业良性发展为目的的战略方案,区域产业战略可以成为区域的政府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依据,但其本身并不等同于区域产业政策。区域产业战略重点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的各类战略性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在系列战略性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对战略性相关因素的干涉及其作用机理以及政府对战略性相关因素的干涉对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区域产业政策以政府的经济发展预定目标、政府为实现预定经济目标对下一级政府机构提出的行政行为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以及国有投资项目为内容,不包含任何决策理由以及理论分析。
区域产业战略理论重视作为各地产业基础的区域差异,以产业发展中决定产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对象,在涉及产业发展方案的比较、取舍时,产业发展方案只包括重要环节或关键环节。
区域产业战略理论是目前不同区域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拓展空间日趋狭小的理论产物,该理论对于如何使不同地区的产业在相互激烈竞争中仍然持续发展,能够给出准确答案。
二、区域产业战略理论定位
(一)区域产业战略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无学者就区域产业战略全面综合性研究给出专著,仅国内部分学者就区域产业战略的某一方面发表过论文。区域产业战略全面综合性研究专著缺乏,并不代表区域产业战略的理论缺乏。通过学科研究所涉及到的对象的对比可以知道,区域产业战略依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等理论丰产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理论研究领域,理论涉及到区域产业战略理论的国内外著作较多。
(二)区域产业战略理论功能
因为生产实践的社会关联性和理论的相互包容性,区域产业战略的相关理论多被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所包涵。目前被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所包涵的区域产业战略相关理论表现为,以讨论区域产业战略的价值理念、区域产业战略的环境支持、区域产业战略的政府政策为主,对直接制定区域产业战略所需的战略判断规则、可据情况选择使用的战略措施、战略措施结合技巧、目前区域产业战略选择急需得到解决的战略判断方案较少涉及。针对目前相关理论在实践性、实用性方面尚不完美的特点,区域产业战略理论需要向更具有实践性、实用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2][澳]罗伯特·J·斯廷森,罗杰·R·斯托,布莱恩·H·罗伯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规划战略[M]. 朱启贵,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