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应急物流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物流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物流的重要性

第1篇: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血液灌流;血液透析;中毒;护理

从2004年-2010年我们治疗药物、毒物中毒患者,在原采用单纯药物毒物中毒患者58例,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共抢救药物毒中毒患者5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42岁,男性23例,女性3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1例,血胆中毒4例,抗癫痫药8例,酒精中毒5例,其它为舒乐安定、去痛片、雷米封、感冒清、脑清片等药物10例。表现为昏迷26例,深昏迷27例,其余6例均有严重机体代谢失衡症状。2 方 法

采用DBB-26型日机装机,碳酸盐透析液和一次性循环管路及有效面积1.3m2的中空纤维透析器和爱尔YTS-150型炭肾行HP+HD,有39例。选择右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留置单针双腔管,19例采取直接动静脉穿刺。具体方法检查一次性物品的完整性,型号和有效期,然后按照炭肾的标识方法连接透析管路,在炭肾后串联透析器,静脉端置上。先用5%葡萄糖液500ml,以100-150ml/分的流速冲洗炭肾及透析器,再用0.9%生理盐水1000ml+肝素40mg以200-250ml/分流速预冲,排尽炭肾及管路内空气,将动静脉连接形成循环网并加入肝素100mg,循环20分钟,上机时分离动静脉连接,用生理盐水500ml冲洗管路,弃去肝素盐水预冲液,使其不进入体内。治疗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凝首剂量和追加量。连接人体血管通路形成体外循环网,即开始治疗。3 护理措施

3.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随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急性药物毒物中毒患者多数病情危重,同时灌流器内的活性炭微粒不但吸附药物毒物,而且还吸附血液中某些升压物质,另外部分血液在体外循环,加之部分患者经洗胃,不能进食等原因均有不同程度血容量不足,故有部分患者治疗中血压下降,最低至9.5/7Kpa。一但发现患者皮肤湿冷,四肢发凉,血压下降时及时补充血容量。有8例患者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00-300ml静脉注射补充容量。2例予升压药物维持,同时降低血流量至150ml/分,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继续治疗。

3.2 防止低血糖 灌流器内活性炭同时对体内糖类物质也有吸附作用,在治疗中检测血糖值变化。有7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糖症,予50%葡萄糖40-100ml静脉推注后好转。故在预充炭肾时应用5%葡萄糖也可预防由于炭肾吸附血液中的糖类物质引起的低血糖症。

3.3 防止炭微粒栓塞 炭微粒栓塞是由于灌流前炭肾未冲洗干净或由于滤网破损微粒随血流进入体内引起的。因此在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呼吸困难、胸闷、面色苍白、呛咳等症状立即终止治疗,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在操作中严格按堆积进行冲洗炭肾,在炭肾后串联血液透析器可效防止炭微粒栓塞。本组治疗中无一例发生意外。

3.4 防止凝血 建立良好的动静脉血管通路,保证体外循环的畅通,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抗凝药物首剂和维持剂量。我们观察血流量低于100ml/分时容易发生凝血,有3例直接动静脉穿刺流量不足,约40分钟出现凝血,予重新选择穿刺更换炭肾、透析器后继续治疗。插管者无一例意外发生。

3.5 防止出血 活性炭也可以吸附血充中凝血因子,加之治疗中应用抗凝剂,个别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表现为穿刺部分皮下血肿,插管根部渗血,鼻腔、牙龈出血,女性月经量增多。有2例出现插管根部渗血,3例直接穿刺者皮下血肿。给予减少抗凝剂维持量,重新选择血管穿刺,局部压迫止血,1例插管根部缝合一针后继续治疗。

第2篇: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依达拉奉;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6-03-02

Effects of Two Drugs Together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on the Nerve Function and Blood Rheology

WANG Hongbo WANG Hong HU Zhixia

Ningbo City Beilun District TCM Hospital,Ningbo 3158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daravone joint fasudil hydrochloride treatment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ll 50 case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i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both groups were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Observe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iven on the basis of edaravone and co-treatment of fasudil hydrochloride,and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after 14d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two groups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P<0.05). Conclusion Edaravone joint fasudil hydrochloride treatment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a good clinical efficacy.

[Key words] Acute stroke; Fasudil hydrochloride;Edaravone; Hemorheology

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之一。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脂质可产生许多高度反应性的氧自由基,导致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过氧化,细胞膜破坏。另外,血液流变学异常也是脑梗死发病及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可作为临床上辅助诊断指标之一。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可以降低氧自由基的浓度,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神经细胞膜 [1],而奥扎格雷钠是一种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能使血栓形成过程受到抑制 [2]。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5例,效果较好,且二者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主要伴随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脑蛋白水解物和维生素C以促进脑代谢,同时补充能量及支持疗法。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有高血压者同时合用降压药,糖尿病患者所有液体改为0.9%氯化钠,并加用降糖药。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南京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每日2次静滴,并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点,每日2次静滴。

1.3 疗效标准[4]

根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及无变化、恶化或死亡为无效。

1.4 检测方法

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脑梗死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均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计量资料以(χ±s) 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对于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25例患者根据疗效标准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仅2例治疗无效,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2.0%,而对照组25例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的无效病例数共6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76.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且两组治疗14d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由表4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2.2 不良反应

两组在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肝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脑梗死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上述伴随疾病可导致脑血管内皮受损,进一步激活凝血因子,使血小板聚集,全血黏度增加,纤维蛋白原增加,进一步导致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增加,血液流变性异常,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因此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4]。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抑制由水溶性以及脂溶性基团触发的磷脂酰胆碱脂质体膜的过氧化,抑制细胞死亡和阻止缺血区再灌注损伤,延长脑梗死发作后的使用纤溶蛋白溶解疗法的治疗时间窗,清除大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或者出血时间[5]。奥扎格雷钠通过抑制 TXA2的合成,促进 PGI 的产生和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使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达到血栓溶解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6]。

本研究中,我们将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二者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以上说明二者具有协同作用,通过抑制血栓扩大,改善侧支循环而起到抢救半暗带,从而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7]。

综上,二者联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致残率,安全可靠,对脑梗死患者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功能,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推广和应用[8-9]。

[参考文献]

[1]林峰,陈芳,曾祥俊.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5):67.

[2]张弘娟,范波胜,赵樱桃.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5:53.

[3]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宁燕,刘学源.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上海医学,2007,30 (2):91-93 .

[6]曹琳,费娜.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6):562-563.

[7] 岳阳,陈光荣,朱常勤.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0,17(7):45-46.

[8] 张明智,朱海丽. 降纤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效果评价[J].医学综述,2010,16(22):3519-3520.

第3篇: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本文主要从引言,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结束语几个方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研究进行阐述,其中,引言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进行讲述,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从应急物流的特点、管理要求进行讲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从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文化损失进行讲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从技术保障、物资经费保障、通信与交通保障、法律保障、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进行讲述,结束语从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进行讲述。本文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社会调查,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概念、特点、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防范的意义,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保障机制及应注意的事项;说明了应急物流管理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指出了我国今后应该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做到科学预警,有效防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第4篇: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40-02

自2003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接踵而至,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引起了我国对应急物流的高度重视和研究。基于此,各界学者专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在应急物流发展现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与发达国家健全的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较大缺陷,尤其是在组织构建中的许多细节方面显示出其不足。

1应急物流概述

11应急物流的概念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应急物流可以定义为: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事件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除了包含物流基本的七大功能之外,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特殊需要,应急物流会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其效益。

12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除了具有传统物流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21突发性

突发公共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知的,由此而导致了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发生。另外,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受灾地区破坏程度等都是无法预知的,使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在不断努力寻求避免或削减突发事件带来危害的方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122高响应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导致了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严重,波及范围较广,决定了应急物流的高响应性。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需要应急物流及时做出反应,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尽最大可能的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3弱经济性

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其衡量标准是配送速度,而不是经济效益,也就是说传统物流中经济效益原则和成本分析原则往往不是其考虑因素。在灾难发生时,早一步将应急物资送达,就会将灾难的损失降低一分。

124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追求的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与传统物流烦琐的程序相比,应急物流的物流环节相对简单,物流链条紧凑,一切以“快”为衡量标准。政府的强制性与行政性等职能在应急物流中得以体现。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采取紧急行动,做出决策,控制局面。

13应急物流的分类

针对应急物流的分类,不同专家学者以突发事件为基准,将应急物流分为不同的类型。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1)按照突发事件所发生的领域划分,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突发社会危害应急物流以及突发疫情应急物流。

(2)专家学者在第一种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物流的性质,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还可细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

(3)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可将应急物流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国家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

(4)按照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5)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

(6)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

2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物流实体要素组成的,具有应急物流服务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以适当的运输工具把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适当的地点。

21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是由国家部门统一指挥,各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集中部署,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军队布置严谨,反应迅速,执行性和适应性强,在应急物流体系运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应急物流运行的主力军。

我国仅在沈阳、天津、武汉、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设立了中央急救物资储备库。“十二五”期间拟在现有19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新建或改扩建10个储备库,省、市、县各级建设1~2个本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到2015年,保证灾后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其中,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能够保障1028万户紧急转移安置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据了解,1990―2009年的20年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8%。

22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应急组织机制不健全。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各地方政府集中部署的状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协调人员大部分是从各单位抽调,应急物资分散在各个部门,还未形成中央与地方、中央与企业的协调联动,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制定有效应急物流方案。

(2)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应急物流保障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①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方面的联系;②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物资流动被分割。另外,我国应急物流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①全面系统规划缺乏,没有形成体系;②大多数是行政性的法规,缺少权威性;③法律申报手续复杂,难以实现应急物流的时间效益。

(3)应急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技术标准一体化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信息及作业等技术标准的一体化。目前,我国应急物流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信息系统缺失,缺失预警、评估系统。在灾难发生后,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资源,分析灾情,安排信息流、人员流、资金链、物流。信息系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受灾地救灾物资供需失衡情况的出现。

(4)应急基础设施不健全。在交通运输方面,运输道路和运输网络能力不足,没能形成良好的路、铁、河、航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应急物资的运输提供保障。在其中一种或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断的情况下,其他运输方式不能实现有效衔接,延误救援时机。

(5)应急储备配送体系不健全。在我国,大部分物资入库后以人工分拣为主,误差大,分拣效率低,导致了救援物资良莠不齐,造成了应急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救灾效果。另外,救灾物资储备不足,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物资达到救援地的效率,延误救灾时机。

(6)应急预警机制不健全。在我国,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缺乏共享,很难在事故、灾难发生前进行排查和预警,提前采取有效的应急预案。有时即使做出预警,也因为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而无法及时对灾难、事故做出应急预案,减少损失。

(7)应急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物流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在应急物流方面。当灾难发生时,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当救灾物资达到灾区后,缺少相应人员将物资登记、分类以及保管分配,造成了物资的大量浪费,使得本就紧张的救灾物资无法发挥其应有效用。

(8)国民忧患意识淡薄。与众多灾难频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公民的灾难教育还相对缺乏。在灾难、事故发生时,公民不能冷静面对,实施有效的自救,往往因灾难、事故而恐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3结论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从2003年的非典,到近年来不同震级的地震、食品安全等问题,无一不反映了应急物流在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性。行之有效的应急物流预案,分工明确、协调运作的应急物流体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重视,在应急救灾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1.1 突发性与不确定性

对于突发性重大灾难来说,应急物流是一种具有应急性质的实物流动。并且由于危机发生的地点与时间具有不可预知性,导致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发生,也就是具有突发性。另外,灾难发生时间的长短、大小、破坏程度等等问题无法确定,就使得相应的应急物流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是应急物流最明显的特征。

1.2 非常规性与紧迫性

重大灾难发生以后,有关部门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灾难,将急需的物资尽快送达灾区。这样,物流的工作流程就会出现简化,一些中间过程就会被合并或省略。省略或简化的流程有别于常规的物流流程,因此具有非常规性。同时,灾难发生以后,有关部门要控制灾情的扩大化,将灾情降到最低限度,相关部门就会启动灾情应急方案,临时成立新的物流机构,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各种物资等等,这一切工作都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应条件下产生的应急物流就表现出了物流操作的紧迫性。

1.3 运输工具高效性

应急物流的重要作用使得对其运输工具要求较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运输工具的效率就是应急物流的效率。重大灾难发生以后,使用的物流运输工具必需具备行动迅速、可靠性高、承载量大、故障率低与适应性能高等特点,并且要实现运输工具的信息化,只有满足了上述条件才能保证应急物流能够及时顺利的到达灾区;如若不然,运输环节的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物流体系的效率。比如说运输应急物资时,物理运输工具上要安装全球定位系统,将运输的全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引导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线前往灾区,避免出现走弯路、绕远路的现象的发生。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发生故障,并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又不能排除故障,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很快安排维修小组进行故障排除。所以,物理过程的信息化会影响到运输效率。

1.4 从业人员高素质性

应急物流的运转是物流从业人员执行下的物流运转,人在应急物流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运输从业人员要具有抗风险性、高技术性与超极限性等高素质:抗风险性,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运输线路情况差、天气状况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会使运输从业人员面临着极大恐惧感,为应急物资的顺利到达增加困难,因此,运输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抗拒风险能力;高技术,灾情发生以后物流运输工具就要时时刻刻工作在运输线路上运输物资,这就使得运输工具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同时运输线路上不可能具备足够的维修点,或者是根本没有维修点,这就要求运输从业人员能够克服困难,具有排除各种故障的能力;超极限性,灾情发生以后的运输是连续不断的,这时的运输人员就要能够以超强的耐力来应对超长工作。

2 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问题分析

2.1 网络体系落后制约应急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是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会促进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然而,当下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推进现代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体系的发展。我国应急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信息网络不健全,没有一个健全的应急物流供需信息平台,不能及时生产灾区急需的战略物资,不能对应急物流运输工具统一调度等等,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最终也就使得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效率大大降低。

2.2 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当前,电子商务制度的不完善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发展。这种限制的最大表现形式为制度限制:首先,电子商务应急制度是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应急制度,然而,我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适应于工业化要求的制度跟电子商务应急制度相冲突,不能很好的促进其发展;其次,电子商务是信息发展的成果,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因此,也就难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电子商务下的应急物流制度。

2.3 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

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应急预案的链接差、交叉方面多、覆盖面不全的缺点。当应急预案启动时就会出现救援物资与救援人员协调性差、调度与指挥失灵、救援混乱与延误工作等等问题。

2.4 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体系不完备

目前,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反应慢,电子商务应急供应链的程序与作业流程比较繁琐,不能将不同物资的供应链进行复式链接管理,多条供应链独立分散运行;在不同情下,不同的电子商务应急供应中心做不到彼此之间的协调合作,导致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成本较大。

3 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改进建议

3.1 建立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信息控制中心

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灵活的信息控制中心,这是应急物流的活动中枢,是整个物流活动的指挥部。它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日常救灾物资的管理、预算和协调工作,并做好物资记录,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事件突发时物资的正常稳定供应。第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紧急调动设备和人员,制订救急方案,收集相关信息,作为整个工作的司令部,充分发挥协调和掌控的作用,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使物流达到最高的效率。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使得作为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条件和良好的素质,同时具备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因此,工作组成员要多样化,既包括政府部门领导,还包括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和专家组。

3.2 建立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

3.2.1 完善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应急物流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有极高的要求,重中之重是缩短运输路程。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对紧急状况的处理能力较强,尤其在特殊情况时各种优点就可以很好的得以体现。对于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建立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提供多方位物流途径,在一种方式意外发生中断时,可以及时得到补救。其次,设置专用“绿色通道”并制定应急措施,在灾难发生时,如火灾、洪涝、地震、泥石流等,可以有应急方案备用,提前制定相关应急步骤和原则,比如优先原则,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然后,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常规检查也十分必要,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中,环境往往相当恶劣,对运输通道的要求也就十分严格,否则难以完成紧急运输任务,进而影响救援等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充分协调与军方的协作,必要时候使用军用运输专用设备,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运输效率。

3.2.2 加强电子商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第一,应增加仓库的数量,并根据气候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合理布局。第二,加强物资管理。早期物资来源以国家储备为主,国家储备最主要的是粮食储备。第三,一旦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发生,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救灾需要的时候,就要采用合同储备方式,即政府提前与可以提供应急物资的企业签订合同,在灾难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提供大量物资,缓解救援压力,避免因物资紧缺造成的混乱。第四,加强社会捐赠渠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灾难发生时,保证社会各界的捐赠物资能及时到达突发事件发生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确保物流环节正常运行。

3.3 完善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完善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在生产、投入、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二是在管理上,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调节和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和奖惩情况进做出确规定。三是在操作上,对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等进行严格的规范。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是关系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更要标准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将物流工作落到实处。

3.4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配送系统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下应急物流配送系统有利于协调物流各部门的分工合作,避免在运输途中发生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冲突,力求物流运输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首先,我们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然规律,在灾难的多发地区建立固定的物流配送中心和指挥中心,配备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能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作出反应,使网络环境下的应急物流专业化、人性化。然后,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通过军用途径来配备物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尽一切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把军用和民用物流高度结合,实现军地物流一体化。

第6篇: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应急物流;物流管理;提升;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地质、气候条件差异性较大,属自然灾害稍多发地。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还有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事件,给我国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间这些时间点和段上发生的这一切,必然带来对应急物流的大量需求,以便能及时解决救灾物资转运,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等问题,否则灾害损失将会不断扩大,灾害极有可能变成灾难。这些都在不断地考验着我国政府对于应急物流的应对管理能力。回首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通讯以及道路中断,致使救灾一度陷入困境,在后期救灾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安排不周,救灾现场又出现了物资运送不合理、物资无法准确到达目的地等现象。因此,从应急物流在供应方面所表现出的被动局面看,我国应急物流在管理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提升应急物流管理能力,并非仅通过提升交通运输速度、加快物资周转等就能简单的实现,众多因素都会约束着它的发展和提升,提升应急物流管理能力需要应急各部门的协调,多领域的合作,通力协作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我们要想提升应急物流的管理能力,就必须首先研究应急物流管理现状,再进一步找出影响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各种相关因素,最后对症下药。

1 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1 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它包括应急物流组织机制的构建、应急技术的研发、应急物流专业人员的管理、应急所需资金与物资的筹措、应急物资的储存与管理、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等内容。

1.2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及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具备以下特点:

1.2.1 快速反应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破坏性大,如果行动不及时,势必造成灾害的扩散。因此,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反应越是及时,就越能尽早掌握救灾的主动权,否则灾害损失将扩大。应急管理的这一特征,极大地考验了政府的主导性,政府掌管着行政资源和大量的社会资源,拥有严密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庞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这是任何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只有由政府主导,才能动员各种资源和各方面力量开展应急管理,实现救助的快速反应。

1.2.2 目标广泛

应急管理追求的是社会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关注的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大众利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为全社会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这也正是应急物流弱经济性的体现。

1.2.3 社会动员

政府虽然在应急管理中扮演主导性的角色,但必须充分意识到,在危机发生时,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借助社会公众的力量来进行应急管理,充分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3 应急管理过程

重大灾害事件通常由潜伏期、形成期、爆发相持期和消退期组成。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应该从灾害发生的完整过程进行分解,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应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1.3.1 预防

是指危机还尚未发生之前,为了降低突发事件出现的几率、减轻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性措施。我国强调以风险管理为应急管理的核心,要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风险、测量风险、登记风险、预控风险,把应急管理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基础上。在预防阶段政府要十分注重风险评估工作,尽可能地预测和考虑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并积极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风险。

1.3.2 准备

是指政府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预警监测、科学研究、信息处理、日常管理等。例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依靠各方面专家技术提升分析风险信息的能力,争取做到早期预警,并力争进行正确决策,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根据实时状况的变化随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组织演练,加强经验总结学习,对应急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储备相关应急物资等。

1.3.3 反应

是指在危机发生和不断发展过程中,政府采取各种紧急处理和救援性的活动来应对突发事件。主要有:预警提示,启动应急预案,实施紧急救援,进行紧急控制和隔离,快速疏散人群,评估受灾范围和程度,及时向公众报告危机发生情况,预告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救援进展如何,向公众提供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等。反应的速度及成效是对应急管理效果最直接的体现。

1.3.4 恢复

在突发事件得到一定控制之后,为了恢复灾区正常的状态和稳定社会秩序,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恢复性工作,包括:启动恢复计划,实施灾后的救援和救助,对毁坏设施进行重建或修复,以最快的进度恢复社会秩序,对灾害进行管理评估等。

2 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及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缺乏统一性,呈现出各部门各自为政,行动无法可依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成本,代价高、收效低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救灾过程中造成的伤亡补偿机制尚不健全,不能有效全面发动受灾群众参与救灾。

2.2 危机意识淡薄,对预案认识不够,事后缺乏总结评估

由于针对各种灾害的预案本身就存在不规范性,加之各部门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得对危机可能发生的认识把握不准,实战演练缺乏,即使演练也仅浮于形式。况且各部门间缺乏系统、统一的演练。一旦灾害发生,各部门便显得措不及手,行动很难协调统一。我们必须从每次危机处理中吸取教训,认真分析危机产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防止危机的发生,这是应急管理有效措施。

2.3 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

灾害一旦发生,需要应急物资在第一时间到达,但我国目前的物流各环节还未达到统一化、系统化标准,使得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缺乏一贯性,进而削弱了应急的效果。应急管理的急迫性强调共同工作、协调应对,特别要求各部门、上下各层级的工作程序具有一致性,在行为上注重合作与协调。

2.4 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美国所有防灾事务的统筹由联邦紧急事务处负责,国外日、欧等发达国家,在应急物流管理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形成了良好的应急管理机制。而我国在此部分尚为空白。

2.5 高科技在应急物流的应用率较低

当前,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飞速,但现行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未将现行的智能物流应用于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导致应急指挥中心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下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具体情况,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而难以满足应对突发紧急状况的要求。

3 提升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建议

3.1 建立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通过国内立法途径,从上到下设立专职机构,将我国军队职能加入进来,建立专门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应急救灾指挥工作,保障物资的筹措、运输、调度、配送,从政策法规层面将各部门的权利、义务、职责加以明确,做到灾害发生时何事都有法可依,进而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的流通。

3.2 建立各种灾害应急物流管理预案

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加强灾害的事先预防和演练,针对不同的灾害种类和各地区突发的规律,制定各种不同的应急预案和救灾措施,做好应急管理所需的各项准备,包括:资金、物资、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等,并要有忧患意识,在平时加强预案的演练与实操。另外要充分发挥当地民间组织、群众的作用,齐心协力保证救灾效果。

3.3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各环节信息化建设

在智能物流发展的今天,应将应急物流的供应、采购、运输、配送各环节与信息化相连。使应急物资实现可视化、透明化运行。这不仅有助于灾害的及时救助,对于救灾经费的使用、捐赠救灾物资的流向都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构建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使应急指挥机构及时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信息化的另一方面是灾害预报的信息化,政府应充分利用高科技在对灾害防范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这对于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4 加强灾后重建管理

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得到一定控制之后,为了恢复灾区正常的状态和稳定社会秩序,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恢复性工作。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认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确保灾后重建工作及时有效实施,确保各项资金款项的及时到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强政府督查力度、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好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做好各项工作。

4 总 结

应急物流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我国应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使应急物流的管理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尧.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2] 徐端端. 中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2):214.

第7篇: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应急救援物流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字:快速反应、快速部署、快速到位。”曾亲身参与过多次应急救援的资深物流专家赵杨先生在接受《物流》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

两大应急救援体系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高度重视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由民政部和中国人民总后勤部牵头,国家开始建立起两套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前者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后者保障应急救援装备,并且已经在2010年基本完成了建设。在2010年舟曲泥石流灾害和今年的雅安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中,这两套体系发挥了明显的作用。”赵杨认为体系的建立使应急物流在抗震救灾行动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这两个体系实际上是为了保障快速部署和快速到位,快速反应则由灾难事故发生地应急部门按照流程来实现。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都制订了应急响应机制和流程,由灾难事故发生地应急部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然后国家的应急救援体系实行快速的救援物资和装备的相关部署工作,并保证能快速到位,对灾难现场进行救援和清理。”赵杨进一步解释道。

在救援装备方面,这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装备的研究和更新,如生命探测仪的运用等。丰富了救援装备的品类,提高了救援装备的性能,不断为应急救援提供更充分的保障。

在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救援物资和装备存储的选址是关键的工作环节。在集中存储的基础上,要保证在辐射区域内,一旦发生灾害就能快速地将物资和装备运抵灾害发生地。这也是目前国内在应急救援中做得较好的一方面。

物资和设备的存储有不同的原则,应当区别对待。据赵杨总结,救援物资的存储地选址有四个原则,而救援装备存储地选址有三个原则。

“物资存储地的选址有四个原则:一是中心城市,便于储放;二是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型的地质性灾害;三是有较好的储存条件,要求二线城市以上;四是有一定的流通能力,附近需配备大型的农贸市场等。”

装备存储地的选址方面赵杨认为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附近有装备的改建和维修厂家,便于维修和储存;二是交通发达,可以便利地通往其他城市;三是最好是具备水运和陆运条件的交通枢纽,因为灾害发生后公路的损坏概率较大,而水运恢复起来会比较容易。”

救援物资的存储跟正常的快消品存储区别不大,都遵循快进快出、先进先出的原则,以整包进出为主。主要的区别是其装卸区的面积更大,便于物资的集中装卸和处理。

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在我国应急救援的操作过程中,赵杨认为还有很多方面有可提升的空间。同时他细心总结了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很多是可供国内学习和运用的。

“当前的应急救援中,计划性不强,导致了物资调度不均衡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大家可能会存有一个重物资、轻装备的思路,总是想着先把食品和用品往灾区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相关领域的调度还存在可提升的空间。”在物资计划和调度方面,属于非常专业的工作,存在可加强的空间。

赵杨进一步补充道:“物资品类方面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救援的过程中,作为基本生活物资保障的方便面、瓶装水等,其供应是可以保障的。为了方便,物资品类被控制得非常少。但灾区人民是不是真的只需要这几个品类的物资,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品类,却一直没有人探讨过。我认为,救援物资的品类有待丰富和完善,同时应当合理化物资存储的布局、规模及结构。”

同时,赵杨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采用科学论证的方法不断完善体系的建设,未来需要通过更加科学的数据分析来不断完善国家的应急救援体系。“如果说之前是体系建立的过程,那么现在正处于体系的优化过程。”

谈到国外的成功经验,赵杨总结道:“美国、日本等国家有清晰的应急救援物流体系。在这方面,国内现在比较好地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尤其是日本的。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响应。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布局做得非常好。国内正在着手建设,但现在处于论证的过程,还有待优化。国内应急救援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执行力强,但是科学布局方面有待加强。”

应急物流通道是生命线

应急物流通道是指应急物流网络中联络贯通诸节点的交通线路、配套设施设备及相关管理手段和保障机制。它是应急救援物流体系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离开畅通的物流通道,应急物流体系就是僵死的系统,无法进行有效运作。

抗震救灾的时限性很强,如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抗震救灾的黄金时间。这期间对应急物流的时限性要求非常高。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拥有有效的应急物流通道。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灾难救援工作中,亲身参与其中的赵杨感受很深。

“应急物流通道的保障是我国做得非常好的一方面,是一个很大的优势。面临这种大灾难时,中国人的整体素质非常高。在2010年舟曲泥石流灾难救援工作中,这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在现场我可以看到很多私家车主主动到现场救灾,在国家发出号召的时候,他们很乐意把车道让出来,尤其是全力配合、保障大型军用卡车顺利往灾区运输物资。”

赵杨进一步补充:“今年雅安地震发生后,国家在保障应急物流通道方面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灾难发生后马上把应急车道清出,作为专用车道使用;二是立即通过中国之声和当地广播等媒介,通知劝导原定于走川藏线的私家车主,尽量不走高速,停车避让运输救援物资和装备的车辆,把救援通道让出来;三是所有收费站实行抬杠放行。”

在应急救援中,军队在保障通道的畅通方面起重要作用。“大部分情况下会调动军队进行拓宽道路的工作,保障道路通畅,保障物资能顺利到达灾难现场。”

第8篇: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协调运作

一、应急物流特征分析

应急物流建设主要针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紧急事件,其特征与紧急事件特点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关于应急物流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下面分析中看出:1.突发性应急物流主要针对于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而这些紧急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应急物流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它需要根据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的具体情况,快速制动,能够在紧急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为受灾地区提供物资支援,从而对灾害产生的危害进行降低,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随机性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征,这就导致应急物流发展过程中,随机性较强,它需要很对于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人们在对自然灾害预防过程中,只能够对自然灾害进行防控,但是无法对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发生形态进行把握。例如在汶川地震爆发之前,专家们虽然预感到了地震,但是却无法准确认定,从而导致汶川地震发生后,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在进行抗震救灾过程中,面临着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需要结合灾区情况,进行物资供应。这种情况下,随机性较大,也给应急物流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紧急性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并且重大自然灾害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在进行救援过程中,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较好的把握。应急物流针对于重大自然灾害的特征,必须尽最大可能地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这就需要应急物流能够在第一时间运输现场,从而对灾区人民进行有效救助。从这一点来看,应急物流紧急性较强。4.多主体性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人们在抗震救灾时,不单单包括了政府机关,还涉及到了医院、社会、普通民众等多个方面。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对其进行了救助。可见应急物流建设,需要对其多主体性的特征予以把握,从而对救援物资进行有效整合,能够快速地运输到救援现场。5.经济性较弱应急物流建设,主要考虑到了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应急物流具有紧急性的特征,其必须快速制动,这就使其对物质价格的考虑降低,以时间作为主要考虑点。

二、当下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急物流预案欠缺考虑,在实际抗震救灾过程中,组织系统的能动性较差,导致物流资源整合面临一定的困难,限制了应急物流体系的功能和作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尚未建设健全的应急物流预案在对重大自然灾害处理过程中,我国会成立暂时性的指挥组织,并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制定相应的救援方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暂时性的指挥组织建设完成后,需要对灾区情况进行考虑,并且进行物资采购过程中较为仓促,导致物资运输效率降低,不利于快速地进行救灾,势必会导致灾害区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较大的问题出现。同时,应急物流建设缺乏预案,导致物资采购的成本相对较高,可能导致资金浪费的现象存在。缺乏应急物流预案建设,无法对应急物流体系的功能进行发挥,导致应急物流体系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快速制动能力较差。2.并未充分关注组织系统的作用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临时救援组织的重视度较高,缺乏对常设机构作用的关注,导致在救灾时,原有的组织结构作用未得到发挥,可能影响到组织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应急物流组织系统缺乏有序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独立性较强,彼此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受到了较大的限制。3.分配渠道限制急救作用的发挥在进行赈灾物资分配过程中,分配渠道较多,导致配送效率较低,从而使应急物流体系的作用未得到较好的发挥。同时,多渠道的物资配送体系应用,导致调配的秩序较为混乱,使得调配成本增加,调配效率降低,给应急救灾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面向重大自然灾害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刘姝麟孙丹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重大自然灾害下黑龙江省粮食应急物流的库存控制研究(15GLE10)部分研4.应急物流体系信息化程度较差智能化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过程中,信息系统的功能性未得到发挥,人工管理模式仍占据主要地位。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由于忽略信息系统管理的效率性,导致应急物流管理存在着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难以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协调,无法发挥资源最大化配置优势。

三、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分析

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要注重把握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对于应急救灾的重要性,能够做好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和监控,并能够对灾害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为救灾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同时,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应该关注于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够使相关信息进行告诉传递,从而为应急救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1.组织体系建设在进行应急救灾过程中,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组织效率得到较好的提升,能够形成统一指挥和统一领导的应急组织模式,能够对应急救灾问题进行较好的解决。应急组织体系建设,要注重对各个方面的力量进行协调,能够构建一个权威性较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协调体系,能够对应急救灾工作进行统一的指导,保证应急救灾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组织体系建设,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构建应急物流预警办公室,这一办公室的决策机构为各级国家政府。各级国家政府在应急预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各个部门的职责,能够对重大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控,一旦发生险情后,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保证应急物资供应工作能够更加及时、可靠。第二,构建完善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能够对应急物资运输救灾地区进行有效指挥,保证物资快速运达,以降低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下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公室、应急物资配送管理办公室、信息管理办公室,保证组织协调体系能够快速制动,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就应急救灾工作进行较好的协调,从而对灾情进行有效控制。第三,构建完善的组织协调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完善,可以从建立一种由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国家组织协调机构--省级组织协调机构--市级组织协调机构--县级组织协调机构,国家组织协调机构对省级组织协调机构进行控制,省级对市级进行控制,市级对县级进行控制,这种层层控制的运行机制,可以使各个部门在进行物资运输和救灾管理过程中,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2.储备体系建设结合应急物流体系的发展特点来看,其具有紧迫性和随机性的发展特征,为了保证快速地针对于灾区情况进行救灾工作,需要对应急物流储备体系建设工作予以把握。这一过程中,要注重预知性,能够对灾情进行分析,并结合预先储备、临时采购、接受援助的发展原则,保证物资获取快速、高效。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需要设置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应急物资采购中心和应急物资接收中心三个部分,各个部分的职能需要明确化,以保证其在应急救灾过程中,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1)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建设,主要针对于储备物资进行管理和储存。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会根据可能发生的灾情情况,进行日常的物资储备,一旦在发生灾情后,能够派上实际用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建设,要注重提升物资储备规模,改变原有的规模小、来源单一的问题,使救灾物资准备更为丰富,以满足救灾发展需要。(2)应急物资采购中心应急物资采购中心的建设,针对于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而言,当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存在救援物资不足的情况,需要根据储备计划和实际情况,事先进行物资采购。同时,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启动紧急采购程序,保证物资采购能够具有较好的效率性,并且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预知性和预防性特征。(3)应急物资接收中心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物流储备体系建设不单单需要考虑到常规的物资储备和物资采购,也需要对救灾过程中的社会各界捐助物资进行较好的接收。应急物资接收中心的建设,针对于接收的物资进行快速分拣、分级、包装等工作,保证接收的物资能够快速地运输到灾区。除此之外,在进行物流储备中心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以中央政府作为核心,各个地方政府进行辅助,保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同时,在进行物流储备中心建设时,要注重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其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投入到救灾工作当中。3.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体系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应急物流系统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关键。在应急物流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对原有的物流运输体系进行优化,加强对物流运输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满足救灾实际需要。应急物流体系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对GPS系统和遥感系统进行应用。GPS系统主要包括了主服务器、路由器、用户三个部分;遥感系统涉及到了GIS服务器、服务器、防火墙三个部分。GPS系统和遥感系统需要结合,对网络进行利用,保证数据信息有效的传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了日常管控、决策辅助、信息基础、重大危险源控制等系统,以提升应急物流体系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应急物流体系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对物流配送体系进行优化,从配送线路优化、配送内容优化、配送资源优化三个方面进行考虑,提升物资运输的效率,使救灾物资快速抵达救灾现场。

四、结束语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要注重把握组织结构建设、储备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保证应急物流体系能够快速制动,降低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关系到了应急救灾过程中,能否对灾情信息进行快速获取,并根据灾情信息,快速地进行应急物资运输,保证灾区人们能够得到物资,维持正常的生活。同时,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要注重对信息技术进行利用,提升应急物流体系的智能化发展水平,以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1]黄晓凤,孙丹.面对自然灾害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完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05:58-59.

[2]田昊.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01:96-97.

[3]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运作[J].理论月刊,2010,04:87-89.

第9篇:应急物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应急物流;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系;物资储备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245-2

电力生产和供应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命脉,电力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近几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其他事件导致电力设施毁损、电力供应中断,不仅其自身的业务连续性受到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其他业务领域的业务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更凸显出电力企业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一、电力设施受灾特点

电力系统所发生的故障,除了运行设备故障、人为操作失误外,很大一部分源于自然灾害(台风、暴雨、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电力设施损害后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物资需求数量大、品种多。挂网运行的电网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也尽不相同,所以自然灾害影响过后, 电力设施经常是大范围受损,设施受损严重,抢修物资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且品种多的特点。

二是物资需求统计难度大。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强和影响面积大,电力设施受损量大、品种多,尤其是输电线路的所需用的各种材料,更是庞杂繁多。加之灾后的交通不便, 短时间内统计出受损设施的具体种类、数量及详细的设计要求等相关信息的难度非常大。

三是供货时间紧。电力设施受损,必然造成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停止,特别是对交通、医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机构带来重要影响,要求尽快恢复供电,保证生产生活。然而抢修物资的供应包括需求统计、招标签约、供应商生产、物资调度配送等流程,抢修物资的供应时间尤显得异常紧迫。

四是供应商库存少且产能有限。受制于生产装备有限等因素,各厂家的产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无限扩大。

二、加强电力应急物流的必要性

电力应急物流正是为应对电力设施毁损后损失大,影响广,社会关注程度高的紧急情况下,为解决的物资的采购、供应、调度、配送、储备、维护及快速响应的一门重要课题。

所谓电力应急物流,是指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电网遭受重大损害的状态下,提供抢修电网恢复供电、灾后重建所需物资,以使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针对电力物资受灾特点,与其他行业的应急物流相比,电力应急物流呈现一下特征:(1)高电压等级性。生产性物资电压等级高,覆盖范围广,影响巨大。(2)非预见性和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难以预测和预报,导致电网应急物资一时难以确定。(3)专业化和技术密集型。电网选用的电网设备、材料,原则上必须符合原电力设备设计选型、技术参数的要求。

三、建立电力应急物资保障组织体系

为了确保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快速响应,高效工作,各省电力公司应建立应急物资组织保障体系,实行三级管理机制: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应急物资保障指挥中心、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组。三级管理各司其职、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相互协作。

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公司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审核应急物资总体计划和实施检查,制定公司应急物资保障工作要求,研究决定应急物资采购、供应及跨区域调拨等重大部署和决策。

应急物资保障指挥中心下达、落实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的任务,领导应急物资保障组的各项工作。

应急物资保障组制定应急物资采购方案,确认需求单位的应急物资采购需求,完成应急物资的采购、收货、入库、保管、出库工作,制定应急物资配送方案。

四、建立合理的备品储备管理制度

针对电力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不一等特点,特别是部分重要设备的生产周期长、受灾影响面较大,电力公司须建立合理的备品储备及相关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地域电网运行特征、自然气候特点和应急工作需要,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公司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有效辐射公司经营区域。

甘肃公司按照兰州、河东、河西三个区域划分,在兰州、平凉、张掖三个地市的设立应急储备仓库,实施专项实物储备。实行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动态周转相结合,充分利用公司系统现有资源发挥各种物资储备方式的优势,保证应急物资的质量。避免由于库存物资积压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局面的产生。

为防止物资长时间储备出现质量问题,当储备物资储备时限到达一定储备周期后,可用于正常生产,使用后按照储备定额数量补充齐全。遇到重特大灾害时直接调用应急物资,调用后缺少物资按照储备定额数量及时补充齐全。

五、制定应急物资的采购策略

及时、准确统计需求信息。需求的统计时间长短、统计的准确与否在抢修物资的供应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需求信息的快速上报,为物资管理人员的招标采购工作争取了时间, 为供应商的生产挤出了时间。抢修物资的准确统计,避免了供应商有限产能的浪费,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为紧缺物资的生产提供了时间。

实现供应商的有效管理。在抢修物资的生产供应环节中,部分供应商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供电不足等困难。同时,由于供应商产能有限,如何根据需求的紧急程度和对抢修工作整体进度的影响等因素,合理、有效地安排供应商生产也成为应急采购工作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