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品格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品格教育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格教育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品格教育实施方案

第1篇:品格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实践德育的提出是在反思传统知性德育和灌输式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为提高当前德育实效的一种有益探索,从其产生到走向成熟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实践德育思想的历史寻思

从古今中外相关德育理论的研究论述来看,生活德育、劳动德育、活动德育以及社会参与德育是实践德育形成的重要理论渊源。西方传统文化对人的情感设计自古以来有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两种进路。而西方人现世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与冲突,造成在现代西方德育思想中,“认知主义流派偏重于培养道德认知能力而轻视培养道德情感,非理性主义流派放纵感望而贬低理性思维。”同时,就西方道德教育而言,西方文化重视理智德性,强调知性德育,如苏格拉底就明确主张:“美德即知识。”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知性德育一直是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但是在我们仔细研读西方学者对道德教育的论著时,也会发现,西方人在个体的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时也未完全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作用,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来,相关的论述越来越丰富。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学校的社会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直接传授道德知识,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他认为道德观念是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主张通过学校一切媒介、手段、材料对学生的个体发生影响,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以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Kohlberg)等人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教育原则中除了包括要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外,更重要的是要设法引起儿童真正的道德冲突,认为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藉此向儿童揭示道德思维方式,促进其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出现。”与西方伦理道德文化和西方道德教育大相径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实践伦理,强调践行德性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伦理精神中强烈的入世态度决定了实践在德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思想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人的德性体悟,发展人的德行能力。孔子认为,仁即“立人达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在儒家看来,贯彻孝道根本做法是“行孝”,而不是口头说孝。因此,儒家在论述德育的时候多强调践履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践履道德并不是要人特意去做某些行为,而只是要人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处理好即可。”朱熹曾明确主张个体践履道德要在其“日用之间”进行。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蕴含着“生活即德育”、“美德在践履”的思想,成为当前中国德育研究可以借鉴吸收的优秀精华。陶行知先生是当代“实践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论断,“主张让学生通过自治生活培养自我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提高评价道德行为和判断道德是非的能力,负担起自我解决问题的责任;让学生通过集体生活培养集体精神,在合理、进步、丰富的集体生活中使学生的品德和精神受到真正的陶冶锻炼,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成为真善美的人”。

(二)实践德育内涵的现代解读

与前文对实践德育的种种论述相对应,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今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本文所述的实践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政治参与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德育过程;这一活动过程主张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和过程特征。具体来讲,实践德育的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德育主张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和过程特征,是一种主体性德育;这是其区别于知性德育和灌输式德育最显著的特征。二是实践德育主张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这里实践的内涵是被严格限定的,如前所述,的实践观———“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仍是最好的解释。三是对实践德育的正确理解,还必须理清其与“生活德育”的关系。就实践与生活的关系来看,实践是生活的下位概念,实践的内涵要小于生活的内涵。因而,实践德育的内涵也是小于生活德育的,实践德育只是主张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重要途径的育德模式。

二、实践德育的主要形式

目前,在学校实践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和实践活动的具体特征可以将实践德育的具体形式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生活性实践德育

生活性实践德育的提出其实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进一步阐发,“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的,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词而不是分割开的两样东西。”就生活本身的内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指的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既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狭义的生活是与广义的生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泛指人的日常生活。从生活本身的内涵可知,一方面,生活性的实践德育主张生活可以成为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而具体的社会实践形式应该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此推之,德育对象的个体日常生活活动理所当然地被包含在内。

(二)活动性实践德育

如前所述,这里的活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符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理解,纯粹的认识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是不在实践德育范围之内的。在有些德育工作者那里,似乎只要走出课堂,就是进行实践活动了,这样不仅会导致社会实践在理论逻辑上出现混乱,也会使活动性实践德育走入误区,无法真正实现社会实践的德育价值。据此,笔者认为,活动性实践德育包含下述两种类型:一是校内活动性实践德育。顾名思义,校内活动性实践德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内部开展的活动来实施德育,培养德育对象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式。就当前中国校内活动性德育的实施状况来看,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活动既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借鉴的重要方式,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身的公平竞争精神,以及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品格,增强了个体对集体的归属感和遵守集体的行动规范和秩序的意识。二是校外活动性实践德育。校外活动性实践德育是与校内活动性实践德育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德育对象根据自身情况,主动选择参加校外活动,并在校外活动中践行良好个体思想品德行为的德育方式。当前存在于很多大学校园里的勤工助学活动是这一活动性实践德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公益性实践德育

公益性实践德育是指学校德育部门在正常的德育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和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自觉践行个体良好品德行为的育德方式。在具体实施公益性实践德育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公益活动,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帮助,逐步培养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德育对象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改变和纠正原先存在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树立起好的思想品德意识。

(四)情景模拟性实践德育

情景模拟性实践德育主要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德育活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目的而人为地创设特定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加深自己的品德认知、升华自己的品德情感,提高对相关德育内容的认知;自觉践行良好品德行为的德育过程。情景模拟性实践德育类似于德育界人士常说的行为训练法,“是指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形成或巩固个体的道德信念、磨炼个体的道德意志、促使个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德育方法。”

三、实践德育的一般实施过程

实践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德育目标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提高实践德育的效果。一般来说实践德育的具体实施包括制定实施方案、具体实施和进行反馈评估三个阶段。

(一)实施方案的制定

实践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是指德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按照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由学校和教育者来精心设计、选择、构建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德育具体实施方案。生活性实践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在其中的积极辅助作用,使方案的制定有利于发挥学校、家庭的德育合力;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活动性实践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要严格在社会实践的范围内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绝不能为了单纯追求实践形式,而忽视实践德育的本质。“公益性实践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活动实施的连续性,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公益实践活动,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切忌‘一站式’的公益性实践活动。”最后,情景模拟性实践德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其中最核心的是“设置德育情景”。之所以称之为“设置德育情景”,是因为这一过程是真实、生动的实践活动,并隐含着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特定品德问题的体验、某些品德问题的解决、品德习惯的养成和道德能力的增长。除了上述四种不同的实践德育形式在具体实施方案制定中的要求不同之外,它们作为实践德育在实施方案的制定中还要充分尊重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善于倾听他们的实际需要,尽量使实践德育方案的制定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价值。

(二)具体方案的实施

实践德育具体方案的实施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步骤,具体包含三个主要环节:首先是“操作体验”,它是在教育者的宏观指导下由学生微观自主进行实践的过程,有控性、自主性、有序性是其主要特点。其次是“分析评价”,这是对品德实践活动的总结、升华阶段,是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中,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反思,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提问、诱导、建议等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珍视的东西,包括对品德需要、德育价值及其意义的认识、对品德规范与品德生活原则的意义之理解、对品德推理方式学习与提高的需求、对品德践行的快乐体验等,最终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阶段。最后是“验证内化”,它不是将某一具体的德育实践重复地进行以检验上一次获得的经验、体会、结论的正误,而是将以前德育实践中所获得的体验或理性认识通过新的德育实践一再地加以运用,并在这种不断的实践中使学生对原有的品德信念进一步获得发自内心的认同,以彻底消除其各种品德疑虑。同时,也使个体的思想品德推理能力及其运用的熟练程度更臻完善,从而为过好完全自主的品德生活提供良好的品德迁移能力,使品德生活体现出灵魂的自觉。上述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个体品德形成过程中,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它与传统的德育“四要素论”不同的是,品德认知不是以灌输为主导来实现的,“道德情感虽与道德认知有关,但主要不是因对道德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产生,它们都是在操作体验、分析评价中获得,并在验证内化过程中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从而导向更好地选择和珍惜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进行反馈修正与效果评价

第2篇:品格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使全局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开展专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专题教育,切实加强全局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和群众观点,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总开关”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品格、境界和素质。

把《谈治国理政》《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之江新语》《党委中心组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文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印发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省委编印的《以杨善洲同志为镜子》《云岭先锋高德荣》等学习资料,以及中央和省市县委领导关于“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的重要讲话,作为专题教育必学文件和书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局认真学习传达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精神,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对云南工作的总体要求、“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在全局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的热潮,把全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的讲话精神上来,转化为谋发展、敢担当、干实事、求跨越的不竭动力。

(一)根据中央提出的总要求,按照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四落实”的要求,采取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党课、干部教育培训、专题研讨、报告会、开展体验教育和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围绕树立宗旨意识、群众观点,分专题组织学习。

第3篇:品格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 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高水平科研平台下的“本硕博互动”创新人才培养 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 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服务广东经济建设 培养大师级人才建设高水平大学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视角的研究型大学班级建设研究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关键 关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讨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竞赛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校城融合下城市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践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美国大学独立研究课及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选择 美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人才保障机制研究 构建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郭曼.科技部联合七部门推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J].中国高新区,2013(11):18-19.

[3]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EB/OL].国科发政〔2011〕538号.http:///kjzc/gjkjzc/kjrc/201308/P020130823578459063528.pdf.

[4]张玲.浅析当前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资月刊,2012(8):275.

[5]李桂霜.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教育探索,2006(5):48-49.

[6]唐承业.《创新》系列讲座第五讲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品格和道德修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6):76-81.

[7]翟艳.2016年就业形势分析[J].教育,2016(1):200.

[8]唐柳荷.论当前“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71-73.

[9].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24.

[10]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79-84.

第4篇:品格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1、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方法灵活”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也是各项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德育业务水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宗旨,努力打造一支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德育教师队伍。

(1)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要引导教师依法施教,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及其他违规事件的发生,在学生、家长、社会面前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2)、加强理论学习,内修文化素质外练品格涵养,提高教师的德育业务修养。

(3)、开好班主任会,促进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

2、继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1)、做好新学期班干部的选举工作。

(2)、做好班队干部的培养工作。

3、完善各项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

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保障。本学期将加大力度完善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使德育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

(二)、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活动为载体,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1、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荣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快乐地成长,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继续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线,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1)、加强日常行为的常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学初由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继续围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凌云小学文明礼仪规范》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班级活动。坚持从细节着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加强训练,使学生学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讲卫生、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做到仪表整洁,行为文明,保持秩序,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2)、少先队以月主题教育为核心,适时开展学生活动,落实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以活动为载体,树立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德育实效

(1)、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正面诱导,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和文明习惯。

(2)、大队部要巧抓时机,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大队部要加强对广播站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广播的效率和质量。

(3)、各中队要合理利用班队会时间,认真上好班队会。

(4)、“六一”举办一次大型学生文艺演出活动。由德育处和校办室联合组织。

(5)、进一步完善升旗仪式。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的教育载体作用。

(三)、以星级班级评比为依托,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在激励性评价中促进班级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

(四)、密切家校联系,结合社会实践,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德育网。

1、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坚持每学期至少一次的家长座谈会。及时与家长沟通。

2、拓宽家校联系方式,通过家访、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密切家校交流与沟通。

第5篇:品格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民间工艺;幼儿园课程;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79-02

在我国,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真挚的感情和理想信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球化的浪潮波及全球,西方的强势文化冲击着各国的文化,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赏识则成为了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然而个体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必要。民间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既是影响个体衣食住行物态化的生活文化,同时还会以精神化的形式对个体的行为准则、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民族传统文化环境中识别、了解、认同以及运用民间工艺,还可以唤起儿童最初的文化自觉,培养出具有文化自觉的国民。另外,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对自身生活的创造,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良好的文化品格和科学态度均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其中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同时,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培养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的研究者开始探索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探索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之中。在研究者们的努力下,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一系列的实际操作的范例,但这些研究仅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待民间工艺,注重实践层面的探讨,缺少对民间工艺文化特性以及教育价值理论层面的认识;片面强调了幼儿艺术知识的积累、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民间工艺对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将探讨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案。

课程价值是指课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因此,课程的价值可相应的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笔者认为将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有着特殊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其社会价值体现为文化的传承,个体价值体现为教育价值,下面笔者将这对这两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民间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郁的乡土味和地域特色容易使人产生精神上的认同和归属。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民间文化的毁损、流失已成了不争的实事,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传统的民间玩具产地歇业、品种消失,这些不仅会导致文化的枯竭,还会导致民族个性和人性价值的恐慌和失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为民间工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部分学者提出的制度保障、建立博物馆等形式来保护民间工艺的措施,笔者认为固然不错,但文化的接受并不是静止、被动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让个体真心喜欢、欣赏以及认同本土文化才能保证民族传统艺术薪火相传。作为年龄最小的群体―幼儿,其最易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使个体从小欣赏、认同本土文化,就必须为他们营造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而教育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与言语、线条、色彩、律动、造型等符号媒介的接触互动而实现文化的传递,这便需幼儿园课程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而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民间工艺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融合,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民间工艺所蕴含的达观精神有利于培养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民间工艺中处处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管物质多么匮乏,生活多么艰苦,劳动群众总是真挚欢欣地制作出表达他们理想的作品,可以说,对幸福生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贯彻民间工艺的永恒主题,如民间年画往往以丰收、快乐、幸福、平安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红红火火日子的追求;传统的中国结编织成左右对称、首尾相连、无始无终的结饰,象征着生命的连绵不断,意蕴着平安吉祥,表达了喜庆欢乐、团圆美满,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幼儿通过与民间艺术的接触,必然会受到其积极向上、豁达、阳光的精神所感染。

2.民间工艺中所寄予的真挚感情能润泽幼儿的心灵。情感民间工艺的灵魂,民间工艺则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如外婆亲手为外孙做的虎头帽、虎头鞋则表达了对孩子茁壮成长、无病无灾的殷殷希望,母亲送给出嫁女儿的福本子则表达了对女儿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因此,民间工艺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更体现了民间社会的整体氛围,人们可通过感知、联想、理解去领悟其中的“意味”,一旦这种“意味”以适当的方式被幼儿所领会,则必然润泽幼儿心灵。

3.民间工艺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幼儿树立合理的科学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处处显现着“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民间工艺的造物技术与理念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尊崇与顺应,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应引导幼儿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奥妙与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使其初步了解生活与自然的关系。民间艺术正好架起了自然与幼儿之间的桥梁,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使幼儿在与其接触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不知不觉受到其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观念的熏陶。

4.民间工艺作为一门装饰艺术,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民间工艺的装饰直接源于原始艺术,其造型具有简练、古朴、概括的特点,其中蕴含了节奏美、对称美、色彩美、造型美,幼儿通过对民间工艺的欣赏和创造从感官到全身都能体验到审美愉悦感进而丰富敏锐其审美感。

5.民间工艺的创作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民间工艺是广大民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众慧心巧工的体现,其造物思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与幼儿喜欢想象、不受常规限制的天性是相吻合的,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空间。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孩子“心灵”,还能培养孩子“手巧”。民间工艺是纯手工地将原始材料加工成成品的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双手会越来越灵活,动作技巧越来越丰富,从而使自己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在探讨民间工艺对幼儿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案。美国教育学家泰勒认为课程的开发包括四个阶段,即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笔者参照这一理论确立了课程目标,以剪纸为例,认为幼儿园中剪纸课程的目标旨在让孩子在接触民间剪纸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并能够在创作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围绕这个目标,笔者为幼儿园中班儿童设计出了“有趣的对称”的活动内容。在活动开始,笔者逐一向幼儿展示蝴蝶、叶子等各种对称的剪纸图案,在展示的过程中笔者先将一幅图的左边遮挡起来,让幼儿观察右边的图案,然后又将左边揭起遮起右边,让幼儿继续仔细观察,幼儿通过观察图片能够发现图案的左边和右边是相同的。随后,笔者通过设置问题“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是如何剪出来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接下来,笔者将剪刀和纸发给幼儿,让他们开动脑筋,尝试着剪一剪。通过笔者的引导,孩子的尝试,中班幼儿发现了将纸折叠可以剪出对称图案的方法。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剪一些自己喜欢的对称图案。活动结束后,笔者认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基本达到了活动之前设置的目标,同时让幼儿探索剪出对称图案和方法,还锻炼了儿童的思维,培养了他们探索的精神。

当然,笔者在探索民间工艺与幼儿园课程融合时,绝不仅仅局限于剪纸,笔者还积极探索将陶艺、皮影等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一个艰难的摸索过程,我们将继续前行,探索实现民间工艺对幼儿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玮.基于蒙古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6篇:品格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记者: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部门一直在抓,这次为什么要出台一个专门的《意见》?

郑富芝:《意见》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十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当前,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信息网络、多元文化使得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自2013年2月以来,教育部组建了专门工作班子,在深入系统调研的基础上起草文件。先后召开十余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召开了两次部党组会、8次部长办公会对《意见》进行专门研究和审议。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印发了《意见》。

记者: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请问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郑富芝: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二是以统筹改革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全局,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形成育人合力。三是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聚焦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人才成长的瓶颈,大胆改革,重点突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记者:立德树人工作涉及诸多方面,为什么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

郑富芝: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抓住了课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课改,扫清人才培养的重大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记者: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五个统筹”,为什么这么强调“统筹”?

郑富芝: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强,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强。实践证明,单项的、局部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因此,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主要是避免学段间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及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主要是避免学科知识本位、内容简单重复,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主要是纠正考什么教什么、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主要是避免各行其是、步调不一,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主要是改变各育人阵地之间联系不够密切的现象,营造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五个统筹”涵盖了育人的主要方面,充分体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从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记者: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新的重大举措,请问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

郑富芝: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是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通过构建这一体系,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记者: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是深化课改的又一个重点,我们已经有了课程标准,为什么还要研制质量标准?

郑富芝:研制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主要是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和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分级。这样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好把握,容易出现偏难、偏深等教学问题;二是评价缺乏统一、具体、可操作的能力表现标准,各地各校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研制质量标准,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标准,使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教学和考试评价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标准,有助于很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记者: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修订普通高中课程,请问这次修订的方向是什么?

郑富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03年启动,已进行了10年实验。此次将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进行修订。修订的方向是:第一,坚持基础性,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内容,打牢发展的基础,满足持续发展需要。第二,加大选择性,合理确定选修课时比例,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第三,提高适应性,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同时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第四,增强可操作性,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全面发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育人环节的统领和指导作用。同时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好衔接。

记者:《意见》中还有一个兴奋点,就是“ 要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这是否是对“考什么就教什么”的一个突破?

郑富芝:的确如此。为了改变“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加强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避免任意拔高,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我们要求各级考试命题机构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考试这个指挥棒应该和课程标准这个指挥棒统一起来发挥引导作用,最终达到“教什么考什么”的理想状态。其实从前面谈到的我们的主要工作也可以看出,切实增强课程标准的权威性和实际指导作用,是我们这次深化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才能落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实现。

第7篇:品格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财政百科书

2003年根据单位工作需要,他从苏溪地税分局调入预算科,为尽快转换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他积极向科内同事虚心求教,并从科室收发文等工作中熟悉财政业务,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财政管理文件制度、阅读科室历年文件阅办签。直到现在他仍保持着随手收集财政相关文件资料的习惯,凡是工作学习过程中看到的、用到的文件材料,他都会分门别类地整理收集。他不止一次的引导年轻同事:“财政相关的文件资料很多很杂,平时做好梳理和积累,才能有备无患,不用临时抱佛脚。”

调入预算科12年来,他与文字材料结了缘,与加班加点交了友,十二年如一日,坚持着加班天数比休息天数多的工作状态。2014年上半年,他为了拟定深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不论周末夜晚,连续加班十余天,由于牵涉到全市机关部门的切身利益,呈送市领导审定的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光是打印的汇报材料就足足能装下两麻袋。那段日子他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从早响到晚,电话来自全市各部门,有来咨询政策,有来提意见建议,有的甚至情绪激动来争辩,他总是耐心讲解,并将来访人员反馈的问题都进行记录整理反馈,通过不断的请示、协调、沟通,最后凭着这股子韧劲,硬是啃下了公车改革这块“硬骨头”。

好参谋

他是单位领导的“好战士”、“好参谋”。在支部群众路线教育学生活会上,单位领导不约而同地夸奖他是全局同志学习的榜样,预算局少不了他。

他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过硬的业务素质深得领导同事的信任。去他的办公室咨询业务的人络绎不绝,狭小的空间里时常站满了人,有些还是兄弟科室的同事,大家似乎养成了习惯,工作上有遇到疑难问题就征询他的意见,甚至有的同事戏称:“有困难,找一青啊!”这与他多年来深耕财政改革一线,认真钻研,勇于创新分不开。他对我国财政改革动态一直保持着灵敏的嗅觉,只要有新动向他都会第一时间学习钻研,快速消化,并能结合我市实际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多年来为深化财政改革、完善预算管理,他积极建言献策。我市的公车改革方案、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施方案、出差和会议定点饭店管理系列办法以及上半年出台的与财政相关的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配套文件,无不凝聚了他的汗水和智慧。完善政府公共预算,单独编制社保基金预算,探索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升综合财政预(决)算草案报告质量等方面,更是倾注了他的无数心血。而当前,他又与同事们一起投入在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这项艰巨任务中。

优秀“账房”先生

部门单位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很“精”,可以说是锱铢必较。但这种“精”,是精在依法理财、科学理财、高效理财上。每次服务单位的人来办理经费追加、办公用品采购审核等业务,他都要分项目逐条审核,有时来办理的人员会抱怨:“向你们财政局要点钱怎么这么难。”他总是笑笑地说:“既然我们有了规定,就要照章办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文件你我都要签字的,如果我现在不认真而糊弄过去,以后追究下来,你我都有责任。”简单的两句话让抱怨的人心服口服。他办公室里有台“古董”传真机格外显眼,据说比他在预算的时间还长,用的还是老式黄色的卷纸,许多看见的人都不禁问他:“这么多年了早就过报废时限了,为什么不换?”而他只是淡淡地说:“用着挺好的,干嘛要换呢。”严于律己才能榜样他人。“管理出效益、制度出效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实现财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在预算局工作期间,他经手制订了《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常用办公设备配置原则与标准》、《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差旅费开支规定》、《义乌市机关事业单位物业费预算安排管理办法》、《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招待费控制实施办法》、《义乌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出差和会议定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制度,为规范管理、高效使用财政资金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8篇:品格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以“崇德、尚美、健体、修能”为主题的“展望”浮雕,并设立了校训长廊,校园整体设计均出自师生创意,体现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诵读中华经典为突破,努力夯实学生做人基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弘扬北京精神,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以“颂中华经典、学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为主题,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习雷锋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做有道德之人,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务”“实”

学校专门成立了“诵中华经典、学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我校的孤山口小学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更是崭露头角,连续承担市区展示活动,并在2010年承办了房山区完小办学实践展示交流活动,受到领导与专家、同仁的一致好评。目前,我校经过区级审批立项,有22门校本课程正在实施。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展示机会。任务分配明确,进而使学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以情治校三治合一的管理策略得以进一步落实,形成了“至诚、至善、求实、求精”和谐向上的团队。近年来,我校坚持立足本土、开发资源、服务地方,规范开发校本课程,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发展。挖掘课堂文化德育资源,依托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规划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素养。学校确立了“以生为本、完小联动、区域推进、整体开发”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按照“解读课程精神―建立组织结构―分析现实情景―定位开发目标―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课程纲要―区级审议备案―统筹组织安排―形成开发系统―进行课程实施―总结评价修正”的流程逐步深入实施。

“精”“典”

“精”在学科德育领域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精研业务,通过“学、诵、做”活动与学校德育领域布局与学校的特色建设工作有机整合,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并把“创建课程文化,促进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深受教育。做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共同推进。通过开展“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主题班会,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首都的情感,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典”不单是经典更要树典型。我校赵焕新老师在公交车站拾金不昧,主动交到派出所;马秀芳老师义务送教上门,给残疾孩子送去亲情关爱;贺迎新老师在7.21洪灾面前临危不惧,抢救学校财产。还有我校孤山口小学助残小队数年如一日帮助残疾老人许哲峰、天开小学经常走进社区开展礼仪宣讲活动、五侯小学环保小组到龙门生态园开展环境现状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六年级一班的杨同学主动帮残疾家长承担家务等等,我校结合以“学习道德模范――发现身边榜样――我的实际行动”为主旨,在师生中进行宣讲身边“好人好事”活动,把教育主题确定为“同心同德、共建家园”,通过“小学生,大关爱”的系列活动进行爱党、爱国、感恩、博爱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家长与学生一起诵读中华经典、学习模范事迹,促进家校协同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走近模范,学习、体验、感受道德模范的崇高品格,使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教育效果进一步得到优化。

第9篇:品格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功能价值;文化育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河南师范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特别是2009年《河南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出台以后,学校文化建设走上了制度化、工程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文化建设的功能价值

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之于高校的功能价值。(一)以文济世,担当传承创新社会责任大学文化凝结着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血脉、精神支柱和精髓所在。河南师范大学始终牢记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贡献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二)以文凝力,引领价值追求行为方式一流的大学文化铸就一流的大学。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潜移默化地感染、陶冶、塑造着师生的人格。河南师范大学在9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师大精神,反映了全体师生的愿望和价值追求。(三)以文化人,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大学文化实质上就是育人文化,立德树人、培养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文化人,言传身教,做出表率,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以文强校,提升学校综合竞争能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实施,高校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文化是大学最具魅力和传承价值的无形资产、精神资源,是大学软实力的象征。

二、高校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规划、精心实施。河南师范大学文化以师大精神为核心,以校训、校风、学风、教风为主要代表。2009年以来,学校对文化建设做出整体安排,实施系统工程和项目运作,促进了文化建设发展。(一)出台文化建设纲领文件2009年6月,河南师范大学出台了《文化建设纲要》《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文化建设委员会,此后又制定了《校园文化管理若干规定》,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二)实施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河南师范大学每两年规划一期文化建设工程,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和形象文化6个方面,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分步实施、循序推进。(三)全力推进文化中心建设文化软实力孕育着一所大学的品格所能达到的高度。建设好文化中心,要坚持从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上发掘文化与精神,坚持将文化和品格追求与学校改革发展相结合,在学校发展中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行业需求。

三、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骄人成绩,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认识理解存在偏差有人认为“文化建设是某某部门或某某单位的事”;有人认为“文化建设无非是添几块石头、立几块宣传牌,或者办几次文化活动”;有人把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对大学文化的社会认识不够;等等。(二)文化建设内涵不足整体而言,高校文化的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例如:机制建设不完善,规划落实力度不够;与学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联系不够紧密;效果评估较少,功能发挥不充分等。(三)文化个性不够鲜明由于体制制约、政策导向和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的文化个性不够鲜明。例如:学校没有标准色,建筑物缺乏统一风格,形象标识系统不完备等。(四)文化建设合力不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有的高校文化建设合力还不强,还未完全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未完全形成各部门联动、各工作衔接、各层面协同的联动机制,未完全在观念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工作上引起共振。

四、高校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