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第1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发展概况

做好科学规划,强化顶层设计

2006年以来,辽宁省教育厅根据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改造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实际,统筹规划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项目,完成了对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顶层设计。2007年,省教育厅编制了全国第一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2010年出版发行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建立了多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在建设过程中,对所有规划项目都要求高端设计,实行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制作规范、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仿真模拟环境、统一的用户管理,确保了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打造基础平台,优化应用环境

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开始建设职业教育政务管理和资源服务平台。2012年底,先期建成了“辽宁省职业教育效率平台”,初步实现了全省职业教育各类专项建设工作的“实时管理”“互动管理”“纠错管理”和“跟踪管理”。在全面改造建设宽带、泛在、安全、运行流畅的校园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各种信息化终端和教师、学生学习空间,部分职业院校已初步实现学生三终端、教师四终端的试点建设目标,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校内公共场合触摸电脑登陆校园网、进行自主学习,数字资源从教室、电脑机房走向校园,走到广大学生身边。

开发优质资源,深化产教对接

2007年以来,在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辽宁省财政及各地配套的专项经费约2.5亿元。开发了22个中等职业学校主体项目、15个高职院校主体项目、50余个大型仿真模拟实训教学系统,在30余个重点专业领域初步建成了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这些资源项目对接了辽宁省75%以上主体产业、75%以上核心岗位,覆盖了全省职业院校85%以上专业、85%以上在校生,对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设成效

信息化建设及其成果的应用,全面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形态及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推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自主开发的50余个仿真模拟教学系统,绝大多数完全仿真了企业现场真实的职业活动,创建了“虚拟仿真项目教学”模式,虚拟了一个个真实的施工现场和生产环境。学生们在“现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体验”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解决了现场教学无法实施的困难。

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在数字教学资源项目建设与应用的引领下,全省有30余个专业超过80%的课程进行了课程结构和内容改革;100多所项目应用学校中已有92%的学校进行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有900余名教师编写或正在编写虚拟仿真环境下与岗位直接对接的校本教材。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以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支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致力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

推动质量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创设了虚拟仿真环境下的社会化、专业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营造出一个科学、规范、智能化、网络化的评价环境,为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

推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

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的带动下,许多职业学校重新整合和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融入信息化要素,将“虚”与“实”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节省了投入,还增强了实训效果,降低了实训风险。仅以已建成并推广应用的数字资源项目估算,每年可节约电能100万度以上,节约用水1000万吨以上,节省一次性实训耗材2000万元以上,减少教学垃圾一万吨以上,延长实训设备寿命一倍以上,减少实操安全事故60%以上。

推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2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职业教育; 创新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42-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改革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已有的教学创新的认识和理解,分析了职业教育中教学创新的途径。它既有来自教学系统外部的创新途径,又有教学系统内部的创新途径。

一、构建信息化的教学创新模式

我国的职业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技术型专门人才。信息化仿真教学环境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推动和促进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

转变高职教育教学观念,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与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体系的融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仿真实训室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学生通过模拟练习可以获得在现实中不便或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抓住瞬间发生的现象,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增强对事物和工作的感性认识,有效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网络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能力。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通信资源,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参与的多方互动教学模式。

总之,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基于网络通信的互动交流模式形式将突破原来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和补充,实现教学空间的创新。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新模式,使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促使课堂管理方式创新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

二、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逐步形成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使得职业院校与社会零距离,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完成职业院校的特殊使命。

传统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采取自投、自建、自管、自维、自用的模式,这种模式资金投入大、效率低。创新和完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需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职业教育资源,本着主体多元、行业企业参与的建设思想,努力寻求政府、企业的支持,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开发课程建设,把企业中的先进技术、经验带到课程教学中来,使得知识与市场接轨。该合作模式还使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前就具备优秀的企业理念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毕业时在行业内成功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考核新模式

职业教育重视素质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完善职业院校“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改革考试考核方案,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加强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推进操作技能考试。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教师实事求是的考察学生的能力。这样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的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

信息技术还可以加强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去企业中学习。职业院校可以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加强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四、创新以信息化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推动职业院校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建立职业院校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统计和监控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职业院校的管理决策水平。建立覆盖学校各项管理业务的校务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管理,通过专业建设抽查、课堂教学抽查、试题库抽查、教师培训管理等方式,创新职业院校内部治理,提高教育管理效率。职业院校还可以利用教务系统和办公网,汇总相关数据信息,将抽查的标准和抽查结果公布,增强教学管理的透明度。

此外,现代化的信息平台还可以构建职业院校良好的数据环境,为院校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进而推动了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改革。

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为目标,职业院校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可以在创新多方互动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模式,构建多样化职业教育考核新模式和创新以信息化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创新应用模式,达到应用的多元化和立体化。以上措施能够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化发展,能够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可以说,没有高素质、创新型的劳动者,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型的产品;而没有高水平、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没有高素质、创新型的劳动者。职业教育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国家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创新化的发展。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信息化技术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化的分析研究》(课题号:12413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健.我国职业教育创新的三维视阈[J]学术交流,2009(7)

[2]张万朋.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现状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

第3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改观。但由于很多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文化相对于城市地区发展较慢,加上自身观念、意识保守,使得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薄弱。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将成为制约农村职教发展的瓶颈。因此农村职教发展需要信息化,更需要及时解决农村职教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广大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有的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离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差还较远。传统教育观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时至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自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教育信息化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教师要胜任这一角色还必须拥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及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我们对全国上百所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信息素养状况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广大教师信息素养意识淡薄,信息技术应用文化氛围淡薄,缺乏与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相适应的培训。对此,学校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硬件、软件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离开相应的信息设施,教育信息化就无从谈起。农村地区经济基础普遍薄弱,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软件资源建设普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我们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要求所有职业技术学校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等,但广大学校也不能在困难面前举步不前,而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案,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社会融资,如学校可以同企业合作,争取企业对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资。

第4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

现今2016年,十余年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发展目标和经费措施都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提供了巨力支持。各地职业教育均有所受益,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都得以提升。

国外在这一方面是走在前面的,1998年2月加拿大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就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能实现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甚至是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视野。

相较之,国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无论是认知还是基础设施上是存在差距的。彼时有许多老师对数字校园网络认知停留在只能用于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经常以非计算机专业或年龄较大等原因疏于数字化的学习和使用。还有一部分老师虽然已经意识到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去应用网络为教和学服务。思想上的以及技术上的滞后限制了数字校园网络发展的。如今这些现象仍旧存在。

数字化校园应该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一体化自动办公,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目前在网络功能,使用效率等方面,许多学校都拥有一支在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方面的队伍。省市各级教育部门也有专人负责。但推广有余却创新不足,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发创新,开发人员也相对缺少,从而影响数字校园网络为现代教育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以湖南省教育部门力推的“世界大学城”为例,每年也有教师相关培训,但是并不能摆脱其创新缺乏力度的困境,其教师个人空间使用上的不便和技术上的滞后屡遭教师吐槽。

回到数字化校园的话题上来,对于数字化校园网络应用,当前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重管理轻服务。表现在小看或者忽视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教育目标与数字化校园应用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各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科室无纸化办公,百兆光纤上网,全校园WIFI覆盖等等,但这些并不代表数字化到位了。各个科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科室内部的流程及管理数据的积累,疏忽了领导的决策分析服务、师生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同时不重视科室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与目前实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符合。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建设基础的管理平台、门户系统、家校通工程、校务系统、教育资源库、自动化办公信息服务系统等也仅仅只是数字化园的一角。以“师生为本”的建设指导思想,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的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学校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处理,并且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的整合和集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实现全过程运用宽带网络与通讯网络、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来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个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利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规划和管理,使之构成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的资源平台、规范的管理与教学秩序,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面向家庭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社区。

数字化校园的使用,应该要起到改善学校领导、教务人员、教师、学生等各层面的信息传递途径的作用,方便促进了解,拓展信息来源。其与因特网集成在一起的方式则更令人兴奋,因为这将使校园与社会、校园与家庭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教育环境,种种更为直接的沟通方式,使教育真正做到学校、家庭与社会全方位的最佳配合。这里有一个误区,各省的教育平台也好各校的数字化校园也罢,本来旨在方便沟通的教育网络自身就缺乏沟通,各省教育平台只是形式上的能互相访问。各个学校之间更加如此。为了避免竞争或者说怕竞争,大家都还是留有余地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当理解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否者就会演变成一个“填鸭式”数字化建设。建设的流程会随着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再造,其软硬件平台也会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我们不是为了有数字化校园而数字化,我们是为了使用数字化校园而数字化。要真正将数字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师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工作、学习效率,方便师生生活,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这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正目的与初衷。请注意一个细节,学生在学校接收的快递逐渐增多了。为什么?方便呀。

俗话说“知易行难”。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知已不易行更难”。虽然现状有这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处,但思想上的禁锢以破除,总会越来越好罢。

参考文献:

[1] 和汇等,信息化教育技术,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第5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字校园;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63-03

引言

近些年,部分高职院校率先投入巨资,启动数字校园(或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12年,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数字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提升、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高职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之一,关于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文章也在各类期刊杂志中发表。因此,对高职数字校园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各职业院校建设数字校园的主题与内容,将其作为反映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面镜子,为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导向和建议,促进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对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回答以下问题:(1)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主要有哪些;(2)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3)高职数字校园未来将如何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样本

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如图1所示方式检索,返回248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13年11月30日,2013年尚不完整)。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研究主题与内容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进行各年份发文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引入的新概念及新理论。

(2)研究方法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分析研究所用方法、核心期刊发文分析、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分析

(1)各年份发文数统计分析

如图2所示,按照检索条件,2004年起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才陆续在期刊上发表,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发文量稍有回落,2012年又大幅跃升。我们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是2012年的。

(2)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分析

一个领域的核心术语一般会被人们反复使用,故可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统计与排名来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通过拆分论文信息中的关键词部分,依据普通词汇表清除关键词中普通词汇的部分(如“设计”、“现状”、“应用”等内涵不明确的普通词汇所表达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的文献频次进行统计,按文献频次逆序排列,选取文献频次不低于3次的关键词,共计120个。这些关键词特别是约前10位关键词(频次大于10),如数字化校园(118)、高职院校(78)、数字校园(22)、信息化(22)、校园网(20)、信息化建设(18)、建设(18)、数字化(18)、高职(14)、教育信息化(13)等可直观反映出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研究重点。通过分析前10大关键词发现,它们其实就是三组同义词:其一是高职院校、高职;其二是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网、数字化、教育信息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设、建设。组合起来正好体现了当前实践及理论研究的主题:高职数字校园建设。

(3)文献研读与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们发现,高职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论文主要分为三类:综合论述型、建设案例分析及总结型、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其他研究型。

其中,以综合论述型文章为主,占总数的74.4%。这类文章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校园”(如数字校园概念、内涵、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建设数字校园的意义、目标、宗旨等);“如何建设数字校园”(如规划设计、顶层设计、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建设架构、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建设途径、建设方法、建设难点及解决办法、需求分析、建设模式、数据流、保障措施等)。[1][2][3] 笔者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基于上文高频关键词间的共篇关系,绘制以“数字化校园”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图,如图3所示。从图3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各种研究内容,从区域1、区域2、区域3依次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类话题,而区域4则是一些最新技术。

第二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所在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所做的分析与总结,占总数14%。这类文章大多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建设经验,描述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总结建设的过程以及具体建设内容,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议。[4][5]

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数字校园所做的其他研究,如安全防范、学习模式、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资源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学生信息素养、高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新模式、英语教学设计等。这类文章最少,只占总数的11.6%,说明高职数字校园现阶段以建设为主,推广、应用并对其它领域产生明显影响仍有待时日。[6][7]

(4)引入新概念、新理论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高职数字校园时,引入了新理论,使高职数字校园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深入。

2.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所用方法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我们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及建设经验总结的文章,这两类的文章占总数的88%以上,所采用的方法均为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

(2)核心期刊发文分析

表中核心期刊、CSSCI、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等分类是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分类方法;其他期刊指的是这四类期刊之外的普通期刊。如表4所示,前四类期刊计50篇,约占总数的20%,比重偏低。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核心期刊、CSSCI中发表的文章是在2008年之后才有刊登。

(3)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如表1所示,获得资金资助的论文计44篇,占总数的18%,基金资助水平也较低。

四、结论与预测

1.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高职数字校园建设上,研究者们主要回答什么是数字校园、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何建设数字校园等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主要在建设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各类应用系统、数字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的建设。

未来,随着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的应用以及各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完成,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广应用,对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会有更多的新概念、新理论被引进,基于数字校园应用的研究主题会越来越丰富。

2.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核心期刊中发文较少,资金资助水平较低,说明当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理论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仍有待加强。

我们也发现国家政策导向对此项研究影响很大,这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后,当年的数就达到统计的峰值(如图2所示)。未来,随着国家相应文件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数字校园建设,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将越来越丰富。

3.未来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将越来越规范化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工程率先实施,有些还获得教育部的认可,这些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明显。其次,2013年9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该规范的实施,必将“规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颂.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3-144.

[2]史玉琢.高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6-87.

[3]董菲,谢树晓.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11-13.

[4]赵喜林.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7):65-66.

[5]李志奎,姚争儿.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探讨和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62-65.

第6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04-05

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简称“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的十项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一、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背景

通过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旨在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1.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为了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专门设置“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章节,从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描绘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基本建设的宏伟蓝图。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征求意见稿)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学校信息化、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也制订了相应的计划。因此,上海市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注重对接国家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

2.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中明确提出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工程”,即“加强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资源库建设和共享应用,开展电子互动教育试点,推广电子学籍卡应用”。

“教育信息化工程”也是《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简称《智慧城市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工程”中的三个示范项目组成了《智慧城市计划》的数字教育工程:即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开放共享、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市民终身学习档案和学分银行系统。因此,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将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时成为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自《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工作。2010年2月启动了《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召开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专题研讨会,形成《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之后,分别向市教卫党委及市教委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教育部“金教工程”专家、全市所有高等院校和区县教育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委)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征求意见,于2011年8月底基本完成编制工作,2012年1月正式颁布。《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工程”未来五年的重点建设内容。

二、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仍存在带宽偏低、访问速度太慢问题

教育部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划分成“解决有无”、“普及覆盖”、“性能提高”三个阶段。上海市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海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f简称“上海教科网”、“校校通”等项目建设,基本达到“普及覆盖”水平,正处于“普及覆盖”的收尾阶段。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见表1。

但是,随着上海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

(1)互联带宽偏低的问题

目前,上海区县之间的互联带宽受到100M限制,部分区县的校间互联带宽仅为10M:本市高校中仅有32所光纤直接接入高校的互联带宽大于100M,甚至还有不少高职高专学校仅2-10M:上海教育系统市级主干网络的总接入带宽为5.3G。

(2)出口访问偏慢的问题

目前,全部区县和所有高校都是自行购买因特网出口带宽,平均到每所中小学校和每位高校师生,普遍存在上网速度慢的问题。例如:原卢湾区的每所学校的校均出口带宽约3M左右,上海师范大学的人均出口带宽约50K。

(3)网络资费过高的问题

上海教育单位的平均网络资费普遍偏高,上海市在5.9万元/百兆,月,而北京市为2.4万元/百兆,月,天津市为1.5万元/百兆,月。浙江省为1.2万元/百兆,月,贵州省为1万元/百兆・月,广东省为0.99万元/百兆,月,湖北省为0.8万元/百兆,月。因此。上海部分高校目前直接购买外地运营商提供的低资费互联网接入服务。

2.数字化资源初具规模,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够健全

教育部把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划分成“有无”、“能用”、“好用”三个阶段。上海市的数字资源建设通过“上海教育资源库”、“上海市400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等项目建设,基本达到“能用”水平,正处于“能用”的收尾阶段。高校数字图书馆、课程中心、虚拟实验室等建设十分普遍,所有区县均建立了教育资源中心,60%以上的中小学拥有自建的数字教学资源。上海教育资源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总容量超过12.5T,自建资源容量占65%,整合和共建占35%,通过互联网、卫星、IPTV/数字电视等通道为本市、长三角及四川、云南、新疆等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注册学习人数近200万,访问量达2.5亿次。

但是,随着上海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的推进,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不适应之处也日益明显:

(1)与需求应用有所脱节

目前形成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直接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比例不高,与实际应用的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应用效果不理想:学校第一线教职员工对优秀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

化资源的积极性不高,一线教师对此缺乏主动性。

(2)共建共享机制未能有效形成

市级、区级、校级信息化资源多头建设,尚未形成多方共建、广泛共享的资源开发、管理和服务机制,资源使用率差异颇大,且优质资源总量过少,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未得到重视。

(3)更新维护遇到一定的困难

资源更新维护常陷入“资源建设完成(吸引力最强卜+更新缓慢、内容逐步陈旧(不太吸引)无人更新、内容陈旧(不吸引)”的状况。

3.信息化应用逐步普及,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深度不够

中小学教育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形成一批基于电子白板、虚拟实验室等的具体教学应用:职业教育以数字化校园在线应用为基础,基本完成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高等学校通过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师生互动:终身教育通过卫星传播网、宽带互联网和教学辅导系统形成了“三合一”的教育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市、面向市民的市、区县(行业)、街道乡镇三级架构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但是上述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仍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明显不足:

(1)信息化仍可有可无、可用可不用

尽管信息技术设备已经配备到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中,但是使用的作用和效益并不明显。

(2)教育教学仍以传统方式为主

教育教学方面,当前学校仍然以“课堂+黑板+书本+作业”为主,信息技术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并未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4.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各种应用整合不够

教育部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划分成“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三个阶段。上海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一系列应用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由“单个应用”向“数据互通”的过渡,正处于“数据互通”的启动过程。教育信息化在政策公开、中考招生、高考招生、特困生贷款等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为实施学生资助、加强经费监管等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提高了教育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但是,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目前根据业务需求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数量逐步增多,系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统筹和整合。相同信息无法在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中互联互通,造成相同信息多次填报、数据使用率低、准确度不高等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信息时代对教育信息化的期望仍有较大距离。

三、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秉承“面向一线、提升服务、加强统筹、优化基础”的原则。

面向一线:以应用需求为驱动,推进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内在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深入挖掘和调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提升服务: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筑便捷灵活、泛在共享、协同配合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决策与服务水平。

加强统筹:统筹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推动共享应用,有效融合各级各类教育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

优化基础:优化整合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进一步保障各教育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构筑高速可靠、安全绿色、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

2.建设目标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基本实现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环境构筑,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度应用,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建设内容

围绕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重点抓好两个层面的融合问题:

一是建设上海市市级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强化标准建设与应用,探索教育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系统整合、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创新,构筑符合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市级信息化环境,建设一个体现上海教育特色的市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推进上海市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以应用需求为驱动,促进上海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变革与创新,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市级教育信息化项目。

4.主要任务

(1)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环境

系统规划上海教育城域网的整体架构,以升级改造“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为基础,加快上海教育城域网基础网络、统一出口、数据中心和无线网络建设,构筑高速可靠、绿色安全、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并基于上海教育城域网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各级教育网络的运行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示范项目1: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项目。完善上海教育城域网,覆盖所有的高校、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和50%以上的继续教育学校,主干带宽达到100G,5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和全部区县级校校通网接入带宽不低于10G,学校校园无线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以上海学习网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加快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目录和交换中心,有效融合各级各类学习平台和服务,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和服务,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以跨校认证为抓手。推动各类资源共享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示范项目2:上海学习网建设项目。借鉴成功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通过“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上海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企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在线学习、全网智能搜索、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3)探索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模式创新

以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为抓手,积极探索以教材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融合,形成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示范项目3:基于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项目。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打造“数字课堂,温馨课堂,情趣课堂,

有效课堂”。

示范项目4: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项目。建设大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诉求的交流平台和开放便捷、互动共享的学习空间,成为辅导员等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教育阵地。

示范项目5: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适应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构建开放实训中心数字化资源建设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数字化资源体系,构建创新实验实训中心管理平台。

(4)提高教育管理的服务创新

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管理过程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示范项目6:市民终身学习档案和学分银行系统项目。建设学分银行系统、学分认证中心和终身学习档案系统,为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技术保障。

示范项目7:上海市学生终身电子学籍卡项目。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生,积极探索其在校园一卡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学生公共交通优惠方面的可行性。

示范项目8:学生事务综合管理和分析系统项目,建设一套覆盖全市高校和中职学生的学籍学历信息、学生获得资助情况和学生就业信息于一体的监测和分析系统。

5.保障措施

(1)成立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成立上海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拟请教育部有关司局、上海市相关委办局的领导和教育教学、教学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专家组成。其职能为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咨询工作:定期审核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指导推进全市、各区县教育信息化工作。

(2)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明确市教委是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与统筹推进主体,各区县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推动标准应用与示范,建立市场准人制度,引导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应用和推广。

(3)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与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对教师、教育管理者、信息技术人员三类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10万名中小学教师、2000名教育管理者和所有的信息技术人员,提高全员教师信息化素养:同时依托教师资格证申请和职称评审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考试、增加精品课程评估中信息化手段使用率等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4)确保经费支持

采用多方筹措经费的方式,保障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市教委将通过《规划纲要》的“十大工程”建设确保每年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同时。通过“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085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一部分资金。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做好现有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力度。

第7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一、抓住机遇,调整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

“十一五”以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精神为指导,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实施“一网、一站、两库、两平台”(教育网络、教育门户网站、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教育教学公共资源库、教育电子政务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应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服务,优质资源不能共享,“数字鸿沟”逐渐扩大等问题,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些深层矛盾在我省还比较突出。

“十二五”期间,湖南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以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推动信息产业升级,改变信息化发展模式。依托新一轮信息技术构建的公共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及其云计算服务体系,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湖南实施“四化两型”(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把信息化放在突出位置。《数字湖南建设纲要》以更新的观念、更高的起点、更全面的规划、更有力的保障措施,为全省各领域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六大战略重点之一,湖南教育信息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云计算、宽带移动互联网等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新的服务模式,为解决传统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化解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克服教育信息化传统观念的束缚,用新的思路指导教育信息化发展。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在观念上把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等同,把建网络、买设备、建平台等当成了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在思路上以“网络中心”或“校园网”建设为核心,寻求从本单位或教育系统的范围制定技术解决方案,基本上是“自己投入、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维护、自己使用”,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建成的项目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使教育信息化长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使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因此,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首先必须转变教育信息化的传统观念,调整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在观念上必须认识到信息化不等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特征,是促进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发展思路上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思路,推动教育信息化服务与应用模式创新,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积极探索,转换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

湖南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思路,结合国家、省有关信息化发展规划,充分吸收云计算、数字空间等新技术、新理念,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的转换。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全省职业院校开始空间建设试点工作,引进了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励办公室基于Web2.0和云计算等技术开发的,以个人学习空间为基础、以网络交互学习为重点的“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按照“企业搭建平台、院校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全省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到目前为止,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得到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是以较少投入快速搭建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建设和使用快速增长的目标。全省职业院校以购买服务方式快速建成了161个机构平台(管理类平台4个,教学类平台157个),40余万个师生开通个人教学或学习空间;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全省职业院校师生通过个人空间已上传视频60余万个,文章980多万篇,交流互动帖子5000余万个,文章浏览数突破1.2亿人次,视频浏览数达970多万人次。

第8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国家提升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不单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也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近期,各类学校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方面相对工科类院校要弱些,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会相对多一些。下面结合我院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探讨一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浪潮的推动下,从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院校基本都完成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通了校园网,配置了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现在的这些网络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了。教育信息化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网络信息覆盖所有教学、实训及生活场所。因此很多学校开始对现在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在这场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而进行的网络基础设放升级改造中我们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根据教育信息化进程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避免两个进程不同步,系统到了设备没到,或是系统没到设备长期闲置;二是设备性能选择要适当超前,有一定扩展性,既能够很好地满足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又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2 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如办公、财务、学工、人事、一卡通等管理系统建设,直接体现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如资源库建设,直接体现教学信息化水平。

2.1 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各类高校展示综合竞争实力,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内各高校纷纷投巨资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但是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教育管理系统种类多,关系复杂,涉及部门多,一次建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分部门建设又会导致各自为政,互不相通,最终形成信息孤岛,部门间的业务往来不畅通,甚至会出现不同系统的基础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为行政管理信息化带来不小的麻烦,造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资金投入与实际功效不符,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严重制约了管理信息化进程。面对这些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规划设计了一套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确定一厂家,顶层设计,从易到难,分步实施,建设一个,推广应用一个。整个工程分三期,一期工程以信息门户为中心,建设办公自动化、教务、财务、人事、科研等系统。这类子系统相对来说关系要简单一些,系统之间相对独立,涉及对象主要为学院管理人员和教师,实施起来较容易一些,而且能够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为二期工程建设增强信心。二期工程主要建设教务、迎新、学工、离校、团委等系统。这类子系统关系较复杂,主要跟学生关系较密切,涉及部门多,系统之间联系多,数据变化量较大,数据安全及一致性要求较高。这些系统在建设时应严格执行建一个,用一个,集成一个,确保每个系统都能正常投入使用。否则一个系统出问题将会影响到整个管理信息化建设。三期工程主要是建设一卡通工程,在前二期工程完成的基础上建设一卡通就容易多了。一卡通工程的建成与实施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暂时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图1 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建设规划图

2.2 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特别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实施,有效的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教育公平、终身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便成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结合我院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谈一谈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首先,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对整个资源库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平台至少能集成备课、教学、答疑、自主学习、作业提交、考核考试、反馈评价等功能。我院选用的是深圳得实公司开发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作为我院资源库建设的主平台;第二,要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能力培训,激励教师开发数字化课程,形成人人参与数字化课程建设,让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者。积极选送优质课程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实施信息化教学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考评体系;第三,资源建设要顶层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建设,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浪费有限的硬件资源。由于资源库还处在建设期,系统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使用教学资源库的学生数量不多,需要任课教师大力推广,学生在使用资源库时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激发学生使用教学资源库的激情,努力提高教学资源库的利用率,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资源库的受益者。

3 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及应用支撑建设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都已完成后,教育信息化是不是实现了?我认为还没有,三份建,七份用,这句话虽有点绝对,但也道出了用的重要性。但不少学校存在基本建设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建是为了用,建得再好,用不好资源就浪费资源了。要想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让资源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还必须重点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建立应用支撑机构,对数字化校园中的各种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协助任课教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库,指导学生使用资源库。只有建好了,用好了,我们才能说教育信息化了。然而很多学校目前还未设置这样的机构,导致数字化校园中建设的各个子系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个别系统处于闲置的状态。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建立信息化中心这样的机构是很必要的。信息化中心下设两个部门,一是网络中心主要负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运行维护;二是应用中心主要负责数字化校园子系统维护,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应用支持。

图2 信息化中心机构设置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超前的理念作保障,更需要领导的支持,和一个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为一体的团队来充实到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08):5-11.

第9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以中职业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为基点,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和电工电子专业特点,更好的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电工电子专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探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培养技能能人才。

重视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学工作,深化中职教学改革,引导中职教学沿着正确的科学的方向迈进,对于创建中职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促进中职学校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促进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大力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同时为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所以中职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和以后就业的需求,必须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效果,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企业要求,以实现培养现代中职人才的目标。

1 中职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方向

1.1 优化配置 合理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建设的一项内容,也是解决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有效措施。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要以现有专业为主体、以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专业特长和职业能力为原则,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科技水平、体现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体系。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改革应根据经济发展和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中职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积极稳妥的增、删教学课程内容,深入探索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的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实验实践课的比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优化专业资源配置,以达到课程最优化的比例结构设置,为强化电工电子专业建设提供必要条件。同时,电工电子课程的设置还不能过分追求理论化、系统化、专业化,而忽视了应用性和适用性,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以后就业需要。

1.2 推进改革 以实现信息化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融入现代化教学元素,增加信息化教学手段。因此,教育规划纲要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转贴于

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范围涉及广,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课程,学习起来既枯燥无味又难以掌握,所以更应该使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利用声音、动画、图像等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将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内容形象化描述、生动化讲解,把电路和电器的工作原理用多媒体形式播放,便于学生的更好的理解和分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加强实训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是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专业教育的特色、提高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一线人才具有重大意义。电工电子专业强调课程内容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兴趣,因材施教。通过实训课程改革,使学生学到就业的一技之长,用人单位招到了合格的员工,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实验和实训课程,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动手和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锻炼现场操作技能是很有帮助的。

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除了开展实践课程外,中职学校针对电工电子专业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还应该建立教师和学生工厂实践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工厂进行工程实践,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熟悉电工电子产品的工作流程,掌握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用人的情况和变化,从而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需求改进教学方案、调整培养需求。

2 结语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掌握必要文化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为根本任务,探索出适合时展的中职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