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该次研究在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2013,2014,2 015级硕士以及博士生中随机选取研究调查对象,采取网上问卷调查形式,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回收有效率为95.3%。
1.2调查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医学研究生自身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②微信的使用情况;③使用目的及关注内容;④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的作用评价。
1.3统计方法
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指标采用人数以及百分率、构成比对资料进行描述,统计图采用条形图表示。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该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43份,其中男生48人(33.6 %),女生95人(66.4%),这也符合医学院校以女生为主的性别特点。2015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014级硕士研究生、2015级博士研究生构成比率依次为73.4%、12.6%、8.4 %、5.6%,主要调查对象集中于2015级新生。
2.2使用新媒体情况
在新媒体工具的使用选择上,86.0%的研究生选择使用微信,其次就是使用QQ,微博的使用率为25.9%,而有16.8%的学生在三种媒体的选择上没有差别。
另外,从使用频率上看,几乎所有人(97.9%)的使用频率为每天一次或多次,这也反映出当前社会“低头族”的现实。
2.3研究生使用新媒体信息的目的以及关注内容
2.3.1使用目的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人(96.5%)都会以聊天、沟通、关注动态为使用目的,这也可以推测出新媒体信息对研究生的影响会表现在人际交往上。与此同时,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会经常了解新闻、文体资讯,这可能跟研究生层次相对较高会选择主动关注时事有关。
2.3.2关注内容在关注内容方面,各自占的比重相当。大家还是以观看、转发以及评论为主。21.7%属于“潜水者”,这是微信过程中一个很现实的现象,很多人在新媒体使用中处于观看状态,对外界的事情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研究表明,58.7%的学生经常关注就业招聘方面的信息,40.0%的调查者偶尔关注,1.3%从不关注。医学生的就业压力大、要求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娱乐的同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关注就业招聘,这一现象符合当前就业现实。
2.4新媒体在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调查发现,63.6%的学生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微信、QQ、微博等所起到的作用很大,33.6%的学生认为有作用但作用很小,只有2.8%的学生认为不起作用。
研究生的培养,最重要且最直接的是导师。在“您是否愿意在微博、微信和(或)QQ中与导师建立联络?”这一问题上:88.6%的人持肯定态度,愿意与导师建立这样的联系;另外11.4%持否定态度。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基本都是因为不愿意导师了解太多自己的私生活。相反,如果导师一定程度上能多了解自己学生的个人生活,便能够因材施教,培养管理也可因人而异。
在研究生的管理过程中,有87.4%的人认为微信起到的作用是及时公布学校相关通知,其次为把握学生需求,便于给予相应帮助(71.3 %)以及加强学校管理者与学生间的沟通(70.6%),另外有39.9%的人认为倡导良好学风和学术道德导向,研究生的职业道德观对以后的为人处世、行医治病影响甚大。
3讨论与建议
3.1微信:新媒体的后起之秀.将是重点应用工具
在新媒体工具的选择上,微信的使用率高达86.0%,诞生于2011年的微信晚于微博和QQ很多年,但用户增长量、覆盖率却呈现了惊人趋势。微信凭借其简单便捷、功能新、耗费少、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等特点,已经成为国内最火热的传递信息方式,它的出现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川。QQ的使用热度虽然不及微信,但使用率也近6000。与此相反的是,微博的使用率只有25.9%,微博作为昭示“微时代”到来的新媒体,现在使用率下滑如此之快,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自身功能的局限性。刘琳等川的研究对比微博和社交网站,发现微博在短期发展过程中积聚了较高的人气,用户长时间停留的比例超过社交网站。但随着各类新媒体的产生,相比微信和QQ,微博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因此,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微信和QQ,以保证广泛的覆盖率。
3.2关注内容丰富,关注就业信息趋势明显,还须挖掘微信息的“潜水者”
调查结果表明,人们使用新媒体工具主要还是为了聊天、沟通、关注动态,关注内容也是以观看、转发以及评论为主。这一研究结果与周波等曰的研究结果一致,再次印证了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微信平台上喜欢与朋友交流,保持沟通,是熟人和朋友之间的主要交流工具。与此同时,有21.7%的人属于“潜水者”,这是微信息过程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人都处于微信观看者的角色,根据研究这部分人比例很大:或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内向,亦或是因为不愿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后期培养和管理中应该着重挖掘这一类学生,比如举办微讲堂、小论坛等活动,设置提问互动等多样环节,以激发“潜水”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从而融入到主动、互动的角色。
3.3培养学生采用新媒体符合时代要求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具有特殊性,一般后两年就进入临床实习或教研室学习阶段,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管理存在很多困难:如实习医院的地域分散性,医院和科室不同导致的联系困难性,并易造成管理的“真空”等。因此,可以利用微信的功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水平和效能,以凸显微媒体的优势困。尤其在2015年后,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转为直接进入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学生与母校、研究生学院的联系日渐减少,也造成学生的归属感降低。因此,利用新媒体的功能,不但可以实时提高医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效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对于母校的情感依托,增加学生对学校活动的了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联沟通,维系研究生学院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推进。
3.4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实现新媒体管理工作的高效化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而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者更多地互动。受众与媒体产生的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可能带来利润的立足点。
关键词 全媒体;新媒体;信息消费;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09-02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数字媒体也日益发达起来。于是出现了人们目前所看到的新旧媒体融合现象:新旧技术的融合与不同媒体界限日渐模糊同步发生,多种媒体应运而生,组成了全媒体。在全媒体背景下,报业不再是单纯的纸媒,电台也不只是单纯的电台,媒体不再是少数人的领域,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民媒体的时代。全媒体的概念催生了新的传播体系。高度集中的一对多的大众宣传体系逐渐失灵,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互动的沟通传播体系。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传播的受众不再只关注个别媒体,巨大的信息量让他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可以说,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是信息消费的主体,他们对信息的高要求成为促使全媒体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做好媒体工作?受众的想法和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后续行为必须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1全媒体的含义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各类媒体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呈现出了不同的境遇。传统媒体因为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生存状况堪忧,而新媒体也因为其信息高度自由化传播的特点而不知如何将信息传播做得更为科学有效。旧媒体的本质和特点已广为人知,要研究全媒体未来的发展,重点是解析新媒体。
1.1什么是新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及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其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它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收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1.2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所以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全媒体在现阶段呈现出的区别于以往旧媒体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来说,还有如下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大范围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但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
2全媒体时代受众的特点
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清晰。前者是信息者,后者不管喜欢或是厌恶都必须被动地接受,想要表达对信息的看法无从下手。但新兴媒体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是可以与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传者。所以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具有更多主动性,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接受标准更高。与此同时也希望更多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称他们为信息的用户较受众更为合适。
就像很多具有实物的商品市场一样,由于生产力提升,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主导者已经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如今的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促成买方消费,卖方就要提供更多的服务,让消费者体验就是方法之一。而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者更多地互动。
3全媒体时代受众处理信息的方式
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前者通过受众的反馈将传播效果大大提升,更趋于理想化;后者则打破了单向传播模式,让受众不再像旧媒体时期一样同质化,转而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3.1全媒体增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
很多传播学学者在大众传播研究中都强调受众的反馈存在延迟,不能像人际传播中的沟通一样及时回应。就传播资源、传播能力以及传播时间而言,传受双方不平等。以传统媒体为例,即便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注意到了受众的反馈环节,设置了一些反馈渠道(如:报纸、电视台、电台与读者、观众、听众的互动栏目和板块),实现传受双方的直接对话,但这种沟通仍然只能反映一小部分受众的意见。
但全媒体时代涌现的新媒体则不同。首先,互联网就实现了类似于人际交流的双向信息传播模式,即互动模式,这是相较于就传播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网络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更是其一大优越性。在新媒体中,受众参与程度空前广泛,这也使得他们更为热情地参与。他们的对信息的处理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和参与互动。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媒体互动性引发的受众主动性让新媒体活动中受众的参与性大大加强。这些特点都成为新媒体经营的有利条件,更成为全媒体时代媒体经营和发展的可用之处。
传播学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应该是双向的,只有及时获得受众反馈才有可能获得理想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信息传播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这使得媒体能够更便捷地搜集受众的反馈信息,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3.2全媒体让受众获取信息更为主动
互联网规模的快速扩张打破了地域限制,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以虚拟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种情势下,受众地位及其反馈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了。在全媒体时代,受众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媒介信息,积极使用媒介,更广泛地参与到媒体信息传播中。
现今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形式多样。一个新媒体载体上可以承载所有旧媒体承载的信息形式,例如纸媒的文本、图片,广播媒体的声音信息,电视媒体的视频信息。而新媒体在信息编排上也更为灵活,采取随时更新信息,共受众自主选择的模式。受众对信息的自主选择不仅表现在信息内容和接收形式上,也表现在接收时间和顺序上。
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一般采取传者为主,受众被动接收的形式,例如广播和电视的线性传播。这种形式让受众只能遵循传播者的时间顺序去接收信息。而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让信息有了互动和点对点的特点。受众这种新的获取信息方式首先是主动的,其次是个性化的,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接收的信息。受众主体意识的强化带动了受众参与意识的提高,也促进了个性化传播的发展。这源于受众自主选择信息后对重点选择信息范畴的纵深化研究,这种对信息的深挖让受众有了更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可能,进一步形成了个性化。
4受众行为对全媒体发展的意义
在全媒体的大背景下,受众行为已经产生了明显有别于旧媒体时期行为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发生之余,受众与媒体产生了更多互动。这种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获取利润方式的立足点。
4.1新媒体构建及时沟通平台
目前,手机媒体作为与网络媒体平分秋色的新媒体形式,已经成了目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其移动互联的特点,让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参与度也大幅提高。而依托手机媒体而存在的媒体软件更成了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比如微信。
作为微信的使用者,他们既可以看到其他使用者的信息,也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筛段,把自己感兴趣的再转发出去。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已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是在以受众身份接受信息后,再以传播者的身份将自己或筛选、或加工的信息产品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模式无疑夺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地位,使其不得不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争夺受众的关注度。
4.2新媒体打造更多商务平台
如果全媒体时代仍像旧媒体一样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生存,那无异于天方夜谭。信息的高度同质化让所有的媒体缺乏了垄断优势,所有的媒体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全媒体时代的媒体生存法则是不能让经营缺席,离不开利润的支撑,而这些均来自于受众。
以微信公众账号为例,很多媒体或想要进行宣传的企业纷纷申请开通了公众账号,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参与到受众“朋友圈”中把受众变成自己的忠诚型受众。另一方面,借助参与受众“朋友圈”的便利条件,可以把想要传播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并期待受众能够成为自己宣传的帮手,把信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传播出去。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确有效,特别是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微信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虽然微信最初只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程序,但随着其“朋友圈”的海量信息广泛传播,人们开始在这个社交平台上寻找商机。而微信本身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即突破简单通讯工具的本质,向可购物、能支付的全方位社交平台迈进。
类似微信公共账号这样的平台在新媒体上比比皆是,其经营模式或有一些差异,但它们有一个永恒的共同点,就是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吸引受众作为所有工作的起点。媒体在经历着一个受众范围从大变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媒体的内容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这里的内容不单纯是新闻,更要涵盖经营的对象。同理,新媒体的经营对象不妨定位于小众化,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培养自己的受众(也是顾客),在大浪淘沙的全媒体发展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墨守成规不知变革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单纯升级媒体硬件,忽略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人,也必然会败下阵来。如果说曾经的旧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那么如今的全媒体就应该以受众为王。消费信息的时代,受众就是消费者。忽略消费者的感受,不去关注消费者的喜好生产产品又如何能在全媒体发展的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又能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呢?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5,42-4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节目;主持人
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格尔德马克提出,主要是针对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及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随后,美国将这一概念广泛传播到全世界。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后,这一个概念引入中国,同时被国内大批学者进行探讨及研究。
随着科技的大力发展,各种电子终端设备在配置及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引发了新媒体爆发式成长。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深深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特点,这一改变同时影响着传统媒体工作者的就业前景、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方式。从而使得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饱受冲击,同时又充满机遇!
一、新媒体时代为广播节目带来的冲击
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先进的智能终端设备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的加快,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不容小觑。新媒体利用自身爆发、病毒式的传播特点,迅速占领市场。使得传统媒体当中的报纸、电视、广播相继受到巨大的冲击。
二十世纪初期,随着汽车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汽车成为大众普遍的代步工具,因此广播由于它良好的伴随性,也进入了播出的黄金年代。大批的私家车及出租车用户,成为忠实的受众。收听率也节节攀升,黄金节目层出不穷。但随着互联网在生活方方面面的不断渗透,车上收听的选择范围也变得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音频媒介、智能移动终端的出现引流了大量的广播听众。例如喜马拉雅、荔枝、蜻蜓等手机APP应用的出现,让音频制品在内容选择上也更加的广泛,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订制符合自己品味要求的音频制品,从而满足自己在有限时间内更加精准的定位自己的需求内容。
作为广播频率中收听率最高的交通广播也首当其冲的受到打击。曾经交通广播在播报路况上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解决路况,交通规则的地图、导航软件的应运而生,很多路况资讯取用自如,查询的便捷性将路况收听所需时间大大缩短。交通广播不再具有播报路况的独特优势,想要保持收听率必须在节目制作上有所突破。
相对于交通广播的收听率,相应的适合居家环境收听的广播频率更是在收听率上屡遭挫折。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渐渐取代广播。由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受众对于广播当中的广告硬植入的耐受性大大降低,抵触心理越来越重,这让广播在经济收入和来源上也承受着巨大的损失。
上述的种种冲击都对传播广播现阶段在发展上设下了重重障碍,想要改变广播未来的命运,核心点在于广播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改革,不仅仅是在广播节目上的改革,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借新媒体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新媒体的特点,形成传统广播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广播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改革应注意几点:
在新媒体时代,想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传统广播频率,首先要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广播节目,而节目的成败关键又关系到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打造。一旦主持人形象打造成功,势必形成品牌效应,直接影响广播节目及广播频率的发展。
(一)广播节目主持人定位及形象塑造
1、主持人形象定位指导节目定位
以往传统的广播节目在制作上,是根据现有节目策划进行主持人性格塑造。这样的制作弊端在于主持人性格拥有先天形成和后天培养的成分,一味的改变主持人性格追求和节目定位的吻合,往往适得其反,造成节目定位不明确、主持人性格特点不明显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新媒体时代的崛起,也让我们为其打上无数个标签,其中最明显的标签就是个性化、有特点。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应该利用逆向思维,先找到性格特点突出、个性化十足的主持人选后,在对其进行量身打造节目定位,结果节目制作包装后一经推出势必得到追求个性化、性格特点突出的受众的强烈追捧。例如,网络电台中的《你妹电台》就是根据好妹妹乐队两位主唱量身制作,与两位主唱的风格及特点完全吻合,节目当中的内容设置及语言特点都充满了两位无厘头、调侃、腹黑的特点,受到当下个性张扬的年轻人的狂热追捧。
(二)新媒体时代主持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要求主持人具备采、编、播一体化能力。主持人不再仅仅是节目上的传声筒,更应该参与到节目内容的创作,编排中来,这样一来主持人才能够更好的把握节目的节奏;更好的根据自己的形象定位判断节目的编排次序,以及对节目内容上做好取舍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要求主持人具备信息内容的创新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程度不断加深,主持人与受众在信息获取的优势上已经完全平等,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够将海量的信息进行重新的提炼、归纳后再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主持人想获得受众认可的最佳方式。这种信息内容上的创新取决于主持人自身的综合知识积累以及逻辑思维的缜密。就像大量的脱口秀节目受到追捧,正是因为主持人为节目本身带来的大量富含知识性的信息及语言叙述上严密的思维逻辑。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要求主持人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想要广播节目形成品牌效应,最有效的方式是主持人能够用自身的个人魅力打动受众,让彼此产生共鸣,受众一旦形成习惯产生依赖,就能够不断的扩大受众获取渠道以及培养稳定的受众群。例如由爱奇艺自制播出的网络视频节目《奇葩说》在第一季就受到网民的一致好评,关注度居高不下,多次将话题推向微博热搜榜。就是因为在此节目中,每一位选手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利用自己的独特个人魅力征服了广大受众。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的变化
(一)传统的平面新闻媒体转向数字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新闻的传播形式也由平面新闻向数字化新闻转变、据调查显示,自二十一世纪以来,读者对报纸的浏览量在逐年递减,而网络和电视等数字媒体的使用量却在不断上升。与传统的平面媒体相比,数字化的新闻浏览起来更加的方便,且新闻的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除此之外,读者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其他读者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
(二)动新闻的出现
所谓“动新闻”就是在文字和图片的基础上,向新闻中加入一些视频或音频来给读者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动态新闻属于整合性的媒体,即集多种形式的媒体于一体。动新闻的出现也饱受争议。部分政府认为动新闻很可能会对读者带来二度伤害,并要求媒体在使用动新闻的形式报道时,要对暴力、等敏感内容加以标识,以防止未成年人阅读。而一些国外的学者认为,政府不应该对其约束过多,媒体应自行把关所报道的新闻尺度。虽然动新闻的出现饱受争议,但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新闻会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未来一定会得到传媒受众的广泛认同。动新闻一旦得到普遍认同,其发展空间将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以后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
(三)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在新闻的传播中占主导地位
在众多的新媒体中,微博和微信在新闻的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公众人物、公司、机构和政府都有属于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并且他们在微博和微信上会及时自己的动态信息。其他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很多都是通过截取微博和微信截图来进行报道的。微信和微博之所以在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其可以通过手机来和浏览新闻,给新闻工作者和读者都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更加的平民化,所有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账号来和转发各种信息;还有就是微博可以将所有的时事热点很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中,并且热点会二十四小时不断更新,有利于读者时刻关注社会的热点信息。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的特点
(一)新闻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
于传统媒体下新闻的传播形式相比,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形式具有着其特的优势和特点。首先,其新闻传播的信息量巨大,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而且媒体可以随时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信息,将最准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其次,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速度十分迅速。读者可以随时在线转载,其传播速度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成百倍甚至是上千倍的。
(二)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使得新闻内容更加的全面
上文已经提到过,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每个读者在浏览完新闻之后可以在线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新闻的编辑工作只是通过几个人甚至是一个人来完成的,所以,新闻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都只代表了参与者的态度。读者浏览完之后,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浏览其他读者的评论。有了读者的评论和看法,整篇新闻就更加的全面和具有代表性。
(三)对新闻编辑人员的能力要求高
首先,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分析和评估新闻的价值量,这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编辑人员要想具备以上素质和能力,就必须从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文化、法律法规和生活等各个方面来学习和培养。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编辑人员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编辑能力之外,还要具有更高层次的排版和作图能力以满足读者对视觉效果的需求。最后,还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创新和质疑的意识。创新要求编辑人员编辑出内容和格式新颖的新闻来吸引读者的兴趣,而质疑意识要求编辑人员可以准确找出新闻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解决,以提高新闻的质量。因此,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应当加强对编辑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使新闻传播行业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快速发展,新闻传播对新媒体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读者对媒体选择更为快捷及时尚化,媒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编辑角色重要性更为突出,使其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不仅要具有原有编辑工作素质,还要有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工作能力要求,加强新闻编辑能力培养就很有必要了。
1 新媒体时代特点
随着网络、手机及电视等媒体发展,多种媒体形态出现,对传统媒体带来了较大冲击,新媒体已成为现代媒体宠儿,对人们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审视及判断更为独立及个性化,基于新媒体崛起,一些主流媒体开始新编辑思路的探索。新媒体时代新闻特点主要有下列几点,一是新闻海量化,基于新媒体时代新闻最大特点就是新闻海量化,假如传统媒体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竞争话,那么传统媒体现在则遇到了一个劲敌—新媒体,它能把各类信息织成网,每个上网站的人,无意当中就会在百度、腾讯QQ及开心网等网站获得很多新闻信息,并且随着手机快速发展,有些受众喜欢用手机登陆网站,或者定制手机报,还有公交车载媒体发展,可以说现代人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不自觉就会在海量信息中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新闻快捷化及互动化,新媒体重要一特点就是快捷化,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新闻制作周期较短,照片加上说明,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上传到网络共享里,有些重要新闻事件还能实施网络直播。随着QQ及微博等新闻媒体出现,新闻传播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新媒体互动平民化,让每个人都成为了受众,并且每个人均可成为新闻的者及评论者;三是良莠不齐特点,新媒体给人们带来快捷、平等及丰富等特点同时,谣言及阴谋也开始进入网络媒体中,像金庸去世、某明星被结婚及药家鑫潜逃等,每个用户均可成为信息的者,只要拥有一定好友,够勤快,可多逛一些论坛及QQ群,信息就能迅速传播出去,网络犯罪、谣言及欺诈等恶劣行为是屡见不鲜,这使得新媒体的可信度有所降低。
2.1新闻导向意识及敏感度培养
基于新媒体时代,原来传播观点遭受了挑战,追求眼球效应同时,新闻编辑应具有牢固导向意识,最近发生事实及信息是否能够成新闻,编辑可对新闻价值大小实施定量与定性分析,尽管判断时,构成新闻的要素比较多,但依然应看新闻自身导向性。要提高新闻编辑能力,首先也要提高新闻编辑的政治素养,对国家政治方针、法律法规及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了解深入,并重视价值、思想及生活导向,且给以正确指导;其次,培养编辑的新闻敏感度,对服务读者线索,编辑能够将其小事策划为热点的新闻,敏锐的新闻发现能力及捕捉速度,是编辑捕捉价值新闻的保障;然后,培养编辑整合信息能力,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判断其价值大小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及多侧面来看待新闻价值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阅读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视觉要求越来越高,新闻图片清晰快捷更能适应读者需求,新闻内容及形式变得同样重要,编辑应该具有新闻版面设计能力,能够将图片的安插恰到好处,这对新闻编辑高素质来说是很重要的。像2012年某金融报,运用插图来说明金融方式,并用柱状图对八家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解说,还用饼图来反映去年五大银行净利润报道,把较为枯燥的专业金融术语给予形象化,可有效吸引读者眼球。新媒体时代也进入了读图时代,加强编辑有关读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要培养编辑创新能力,需要提高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具有创新意识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让新闻编辑具有质疑思想,找出新闻存在问题,并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新闻效率。创新能力不是仅靠大话说的,而是潜意识开打出来的,这个过程不是每个人均可做到,具有求异意识,能够把创新能力有效开发出来。在新闻报道里,经常会对客观世界相似事物及雷同却比较重要的事物进行重复报道,如果编辑能够发挥思维求异性,从本质相同事物里找到不同点,把人人皆知道理找出新鲜点,从新角度来看待相似问题,就能具有不同新闻作品出来,对新闻创新,就需要新闻编辑具有独特想法及思维,锻炼自身创新思维及能力。像新媒体传播具有互动化,并且网络互动已成为受众及编辑间进行沟通纽带,编辑应该加强这种互动化,像《南方都市报》的网络版实施编辑招聘时,就曾提到欢迎微博控来应聘,这说明新闻编辑应紧跟形势,具有创新精神。
在新闻编辑工作里,不仅对新闻内容编排与处理,编辑还应对新闻审美进行负责,优秀新闻编辑,应该把新闻提高到艺术层次上来,应该知道怎样搭配文字画面、巧妙连接其他有关新闻、润色新闻的语言等,通过新闻艺术性影响受众审美观,感受到生活美感,从而体现新闻美学的价值。编辑决断力也是门艺术,在新闻工作当中,新闻要与时间较量,对于发生突发重大事件该怎样报道,怎样凸显,社会效应如何,广告利益考虑等,每个细节都体现着新闻编辑决断能力,提高编辑决断力,可有效提高新闻编辑水平,提高受众关注度,像9·11事件里,《华尔街日报》在遭遇如此大难的时候,还能够如期出版,主要是由于总编辑保罗紧要关头正确决策,使得新闻日报能够正常出版。培养编辑决断力,能够更为准确指导编辑工作,提高新媒体时代竞争能力。
3结论
基于新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要想在媒介里站稳脚跟,就要拥有自己一片天地,并且编辑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提高编辑综合素养,加强新闻敏感度培养,提升创新力、决断力及审美感,从而紧跟现代媒体所需能力,更好服务新闻工作,为受众带来更有价值新闻,以提高自身媒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计算机;职业教育;变革
跟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在不断进步,新媒体教学已经被普遍应用。新媒体时代下,对教育的影响巨大,教育的模式逐渐改变,从最初的传统模式,转变为运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新媒体时代下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现代化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
一、新媒体时代对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为符合时代的发展,都在进行改革。新媒体是在报刊、杂志、电视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通过网络的形式,利用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各项服务。新媒体通过移动网络,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将信息传递给使用者。新媒体具有高效性与及时性。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庞大,实现海量信息共享,先进的网络技术,有利于公司企业、政府、学校,进行办公与教学,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提供便利。新的教育模式,利用视频、图像、动画等媒体方法,向学生传达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新媒体时代下,教育模式的改革,最主要的便是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计算机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的特质,因此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更能体现其主导作用。新媒体技术,不仅使得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还使得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正在进行创新改革。
二、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1.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具有多样性。在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的讲解对应实际的上机操作。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大量专业性的知识理论,相对较难理解,并且计算机操作流程,也相对复杂,因此对授课教师的整体要求较高,特别是重点难点的讲解部分。而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细化,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势展现出来,将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部分,进行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同时降低教师讲解的难度。新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动画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能够轻松的学习知识,并印象深刻。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更具有多样性,课堂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大大提高计算机职业教学的质量。2.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具有互动性。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相。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具有较大的区别,新媒体使得课堂需要较多的互动环节。计算机传统教学,互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上机操作,而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恰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3.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具有实用性。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新媒体时代下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目标上面,进行变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人民的工作生活离不开网络。因此新媒体的应用,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计算机作为新媒体技术的表现形式,更加突出其实用性。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应增加新媒体知识,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提高计算机的实用性,也是计算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计算机的教学目标,将新媒体的技能学习,与知识理论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上面,增加有关于新媒体的知识内容,例如微博等交流平台的操作管理,以及如何制作H5页面等。
三、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的变革
1.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给计算机教学带来诸多便利,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新媒体教学,教师要更新观念,不要对所传授的知识,生搬硬套给学生,并且仍是采用笔试的方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这样的方式,与新媒体教学的含义并不相符。新媒体是交流的平台,需要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评论者,都具有发言权,将自己的思维传递给众人,便是新媒体时代的力量。计算机教学也应该结合这一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计算机教学,将学生的想象变成现实,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成就未来。2.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在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模式,在教学评估方面,需要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是笔试与上机操作俩部分组成,注重计算机的操作流程测试,将计算机学习仅仅作为一种操作行为。在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的学习不仅是操作流程的学习,还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开发、创新,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创造出自我作品,大大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大有益处。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是将技术、创意、知识、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的考核,不仅体现在知识内容以及操作水平,还应该对创新的表现性进行考核。将学生的计算机表现性,以及对应的创意作品,作为一种评估方式,加强计算机评估的难度,同时也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主要是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以及实用性。
作者:吴浩 单位:宁夏交通学校
可以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两个方面,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先进的媒介和平台,学生往往对这些媒介有着极高的兴趣,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课后利用这些媒介和学生进行更加无障碍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从而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打造校园微博平台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针对性。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改进现有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大都注重“传授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减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下滑,而新媒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化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利用这一特点来打造各种网络课堂教学等形式来革新当前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进一步灵活多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政教育课堂质量。
(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新媒体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观念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很好地适应当前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来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开展教学研究,不断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而这也会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新媒体不仅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一)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广泛去中心化的特点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成为各种信息的者,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进一步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仅仅可以接收到来自学校的思想教育,更有可能随时获取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极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可能出现于学生现实需要严重不协调的局面,尤其是不少老教师更是如此,因此,高校教师只有直面这种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断适应这种新的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积极去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采取有效对策来不断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一)利用各种新煤机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应该一方面立足于传统教材,另一方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各种平台例如微博等来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例如引入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等,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
(二)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新媒体时代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媒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建立班级思政课堂讨论群等,课前课后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讨论等,进一步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三)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改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思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理念,主动去接触这些新的媒介并将其巧妙引入日常教学当中,不但提高课堂质量。
三、总结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悄然而至。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必要性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媒介之话语,凭借其背后所蕴含的“力”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大学生突破以往的单向主体性,多渠道、多维度信息源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权威性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具有人文性、社会性、思想性、广泛性、易变性等特点,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对它的影响比对其他课程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广泛。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不再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径,从而降低了大学生对教育主体的依赖。除此之外,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网络流行语言的出现,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跟上网络的步伐,了解、熟悉、运用网络语言,就必然造成师生之间话语交流的障碍,教育主体难以掌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话语表达的方式、方法对于增强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的目标是通过具有感染力、说服力、渗透力的话语表达来掌控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话语权。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和话语优势,理性运用“微媒体”和“微工具”,在平等互信的主客体关系中,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的话语表达能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不断丰富和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在理论内涵、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生活关怀、情感共鸣和实效指向等方面的转向成为必然。
2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内涵、特点及原则
2.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话语内容,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技术,转换为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和反应时代新变化的话语内容,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话语言说方式。其教学话语表达的实质是话语的解读和再创造问题,就是借助一定的方法,如教育方法、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绘画(留白)方法等技术和手段,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具有高度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话语表达就是要将这些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严谨性的教材话语转换为生活化、多样化、生动性、形象性的教学话语[1],并通过言说方式表达出来。
2.2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特点
第一,话语表达主体高度分散化。新媒体时代下,话语表达凸显了多元性、不规范性及不稳定性等特点,既有拥有较高知名度、公信力的专家学者和智慧“草根”的理性思想及积极态度传递给大学生群体,也会有消极片面甚至偏激的负面信息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因此,新媒体话语表达的多元性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固化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容易引起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逆反。第二,话语表达“去中心性”。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结构中的话语单向表达逐渐解构,越来越向权力边缘化方向发展,这对教师的“话语霸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越来越多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教育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无形中创造出了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话语体系。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话语权利双主体的特点打破了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垄断地位,消解了教师话语霸权。第三,话语表达的“平等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形成了以单向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处于主导地位的话语表达方式往往是控制式、劝导式和灌输式话语。而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网络话语表达趋向于平等、独立、自由发展,直接表现为话语主体的意志表达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强大的影响力,甚至产生巨大的社会性力量。由此,在新媒体语境下话语表达的“平等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挑战了传统话语表达方式。第四,话语表达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较为单一,现实生活是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环境。新媒体时代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新媒体既是教育工具,也是教育载体,具有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显著特点,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表达更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它不仅使得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迁,教育内容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而且还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2.3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原则及方法
从话语表达的角度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再是以往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教导,而是伴随着新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冲击,选择和创造出一种既能把握、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又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话语形式,从而使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认同、接受和传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2]。这就需要把握以下原则:话语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不断进行话语创新。这一创新不是要完全放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话语,而是在吸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精华的同时,结合时代新特点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接受程度,进行不断改造和创造性转换,使得话语表达更具有时代气息。同时,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3]。比如,创新中融入时代话语、网络话语、生活话语、情感话语和平等话语,才能增加话语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前,一些时代话语,如中国梦、正能量、最美等等,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在融入网络话语上,如3H学生、挺、赞、杠杠的等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融入生活话语,从生活世界中寻求资源、汲取营养,有利于学生对话语的理解和接收。融入平等话语,可满足学生渴望尊重、获得平等对待的需要。话语主导权与多样化相统一原则。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握话语的主导权就必须坚持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凝聚、整合,统领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作用;此外,要在新媒体时代多重网络环境的影响下,结合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形成百花齐放式的话语系统,以达到多渠道、多视角、多层次性地传播其政治态度。在主导性和多样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减弱。话语方式与语境相统一原则。任何话语的表达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实现,而任何话语都有自己特定的话语环境。从语境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形式要灵活表达、因境致用。一旦话语脱离了它所在的现实语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失去它的实效性。如,对一些事实评论则应结合特定的语境采用相对严肃或是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表达。同一知识点的话语表达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语境下,应该选择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在语词的选择方面,在坚持严肃性与政治性的前提下,可适当使用学生、大众中较为流行的词语,形成青春朝气的风格。话语严肃性与生动性相统一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宣传理性精神的部分,教师在维护其严肃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用“冷冰冰的理性语言”的灌输。要学会将“理性”内容融入生活化的情感语言,尽量做到生动,达到“情”与“理”有机结合,恰到好处,在感官上使大学生振奋的同时,精神上产生极大的神圣感和崇敬感。
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表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具有意识形态性强、价值导向性强、内容契合性强等特征,需要从尊重学生话语权、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加强话语表达导向、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延续性等方面进行策略引导,使其表达具有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平等性和正当性。同时,将新媒体时代元素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更新观念,紧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旋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调动大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性,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和认同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新媒体时代下,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特别是在话语表达上尽量避免严肃、刻板、官方话语、政治话语、套话。谨防师道尊严的潜意识影响,防止话语霸权。
3.2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要加强对理论素养的提升和学术积累。要有吃透教材、抓住教材话语的实质和精神的理论功底。这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只有拥有扎实深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在教学中随心所欲地信口拈来,轻松自如地运用自己的话语。同时提升自身的话语素养,从历史长河中吸取丰富的话语(如文章、诗词)。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话语,不断更新自己的话语体系。
3.3学科交叉相融
将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如传播学、科学方法论中的隐喻、类比、修辞学等方法,心理学中的共情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做到学科相通相融相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内在需求的“耦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引领与指导作用,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创新[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1-35.
一、反思公益广告
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传播主体僵化。首先,由于我国的公益广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落实更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命令,很难调动媒体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公益广告的营销传播效果有限,企业因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很难将经济利益让位于社会责任;另外,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较为缓慢,对公益广告的传播力不从心。
2.传播内容空泛化。我国公益广告传播内容一般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甚少给出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且通常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极少与受众进行情感沟通,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甚至会激起受众的厌烦和逆反心理。
3.传播渠道单一化。公益广告传播大多遵照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所谓的“网络公益广告”大多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加以利用,将公益广告分成传统的平面、广播、视频的类别,原封不动地上传到公益门户网站,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无法整合其渠道优势实现传播效果。
二、数字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景观
1.高度组织化传播向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包括互联网Web1.0时代),大众传播渠道稀缺,传播主体具有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个体及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局限在人际传播层面。数字媒体时代,随着Web2.0技术的产生,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个体通过发现彼此一致的兴趣或意见形成聚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互联网自组织。相对于传统媒体组织,互联网自组织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自由的聚集,还能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自组织传播的兴起让信息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传统高度组织化传播主体的地位随之弱化,信息传播的高度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的景观形成。
2.传受关系向交流关系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存在着明确的传者与受者的区分,传者在这种传播图景下拥有绝对主导的优势,绝大多数人对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只能听之任之。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数字媒体以其“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让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等地获取海量的信息,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的信息资源优势;数字媒体“交互性”的特点让个体拥有了信息的权利,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这种权利以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得到体现,传者的优势亦被消解,信息传播不再存在明确的主动传播和被动接受关系,而是转变为双向交流、相互转化的关系。
3.分割式传播向整合传播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数量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受众没有太多选择,就将大块、完整的时间投入到某个喜闻乐见的媒体当中。传播者只需简单分割目标受众的媒体选择倾向,选择相应的媒体信息,就能获得规模化的受众。然而,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媒体接触景观,传统分割式的渠道选择方式再难覆盖自己的目标受众。这促使了整合营销传播的产生,其核心思想是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塑造一致性形象。
三、数字媒体时代公益广告传播的新路径
1.传播主体布局自组织,引导社会化传播的长尾效应。随着Web2.0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应运而生,自组织公益广告传播的潜力开始显现。一方面,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大多源自个体的表达需要,这就能避免传统公益广告的呆板与单调,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和多样;另一方面,自组织传播累积的长尾效应可以形成难以估量的传播体量,改变公益广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也可以促使线下公益团体的产生,放大公益广告传播的现实影响力。由此看来,不管是政府、传统媒体、企业还是社会公益组织,都应该与互联网自组织合作,利用其社会化传播的经验和影响力,逐步积累社会化传播势能,进而引爆某个公益主题活动;也可自行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设立公益账号,并联合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等数字媒体公益平台发起公益主题,让每一个接触到自组织公益广告的客体转变为下一个生产和传播主体,形成“病毒式”的传播。
2.推广体验式公益广告,在平等交流中教化受众。数字媒体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特点,迫使传播者放下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姿态,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这种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体验式公益广告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体验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体验物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在大脑中留有印象的全过程。③它不囿于语言文字,而是立足于多种感官的沟通。公益广告可营造两个层面的体验:一是内容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内容要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使其能从内容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二是形式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要能让受众参与其中。公益广告应该挑选与受众生活相关的广告主题,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置交互场景,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进而传达公益理念,最终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3.整合多种渠道优势,最大限度覆盖媒体接触场景。面对受众注意力的稀缺,若要增强传播效果,就必须告别过去割裂的媒体传播方式,整合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和其他媒体渠道并传达具有一致性的信息,通过各类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渠道合力,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的媒体接触场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可采用以下思路:首先,整合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高公信力优势,塑造形象,引导舆论。其次,整合数字媒体的社会化传播优势,持续发酵,引爆话题。再次,整合其它媒体的多样化传播优势,如户外广告、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电梯海报、灯箱广告等,不放过任何与目标受众的接触点,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可能的媒体接触场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其观念和行为。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