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设计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

第1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4-02 

1 前言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其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更新,达到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信息化教学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先进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效果上还是和其他教学相互配合的程度上来看,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更显著的优势和实用性。因此,必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和影响。 

2 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这是指借助网络或信息化技术来辅助传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有趣。运用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其智能性、开放性来科学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最大化体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作用。 

3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的必要性 

从中职语文教学实质来说,中职语文教学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修养与素质为主要任务。针对此种状况,鉴于现在中职教育中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以及轻量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就更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就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4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参与不积极。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中职语文教学形式和内容缺少新鲜、生动的要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弥补中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学习枯燥无味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固步自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信息量不足,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而有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教学内容会显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 

其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同时,因为知识接受的容易和多样化,以及在学习内容上增加了学习效果的生动性,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顺利地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往的传统教学设计费时费力,且运用效果不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使得教学在实际操控方面更便捷、更流畅、更紧凑,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5 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实例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定要同时关注技巧性与实效性,既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备,又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这也是语文教学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情感基础。如在《蝉》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形象化的视频导入,播放一段与蝉相关的视频资料来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特别是对平时学生感知有一定距离的学习内容,就更需要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来进行强化。相关教学资料的充实,就把教学活动从简单的教授转化为直观的展现,也降低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的理解难度。 

除此之外,在一些表达丰富情感的课程中,借助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浓厚的情感氛围。如播放背景音乐,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意境和情感的渲染,对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明显。 

6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实践启示 

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因为它缺少应试的压力,也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基础层次不等的状况,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首先,大力推广与运用信息化教学,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想保证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教学设计环节就必不可少。其次,教学设计要创新,要针对实际教学内容,贴近教学实际。再次,在使用的次数上也要注意,要有计划、有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出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学的成效。 

教学实践表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也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应该立足于“教什么”,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应由单纯理论知识设计向应用实践性设计转化,让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而且将课堂内的知识与课堂外的运用连接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面对中职学生对“语文”学科概念的缺失,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有一个自己特点的、专业化的教学设计。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只单纯表现传统课文的内容,而应该更多地去提高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可行性。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的内容,而应该是为了使用好语文而去学习语文。 

2)应该树立“怎么教”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就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方式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去,这也应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只有把这个教学目标传达给了学生,才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或应该掌握的知识有所领会和理解,从而真正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和自信。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怎么教”的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中,中职生对于语文这类实际运用性很强的学科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对传统的文本性的学习内容已不再具有热情,而对网络信息或信息化的事物感兴趣。所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也是顺应教学时代性的必经之路。因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多样与精彩,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方式提供了可行性的教学形式,新颖而直观的教学方式,生动而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以成功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充分运用了教学时间,充实了教学内容;释放了学生的想象,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让专业性的知识不再枯燥,让语文教学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循环和落实。 

7 结语 

综上,有理由相信,只要适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中职语文学习的特点,合理地将中职语文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就可以把中职语文课堂建设成充满活力、富有专业内涵和自身特色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许侠.信息化教学设计让中职语文课堂更精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3):124,143. 

[2]钟岳.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软件支持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3(5):139-141,146. 

第2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管理 课程资源开发

一、引言

为了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是教师以及研究者们孜孜不断的追求和奋斗方向。本文通过介绍有效教学理念,组织并且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由来已久,夸美纽斯、杜威、加涅和加德纳等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尤其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后来B. Rosenshine &N. Furst(1973)发现9类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影响,但是D.Medley(1979)提出有效性首先指教师拥有某些人格特征或品质特点[2]。而G.D.Borich(2000)又提出了10种影响因素[3]。国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多从实践层面上进行,少见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多因素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有意于增加这方面研究。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内容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和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学生获取语文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形成语文思维的主要渠道,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上课前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就是要备好小学语文课。小学生在他们儿童时期所经历的生活经验,如对于爸爸妈妈的认识,对友情、亲情的体验等为他们形成语文概念奠定了基础。因此,小学生语文教学设计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设计。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工作,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情境主要包括小学语文的语言、各种图表、各式图像、形象的实物材料、卡通式的人物动作甚至人际关系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来营造具体、形象、生动的语文学习。创设好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后,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提问和讲授。提问和讲授是教师引导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有效提问具有启发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开放性,为了达到这些,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情境化、分解提问和择机而问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要选准时机,合理把握讲授的内容难度和数量,尊重小学生的注意力规律,语言要注意节奏,最好富有感染力。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好充分发挥这一效应,引导小学生对成功学习语文的强烈期望。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不仅包括有效的课堂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更依赖于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协调好课堂中的各种因素,使他们密切配合,从而相互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需要通过建构课堂环境,安排规定的教学场所和合理的学习时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和行为,难易适中并且张弛有度,有效利用各种课堂资源,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四)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的各种语文教学材料以及语文课程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材料、教学录像带和多媒体光盘、计算机及网络以及小学教学报刊、杂志等。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需要从学科发展和人文渗透来充分利用以上资源。课堂教学要渗透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让小学生感受语文发展历程,从而体会其创新思想。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判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全体小学生发展语文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管理和课程资源开发,使它们都具有有效性。但是如何使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具有人文性等具体策略仍然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2]李光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0(1l):49-55.

第3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武义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了空间李娅莉

福建省台江第六中心小学是怎样开展科技活动的

研究性学习的五种模式初探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王少华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7个基本规律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浅析李克源

让小学生习作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王静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张武升

作文教学三步曲曹留仙

立体教学法王增昌,孙春成

一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彭文冲

小学开设英语课问答李建平

心理辅导的常用技巧

一节英语研究课的分析和体会孙隽蕾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目标教学中的运用杨琼英

创新的概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因王建萍

浅析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石忠萍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构想董祯祥

"夸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桃联梅

由『作文太难改引发的思考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刘琳

自然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袁萍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计算概念郑琼会

体现素质教育落实教学目标邵莉莉

为边疆民族教育作出贡献的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

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边疆民族教育做出贡献的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

云南省研究性学习培训班在昆举行文萍

梯读法刘美春

新编小学自然教材简介陈玉翠

用新《大纲》指导课堂教学陶德明

赢得创新机会获取实践能力--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随笔李岚

来到农家当会计李艳芳

应为考试正名

收集塑料包装袋黄永兴

跆拳道朱明,谷晓华

外星人朱永江,谷晓华

数学乐园何奕锦

简面图形剪拼戚焕英

公开课应重实效

火柴游戏活动戚雁芬

尝试教学的基本程序邱学华

一笔画陶伟彬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李凤华

北京市朝阳区推出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王钰德,庞孝瑾HtTp://

彩球问题周根莲

春天的畅想李鹃

相遇问题刘梅,王琨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李惠萍

论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段勇

引导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磁铁的性质》一课教法的启示朱加富

体育课中的审美教育曹丽芳

课堂教学中的『四个解放罗新琳

走向新世纪的关上第一小学陈晓红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李燕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涂顺琴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尹娟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方法李颖玲

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朱秀琼

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何加荣

语文教学不一样的看点杨耀兰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范读质量张照萍,何友华

语文教学中板书的设计和运用苏佳琴

《不轻言放弃》教学设计刘波

"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施利红

"统计"教学设计杨斯美

黑龙江省中小学2010年普及毛笔字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戈淑云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陆章甫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几个误区杨凤仙

浅谈小学教师『情商的重要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邓石莲

以"情"朗读创造"情感课堂"陈早

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普保翠,赖凤全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四个立足"付春芬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五个环节"鲍秀红

如何抓好数学课堂中的『问题三部曲李梅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趣提效何丽翚

不应放任网络语言出现在孩子的作业中

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张继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冯树云

第4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

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当前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想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其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语文核心素养”?目前,教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对此的体验和体会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个抽象的理论性概念,它是指学生获得基本的、比较稳定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拥有学习语文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从语文方面形成丰厚的文学涵养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前果后因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想使“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最有效的途径是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因为只有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即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老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并形成共识: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本身是一个永无完结、一直在路上的过程,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如何实施语文教学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教学目标精准化

语文教学目标定的精准与否,对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影响极大。如果定得精准,整个语文课堂就犹如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心房,教师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质量;如果模糊不清,语文课堂就犹如大海中夜航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学生就会迷茫无方向,教师教学也会因此彷徨而颇感无力。就拿打篮球来做个比喻吧,把篮筐架设得太高,即使学生的球技再怎么好也是无法投进去的,这样自然就让他们丧失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可是把篮筐架设的太低,就是学生不怎么努力也能轻而易举地投进篮筐,这样自然也就没有了征服挑战的喜悦与满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着眼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班内差生而言,主要考虑其接受能力;对中等生及优等生而言,则主要考虑其提高。否则,会造成两级分离而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重在“精准”、贵在“精准”。现实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达到“精准”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吃透课标。要以课标为基准,既不提倡超纲,也反对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吃透学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好、中、差三个层次都兼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我要学习”的冲劲,这是始终必须坚守的底线。基于这一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就制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则相应降低目标提出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夯实基础。

二、教学设计合理化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的综合方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比如教学设计模式相对单一、过于死板,突出表现在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视不够。在此种情况下,迫切要求学校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方案,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语文设计达到合理化的要求,除了确定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选用方法,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外,重点要对教材非常熟悉。为达到这一要求,对每篇教学课文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读”:一是读作者。为读懂作者,我坚持不弄清三个问题不罢休:(1)作者写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写的?(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读编者。为读懂编者挑选及编排文章的用意,我同样坚持弄清三个问题:(1)为何要将此文编入这一单元?(2)前后文与它有何联系?(3)又有何区别?三是读学生。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有哪些知识储备?进入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三读”,我也读出了我自己。以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为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导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读课文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将自主阅读课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读课文时设计出来,然后再返过来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对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我的“导”与学生的“读”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它不仅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互动关系,更体现了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多边信息联系。

三、课堂展示艺术化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是学生进行自学反馈和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课堂展示具有三大特性: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它既包括组内小展示,也包括班内大展示;既包括口头展示,也包括书面展示;既包括行为展示,好包括实物模型展示。但无论它具有何种特征,也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是为了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这一目的。基于此,要增强课堂展示的目的性、有效性,教师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激发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展示并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在零干扰状态下洒脱自如地“说”,百无禁忌地“动”。当学生进行展示时,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尤其是学生答案不正确或是学生与老师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和点拨,而要让学生对答案置疑辨析,对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回答,直到最后的最后还是无法回答和解决。此时,教师不但不能袖手旁观,还要细细琢磨,讲究“点”“导”和“拨”的技巧与艺术。“点”要点到关键处“,导”要导到学生心里,“拨”要拨出水平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出优质高效语文课堂的价值理念,才能发挥语文课堂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上的主渠道作用。

第5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慧教学;体验式循环;教学设计能力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要求在“十三五”期间“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为此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专业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肩负时代重任的卓越教师。然而,文件出台的背后映射正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人才培养的难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痛处。本研究旨在发展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以地方性本科课程“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案例,在智慧教学环境下,以互动式、启发式以及探究式为核心,进行循环模式设想,以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为中心,打造实践课程,实现师范课程的实践性取向,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KOIB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Kolb全面审视了勒温、杜威以及皮亚杰等人研究,以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不同学科为视角,在体验式学习模式、行为研究模式和认知发展模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其理论著作《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体验学习循环理论。Kolb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物理空间中,学生以动态的认知体验与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形式,建立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概念,理解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深层次的循环延续过程。Kolb依据体验学习过程建立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型(图1)KOIB体验式学习模型是由四个阶段构成的循环系统,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该模型的关键在于适应世界的双重辩证对立之间矛盾。具有两种不同获取体验方式:感知(具体体验),领悟(抽象概括),感知与领悟之间的辩证统一需要学习者通过体验的转换才可完成。体验转化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内涵转换(反思观察)与外延转换(行动应用)。两种不同的体验转换方式之间也存在着辩证对立的关系。[2]Kolb体验式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而且指向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外在的交往之中,在反思与实践中,触及到传统教育与网络学习所无法涉及的人格及社会性的发展领域。该循环理论不是简单的止步于学生的体验活动,而是通过学生对体验进行领悟、体察、反思,从而实现理性的升华,同时突破了个体学习的牢笼,以活动交往为方式,进行意义化的挖掘,深刻剖析问题,在思维碰撞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中体验循环理论模型建构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针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该课程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目的是增强学生教育教学专业化的思维意识以及语文教学设计意识,提高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因此,本文以“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应用案例,基于KOLB体验循环理论进行教学设想,在智慧教学背景下,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如图2所示:体验式教学活动流程图将教学内容分为案例讲授、研读分享、团队设计、成果展示四个阶段的外循环,每一个阶段都引导学生经历相应的内循环,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主动实验。第一阶段教师进行案例讲授,通过启发提问、类比研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体验中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界定问题。第二阶段教师提供辅助支架,学生在观察、反思的过程之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提取问题关键、内化设计结构。第三阶段学生组建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建构,通过头脑风暴、分配任务、模型建构等过程,优选认知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第四阶段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微课制作、展示,并以线上投票、线下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设计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迭代优化。以上的阶段中,将教师讲解、学生探索、团队合作贯穿于其中,通过内外循环、层层递进,迁移性、系统化地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以下将结合课程内容对KOLB学习循环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具体体验具体体验是通过把感觉、思维和情绪融入到真实的环境之中,并与之相互作用进行体验,该课程中教师内容的准备应基于学生的起点以及潜在发展点,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符号认知重组,加深其意义化、社会化的认知,打破学生常规思维,勾起学生进行意义化的情绪。具体教学如下:首先教师通过对优秀语文案例分解以及类比不同文体的案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语文教学设计内部结构与功能,形成对相关概念宏观的初步认知。其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优秀案例与问题案例的拆分,在互动中探究问题的根源,明确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基础,界定语文教学设计要素的微观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教材或案例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及其感受,促进学生具体体验能力的提高。

(二)观察反思观察反思是体验式循环理论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建构新认知的突破点,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体验阶段形成的初步认知进行观察与反思,寻找新旧经验的交叉点,探寻其相关性。观察反思阶段作为一种突破性阶段,不仅要让学习者感知书面上的显性知识,而且更多的挖掘留存于深层、内在的缄默知识,从而更好地深化问题理解、提取问题关键、建构问题新认知。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提供支架,学生作为主体者一方面反思教师提供案例,一方面内化教学设计结构认知。课堂上,在教师案例分解、小组拆分研讨的基础上,教师提供问题支架,在学生障碍点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反思。例如:学情分析上如何做到不空泛、随意?教材分析上如何把握好文本的主线,不做无边的个性化解读?如何做到教学设计面向学习者?如何做到以课程观来统领教学设计?这些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显性到缄默,让学生反思问题根源,内化设计内涵,挖掘自身不足,促使学生对语文教学设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以及反思观察能力的提高。

第6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查看更多《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小学教学研究》编辑部

(1)我们在追求什么 无

(4)本期视角:学科教育——清简: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薛法根

(7)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展望——一种基于中观层面的分析与思考 仲广群

(11)数学模型思想及其教学策略初探 费岭峰

语文

(14)关注语言形式 回归语文本色 孙宏琳

(17)对话:在“平行”中敞亮——例谈教师话语权的理性复归 陈?髦?br> (19)用小练笔,做大文章——对“小练笔”板块教学现状的观察与实施策略 王东明

(22)传统美德 自主养成——略淡以团学教育促学生养成的一点做法 帅初根

(23)文言文教学“四步曲”——以《伯牙绝弦》例谈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 李丽

(25)小学语文“走学案”现象原因探析及矫正策略 贾亚东

(27)提高语文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微探 陈瑶

(30)小学语文教学应渗透“文学意识” 乔新

(32)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 徐程

数学

(34)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 孔企平

(36)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教学《圆的认识》谈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祝恒

(37)在活动中建构数学模型——《找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无

(40)“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及反思 刘红专

(42)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比的定义”的解渎、思考与启示 胡逸飞

(44)巧用变式,追求高效数学课堂 张玉琴

(45)让小学“数学日记”物有所值 朱军

(48)经历抽象概括,实现认知飞跃——以《用字母表尔数》的教学为例 马兰

(50)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的几何直观“保驾护航” 林迪

(52)学生“凑方程”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对“还可以怎样列方程”的教学反思 彭永新

(54)深度挖掘内涵,提升数学素养——以“小数的意义和读写”的教学为例 鞠久虎

(55)留住那悄悄溜走的数学活动经验 赵玉梅

其他

(58)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语学科中的渗透 郑筱睿

(60)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徐伯权

(62)让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学习美术 张江

(63)放手让学生体验——小议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王晓爱

(f0002)《小学教学研究》(教

第7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摘 要: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到十分钟左右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优势。

关键词: 语文微课程 语文教学 教学优势

语文微课程的雏形可追溯至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的教授LeRoy A. McGrew 于1993 年提出的“60 秒有机化学课程”及1995 年英国Napier University的T.P.Kee教授提议的“One Minute Lecture”。2008年,美国San Juan College 的高级语文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正式提出“Micro-lecture”。在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提出:“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语文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形成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语文教学应用环境。笔者比较认同这一概念。

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引起了国内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此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及相关网站等分别e办了微课大赛,征集了大量微课作品,甘肃省2016年“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更是将微课作为一个培训主题。可以说,这些宣传及实践活动,使得微课这一语文教学形式为更多教师所熟知并受到大家的欢迎,这与语文微课程的特点或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学者胡铁生对此进行了分析,基本得到了大多数相关研究者的认同,下面将结合其观点就语文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进行阐释。

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的特点

“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的特点有助于集中解决问题,迅速突破知识点、重难点和疑点。语文微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其关注点虽“微”但不“小”。微课有别于传统课,其语文教学内容主题化,语文教学目标更明确,更符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需要,学生可以方便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适时适地进行学习,迅速突破相关知识难点。

二、“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的特点

“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内化知识。一项对中学生认知心理学的调查统计研究表明,人的观念的建立40%来自于视觉经验,25%来自于听觉经验,视听结合起来获得知识的比例可达65%。语文微课程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通过系列软件加工处理后的微视频将与主题相关的文本、图形、图片、动画、录像、录屏、字幕、声音(包括讲解、音乐、音效)等多种信息方式高度集成,信息丰富而有效,形象且有感染力。这是因为“视觉媒体比听觉媒体,视听媒体比单通道媒体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感知与思维意识,表现更大的信息量”。当然一个完整的语文微课程,除了最核心的微视频外,还包括其他微语文教学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让学生可以在这样真实愉悦的情境中,轻松地内化知识。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课时,可在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九寨沟的山、水及珍稀动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播放九寨沟简介微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一面欣赏九寨沟著名的景点,一面聆听讲解员的解说,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课外知识。在教授成语的过程中,利用微课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成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时,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老的神话故事所知甚少,教师播放这两个神话故事由来及寓意的微视频,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神话故事中,自觉地体会到精卫和愚公身上的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让他们在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获取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

三、“短小精悍,应用面广”的特点

“短小精悍,应用面广”的特点既符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又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多途径地学习。语文微课程的这种“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微视频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宜超过10分钟。一是因为这符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即利用最短的时间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因为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效果不好;二就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的大多数内容看,10分钟以内足够教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二是微视频的资源容量小,一般采用流媒体格式,如flv、asf、rm、swf、mov、wmv等格式,这种格式支持网络的在线播放,可以边下载边播放,加之配套的其他资源如微教案、微反思等总计几十兆,在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和无线网络日益普及校园的今天,语文微课程的“微”使学生既能轻易下载保存又能随时在线播放,非常适合随时随地的有选择性的个性化学习。

四、“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的特点

“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的特点使得语文微课程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材活动化和实践性的需要,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中心的一个多要素结构体,并不是简单的资料或信息堆砌,而尤为重要的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语文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其组合要素可以适时地进行修改、扩展和生成,从而促使语文微课程不断更新、生长和动态化。

五、“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的特点

“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的特点使得学生自我选择性更强,有利于循序渐进和个别化教育。传统课堂由于受限于时空,教师很难真正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课堂反应和接受情况进行语文教学安排,这必然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语文微课程可以摆脱这种时空的限制,其在线功能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性,使学生在课堂之外有选择性地学习,课内教师亦可以根据平台上学生的反馈情况有选择性地授疑解惑,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据斯金纳程序语文教学法的原则,尤其是其中的小步子原则和自定步调原则等,可以看到“语文微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构建自己的学习系统,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从而逐步实现个别化的教育。

胡德海先生曾说:“目前,一场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正席卷全球。”“明天的教育将是多种教育媒体相互并存,相互作用,共同担负教育信息传递和促使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局面。”教师应该积极地投入这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中,面对“互联网+”的挑战,应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包括掌握这一拥有巨大使用价值的语文微课程的制作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维.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5(34).

[2]肖金武.微课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

[3]钱丽华.中职语文微课教学实践探讨[J].职教通讯,2016(21).

第8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一、设计育人目标的意义

初中语文育人目标的设计,至少有三个意义。一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教育教学本质属性的需要。教书育人,即培养人、发展人、养育人和成就人。教师要“育人”,就要先“育己”。三是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为了追求理想的育人目标,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求索。

二、育人目标设计的不足

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育人目标的设置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三点。

1.三维教学目标未能整合

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不少教师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分别列举教学目标。例如,某教师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掌握文体知识“词”……

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珍惜身边之情……

在此,三维的教学目标未能整合,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未能与“知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这两个教学目标相互融合。

2.过分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但不应过分强调与之相关的人文性。例如,某教师在教学鲁迅的作品《故乡》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从文中所写的中年闰土的景况,“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我觉得,作者想谈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师: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和看法吗?

……

按照这个学生的思路,我们还可派生出“从‘豆腐西施’看‘美女经济’”“中年闰土是否有心理障碍”等话题。这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不仅被过分强调,甚至被扭曲。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人文性。

3.弱化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

某教师为《春酒》一课设计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既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懂得运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事物、望世界,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里,“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均是笼统、模糊的概念,由此,初中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被弱化。

三、育人目标的设计和表述

为了落实“三维目标”,特别是充分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具体可从三个层面落实。

1.融合“三维”,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因此,在制定和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时,务必要把它置身在“三维”环境里,进行整体设计与综合推进。例如,教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育人目标。

体验《最后一课》的严肃悲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国主义感情。

上述教学目标较好地融合了“过程与方法”“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的核心要素,并形成完整的表述,最终成为学习的提示。

2.弹性适当,渐进渐变

“三维目标”贯串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的设计应具有渐进渐变、螺旋上升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制定和落实这一育人目标时,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例如,教师在教学《邓稼先》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育人目标。

要求学生品读故事,并努力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祖国,献给科学,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和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此,“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和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既值得学习,又值得倡导。先悉心学习,再努力倡导,这恰好体现了“三维目标”渐进渐变的螺旋上升过程。

3.“大题小做”,准确定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和落实育人目标时,应做到切口小、角度小,即既要符合文本的特点,又要与整个目标体系相契合,也就是准确定位。例如,某教师在教学郑振铎的作品《猫》时,写下了这样的育人目标。

要求学生审视猫的不幸命运,从而懂得无论做任何事,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过失。

可见,只有定位准确的育人目标,才能将“教书”与“育人”巧妙结合。

第9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

【内容提要】 所谓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实际追求的是有品性、品位和品格的语文教学,是价值、效果、效率和魅力相统一的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语文学科的学术含金量,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最终体现于日常的语文课堂之上。

程红兵先生在为胡根林博士新作《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撰写的序言中,对该书关键词“品质”的内涵给予了清晰和准确的界定:“根林在这本著作中从语文学科的学术品质,讲到语文课堂的教学品质,再到教师发展的专业品质。”①也就是说,该书对语文教学品质的认识包含着三个维度:学术品质、教学品质和教师发展专业品质。胡根林针对目前语文课程和教学“高耗低能”的普遍现状,明确指出,当前的语文课改应当体现出四种趋势:教学应当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内容关联、基于资源整合、基于评价设计。在《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一书中,对三种 “品质”的分析无疑成为归纳和得出四种趋势的前提基础,由此可见,在胡博士看来,提升语文教学品质乃是语文课改的内在诉求和题中之义。“四趋势说”的提出显然可以导源于泰勒(R.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四项课程和教学计划开发的基本原则。舒伯特(W.H.Schubert)则在《课程:视角、范式和可能性》一书中进一步将泰勒的四原则浓缩为四个范畴:“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在该书中,胡根林博士要在三个品质维度和四种发展趋势之间建立某种逻辑关联,从而真正将“高品质”的内涵诉求同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勾连起来,进而形成一种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学理及实践格局。结合舒伯特的“四范畴说”和文本上下文可以发现,胡根林提出的四个趋势主要致力于处理四方面的关系:①教学品质和教学目标的关系;②教学品质和教学内容的关系;③教学品质和教学组织的关系;④教学品质和教学评估的关系。这里的“教学品质”自然包含着学术品质、教学品质和教师发展专业品质这三层内涵。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中,这三个层面的“品质”和“四趋势”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联?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可以使我们对整本著作的结构形成一个比较宏观和全面的理解,从而一窥本书之堂奥。这里,我们用如下表格来梳理该书中“三品质”和“四趋势”之间的关系(图表1):

将“品质”的概念分解成三个维度,分别讨论三种不同维度上的“品质”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地勾勒出语文教学“品质”的现状及值得努力的方向和可能的变动趋势,这应该就是《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一书的初衷所在。

“他的研究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研究,他的很多结论是在大量的课堂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②正如程红兵所说,为了能够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胡博士在该书中既分析了大量的理论资源和数据资料又解读了许多教学案例、实录。限于篇幅,这里仅选择两个实例来作分析,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其内涵素有争议,关于语文学科与汉语、文学和文章三者之间关系的讨论萦绕耳畔已有多年。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对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讨论,因为可想而知的是,当教学内容存在汉语、文学和文章之分的时候,教学目标也自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胡根林在这本书中回顾我国上个世纪50年代中叶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失败历史的时候,他的视野并没有停留在对分科本身的批判上,而是掘进到一个更深入的层面,因为他感到仅仅在“汉语”和“文学”这两个层面兜圈子根本无法回避另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现在回过头看,汉语、文学混合教学造成了‘两败俱伤’,分科教学后,还是‘两败俱伤’。”③这种双重失败并非导源于“汉语”、“文学”的互相掣肘,而是由于它们在推进的过程中都同时出现了某种所谓“一般文章”的缺位:两套文学课本“忽视了一般读写能力的培养……一般文章的读写无所依托”;而“汉语课的篇章结构”也没能“反映一般文章的篇章结构”④,“一般文章”的缺位使文学课和汉语课彼此脱节,造成两者“互相配合的构思无法实现”。然而,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简单,文学课和汉语课的彼此脱节,是否仅仅因为“一般文章”的缺失?文学和汉语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需要厘清的“龟酢保恳话闳衔,汉语和文学的分科是基于语言和文学乃是并列的两个概念这一前提,但是,胡根林通过对李海林和伽达默尔等人的引用指出“文学与哲学、科学、宗教、道德等处在一个层次上,语言则处在另外的层次上”⑤,语言不过是这些学科的“背景”或“媒介”。如此一来,汉语、文学的分科教学就因概念的错位而彻底丧失了其学理依据。这种釜底抽薪式的尖锐解剖从根本上解释了汉语、文学分科失败的原因,较之意气用事的价值判断,无疑更能折服人心。正因为汉语、文学的分科从学理上说是非法的,而“文章”却和“文学”处在同一层次上,因而引进“文章”教学就成为了必要。胡根林认为,文学教学承担文学语言教学的功能,文章教学承担文章语言教学的功能,又因为“文学和文章都是篇章语言”,因此它们共同承担篇章语言教学。此外,文学教学、文章教学又与要素语言教学(包括语音、语法、语汇等)并立,共同服务和统摄于语言教学,构成了所谓的“语文学科复合性结构”。

胡根林对分科问题的看法并没有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止步不前,反而余绪绵绵,令人玩味。笔者不揣冒昧,试论一二。

其一、胡根林指出“文学与语言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既然语言(汉语)和文学不属于同一层次,它们也就不存在分立并列的关系,语言(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就失去了理据。”⑥但吊诡的是,从图表“语文学科复合性结构”上来看,作者除将“文学教学”和“文章教学”并立之外,又额外列出“要素语言教学”(语音、语法、语汇)一项与前两项并立。在此前的所有表述中,胡根林都使用“语言(汉语)教学”一词来与“文学教学”形成并立,但在图表“语文学科复合性结构”中,“语言(汉语)教学”一词别有深意地被“要素语言教学”一词所替代,而原先与“文学教学”并立的“语言教学”则从语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一变而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种遣词造句和概念排布的调整暗示着什么?我们知道“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一些较小的系统,如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⑦,这些系统都被胡根林纳入到了“要素语言教学”的范畴之中,以与“篇章语言教学”形成并立。不难看出,“要素语言”和“篇章语言”这对概念同“语言”和“言语”这对概念之间显然存在对应关系。“语言是工具,人人都可以使用它,造出千差万别的句子,那就是言语了。”⑧也就是说,言语是语言的实践应用,由此推理,在胡根林看来,篇章语言是对要素语言的实践应用,而教导学生如何运用要素语言表达个性“言语”恰恰是语文学科的职责所在。“篇章语言教学”和“要素语言教学”的分立在笔者看来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实际上暗示出胡博士对“言语教学”的强烈认同和蓬勃热情,但并不应该存在孤立的所谓“要素语言教学”,否则又难免重蹈“语言”、“文学”分科的覆辙。

其二、“一般文章读写缺失的结果是,汉语课本与文学课本‘互相配合的构思无法实现’。”这里,所谓的“一般文章”扮演着类似“一般价值形式”(马克思语)的角色,这种“一般文章”是文学和汉语知识的载体,但又不等同于文学和汉语,而是对文学和汉语的一种抽象,它囊括了文学和汉语的知识要素,因此具有独立于文学和汉语的教学价值。问题是,如果“一般文章”既包含了文学和汉语的知识要素,又能够避免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所带来的种种尴尬,那么它就应当像黄金从一般价值形式蜕变为货币形式时一劳永逸地摆脱“普通商品”的身份那样一次性地获得在语文教学中的唯一性、支配性地位,但事实上,在“语文学科复合性结构”图式中,“文章教学”只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部分而已。这就使我们明白,并不存在一种抽象的“一般文章”(尽管“一般”一词容易使人产生抽象联想),胡根林因此也在论述中将自己的“文章”概念定义为狭义的实用文章。可麻烦还没有结束,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之间的界限从来都是模糊和变动不居的,比如书信既可以被理解实用文章,但不可否认很多书信本身又是出色的文学作品(遑论书信体小说),如何在文学教学和文章教学中将两者的分野凸显出来呢?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确实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对此,胡根林也承认“文学教育要分立,和什么分立,这方面的理论探讨还很薄弱,表现为实际教学中的倒不是文学教学和语言教学的混淆,而是文学教学和文章教学的模糊一团。”⑨这确实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

除了深湛的理论探究,《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中也不乏对教学实践的关注。该书第五章以马飞龙等人提出的以变易学习理论为抓手,以行动研究为载体,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现状的解读及对关键概念“教学起点”的学理追溯,具体深入地探讨了语文教学过程中评估“学习起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语文教学界对学情分析日益重视,但对“学情”的普遍理解主要是指“学生情况”,拘泥于探讨学生的“当前状态”和“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情分析游离于学习内容。为此,胡根林提出,分析学情更要关注“学习情况”。要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当然,这里的“学习起点”不等价于“当前状态”,在胡根林看来,“当前状态”“囿于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及学习态度的思考”⑩,因而不免失之宽泛,引进“学习起点”概念能够使问题进一步聚焦于当前的具体教学内容,从而“探明学生的已知内容,评估教学真实的起点”{11}。

胡根林对“教学起点”的认识是建立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的,其中维果茨基和赞科夫的儿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评估“教学起点”提供了既定的认知区间范围;加涅的“任务分析”理论则通过对终点目标和任务层次的强调提供了“教学起点确定的逆序思维方式”。国内的一系列实践研究丰富了胡根林对教学起点研究复杂性的认识。在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胡根林指出,所谓的“教学起点”“就是教授新知识、开展教与学活动过程,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起始状态。”{12}为了准确评估“学习起点”,胡根林引进了“变易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某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所能关注或辨识到的该事物的关键属性,学习就是学生对特定事物关键属性的辨识和确认,课堂上有四种可以帮助学生辨析学习内容关键属性的认知图式:对照式、类合式、区分式、融合式{13}。胡根林进而指出,变易理论主要关注三个层面的变易:学生认知变易,教师认知变易,作为指导教学设计工具的“变易”。

在胡根林博士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教学设计起点评估的行动研究:基于变易学习理论的视角》课题,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探索了评估“教学起点”同辨识教学内容关键属性之间的深刻联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成果被收入《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一书。这里仅以《二十年后》起点评估为例略作介绍。对于短篇小说《二十年后》,一般教师会以梳理情节、理解铺垫为抓手来组织教学,但笔者在对任教班级学生展开的学习起点评估中发现:虽然该小说的情节是大多数学生的关注重点,但由于小说本身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学生基本可以一览无余,如果要在课堂教学中就情节铺垫问题大做文章显然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进而发现,62%的学生尽管已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到了该小说中人物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但由于《二十年后》情节十分精彩,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和阻碍了学生对人物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因而难以找到一条探索小说人物价值的有效途径,而这恰恰可以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突破口。如何将学生最初对情节的兴趣同之后课堂教学中对人物的关注勾连起来,如何将小说的环境要素同对人物的关注勾连起来……这些都成为筹备教学时的思考重点:“我意识到,既然学生的原有经验是读情节,那么如果要突破对人物的理解,就必须从分析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此外,我还考虑引入叙述视角,这是揭开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很好的窗口。”{14}因此,要经由对情节、叙述视角和环境的思考实现对人物的理解就不能孤立地讨论人物,“要理解和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必须处理好‘关系’,换言之,这里的关键属性是‘关系’――情节和人物的关系、叙述视角和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15}关键属性一经确定,情节、叙述视角和环境等要素就都变成了理解人物“关系”这一关键属性的手段和工具,教学重点也自然水落石出了。

通过上面两例,胡博士关于语文教学品质(学术品质、教学品质、专业品质)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估之间关系的思考已可见一斑。实际上,我国语文教育界多年来对语文学科的“品质”一直多有关注。如袁爱国在《辨微知著:提升语文教学品质》一文中认为,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应以“立人”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包括:“①钻研教材,提升阅读教学品质的起点;②因材(文本)施教,根据不同文体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③关注学情,明晰各阶段语文教学实施方法及评价指向;④引入知识,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16}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教学品质与教学内容、目标、评估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袁爱国又提出“境界语文”一说来充实其关于语文教学品质提升的认识,他指出:“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追求教学的内在价值,强调生活品质、创造品质与关系品质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方向,是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品位三者的集合。”{17}不难看出,这里讨论的还是教学品质同教学内容、目标、组织之间的联系。《提高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途径分析》一文从语文学科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追求教学效果、正确塑造学生三方面出发,阐述了语文教学“解放学生,开拓学生的思想,发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全方位成长”{18}的做法和价值。该文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分析了教学品质和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的两点思考》以作者教授《兰亭集序》《沁园春・雪》和《祝福》等文的亲身经验阐明了文言并举、平等对话等教学组织策略对于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的价值和意义{19},着力探讨了教学品质和教学组织之间的关系。《证伪:优化语文教学品质的硬动作》一文指出,语文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不少问题难做定性、定量分析,而名人作品虽是经典,但偏狭和疏漏在所难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证伪的眼光,“以平等对话的方式科学地认识名人及其作品”{20},反对毕其功于一役式的僵化解读,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挑战既往观点。勇气固然可嘉,但究其实质仍是在讨论教学品质和教学组织之间的关联。

可以发现,关于语文学科“品质”问题的思考大多将“品质”的内涵囿于“教学品质”一端,而真正对语文学科“品质”的另两个层面(学术品质、专业品质)进行深入思考的作品并不多,《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尤显难能可贵。笔者在本文中虽对该书内容略有绍介,但吉光片羽势难阐明全书真谛,读者亲自展卷定能有更全面的收获。

随着语文教育界对“品质”问题的深入思考,“高品质”的语文教学或可根深叶茂、蔚然成林。

注释

①胡根林:《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②③④⑤⑥⑨⑩{11}{12}胡根林:《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18、14、16、17、20、172页。

⑦⑧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13}卢敏玲:《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15}姜毅:《〈二十年后〉起点评估――基于学习内容关键属性的辨识》,《中学语文》,2012年第6期。

{16}袁爱国:《辨微知著:提升语文教学品质》,《语文学习》,2012年第3期。

{17}袁爱国:《境界语文:提升语文教学品质》,《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9期。

{18}吴方平:《提高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途径分析》,《中学语文》,2014年第2期。

{19}钱为民:《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的两点思考》,《学语文》,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