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研究的意义范文

德育研究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研究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研究的意义

第1篇:德育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老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一.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的启迪

青年教师通过研习《老子》,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传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便没有发展前途。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之上“辅其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实现“大顺自然”的理想境界。教师可以根据这种思想,在教育上实现对学生的顺其自然,或者是其他的教育创新。有助于个人修养。落实到教育者身上,其实老子是倡导一种少说多做的教育方法,这其实是与儒家的言传身教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儒家思想的一种重要的补充,老子的思想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给我们以许多积极的启示。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学习并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施教者以身作则,少说多做,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通过一次次测试分数、评比等指标压着学生学,要以“不言之教”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和效果。返璞归真、淡泊名利。人法自然从个人学习的角度来讲便是返璞归真、淡泊名利,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统一。作为万物的灵长,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以“无为”促使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的教育之道,在于不泯灭每个人的本性,在于顺应天理。法自然,宗无为,这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包括人生价值观念的引导。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道法自然,在兼容并包的今天,借鉴老子自然思想的教育价值,儒道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使国民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己本性而成长。

二.素质教育好形式

传统文化经典何以在当代大学校园引起共鸣呢?华中科大熊良山教授说:1990年,我留校担任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了解了同学们面临的许多“问题”,接触了许多有“问题”的同学。我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问题,我有幸找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并聆听先生讲授《道德经》3月余,解开了心中的许多疑惑,并因此对《道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6年,为适应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需要,我在有关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开设了一门“道德经解读”选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2001年改名为“老子道德经”),以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学习《道德经》,理解其深刻含义,并以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了为期9年的“用《道德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深入采访之后,记者了解到:“老子道德经”课是为适应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而设立的一门人文类任选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对《道德经》的详细讲解,结合大量的历史和现实例子,使学生对《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我国古代先哲老子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学生获得美好、幸福的人生,取得事业的成功,同时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中国历史等打下一定的基础。谈起《道德经》进课堂的事,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说:“我校涂又光先生是冯友兰先生的高足。涂先生一再讲,我们中国人都要念两本书:《老子》与《论语》。我赞成涂又光先生的精辟见解。要振奋民族精神,就要‘背靠五千年’!”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冯友梅教授也认为:“我们可以将《道德经》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学生在了解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热爱,在热爱的基础上产生效仿的动力,最后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正是因为《道德经》这门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使它获得了200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文科类)。在《湖北省教学成果奖推荐书》上,校评委会的意见是:“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开辟了一条利用文化经典《道德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将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取得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为人处世能力的实际效果,在武汉地区高校产生了一定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在全国高校推广的价值。”

三.狠抓德育的根本———人格培养

“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德育的中心不能多,多中心等于没中心。“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德育教育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能达到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先做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如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纵向扩展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推则要求对长辈要尊重和敬爱;在对兄弟友爱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同学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当这几步都已做到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易到难,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灌输”的生硬感觉。“勤而行之”。老子认为,要想把“道”学好,必须认真实行,及时预防。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说,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作起;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因此,办理任何事情,必须及早抓紧有利时机,作好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对于教育活动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特别是作为德育原理,是很有用的。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教师必须注意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上细心考察,慎重对待、及时引导。学习他人长处。老子主张,“为道”必须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向好人学习,而且还要向不好的人学习。向不好的人学习,当然不是要学坏,而是吸取教训,把坏人作为一面镜子,不使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孔子也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日的我们尊重赞赏才华,然而“德才兼备”永远是教育应追求的完整目标。为什么没有“以才服人”却有“以德服人”一说?常和学生们相聚谈论老师,得到的结论往往惊人相似:能力强却无师德的老师在学生眼中陌生且分量无几;负责任、爱学生的老师即便教学能力不足却依然能得到肯定,他们的道德对学生的人生产生了深刻而正面的影响。与一些昙花一现或浮于表面的才华不同,道德如春雨,润物无声而实实在在,所以能令人真正信服。

第2篇:德育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机器人社团、意义、问题、精研品牌、师资水平、沟通交流

引言

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学生社团以其对学生能力培养、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德育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中学的重视和青睐。社团业已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社团发展的好坏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丰富校园文化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机器人社团以投入巨大、吸引力巨大的特点,受到大家的重视,笔者作为机器人社团指导老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学机器人社团的创办和管理提出一些意见和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建设机器人社团的意义

机器人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机器人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很多学校的常规机器人培训都是少数几个学生参与培训并参加比赛,覆盖面窄,因此机器人社团的建设和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1、机器人社团能培养学生的物理结构设计能力。用最少的材料搭出最坚固#实用的结构!是学生在搭建过程中最常用的思路。 学生在制作一个作品的时候,需要不断思考怎么样的结构是最牢固的,在这样的结构哪些材料是可以省去的,经过反复推敲并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提高硬件结构的设计能力。

2、能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软件编程是机器人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最终功能的实现,还关系到实现的质量与操作的灵敏性、可靠性与准确性。 好的程序设计应该是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可靠性高、执行效率高的设计。

3、能培养初中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机器人是由硬件的设计和软件的编程来实现的,一个机器人项目的比赛往往需要多人进行组队。要求学生之间必须合作,在制作与比赛过程中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毅力、锻炼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

4、能让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得到普及教育

中学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社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他们是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发挥学生兴趣特长的有效手段。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状态大多是被动的。而机器人教学不像其他教学,它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必须带着兴趣主动地学习。在整个活动中!从策划、设计到制作、测试运行、参赛等一系列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管理与安排。而机器人社团,则让一批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机器人社团建设方法

目前,机器人社团的建设主要存在品牌价格缺乏规范、机器人价格虚高、师资专业程度低、社团之间合作少、半途而废学生多、学校关注度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精研单一品牌

机器人在整个社团活动中起到的是教育载体的作用,在选择机器人过程中,不要为了比赛每次都选用不同品牌,不要把各式各样的机器人都买来。只需要精心地选择一种品牌,然后深入研究即可。在选择品牌的时候,教师要从教学角度出发,而不是为了竞赛去选择品牌。最好是所选择的机器人可以适应不同项目的比赛。当选择好机器人以后,就要专注于这个品牌研究下去。每个品牌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品牌只是一种载体,它只是培养初中生的工具。

2、提高师资水平

机器人的课程是综合课程,它涉及机械结构、工程力学、程序设计等。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这就使得这方面的教师更加缺乏。 目前师范学院里没有机器人专业,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机器人专业教师,但有一些相近的学科专业。比如计算机等。并且还需要教师重新开始学习相关内容,这就需要学校进行相关培训,教师进行相应学习,才能适应机器人社团的发展需要。

同时,应该多寻去相关专家的指导,全力提升机器人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机器人教室的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是相互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参加某一项比赛的人员在一起相互交流对个人素质的提高是相当明显的,大家在一起互相看看人家机器人教育的长处和特点,看其它学校是如何来处理问题的, 这些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比赛前的经验交流是双赢的,它促使各个队之间共同提高。因为一个队的想法有时候不完整,通过交流,另一个队可能会在你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灵感,从而提出更好的方法。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大家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既获得知识层面上的提升,又得到了经验的提升。

3、要多放沟通,获得支持

中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还需和家长多做沟通! 因为中学生的社团活动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学业成绩,最好是对学业有所帮助,如果因社团活动影响到学业成绩就舍本逐末。机器人完整的社团活动比较费时间,特别是准备比赛的前几个月,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制作和钻研。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和家长、和学校、和班主任多做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学生正在做什么,这样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获得他们的支持。

同时,要让学生正确处理机器人社团与学业的关系,若学生的学业因为社团受到影响,家长就很有可能让学生放弃参加机器人社团活动。

4、关注特长生

第3篇:德育研究的意义范文

摘要本文以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框架,选取常见的典型的善意谎言为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与阐释,揭示善意谎言产生的原由,探讨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善意谎言 合作原则 礼貌理论 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撒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甚至遭人憎恨,为人所不能容忍。会说谎话的孩子谁都不会喜欢。从古至今,诚实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美德,各种社会准则、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宗教教义、书籍报刊,都把诚实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但是,谎言并不是没有一点积极意义,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恶意的。现实中善意谎言作为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出现非常频繁,在许多时候它对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试图在语用学理论框架内,从说话人的角度分析研究善意谎言,揭示善意谎言产生的原由,探讨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

二 善意谎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将“谎言”定义为“谎话”,又将“谎话”解释为“不真实的、骗人的话:假话”。

陈融(2005)总结了撒谎行为,首先从语义上讲是一个非真实的陈述,其非真实性不想被听话人识破,对说话人有利,伤害听话人或第三方。

钱冠连(2002)提出言语假信息论。言语假信息是“言语交际活动(口头、书面)中释放、接受的非真实信息”(钱冠连,2002:183)。他区分了利害假信息与功能假信息。其中利害假信息包括施害假信息和施利假信息。施利假信息是自己明知所输出的信息是错,却仍发出给不知情的接受者,造成有利于或至少是无害于对方的后果。善意的谎言就属于此类假信息。

辛菊(2003)根据谎言于己于人的利害关系,区分了9类谎言:

“1、于己有益,于人无害而有益(双方受益:游戏、娱乐、开心一刻);2、于己有益,于人无害也无益(利己不损人);3、于己有益,于人有害而无益(损人利己:法庭为证、恶意中伤);4、于己有害,于人无害而有益(舍己为人);5、于己有害,于人无害也无益(自欺不欺人,聊以);6、于己有害,于人有害而无益(自欺欺人);7、于己无益亦无害,于人无益也无害(开玩笑、白说废话);8、于己无益亦无害,于人有益而无害(安慰病人);9、于己无益亦无害,于人有害而无益(损人不利己:谣言、流言蜚语)。”

其中第1、4、8类不管对己是有害还是有益,对人都是有益的,属于善意的谎言。

综合以上观点,得出善意的谎言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语义上讲不具备真值;(2)意图上说话者主观故意;(3)效果上对听话者有益。

三 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

1 善意谎言与合作原则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实现交际目标,人们遵循着某些原则。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为CP)。合作原则是哲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所做的演讲中提出的,讲座的部分内容首次在1975年发表,1978年发表了第二部分内容。进而,Grice将合作原则划分为四个范畴:质量(quality)、数量(quantity)、关联(relation)、方式(manner)。质量准则是指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和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数量准则是即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实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和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关联准则即说话要贴切。方式准则即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和有条理。

例如,Grice曾经举出了这样一个违反质量准则的例子:

X把A的秘密泄露给了A的竞争对手。在A和他的听众都知道这一点的情况下,A仍然说:“X is a fine friend.”(Grice,1989:34)

A说这句话时,肯定相信听众知道,他所表达的真实意思显然与他所说的字面意义不一致,这是地地道都地使用了反语的谎言。

由前文对“谎言”的界定以及对“质量准则”的精确阐述可以看出,谎言实质上就是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第一次则,即说话者给受话者提供了自知是虚假的信息。善意谎言也不例外。所有的善意谎言因为不具备语义上的真值,所以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但这种违反非但不会造成双方交际的中断,反而后果是有利于听话人的。

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和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何兆熊(2000:156)指出,这四条准则毕竟是几条约定俗成的规约,不是严格的语言规则,并不是绝对不可违反的。人们有时遵守合作原则,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说话,有时却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暗示而不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言不由衷、说反话。

2 善意谎言与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是重要的会话准则,指导人们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如何去进行言语交际。善意谎言是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特例,其会话含义却利于交际。但合作原则不能解释人们使用间接语言的现象。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另一条重要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为PP),该原则包括了六大准则:

第一为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指使他人受损最小和使他人受惠最大;第二为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指使自身受惠最小和使自身受损最大;第三为赞扬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指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和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第四为谦虚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指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和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第五为赞同准则(用于表述),即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最后为同情准则(用于表述),即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Leech认为PP与CP相互补充。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之所以要故意违反CP,目的是为了保全PP。在现实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运用能帮助说话人实现礼貌的目的,减少了诸多摩擦和不愉快。人们在交际中使用善意谎言,故意违反合作原则,遵循礼貌原则,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

孩子的母亲有些觉得抱歉地拉皮带道:“你这淘气的孩子,去跟苏小姐捣乱!快回来。……苏小姐,你真用功!学问那么好,还成天看书。孙先生常跟我说,女学生像苏小姐才算替中国争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吓!真讨厌!我叫你别去,你不干好事,准弄脏了苏小姐的衣服。”

苏小姐一向瞧不起这位寒碜的太太,而且最不喜欢小孩子,可是听了这些话,心上高兴,倒和气地笑道:“让他来,我最喜欢小孩子。”(钱钟书 2001:3)

很明显,苏小姐说的是假话,因为说话之前已经交代她实际上最不喜欢小孩子。可是因为心里很受用孙太太的奉承话,又出于礼貌、客气的原因,接受了孙太太孩子的接近。反过来,如果苏小姐很生气,说出自己不喜欢小孩子的真实想法,结果会是双方都尴尬,关系不融洽。

再例如,A和B是同学,当B做完作业看电视时,A打电话给B,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A: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me now?

B:Oh,I’d love to,bu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尽管B这里的回答违背了CP,撒了谎,但是,B遵从了PP。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运用这类善意谎言来婉拒别人,其原因就是出于礼貌。但礼貌原则并不能解释以下这个例子:

一个小男孩做了一个手工制品,问妈妈:“我的作品好看吗?”尽管小孩子的作品粗糙幼稚,但妈妈还是微笑着说:“很漂亮。你真棒!”

显然这里妈妈不是出于礼貌表扬了自己儿子手工做的好。那么,善意谎言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四 善意谎言产生的原因

1 善意谎言与面子

通过上文善意谎言与礼貌原则的关系可以看出,人们有时候说谎是出于对收话人的礼貌(保全别人的面子)。1987年,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他们认为“face means the public self-image of a person (面子是一个人的公众自我形象)”。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区分为负面面子和正面面子。在谈及如何维护一个人的正面面子时,Brown和Levinson指出,为了避免与受话人观点不一致,可以采用象征性的同意、假同意、撒谎与闪避等策略方式。前面提到的妈妈称赞儿子手工做的好,可以理解为为了维护儿子的自尊心,保全他的面子。再看下面这个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某老师在上课时,一位女生一直低头写着什么。老师走上前去把纸条拿过来一看,竟是写给同班一男生的一封情书。老师正准备走开,男同学起哄,一定要老师当场把纸条上的内容读出来,这位老师面对大家,清清嗓子高声读道:“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又用饱含深情的目光看了那位女生一眼,然后继续讲课,课后也没有找那位女生谈话。可是那位女孩却找老师承认了错误,还一再感谢老师维护了她的尊严。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美丽的或善意的谎言能够通过保全人的面子保护了孩子幼小而敏感的心灵。

2 善意谎言与社会、个人心理

王德春、孙汝建和姚远在其合著的《社会心理语言学》中,认为谎言与“虚荣心理、压抑心理、抚慰心理和返真心理”等社会心理有关。很明显,善意谎言与“抚慰心理”有关。典型的例子是医生和病人亲属往往会对濒临死亡的病人说谎,以宽其心。

五 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

1 体现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用来建立、维系、发展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以满足社交的礼节性、应酬性、礼貌性的需要。策略是礼貌的根本,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策略地使用语言。善意谎言就是策略的具体体现,它顾及到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善意谎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比直率的真话更得体、礼貌。例如,你正在午休时,别人找你有事,别人会说:“打扰你了,不好意思”。你肯定会说:“没事,也没睡着”,而肯定不会说出自己确实是被打扰了的事实,从而维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构成修辞格,使语言符号获得最佳效果。谎言可以构成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夸张、反语等。钱冠连(2002:188)指出:“夸张修辞即是假信息论的运用。修辞和假信息论相通。”所以可以说文学中的修辞格是作者对读者的善意谎言。以“夸张”为例,夸张是故意的“言过其实”、“行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做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格。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因而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

3 鼓舞人心。善意谎言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希望与动力,它让人相信自己做事情能够成功,人生充满无限美好的希望。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让人们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为了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而一次一次地努力奋斗。

六 结语

综上所述,谎言并不一定对人有害。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好意,是站在听话人的立场上考虑,非但不会对人有害,反而对人有利。善意谎言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却遵循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维护了自己和他人的面子,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在特定的语境下,说真话会伤害人,威胁人的面子,而善意的谎言往往是合适的说话方式,是得体的表现。在日常交际中,善意的谎言几乎每天都会说,每天都会听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9.

[2]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1983.

[3] Levinson,S.C.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陈融:《个性论与共性论:语用学该走向何处》,《现代外语》,2005年第2期。

[5]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第4篇:德育研究的意义范文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手段已广为人知,但是让“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结合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学校德育工作模式的现状及困境、困难的探讨,尝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学校德育工作,拉近德育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辩析力,让“研究性学习”撑起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研究性 学习 学校 德育

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第三次全教会也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推进德育,因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启动、发展和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公民道德水准的状况。但是,当今中国的公民道德水准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某名演员竟身披日本军旗拍照以为时髦;光膀子挤公共汽车的大有人在;造假售假者多如牛毛;张口脏话,随地吐痰,闯红灯又为司空见惯。这也是中国德育面临的尴尬局面。一个重视德育的国家,公民的道德素质却远不如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于是就疾呼:德育从娃娃抓起。但是,那些人何尝不是从娃娃过来的,何尝没有受过严格的德育教育。一面是学校强大的德育攻势,另一面却是公民道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德育变得如此脆弱,不能不让人深思。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德育工作,但是,纵观当今中小学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哪些问题,该如何走出学校德育的困境,本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极为关注,并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以求为学校德育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校德育工作模式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德育工作以灌输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德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一旦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只能算是一味地灌输,就难以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我们的德育往往是重课堂教学,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虽然我们也强调德育的“知情意行”,但大多数情况下,“知”仅仅是教师告诉学生该懂得什么道理,“情”仅仅是教师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德育模式下,“意”和“行”就不难想象了,学校德育就变得很脆弱,很多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乖乖儿”,而回到家里却成了“小皇帝”,走上社会后往往就成了“问题儿(脏话、随地吐痰、闯红灯等等)”。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现象呈现开放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特征,这种离开学生主动参与的德育灌输必将陷入困境:其一,被动接受教育,德育工作过于简单,教师告诉学生多少,学生接受多少,一旦离开教师,学生就丧失辨别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离开教师等于离开了监督力,缺乏自制力;其三,学生在情感上对德育内容缺乏共鸣,老师讲老师的,我做我的,以至这就出现了我们经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说了明天又忘记了”的现象。老师说了一遍又一遍,但学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

2、以说教为主,缺乏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培养学生辩别是非提高道德能力的摇篮,如果德育工作不能立足于社会现实,缺乏社会实践,那么这样的德育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把德育实践简单化,把它定位在看展览、听报告、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其实,判断是否是德育实践的标准不是地理方位(并非校内外之分)和搞那么几次活动,而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践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通过一定的途径去感悟,以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而当今的学校德育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说教代替德育实践或把德育实践做成说教,不重视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一旦受到社会不良习俗的冲击,我们的学校德育还留有多少痕迹呢。

二、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学校德育工作

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德育方式如仍沦于传统的模式,那么必将拖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解决德育工作的困境,本人认为,其主要途径就是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学校德育工作。“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作为各学科的科学的学习手段已广为人们接受,但是,“研究性学习”不该是学科教学的专利,“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在德育等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让“研究性学习”走入德育工作领域虽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它的“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摘自《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等等正是德育工作要解决的问题,将“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结合将极大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解决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困惑的问题。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关注道德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去调查、分析、理解和剖析,最后获得道德评价。为此,本人曾作过尝试,如针对当前中学生泡网吧(游戏机室)现象比较严重,我不急于评价中学生泡网吧(游戏机室)带来的不良后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给学生两周时间去“研究”中学生泡网吧(游戏机室)现象及其后果,同学们兴趣非常高,组成了几个“研究”小组展开“研究”。两周后,各小组都拿出了各自的“研究”报告。有从经济角度去分析的;有从泡网吧(游戏机室)学生个例泡网吧(游戏机室)前后学习成绩对比去分析的(泡吧后学习成绩明显滑坡);有从泡吧者的爱好兴趣角度分析的(泡吧者的兴趣爱好由原来的比较广泛变得非常单一,除了泡吧,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有从泡吧者的精神状态的角度去分析的(平时想睡觉,精神状态较差,学习时精神恍惚);有从泡吧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角度去分析的;个别泡吧“瘾君子”更是“以身讲法”,最后大家对泡网吧(游戏机室)的危害性形成共识,大家一致约定,拥护学校决定,远离网吧和游戏机室。实践证明,让“研究性学习”走入德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角色转换,让学生告诉你。教师不要处处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要学会做聆听者,最佳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告诉你。如针对诚信问题,本人不再以一个说教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做一个聆听者,让“研究性学习”发挥其效能。因为让学生告诉你诚信是多么重要和让你告诉学生诚信有多么重要,两者之间的效果有天攘之别。诚信对我们到底有多大意义?诚信离我们有多近?学生们行动起来了,有的同学走访了银行,探讨了信用卡的透支问题及其诚信基础;有的同学“研究”了某商场的发展史,揭示了诚信在商场发展中的作用;有的同学“研究”了诚信在邻里之间、同学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的意义等等。然后组织同学们交流“研究”成果,同学们认识到,社会需要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诚信,诚信使人与人之间有了信任感,最后,同学们发出倡导: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3、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德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是“研究”的主体,能否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研究”的主体地位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在德育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明确,在德育中教师的“导”与学科教学中的“导”有所不同,德育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学生“研究”德育现象时,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既不能让教师的思维捆绑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对学生的“研究”放任,教师的主导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研究”的兴趣;正确把握价值观和道德观;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方法;把握道德现象的价值评价等等。

三、“研究性学习”在德育领域中运用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要根据德育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其特点是重过程,不重结果,但是德育不同,不仅要重过程,同时重结果。过程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道德辩析力,而结果是德育的目标,是道德评价,学生所得到的道德评价如果脱离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那就偏离了德育目标,那将是失败的德育活动。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学科教学的特点,要根据德育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2、要预防和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是让学生关注道德现象,并非让学生以身试“德”。因此,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研究”道德现象时在行为上是否恰当,要做好导向工作。

第5篇:德育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语境;语用翻译;情景语境;文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6-0069-04

一、引言

现代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如何解读原文,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研究的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因此,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语用学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语用学分析方法,比如预设、会话含意、关联理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能够被运用于翻译研究与实践。语用学的发展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给“等值”论注入了新的生机。语用研究关注的是时间和语境的变化,把语言本身的意义和使用者的意图成功地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解释和完善“等值”论中的空白和缺漏。事实上,语用翻译这个说法只是近十多年才出现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等效翻译,如Nida(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e equivalence)和Newmark(1982)倡导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后来,Wilss(1982)等人还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语境对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具有语用和语义上的制约和补衬作用。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兰德群岛(Trobriand Islands)研究当地民族的原始文化过程中,发现了语言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并对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产生了兴趣。他提出了语境(context)的概念,认为语言不仅传递信息(“a mirror of reflectedthoug}lt”)而且是一种行为方式(“a mirror of action”)。现在,语境既包括文本上下文,也包括文本产生时的主客观环境,这已成为共识。王建平对语境的定义进行了综合,他说:“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为方便讨论,我们把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简称为“言内语境”,包括文本的前言后语以及与文本语码相应的语言系统本身;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称为“言外语境”。语言外的知识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指与特定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situational context),包含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话题,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相互的社会地位,以及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地位。另一类语言外的知识,是指特定的交际情景之外的背景知识(cultural context),包括属于某一特定文化的特定社会规范的习俗,与特定的文化相关的特定的会话方式。

二、翻译与语境的关系

根据语用学理论,译者应关注原文的环境及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等因素,把握话语的特殊含义和所蕴含的意图,并将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从而获得语用等值。语用等值是指语言使用时的话语意义和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相同。既然语境研究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那么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其研究也一定离不开对语境的研究。英语名言曰:“No context,no text”(没有语境就没有文本),其实也可以说,没有语境就没有翻译。前者指示了文本与语境的关系,后者则说明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其复杂性不言而喻。要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出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相同的效果,译者首先就必须正确捕捉原文话语的核心,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就不得不考虑原文的语境因素。Newrnark(1982)就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同一话语由于听话人所依赖的语境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这意味着对某一话语的正确理解,即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所做的那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语境。

关于语境和翻译的关系,有学者甚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说法,即把影响翻译的诸多语境因素命名为“翻译语境。”R.Daniel Shaw(1987)首先提出“翻译语境”的概念:“翻译语境(translation context)是翻译过程中聚合起来的文化互动的总和。”Harvey(1998/2000:466)认为:“翻译不只是语篇的问题;也不只是文化和权势的问题。翻译是这两者间的关系的问题。”显然,翻译研究的本体是语篇分析,而语篇分析必须和语境因素有效结合。忽视语境的语篇解析会使翻译研究变成对比语言学的分支,脱离语篇分析的语境描写也会使翻译研究泛化为文化研究的个案。翻译中语境的提法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关注具体原文的上下文,还是其所处的大的文化环境抑或关注表达为翻译语境的诸方面综合因素,有一点都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语境决定着翻译的理解与表达,离开语境,翻译即无从谈起,两者关系之紧密有目共睹,不容忽视。例如:

It's a gloomy thing,to talk about one's own past,with the day breaking.Tum me in some other direction before I go.

原译文为:“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在我离开前,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该译文拘泥于原文句式,生硬别扭。根据语境前提,在天亮时谈个人往事令人扫兴,不难推断出下文是换个话题的意思。这句就应直截了当地译为“我走以前,谈点别的吧”,更简洁明快。可见,翻译应以语境为依据,要取得翻译等效,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力求

使译文切合译入语境,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运用和发展的环境。语境是翻译活动中压倒一切的因素,它的重要性胜过一切理论原则。语境是可以转换的,翻译的实质就是语境的转换。

三、语用翻译中的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

冯国华(2002)提出,篇章段落通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意连贯,语句关联语用等效翻译意味着译者须力求使译文效果尽可能接近或等于原文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译者一方面要注意带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词语的翻译,另一方面要注意言外之意与话语的命题内容不一致的某些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与翻译。总之,要从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中掌握原文的语用含义。因此,语用翻译重视的是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和言内因素,而且还涉及语言体系以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篇产生的环境,是具体的参与交际的人、发生的事、交际的渠道、交际者的个体心理及相互关系等。文化语境是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是某一民族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

1、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的关系、事件的性质(话题)、交际方式等。情景语境包括三个变项: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所发生的事,包括时间、地点、谈话话题、说话人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式指语言交际的媒介或渠道,如: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字符还是音符,还包括修辞方式,如说明、议论、描述、劝说等。例如:

“Americans do not support vacillation”,这句话引自美国国家安全顾问Robert McFarlane上校写给Reagan总统的一份研究报告,内容是关于总统在军事危机过程中的一些决策。Field:研究报告,Tenor:上下级关系,Mode:书面语。

翻译的对等关系不能只建立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还必须寻求原语与目的语的语篇在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人际意义以及在表达媒介、渠道、修辞方式等语篇意义上的对等。例如:

原文:“Mummy,I'm hungry and I want to havethe dinner.”

译文:“母亲,我很饿,因此我想用餐。”原文和译文在概念意义上虽没有偏差,但两者的角色关系和交际媒介显然不一致,从原文“Mummy,I'm”可看出,这是小孩子对妈妈说的话,是口语,而译文过于正式、成人化,是书面语。将译文改成:“妈咪,我饿了,我要吃饭”会比较贴切,更能体现原文的交际功能。又如:

He passed away last summer.

说话的时间如果是在秋冬季,就应翻译为“他是今年夏天去世的。”如果说话的时间是在春季,则应译为“他是去年夏天去世的。”在很多情况下,话语的意义与特定的地点密切相关。如:Butter,please,这两个单词所构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语篇,需要依据语境条件才能确定含义。如果在餐厅就餐,意思就是“Passme butter,please”,但如果是在商店买东西,意义则是“I want to buy butter,please”。

然而,还有其它形式的情景语境,如话题和交际方式等,也会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翻译。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总是在特定的地点、场合进行的。交际方式因交际场合的不同而不同,它有庄重与随意、正式与非正式等之分。一般说来,场合越正式,所使用的语言也就越正式。

A:Would you please turn on the air-conditioning?

B:Turn 0n the air-conditioning.

C:Isn't it hot here?

这里A,B,C,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即“要求听话人开空调”。但每个语篇的语境相异,表达方式各不相同。A是疑问句,表示请求,通常用于正式场合,为礼貌用语;B是祈使句,说话者带有“命令”的口吻,一般是上级对下级发号施令;而C虽然是个疑问句,但不是询问事实,而是婉转地暗示“该开空调了”。这样,在不同的语境下,受话人都做出了“去开空调”的反应。

2、文化语境。何自然提出:“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是讲究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的交际意图,而交际意图往往是隐含的,它主要是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语言习惯来体现的。文化语境,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各种语言都是本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有些事物,对于那些处于某一文化背景中的人来说,其含义是不必言传,便可意会的。但是,对处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来说却很难领会其中的奥妙。结婚这种行为方式,其概念意义是被各文化群体广泛理解的,但其形式却各不相同。在英语国家,结婚意味着穿黑色燕尾服的新郎、着白色纱裙的新娘、牧师、教堂和聚会。而在中国,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结婚是和穿着大红衣袍的新郎、大红衣裙新娘、祖先、祭坛和酒席联系在一起。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所以,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小觑,并且译者在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风格等的同时,还要尽量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文读者的要求,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语境,开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化语境进行大量的研究。而译者能否真正把握和表达原文思想,也取决于其全面的学识修养,既包括其丰富的文化知识积淀,又包括其对翻译采取的态度。例如:

原文: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games,

译文: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原文看似缺乏连贯性,前言不搭后语。但如果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新教徒在斋戒日不吃鱼,以示忠诚和信仰,就会知道“to eat no fish”的意思是“to be loyal and faithful”。另外,在游戏中总是有许多规则要遵守,所以“to play games”意味着“to follow principles”。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语篇获得了连贯的语义,因而原文可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既忠诚,又守规矩。

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

历史文化色彩。例如,“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再如: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这句话曾经被译成了“For a good harvest both in sports andmorals”。“精神文明”在这里被译成了“morals”,该词的含义是standards of behavior,esp in matters of Sex,这不是原口号设计者的本意。如果我们把它译成“For better athletic records and sportsmanship”可能会更准确。

如果我们不顾源语和译人语之间的差异,不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而把原文的一切信息都直译到译文之中,那么必然会导致原文含义的丧失或者传达出原文没有的含义,最终导致译文读者对原作意欲传达的含义不解或曲解。不同语言还有不同的社交规范、礼貌标准和禁忌,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的规约。因此,在翻译的重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选用适合于译文语言环境的表达式来再现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确保读者对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的正确把握和识别。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的文化意蕴,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第6篇:德育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语言 性别差异 非性别因素

一、引言

人们已认识到男女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差异,但在语言上的研究却很少。随着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兴起,加之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与发展,语言与性别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俗话说“男女有别”,不仅仅指的是生理和心理,还有男女语言上的差异。

二、语言与性别差异的背景

国内的语言学研究起步相对西方来说较晚,高一虹(1996)指出,陈原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1999)是国内第一部社会语言学专著。而Jespersen在其书《语言》(1922)中曾用一章节来描述男性与女性语言的不同。Lakoff出版《语言与妇女的地位》(1975)一书,语言与性别差异成为了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以美剧《老友记》为例研究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差异,三男三女的人物设计使语料中的男女性别比例平衡,贴近现实生活,人物各具特色。

三、语言形式中的性别差异

根据Lakoff(1975)提出的女性语言特征的“女性语体”的特点,本文从语调、词汇选择对老友记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研究。

(一)语调的差异

在第一季的前两集,有135处疑问语调的句子,女性占40.5%,男性占60.5%,男性使用疑问语调比例高于女性。最明显的使用疑问语调最少的是Phoebe,只占3%。这一点可以从她的生活经历中看出:养母自杀,生活困难,很早就独立了,她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三位男主人公中使用疑问句语调最多的是Ross,达到28.1%。Ross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她的女性气质和其家庭环境有关系,加之婚姻受挫,养成了书生气十足、犹犹豫豫的性格。

(二)词汇的差异

对《老友记》第一季语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六位主角用very,so,such和quite这四个强调形容词,女性约占55%,男性约34%,这与Lakoff提出的女性语体相一致。使用频率最高是Rachel,约占25.4%。这与Rachel出生于富裕家庭是有关的,她从小娇生惯养、喜欢交际、缺乏社会经验和独立性,所以即使是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她可能感觉就是挑战,因此她会高频率地使用强调形容词来夸大事件本身。

四、 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生理和心理因素

生理方面,女孩在婴幼儿时就表现出语言方面的优势,她们比男孩说话早,发音及语法错误相对男孩来说也较少。心理方面,男性敢于冒险、喜欢逞强,语言方面表现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词汇的选择。而女性则文静、情感细腻、礼貌友好,在语言方面就是倾向于同意、考虑别人的态度等。因此在选词、发音等会更谨慎,以示尊重别人,体谅别人。

(二)社会角色及传统文化的差异

一直以来,以性别为基础的劳动分工使男性处于一种强势的社会地位,而女性长期主内的社会分工决定了她们的附属地位。社会角色反映在语言上体现一种强势和弱势,此模式渐渐积淀并固定下来。因此角色及社会分工的不同必然导致在交际时使用语言的差异。从传统文化上看,男孩子被要求像男子汉一样,要有阳刚之气,允许说粗话,即使语言乱套也受到偏袒。而女孩子要像有教养的女士,禁忌使用俚语和诅咒语等,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五、结论

通过对《老友记》部分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性格、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和语境等对话语方式也产生影响。当然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异。我们要正确客观地看待性别语言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情景和对象,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更恰当地表现自己,避免产生交际冲突,减少交际失败,使交际语言更加得体,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Jespersen,Otto.Language:Its Origin,Development and Nature[M].New York:W. W. Norton,1922.

[2] Lakoff.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r&

Row,1975.

[3] 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刘彬.简析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及原因[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5] 任海棠.语言与性别研究中的非性别因素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7(9).

[6] 施栋琴.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J].外语研究,2007(5).

[7] 王烈琴.论性别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第7篇:德育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以人为本;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57-02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纵观国内外形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思想品德属于基础学科,我们如何树立全新的思想品德教育观?理智思考,面向未来,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改的要求,亦是思想品德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适应时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个人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帮助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传统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具有强制性、说教式、封闭性的特点,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帮助学生,激发学生内在道德学习动力和兴趣,顺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所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除此之外,《思想品德》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都要求我们要革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达成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中介和载体,肩负着培养人的德性的重要使命。只有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品德才能焕发其生机和活力。

(三)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认为: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人的公民、国际及健康的生活时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守的基本原则。

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人的价值规律;其理论灵魂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因此,把握了“以人为本”,就是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学校管理

首先一个优雅健康的环境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道德习惯的形成等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对优秀文化耳濡目染,学生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行动。其次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育的实践中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相互借鉴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个性,小班化教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等,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内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质量,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好的实施。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

广博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各个学科的知识,只有知识广博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整合的能力。思想品德教师要把教材中不同内容的知识整合起来,特别在应用型知识内容中,教师应该运用跨学科知识,为综合性学习提供充分的知识背景,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教学手段也不断地更新,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有充足的计算机知识,提供学生更宽阔的学习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修订课程教材

目前,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教材的枯燥,设计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补充了实践活动内容。此外,新教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贴近生活、与现实生活接轨,可读性强,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走向社会提供丰富充足的知识和技能。

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

(一)师生关系上要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

传统教学中,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就是由教师简单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项活动。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离开教师的教就无法进行,教师角色是课堂上的“主演”,学生没有发言权。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在交流、合作、启发的过程中,互助提高。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不再是教学中的权威,而是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把教师的身份由“教书匠”提升到学生终生发展的“奠基者”的历史高度。

(二)教学方式上要变师教生学的被动接受为交往互动中主动探究

“以人为本”强调了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中进行创造的学习。教师应该与学生真诚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选取学生身边的例子作为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大胆质疑,在师生智慧的碰撞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三)课程评价要变重结果轻过程为不偏废结果而更重过程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评价机制,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定功能和选拔功能,以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指标,作为决定学生奖惩的基本依据。以知识为本的旧课程,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终极目标,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考试评价,的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牺牲了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

“以人为本”理念的终极目标是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静态死板的学习结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通过考试和测验两种主要的手段,辅以建立成长档案等评价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评价过程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活动化考评,通过布置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具体。

(四)课堂教学要变重知识传授为更重情感交流的情感教学

传统教学中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认知的发展,忽视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要想学生传授知识内容,还要与学生进行充分额情感沟通,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消除学生被动的依赖,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理氛围。教师要以情感影响为主要手段,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

教师要平等的看待每个学生,视学生为独特价值的实体,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互动和沟通,实现相互承认和接受,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营造以学生为本、和谐民主的良好课堂气氛,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才能逐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曾欣然.德行培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肖传楚.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政治课教学,2003,(12).

[5]王国平.人本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6]付泽林.评析“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3.

[7]王晓惠.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J].武宣教育,2004,(4).

[8]孙卓人.以人为本的教学体验与实践[J].中国素质教育,2004,(04).

[9]莫振慧.以人为本,教育先行――浅谈课程改革下的几点体会[J].西宁教研,2003,(5).

[10]朱祖伟.政治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之我见[J].教师论坛,2003,(9).

[11]刘孟海.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J].政治课教学,2002,(z1).

[12]朱祖伟.“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之我见[J].中国培训,2003,(08).

[13]李莉,杨金平.“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5).

[14]张俊珍.谈教学评价存在的若干总问题[J].山西教育,2003,(23).

[15]车龙清.以人为本 创设情境 实现课堂教学互动[J].山西教育,2003,(7).

第8篇:德育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汽车;造型;语意

1 汽车造型

德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师彼得•贝伦斯曾经这样说道:“不要认为一个工程师在购买一辆汽车时会把它拆开来检查,甚至他也是根据外形来决定购买的,一辆汽车看上去应该像一件生日礼物。”人们对于汽车的第一印象总是来自于汽车的外观,汽车造型的优劣与特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消费者是否会选择某一车型,这种决定往往在消费者真正了解汽车的技术特征之前就产生了。

汽车的最终造型取决于诸多因素,大致可以分为2类――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首先,技术是影响汽车外观的基础因素,包括空气动力学、人机工程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制造工艺等,都决定了汽车的基本外观形态。目前,尽管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汽车厂商,但是他们所采用的汽车技术大体上是一样的,这就决定了他们所生产出来的汽车在整体外形上也十分相似。影响汽车造型的另一大类因素是文化,而这文化中又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方面:符合时代的审美观、体现个性的审美观、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定位、不同的品牌文化,以及不同车型自身的风格等等,都造就了不同的汽车造型,使汽车在整体外形相似的基础上又能具有各自的特色。

在技术越发成熟、物质生活越发充实的今天,人们对于汽车所表现出来的美感、情感以及内在文化的追求也越发强烈,汽车造型中所蕴含的“语意”便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2 汽车造型语意

2.1 产品语意

“语意”的原意是指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学中的术语。对于设计师而言,造型就是设计师的语言,所以设计界将语意一词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产生了“产品语意”这一术语,用以描述产品的造型所表示出来的意思和意义。1983年,产品语意学的概念在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所举办的“产品语意学研讨会”上被正式提出,至今,产品语意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类产品的设计中。

产品语意是指:设计师利用消费者对特定形态所产生的联想,使产品形态自身能够传达特定的信息,比如表达设计者的初衷、说明产品的使用方式、体现产品的特点等,而无需声音或文字的辅助说明。以开关控制器为例,一个开关如果带有手指形状的凹弧面,便是在告诉使用者可以按下;而如果是一个侧面带有摩擦花纹的圆柱体,则是告诉使用者可以进行旋转。

2.2 常见的汽车造型语意

汽车外观造型包括3个要素:首先是形态,其次是色彩,而后还有质感(包括视觉的和触觉的质感),其中,曲面形态是汽车造型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虽然色彩和质感也是汽车造型的重要元素,而且不同的色彩和材质感也确实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语意,但是由于色彩和质感是附属在曲面形态之上的,其对汽车造型的贡献也次于曲面形态。因此,本文主要讨论造型中的形态所表现的语意。

最常见的汽车外观造型语意要算是仿生设计和流线型设计所表达的语意了。

2.2.1仿生设计的语意

仿生设计是模仿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外部形态和象征寓意,通过抽象、变形和夸张等手法将其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仿生设计使产品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和趣味性,迎合消费者视觉和心理的需求,从而赢得广阔的市场[1]。对于汽车这种特殊的工业产品,设计师通常借用自然界中动物的形态进行设计,比如通过模仿海豚来体现汽车的速度和灵活,通过模仿熊猫来表现汽车的可爱,通过模仿公牛、狮子或鲨鱼等来体现汽车的力量与强悍。例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著名设计师厄尔便设计了卡迪拉克的“剑鱼”型小汽车,他在小汽车上加上类似剑鱼的尾鳍,这种造型在当时流行一时,同时也成为最具争议的设计特征之一。

2.2.2流线型设计的语意

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因此,流线型与汽车的密切关联与生俱来,流线型设计至今仍是汽车造型中最常见的设计元素。虽然流线型是一个科学术语,但是在设计应用中,流线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被赋予科学之外的象征语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流线型成为红极一时的流行风格,几乎所有的小汽车都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即便有的设计甚至破坏了汽车的空气动力性能,但是消费者认为,只要汽车看起来具备流线型就能给人带来高速行驶的。流线型设计也可以算作仿生设计的一种特例,因为自然界中的水滴、鱼类的造型都是自然的流线型。

3 语意在汽车造型特征中的应用

汽车的造型语意是通过造型特征表现出来的,汽车外观的主要造型特征可以归纳为如图1所示的几个方面。本文将选取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进行分析。

在汽车的造型特征中,整体造型特征比局部特征更为重要,在汽车造型设计时通常也都是先设计整体造型。整体造型特征决定了当观者在远处观看,或者短时间观看时,对汽车整体的第一印象。

3.1 比例

这里主要指车身的整体比例。黄金比例在汽车造型上的应用极为普遍,目前比较流行的车身比例为汽车轴距与车身长度的比例约为0.6∶1,汽车侧面腰线(或侧窗下边)的高度与整车高度的比例约为0.6∶1等。例如,09款奥迪A6的轴距与车身长度的比例为2 945/5 012=0.588。这种比例使汽车看起来更加平稳和厚实,蕴含着稳重、大气、安全等语意。

3.2 整体曲线

曲面是汽车造型的主要载体,不过由于曲面在分析时不够直观,通常都转化成曲线进行分析。曲线,尤其是汽车侧面的曲线,成为表现汽车动感的主要途径,因此多数车型都会刻意地强调汽车的侧线。

在汽车的曲面和曲线中大量地应用了仿生原理,用以表现车身的流畅和力量。优秀的汽车造型的曲线特征应同时具备骨骼感和肌肉感[2]。骨骼感是指在曲面转折或连接处的棱角会给人以骨骼突出的感觉,这是观看者对生物体的联想,适当的棱角会使观者感觉汽车的骨骼庞大,从而感觉到该车型的高大。而曲线的肌肉感则是通过曲线弧度来表现。在肌肉的形态中,肌肉纤维的膨胀形成外向的压力,表皮对肌肉的外向压力的束缚在表皮内部形成表面张力,从而形成表面绷紧的曲面和曲线。因此,在汽车外观造型中使用带有一定弧度的绷紧的曲线,可以表现出汽车强壮有力的语意。

3.3 前脸造型

在汽车各个局部造型中,汽车前脸的造型最为重要,而在汽车前脸中,车灯和进气口的造型外重要。汽车前脸也同样大量运用了仿生设计,设计师通常把车灯比喻为汽车的眼睛,而进气口是汽车的嘴,从而使汽车具有独特的脸谱,表现出特定的气质,并使车与车之间形成明显的差别。

车灯的造型中有两种类型具有鲜明的语意特色:一类是棱角分明的、狭长型的车灯,以模仿人警觉、愤怒时的眼神,使汽车看起来具有“锐利的眼神”,表现出强悍的语意,如图2(a)所示;另一类是形状圆滑的车灯,使汽车表现出可爱、灵动的语意,如图2(b)所示。

(a)(b)

图2 汽车前脸不同造型语意的比较

汽车进气口的造型也具有明显的语意:增大进气口的造型面积,能够表现出人或动物怒吼的表情,而且观者往往将进气口的可视面积与发动机的功率联系起来,因此,进气口的造型面积越大,越能表现出汽车强悍的语意。例如,奥迪的全系列轿车从2004年开始便全部使用上下贯通的进气口造型,增强了汽车的气势。此外,通过梯形的进气口造型,模仿鲨鱼的嘴,能够使汽车表现极为凶悍的表情。而小面积的进气口和带有各种曲线弧度的进气口造型,则使汽车表现出内敛的气质。不同的车头曲面、车灯造型以及进气口造型的组合,都能够表现出不同的造型语意。

与汽车整体造型特征及前脸造型相比,汽车尾部及其他附件所包含的语意则要少很多,通常只要与其他特征保持一致性或连贯性便可。

4 汽车造型语意的不同层次

根据汽车造型语意所表达的内容的抽象程度,以及联想的广度,可以将汽车造型的语意划分为以下4个层次:

4.1 形态语意

形态语意是指,在造型设计中模仿某种事物的具体形态,使人们能够直接联想到该事物。比如,通过添加牛角来表达牛的造型,通过在表面添加黑白条纹的图案来表示斑马的造型等,都属于直接的形态象征。这种造型方式并没有经过抽象化和整体的融合,只是较为生硬的直接添加上去。形态语意的表达方式简单,传递的信息单一而准确,便于人们理解;但同时,也因为其表达过于简单,缺乏想象的空间和情感表达,也容易令人感到乏味。形态语意是最基本的语意层次,通过进一步的加工可以上升为更高层次的语意。

4.2 情感语意

情感语意是指,通过造型设计,使消费者对该产品产生某种情感化的认知。以宝马公司的Mini Cooper车型为例,多数人看到这款车的外观时都认为它可爱、灵活,同时又不失力量感,这并不是因为这款车的造型模仿了某种可爱、灵活的东西,而是各种造型要素融合之后产生的整体效果。因此,情感语意不再是简单的具象联想,而是消费者对象征性要素进行加工,并对产品进行理解之后,产生的一种抽象化的整体化的情感。消费者会认为汽车表现出可爱、有趣、灵活、简洁、稳重、大方、可靠、强壮、凶悍等各种不同的气质。情感语意需要消费者进行思考、理解和消化,因此,所产生的情感也因人而异,对于同一种造型,不同的消费者所产生的情感可能会截然不同。

4.3 价值语意

价值语意使消费者通过产品设计感受到独特的价值,如身份、地位或者个性等。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认知结果[3],不同于消费者本能产生的基本情感,价值情感需要通过相关事物和环境的比较来产生,同时受到公众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劳斯莱斯汽车是财富和地位象征,而其车头有一个树立着的车标,于是人们认为车头有立标的车应当都是高档车,这样,车头立标就包含了象征品质和财富的价值语意。而宝马车头的双进气口造型、奔驰宽大的V型进气格栅,也都包含价值语意,成为其他很多车型的模仿对象。价值语意还与产品长期形成的定位、品牌形象、企业文化有关。奔驰与宝马是同一级别的高档车品牌,价格、性能与车型种类都十分接近,但是,奔驰长期形成的品牌气质是稳重、大气,而宝马则强调自由、个性与运动,其形象的价值语意也有所差异。

4.4 文化语意

文化语意是指,将产品设计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当消费者体验该产品时,能够从中感受到特定的文化含义,可以是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含义。例如,大众的新甲壳虫汽车、宝马的Mini Cooper、克莱斯勒的PT漫步者、吉普牧羊人等,虽然这些车型都是近十年推出的,但是在外观造型上却都保持了60年至80年之前的最初车型的造型元素,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将新车型与其悠久的历史联系起来,突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法拉利Enzo的设计则是将F1赛车的外观元素展现无遗,将这款车的内涵与赛车运动文化结合起来。可以看出,汽车造型的文化语意不但要求汽车厂商具有文化积累,同时也要求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体验,将两者结合起来,能够赋予汽车极高的附加价值。

上述四个造型语意的层次,是逐渐递进的关系:形态语意是最基本的语意;对形态语意进行进一步的抽象和加工,能够使其上升为情感语意;如果进一步加入价值比较并利用公众价值观的影响,就能够产生价值语意;而文化语意实际上是历史价值观不断累积的成果。而这四个造型语意层次,又可以划分成两大类:形态语意和情感语意属于表层语意,价值语意和文化语意属于深层语意。

5 结语

在汽车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消费者对于汽车造型的重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汽车厂商在设计汽车时也应当更充分地考虑并恰当地应用汽车造型语意。不同的汽车造型特征所表达出来的语意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定位、不同风格的汽车应当采用特定的造型特征,以强化特定语意的表达。而汽车造型语意又包含不同的层次,越表层的语意越容易实现,也越容易为消费者所理解;越深层的语意越难以实现,需要厂商具有深厚的底蕴,但是同时能够赋予汽车更高的价值。因此,汽车厂商在设计汽车造型时,应尽量赋予汽车高级的、有深度的造型语意。

参考文献:

[1] 张希可,王秀峰.汽车仿生设计[J].包装工程,2008(12):227.

[2] 付桂涛.汽车造型设计中的仿生原理[J].现代艺术与设计,2006(7):48.

[3] 王雷,陈出云.汽车外观象征性语意设计的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8(10): 41-44.

The research on semantics of car styling

Qiu Dong

(Electromechanical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Fu 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 zhou 350108, China)

第9篇:德育研究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注意;视觉标记;加工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052-02

生活中时刻都有大量的信息围绕着我们,且超过一半的信息是由视觉获得的,但我们的视觉系统无法在同一时间内接受所有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完成当前的行为活动,总是只能选择与当前行为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这种选择便是注意的基本功能。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注意对信息的选择,既包括刺激信息本身的因素也包括人类自身的因素,有限的注意资源决定了人们只能选择和过滤出一定的信息作为继续加工的对象,这是注意资源有限性的理论观点,并且研究者也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观点。注意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不仅为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领域,也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注意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人对注意的研究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基于理论基础上的实验研究在不断验证前人成果的前提下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简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觉标记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处在一个被大量信息特别是视觉信息所包围的世界,我们的神经系统不可能同时接受所有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所以,需要大脑中某些特别的机制对当前的大量信息进行过滤和选择,以甄别出最有利于当前行为活动的信息。有人提出了视觉标记[1]理论,即一种新的选择新信息的机制――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如果以随机的方式先呈现若干个分心物,再随机添加靶子与其他分心物,那么视觉系统就可以过滤旧物体,而只在新物体中搜索靶子。

有研究者提出了视觉标记的认知机制[1],Watson和Hum-

phreys提出,视觉标记的实质就是通过注意抑制旧的物体优先选择新的物体,并且这种注意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Humphreys等人则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是基于特征还是基于结构、抑或是基于位置的抑制这些更为具体的抑制机制上。Olivers等人的研究[2]支持了基于特征的抑制假说,并未验证基于位置的抑制。Melina A.Kunar等人[3]认为,如果那些旧的刺激符合人们对常规客体的认识,视觉标记则被认为是基于对客体的抑制而非其他。而有些研究则证明,视觉标记是基于对结构的抑制[4]。Humphreys等人[5]认为,视觉标记是基于主动忽视特定的内容和位置。也有研究者认为,视觉标记是基于对颜色的抑制[6]。视觉标记作为对预览效应解释的主流理论,受到大量研究者的重视,尽管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论证,提出了不同的结论,但都为预览效应的解释作出了贡献。

二、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

对于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加工机制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客体的注意加工机制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关于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基于客体的加工机制,该观点认为,视觉注意可以不考虑空间位置而直接指向客体本身或对更早期的知觉结果进行加工,视觉注意是基于对客体的选择。另一些研究者则提出基于客体特征的注意加工机制,该观点认为,所有客体都是由形状、大小和颜色等各种特征组成的,所以客体的这些特征也会被视觉注意所选择。Sohn则将这两种观点加以整合提出了基于客体的跨特征注意观点:认为客体是由各种特征组成的,注意是由一个特征扩展到另一个特征,不同的特征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它们以整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客体,由此可见,基于客体特征的加工观点还是属于基于客体的加工观点。

2.基于空间位置的注意加工机制

不同于上述注意加工机制的观点,有研究者提出了基于空间位置的注意加工机制,此观点是在“聚光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注意总是集中指向于视觉空间中的某个单一的对象,就好像漆黑的剧院中人们只注意聚光灯下的对象一样,强调视野中的特定位置才是注意的指向。

3.基于客体和空间的整合加工机制

如上所述有大量的证据支持注意是以客体(即使是虚拟客体)为基础进行加工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注意选择中距离和空间位置确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加工机制既是基于客体的也是基于空间位置的,而究竟基于什么则是根据具体的

任务需求而定,且基于两者的选择是灵活的。基于客体的注意选择可能是激活了空间表征水平的物体,而基于空间位置的注意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基于客体表征的自上而下的期望驱动的。

视觉选择性注意假设把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机能分为两个维度:即空间位置特征和非空间位置特征,而这两个维度对视觉加工的影响则是有选择性的。由于实验任务的不同,视觉选择性注意所需要进行的基于客体、基于特征、基于空间的特定加工,其选择机制在时间顺序上是灵活的。这些观点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视觉选择性注意进行了研究,也有相应的实验对其观点加以验证,都有其合理的根据,但客体、客体特征以及空间之间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从更加合理、全面的方向和更加严谨的方法上对视觉选择性注意进行研究。

三、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面对大量的无法预料的刺激,其中有些刺激就会威胁到我们的安全,而有效的注意则成为我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并远离危险的重要手段。因此,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使我们在面对大量的刺激信息时,必须对其进行过滤和选择,把有限的注意资源集中到有利于解决当前问题的那些刺激上。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对注意的研究是一个重点方面,由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重大,对注意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对注意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不仅在知觉特性水平上研究选择性注意的机制,更是将刺激的情绪属性、人格特质等因素逐渐纳入了注意机制的研究中,以期对行为做出更加精确有效的预测和控制。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7]:其中包括情绪“stroop”范式、视觉搜索范式、外源性线索范式和点探测范式,通过这些研究范式,人们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模式有了进一步认识,这些研究结果有利于澄清威胁性刺激的机制,即威胁性注意偏向是对威胁性刺激的“快速定向”,还是“解除锁定困难”,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注意选择偏向的内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已逐渐成为关于注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于注意的其他研究:有关注意的研究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进行研究,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如驾驶疲劳引起对视觉新异刺激的早期认知障碍,并且视觉非随意注意能力下降[8];驾驶疲劳后听觉、视觉随意注意能力下降[9];预览效应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10]等,尽管各自侧重的方面不尽相同,但都对注意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四、总结

目前有关注意的研究中,不同的理论提出者均用各自的实验对自己的理论观点加以了验证,并且得到了大量的支持性实验结果,却鲜有对不同的理论观点之间关系的研究,而且也没有关注这些注意选择机制之间是否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但同时,这些情况也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此外,研究者也可根据现实需求和个别发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注意,如有人提出注意和眼动的关系的研究,这类研究不仅为研究注意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也丰富了有关注意的研究内容。对信息的选择是注意的基本功能,注意与意识密切相关,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它是人们进行信息加工和完成各种行为活动的重要条件,注意使人们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顺利完成各种任务达到预定的目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将各种理论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为注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开拓更为广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雷学军,金志成.选择新信息的新机制――视觉标记[J].人类工效学,2006,12(9).

[2]Olivers CNL,Humphreys GW.Spatio temporal Segregation in Visual Search:Evidence From Parietal Les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4,30(4).

[3]Kunar MA,Humphreys GW.Object-based Inhibitory Priming in Preview Search:Evidence From the top-up Procedure[J].Memory&Cognition,2006,34(3).

[4]Kunar M A,Humphreys GW,Smith KJ,etal.W hat is marked in Visual Marking?Evidence for Effects of Configuration in Preview Search[J].Perception&Psychophysics,2003,65(6).

[5]Harriet A.Allen,Glyn W.Humphreys,Paul M.Matthews.A Neural Marker of Content-specific Active Ignor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8,34(2).

[6]崔翔宇,许百华.预览搜索中基于颜色的两种自上而下的加工[J].心理学报,2007,39(6).

[7]文涛,汪亚珉,丁锦红.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J].人类工效学,20011,17(3).

[8]宋国萍,张侃.驾驶疲劳对视觉非随意注意影响的ERP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