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泡沫经济危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们日益担心,我们可能正面临着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它可能给经济带来极大危险。那么,美联储是否应以此为由,采纳众多评论家的建议,尽早退出“零利率”政策?答案是否定的。
潜在资产价格泡沫总是危险的吗?资产价格泡沫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危险的泡沫,我称之为“信贷繁荣泡沫”(credit?boom?bubble),即人们对经济前景的过度乐观,或者金融市场上的结构性变革,导致信贷激增。由此造成的某些资产需求上升,推动价格随之上涨,这反过来又鼓励与这些资产相关的放贷,进一步推高需求和价格,形成正反馈回路。在这个反馈回路中,杠杆增加,信贷标准进一步放宽,接着杠杆再增加,就这样周而复始。
最终,泡沫破裂,资产价格崩溃,导致反馈回路发生逆转。贷款受到冷遇,去杠杆化开始,对资产的需求进一步下跌,价格进一步走低。由此导致的贷款损失和资产价格下跌,侵蚀着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并进一步使广泛资产类别的信贷和投资减少。由此导致的去杠杆化压抑企业和家庭的开支,从而使经济活动减弱,加大信贷市场的宏观经济风险。事实上,这正是近期危机的全部情形。
第二类泡沫我称之为“纯粹的非理性繁荣泡沫”(pure?irrational?exuberance?bubble),由于不存在针对较高资产价值的杠杆周期,这种泡沫的危险性要低得多。没有信贷繁荣,泡沫破裂就不会造成金融体系失灵,造成的危害也就会小得多。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科技股泡沫,就没有受到银行放贷与股价上涨之间的反馈回路的推助;事实上,科技股泡沫的破裂,并没有伴随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显著恶化。泡沫破裂后,经济只出现相对温和的衰退,一个关键原因就在这里。同样,1987年股市泡沫的破裂,并没有使金融体系承受巨大压力,其后经济也运行良好。
由于第二种泡沫对经济的危险不像“信贷繁荣泡沫”那样大,收紧货币政策、遏制“纯粹的非理性繁荣泡沫”的理由明显要微弱得多。这类资产价格泡沫难以识别:事后分析容易,事前预测可不简单。(如果政策制定者有那么聪明,他们为什么并不富有?)收紧货币政策、遏制不会成为现实的泡沫,将导致经济增长明显弱于应有的水平。货币政策制定者就像医生一样,需要发一个“不伤天害理”的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Oath)。
不过,如果一个泡沫像“信贷繁荣泡沫”那样对经济构成足够大的危险,货币政策或许有理由介入。然而,不这么做的理由也很充足。这正是学术界和各央行围绕是否应以货币政策遏制资产价格泡沫展开热烈辩论的原因。
但是,如果目前有可能存在泡沫,它们会属于危险的信贷繁荣泡沫吗?至少在美欧明显不是。我们的问题并非信贷繁荣,而是去杠杆化过程尚未完全结束。信贷市场仍处于紧张状态,正在严重拖累经济。
1. 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2.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
2.1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
(1)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本文由收集整理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各方面的追求逐渐升级。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3)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住房购买力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4)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房是资产,现在也变成了一种高值商品。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房价格上升。
2.2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
2.2.1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束大。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贷政策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约束条件。
2.2.2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因此,随着地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
2.2.3住房供给受建造周期制约。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成,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
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3. 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
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
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弹性的差异。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当价格变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短期内,由于住房供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交易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
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这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制。
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价下降。
4. 挤压泡沫的措施
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4.1从土地源头入手,规范土地市场;
4.2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4.3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转贴于
4.4利用货币金融政策调控市场,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给世人很多警示,其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如何做好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预测和调控;其二是房地产更多的是用于解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的产品,而不应过分看重它的投资回报;其三是避免受高涨的房地产市场的诱惑和吸引,动用高利和高额贷款来购买或投资房地产。日本政府在吸取教训和重塑房地产业的过程中,推出了三大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改革措施:一是通过增加国债来投入建设代价昂贵的公共配套项目,恢复房地产及其他经济部门的活力和提高房地产的附加价值;二是放宽限制,为了刺激经济,日本开始放松对金融行业的诸多限制,帮助投资者建立房产投资信托,主要用于设立商业地产投资的互助基金;三是政府调整了建筑标准以便于开发商的房地产项目开发,比如高度限制,并缩短了建筑方案的审批时间,鼓励节能建材的大量使用。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日本的房地产市场注入了资金,增强了活力,减少了再开发的难度,降低了市民进入房地产的门槛,使日本的房地产业迈入了新一轮的可持续发展周期。
结论
关键词:技术 制度 体制 创新
金融,作为时代的高频词,引领着历代经济的发展、记录着经济的萧条、复兴和繁荣。金融危机也称金融风暴,主要是指全部或者部分地区的金融指标出现危机,或者无法继续生存。主要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次贷危机等几种类型,从“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等要素方面表现出来。
通常,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较为显著,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收到抑制,货币大幅度贬值,经济总额和经济规模锐减,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率剧增、社会普遍经济萧条,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引发社会动荡。
从1637年郁金香狂热开始出现的泡沫经济,到1929年股市大崩溃引发全国经济的大萧条,再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一直到现代2007-2008环球金融危机 ,可以说金融危机一直是伴随这经济的发展而前行的,人们依旧无法避免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但是,我们可以从根源处着手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伤害。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要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伤害,必须要深入了解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当前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相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金融危机有着很大的类似之处。
首先,泡沫经济是直接原因。
泡沫经济也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反映,由于市场经济个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哄抬市场,营造了市场繁荣的表象,加上没有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从而导致了泡沫经济的虚华表象。
其次,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
经济管理体制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上个世纪出现了经济“滞涨”以来,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了强烈的批判,“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倍受追捧,然而,过度依赖市场经济的自身调节,容易导致经济的发展不受控制,在利益的驱使下,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
最后,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的制约力不恰当
由于美国市场的泡沫经济现象出现,波及全球的金融体系,特别是信贷危机不断加大,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在追求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的大背景下已然较难发挥其强制调控作用。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影响的主要方面
金融危机的产生对中国许多行业的影响深远,其中金融行业是主要影响行业。包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消减了原来的扩张计划;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也收到影响,进出口贸易受到重创,使得我国不得不改变经济管理体制的手段,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最后由于市场的萎缩,需求量下降,科技企业等受到影响,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的科技的进步。
1、经济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浪潮不断波及着中国市场,特别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2007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83亿美元,2008年前三季度达到744亿美元。”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流动性的减少,估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一些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货币风波、次贷危机等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不容忽视。
2、经济政策的影响
世界金融危机严重的阻碍了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自信心,导致了经济市场的变化,而经济市场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府金融政策的变革。首先,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紧缩向扩展性转变;其次,货币政策的调整趋向适度从宽;最后,我国的进出口政策也相应的调整。
3、科学技术的影响
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的有序性,导致很多高科技产业的萧条,进出口经济收到重创,特别是汽车、电子产品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依赖于国外的先进技术。在进出口政策调整的前提下,必然导致产业经济的滑坡,产业经济受到影响,科技创新相应的收到限制,
三、我过应对经济危机的创新举措
1、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主要从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建筑业等方面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交流,而虚拟经济则主要是市场中的信用制度以及资本证券化的经济活动。经济危机的典型代表泡沫经济就是虚拟经济的过于繁华,而导致实体经济的相对滞后,在应对经济危机的创新举措中,首先要从原因的根本出发,正确实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使两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2、有机结合市场经济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
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经济有序进行的基本要素,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缺陷,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难以平衡国民经济结构,甚至引发一系列经济、环境、社会问题;所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势在必行,利用政策的扶持,有效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
3、加强科技创新,以科技拉动经济、减小经济危机的冲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带动市场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尤其在面临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特别需要科技的拉动力量。加强政策的扶持和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科技生产,带动电子科技产业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的缩小经济危机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欧文•B.今日宏观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次贷危机 CDS 泡沫经济 套利方程 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对于由放贷机构和投资机构所签订的信用违约掉期(CDS)的投资过度集中。美国放贷机构为分担次级贷款的风险,会与其它投资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即CDS。而第一级签订CDS合同的投资公司为了能够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又会将“原始股”级CDS挂牌放到市场上出售。投资者的信心野蛮生长,虚拟资本积聚扩张。当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而不再上升,后面又无人接盘时,CDS中本是极小概率的违约事件却发生了,而与之相伴的则是无法遏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把各级投资商迅速推到濒临倒闭的境况,次贷危机就此发生。那么,投机行为促使泡沫形成的机理是怎样的呢?人们在投资时往往以自己的预期做决定。但问题是人们在做出预期时,市场是否充分有效?如果是的话,我们便可以从套利方程出发,以风险投资过程中的CDS为主要影响因素,对次贷危机的形成做以下方面的讨论。假设在次贷危机未发生的前期市场中存在有风险投资―CDS保险,和无风险的资产两种。先令Pt为CDS市值,dt为CDS股息,r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利率,并假定Pt,dt,r不随时间变化。如果风险中性的个人在CDS和无风险资产之间套利,并令a=1+r,就有:Pt=E(Pt+1/It)/a +dt/a,此时,只要利率为正,就有a
(1)
若CDS股息增长慢于利率,便有无风险资产增值快于CDS保险价格上升的结果,则发生当T∞时,aT+1趋于无穷小的速度大于E(yt+t+1/It)趋于无穷大的速度,则(1)式前半部分为零。如果CDS保险是没有期限约束的资产,具有永久保留性,则我们可以对(1)式取极限,得到:
(2)
它表示y是x未来预期的贴现和,以股票形式存在的CDS保险价格是预期未来股息的贴现现值。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泡沫,但这只是(1)式的一个基础解系。通过数学推导(1)式的完全解系并对非基础解系部分取极限得出:
(3)
这个结果表明,如果bt是时间趋势,虽然CDS保险的每股利息为常数,但是CDS市值将以指数级倍率增长,导致资产收益足以抵消股息。后果是,投资者将不断支付比CDS保险现值更高的价格,表现在最表象层面为楼盘价格进一步升值,泡沫将不断胀大。我们不难由此得出以下结论:若想使(3)式成立,即不产生泡沫经济的必要条件是:第一,以股票形式存在的投资利息慢于利率;第二,持有期限为无限。但是,首先,经验表明投机市场的波动性要大于利率的波动,而且投资股息增长速度快于利率增长速度的情况会不断发生;其次,CDS并不会被永久保留,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期限不可能为无限。这样看来,泡沫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合理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监控措施
通过前文套利方程对于CDS在次贷危机及产生泼墨经济中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如何控制投资过热是能否发现并应对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的关键。相对比来说,金融贸易自由度较高的国家则更容易出现投资过热而政府干预不足的情况。放松金融管制,特别是金融业间的自由化,是各国产生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经济繁荣的初期阶段,辨别这一繁荣是否健全、真实便成为能否摘除泡沫经济的萌芽的关键问题。但实际上如果判断失误就又可能把本属正常的景气扼杀于摇篮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平衡:1.积极主张市场透明、信息公开、会计标准化、自己责任原则。2.关于不动产金融,作为融资担保的土地担保价值,应比时价低估50%~60%,采取“担保系数”规制,并严格规范土体评估。3.关于证券金融,应将自由资本比率同股价上涨率相联系,采取累进方式。4.有关土地买卖、股票买卖的收益税制,要以不诱发泡沫投机为原则,在税收政策上加以规范。
三、前景展望
在由CDS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继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更多挑战。要做到独善其身固然是困难的,但我们更应从不利的金融环境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去应对风险并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中国特色环境下的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与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1998,(6):1
[2]陈江生:“泡沫经济”形成的的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1996,(3): 6~7
2001年中国投资与消费增长率都有提高,但经济增长率却随出口曲线下降,说明外部需求在主导中国经济增长,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变化,所以,要看清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势,就必须先看清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美国经济走势。
美国经济存在巨大的资产泡沫,世人对此已有共识。去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未来前景如何,目前大体是三种看法,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我的看法是美国很可能走出“L”型曲线,而结论不是出自美国,而是出自日本。
日本经济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长期萧条,而且越陷越深,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而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导致银行体系瘫痪。首先,在过去10年中世界经济并未发生大的萎缩,在美国经济带动下,反而是最好的10年;其次,从产业面看,日本始终保持了出口优势,去年外汇储备已突破4000亿美元,所以,日本的危机显然不是来自供给过剩;第三,在传统的资本主义危机中,经济萧条也会导致银行系统紊乱,但经济萧条是因,银行危机是果,而在90年代的日本却出现了因果倒置的情况,是由于银行系统紊乱导致经济萧条,这些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特点。
认识这个特点需要展开更大的视角。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化,进入到这一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不受物质生产增长约束的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例如,1997年国际货币交易额高达600万亿美元,而其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只占1%。这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在上世纪70年代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或许可以叫做“虚拟资本主义,因为它既不同于马克思所分析的自由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列宁分析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基本运行规律以及爆发危机的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不从这个新视角看问题,许多事情就看不清,也看不远。
例如汇率的决定问题。在传统经济中,本币是否坚挺,取决于产业增长好坏、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储备是否充足,但在日本经济和亚洲金融风暴中人们却看到这些东西统统不起作用,相反,美国经济在过去10年中制造业处在长期萧条状态,国民消费40%依赖进口,经常项下的逆差超过印度一年的GDP,美元却不断走强,所以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是资本项下的国际资本流入流出决定汇率水平和一国的繁荣与衰退,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虚拟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帝国主义战争也有了新内容,即不再是为了争夺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争夺金融与货币霸权。欧元统一就有这个意味,而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也是意在打压欧元的势头,维护美元的霸权。并且可以看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国际资本的冲突正在升级。
日本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1985年,美国压迫日元升值,日本产业资本由此从物质生产领域流向资本市场,导致泡沫经济泛滥。在泡沫经济膨胀时代,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获得现金,再到资本市场上炒作,这使企业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高于企业负债的速度,因此不论从企业还是银行看,资产负债状况都很健康,但当泡沫经济膨胀到顶开始破灭,一切就都反转过来。由于资产价格的下降速度,大大高于企业债务的清偿速度,就在银行内部形成巨大坏账,但是企业破产后银行却不能破产,否则就是全体居民和国家的破产,经济由此长期萧条,走出“L”型曲线。
美国目前的资产泡沫比日本要大得多,以股市市值衡量是日本峰值时的四倍。2000年4月,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开始破掉,9月以后,以道指、纳指双双下跌为标志,美国资本市场也膨胀到顶峰,随时有可能崩溃,美国目前防止崩盘的主要作法是,在外资和个人离场后拼命向股市注入资金,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以维持股市点位,但这是“饮鸩止渴”,会使今后危机的爆发更严重,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可以猜测,美国泡沫经济的破灭会有三根导火索:一是“安然”风潮继续扩大,使投资人丧失信心而大规模离场;二是由于欧洲经济更加健康,国际资本向欧洲转移;三是日本经济危机深化,迫使日本抛售海外资产,而日本最主要的海外资产是在美国。
因此,70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资产泡沫先破于日本,后破于亚洲金融风暴,今天轮到了美国,美国金融风暴则会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并使全球资产泡沫彻底破灭。如果是这样,不论美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都会走出“l”型曲线。
没有不合理的货币制度,哪来如此庞大的全球资产泡沫?所以追根溯源,全球金融风暴也是货币制度危机的产物,但用什么来代替现存的货币制度,不仅探讨的文章极少,许多人还根本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外需形势不好,中国经济增长也会受到损害,但不会出现负增长。在若干年后,情况会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因为可能会出现世界金融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9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只剩下中国一个亮点,因此中国迟早会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但是为了避开全球金融风暴,中国又不应开放资本市场和使人民币国际化,所以,要把引资大门开在香港,把中国的企业更多的推到香港上市。香港将会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资本市场,港币也会成为最坚挺的货币,这对繁荣香港经济,夯实“一国两制”政策基础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已经没有了产业霸权,但是还有货币霸权和军事霸权,货币霸权实际是产业霸权的替代品,因为只要有了货币霸权,美国人就可以依靠别国的生产锦衣玉食。所以,美国人决不会轻易让出美元的霸权地位,而是要用军事霸权来改变国际资本流向,以保卫美元的霸权。小布什之所以提出所谓“邪恶轴心”论,就是在欧洲和中国人的家门口事先布下两个点,打的是国际资本的可能流向,一旦美国资本市场不稳就有可能动武,因此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必须洞察先机,作好必要的准备。
一、看清世界才能看清自己
自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连续7年走低,2000年终于出现了转折,增长率开始上扬,许多人因此松了一口气,更有乐观者认为,走出增长低谷和通缩阴影的中国经济,会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期。但是,先是从去年3月到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陆续转入负增长,然后是从7月份开始,广义货币m2的增速反超出m1的增速,显示出货币大规模退出交易过程和通货紧缩回归的趋势。从工业生产看,去年一季度的增长率还高居11·2%,进入二季度降到10%上下,进入三季度降到9%上下,进入四季度已降到8%上下,其中11月份的增长率只有7·9%,创1998年以来月增长率最低水平。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公报,2001年的gdp增长率只有7·3%,不仅低于2000年的8%,也低于1998年的7·8%。
令人不解的是,从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启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以来,2001年可以说是内需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全年高达12·1%,比2000年整高出近2个百分点,是1999年投资增长率的2·4倍!从消费看,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全年为10·1%,也比2000年高出0·4个百分点。两条国内需求曲线,一条显著上扬,一条平缓上扬,当年只有出口增长率从上年的27·8%猛跌到6·8%,是一条陡直下跌的曲线,但是目前出口只占到gdp的22~23%,净出口更是只占到不足2%,那么为什么经济增长曲线不跟随占主导地位的国内需求曲线上升,而是跟随出口曲线下降呢?
我很欢迎经济下滑,不是幸灾乐祸,也不是不负责任,而是确信经济下滑有其好处。
1992年,我在日本创业,8年后公司在日本上市,这些就要感谢日本的经济下滑。大家知道,日本的泡沫经济在1991年破裂。正是这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不到3个月,公司就因急速的经济下滑而倒闭,我也因此而失业。
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就想试试能否把在读博士时开发的土木结构软件卖出去。这是一种可保证土木工程既安全又省钱的计算模拟软件。因经济下滑,原本大手大脚的土木建设项目也不得不精打细算,而我的软件正好碰上了这个需求。
回过头看,我必须在那个时刻创业才能赶上那个需求,让一个穷青年在异国他乡挖到第一桶金。在创业中,我没有借银行的钱,也没有拿风投的钱,最重要的是碰上一个由经济下滑而产生的机遇。
我在创业后的第7年就开始改变产业领域,这也与经济下滑有关。
1991年,泡沫经济的破裂并没有立刻引起日本经济界足够深刻的反思,政府和企业家都在期待着下一轮的反弹。直到5年后的1996年,经济界才慢慢放弃了幻想,着手经济结构的改革。这时候人们才注意到比制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市场适应能力,也就是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
这和中国现在的情况一样,经济学家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反正说错了也不用赔钱。利益集团更是想出各种各样的路子来从政府那里要钱。其实,与其苦寻旁门左道,不如通过自己的销售团队或商,实时地掌握市场变化。
我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第一个在日本提出了“科学销售”的概念,并开发出配套管理软件。我霏抓住这个新的机遇,完成了在东京创业板上市,又在2005年完成主板上市。
经济泡沫的破灭给我带来创业的机会,经济模式的转型,又给我带来上市的机会。尽管很多既有企业倒闭了,但是它们的人才又转到新的领域和新的企业里,原来的办公大楼也转租给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破产没有产生浪费,死撑着赔钱才是在毁灭价值,用政治或政策保护过时企业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房价高企为何还有人买呢?那是因为经济一直上升给人们带来房价不会下跌的幻觉;为什么品质粗劣的电子产品仍能占据市场?那是因为对经济的乐观让人们放松了对质量的苛刻;为什么管理糟糕的企业仍在存续?服务恶劣的店铺仍有生意?工作不认真的人仍能领到工资?为什么呢?
回答就是一点,他们需要改善却又不去改善。能迫使他们换脑筋的老师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下滑。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只对了一半,危机确实会不定期造访,但它不是病,而是来治病。它不会让经济社会灭亡,而会让经济社会变得更强。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路径;经济周期性波动
中图分类号:F120.3
经济运行一般具有周期性特征,而经济周期性波动通常与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密切联系,并一定程度上规定着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和规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它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1]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制度、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理论的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通常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客观地讲,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较好地利用了国际有利条件和发挥了自身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长和国内外环境的不断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暴露出日趋突出的矛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日益显现,并潜伏着发生严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为了有效防范或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需加快和有序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一、以国外经济发展模式缺陷为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先后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虽然危机实质仍是生产和需求的严重背离,表现虽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危机,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成为战后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显著特征。[2]尽管诱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无论是经济周期中的“滞涨”问题、“泡沫经济”问题,还是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产生,都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使然。
西方国家在经历20世纪50、60年代经济相对繁荣后,于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了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滞涨”问题。“滞涨”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特有现象,并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周期的顽症。而以“滞涨”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同二战后西方国家采取的依赖扩张型财政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为缓和或避免再度跌入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纷纷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理论及政策主张,通过“增税增支”财政政策等政府干预手段人为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这些措施的实施虽暂时缓解了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并带来了经济的相对繁荣景象,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需求规模大幅度提高的表象,不断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产品供给,导致被掩盖的生产过剩问题不断积累。与此同时,政府长期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还造成物价上升的压力不断超过生产过剩引起的物价下跌压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政府收支逆差和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加上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冲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等因素影响,终于爆发了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低经济增长、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时期。
20世纪70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放弃凯恩斯主义,转而从“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寻求医治“滞涨”药方。这些国家为适应减税和“借债增支”的政策需要,逐步采取和推行凭借其强大金融体系,依靠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创造财富的发展模式。其中,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为典型。这一发展模式的作用直接推动了股市、债市、房市的繁荣,其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内需的增长。这种情况导致投机日盛,并由此促进股市、债市、房市的进一步膨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其结果,实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虚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则越来越高,并日益偏离实体经济,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所渭泡沫经济就是资产价格(具体指股票与不动产价格)严重偏离实体经济(生产、流通、雇佣、增长率等)暴涨,然后暴跌这一过程。”[3]追求货币财富利益驱动,加上放松监管,其必然结果就是整个经济的严重泡沫化。经济泡沫膨胀发展到极限就不可避免地破灭,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泡沫破灭的危机。
“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有现象。从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仅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大部分国家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迟迟未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以拉美国家最为典型。“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产生虽然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同这些国家采取的以政府主导经济赶超和盲目推行自由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拉美国家长期奉行政府主导的强调自给自足和经济超赶的“进口替代”战略,之后又积极推行超过工业化承载能力的“超前”城市化战略,最终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城市病等问题,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进入20世纪80年代,面对不断激化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些国家不顾本国国情接受和积极推行以“私有化、非调控化、自由化”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实行超越财政限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福利政策,结果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官员腐败猖獗和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经济发展严重滑坡,陷入了“拉美陷阱”,也是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二、 牢固树立民生导向的经济发展理念
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经济规模的数量扩张,而更重要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民众。如果只注重经济规模的数量扩张,而忽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最终必将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矛盾,引起经济波动,从而拖累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的严重衰退。这也是二战后出现“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沿袭的基本上是粗放型的数量规模扩张发展模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过分强调GDP的增长,甚至盲目崇拜GDP。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2003-2007年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即使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GDP仍然分别实现了9%和8%以上的增长速度。由于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GDP达到60483亿美元,人均4260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肉类、谷物、水果、棉花等农产品产量,以及钢铁、化肥、棉布、煤炭、水泥、汽车等工业品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数量规模的长期高速扩张,为中国提升综合实力及国际地位和形象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一定程度彰显了的现实有效性和时代价值,[4]证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也积累和潜伏着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失衡、产能过剩、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渐积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长期低下,一些民生指标趋于恶化,收入差距扩大等社会不公问题日渐突出。收入最高10%和收入最低10%的人群收入差距从1988年7. 3倍增至2007年23倍;新世纪以来的基尼系数也一直维持在0.4警界线以上。[5]近年来,普通百姓“上不起学”、“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以及就业难和通货膨胀等民生问题,几乎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且正在演化为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化解“滞涨”、“经济泡沫”、“中等收入陷阱”等经济波动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理念应当由长期过分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及时地转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推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经济走上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合理调整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但超越经济持续发展承受力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势必对资源和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影响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和质量;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粗放式”增长速度,还势必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影响和制约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淡化GDP崇拜,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增长速度回归理性,着力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二)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涉及经济增长成本、投入产出效率、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瓶颈矛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更好地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条件,实现人与人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更好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把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三)把民生目标作为发展最高目标
未来的发展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就业优先、成果共享、共同富裕,以及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目标。为此,需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当前,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问题已成为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最为突出的民生问题,迫切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领域投资力度,解决好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领域的公平公正问题,尽最大努力满足人们上得了学、看得了病、住得上房等基本民生要求。
三、刻不容缓推动经济增长驱动力转型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过度依赖外需和资源投入,不仅会导致一国经济极容易受制于他国贸易政策和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且会使经济增长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导致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瓶颈问题,影响经济增长后劲。这也是二战后一些国家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致使出口型企业职工长期处于低工资水平,并导致中国产业发展长期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水平,而且使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2007年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3%,是全球化龙头美国的2.3倍,出口导向型日本的2.5倍。[6]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不仅反映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和同国际市场联系密切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且意味着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极容易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作用。比如,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后,由于外需锐减造成中国约10万余家中小企业倒闭,月度出口增长率从2007年2月的51.7%下降至2007年12月的21.7%。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还过度依靠资源投入和消耗。依靠大量资源和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属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不仅经常性地诱发一系列所谓经济“过热”现象,而且导致我国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加速我国资源枯竭速度,使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钢铁、煤炭、铜等资源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等资源第二消费大国。中国还是世界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国家,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万元GDP用水量高达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这不仅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供求矛盾,而且越来越容易受到国际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和资源投入驱动,还带来了日趋严重的内需不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产能的不断扩大,过度依赖外需和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局面一时难以扭转,未来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力度会进一步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贸易摩擦势必会加大。同时,随着资源消耗量的剧增和国内外资源存量的减少,过度依靠资源投入驱动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将更加突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过度依赖外需和资源投入向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转变,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坚持走依靠内需驱动经济发展之路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由于依靠投资主导经济增长极易导致资源消耗量剧增,并陷入产能过剩及国际分工低端化的不利局面。因此依靠内需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需求结构,从而使居民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和善于消费。
(二)坚持走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之路
随着生产力不断进步和发展,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相同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获得不同经济增长率,而技术进步和要素质量的提高是影响生产率决定性因素。新增长理论还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知识是推动经济增长独立要素,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会产生收益递增效应。可见,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不仅可以解决外需规模和资源投入减少可能产生的经济增长放缓问题,而且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努力构建推动创新、鼓励创新和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
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及作用边界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战后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出现的“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某些国家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未能较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引发经济波动。
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强调和高度重视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这一资源配置方式其必然结果,就是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周期往往同政府主导作用的状况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资本十分短缺、产品非常匮乏、技术相当落后和市场极度发育不良的现状,采用强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并把行政作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不仅有助于集中有限资源办急事和做大事,而且有助于加快推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改革进程,对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提高经济总量,以及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强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越来越突出,资源配置低效率和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比如,土地、水、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价格长期由政府人为决定,由于未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导致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低于国际市场,造成国内外市场对中国资源的过度需求和浪费,致使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稀缺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各级政府追求GDP的投资冲动,由于没有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制约,不仅客观上刺激了经济的粗放式增长,而且造成了严重的资源重复配置和低效率利用问题;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长期偏重微观经济指标,由于缺乏对能耗、排放等行为规制,加上没有及时建立节约使用资源、资源再生利用等激励机制,实际上对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现象起到了鼓励作用,导致过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供求矛盾不断加剧。因而,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范资源供求矛盾激化引发严重的经济波动问题,有必要转变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转变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既不是盲目地削弱政府职能作用,也不是盲目地夸大市场机制作用,而是要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合理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实现政府与市场优势互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和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各自都存在着明显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因而需要相应地通过政府和市场的“进位”、“退位”和“正位”进行合理矫正,通过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使政府和市场回到各自应该发挥作用的位子上,[7]从而实现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有效解决二战后许多国家因市场或政府失效而出现的“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更好地防范经济的大起大落。
(一)解决政府“越位”和市场“缺位”问题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政府“越位”问题和市场“缺位”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的有效“退位”和市场的有效“进位”来解决。政府需把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地方交给市场,以便既克服和解决好政府失灵问题,又使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中,重点是改革和完善政府体制和管理制度,把政府不该管或管不好的事项让位于市场机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相当程度上是强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所致。因而,推动政府有效“退位”,就成为实现政府与市场优化组合,以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
(二)解决政府“缺位”和增进市场功能问题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政府 “缺位”问题,以及由于政府在某些领域的“缺位”而导致市场机制有效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问题,客观上需要同政府的“补位”来解决。通过政府的“补位”,防止由政府管理的领域和事项出现“真空”,能够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和互动作用,从而使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为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合理使用行政手段,努力做市场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情,以弥补市场的缺陷。
(三)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各自“错位”问题
针对当前政府和市场在各自领域出现“错位”问题,需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正位”来解决,以有效防止和解决政府和市场在各自领域出现作用方向和力度不合理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政府低效率和市场低效率问题。比如,现实中由于不同政府职能部门未能摆正自身位置,出现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致使有利事情相互争夺和无利事情相互推诿现象层出不穷,政府行政效率极其低下。当前转变政府职能的着力点,主要是建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和用好宏观管理手段。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需消除价格管理、进入管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政府歧视,努力克服经济行为主体的不公问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应主要采取财政、货币政策和法律手段,适度使用计划手段,但需慎用行政手段。
参考文献:
[1] 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与演进[J].与现实,2010,(2).
[2] 杜人淮.当代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及其内在机理[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2).
[3] [日]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与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1998,(6).
[4] 钮维敢,蔡瑞艳.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研究视角进展述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5).
[5] 张卓元.中国经济需转型:从追求数量扩张转为注重质量效益[J].中国流通经济,2010,(5).
[6] 丛亚平.解决中国经济失衡的路径――缩小贫富差距[J].领导文萃,2010,(4).
[7] 杜人淮.国防工业运行中的政府与市场有效组合及制约因素[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4).
他们,不过是中国企业家迅速崛起的一个缩影。随之而来的则是,管理经营思潮的涌入和冲击。其中,较之彼得?德鲁克或者杰克?韦尔奇,稻盛和夫崭新的东方管理思想,逐渐为中国企业家所推崇。
稻盛禅道
对于大部分白手起家的企业家而言,每当这位年逾八十岁的鹤发老人娓娓道来之际,一股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那是创业者的共鸣。
谁能想到,曾经的他逆境重重:出身贫寒,幼时成绩平平,无缘名牌大学,甚至还因结核病命悬一线。
27岁的创业亦难掩艰险:在此之前,因功高震主而被逼退出松风工业;创业之初,由于是技术出身,对经济知识和企业会计一窍不通。更甚的是,京瓷的创业资本是稻盛技术折成,而友人们费尽周折、甚至抵押房屋所筹的。
此后,京瓷创造了50年从未亏损的奇迹,即使京瓷的销售额曾经在半年中就降了90%,但还是没有出现亏损,彼时利润率已达30%。
“很多人评论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京瓷有先进的技术,是因为京瓷赶上了潮流。但我认为绝非如此。我认为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京瓷经营判断的基准,不是‘作为京瓷,何谓正确’,更不是‘作为经营者的我个人,何谓正确’,而是‘作为人,何谓正确’。”稻盛几番强调道。
至52岁,稻盛和夫创办KDDI,日本第二大通信公司,与京瓷共同位列“全球五百强”;78岁挂帅长期大幅亏损的日航,扭亏为盈,一再应验稻盛哲学。
“热情”、“拼命工作”、“开启智慧之井的神灵在现场”,如此直白的语言,即是稻盛哲学的简易诠释。相比之下,与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或者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市场原则等术法不同,稻盛和夫则偏于道法,重于心性。
他甚至向主流的西方经营哲学说“不”,集东方哲学之大成,涵盖印度佛陀、泰戈尔、中国儒家和道家、明治维新三杰。
当2008年金融危机一再证明西方企业一味逐利的欲望时,稻盛和夫却是反复强调知足观。在共通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稻盛的儒释道思想似乎更易为中国企业家参透和推崇,尤其是稻盛曾率领京瓷历经两次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和日本泡沫危机。
危机前瞻
“中国经济正处于剧烈变化前夜”,稻盛和夫一言为与会企业家反复咀嚼。他表示,很多企业经营者不择手段拼命赚钱,不走正道,认为人格理念修炼不着边际,但事实绝非如此。
这位年逾八十的老人,可以说是见证了几乎将近一个世纪的经济危机: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的日元升值危机,90年代的泡沫经济危机,2000年的IT泡沫危机和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对于危机,他似乎有着惊人的嗅觉。
事实上,在稻盛和夫挂帅之前的日航,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产生了高达2.32万亿日元的总负债,负债额创下日本国内公司的最高值,为此日航不得不正式向法院递交破产保护申请,从而创造了日本历史上除了金融业之外的最大破产案。
然而,自2010年2月稻盛和夫零薪酬出任日航CEO,半年后扭亏,至2011年3月31日,日航实现净利润1884亿日元,创下成立以来最高纪录。
妙手回春的稻盛和夫对此危机的评价,则是欲望所致。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岫云则转述稻盛和夫的话,表示,“目前国内拜金主义盛行,甚至预言五年内中国经济将下滑,房地产泡沫将破裂。”
【关键词】泡沫的表象;泡沫破灭的影响;消除泡沫的措施
一、我国房地产“泡沫”表象
纵观国际市场,房地产泡沫是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经济通病,之所以说我国的房地产已经是“泡沫经济”主要的表象来自以下两点:
1、空置率高
目前,证明我国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泡沫经济的重要指标就是空置率的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一线城市的商品房空置率高达15%以上,但租金的收入仅为2%,这些数据显示出来的就是“楼市”当中炒作投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这种消费基础带来的房价上升和供需关系是畸形的市场需求,是没有牢固基础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危机前,美国的房屋空置率也没有超过3%,可见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与炒作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顶点。
理论界认为,我国的房地产之所以已经成为“泡沫”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些空置率,因为这些空置的房屋不是拿来使用的而是用来囤积期涨的,所以当这部分需求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时候,真正的需求者群体却因为房价而不断的萎缩,一旦打破临界点,造成刚性需求中断,那么房地产市场将出现真空,楼市将跳水,这时一切建立在高房价上的空中楼阁将没有基础可言,而炒房者将会出现租不抵贷的经济危机,进而引发银行的房贷坏账,这些连锁反应将势必冲击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所以说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已经是泡沫经济。
2、房屋价格和收入比失衡
中社会科学院在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研究并在2010年的《经济蓝皮书》中总结,房价收入比,也就是房屋价格和家庭年收入的比,应当在3-6倍之间,超过6倍将导致居民购买房屋的困难,也就会产生房价过高的市场认同。在这个标准的衡量下,我国在2009年的统计数字是全国的居民收入房价比已经达到了8.3倍,很明显已经超出了人们对房价的承受能力。同时应当注意的是,这个8.3只是一个平均值,如果将一线城市的房屋单独统计,将大大超过这个指标。在这个失衡的市场价格面前,普通居民已经望房兴叹了。大多数的居民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参与房地产市场,这也是房地产泡沫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
1、整体经济失衡
房地产的价格对某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合作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要以居住为核心展开,所以住房带来的后续消费是影响整个地区产业的重要推动。当房价不断升高的时候,所有的相关产业的价格和利润空间也随着不断的上升,这就使得相关的产业不断的膨胀,甚至某一地区的产业全部倾斜,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成为该地区的唯一产业,这就导致了GDP的增长也越发的依赖于房地产的发展。当房地产的价格突破了临界点而转为下滑的时候,与其相关的产业链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各种相关产业会随着楼市的跳水而萎缩,这就导致了整体经济的下滑,将引发股市、金融市场、产业市场等与之相关的市场出现混乱,从而导致国民经济的整体下滑。
2、信贷危机
目前银行的信贷支持着两种矛盾市场,其一是房地产企业。其二是购房者。这二者在市场中应当是对立的,也就是购房者需要的是低廉的房屋价格,以获取居住的基本权利。房地产企业需要的是高房价以保证利润来应付信贷成本。而在房地产泡沫不断扩张的时候,银行却成为了这两个对立阵营的唯一支持者,一方面贷款给房地产企业,使之不断的扩大经营,这种经营在高房价的影响下是很难理智进行的。一方面贷款给炒房者,信贷成本的低廉使的众多的炒房者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更多的房屋,而且在租赁市场上的获利也使得寻租盛行,以此转嫁了炒房者的信贷成本。不难看出,银行所作的事情无异于饮鸩止渴,当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不断萎缩后,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条将出现断裂,这时房地产信贷将成为银行的最大风险,楼价跳水,企业和炒房者的资不抵债,作为唯一的受害者,银行面对所形成双重打击将是致命的。 3、行业危机
房地产的价格不断的畸形上升,也导致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一些与房地产相关的企业、产业不断的扩展其生产规模,从而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盲目扩张和经营。在房地产市场空前“向好”的时候,这些企业当然也能够获取一些利益,但是房地产市场一旦失衡,这些盲目扩张的企业面临的只有亏损和倒闭,这时整个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行业将出现大起大落的经营变化,过剩的生产能力不得不推出市场竞争,从而造成行业性的萧条。
4、民生质量的下降
当前住房条件的改善也是民生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过高的房价使得人们生活的基本支出大部分都消耗在了过高的房价上,而在生活中却节衣缩食,降低了消费的水平。这种日常生活成本的降低无疑是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三、“国十一条”的基本控制作用分析
今年年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以此来遏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畸形增长,业界统一称之为“国十一条”。这一系列的调控措施通过时间的验证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其作用的根本就是指导思想的正确和具体手段的准确。具体的分析如下:
1、国十一条的指导思想:归纳这些调控政策的中心思想就是让房子卖到真正需要房子的人手上。这个目标看似简单,但是这个目标的背后的真正含义就是要激发居民的刚性房地产需求,使之成为市场的主导消费力量,真正的还房地产市场给市场,而不是控制在投机者手中。这时给房地产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回归了房地产市场的真正市场面目,使一切围绕房地产的产业投资回归理智。
2、措施的准确:其一,收紧信贷政策。
在房地产市场增长过快的时候,信贷的宽松成为了房价的推动之一,这就给房地产的投机者可乘之机,利用少量的信贷低获
参考文献
1、王雪丽.我国房地产泡沫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05).
2、薄维.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0,(02)3、焦雪霞,庾晋.房地产泡沫治理的政策措施[J].上海房地,2010,(03).
4、王全良.金融危机下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03).
5、易宪容.中国房地产泡沫何时破灭[J].沪港经济,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