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经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因子分析法;经营绩效;指标体系
一、引言
面对外资银行即将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国内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因素带来的挑战,如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是摆在各级商业银行领导者和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找出问题和原因,以规避不足,发挥优势,提高经营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用单指标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诸多缺陷,在理论和实践中已经形成共识。目前,有许多人采用众多方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评价,虽然有其长处,但仍显不足。有的采用的指标体系中指标过多,当然这会包含更多的经济信息,但是指标的繁杂造成指标间划分不明确或指标定义模糊不清的现象难以避免;有的利用所设置的统计指标,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再对指标加权平均,最后计算出综合得分。[1]这种评价方式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权重的设置。虽然权重是按照重要性来确定,但由于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很难做到公平、客观。而且,由于在评价之前未必能充分考虑到各指标的信息量,因而权重的设定缺乏科学性,势必导致权重设定的过高或过低,使得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银行的真实经营绩效。同时,由于权重在评价之前就已经设定,这在客观上也会诱导被评价者粉饰绩效现象的发生。[2]国内学者也尝试用多元统计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矩阵法等对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评价,提出一系列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加以评价,以力求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模型的根本目的是考核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判断银行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鉴别银行的整体运作是否健康。因此,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银行经营管理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等普遍原则,并通过指标的设置和权重的分配,促进业务结构的优化,提高资产质量,化解风险,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3]
2.重要性原则。涉及到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指标有很多,要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不能对被考核对象的经营情况进行准确评价,更不能有效地引导银行实现总体经营目标的经营行为。有研究表明,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以8-15个为宜,所以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一些非重要变量删除,以构成最佳变量子集,本文选择了10个指标来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评价。
3.层次性原则。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不同的指标关系密切,构成一个指标类,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指标进行分类,构成不同的层次。在本文中,根据商业银行的考核和评价的目的,把指标分为盈利性、资产质量、运营能力、发展能力4类,评价体系具体分为三个层次,最上层是总目标,即银行经营绩效;第二层为盈利状况、资产质量状况、运营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4个方面;第三层是10个明细考核指标。这样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就能清楚地反映出被评银行中哪个好、哪个差,在哪一方面好、在哪一方面差。
(二)评价指标
根据前述原则,本文设计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的选取
目前国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由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而来的新兴的商业银行,此外还有已上市的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在选取样本数据时,我们以各银行网站公布的2005年年报为对象,由于未能获得光大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的2005年财务数据,故本文最终的样本包括了12家商业银行。
表2是本文据以研究的12家样本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表中数据根据各银行网站的2005年度年报计算获得。
(二)因子分析过程
1.样本数据的处理。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比例指标中确认的存贷比标准值为:存贷比≤75%,而过高或过低的存贷比都会对银行的盈利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指标存贷比C3应属于适度指标,对其进行正向化处理,使用公式C3′=1/ABSC3-75%。而对于反向指标不良贷款率,使用公式C4′=1/C4,对其进行正向化处理。然后对正向化后的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2.样本方差的解释。选择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14.0得出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列表如下:[4]
以主成分方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选定的因子提取标准为:特征值≥1。可见有三个满足条件的特征值,它们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解释率达到了80.544%,因此提取三个因子即可对所分析问题做出较好的解释。
3.因子载荷矩阵。由于原始因子载荷矩阵在因子解释过程中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故选择方差最大化方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
4.因子解释。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因素F1中绩效评价指标C3、C4、C5、C9、C10具有大的载荷,其中C3、C4、C5是我们选取的资产质量指标,指标C9、C10是度量发展能力的,因此将F1命名为稳定性和发展能力因子。指标C1、C2、C6、C7在因素F2中有较大的载荷,其中C1、C2是我们选取的盈利能力指标,指标C6、C7是度量运营能力的,因此将F2命名为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因子。剩余的利润增长率C8由因素F3解释,因此将其命名为利润增长因子。5.因子得分。运用SPSS14.0的因子得分功能分别对各银行在三个主要因子上进行评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三者累计的方差贡献率之比对得分进行加权汇总,得到各银行的总因子得分,并按照总得分的降序得出12家银行的排名(见表6)。例如,Yi是第i个银行的总得分,Fij(j=1、2、3)为其在第j个因子上的得分,则有
Yi=(35.439*Fi132.564*Fi212.630*Fi3)/80.544
(三)实证结果分析
1.股权结构对银行总体绩效有显著影响。从排名来看,工行、农行、中行排名最后3位,建行由于在2005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其业绩表现不俗,排名第7位,而其他上市银行如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排名占据前4位,华夏银行、深发银行上市银行排名在第6位和第9位,则上市银行的总体评价明显优于其他商业银行。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的总体表现亦明显优于国有银行。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越分散,其总体的绩效表现越优秀。
2.在资产质量和发展能力方面。考察各银行的因子F1的得分发现,国有商业银行排名垫底,这说明国有银行资产质量堪忧,不良贷款率较高,其中农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6.17%,稳定性差。同时,国有银行的存款增长率和贷款增长率较低,存款增长率在10%-16%之间,贷款增长率在5%-11%之间,业务发展受限。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表现明显优于国有银行,除深发展银行不良资产率为9.33%外,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普遍低于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状况良好。同时,存款增长率和贷款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国有银行,存款增长率在15%-30%之间,贷款增长率在19%-32%之间,业务发展迅速。
3.在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方面。从各银行的因子F2的得分排名看,国有银行表现两极分化,建行和中行排名靠前,分别是第1和第4位,工行是第8位,农行则是第12位。建行的资产利润率为1.03%,资本利润率为16.38%,资产利用率为4.05%,盈利能力强,运营能力佳。相反,农行资产利润率仅为0.02%,资本利润率为1.31%,资产利用率仅为2.46%,盈利能力弱,运营能力差。建行的优异表现主要得益于股份制改造,通过国家注资、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最后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其业绩表现良好。而农行在股份制改造方面明显慢了一步,股改方案仍在酝酿之中,其业绩表现不良在情理之中。
4.在利润增长方面。通过各银行的因子F3的得分排名看,国有银行排名分别是5、8、9、10位,中等偏下,其利润增长水平一般。而交行一枝独秀,利润增长率高达476.62%。[5]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建议
(一)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
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股权结构是制约其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关键。在外部市场环境相同的条件下,银行的经营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经营者的努力程度。而在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下,国家所有权和银行法人财产权是重叠的,进而导致国有银行的委托关系的不完善,内在权利制衡机制的缺乏。作为一般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会,在国有银行是不存在的。政府作为所有者也必然将其目标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目标相混淆。对于经营者来说由于缺乏利益机制的驱动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导致银行经营效率低下经营者缺乏发展的动力。因此,改善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消除国有银行存在的所有者缺位问题,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根本途径。从建行2005年的经营业绩上可以看到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效果初显,其他国有银行也加快改革步伐。
(二)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四大国有银行在业绩评价中的不良表现与他们自身管理效率低有着直接关系。国有银行目前实行的是法人授权分级管理机制,由于管理层次过多,不仅直接导致了管理在上传下达过程中效率降低,而且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致使国有银行的经营目的的实现受到阻碍。[6]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冗员众多,负担过重,也限制了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积极促进国有银行的机构改革,裁撤冗员,进行管理模式的重建,推行扁平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可以达到提高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目的。
(三)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
继续巩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优势,形成银行间竞相赶超的局面。防止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行为表现也逐渐出现了国有化的趋势。[7]督促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对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控制。继续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使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管机构相互分离、互相制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以股票期权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
1引言
目前阶段,经济资本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有效管理因素。通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控制与管理,能够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将经济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深化,通过研究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使其能够不断的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2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以及作用
2.1经济资本的内涵分析
经济资本主要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面对高度发达的市场,所产生的配置给资产以及某项务业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资本。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市场的灵活多变造成的,资产价格的变动、市场的多变等导致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都是基于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市场风险导致了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出现。
2.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当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式,资本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评判商业银行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资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生存能力。随着当前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度的改造完成,银行在不断地完善有关经营管理模式,而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规范的经济资本管理,来实现资本管理对银行分支机构风险以及收益的约束效果。其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核心的目的以及手段便是将风险进行量化,将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等,而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以及合理的应用能够使各个部门的风险控制更加显著,将风险管理做得更加到位,最终有效实现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协调与统一,通过资本风险的结合实现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理。再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的必然条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大多都是通过经营利益以及账面的效益为基础的。而这样的经营管理目标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某些部门为了实现效益的增长盲目的扩张。经济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便是控制这一现象的出现,通过速度、质量以及效益三者关系的控制将商业银行的短期目标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真空期。最后,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是考核自身绩效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进行的绩效考核需要将经营成果与风险结合起来进行成本的折算,同时将利益与成本进行协调,最终将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有效的统计与总结。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利用经济资本能够直接对银行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以及业务进行综合的评价,实现系统全面的评价构建。
3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以及实现方式
前述笔者针对当前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能够看出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实现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详细的评定。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与实现方式。
3.1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的控制与协调过程中,应当重视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风险是未知的,在市场多元化发展体系之下,风险的未知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结构,那么必然会造成商业银行较大的损失等。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应当重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合理的选择业务的投向,在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过程中应当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把控。利用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与理念来实现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协调。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与理念,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来提升银行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与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等。
3.2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应当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覆盖。但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部分商业银行所构建的经济资本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信用风险体系,但是却忽视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最终造成商业银行无法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对各种风险。因此在当前灵活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自身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重视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所面对的风险程度愈来愈多,对于计量的精确度要求也更加的精确,因此在构建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只有重视体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才能够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预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3构建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识别以及计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按照各个部门所能够承担的风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分配,通过各个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实质化控制来构建管理体系,使不同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对风险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1]当前来看,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各个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呈现几何数量上升,因此很多单位在进行资本数量的协调过程中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的作用效果充分的利用经济资源,最终实现对各个不同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协调与分配,促进部门内部的更好更快发展,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进步。[2]
3.4重视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对于其绩效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商业银行构建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应当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有关要求构建以EVA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指标设计来提升计量的精确性以及可比性。同时构建在不同产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客户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将基于EVA的考核体系真正的落实到业务、部门以及客户当中,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的综合考核,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以及特点入手进行分析。随着目前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经济管理体系在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商业银行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主要从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监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资本经济的作用分析。总之,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整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臣.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4):109.
【2】朱雅寒.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89+91.
文章重点阐述了商业银行基层支行在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的应用和意义,通过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等指标的概念陈述和实证分析,找出了传统ROE和RAROC两种不同考核方式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优劣势,以此提出了基层支行如何在实际经营管理中通过上述指标的合理应用而达到收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经济资本;EVA;RAROC;商业银行;实证分析;经营管理
随着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对于资本本身的运用已很难获取平均收益率,关键还在于杠杆经营。众所周知,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砝码,是任何企业开展业务经营的基础,是吸引外部债务的基础。在商业银行中,资本按照角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经济资本、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
1“经济资本”的概念和构成
1.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期限下,对于某个特定的资产组合,银行为了覆盖和抵御非预期损失,所需要持有的资本总额。它是商业银行用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重要资本,是被用作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1.2经济资本的构成
经济资本是由经济增加值(EVA)、经济资本占用、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三部分组成。其中: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10.5%=毛收入-运营成本-减值准备-所得税-经济资本×10.5%经济资本占用=资产余额×经济资本配置系数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
2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的实际运用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总行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方案,下辖各分支行主要是政策和方案的执行者。对于基层支行来说,如何理解总行政策的理念和目的,将会有利于基层支行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实证分析———以某基层支行为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的概念有点类同,即EVA表现为绝对值形式、RA-ROC表现为比率形式。以某基层支行的贷款项目为例,某一节点时,该支行共有三个不同类型的贷款项目,笔者用A、B、C代替。贷款余额分别为2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支行根据项目的信用等级评级结果,分别予以三个贷款项目的贷款利率为5.4%、5.9%、6.4%。笔者假定三个项目资本和资产的配比是10∶1,则三个贷款项目所需投资资本分别为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假设该银行股东的底线回报率(D)为20%。对于上市银行来说,主要采用过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股东回报率(ROE),另一种是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其中:ROE=(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投资成本;RAROC=(收入-资金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从利益和风险对称性角度出发,首先是投资项目C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其资金及运营成本最小,投资成本最小,预期损失相对较小;其次是投资项目B,最后才是投资项目A,投资项目A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投资成本在三者中最大,但其有一项指标较好,为预期损失最小,即A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最小。三者各有特点,若此时将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分别作为考核指标,出现结果是截然相反。以RAROC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A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AROC值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以ROE为考核指标,支行将会以投资项目B和C作为贷款对象,因为其ROE均大于底线回报率D值。两种考核方式导致的结果截然相反,从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股东回报率(ROE)两个考核指标的合理性来看,近年来,RAROC已经逐步被各家商业银行作为考核标准,其主要原因是它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经济资本=(毛收入-运营成本-预期损失-所得税)/经济资本的公式可以看出,它的利益和风险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盈利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风险系数的提高。而ROE仅考虑到税后利润和所有者权益两项指标,没有将商业银行中的利益与风险的关系进行考虑,可能导致在实际过程中产生对高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高估现象和低风险业务盈利能力的低估现象。不能真实反映商业银行最关心的利益和风险的均衡性发展思路,从而无法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3经济资本在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意义
基层支行在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资本的因素有很多,如客户评级、债项金额、担保方式、客户行业、客户规模等。这多方面的参数对应的是违约损失率、违约概率和违约风险暴露三大方面。比如客户评级,若某客户在支行的信用等级很高,对应的将是较低违约概率,但当市场变化、客户经营不善等导致信用等级下降较多,对应地将是违约概率的上升,从而增加经济资本的占用。如担保方式,目前很多国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采用信用贷款,且贷款期限长,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资本占用;而如果是某贷款的担保方式除抵押外,还有着较为优质的第二、第三还款来源,将会大大降低该贷款项目的经济资本占用。诸如此类,每个参数都与经济资本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各层级机构在经营业务过程中,要充分计算,以达到最集约化,为自身的经营收益和风险创造最理想状态。因此,加强经济资本的理念认识和运用,将对基层支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利益”和“风险”的关系起到制衡作用,对达到稳步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论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与国外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近年来,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开始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并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为了将“集约化经营”“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等概念有机结合,以达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可持续的稳健发展模式。
作者:朱雅寒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营业部肥西支行
参考文献:
[1]齐丽梅.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绩效管理的思路和重要性[J].中外企业家,2013(14):47.
【关键词】高管薪酬 高管持股 零持股 实证分析
一、引言
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财务报表公布时,高管薪酬都会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发广泛的讨论。2011年平安银行(原深发展)行长理查德·杰克逊年薪高达869万,引起轩然大波。高管薪酬政策是现代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管薪酬过高会导致商业银行过高的现金流流流出,降低股东财富;高管薪酬过低则会使管理层缺乏创造商业银行价值的动机,甚至会引发管理层过度在职消费、非效率投资的行为。如果由于资本市场是非完美市场,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成本由此产生。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报酬的考察,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及变量选择
根据企业高管薪酬与治理绩效的研究结构,本文选取 2006-2011年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79个样本做为研究对象。上述数据来源主要是CSMAR数据库,并以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历年的年报作为补充。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1.高级管理层激励现状的总体考察
概括起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激励情况存在以下特点:
(1)总体报酬水平存在明显的银行间差异,各商业银行之间差异显著。从表2可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前三名高级管理层的总体年度货币收入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从年度总体货币收入的均值统计结果来看,收入最低的是南京银行,为423万,其次是华夏银行,为490万元元。前三名高管薪酬货币收入最高的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为2130万元,其次是民生银行,为 1670万元。从年度收入的标准差统计结果来看,各商业银行的差异十分显著。从表2可以发现,标准差的值非常大,平均为 2429125。
(2)总体持股比例较少且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管理层总体持股数量较少,持股比例非常低,16家上市商业银行管理层持股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的均值为0.0625%,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其中最高的是宁波银行,为1%,其余均为零。管理层“零持股”现象非常严重。
2.所有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2006年到2011年的六年间(由于篇幅原因,具体表格省略),79个样本的平均的总资产收益率只有1.06%,远低于同期的五年期国债收益率,且在过去的六年里,通货膨胀率也较高,投资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高于国债投资,因此,总体而言,上市商业银行盈利不佳,毁损了股东的价值。
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均值为28.997%,第二大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的均值为29.829%,缺乏制衡度的“一股独大”现象在证券市场很常见。
(三)多元回归分析
1.提出假设,构建模型
在报酬—绩效契约下,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报酬水平与商业银行绩效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假设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商业银行经理是风险回避型的,而股东是风险中性的,当经理拥有商业银行股份时,他们就会有动机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以提高自己所拥有的股权价值和福利水平,所以,我们假设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债权融资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固定现金流量、降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降低管理层的道德风险,所以,我们假定商业银行绩效与负债比率呈显著正相关;股权的集中度和制衡度会对大股东的掏空动机产生影响,股权越集中、制衡度越低,大股东的掏空动机就越强烈,商业银行绩效也就越差;此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还会受企业规模的影响。故提出如下六个假设:
(1)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层的年度报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与负债比例成显著正相关。
(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5)第二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6)企业规模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2.回归结果分析
(1)前三名高管薪酬解释变量前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说明高管激励越高,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越差,从而可以看出,上市银行高管的薪酬与公司业绩背道而驰,高管高薪减损了公司的价值。
(2)管理层持股比例两个解释变量前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高管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层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协调一致,从而可以减少成本,提高企业业绩。
(3)模型(1)中的CGBL解释变量的P值都小于0.1且都明显小于模型(2)中的P值,且模型(1)的回归拟合系数更大,说明模型(1)拟合效果更优,相比每股盈余,总资产收益率与管理层激励的关系则更为显著。
(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对上市银行的控制力就越强,掏空的动机就越强烈。
(5)第二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负债比率、企业规模与企业绩效不呈明显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不同行业的上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年度差异很大,管理层“零持股”、持股量少的现象严重,高级管理人员和持股比例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前三名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未来的上市商业银行高管激励尚有改进的空间,比如改变上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结构,改进并推行上市商业银行管理层持股制度,逐步推广股票期权计划使管理层的利益与商业银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从而降低由于管理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对股东价值的毁损行为。
参考文献
[1]Mock,R.管理层持股与商业银行价值的实证研究[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基本特征
首先,综合功能。企业管理有很多相关的事情,除了分析公司的管理体系外,还需要发展理论基础和人力资源,使公司的业务成果更加合理有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市场可以为商品交易活动提供平台,市场具有各种功能,业务管理必须全面。在整个框架中,需要组合很多元素,使它们在整个框架中看起来更小,更详细。大型系统的创建具有全面的功能,通过不断改进,保证比未来的系统更完整。企业管理是中国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市场干预,以满足市场的兴趣。这是根据国家行政法规的指导方针实施的管理形式,以满足管理和促进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同时,依据法律,严格开展经营活动,但实际经营活动属于执法范围,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为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以确保可管理性并防止市场动荡。严格的法律要求不仅是程序要求,也是预防个人犯罪。相关联功能。企业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企业业务管理直接与企业运营和发展相关联。
二、企业的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一)企业的工商管理推动经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和经济发展的业务起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作用。企业管理系统在促进整体经济协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如果只使用市场机制本身,就不可能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管理可以在任何程度上带来市场经济,补充市场本身的缺点,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在公平公正的交易市场之间进行管理,我们可以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开展
从具体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对促进企业管理非常重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管理的出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必要通过工商行政管理的综合管理来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通过适当措施确保管理的和谐发展。只要运用经济理性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中国必须得到相关制度的大力支持,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不良行为,市场经济才能保证良好的发展。优化和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体制,协调相关系统市场流程的运作,可以关系到市场经济,管理实践,有效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要求可以管理市场经济体制规范的市场管理,市场交易形式的管理和控制,优化市场环境,最终促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具有经济效益,我们可以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和商业部门提供的相关法律制度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工商管理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可以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企业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法律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法律部门负责监督企业,法律部门和相关法律等。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必须创新管理和管理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管理理念最终是为了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增长。除了公司的长期发展外,公司本身还需要不断提高其高级管理理念的意识。
(三)引导企业进行改革升级
企业管理可以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最终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公司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法律部门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法律部门负责监督公司,法律部门和相关法律。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有必要创新管理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管理理念最终是为了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增长。除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本身不断提高对先进经营理念的认识。
(四)有效强化市场的监督
首先,企业管理可以控制垄断者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一些恶意竞争问题,使企业管理有效地改善和优化市场投资环境,为我们提供良好有序的企业。竞争环境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终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其次,管理层可以控制公司的商标权。我们需要关注商标的作用,因为产品品牌可以在公司竞争过程中准确有效地识别产品。现在,市场经济正在越来越快地发展,企业管理和商标权需要得到妥善管理。
四、总结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立足点必然会受到其他影响。只有明确企业的特征和功能,完全调整企业管理职能的位置,才能通过企业管理业务水平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整个企业和企业管理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促进了企业的不断改革和变革,借助企业管理工具推动企业,提高企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灵婧.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思考[J].全国流通经济,2019(1):50-51.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资本管理 风险管理
一、前言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因此,对风险的识别、衡量、评价,控制管理是银行运营的核心任务,风险管理能力也就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对银行资本与风险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资本的稀缺性和高成本性,在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领域出现了经济资本的概念,同时,经济资本概念的提出和应用不断推动着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统一,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先进、有效的银行经营管理手段。当前,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商业银行激烈的竞争压力。面对严峻的形势,能否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资本管理体制,构筑价值增长型经营格局,走出一条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长期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回报,实现收益、风险、成本的统一,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存亡与发展。鉴于此,进一步引进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完善、创新,成为具有独立市场主体意识的现代金融企业,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二、为什么要进行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在于:
(一)实现风险的精细化计量和全面覆盖,便于资本合理配置
经济资本是银行针对自身实际所承担的风险应该保有的资本额,其本身就具有规范性质,因此区别于账面资本的客观实际性,同时,区别于监管资本对风险的粗线条管理,对风险不够敏感,难以具体有效地实施资本配置。经济资本将风险的评估与计量细分到各分支机构、各部门、各业务,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精算出所需资本,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的资本配置。此外,经济资本所要覆盖的风险不仅包括监管资本所考虑的信用、市场、操作风险,而且还包括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在内的全部风险。
(二)准确计量各项业务的成本,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在经济资本管理中,EVA强调了资本占用的成本,有助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其分支机构树立成本意识;RAROC强调的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并扣除了为预期风险所计提的专项准备金,更真实地反映了利润和资本回报率;同时,RAROC技术还可以衡量具体的交易和账户,有助于真实反映各项业务给银行所创造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以及分部门、分产品进行的绩效考评才是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相应的财务资源配置才是科学、合理的配置。
(三)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
RAROC技术通过对具体产品、业务和区域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量化,为商业银行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提供支持。比如,根据历史数据判断某项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商业银行在编制经营计划和经济资本预算时,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系数设定等方式,向全行传达总行对于此类业务的倾斜支持导向。同时,RAROC技术强调了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在为产品定价时,可以通过RAROC技术推算出该项产品在什么价格水平才能达到预期的回报率,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自主风险定价水平的提升。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现实状况
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实践中可看出其管理还很粗浅,体系还远远没有成熟。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尚未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健全的风险组织架构,执行到位的管理政策,合理的管理流程以及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这几个方面构成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如风险组织管理基本上围绕信用风险设计运作,并未考虑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运作,相关程序,议事规则也不太规范;风险管理文化没有体现到员工行为当中,形成了文化浮飘等。相反,很多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方面却表现得很积极。实践证明,制度先于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讲,目前,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远远重要于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没有健全的制度,再先进、成熟的技术也会由于水土不服而无用武之地。
(二)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薄弱
建立符合业务实际的风险计量模型并拥有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储备是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家和金融计量人才,同时,银行内部由于尚未建立各种系统、完备的数据库,致使其无法使用各种计量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也就无法真正建立高级的计量模型来计量PD(违约概率)、LGD(违约损失率),进而得到经济资本额度,只能采用简单的系数法来计算经济资本,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可以说还是处于标准法的思想体系时期。因此,在缺少技术支持,精确度方面不符合真正内部评级法要求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有其形而无其神。
(三)经济资本管理没有发挥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
经济资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使银行业务风险的增长保持在资本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风险增长与收益增长相协调。这要求银行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确保银行的资本达到监管要求和自身需要,它涉及银行经济资本的计量、监测,用以解决经济资本的风险约束;第二,充分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创造更高的业绩、价值,它涉及对现有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以及真实业绩的考核,用以解决经济资本的效益约束。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济资本管理在这两方面的建设都不完善。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进行完善:
(一)组建强大的现代银行运营管理团队
我国商业银行要顺利实现战略调整,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运营管理团队,这就要求银行重视人才储备,拥有一批经验丰富、业务精湛并精通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培养并选拔一大批风险资本计量与配置方面的专业人员,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使真正理解风险资本管理、熟悉金融计量的专家在经济资本战略管理的框架内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二)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
经济资本管理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自身的风险和资本计量模型,这与《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的发展方向趋同。然而,内部评级法的应用依赖于数据的积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完善。比如,内部评级法中的初级法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而高级法则要求具备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缺少有效的数据积累和完善的数据库建设,不要说建立高级计量模型,就连许多简单的初级内部评级方法和风险计量模型也不具备完全的实施条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抓紧时间收集并积累各种风险损失数据,加强并完善数据库建设,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和风险评估模型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提高资本的风险覆盖率和计量的准确性。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银行应依据资产负债状况,科学计量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风险的经济资本数量, 将经济资本分解配置到各分支机构、各有关职能部门,逐步建立以RAROC和EVA为核心的指标体系, 对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进行考核评价,以求更真实地地反映银行的营利能力和收益水平,并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实现经济资本与综合计划、绩效考评、财务管理、产品定价、风险监控等管理职能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葛兆强.资本约束、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成长[J].金融论坛,2006(2).
[2]赵新疆.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考核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财经论坛,2012(7).
关键词:经济资本资本充足率风险计量资本分配绩效考核
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经济资本管理基于资本的两个特征而建立:资本是稀缺的,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本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增加银行价值的环节;资本是有成本的,因此必须强调对资本的回报,也即对股东实现价值创造,并充分考虑资本所承担的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的统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制度,三是以经济增加值(EVA)和经风险因素调整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1.经济资本的计量
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衡量,非预期损失是指银行实际损失超过平均损失以上的损失,是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标准偏离。经济资本从数量上等同于非预期损失,应覆盖商业银行的全部风险。
普华永道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表明,信用风险占到商业银行风险总量的65%,除此之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风险,《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资本必须覆盖上述三类风险的规定即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虽然经济资本应覆盖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但在实践中主要是对此三类风险的计量。
(1)信用风险的计量。计量信用风险时,主要考虑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和期限(M)等风险因子。此外,还应考虑信用资产的相关性以及风险集中度。目前流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主要有CreditMetrics信贷组合模型、穆迪KMVEDFs信贷组合模型、CSFPCreditRisk+模型、麦肯锡CPV信贷组合模型,以及《新资本协议》规定的IRB(内部评级法)模型等。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EAD×√PD×σ2LGD+LGD2×σ2PD
其中,σ2LGD为LGD的方差,σ2PD为PD的方差
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在参照《办法》规定的基础上,以资本充足率8%为基准,根据各类业务的历史风险状况和本行的经营发展战略,采取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比如,《办法》规定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是50%,有的行对此类贷款的经济资本系数则设定为4%(即为资本充足率8%的50%,等同于50%的风险权重);对某些属于鼓励发展类业务,商业银行则设定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使之相对应的风险权重低于《办法》规定的风险权重,比如《办法》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权重为100%,而有的行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经济资本系数为3%,相当于风险权重为37.5%,充分地体现出了商业银行对此类业务的鼓励导向。
(2)市场风险的计量。VAR(风险价值)是计量市场风险最常用的技术,它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因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发生变化而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目前常用的VAR模型技术主要有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法。
市场风险经济资本=VAR*乘数因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量市场风险的常用技术有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少数商业银行(如建行)运用VAR计量市场风险。
(3)操作风险的计量。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更为困难,这是因为一是现有的数据不足,二是模型构造存在技术困难,三是在计量操作风险时极易因难以与其他风险区分而重复计算。目前,对操作风险一般采取简单的系数法,即根据历史年度发生的损失数据,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按照操作风险的程度分配不同的风险权重,乘以该类业务的余额。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的常用模式是: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前三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设定系数
2.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
经济资本的配置区分为对存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和对增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前者考虑的是对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未预期风险的抵御,后者则是通过对不同的产品、部门和区域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来传导总行的经营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计划时,重点是对增量经济资本的配置。
从我国目前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看,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年初根据资金交易风险控制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计算并分配。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建行采用增量配置法,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由总行年初根据全行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其次,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3.以EVA和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
以EVA和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引入了资本的成本概念,更真实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克服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考核以利润的绝对额为指标的缺陷,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更清醒地权衡经营风险及其回报,从而做出更符合商业银行实际利益的决策。
绝对量指标:
EVA=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经济资本回报率-资本期望回报率)*经济资本
相对比率指标:
RAROC=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
=(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投资收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准备支出-税项)
经济资本
我国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已逐步采用EVA和RAROC概念,只是对具体参数的设置(比如对经济资本的期望回报率)各行略有不同。建行等在经济资本管理实施方面走得更快的商业银行,已尝试将RAROC技术应用到具体产品的定价决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资本管理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强化资本约束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调了资本的有限性和高成本性,随着外部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监管力度的加强和股东对资本回报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资产扩张的速度、业务发展的规模以及所带来的收益,还要充分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占用,将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相统一。资本约束意识的增强将有力地扭转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规模轻管理的经营思想,促使商业银行将经营管理的重心放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之上。如下图所示,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2004年,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某银行贷款增幅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避免了出现贷款增量的大幅波动,充分体现了经济资本管理在资产增长中的制约作用。
2.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合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济资本强调的是对银行所承担的所有风险(而不仅仅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所可能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的抵御和弥补,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强化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同时,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对各类风险进行精确的计量,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自己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3.准确计量各项业务的成本,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突出的制度性缺陷:一是以利润、资产规模的绝对量考核为主,忽视资本占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片面追求账面利润和资产规模而漠视潜在风险的短期行为;二是现行的绩效考核评级体系未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经营收益未经风险调整;三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横向为主,无法具体量化具体产品和业务条线的经营绩效,难以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经济资本管理克服了上述缺陷:EVA强调了资本占用的成本,有助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其分支机构树立成本意识;RAROC强调的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并扣除了为预期风险所计提的专项准备金,更真实地反映了利润和资本回报率;同时,RAROC技术还可以衡量具体的交易和账户,有助于真实反映各项业务给银行所创造的价值。
4.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
RAROC技术通过对具体产品、业务和区域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量化,为商业银行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提供支持。比如,根据历史数据判断某项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商业银行在编制经营计划和经济资本预算时,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系数设定等方式,向全行传达总行对于此类业务的倾斜支持导向。同时,RAROC技术强调了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在为产品定价时,可以通过RAROC技术推算出该项产品在什么价格水平才能达到预期的回报率,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自主风险定价水平的提升。
5.推进金融改革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增强独立的市场主体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意识和成本意识,使过去因具有国家信用而忽视资本充足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刻地认识到,资本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监管当局越来越严格的资本约束和市场越来越高的资本回报要求,这将督促国有商业银行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增强独立市场主体意识,推动股份制改革深入开展,真正将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6.经济资本具有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有助于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
经济资本不仅要抵御非预期损失,而且还在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居于核心地位:不仅可以衡量一家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而且还可以成为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或业务条线经营绩效的标尺;将收益与风险、成本结合起来,有助于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为产品合理定价;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开发内部计量模型,完善资本管理,从而更科学地保持合适的资本持有量,激励商业银行改进资本管理。
三、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银行监管当局的影响
1.促进监管当局对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区别的认识
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中,银行监管当局有必要,并且会逐步认识到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不同:
(1)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承担的实际风险计算出来的资本,是一种应有“虚拟资本”,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额;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持有的最低资本,属于“法定资本”,是一种实有的资本。从风险的角度说,经济资本代表的是风险,越小越好;监管资本则是抵御风险的屏障,越多越好。经济资本是从商业银行的视角看资本,而监管资本则是从监管当局的视角看资本。
(2)经济资本具有更好的风险敏感性。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基于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而划定的粗线条的最低资本充足要求,在统一的资本充足要求下,既可能出现资本充足率达到法定要求而仍不足以覆盖风险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对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的过高的资本充足约束。与监管资本相比较,经济资本更好地反映了特定商业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及资本真实需求,因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更好的敏感性。
(3)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更广。根据《新资本协议》规定,监管资本主要是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我国《办法》规定监管资本主要是抵御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由此可见,监管资本覆盖的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非全部风险。普华永道的研究表明,经济资本管理覆盖的风险范围更为宽广,不仅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还包括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摘要】经济资本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有着极为重要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始于二十一世纪初,但由于风险防范理念的落后和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领域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当前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电商跨境经营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能有助于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地位,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资本管理 应用分析
1.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
1.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既定的时间和置信区间内,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计算的,用以覆盖相应非预期经营风险的资本额度,是衡量和抵御非预期损失的一种虚拟资本。
商业银行通过承担风险获得回报,风险会带来三类损失,即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极端损失。商业银行通过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予以抵御非预期损失。因此,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吸收损失的重要环节。
1.2经济资本管理的原理
经济资本管理是基于资本的两个特征而建立的,一是资本的稀缺性;二是资本的成本性。因此,经济资本管理要求既要保证充足的经济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保证资本充足率;还要确保经济资本高效、经济地运用,强调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实现收益、风险和成本的统一,即保证较高水平的资本回报率。经济资本管理就是要对经济资本加以有效的利用,通过这一虚拟资本来实现抵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非预期损失的目的。
1.3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容。从2004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先后引入经济资本概念,将经济资本应用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领域。而在这三种风险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承担的主要风险,本文将主要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应用。
1.4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主要包括经济资本计量、基于经济资本的产品定价、经济资本配置和经济资本评价四项内容。近年来,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陆续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建立了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模型,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和违约相关性系数等。
2.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必要性
2.1外部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社会投资需求下降以及融资渠道多样化,银行的粗放式U张已经难以适应竞争的需要。拥有先进经济资本管理经验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在倒逼我国商业银行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2.2内部因素。过去大部分商业银行忽略了经济资本管理,过分追求银行业务和规模的扩张。商业银行传统的资本计算方法没有将风险折算为成本纳入管理,因此并不能准确地反映银行的风险和收益水平,而利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计算得到的经济增加值(EVA)、资本回报率(RAROC)更能客观体现银行的经营业绩,也促使商业银行从规模性管理向价值型管理转变。
3.以信用风险管理为视角,提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应用建议
3.1强化资本效益最大化意识。资本是抵御风险的重要屏障,同时资本也具有“成本性、稀缺性、逐利性”。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应当在业务拓展、风险评价、贷款定价、成本计算等方面强化资本节约意识。同时细化经济资本管理相关的制度,进行全流程化的经济资本管理机制,即从计量、定价、配置、评价等方面指导相关部门,引导经营由“规模驱动型”向“资本集约型”转型。
3.2发展轻资本占用业务。在经济资本约束下,特别是贷款规模紧张的情况下,要加快转型,应当积极发展投行等轻资本占用业务,通过母子公司联动,同业、子公司资金,以及表外业务等业务满足客户需求。由于资产组合的风险分散程度越低,经济资本占用就越多,因此零售业务对经济资本的占用相对较低,在零售业务市场繁荣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应乘势而上对零售业务适当倾斜,提高个贷、信用卡分期等低经济资本占用业务在资产结构中的占比。
3.3加强贷中、贷后管理。一是强化缓释措施,通过优化担保类型和押品来降低贷款违约损失率。二是加强评级时效性管理,杜绝评级失效中断造成的经济资本的明显上升。三是加强对逾期客户、风险事件客户的处置力度。减少因评级下调对经济资本产生的影响,减少因临时逾期产生的无效经济资本占用。
3.4减少小企业信贷对经济资本的无效占用。一是利用好银监会《新资本管理办法》中对中小企业加权风险资产计量的优惠政策,谨慎界定中小企业规模,同时避免过度授信,尽量向低经济资本占用的区间倾斜,调整贷款额度。二是小企业贷款普遍存在虚拟占用或者“大合同小支用”产生的无效、低效经济资本占用问题,应合理测算贷款实际需求,及时清理承诺未支用贷款。
3.5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贡献度。中间业务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弱势业务,但其却有着资本占用小、风险水平低、客户黏性强、盈利空间大的特点,因此应不断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贡献,挖掘结算类中间业务的潜能,推动造价咨询、现金管理、财务顾问,基金、黄金、保险、理财等业务的发展,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贡献。
关键词:商贸企业;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一、商贸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一)适应商贸企业转型的基本要求
商贸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转型与发展,就要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尤其是针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利用管理会计能够保证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由于传统会计仅仅注重事后的监督工作,已经无法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而应用管理会计能够将财务会计遗留的资料进行充分的使用,并展开仔细的分析,对于商贸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为管理者提高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商贸企业实现转型。
(二)提高商贸企业的经济效益
商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要利用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开拓新市场等,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于成本的管控工作,将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到最大化。所有这些方式都与管理会计信息相关。在商贸企业内部应用管理会计,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防范商贸企业风险
商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不断的壮大,就要利用适当的措施规避风险的发生。在风险防控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侧重点不同,管理会计能够对实际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利用相应的防控措施与工具,进一步避免风险问题的发生。通过这种方式为商贸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商贸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路径
(一)强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挖掘实践性
在商贸企业内部要想合理的应用管理会计,就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一步挖掘管理会计的实用性。首先,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要对于相关的理论成果进行吸收,并集合商贸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管理会计的理论成果更加具有针对性。自然,开展管理会计的研究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了解,逐步培养出管理会计人才。其次,通过对会计理论的研究,要与企业的实践工作相结合,对于优秀的案例进行分析与汇总,并定期开展推广工作。再次,商贸企业还要做好管理会计研究的成果对接工作,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传统会计核算方式,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要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问题进行协调,相关工作人员要明确其中的差异,还要促进财务会计对外提供财务报表,在满足相关者利益的同时,对于商贸企业发展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进而保证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二)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内控制度
在商贸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要想合理的运用管理会计,就要从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内控制度入手,逐步为管理会计的运行构建良好的环境。其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含括内部控制审查、监督约束等方面。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能够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产生直接影响,在企业的治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明确管理会计与协调制度治理的统一关系,管理者要意识到企业的治理情况会对会计信息系统职能产生影响,还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此同时,商贸企业的管理方式,内部组织结构与管理会计的应用也是息息相关。因此,企业要针对于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与战略性发展目标进行优化。在内控审查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风险防控工作,注重事前的风险评估、事中的延伸管理及事后的监督管理,将内部控制的重心放在管理会计中。另外,在监督约束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商贸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内外部监督系统,其中内部监督主体是监察、审计等机构,外部监督主体可以是政府部门等,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保证监督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
(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
在商贸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商贸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需要的信息数据量较大,而保证这些信息数据的准确性才能够保证管理会计工作的高效性、科学性。因此,企业要根据内部管控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软件,逐步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建立管理会计系统的过程中,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人工准确及时将重要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并通过搭建相应的程序,对于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分类与汇总,另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的财务信息,对于用户权限及用户角色进行编写,通过一目了然的数据分析,保证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另外,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行权限管理,在内部明确责任制,使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基本职责,进一步避免权责混乱的现象发生,针对于问题的发生,能够进行责任追究,并及时进行优化与调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统一的平台进行数据的存储工作,对相关的经济活动展开全面分析,进而为商贸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有直观的理解,进而制定战略性的发展目标,促进商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商贸企业制度建设工作
要想从根本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贸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就要利用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推动企业制度的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强自我约束力,对于国内与国外的优秀企业经验进行适当的借鉴,逐步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制度。相关管理人员要立足于实际,将基本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及管理会计观念进行结合,逐步形成整套管理会计体系,结合管理会计的规则,制定科学化的工作标准。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商贸企业能够对内部管控及财务管理工作进行适当地调整,并将管理会计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进而为商贸企业的发展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逐步为商贸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商贸企业内部应用管理会计存在一定的不足,工作模式落后、管理会计理论有待提高。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商贸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制度,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针对不同时期企业的变化,完善内部管理会计制度,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立足于商贸企业的实际情况,将管理会计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为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逐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巍.关于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5):181-182.
[2]朱慧婷,孙丽雪.基于企业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应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