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效设计;以生为本;反思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74-02

新课程改革数年来,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高效设计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高效的教学设计不仅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作用,还能帮助学生自主、能动地生成、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去年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全程学习培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教育”中有关教学设计一节的学习,感受颇深。

一、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把一些地方写得详细些,把内容弄得精彩些。其实不然: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更显出了其特点,更多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教学设计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不能单枪匹马

教学设计不能单枪匹马,在设计《背影》时,从设计的建构、资料的查找、重难点的确定、教法的突破、新课的导入、目标的达成、课件的制作等,都经过数次反反复复的集体讨论、修改。例如,难点的突破:对“背影”深层的理解,最初自己的设计就是按部就班,先讲文中出现的几处背影,再讲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结果学生不易理解,后经过大家公关,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教材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讲解,而是先抛出从家庭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再讲解父亲的关切使作者感激,父亲的艰难挣扎令作者感动,从而引出焦点问题——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这样重新组合了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分析原因,很自然地学生了解了原因,突破了难点。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作用,仅依靠个人孤军奋战、单枪匹马、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有时甚至会出现谬误。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实现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倡导“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既彼此交流了情感,又能引发参与者的智慧,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拘泥于教学设计

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其实是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因为评价标准可以随学校、教师、学生、学科、教材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叶澜教授总结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改革经验,她提倡一堂好课应该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要做到这“五实”,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有时设计极佳的课上下来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原因是自己忽略了最重要的对象——孩子。也难怪,我们所面对的是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却又还是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从而让我们感到与自己的教学相冲突。因此,面对不同地方、不同班级的孩子,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有所不同;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学时也应有所调整和变化,要以学生为重,体现学生为主体;在遇到没有设计到的课堂问题时,我们要心平静气、稳定情绪、妥当处理。

总之,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而应一切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的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四、好的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卡尔森也说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新课改也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好的教学设计,还要在课堂上实施好。

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课堂上应及时注意学生的表情,从而判断出学生对自己的课是否满意,在语文课上,学生最容易出现厌倦、烦燥情绪,若教师还一味地讲下去,那么师生关系就会出现紧张;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设计自己的方法、语言或提问方式等,从而达到师生和谐。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甚至内向怪癖的学生,对他们要多鼓励、多给予其参与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此外,还应注重那些对语文有“天资”的学生,他们因特别喜欢语文而有趣味地学习语文,他们思维开阔、知识丰富,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张民生(国家督学)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一堂好课,不是为一个人,也不是为几个人,而是为全班所有学生上的,要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通过反思促进教学设计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设计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出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学习中,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借助其他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评价进行反思,可以客观冷静地分析、审视自己的教学,这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它既能优化教学设计,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当前新课改如火如荼,信息网络千变万化,教学理念日新月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把新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当中、把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很好地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语文、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做到设计有价值,教学有效果,课堂有效率。

让我们记住爱因斯坦的话吧:“青年从学校毕业时,应当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单纯掌握一些技能的机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春燕,王文丰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大出版社,2002.

第2篇: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初中 作文教学设计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最佳科目,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为应试教育和老师教学方法的不正确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作文水平不高。所以,教师要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方法来落实好作文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强,这次改革是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并联系生活,在课堂内外综合学习,涉及学校、家庭、社会,注重学生群体间的差异性,关注于他们的兴趣爱好、自主性等方面,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形成全面正确的价值观。

2.连接性。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是交流的工具,学习的目的是可以学以致用,在现实生活中能顺利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综合性学习注重加强对知识的透彻理解,能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反思,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书面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的桥梁,起着连接作用。

3.合作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保障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人人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过程太老套,缺乏互动。虽然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是仍然有大部分语文教师按照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课,教学观念没有改变。单向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自主性被压制,无法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师生间缺乏互动,不能进行交流,导致学生厌倦语文作文课。

2.作文教学模式化严重。语文作文是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严谨的语文语法组成的,丰富的想象可以刺激语文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很多语文教师还是采用命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文的形式来教学,划定写作的范围,这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发挥和写作能力的锻炼,导致课堂上教师讲评的津津有味,只有少部分学生在听,很多学生昏昏欲睡,完全没有对写作的兴趣。

3.很多教师抱怨语文作文教学难以施展,但却不积极研究教学方法,不进行自我反思,只是一味的将责任推卸到学生方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有着自己的想法,但是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能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师生之间有隔阂,学生没有足够的语文作文学习兴趣。

4.作文评估机制单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要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但目前作文评估大多只有教师参与,没有实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制度。学习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的事情,而主动参与对写作的作用是很大的,自评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不足,互评可以让同学互相帮助,找到自己难以发现的错误。

三、初中作文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

1.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转变角色,针对写作需求,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写作环境,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体验生活,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兴趣。举办活动时,要举办专题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等制定活动主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做记录,出现问题要灵活解决,确保不偏离活动的中心。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是学生的依赖,而语文这门学科涉及面又较广,加上新的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紧跟语文综合性改革的脚步,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意识,以便为学生举办最佳的实践活动。

3.合理运用网络,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当今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对初中生这群年轻人来说,互联网更是必不可少。合理的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适应学生心理,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浏览;还可以创建博客,让学生上传文章,获得成就感;修改作文时,也可以在网上进行修改,也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4.鼓励学生自评、互评作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估方式,鼓励学生自己评估作文,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在不足处找寻改正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作文交流,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在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中,作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教师还可以选择比较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公开讲解,让大家一块探讨,各抒己见,学习作文水平高的同学的写作技巧,对于大家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进行讲解或者让学生自己查阅书籍。

总之,作文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兴趣、作文自我修改能力,并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敏.综合性学习背景下作文教学分析[J].语文天地. 2013(05).

第3篇: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语文 实验教科书 综合 学习 设计

目前,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所有单元设计,大多以活动方式为主,内容基本相同,语言表述的风格也大同小异,这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因此,必须进行教科书设计的改革,深入综合性学习的方法,统筹研究和考虑编排,真正发挥教科书应有的价值。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实验教科书的设计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科书中大量的活动设计很容易误导教师和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鲜明、丰富的活动设计会将学生的吸引力集中在实践活动中,并不能达到活动真正设计的目的,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其次,人教版教科书中活动的设计大致相同,不能体现出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重点不突出,梯度不大,不变的活动形式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与活动设计的初衷相背离。最后,人教版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描述步骤基本相似,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离不开学生自己的讨论和思考,相似的语言表述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思考力和交际能力等的培养,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尽管学生进行活动的内容不通过,但是最终收获的经验确实一致的,不能真正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在设计没有很好的将活动与综合性学习联系在一起,重视选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活动的设计,将学科与活动对立起来,没有有效的利用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会让语文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在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形成,没有真正做到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学习,都要建立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学习任务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课程的活动设计中,要指导学生进入一种生活情境中,在这种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促进学生的想象,对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适应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抽象的学习变为有一定价值的活动型学习,真正做到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有效的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真正起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建议

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综合性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全面丰富自己的知识。本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更新学习观念,摆脱对教科书的盲目依赖,要有针对性、创造性的分析教科书,真正让教科书发挥其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其次,教师在授课时要重视案例选择,在合理的例子表述下,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提高。在设计教科书时,也要根据案例的反馈信息,完善教科书的设计工作。

教科书的设计者要转变设计观念,将设计重点放在学生和语文学者上,兼顾语文学习的实际性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淡化设计目标的期望值,真正让教科书起到教本和学本依据的作用。初中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等的突变期,不同的学习阶段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由于学生在初中三年中成长较快,思维意识、逆反心理等逐渐显现出来,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智力水平等各不相同,其语言的发展水平也会出现差异。教科书的设计要能体现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达到积极配合学生这种成长变化的目的,让学生易于接受教科书的设计理念。进行活动性质的设计,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转变为学习的意识,从而进行主动的学习,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此外,教科书还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通过一些小测试、小活动的板块设计,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全面扩展学习内容。综合考虑学习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个体的情感价值观等,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以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突出学习过程,但是相对弱化了学习能力,缺少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深入。教科书的设计要充分表现出思想观念、交流表达等内容,最终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设计,要体现出自主选题的重要性,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社会环境、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与人交流、发现事物美的乐趣。人教版教科书的设计较为丰富的提供给学生活动内容,这样会固定学生的思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教科书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到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勤于动脑,留出自己设计活动、选择活动的空间。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保证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目的。通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书写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收获的快乐,达到学习目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科书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通过综合性的学习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合理的学习、思考,充分体现出教科书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明.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J].语文建设,2001(10):105-107.

第4篇: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把握问题串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设计问题串时,教师需要抓住有效的切入点,紧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因此,在问题的切入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与探究新知,从而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更为放松、更为主动地融入课文营造的意境之中,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研读教材,更需要分析学生学情,以设计出具有深度、广度、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系列问题,逐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一文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朋友”关系的理解,然后找出文中体现了这种“朋友”关系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①结合自身感受,想想高尔基为什么要将外祖母视为他童年的朋友?并且是“最了解”、“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这样,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将自己的外祖母和文中的外祖母进行对比,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在文中,虽然作者的外祖母是长辈,却不摆架子,她活泼、善良、富有活力,不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不束缚孩子,而是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作者。②为展现外祖母的风采与品质,高尔基对外祖母这一形象进行了传神的描写。请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总结外祖母的性格品质。教学之后,教师还可拓展延伸提问:①在你们阅读过的书籍中,还有哪些与本课的外祖母相同的人?请写出书名与两位人物。②回想之前所学的《社戏》中的外祖母的形象,思考这两个外祖母的形象有何共同点?其描写方法有何不同?(提示:共同点:慈爱;《社戏》中是略写,《童年的朋友》中外祖母是中心人物,通过其语言、外貌描写展现她的品质与性格。)③在你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有如高尔基外祖母这样的忘年之交?若有,请讲述一两件感人的事。这样,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主题。

二、抓住问题串的层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水平,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分层设计问题,并采用点名回答、自主发言、独立回答、小组交流汇报等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从认知角度来看,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意由知识层面逐步上升到理解与运用层面,然后上升到综合评价层面,从而逐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知。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巧设多种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①请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分享看法。②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文中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概括每节的具体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现这一特征的。弄清其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后,教师还可结合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使用精练的语言抒发自身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③说说本文描绘济南冬天独有魅力的方法,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然后运用替换法,把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变为一般的表达,对比两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④联系所学的《春》,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在写法上有何异同点,通过对比加深理解。⑤假设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设计一段导游词。在课堂上,学生可相互评价,然后教师加以点评。这样,将学生由知识层次逐步引入理解运用、综合评价层次,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第5篇: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1)作业设计缺乏差异性。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有的教师只注重文本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难以对这样的语文作业产生兴趣。基础薄弱的学生做起来有困难,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不屑完成。长此下去,就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快不了,一些学生吃不下、跟不上的现象,学生对完成作业提不起兴趣,这样的作业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作业布置缺乏系统性。今天布置什么作业,明天布置什么作业,全凭教师兴致,往往缺乏科学的统计依据,教师布置作业的量显得较为随便,导致学生有时忙,有时闲。且作业设计有简单化、模式化的倾向。例如,在课后要求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而阅读材料与课堂教学缺乏实质性的关联,且教师又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这样的作业学生往往难以落实。实际上,这些简单化、模式化的作业,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毫无实效。

二、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1)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因材施教,发展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业要体现个性化,要有助于“提优、抓中、补差”。设计作业应注重作业的层次,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选择作业时能“爱我所爱”、“对号入座”,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作业设计要体现开放性。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开放式的作业要求学生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使作业和生活接轨,让学生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设计开放性作业,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3)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认为负担重,除了指作业量多以外,还有一个方面是作业乏味。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乏味的。兴趣跟时间的占用是成正比的。兴趣越浓,就越舍得花时间。当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种种途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有趣的事情之后,还应该在作业布置让学生感受到创作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与趣味化的作业设计碰撞在一起,经常会产生很多闪亮的火花,让我们为之惊叹。如学习诗词时,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不妨设计诗词配乐、配画的作业。学生尝试用音乐、画面来诠释它,看是否能淋漓尽致地把词中的意境表现出来。也可设计配乐朗诵,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能说的说、能奏的奏、能画的画,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这些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一方面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4)作业设计要体现实践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能力的舞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应体现“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适应时展的课程体系”的理念,语文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得”又要关注学生的“习得”,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时代生活联系起来,设计注重运用性、实践性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能让学生在读读、议议、演演的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语文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而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积累。这些实践性的作业设计,超越了文本课堂,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生活,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5)作业设计要体现自主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且学生一味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一方面学生对作业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再说,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设计自己的作业,更适合他自己,他也会更加喜欢自己的作业,完成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学生就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自主性、赏心悦目的最具创造性的活动。

第6篇: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提问 设计原则 创新方式

一、传统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存在的不足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内容不尽合理。

课堂提问要想真正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提问内容应当找准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问有所答、问有所获”的效果。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角色定位,仍然以自己为中心开展“填鸭式”的授课模式,整节课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即便是抛出一个问题,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问题内容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提问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其中,问题的不合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合理,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理解范畴,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仍然得不到答案,就会产生挫败感;问题难度过于简单,学生对待问题不重视,问题讨论成为学习聊天谈话的“好机会”。二是问题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问题内容脱离教学内容,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等。

2.提问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对丰富,教学手段较为灵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契合度更高的提问手法。但是以往语文课堂提问,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课堂提问的形式过于单一和片面,例如在抒情类课文,教师的提问内容大多数是“文章包含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情感?”;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的提问内容大多是文言文翻译、语法问题等。这种定式的提问方式,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以问促教”效果,反而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后续课堂教学计划的开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基本原则

1.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并逐步获得正确的答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因此,问题的设置和提出要具有启发性,以增强学生知识能力为最终归宿,这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所在。

2.创新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创新,主要包括提问方式的创新和提问内容的创新两部分。提问方式创新,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引出课堂问题之前,应当做好陈述和铺垫,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尤其要避免在授课过程中,突然抛出一个问题,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打断学生的听课思路。提问内容创新,就是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参与问题讨论取得满意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适当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才是课堂问题的回答者和参与者,因此,在设置问题内容和问题难度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除了要确保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当外,问题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也要相适应,以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宜。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技巧

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提问时都会围绕中心思想、写作技巧来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固定在一些条条框框内。初中语文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巧妙选择切入角度,使问题具有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孔乙己》时,这篇文章存在很多看似互相矛盾的句子:“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不易理解,对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它们是不是真的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最后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样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并认真分析课文,达到解惑的目的,并领会到作者写作的妙处。

2.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些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暗含深刻的意义。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背影》时,要抓住文章的重点,作者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弄清楚作者“写背影”的原因,就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脉络,从而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些文章题目与内容在字词的用法上看似矛盾,但其实却是作者为突出文中的特点而采用的一种写法。语文教师要抓住文章的矛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这样能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探究“一双手”背后的故事,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提问设计创新能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对一些复杂难懂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本质,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以用“陋室为什么不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深层意蕴。但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其实只要以这个问题为主问题进行分解,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如“陋室”有什么含义?“不陋”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有效地设置问题并进行合理分解,就能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导语 情感深化 兴趣培养

许多教师在探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时,都喜欢研究如何营造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导语设计这一环节。其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尤为关键。“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在初中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好动,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层次差距较大,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也不够,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实际情况都需要语文教师很好地掌控课堂。而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导语设计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趣味导入语

趣味导入语是用诙谐、风趣、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去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一)谜语导入

在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大于号,小于号,全靠小心别去掉(打一字)。当学生猜到答案是水时,我又从水汇聚于江河湖泊进而导出了全文。这种猜谜语活动可以起到这样两个目的:一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二是引出课题,学生在猜谜语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的主题。

(二)iq题导入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由于学生刚才处于休息的状态,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进行导入,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上课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成功的课堂就离我们不遥远了。如在上《智取生辰纲》这堂课时,我出了这样一个iq题: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有一部专门讲述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是108个人的小说?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答案是大家都知道是《水浒传》。如此一来,课堂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初步认识。

(三)趣味心理测试导入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一词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重视,许多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我尝试着在课堂导入时,进行了几次趣味心理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讲解《谈生命》一文时,我首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趣味心理测试题:你对人的生命认识如何?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题目测试出自己在对待生命的态度,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程度,不自觉地就会去思考自己以后怎么处理自身的问题,思考怎样才具备健康的身体,从而引入对生命的认识,怎样的人生才美好。如此一来,恰好把学生引入了文本的内容。

二、故事性导入语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例如,在讲《端午的鸭蛋》一课时,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高邮几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且也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答案就是高邮的鸭蛋。高邮的鸭蛋装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太多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寄寓着他浓浓的故乡味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三、由此及彼导入语

由此及彼法指的是,取同一载体或内容相似的写法以及相关的事情,联系旧知识或课外知识,自然导入新课。

(一)巧借电视、电影引出课题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因为文章所写的事年代已久,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在导入课时,先放了一段学生所熟知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看故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回味之中,为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了很好的铺垫。巧借学生熟悉的电视、电影作为导入语不仅自然,而且能快速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

(二)巧借新闻资讯型引出课题

当前,许多学生很关注社会上的新闻时事,而在语文课堂中也经常牵扯到与新闻时事有联系极为紧密内容。此时,巧妙借助一些新闻资讯作为导入语,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而且也能够为语文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讲解《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我国汶川刚刚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些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用自己的身躯挡住石板,不惜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取更多学生的生命。我根据这一新闻事实,及时切入主题,阐明了文本中生死的大义,同时也让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三)巧借手机短信引出课题

手机短信以锐不可挡之势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适时引用手机短信,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可使课堂充满生机。

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要根据相应的课文从而做出相应的导语,根据不同的学生作出相应的导语。只有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吸收,才能极大的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设计导语,市委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导语设计时,要追求它的新颖性,趣味性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当老师设计出一段有新意的导语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同时使课堂变得万分活跃。

第8篇: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一、?变“划一性”为“多样性”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专题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在布置作业时,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突出多样性,留一些可供选择的作业,便于学生自己把握。为此,笔者变单一作业为多样作业,同一教学内容布置多样形式的作业供学生选择。比如,讲故事、演小品,讨论会,演讲赛,排话剧等等,以便发展学生多种潜能。

如在教学《狼》专题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不同的作业。A小组负责收集故事,整理故事,学生从《小红帽》《三只小猪》《东郭先生和狼》《狼和小羊》等一系列故事中看到了人们对狼的不良印象。B小组根据《母狼的智慧》编写剧本,表演小品,学生从动人的表演中体会到狼“慈善”的一面。C小组查阅有关资料,以《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为题,做了一个调查报告,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这次作业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变“封闭性”为“开放性”

新课标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课程理念之一。专题学习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特点,我们必须立足课本,着眼课外,把专题学习向社会生活延伸,加强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突出其开放性。在专题《广告多棱镜》的学习中,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好的广告语进行欣赏,如“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集团);“只溶在口,不溶在手”(M&M巧克力);“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某公园保护环境标语);“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孔府家酒)等。让学生不仅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广告创作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能从语文角度对广告进行赏析,并尝试创作。通过写作和语言实践,在广告赏析和创作中进一步培养理解、赏析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不仅如此,还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创作,给校园带来了许多温馨的提示。草坪上:“少一份压迫,多一份绿意”;花朵旁:“我如此美丽,你怎么舍得把我摘下”;厕所间:“冲一冲你走了,正如你匆匆的来”;水池上:“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通过这类活动,既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专题学习不仅要走出课堂,还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将专题学习与生产劳动、社会考察、公益活动、参观访问等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学生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

三、变“个体性”为“合作性”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理念之一。专题教学的作业大多是探究性作业,这就要求学生团结合作来完成。

比如做手抄小报和出专题黑板报,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学习兴趣方面作用很大。在具体操作时,笔者让学生参与选题,课后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社会调查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放手让他们自己确定小报的名称,设计小报的版面与栏目。以专题《荷》为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员都要参与资料的搜集,分类,整理。出报时进行分工,有的负责抄写,有的负责校对,有的负责剪贴,有的负责设计图案和花边。这样的一份小报,把古今中外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等都囊括进来。最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和评比,不但能共享合作学习成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变“理论性”为“实践性”

第9篇: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极大作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 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 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 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设计了以三个问题 1.Why was the writer afraid to speak in class?

2.What did the writer decide to to do in every class?

3.How is the teacher?

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 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I've been studying history in China.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 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我们抓住学生“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心 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Where does Leo come from?

2.How long has he been teaching in China?

3.When did the first Jews probably come to Kaifeng?

4.Who welcomed them?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 题时又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

四、提问设计要“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