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教师思想汇报范文

政治教师思想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教师思想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教师思想汇报

第1篇:政治教师思想汇报范文

【关键词】 教学医院; 基地建设; 实践

我院是教育厅、卫生厅联合授予的综合性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多所军队、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学实习任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院大力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并逐步走向管理制度化、建设规范化和发展科学化,以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1 加强领导,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我院树立了“医疗是医院发展的今天,科研是医院发展的明天,教学是医院发展的后天”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教学工作对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性。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摆到全院中心工作的重要位置。院长担任教学委员会主任,教学工作由一名副院长直接分管;定时召开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会议和研讨会;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听课、查课,并对每位授课教师进行授课评价;院领导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并在各种教学竞赛中担任评委。

2 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教学条件

近年来,医院对教学加大经费投入,为各教研室统一配备了教学器材和教学资料,对教学楼彻底整修,电教室、学生宿舍、教学模具室、多功能技能培训室等重要教学场所基本设施齐全、功能优良,较好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此外,为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还在训练队楼内设立了电视室和文体活动室,楼外建立了两个篮球场、一个综合健身活动场和一个网球活动中心,并配备了相应的文体活动器材。医院还十分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2002年建立了全程远程医学教学信息网卫星双向地面站,有计划地组织远程教学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英语培训、职业医师培训和军内专家学术讲座等。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3.1 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 ①医院大胆启用新人,有多名年轻业务骨干走上科室领导岗位;②引进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或学科带头人;③特招高学历人才入伍,使我院整体业务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

3.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①将教学工作纳入医院绩效管理体制,并与教师的调级、晋职、评功评奖挂钩;②重奖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设立先进教研室、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干事等奖励项目,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3.3 提高教师的带教能力 ①重视带教培训,请知名专家进行教学查房、现场示教和病例讨论等,请当地医学院优秀教师现场示范,使教师的临床授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②加强青年医师授课的基本功训练,积极开展授课讲评、教学观摩活动,并组织参加军、地组织的授课比赛等。

4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我院已成为内蒙古两所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已拥有4个专业的硕士招生点。为了打造一流学科品牌,医院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新业务、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优势和潜能,使学科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已建成6个技术含量高、人才素质高、综合效益好的优势中心学科,我院烧(烫)伤治疗中心、免疫中心、骨科中心已成为领先学科和重点学科。

5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5.1 机构健全,管理规范 训练队共有3名教学管理干部,2名管理士官,医院设有10个临床教研室、10个教学组,每个教研室均配有教学干事,教学机构设置齐全。医院现有专、兼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47名,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第2篇:政治教师思想汇报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大众化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76-01

思想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文首先分析高职院校教育推行大众化路径的必要性,分析在推行大众化路径中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推行策略,供有关人员参考。

1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大众化路径实施的必要性

推行大众化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必要的途径与手段。通过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仰,提高行为的规范性;同时,马克思思潮能够显示出学院的整体思想,也是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推行中的一大保障。

第一,推行大众化能够巩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中马克思思想的地位。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民主、法制、民权等特点,本身就是我国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思想。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社会人才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我国未来建设中的栋梁之才,只有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对其的引导,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发展型人才。第二,高职院校是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而高技术人员需要接受思想的熏陶,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的责任。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我国的经济水平还有待提升,只有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高素质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升高技术人员的素质,才能促进我国社会逐渐建设发展。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推行大众化路径显得十分必要。

2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推行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推行大众化路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能、轻思想的问题,大众化思想缺少必要的“土壤”。在我国大力推行经济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技能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或教学评价过程中,往往没有将思想素质作为评价的指标,导致学生对思想教育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高职院校中,没有开设理论相关课程,给大众化路径的实施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素质偏低,学生个性化差异明显,来自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同时年龄上的差异也比较显著。因此,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等都不尽相同。然而,高职院校的管理、教学方式却是统一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也没有注重学生的差异化表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思政教育产生厌烦情趣,对大众化推行造成影响。

3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推行大众化路径的措施

针对现阶段窝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推行大众化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寻找一条合适的推行渠道。思想政治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推行的重要路径,同时高职院校中存在很多社团等,也是推行的阵地之一。相比较而言,思想相对枯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呆板,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反而让学生觉得没意思,甚至感到厌烦,继而对思想排斥。因此,必须创新马克思思政教育模式,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注重马克思思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思想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

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借助社团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通过内部社团等组织,对马克思思想大众化进行宣传与推广,积极开展有关的活动、讲座等。同时,在高职院校学生在外实习期间,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汇报,通过与社会的健康接触,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发展,引领学生舆论导向,将思潮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中,同时也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在这样一种校园文化中,思想就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自然而言的接受并了解,对大众化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众化发展是时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行思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学生素质、校园文化、院校重视程度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思想的重视,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借助课堂以及社团的力量,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众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化的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25(02):125-126.

[2]金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化的路径[J].才智,2013,32(02):58-59.

[3]郝婷.大众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15(30):52-53.

第3篇:政治教师思想汇报范文

[论文摘要]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首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对策与建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点。加强当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决不是简单地培养一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加强大学生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农村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

3.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感恩教育实际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1.坚持以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组织形式上,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质量,包括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手段,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学的政治理论学习。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大学生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只有以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淹没而化影响的免疫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笔者尝试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中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春节过后将春节的体会和感悟当作思想汇报交上来,并在班级周会上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将感恩教育将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中,通过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对生活的感恩中,感恩教育成功的实现了德育的润物无声。

4.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目前,感恩意识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教育大学生应心怀仁爱,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建设性的推动社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为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J].2006,(1):32-35.

[3]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育,2006,(3):97-99.

第4篇:政治教师思想汇报范文

关键词: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在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大学一年级便是人生之中的紧要处,因此“如何引导新生顺利度过大学的第一年”成为学生工作者,尤其是新生班主任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1,2]。笔者总结了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归纳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1,3]

1.生活方面。大学开始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一切需亲力亲为,致使一些已经习惯被父母照顾的学生,一时间束手无策,内心感到苦恼、孤独,产生对生活的困惑。另外,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不相同,部分学生不能忍受他人的不良习惯,也不喜欢本应自我决定的作息时间被限制,这些都使他们感到苦恼、孤独、郁郁寡欢。

2.学习方面。从小学到高中,80%的知识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存在着师长“要我学”的思想,进入大学后,教师讲授的知识跨越大、内容多,要求学生们在课余自己找参考书,才能融会贯通,变成了“我要学”。大学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完全靠自己的主动和努力,许多新生入学后,面对新学习方式不能快速适应,出现自责、自卑、焦虑等状况。

3.思想方面。大学提倡的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模式,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在这种较为松散的管理环境下,会迷失自我,逃课、沉迷于网络、夜不归宿,等等,使他们渐渐丧失了求知进取的信心和斗志,没有坚定的奋斗目标,使得大学成为懒惰的温床和放松享乐的园地。

4.人际交往方面。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高中时代都会被师长给予特殊“关照”,这使得他们心存优越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迁就别人。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让他们在大学生活中产生诸多困惑:为什么与人交流这么困难?为什么活着这么累?甚至产生自闭等心理疾病。

二、形成大学新生问题的成因[2,4]

1.自身原因。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高中基本都是学习的佼佼者,是老师的“宠儿”,是同学羡慕的对象,是家长、邻居眼中的“好孩子”,受到周围人的特殊关照,内心颇具优越感,产生“只要成绩好,别的什么都不重要”的观念,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他们在生活自理、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家庭方面。大学新生在成长过程中受重视、受保护过多。这种倾向与“家庭经济好坏、社会地位高低、是农村还是城市”相关性不大。长期的“吃独食”,让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不善于交流,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

3.社会环境。刚摆脱高考的新生们,由于奋斗目标缺失或不明确,又没有了家长和老师“耳提面命”的指导,极易受当代社会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变得好逸恶劳,将“逃课”、“挂科”、“谈恋爱”当成“时尚”,奉行“60分万岁,61分浪费”,只求考试能过关,不求知识能掌握。

4.学校方面。应试教育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这造成人们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重视知识教育,关注学习成绩;忽视探究知识本身的过程,重视知识结果的正确性;忽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智育的提高。这样的教育致使学生们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协调发展。

三、解决大学新生问题的措施[5]

1.做好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新生认识自己,重新定位,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职业测评网站的测评工具,引导学生对自己做深入的了解,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进而做好规划,抵制社会上盛行的不良习气。

2.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培养专业兴趣。有计划、有延展性地邀请本专业的知名校友、知名教授给学生做报告,向学生介绍专业内容、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具体应用形势、专业未来的前景、本专业成功案例等,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好奇心和上进心,树立“知识至上,学业为重”的良好学风。

3.加强情绪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如问卷调查、思想汇报、与学生面谈等)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新生了解自己的心理,从而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的忧虑;还可以使教育工作者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缓解大学新生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到来自老师的关爱。

4.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对于他们自觉抵制和清除一些错误,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集体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建立班级主页,通过BBS、E-mail、博客、飞信、QQ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这既可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促进相互的团结友爱,又冲淡了一些学生想家思亲的情绪。

5.建立家长、班主任有效沟通机制。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通过开班会或者去宿舍走访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声及动态,利用电话、飞信、网络等各种方式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生活状况,教师与家长联合起来一起帮助大学新生战胜面临的困难,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6.为新生配备成长顾问。新生入学后,有些学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而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代沟,在这种情况下为每个新生班级可以配备新生成长顾问,让学姐、学长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作,只有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相结合,班主任与全员参与相结合,短期教育与中长期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与新生的心灵沟通,提高其适应性,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这样,才能使大学新生缩短适应期,尽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蒲俊霖.浅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33-35.

[2]夏坤,沈鹏.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4(11):1-4.

[3]王勇,黄瑜.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0,6:67-69.

第5篇:政治教师思想汇报范文

[关键词]成规型辅导员;学习型辅导员;科研型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51-02

一、前言

“高校辅导员科研素质研究是比较热门和新兴的研究方向。”常有科研型高校教师的说法,也得到高校教师普遍肯定。那么传统中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没有必要向科研型高校辅导员转化呢?显然是有必要的。若把高校辅导员队伍按照工作状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成规型辅导员、学习型辅导员和科研型辅导员。时代的发展和高校的需要,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要求,使得成规型辅导员向科研型辅导员转化成为必然。

二、关于成规型辅导员

什么是成规型辅导员?所谓成规型辅导员,是指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那些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的工作者。

怎么看待成规型辅导员?对成规型辅导员的态度,若言其过,其也尽到一辅导员起码的本分;论岗位职责,比周遭的同事一分不多,却也一分不少。可谓无功亦无过。

成规型辅导员是怎样产生的?辅导员工作如果说从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不切实际的。自辅导员岗位设立以来,前人的摸索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后来者直接运用和借鉴。初涉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带着源自于大学学习期间的耳闻目睹,可谓是“没吃过猪肉却见过猪跑”。没有直接的工作经验,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的安排和指示。按部就班或者可以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从表面看也能够做到一个基本合格的辅导员。经过一些时日的工作和历练,初步掌握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模式和范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除非碰到一些未接触过的工作和任务,但凡以前从事过的工作事项,都可以采取复制、粘贴的模式进行下去。倘长年累月按部就班如此以往,不出现重大问题或者不犯严重过失,这辅导员工作也算顺风顺水,无功也无过。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工作在复制、粘贴的模式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以想见其工作状态,无异于一潭死水。死水可以做到明哲保身,若能接受,或其乐也融融。

成规型辅导员的不足在哪里?多时日、多年月的工作实践,或也早就总结出一套工作经验,这经验,比对前人和同事,无多大出入,于后来者,这套模式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或者体会到亲身实践与前人无异,非但没有惶惶,反而因做到了与前人的经验一致,私下沾沾自喜。从此再无其他念想,墨守成规,以致以此了却此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成规型辅导员必然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要求。打破固步自封的工作状态,必然转向开放的学习态度。

三、关于学习型辅导员

学习型辅导员的概念是什么?学习型辅导员是能看到他人工作的优缺点,并加以借鉴或反省,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优化和改善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高校工作者。

学习型辅导员是怎样产生的?辅导员庞大的队伍中,不乏精力过剩、不安分而易于躁动者。其视野从工作闲暇之余,飘忽到别人家身上。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可谓“人比人,气死人”。本以为自己的工作已经是高效率、高标准,不成想一山更比一山高。生气过后,开始琢磨他人是怎么做到的。取取经,东打听西问询,终于把旁人家的经验学到手,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无论从效率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尝到过向优秀者学习的甜头,于是乎但凡闲暇之余,都把目光投向了周边,投向了他人。然则并非所有的辅导员工作都于自己有过之无不及。遇有那些劣于自己的,或忽视,或反思其弊端,他人的教训加以汲取,以重蹈覆辙。有了这查漏补缺,无论优于自己的,还是于自己不及的,都可以或借鉴经验,或汲取教训,总之对自己百益而无一害。

学习型辅导员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对学习型辅导员的评说,比之成规型辅导员的态度,报以鼓励和支持。然则学习型辅导员在东借西取中,眼光总飘忽到他人身上,未免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的忽略,就走向了偏颇。

对失去自我偏颇的补救,转向对自我的关注和挖掘。由此,学习型辅导员进而升格为科研型辅导员。

四、关于科研型辅导员

所谓科研,无非科学研究,本质在于求真和创新。科研型辅导员不仅能够向外界学习,而且能够把视线拉回自身,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独创性。

在学习型辅导员的基础上,倘有一日认识到自身的缺位,转而不满足于只学习的现状和处境,把飘忽出去的目光收回来,以反观自身。开始发问“他人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吗?还有没有加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又该怎么办?”如此便走向了科研型辅导员的道路。

科研型辅导员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不会置之不顾,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为体现在面对新问题、新事物时,更是会开动脑筋,尝试采用新方法和新方式解决问题。譬如说,以下是某高校学生工作处对辅导员的考核项目:

辅导员月量化考核情况

(一)科考核项目:

寝室文化建设简报上交情况;信息联络员上报情况;禁烟禁酒主题班会开展情况;辅导员例会考勤情况;思想汇报上交情况。

(二)办考核项目:

所带班级学生人数统计情况;健全学生信息情况(QQ群、微信群、手机号码);对学生就业、心里指导辅导情况;学生相关考试报名等事项的关注情况;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情况(考试通过率、就业去向)。

(三)系部考核项目

本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管班级均分;文件、通知的及时传达;组织活动;协助突发事件;与学生谈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奖补等事宜的处理;参加学校、系部活动情况;日常管理。

(四)办考核项目

贫困生、特困生界定工作展开情况;校级奖学金评定工作开展情况;免补学生信息核对情况及免补学生生活补助落实情况(如免补生饭卡充值工作);参保学生信息核对及提交情况;免补学生人数统计及其他学生工作完成情况。

(五)委考核项目

贫困生、特困生界定工作展开情况;校级奖学金评定工作开展情况;免补学生信息核对情况及免补学生生活补助落实情况(如免补生饭卡充值工作);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开展情况;

免补学生人数统计及其他学生工作完成情况。

对于以上考核项目,成规型辅导员会以默认的态度,按部就班去工作;学习型辅导员会看看身边的同事怎么做,向做的好的人学习。科研型辅导员就不同了,他们会比对各考核项目,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加以分析和改进,从而优化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项目具体详细,条例分明,面面俱到;考核项目众多,考核部门也多,看上去辅导员工作压力不小,至少从考核项目上体现出这并非一个轻松的差事;以这种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标准来看,稍加以严格考核,就没有能够达标的,这一点那一点,就把考核分数扣去了;如果考核得一丝不苟,再加上考核和津贴挂钩,想必拿全勤并非易事;表面上来看辅导员工作并不好干,实则不然,只要把以上对辅导员的考核拿过来加以总结和分析,按部就班一条条去做,一项项落实,再把自己所做的工作写成工作汇报,在考核之前把工作汇报交上去,拿全勤津贴如同儿戏;考核项目和考核部门众多,考核项目也有重叠,比如第四和第五项中的第1、3条,肯定会增加考核部门不必要的工作量;这种考核方式,很有可能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不能最大化地调动起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辅导员全部心思放在和上级考核应对上,想必就没有更多的精力真正放在学生工作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根本工作原则有可能因“有心无力”或“爱莫能助”流于形式。

面对同样的考核项目,以至于面对同样的问题,科研型辅导员会思考得更多,能够充分调动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其中的利与弊,优与劣,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针对诸多考核项目,首先当采取扬弃的态度,对必要的考核项目应当保留和坚持,对于繁复、冗余和不必要的考核项应当合并或删减。再者,对于辅导员的考核,要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考核方法和方式。比如是否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作为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标准,因为辅导员的工作直接作用于学生,学生们看得最清楚和直接。比如考核部门是否应该缩减到最少,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工作量,二来辅导员可以集中最多的时间扑在学生工作上,而不是用在应对部门考核上。再比如是否可以有一个专门用来考核辅导员的部门,例如交由各个系部来负责,直接对本系部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无论从考核部门、考核项目,还是到考核方式的最优化,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都值得进行完善和变革。这是成规型辅导员和学习型辅导员做不到的。

据悉,该学生工作处正在出台对辅导员工作考核的新方案。大体方针是对下放权,把对辅导员的工作考核下放到各系部,而学生工作处则起宏观调控、总揽全局的作用。新的考核方案一旦落实,必定会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很大影响。至于这新的考核方案对于辅导员工作起到的是正面作用,还是走向反面,值得拭目以待。

五、结语

科研型辅导员是那些最不安分、最勇于尝试、最敢于挑战传统、最追求真理的一批人。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得辅导员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对于这些不安分分子,他们做的好了,固然值得加以肯定,即便做的有所闪失,也值得加以鼓励。因为不能对之苛求、只允许“报喜不报忧”,否则,将会全体被迫沦为成规型辅导员。

第6篇:政治教师思想汇报范文

我们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出辉煌成绩,其做法是: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科研、创新、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点。我校在实施教育科研上,以“构建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为龙头,积极建设了以特色德育为主导、学科知育为主线、创新管理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特色学校发展模式,努力探索特色建设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发展规划并完善特色学校建设评估的标准与方法。纵观学校发展的历程,我们常常把教育科研只局限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上,割裂了德育、智育、管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德育和管理科研,使得德育和管理延续过去传统的方式方法,使德育和管理工作目标理念陈旧、大而空、繁而杂、站位不高、缺乏前瞻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往往以空洞说教、行政命令代替德育和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成效甚微。根据新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科研观,以德育为首,以管理为手段,以课改为核心,以科研为引领,拉动和促进教育教学和学校方方面面工作协调并进,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这种认识,我校提出了德育、知育、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实施了“探索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构建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管理模式”、“构建新课程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三大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重视科研成果推广

(一)德育上“探索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这是我校承担的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本课题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全体师生员工为对象,结合校情将我校系列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资源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融合互动,发生和建立多种关系,并达到功能互补。我们实验研究的操作点是,将典型的社区道德建设资源引入到学校中来,对文化建设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学校一级子课题“探索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的指引下,结合不同班情,构建各班级的二级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我们的具体做法、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是:

一是创建基地,构建学校德育和社区道德建设和谐互动发展的平台。建三江分局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她特有的多元文化。为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我校分别与分局检察院、法院合作建立了青少年法律维权基地,与看守所合作建立了法制教育基地,与二龙山雷达站合作建立了国防教育基地,与分局种业公司合作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等。通过这些基地作为载体,开展了系列专题报告会,社会实践调查、现场参观、犯人现身说法,采访老铁道、老官兵、老、老知青、老模范、老垦荒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北大荒精神教育”。

二是打造特色德育,创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我们建三江一中在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同时,打造了我校特有的“马丁精神”和“载村、慧中情怀”创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1941年生于美国旧金山的马丁・甘拉克先生于2000年自愿来到北大荒的建三江一中任英语教师。他盛赞中国,更爱三江,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讲课八年,分文不取,还拿出8 000余元资助贫困学生。他讲课认真,风趣善诱,自学汉语和中国文化。他带病上课,一面点滴一面辅导学生。马丁的事迹是感人的,马丁的精神是伟大的。“义务支教,热心助学,诚信敬业,热爱三江”是我们对马丁精神的高度概括与赞美。

香港友人张载村、陈慧中夫妇成立了“希望之光”载村慧中扶助贫困学生基金会。自2001年起至今,他们每年拿出18万元资助优秀及贫困学生。拳拳赤子心,悠悠大荒情――对年近花甲的夫妇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育人成才,构筑北大荒的“希望工程”,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敬佩的义举,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爱国情操!现在,张载村夫妇已全额、半额资助高中生2 400人,其中有考入清华大学等名牌大学的142人,奖励特别优秀学生350人,奖励进步幅度大的学生806人。学子感激涕零;奋发图强,誓成栋梁。他们的事迹是动人的,情怀是高尚的。“怀恋故土,关爱师生,巨资助学,热爱祖国”是我们对“载村慧中情怀”的最好的诠释。

“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是我们三江社区特有的德育资源,我们紧紧抓住社区这一道德建设资源,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几年来,我们每年都定期举办马丁、载村慧中先进事迹专题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并聘请张载村为学校名誉校长,他每年都定期来学校给全体师生作有关名校师德、德育工作报告;聘请马丁先生演讲美国的先进文化,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美式纯正的英语,提高了师生的英语口语和英语交际能力,还使师生学会了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把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与加强师德建设结合起来,多一分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多一分对事业的敬业与奉献。为了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激励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奉献教育事业,加强师德修养,为学校快速发展贡献力量,我校每年都要定期搞系列活动,搞一次以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为主题的青年教师演讲比赛,开展拜师活动,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展开一次师德问题大讨论等等。通过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我校良好的校风、师风、学风、考风;打造了一批团体协作、甘于奉献、不求索取、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教职工队伍,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王红香和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刘思成老师为典型的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把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用他们高尚的人格去感染激励每位学生,使他们都能笑谈人生,把信心留给自己。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把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一次优秀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一次主题团活动――如何将学习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发扬光大,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还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术报告等等。与此同时,我们结合新课改理念,做到了五育并重,德育居首,要求政治教师利用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要求全体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进行课程健心。通过这些做法,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了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这些举措,都是我们学习“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精心打造,一定会把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与北大荒精神融为一体,在北大荒这片沃野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新一代北大荒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

目前,我们建三江一中全校上下正在掀起学习“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的新,学习“马丁精神”和“载村慧中情怀”已成为每一名师生员工自觉的实际行动。“马丁精神”和“载村慧中情怀”极大地焕发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了弘扬“马丁精神”和“载村慧中情怀”,我们通过评选,在三个学年分别成立了“马丁班”、“载村班”、“慧中班”、“振裕班”、“宛思班”,打造一中的特色德育。我们做到了“四个结合”:把弘扬马丁精神、载村慧中情怀与创建文明班活动相结合,争创优秀班集体;与学习雷锋和“八荣八耻”活动相结合,把爱心献给社会、献给学校;与加强师德建设相结合,多一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多一分对事业的执著与奉献;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用他们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和激励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能笑谈人生,把信心留给自己。

三是办好“两个学校”――青年军校和青年党校。为了有效开展国防教育,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校教育,传承中华美德,我们高度重视军校和青年业余党校建设。通过开展军训和青年业余党校学习、国防教育课、党课、定期谈心、写思想汇报、定期举办党的基础知识竞赛、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军营,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强化了军人的品质,受到了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知荣辱、促和谐、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在一中校园蔚然成风。

德育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带动和促进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做到了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科学施教。

(二)管理上“构建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的管理模式”

我校在育人管理上,实施了“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管理模式”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这种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的着力点是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重心,压缩管理成本,将金字塔的组织形式被压缩成偏平状的组织形式,使管理者能够植根于基层,既能起到服务基层的作用,又能起到指导、管理基层的引导和领导的作用。

我们的具体做法、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是:

一是从管理方式入手实行精细化管理。我校在校生有3 600余人,其中住校生2 300人,管理难度大,安全责任大。我们首先改革了值班制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党政班子领导、中层干部和干事组成的领班、值班组织机构,分为八人一组共七组,每个星期每组值班一天。领班、值班领导实行24小时工作制,从早晨5:40到第二天5:40,校级领导晚上在校过夜;值班人员负责早自习、晚自习查岗,维持早、中、晚就餐秩序,全天负责,全面负责,堵塞了学校管理的漏空时间,实现了学校提出的安全零事故的工作目标。其次,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144项,规定了管理人员每日的工作流程,做到了制度管理精细化。再次,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学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层层签订责任状,校长与副职签,副职与部门领导签,部门领导与教职工签,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安全小组,每名学生都写出书面安全自重、文明守纪承诺书。

二是从体制入手推行扁平化、捆绑式管理。根据建三江一中职代会讨论通过的《建三江一中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精神,我们将“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管理模式”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具体做法是,将全体干部承包到一线。教务主任、副主任、政教主任、副主任,全都包到学年组,学年主任包到学年部,班主任包到班级,实行量化考核,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考核成绩在85分以上的拿回绩效工资,85分以下的分别扣除10%~90%,考核成绩60分以下的扣除学期全部绩效工资。这样全体干部都深入到了一线管理和教学中,管理范围扩大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参与考核,人人参与竞争,人人眼中有目标,人人肩上有责任。

三是从“家长委员会”入手加强家校联合办学。我校是建三江分局唯一一所重点高中,下设17所初中分别分布在15个农场,学校所联系家长的面积大且比较分散,给家校联合办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我们一改过去那种只是将局直地区的部分家长定期集中到学校开会座谈的办法,在每个农场分别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发展建设、学校收费、德育管理、招生计划、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交由“家长委员会”互相商讨,征得他们的监督与合作,并定期召开全局的家长会议,报告学校的工作,从而增加了学校办学的透明度和知名度。

四是从教师入手开展大练兵、大比武。要创造一流的教育,必须首先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学校新班子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了教师大比武、大练兵系列活动。我们每学期,在请进来、走出去参加培训的同时,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我们本着以“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为原则,由校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政教主任、一线骨干教师等主讲,对全体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同时组织教师参加文化考试,提升业务水平。2009年从4月11日至5月9日,我们先后分别组织教师进行了三次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改、高考试题等考试,并将考试成绩列入学期考核。

学校通过推行“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真正走向了科学管理轨道,加速了创办垦区一流教育和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

一是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工人队伍建设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增强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二是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学校内部管理的物质基础。学校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走读生实行“亮牌制”;住校生除了星期天(接待家长开放日)以外,每天不准出入校门。校园内建有5 000平方米的综合餐饮楼,包括:话吧、浴池、小卖店等,为封闭式管理创造了条件。学校每天中午实行“静校日”,要求所有住校生必须回到寝室午睡,整个校园内空无一人,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保证。校园内实现了绿化、香化、美化,所有科室和班级做到了花香溢校园,成为了“校在园中,楼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型、文化型、人文型的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育人环境优化了,更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三是全体干部直接包干到学年组,参与、服务、指导学年的德育、管理、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这样,不但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责、权、利融合在了一起,改变了过去那种有权无责、有责无为、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实现了一日工作流程制、预案制和问责制,工作不留死角,安全不留隐患,实现了扁平化、精细化管理。五是打造文明校园品牌。通过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高了全体师生员工的文化品味和素质,学校真正成为了书声琅琅,歌声悠扬,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正,文明守纪、生动活泼,爱岗敬业争一流的工作和学习的乐园。六是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呼唤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真正参与到新课改的建设当中去,改革传统的教学行为,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开展系列的新课程教师考核、教师论坛、龙东地区十校联考和“走进新课程引领示范课”等活动,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七是加强了联合办学。我校坚持开放式办学,先后与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等名校联合办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校际联谊活动,不断引进、吸收、消化校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扁平化、精细化、捆绑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超前的办学理念,积极的工作热情,使建三江一中连年受到省、总局、分局的表彰和奖励,连续三年被总局、分局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学校”,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居垦区之首。学校越来越受到学生的热爱、家长的信赖、社会的认可,在垦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建三江一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三条线”管理,推进“四个转变”,坚持“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创建新型建三江一中而努力奋进。

(三)智育上“构建新课程下和谐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十一五”期间,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着力构建了“构建新课程下和谐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学校一级子课题的指引下,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分别实施了文综合、理综合以及各学科的二级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各学科的二级子课题,主要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实验研究。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和心育,以科学的管理对课题的实验研究进行统一归档、统一部署、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统一协调。将通识培训与个人自修、统一指导与分别指导相结合。在课题的实验研究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我们不摆花架子,求真务实,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学校课题组在听实验教师课时,我们采取了“一查、二问、三听、五看、一指导”的办法进行考核、评估和指导。“一查、二问、三听”,即:一查实验教案,看其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实验的内容、操作环节和操作过程;二问其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措施;三听实验教师答辩其操作过程。“五看”即:一看教学理念,看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二看教学形态,看课堂教学是否构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三看教学内容,看教学内容的容量、科研含量是否科学合理;四看教学手段,看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激趣,是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五看教学效果,不但要看教师教的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的效果如何,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水准。学校在政策上,给科研以很大的倾斜与支持。对实验教师我们做到了“六优先”、“一保证”。“六优先”是:实验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优先;选送读研究生优先;职称评聘优先;先优模评选优先;提拔干部优先;教师聘岗优先。“一保证”是:课题经费必保。通过教育科研,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经过两年多的新课程实验教学,使师生树立了“四种意识”,培养了“四种习惯”。四种意识:一是培养了学生新课程下学会学习的意识;二是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三是拓宽综合新知识观的意识;四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意识。四种习惯:一是培养了学生好疑好问的好习惯;二是培养了学生分散性思维的习惯;三是培养了学生评价批判的习惯;四是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让思维与实践互为补充和转化。实现了学生的“三个转变”:一是对自我认识的转变。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解脱自我、超越自我,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二是对学习目的、态度的转变。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打消了厌学、弃学念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使他们乐学、会学、学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转变了学习方法。通过学习指导,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探究,使他们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参与,学会综合创新,学会作业,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自我制定计划等学习方法。在新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需要我们不断地思索、去探究、去解决。

三、科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的国家、省、总局级科研课题18项,均取得了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有的科研成果已在垦区内外推广,我校分别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创新写作教学先进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科学学会21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研究中心“特长生训练与体育教学及群体活动协调发展先进实验学校”、黑龙江省教育学会“探索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先进实验学校”、“黑龙江省创新教育先进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