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4-02
1 前言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其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更新,达到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信息化教学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先进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效果上还是和其他教学相互配合的程度上来看,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更显著的优势和实用性。因此,必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和影响。
2 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这是指借助网络或信息化技术来辅助传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有趣。运用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其智能性、开放性来科学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最大化体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作用。
3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的必要性
从中职语文教学实质来说,中职语文教学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修养与素质为主要任务。针对此种状况,鉴于现在中职教育中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以及轻量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就更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就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4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参与不积极。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中职语文教学形式和内容缺少新鲜、生动的要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弥补中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学习枯燥无味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固步自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信息量不足,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而有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教学内容会显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
其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同时,因为知识接受的容易和多样化,以及在学习内容上增加了学习效果的生动性,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顺利地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往的传统教学设计费时费力,且运用效果不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使得教学在实际操控方面更便捷、更流畅、更紧凑,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5 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实例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定要同时关注技巧性与实效性,既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备,又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这也是语文教学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情感基础。如在《蝉》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形象化的视频导入,播放一段与蝉相关的视频资料来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特别是对平时学生感知有一定距离的学习内容,就更需要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来进行强化。相关教学资料的充实,就把教学活动从简单的教授转化为直观的展现,也降低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的理解难度。
除此之外,在一些表达丰富情感的课程中,借助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浓厚的情感氛围。如播放背景音乐,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意境和情感的渲染,对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明显。
6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实践启示
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因为它缺少应试的压力,也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基础层次不等的状况,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首先,大力推广与运用信息化教学,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想保证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教学设计环节就必不可少。其次,教学设计要创新,要针对实际教学内容,贴近教学实际。再次,在使用的次数上也要注意,要有计划、有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出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学的成效。
教学实践表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也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应该立足于“教什么”,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应由单纯理论知识设计向应用实践性设计转化,让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而且将课堂内的知识与课堂外的运用连接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面对中职学生对“语文”学科概念的缺失,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有一个自己特点的、专业化的教学设计。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只单纯表现传统课文的内容,而应该更多地去提高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可行性。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的内容,而应该是为了使用好语文而去学习语文。
2)应该树立“怎么教”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就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方式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去,这也应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只有把这个教学目标传达给了学生,才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或应该掌握的知识有所领会和理解,从而真正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和自信。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怎么教”的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中,中职生对于语文这类实际运用性很强的学科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对传统的文本性的学习内容已不再具有热情,而对网络信息或信息化的事物感兴趣。所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也是顺应教学时代性的必经之路。因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多样与精彩,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方式提供了可行性的教学形式,新颖而直观的教学方式,生动而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以成功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充分运用了教学时间,充实了教学内容;释放了学生的想象,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让专业性的知识不再枯燥,让语文教学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循环和落实。
7 结语
综上,有理由相信,只要适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中职语文学习的特点,合理地将中职语文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就可以把中职语文课堂建设成充满活力、富有专业内涵和自身特色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许侠.信息化教学设计让中职语文课堂更精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3):124,143.
[2]钟岳.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软件支持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3(5):139-141,146.
【关键词】职业中学 语文教学 交互式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而系统地探究知识、增强智力和能力的活动。师生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并为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使得整个语文教学有效合理地开展。
一、什么是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调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语文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语文学习不能变成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新知识需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交互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采用“交互式教学”,教师通过呈现实际的问题情景或者直接从现实的教育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发言,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明所提问题的欲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交互教学设计的实际意义
教与学是密切联系的两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包含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个过程。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教学即成功”,就是说如果“教”的行为未达成有效的“学”,那么这种“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对于学生的学则重视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及个体差异,如此才能教学相长。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实践证明,教学交互或交互式教学,是实施教学共振的最好方式,教学交互是共振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能使教学效率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正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之间的交互交往过程,构成了教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自身工作动力的推动下,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主体的学生受激发后的学习动力的驱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专心听讲、质疑问难、回答问题,这些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强化了教师的工作动力,促使教师挖掘教学潜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交往,推动教学过程持续运行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开展语文交互式教学设计
现在中小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与安排。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互交往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
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交互式教学强调使用更为具体明确的行为术语,使得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交互式教学需要做大量材料精选和补充工作。传统的教育学教材都是以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为特点编写的,没有顾及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交互式教学一方面要顾及知识逻辑,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因此,要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要,收集和创设大量的学习资源,如教育案例、教育视频、教育争鸣性的事件。
四、语文交互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参与率不高。现在的高中或者职业中学班级规模往往过大,生数众多,这样的班级规模要实现交互式教学,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人数多,增添了管理方面的压力,呈现一个案例或者情景后,难以让每一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参与讨论的机会。这样,使得一部分同学,特别是比较被动的同学,还是处于“静听”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分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小组过多,容易使得教师的监控有限,导致部分小组和成员处于无管理状态。应适度控制教学班级的规模,一般40人左右的班级效果会比较好。
【关键词】语文课堂 总结语 设计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目标相对不够明确,缺乏学习兴趣与进取心,学习是也因为没有足够的压力,而缺乏自制力,学习习惯整体较差。在课堂上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抓不住学习的重点难点,课上听“讲座”,课下不努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涣散的时候,这时应该抓住这一时间段来进行重点概要,强力收束。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更应该抓住课堂总结语做文章,用最后几分钟来提示学习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后回味、思考,提升学习效益,演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压轴戏”。下面就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谈谈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总结语设计。
一、归纳总提,突出重点
课堂总结语,顾名思义,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个提要式的总结与归纳,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明晰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以便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复习巩固。这种总结语应该是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虽然技巧性不强却很重要。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就课堂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进行一针见血式的评述,有力地收束整堂课的教学。如我在教授先生的《雷雨》时,将“明确戏剧中细节背后的潜台词”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结束课堂教学时,我是这样总结的:
同学们,“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细节背后往往蕴含着无数的潜台词,戏剧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往往暗示着人物的心理和意图,忽视不得。鲁侍萍撕碎支票的决绝,周朴园知道实情前后语气不断变化的虚伪、狠毒,这些都可以在戏剧的细节中得到印证。精彩的细节会说话,精彩的细节能传神,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挖掘出更多细节背后的潜台词,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下课!
在这个总结语中,我再次重点突出了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并对课堂上重点分析的周朴园和鲁侍萍进行了提要,最后对所有同学提出课后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这样的总结语毫无疑问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指导性和任务性的,达到了归纳总提、突出重点的效果。
二、走出文本,关注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已经是语文学界和教育学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共识。中职生相对较早地要去接触社会,走进社会生活,那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活是必要也是必需的。在具体设计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激发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课外实践,让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如我在教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在结束新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联系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导语:
同学们,在本课中我们接触到了新的词语:碑文。碑文里面蕴含着许多信息,是人的“盖棺定论”,反映了这个人物的一生。课后,大家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墓中去找一找最早的墓碑和最新的墓碑,抄录下最简单的或者最有意思的碑文,看看这个人一生的功绩有哪些。写在周记里,一起来探寻一个人的一生。
于是在那个周末,班上的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起去寻找碑文,在周记中我了解到他们探寻的经过,我也看到他们在感慨之余对人生新的见解:一个人只有活出人生价值,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能为人所称颂。很多同学都表示,纵使现在的学习不是很好,以后也要加倍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奉献社会,活出价值。我想,这也是这节课学习外延的意外之喜了吧!
三、诗意收束,回味无穷
处于青春期中职学生已经开始了对美的欣赏,美的图画、语言都是他们喜爱的对象。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来设计总结语,渲染气氛,诗意收束。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结束新课,收获“余音不绝”“回味无穷”的效果。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引用名言名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渲染情境,激情收束。如我在教授杜甫的《蜀相》一诗时,这样作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对自己的要求;“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这是后来者对诸葛亮的评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概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诸葛亮是幸运的,他有着这么多理解他、欣赏他的知己们。而同样忧国忧民,有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远大抱负的杜甫是何其不幸?何其悲哀?没有明君的信任、没有开创业绩的机会,甚至连诗歌成就都是很多年后才被认可。孤独的杜甫、寂寞的杜甫、伟大的杜甫,行走在历史的甬道之中,行走在诗歌与出仕的边缘,没有抱怨,只有心愿,没有绝望,只有期望……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已经占主导地位。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手段,而有效的问题设计是促成这一教学手段的根本保证。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掌握语言的精髓,这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作用。
提问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聚集点。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下面我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已及人,心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
四、提问设计要“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匠心独具,在“巧”字上下功夫。一般地说,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检查整理式等。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 、答问的评价等。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浅、忌滥。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 ,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
五、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会不作出处理,不会不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回答得好,回答得正确,什么地方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而切忌对学生的回答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价,甚至不作评价。不少青年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这个教学环节疏忽不得。
六、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再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产生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善于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多问,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触类旁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以便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中阶段英美文学阅读现状分析
文学阅读对英语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重要性不言自明。事实上,新课标在呼唤文学作品回归课堂,一些学校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具体到实践中,课程改革以来,真正把文学阅读引入高中课堂的学校仍然为数不多,实际效果也不明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阅读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1.教学功利主义的影响。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生理、安全列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是最顶层内容。对照马斯洛五需求理论,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最基本的语言知识点都没有掌握,英语成绩就无法稳步提高,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提升等都将是空谈。因此,在高中英语课程中,语言知识得分点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得分点来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师生普遍认为,文学阅读对英语水平的提升见效慢,对英语成绩的贡献少,与其把时间花在文学阅读上,不如用来辅导语言知识、语法难点,这便是英语教学功利主义对文学阅读的影响。
2.语言工具论的影响。学习英语一方面是它的工具性,即语言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包括语言文化和文学修养。高中英语课程更侧重于语言的工具性,着重培养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局限于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点,并通过英语考试考查水平。相比之下,英美文学的语言更为丰富多样,具有陶冶性情、开阔眼界的作用,在培养修养、提升素质方面,效果提升远不如前者,因此,文学阅读往往被视为大学阶段的课程内容。新课标对文学阅读的定位,强化了师生的这种看法,使英美文学阅读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3.阅读资源匮乏的影响。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仍缺乏难度适当的优秀教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特别是英语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更加缺乏文学阅读的热情,一旦缺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阅读便无法完成。同时,教师的英美文学功底积累不足,对文学教学有畏惧心理,外籍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中外文学理解上的障碍,也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高中英美文学教学的价值定位
过高的目标定位及主观的认识误区,导致英美文学作品无法有效融入高中英语教学。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文学作品的功能。对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文学阅读对高中英语课程学习中的价值作用,不仅是提升人文修养和素质的金字塔顶端需求,也可以成为英语学习的基本课程要求。
1.教材资源价值。很多人质疑英美文学作品引入高中英语课程的可行性,认为文学作品难度太大,基础较差的学生将无法完成阅读。这一观点看似合理,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文学作品并非中学生高不可攀的教材资源。纵观历史,英语界很多前辈的学习经历可以给我们肯定的答案。如,季羡林回忆说:“在中学时,英文列入正式课程。在两年半的初中阶段,英文课是怎样进行的,我已经忘了。我只记得课本是《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莎氏乐府本事》。”王宗炎也曾说:“使我对英语发生兴趣的不是英国人,而是阿拉伯人――他们创造了文学名著《天方夜谭》。对于一个14岁的青年,这本故事集太引人入胜了。在我们那个中学,《天方夜谭》是三年级唯一的教材。”由此可见,高中阶段的文学阅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选好教材,英美文学作品将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2.语言学习价值。目前,高中阶段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基本定位在“欣赏”的价值层面,并被教学功利主义者所抛弃。事实上,文学作品固然有其修养提升的金字塔顶层价值,但回归到高中教学当中,选适当的文学作品不仅值得欣赏,还具有语言学习的基本价值功能。季羡林等在中学阶段学习《天方夜谭》等文学作品,未必懂得欣赏文学的美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学习语言知识,分析语法结构,培养阅读策略。结合当前的新课标改革,我们同样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文学阅读教学,结合考试需要,学习语言知识点,培养阅读理解策略,提高英语作文水平等。
3.兴趣培养价值。中学生的特点在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受目前的教学观影响,中学英语教材所呈现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短文和对话,很少涉及童话、戏剧、名著等中学生所喜爱的文学作品题材。在考试内容中,阅读理解文章更是难见文学作品的身影。缺乏感兴趣的题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受压抑。在此情况下,迎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一些语言优美、情节动人、故事性强、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作为英语阅读学习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
三、高中英美文学阅读的教学设计
英美文学进入中学英语课堂,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展。从价值定位来看,文学阅读应从理念、教材、阅读三方面着手实施。
1.理念方面,要突出英美文学的重要性。明确英美文学的价值之后,必须将这种理念传输给决策者及参与者。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包括从学校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都应充分认识到英美文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其中,学校应当承担组织任务,组织教师成立专门的英美文学研究小组,制订健全有效的教学计划,将英美文学逐步引入教学课堂,通过语言教学与文学阅读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认识英美文学对提高语言学习水平的重要性,通过戏剧表演、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文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2.教材方面,要确保文学作品的可读性。黑塞说过:“每个人应当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所需的阅读对象也不同,偏难的文学作品会造成阅读障碍,减退学生的学习兴趣;过易的作品又不利于提高语言学习水平。同时,英美文学纳入教学课堂,又必须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开展课堂学习。因此,英美文学的教材选择,必须着力于解决个性与普适性二者之间的矛盾,准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而言,应当注意三个因素。一是课程的安排,教师要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又确保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二是难度的选择,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语言能力,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词汇和篇幅要求选文,词汇量应在3000左右,并控制超标词汇的数量,对超标词汇宜作注解,选读作品则可适当放宽。三是题材的选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在诸多文体中,短篇小说篇幅适中,情节性强,有利于高中学生学习掌握。其他中长篇题材,如,狄更斯的《远大前程》、电影《哈利・波特》、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及文学名著改编本,经典作品的简写版等等,也可以节选学习。
3.学习方面,要整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首先,文学阅读要有效服务课堂教学,包括语法分析、词义语境猜测、文章结构分析等。比如,学生在语言学习课上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这些策略可以在文学阅读课堂中使用,扫除文学作品阅读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其次,要开展文学作品的归纳分析。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学习过文学作品的归纳分析,具备挖掘作品主题和意义、分析小说要素结构的能力。在英美文学阅读课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于中长篇作品,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归纳文章梗概和精选内容。结束阅读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复述、续写或评论作品,达到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最后,要丰富文学作品的授课方式。许多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仅可以用来阅读,还可以当成学生范听、范读的训练材料,一些剧本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来表演。通过互动的文学作品学习,将使学生变得十分活跃,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理想途径。
总之,英美文学作品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高中学生要通过文学阅读达到提高语言水平的目的,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勤于思考,假以时日,必将收获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梁亚平.高中英语新课标与英美文学名著欣赏课的开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4(6):49-51.
[2]傅山云,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12(11):2-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高中数学利用问题设置的数学探究式教学,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利于建构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学会思考的能力,正是其终身学习所必
需的。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通过问题设置开展探究教学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内容中挖掘探究的因素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拟定适合学生水平的探究活动,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反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其被动的、单纯听讲的学习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增强探究能力,提高探究水平,作了如下思考: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达到“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困惑进一步思考。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的自学材料、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例、与数学知识范畴的问题等,使学生能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相联系,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案例1】苏教版必修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设置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1:我们在小时候都玩过“滑滑梯”,滑梯越高、越光滑,滑的速度越快,越舒服,那感觉就像“开飞机一样”。但是你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你从滑梯的上端滑下来的吗?
问题2:导弹发射升空一段时间后,如何描述其飞行的方向?
问题3:
(1)是否给定一个向量都可以分解成两个不共线的向量?
(2)这样的分解唯一吗?
(3)是不是任一向量都可以这样分解?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在学生探究所获得结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以上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又回到数学知识内部,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下,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W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建构起新知的结构。
2.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高中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通过探究去参与、体验和掌握研究数学的方法,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采用问题设置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注重为学生的探究而设问,使学生经常处于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及思想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并加以研究,使学生体验研究数学的同时,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其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案例2】苏教版必修4《弧度制》的教学
弧度制的概念教学中探究l,r,α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设置:
问题1:弧长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大小与所在圆半径的大小是否有关?
问题2:在半径为r的圆中,弧长为l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大小α与有什么关系?
以上探究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不断明确其探究方向、调整探究策略,从而使学生正确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参与并体验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数学新认知,并培养数学探究能力。
3.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理解问题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与背景的差异,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间的相互质疑、相互交流,促使学生逐步调整,从而使思路更加清晰,想法更加明朗,逐步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认识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反应,并将学生的评价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步骤。
【案例3】苏教版《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
(1)探究问题1:研究函数(比如今天的指数函数)应用什么方法、从什么角度研究?
(2)分组活动,合作学习。
(3)探究问题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y=10x,y=2x,y=()x的图象,并结合函数的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①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就问题(3)进行谈论探究;
②每一大组再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建议4人一组);
③每组都将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或成果写出来,以便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还可加深对所得结论的理解。
(4)交流、总结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关注各组的研究情况,此时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并从两个角度对比研究。
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现、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点评或要求学生分析。这里除了研究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外,再引导学生注意是否还有其他性质?
探究问题3: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两种方式研究函数性质的优劣?(师生共同总结:略)
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合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以上问题的合作探究,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原有的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偏重机械记忆和理解、接受老师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
4.反思问题解决,提高学生探究水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反思策略有:引导学生在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提出与之相关的辅助问题,鼓励学生自行改变题目的题设等,使学生逐渐学会发散思维,使思维更严谨,从而发现问题,进一步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体验发现、创造的过程和乐趣。通过以上对问题解决的反思,力求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案例4】苏教版必修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公理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例 如图1,在长方体ABCD-A1B2C3D4中,已知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证:EF∥A1C1.
引导1:证明空间中直线平行,依据公理4,只要找“过渡”到直线AC。
引导2:(提问)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三角形的中位线与底边平行、平行公理4等。
学生讲,教师用“因椤薄八以”的格式板书证明过程(略)。
师:能否改变题设条件,构造运用平行公理的问题?
生:(变式)如图2,长方体ABCD-A1B2C3D4中,已知E、F分别为AB、D1C的中点,试判断直线EC与A1F是否平行?并证明你的结论。
探究思路:
(思路1)取DC的中点M,连接AM,FM
可以证明四边形A1AMF为平行四边形;又可证四边形AMCE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到EC∥A1F。
(思路2)取A1B1的中点N,连接C1N、NE,下面同思路1可证得EC∥A1F。
有效探究学习给学生提供自我阅读、自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为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在交流和反思中获取知识,促进能力的形成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最终实现高效学习。
总之,基于问题设置的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使学生逐渐习惯于探究、揭发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获得探究过程的体验与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思维的探究性与创造性。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构建促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社团;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创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05-02
高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决定高校竞争力和兴衰的根本所在,是一种看不见但又感受得到的氛围,包含一所学校多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由学生自主创立的伯牙艺术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校园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领头军,是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伯牙艺术团开辟了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新基地,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与提升的重要平台。
一、伯牙艺术团的基本定位与特色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伯牙艺术团是由学生自筹资金运作的校园组织团体,成立于2007年。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7年来,伯牙艺术团在学院党团组织的引导下,紧扣学院“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自主创新、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开拓新的领域,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伯牙艺术团把发展思路定位为: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从艺术、文化、创新、实践等各领域全面开拓,通过校园精品活动开展、校外特色社会实践拓展、模拟公司化运营的校园文化传媒创业基地建设等,积极打造好校园文化平台,以大学生综合发展为己任,塑造高品质校园文化氛围。
二、伯牙艺术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他们在这个组织里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如人际交往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它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共青团育人的有效载体,对于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起到重要作用。
1.伯牙艺术团的起步是加强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基地。学生社团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社团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社团成立的初期总是会经历一些困难,如经验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等,这就对我们社团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伯牙艺术团在成立初期并没有齐全的硬件设施,没有大的规模。成立后,团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团内基金怎么筹集?众所周知,没有钱怎么办事?骨干成员不知道该如何去运作,究竟是要向现实环境低头,还是继续埋首持续梦想?于是成立初期在几名团内骨干成员带动下通过回收可利用垃圾,变卖换钱。这些举动感染了团内其他成员,后来纷纷捐钱,充当团费,解决了团内的基本基金。
2.伯牙艺术团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育教学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当前我国诸多高校的学生社团在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必须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途径加强社团的发展,促进学生社团发挥自身应有功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2009年日照市首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由伯牙艺术团组建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创业团队所申请的“伯牙校园文化传媒”创业项目荣获唯一一项一等奖,自此伯牙校园文化传媒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拉开序幕。本创业项目主要以校园为阵地、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搭建校企合作的文化艺术平台,进行传媒推广、演出策划、品牌推介及各类庆典活动,租赁音响设备、服装等。
创办伯牙校园文化传媒的重点在于业务、经营场所、经营手法的创新,这也是伯牙校园文化传媒的与众不同之处。伯牙人不但向市场推出各项传媒服务,而且也为那些对文化传媒行业有兴趣的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驻日高校乃至周边地区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实践和可操作的文化传媒平台。
伯牙人将伯牙校园文化传媒投入商业运作,但并不以盈利的多少作为唯一目的。伯牙人与对文化传媒行业有兴趣的投资人签订合同,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受益。伯牙校园文化传媒的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提高收益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可以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经验,它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努力进取,伯牙人把伯牙校园文化传媒创办成一个展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精神的窗口,为其他的大学生创业引领导航。
3.伯牙艺术团更是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作为当今大学校园里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社团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从开始,大学社团在我国初步成型。经过后期的不断发展,才有了现在大学校园里“百花齐放”的场景。对于文化的传播,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以外,社团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引导着广大的知识青年更好地学习、娱乐、发展。伯牙艺术团创业团队成员认为,校园文化传媒不仅仅包括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的展现,还应该包括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身文化修养的塑造,建立一个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阵地的文化书院的想法在伯牙艺术团成员中开始诞生。随后伯牙艺术团自筹资金万余元建立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校园文化阵地。
大学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大学的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师生共同的文化语言,塑造一所高校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突破其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专业屏障,使大学拥有自己的灵魂和特色。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知之甚乏,缺少足够的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伯牙人做校园文化传媒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展示在当代大学生面前。伯牙书院的建立也正是在校园创建这样的一个文化阵地,把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伯牙书院得到展现,让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其中得到文化熏陶和内涵提升。伯牙书院是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阵地,旨在通过大学生在此的学习充电,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充实大学文化生活。
4.伯牙艺术团亦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社团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它还指引着广大的青年学生走出校门,去提前适应社会。伯牙艺术团大胆走出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伯牙艺术团走出校园与日照市人民医院、山东锦华建设集团、中国人民71977部队、中铁二十五局大西高铁项目部、大学城兄弟高校曲艺文化组织、日照海曲文化传播公司、日照海元素化妆培训机构等单位及组织团体进行联谊、合作、交流,将校园文化走出校园、推向社会,提升艺术团的社会效应,并得到了相应的社会资金支持。伯牙艺术团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文化艺术育人平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养,为帮助大学生融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随后发展的过程中成立了市场顾问团,负责收集市场动态和趋势信息,进一步了解熟悉市场规则;聘请了一些顾问,给予专业指导;成立了策划部、演出部为合作商量身打造中小型演出。同时还与大学城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扩大了伯牙艺术团在日照大学城乃至日照市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行外延扩伸,闯出了一条市场化运营之路。
三、以学生社团建设为基础,开拓校园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新载体、新途径
将课堂知识与课余文化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延伸了学习领域,更是为校园生活注入了文化的内涵,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随着社团的发展,各社团举办的比赛构成了校园文化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学们在自己的组织、自己的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与此同时,大家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提高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1.伯牙艺术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在伯牙人的不懈努力下,伯牙艺术团打造出了众多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诸如校园相声小品大赛、“蓝天下碧海边”大学生原创文学征集、书画作品交流展览、走进革命老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文明修身读书会、“捐一份爱心,留一片书香”大型捐书活动、“回眸经典,百年流行音乐演唱会”、打造校园歌王演唱会、“纪念一二・九运动大型歌会”等。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同学们搭建了文化艺术平台,为同学们的素质提升提供动力,2011年底,伯牙艺术团荣获了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
2.伯牙艺术团开辟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伯牙艺术团聘英请贤,先后聘请了高校专家、心理学家、书画家、形象设计顾问、舞美专家、创业导师、音乐艺术专业教师等作为伯牙艺术团的指导团队,为其发展奉献力量。所聘请的专家积极投入艺术团发展建设中来,积极探索创业发展模式,为大学生做人文素质报告,诠释人文内涵,通过文化熏陶、艺术塑造、创新提领、实践指导等方式,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并为大学生人生规划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教学;问题;思考
服装专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要求极高的行业,其不但要求服装设计者就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然而,通过对各大高职院校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重艺术、轻技术;重视纸上效果、轻视服装内涵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向提高高职教学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服装设计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对存在与教学之中的问题的研究。
一、现阶段,存在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体系陈旧、落后
纵观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思维之上,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首先,很多教师在教授服装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将服装界的最新发展动态高职学生,使得学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并了解服装界的变化,阻碍了学生在现有水平之上的突破和发展。第二,由于受到传统的文理分科的影响,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阻碍了学生了解其他知识。
(二)理论课、实践课失衡
服装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理论知识只是一种工具,更多的则是需要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主体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创造出新颖、独特且实用的服装。然后就目前的现象来看,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情况使教学工作出现了严重的缺失。
(三)考核评价体系落后
良好地评价体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再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薄弱点。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存在于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评价体系落后:首先,很多高职院校仍旧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样的情况不但背离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设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专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往往会带有较为浓重的清晰化色彩,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定学生的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忽视了学生的努力,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四)过度的追求设计的新颖,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研究
实用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件设计脱离了实际,那么无论其多么的新颖、漂亮,都是毫无价值的。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设计的新颖、追求纸上的效果,致使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使得很多设计根本不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甚至不能够制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教学问题,全面推动服装设计业的发展
(一)要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
首先,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服装界的关注,并要及时的将服装界的动态传递、告知给学生,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并掌握服装界的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其次,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全面掌握其知识的薄弱点,继而要以现行的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点编写补充教材,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消灭知识上的薄弱点。第三,要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在这方面,教师要以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的调整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避免出现实践课多于理论课或者理论课多于实践课的情况,只有合理的配置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才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二)要构建符合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这方面,教师必须要在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的基础上,全面革新评价体系,构建新型的、适用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评价体系。首先,要革新评价内容,不能够单纯的理论知识为主要的评价内容,而要将学生的日常设计、作业等也一并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力求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情况,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学习而获得高分情况。其次,要多采取多教师评分制。在评阅学生的日常设计和作业的时候,学校必须要采取多教师评分制,即,要成立评分小组,对于同一份设计,每位教师都要基于一个恰当的分数,而后取平均分当做该份设计最终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情绪化评分,才能够确保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要处理好创新与实用之间的关系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如果一味的追求创新,就会使服装脱离实际;反之如果过度的追求实用,就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必须要处理好创新与实用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教师可以采取“重创新、轻实用”的教学策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打开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并能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教师则要采取“重实用、轻创新”的教学策略。这是因为,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思维,这时候在回归到设计的本质——实用上来,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了。
(四)要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
对于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其与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着力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让其了解服装设计、生产以及销售全过程,如果学校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来强化实践。其次,要聘请服装设计人员、工厂技术人员等定期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实际情况,缩小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走进社会并适应社会。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要想做好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全面掌握在于教学工作之中问题,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服装设计师。
参考文献:
[1] 吴慧雯,连敏,陈东生. 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成衣设计相衔接[J]. 纺织教育, 2009,(02) .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此后60多年中它得到了更多院校的推广和修正。关于问题式学习的定义有关学者这样认为:迈克马斯特大学的伍兹教授认为,问题式学习是任何以问题驱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白罗斯教授和凯尔逊教授下的定义则是问题式学习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而我国汤丰林等学者给出的阐释为,问题式学习将是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情景之中的一种情景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为中心,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从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选取适用于问题式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知识内容较适用于问题式学习。比如选择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管理文件,连接Internet,格式化文档,图文表混合排版,计算机与处理数据等内容做问题式学习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我们尝试性的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分析教学目标是要明确学习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过程等有关知识内容。在编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考虑怎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提取出来,从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况中的展现,同时编写教学目标是可采用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六层次教学目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分类,避免过度抽象过分细化教学目标。
(二)学生特征分析。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能了解到,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缺乏接触电脑的机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操作能力差,仅能进行基本的打字练习和鼠标操作,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仍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来的。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预设情境中,在模拟情境设定一定的学习困难,这困难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学生现有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将教学情境与学习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能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节创设情境:某中职学生小丽想买一台电脑,小丽需要你的帮助,你该如何帮助她购买?我们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在这堂课情境的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很有吸引力,学习领会知识内容就能解决问题。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为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创设情境。例如讲到“连接Internet”这一节课时创设情境:某天小丽同学的电脑不能上网了,你能帮助她吗?同学们都喜欢上网,但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你知道我们平时使用的电脑是如何联上互联网的吗?你知道什么是网线吗?学生对电脑是如何联网充满了好奇心,有了学习积极性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问题的设计。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开始学习,围绕解决问题引导学习的全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教学知识技能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现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动机及态度等因素,设计与学生知识及能力相应用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复杂一点的问题,这个复杂性是可以吸引学生的,让学生感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成功的希望,通过小组集体努力最终能完成挑战解决问题。例如在格式化文档这节课中,以校团委名义为篮球比赛拟一则通知,本节旨在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操作技能,在明确撰写通知基本格式情况下,学生灵活运用字体和段落格式,自主设计出多彩、鲜艳的通知,完成的作品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交流运用了哪些字体和段落格式。
3.设计问题具有劣构性。即结构不良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过去学习的知识是有冲突的。过去以良构问题为主,知识指向明确,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步骤清晰,学生缺乏思维能力,能力不能充分发展,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显得能力不足,缺乏探究精神,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劣构性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管理文件这节课中,课前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文件及文件夹,要求学生整理这些文件及文件夹。整理文件与文件夹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首先要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功能和作用,认识文件的扩展名和类型,能区别文件与文件夹,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构成及其功能,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创建、删除与恢复、重命名、剪切与粘贴、移动或复制、查找等基本操作去管理文件,或以文件扩展名整理,或以文件类型整理,或以文件名首字母整理,或建立二、三级子文件夹管理文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想法不同能得到不同的整理方案。
(五)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问题式学习过程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索开展,学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过程设计如下:1.发现问题。先划分小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思考,找到学习问题。2.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结点所在,梳理知识点和难点,列举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形成学习要点后开始学习。3.探究问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如互联网、文本、图像、动画、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力合作,相互交流配合。4.解决问题。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运用作品报告和口头报告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包括小组的分工、任务的安排,作品设计的思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他小组对该组汇报给予点评,说说优缺点有哪些。
(六)教师活动设计。在基于问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制定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为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最后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点评和归纳总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水平不同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学习思路不同遇到的困难各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知识,保证课堂学习有序高效进行。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文本、图像、动画、视频以及通过Internet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源。在做学习资源设计时要考虑到让学生了解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学习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可能查阅哪些信息,将这些内容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形式为学生准备好。Internet有大量信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八)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手段,基于问题式学习应采用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评价。1.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是教师一人,还可以同学和学生本人。2.评价内容除了评价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和熟练情况以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3.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量化评价主要就是学习成果(作品)和考试,质性评价有课堂观察、访谈、口头评价等。质性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有,如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吗?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吗?对这节课的要求和内容理解了吗,哪些不清楚?对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如何?4.评价标准不能过于细化,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保留发展空间。
问题式学习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先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或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目标是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有别于过去灌输式教学、机械化技术训练或是按部就班的学习。问题式学习通过模拟情境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形成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