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学会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认识7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和儿歌。
二、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每个复韵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姐姐和弟弟背挨背站着比高矮,“挨、矮”提示ai的音。第二幅图是小男孩用力砍枯树,砍树时发出的“”的音提示ei的音,枯树与小男孩构成的形状提示ei的形。第三幅图是小女孩围围巾,“围”提示ui的音,小女孩脖子上及搭拉下来的围巾,加上帽子上垂下的绒球构成的形状,提示ui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和ai、ei、ui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音节kāi、gěi、huí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句子、儿歌。画面上三个小朋友在植树,图下用一句话表现他们分工合作的情形。图上还有小兔,与儿歌内容相配。句子和儿歌都为巩固音节、学习生字提供了语言环境。
ai、ei、ui的发音、声母与ai、ei、ui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ai、ei、ui发音的录音带;字母卡片;翻动式拼音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的生字卡片。
(二)字母教学
本课的复韵母都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图画,整体认读后再教给发音方法:从前一个字母快速滑向后一个字母,一气呵成。发ai时,
先张大嘴巴发a的音,口形由大到小很快滑向i,a读得重,i读得轻,中间气不断,一口读成ai。ei的发音方法与ai大致相同。
发ui时,先发u的音,接着发ei(不是i),口形由圆到扁。ai、ei、ui的形可借助发音方法记忆,也可以借助图画记忆。ai的声调标在a上,ei的声调标在e上,ui的声调标在i上,i上的点去掉。标调方法不要求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以帮助正确抄写音节。
(三)拼音教学
声母与韵母的拼音练习,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大胆实践,练习拼读。拼读句子和儿歌中的音节,可以借助图读拼音,也可以先拼音,再看图印证。注意指导学生把韵母的声调读准。
(四)书写指导
本课是第一次要求在四线格中书写音节,除强调按规格写好每个字母外,要着重指出:(1)音节的几个字母要写得紧凑、匀称;(2)按顺序写完一个音节的所有字母后再标调号;(3)不要看一个字母写一个字母,要看一个音节写一个音节。
(五)认读字词,读儿歌
认字可在读句、读儿歌之后进行。注意读准“你、水、子、在”这几个字音,告诉学生“子”单念或在词头读zǐ,如子女、子弟;在词尾读zi,如胡子、孩子、桌子。要比较“子—了”的音形义。“你、他”与“我”联系起来,通过图与句子知道它们的用法。如,看图说说这句话是谁说的,她在对谁说话,“他”指谁?再让学生换个角色,如果栽树的对培土的说或培土的对提水的说,各应该怎样说。
读句子要读出逗号的停顿,还要指导学生用句中停顿突出三个人物。如: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六)扩展活动
1、做游戏“看谁听得清,找得快”。
老师或同学随机抽读复韵母ai、ei、ui,看谁能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到,并大声读出来。
2、做游戏“找朋友”。
一位同学拿出写有声母或复韵母ai、ei、ui的卡片,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台下学生拿着能与问者手中卡片拼成音节的卡片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组成音节拼读。
3、猜一猜。(教师说,学生猜)
(1)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2)上去一阵烟,下来看不见,冷了又改变,变成玻璃片。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参考资料
【关键词】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84-01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以学生的学唤起教师的教,以教师的教催生学生的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质疑伴随着探究,探究伴随着质疑在求索中遐想,在遐想中奋进。基于此,以下笔者就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模式下“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的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概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学情作为依托,关注学生生生成,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下顺运而成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将课堂学习权利还给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加以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找出问题的所在,寻根问源,牢固掌握知识点的形成轨迹,并灵活应用于实践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2 应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则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的应用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互动,且只有确保互动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发展的全面化和可持续性,因而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并坚持以下几点根本原则:一是生本原则,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结合当代00后小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针对确定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二是重点原则,短短的40分钟教学内容较多,就必须突出重点,加大力度讲解重点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三是能力培养原则,即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教育技术与方法没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 应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
新课改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着力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应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以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呢?笔者带着这一问题,作出以下几点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并确定合理的应用途径,一般如下:导入课题提出任务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当堂练习等环节。
课题的导入尤为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在教学时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进行新课的导入,例如目前最为常见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节约大量的时间,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这一学习模式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题导入之后就应提出相应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但应给与学生足够的自主预习时间,并针对学生层次的不同提出针对性的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探究。
以《梅兰芳学艺》教学为例,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大师”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真实的问题,二年级的孩子对“大师”一词的含义的确很难理解,因而笔者首先大大表扬了这个孩子,然后引导孩子从课文中找找你觉得怎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师”。孩子们读书之后得出结论:本领高、很有名的人是大师。笔者对学生肯定之后,接着给孩子们讲述了梅兰芳拒绝给日本鬼子唱京戏的故事。学生从中明白:本领高、品德好的人才称之为“大师”。因而我们面对孩子的疑问如何保护,进而巧妙引导学生探究,它告诉我们课堂的精彩来源于教师丰富的底蕴,精彩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4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应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的意义重大,作为教师必须始终坚持新课改理念和生本原则、重点原则、能力培养原则,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化;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都具有特殊性,因此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以不断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是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基本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在创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不断改革识字教学的方法,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识字教学方法是关键环节。多样化、情境化的课堂是实现小学语文多元化的主要措施,也是重要途径。本文就情境化课堂展开系列论述。
一、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内涵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应当对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作为个性发展特殊时期的小学生,情境化的教学形态更符合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过去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特别是识字教学过于僵化,受各类框框架架的教学形态影响,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很多学生反映在识字教学中学得累,教师教得烦躁。采取情境化课堂,可以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他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同时结合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形态。该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识字、主动识字,在兴趣的启发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方法中得到有效突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识字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二、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1.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是人们通过外界刺激,产生内部心理效应,整个过程完成了认知过程。因此,学生在识字的认知过程中,从接触知识开始,到完成学习的加工,整个过程应当是基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教师不应当拘泥于传统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而应当将教学重点转向激发学生兴趣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就充分体现了该点优势,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构建更具多元化和灵活性的课堂氛围。
2.情境教学理论
情境教学理论早在1978年便被教育家李吉林提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该理论的落脚点。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启蒙阶段,不断探索认知世界、认知汉字,可以为小学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小学生打好语文素养起到关键作用。学生在情境化课堂中获得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也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
3.杜威教学思想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以识字为基本要素,如何使学生形成持久的知识体系,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持续关注的问题。让小学生在“做事”中识字,是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学习途径。在杜威教学思想中,将知识主体作为教学模式的基础是该教学思想强烈反对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会使学生陷入学习困境。因此,他们更提倡采用组织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培养他们更全面的学科素养。基于此,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识字中,始终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下,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心态得到有效培养。
三、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形式分析
在开展情境化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开展识字教学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在识字中轻松掌握字形、字音、字义等内容。常用的识字教W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字族文识字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字形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生字。(2)集中识字法和随文识字法。这两种方法是将字形、字音、字义三者综合学习的方法。(3)字理识字法。这种方法是以掌握字义为主的方法。(4)归类法和联想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一节课应当以一种识字教学法为主,这样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独体字和合体字应当注意不同的学习重点,独体字通常是注重象形和指事两方面内容,合体字则主要依靠会意形声的方式。因此,教师要结合各式的教学方法和字的不同内容研究探讨生字的规律,让学生合理掌握字词结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丰富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掌握生字,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单纯的讲解,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使整个识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图画或多媒体等形式,或采用实物或动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环境中观察字形的特点。例如,在讲解蔬菜的时候,葱、姜、蒜、茄、薯等生字,可以采用实物演示的方式,将蔬菜实物带入课堂,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的形式,认识不同蔬菜的名称,并对字的结构和偏旁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学生掌握了字形、字音、字义后,还应当对识记的方法及汉字的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做到会读、会写,认识字音容易,掌握字义则较为复杂,特别是针对一字多义的情况,教师要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同一汉字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字多义的情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掌握字形是教学的重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字形的同时,还应当掌握字义,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例如,“直”字,从字义方面来看,它有不弯曲的含义,也有爽快等含义,此时教师在讲授“直”字时,应当通过不同的句子和语境让学生全面掌握字义。“我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李大姐心直口快,是个热心肠。”这两个句子分别用到了“直”的两个含义,在这些简单易懂的句子中,学生可以全面掌握“直”的两种含义。
四、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不足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集中学生的经历,开启学生自主学习之路,这是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该项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活动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不少小学中,语文教师的活动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如果采取情境化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生字,势必会出现因营造情境,而出现影响教学效率的现象,难免有浪费课堂时间的情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全面推行情境化课堂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实现高效、高质量的教学目标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为不断革新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内容,决定了采用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采用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可以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对培养小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方法尚处于推广阶段,在发展探索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对于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还有待进一步革新和优化,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瑞.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祝辉.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3]薛飞.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设计最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一、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把握,单元整合”的教学设计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对单元教学目标加以确定、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加以整合、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导读、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成果。
1.对单元教学目标加以确定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指出教学应该注意将教学三维目标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相结合,共同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避免理论死板化,不能强硬地在每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中生搬硬套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而是应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对三维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明确,使其彰显出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效果。
2.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在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已经确定后,教学设计就要根据这一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审视,从而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或重组。对于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来说,由于教材一般只是为学生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一个较为经典的范例,所以其并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为详尽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其能够以更加科学的姿态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对于重组来说,它主要是指教师同样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安排打散,再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相关知识点的性质和特征为依据对知识点进行重组,方便学生通过异同对比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后,教师应该根据小学各阶段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流程进行合理的整编。其整编内容应该包括协调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际安排和相应教学方式的选择,还应该处理好各个课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每一个课时教学所能够达到的单元教学目标。
4.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导读
“导”的基本含义是引导、指导,其性质直接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导读,向学生提供一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概览结构框架,便于学生理清单元教学内容。导读还包括对各单元之间的教学关系进行整理,让学生对整体教学内容形成全局性的把握。
5.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简单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展望,而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和调解更新的过程,是真正将教学书面设计变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创造的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映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特色。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实际应变能力,能够将教学设计“应情境而变,应学生而动”,准确把握教学契机。
6.反思教学效果
在完成基本的单元教学后,教师还应该对单元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课堂内容增量和学生学习时的薄弱环节等问题进行整理和反思,对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查明并进行相应的补救。例如,对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课后辅导,帮助其矫正自身不足之处。
二、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月是故乡明”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1.单元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生字词进行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单元学习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相应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对不同的思乡之情加以体悟等。
2.单元整合
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活动、回顾拓展活动进行重组,如在《古诗词三首》教学后即开展回顾拓展活动,让学生对思乡的诗句加以积累,这样能够将本单元中的思乡诗文教学整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注重对教学前测的设计。例如,教师在课程带入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其所了解的与思乡相关的诗和文,从而进行教学导入。
4.单元导读
为了让学生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本文单元教学设计将单篇课文导读和单元全盘导读相结合(如图1),让学生对单元教学主题和每篇课文都有简单的了解。
5.课堂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里就不对教学设计做赘述。
6.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备课
随着减负呼声的日益高涨,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教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大量数据显示,造成课堂实效性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教师备课不认真,而是他们对备课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把握备课的有效方法。只有抓住备课的根本,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备好课呢,下面让我们为自己的备课好好把把关吧。
一、小学教师当前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象一,许多教师看重教参,因为教参还提供教学案例,可以直接用来教学;有的老师重考纲分析,考试指挥棒的功能体现更为明显。其实不然,我们教师最应该依据的是课标、教材。他们才是进行备课才是基本点。对教学内容分析不到位,对教学过程只是做出简单的知识罗列,这就导致了教师的备课流于形式。
现象二,背课代替备课,有些课堂上,教师讲的滔滔不绝,似乎功底很深,其实这种课堂教师成了演讲者,学生成了被动的听众,这反映出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不是备课而是背课,完全曲解了备课的含义。
现象三,学案代替教案。有些教师不注重写教案,而把重点放在了学案上,学案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的学习方案,而教案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既要有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活动的设计,又要分析学生,设计学生活动。备课的结果是形成教案而不能用学案代替。
现象四,重预设,轻生成。有些教师的教案过于详细,甚至把上课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了出来,然后照本宣科的去表演,这样的课堂太过于僵化,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忽视了课堂动态的生成。教案应多角度预设应对方案,简单地说,备课应该具有充分的应变意识和策略。
现象五,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同一化教案。集体备课已经成为学校常规的教研活动,其效果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表现是,资源共享导致统一化的教案,教师忽略了教学对象的不同,这种备课不备人的做法当然会导致教学设计的模式化。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现象六,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备课。备课就是做好课前的准备,这是许多老师普遍想法,其实,针对一节课的研究应该延伸到课后,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课后反思,我们称之为反思备课,它能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有一个著名的结论是教师的实践加上反思等于教育名家。在这个方面教育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题目叫“咂摸教学”。即“反思式”教研。把反思做好,把反思三年的老师称作入格,再反思三年,就可能成为合格,再反思三年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要想培养教师要注意“三格”----入格、合格、风格。最后培养学习型的教师。
二、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新特点
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础牢靠,剔除不必要的环节,才能由此生成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语文教师要备好课,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读教材,全册整体备课
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思路安排,针对不同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依三维目标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备课前应通读教材,整体备课。
整体备课就是新学期拿到新书以后,教师要结合语文课标、教材说明及时阅读全册教材,目的是对学段三维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有一个准确的方向,对全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全册教材安排的内容及训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整体安排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环节可以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用最少的时间,追求最大的效果。
2、钻研教材,集体单元备课
新教材面广量大,增加了备课难度,特别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不确定性更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备课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同伴互助,导致思维空间狭窄,对教材的特点认识不够,把握不准。因此,过去那种个人独立备课的形式已经适应不了课改的继续深入,集中教师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当取而代之。集体备课可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教师的思维空间和视野,集中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备课的深度,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改前教师备课多采用以课文为单位逐篇进行,导致教师缺乏对整本教材和各单元的整体了解,费时低效。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按专题单元编排,每单元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同时,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等各部分板块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抓住教材编排特点,实施单元备课、整组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品读教材,感悟文本备课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提出了很高要求,要落实这一维度的目标,就需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细细品读教材,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走近文本”。教师自己要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教师同文本的对话,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第二要“走进文本”。在自己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理性思考,理清自己感悟文本的过程、方法、体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彻大悟。第三要“走出文本”。在明确感悟经历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条件,基础,设计出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方法。因此,只有教师品读教材,感悟文本,经历“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备课历程,才能得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真经。
4、深挖教材,整合资源备课
语文教师应具有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备课时不要局限于教材,要注重深挖教材,整合资源备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是要挖掘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搜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学习的资源。二是要挖掘教材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布置搜集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信息补充、完善、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激励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三是要挖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让学生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在面临着一定的变革,而在新的时期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针对课改的需求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真正的以学生作为我们实际授课的主体,这样也能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语文教学精髓,把握课堂授课节奏
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本身对于教学的内容应该有整体的把握,应该首先掌握教材所要讲授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在课前就可以进行正确合理的课程设计,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游刃有余,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提高小学语文学习课堂的高效性。这样我们实际的课堂也是真正的以语文的教学内容为主,实现了将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去传授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这一课的时候,就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读,然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针对课程也准备了很多辅助教学的小卡片之类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有条不紊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能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去感受语文所带来的享受与魅力。
二、给予学生自主,尊重学生实际需求
语文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越来越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课堂上实现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砸缸》时,在让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自主预习以后,在课堂上首先自主讨论,让他们自己去评判文章中各个人物的做法,然后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些小组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放到班级里面来解决,然后我再就他们所讨论的结果进行一定的总结,这样整个课程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就得以达成,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把握语文课堂的授课含义,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真正学习到所要学习的知识。
三、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平等和谐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的授课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在维持教学主线的情况下更多地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知识,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的一个主要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去学会应用,学会更好地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学生的平等交流,真正明白学生的需求。在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平等交流,不要总想着凌驾于学生之上,而且在学生说出自身想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观点,与他们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哪吒闹海》的时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讨论,很多孩子在讨论的时候各自侧重点不同,有的认为小白龙太可怜了,有的认为哪吒太可怜了,这样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就会出现分歧,这个时候,我们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并且在交流的时候,我会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讨论,这样就能在尊重他们自主性的基础上完成学习计划。这样就使语文成为我们交流的工具,将我们的语文赋予更多的实际作用,更好地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在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人”这一关键,从教师自身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他们发展的需求,适当应用技术与教学设计,这样我们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就不至于迷失自己,就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增效简单的说就是增加教学效益;减负就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简单的说就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接下来就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增效减负的主要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要以学定教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想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起到“减负”的目的,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人家曾经说过:“我认为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叶老的这句话指明了教学的真谛,也就是教学的落脚点要定在学生身上,要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计划;另一层意思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不管是哪层意思,“以学定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已知的不讲或者略讲,着重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进行有效的点拨,引导,以学定教,才能真正起到增效减负的教学目的,
二、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定义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在一节课上,教师仍旧持着“一碗水端平”的教学目标,势必会造成许多优异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而成绩后进的学生又觉得教师进度太快,自己又跟不上,针对这种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简单的说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比如对于读准字音,朗读课文这些比较基础的教学任务就要多给后进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而对于教学中一些拓展性较强的问题就要给优秀的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当然,因材施教的方法还有许多,在这就不在一一叙述了。总之,教师只有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才能真正起到增效减负的教学目的。
三、在作业设计上下工夫
2013年8月份国家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明确指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以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根据减负新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真正的“增效减负”,在作业的处理上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随堂作业,有效指导。
随着教育部对小学生减负规定“小学生不留书面作业”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任务,在随堂作业练习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留课外书面作业的前提下,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具体在操作上,每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预留5到10分钟的作业时间,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教师要注意巡视,查看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真正体现“课堂作业有实效,课外作业无负担”。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所学知识,自然就无需课外的辅导,练习了,可以说随堂作业的实施真正把增效减负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辅导批改,示范激励。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的作业批改一定要做到及时,有效,趁热打铁,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另外,在作业的批改上,教师要以示范和激励为主,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的作业,教师要注重示范的作用,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而在高年级的作文批改中,教师要以激励性语言为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四、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提倡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在当今教育形式下,要想把“增效减负”落到实处,依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今,在减负的倡导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提倡把经典诵读纳入阅读范围,通过大量阅读,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语:总之,要想真正实现“增效减负”的教学目的,我们必须立足于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授课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灵活布置作业,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减负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沈金凤.小学语文“30+10”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让减负扎根于课堂教学中.新课程(中).2011(03)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辅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34-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深入。它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给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活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其优点显而易见:
一、多媒体的优势
1、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在大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浩荡的长江、巍峨的长城、秀美神奇的黄山、五彩的石头、如血的残阳;可以听到轰隆隆的雷声、婉转的鸟鸣、美妙的音乐、潺潺的水声。直观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了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想学、乐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学习和热情。
2、培养求新意识
多媒体教学在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也赋予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感,强化了学生的求新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多媒体正是利用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感悟和保持,情感得以熏陶。多媒体化概括为具体,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中有几句话描写榕树的叶子:“翠绿的颜色……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只理解“颤动”一词 可解释为“抖动”,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是不形象的。这时,教师可利多媒体演示: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茂盛的榕树充满生机,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真切领悟到了“颤动”一词的含义。
3、提供学习“媒介”
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表象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它能恰当、准确 配合其他媒体传递教育信息,是对纸介质媒体的扩充。如在教学苏轼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西湖夏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湖面片片碧荷,朵朵红花。美不胜收。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惊异,不但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样的在讲授《桂林山水》时,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石嶙峋,水在静静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美丽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的放矢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确实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许多难题,给教学设计带来诸多方便。但只能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什么是宾,什么是主,我们要分清楚。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的放矢,才能让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教师,需要精心的设计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过程。要想充分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上好一节课,就必须认真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精确、更科学、更完善。媒体课件的使用不在多而在精,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如何使用,这个知识点是不是适合用多媒体来展示。不能只追求教学形式,而忽略学习的对象和主体。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会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2、符合学科特点
其实,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不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让学生获得真实阅读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的营养。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技术,不仅对学生的心理活动难以把握,而且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难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3、与传统媒体结合
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并不意味着用多媒体代替一切。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教师。在有的语文课上,我们看到,教师操作计算机,学生随屏幕显示来学习,还有的老师甚至是整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没有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而学生只看了热闹,下课后却没有文字记录,没有收到好的结果。传统媒体,如黑板、粉笔、幻灯片等,自有其独特的优点,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和多媒体的局限性,必须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方法有机地联系,要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和想像的空间,才能上活语文课。
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素材更加丰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语文教师助“一臂之力”。在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我们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病急也不能乱投医,可不能完全丢了传统好的东西,须围绕抓好课前预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朗读的训练;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几方面去实施教学。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边擂鼓一边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点或少一点的船?……因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都会很认真地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有的细细斟酌考虑,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因此,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备课,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可以说,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一盘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创设和谐的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因此,我主张教师本身首先是一团火,并把这一团火化成对学生的情和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可亲、可信。 教师要因“学”论“教”,设计教的过程,课堂上打破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案转,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
四、重视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烧云》、《观潮》、《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段,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如阅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与同学议一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