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要想真正地提升初中生的古诗词素养,教师必须从教学设计入手。本文着眼于诗词吟诵和整体感知两大方面,力求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魅力,学会鉴赏诗词。
一、细化吟诵指导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中可见,吟诵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要求。在以往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和学生都是随意地读。对古诗词来说,它们背后包含了许多背景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不适用于古诗词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正确地吟诵古
诗词。
正确地吟诵古诗词,要把握诗歌外的韵律,即诗歌的音步、重音和音调。这些规则,教师不可能完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一定能在初中阶段就学会。但教师可将韵律知识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作示范诵读时,不一定要把涉及的所有知识都讲给学生,但教师自己要做到心知肚明,把握好正确、恰当的吟诵方法,这样才能使诗歌的吟诵更有古典美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吟诵指导教学。互联网平台上,有许多优秀的古诗词爱好者以及优秀的朗读人员录制成的古诗词朗读的音频和视频,有的还会配上古典音乐和与诗词内容相映衬的背景画面,这些对古诗词吟诵教学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把握好诗词的音步、重音和音调,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最佳的吟诵效果,自己录下来听一听能不能从中感受到诗词的音韵之美,能不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针对诗词的吟诵,设计好吟诵知识的切入点。如根据视频材料或教师的自我诵读先请学生感受其中的音韵,之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小组讨论为手段,请学生代表吟诵诗词,教师在每一组学生诵读之后,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讲解韵律知识,对学生读对的部分进行表扬。学生在自己诵读之后再得到指导,会对其中的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教师的表扬也激发了他们改正读法的动力。每组学生出现的吟诵问题各不相同,因而也提供了更多的指正机会,便于教师插入对应诗词韵律知识的讲解。同时,优秀的吟诵可以激发诗词画面,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大有裨益,教学设计同样要设置好如何在课堂上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指正错误后,请学生根据正确的读法再次诵读诗词,先自我感受其中意义。接下来通过播放视频,学生闭眼想象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任务。
二、整体感知古诗词
《孟子・万章下》中曾写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古诗词的理解,要知人论世,否则就容易陷入对诗词表面意义的理解,而忽略了诗人本身要表达的内涵。诗歌所反映的都是诗人在亲身经历、感受、理解后的生活再现,一部作品的形成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由诗人的思想感情和长久以来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因而在鉴赏诗歌时,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感情、个人主张和创作意图等的了解,对于深入理解诗歌是非常必
要的。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如果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不知道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无法深切体会到诗人溢于言表的苦闷、悲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刘禹锡被贬官后经历了整整二十三年才回到洛阳,在路过扬州时碰到好友白居易时所写的。在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军》中写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在这首诗里,白居易相对比较直白地表达了对刘禹锡不幸遭遇的安慰以及对朝廷不善待人才的愤怒。因此,在教学时,不妨先给学生介绍刘禹锡的创作背景、“八司马”的历史大事件和白居易的这首诗,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解读出刘禹锡为什么叫“酬乐天”。在同一事件中,柳宗元也同样被贬,创作了《江雪》一诗,抒发自己难以忘怀的悲痛。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才会对刘禹锡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所以,不妨在教学中渗入整体背景,让学生能从整体感知其意境和意义。
但仅仅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设身处地地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与诗人通过诗词产生的共鸣。比如,陆游《清明》一诗中,在细雨纷纷中赶路为何会“欲断魂”呢?教师要先讲讲陆游所处时代清明节的习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清明时节别人都全家团聚,或游山玩水,或上坟扫墓,而自己却孤身赶路,你会是怎样的心境?这样才能体会“欲断魂”这样强烈的情感反应。
这样的吟诵教学和整体感知教学,对教师来说,提高了课堂上对知识本身的追求,能真正地将个人融入诗词的海洋中去;对学生来说,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也避免了无组织的无效学习,大家在小组讨论、教师细化指导、整体感知历史背景的过程中都收获了知识,在闭眼想象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诗人眼前的景象,在设身处地中与诗人共鸣,师生共同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实现了对古诗词艺术的鉴赏。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导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4-02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前提。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来展开,然而并非如此。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几乎是以文字、语言等内容组成的,没有很好的利用教材以深入挖掘有用的知识信息。这样的教学方式,过多使用则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找寻适合语文学习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研究思维导图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1.思维导图之由来及概述
何谓思维导图?由托尼・博赞提出,是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在一起,用"画"的方式描画出思考与理解的过程,把要表达的内容信息有层次地描绘在图上,是一种简单而形象的图像笔记工具。比如,对初中语文基本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分为:文学体裁、作文体裁、句子成分、句子类型、古诗词鉴赏要点等框架。各个框架又可分别往下一级细分为: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评析名句、意象、写作手法等,并用不同颜彩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成线,形成一个树状型知识结构。比起直线型方式笔记,思维导图无疑是形象而直观的。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其工作原理在纸上把所有的信息组织在形象的结构图上,每一分支上都写上不同概念的关键词或短句,描绘着不同的色彩与图像,同时把握全局和细节,并有效刺激左脑和右脑,让人在思考、记忆及分析时充分激发灵感与想象。
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思维导图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被誉为 21 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有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思维导图可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2.初中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缺乏科学的界定与准确的把握:
2.1 语文学习依葫芦画瓢,缺少创新。面对新课程改革,部分语文教师仍旧跳不出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流于形式的模仿而缺少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创新。
2.2 语文学习注重知识讲授而忽视思维训练。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对指导学生开展自学目标的认识不够,在课堂上依然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忽视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自学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铺垫与延续。然而并非是全部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3 错误地认为语文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情。在语文自主学习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往往把指导学生学习理解为布置作业、课前预习、课堂检测以及课后检查而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理解的简单化、形式化。换言之,这是一种放任自流式的教学,很难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由于初中生年纪尚小,语文素养的提高单靠自己摸索学习是很难实现的。
3.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作用
语文学科不同其他学科,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效果不显著,所以很多教师将思维导图引入语文学习中来,这不但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方法提供了载体,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经过实践得知,思维导图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刷新教师与学生对语文学习认知。语文学习是学生语文思维运用和训练的实践过程。换而言之,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检验过程,而是经过语文实践活动以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导图的引入,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切实转换语文教学理念、内容与方法,帮助学生准确地定位学习目标,避免低效与放任学习的现象的出现。比如,教师在教古诗词鉴赏前可以运用利用XMind软件绘制思维导图来设计教学活动项目,让学生自由组合课后收集有关春天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后进行交流。
3.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功能进入最佳状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是用图画的方式来进行思考的新模式。它能快速理清思路,在对文字进行图像化处理的过程中,实现手脑并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生字词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依据意义和情境的学习原理,通过思维导图传达其在词中相对应的意义和视觉信息来学习生字词。
3.3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绘制思维导图是把文字及内容联系在一起并展示学习内容理解、思路梳理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刺激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并且在思维指引下将知识转化并加以理解,进而将语文学科知识内化吸收。比如,在进行阅读写作教学活动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整个文章的内容结构或是写作内容框架,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左右脑思考,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新生。
4.结论
综观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直线型方式最为受欢迎,但这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妨碍了思维的效率。而思维导图正好可有效扭转这一局面,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思维导图和大脑本身的思维方式是统一的。在语文知识的梳理中加入思维导图,可使学生的思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更重要的是不会遗忘思维的每个环节,大大降低吸收知识所需耗费的时间。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对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探索 思考
文言文教学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更好地学习古代汉语的发展脉络,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体验文言文带给他们的身心愉悦。但文言文教学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或者说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坎坷难行。从学生方面的原因看,绝大部分学生根本不喜欢阅读文言文,觉得文言文作品距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太遥远,文中的字、词、义艰涩难懂,加之行文简练、典故颇多,学习难度更是加深了。从教师方面看,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教师一味地讲解字词意思,然后翻译全文,而没有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体验不到文言文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当然就没有兴趣去学习了。因此这些文言经典常常被学生束之高阁,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笔者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做了思考和探索。
一、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师往往把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侧重的是字、词的注释,文章的翻译和串讲,然后就是课文的背诵和默写。词、句意思的准确掌握与理解是学习和品味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但并非仅此而已。这种以老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太被动,一味地接受和背诵文言文,导致的结果是对这些优秀篇章没有自己的解读,无法发掘文章蕴含的文化价值。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艺术鉴赏能力。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有抒情言志,有歌咏山川,有记述经历。要让学生多读李白的诗歌,苏轼的词,浸润其中,慢慢体味,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感悟古诗词带给他们的美的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文学性和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品味课文的语言和意境美。这些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
二、创立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机制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么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如七年级上册曹操的《观沧海》,在课前我们可以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告诉学生在公元207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带着愉悦的心情踏上了凯旋之路,登上了碣石山,一展豪迈情怀,以歌言志,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乐府诗《观沧海》。又如九年级上册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著名人物,“三顾茅庐”、“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诸葛亮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就是智慧的化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述诸葛亮的传奇人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感悟意境,增强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涵丰富,典雅简洁,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深厚醇美。意境的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以李白诗为例,《峨眉山月歌》可以体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的意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以体验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以月念友的意境,《春夜洛城闻笛》可以体验夜深人静、闻笛思乡的意境。只有用心感受作者的心,品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才能看到蕴含在诗中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只有受到作者情感经历的熏陶和感染,才能增长人生智慧,提升审美感悟。
四、跨越时空,实现零距离对话
文言文产生的年代毕竟久远,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如古汉语单音词往往能表达一个意思,复音词则是后来慢慢发展而来的。因此古诗词的“字”可谓是“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投百意”。由于时代和思维观念的局限性,中学生现在的认知很难理解作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跨越时空,与作者零距离对话。教师可以利用教具,可以让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一目了然。比如八年级上册周敦颐的《爱莲说》,老师可以准备莲花的一些图片,直观地展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在教学《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时,把课文内容制作成课件,充分再现课文场景,引领学生跨越时空对话古诗。这样就可以使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像、音频,使古老的文章富有灵气与活力。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寻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消极情绪。跨越时空,让文言文真正能够古为今用,浸润心灵,增长知识,解决困惑。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能挖掘出作品的文化价值,体味出文化意蕴,感悟出优美的意境,积极创建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机制,并跨越时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那么学生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探索与创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词等伟大篇章。笔者相信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各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的难题必定会攻破,学生必会学好文言文,让祖国灿烂瑰丽的文化艺术绽放出异彩。
参考文献:
[1]郑方.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四部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宋玉峰,宋艳华.初中文言文有效教法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03).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为有效课堂建设奠定情感基础
在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建设中,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基础,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三个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首先,在教学中大力弘扬平等的理念,不管学生成绩如何,在教师的眼中都应当是平等的个体。以往部分教师观念中“以成绩论英雄”,对成绩低者低看一眼,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一点极不可取。笔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班级宣扬“努力就是成功”等理念,让学生消除因为自身学习成绩滞后引发的自卑心理,有助于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关爱学生,学生遇到学习方面的难题,都给予耐心的解答与辅导,还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的辅导,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学习成绩滞后的原因与薄弱环节,拟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效提升语文学习成效。
另外,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还给予学生正面评价,以表扬、激励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无论学生有哪方面的进步,我都及时送上表扬激励,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之中感受到充分的快乐,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建设中,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
二、注重教学手段提升,为有效课堂建设提供积极帮助
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一直发挥着辅助与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升级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直到最近几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教学设备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往较为罕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了平常课堂之中,成为了初中教学的标配手段。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教学设备手段在构建有效课堂和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抓住三个重点环节,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成效提升方面的促进作用。
首先,让多媒体手段在教学导入环节发挥激趣作用。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于教学导入环节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尤其是三言两语的简单导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更为有限。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导入趣味性。
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的形象补充作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形象生动。枯燥的文字内容难以在学生内心产生直观的感知,尤其是学生缺乏感知经验的内容,教师需要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补充,多媒体手段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笔者向学生补充了介绍威尼斯的旅游推介短片,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外,在情感浓厚的教学环节,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背景音乐渲染,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提升思想教育效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有效课堂建设发挥核心作用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都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有效课堂首先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对传统“满堂灌输”的单向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优化。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将原本以教师讲解给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在教学设计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与平台,凡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地设计成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开展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优化学习载体,改变学生单打独斗的模式,以学习合作小组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体“攻关”。在学习小组的人员组成方面,尽可能地考虑均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布到每一个小组之中,实现学习实力的平均化,从而为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另外,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以探究题纲为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探究题纲的设计上,尽可能将重点体现出来。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笔者专门设计了一组探究题: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3.分析文中如何运用平实的语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的?通过这样的思考探究题刚作为线索,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相互合作之中逐步接近问题的答案。在教学方式上,不再直接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按照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指点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最后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与讨论,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完善学习成果。
四、发挥课外拓展功能,为有效课堂建设聚合教学资源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尤其是要建立起“立体教学”的理念,让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后拓展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外拓展活动的延伸与补充功能,共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提升。一方面,在教学中将语文相关学习兴趣小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建立作文写作兴趣小组、古诗词研究兴趣小组等多个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载体中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经常组织各种竞赛、展览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活跃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另外,还借助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为作文教学奠定扎实基础。
学生的学校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塑造人品质、性格的最直接方式。语文课文对事物的刻画基本都是积极的描述、能够激励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积极的态度。情感语文课堂好比一个虚拟的社会,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思维,还让学生在无声的世界中学会了处事待人之道。所以,对于语文教学,老师能否把这种意境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的效果,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一、语文老师对学生真诚的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一语中的,道出了老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树立自己的威信、地位。这一点上,笔者觉着不局限于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严肃、庄重,更多的是要求语文老师要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正所谓“以今率人,人若身先”,“身正”,对老师来说尤为重要。老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为什么学生喜欢听某个老师的课,乐意服从某个老师,而这个老师的课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会好?这就是老师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作用了。正是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了学生、感染了学生,学生不忍心“伤害”这个老师,不知不觉地就转化为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
二、适当的语言气氛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设计中,单纯地按部就班分段落,学词语释义,总结中心思想,已然使课堂过于平静,毫无生趣。而情感课堂,要求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求,“投其所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因子,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到课本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喜忧,体会广阔的情怀。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适当释放自己的热情,声情并茂地再现画面,让学生在高低起伏的音符中去感受语言的力量,去寻找心灵的冲击,激发他们内心的共鸣。还记得《大堰河,我的保姆》那首诗么?用极富热情和强烈地感情、放荡不羁的排比来抒发了自己对乳母的回忆和追思,生动刻画了一个伟大的慈母形象。老师若是能通过一定的情感注入奔放的气势、优美流畅的节奏来引导、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慈母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情怀,达到师生、作者的情感共鸣。有诗句曰“润物细无声”,是的,语文教学是与情感教育分不开的,它拥有强大的正能量,能增进师生沟通、心灵共鸣,是一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良方。
三、适时开展情景再现表演
语文,它就是一个个小故事的传递,一个个有生命的画面的展现,老师要结合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情景再现的表演活动,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文章描绘的意境、情感,比如从中,可以让学生感知艰苦,学会珍惜;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友谊,学会真诚。二是在组织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学会合作,分享等。比如《一个都不能少》,分角色表演电视台的演播室、大排档、回村途中、回村后的情景,让学生感受那份执着、坚定、真切。《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再现父亲、儿子的场景,让学生更深刻参透直面挫折的意义。
四、将语文的美作为一种精神来宣扬
数学的美在于紧锣密鼓的逻辑关系,而语文的美则在于文字的表现力上,文字组合就像拼图,能给人展示出一幅幅不同意境的画面,激发人内心无限的遐想和希冀。是的,语文教材有丰富的表现力,文字组合就像拼图,能给人展示出一幅幅不同意境的画面,激发人内心无限的遐想和希冀,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是的,语文文字拼图能带我们置身祖国的美好山河,感受人间的冷暖苦甜,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气概,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我们应该把语言的这种美看做一种精神来敬仰、来宣扬,内心充满了敬意,以欣赏的态度来“悦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参透做人的道理,明理知轻重。
总之,情感语文教育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大驱动力,正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要利用自己的才智和聪慧,融合情感教育于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领略开阔的意境和高尚的情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让学生不仅能够真正学习,更能学会待人处事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孙英华.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讨[J]. 学周刊,2012(21).
[2] 何耿怀.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之探讨[J]. 成才之路,2012(0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教学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小学语文学习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并且对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本身的好奇心比较重,并且活泼好动,在学习的时候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若是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死气沉沉,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很难集中注意力,容易出现上课走神、不知所措甚至是做其他事情的情况。实行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去学习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兴趣教学。
一、重视导语的设置,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在进行新课文教学的时候,老师的导语设置是否能够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会直接决定这节课的成败。导语设置的引人入胜,那么学生会很容易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心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会精神更加充沛的去进行新的语文课文的学习,更好的理解教学的内容。并且,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迫切的找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方法进行解决。比如说,老师在讲到《塞下曲》的时候,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很难直观的理解古诗词,老师可以采取故事的方法进行导入,给学生讲李广将石头当成老虎,一箭没入石头中的故事,这样学生很容易认识到李广这个人,在这个基础上也很容易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学习的时候精力也会比较集中。老师在进行导语设置的时候,还可以采用疑问、对比等方式。
二、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将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
首先,老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时候,组织的内容必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否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完全不了解,很难产生对语文的兴趣;其次,老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时候,必须有新的知识。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再进行学习很难会产生兴趣,甚至有时候,学生会产生一种“语文不过如此,没有什么难度”的想法,这样是不对的。同时,老师在进行内容组织的时候要注意难易程度,学生通过努力便能够掌握,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讲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容易的被调动起来。比如说,在讲到成语“锦上添花”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表面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说出自己理解之后,老师不要急着给学生纠正,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相关的句子,自己来进行理解和感悟,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成语,学生会记得更加牢固。
三、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进行想象也是提高学生对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形象性思维的养成。比如说,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厌烦和惧怕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好奇心利用起来,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更好的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美,并将其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在讲课文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将这种方式运用进去,比如说在讲到《麦琪的礼物》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进行故事的续写,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形象性思维,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其作文写作的水平。
四、在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现在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讲课的时间比较多,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时间非常的少。很多老师过度的重视课文的分析,没有重视到学生的练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更好的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便是进行练习的设计。老师在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其和课文的联系,这样学生通过练习才能够在提高兴趣的同时,提高课文的掌握能力。并且通过课堂练习,学生的作业负担也会有一定的减轻。首先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休息,进行练习的安排。其次,在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必须保证形式的多样化,在加强和旧知识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且,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认识知识,并进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此外,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挥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很容易提高,学习的时候精力也会更加的集中,思考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积极。
五、重视复习课,提高学生的兴趣
以往,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都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无聊,老师在组织复习课的时候可以进行手段的创新,用成语竞赛、抢答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掌握。
结语
在小学生进行小学语文学习的时候,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才会愿意更加主动积极认真的进行学习。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兴趣教学的作用,将学生的兴趣真正的激发出来,只有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那么其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同时,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彦.论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学[J].学周刊,2012(26)
[2]谢景霞.顺应童心,回归生本课堂――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童心教学[J].教育观察,2012(10)
[3]徐仲琳.兴趣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J].成功(教育),2013(0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91-02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笔者粗略统计发现,在初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共有古诗词曲90余篇,古文40余篇,占据了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这些古诗文有着深刻隽永的内涵、言简意丰的语言、丰富饱满的情感、灵巧多样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改变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有意识地以“积累、感悟和运用”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
一、变“死记硬背”为吟咏诵读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古诗文时,只要学生会读、会背课文,记住译文就行了,这样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地处理成了对古诗文的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对精美的语言文字的诵读和品味,忽略对丰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以及对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的运用,削弱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对诵读古诗文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造成教学的低效。
我国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说:“古诗文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学生反复吟咏古诗文不但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爱莲说》为例,笔者改变了以往让学生独自背诵课文的做法,采取吟诵法进行教学,师生共同在幽雅的乐曲中声情并茂地吟诵,引导学生想象莲花的形象:莲之生长及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体态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之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从莲之形象体会到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通过转变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很快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变“一味灌输”为学法指导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依赖教参的现象较为严重,开展教学活动过程简单机械,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翻译到位,学生在课堂中奋笔疾书,在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这种一味注重灌输的“说文解字”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灌装文言文知识的容器,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了古诗文教学水平低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古诗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养成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①指导学生学会读注解。古诗文言简意丰,即使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在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释。初中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中给出的注释,就能解决古诗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这样在阅读古诗文时才能达到“了解内容”这个学习目标。②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除了看注释,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还应动手查阅工具书。使用工具书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还要勤查工具书,如掌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的使用方法。③指导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地质疑,在质疑、思考和探究中深入解读文本,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最后一段“寻找桃花源”时,笔者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刘子骥去找桃花源?他为什么“欣然规往”?他寻找桃花源最后“未果”,“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对此,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文中的最后一段是虚写,说刘子骥“欣然规往”,带给好奇的读者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桃花源”这个地方是作者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通过对课文的质疑和探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变“重言轻文”为文言并重
有的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习惯于把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作为教学目标,试图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而忽视了古诗文的“文”与“言”的关系,走入了重言轻文的教学误区。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初中古诗文的教从对“字词”的教学转变为对“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对作品给出合理恰当地评价,让学生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五柳先生传》时,学生在疏通课文、理解文意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即读了“ ”(原文),我看到了一个 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看到了一个不为功名利禄动心、守志不阿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看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词句的含义,还在品味赏析文本的基础上,透过字词的表面含义体会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品质,从深层次上挖掘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将“文”与“言”割裂开来,而要将二者联系起来,避免出现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的现象,而要做到文言并重。
四、变“架空分析”为主动参与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重言轻文,只注重学生对字词的解释,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这种架空分析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古诗文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的方法是,变教师的架空分析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的架空分析变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②营造轻松、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对照文中的注释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做到尽量少讲,只对学习重点、课文难点加以点拨和指导;课后,教师从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存在的盲点、弱点,并给予释疑。③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原因在于学生习惯于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缺乏学习自信。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由于课文生字词比较少,笔者采取了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如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可以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如问题可以是关于字、词、句的,也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的,还可以是关于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各小组之间互相合作,学生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变“题海大战”为活动体验
为了巩固古诗文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师往往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反复做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对此较为反感,若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将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把握。比如,记忆古诗文时,可以利用“画”“唱”“对”“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记忆古诗文。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使至塞上》时,文中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大漠美丽的风光,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根据诗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再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学唱歌曲来记忆课文。又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课文。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研讨会、古诗鉴赏会等活动,让学生受到“实战”锻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六、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积累
要真正学好古诗文,学习教材中的几十首古诗文还远远不够,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童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进行对比阅读,同时推荐有关“勤学”故事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在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课与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江雪》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文章在描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口技》时,可以与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进行整合,了解我国戏曲的基本常识、主要特点和艺术风格等。这种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材料相整合的做法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
关键词:教学资源;收集;利用
对于初中语文课来说,它是一门注重理解和日常积累的学科。语文这门学科的授课内容是丰富、全面且灵活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会更加系统化,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学习、积累、进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知识水平和技能,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对于这两方面,我简要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资源的收集
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资源遍布在工作生活当中。比如工作中的语文教材、网络上新颖的教学设计、杂志上的教学理念;比如生活中感人的故事、交际故事、影音资料等都是非常有用的教学资源。那么,针对教师如何收集教学资源,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透彻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学重难点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只有透彻了解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透彻地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对初中语文学科有一个结构性的认识,可以整体深入地对学科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同时区别出重点、难点进行专项教学。
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其知识点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先夯实基础,才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便是对教学资源的收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再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相关的学科知识,将其有机结合,形成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内容。
2.充分参考教辅,吸收丰富教学知识
教辅的“辅”即辅助的意思,其作用就是对教材进行补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参考教辅,因为在教辅中会有一些归纳总结出来的知识点。这些归纳总结出的知识点代表了学生需要掌握知识的普遍性。同时,教辅中会有很多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不仅集合了具有代表性的易错题等,还会有一些发散思维的新题型。
学生做练习题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遗漏点,同时教师在课前参阅教辅资料,可以根据内容习题反向操作,根据教辅内容准确锁定这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在教辅资料中,还会有一些发散思维的新题型,这些题型为教师的课堂设计提供了思路,教师可以根据新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能力拔高。而教师还可以收集教辅中的一些小资料,这样教师通过课堂上生动的讲解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3.广泛阅读书籍,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对于语文课来说,它的涉猎范围远远不止那几本教材和教辅书,其实很多书籍对语文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阅读书籍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例如,教师收集古诗词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古文学习有很大帮助。而教师在收集故事类教学资源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总体来说,教师收集书籍资源然后在课堂上择优呈现给学生,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很大提升。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广泛阅读书籍。
4.多渠道收集资源,“活化”语文课程
在收集教学资源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教材、书籍等渠道,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一些新渠道。
以网络资源为例,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设计案例,很多都是各地优秀的获奖教案,这里面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就很值得教师去收集。同时,网络上还有很多教学理念和一些对教育学具有指导作用的学术论文,这对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有很大的益处。网络还具有时效性,它可以给教师带来具有语文教学意义的热点话题,通过收集热点话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
当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充足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让它们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利条件。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首先应该合理分类,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合理将相关资源导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如何将这些教学资源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1.课前导入,吸引力很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课前导入是否具有吸引力,对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有一定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常常别出心裁,剖出有吸引力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根据收集的时事热点话题,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加以利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切合的逸闻趣事作为导入吸引学生,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多媒体多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擅长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利用多媒体教学会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其中,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掌握学科内容。
而当教师收集了相关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更好地融合在课堂中。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计新颖有趣的课件,可以跟学生分享一些感恩励志的微电影,还可以将教师自己收集的认为有益于学生的资料分享给学生。而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教学资料多途径、多层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学科知识。
3.课后作业,精炼是关键
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学科知识的有效途径,而教师是课后作业的直接掌舵者。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作业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也就是说课后作业的精练程度很重要。
教师所收集的教学资源,有一部分就是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当教师对教材有了深入研究,对教辅有了透彻了解,再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便可以对学科知识的重难点、易错点有一个大体了解。因此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应适当减少学生的笔头作业,用最精炼的作业内容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同时,教师应结合自己所收集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分享一些阅读的书籍、期刊,让学生多一些阅读、感悟、体会形式的作业,来取代一部分笔头作业。
4.语文中生活,生活中语文
语文其实源自于生活,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可以说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现在的生活中,很多都还属于语文的范畴。可以说语文这门学科具有生活化的性质。
因此在收集材料时,很多教学资源其实也是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一些热点话题,叙事性写作,这些都源于生活,而在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时,教师也不必仅仅拘泥在课堂中,也可以将语文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与家人的接触、朋友的交往、社会的实践中体验生活,并在体验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进步。教师应利用收集的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熏陶学生,让学生通过真实感悟真正意义上学好语文这门学科。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多方面都得到提升。以上,我针对收集教学资源和利用教学资源这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在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三维教学目标是引领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标尺,作为教育决策部门,负有对其说明的责任,作为研究者,有义务对其作出符合原意的解读。如果决策者与研究者皆含糊其辞,一线教师就会无所适从,陷入迷惑。本文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拟就三维教学目标的本质、表述和实施等作出一个扼要的回答。
一、三维教学目标“虚化”之因
我们极力倡导三维教学目标,为什么效果不尽如人意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追忆美国旨在改进学校质量的10年行动计划(《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的落实情况。《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公布以后,曾给美、英、澳等国带来了希望,然而十余年后的今天,其全面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期许并未兑现,这其中的原因主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未能顺利构筑有关。[2]成功的教学改革,在于帮助教师去获得或开发有关实施细节的新思路,在于构筑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崭新命题,以使教师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去设计教学。然而,倡导三维教学目标以来,决策层与理论界却一直未能完成这一知识基础的构筑。
决策层习惯于把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当作推进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可靠点”,仅提出一个用作追求的宏观目标,至于如何表述和落实它,则要求解读者和执行者自我意会、随机应变。在决策层看来,提出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就够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由谁来制订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细则呢?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能担此重任吗?从三维教学目标的推行情况看,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尚缺乏转知成智的应对能力。撇开别的不说,理论研究者仅在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上就存在分歧。有的理论研究者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有的倡导对话教学,有的偏向于小组合作教学……这类似于盲人摸象。究竟应遵从何种秩序与规则才能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彼岸?理论研究者往往是众说纷纭。一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虽学过课程与教学理论,但专业训练远远不够,“对教学的理解、对课程和学生的把握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对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观的变革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另外,目前条件下,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研究不足”。[3]这些实情决定了一线教师在贯彻三维教学目标中的局限性。甚至,倡导三维教学目标这么多年了,多数老师还不识其“庐山真面目”。
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称职的能力”、“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程序”和“严格的督查”四个要素。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亦然。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首先,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称职的能力。如果教师缺乏“组织教学”、“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要进行教学改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其次,三维教学目标应是明确的和被理解的。正确的教学目标需要用清晰的形式表达出,目标正确而不明确,就会导致教学计划含糊,实行阶段也就难以把握。再次,执行者要熟知达成目标的程序,即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执行者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目标实现路线。如果选择的操作程序错误,就可能事与愿违。最后,要强调的是,严格的督促检查必须贯穿始终。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中,丝毫的懈怠和放任自流都可能贻害巨大。作为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踪三维教学目标的进展情况,若发现问题,就应及时协商、处理,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运行向着预定的方向进展。
称职的能力、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程序和严格的督查是确保教学目标达成的要件,而反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恰恰是在除“称职的能力”外的其他方面出了问题。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捉摸不定,更不知通过何种程序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履行,实质上是一种教育实验。既是一种教育实验,就需要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只有遵从了操作规程,才可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这类似于搭乘出租车,只有司机知晓“乘客的目的地”和“如何达至该目的地”时,乘车行为方为有效。我们常说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这话的确不假,但面对含糊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也会出现行为的规避。任何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4]。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推行中,教师回避工作中模棱两可的概念,乐意接到上级的具体指令。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质
解读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种典型化观点:一是均衡论,二是补缺论。持均衡论观点的教师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作齐头并重的三个“面”,并力图在教学中面面俱到,但授课时受到教学资源和视野的限约,教师在课堂上总有一种忙不过来的感觉。持补缺论观点的教师则变“讲”为“动”,讳“讲”如深,这样的课堂过于注重“过程和情感目标”,而作为基础的知识目标却没有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有些华而不实。
均衡论的式微,说到底是因为教师在处理教学目标时出现了多个中心之故。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教师在一节课中既想干这又想干那,就会把各种矛盾平均对待,从而陷入均衡论的怪圈。全面不等于均衡,均衡不等于主次不分。在哲学中,我们熟知重点论的 思维方法,它与均衡论相对应,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事物存在的矛盾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三者并不具有同等的生态位。当然,也不能平均使用教学力量。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在贯彻三维教学目标中排除各种外在干扰,把思想与精力始终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点。
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要反对补缺式的一点论。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目标,但现在矫枉过正。在某些课堂上教师不是适度讲解,而是虚化或放弃“双基”。有时为了吸引学生,大量运用声像资料,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毋庸置疑,课改尝试中,一些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但是我们亦尝到了浮华背后的艰涩,如学生计算能力减退、字词基本功下降等。《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中曾有一则案例[5]:一位教师讲《景阳冈》一课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打虎、分别打在什么地方、如何打的和结果怎样等方面,而省略了学生认字、造句和说话等基本环节。整整一节课上,学生讨论,发言,模拟打虎,讲故事,热闹非凡,而对本课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却较少触及,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连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练。像这样矫枉过正同样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误解。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但聚错焦点同样无价值可言。均衡论缺乏教学的“中心”,补缺论则选错焦点,把焦点置于次位目标(过程、情感等)上,出现了华而不实的“虚荣”。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去拓展。新课改视界下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究竟哪一目标应成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呢?根据对“教学”的理解,“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6],无疑,“知识和技能”就应成为中心目标,因为只有抓牢双基,才能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其他素质的提高,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是众矢之“的”。“过程和方法”虽也作为教学目标,但它是次位的,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联项目。换言之,只有在协同实现“知识与技能”这一中心目标的过程中,“过程和方法”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离开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就会无所依托。“过程和方法”目标首先是以“手段”的身份呈现的,如果“过程和方法”在发挥自身功能中恰如其分,那么,其作为教学目标的目的也就浑然天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担当着目标与手段的双重角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样,具有形成性的特质。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从而过度地渲染过程、滥用方法,导致教学的“虚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检视学生对教学所持的基本看法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中总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有的学生可能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与情感,让学生热爱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同样也是次位目标,它始终须绕“学”而“乐”,而不能自得其乐、更不可喧“宾”夺“主”。
总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中心、分先后的从属关系,其中,“知识与技能”是“中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附属”。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明白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质,如何表述和实现它就变得较为简单。在教学目标的表述和实现中,我们必须牢记“知识、技能”这一中心目标。教学中心目标不明确,师生就易在形形的热闹中迷失方向,遁入旁门。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具有奠基作用,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皆须以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内化为基础,离开了知识的习得,就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培养、方法获得和情感陶冶等。因而,课堂实践中,应该始终把注意力紧盯于教学的中心目标之上,稍有偏离即马上回归。若能这样,就可有效避免教学偏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自然要求: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紧扣中心
教学目标的有效表述可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根据,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评价提供准则。教学目标表述正确、清晰易懂,就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学目标表述不当,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对教学活动产生误导。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正确表述教学目标。首先,要研读和领会学科课程标准,弄清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其次,要理解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知识,学会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最后,目标要重点突出、全面、明确。既不能在教学目标上的表述和实现上主次不分,也不能沉溺于一点而忘却其余,而且要有明确的行为水平要求。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突出中心
新课改的不少课堂中心分散,几个教学目标齐头并进,没有统领,哪个意思都说不透;虽有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处于欢声笑语中,却小题大做、离题万里。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事先没有确立好教学的中心目标、教学时随心所欲所致。突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这里所说的中心,是指中心目标,是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预期。它的基本要求是集中、鲜明。所谓集中,是说一堂课只有一个中心目标,全部教学 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所谓鲜明,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清清楚楚。确立了中心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为突出中心服务。
突出中心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教学方法的整合和教学手段的辅助:
(1)教学方法的整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运用条件和优缺点,要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务必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教师既不能一讲到底,也不能让学生完全自学而甩手不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酌虑。魏书生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有一次,魏书生到台湾讲学,在没有提前告知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却上出了一堂令人折服的示范课。
这节课的内容是《卖油翁》。下面看看魏书生老师是如何处理这节课的:
①问学生:“学古诗词要做些什么?”得到学生的回答“解决生字,理解词语,学会翻译,会背诵、默写”后,便让学生打开课本,小声读课文。
②学生通过查字典和文下注释自学遇到的生字词。
③在相互纠正中理解和归纳古文的意思。
④背诵课文。
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围绕教学的中心目标;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学生存疑之处,适时点拨和议论,多种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为活跃课堂气氛,恰当运用读、说、诵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尽管这节课没有花里胡哨的扮演,却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2)教学手段的辅助。为了增强教学方法的功用,运用方法时经常结合使用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它包括教学用书、直观教具、现代化视听工具以及专用教室。现代教学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教学手段,特别是要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7]一些教师懒于使用教具,本可用多媒体高效展示的内容却用粉笔慢条斯理地书写,结果一节课所讲无几,且易形成拖堂的坏习惯,这更需要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引以为戒。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评价:照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