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现象范文

数字经济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现象

第1篇:数字经济现象范文

纳米技术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领域。它的迅猛发展将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一场包括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生态环境技术、能源技术在内的几乎覆盖所有工业领域的大革命。

从纳米技术的发展来看,激光干涉纳米光刻技术、纳米加工、纳米测量技术,以及纳米制造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AFM)是纳米技术研究中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一个仪器。它是利用微悬臂感受和放大悬臂上探针与受测样品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具有原子级的分辨率[1]。

随着人们对纳米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AFM的不断开发,使原子力显微镜不仅仅具有检测的功能,还可以实现对样品的“推”、“拉”、“刻划”、“切割”、“搬运”等功能,增大了AFM的使用范围。其优势在于操作过程不受环境影响,既可以在大气环境下工作,也可以在液相下工作。这对人们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便利。

对于纳米技术的基础教学而言, AFM是学生们感知纳米量级,实现简单操作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因此,本论文针对AFM的特点及纳米技术相关教学的知识点,将AFM工作原理及实际扫描、操作后得到的图片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一、AFM原理

AFM是将一个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的一端固定住,另一端装有一微小的纳米级针尖。当针尖与样品表面轻轻接触,由于针尖尖端原子与样品表面原子间存在极微弱的排斥力,通过在扫描时控制这种力的恒定,带有针尖的微悬臂将对应于针尖与样品表面原子间作用力的等位面而在垂直于样品的表面方向起伏运动。利用光学检测法或隧道电流检测法,可测得微悬臂对应于扫描各点的位置变化,从而可以获得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2]。也就是说,微悬臂的形变是对样品-针尖相互作用的直接反映。

AFM研究对象可以是有机固体、聚合物以及生物大分子等,其可以在空气或者液体下对样品直接进行成像或操作,分辨率很高。因此,AFM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测量及纳米加工等技术中。

二、AFM教学实例

针对纳米测量所涉及的两个重要领域:纳米长度测量和纳米级的表面轮廓测量。列举了AFM扫描的利用多光束激光干涉光刻制备单晶硅形貌图。

观测者不但可以直接看到被测样品的表面形貌,还可以通过AFM二维图像形成相应的三维像,从而获得样品表面结构的深度,大小以及长度等重要信息参数,如图2所示。

针对纳米操作技术所涉及到的对样品的“推”、“拉”及“刻划”等操作,列举了相关原理图及AFM的扫描图像。

通过AFM对原子的操作及样品形貌的扫描,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AFM以及纳米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原理。同时,清晰的扫描图像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纳米技术相关教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第2篇:数字经济现象范文

关键词:信息资源,资源共享,图书馆,利益平衡

1. 引言

按照的观点,利益就其本性而言是盲目的、无止境的、片面的。不同的利益彼此之问会存在冲突,而利益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不法本能会导致各种利益在不断激化的冲突中同归于尽,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有必要对各种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使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资源共享是人类互惠交换行为的一种,是一种打上经济烙印的行为。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首先表明一种关系,共享关系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资源共享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在这种群体性行为背后,资源共享本质上是利益的共享。

利益共享的关键在于,必须处理好空间利益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艾德加·M .胡佛说过,利益关系处理得好,对于利益共享的相关者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只能是一种负担。

文献资源共享是指某一个图书馆的资源为其它图书情报机构共同享用的活动。实质上指人类以文献为工具,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1999年1月,全国124家图书情报机构的代表云集北京,商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发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倡议建立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标志着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三大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即教育部领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科技部所属的“国家科技文献中心文献资源共享网络服务系统”、文化部倡议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迅速,我国的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就喜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维持共享体的长久性,在共享体内如何维持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虽然资源被利用对社会越有益,但是信息共享不是无条件的。所谓共享,可以认为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的流动。但并不是说共享是无条件的,倘若使用方不需要该资源或其不愿花费代价接受该资源,“共享”是不能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资源共享的条件是:拥有者愿意将资源共享,使用者主动接收共享资源并且不损害彼此的利益关系。不论拥有者共享资源,还是使用者接收资源都是有成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并不是无止境、无范围、无限制的全部共享的。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每项资源在进入共享前,都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将该资源更新的人工处理成本、硬件设施成本分摊、实现共享的软件成本分摊,这三部分被认为是资源共享预处理成本。

假定条件:

(1)信息资源共享成本只考虑预处理成本;

(2)信息资源共享收益只与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有关,并初步认为线性关系;

构造成本收益函数:

C= C(q)=C

R=A*q

其中:q:信息共享范围;

R:与q成正比;

C:预处理成本,信息一旦共享,不论共享程度如何,都必然产生预处理成本,该成本固定,与q无关。

函数曲线如下:

第3篇:数字经济现象范文

根据《**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生态环境分局认真开展了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排查整治,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危险废物违法排查整治情况

(一)领导重视、亲自部署。**生态环境分局主要领导亲自对危险废物违法排查整治工作进行部署,**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具体负责,**生态环境分局生态办协助形成合力,保障专项行动圆满完成。

(二)建立并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建立并完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去年,**危险废物管理系统中产废单位为225家。通过排查,截至目前在监管系统中新增66家医疗单位(卫生服务中心),4家机动车维修行业。督促产废单位在安徽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中执行管理计划、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经营情况报送等制度情况,督促相关企业如实通过信息系统申报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情况。

(三)组织学习,提升业务水平。组织业务科室和执法人员学习新《固废法》,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违法行为的特点,创新监管手段和机制,严格依法查处相关违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并组织辖区内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开展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会》。

(四)开展涉危废企业专项检查。2021年1月至9月**生态环境分局共对16家涉危废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41人次,发现问题企业1家,罚款19.9万元。

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排查整治情况

(一)加强宣传、提升企业认识。为更好的开展自动监控工作,**生态环境分局于2021年7月8日召开了自动监控数据培训会,**重点排污单位及所有涉自动监控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市局专家对企业自动监控工作进行了指导。

(二)开展自动监控数据造假专项排查。**生态环境分局根据方案要求,结合**重点排污单位规范化环境管理检查工作,以企业在线超标数据现场核查为抓手,推进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排查整治工作。2021年1月至9月田家庵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大队共对72家企业进行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63人次;其中根据自动监控系统线索,检查发现1起涉嫌比对检测伪造监测数据案件,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中。

第4篇:数字经济现象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 统计数据 质量 Benford 评价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13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061-02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与国际综合影响力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引起了世界关注,国内外相关机构及学者对宏观经济统计的准确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引入Benford法则进行宏观经济数量质量的评价。实践证明,应用Benford法则,其在数据质量评价应用中存在着成本较低,稳健性良好等优势。在分析Benford法则及其检验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其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实证研究。

二、Benford法则及其检验方法认知

(一)Benford法则的基本认知

Benford法则是以物理学家Frank Benford名字所命名的一种数值规律,其法则认为,人们进行数据处理时,其将较小数字作为首位数字的数据的频率相对较高。其通过长时间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对其规律进行了论证,即“Benford定律”,又被称之为“首位数法则”。通过研究与推导,Benford依据其定律获得以下数学表达式:

p(d1)=lg(1+■) d1=1,2,3,…9

在上式中,p(d1)代表的是以d1作为首位数字所出现的频率参数,首位数字,指的是数据集中数字左侧的第一位数字,其数字应非零非负,确保其数据有效性。其公式即Benford法则表达式。

Benford法则的出现,为进行大量数据的数字分布状况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该方法在最初阶段缺乏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与证明,随着学者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对该法则应用的范围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明确,如要求数据具备一定规模性,数据形成不执行认为直接赋值,数据不应为按照规律排列的数据集等。

(二)Benford法则在宏观经济数据质量中检测的方法

国内外大量实证性研究表明,应用Benford法则可以进行数据集中的舞弊行为有效检测,将目标数据所具备的实际数字分布规律与Benford法则条件下的标准分布规律进行对比,获取评估结果,判断其实际数据分布规律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如存在,则说明数据统计存在着人为因素证明数据集可靠性较差。Benford法则进行数据检验,其本质上属于一种对比检验方法,具体的流程为:第一,选定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电子数据采集,其宏观经济指标应具备代表性;第二,对所收集的数据集是否符合Benford法则进行判断,选择一定的目标字段,Benford法则其数据集适应条件为:数据信息其来源不同,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形成统计数据;第三,针对选中目标字段,将统计数据进行一定处理,如数据中存在的负值可以取其绝对值,针对首位为0的数据则可以通过数据扩大来提取数字;第四,进行数据异常分析。将所选择的数据集之中的数据首位进行分离,进行数据首位1―9各个数字所出现的频率与分布规律进行描述,将其分布规律与Benford法则条件下的分布规律进行对比,计算出其数据分布偏差参数,将所选数据第二位进行分离,采取通道方式进行数字频率统计与分布规模描述,循环操作并观察数据是否存在异常,以上操作可通过统计软件来实现;第五,依据统计结果与数字分布偏差研究,对数据可靠性进行判断,针对不可靠数据应找出原因,给出结论。

三、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Benford法则评价及实证研究

在Benford法则进行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准确性实证研究中,选择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其一,对我国成立后四个经济部门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数值执行分析,时间阶段选择1949年―2008年期间,采取Benford法则对其经济指标可靠性进行分析。综合数值取值可靠性,以分段形式进行纵向研究,进而获得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状况。其二,从区域视角进行研究,即以我国主要省份宏观经济指标总量进行数据可靠性分析。

(一)我国历年来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所具备的可靠性研究

1.宏观经济指标选择。在本研究中,以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政府财政统计、金融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门为研究对象,选择主要的经济变量,指标选择中需要考虑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与数据可获取性。如在民国经济核算部门,其指标选择以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本总额。支付消费支出及股票筹资额等指标;政府财政统计部门中则选择国家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外资金收入及支出总额、国家外债余额等指标;金融业部门则选择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信贷资金总额、流通现金四个指标,国际收支平衡部门则选择经常项目差额、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增减额及净误差、资本往来项目差额、储备资产遗漏等为统计指标。

考虑到我们建国后不同经济体制的差异,有些项目指标在当时并不存在,为此选择相近指标作为补充。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在1978年之前,我国采取的是固定资产积累额等。在实证研究中,以1950―2008年为时间段,选取指标数据作为数据集,其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在数据调取时,存在着一定的数据缺失问题,最终数据获取情况如下: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为246个,政府财政统计数据为265个,金融业部门数据为198个,国际收支平衡部门其数据共108个。

2.指标数据的处理操作。考虑到应用Benford法则需要确保数据首位数字为有效数字,即要求首位数字非零非负,为此,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从而为数据提取与分析奠定基础。针对部分指标数值为负值的数据,取其绝对值将其转变为正数,针对不同单位数据指标,针对大于0小于1的数据,采取数据提取并乘以100的方法获取新的数据,其数据处理均可以通过Excel来实现。

3.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Benford法则实证分析。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其思路设计为:针对每个经济部门,如其统计指标所选择的数据可靠性良好,则该组数据的首位及第二位数字所具备的分布规律与Benford法则条件下的规律相符;而如其数据首位及第二位所具备的的分布规律与Benford法则条件下规律差异较大,则可以判断其统计数据具有不可靠性。

在实证研究过程中,依托Excel软件来实现。通过应用LEAF函数与MID函数,将每个经济部门统计数据的第一位数字与第二位数字提取,采取COUNTIF函数,进行经济部门首位数字与第二位数字1―9自然数所出现频率的统计,将其统计结果与Benford法则期望频率进行对比分析。采取拟合优度检验,进行数字分布与Benford法则分布状况的整体拟合程度研究,从而判断经济部门所具备的统计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实现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

在本研究中,其拟合优度即偏离误差研究,引入非参数统计x2拟合优度检验法,其表达式如下:

首位数字:x2(8)=N×■■

第二位数字:x2(9)=N×■■

在上式中,N代表的是数据样本个数值,θi代表的是数字i是首位数字或第二位数字时所出现的实际频率,f(i)代表的是在Benford法则中,数字i作为首位数字或第二位数字所期望出现的频率。通过公式可以看出,x2所取统计值越大,则其数据分布与Benford法则所期望的分布偏差则会增加,其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则越低。反之,随着x2所取统计值的降低,其与Benford法则所期望的分布拟合度越高,说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越好。如表1为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数据前两位数字所出现的频率与Benford法则期望频率对比表:

从表1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数据,其首位数字观察频率在整体趋势上而言,表现为递减分布规律,只有数字8、9分布频率相对数字7分布频率高一些;第二位数字分布频率没有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递减规律,其分布表现为阶段性递减趋势。从对相关数据频率及Benford法则期望频率差异对比,首位数字及第二位数字差异值可以控制在[0,0.1]范围之内。采取同样方法,可以进行政府财政统计数据的分析,获取其首位数字观察频率与Benford法则期望频率大致相同,其差异值控制在[0,0.1]范围之内。金融业数据中,其观察频率与Benford法则之间吻合性偏低,数字出现频率在1―4范围内递减,但在5之后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从观察频率与Benford法则期望频率差异值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首位数字与第二位数字差异值均控制在[0,0.1]范围之内。在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统计数据时,发现其首位数字分布规律表现出递减与阶段性递增状况,第二位数字分布情况较为杂乱,然而其差异值均控制在[0,0.1]范围之内。采取x2拟合优度检验法进行观察频率及期望频率拟合度检验,拟合结果显示,在0.05置信水平条件下,所选四个部门其统计数据首位数字及第二位数字拟合度较好,准确可靠性较高,符合Benford法则。

(二)区域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Benford法则分析

在区域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可靠性研究中,为更为全面评价经济统计数据质量,在研究时间纵向数据的同时,选择区域200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横向研究。具体指标选择上,以各主要省份的区域生产总值、区域居民消费水平、资本形成总额、财政统计预算收入及预算支出、政府消费支出等作为主要研究指标,依据统计年鉴,获取数据共计186个。其研究方法与历年来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研究部方法一样,进行数据第一位数字及第二位数字提取,计算其频率分布并与Benford法则期望频率进行综合对比,以拟合优度检验进行整体拟合,从而判断2008年我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发现,2008年我国地区宏观经济总量统计数据首位数字的观察频率呈现出递减分布趋势,但其与Benford法则期望分布频率存在着一定差异,局部存在递增现象,第二位数字分布其递减表现不显著。从观察频率与Benford法则期望频率差异值来分析,其差异控制在[0,0.1]范围内。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后发现,我国31个省份其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第一位与第二位数字分布与Benford法则期望分布较为符合,不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区域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较为准确,可靠性较高。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宏观经济总量数据统计的准确性越发关注。为评价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对其进行Benford法则评价与实证研究。在论述Benford法则及其检验方法的基础上,以历年来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及区域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为主要视角,采取Benford法则进行统计数据质量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不论是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还是区域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其数据首位及第二位数字与Benford法则期望分布规律拟合度较高,证明了其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基于Benford法则的GDP统计数据准确性研究[J].商情,2013(9):59,63

[2] 刘云霞,吴曦明,曾五一等.关于综合运用Benford法则和面板模型检测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J].统计研究,2012,29(11):74-78

[3] 刘云霞,曾五一.关于综合利用Benford法则与其他方法评估统计数据质量的进一步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8):3-9

[4] 易娇.GDP数据质量的可信度分析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 刘明宇.基于Benford法则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质量评估[J].统计与咨询,2014(6):30-30,31

[6] 易娇.GDP数据质量的可信度分析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DOI:10.7666/d.D390731

[7] 晏正春.基于Benford法则的GDP数据可靠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3):74-75

[8] 张B华.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Benford评价及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9] 曾五一,薛梅林.GDP国家数据与地区数据的可衔接性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0-119

[10] 孙飞,宋向东,郑阳等.区域宏观经济数据质量的检验[J].中国集体经济,2015(1):64-65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第5篇:数字经济现象范文

关键词 广播电视;数字视频;制作技术;相关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58-01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电视画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我国各大广播电视台也逐渐开启了数字化技术制作阶段。21世纪初,电视数字化总控播出系统正式开启,显著提升了电视视频的播出质量、播出效率以及播出的稳定性,电视制作系统进入全面数字化阶段。但怎样才能有效的测试与监控数字播出系统,是当前电视台技术工作人员所面临的新挑战。

1 广播电视数字技术应用在视频制作的优势

数字视频展示的影像较为清晰,声音效果好,在制作环节当中不需要借助捕捉卡和捕捉帧同卡就能实现实时捕捉。这些优势使其在电视视频制作系统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视频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以及传播效果,若电视视频分辨率差,影像与声音达不到最佳观看收听效果,就会降低电视观众观看的兴趣,使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降低,进而对电视节目造成不利的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随之减弱,所以广播电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电视视频制作的先进技术手段作为发展中的重点。因而,采用先进的电视视频数字制作技术手段能够提升电视视频的播出质量,为电视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视频服务。与此同时,减少电视节目制作成本,能够缩短观看浏览的时间,提升观看节目的效率。

2 传统模拟通道视频技术的测量工作

模拟复合全电视信号作为传统的检验视频通道测量方式,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颁布了国家标准的GB3659-83《电视视频通道测试方法》。国家标准的测试内容分为5项,分别为:线性失真、非线性失真、反射损耗、视频杂波、介入增益。在这5项测试内容当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线性失真与非线性失真。

1)线性失真。无关于平均图像电平以及输入信号的大小,在线性传输的过程当中新的频率分量不发生变化,且只和本身电路的变化频率幅度相关联的失真称作线性失真。线性失真的判定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短期波形失真,其幅度为100ns~1μs,这种在短时间内的失真现象会使视频垂直边缘附近影像出现模糊、振铃或者色彩界限不清晰的问题。在线性失真中存在以下几种形式:行时间波形失真,其幅度为1μs~64μs,在视频影像中比较大。且在细节凸显上,这种失真现象产生的亮度变化会随着屏幕水平方向变化而变化,造成水平式的曳尾与模糊。场时间波形失真,其幅度为64μ~s20ms,在视频影像比较大。且在细节凸显上,这种失真现象产生亮度变化会随着屏幕垂直方向变化而变化。长期波形失真,其失真速度在速度在20ms以上,这种现象经常表现为影像忽闪,色彩亮度有时变化明显,有时拖延变化。色彩在变化明显情况下会发生色度信号减弱或者增强。其色彩亮度拖延变化表现为影像的水平方向上显现出彩色边框。频率响应失真,多波群信号当中的每一组频率都在相同的频率幅度上响应引起影像上的异变。在数字化的系统当中,高频损耗只对传输稻萘魈宓那慷炔生影响,不会影响到具体的传输数据。但这种现象也不是绝对化的,在高频损耗过大时,会导致传输数据受到损失,且不能恢复。群拖延失真,由于位置上的失真会导致脉冲信号产生上冲、下冲、振铃。最终会使图像的垂直分辨率受损。

2)非线性失真。即在输出的信号中发生失真现象,具体失真标准为:微分增益失真,其一影响亮度,其二,影响色度波幅,进而会使饱和度产生变化。这种失真从属于模拟现象中的一种,通常在数字视频制作当中不会发生微分增益,但当信号驱动或者数字转换器处在保值范围内,便会使数字视频制作的幅度受到限制。微分相位失真,当信号进入到电路时电压值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延迟幅度现象发生,此种情况属于模拟现象的一种,在数字视频制作中几乎不存在。亮度非线性,会使视频画面的细节出现模糊现象,令人难以看清。

3 现代数字系统与传统模拟通道技术制作对比分析

目的不同。数字信号的目的为恢复原本的数字编码,使波形可以在小范围内出现失真现象;而传统的模拟通道不允许信号波形失真。对于现代数字系统而言,数字信号是由数据信息描述的信号;模拟信号是直接信号。

测试重点不同。数字系统测试的重点是数据信号的性能,而模拟信号测试的重点为:使用设备的性能和设备在通道内产生的信号线性以及非线性失真。

信号传输方式不同。数字视频信号以SDI为传输基础,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模拟信号的传输。

4 现代数字系统视频通道测量工作

4.1 国际和我国相关标准

数字电视编码标准:ITU-R BT.601-2、数字电视编码参数:GB/T 14857、4:2: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标准接口:GB/T17953、PAL-D制广播电视技术:GB 3174-1995、播控数字系统通路与测量:GY/T165-2000。

4.2 测量方式

眼图测量。从属于基带传输系统的一种,通过观察接收端的基带波形信号,即眼图,对于同一抖动量的不同抖动频率而言,需要从实际的功能中对其进行区别和判断。

测量误码率。对播出通路当中数字信号的传输质量进行对比,计算得出误码率。在安全工作条件下,误码率计算公式为BER=1*10-18。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帧画面当中只要出现一个错误编码,就会导致图像崩溃,在PAL 625/50当中,BER=25/(270*106)=0.93*10-7这样的误码率为崩溃点。

SDI视频源时基测量。对于SDI视频源时基测量而言,需要对不同信号源进行调整,使其分别到达公共点,并且输出相同的时基。相对于数字系统来说,由于多数的视频切换器对时基要求不是特别准确,因此时基只需要接近就可以。

5 结论

在电视播出技术系统中,视频测量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证视频测量精准性是促进电视视频播出高质量、连续性、经济性、安全性的必要措施。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数字测试系统和模拟系统由传统到现代的改变,也正是这些变化,使数字播出系统能够更加稳定安全运行,发挥出其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梁渤研.广播电视数字视频制作技术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13):155,157.

[2]梁娟.广播电视数字视频制作技术[J].科学与财富,2012(4):465-465.

第6篇:数字经济现象范文

关键词:网络语言 经济性 认知机制 隐喻 转喻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类交际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发展、传播开来。网络信息社会高效快速的特点要求网络语言必须遵循经济原则,最大程度地对已知信息进行缩简。所以,经济性是网络语言的典型特征。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即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如何通过认知机制手段得以实现的。

网络语言的经济性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 因此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无疑也是遵循传统言语交际活动语用理据的结果,同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网络语言的许多方面,从语音省略、词汇构造、到流行语的简洁,都是受到语言经济原则的潜在制约。网络语言的这些经济性现象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机制,即通过概念隐喻、转喻、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等认知方式得以实现的。

网络语言经济性的隐喻机制

Lakoff 和 Johnson 说过,隐喻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常将新事物与他们己经认知的旧事物联系起来,并基于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形成了用一个概念域来表达另一个概念域的隐喻。所以当有限的词语不能充分用来表达所有的需要时,隐喻便产生了。在隐喻的使用中有一个方法论上的原则在起作用,即经济原则。

所以,当计算机和网络出现要为相关的一些新概念命名的时候,遵循“经济原则”,那么就是利用现有的词语来表达具有相似概念的新事物。比如,网络语言中,发帖子叫“灌水”,隐身(只看帖不回贴)叫“潜水”。“灌水”和“潜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两种行为,这里却用来分别喻指两种网络上行为概念。网络语言中大部分概念都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概念的隐喻投射,比如:“病毒”,原义是具有侵害性的微生物,在网络情境中指的是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网络中很多概念的表达形式是现有词汇在网络环境中的隐喻义。

根据雅克布逊的观点,隐喻是一种选择关系。网络语言隐喻机制中选择的喻体的,大多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简单的事物;这是语言经济性的要求,也是网民追求认知“省力”的必然结果。

网络语言经济性的转喻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机制,是基于事物之间邻近关系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指在同一个认知模型内部分与整体的认知现象,通过某个认知上突显的、易感知的、代表性的部分替换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 ,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转喻机制在网络语言中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认知模式,也是语言经济原则的需要。

转喻机制在网络语言语音上的表现就是拟声词和许多数字或字母谐音的使用。网络拟声词是主要是对动作行为所发出声音的模拟,从而用这种模拟声音来代替动作本身或整个事物,可视为一种语音转喻。例如:“呼呼”表示睡觉,“卡擦”表示砍了或者杀了某人,“呜呜”表示哭泣。数字或字母谐音是指利用数字或字母来表达与汉语或英语读音相近的谐音形式;而数字、字母本身的意义已经不存在,只是其相近的读音被借用来代替其他词语的意义。这些数字、字母构形简单,在网络的交谈中,使语言简化很多,使交际更便捷;而且这种表达形式只有在网络情境中才会使用,是网络语言特有的经济性。谐音现象,是利用不同符号间能指的相同或相近使所指发生转移,即用与符号X的语音形式相近或相同的符号Y的语音形式来指代符号X。也可以说是在同一个象征单位内,用相近的语音单位来喻指整个象征单位;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部分代替整体的现象,是基于语音相同或相近基础上的语音转喻。例如:9494(就是就是)、1314(一生一世)、3Q (thank you),F2F(face to face)。

网络语言的词汇层面上,缩略词的大量使用是转喻认知模式的典型代表。缩略词包括拼音缩略和汉语缩略两种类型。拼音缩略主要是指利用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结合成的形式;比如,RP(人品)、BT(变态)、GG(哥哥) 、LP(老婆)、PMP(拍马屁)等。汉语缩略词指的是使多音节变双音节,或多音节、双音节都单音节化,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音节,言简意赅,在交流中容易快速被对方领悟,既省时又有一种力度感,很适合网上信息高效传递、快速沟通的交流特点。缩略方式的经济、简洁性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如,三支一扶 (大学生毕业后通过考试选拔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工作)、白奴 (指“白领的奴隶”、“白领工奴”) 、潮 (“新潮”的省略语,指时髦 )。一个汉语词语也由“音(汉语拼音)、形(汉字)和义”三个层面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单位。如果用其中一个层面或者一个层面的某部分来指代整个汉语词语,就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所以用汉字的声母组合或形式缩略来代替汉语词语,体现了以突显的、易辨别的部分来代替复杂整体的转喻经济性。

网络语言的转喻模式实现认知省力和语言的经济性。在转喻过程中,人们将认知重点放在相对凸显的形式或内容,而较少关注甚至忽略其他范畴,这样,需要认知的范畴减少,认知的内容最突显,人们需要投入的认知成本更少,认知过程更省力。所以拟声词、数字及字母谐音词还是缩略语、都是通过转喻手段,把必要信息压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即能够用最经济的话语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结语

网络语言的经济原则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文化经验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而产生的具有经济简洁、生动形象等特点的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是隐喻、转喻和范畴化等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体现。(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寅.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Croft,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Crystal,Davi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Typlor,J.R. Ten Lectures on 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6] 柴磊. 试析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中的运行和应用[J]. 山东外语教学,2006(4).

[7] 林纲. 网络用语的类型与特征[J]. 修辞学习. 2002(1).

[8] 张辉,孙明智.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3).

第7篇:数字经济现象范文

最近中国立法机关对统计法进行了修改,力图遏制人们厌恶的虚假统计现象。这是有的放矢之举。中国长期存在虚假的统计数字,根本原因不在于统计技术,也不在于统计手段,而在于统计中存在的所谓“利益统计学”、“权力统计学”、“政治统计学”等。

前些年听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县想进入全国百强县,上报的GDP等相关指标全线飘红,但结果功亏一篑。不久该县摇身一变,又申请国家级贫困县,相关的指标随即一路走低。同一个县,数字指标前后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原来都是利益惹的祸,因为进入百强县有名,能扩权或奖励;而列入贫困县有利,能有补贴或照顾。在名利的驱动下,统计数据随意被夸大或缩小。中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发表的统计数据,常常是夸大对自己有利的数据,缩小对自己不利的数据。于是就会看到许多数据互相冲突的现象。这次统计法修改强调数据的统一性,具有针对性。

中国的GDP增长数据有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不但总的指标比较高,而且由下向上一层比一层高。省一级总是比全国高,市县一级总是比省高。比如,如果全国增加8%,那么省级平均增长10%,市县平均增长12%。这种数据内部的低级矛盾,连简单数学常识都违背了!有一年全国各省区市上报的GDP汇总数据,竟然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增速高出3.9%,成为笑谈。毫无疑问,这种现象的根子在于“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由于我国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官员业绩考核的经济指标权重大,GDP数据与官位的进退相联系,于是统计数据受到权力的左右。这次统计法修改中严禁权力对数据的干预,切中要害。

第8篇:数字经济现象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根治统计数据失真的可行对策。

从本世纪开始,我国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情报的统计数据,其真实性直接影响到中央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和调控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因此统计数据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然而当全国上下都关注经济发展时,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评。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其效果都不得不大打折扣,甚至由于虚假信息的误导,造成许多决策的重大失误,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损失和浪费。对这一严重后果,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了,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我认为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彻底根治,我们必须标本兼治,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

一、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

1、社会道德失衡,诚信严重失范,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和深刻变革,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但无庸讳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社会诚信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这种道德失衡、诚信失范的现象不仅成为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成为统计数据造假的一大社会根源。它影响到了作为调查者的统计部门及统计工作者,也影响到了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资料的社会各界的每一个人,同时更影响到了我国各级领导干部。

2、干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和助长统计数字造假的一个重要源头和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国家对干部的考核任免,开始对其业绩进行量化考核,这应该是干部管理迈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一步,但是对于定量考核的某些指标我们没有进行严格、科学、规范的审计和评价,正是由于这一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缺陷,使某些领导出于地方、部门、个人利益的考虑,对统计部门授意和间接施加影响,使之按其意志编造或瞒报、虚报统计数据,从而导致和助长了整个社会数字做假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重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3、统计法制意识淡薄,执法力度不够是造成统计数据造假日趋蔓延的关键因素。首先是整个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从领导到群众,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基层单位,从调查者到被调查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对统计数据造假与其它触犯刑律的行为一样,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一部分人出于对部门、个人利益的考虑,对数字造假心知肚明,且彼此心照不宣,甚至协助造假、做假。其次,统计执法乏力,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使统计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使本已非常淡薄的统计法制观念更加淡薄,直接助长了社会上统计数据造假的现象。

4、统计部门自律制度不完善是造成统计部门对统计数据失真、失守的关键因素。由于现在我国统计部门还没有财务部门那样严格的自律制度,所以统计人员和统计部门没有会计人员那样高的责任感和纪律约束感,因此也弱化了为保证统计数字质量而应该坚持的原则和立场,降低了自己对假数据的责任意识、敏感性和抗干扰能力、放弃了捍卫统计数据真实的神圣职责,使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失去了最后的保障。

5、统计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和领导的自身素质水平低下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又一主要原因。首先现阶段我国统计队伍业务素质水平较低,造成统计各工作阶段科学性差,对统计工作各环节控制不严谨、不合理,造成了统计数据不同程度的失真。其次,作为被调查的社会各界,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及素质水平,导致记忆、记录、估计不准,也会使所提供数据失真。最后,由于部分领导干部个人思想觉悟、业务能力较低,向统计部门所提供的一些数据不是经过科学调查得到的,而且仅凭个人臆断、拍脑袋拍出来的,当然会使统计数据失真。 二、根治统计数据失真的对策

1、加强社会道德诚信教育。在进人新的世纪后,我国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并在全社会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活动。对于统计数据的造假问题,已不单单是法制就可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全社会的道德、诚信教育,提高全党、全民的道德诚信意识水平,仍应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

2、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与相应的升迁与任免,要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如授权专门评估机构评估、评估前不可先通报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等,严格防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由于长期以来对《统计法》宣传力度不够,对于统计数字造假这一违法现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违法行为,也很少有人去举报或抵制,因此很少有数字造假者得到法律制裁,致使《统计法》根本起不到其应有的震撼作用,助长了数字造假的不正之风,使统计数据治理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统计法制,并全方位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处理一批严重的统计违法案件,树立统计部门的权威。

4、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机制。要象会计部门的财经纪律一样,在统计部门,建立起一套责、权、利相协调的管理机制,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制度,以严格约束、监督统计工作。

第9篇:数字经济现象范文

【论文关键词】统计数据数据失真原因对策

从本世纪开始,我国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情报的统计数据,其真实性直接影响到中央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和调控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因此统计数据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然而当全国上下都关注经济发展时,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评。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其效果都不得不大打折扣,甚至由于虚假信息的误导,造成许多决策的重大失误,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损失和浪费。对这一严重后果,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了,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我认为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彻底根治,我们必须标本兼治,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

一、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

1、社会道德失衡,诚信严重失范,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和深刻变革,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但无庸讳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社会诚信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这种道德失衡、诚信失范的现象不仅成为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成为统计数据造假的一大社会根源。它影响到了作为调查者的统计部门及统计工作者,也影响到了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资料的社会各界的每一个人,同时更影响到了我国各级领导干部。

2、干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和助长统计数字造假的一个重要源头和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国家对干部的考核任免,开始对其业绩进行量化考核,这应该是干部管理迈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一步,但是对于定量考核的某些指标我们没有进行严格、科学、规范的审计和评价,正是由于这一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缺陷,使某些领导出于地方、部门、个人利益的考虑,对统计部门授意和间接施加影响,使之按其意志编造或瞒报、虚报统计数据,从而导致和助长了整个社会数字做假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重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3、统计法制意识淡薄,执法力度不够是造成统计数据造假日趋蔓延的关键因素。首先是整个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从领导到群众,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基层单位,从调查者到被调查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对统计数据造假与其它触犯刑律的行为一样,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一部分人出于对部门、个人利益的考虑,对数字造假心知肚明,且彼此心照不宣,甚至协助造假、做假。其次,统计执法乏力,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使统计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使本已非常淡薄的统计法制观念更加淡薄,直接助长了社会上统计数据造假的现象。

4、统计部门自律制度不完善是造成统计部门对统计数据失真、失守的关键因素。由于现在我国统计部门还没有财务部门那样严格的自律制度,所以统计人员和统计部门没有会计人员那样高的责任感和纪律约束感,因此也弱化了为保证统计数字质量而应该坚持的原则和立场,降低了自己对假数据的责任意识、敏感性和抗干扰能力、放弃了捍卫统计数据真实的神圣职责,使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失去了最后的保障。

5、统计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和领导的自身素质水平低下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又一主要原因。首先现阶段我国统计队伍业务素质水平较低,造成统计各工作阶段科学性差,对统计工作各环节控制不严谨、不合理,造成了统计数据不同程度的失真。其次,作为被调查的社会各界,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及素质水平,导致记忆、记录、估计不准,也会使所提供数据失真。最后,由于部分领导干部个人思想觉悟、业务能力较低,向统计部门所提供的一些数据不是经过科学调查得到的,而且仅凭个人臆断、拍脑袋拍出来的,当然会使统计数据失真。

二、根治统计数据失真的对策

1、加强社会道德诚信教育。在进人新的世纪后,我国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并在全社会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活动。对于统计数据的造假问题,已不单单是法制就可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全社会的道德、诚信教育,提高全党、全民的道德诚信意识水平,仍应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

2、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与相应的升迁与任免,要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如授权专门评估机构评估、评估前不可先通报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等,严格防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由于长期以来对《统计法》宣传力度不够,对于统计数字造假这一违法现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违法行为,也很少有人去举报或抵制,因此很少有数字造假者得到法律制裁,致使《统计法》根本起不到其应有的震撼作用,助长了数字造假的不正之风,使统计数据治理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统计法制,并全方位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处理一批严重的统计违法案件,树立统计部门的权威。

4、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机制。要象会计部门的财经纪律一样,在统计部门,建立起一套责、权、利相协调的管理机制,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制度,以严格约束、监督统计工作。

5、努力提高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统计意识。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统计岗前、在岗教育培训工作,对不同岗位的业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扩大统计人员的业务面,提高统计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根本保证。同时积极在全社大力宣传统计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统计的认同意识,特别是提高政府、企业领导于部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源头上杜绝数字失真的问题。

总之,提高统计数字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工程。统计数据不实,甚至在统计数据上造假,会误国误民。统计数字打假求实,大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势在必行,我们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以确保我国改革在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中顺利进行,使国民经济更加健康地发展,加速实现小康社会。1、加强社会道德诚信教育。在进人新的世纪后,我国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并在全社会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活动。对于统计数据的造假问题,已不单单是法制就可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全社会的道德、诚信教育,提高全党、全民的道德诚信意识水平,仍应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

2、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与相应的升迁与任免,要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如授权专门评估机构评估、评估前不可先通报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等,严格防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由于长期以来对《统计法》宣传力度不够,对于统计数字造假这一违法现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违法行为,也很少有人去举报或抵制,因此很少有数字造假者得到法律制裁,致使《统计法》根本起不到其应有的震撼作用,助长了数字造假的不正之风,使统计数据治理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统计法制,并全方位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处理一批严重的统计违法案件,树立统计部门的权威。

4、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机制。要象会计部门的财经纪律一样,在统计部门,建立起一套责、权、利相协调的管理机制,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制度,以严格约束、监督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