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

经济泡沫的产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泡沫的产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泡沫的产生

第1篇: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

【关键词】经济泡沫;非理性;理性

经济泡沫在人类经济历史上不断出现,尤其是一些大的泡沫的产生和破裂给经济带来了转折性的影响。一方面,带有泡沫的经济中实物资本的回报率较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潜在消费能力,因此适当的泡沫对经济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化解经济的动态无效性,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当经济泡沫持续发展,越过系统承受的阈值,就可能面临破裂的危险。而经济泡沫的破裂可能传导到整个行业或者其它行业,甚至是整个国家或全世界,从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冲击。近年来,经济学家围绕经济泡沫理论进行了理论拓展和经验研究,对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等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取得了一些颇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一、含义界定

经济泡沫的界定还是一个未完成的工作,至今经济学界还没有统一定义。

Kindleberger C P(1978)曾经试图给泡沫一个经济学的定义:泡沫可以不严格地定义为一种或一系列的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的徒然上升。开始的价格上升产生进一步价格上升的预期,并且吸引新的买主。投机者一般感兴趣的是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利润,而不是它的使用或产生盈利的能力。这个价格上升之后通常伴随着导致金融危机的预期逆转和价格的突然下降。《新帕尔格雷夫与金融大辞典》(1992)年的定义:泡沫是指在一个连续的金融运作过程中,一种或一系列资产价格的突然上升,并且随着最初的价格上升,人们产生对远期价格继续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更多新的买者。同样,这只是一种过程的描述。国内学者也给出了相应的定义。王子明(2002)认为泡沫是一种经济失衡现象,可以定义为某种价格水平相对于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一般均衡稳定稳态价格)的非平稳性向上偏移,这种偏移的数学期望可以作为泡沫的度量。

二、产生机制

大量的文献从金融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众多视角对经济泡沫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Keynes J M(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不确定性、风险以及金融市场如何影响经济的思路,建立的不确定性模型提供了泡沫产生的理论途径。Minsky H P(1972)提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Keynes理论:如果不能维持现金流,金融体系不稳定,就会使泡沫破裂,导致金融危机Kindleberger C P(1978)将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加以具体运用,将泡沫扩张到金融危机的过程概括为:出现异常变化,资金过剩,过度发放贷款,资产交易过度和资产价格暴涨,利率上升,收回资金和贷款,资产价格暴跌。Fisher I(1933)从金融供给角度出发,解释了泡沫产生的原因:各经济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经济繁荣时期产生“过度负债”,容易滋生经济泡沫,当进入下一个循环时,经济不景气、债务人债务大增,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货币紧缩,是泡沫破裂的诱因。后来的经济学家丰富和发展了Fisher的理论。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1)政府在资源供应和税收制定上占据支配性地位,是导致泡沫的重要原因。政府在制定土地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上对泡沫产生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热衷于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房地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货币化和货币虚拟化,加上社会游资和国际热钱的推波助澜,是加速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助推器。Coleman IV M、LaCour-Little M、Vandell K D(2008)实证了美国20个城市从1998-2006年的横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不规则运作,引起了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也是日后泡沫破裂的主要诱因。(2)政策制定对股市泡沫也具有推波助澜的影响。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流动性过剩,并没有起到有效防范泡沫的作用,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放纵。另一方面,股票市场在融资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立法不规范问题,间接地影响了市场投资主体结构,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Sarno L、Taylor M P(2003)通过分析6个拉丁美洲新兴经济体系的股票市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巨额外资冲击以及新兴市场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是造成经济泡沫的主要原因。

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了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的产生机制。Keynes J M(1936)最早给出了理性泡沫产生机制的信息经济学解释:以市场有效性为基本前提,假定个人可以利用完全信息对市场作出理性预期,通过比较泡沫资本的收益与实物资本的收益进行投资决策。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为确认现实世界中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实验和解释,对信息经济学解释非理性泡沫产生的微观行为基础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基于市场无效性假说,信息是不完备的,造成投机盛行,滋生不理性泡沫。

三、存在性研究

对于泡沫的存在性问题,一直是泡沫研究的核心内容,国内外学者对泡沫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按照研究视角不同,一般从如下两方面展开:(1)按照投资者性质分成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的存在性研究;(2)按照市场性质分成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等。

1.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

(1)理性泡沫

迄今为止,理性泡沫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时间型泡沫、内在型泡沫和外在型泡沫。时间型泡沫只与前一期泡沫有关,又称为马尔可夫泡沫。时间泡沫又可以细分为:确定性泡沫、近似随机游走泡沫、爆炸性泡沫。Froot K R、Maurican O(1991)提出了内在型泡沫的概念,内在泡沫仅与决定资产内在价值的基础变量有关。相对于内在泡沫,我们把由于受到外来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泡沫称为外在泡沫。

理性泡沫存在多重解,但是并非每一种从理性预期方程中所得到的理性泡沫解的形式都能够描述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譬如,泡沫存在条件中货币均衡的要求较高,这种均衡一旦被打破,泡沫将不复存在(Manuel S S、Michael W,1997)。所以,为了更好地运用理论解释现实情况,需要在理性预期方程中加入一些条件,如横截条件,以剔除一部分不符合现实情况的理性泡沫形式(Michel P、Wigniolle B,2003)。

Samuelson P A(1957)最早证明了理性泡沫在理论上的可能性。Tirole J(1982)证明了一个非常一般的引理:在个人生存期限无限,市场参加者有限且为风险厌恶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泡沫。Tirole J(1985)放宽了上面的条件,证实了如果市场参与者是风险爱好者且个数无限时,那么泡沫是可能存在的。Blanchard O J、Watson M W(1982)从理性预期方程出发,在套利均衡条件下,利用重复迭代法求解具有理性预期的差分方程,得出理性泡沫解,为投机泡沫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同时,Blanchard O J、Watson M W(1982)还构建了一种新的理性泡沫模型--爆炸性泡沫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在现实中常常出现的价格在长期上涨后突然崩溃的情形。

代际叠代模型是当前研究泡沫存在性理论的主要工具(Venditti A,2005))。许多文献利用代际叠代模型,从连续和离散角度出发,证实了理性泡沫存在的充要条件。Tirole J(1985),Weil P(1987),Michel P、Wigniolle B(2003),Cazzavillan G、Patrick A P(2005),Caballero R J、Krishnamurthy A(2006),Kunieda T(2008)研究了在连续的代际叠代系统中经济泡沫的存在路径,得到了存在经济泡沫的货币均衡路径。Grossman G、Yanagawa N(1993),Tanaka J(2004,2007)等很多学者证明在更严格的条件下使用离散的代际叠代得到理性泡沫的存在性条件。

国内学者史永东、杜两省(2001),史永东、齐鹰飞(2002),王子明(2002),郭济敏(2005)在际叠代模型框架下,分别研究了在期界有限或无限,市场参与者有限或无限的情况下持续性经济泡沫的存在性问题。

(2)非理性泡沫

随着对泡沫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展现的形态不一定对应于由理性预期模型所推导出来的泡沫形式,非理性泡沫理论是对理性泡沫理论的一个补充,用以解释那些由于非理性因素所导致的泡沫现象。Kindleberger C P(1978)、Minsky H P(1974)分别给出非理性泡沫存在的原因。

大量的数学模型模拟了非理性泡沫存在性:代表性的研究有:时尚模型(Shiller R J(1984),Fair R C、Shiller R J(1990))、噪声交易者模型(De Long B(1990))和传染模型(Lux T(1995))等等(Arellano C(2008))。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界的研究人员独辟蹊径,从心理学实验以及神经网络学入手,得到很多数据佐证消费者决策的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考虑到现实中人们之间的差异性如何影响个人的决策来研究非理性泡沫的存在性问题,它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奠定了探究非理性泡沫存在性的有限理性基础。Bernheim B D、Rangel A(2004,2007,2009)通过磁共振成像、颅磁刺激以及眼睛跟踪等实验手段,结合认知神经科学和实验经济学研究经济决策的神经基础。汪丁丁、叶航、罗卫东等人(2006,2007)开创国内神经元经济学研究先河,运用现代神经科学方法研究经济行为,将经济泡沫理论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1)房地产泡沫

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探讨了在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上泡沫的存在性。房地产泡沫的测度方法有大量的前期成果。Wheaton W C、Gleb N(2008)通过分析美国59个房地产市场上1998-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次级贷款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新兴产物,它带来的巨大风险是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Coleman IV M、LaCour- Little M、Vandell K D(2008)研究了美国20个城市1998-2008年的房地产面板数据,结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03年不存在显著的泡沫,之后国有企业参与市场是房地产市场产生泡沫的主要原因。

国内研究主要从直接、间接以及其它方法对全国市场以及区域市场进行泡沫的测度。直接测度法一般利用房产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进行测度(韩冬梅、刘兰娟、曹坤,2008)。间接法一般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测度(李平,2007),还包括因子测度法(王子成、明娟,2007),West模型方法(韩德宗,2005)等。

(2)股市泡沫

当前股市的大幅震荡,将股市泡沫的测度推向了新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股票市场泡沫的实证检验可以分成三大类:直接检验、间接检验和其它方法检验。直接法通过计算整个股市的P-E即市盈率,股票市价与每股收益率的比值等来衡量股票市场的泡沫程度(冯祈善、孙晓飞,2005)。间接法通过制定相应的泡沫度量指标衡量泡沫程度,譬如建立股票市场指数的收益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比来反映泡沫的增长速度(冯祈善、孙晓飞,2005)。金雪军等人给出了国内外证券市场泡沫实验研究的一个总结(金雪军、杨晓兰,2005)。

此外,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例如:新西兰房地产市场泡沫(Fraser P、Hoesli M、Alevey L Mc,2008),印度房地产市场泡沫(Mahalik M K、Mallick H,2009)等。尽管很多的前期结果都显示,在某些市场都检测出泡沫的存在性,但是,这些实证都是对某些指标进行的检验,Gurkaynak R S(2005)认为一旦改变参数体系,泡沫的存在性将受到质疑。

四、影响以及防范治理

经济泡沫的产生、破裂将在微观和宏观上对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微观上,消费者和生产厂商的财富效应将受到冲击。宏观上,将产生相关的经济动态效应、周期性效用、通货膨胀效应以及资源配置效用。为了应对经济泡沫造成的冲击,货币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将有所进行调整,从而传导到整个宏观经济层面。

经济泡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术界可以分成两种观点:反对派和中立派。前者认为泡沫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的冲击。麦基尔(2002)在《漫步华尔街》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人类近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出现的经济泡沫,泡沫的出现加重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如果治理不当,泡沫的破裂将引发经济危机,因此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中立派的研究显示了泡沫对经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用:虽然泡沫的破裂将给经济带来毁灭性的冲击,但是经济泡沫也有其积极的一面。Tirole J(1985)和Weil P(1987)证明了泡沫只可能在一个动态无效率的世代交叠经济中存在,这时候,资本积累过多,超过了黄金增长律。虽然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但泡沫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减少资本存量来增加消费,从而使效用增加。宾斯维杰(2003)的研究发现,泡沫可以降低资本积累,从而提高潜在的经济动态效率,使经济动态地从无效走向有效。对个人的影响表现在,经济泡沫可以提高人们的潜在消费水平,因此它是有益的。史永东、杜两省、齐鹰飞(2001,2002)的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处于动态无效时期,适当的资产泡沫对经济发展有益。

因为对经济泡沫的测度和影响还没有定论,所以对它的防范与治理也变得十分困难,是摆在各国学者、央行乃至政府面前一个非常棘手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经济泡沫历史,大量的研究对泡沫的防范治理政策主要有两方面的建议。一是应该采取内外部风险监控同时进行的防范措施(奥村洋彦、余熳宁(2000),谢经荣(2002),徐滇庆(2006))。理论上,刘静岩、韩文秀(2002)研究了房地产投资泡沫的OGY混沌控制策略。OGY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房地产投泡沫产生的混沌效应,在理论上给出了挤出宏观经济中的泡沫成分的内外条件。二是处于不同市场、不同时期的泡沫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应该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周建军、鞠芳,2008)。对房地产泡沫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市场信息机制,建立正确的预期,规范土地供给机制,借助税收方式抑制投机行为,实施有效风险监控(曲世军、张友祥,2008;曹映雪、张再金、廖理,2008;董琦,2008)。对于股市泡沫的政策建议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完善市场建设,谨慎对待泡沫破灭之后的治理工作(黄海燕,2007);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市场的敏感性,在确保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制定相关防范政策。

参考文献

[1]Kindleberger C P.Manias,panics,and crashes.New York:basic books,1978:17.

[2]彼得.纽曼等.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76.

[3]王子明.泡沫与泡沫经济:非均衡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

[4]Keynes J M.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Harcourt Brace,1936.

[5]Minsky H P.The modeling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an introduction.Modelling and simulation,1974.

[6]Fisher I.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1933,1(3):337-357.

[7]Coleman IV M,LaCour-Little M,Vandell K D.Subprime lending and the housing bubble:tail wags dog?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8,17(4):272-290.

[8]Sarno L,Taylor M P.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sset price bubbles in Latin American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s.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3,13(9):635-643.

[9]Froot K R,Maurican O.Intrinsic bubbles:the case of stock pric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1:1189-1214.

[10]Manuel S S,Michael W.Rational asset pricing bubbles.Econometrica,1997,65(1):19-58.

[11]Michel P,Wigniolle B.Temporary bubble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3,112:173-183.

[12]Samuelson P A.Intertemporal price equlibrium:a prologue to the theory of speculation.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57,181-219.

[13]Tirole J.On the possibility of speculation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Econometrica,1982,50(5):1163-1181.

[14]Tirole J.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Econometrica,1985,53:1071-1100.

[15]Blanchard O J,Watson M W.Bubbles,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financial markets.In Paul Wachtel(ed.).Crises in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ructure,Lexing MA:Lexington books,1982,945-976.

[16]Venditti A.The two sector 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a simple formulation.Research in economics,2005,59:164-188.

[17]Weil,P.Confidence and the real value of money in complete information.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7,38:443-455.

[18]Cazzavillan G,Patrick A P.On competitive cycles and sunspots in productive economies with positive money stock.Research economics,2005,59:137-147.

[19]Caballero R J,Krishnamurthy A.Bubbles and capital flow volatility:causes and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6,53:35-53.

[20]Kunieda T.Asset bubbles and borrowing constraint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2008,44:112-131.

[21]Grossman G,Yanagawa N.Asset bubbles and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1:3-19.

[22]Tanaka J.Growth and welfare effects of stochastic bubbles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 economy.Working paper series,2004,3.

[23]Tanaka J.How large is the social cost of an asset bubble?Economics bulletin,2007,5(24):1-8.

[24]史永东,杜两省.资产定价泡沫对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2001,(10):52-59.

[25]史永东,齐鹰飞.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J].世界经济,2002,(8):65-70.

[26]郭济敏.股票市场泡沫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234-245.

[27]Shiller R J.Stock prices and social dynamic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4,2:457-498.

[28]Fair R C,Shiller R paring information in forecasts from econometric model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375-389.

[29]De Long B.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

[30]Lux T.Herd behavior bubbles and crashes.Economic journal,1995,105:881-896.

[31]Arellano C.Default risk and income fluctuations in emerging econom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3):690-712.

[32]Bernheim B D,Rangel A.Addiction and cue-triggered decision process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5):1558-1590.

[33]Bernheim B D,Rangel A.Toward choice-theoretic foundations for behavioral welfare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2007,464-470.

[34]Rangel A.The neuroeconomics of simple goal-directed choice (circa 2008),forthcoming in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 IV,edited by Michael Gazzaniga,2009.

[35]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8-27.

[36]叶航,汪丁丁,罗卫东.科学与实证――一个基于“神经元经济学”的综述[J].经济研究,2007(1),52-69.

[37]Wheaton W C,Gleb N.The 1998-2005 housing“bubble”and the current“correction”:what’s different this time?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2008,30(1):1-26.

[38]韩冬梅,刘兰娟,曹坤.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房地产价格泡沫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8,34(1):126-135

[39]李平.对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测度研究[J].统计与研究,2007(24):82-85.

[40]王子成,明娟.珠三角房地产泡沫测度实证研究――以广州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819-846.

[41]韩德宗.基于West模型的房地产泡沫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05,27(5):6-11.

[42]冯祈善,孙晓飞.中国股市泡沫合理范围研究[J].上海金融,2005(11):

46-49.

[43]金雪军,杨晓兰.证券市场泡沫实验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4(3):20-25.

[44]Fraser P,Hoesli M,Alevey L Mc.House prices and bubbles in New Zealand.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8,37(1):71-91.

[45]Mahalik M K,Mallick H.What causes asset price bubbles in an emerging economy?Some empirical evidence in the housing sector of India.In:annual money and finance conference.Mumbai,2009,1-31.

[46]Gurkaynak R S.Econometric tests of asset price bubbles:taking stock.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 from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U.S.),2005,4.

[47]麦基尔,骆玉鼎,彭晗.漫步华尔街[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59.

[48]宾斯维杰,张建森.股票市场,投机泡沫与经济增长[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3,124.

[49]奥村洋彦,余熳宁.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49-52.

[50]谢经荣.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77-202.

[51]徐滇庆.房价与泡沫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9-148.

[52]刘静岩,韩文秀.房地产投资泡沫的自适应混沌控制策略[N].第二届复杂性科学学术研讨会,2002,2.

[53]周建军,鞠芳.房地产泡沫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二分法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8(5),37-41

[54]曲世军,张友祥.论房价调控及政府的责任[J].当代经济研究,2008(12):54-55.

[55]曹映雪,张再金,廖理.开征物业税能否抑制房地产投机[J].税务研究,2008,275(4):42-44.

[56]董琦.房地产金融监管亟须加强[J].中国国情国力,2008(4):9-11.

[57]黄海燕.化解泡沫膨胀风险促进股市稳定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7,(7):

第2篇: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环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经济环境变化之后,经济变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存在着重复建设,尽管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而且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以及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习惯仍然存在,会导致泡沫经济发生的重复建设就存在,因而,泡沫经济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二、虚拟经济模式下防范泡沫经济问题的对策

1.支持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资金融通的需要,就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之后,社会融资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而且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基于此,我国要适度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营造出适合虚拟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首先要进行试点,以便于研究其可行性,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之后在逐步的扩大规模;建立完善的制度及法律政策,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虚拟经济大,如果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因此,我国要强化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并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2.建立虚拟经济的预警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之间的比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体系,可以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当处于临界境界点时,在发出警报引起决策层注意时,还会提供一些措施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泡沫经济风险

虚拟经济会受到实体经济的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束缚被突破,而且效率越来越高,因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在金融市场中,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主体行为的异化,导致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泡沫,因此,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减少大炒家投机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限制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因为流动性太强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投机行为的过度发展,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热,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因此,要抑制投机行为的发展,将泡沫经济风险化解掉。

三、结论

第3篇: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 泡沫 金融风暴 市场经济

一、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泡沫的具体分析研究

关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初探。就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来讲,中国的房地产经济泡沫问题比较复杂,并没有较为系统完善的研究,所以目前有较多的争论,这些争论大致可以总结为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是我国在房地产产业方面发展的太快速,这样不正常的发展速度导致房地产存在着很明显的投机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严重过度的,最终导致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问题,形成经济泡沫,所以针对房地产行业存在的这一种弊端,我们政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规范房地产行业,防止出现严重的投机现象,还有一种态度是对于我国房地产投机现象的而支持,直至房价饱和,可想而知这也是一种非常极端并且不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态度。

中国的房地产起步较晚,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初期,伴随着我国对于土地制度的深度改革政策的改变,才使得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慢慢的发展了起来,实际上,房地产泡沫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它的特征进行总结,大体上可以对其总结出三个层次的特征,首先是房地产经济在短期时间内的暴涨暴跌所映射出来的微观地产经济市场供求关系没有协调发展;其次就是经济在供求方面的不平衡性;最后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与我国整个国民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匹配。在关于对这些进行详细了解的前提下,再来分析中国的房地产泡沫问题。

二、中国房地产经济泡沫产生的原因

(一)投机行为存在于对土地的使用上

我国大房地产经济之所以会产生经济泡沫与投机行为在土地上的使用中存在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说这两者紧密相关不可分离,对于土地的使用存在投机行为存在一些明显的特点主要是缺乏预期性,还有一些非人为控制的因素。当国家经济呈现的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时,人们对于未来的整体的房价的走势会有着较高的预期,再加上一些不理性的促进因素,导致人们对于房地产行业过于看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然后做出了一系列不理性的行为,例如大量的进行建房、买地,然后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一种假象,一种繁荣的假象,然而这种繁荣注定是一时的,注定是一种泡沫,这样就形成了房地产经济的泡沫。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产生泡沫的另一原因:政府管理的失败

我们前文所阐述的对与土地的投机使用、房价的不合理预判、还有一些不理性的种种因素都是分析的在房地产的经济中形成泡沫的来自市场调节不合理所造成的因素,但是使得房地产经济产生泡沫的原因不仅仅是来自市场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些不是因为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原因,这些非市场方面的因素归结为政府管理失败,政府管理失败是我国在房地产经济中产生经济泡沫的最大起因,因为他对土地的投机使用、房价的不合理预判、还有一些不理性的种种因素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形成机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房地产经济泡沫所带来的金融风暴

我们都知道房地产经济泡沫必定会带来很多风险,这些风险有大有小,例如造成经济的发展不同步,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以及产生金融风暴,在这些风险中金融风暴有显得格外严重,因为它直接关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房地产的经济泡沫使得我国经济产生金融风暴甚至是产生金融危机,这种危机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滞作用。

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会带来金融风暴,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事情都不会肆无忌惮无限期的发展,所以房地产泡沫也不例外,它总有一天会消失,在它消失的那一天我们的市场经济又会恢复以往的正常,当然房地产经济泡沫消失了,我国的房屋价格也会趋于合理化,正常化。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将房地产投资商进行严格规范,防止出现恶意竞争;其次严格控制境外的个人或者团体在我国购置房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我们详细探究了房地产经济泡沫以及经济泡沫所带来的金融风暴,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有效的改善房地产经济危机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政府部门和相关的投资商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保证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

【关键词】实体经济泡沫;泡沫经济;通货膨胀

纠偏股价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市场和资本市场已经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货币市场流通不畅所引起的,而解决货币流通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进行疏导,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尤其是纠偏股价的方式,使得股市价格能够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自由的流动,才能够使股票价格趋于稳定和合理。

一、经济泡沫的内涵

经济泡沫的形成经济学中对于泡沫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从泡沫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经济泡沫的内涵

经济泡沫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由于投资者的过度投资而产生的。

2.市场的不均衡发展。

3.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生背离。

4.信息缺乏完整性。

二、针对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

针对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除了现行的办法(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二)有效发挥政府的控制职能;(三)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这三方面以外;采取(四)纠偏股价有它划时代的意义:

1.纠偏股价的必要性个股股票在IPO上市时的定价,主要是参考了公司当时的财务状况,定价是否过高或过底通过看它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定,但是在上市以后,由于股市也是属于一个市场,有市场就必然会伴随有市场投机行为,这样就致使股票股价偏离了实际价值区间,有的偏高有的偏低,偏高的让其强行下跌,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当然是不会干的。那就只能是让股价偏低的提价,这是谁都乐意看到的。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节,股价偏高的也会自然而然的调下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无需增加货币供应量,也就是根本用不着担心通货膨胀。当前股市中的许多股票,由于投机行为的恶意炒作,已经严重背离了其价值区间,根本反应不出其真实价值,已经简单成为了一个符号而已。假如采取了纠偏机制,就会使股市真正演变为一个价值投资的大市场。同时,股市制度健康完善了,也会为我国当前庞大的养老金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载体。假如纠偏股价运用得当,还会取代商业银行的部分功能,解决现在银行制度一些弊病,能够有效减少货币的恶性发行,缓解货币通胀。

2.纠偏股价的作用中国证券市场长期缺少做空的相应机制。市场上不存在股票指数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没有适当的避险交易工具来对冲市场风险。在市场单边运行的情况下,想获利就要严重依赖于做多,股市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被系统性放大。比如在牛市,某一种股票被看到,那么群众就会同时,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大量的缺陷仍然存在,对于股市的很多弊端不能真正解决和防微杜渐。这样的市场环境既容易滋生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又难以消除其恶劣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的规定,对于当前的股市采取纠偏股价的措施,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使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得到有效的体现,当公司的股价与股票的实际价值产生较大的偏离时,证券公司则需要采用一定的纠偏行为,对于偏低的股价进行纠正。

纠偏股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体现上市公司真实的价值,消除股票价格不正常上涨对公司价值产生的影响。

第二,避免在公司内部使用热钱对个股进行过度的炒作,使得热钱能够获得最为有效的使用,实现上市公司内部资金使用的良性循环。

第三,使实体经济中形成的泡沫得到有效的释放,并且能够对通货膨胀现象产生一定的预防作用。

第四,为价值投资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减少投资行为的发生,能够哟小的缓解货币流通不畅或者是膨胀的现象。

3.纠偏股价的应用当然,纠偏股价的使用应当具有一定的条件,一般满足以下两方面的条件:

第一,当实体经济出现严重泡沫时。如楼市出现严重的经济泡沫时,群众为了使自己的钱不受到经济泡沫的影响而产生贬值,便促使了大量的热钱涌入到市场中,造成了房价的不断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的现象,这时采取一定的纠偏措施,则能够使热钱获得一定的分流,使楼市的泡沫现象得到缓解。

第二,股市中的股票价格脱离实际时。当股票价格因为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上升时,就会造成股票价格偏离其实际价格,这时使用适当的纠偏手段,对于股票偏离实际价格的参考指标,也就是市盈率和市净率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其形成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调节机制,保证股价处在正常的范围内。使用纠偏股价进行调节时,对于纠偏的多少,要有一个客观的范围。一般情况下,影响纠偏的因素有:微观方面有个股的市盈率,市净率和股市当前的平均市盈率,市净率。宏观方面有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率,银行利率,经济增长率等一些实体经济参数。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我国市场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实体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的产生,我们将其划分为金融问题,同时更是一个根植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制度问题,其不仅体现了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混合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金融市场深化和社会交易层次加深的一个主要体现,为此,应当从实体经济和通货膨胀的结构调整入手,通过纠偏的手段来进行抵制与化解,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志军.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2(03).

[2]扈文秀,席酉民.经济泡沫向泡沫经济的演变机理[J].经济学家,2001(04).

[3]祝艺伟.从日本经济泡沫谈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对策[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10).

第5篇: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

关键词:金融经济 经济泡沫 相关探究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其中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与城市化建设的规模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经济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当下社会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这就使金融工具和金融衍伸工具等金融经济产物也被融入到整个现代经济社会之中。这会使市场经济向自由化、价值化和国家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类似与泡沫一样的经济表现形式在金融经济大潮中形成的可能性逐渐的增大。当下经济泡沫的辐射程度和影响范围都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广。从此趋势来讲的话,在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发展形势的推动下,对经济泡沫的处理问题上有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致使经济泡沫问题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形式体现在当下的金融体系当中的。关于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泡沫问题的根本原因及经济泡沫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对策并能正确的解决此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确保现代金融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的同时也能使经济泡沫对整个金融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经泡沫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现代金融经济中产生经济泡沫的原因

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下的金融经济发展趋势上来看,社会经济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性的问题过高的加以虚拟了,这往往会导致金融经济体系中的泡沫问题常常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在当下的金融经济市场中,虚拟经济在市场行为上占着较主导的地位,但实体经济在这种形势下的发展就会受到重重阻碍,其主要表现出了挤压、限制以及反弹等多种行为。挤压、限制以及反弹等行为导致了最终结构在在于金融经济体系当中那部分由虚拟资本而创造的虚拟价值是远远高于同等条件作用之下现实资本所创造现实价值的。这就使得在金融经济市场中的发展态势只是看起来较为良好,但实质上则像泡沫一样不堪重负。

在经济泡沫问题的背景作用之下,我们应该重视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经济泡沫现象而且还会朝着延伸的趋势发展呢?在针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应该从问题的本质上去思考和探究,并且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因为经济泡沫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充分信息、非理性预期收益以及交易费用行为都较为复杂,在对金融工具和金融衍伸工具的使用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市场的运行是在实体经济与当发展状态相背离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当下金融市场中实体经济的根本决定性基础是成本价格并非金融市场当中预期定价经济模型的参照依据,这就会导致金融经济市场的泡沫问题时常发生。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经济泡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金融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金融市场中的资本集中也离不开经济泡沫的推动。但是经济泡沫现象本质上固然是虚拟经济的一大构成部分,所以经济泡沫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值得思考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金融经济市场的稳定运行。经济泡沫问题形成并发展的原因就是社会因素和约束机制。

(一)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建设的环境较为宽松。在经济建设宽松且低风险的环境下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资金炒作更加的关注起来。这也是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时期以及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双重作用。在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时期以及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作用下,使消费者的投资以及消费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经济市场中的闲置资金在这种刺激性方式的作用下会全部投入金融市场当中那部分增值保值潜力最优化的资源当中,这就会经济跑的快速发展和蔓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二)约束机制因素

在当下金融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经济泡沫问题的约束机制相对不健全且相应的调整措施落实的不到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上来讲,应该对金融经济当中那部分表现出潜在泡沫经济可能性的投机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但是对于投机活动中贷款问题的监控机制也没有加以完善,工作人员会将投机所产生的虚假繁荣作为金融经济的一大成果,这就会使经济泡沫蔓延的趋势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二、经济泡沫为什么会备受关注

经济泡沫问题无疑是当下全球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经济问题。针对经济泡沫出现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泡沫理论是在许多新兴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泡沫理论集交易费用、不充分信息、非理性预期和外部性等概念综合为一体的具有前沿性的一项经济学课题。

随着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不断的创新改革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的相继问世,这都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交易有了进一步的脱离和相对的延伸,以上这些金融交易对当下的金融结构有着较大的冲击力。

价格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实体经济是通过一定的成本定价的一种经济模型。众所周知,金融经济是通过相关预期定价产生的一种经济模型。

经济泡沫在现代金融经济的进程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产生着其自身的价值,但是在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经济泡沫问题始终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分析

对当下的金融经济市场而言,经济泡沫的典型表现形式主要是指股票经济泡沫和房地产经济泡沫两种。

对泡沫经济本身而言,股票市场泡沫是由股票市场和投资价值之间的差额所共同构成的,股票市场泡沫和经济泡沫在整个现代金融经济中所表现出的金融资产总量、经济总量以及泡沫绝对额指标大小均是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价格在供求关系上是占着主导地位的,价格的这种特性在金融经济市场当中的股票市场上也是同样的。如果流向股票市场的资金太充足的话,那么股票中所体现的票面价格和发行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在经济泡沫的掩盖下以市盈的趋势表现出来。根据我国当下的股票市场发展趋势,由于受股票投资行为迅速发展的影响,其中一些投资者利用金融经济市场中的主体力量和社会力量相融合并向使其前不断发展。根据对上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国股票的发展在当下泡沫经济的背景下需要确保对股票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

针对房地产的经济泡沫问题,其此种表现形式包含了供求关系相对失衡和交易成本相对低廉等特性。众所周知,房地产是现阶段经济泡沫的核心载体之一,经济泡沫是否真正存在、经济泡沫的程度是怎样的,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关注力度。当下阶段的房地产有以下发展趋势:房地产价格正在逐渐的上涨,这使得工薪阶层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买得起住宅。但是几年前兴建的写字楼却还没有完成相应的销售指标。从生产要素构成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密集型相对较高的人口和相对匮乏的土地资源将会产生房地产经济泡沫的现象,并且会使房地产泡沫现象不断的发展。

四、针对现代金融风险提出的几点防范建议

(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采用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手段

房地产市场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其主要包括无形性的市场需求和有限性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升级。政府应该在当前的这种趋势下对信贷和引导信贷的投资渠道进行适当的收紧,并在房产业上要考虑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手段。当下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对银行进行了“捆绑”。如果在这个时候对房地产泡沫的处理不妥当的话,那么就会造成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且银行也会有很多坏账产生,这对经济发展和银行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所以,政府要适时考虑实行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手段,在退市上要慢收慢缩。

(二)适时的调控房地产的预期,在房价的非理性上面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是中国影响中国经济的关键性产业,其在当下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当下的房价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就使得房地产行业的潜在危险性扩大。虽然国家在房地产行业中已经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调控和管理,期间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我们应该重视政策的连续性,这样就可以以短期的政策暂时的代替长期的政策。所以,对房地产预期进行重视才是执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三)适当的加息和增加投机的成本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对流动性管理的这一方面上,在对流动性进行回收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准备金率之外的费数量化货币政策,这样才能对通货膨胀等状况进行良好的抑制以增加房地产投机的资金成本。

(四)对土地的财政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土地的供给方面我们应该一大调整力度,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当下征地制度的基本框架之内,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依赖已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中的一大难点。为了实现对土地财政政策上的突破,我们应该加大对征地制度的改革,并且要有针对性的改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状况。中国的总体经济需要进行根本的改革,房地产改革对中国的总体经济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房地产调控所引发的一系列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化。同时也重建经济增长动力以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五)对资产短期经济过剩形成的经济泡沫进行有效的抑制

资产的短期经济过剩是危机到来的前兆,无论是在成熟市场中还是在经济繁荣的新兴市场中,这无疑不是一个好现象。由于当下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都是十分复杂的,杠杆、低利率、衍生品创新过度等都有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更有可能造成房地产和股市价格的起伏不定,甚至还会出现高危泡沫的经济现象,致使经济崩溃和萧条。

五、结束语

随着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泡沫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资产运行独立性规律的复杂角度之上,并且经济泡沫问题与整个金融系统的内部缺陷相互的融合,在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潜在危机。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发展形势的推动下,对经济泡沫的处理问题上有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致使经济泡沫问题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形式体现在当下的金融体系当中的。关于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泡沫问题的根本原因及经济泡沫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对策并能正确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和政府应该对经济泡沫问题进行一定的抑制,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并提出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国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玉平.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N].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黄秀华.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1

[3]刘玉峰.张亮.刘丹等.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机理与区域性特征[N].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

[4]袁钢明.日本经济泡沫兴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兼论日元升值的正面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

第6篇: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投资属性 房地产消费属性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行业,既关系着广大民众的生活,又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近年内,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的高增速长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争议。本文认为,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应当分为泡沫和泡沫化两个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房地产价格泡沫会长期存在,并且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损害;在房地产价格泡沫持续存在的基础上,房地产业存在着向泡沫化阶段发展的可能,而一旦进入泡沫化时期,则将会付出金融危机的代价。因此,判断我国房地产业泡沫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探讨如何防范房地产价格泡沫化,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泡沫与泡沫化的定义

(一)泡沫与泡沫化的涵义

关于泡沫这一名词,目前还缺乏能够被广泛认可的精确定义,通常是指资产或要素价格高于由其基本面因素所确定的价格区间的部分。泡沫化是指泡沫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以超出实体经济负荷,并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损害的一种虚假繁荣过程。泡沫化是建立在泡沫长期存在和流动性超量过剩的基础上。当市场参与者对于泡沫的继续膨胀(即资产的快速增值)形成了稳定的预期,甚至能够认识到泡沫将在未来的某一时间破裂,对于资产的购买完全忽视了其未来的收入贴现而仅仅关注资产的短期增值,致使资金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发生较大幅度的转移,引发实体经济的负乘数效应,危害经济健康发展。通俗地说,泡沫化就是在短期内,在流动性过剩的基础上,由泡沫快速催生泡沫的一种恶性循环。

(二)泡沫与泡沫化的联系

研究泡沫和泡沫化,首先应当肯定的是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房地产泡沫的长期存在是形成房地产泡沫化阶段的前提,房地产泡沫化是房地产泡沫将要快速、彻底破裂前的极端形式。

房地产泡沫和泡沫化之间通常按照如图1的关系进行演进。当一国较长时期处于繁荣的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环境安定,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置业需求都将会出现相应的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预期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稀缺性,都促使房地产价格上涨,形成房地产泡沫。如果房地产泡沫能够持续存在,经济持续向好的合理预期逐渐将转变成为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的预期,导致大多数居民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房地产消费属性演变为投资属性,国家对于房地产业的调控(尤其是对于泡沫的调控)将空前的困难。如果此时出现一些扭曲房地产价格的事件,例如,日本20世纪80年放超量货币,美国次贷危机中的道德欺诈,则房地产业就将进入泡沫催生泡沫的完全非理性的泡沫化时期。

(三)泡沫与泡沫化的区别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房地产泡沫和泡沫化进行有效的区分是必要的。不同之处总结如下:

第一,是否可排除。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化进程中的泡沫无法完全避免,泡沫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它的存在就如同无法完全消除通货膨胀一样。然而,泡沫化却是一种人为的非理性投资,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避免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创伤。

第二,是否可持续。从历史上来看,泡沫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例如,理论界公认美国资本市场1980-2001年存在着长期持续性泡沫。然而,泡沫化一般不可持续,泡沫化将使房地产价格远超出市场参与者的承受能力,最终是房地产无人问津。

第三,是否有助于经济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泡沫能够提升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也逼迫着资产的购入方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以未来收入的提高抵消资产购入时的泡沫。正是因此,泡沫通常会在一国的高速发展期长期存在。然而,泡沫化对于经济发展绝对有害无益,通常会在资产价格硬着陆中造成经济衰退。

第四,泡沫通常在实体产业经济发展的成熟期,是经济发展中的信心爆棚;而泡沫化通常在实体产业经济的衰落期,经济结构的失衡大幅度拉动了名义增长,纵容资产价格在短期内迅速膨胀。

对我国房地产业泡沫的界定

如何对我国现阶段房地产行业泡沫进行调控,需要首先对房地产业泡沫的发展阶段有清楚的界定。

(一)我国房地产业存在泡沫

房地产投资收入包括租金收入和资产增值收入,在经济理论中,常常用租售比来测度房地产泡沫的大小。租售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300到1∶200。目前我国主要一线城市的房地产租售比均在1:500左右。此外,对比观察2005-2009年的土地交易价格、房屋销售价格和房屋租赁价格,发现土地交易价格和房屋销售价格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房屋租赁价格。

以2009年为例,土地交易价格同比增长14%,房屋销售价格增长率为10.5%,而房屋租赁价格则基本持平。由此可见,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存在泡沫的。

(二)我国房地产泡沫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

自2003年以来,除2008年房地产价格出现过短暂的调整,我国的房地产泡沫持续存在。一方面是强劲的出口拉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提高国民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部分消化了资产领域的泡沫;此外,以外币占款形式产生的过剩流动性,部分转入了房地产领域,部分转入投资领域,由此而产生的过量货币对于有限房产和土地的追逐导致了价格泡沫。因此,应当在我国逐步升级经济发展模式,提倡创新,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在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消化房地产投资引起的价格泡沫。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并未对经济造成损害,由于房地产价格泡沫极大地拉动了投资,带动了经济增长,形成了经济增长速度和房地产价格增速,同时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而如果过剩流动性全部进入粮食等消费领域,我国将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在现阶段泡沫并未造成实质性危害的时候不适宜用过于直接的调控手段挤压泡沫。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尚未形成

总结历史经验,日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资产泡沫化问题,主要是由于超量的流动性过剩和产业结构中存在矛盾而导致房地产业进入泡沫化时期。比照分析,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化问题尚不存在。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在2003年以来一直存在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于我国外汇占款项目所发行的基础货币太多导致的,属于被动发行,与日本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有本质区别。从房地产贷款上看,我国市场采用差别贷款的方式调控房地产业,不同于日本当年向房地产领域的疯狂融资。

其次,我国所处的产业阶段不是衰落期。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区别泡沫和泡沫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该国所处的产业阶段,泡沫化时期通常应当是处于第二产业发展的衰落期,资金由实体经济迅速流入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

此外,我国目前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增速迅猛,主要原因是大型城市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基础建设这四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其所能够提供的城市资源、投资就业机会远远好于二线城市。正是由于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在取消了等级制度和迁入限制之后,必然会出现城市价值的快速提升和富有阶层向大型城市的集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虽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毫无疑问地存在着泡沫,但并未处于泡沫化阶段,更不会在未来几年中出现毁灭性的崩溃。因此,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目前的关键并不在于从绝对值上挤压泡沫,而是尽快建立起防范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机制。

防止房地产泡沫化的策略

一般而言,凡是将房地产市场主要作为投资品市场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容易出现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运行,并且调控难度极大。而反观那些将房地产市场主要作为消费市场的国家,其住房消费需求不可能在短期能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波动则较小。因此,防止房地产泡沫化策略的核心是:变房地产投资品属性为主为消费品属性为主,具体措施可以总结为“打击投机、限制投资、增加供给”。

(一)打击投机

房地产投机者的策略一般是以少量资金在市场中快进快出,以赚取资本增值。因此对于房地产投机者的打击应当从限制交易速度和控制贷款发放两方面着手。

首先,应当提高购房者购买多套住房的首付比例,降低投机者的可用杠杆,这既是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必要措施,也可以防止投机者将风险转嫁给银行系统。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之后之所以会引起银行体系坏账激增,就是因为银行未能对经济运行中的投机风气加以遏制,反而提供了资金支持。因此,必须严控银行对房地产市场的信贷力度,遏制投机,降低经济的整体运行风险。

其次,必须对于购房者在短期内卖出房产增加限制条件。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限制主要通过提高流转税率(即契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等),但是在房地产长期存在泡沫的时期,投机者能够将税赋转嫁给购房者,这就造成了我国越调控房价越高的困局。因此,单一依靠流转税等经济手段不足以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应当迅速建立信用体系,对于有过炒房经历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市场禁入惩罚或提高其首付比例,将房地产投机者排除于市场之外。

(二)合理限制投资

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促使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形成,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平稳发展,甚至于产生经济危机。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抑制过度投资,降低房地产市场投资属性的制度是必要的。

第一,对于空置房屋开征财产税(物业税)刻不容缓,只有非居住住宅的持有成本大幅度的上升,抵消房地产的资本增值,才能够抑制高收入人群的投资需求,合理限制住房投资。

第二,降低对于土地的抵押率,不能单纯地以公允价值计量房地产。在现行的制度中,公允价值即市场价格,而在房地产存在泡沫的时代,公允价值本身就是一种被市场扭曲的和充满风险的价格,因此降低对于土地的抵押率,能够使企业理性地认识土地市场,降低企业的土地储蓄行为,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形成。

(三)增加供给

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 虽然搞活了房地产市场,拉动了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中的中低收入居民基本丧失了改善居住条件的手段,其收入水平的增长明显低于房价增长率。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廉租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控制房地产泡沫化。

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城镇化建设中,人口将大量迁入城市,未来住房需求将持续增加,正是这种预期的住房需求与供给的缺口使得人们对于房地产的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了较高的预期。因此,由政府大量提供廉租房既能够解决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可以降低房地产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压制房地产泡沫化。

第二,解决房地产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要调整经济结构,均衡居民收入分配。现阶段,房地产是居民收入分配失衡的重要因素,大量提供廉租房是在住房需求方面对于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给予补贴。中低收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这样能够较大幅度地拉动内需,使我国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彦皓.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共存时的激励机制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

2.赵洪.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分析[J].商业经济,2010(1)

3.于辉.日本泡沫经济分析[D].吉林大学世界经济系,2008

4.孙树垒.企业与客户双方选择与激励问题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07

第7篇: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国际比较;防治措施

一、前言

对于泡沫一词,根据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金德尔伯格的定义,它是指一种或几种资产价格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地陡然地上升,引发投资者产生在未来获得收益的预期,从而投入大量投机资本,最终使价格飚升脱离其价值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状态。

所谓房地产泡沫是指由房地产投机等因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脱离市场基础的持续上涨,也就是土地和房屋价格极高,与其市场基础价值不符,虽然账面上价值增长很快,但实际上很难得到实现,形成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本文从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入手,对美国、日本和东南亚房地产泡沫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对我国不断升温的房地产热潮有所警示。

二、房地产泡沫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的房地产泡沫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曾发生过由于房地产泡沫而引发的危机。最初发生问题的金融机构集中在主营房地产存贷款业务的储贷会,其后波及到商业银行。储贷会在美国有相当数量的资产额。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度逼近商业银行的40%,住宅抵押贷款市场份额达到商业银行两倍之多,是美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战后繁荣时期中,在国家优惠政策推动下,储贷会一度发展极为迅速。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随着金融自由化逐步推进,其他金融机构加入竞争行列,各种条例的取消也使储贷会丧失利率优势,支付能力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房地产客户违约率从1988年2.25%猛增到1990年6.54%,因而形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专门从事房地产的储贷会则普遍陷入严重困境之中。到80年代中期,商业资产供给超过了需求,在德克萨斯州城市里空房率达20%甚至30%,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其中以西南部各州为甚,致使从事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的储贷机构贷款损失惨重。

从2000年开始,股市“泡沫”破裂和经济衰退导致近40年来最低的利率和低收入增长率,美国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出现了与房主收入增长率相反的趋势,房地产“泡沫”有所上升。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2002年曾否认房地产“泡沫”的存在,但许多经济学家则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其实很大。目前正在袭击世界经济的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充分应证了当初一些经济学家的正确判断。

(二)日本的房地产泡沫

日本地价偏高的问题一直存在,随着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复苏,日本的地价尤其是城市地价也以惊人的速度上涨。1955年到1980年的25年间,日本城市地价的年最高增幅达到42.5%,年涨幅超过20%的次数就有8次。一项关于地价指数与价格指数之比的考察表明,1986年日本地价指数与物价指数之比大约是1956年同期的25倍。从1986年开始,日本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地产价格膨胀,涨幅惊人。到1987年末,日本全国的地价总额已经折合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了1990年地产泡沫破灭前夕,日本地价指数与物价指数之比在短短四年内迅速攀高至1956年的68倍。

日本此次地价泡沫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一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逐步开始推行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使日元利率自由化的举措;二是日本对金融货币政策的调整为地产泡沫的出现提供了便利;三是因为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土地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整个国家对于土地和房产都有一定的心理偏好,以土地或房产的方式保有财富也是泡沫出现于房地产业的重要心理基础。

1990年,日本的地产泡沫由于政府干预等原因开始破灭,房价大幅回落。这次地产泡沫破灭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投机于房地产的企业大量陷入财务危机,各金融机构由于贷款难以回收和持有的地产抵押贬值,纷纷倒闭。这种混乱的局面最终造成了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低迷。

(三)东南亚的房地产泡沫

有关专家认为:银行信贷扩张在东亚国家和地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东亚金融危机中具有代表性的泰国、马来西亚以及香港地区的银行信贷与房地产泡沫危机表明:银行信贷在房地产业的过度扩张不仅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而且在泡沫崩溃和经济、金融危机中也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东南亚各国在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部门。据统计,泰、马、印、菲的金融机构投放到房地产的资金占其贷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0%、29%、20%、11%。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房地产日益暴露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大量楼宇闲置。泰国房屋空置率高达20%,菲律宾为15―20%,印尼为18%,马来西亚的数量也不少。房地产价格下降,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直接的后果是银行的呆账、坏账大幅度增长。房地产危机导致银行危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受极大破坏。因此,消除导致泡沫经济的深层因素,力戒发生泡沫经济,是处于经济发展和开放的国家应引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三、国际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共同原因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东亚等国家和地区房地产泡沫的比较分析,各个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共同原因,主要有政府宏观调控失误、银行贷款的过度支持、宽松的金融环境和过剩的国际资本流动等。

(一)政府宏观调控失误

政府行为对房地产泡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土地市场不成熟及相应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条件下,所采取的政策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在土地供给有限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现象,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提供了温床。不论是何种情况的调控不当,都容易引起泡沫现象。

例如以“政、官、财”一体化为特点的日本政府在经济泡沫化过程中采取种种政策将国家发展目标从实体经济转向金融业,原来应该投向物质生产建设的资金也转而流入金融投资领域。政府的诱导、投资者的冲动与金融机构本身存在的内部不完善结合在一起。在政治、企业、社会三种力量的推动下,房地产投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二)银行贷款的过度支持

由于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开发商仅仅依靠自有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其开发资金主要来源就是银行贷款。但金融支持过度,大量的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就会不断堆积金融风险,给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在这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东南亚国家。在没有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督和立法机构的情况下,许多银行或是直接贷款给房地产等高回报率的领域或是通过控股、参股方式将资金变相投入房地产公司。这些资金的流入使房地产价格极速膨胀。

(三)宽松的金融环境

宽松的金融环境为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提供了温床。纵观各国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会发现其中或多或少都有金融环境的因素。例如美国国会在1980年通过的《放松管制和货币管理法案》中有关取消利率最高限度、放松资金来源、允许各种带息支票存在、同意各类存款机构分区域交叉等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金融业的发展,但是也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四)过剩的国际资本流动

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提供渠道;另一方面,错误的经济信号将误导大量的国际游资在国际间流动,则可能会成为国际游资流入国出现资产泡沫的原因。房地产泡沫在这种条件下,就会被进一步放大。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币的升值,相应的中国的资产价格相对于国外资产价格也有很强的上涨预期,所以流入中国的投机资本很多投向了房地产市场。例如我国2004年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6099.32亿美元,其中后三个月外汇储备猛增954亿美元,几乎占到全年增加额的一半。然而,这三个月的贸易顺差总和却仅仅只有280.7亿美元。这增加的外汇储备大部分流向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而反过来,不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又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过度的投机造成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是一个正循环的强化过程。

四、房地产泡沫的防治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直接关系到整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正处在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吸取国际房地产泡沫的经验教训,预防和减少我国房地产泡沫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防止政府调控失误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政府应该对该行业进行干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背景的改变,对房地产的影响往往是巨大而深远的。单一的应对措施往往无能为力,所以政府要采取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税收政策的稳定性、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二)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防止银行贷款的过度支持

推动房地产泡沫产生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从银行流出的。因此,必须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包括银行资本充足率、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等。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结合其他的措施来预防房地产泡沫。比如加强对房地产价格的检测和调控,公开尽可能多的市场信息,减少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情况,设计合理的土地税制来控制土地投机,比如土地增值税、土地闲置税等等。与此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形成具有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房地产二级金融市场,以分散银行信贷风险。

(三)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防止低利率形成的宽松金融环境

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严格审批房地产贷款。资金是房地产投资过热的资本来源,控制了源头就从根本上控制了房地产行业的投资过热。因此金融机构要合理有效利用金融手段来进一步规范房地产融资的行为。

严格审查住房开发贷款发放条件,切实加强住房开发贷款管理。强化个人住房贷款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规范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管理。

(四)警惕过剩的国际资本流动

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高投资率以及大力吸引外资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求有一套合理的资金流向监管措施,以防止国际短期投资的投机性涌入。

加强对外资的监控,主要应采取以下的措施:要以外资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为辅,以长期外债为主,短期外债为辅,控制外债的总规模;控制外债的投向,鼓励外资投向技术领域,严格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规模;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应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生产能力,提高抵御外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如国.房地产投资与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汪利娜.房地产泡沫与预防措施[J].经济经纬,2003(1).

3、徐滇庆等.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8篇: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

[关键词] 房地产泡沫 泡沫程度 综合评价

房地产泡沫与泡沫经济有着区别和联系。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使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与经济基础条件相背离的资产价格膨胀,导致金融证券、房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房地产市容易被炒作和投机获利的行业,往往是产生泡沫经济的导火线。广义上说,房地产泡沫是指房地产市场价格明显地偏离其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

一、房地产泡沫的成因

第一,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在一定时期房地产商品供求不易均衡而且合同期摊销交易成本低,这是泡沫载体所具有的一个条件。所以,房地产易产生泡沫,是泡沫的主要载体之一。

第二,土地的稀缺性。我国的土地资源相对匮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因此,土地的稀缺性为泡沫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第三,非理性预期。由于房地产市场是不充分市场,信息存在不对称性。消费者的预期受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而一旦预期高估了环境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就可能引发泡沫现象。由于房地产不同于一般商品,当价格上升时,人们预期今后价格还要上升,需求量增加,房地产供给量反而减少。这样就刺激了价格上升,促进了泡沫的产生。

第四,金融的过度支持。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一方面,房地产饱沫的形成离不开银行系统的支持。在巨额利润的吸引下,人们会通过向银行贷款筹集资金参与投资或投机。另一方面,泡沫经济往往给银行传递错误信息。在经济繁荣时期,房地产价值上扬,银行往往过于乐观,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放松了贷款条件。然而,随着预期的逆转,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银行拥有的抵押房地产价值急剧下降,巨额不良债权随之产生,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第五,投机行为。投机行为推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资金在国际间流动是为了寻找盈利机会,一旦预期某个国家房地产价格将会上升,就会带来大量的国际投机资金流入,推动房地产价格飙升,形成投机性价格泡沫。国际资本的流动及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日益增强促进了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相反,若出现价格下跌的预期,就会造成资本的抽逃,导致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

二、指标的选择与综合评价

由于房地产价格由供给与需求两大因素所决定,因此从供给、需求两方面选择以下指标来测度我国的房地产泡沫:

第一,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GDP的比重。该指标是直接反映在国民经济中各行业投资结构是否合理, 房地产投资扩张是否过度的基础性指标。

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该指标直接反映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是否合理,也是房地产投资扩张是否过度的基础性指标。

第三,商品房施工面积与商品房竣工面积之比。该指标是反映商品房未来供求的指标, 反映未来一两年现房供应量, 该比值越大, 则说明泡沫越大。

第四,房价收入比 (房价收入比=每套住房平均价格总额或居民家庭平均年收入)。如果房价收入比快速上升, 这意味着居民须花费更长时间的资金积累来支付房款, 说明居民的购房能力下降了,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异常运动。据此可以判断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与泡沫成分。

第五,房地产价格增长率或GDP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了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含义, 是测量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偏离程度的动态指标。GDP增长率代表实体经济的发展, 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 该指标测量房地产价格增长率相对实体经济的增长率, 用来监测房地产泡沫化程度。

根据以上五个指标,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泡沫度指数(包括单项指标及各年度综合指标),以检测当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程度。2004年与2005年的数据表表明:2005年房地产偏热,且泡沫度大于2004年,房价收入比已处于泡沫边缘。

三、关于我国房地产泡沫防范的几点建议

1.严防金融过度支持

中国房地产投资的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为使房地产金融支持保持在正常水平,国家应从宏观上对房地产金融支持额占信贷资金的比重、房地产金融支持年增长率等指标进行监控,为房地产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另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应根据安全原则严格审查,避免呆账、坏账。

2.扩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竞争力

鼓励社会基金进人房地产业.提升企业融资能力。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上市,加速房地产企业从产品运营向资本运营转变,提高其多元化融资能力。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便建立有序的交易体系、服务体系、监控和反馈体系。

3.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引导公众预期,稳定房地产价格

建立多层次的住宅供应体系,有助于保障居民的居住需求,更有助于缓解当前新房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引导公众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开发中小户型住宅,引导产品结构调整和住房消费需求;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构筑全方位的住房保障体系。

4.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完善利率调节机制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丰富金融产品,发挥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完善外汇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规避风险机制。

参考文献:

[1]牛凤瑞等: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9篇:经济泡沫的产生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与危害及其对策作简要分析。2010年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旨在抑制过快增长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保障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的住房权利。

一、房地产市场泡沫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由于人们非理性的经济活动,导致某种交易物的价格剧烈增长,这个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这种突然形成的高价,不能长期维持,按照经济规律,经过一定的时间它必然会下降到符合其价值的水平上,这种现象就像泡沫的破裂一样,所以称作泡沫经济。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房地产市场时,便形成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

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大规模爆发最早产生于日本。从1985年开始,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导致房价飞涨,使得国民纷纷投机房地产市场。

二、我国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近年来,由于房地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各地政府对待房地产项目几乎是一路绿灯,在政策与经济上都给予其相当大的扶持力度,这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势头过于强劲,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这种非理性的发展,使得房地产业已经显露出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范围的苗头,房价一路飙升,许多地区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地王”与“天价”楼盘不断地涌现,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暴利行业的代名词,其产生的经济泡沫也在不断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居高不下的市场需求导致房价非理性上涨。需求是市场的根本推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国民对住房的需求量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加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住房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长期供不应求的状态下,由于没有政策的限制,开发商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在利益的驱动下,房价的上涨逐渐进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并且开始了恶性循环,使得整个房地产市场一直维持在一种高房价、高需求的状态,而且房产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从而促成房地产泡沫。

第二,我国土地的稀缺性导致房价随地价飙升。我国的土地供给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十分有限,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高利润性,众多的大型企业纷纷介入,大量的国内企业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土地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土地出让金动辄几十亿上下,地价的猛涨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的直线上升,开发商为了获得高利润回报,只有不断抬高房价,最终把负担全部转嫁到了购房民众身上。

第三,银行等金融行业支持过度。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有超过50%的资金是来自于银行,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将资金大量注入房地产市场,间接地促进了地价的飙升;同时,银行本身盲目的扩张信贷规模,忽略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性,致使各种投机行为愈演愈烈,不断堆积金融风险,也为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第四,各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追求。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性,其在很多地方都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各地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导致房地产的政策过于宽松,地方政府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使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这也是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第一,广大民众的住房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房地产泡沫破裂前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房价过高,这使得人民大众无力购房,或者说一旦购房便背上了巨额的银行债务,成为所谓的“房奴”,一方面大量的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人民的住房需求却始终得不到满足,这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发展。

第二,泡沫破裂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从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可以看出,无论是银行、企业还是投机者,大量的国民资本投入了房地产行业,一旦泡沫经济破裂,将会引发剧烈的金融危机,企业倒闭,投机者破产,最终银行将会成为最大的买单者,由于银行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银行的亏损对整个社会带来的经济灾难是难以估量的,不仅如此,这场经济灾难对国家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四、房地产泡沫的对策

第一,银行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核机制。由于房地产业的主要资金来自银行,要严格的控制银行的信贷项目,杜绝信贷违规操作,严防不良贷款产生;同时,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银行资金的比重,防止控制投机行为,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条件。

第二,加强管理土地市场。土地交易价格是房价的风向标,因此要对土地市场进行严格规范,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遏制囤积土地等各种土地投机行为,保证土地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