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弊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利产业;政策
Abstract: Water Economy in our country by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role of this articl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our existing water system of the economy. And some of the water industry, corporate problem for China's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he view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Water Economy; water indust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现状
1.1“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严重
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基本上是“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有数量众多的所谓事业性质的企业,但企业的相关管理还是处于市场经济的边缘地位,不能够作为企业的独立单位直接进入市场。纵观我国水利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水利行业在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相关环节都不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相互协调,同时这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水利行业的相关要求不能很好的协调,而有些水利管理部门单位连都不能维持简单的生产。扩大与再生产也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水利行业中面对的诸多问题正逐渐成为一项制约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瓶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构条块分割。责权不能很好的分开,而水利建设的现代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管理和相关的控制条件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统一以及相关部门不能很好的互相衔接配合等众多问题,尤其对于一些管理机构大多数属于地方水利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这种运行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国家相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的运行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弊端很难引起相关管理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1.2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变
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国家垄断性的服务行业,有关部门担心相关的如果改革不好会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生计”,因此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同时整个水利系统的相关的干部职工没有很好的市场经济意识。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已经取得了真多卓有成效的业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了水利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然而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着管理发展还相当不平衡,有关的水利建设的价格体系以及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不能很好的配套。某些水利单位还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下的相关的管理思维方式,水利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市场的相关融资渠道,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多的注重投入,而忽略了相关存量资产的盘活。
1.3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缺乏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相关的水利经济管理人才
在我国的众多的水利行业的相关的管理者,绝大数的管理者都是源自于水利系统的技术人员.这些管理者有着丰富的我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和学识。但市场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名经济也正逐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而这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不能及时熟悉、认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象,并且不能及时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不能及时、迅速的改变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缺乏对于我国水利行业发展前景的远瞻性和相关的市场应变能力。
2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思考与对策
2.1采取措施进而加快水利资产相关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极为分散的管理营运体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水利资产进行条块分割,会产生并且强化生产集中性与资产分散之间的相关矛盾,进而极大的影响着我国水利资产的整体优势的最大化发挥。为改变水利工程管理的弊端,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第一,尽快完善并且确立水利部门相关的法律地位,同时要采取措施推动和进一步深化我国水利国有资产产权相关的界定工作。要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众多办法加强和完善我国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设,转变实物管理使之向价值形态管理方向转变,并且逐步形成一个中央、地方的相关水利部门进行出资,相关的水利建设企业作为主要的资产经营主体,充分良好运作的资产运营管理体系。第二,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相关改革。在转变相关的水利水电建设的思想观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此外为了防止国家相关资产的流失。进一步发挥相关的水利资源优势,可以做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做好相关的价格收费的基础性工作,各行各业要遵循为社会服务的相关宗旨。但是服务并不等于无偿服务,同时服务也不是不计经营成本。在制定相关的水价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并且尊重相关的价值规律。通闸费、河道维护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采砂费的收取都是我国水利部门利用有关的工程设施和资源开展的合法的经营活动。这些收费不仅是行政事业性的服务,而且也是具有经营性意义的收费项目。因此在进行费用的确定过程中既要考虑相关的运行成本,又要充分考虑相关投资的回收。
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抓好价格收费体系中的人员配置、机构建设和有关管理制度的建设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定调)价以及相关收费等几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一条完善合理得让的收费网络。二是要进一步理顺水利工程的相关的经济关系,进而做好相关的资产评估工作。总起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是以块为主,人、财、物全都由中央、省、地(市)、县进行四级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着相关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众多弊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画地为牢,增加相关矛盾的问题。水资源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在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时还要严格遵循水利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要充分调整和优化水利资源的资产结构,严格按照相关的经济规律办事,并且还要充分兼顾各方的相关利益。
2.2进行水利工程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树立建设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公有制经济可以有众多的实现形式,一切能够反映生产社会化规律的各种相关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的引用并且进行勇敢的尝试,具体尝试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
2.3进一步建立一个具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特点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体系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以此,相关的部门和政府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动员各方面的建设力量.增加实行投入的建设主体,对政府、受益单位以及水利产业经营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和职责进行严格的职权划分,使各方机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并且促使各方充分承担起各自应有的责任。要从机制上进行改革。大改变以前水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受益、不讲效益、等众多弊病,并且还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市场价值原则,建立一个主动投入的新型的管理机制。充分按照“谁建、谁管、谁受益”的相关原则,进而打破在地域、行业以及体制之间存在的相关界限,进一步鼓励有关单位、外商以及相关的个人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产业规划要求进行独资、合资、合作等众多形式进行水利产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首先,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的水利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企业的投资管理力度。其次要对传统的投资方式、相关的资产结构进行改革。积极开辟新的筹资、融资渠道,努力进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植。同时可以将一些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水利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之间的联合,进而组建起一个新的诱惑力的水利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王玉章.水利经济浅析[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0).
[2]常新洛.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3]郭雨田.建设创新型水利经济[J].科学之友,2011(18).
哈耶克是自由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其思想涉及多个领域,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批判即是这些领域之一。哈耶克认为社会中的知识是分散的,每个人都掌握着不同的知识,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都仅仅是社会知识的一小部分,在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将全社会的知识都掌握,因此,人的知识和认识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在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批判时,他首先对自发秩序(市场经济)和人造秩序(计划经济)进行了区分比较。他认为计划经济是通过人为构建出来的,复杂性程度较高,而市场经济是人与人之间自发形成的,复杂性程度随着自发程度而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社会个体需要服从一定的命令,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个体可以按照一般的规则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哈耶克在比较两种秩序后,从公正、平等、效率三个方面对计划经济体制展开了批判哈耶克的计划经济体制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需要注意,哈耶克的批判也存在局限性。
一、计划经济体制思想基础的批判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基础是建构理性。建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是全能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实务都非常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思想将人抬高到神一样的地位,认为只要通过理性就可以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化设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由于知识和认识的范围有限,人们也会犯错误,而且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也难以进行传递。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社会任何一件事情了如指掌,因而说人能够对社会各方面都进行合理化设计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哈耶克也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驳斥,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在任何的社会活动中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些知识和能力是非常零散的,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完成对整个系统的运作和设计的。
哈耶克强调社会的知识复杂而零乱,这就决定了这些知识并不是存在于某一个人的头脑中,而是分散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同时这些知识往往不具备传播性,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唯一性的方式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够独立地拥有对这些知识的所有权,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自由市场的作用。知识是社会最缺乏的资源,也只有通过市场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才能真正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体制是过分推崇理性的结果,由此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效率是非常低下的,也必然对人类的自由造成破坏,他认为想要充分运用理性,发挥人类的智慧就必须维护自发、自由的市场秩序。
二、对计划经济体制公正观的批判
哈耶克指出人造秩序强调的是社会的公正,也称之为实质公正,对社会资源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公平分配;而自生自发的公正观认为公正是建立在人的权利基础上,强调对人的权利的尊重,认为只要人的行为公正便是社会公正。哈耶克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社会的公正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政府在拥有强制力的前提下对人民的权利进行践踏。只有程序的公正才能保证人的自由,也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个人行为准则以工作做标杆,属于个体知识的范畴,是人的理性所达不到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人或组织能够对社会的行为负责任。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自由主义追求的是正义观,并对这一观念进行全力捍卫,这种观点是一种否定性的观点,即其所告诉人们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禁止做什么,只要人们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就符合了这一观点的要求,其结果也就是公正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人仅仅被告知不应该做什么,而对应该做什么并不知道;而在计划经济者眼中,社会具有高度的制度,以“理性人”的身份存在于社会中,为整个社会的行为标定旗杆,社会比任何一个人都具备超强的智慧和判断力,为所有的个人提供社会活动的方向和指导,并为整个社会群体的利益服务。从这一点来说,“社会”承担的主要是市场个体的权利和责任,因此,在对社会收益进行分配的时候也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法则来进行,以使社会个体得到公正的待遇。社会权力机构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社会个体的经济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并将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分配给不同的群体,尽管如此,由于权力机构的能力有限,想要将责任和义务分配给适当的人群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实际分配中并不能按照完全的公正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此时“社会正义”便成为一种指令性的经济,使自由竞争的市场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由经济主义者认为,在自由竞争市场中,个人的报酬与其自身的付出在价值方面是一致的,而“社会正义”要求的是以正义或更加平等的方式来对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所分配的任务也是与社会个体的品行相吻合的。而哈耶克则认为这一点是不切实际的。如同两个医术不同的医生,其所获得报酬应该是根据为病人提供的治疗来确定的,而不是更好的品行。
三、对计划经济体制平等观的批判
公平正义中最核心的便是平等,哈耶克站在古典主义的角度对计划经济要求实质平等进行了批判,计划经济要求实质平等的依据是“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哈耶克首先便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一思想是完全错误的,根本无法成立。实际上,人人之间并不平等,对于这一说法,他用生物学的理论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每一个新生儿的基因是不同的,由此造成他们的先天构造也是不同的,即具备不同的先天气质,如果让这些新生儿生活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其长期所养成的性格和气质也产生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才使得社会能够平等地对待他们,人与人之间才能做好取长补短,互相合作,因此,“人人生而平等” 的理念是错误的。
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考虑社会个体的差异性,为了追求计划经济的实质平等,使用强制性的手段对经济进行控制。这就好比以家长式的控制能力来决定家庭每一个成员之间的分配额度和比例,并认定其所分配的与个人的付出是吻合的。自此,人们所获的报酬并不再是自由竞争的产物,而是“社会”的强制性认定。而在追求实质平等会阻碍经济发展的这一观点上,哈耶克采取的是反证法,认为不平等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哈耶克指出经济想要获得快速发展,就必须首先使一部分社会个体富裕起来,然后采取跟进和示范的方式来拉动另一部分人群的富裕,而决不能采取平均的方式,即陷入平均主义的陷阱。这就好比一种新开发产品刚上市后价格都比较贵,仅供少部分人群使用,而等到该产品的技术等提升以后,以低廉的成本便可生产该产品,便可以使整个社会都享用到该产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阻碍经济发展的这一观点上,哈耶克是赞同的。
四、对计划经济体制效率观的批判
效率体现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哈耶克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效率进行了批判,并指出计划经济是一种人造的秩序,而这种秩序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只有市场才能真正使经济效率达到最高。市场经济具备较高的效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经济形式具备了竞争和价格这两个最基本的市场要素,现代社会是一个结构复杂、规模巨大、主体众多的结合体,每一个经济体都在自身的活动范围之内,根据自己的选择和需求选择做出自己的经济决策。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决策通过相互作用反馈到市场中,由此形成了市场中较为抽象的价格信号。而其他的经济体从该价格信号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决策,从而使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化效应,实现社会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个体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状况而形成的价格信号进行搜集并有效判断,这一点比任何政治家所做出的经济决策更加有效。
而计划经济者认为管理当局可以将一些分散的个人知识进行广泛的搜集并进行整合,在获取自认为相对完备的知识以后,可以依据这些知识做出合理的经济判断和决策,而哈耶克认为这种想法是极其幼稚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在上文中,已经明确说明管理当局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将社会上所有的零散的个人知识搜集起来,也并没有能力去充分整合,同时,做出的经济决策也未必是正确的,此外,信息不对称性、传递的滞后性、政策调节活动的滞后等都会使经济决策的作用减弱。市场经济具备较高效率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哈耶克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财产私有化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鼓励人们为自身牟利,如此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才具备巨大的活力,经济才会变得蓬勃。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中不对私有财产认可,则经济如何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困扰管理当局的重要问题。
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生存并求得更好的发展,则必须对自身的技术和管理进行变革,不断发展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价格优势,而其他一些企业同样基于此目的,不断强化技术变革,如此循环往复,整个社会才会向前发展。而在计划经济的市场体制中,价格都是由管理当局来统一制定,企业无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获得价格优势,由此企业就会丧失了技术和管理变革的积极性,造成技术落后而成本居高不下的窘境,显然这对社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由此可见,与竞争市场经济相比较,计划经济的社会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居多。
尽管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哈耶克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判也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哈耶克的批判在某些地方仍有诸多商榷的余地。
第一,斯大林模式具有高度的集权和计划性,与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具有相似之处,但这并不能说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等同于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但也不能说斯大林模式就是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由于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众多的邪恶势力的威胁,想要保持政权的稳定,只能集权。在二战后,苏维埃政权没有对这一集权进行调整,这就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斯大林模式等于社会主义,仅仅是被证明失败了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一种。
第二,哈耶克强调社会法制的重要性,并对政府的权利进行限制,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他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仅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对社会的公平性诉求却忽视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除了维护经济、社会秩序以外,还要防范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问题。
五、结语
哈耶克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的学者,他将毕生的精力都用在对古典主义的自由思想辩护中,由于其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哈耶克的相关理论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尽管如此,哈耶克仍然提出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丰富了人们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认可和研究。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方式,都体现着学者的风范,现如今,我国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都与哈耶克那个时代的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和不同,但是哈耶克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哈耶克对社会个体权利的关注、对社会传统的尊重和对法制的维护等。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各项社会制度和法律都逐步完善,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哈耶克的思想中汲取有价值的思路,充分挖掘指导人类社会发展不受时代背景约束的思想方式和方法,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关键词]:园林绿化苗木 生产类型 优势劣势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及国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刺激了园林苗木产业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农业的改革也在快速推进,反映在园林苗木产业上,催生了其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往园林绿化苗木主要以国营苗圃为主,现在则是多重主体共同参与,现阶段主要生产类型有:农户自营型、民营企业型、国有苗圃型及“公司+农户型”。
1 农户自营型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农业也不例外。经济的发展及生态建设的要求促进了园林绿化苗木的巨大需求,价格随之提升,产业前景光明。手中握有土地的农户自然不肯错过大好的市场机会,于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入到园林绿化苗木产业中来,绝大部分为一家一户型。这种自发性的分散式经营,有优势也有劣势。
一、优势分析
(1)根绝市场变化 迅速调整产业或产品结构。
农户自营性模式下,农户有完全的自,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产业或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要。
(2)成本低
土地是自家的,工人是家庭成员,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市场竞争力。
(3)投资少,见效快
由于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很快调整产业或产品结构,再加上土地、人工成本等降低,使得农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效益,且见效快。
二、劣势分析
(1)生产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不够。一家一户型的生产结构注定不能实施规模化生产,同时也基本确定了实施机械化生产的不经济性。
(2)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产品质量、产量受影响较大。
(3)人员素质低,技术含量低。由于农户人员文化水平不高,限制了园林绿化苗木的技术提升,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属低端产品,达不到某些客户的高技术含量的需求。
(4)生产的滞后性、盲目性导致市场混乱,无序竞争。
当市场出现某些产品供不应求且价格高涨时,农户们迅速跟上,大量生产,而销售时往往出现供大于求,产品雷同的现象,最终导致相互压低价格,无序竞争。
(5)没有固定、多方位的销售渠道。
这种一家一户自发式的分散式经营,在初期对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弊端也越来越突出。其一,对市场来说,农户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将造成园林绿化苗木的无序生产、无序竞争;其二,对农户来说,市场的反作用将导致大量的农户惨淡经营,甚至破产。
2 民营企业型
在我国目前的园林绿化苗木产业中,这种生产类型占据重要地位,其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在很多地方逐渐成为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主导生产类型。市场上许多大型的园林绿化苗木生产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型。与农户自营型相比,它有很大的有点,同时也存在不足。
一、 优势分析
(1)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立足长远,易出精品,以创建自己品牌为主,进行精细化生产。
(2)从业人员文化水平高,素质较高,从而专业化水平较高;采用较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产品技术附加值高,质量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对市场风敏感,能够根据市场反馈情况迅速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公司高层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及前瞻性,不盲目生产;销售渠道多元化,生产出的产品能够很快销售出去,不至于积压。生产与销售紧密相连,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二、劣势分析
(1)建设初期,资金投入大,成本高,见效慢,投资回收期长。
(2)风险大。较高的技术含量意味着较大的收益,同时也承担着较大的风险。
3 国有苗圃型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苗圃的发展对园林绿化苗木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其体制等原因,国有苗圃遇到了一些问题,现有国有苗圃的现状有以下几种:一其体质及经济运行模式与计划经济时期保持不变;二参与市场化竞争,优胜劣汰;三以圃地使用权代替工资,或租赁,或承包;四依靠国家不断注资,使企业发展壮大。
(一)优势分析
国营苗圃有国家政策、资金、市场及销售方面的支持,这是民营企业所不可比拟的;国营苗圃一般规模较大,生产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前期投入大,基础设施完善,投资回收期长;人员素质高,人才全面、结构合理;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易出精品、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强。
(二)劣势分析
国有苗圃的体制弊端在市场经济下突显。规模较大,人员众多导致企业离退休人员过多,企业负担重;经营权、管理权不明确,导致多头指挥,管理混乱;职工利益受损,福利难以保证;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干部、职工生产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低,市场适应能力弱等。以上问题致使大部分国营苗圃亏损严重,负债比率高,经营惨淡。
4 公司+农户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 规模化、专业化已经成为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趋势。两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公司+农户”型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一农户拥有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和耕作权,想用此种资源获得较高的收益,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值,缺少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资金和销售渠道;二农业公司运作专业化,有大量的资金及良好的市场运作体系和管理手段,但缺乏土地资源。
“公司+农户型”经营模式下,公司运用自身的优势,为农户提供苗种、信息、技术并负责销售,农户按照与公司签订的合同生产公司需要的苗木,双方各出对方之所需,以经济合同的形式联系在一起,互相合作,密切配合。因此,此种模式也可以总结为“市场+公司+基地+农户”,即以公司为龙头,带动周伟苗农联合生产。
(一) 优势分析
(1)公司间接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使货源供应有个保障,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了苗农的经济收入。
(2)公司和农户之间摆脱了之前的竞争关系,两者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公司与农户双方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公司主要负责苗种提供、技术支持、市场销售;农户主要负责专业化生产,几种力量和精力专注于栽培技艺、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劣势分析
(1)农户的土地并不是公司真正的生产基地,双方一旦有矛盾或者其他因素的干扰,双方随即散伙。
(2)主动权偏向于公司。公司经营状况一旦出现问题,或资金链断裂,首先受损的就是农户。
参考文献:
[1]杨晓东中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北京林业大学,2005.
(一)权责发生制的定义
与现金收付制相对,它以权力和责任的发生来确定收入和支出属于哪个时期。也就是说,全责发生制中,只要是在本时期内应该收到或负担的费用,不以实际货币衡量,就记录在本时期内。
(二)应用范围
在预算会计中,经营性会计核算以全责发生制为基础;银行业因为行业属性,也会使用全责发生制;在各类营利性企业中,全责发生制由于本身的优势,也会被采用。
(三)权责发生制与现金实付制的区别
1、目的不同
通常采用现金实付制为了清晰的显示在一段时期内总的收入和支出;而采用全责发生制是为了了解某一时间内单位或公司盈亏状况。
2、总额不同
当经济行为与货款收入或支出为同一时期时,两种制度核算的总额是相同的。但是,当经济行为与货款收入为不同期时,两种制度在本期内核算的总额是不同的。
二、现金实付制作为预算会计基础的弊端
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我国预算会计基础主要为现金实付制。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现金实付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一)反映内容不全,信息不准
由于现金实付制会计记录简单,只反映实际的现金支付,不能真正反映某一时期财政的收入、支出项目状况。
(二)弱化宏观调控职能,增加市场经济风险
在现金实付制会计核算中,并未发生行为却已支出或收入的项目。由此,根据会计记录,降低了预算的精确度,不能优化分配资源,导致预算资金过高或过低,弱化了政府通过预算会计宏观调控的职能。
(三)不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
现金实付制可以作为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中其中的一个,但作为主要核算基础,明显不适合当今业务种类繁多、收付资金方式多样化的实际情况。
三、权责发生制应用于预算会计的必要性
(一)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业务贸易增多,随之收付资金方式也在转变和增加。
(二)市场经济的要求
与计划经济不同,政府不能控制市场,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的宏观调控职能,全责发生制的精确度与正确宏观调控的高需要相吻合。
(三)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
随着人们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业务种类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现金实付制的简单性能不能满足当前的复杂状况。
四、权责发生制应用于预算会计的作用和意义
(一)准确反映财政支出,核算成本、费用
当经济行为与货款支付时间不一致时,按照权责发生制,记录在行为发生的时期,准确反映了政府或有关部门在这一时期内应当支付的情况,为其计划和部署提供准确信息,优化资源使用效果。
(二)较为全面的反映政府现实和潜在的经济状况
通过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记录,全面的反映政府现实和潜在的盈余和债务,有利于政府采取恰当的手段,降低经济风险。
(三)完整的提供了政府各种经济活动的信息
用全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清楚地反映了政府各种经济活动,有利于预算基金的准确,也有利于以此对各级单位进行监督和考评,提高各级单位的效率。
(四)各种经费透明度增加
关键词:公路施工 项目管理 财务管理
1 保证施工组织的最优化
建设高质量的产品,施工组织是关键。在计划经济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公路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实行的是工程队、指挥部以及公司总部的三层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公路施工企业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庞大的施工队伍势必增加项目施工成本,同时,机构的臃肿将使企业管理效率低下。而此时,以运行成本低、能吃苦耐劳为特征的分包队伍逐渐壮大,为公路项目管理由生产型向管理型转变提供了便利条件,于是,以经理部和公司总部为主的两层组织模式逐步形成。众所周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摒弃传统的围坐炉子、得过且过的烤火法则,取而代之以思维敏捷、行动迅速的运动生热法则。组织模式的转变,可使企业丢掉包袱,适应新的市场法则。
在两层组织模式下,项目经理部只需从技术质量上面严格把关,由项目经理组织施工,结合利润目标和企业现状与能力等方面考虑,编制形成一部指导各部门工作的归纳性文件,上报批准后下达各个公路施工队伍严格执行,实行动态管理,以保证优质的工程质量。
然而,公路分包队伍的介入,使公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降低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合同管理上,把好资质审查关、合同签订关、合同履行关、合同终止关,使合同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验工计价中形成逐个部门会审的监督机制,防止验工计价不透明造成的舞弊行为。需要指出的是,相关部门对验工计价的会审机制,不仅仅体现在验工计价单上各个部门签字确认的面面俱到上,更重要的是要将会审机制这一重要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使各会审部门完全理解验工计价的合理性。使其明白签字是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方式,并对其签字负责。
2 加强财务管理监督工作
在计划经济时期,公路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具有完全的财务权力,除了上缴公司管理费之外,项目经理具有支配资金的绝对权力,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项目经理部以公司为后盾,项目的亏损最终由公司承担,使项目经理部相关人员勾结作弊,侵吞国家、企业财产成为可能,造成企业效益的大量流失。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项目经理部的目标与公司的目标不一致,项目经理可能采取与公司总体利益相悖的决策,同时因为项目经理部的财务部门是项目经理部的其中一个部门,对项目经理负责,因此,对于违背公司总体利益的决策,经理部财务部门只能遵照执行。
相反,如果经理部财务部门是公司的派出机构,直接对公司负责,有权拒绝处理任何不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和公司总体利益的经济业务,那么就会在引导项目经理采取与公司总体目标相一致的决策的同时,从根本上杜绝不利于公司总体目标的情况发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财务人员有了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因而,会更好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眼光发现企业运行的问题和弊端,从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实现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能。
长久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体制弊端,公路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的财务部门只是作为核算部门,完成财务管理中的核算职能,没有实现其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下,这种财务部门只实现核算不参与管理的模式势必成为公路施工企业发展的桎梏。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必须赋予财务部门参与管理的权力。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对于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除了具备相关的财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公路工程概预算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会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公路工程的进度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财务部门通过配备具有专业能力的会计人员,经过准确无误的会计核算,形成翔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定期进行成本分析,通过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比较,本期成本与以前各期成本的比较,发现成本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形成成本分析报告,使生产部门有章可循,自觉地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3 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利用人才的比较优势,刺激人才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信誉、创效益。同时,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员工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从而保证决策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由于这样的决策融入了员工自己参与管理的成份,从而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和成就感,实施起来较容易,便于决策的执行,同时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这样在员工工作愉快、整个环境舒心顺畅的同时节约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以人为本,要求在企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企业自己的管理文化。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大胆把他们放在重要的岗位上,为其成长提供锻炼磨练的机会,使其尽快成才,做到人才辈出,培养更多的科技能手和带头人。在员工的思想观念中树立人人为企业负责,人人关心企业发展的信念。同时,企业也要想员工之所想,不断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其后顾之忧,增强其工作热情,使每一个员工为公路施工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小勇,公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06)
摘 要 该文结合笔者实际,就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作一浅析,随后论述了其成因,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以供同行们进行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企业成本管理 弊端 成因 方法
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战略来开发其竞争优势,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成本管理,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的途径。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更加关注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一、我国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
(一)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三)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内容僵化、手段老化
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因此,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至于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成本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而手工操作是很难达到这些要求的。
(四)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未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自己的“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
(五)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
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这一假定基础之上,成本的核算过程过分简装化。在过去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这种简单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时数或产量为依据来分配间接费用),通常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但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理现象:1、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2、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3、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二、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的成本管理尚未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
目前随着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成本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性费用所占的比重下降,流通性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对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这也就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企业如果再单纯地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将会使企业无法立足于市场。我国有些企业的管理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这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成本管理的要求了。
(二)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不善
市场经济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截然不同的经济体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市场而不再是以政府的指令计划为导向,而有些管理者未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树立市场竞争观念,他们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等、靠、要”思想,使成本管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有的企业领导、吞占国家财产,企业人心涣散,无法加强成本管理。
(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短期行为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的流动性较强,他们对企业的承包期短,使企业行为明显出现阶段性,为突出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他们很少关心企业的发展后劲,在成本费用的划分、成本差异的调整、计提折旧、大修以及存货的盘盈、盘亏、坏账损失和待摊或计提等方面,出现了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人为地调整成本等现象,这样便给后任的管理者改进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后任的管理者为了完成指标或达到其它目的,只得继续伪造成本管理数据以粉饰财务报表。
关键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
一、前言
在国有企业改制以来,一大批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开始走向市场化的道路。而一些占有重要生产资料的国有企业主体部分,在国企改制之后仍然属于国有资本控制。这些国有企业通过自身内部的改革,也逐渐发展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运营模式,在世界能源、资本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进入21世纪后,世界迎来了信息化时代,各个领域的经营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一大批具有鲜明特点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兴起,并且很快就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资本力量。究其原因,除了互联网产业的快速性和高效性之外,其内部的行政管理模式也足以令人称道。许多庞大的互联网企业的行政管理团队人员构成相对来说非常少,但是工作效率却是十分高效的,这也就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行政效率。而国有企业人员组成复杂,结构也十分巨大,在新的时代下进行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也需要向先进的企业学习。
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
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一个企业的中枢系统,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个健康的企业必定是有着非常科学有序的行政管理机构,通过不断的上下连接来确保企业的发展平稳有序的进行。
(一)决策职能
决策职能是基于企业的管理目标。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非常大的调控作用。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要首先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目标能够有清晰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通过对政府所要求的制度进行决策,并且达到需要的目的。
(二)协调职能
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有着上下协调的职能。国有企业结构庞大,而且还可能有很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和海内外。企业的决策者所发出的每一项决策都要精准的传达到每一个分支机构和企业员工身上,并且能够从企业的下级单位搜集反馈信息,再传达到企业的决策层。这种上下协调的职能对于复杂的国有企业来说,能够有效的调节劳资关系,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监督控制职能
国有企业掌握着国家重要的能源资产和资金,若是在国有企业的决策体系中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国有企业中的行政管理机构内部监督控制的职能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内部的腐败现象十分严峻,这与其内部的行政管理机构中监督控制职能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三、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部分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下建立起来的,除了有一些以资本为主的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建立,其他的能源资产类的国有企业时间都比较长,结构也比较复杂。而当时创建国有企业时,其内部的行政管理机构完全是按照党政机关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其行政管理机构已经出现了一些弊端。相对来说,一些现代化的企业开始兴起,其高效、先进的行政管理模式也使企业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先者。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没有完成现代化的改革之前,其行政管理模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
(二)行政管理机构不健全
国有企业建立在计划经济时期,其行政管理机构也都是完全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党政机关的模式来构建的,而国有企业的决策者也大多都是政府人员或者是部队转业干部,在思想意识上也按照党政机关的模式上来实施的。可以这么说,计划经济时代下国有企业其实就是政府组织的一部分,只不过其权力范围只是在某个企业中。而进入市场经济后,这样的管理机构明显就会出现问题。在政府逐渐放权之后,国有企业需要自身来面对市场,而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中缺乏面对市场时的各个组织机构和人员。许多国有企业在面临这个问题时没有深刻的得到的重视,最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仅没有准确的把握商机,同时在自身的机构运转中也越来越吃力,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落后,不仅仅是体现在制度上的落后,在管理人员的思想上也能充分的体现。目前在国有企业担任行政管理的人中,仍然有许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开始进入企业工作的。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蔽塞,缺乏一定的培训,导致企业的员工对于目前先进的行政管理也不是很了解,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心理。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行政管理组织的专业性不强、办事拖沓、组织机构人员复杂、出现形式主义和浪费主义等现象。
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创新思路
(一)创建先进的行政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企业的不断融合,信息化的建设是各个领域都在努力实现的。早期的西方等先进的企业建立信息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尤其是一些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其本身营销模式以及发展方向都是依托于信息化技术来完成的。而西方的一些传统的工业等企业,也将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到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我国的国有企业虽然属于国有控股,但是完全可以借鉴西方的先进的行政管理模式来进行自我的革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都已经完成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些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开始全面实施了信息化的建设,一些国际知名的管理软件如ERP、SAP等都受到了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青睐。构建信息化的行政管理模式,不仅仅能够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解决了行政管理中形式主义、浪费主义等严重的问题,使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更加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对于企业的形象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二)完善国有企业的管理机构
国有企业在经过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时期转型过程中,行政管理机构必须要做出一个相应的调整,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出于对市场的重视,行政管理机构中需建立关于市场的了解、调查、分析等相关部门,以及对应的营销管理部门。其次,应该降低与政府组织对接职权的权重,将主要的人员和精力用在市场政策的调整应对上。另外,在人事组织上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人事部门对于人员的招聘和考核等工作,要以市场需要和内部管理为主,摈弃过去的政治观念,要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吸引先进的具有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只有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逐渐完善,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设先进的行政管理人员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无论是资源的竞争还是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因此,国有企业建立一个先进的行政管理体系,首先要吸收先进的人才。在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中,企业的人员一直是由政府来集中进行调配的,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比较单一,基本就是技术岗位要保证其专业性,管理岗位要保证政治的正确性。这种简单的人才要求不仅制约了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也对一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人员造成埋没。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中,首先要摈弃传统的用人思想,避免出现“夜郎自大”的用人心态。国有企业面临的不仅仅只是相同领域大型国企之间的竞争,同时一些先进的民营企业的自身发展和人员待遇也十分优越,求职者已经不仅仅青睐于国有企业。不仅如此,一些具有工作经验的资深行业人员,也都从国有企业开始转入民营企业中,或者是直接开办自己的企业。这就给国有企业造成了不小的人员损失。因此,国有企业在人员的招聘和管理上要能够与时代相接轨。对于行政管理工作岗位来说,要重视对于青年人的培养,择优选择一些具有互联网公司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些人能够将企业迅速的完成信息化的建设,并且能够在企业范围内进行信息化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提高行政管理机构的行政待遇和经济待遇,保证行政管理岗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吸收更多先进的人才。
五、结束语:
国有企业时我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下,国有企业要同其他经济体一样,不断的进行自我结构的优化,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下随时保持一种活力,占据主体的优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大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时萌.关于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7(6):65-65.
[2]谢丰羽.新时期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行政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6(33):104-104.
关键词:市场经济 经济结构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不仅对市场经济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个共同协作,一起作用于经济建设。宏观调控不仅对市场经济有一定的调节和促进而且对我国的经济起着调整作用。
一、宏观调控实施的背景
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其发展有多么完善,体制本身的局限性对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不好的影响。而对于有的领域市场经济可以发挥其自身的调控作用,有的领域却不可以。市场经济仅仅依靠其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来长久维持良性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就需要在制度与法律方面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以此来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对财政收支的调节来调控市场经济,以维持秩序的正常进行。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财务部门通过调控财务收支来合理分配资源,来辅助市场解决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所以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控财政收支进行的。
二、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一)宏观调控作用于市场经济的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宏观调控有了新的要求,宏观调控应该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经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宏观调控在实现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时有不同的形式。
1.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一种“指令型”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都由政府进行计划。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已经不适用当前的经济体制。其弊端表现在不能很好地调节微观经济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结合,造成资源浪费等;对于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虽然计划经济在现在看来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但不能否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我国经济曾经一度的调控作用。
2.间接的宏观调控形势
间接的宏观调控形势是指国家不再直接对经济进行调控,而主要是通过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以此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不再进行直接的干预,而是对其进行间接的管理和指导。企业对自身进行管理,自负盈亏。我国的经济体制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时是从之后开始的。这种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间接调控的作用下,不仅可以将市场经济的资源充分利用,也可以发挥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以此来实现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间接的宏观调控相对于直接调控来说,调控方式更加灵活,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更加人性化管理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二)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
为了使我国经济进入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必须把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
1.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完成目标时的方向和所需方法。宏观调控是为全局寻求一个发展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则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有了目标,则可以有效统筹全局,保证市场机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经济活动的公平合理。
2.因市场经济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就充当调节者,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引导,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市场经济很主要的特点就是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的高效率,而收入的差距是产生竞争的主要动力。差距过小不会产生竞争,差距过小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加剧贫困的扩大,对市场经济会有负面影响。所以两者合理结合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两者不可偏颇一方。
3.宏观调控可以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合理的经济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秩序。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经济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有关部门互相协作和监督实施的。我国的宏观形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市场经济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磨合和发展。政府要加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与各部门协调来完善调控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良性发展。
三、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处于平稳的上升状态,但不可忽视其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最近比较严重的铺张浪费、公费私用、年终突击花钱等。政府在不断改善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能更好地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促进企业的发展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内在作用
首先地方宏观调控一直在向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方向发展,这是地方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不相同,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目标很有可能与当地政府的发展要求不符,这属于正常现象,另外不同的地区在对宏观调控的要求中也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国家也会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比如:发展沿海,中原崛起,支援西部等战略方针。为了使区域经济有良好的发展,政府将区域发展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宏观调控的高效性只有将区域发展建立在区域优势上时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来。由于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政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带动经济增长的体制,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快速稳定发展,减小各区域的贫富差距,促进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其次,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凸显出了宏观经济失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重视供给管理,并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供给管理的力度。利用多种政策手段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供给效应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在调控供给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原因是供给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劳动者和生产者,而政府直接对生产者和劳动者进行管理。另外地方政府不能对需求管理发挥作用,导致区域政府与中央政府不能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当区域经济处于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时,政府为了协调各个区域和谐发展,则会控制区域政府的投资与发展。而当经济发展较缓慢时,政府为了保证各个区域均衡发展,则会采取措施鼓励区域政府投资发展。中央政府与区域政府属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中央政府可使用强制手段对区域经济进行管理。所以在区域政府投资发展较快或较慢的情况下,政府都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其次,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内部需求的两大方面。市场需求与消费需求应合理结合起来,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地方政府在调节内需时不注重消费需求,其原因是刺激消费者需求在弥补地方政府内部需求的同时会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造成不确定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但当消费者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对本地市场的经济有促进作用。因为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一定在本地消费,就算在本地消费,也不一定购买本地企业的产品,这种情况对内部需求没有调控作用,还会造成资金外流。
结语
国家宏观调控对于经济的重要作用,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这已经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宏观调控的运行是在一定的市场规律下进行的,并使用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手段和策略。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宏观调控的作用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宏观调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为微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均衡的发展。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而宏观调控就是一只有形的手,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合理的目标和实现手段。
参考文献: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