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对策

21世纪,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广阔,但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引发的则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对企业、政府包括个人所提出的更为严峻的挑战。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和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1,2]。行为学家一般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动机性,也就是说,不存在无目标导向的人类行为。所谓激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一个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它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告终。激励机制利用的好,就可以团结职工、凝聚职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才有希望[3,4]。

1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1过多依赖传统式管理,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以前农业企业对人才的招聘、选拔、任用,几乎都是根据主观意愿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在发展初期,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有40%左右由业主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过分依赖传统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增加的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人力资源的内耗和浪费。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而无法吸引外来人才的恶性循环,直至危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1.2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

影响个体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生存权利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在很多企业里,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约束员工完成的任务,或者剥夺员工公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等高层次需求。

1.3怀疑下级的能力而不授权

有些领导担心下级干不好,便不断干预下级的工作。下级没有自主权,都是被动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依赖心理;因为没有授予自主权,下属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这对企业来说是最大的浪费。

1.4缺少绩效考核机制和快速的反馈渠道

绩效考核是激发个体努力的必要条件。绩效考核原则中有一个反馈性原则,即考核主管应在考核结果出来后与每一个考核对象进行反馈面谈,不但指出被考核者的优点与不足并达到一致,更重要的是把改进计划落实到书面,以杜绝不良绩效的再次发生。

2对策

2.1以人为本,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与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一套透明公开的人才聘用机制,让员工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2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在年龄方面的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果。

2.3充分授权,权责相符

给予下属充分的权力,不干预下属的具体做法,下属才能大展拳脚,不会因空间狭窄而觉得缚手缚脚。授权不单单是给予权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授权,上级可以指导、监督、锻炼下级,使下级尽快成长。同时上级也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更为重要的事务。

2.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快速的反馈渠道

在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必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立基本的工作定额,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需要特殊方法解决的问题。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个人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建立应急信息的备案。

3结语

企业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自然成长起来的,很多企业都充分意识到企业现在和将来需要员工所掌握的技能,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可以根据在绩效考核机制中建立起的日常工作和特殊贡献记录并结合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培训人才和科目,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4参考文献

[1] 柳娃,刘奕.论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23.

[2] 李军,蔺馨歆.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141-142.

第2篇: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这些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较为短缺而且融资难度较大

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多都是由农民本身经营和创立的,所以在资金方面都是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来的,但是农业加工企业可以向银行抵押的不动产很少,这样银行或者是相关金融机构可以向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的数额就较少。这样的话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的资金就相对较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或者是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就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发展来说都是很

不利的。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缺少财务管理的责任感

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都是农民创立的,这样管理人员大多都是素质不高或者是不能从专业的视角进行财务管理,很多的管理人员都是存在财务管理责任感缺失情况的。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他们都是农民或者是由农民挑选出来比较能干的人,这些人的专业知识并不足,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就经常会出现误差或者是失误,这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就经常出现错误,不利于农产品企业的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缺少财务管理的责任感对财务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进行改善,这样我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正常进行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实权

我们国家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创立或者是管理都是由一些亲属进行的,所以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招聘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的时候,这些人的权利并不大。所以这些人员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就很难开展,在出现一些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改善或者是改正的时候,财务管理人员并没有权利,这样在财务管理进行的时候难度是很大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都是因为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实权。

二、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中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面我们谈到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我们要采取措施,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健康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我们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金融服务机制

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我们进行资金支持的,所以我们要在金融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我们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才能更加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贷款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放宽要求,这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贷款的时候就可以比较容易。政府和相关的机构也可以根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者是技术支持,这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更加?利。

(二)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责任感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不断进行自身的培训或者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锻炼,这样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才能增强责任感,这样农产品加工企业财务管理才能正常进行。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应该聘请更加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这样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我们更加专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才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落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激励和委任体系

我们国家的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由一个家族进行管理的,这样虽然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很团结的,但是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会很困难。所以我们为了农产品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这样我们就要对农产品企业的内部人员的关系和权力明确区分开来,这样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就比较容易。

第3篇: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 农村; 养老; 商业保险

中图分类号: F8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18-03

引言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对于提高保险业整体发展实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有效推动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加快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保险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发展农村商业保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政商业保险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其中近60%老年人分布在农村。[1]而且,在未来5年内,男60岁、女55岁的农业人口将以每年85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8年将达到1.2亿人的峰值。[2]实行以来,中国农民的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和土地,但两者均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子女数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老龄化以高于城镇的速度推进,这些因素都从不同层面影响到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规模小型化和农业比较收益偏低,土地的保障功能不断减弱。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努力寻求新的适合时展要求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商业养老保险因其诸多优势,能很好弥补社会保险供给上的不足,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弥补了分配制度中社会保险的不足,使“效益原则”与“公平原则”达到辩证的统一;商业保险能够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促进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循环;商业保险能扩大社会保障范围,补充了社会保险的空白地带,拓展了社会保险的领域。因此,发展商业保险,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层面发挥着不同的功效。[3]在基础型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日常管理,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实现社会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保障机制运营效率。在享受型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更多的保障产品和更高的保障程度,弥补商业社会保险供给的不足,丰富和完善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农民获得养老保障的需要

根据2006年2月全国老龄办的最后统计,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14%,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列。同时,中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农村不仅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另一方面,1992年由民政部门制订、国务院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确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经过十多年的调整、整顿后,不争的事实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不但没有得以普及,参保率反而呈下降趋势。鉴于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可以预期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很难建立普及全国农村的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管是传统的家庭和土地养老,还是现代的社会养老保险,都无法完全满足农民的养老保障需要。因此必须发展更加灵活的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来满足农民的养老保障需求。

(三)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商业人寿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需要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保险公司的竞争日益加剧。从市场构成和分布分析,目前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人分布在农村,农村是我国潜力巨大的保险市场,由其是在城市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尽快开拓农村市场,是保持商业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是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四)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降低社会储蓄,拉动社会消费的需要

农民消费需求乏力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在于我国当前社会养老、医疗、健康、失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商业养老保险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和越来越富于个性化的保险产品,满足农民的多层次保障需求。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的目的。统计资料显示,商业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

城镇低保人群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企业年金方面,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年金集合计划受到广泛认同,到2006年末,养老保险公司已经受托295家公司的企业年金计划,受托资产16.3亿元,占全部法人受托人业务的65%以上;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方面,江苏、河南、广东等省市的66个县(市、区)参与了新农合试点,参合率91%,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1亿元,为736万人次提供补偿金额9.7亿元;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方面,重庆、河北等省市参保农民累计7541万人次,积累养老金27亿元。[4]在拉动政府公共产品消费支出和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福利消费支出的同时,商业保险满足居民个人保险需求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五)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需要

随着农村改革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中一部分剩余劳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但是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这样就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农村无业群体。而发展农村寿险业务,需要一支庞大的管理和销售队伍。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从事农村寿险工作,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5]

二、当前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有利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开拓农村寿险市场已在物质基础、政策环境和实践经验等诸多方面具备有利条件。

(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上升,为开拓农村寿险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惠及亿万农民,在系列利好政策的引导下,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连续增产,2006年产量达到9949亿斤,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7元,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明显加强农村社会更加稳定。[6]随着中央对“三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消费水平将从解决温饱问题提升到考虑保障、子女上学、养老和抵御风险等问题,潜在的保险需求将被激活,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的空间将更加广阔。

(二)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和倡导商业养老保险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中的作用

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下发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障需求增强。加快保险业发展改革,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并提出“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健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保险业在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8]十七大报告高度肯定了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养老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养老保险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保险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三农””保险的发展,为农村商业保险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保监会将“三农””保险列为战略机遇期我国保险业重点推动和大力发展的重点之一。将其看成是保险业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口。2004年以来,保监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保险”,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保险等。

(四)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经过长期经营农村业务,积累了一定经验

1996年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以来,寿险业始终以较快速度向前发展。但从市场构成看,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业务发展迟缓。在保监会大力发展“县域保险”的号召下,保险公司积极响应,在县域保险业务拓展方面不断创新模式,为农村寿险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是加强县域网点建设,将建立网点作为农村保险业务发展的基础与关键;二是加强县域队伍建设,建立驻村营销员队伍;三是丰富产品和改善服务。如中国人寿2007年推出首款惠农保险――新简易人身保险,得到政府和市场的认可。

三、当前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难以消费养老保险

保险是一种消费型商品,但不是生活必需品。养老保险保费相对较高,目前一般一份保额十万的保单年缴保费4500元到5500元之间,大多数农民无力承受。农民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最基础消费之后,人们才有可能将剩余的钱投入保险。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产生上一层次的安全需求。养老保险需求从风险保障的基本功能看属于安全需求,因此收入水平是影响着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9]2005年,我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45.5%,尽管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但仍显示农民相当一部分收入是用来支付食物花费,再加上花在衣、住、行方面的费用,所剩已寥寥无几。低收入水平决定了绝大多数农民消费产品的能力有限。

(二)农民保险意思不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整体规模较小

农村自然环境恶劣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传统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农民保险意识淡薄,对保险的接受和认同能力相对有限。农民购买保险的意愿不强,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经济能力有限,制约了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拓展。此外,农村自然环境特殊,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保险展业难,展业成本高。另外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村,对开拓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信心不足。只有县级业务员以个体的形式发展有限的农村业务,使得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规模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三)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管理服务上存在不足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市场主体单一,在农村大部分地区,中国人寿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这种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使得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服务管理上都存在不足。首先,产品未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进行的,因而所开发的产品也都是针对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购买能力、保障需求而设计的,保险公司不顾农村与城市的保险需求差异,简单的把在城市销售的产品直接或稍微改头换面就搬到农村市场,难以适应农民的实际需要。其次,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县级分支机构的个人营销员由于缺乏正规的保险业务培训,保险知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道德。致使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营销人员总体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农村商业保险网点建设和客户服务体系不健全,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产业、轻管理”的现象还没有将客户服务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

(四)政府在法律和财政上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缺乏有力的支持

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对商业养老保险功能和定位认识不足,导致政府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缺位与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缺乏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规划,缺乏整体的思路和方案;二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对补充养老保险介入过深,限制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三是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提供与财政支持等方面承担的责任不足,而对其经营却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四是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滞后,缺乏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约束,随意性较大;五是缺乏支持、补充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相配套的政策,限制了体系的健全。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缺乏必要的支持,甚至持否定和捧斥的态度,制约了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

四、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对策

(一)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加大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进一步推行富民政策,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奠定物质基础。要高度关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新农合医疗、农民工保险等等。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在开办农民养老保险中采取国家补一点,家庭出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使其尽快开办起来。在农民医疗方面,政府既要鼓励保险公司的参与,又要在费用上给予补贴,使其在微利情况下健康经营。对农村业务员可以采取减免经营税的办法,维护其在农村销售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兼顾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和农民保障二者的利益,出台有关惠农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村市场的开发。[10]

(二)保险公司应加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意识的宣导,提高农民自觉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应该以开展特色保险宣传为切入点,增强农民保险意识。一是针对农民保险意识比较滞后的实际,保险公司应深入广泛的开展好宣传工作,如通过放映电影、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等形式宣传保险,帮助农民树立风险保障意识,转变养儿防老、疾病救助、教育消费观念,使农民对寿险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二是利用典型赔案、农民身边的赔案,宣传保险的功能作用,消除和澄清少数农民对寿险的模糊和错误认识,凸显出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使农民对寿险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三是深入村寨、田间地头,走村串户、驻村入户,通过村委会广播、黑板报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强势宣传。利用银行邮政等单位的网络优势加强宣传,使保险意识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三)结合农村实际,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养老保险产品

农村养老保险产品应具有明显的保障功能,保险金额应当适当,要考虑农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实际购买力,承保内容要简明,保险条款要通俗易懂,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寿险需求特点,体现地区差别,在贫困地区可以设计一批低保费、高保障的保险产品,在较富裕的东部和沿海地区可设计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保险产品,开发高端农村市场,兼顾保障和投资。如按团体年金思路设计以村为单位的农村养老保险产品,为适应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大力推进条款通俗化进程,如推广投保简单、便于携带的卡折式产品,突出购买保险的便利性,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在设计开发保险产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保险的需求愿望和承受能力,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应该积极探索和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农民消费的多样化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四)强化服务意识,重视客户服务

保险是服务产品,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本土化的保险营销员深入到社区、乡村逐村逐户上门帮助群众了解保险,引导农民科学购买保险。加强营销员的诚信意识和专业水平,严格严惩制度,坚决杜绝欺诈、误导客户现象的发生。因地制宜优化保险流程提高保单售后服务特别是保全、理赔的效率,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群众需要、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如为农村孤寡老人,困难户献爱心,关注外乡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的需要,进一步发挥社会管理功能。

(五)监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创新保险管理模式

我国保险业的实践证明,商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商业保险在技术、管理、成本控制、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在一些领域参与社会管理,可以减轻政府公共管理的压力,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因此,以政府推动、市场优化运作的方式发展农民商业补充养老保险,既可以发挥保险公司的专业优势,也能促进社会稳定,为政府减压。以失地农民为例,鉴于地理位置、劳动力素质、就业安置等情况的差异,被征地农民失地后的生产生活情况会有所不同。一些地处近郊地区、市场观念强的农民较好转变了生产方式,成为了城市扩张的受益者。这部分人对养老需求层次要求较高,为过一个安详的晚年需要更高的保障程度。他们有动力、也有能力购买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如果能在政府的推动下良性对接,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商业保险提供差异化产品,满足农民补充养老需求,就能填补这一市场需求,不但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补充养老保障,还可以全面设计覆盖住院医疗、意外伤害、死亡伤残保障,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 [DB/OL].省略/xwzx/gnsz/gdxw/200612/12/t20061212 9735313.shtml,2006,12.

[2] 赵萍.劳动部以制订出一套农村社保方案,将上报国务院 [DB/OL].finance.省略/a/20050223/000102.htm,2005,2

[3] 吴定富.又快又好做大做强保险业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J].保险研究,2006(1):14-15.

[4] 吴定富.吴定富主席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省略/bxtd/02/200702/t20070207 1050605.htm,2007,1.

[5] 兰东娟.加快发展农村寿险业务的对策[J].财政与金融,2007(7):57-58.

[6] 中国经济网.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B/OL].省略/ztpd/xwzt/guone i/2007/07zfgzbg,2007,3.

[7]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S].2006,6.

[8] .在十七大报告上的讲话[DB/OL].new.省略/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 6938568.htm,2007,10.

[9] 王汝志.农村人寿保险需求与营销策略分析[J].浙江金融,2007(2):48-49.

第4篇: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公共设施;职业病

通过日常的各种新闻,报纸或者网络,我们都能够看到建筑农民工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下的境遇,根据种种缩影都可以分析出在现今的建筑企业中农民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用工管理方面,随着建筑企业体制改革,在企业内部各职能和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巨变,很多建筑单位为了单方面降低项目成本,会选择项目外包形式,而很多的外包单位都是由许多没有技术含量的农民工构成。

1、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的现状与问题

1.1 用工管理问题

大部分劳务分包企业与农民工的雇佣都是通过口头形式商定各项内容,根据此情况调查,这样无论是作为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其用工形式也是不合法的行为。在用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

1)没有劳动合同。目前绝大部分的劳务用工形式都是由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或施工作业班组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分包合同,之后再由“包工头”和农民工签订劳务协议。因为管理不严格或者是检查不严,大部分“包工头”是没有与农民工签订劳务协议的,基本上都是通过口头商定的形式进行约定,更有甚者的是签订虚假的劳务协议,这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

2)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是每年都会时有发生并且也是对广大农民工利益损害最大的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直接严重的影响到农民工的民生利益,同时也是与劳动合同息息相关的,没有劳动合同也直接危害到农民工工资,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安全生产、安全管理问题

“注重质量、安全生产”是我国建筑企业必须遵守的规定。虽然在各个建筑企业的项目部中随处可见这样有关安全生产的标识,但是还是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在建筑项目上存在安全隐患就意味着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安全隐患是性命攸关的严重问题,因此可以说,安全第一。安全问题也是所有管理问题中的关键,这不仅威胁着农民工自身的人身安全,也是对其他人性命的一种威胁,更是影响建筑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公共服务管理问题

1.3.1 没有社会保险

没有社会保险是最切实际的问题,有的建筑企业不仅没有给建筑农民工购买人身保险,连基本的社会保险也没有。这是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的。但是多数农民工对这个基本常识没有概念。

1.3.2 农民工生活质量较差

一般情况下都集中生活在工地上,住宿是工棚,公共设施配套全部齐全,而且是大多数人共同生活,生活大环境相对较差。

1.4农民工个人职业技能管理

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仍然记忆犹新。这是一起因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而引发的责任安全事故。其实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不发生,但是由于建筑部门对工人无证上岗管理太过疏松,进而导致了这场事故的发生,造成了沉痛的教训,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上海“11·15”就是一个鲜活的例案。换言之,作为建筑企业,在保证工期正常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行有效提高,特殊工种就该持有上岗证才能够进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不耽误工期的情况下,保证质量,消除安全隐患。

1.5 工作休息管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农民工的工作和休息是具有极大反差的。也就是说他们一直处于极长时间的工作而缺乏必要的休息,通常是一天连续加班加点的进行体力劳动,这不仅对农民工的自身健康产生了影响,也间接的影响到安全生产这一问题。

1.6 职业病危害问题

职业病的高发性通常都是体现在强体力劳动者身上,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质量低下,大量空气杂质和粉尘污染导致 60% 的建筑农民工存在呼吸道感染或者耳鸣等问题,更有甚者会造成矽肺,而且发包单位或者劳务公司也不注意提供安全监控防护用品。

2、解决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2.1 规范用工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政府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出台相关规定,针对建筑企业是否与农民工本人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是要承包法人一级代表与农民工签订。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都已经开始转型为技术管理型,大部分都已经取缔了一线施工人员而是发包给别的劳务公司,但是这其中的劳务公司管理非常松散,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正是因为如此,一级发包单位无法直接对农民工进行直接管理,其管理成效远不如“包工头”来的直接,因此,可实行工资核发分离,核由包工头负责,发由一级发包单位负责。一级发包单位最好是将农民工工资以的银行卡的形式发到农民工手中,而不是直接交给劳务公司或者“包工头”。建筑企业应该按照规定为农民工朋友购买人身保险,作为政府如果一旦发现逃避此类问题的企业应该加大力度罚款整改。

2.2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因为农民工本身来自于农村,在城市务工,但从制度上来讲他们并不属于城市,所以称之为城乡二元结合体,那么他们就不能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入学优待等待遇。所以个人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应用工单位进行协调,根据当地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条件水平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建筑企业要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奖勤罚懒,对于工作积极业绩优良的农民工,应该适当给予褒奖,例如可以组织农民工参加本企业优秀员工或者劳模评比,以此对农民工加以鼓励。

2.3 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

建筑企业应该在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上加大力度,多同他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例如不再要求让几十人同住一间房屋,可以8 个人或者10 个人共住,同时还要在农民工的饮食方面提高水平,改善饮食条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针对职业病这一方面,建筑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农民工参加体检,时刻确保他们自身的健康,对于危险作业要注意安全帽和防护网、绳等质量要求,必要时可以佩戴防毒面具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安全。

2.4 定期为农民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安全生产是建筑行业的一大标准,农民工兄弟由于在农村生活,对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尤其是对于严格执行的安全规章制度,认识不到其重要性,也不能预见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就会造成违规操作。为此企业或政府部门应该安排专项资金,定期的组织安全知识讲堂,对安全方面进行培训,并对工作生产进行责任划分,落实到个人和各岗位。从基础上提高农民工同志的安全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上述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这之外,作为建筑企业还需要经常与农民工多交流,了解农民工的实际困难,尽可能的给予帮助。政府部门也要相应的采取一定措施,例如建立农民工社区、农民工子弟学校,这样就可以保证农民工在工作时能够全身心投入; 作为建筑企业,要在奖惩制度上更具体化,对于业绩优良表现突出的农民工,应该适当的给予奖励或升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的思想,保证与建筑企业思想和行为同步,进而达到建筑企业目标,进一步对农民工管理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丽霞.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存在的现状与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2011( 6) :39-41.

[2]王廷有.规范建设领域农民工管理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12,38( 24) :262-263.

[3]张明生.工程劳务分包和农民工管理的研究[J].中华民居,2010( 11) : 65-66.

第5篇: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农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随之不断提升[1]。为保障农业企业能够积极应对发展挑战,企业就必须不断提升会计工作实效,强化预算编制、成本核算以及结算与监督等各会计工作内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指出了新的改革方向,通过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构建,大大提升了农业会计的工作效率[2]。然而现阶段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仍有些许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问题。以下本文从当前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针对性的完善对策,具体如下。

一、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缺陷

农业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人员权限方面的控制,不同人员在进入网络系统时只要输入相应的口令就可进行在其权限内的管理操作。这一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如果口令被某些不法分子盗取,那么则有可能为农业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农业会计信息审核方面的问题

此外在农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包括报表信息、会计凭证以及财务账簿等都是以磁(光)介质作为存储介质,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海量存储、快速查询等功能,但是此类无纸数据存在较大的篡改及伪造风险,且篡改后也不会留有痕迹,失去了纸类数据的控制功能,也增加了内部审计与稽核的难度性。此外磁(光)存储介质一旦受到损坏则很可能无法修复,甚至可造成重要会计信息的永久性丢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极大影响。

(三)会计信息数据安全性及来自系统自身方面的风险

1.软件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

农业会计系统中不但存储着企业会计的各类财务信息,同时还会包括企业一些机密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被人恶意窃取,那么必然会造成严重影响。除来自外部的黑客攻击外,个别操作人员的监守自盗、蓄意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2.硬件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

在农业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中,集中服务器储存着几乎所有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数据,而服务器一旦发生故障,那么则很有可能造成重要信息数据的丢失,从而带来严重影响[3]。

(四)农业会计信息网络系统操作人员能力及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人员是农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操作者,这些操作人员不但需要具备过硬的会计理论知识,明确相关制度,还要具备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掌握操作流程,并且能够排除常见的系统故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能够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农业企业的管理及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由此可见新会计环境为会计人员带来了更高的职业素质要求[4]。在全新的环境下,农业企业就陷入了两难局面:年轻的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会计电算能力,对于各类软件的上手能力也较为突出,但缺少一定的会计经验,对于农业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相对较差。而资历老的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丰富的会计经验,同时对于行业知识的掌握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在现代信息网络系统的操作水平上往往不如年轻的会计人员。处在会计信息网络化构建初期阶段的当下,必然会遇到此类问题,如果操作人员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那么系统的功能潜力自然也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完善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构建的几点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改善内部控制缺陷的基本前提。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中所规定,会计内部制度的构建包括明确职责、如实记录、强化监督、定期检查、相互制约等,从而确保会计人员能够严格根据规范的会计操作程序开展会计工作[5]。这套内部控制制度同样适用在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中。农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机构设置、人员分工、责任分配等制定出一套适合农业企业自身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并建立奖罚机制,强化监督职能,以完善的制度规范行为,为保障农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提供制度上的有力支撑。

(二)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存在如网络犯罪等信息风险,因此强化操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风险防范举措。农业企业各级领导以及财务、信息部门都应当充分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并将提高风险防控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强化操作控制与保密工作,对于企业会计机密信息必须要实施严密的监督控制,从而最大程度降低网络信息风险。

(三)强化软硬件控制 规范操作流程

来自系统软硬件方面的问题时刻威胁着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因此必须强化系统软硬件控制。可考虑增设进入口令校验等方式提升操作安全性,同时提高软件的纠错能力,设定系统定期自动备份,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重要数据丢失,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同时定期检测系统漏洞,保证系统稳定运行[6]。此外会计人员在利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务必要严格根据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增加故障风险。

(四)强化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

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因此农业企业应当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人员会计知识与农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会计软件系统操作能力,并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立奖罚机制,规范操作人员行为。因会计信息系统的引入,使得原本繁复的会计工作得到大幅简化,这种背景下,企业可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省下的精力则可投入到数据的校验与审核工作中,加强校验与审核,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第6篇: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66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农业企业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财务管理活动,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活动对于农业企业的经营、筹资以及分配等相关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有效解决目前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及农业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含义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就是为了保证特定目标的有效实现,通过采取专门的方法,利用价值形态,来处理财务关系及组织财务活动的一种管理活动。财务活动包括企业的资金运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以及利润分配活动等,综合性是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就是指通过价值形态来计划、控制及决策企业的资金运用过程,从而实现综合性管理。农业企业通过处理财务关系及组织财务活动,从而使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

2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内容缺乏规范性

资金筹集上,因为该农业企业正处于创办的初期,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能力不强,且银行对其扶植较少,限制较多,所以一些农业企业主就设法挂靠“集体”,然后以集体财产做担保向信用社与银行贷款,其中,钻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管理的空子,腐蚀性极大。资金使用上,农业企业直接面向市场,追求利润,使得生产投资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与盲目性,部分投资与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不符,甚至损害到社会整体利益。此外,甚至经常在信息报送或财务数据等方面弄虚作假,还不惜编假表、做假账等,从而导致出现不规范的财务管理。

22财务管理控制不到位

财务管理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现金管理不善,出现资金不足或闲置现象。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与安排,导致经营急需的资金无法应付,出现财务问题。第二,存货控制不足,导致资金呆滞。该农业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比其营业额的2倍还多,从而导致资金呆滞,无法有效周转。

23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

农业企业的电脑只是办公室的摆设,还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会计核算体系,不会运用财务软件及建立自己的微机网络。此外,内部与外部的各种限制,导致该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很难利用如现金流量、贴现分析等科学有效的分析工具。

24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大多农业企业是家族式管理,担任企业财务会计的是投资者的近亲,这是一种管理模式弊端。且农业企业并没有会计机构,必要的会计工作就通过兼职会计定期做账,并指定亲属担任出纳,严重忽视了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会计工作的重要性。甚至这些进行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都未进行专门的培训,部分人员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只是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从而导致在会计实务中,有较为严重的财务管理问题出现。且因为财务管理知识的缺乏,农业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很难真正地确定出来,解决措施、成本控制经验等的缺乏,导致他们提不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3有效应对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31不断强化财务管理监督制度

农业企业管理层应将对财务管理的监督权授予相关审计部门,同时制定相关的财务审计制度,从而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情况,如授权审批、业务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会计处理、决策程序、决策执行以及决策处置等环节进行检查,对在外投资中出现越级审批、重大决策失误或者是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流程的人员及部门,应当追究其相应的责任,保证合理且有效地执行对外投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同时通过检查,可以使对外投资内部会计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被发现,从而对相关制度进行及时修订与完善。

32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将财务管理成本降低

农业企业面临着需求多样化、管理网络化、竞争全球化以及经营国际化的挑战。作为对传统经济提速的网络经济正逐渐向企业的管理与运作中深入,以往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在网络时代,一个人就能保质保量地独立将其完成,这使得企业的人工成本从根本上得到了有效地降低。且互联网现在是一种商业通道,而不是一种交互型广告或广告牌,它作为一种高效且全新的交易方式,

现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接受,而且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对市场动向进行掌握,还能保证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并使经营成本有效降低。

3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保障做好该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学会利用先进的技术,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保证非常熟悉信息化的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且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对账工作时,财务管理人员也不用到各个部门工作地点,可以让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节约大量的时间。其次,应该要注重培训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因为财务管理人员每天面临着不同的诱惑,极有可能因一时大意而出错,从而对其一生造成影响。因此一定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对财务管理人员应遵守的基本法律法规与职业水平等进行相应的考核。

34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有相对独立的三个控制层次:第一,切实将相互牵制与相互制约的制度融入整个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积极地将以防为主的科学监控防线构建起来;第二,在常规性会计部门的会计核算前提下,对其各个岗位与各项事务进行日常性或周期性的检查,将以“堵”为主的现代监控防线有效地构建起来,形成事后监督机制;第三,以该农业企业现有的稽核部门与审计部门为依据,对该农业企业会计部门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保证将以“查”为主的现代化监督防线有效地建立起来。

4结论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的农业企业应当以企业管理的目标为依据,准确地将财务管理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确立,认真地处理好其中的各种财务问题与财务关系,保证科学、合理地开展各种财务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农业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保证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一致。

参考文献:

[1]那顺朝克图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85-87

第7篇: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 税收筹划 问题 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农业企业带了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业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农”问题一次次的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如果让农业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在农业方面的税收政策中有很多的优惠,如果更好的让这些税收政策在农业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如何利用企业的税收政策来减轻农业企业的税务负担。农业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空间很大,应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通过科学合法的形式进行税收筹划,在促进农业企业更快更好更远的发展中将做出巨大的贡献。

1、我国农业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农业企业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税收筹划问题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的纳税人的关注,一些税收筹划运行良好的农业企业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益处。但是从我国农业企业的整体水平来看,税收筹划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由于一些农业企业不正当的减免税收手段,阻碍了我国税收筹划的发展,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1、农业企业对税收筹划的理解存在误区

税收筹划对我国的农业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词汇,大多数人对税收筹划的认识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误区,缺乏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税收筹划是一种不合法行为。我国一直都存在着多纳税光荣的思维模式,当一些人听到税收筹划可以减轻税收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等同于偷税漏税,而不会认为税收筹划是一种合理的避税,导致税收筹划是合法性的行为很难被接受;第二;税收筹划在需要时在考虑,未放进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很多企业认为税收筹划只有在事情发生的时候的一次,在需要时考虑相关人员进行处理,而为把税收筹划看成是一项日常活动;第三,税收筹划不是企业财务人员的能力范围之内的工作,而是靠税务专家来进行的。在起步阶段,我国企业进行税收筹划都是由税务专家负责的,这给农业企业的人员带来一种观点,那就是税收筹划不是企业自己能做的来的,而是要依靠外部专家才可以完成,其实税收筹划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只要财务人员系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是完全可以对相关业务进行税收筹划的。

1.2、农业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素质偏低

在我国农业企业中税收筹划的人员素质不高,匮乏综合型的复合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企业税收筹划的关键所在。税收筹划人员应具备税收法律、政策和法规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的扎实功底。同时还的了解企业自身情况,对企业的资金情况、税收情况、各项业务的实质、财务核算等都具有很高的要求。税收筹划人员应至少具备以下几点要求:第一,税收筹划人员必须对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分析,特别是有关农业企业税收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要特别的掌握,进而找到实施税收筹划的合理方式;第二,税收筹划人员还应具有会计业务能力,这是进行税收筹划另一个需要特别具有的能力。税收筹划人员必须熟练的掌握各项会计制度和准则,需要综合考虑纳税人的效益,不能顾此失彼;第三,税收筹划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从事税收筹划的人员大多是会计专业出身,或者是一些税收筹划机构负责,其知识面相对狭窄,综合能力较弱。税收筹划人才的稀少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企业税收筹划的关键点和瓶颈。

1.3、农业企业税收筹划水平较低

税收筹划引入我国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农业企业来说还是很陌生。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都不设立税收筹划部门,普及率并不是很高,聘请外部独立税务筹划机构比较麻烦成本比较高,导致现阶段无法保证农业企业的税收筹划的长远开展。我国农业企业税收筹划水平低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很多农业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很少或者根本就不进行税收筹划,税收筹划的概念在企业中并没有形成;第二,大多数农业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都是雇佣外部税务机构,这些机构的原则就是帮助企业减轻税收负担,并未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税收筹划的目标是节税,但是他受到企业整体目标的限制,不能只为了减少税收而忽略企业的整体目标。税收利益不是企业的全部利益,只是企业无数利益中的其中一项,项目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企业整体利益的增加。也就是说,税收筹划是一种从全局考虑的手段。所以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一定要从全局考虑,防止税收筹划的片面性,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

2、解决我国税收筹划问题的建议

2.1、建立健全农业企业税收法律法规

现阶段,我国关于税收筹划的各种法律法规还处于不够完善阶段。完善的法制化的税收环境,有利于农业企业从事税收筹划的手段合法化,防止偷税漏税等不合法行为的发生。否则,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其他的不合法手段进行税收筹划,从而获得税收收益,将不利于建设一个好的税收筹划环境。人们对税收筹划的概念将依旧停留在偷税和漏税等不合法的手段的理解上。

2.2、树立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尚处于不健全阶段,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的农业企业中,内部控制制度很不规范,只有在一些大型的农业企业中内部控制做的还的不错的。税收筹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企业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健全以及各项日常活动的有序开展,会计处理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税收筹划的好坏。各项工作做的越规范,税收筹划的空间就越大,为农业企业更好的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依据。而我国农业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现状来看,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筹划的空间。因此,农业企业应尽快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2.3、加强农业企业税收筹划人才的培养

当今社会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农业企业税收筹划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税收筹划方面的人才。影响企业税收筹划水平和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税收筹划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和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对税收筹划的综合型符合人才极其匮乏,农业企业要向在税收筹划方面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离不开税收筹划人才的培养。因此,农业企业必须快速的培养税收筹划人才的队伍,快速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农业企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殿红.浅析中小企业纳税筹划[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32.

[2]彭熠.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3):108-114.

[3]张国柱.企业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11):175-176.

第8篇: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9102

1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指“那些强制性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以及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程序中所形成的不合理的贸易障碍”。近年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内容已涉及生态环境、动物福利、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如日本、欧盟相继修改食品安全卫生法;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食品提出质量可追溯的要求,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门槛。

2 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1 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品牌产品。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出口农产品中初级产品占60%以上。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低,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弱,不利于出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而且容易引发国外我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这一点从我国蜂蜜、小龙虾、大蒜、浓缩苹果汁、蘑菇罐头等产品遭受过的一系列反倾销措施就可见一斑。

(2)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仍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已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出口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但受整体农业粗放型生产模式的影响,质量安全水平仍有待提高,质量卫生问题仍是制约农产品扩大出口的重要因素。

(3)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滞后,缺乏进出口监测预警体系。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出口龙头企业少,普遍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出口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不强。同时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能力,没有建立权威的监测预警机制。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1)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地区结构的影响。从出口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按国别分布情况来看,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我国企业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出口地,同时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最多的地区。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技术先进、产品技术要求高,以及国民更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频频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限制。在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出口企业中,40%的企业受欧盟限制,27%受美国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韩国限制等其他国家和地区限制。

(2)对我国农产品生产结构的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者大都属于小户型生产者,生产规模较小。这种现状就决定了生产者的盲从性。当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较大,价格水平较高时,他们就会盲从的扩大生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长的时滞性,最后导致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尤其是在存在着技术性贸易壁垒,当一种产品出口受到冲击时,大部分生产者就会转型生产别的产品,一旦针对该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消除,市场上就会存在着较大的缺口。这种易变的生产方式不利于优化我国农业企业产业结构。

另外,我国农产品中水产品、畜牧、园艺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属于出口竞争性产品,这些产品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相对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粮食作物如小麦、大豆、玉米、棉花及油料作物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属于进口替代产品。当我国的出口竞争性产品受到限制时,该行业的劳动力就会从该行业溢出,转移到土地密集型行业,这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3)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基于公开、公平、公正和自由化的原则所建立的一个国际性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开放、自由、规范的新的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形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各国贸易政策及国内政策的歧视性与不透明性仍然存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灰色区域部分,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允许各参加国为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等提出一些例外规定”等,又形成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种新的限制措施。尤其是,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隐蔽性、歧视性及扩散性等特征,我国农产品出口仍受到歧视性待遇。从受影响的覆盖面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显著。一旦一个发达国家或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也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往往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如,2002年欧盟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出口后,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隐蔽性也为国外的贸易壁垒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日本2002年实施“中国产蔬菜检查强化月”,也是专门针对我国蔬菜出口所采取的歧视性贸易壁垒,因为日本进口的蔬菜中有高达90%是由我国进口的,而日本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护日本国内菜农的利益,限制我国蔬菜在日本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3 我国农产品出口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政府的作用

(1)加强国与国之间政府的交流,通过协调方式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是多层次的,其主题既包括政府也包括企业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使得可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以及在GATT/WTO框架内等多层次的回旋空间内解决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同欧、美、日等国政府的交流,力争通过政府层面的协调来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2)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第一,针对不同性质的技术性壁垒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因传统习惯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所产生的技术壁垒,政府一方面要积极收集出口国的文化风俗的资料,尊重这些国家的民族习惯;另一方面也要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对于根据国际间和区域内形成的一些协议,要求某些国家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而产生的一些技术壁垒,我们在承担应尽的责任的同时,也要积极利用《TBT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对于由歧视性贸易政策所衍生出的一些技术壁垒,我们应该视情况适度予以反击,或通过双边磋商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

第二,认真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打破壁垒,扩大出口。收集跟踪国外的TBT措施,建立TBT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国外标准加以研究和消化,特别是国外对于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规定,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的标准应区别对待;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TBT措施限制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和采用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代表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标准,采用这些标准本身就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根据市场和产品的特点要求突破国外TBT限制。

3.2 加强农业企业自身的发展

(1)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化商品出口结构。当前,在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仍占很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化商品出口结构,提高农产品本身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我国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猪肉、禽肉、水产品和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上,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缺乏持久有效的竞争潜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扩大农产品生产集约化、规模化,降低生产加工成本,使农产品生产加工从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向资源集约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从总体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积极推行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建立预警机制。ISO9001系列标准认证及其衍生出来的行业或专业的质量保证,有利于推进农业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得到国际市场承认,获得良好的国际市场信誉。农业企业应看到ISO14000认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一些跨国公司或政府采购,逐渐的向供应商提出有关环境认证的要求;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计划,要求所属的公司和供应商必须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认证。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和环境产品认证,被称为“双绿色战略”的认证,是打破贸易技术壁垒的“绿色通行证”。农业企业的产品如果获得了国际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当前我国农业企业要在练好内功、建立自身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认证这把“双刃剑”,要积极参与产品的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证明自身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某种法规及标准的评定程序,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企业自身管理素质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从而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业企业的围困。

(3)大力发展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中大有作为。其作用包括:切实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约束,统一对外宣传整个行业的状况,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时,组织企业认真分析、沉着应对,统一行动,强化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企业遇到困难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政府汇报,以求及时快速的解决;政府部门与国外谈判时提供情况,作好参谋,增加谈判的力度和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松洲.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的影响及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董皓.我国出口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机制上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上海标准化,2003,(2);3336.

[3]王杰,周磊.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4]吴秀敏,林坚.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5]戴金平,孟夏,万志宏.WTO与中国的产业发展[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寿光市 农业产业化 对策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与工业、商业结合形成的市场化、一体化经营模式,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完善,虽然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寿光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寿光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立足农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农业转型步伐,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能力相对较弱

寿光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整体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很多产业组织仅仅处于农业产业的最低端,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就直接送到消费市场或者农业品深加工企业。农业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仍属于简单的松散式合作,利益依存度不高,约束力不够,农民找不到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企业找不到稳定的初始产品来源。

2.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

目前寿光市大多数农户还是处在家庭经营为主的分散经营的状态,组织化不高,同时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顾其在从事生产活动,只是随机地抓住市场中闪现的机会,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即使一部分农民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组织,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的不规范,农民总处于弱势地位,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3.农村土地流转体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经营,极大的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虽然寿光市已经有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土地流转操作流程也日趋规范,但现行土地流转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农民流转土地土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在流转供求机制上,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数量少,服务质量也不高,导致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流转程序上,没有透明的价格机制可以比较,甚至存在强迫农民流转等违法行为,农民土地流转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4.政府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政府职能认识不到位,没有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由于受过去体制的影响,政府仍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农业发展,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和形象工程,背离了市场运行的规律。政府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运行软环境的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方面还不到位。有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工作成绩,忽视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基地的投入和改造。

三、促进寿光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推动寿光市农业更好的发展,针对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寿光市今后的农业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寿光虽是蔬菜种植大市,但不是农业出口大市,其原因是在于缺少具有优秀品牌的农业企业。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实行低成本扩张,扩展规模经营。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要制定扶持计划,有针对性的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在未来几年内重点扶持2-3家农业企业,尽快使它们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2.加快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政府要加强宣传与引导,教育农民树立合作理念,增强合作意识,让农民认识到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抵抗各种风险,实现高层次富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农民的培训,让农民真正得到实处。根据区域特点重点扶持发展优势产业体系,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经营格局,为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鼓支持合作组织发展。

3.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机制

强化土地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健全土地流转网络化管理。同时要培育各类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好的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创新流转模式,探索土地流转新途径,可以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以股份的形式吸收农民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管理与分红,企业和农民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双赢等土地流转新模式。

4.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