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管理的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要点;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房地产项目规划主要针对人们对住房舒适度需求而进行的科学、合理的住房规划设计,而房地产项目管理最初用于建筑业发展,是一种用于控制进度、成本和规范的计划管理方法。项目管理是一种组合的艺术,在规范的管理流程下,它有效结合各种系统、资源和人员,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下完成相应的项目。目前,在房地产市场激烈竞争中,如何使房地产企业求得生存、求得发展是当前房地产企业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房地产企业加强自身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集团管控模式、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体系、工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变革已经被提上日程。
2、规划设计的要点
2.1、规划设计需以人为本
很多的规划设计如果是在简单和没有精心规划的基础上就进行启动,这将给业主以后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不便。例如很多小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调查研究不够细致,高档社区户型虽然越造越大,而小区休闲、健身设施都跟不上,而很多小户型,更是打着经济适用的旗号,压根不重视公共设施的配置。甚至还有些小区在设计时虽然考虑公共建筑如小学,而实施时却因为利润驱使将原有的公建变成住宅,造成很多小区品质提升不上去,出现很多实际问题,如“买菜难”、“停车难”的问题。 因此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应处处体现人性化的理念,使建筑能够满足人们更好生活的目的。
2.2、设计符合项目定位
项目定位的问题关系着一个项目的成败,对规划设计方向进行了规定,如果不按照定位规则设计可能会设计出完全无用的方案。例如,我们最开始的定位为中小户型白领住宅区,但是如果最后制定出了一个中型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设计了几千甚至上万平方米的中庭,在里面设计了喷泉、水幕墙和叠水等完整的水系体系,这就不符合一个中小型住户的定位,而更像是豪华住宅的景观设计方案。
2.3、充分考虑开发商和建筑师的关系问题
开发商和建筑师即是“对头”又是合作伙伴,是一种很矛盾的合作关系。因为一个建设项目从开始运作、构思到最终的建成、交付使用,往往要经过一个非常艰难和充满各种挑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业主的要求和建筑师的工作之间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因此双方不断的沟通和相互谅解尤为重要。一方面,多数开发商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对建筑功能、产品形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另一方面,富有专业经验的建筑师对项目运作、产品策划、市场营销等又很陌生,对项目建设过程的关注和参与也不够。容易形成开发商自己管两头(前期策划和后期施工配合),建筑师只管中段的脱节现象,优秀的建筑师应该将自己的知识面两头延伸,更多关注一些建筑设计以外的事情,才能和开发商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能以更好的沟通达成合作上的默契。而开发商作为全过程的统筹策划方,一定要清楚应该让建筑师在哪一个环节发挥作用,决不能将所有问题都交给建筑师来解决。
2.4、规划设计中体现“三节”要求
房地产业带动了水泥、钢材等一系列建筑材料的发展,建筑耗材、耗能在整个能源消耗中占了很大比重。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今后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是体现“三节”要求。规划设计阶段是整个项目由计划到实施的首要阶段,此阶段对整个工程效益的影响最大,在规划中要体现节能、节地、节材的要求。在居住建筑单体设计和公共建筑单体设计中重视建筑造型、外墙外边线长度、建筑材料使用、建筑群体组合方面,考虑节约土地的要求。实施中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能源的“四新”体系。
3、房地产项目规划管理的对策
房地产开发项目是一个复杂多样,并随着国家各种相关政策、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国民的各种需求不断变化的一个整体性工程。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管理,就是对房地产项目规划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3.1、房地产项目规划需要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成功运作,归根到底是市场需求的结果,而市场需求的发展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发展商的引导和媒体的渲染促成的。房地产项目的实现通常需要三个特定阶段:前期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销售和经营。其中,前期规划设计阶段是项目运作的龙头和开端,他包含了发展商最初的投资决策、目标分析和项目定位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项目产品将来的顾客对象的特征:地区、年龄、收入、工作、性别等。而销售是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和商品价值的重要阶段。这两方面都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房地产项目的成功策划以及规划设计,离不开全面细致、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没有周密的调查资料,就无法了解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情况以及产品的分布和竞争特点,也就无法进行项目的正确定位,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也就如无源之水。所以成功的项目来自于详实的调查研究,这是项目运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3.2、建立合适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体系
在房地产项目规划过程中,企业需要配备合适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体系。结合全过程项目规划管理理论,在整个企业管理结构中,合适的项目管理需要二个体系的支撑,即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组织钵系应该覆盖调研、勘察、设计、修正等方面;保障体系包括过程支持的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后勤部分监控体系主要是协调、反馈工程项目规划过程。在项目领导的带领下,确保对企业内外部各类信息收集、整理,确保各类知识在项目内外部的有效运用、整合和创造。这些组织体系不仅可以在一个项目规划中发挥作用,还可以同时用于多个项目开发工作。因此,建立合适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体系,能够帮助房地产企业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3.3、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进度管理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项目在开发时,开发企业为了规划设计的进度不至于延后,现在已经将设计的计划管理摆在了关键位置。在实施的过程中,最开始需要依据地产项目的总体规划,在各个专业技术部门的协商以及共同的探讨下制定总进度计划,然后根据项目的特点,将总进度计划分解成子进度计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设计部门的负责人应该根据需要定期地对各阶段工作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且和项目设计最开始的进度计划认真的比较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发现错误,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
3.4 确保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质量
房地产商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设计过程的质量问题,相反,他们会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开发的项目已经到施工这一阶段,而在这个时候才发觉设计方案有问题,就必然会损害项目的整体投资效益。因此要对项目规划质量进行全方位把控,其控制措施主要有(1)在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企业的质量监控措施,确保规划设计质量监督评测体系正常运转;(2) 房地产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内部审核制度,所有的施工图纸在交付施工单位之前,必须经过各个专业的内部审核,从而保证施工图纸的错误率发生在最小范围之内;(3)严格执行工程图纸审查制度,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合格之前,严禁用于施工。
3.5、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成本控制
据统计,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所涉及到的成本约占整个项目成本的80%,因此房地产项目开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与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必须重点突出规划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与管理,规划设计阶段才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做好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其控制措施主要有(1)各个专业必须制定限额设计标准,设计成本须控制在限额范围内;(2)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的数量,设计变更必须经过各个部门的审核方可实行,避免不必要的设计变更的发生。
3.6、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管理学认为,市场生产经营中所要处理的各项工作最终都是要由人来完成,人力资源是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对于项目规划来说更是如此,越是大型的房地产项目就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来组织领导和推动,通过合理的调动人力资源,可以确定项目规划管理目标,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主导规划管理进程,调动工程项目设计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实现项目的预期效益。
4、结束语
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不仅需要明确房地产规划设计的着重点,按照规划设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设计,还需要与本地方的特色进行结合,呈现最佳方案,针对房地产项目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方针并切实有效的实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应急系统;管理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逐渐进步,工商业也是一步步变得更加繁荣。在这个技术越来越先进的时代中,社会对于电力可以安全供应的要求也变得特别高。传统的供电设备在用电高峰时由于严重超负荷运行,已经出现许多电力事故了。所以,对于电力应急管理而言,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高度投入。
1 电力突发事件
从电力系统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电力系统的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使企业或者小型的城镇造成停电的事件;第二种是使重要的企业以及许多城市中的居民楼停电以及用户的生活受到影响的事件;第三种是重要机构以及重点用户相关重要场所停电从而使得社会产生混乱以及城市变得瘫痪的事件。对于系统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第一种事件时,还可以保证整个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系统经济进行调度。而当系统发生第二种故障时,会使得系统进入紧急状态,在这种状况下,系统只能通过紧急控制来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当系统发生第三种故障时,整个系统就进入非常紧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系统采用紧急控制还是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当系统处于恢复状态下的时候,可以使得系统的所有相关装置全部接入并恢复系统的负荷。在相关条件下,系统可以转变为紧急状态或者正常状态。
2 电力应急管理的控制以及实现
2.1 应急原理
在电力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中,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案管理、对事件进行处理以及事后处理。预警也就是对于突发事件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发生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进行总结以及整理,最后由总结的内容对电力突发事件的管理做出合理的规划。这一方面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于即将发生的事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预防,从而使得一些不良状况的产生被防止,以及对于不良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缓解。而预案管理也就是对有特点的事件采取一定的措施的总和。它主要是由一些想法以及相对应的方法综合而成的。预案管理其实是穿插在应急管理的相关过程中。预案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于一系列可能出现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及预判,从而使通过相关事件之间的联系对接下来的步骤进行详细规划。预案的完善程度对于应急机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一定的反映。而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就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将各种资源都充分的运用从而对相应的方案进行正确的决策。事后处理是指在突发事件结束之后,对于原有状态的恢复并对相关部门的行为进行追究,从而总结经验教训。
2.2 应急实现
应急管理功能的实现主要是根据管理系统中的5个不同体系为基础的,其中包含:信息管理模块、资源保障模块、处置实施模块、决策辅助模块和指挥调度模块。其中指挥调度系统是整个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具有最好决策权,决策后的事情由调度机构执行。电网事故处理的相关人员叫做值班调度员,他可以全面的管理与指挥有关管理方面的事故。具体包含:事故抢险、应急救援、恢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恢复等各项紧急工作。指挥调度系统中的指令以及预案工作都需要处置实施系统进行具体的实施,通常将任务下发给分队执行指挥调度中心,从而,做好各项应急工作。在有关管理工作的各项资源保障工作都需要资源保障系统对其进行全权负责,其主要任务包含:日常维护、应急资源的储备,与决策辅助系统通力合作,将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估与调度。信息管理系统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核心,主要负责收集信息,并将其进行整理与分享,为其它计算机工作提供支持的数据。这符合应急指挥核心与各电力生产企业、相关部门以及各个用户间应急、调度、通信的要求。在信息收集以及管理并传递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创新,最终形成了决策辅助系统,它能够对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建议,支持各部门、各管理体系的工作。
现如今,电力系统管理体系还是按照等级进行工作的,它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根据各等级间渐渐恢复供电划分的,并没有让社会成本最小化、系统最优化,这样会使得处理成本大大增加,同时还会使故障的发生率升高。所以,应该明确重点恢复、分层分区的理念,以传统的管理体系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进而,确保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下去,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
3 建设电力应急管理体系的要点
3.1 加强预防
应急管理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预防。首先是电源建设应与电网建设有效的结合,并且适当超前;其次是利用市场运营管理模式,构建新型的厂网关系;最后是要全面推广状态更新(RCR)、任流输电系统(FACTS)以及状态维修(RCM)技术,加强紧急事故处理以及抗事故能力。
3.2 加速推动电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应急工作中最重要的部门就是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这也是加强电力应急能力、获得较好成绩的前提。建设完整的应急指挥平台,能有效地与相关职能部门、应急机构相连接,进而,互相侧重、互相支持、互相衔接,实现高效的管理指挥平台体系,确保应急指挥迅速畅通。
3.3 规范预案管理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想要实现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能够高效、有序、及时地管理突发事件,最大程度降低资金的损失;建设电力系统作为构成这方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具有实施的标准、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首先是重要性原则,了解各种事件发生的危害,对重要客户的影响做出预案;其次是可操作性原则,电力系统预案要具有简洁性的特点,同时还应该具有实用性以及操作简便性,能够随时随地发挥自身功效;之后是标准化原则,制定电力系统方案时,要明确实施的目的,了解实施的程序,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管理效果;最后是闭环管理原则,及时记录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不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完善电力应急预案。
3.4 加强应急资金保障
为了确保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可以快速的运行,这就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比如:国家拨款;根据电力系统自身的特点,建设安全投入机制,从而,大大降低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企业与个人带来的经济损失。身为电力系统中重要资金之一,同时也是专款专用的资金,不仅能够确保“一专多用、一队多用”,还能够保障电力应急工作及时的开展。
4 结束语
有关电力管理的人员应该明确其意义与重要性,同时还应该具有保护人民财产和国家的责任感,在技术方面应该不断创新。电力有关部门应该时刻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在此类事件发生时,应该及时根据相关步骤制定解决方案。做好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进而保障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贾继灏,马丽丽,王贵芳,优化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J].电子世界,2013(11):50.
[2]彭燕.电力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3(23):277.
关键词:港口;机电设备;问题;管理要点
随着港口生产的不断变化,设备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港口作业环境恶劣,设备多为露天作业,因此港口作业对机械设备的性能要求较高。我们要更新观念和思路,根据港口作业的机械设备布局,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搞好设备周围环境的现场文明生产,使员工能力自觉地保养好机械设备,使设备机械性能和技术状况得到保障,从而提高港口经济效益。
一、港口机电设备管理重要性
1、减少港口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费用。节约更新改造的投资,充分发挥港口机电设备的潜力。及早考虑设施未来的使用、维护、维修,对港口的未来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影响着港口生产的经济效益
2、保证港口机电设备的合理使用。港口机电设备的有效管理可以规范设施使用者的行为,同时为港口生产提供有效的帮助。
3、不仅能保证装卸生产的安全可靠实现,而且能延长港口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期。港口机电设备的使用年限较长,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它受到自然条件的变化影响,设备的损伤和隐患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可变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会对港口的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目前港口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港口机电设备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企业针对港口机电设备管理还没有长远的意识,企业针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认识,更有些企业单纯的认为机电设备引进之后进行安装工作即可,后续工作并没有有效的进行布置和管理,造成了机电设备没有及时的得到保养、维修,使得机电设备的损坏,如果不针对港口机电设备管理意识上进行增强,那么企业将随时会有巨大的隐患。针对港口机电设备的管理实际上可以说是对潜在资产的保护,拥有潜在的利益,大多数企业都为了降低成本而对港口的机电设备的使用没有约束和限制,造成了机电设备的使用年限大大的缩短,实际上潜在的利益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此外,因为针对港口机电设备的管理意识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了机电设备管理的不恰当,非常容易造成机电设备的安全参数减少, 使得机电设备无法正常的工作,更可怕的是造成不必要安全事故。
2、港口机电设备重修理轻改造
企业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 而没有看见长远的利益,为了要生产的数量,而使机电设备长时间工作,针对机电设备的维护没有足够的重视,常常让机电设备发生小故障的时候仍然进行工作,等到积攒到一起再进行大修。如此状态的机电设备生产效率下降,工作质量也没有保障,并且无法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工作。另外,企业往往认为机电设备进行维修时能够报销, 但是更新或者改造机电设备却无法报销,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导致机电设备的性能直线下降,最后将不法达到企业生产的需求。
3、港口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相对滞后
机电设备的保养与维修方法还按照传统的方式和周期进行,实际上这种“强制保养,计划维修”同目前的实际应用中有些不同,还有着过量修理,不根据应用环境与工作条件武断的定下的保养的间歇周期以及维修的间歇周期。由于这样的保养修理机制,得到其完全遗忘了机电折本自身的质量状况、保养修理与上次的维修数据。上述保养修理机制自身存在的缺陷,也不利于机电设备检测技术与手段的发展。
三、港口机电设备的管理要点
1、 完善设备的改造和维修管理
机电设备的改造与维修是机电管理的首要条件,加强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可以改善原有设备的技术性能,增加设备的新功能,提高新设备的技术水平。完善的设备改造可以提高港口原有设备的性能。而机械设备合理维修,是保证机电设备良好使用状况的基础。港口机电设备维修的目标是确保机电设备在一定时间内能正常运转,具体维修方法主要为主动维修、被动维修、状态维修、改善维修和改造维修。
所谓主动维修即做好机电设备的预防工作,对机电设备进行定期和日常的检查,防止港口机电设备性能劣化,降低港口机电设备故障概率;被动维修是指发生故障后对设备进行维修,被动维修是最基本的维修方法,不需要事前计划,操作简单,维修费用低,适合价格低廉或者不起重要作用的机电设备。状态维修是依据港口机电设备状态来进行的维修活动,是有目的性的维修活动,优势在于节省时间和准备工作,是港口机电设备维修的重要发展方向。改善维修是指用新工艺和方法对港口机电设备维修的工艺进行改进,而改造维修是对港口机电设备结构进行改造。
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要对机电设备进行日常点检,根据机电设备运行的具体状况制定对应的管理和维护措施,使机电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之下,其作用主要为能够及时发现港口机电设备存在的隐患,及时的采取防范措施,控制意外事故的发生,保持港口机电设备性能稳定,延长港口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2、不断更新设备管理观念,拓展设备管理思路
机电设备综合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港口经济的发展,在港口机电设备体系中,只有把系统中的各个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机电设备综合管理的效益。这就要求港口领导者有明确的认识,重视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加大对机电设备管理机构的资金投入,保证机械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因此,港口要实现其生产目标就必须重视和加强设备管理。从机电设备的检修、维护等方面入手,加强设备计划、制造、采购以及安装的管理,更新港口管理人员的设备管理观念,拓展其设备管理的思路。
3、 加大在职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培训
人才的缺失和流动性大制约着港口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港口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发展的迅速,因此,就需要管理人员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要学会用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对港口机电设备进行管理。培养熟悉港口各种机电设备型号、功能、保养与维护、日常管理等工作的人才,要求他们掌握行业动态和港口生产的新技术。在企业内部,加大对港口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可以与本行业中先进的企业进行交流,控制和避免在工作者易出现的港口设备缺乏保养,操作不当和维修不当的问题。另外,我们加大专业检查保养人员的队伍,制定和完善设备检查保养管理制度,最终实现港口经济的顺利发展。
4、 完善设备的改造和维修管理
技术改造不同于设备维修,加强机械设备的技术改造可以增加设备的功能,改善原有设备的技术性能,提高新设备的技术水平。用先进的新技术进行机械设备更新,可以提高港口原有设备的技术水平。
机械设备合理维修,是保证机械设备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的目标是保证机械设备在一定时间内能正常运转,以完成生产任务。维修对机械设备质量成本的影响是通过设备的可利用率反映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根据设备的保养类别,制定规范的保养计划,并在实际工作之中落实保养计划中的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验证,与生产计划同落实、同考核。维修要实现以最合理的费用提供技术服务,对每一台设备故障发生过程进行原因分析,形成完整的设备技术档案。设备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机械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总之,港口企业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使设备管理为港口企业经济效益发挥应有作用,促进港口经济及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陈耀燕. 港口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应注意的问题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23)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闸;设计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very extensiv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the sluice, hope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sign of the slui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sluic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水闸的具体工作特点
1.稳定问题
在正常使用水闸时,拦截上游的水位一般比较高,这样就导致水闸上游和下游之间产生很大的水位差,会出现水平压力过大的现象,从而使水闸向下游方向移动。要想稳定自身,水闸必须拥有一定的重量。另外,水闸在建成以后,如果还没有挡水或者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遇到无水期,就会产生很大的垂直荷载,这样基底的实际压力就会大大超过地基能够承受的承载力,从而出现地基变形或者是出现闸基土被挤出的现象,这很容易造成水闸与地基出现滑动的危险。所以,在修建水闸时必须保证基础的面积,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基底的压应力。
2.渗流问题
水闸在进行挡水时,就会造成上下游水位出现差值,在这种作用下,就会在水闸、闸基与两岸的连接处出现渗流的现象。如果出现渗流,就会在水闸的底部产生向上的扬压力,这就会缩小水闸的重力作用,从而使水闸的抗滑稳定性大大降低。如果两岸和闸基都是采用土基,再出现渗流时也会带走一些细颗粒,这就会在闸后出现翻砂鼓水的现象。如果严重的话还会掏空两岸和闸基。另外,如果出现侧向渗透,会产生水平的压力,对两岸的连接建筑物都会有很大影响,使其稳定性大大下降。还有可能导致岸坡上出现渗透现象,从而加大闸底的渗透压力。如果渗流水量过大,还会对水闸的挡水功能产生影响,妨碍蓄水。
3.冲刷问题
在开闸泄水时,如果水闸下游水位很浅或者是没有水,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就会加大水流的流速,这种巨大的能量会对下游有严重的冲刷。一旦冲刷的范围过大,就会掏空闸基,造成水闸失事。另外,一般在水闸的两岸都是软弱的岩层或者是土层,如果修建水闸时开设过多的闸孔,一旦开启某一个闸孔就会形成折冲水流,这就会严重冲刷下游河岸,对水闸的安全和稳定性都会产生影响。
4.沉陷问题
软土具有很大的压缩性,如果将水闸建设在软土地基上,就会在水闸自身以及外部的荷载作用下出现沉陷现象。特别是在底板传到地基上的荷载分布不均匀时,或者是分布在地基土层的荷载不均匀时,更容易出现沉陷现象。这种地基沉陷还会导致水闸出现下沉,或者是闸室倾斜。如果严重有可能造成水闸断裂,这对水闸的正常运行会产生很大影响。
二、水闸设计的相关问题
1.水力设计
水力设计一般包括:过流能力验算、拟定闸门控制运行方式和消能防冲设计计算。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设计时,影响水闸过流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设计水位的变化、孔口断面尺寸和型式的变化、过水涵洞断面尺寸以及涵洞长度的变化、消能防冲设施变化等。设计时应根据复核后的特征水位和规模,对水闸的过流能力进行复核。当采取加厚底板尺寸、加固闸墩以及增加底坎等措施时,过流面积、水流流态以及下游的出流状态都可能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复核水闸的过流能力。尤其要注意流态的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和原设计以及安全鉴定时不同的过流能力计算公式来进行验算。如果水闸为穿堤涵闸,闸室后紧邻的涵洞断面尺寸、长度变化都可能引起过流能力的变化。尤其是涵洞延长时,尚需重新判断涵洞的流态,即涵洞为有压、无压、半有压和长洞、短洞以及淹没出流和非淹没出流等不同的水流型式,据此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验算其过流能力。
水力设计中闸门控制运行方式主要为今后水闸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对闸门的开启程度以及相应的过流能力也应进行必要的复核计算,以方便水闸的运行管理。消能防冲设计计算时,需要特别注意特征水位变化引起的计算条件的变化,以此复核消能防冲工程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2.防渗排水设计
水闸的防渗排水设计主要是根据闸基地质情况及上下游水位条件等进行设计计算,其内容包括:进行水闸的地下轮廓布置, 设计防渗、排水设施的型式、布置、构造和尺寸;渗流压力计算;渗流坡降计算,验算地基抗渗稳定性;滤层设计;防渗帷幕及排水孔设计;永久缝止水设计。除险加固的水闸应根据水闸存在的问题,按水闸实际的防渗、排水设施型式、布置、构造和尺寸进行防渗排水设计验算。不同水闸存在问题不同,在除险加固设计时也应根据加固设计采取的措施, 对改建后的排水设施进行复核计算。必须注意的是,一旦改变了原防渗措施,须对渗流压力进行计算,因为新增的防渗设施可能会改变渗流压力分布,影响到闸室稳定。防渗设计时,一方面要注意特征水位变化引起的计算条件的变化,另一方面,也需尽可能根据已建水闸多年观测的数据对地质参数进行必要的复核。
3.闸室结构布置及稳定性分析
三类闸除险加固时,首先需根据新的设计条件对原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然后结合安全鉴定中结构存在的问题, 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同时按加固后的结构尺寸重新进行结构分析和稳定验算。验算时应尽可能考虑工程措施中新老材料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将对工程安全运行带来的影响。
水闸结构分析及稳定计算时,其荷载的计算也应考虑设计参数的改变。同时,荷载组合中应对检修工况荷载组合进行充分的考虑。有抗震要求时,应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对抗震设防烈度超过6 度的水工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校核。
4.地基处理及设计
当水闸发生不均匀沉降或者地基总体沉降量较大时,需根据地质情况重新复核地基承载力。闸室加固、防渗措施改变时都需要重新验算地基承载力。
由于闸基处于混凝土底板之下,且闸底板钢筋混凝土厚度一般均在0.8m 以上,钢筋间距较小,因此,直接对地基加固有一定困难。当地基已发生较大不均匀沉降时,需根据已有地质资料认真复核地基承载力,确定合理的加固措施。必要时增加地质勘探工作,取得更为合理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确保采取的措施合理、经济且施工可行。
5.慎重对待闸底板高程的调整
当因稳定问题以及挡水等需要闸底板加固时,设计中一般会对加固后的闸室问题、底板结构进行必要的分析验算。而在这种情况下,易于忽视因闸底板高程变化而对河流河床变形和水力参数变化的考虑。以拦河水闸闸底板高程抬高为例。首先,假设流量Q不变(恒定流)、沙粒径D 沿程不变、河宽B 不变、糙率不变、河流处于冲淤平衡状态,可以得到水流基本方程:
Q=B•C•h1/2•i1/2
式中,i 是水力坡降,C 是谢才系数。同时,河流基本输沙方程为:
S=D-Pmun
S=BD-PmC(hi)n/2
式中,p 和n 均为指数,n 一般大于4,m 为系数,u 为流速。根据上述假定,对比降i 推导出方程:
SDPB(n-3)/3=mC2n/3Qn/3In/3
可以得出,当拦河闸闸底板高程抬高后,其上游河道河床比降i 变缓,而河流宽度没有改变,床沙粒径D 沿程不变或改变很小,在相同流量或来水过程下, 水流的挟沙能力减弱,导致河流上游的淤积抬高。上游来沙将减少,将导致下游的冲刷。同时,上游河床比降变缓,同流量水位将会抬高,可能导致两岸堤防加高。因此,当需要对闸底板高程进行改变时,须对未来的河床演变和水面线影响作出合理的预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水利工程中水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设计人员的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并避免遗漏细小问题,避免出现安全漏洞。以确保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在剪力墙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以使剪力墙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抗震、抗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使剪力墙与其它结构组成复合的结构体系,优势互补,既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因此,作为设计人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应用多学科的知识,力求设计出既安全实用又经济的剪力墙结构。
一、 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剪力墙高和宽尺寸往往比较大而厚度却很小,受力形态接近于柱,然而它与柱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肢长和厚度之间的比值,当比值小于或等于3 的时候可以按照柱来设计,当比值是3~5 之间的时候则可以视为异形柱,并按双向受压构件设计。
2、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墙是一个平面构件,它承受沿着平面作用的水平剪力和弯矩外,还承担着竖向压力。在弯矩和剪力等结合状态下工作,其在水平力作用下就好似一底部嵌固与基础悬臂梁在地震作用或风载下剪力墙除了要满足刚强度的要求外,还必须要满足非弹性变形反复循环下的延性。
3、剪力墙的特点是,在同一平面内刚度和承载力较大,而平面外刚度以及承载力则相对偏小。当剪力墙和平面以外的梁相接时,就会造成墙肢平面外弯矩,然而通常情况下不会验算墙的平面外刚度和承载力,所以应避免平面外搭接,实在避不开时则应按照有关规定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于保证剪力墙平面外的安全。
4、墙的设计计算是考虑到竖向和水平作用下的结构整体分析,以求得内力后,按照偏压或偏拉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来进行验算。在剪力墙承载力计算中,对带翼墙的计算宽度一般都是按以下情况来取最小值的;门窗洞口之间的翼缘宽度;剪力墙之间的距离;墙肢总高的十分之一。
二、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需要关注的要点
1、 重视转换层的结构设计
根据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在现代条件下,人们更加重视建筑的功能性,在使用功能上,建筑的上层和下层也有不同的机构设置。所以在布置高层建筑的结构时,就需要考虑到一定的变化性。在设计布置时,尤其需要设置好转换层的结构。这样在实际中就需要重视起设计剪力墙结构的工作,在高位转换底部的大空间中,结构比较复杂。这主要是由于在转换高位的时候,升高质量与刚度都较大的转换层,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其本身和上限的刚度接近一致。但是对于转换层来说,其本身的刚度和质量都不宜太大,在最后检查转换层的附近层间位移角是否达到了一种均匀的分布状态时,还需要处于一种水平条件下,来对空间做出精确的分析,对其均匀情况进行检查。在实际设计时采用了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形式时,需要选择那些刚度和重量都偏小的材料,而在实际计算时,还要多加选择组合数据中的振型数。这样就可以通过计算来发现存在于结构设计中的薄弱环节,之后就可以分析内力的分配特点来进行研究,科学的改善设计中薄弱部分的性能,并对构件配筋做出合适的调整,以改善薄弱部位的性能,保证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
2、 有效的优化连梁设计
在对连梁抗震性与非抗震性设计时,从高跨比上来分类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高跨比大于2. 5 与小于2. 5 两种,同时这也对受剪承载力与截面的配筋有着相应的规范要求。因此在对连梁设计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首先是在开始计算内力之前,要先拆减连梁本身的刚度。其次是在计算内力之后,还需要在连梁的弯矩组合与剪力上乘以折减系数。在计算的时候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哪种算法,在实际使用时都需要来确定相应的剪力和弯矩设计值,并且这个数值要比调整之后的数值要小。另外,在设计弯矩的时候,也要根据低于预防烈度一度地震组合值来获得,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或者是出现小型地震时,可以有效的预防裂缝,最终保证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
3、 优化设计上下部的结构
⑴减少结构上部的刚度,具体来说就是在实际设计时,在上部结构中尽量的少设置剪力墙结构。而在上部结构符合相应的压轴比后,要尽量的缩短墙肢。
⑵加大结构下部的刚度。在高层建筑满足相应的功能需求后,就可以在较大的空间层之中来设置一定的落地剪力墙结构,但是要均匀的布置,避免集中布置。其次,针对转换层的上下部刚度也要合理的选择。剪力墙转换的刚度如果过大,在实际中就会增加对地震的反映能力以及要提高竖向的刚度要求,但是这样就会增加材料用量,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剪力墙的转换层刚度如果过小,在实际中也很容易出现沉降现象,这样就会在水平结构和上部结构中出现明显的次应力现象,增加配筋的使用量。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正交主次转换梁与次梁之间的转换,而此时,就需要来合理的选择截面的尺寸,还要考虑刚度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设计要求。
4、剪力墙截面厚度和墙体配筋
相关规定要求剪力墙结构的厚度要根据抗震等级系数选取。为了保证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刚性和稳定性,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应大于200mm,大于层高的1/17,其他部位墙厚要大于160mm,墙端头无翼墙或暗柱的时候,墙厚要大于层高的1/12,但是这些规定不适用于低高层和八度地震区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控制剪力墙配筋有利于结构的安全性和工程的经济性,在1~3 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中,竖向、水平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大于0.3%,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配筋率要大于0.35%,上述配筋率比较适用于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设计;对于低层建筑、结构相对较矮小的建筑的剪力墙,其水平分布筋和配筋数量要适当增加。
5、合理的控制设计成本
在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不能忽视每一个细小的问题,否则就会给建筑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是造成人身生命安全事故。因此在设计剪力墙结时,框架结构中各种部件长度都要达到相关的规范要求,避免误差。而在抗震方面,也要保证抗震墙的耗能能力与延伸能力,进行合理的配置。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合理的设置边缘的构建。在建设高层建筑时,花费的成本也很高,所以在实际中,就要注意到每个建筑环节的消耗,尽量的把成本消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节约成本,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采购原料时,就可以选用具有高强度的钢筋,以减少使用的钢筋数量,节省材料采购资金。而在计算各种消耗成本时,也要从实际建筑情况出发,保证各种数据的精确性,避免由于计算错误而增加建筑成本。
综上所述,对剪力墙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不但能增大其抗侧刚度,还能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成本,为建筑市场的布展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兆伟. 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要点分析[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1,21( 14) : 57 - 60.
[2]葛勇. 对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设计的探讨[J]. 建材与装饰( 中旬刊) . 2010,10( 31) : 95 - 96.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管理;重要性
1 引言
近代建筑为了满足生产、生活,使用上的需求,以及提供安全,舒适的使用环境,在建筑物内部设置了完善的给水、排水及采暖、建筑电气、消防工程、智能化系统、通风与空调、建筑节能、电梯等设备。设置在建筑物内部的设备系统,必然要求与建筑、结构及生产生活需求等相互协调,才能发挥设备的应用功能和建筑物应有的功能,并提高建筑物的使用质量,高效的发挥建筑物为生产生活所提供的服务作用,因此,建筑机电设备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
我国机电安装项目包括电气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工程、通风与空调、智能化系统、建筑节能、电梯工程等。所涉及的范围广,程度深,工期长,综合性强,施工工艺复杂等。
2.1 涉及范围广
机电设备安装是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不仅要掌握和了解各种设备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安装方法与规范要求,且要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各种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间的关系。
2.2 施工复杂
施工时往往多个专业,多个施工单位一起施工,导致施工协调难。施工面集中,施工环境复杂,管线往往集中且交错密集,对综合管线布置要求高,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而机电设备安装是一个范围广,规格大,工作量大,而质量要求高的项目。多个专业交叉施工时,要注意相互协调作业。
2.3 时间跨度大
从施工初期开始施工,直到最后工程结束,机电系统都必须穿插其中发挥它的功能,且存在安装单位要与多家施工单位配合,与多家施工单位在作业程序、安装上衔接起。
2.4 新材料、设备、技术的应用多
新材料、新品种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设备中引起了许多技术革命,让许多设备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不仅保证了设备的使用质量,而且节约了金属材料的施工费用以及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维修维护费用。
新设备的出现,使建筑设备工程向着更加节约和高效发展,各种设备正朝着体积小、重量轻、噪声低、效率高、智能化、整体式的方向发展。
新技术的利用,使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不断更新。各种系统由于集中、自动化控制而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费用,创造的更好的使用环境,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等新兴技术的采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
3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管理的重要性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一个较特殊的分部工程,专业性强,范围广,施工复杂,施工过程贯穿于工程的始终。良好的管理方案和管理人员是保证一个工地良好运转的前提,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严格控制工程的进度,有效的消除隐患,更好的保证工程的完工及交付使用。
3.1 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的质量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严格把关,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有序进行并按期完工。机电设备安装是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程度深,施工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制定一系列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针对工序制定相关的管理流程,针对关键工艺制定专项质量保证措施、通病防治等措施。影响机电安装的质量有诸多因素,为了保证安装质量,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全面进行分析,严格按照工艺规程以及行业规范来执行。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也就是保证了今后机电设备使用的安全性。机电设备的安装大都需要后期的维护维修,如果在工程初期就在质量上严格把关,防止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可以减少设备后期的维护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3.2 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运用网络计划管理技术根据工程总进度和各阶段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着手,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安排好工程之间的衔接,从而保证工程有序的进行,最终确保工程建设项目按照预定时间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期保证措施,加强监督,同时根据实际进度进行动态管理,保证工期目标实现。保证关键线路、关键工序的施工,并在可能情况下优先安排关键线路上各工序提前进行,从而缩短工期。
3.3 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充分、适宜的辨识和风险评价,拟定控制措施,并制定项目部安全控制目标。围绕目标建立项目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计划,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做好安全施工交底工作。施工工地必须做好日常安全管理,不仅保证施工时不发生安全事故,保证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更要在将来机电设备投入使用以后杜绝、减少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电设备的安装较其他工程有所不同,更易产生安全问题,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和评验标准进行施工,而施工单位也应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避免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能够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避免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各类问题的发生,也保证了工程在施工中的进度,能够有效的减少后期维护维修的费用及时间,能够为将来在使用上增加安全性。
3.4 人员管理的重要性
人员管理不仅包括对施工建设人员在施工方面的管理,还应包括施工现场管理层对整个工程有序良好运作的管理。针对工程的特点和难点,为工程配置足够的、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经理部,对项目实施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环保等实施全方位管理,为工程按预定工期目标顺利完工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工程中项目经理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不仅要过硬的专业素养,能够监督判别工程中的质量问题,杜绝偷工减料,还要求能够真真正正的发挥管理的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各方面协调合作,使整个工程保持良好有序的运作。
3.5 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是项目管理的综合体现,是检验项目管理各项工作的标准。严格管理施工队伍,合理安排人员,安排工作,尽量减少成本费用,控制成本支出,避免人工,机械,材料的空置和浪费,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选定该工程供应商时,尽量做到采购合同与工程合同接轨,其支付条件与工程支付条件相适应,与供应商共同分担该工程经济压力。施工企业利用自身经济能力,为该工程准备一笔资金,以应付施工过程中各种因素带来的资金压力。加强成本控制有利于施工企业的长期发展。
4 结束语
施工管理是创建精品工程的核心,加强过程控制,每个管理环节都严格按要求精心,用管理的过程精品创整个工程的管理精品。工程的质量优良直接影响到生产使用的功能,影响后续的维修维护,任何工程都必须依靠科学管理来保证施工的良好有序运作,高质量、高标准的管理人员与方案,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避免诸多安全质量问题。机电安装作为建筑施工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范围广、专业性强、施工复杂,一座优良的建筑其机电系统也必须是优良的,才能发挥建筑的整体功效,提高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应急;特种装备;装备管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装备管理情况
目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应急中心的应急特种装备管理办法是装备采购进来以后,先将装备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进行登记,然后将相关技术资料统一存档。以后的档案需要经常查询,如装备的维护情况、报废情况、装备的当前状态等。由于档案查找和整理不便,即装备跟踪信息不能及时体现在装备的档案上。虽然采用专门人工整点,对装备的跟踪信息即使能记录在案,但无形中增加了繁重的手工劳动,整个装备管理水平还是较低。为了使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完好率,使其发挥更大效益,为我单位设备管理者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则有必要建设一套现代化的应急特种装备状态管理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二、建设本系统的意义
通过电力应急特种装备管理系统能准确地对资产信息进行标识、采集、获取和控制等,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精准管理。并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实物资产与帐面资产脱节、实物资产的清查盘点瓶颈等问题,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节省固定资产的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降低产品成本的折旧费,降低企业成本的开支,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轻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数据处理负担,极大地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和管理手段。
2减少避免人为因素对盘点使用的影响。
3改进业务工作处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提高数据处理时效及数据准确性。
5方便随时掌握各个应急特种装备的状态信息。
6便于统计分析所有应急特种装备的维修信息。
7节约因应急特种装备档案记录的增加,而增加的材料成本。
三、项目预期成果
通过应急特种装备状态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统一管理:对特种应急装备进行统一管理,可以添加、修改、报废应急特种装备,且可以随时查询某一特种装备的状态等信息。对特种应急装备的维护厂家进行统一管理。可以随时查询厂家的基本信息,以及厂家对特种应急装备的维护信息等。(如图1)
2统计分析:特种应急装备管理系统可以根据装备的维护时间、装备类型、维护部件、维护厂家、维护费用分析并进行统计分析。按月、季度、年生成报表,方便装备管理人员随时查阅。(如图2)
3系统评分:应急特种装备管理系统可以随时的通过评分功能来检测装备的状态信息(如:装备维护厂家没有及时对装备进行检测、维护保养等)。(如图3)
四、实施此项目的科技意义
本装备信息管理系统合理的借鉴国内领先的装备管理思想并结合现有装备管理现状,是我单位和相关技术厂商共同定制研发出适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应急中心的装备状态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实现了装备整个生命周期的计算机化管理,同时在与单位内部网络配合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本系统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不断开发出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更具时效性的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同时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在项目后期更可以实现多种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对装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养路;设备
引言
百年来国内铁路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从简单的人力到小型机械最后发展到大型机械化,对其养护的发展也可视为铁路百年史的缩影,铁路养护的发展对于列车安全、平稳快速运行以及保证线路的几何尺寸和使用状态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因此铁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也应从管理模式、手段及力度等方面来适应相应机械设备的进步和发展,但目前在铁路机械设备的管理滞后的现象,由于被动的管理工作势必导致影响设备工作质量、效率以及安全度甚至缩短其使用寿命,因此对该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并采取措施加强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1. 铁路机械设备管理要点
1.1 大型机械设备管理
随着铁路发展的需要,手工、小型机械以及非标准自制设备的维护手段已不能适应,而需要以大型养路设备来进行维修养护,因此首先应加强大型机械的装备制度并使其在铁路两事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尽快完成铁路干线尤其是繁忙干线的大型机械装备并力争在数量和品种上有所突破以及保证铁路养路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新路线建设中则应优先考虑大型养路机械的装备并将购置费用纳入概算,同时应积极鼓励铁路局自筹资金来装备大型养路机械。
1.2 小型机械设备管理
目前大多铁路养路工作仍是机械化作业的主要手段,对该部分设备管理则应坚持养修分开的原则进行组织小型养路机械的清筛工队和维修工队伍,并应对其施工实行封锁施工以保证作业质量、效率及安全,将小型机械作为今后采用大型机械设备的良好过渡,但应保证其工作质量以及效益优于人工作业。
1.3 检测设备管理
铁道部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对路线的检测是其对线路状况进行宏观掌握和安全监督的重要手段,其也作为对维修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的依据,因此应从多方位采取有力措施来提高轨检和车检的可靠性,目前采用的探伤车除了应发挥其对内部线路钢轨伤损监控外还应大胆在快速和繁忙干线上使用以解决小型钢轨探伤仪上道难的问题,并应不断充实改进探伤车运用技术来保证其检测水平和运用率。
1.4 焊接及整修设备管理
在铁路养路机械设备中应逐步配套完善钢轨焊接生产流水线配套设备,并应将焊前除锈、焊后精磨和备用悬挂焊机配备齐全,来为高速、快速线路提供优质的长钢轨提供保证,且各焊轨厂应做好设备完善以及焊轨车间的改扩建工程,并应扩大旧轨整修设备的应用以及对钢轨实行分级管理来提高钢轨的使用寿命。
2. 铁路养路机械设备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队伍建设
在铁路养路机械设备管理中只有具有相关技术的队伍方可保证适应技术领域多元化,因此要求队伍不仅做到自身加强学习,不断拓宽个人知识领域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管理工作,同时应结合队伍现状吸纳相关人才对队伍进行计划性改造,并应逐步实现机械设备的管理从管人向管设备的方向转变,具体施工应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营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应控制相关人员的考评和发证工作以保证队伍建设和稳定。
2.2 明确分工,严格责任
应定期对小型养路机械的使用、养护以及状态进行全面检查评定,并将结果纳入考核范围以做到管理不失控;对养路机械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混乱、保养不善以及严重失修等现象造成机械闲置浪费的后果,对存在的该类现象应追究领导和有人人员责任,若清洁严重构成犯罪的现象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2.3 严格机械设备准入制度
目前养路机械设备使用中采用的“开天窗”的作业方式对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的性能稳定、行车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严格其准入制度。对招标采购的设备应认真编制标书,明确其技术及性能等方面的条件要求;对所到设备应进行过轨检查后方可连挂发运,并经配属单位全面验收以及相关考核后方可正式上线作业;而对于国产设备则应经大型养路机械驻厂验收室验收合格后方可出厂,在投入使用后应将其技术状态作为准入条件,对不符合相应完好条件的设备严禁采用。
2.4 统一主型设备
对养路机械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进行型号统一则利于降低设备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利于设备的互换使用,利于设备的规范管理,利于运营考核以及修理工作的简化和减少设备的储备等,其对综合经济效益将产生明显效果,目前国内对清筛、捣固、整形等设备均已定型,在其采购中应因势利导、妥善处理,并在主型设备选型中尽量借批量采购之机尽量国产化,并采用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设备制造技术,从而充分利用国产设备价格偏低的优势来保证其中标率,最终逐步形成设备的国产化。
2.5 严格执行机械上道作业的安全检查
首先应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办理养路机械的开发研制工作,并在对其推广使用前严格执行养路机械的安全使用审批制度,尤其是在上道运行时应重点控制涉及行车安全的机械设备,坚决杜绝自产自用设备不经安全审查则直接上道使用的现象,并应由相关部门对所属单位定期组织,对涉及行车安全的部件按计划强制检修以及更新,同时应经常检查所配制的紧急安全复救设备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2.6 完善管理体制
国内养路机械管理工作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新型的养路机械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用以及新的生产手段的采用,必然引发施工组织以及工艺的变化,因此与之配套的机械设备管理方法、安全规则、施工作业标准等规章制度的编制以及完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同时目前国内养路机械的制造标准、修理规范等也亟待补充完善以确保养路机械化工作做到管理规范、有章可循。
2.7 确保机械设备的科学化操作使用
对养路设备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进行培训并取得操作证,严禁无证人员操作设备,操作中应严格执行养路机械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执行机械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禁止其超负荷运转;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做到三好、四会,即管理好、使用好、养修好和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在使用过程中应坚持对其进行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以确保机械设备处于完好、清洁、、安全的状态,对使用后的机械设备应按照规定进行存放、锁定以及收回,并保证存放现场设专人看管。
2.8 重视前期管理
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是综合管理的重要阶段,在前期管理中其规划、布局、选型和采购验收等工作决定着机械设备创造效益大小,因此必须建立机械设备的经济技术和投入产出分析机制,在作机械设备投资时则应综合考虑企业设备的实际保有情况、生产需要以及生产布局的发展情况,设备的价值和生产效率等各项因素以确保各个投资的合理性、适用性和经济性。
2.9 做好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
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制定并落实检修和保养责任制,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并建立相应设备使用保养记录。对入场检修的养路机械应执行记名修复制度,并安排修理时间、落实检修责任,并认真填写检修记录,检修完成后应认真执行工区、检修车间以及使用工段三方联合验收制度,待验收合格后方可填写验交记录。
3. 结语
铁路养路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应从掌握机械设备数量、动态、技术状况以及使用维修和安全情况等方面着手,在使用和管理中做到检查到位、协调到位、指导到位,才能确保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质量,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体现其经济效益等。
参考文献:
[1]杨新军,等.大型养路机械检修技术基础[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关键词】 车载 电子 工艺管理
按照目前汽车业的发展来看,车载电子产品肯定会拥有潜力的市场,我国的车载电子产品生产商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实行自主创新。消费者目前选购车载电子产品的指标也趋向于耐用性、可靠性、方便性等等因素,究竟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那就要求车载电子产品的工艺设计和工艺管理应该有着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本文浅析车载电子产品工艺设计的重要性和工艺管理,意在打造更科学的、更有市场的车载电子产品。
1 车载电子产品的工艺设计重要性
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和赢得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为定制化、个性化产品提供相应的服务,并满货周期短、低成本和高质量的要求,很多企业因此采用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生产模式。产品族(product family)作为支持多品种、系列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已成为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一项主要技术,其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技术多样性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多样性。目前基于产品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面向大规模定制的设计(design for mass customization,DFMC),包括产品平台、产品配置、模块化、柔性等,基本属于通用技术领域。因而结合车载电子产品设计的成果,提出车载电子产品工艺设计的解决方案,实现设计、工艺与制造的集成,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自主品牌汽车主机厂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工艺设计与管理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的工艺设计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最终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车载电子产品的工艺管理
车载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其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图纸及工艺相关文件的指导下进行产品生产的制造过程中,必须对其技术、材料和纪律进行管理,否则极容易引起生产秩序紊乱,造成整个生产线的损失。
一般来说,影响车载电子产品质量的五因素大致为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环境因素、生产工艺及其方法和生产材料。要实现对车载电子产品生产的管理,需要从这五要素着手,进而实现对生产工艺的质量控制管理和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管理。具体方法可参照以下若干建议:
2.1 加强工艺基础建设
行内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还有一句话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器”也好、“刀”也好,从工艺专业的角度看,应该是指工艺设备、工艺装备或成套生产线等,这些都属工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这无疑加强了我国相关企业的工艺基础,提高了工艺、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但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先进技术成果的作用,还需我们做“消化吸收”的工作,需要在工艺基础建设方面合理投入,扎实工作,认认真真地把基础夯实。
2.2 重视工艺管理和工艺技术人才的使用和培养
人才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高层次的、全局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所述的仅局限于车载工艺管理和车载工艺技术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问题。
(1)汽车企业着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通过引进吸纳、人力培养、放手使用等措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工艺队伍;
(2)从事工艺工作的各类人才,不论是管理人才还是技术人才,都要不断地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不断地了解和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开拓创新,提高业务素质;
(3)通过集中学习或短期培训等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先进的高科技工具和手段,开拓创新,更新知识结构,强化实操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4)工艺人才不仅要迅速完成由传统工艺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而且要勇敢地面对由此而引起的工艺路线的变革所带来的各种难题。为此,工艺人才仅局限于上艺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是不够的,还应熟悉其它管理体系的运作,如物流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推荐“PDCA”方法进行过程控制。在工艺管理体系中也可采用“PDCA”方法。
生产过后,还要进行电子产品的检验。一般而言,现在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电波暗室进行检验,能够分析几乎所有的在80MHz到18GHz的射频频率范围内的电子产品的抗扰度特性,并且这一检测还是针对包括了测试产品的样品主件、产品内的线束、产品的辅助装置在内的整个系统的检测。因此,采用电波暗室法,那些射频频率范围符合要求的电子产品,基本上都能够较为科学而且系统测量出其电磁兼容性以及电磁抗干扰能力,能够为产品的生产厂商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并且加以解决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如果产品通过了检测,那么基本上也可以确定产品在80MHz到18GHz的射频频率范围内的电磁兼容性以及电磁抗干扰能力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正式投人量产。现在大多数蜂窝电话采用的无线技术是时分多址(TDMA),这种复用技术以Z17Hz的频率对高频载波进行通/断脉冲调制。容易受到RF干扰的IC会对该载波信号进行解调,再生出217Hz及其偕波成分的信号。由于这些频谱成分的绝大多数都落人音频范围,因此它们会产生不想要的听得见的“嗡嗡”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