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财务实习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实习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实习调研报告

第1篇:财务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调研报告的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XXX单位财务实习报告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提问式如《为什么财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用5号宋体字。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a)“摘要”字样。b)摘要正文:摘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c)关键词。

4、前言

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实践要求等内容。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5、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主要是实践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要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进行详细叙述。可按照实践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践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正文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6、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7、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第2篇:财务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教学改革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与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史料表明会计原本就是因管理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管理会计逐渐从传统会计中派生出来,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测与决策会计、规划与控制会计、责任会计三部分内容。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管理会计起源于美国,美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教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美国的会计教育学家认为,对管理会计的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会计之因、之果。管理会计的教学就需要跟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现有理论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完整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提高企业效益。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经营决策,但在企业实务中管理会计的应用并不广泛。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个矛盾可能与管理会计的教学有莫大关联。一是管理会计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翻译过来的,主要是对理论的探讨。二是管理会计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而缺少对实务的分析。要使管理会计在我国实务界得到广泛应用,就需要对管理会计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管理会计教学现状

高校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会计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介绍,而缺乏对实务的指导,很少考虑到实践教学,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一)教材沿用西方理论。目前,国内的管理会计教材在内容上大同小异,管理会计所使用的专门技术和方法均来自于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模型。由于中西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缺乏可操作性。另外,目前的管理会计教材也缺乏与我国企业实务操作的有机结合,导致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较差。到现在为止,我国也尚未推出管理会计实践操作方面的教材。在现行教育改革中,虽然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毕竟还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专业理论模板,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模式单一。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基本上遵循“理论讲授-例题演示-作业”这个思路进行。更重要的是管理会计教师从理论中来,严重缺乏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只注重理论的传授,教学课堂缺乏活力,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另外,管理会计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程度不够。管理会计很少利用实验室进行授课,主要是因为现在缺乏比较完备的管理会计实验软件,无法通过软件全面模拟企业环境进行决策。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管理会计是对内报告会计,它突破了传统会计的界限,服务并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是会计为适应现代管理要求而产生的。管理会计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理论在企业实务中的应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对实践进行经验的归纳总结以更新管理会计理论。但从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来看,还是更侧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架构,缺乏与企业实务紧密联系的导向设计。另外,管理会计应用了大量的数学分析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忽视了这些理论和数学模型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实用,且有些数学模型比较复杂,学生不好掌握,在实际应用中较难推广。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管理会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虽然有些院校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比如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达到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是如前所述缺乏管理会计的实训教程。二是没有真正适合的实践教学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及时更新实践内容,导致实践知识滞后于企业实务的需要。三是不易更新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可以学习到财务会计方面的实践内容,但难以学到管理会计的实践内容。因为管理会计进行预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多数属于企业高级机密,这就使得顶岗实习难以深入触及与管理会计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顶岗实习也就无法做到“货真价实”。教师无法获得直接体验管理会计知识的经验,知行脱节有悖于管理会计强调实际操作的要求。

(五)管理会计的边界不清。管理会计的边界不清由来已久,主要是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设置交叉重复较多导致的。目前,各院校的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是三门专业主干课程,三门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预算与存货控制。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之间重复的内容主要包括:长期投资决策、货币的时间价值、资金需要量预测与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等。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重复的内容包括: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与决策、责任会计等。这种内容交叉不仅浪费教学资源,也不利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

三、管理会计有效性教学的改革思路

要提高管理会计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在教学改革中突出管理会计实务,以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要。

(一)加强培养学生管理理念。管理会计一般是会计学或者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将自己定位于财务人员,从而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财务核算方面,而对管理会计常存偏见,认为可有可无。而从现实来看,许多财务人员在低层次会计岗位上经过锻炼之后,都期望向较高级别的管理岗前进。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具备财务核算的专业知识之外,必须具备综合的管理素养,以便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因此,管理会计要突出对学生管理理念的培养,以使其能够站在管理的视角来学习和思考财务问题。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模块化,每个模块都围绕会计岗位工作来具体确定。再将每个模块分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根据岗位要求先把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然后根据会计岗位要求再把教学项目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在教学实施中,要营造与岗位相仿的教学环境,以满足任务驱动教学对于教学环境的需要。同时,在任务实施中,引导学生查阅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配合任务的完成。在此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提高其将来在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有效性。

(三)侧重实践教学。管理会计除了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外,要持续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应用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达到有效性教学的目的。ERP沙盘模拟这种创新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由课堂走向职场、知识转向能力的转换工具。ERP沙盘是由英美知名商学院和管理咨询机构研发的模拟企业经营的工具,能够使学生在模拟中如置身于现实经营情境之中,仅需两天便可模拟企业若干年的经营。利用ERP沙盘模拟工具,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将管理会计知识应用于具体的企业经营情境中的平台,可较有效地改进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ERP沙盘模拟进行有效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实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适合经管类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 把现实中真实的情景进行典型化处理,然后模拟成供学生思考分析的案例,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管理会计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案例讨论分析中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来有效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五)整合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三门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较多,为提高教学效率,需要解构学科体系打破相关课程之间的界限,适当调整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管理会计是应用性学科,要精简过多的理论和模型,重点突出理论对学生实践应用的指导。成本会计以成本核算为主,其他有关的成本预决策、规划控制等内容可纳入管理会计。预算和投资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的部分,预算的编制可纳入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以预算的分析考评展开教学。项目投资属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会计决策部分可重点突出短期经营决策。

(六)改进考核办法。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管理会计知识的建构,忽视了知识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考试的设计上应加大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分量,减少纯客观性试题。另外,在总评成绩中,应加大案例讨论发言、市场调研报告等成绩。

(七)提高管理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会计属于应用性学科,管理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应单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更应体现在实践能力上。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更应该走出去开展必要的企业实践,以提升教师本身的实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提高管理会计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为了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缺陷,也可以聘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到课堂中来传授实务经验。

总之,作为教育者应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持续地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需求的人才。管理会计的教学亦应如此,方能实现其在应用方面的有效性。S

参考文献:

1.董宝裕,刘季佳.关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4).

第3篇:财务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7-03

一、物流产业及区域发展概况

(一)产业背景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流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说明已经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区域背景

广东省也十分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紧贴国家发展规划,在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明确要求要以国家规划目标为总体目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打造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的便捷高效现代物流网络。

二、广东省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现状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300万,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物流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贸易、运输、物流地理,且还需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和物流经营相关知识。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报资料,已经完成了《广东省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了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出口制造型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中小微物流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为制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就业岗位如图1所示。

总体来说,广东省中小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可归纳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目前来说,物流人才主要来源之一是高校毕业生,最有效的途径就应该是加强高等院校的物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在珠三角区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如何制订契合物流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以物流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借鉴中小微物流企业各岗位工作要求,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依据,确立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培养。另外课程体系要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边界,延伸与企业合作范围,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共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实践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努力把《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运输实务》等课程列为精品课程开发项目,目的是打造课证一体化和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学生实训环节既包括校内实训,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好梯队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合作,安排专职教师参与到物流企业一线的实践,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对外引进海外人才和招聘物流企业专家兼职等方式,建成一支由本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设计和开发“专业+创业”模式的建设路径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建设路径,通过这个模式培养适合广东省中小微物流企业人才,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并为社会解决就业严峻形势找到突破口和方向之一,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和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共同研究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通过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方式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二)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

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结合模块强化技能、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构成。初步设计和开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实践课程、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拓宽训练)、专业理论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拓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方向性选修课程组成整个体系。主要在平台实践课程里面,开设物流认知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市场调查、会计实操等,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里面开设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运输实训、报关综合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连锁企业物流实训、商务谈判实训等,在拓展训练课程里面开设供应链管理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创业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

(三)共同建设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将根据真实生产任务和情境,与合作企业共建情境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和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形成与合作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目前,我院物流工程系已经与顺丰速递东莞分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整个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完全依照企业真实营业环境布置,引进顺丰全套经营管理制度及管理系统,在为校园师生提供优质物流(速递)服务的同时,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实习。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采用学院投资建设、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自营自管、教师协助指导的模式,其运作从门店管理、市场开发、广告宣传、人员招聘与考核、业务经营管理、质量监控等完全引入企业管理文化,结合学院实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一体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真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实习基地、实训场所、教学平台、师生服务中心的多个作用,办出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为了拓宽和加强物流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采取和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和企业试用期相结合,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我院已与物流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与其中六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教育、技能指导及考核上岗工作,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吃苦精神。

(四)共同打造“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

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能力训练的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求,那么必须培养既有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还有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而要建设这样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在实现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行业企业需要为教师提供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的平台,学院也为聘请相关物流专家进行兼课任课、挂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的监控,真正能够形成出得去、来得了、可干事、能作为和“双师”教学型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希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学院立项,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然后组建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建设责任、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建设进度和建设目标等,并按照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考核、评价通报,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二)组织保障

首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管理等工作,然后安排组员进行项目的具体建设计划实施,最后由学院组织实施项目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评审、竣工验收等。

(三)人员保障

根据系统设计与开发内容,项目团队成员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中小微物流企业负责人或管理者、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负责人或物流相关的管理者、物流行业领域专家构成。

(四)经费保障

在取得学院项目立项的基础上,获得学院立项资金支持,还可以在专业建设资金中获得系部的专款专用,也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获得本项目拨款支持,项目组严格按照学院和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使用资金。通过本项目拨款、企业投资、系部配套三部分资金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五)质量控制

首先,按照立项任务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方案,以学院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项目团队不得随意变更,若确因客观原因需对原计划进行局部调整,须严格按审批程序报批学院相关部门审核。其次,加强项目运行监控,项目建设将按照“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建设内容层层落实。同时,根据学院有关政策,由学院对项目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由物流专业系部对其随机抽查,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六、结语

构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三突出、三优化、三加强”,即:突出能力素质提高、突出职业道德培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加强人文社科教学,加强创业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从而实现“素质高、知识广、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标准,取得社会企业的认可与接纳。

参考文献:

[1]刘艳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6):23-25.

[2]王秀繁,矫利艳,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教探索,2010,(7):166-167.

[3]王红艳,李选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35-36.

[4]曹军,陈兴霞.谈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10,(2):45-48.

第4篇:财务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投资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金融专业基础课,结合我校教学实践,在分析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阐述了改革成效。

关键词:

投资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投资学》是一门以投资行为与资金配置为研究对象,解释资本市场运行的现象与内在规律、探求实现资本市场均衡的一门独立学科,是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投资包括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侧重于金融投资的教学,目前选用南开大学马君潞主编的《投资学》(科学出版社)作为理论课授课教材,其内容主要包括证券市场的基本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与市场有效性、证券估值、投资分析与绩效评估,以及衍生证券分析。此外,根据学校和系部要求,参照兄弟院校的做法,金融教研室编写了该课程相应的《实践(实训)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考试(考核)大纲》等。在这些大纲中,明确了教学目标、授课内容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及考试考核办法。这样,使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证券市场及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证券市场的具体投资运作及风险管控有所了解,能够比较科学和理性地进行投资,成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投资管理人才。为了能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投资学科的框架体系,掌握投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对投资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有必要探讨《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投资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当地金融经济发展培养专门的金融人才,就必须考虑现阶段及将来一定时期内当地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作为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通过向工、农、中、建银行的怀化市支行等金融机构,方正证券、财富证券怀化支公司,以及湘鹤电缆集团等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到他们希望金融人才应具备证券市场开拓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以及投资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等。市场需求是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因此,对上述《投资学》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1.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够用、能用和实用为目标。目前,投资学从教学内容、方法到工具,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特色,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发展。《投资学》教材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有效市场假设(EMH)和不完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行为金融学等。这些内容的理论性太强,而且要求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考虑到经济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学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安排,弱化理论深度,达到理论够用、实用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证券市场的基本理论,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和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等部分。具体的,在证券市场的基本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发行和证券市场交易;分析方法部分主要探讨宏观经济、行业、公司方面的分析,并介绍证券投资的策略和技术分析方法;在投资风险管理部分主要讲述证券市场监管和投资风险控制等[1]。这些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即先认识证券市场及其投资产品,然后掌握分析方法和投资策略,最后培养一定的投资风险控制理念并掌握一些风险控制方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讲授,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投资理念,为今后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提供专业支撑。

3.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权重比例。为方便组织教学,将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理论性、应用性两类。这两部分的目标和教学组织方式有所不同。理论性教学内容以任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授课时数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投资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观念,达到能用、够用的目标,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金融投资理论基础。当然,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理论,可采用案例教学、探讨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对于应用性教学内容,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以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和用人单位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比如,根据证券公司理财业务的岗位要求,开设了证券投资分析和证券发行与承销等知识内容,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编写了课程实训大纲,在课程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实训),并写出实验实训分析报告。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可由小组共同完成。采用这种教学组织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达到实用的目标。

二、《投资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为了落实我校《投资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金融业岗位职业能力,在投资学课程教学大纲、实践实训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在授课时,针对教学内容,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投资学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而理论教学为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投资学》理论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本理论与知识,还有注意及时吸收学科最新成果、最新知识以及国内外证券市场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到理论课程教学中,比如经常进行财经新闻解读。案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将经典金融事件编成案例,用于课堂教学时讨论。选择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富有启发性,促进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讲解投资学分析方法时,如果按照方法体系逐一讲解时,会显得枯燥。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系统学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如果我们用某个上市公司的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容易掌握这些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要求小组将案例分析的结论用PPT在课堂交流,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开展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专业见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投资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投资理论,掌握投资分析方法和策略,熟悉证券投资的规则与流程,以及控制投资风险的基本技巧。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理论研究和业务操作两大部分。理论研究部门主要是为了验证已经成熟的理论结论,通过实验软件模拟计算,验证结果的正确性,以加深对经典理论的理解。而业务操作部分主要是根据各金融机构对各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来设置相应的实践项目。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可采用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专业见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在实训室进行,由专业老师指导完成操作模拟的实验,在整个实践环节中要求最低。课程实验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比如证券交易流程、分析技术指标等,或者借助EXCEL软件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等。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目前学校给经济学院配备了实训室,引进了证券期货投资实验的软硬件设备,为课程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对学生整个综合能力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就某一个专题进行认真研究。比如可利用实训室平台,给每个学生分配账号和相同数额的模拟资金,要求利用平台进行模拟交易,对所学过的各种投资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练习。当然,也可要求学生就某一行业或某一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撰写投资分析报告。如果某一专题工作量较大,可以由小组共同协作完成。相对于课程实验,综合实训需要综合应用到投资学课程中的所学到的各种理论、方法或技巧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见习。专业见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既可加深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使课程的讲授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又可以了解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系在相关金融机构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每一基地有不同的实践教学任务。比如,方正证券怀化支公司的证券业务实训基地,另外还有桂林招商证券、所罗门财经顾问公司实践基地进行投资业务实训,在湘鹤电缆集团实践基地进行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研究。这些实践教学内容都写进了投资学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投资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另外,我们和怀化市金融学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经济学院金融学教研室成为该学会理事单位,通过组织任课教师和学生到证券公司和银行进行观摩见习,聘请人民银行等行业专家及实务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向学生提供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和实际业务技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及投资学课程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觉得能学有所用。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经济学院金融教研室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就投资学专业以及《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最后提出改进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们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二课堂教学模式:第一课堂为课程教学,主要在课堂内或实训室进行,以老师讲授或指导学生实验为主,以掌握投资学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同时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验或综合实训结合起来。第二课堂主要为各类课外学习、科研或实践活动。聘请金融行业专家或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为导师,进行实务讲座或交流,同时依托经济学院投资理财协会等金融社团,组织与教学相关的多形式、多层次的业务大赛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尤其是金融企业的岗位职业技能。如依托金融学教师和证券公司、银行等实务界人士,指导本系投资理财协会,经常开展投资理财方面的讲座;在方正证券公司的赞助和指导下举行每年一度的炒股模拟大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鼓励学生参与经济学院教师的各项课题,并以经济学院武陵山片区金融经济研究所和怀化学院金融学重点学科为依托,申报各种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将投资学教学中一些问题作为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认真辅导,并将研究成果作为。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投资学的兴趣和教学效果。通过现场教学、举办投资大赛、创建实习基地等手段,尤其是需要很好的利用金融实训室,引导学生参与投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业务实战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4.利用网络平台作为课外教学手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和科任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网站,通过QQ群、微信平台和电子邮箱等网络通讯手段,开展网上师生互动教学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拓展学生视野,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2]。通过这些方式、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培养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如指导或引导学生参加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的考试。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改进了传统的投资学课程考核办法。将课程最终成绩评定分为三项: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权重分别为10%、30%和60%。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包括:课堂案例教学的参与和表现、案例分析报告、实践基地调研报告、课程实验及分析报告等。这些方法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尝试综合实训成绩的权重提高到40%。

三、《投资学》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投资学》教学改革是在借鉴国内其他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基础上,结合我校投资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我系教学实际做出的一些探索,符合学校提出的“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的指导精神。通过经济学院教师和投资学专业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教学改革已取得一些成效。

1.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理论为主的理论性强、教学方法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提供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比如,在要求学生按小组选择对某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进行分析时,要求学生自主制定学习与研究计划,分工协作完成投资分析报告,并要求小组作业以PPT展示讲解,锻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既培养了能力,又提升了综合素质。

2.探索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投资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改变了原来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设置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项目及调整各项分数权重,加大实训成绩的权值,更加强调平时学习或上课或作业的参与性,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考核。改变了以前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的局面,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培养。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形成了报考证券、期货、银行等从业资格和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氛围。经济学院国贸专业和投资学专业的在校学生准备参加上述与投资相关的资格证的学生大约超60%。很多同学已经取得了至少一个甚至多个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了砝码。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教师组织他们参与教师课题,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的各种课题。通过这些手段和方式,还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另外,由经济学院投资理财协会牵头,专业教师做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投资理财讲座、模拟炒股大赛的等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并获得实务界人士好评。通过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深化了投资学理论知识,并培养了一定的金融职业技能。使《投资学》课程目标和投资学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人人争创双师型教师。《投资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师不得不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比如,要求学生分小组撰写行业投资分析报告或上市公司投资分析报告时,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知识时,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评述,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等各种资料,才能满足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和要求。另外,目前我系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南开大学编写的,理论性太强,而投资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教学要求,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编写教材。为此,金融学教研室参编了湖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证券投资学》、《金融学》等多部教材,并已经出版。此外,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经济学院要求老师参加企业实践,报考各种和金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争创双师型教师。比如,作者本人已获得人社部颁发的高级理财规划师证书。目前,不少教师已经利用暑假进入金融企业进行学习,提高了职业技能。

总之,对《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效果比较明显,充分体现了怀化学院“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普及到课程教学中的成效。当然,要深入推行投资学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6-78.

第5篇:财务实习调研报告范文

我校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学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也来自我校教师对传统课程模式日益凸显的无法适应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的清醒认识。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高职教育研究者在深入研究包括学科课程模式、三段式课程模式、双元制课程模式、CBE课程模式、MES 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等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课程模式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逐步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课程模式;形成了以地方优秀文化为特色,职业素质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为特征的文化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群)。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课程模式和校本课程,适应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符合我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性、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一、多元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

(一)多元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高职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以某种典型的和简约的形式表达的课程范式,它们具有特定的课程功能,并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结构(框架)和实施方案。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性质与功能都由课程模式来具体呈现和直接实现,任何课程模式都必须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定环境和条件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从教师的课程实践中构建,成功的课程模式来自院校的成功实践。

我校课程模式改革和构建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为:一是必须突破学科体系束缚,突出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二是必须改变知识本位观念,突出以能力为核心,开发新课程模式;三是提倡课程模式多样性,鼓励各种旨在改革与创新的新课程模式开发,形成学校课程模式的多元化。

(二)多元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

课程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思想、课程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技术等等,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模式内涵的基本特征,必须以“应用、实践”为主旨 、能力为核心。

教学思想特征——理念先进性: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课程)理论是多元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这样的思考是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以及对知识的有目的的应用与实践。在新课程模式下,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下的帮助者、促进者。同时,新课程模式将教学活动视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交流活动,在这种活动之中,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课程目标特征——知识实践性:应用性人才就是将科学原理和技术(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人才,是直接为社会创造利益的人才。因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实践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验证理论或认识性地了解技术。同时,课程目标必须服从教育目标,所有课程的知识(技术的或人文的)必须践行当代和未来的价值取向,即职业教育必须培养“一个负责任的人及公民”和培养“能胜任具体职业岗位工作的劳动者”。

课程内容特征——职业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某一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其课程内容的确定,一是要满足就业导向的岗位技术或技术领域需要,二是要有助于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谋求个性发展所需的态度、能力和知识,三是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内容(环节)的衔接与配合。因此,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必须满足就业时职业适应性的能力培养,同时还要提供适应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从内容体系的组织上,将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有效整合,实现完整意义下的知识建构。

教学形式特征——情境真实性:建构主义、情境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能力训练与学习情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专业技术能力还是职业关键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学习者置身于知识产生和能力显现的特定的真实物理和文化情境之中。因此,教学情境创设是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学解决方案最重要的内容,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情境必须是真实的。

教学技术特征——手段先进性: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教育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先进的教学技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交互式网络系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虚拟仪器、仿真训练等更多地应用于实践教学;更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使学生的技能、技术训练更接近生产实际。总之,现代教学技术为实践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物质保证。

二、多元课程模式的开发和应用

(一)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性课程模式

1.研究性课程描述

研究性课程是我校面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校本课程采用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的特征表现为:以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创新;以行动为核心,培养综合行动能力;以任务为驱动,创设成功学习情境;以合作为前提,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以过程为重点,实施发展性多元评价。研究性课程“教学做合一”的特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的行为愿望和行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技术能力。

研究性课程团队组成以项目为核心,在同一专业类(也可以跨专业类)中,由教师与学生相互选择组成课程学习团队。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具体的应用性技术项目或研究性课题为载体,围绕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和解决未知的问题展开,并使教学成果物化为具有实际技术价值或思想文化价值的成果——“作品”。在课程项目的开发中,注重项目的职业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注重项目、课题的社会、工程、管理、经济活动背景的真实性;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要求。

研究性课程教学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核心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在课程学习中,课程组成员共同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制定项目(课题)解决方案,完成“作品”。课程团队每一位成员明确各自在小组中的角色和责任;相互分享经验、知识和技能,相互提供信息、帮助和建议;共同承担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挫折;共同体验项目(课题)的成功,分享成果。教师充分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实训环节中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结合项目的具体要求,融合社会、经济、法律、技术、环境、心理等教育视野,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包括决策能力、计划能力、执行能力、评价能力、沟通能力、制作能力、信息能力、文案能力等行为要素在内的综合行动能力。

2.研究性课程的教学解决方案

为了规范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学校特别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指南,对研究性课程的教学解决方案作出了一般性的规定。

(1)教学目标 按照研究性课程教学的要求,制定课程项目的基本教学目标,同时将专业和职业核心能力要求渗透到课程教学的过程与细节中。

(2)课程项目选择 根据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具有真实工程(管理)和社会应用背景的模拟(或真实的)项目,项目可以是生产性的、设计性的、解析性的或综合性的。项目的大小和教学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条件(时间、硬件等)确定。

(3)课程项目组织 教师在确定项目后,要梳理相关理论知识,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和信息的获取渠道,准备必要的技术实施的硬件和软件。建立相应的课程学习小组,具体可实行一个项目多个小组,或一个项目一个小组。

(4)课程实施 让学生了解并理解项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了解课程项目对象(设备、产品、商业活动、管理系统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项目目标,查阅资料,提出技术路线、解决方案。确定小组负责人和成员的任务分工与合作要求。

(5)课程情境创设 课程情境创设包括:企业现场选择或校内实训基地(工程中心);项目工程(经济或管理活动)背景;模拟或创建、流动、记录与展示真实的信息(数据);讨论与决策、角色与责任的实现;课程团队中的相互支持与承担、鼓励与赞扬。

(6)学习中的讨论 小组讨论本身成为项目教学要求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评论性的思考能力,能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利用他人的智慧来增进学习,拓展思维,而不局限于个人的经历,对于目标的完成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师要提供能激发讨论的主题,主题分解,学生预先准备问题,提供问题,以便“解释、应用、比较、评估、问题解决、分析”。内容:项目中的技术细节;技术解决方案及其优化;项目的社会责任(环保等),等等。

(7)课程学习中的合作 有意识地引导课程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从竞争转向合作,从个人的期望变为集体的期望,从独立转向相互依赖,从个人的权限转向扩展(共享)的权限。在引导合作的过程中要适时作出问题的反馈、建议的改进、任务的协调、执行的有效。

(8)课程项目报告 项目组总报告及个人分报告。项目描述、项目任务与目标、项目实施过程的工作、实际完成工作、存在问题、理论的再认识、工程建议,等等。

(9)课程项目实施文件 包括项目任务书、项目报告书、项目数据、文献资料、教师评价,等等。

(10)课程绩效评价 教师在课程团队组成后向学生明确课程考核的要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任务达标性评价与工作创新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态度、文件、记录)考核相结合,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与答辩相结合。

3.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实施程序

研究性课程教学实施一般包括准备工作和立项、计划、实施、展示、结项五个阶段。

图1 研究性课程教学实施的各个阶段

4.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2006年批准的33个研究性课程教学项目中的31个教学项目已完成,2个教学项目仍在进行中。从教师和学生对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作为校本课程,我校对研究性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性课程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和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通过参与研究性课程教学,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文化课程模式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文化课程模式是我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式的独特尝试。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素质教育课程的“课堂—课本”模式,通过建立文化展示平台,将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元素用多种介质表现,通过隐性的内化教育作用,达到有效提升显性课程学习效果的目的。

1.基于“吴文化园”平台的吴文化课程

“吴文化园”是建立在我校的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内部分设教育、技术、戏曲、城市建设、园林等反映苏州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展示板块。吴文化课程则是依托地方优秀文化所开发的文化素质教育校本课程,将“吴文化园”作为吴文化课程(群)的有形教学资源和课程教学情景,对提高吴文化课程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准确地说,“吴文化园”是一个超出校园的更为广阔的吴地,“吴文化”课程的教学活动就是在有着2500多年历史,拥有众多古迹资源的山山水水之间,在浸润着古老文化的小巷深处、古道之旁,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亲临其境,感受吴地优秀文化的魅力,打量历史遗存给后人留下的现代思考。正如《吴文化园记》中所说的:“园为聚徒授业之教学场所,遵先贤塾舍书院之精义,讲道于其间;园亦为坐而论道之场所,或论策、或争辩,一杯清茶间,山色湖光都归一览,学风正气并艳千秋;园又为莘莘学子之学习场所,或涂抹挥毫、指斥方遒,或切磋静思、修身养性,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心灵手敏,智圆行方。他日为国家之栋材,寒薄暑焮,正于此目极湖山外,心远天地宽而陶冶性情耳。”这种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求知欲,这样的课程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与此同时,校吴文化研究所的文化研究与吴文化课程教学相结合,使吴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从单纯知识叙述发展到研究性教学,体现了学校改变文化素质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的努力,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学生的内在的文化渴求和自觉实践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文化采风、历史追寻、古今对话,把单纯的文化课程学习提升为研究性学习。现在,学生已经充分得益于吴文化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他们的研究性课程项目“吴地学者顾野王及其遗址修复问题的探究”,已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吴文化园”还是新生入学教育和学生文化活动的场所。学生身处“吴文化园”,可以遥想历史的辉煌,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动,感受到吴文化持久的魅力与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与奋发向上的动力。学校借助这一平台,面向全体师生举办校园内楼名、路名、桥名及吴文化园楹联征集活动,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熟悉、亲近吴文化的机缘,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地域先进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隐性课程作用。

我校“吴文化园”集教学、科研、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于一身的独特的教育实践,构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文化课程模式,为文化育人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基于企业5S管理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校内实训基地既是实践教学的课堂,也是生产作业场所,它作为实践教学和技术培训的物质平台,是教师和学生直接从事实践活动、训练操作技能、学习工艺知识、创造价值的场所,同时也是展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职业道德、工作作风的地方。如何让生活、学习在大学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能够了解、体验现代企业的管理文化,并对未来就业后必须具备的职业态度能在学校阶段就开始养成,以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教育人也是极其必要的。为此,学校在机电工程系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首先引入了5S管理。

引入企业5S管理,既是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平台,更重要的是创设了职业素质教育的企业环境。在5S管理的环境中,学生可以体验企业的管理模式,养成严格执行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各项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和作风,让每一个学生从点滴做起,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学生实训、培训的第一堂课,就是“5S”管理和安全教育;每天实训结束前,要用15分钟时间进行清理和整理工作,并由指导教师总结全天实训工作。

让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体验企业管理,减轻学生就业后由于管理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心理不适应,以求实现必要的文化“无缝对接”。5S管理是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创设的一种企业化的课程情境,这样的课程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当专业课程教学与现代企业文化情境相融的时候,所起到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优秀企业文化环境育人和职业素质的内化教育。

(三)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整合课程模式

“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整合课程模式” 是成功应用于我校计算机工程系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依托于实践基础上的案例和项目教学,从实现知识有效建构的基本思路出发,从技术基础理论维、技术基础实践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维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该课程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从三个维度搭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技术基础理论维中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文化课,技术基础实践维中的课程主要包括对核心技术能力的强化训练课程,如课程设计和实训环节等,综合应用能力维中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课程,是以来自IT企业一线的真实项目为平台,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课程。

2.三个维度的课程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呈“非线性”

三个维度的课程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由于本课程(体系)的案例来自企业一线,内容跟踪新技术、新工艺而随时变化,形成非“常数”的知识(经验知识)学习。同时,由于技术基础知识维和技术基础实践维互为依存,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能的不断提高,通过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案例和项目的学习,使学生的基础技术理论与基本技术能力(技能)有机融合,达到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的“非线性”增长。

图 2和表 1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的课程体系示意图。

图2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于案例和项目的三维整合课程模式

表1 与三个维度课程相对应的教学案例和项目

案例与项目

数据结构

数据库概论

计算机网络基础

电子商务基础

计算机专业英语

操作系统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语言JAVA

计算机语言C#

SQLServer程序设计

软件测试

Windows2003管理

XML基础

INTERNET网页制作

Web应用程序设计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

Oracle数据库管理与编程

现代软件工程

软件测试流程管理实践

ERP系统开发

软件质量保证

(四)就业导向、个性化服务的菜单式课程模式

对一些就业面较宽泛的专业,为使学生在具备了基本专业能力后适应多行业(企业)就业选择,我校在会计(校品牌专业建设点)、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特色专业)等专业中推出了个性化服务的菜单式课程。该课程模式为学生消除了有效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性,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课程途径,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选择以及提高就业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1.会计专业面向行业群的动态链式课程结构体系

面向行业群的动态链式课程是就业导向、个性化服务的菜单式课程模式之一。针对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物流企业、金融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等不同类型行业(企业)就业的情况,在确定职业群共同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开设针对各类企业会计岗位的专门化课程。该课程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增强就业弹性和岗位适应性

面向行业群的链式动态课程适宜多重选择的职业准备教育,使学生在职业群共同的知识与技能学习阶段习得职业群集通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更加坚实而宽广的专业基础。为学生提供了在“多能”基础上获得“一专”的深度学习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的弹性和岗位的适应性。具体课程体系结构为:前两年是会计职业岗位群共性化的知识与技能课程,第三年是可选择的实务性菜单式课程,分别面向物流企业、金融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建筑企业、餐旅服务业等。该菜单式课程是基于“商务情景链式、动态训练平台”的课程结构体系。

表2 会计专业面向行业的菜单式课程

“商务情景链式、动态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为实施“莱单式课程”教学提供实训平台。“链式训练”是将实践教学课程嵌入可选择行业的上、中、下游典型关联企业的业务,实现技能训练在会计业务链之间的流转。“动态训练”是指在“莱单式课程”教学中可根据所学课程在实训平台上可选择的分行业进行训练。选择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典型关联企业(可设置为不同行业的上、中下游关联企业(动态))为模拟实战对象,设置与其业务相关的银行、税务实训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商务情景实战系统。如学生选修“房地产企业会计”课程,可使用“供应商—房地产开发企业—售楼处”房地产行业中关联企业业务进行训练。

商务情景链式、动态训练平台结构图。在该平台上,学生同时可以在不同行业、不同业务领域选择实训课程项目。教师按照业务模块组织若干个实训主体,让学生有选择地分别承担不同角色(三类企业、银行、税务机关),按照事先确定的相应的实训要求开展业务训练,并且可以进行不同角色轮换。通过实训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行业、部门会计核算业务(即外贸企业、制造型企业、商品流通业、金融企业等),熟练掌握与银行、税务部门的业务流转。

(2)“三层双轨递进式”目标型技能训练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多能”加“一专”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采用“三层双轨递进式”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有着明确就业岗位(技术证书)目标的课程体系。其中“三层”是指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技能;“双轨”是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递进式”是指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分层次、分阶段达成课程预期目标。通过“会计循环实训---财务会计单项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财务软件操作实训—纳税业务实训—审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商务情景实战训练—顶岗实习”等十个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这种按不同课程目标要求分层次、分阶段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相互配套、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转贴于

2.计算机类专业就业导向的个性化课程结构

苏州地区的经济特点是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较好,企业e化程度高,但同时IT企业规模不一,外资IT企业数量偏多、本地IT企业规模偏小,企业主流业务变动频繁、业务对象分散,侧重于IT周边增值服务的提供。面对这一情况,计算机工程系推出了个性化课程结构模式,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分析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依此定制相对个性化的IT培养计划,以培养其专业核心技能。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技术领域共性化与就业岗位个性化相结合

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共性化教育,二年级分专业实行个性化培养,三年级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实际要求,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个性化强化训练。这种个性化培养方式一方面符合各中小型企业对岗位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结合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的专业实力,充分发挥学生在特定专业方向上的优势。

(2)就业导向的菜单式择业课程

以岗位技能需求培养和员工潜力需求培养为落脚点,在原有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在毕业前,参考专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需求,向学生提供菜单式择业课程。具体执行时,针对业界最新岗位需求和企业实际人力资源需求,结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和就业兴趣,通过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证书课程、新技术讲座(毕业前由企业技术专家提供)和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训等形式,使其就业岗位目标定位更贴近企业岗位要求。

(3)个性化的技术证书认证课程

就业导向的菜单式择业课程引导并帮助学生通过与自己职业生涯计划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认证。其中除了国家信息产业部软件设计师/软件程序员系列、微软认证MCP开发专家系列、SUN认证JAVA程序员系列等IT主流职业技能证书之外, 还包括IBM数据库管理员、思科网络管理员、锐捷网络安全工程师等个性化IT服务技能证书,以及电子商务、质量审核、物流、报关、艺术赏鉴等多项IT交叉领域的技能认证。计算机工程系开展的国家信产部程序员软考系列认证培训已有近十年历史,近年来,程序员级别的考试通过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大大高于其平均通过率。为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发面向高职院校和社会开放的网络编辑师/多媒体编辑师高级工资格认证系统。个性化多证制职业教育,培养并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一致认可。

(五)教学情境化、案例模块化、评价综合化的“学以致用”实践教学课程模式

“学以致用”实践教学课程模式主要在我校管理、商科、语言类专业中运用。该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平台,以能力情境训练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是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体参与、职业活动的全面实践,能力、态度的全方位展示和持续提高的课程模式。

1.秘书专业(省特色专业)

(1)实训内容的案例化、模块化结构

根据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用带学” 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实训教学内容划分为秘书写作技能、秘书实务技能、秘书礼仪技巧、档案管理实务、企业管理实务、秘书综合技能六大模块,每个模块中包含若干可独立进行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选自现代企业的真实案例,或者具有真实企业背景的虚拟案例,有些内容还与国家规定的秘书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且具有连续性、阶梯式提高的、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实训模块体系。在上述课程模式下形成的“学以致用的实训教学模式”等教改成果获得省教改成果二等奖。

为配合模块化实训教学,由管理系教师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秘书实训》,于2003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突破了传统教材的体例,精心编写了68 个紧贴现实的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为便于操作,编写精炼的实训“知识点”、具体明确的“实训要求”、清晰细致的“实训说明”和切实到位的“实训提示”,为案例操作指点迷津。每一模块技能实训的最后,还附有技能实训的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该教材出版后广受好评。

(2)仿真环境下的情境化实训教学

依托校企合作建立了模拟外企环境的校内秘书实训基地,并取名为“朝阳公司”。包括一间总经理办公室、十六个部门工作间、一个接待处,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俱全,以情景模拟、案例操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实训。在高度仿真的现代化企业“朝阳公司”这个实训环境中,要求学生身着职业装,接受各项专业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实训。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具体做事,在情景模拟、案例操作过程中完成办文、办会、办事等一系列秘书工作流程,使学生学会从头绪纷繁的事务中理清思路,充分发挥潜能,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和培养秘书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职业技能。

颇具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在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创造良好条件的同时,也赢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赞赏,成为苏州市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培训基地。

(3)全方位的综合能力考核与评价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质量,实施“全面考核”。其一,改变一次性的期末算总账的终结性考核方法,注重阶段性考核,每一门实训课程都注重平时成绩与基本技能考核,分段进行过程控制考核,及时巩固、检查。其二,借鉴英国C&G的秘书证书考核办法,采用机考、面试、仿真、现场模拟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进行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内容由注重考核秘书理论知识转变为考核秘书职业能力。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技能分,还包括态度分、形象分、团队分、创新分等。根据不同案例的实训要求,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分的方式。其三,秘书综合技能实训考核与秘书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挂钩,以取得资格证书作为实训课程的考核结果。同时,我们在秘书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题型的基础上,对情景录像题作了重大改革,改变为情景模拟题。我们还邀请企业专家(企业人事经理)做考官,对学生的全方位表现给出评价。

由于秘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模式改革的成功实践,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五年学生全部参加秘书职业资格考证,一次通过率达到95%,近五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该课程模式改革还获得了省教改成果二等奖。

2.商务日语(省特色专业)——JBA(Japanese Business Activity)模式

JBA课程模式是以日语语言能力训练为主线,以商务职业活动为平台,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体性参与,职业活动的全面性实践,能力、态度的全方位展示和持续提高,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商务活动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化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1)以商务职业活动为平台,强化日语应用能力

商务职业活动平台就是创设真实的商务活动情境,具体内容包括:①采用国际先进情景教学教材,并和外教联合编写《日语实训教程》等情景教材,使学生熟悉并适应日语语言文化环境,着重训练日语基本语言技能(词汇、句型、会话等)、语言重组和语言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能力。②本土化文化情景:把授课环境设立在超市、学校、园林、企业等,学生跟随老师熟悉其流程并完成各训练项目。③仿真国际商务情景:以企业、外贸公司等真实商务活动为背景,采用校内的仿真模拟训练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图4 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

(2)以商务活动项目为载体的语言综合能力展示与评价模式

毕业实践以设计制定商务计划代替以往的论文形式,通过用日文和中文同时撰写商务计划,并同时用中文和日文进行口头和书面答辩。商务计划以小组团队形式完成,内容包括产品开发计划、产品推广、公司大型活动、商务谈判、市场调研报告,等等。计划书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外贸商务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该毕业综合实训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被评为2005年度校级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