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相关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影响;建议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银行监管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各国银行业监管框架的严格程度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各国金融危机严重性的差异并降低金融危机的成本成为业界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基于金融危机理论,探讨了银行监管功能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功能的可行性建议。
1、银行监管功能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当银行体系爆发危机时,通常最先遭受打击的是那些银行监管较弱国家的银行,但是由于监管较强和较弱国家的银行之间存在差异,就会使得金融危机更加恶化。因为当发生银行恐慌和银行过度厌恶风险时,银行监管较弱国家的存款人和贷款人开始提取他们的资金并把其放人银行监管较强国家的银行。这更加重了银行监管较弱国家银行的压力,最终导致最弱环节的崩溃,经由传导效应,最后形成金融危机。一般而言,金融危机中,各国银行业监管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所使用的峪管手段也日趋严格。不同的监管功能对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以及处理金融危机所付出的成本亦有所不同。
首先,在金融危机中,普遍采取的银行监管手段就是信贷配额。正如Barrell Davis和Pomerantz(2006)探讨的一样,信贷配给是金融危机普遍存在的后果之一,其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信贷配额反映了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对风险厌恶程度的增加。信贷配额通过减少信贷供给提高贷款的价格,使存贷利差扩大,最终达到增加银行利润的目的。进一步讲,银行利差的扩大增加了价格配给并有助于银行危机后的资本重建。
其次,金融创新和国际金融一体化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传导效应。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是伴随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以及国际金融一体化而产生的。通常而言,创新和一体化有助于风险管理,因为分散风险将增加福利,减少投资风险溢价。但是银行业中较为复杂的金融创新主要目的在于隐藏风险而非管理风险。因此,贷款的金融创新增加了借款人的风险,并且贷款人将风险完全转移了。例如,美国的次级贷款被打包出售,很难用传统手段衡量其价值。因为金融资本流动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被转移。美国次级贷款和破产监管对其他国家的市场利差风险的影响无法衡量。
最后,银行监管导致银行的收益从严格监管业务向宽松监管业务转移,促使银行开发业务创新工具并引发新的金融危机。在银行业务监管范围内,银行业务的预期收益水平不能低于替代性业务所产生的收益。否则,会使银行业务从严格监管业务转向宽松监管业务。为了保护自身的业务,这些银行抓住时机力图寻找相关的放松监管业务。例如商业银行建立其他的非银行业务渠道、使用结构性投资工具,以及运作对冲基金等。目的是将各种类型的银行监管问题限定在存款保险和稳定的传统银行业务之外。传统银行只持有流动资产和安全资产。在狭义的传统银行体系之外,都需银行的客户自行解决。在无政府支持或纳税人
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加强银行监管的改革。现以美国和英国为例进行说明。一方面,美国提出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蓝图》,对原来的“双线多头监管”制度进行了改革。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政策一直是“双线多头”:“双线”是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条线,即联邦政府机构管理在联邦注册的“国民银行”,州政府管理在州注册的商业银行;“多头”是指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督管理职能的机构。危机后的改革主要包括美国现行监管体制、短期建议、中期建议以及最佳监管体系的长期建议。为了解决监管失效问题,美财政部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监管框架。在此框架下,基本目标主要包括,其一,市场稳定调节监管机构,用以解决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其二,审慎的金融监管机构,用以解决有限的市场法规造成的政府担保问题;其三,商业行为的监管机构,用以解决与金融企业有关的消费者保护问题。从长期看,新改革方案在降低监管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方面的措施还是很有力度的。
另一方面,早在19世纪建立的英国金融监管体系仅限于狭义的邮政储蓄银行和信托储蓄银行。官方稳定的监管网络使得银行在保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也限制了其收益性。随着英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放松管制,在政府不限制银行建立清算所时,狭义银行之外的银行体系开始迅速发展,向私人部门提供贷款,参加经济的主要结算过程。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了英国需要一个高效率运作的监管体系。Barrell和Davis(2005)认为欧洲金融市场必须有统一的监管办法,可以包括欧洲经济地区的所有成员。包括冰岛和挪威。但至今尚无监管框架。只有一套谨慎监管的指引,并且欧洲各国对于指引的解释通常有很大差异。根本就不存在危机管理的统一框架。
很显然,金融危机要求包括英美在内的各国必须实行更为严格的银行监管制度。银行监管改革会改变银行的成本结构,如果银行业市场是竞争的,那么这些成本变化就会通过增加服务成本或者增加贷款的收费传递给银行服务的客户。从而影响客户的行为,最终改变消费和投资。
2、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从金融和经济稳定发展考虑,为防范并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必须加强银行业的监管。经过上述分析,现分别从金融危机产生的两个重要源头即金融创新和流动性风险两个角度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欧债危机;政策措施;农村金融
作者简介:马占平(1969-),男,汉族,河南新安县人,郑州市市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侯寨信用社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3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77-02
一、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监管措施问题分析
(一) 监督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地区需要集合地方政府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适合本地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间断机制,保证金融监管能够和相关的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能够在具体机制实施上产生良好的效果[1]。欧债危机下需要改变以往农村金融风险由国家承担的局面,把监督管理的职责落实到各个金融机构,提升其执行政策的水平,同时能够更好的规范农村金融监管责任,提升农村金融监督管理水平。
(二) 积极探索多元化产权组织形式和改革模式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政策需要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构建强化约束机制、明晰产权关系的总体战略,提升欧债危机的应对水平。农村金融需要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改革,按照产权制度模式实施新的政策,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为新形势下农村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奠定重要的基础。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合作制改革,建立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金融机构产权模式,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迈进一个新的台阶,为降低农村金融风险,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金融政策改革需要在合作制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产权模式,通过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 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风险需要进一步化解,欧债危机下可以实施减税政策,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需要通过资产捐赠、政府补贴、置换不良资产等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当前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把农村金融的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提升金融市场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欧债危机下世界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机构需要通过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帮助金融机构化解各种风险。
(四)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增强服务三农的水平
农村金融最终目标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欧债危机下农村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扶持农村优势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帮助中小农户摆脱欧债危机对其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对搞活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五)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改变传统观念
欧债危机背景下农村金融政策需要融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并且能够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发挥作用,提升欧债危机下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为适应欧债危机和金融改革新形势的要求,银监会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按照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升透明度的基本要求开展工作,这种管理理念需要和商业银行利润结合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对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突出问题分析
(一)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信用风险问题分析
欧债危机背景下农村金融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体系,信用风险仍然是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才能促使农村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欧债危机背景下农村金融不良贷款实际比例呈现上升的态势,高风险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但是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对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对于一些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贷款需要进行风险防范,逐步规范贷款流程,提升金融服务发展水平。欧债危机下国家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力度,解决行业过剩等问题对金融系统产生的风险,把农村金融风险控制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当前农村金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控制,不良资产将面临很大的反弹压力,需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二) 欧债危机下解决农村金融操作风险问题
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非常薄弱,因此实施过程中存在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问题,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很多案件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金融机构通过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对于一些未暴露的案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解决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农村金融风险缺口比较大,农村很多中小企业受到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存在经营不善和长期亏损的局面,对农民工就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前金融机构需要采取分类核算控制风险的策略,解决农村金融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三) 欧债危机下需要解决资本充足程度的问题
从账面的情况看,欧债危机对农村资本金融市场的冲击是很大的,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虽然已经达到监管的要求,但是把其与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提升金融市场的活力,为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资本和资金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金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存在很多的问题,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金融风波的影响,特别是欧债危机对其冲击力度很大。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划清边界线,发展资本金融市场,规范资本行为,提升资本的效益水平,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从整体情况看,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另外,农村金融机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全面实施,导致金融市场的秩序不是很稳定,存在资本市场越位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一局面,以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四)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股权极度分散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容易产生股东吃股东的局面,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市场还存在不稳定的局面,农村经济对金融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只有建立稳定健康的金融市场持续,才能推动农村金融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中社员参股的机制还不健全,不能对经营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约束,这样一旦产生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金融机构的风险自然会暴露出来,对股东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农村金融政策制定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制度执行过程中需要拥有完善的监督体系,提升金融监管的水平,为农村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步壮大,需要解决董事会职能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把权责不明确问题产生的金融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政策实施过程中监事会缺乏独立性,不能对金融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农村金融才能经受各种危机的考验。农村存在很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当前对这些机构的治理费用和成本比较高、效率较低,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三、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监管措施
农村金融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需要逐步树立风险为本的基本理念,对金融市场需要树立谨慎经营意识,建立健全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监管约束机制,把农村金融以往的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转变成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式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软实力,树立利润可获、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合理计量风险,对控制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完善并且全面执行内控制度,对资本和利润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提升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机构需要按照分类监管和差别监管的具体措施,积极稳妥的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提升农村金融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地处农村,因此需要把服务“三农”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客户为对象、以市场为目标,逐步分析自身的生存环境。农村金融需要肩负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积极稳妥的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完善各种机制,优化监管体系,提升资本的经营效益,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汇管理;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20.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13-03
一、引言
我国的外汇储量不断增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创新外汇管理政策措施成为当前我国外汇管理部门考虑的重点问题。金融危机对外汇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要求各项管理政策措施必须要不断变化创新。整体来看,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化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当前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防控措施乏力、难以把握汇率市场化变动趋势、存在与贸易发展存在不匹配现象、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到位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优化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的各项措施,强化外汇管理策略,强化我国的全球竞争地位。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化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保证外汇储备的保值升值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存在严重的缩水风险,对我国的整个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全面强化我国外汇管理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强化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金融风险的变动,对外汇储备的整体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通过各贸易国之间的深入合作来提升整体的管理能力。使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进而使其在现有的情况下得到必要的保值甚至升值,继续服务于我国的外贸发展。
(二)有助于稳定汇率降低风险损失
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总量在不断增加,其对整体贸易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也充分显示了我国的全球地位。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诱导因素不断增加,使我国在进行外汇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防止汇率风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损失。外汇储备是我国在长期贸易过程中积攒下的重要财富。从当前我国的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来看,其缩水的空间在进一步加大,主要是由于汇率变动较为频繁。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出现贬值,使我国贸易所支付的成本不断加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因此,强化外汇管理有助于降低稳定和降低汇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三)是促进我国全球贸易发展的关键举措
我国的全球贸易发展在近些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对带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外汇储备作为我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面强化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可以全面强化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健康发展,进而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全球贸易的发展。同时,强化外汇储备风险管理也是我国目前实现汇率市场化的必要措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防控措施乏力
金融危机的潜伏性较强,其诱发的因素较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危机一旦产生将迅速波及全球,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金融危机的预警和防控措施显得十分乏力。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使我国在预防全球金融危机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一旦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处于被动地位,进而难以对外汇管理政策措施进行全面的优化。
(二)难以把握汇率市场化变动趋势
汇率市场的变动较为频繁,其受到经济、政治、军事、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外汇储备受到汇率变动的直接性影响较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外汇管理还没有全面把握汇率市场变动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难以把握汇率变动的整体趋势。这就使我国外汇管理的政策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难以有效把握各方面的变动情况,对汇率市场变动的应对能力有限,使得我国的外汇管理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不仅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外贸的整体发展,长期下去将会影响我国的全球贸易地位,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与贸易发展不匹配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对全球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外汇储备是我国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外汇管理与贸易发展还存在不匹配的现象。我国的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远远没有外汇储备总量提升的速度快,这就使得大量的外汇储备失去了其贸易的根基。金融危机的影响依旧存在,全球的金融市场相对脆弱,对整个贸易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政策措施的有效制定和实施,不仅会加大外汇管理的成本,还可能会对我国的外贸及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多潜在的不利影响。
(四)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到位
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不到位是我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汇进行管理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当前,各项外汇管理措施在制定的过程中依旧沿袭着传统模式下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金融危机的变动、汇率的变动、我国贸易的发展等考虑不周,在制定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遗漏,其有效性被大大的降低。同r,在政策的实施方面,我国的外汇管理措施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监督,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乏力的现象,相关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限制了我国外汇管理的整体能力,使外汇管理风险难以被降低。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控能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全面强化对外汇的管理,必须要首先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控能力。一方面,要对历史上金融危机的相关影响及各项诱导性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明确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加强对各项风险因素的分析能力,与外汇管理进行充分的结合,为进一步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分析来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防控能力,为我国的大量外汇储备提供全方位、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其能够免受金融危机变动带来的风险损失,以此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准确把握汇率市场的变动趋势
汇率市场的变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外汇管理。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全面准确的把握汇率市场变动的趋势,通过强化汇率市场化风险管理措施逐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将我国的外汇储备与整个汇率市场的发展进行挂钩,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各项风险损失。同时,要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避免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设定汇率变动的范围和空g,一旦超出这一空间,则要迅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保证我国大量外汇储备免受较大的损失。另外,要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深入合作,为外汇管理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政治保证。
(三)加强与贸易发展的匹配度
贸易发展是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我国实施外汇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虽然步伐较快,但是整体的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因此其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措施需求较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外汇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贸易发展的匹配度,使其各项管理措施都能够充分服务于我国的贸易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要不断强化与贸易合作国之间的相互往来,使得大量的外汇储备能够得到必要的消化,避免给整个贸易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可以有效提升对外汇的管理能力。
(四)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力度
制定和实施各项管理制度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强化外汇管理的关键。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各项外汇管理措施进行审核,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全球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我国的贸易发展为基础,制定出完善的外汇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要全面强化对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度,制定和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外汇风险管理的监督,使其能够切实保证我国的外汇安全,并充分发挥其服务于外贸发展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全球地位。
五、总结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管理措施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外贸及整个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政策措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我国应该从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与防控能力、准确把握汇率市场的变动趋势、加强与贸易发展的匹配度、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力度等方面出发,全面强化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外汇管理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外贸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大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外汇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甘肃金融,2009(3)
[2]王锴.2015年末―2016年初人民币汇率危机和央行外汇管理探析[J].中国市场,2016(20)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吸引更多投资者,增强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和再配置率。金融创新使金融业产值的增长更迅速,从而增加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发展。
二、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目前正处于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场还不成熟,规模也很有限。在这个低碳时代,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并没有树立低碳经济理念,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及碳金融运行模式认识不足,对碳金融的交易规则和操作模式不清楚,对发展碳金融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我国法律也缺少对碳金融的政策保障。最终导致碳金融的商业价值流失。我国碳金融业务风险众多,比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气候和技术风险等。各种风险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越快,风险越多。
三、低碳背景下金融创新策略
(一)制定低碳经济金融创新相关政策
完善低碳经济金融相关法律,使低碳经济金融规范发展。政府在低碳经济金融创新中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各级部门应当为低碳金融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健全低碳经济金融体系。政府各部门还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对低碳金融排污的监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针对减排制定一个可计算、可报告、可考核的减排目标。减排目标不能盲目制定,应当符合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的检测,完善检测系统。低碳经济金融相关法律政策要与政府监管相结合。
(二)加大低碳经济金融创新宣传力度
采取舆论宣传或网络宣传等方式,推动金融创新发展。通过制作低碳经济金融创新宣传册和建立金融创新网站,使人们都能认识到这是个低碳经济时代,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样发展低碳经济。
(三)培养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极为匮乏。传统的金融人才普遍出现知识单一化现象。加强对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金融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金融知识,还应当具备项目管理、环保、金融等知识。在现行高等金融教育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两方面改革。金融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以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四、结语
关键词:知识产权 产业政策 实践 建议
引言
知识产权强(立)国战略已经成为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创造和保持国家竞争力、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国家战略。我国于2008年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简称《纲要》)并连续四年出台年度推进计划,如何促进产业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有效衔接成为《纲要》的战略重点。客观来看,我国知识产权政策体系设计仅用了近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上百年时间的历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相关政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从产业政策的视角,梳理借鉴发达国家相关政策,对于我国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的内涵及国内外政策现状
(一)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的内涵
从世界各国知识产权实践及相关研究文献分析,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涵盖范围广,既包括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也包括体制机制,涉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整个过程。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的核心内容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包括结构、组织、布局、技术等政策。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包括政府的直接规制、行政干预等直接干预手段和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等间接干预手段。产业政策的作用对象很明确,即产业。结合相关理论,本文将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界定为: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的,促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不断进步等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政策总和。
(二)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现状
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相对完善细化并不断调整。万莎(2010)指出发达国家为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财政配套、政府采购及加速折旧、激励企业和创新型人才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等政策。付明星(2010)指出韩国政府自金融危机后,在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台了详细政策。江尚、颜慧超、林洪(2011)认为,美、日、韩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在不同阶段采取了各有侧重的产业政策。朱翔华(2009)指出,专利政策在国际、区域标准中地位不断提高,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等提供政策保障。
(三)我国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现状
我国知识产权产业政策相对零散且存在缺陷,处于积极构建过程中。盛亚、孔莎莎(2011)研究指出,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和申请,关键的促进创新的目标未得到足够重视。政策手段更多是行政措施,财税、金融与人事措施不足。万莎(2010)研究指出,我国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产业化的政策存在缺陷:资金投入不足、政府采购规模偏小、税收激励力度不够等;于立、吴绪亮(2010)认为我国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在保护和反垄断上面存在认识偏差,提出“保反阶段论”、“保反三分法”、“三三制体系”等政策主张。易先忠、张亚斌(2007)认为后发大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选择应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各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同也要求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和产业化政策。郭强(2012)分析了我国四种知识产权产业政策设计模式,提出了分层面、重奖励和评价机制、重视企业导向作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毛金生、程文婷(2011)指出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相关政策体现了系统性、阶段性、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而我国相关政策在促进知识产权应用(产业化)及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的细化政策等方面相对薄弱,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实施紧迫而重要。
美、日、韩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实践
近几十年来,在知识产权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制定了基于不同目标重点的产业政策。美国重在保持全球竞争优势,日、韩重在促进经济、科技转型和赶超;美国政策策略重在支持创造-运用,日、韩政策策略重在支持引进-创造-运用再到自主知识产权。综合分析可知,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均落脚到国家战略、配套政策及行业政策等几个层面。
(一)国家战略层面的引导政策
各国均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不断调整。美国为应对“石油危机”、“经贸危机”,于1979年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成功实现了向后工业化的转型。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及美国制造业的加速向外转移,美国知识产权政策不断调整,其轨迹为:创新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执法战略-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及政策实施使其从二战废墟中快速崛起,为保持其竞争优势,2002年出台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大纲》,同年11月制定了《知识产权基本法》,将“知识产权立国”奉为国家战略,并每年详细的“推进计划”。期间政策也得以不断调整,如专利战略经历了从实用新型向技术发明转型,1984年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超过20万件,到1992年减少到10万件。韩国政府于2009年制定出台《知识产权强国实现战略》,同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基本法》制定,立志成为21世纪的知识产权强国。
(二)国家经济杠杆干预手段及配套政策
经济杠杆干预手段包括财政手段、金融手段、政府订购等,发达国家结合各国知识产权政策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制定并实施细化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具体政策,同时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教育和人才等配套政策,构建起一套适合本国国情、助推本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
美国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及政府采购政策。如美国使用财政资金对专利等费用进行补贴,1999年对所有的团体和成员都降低了专利申请费。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规定联邦政府机构在采购产品时,必须购买美国产品。同时,美国制定了系统的促进知识产权的相关教育及人才培养政策,前总统布什于2006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宣布了一个总经费达1360亿美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此外,大力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和发展,成立了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和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合体(FLC),将联邦政府资助的700多个国家实验室、大学和私人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迅速推向社会和工业界,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日本通过组织产官学联合、财税金融支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政策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及运用。政府用科技预测、开发计划等形式组织产学官联合进行应用开发研究;政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重点行业、补贴创新成本、减免专利年费等。日本采取政府优先采购本国有自主研发的产品,甚至以高于市场价进行采购以扶持本国企业。同时,日本重视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建设,利用日本特许厅的知识产权数字化图书馆(IPDL)进行知识产权信息的传播,据调查,98.1%的企业利用IPDL获得有用的知识产权信息。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政策方面,制定了人才培养综合战略,着重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创造和管理人才及潜在人才的培养。
韩国除了财税等政策体系外,更注重金融创新。通过制定相关财税政策,奖励、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如将职务发明报酬从原来的10%-30%提高到不低于30%;对私营研究所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工业技术和新能源开发等的研究与开发总支出给予50%的补贴,对中小型企业的新技术开发,给予技术开发费75%的补贴,最高限额为1亿韩元,如技术开发成功,则只需分5年偿还补贴资金的30%,技术开发失败则无须偿还。在金融创新方面,韩国通过建立政企合作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联合融资体系以及运作研发技术融资利息补偿援助项目,构筑起知识产权的“金融大厦”。此外,与美、日一样,韩国注重信息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知识产权文化的教育和宣传。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重点行业知识产权产业政策
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突出特点和成功之处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政策细化并切实落实实施。以美、日、韩的汽车和信息产业为例(见表1),基本经历了行业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行业层面的技术和产业政策-实施环节的财力支撑及标准化建设等配套环境的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路径。
借鉴及建议
通过对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的剖析,对照我国相关政策的现状及不足,要巩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国际地位及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应从宏观到微观、从硬件到软件等方面出台更多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
(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制定的系统性
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政策经验可以看出,要成为知识产权强国,形成国家强大的竞争能力,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建立起了一套包括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再配以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人才培养等环节的政策。我国应在已有国家战略及初步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深入结合产业、重点产业发展阶段及实际,深入开展细分研究,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及系统性。
(二)及时制订调整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
美国、日本、韩国在传统的汽车、钢铁等行业及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都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缘于各国在上述各行业的技术形成、引进、研发、产业化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发展路径和特色。这对我国在当前世界产业竞争激烈、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环境下,如何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除应进一步完善细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政策外,还应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七大具体行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等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三)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应重视开放合作
日本、韩国作为后起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战略路径上走了一条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在前期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通过保护性政策促进了各自重点产业技术的国有化,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均顺应大势,将知识产权国内政策与国际政策相结合,采取更加开放的思维,既充分引进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又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知识产权的优势地位。在目前全球化、国际化及区域一体化程度更加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的制订应更加注重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形成内外结合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
(四)重视专利标准化战略在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政策制订和实施中,将知识产权标准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如在日本“2012年知识产权实施计划”中,政府计划在2013年之前把日本电动汽车(EV)快速充电器规格“CHAdeMO”推举成国际标准,扩大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我国在制定总体及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相关产业政策时,必须高度重视标准化问题,结合世界及我国产业技术实际,制定关键技术标准,使之成为国际标准。
(五)重视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及人才
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健全的法律保护及其他政策的实施,使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文化。同时,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除了技术人才外,在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方面也投入了极大的力量。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人才相当缺乏,也导致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不足,在政策制定中应更加重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万莎.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探索与研究,2010(2)
3.付明星.韩国知识产权政策及管理新动向研究[J].知识产权,2010(3)
4.江尚,颜慧超,林洪.美日韩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政策体系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5.朱翔华.国际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标准科学,2009(2)
6.盛亚,孔莎莎.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演变(1985-2009)—一个量化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
7.于立,吴绪亮.保反兼顾、内外协调的知识产权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10(5)
8.易先忠,张亚斌.不均质后发大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困境[J].国际经贸探索,2007(2)
9.郭强.强化我国知识产权导向政策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12(4)
10.毛金生,程文婷.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政策初探[J].知识产权,2011(9)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科研水平不是很高,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国际惯例一般认为,那些研发经费不到企业销售总额百分之一的企业难以生存。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自主品牌不足也是其商品附加值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1.完善相关政策,强化政府服务意识。面对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困境,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保持外贸增长以及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进出口结构上来。要稳定我国的外贸政策,一方面要积极用好出口退税、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中小企业外贸发展方式,建立科技发展、市场多元化,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技术含量。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对那些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设备更新快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此外,要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建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信息服务制度,对中小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有实用性,帮助这些企业利用好相关政策,增强信息辨别能力,从而不断弥补其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建立信息服务制度,还包含了相关政策上的普及和辅导工作,对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投资与发展方面的引导。
2.改善融资环境,解决融资难问题。首先,要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银行体系,对于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技术标准的产品和企业给予贷款上的倾斜。商业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时候要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其次,要创新融资渠道,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财政方面的优势,支持区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发展私募金融市场,并制定政策确保私募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贸易融资,为他们贸易融资提供便利的条件。
3.提高技术水平,实行科技兴企。政府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引进的可行性论证,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优先选择那些能尽快提高自身技术和知识积累的技术引进项目,这不仅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该企业在模仿应用中产生技术、知识积累效果,增强自主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通过相关的配套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引资限制等措施,来激励和保障技术消化、吸收、创新、扩散,提高中小企业对国内外经济技术变化的整体应变能力。集中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采取多种形式,选择某几个领域,作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试点,跟踪世界水平,为不久的将来形成一定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积蓄后劲。
三、结语
关键词:普惠金融 农村农户 对策
一、政府应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发展农村金融,制定农村金融政策,要站在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需要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给予税收减免和补贴,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完一对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扶持,应是“政策补贴、优惠利率”结合起来。国家政府对农村贷款的定补贴是必要的,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主体应是所有的有条件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同时必须建立种资金向农村的流入机制,这就需要政府的推进和制度创新。政府可以逐步放开利率,利率放开后,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贴息的负担,也可以使威海小额信贷专职机构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量上和质上保证农村融资环境的改善,扩大威海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扩展融资渠道,通过间接融资、再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让资金进入良性循环,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
二、加大公众监督力度
将公开宣传、公众监督作为“软监管”的重要手段,与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执法部门、媒体等加强合作,通过公益宣传活动、讲座、新闻等手段,将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正规军”推荐给公众,既达到监督小额贷款公司的目的,同时也通过对社会融资需求的引导,利用市场的力量逐步挤压非法民间融资活动生存空间,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农村金融市场的系统性缺陷,需要地方政府的干预。但政府对金融的干预具有外部性,可能造成过度干预或者市场失灵的情况。由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推动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所以建议给予地方政府部分金融发展权与监管权,实现金融分权。另一方面,为防止地方政府滥用金融权力,必须要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同时,为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限制其对农村小型金融的过度干预,金融监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建立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减少政府失灵。
四、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构建协调发展机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涉及到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农村中小企业、大中型金融机构、商业资本、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金融主管部门等众多交易主体,不同交易主体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必须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和积极性,探寻相关激励相容机制。例如,可以考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与发展与新型农业合作社相结合;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积极作用,推动互助合作金融机构和扶贫机构的发展;将财政扶贫资金转贷给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实现扶贫资金金融化;从邮政储蓄银行拆借资金,既可以开辟新型农村金融的资金来源渠道,也可以解决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运用渠道偏窄的问题。
五、新型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同步配套进行
建立和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是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项配套措施才能取得显著实效。在制定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的同时,启动农村综合改革,主要包括:给予农户使用期限更长、权利更为明确的土地使用权,发展流通性质的合作社,克服单一农户的市场弱势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对农村生源的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给予适当倾斜等等。
六、严格控制农村小型金融的扩张冲动
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特点在于小型化、社区化,经营方式灵活。但由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多数交易主体均有使其规模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冲动或倾向。地方政府出于政绩需要和GDP考量,金融监管部门为了降低监管成本,股东为了加速资本增值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或默许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扩张行为,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所以必须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避免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覆辙。
关键词:金融 会计案件 防范 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如何使金融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会计案件成为当今金融业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笔者下面将针对这些不足,对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进行具体阐述。
一、金融会计案件的产生原因
(一)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落后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已经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地进行相互支撑、制约和衔接,另外受一些财务制度的影响,导致金融会计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相应的控制作用,从而易引发金融会计案件。
以商业银行为例,其部分费用支出没有体现稳健经营原则,具体表现在:
1.应付利息计提方式及适用利率不明确。
2.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长、核销难,利润虚增,要交纳营业税。
3.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率是1%,坏账准备金率3‰。可见,该比例偏低,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加之过分严格的核销条件,影响了呆账的及时核销,从而增加一定的潜在风险,为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二)金融企业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会计制度职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先进的会计制度,也需要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是一种自律机制,如果金融企业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内控机制,就会引发金融企业的诸多问题,增加风险,从而不利于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
另外,金融企业内业务人员众多,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也影响着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而且,如果业务人员不熟悉相关的会计制度,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约束机制不健全,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二、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
(一)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
金融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是货币资金的运作,其资金密集且充裕的特点决定了金融企业的风险性。因此,金融企业应将风险管理做为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核心,建立客观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制度,合理建立风险资产与资本的良性配置关系,控制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内部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架具体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为会计制度的职能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1.改革应付利息相关政策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应付利息计提核算方法,使商业银行能对定期存款按合同利率逐笔计提应付利息;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不再计提应付利息,改为由利息支出科目直接列支。
2.调整商业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相关政策
呆坏账准备金计提应采用按照贷款风险程度计提呆、坏账准备金;提高呆账准备金计提比例,金融风险资产不仅是呆账或坏账,还存在被确认的其它不良资产,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可考虑结合贷款五级分类办法来计提特殊准备金;进一步扩大计提范围,计提呆坏账准备金的范围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同业拆借、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项等;对银行实际的呆账核销额,允许银行税前扣除,不作纳税调整;逐渐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和审批权限,进一步简化对呆账核销的手续。
3.增加表外业务相关政策
随着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金融业务进行了许多创新,商业银行所开展的表外业务逐渐增加。由于表外业务本身的一些特点,如自由性强、风险隐蔽,在会计处理中不计人资产负债表,而在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反映。
由此可见,表外业务的增加不容忽视,其隐蔽的风险也应引起金融企业的关注。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增设“表外业务情况表”,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一样可以把具体的表外业务情况呈现出来,从而使表外业务中隐蔽的风险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以便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有效防范金融会计案件的关键,也是相关对策中重点。
1.完善相关内控制度,如分级负责制度,使得财会人员责任分工明确,从而增强其责任感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同时,金融企业应合理分配员工,既要使整个管理体制不要过分冗杂,易于导致信息失真,又要使每个岗位都有专人负责,责任划分清晰,不给作案人员留有任何可乘之机。
2.金融企业各部门之间应互相监督,互相牵制。
3.加强对于金融企业各级领导的监督及其权利约束。作为领导,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应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另外,相关领导应提高对金融会计案件的重视程度,有效地加强内控,更好地防范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
4.为有效打击相关业务人员的侥幸心理,金融企业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纪事件进行惩处,并适当加大处罚的力度。
5.内控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在我约束。因此,从事金融企业相关会计业务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法律法规意识以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金融企业还应定期地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1] 邢立新,林本华.如何做好基层央行会计资金案件防范工作[j].吉林金融研究,2009(07)
[2] 曹广才.现代化支付体系下会计核算工作案件防范探析[j].西安金融,2006(12)
[3] 王春林.重在防范——对农行东台市支行加强会计出纳管理防范金融案件的调查[j].现代金融,2003(01)
一、加强领导,部署双向联动宣传机制
扎旗支行组织召开了二代征信报告解读宣传部署会,辖内8家金融机构参与会议,会议结合辖内征信宣传工作实际,对本次宣传内容作出重点安排。建立双向联动宣传机制,确保二代征信知识宣传活动有序推进并取得成效,同时使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征信宣传的意义,确保此次宣传活动的广泛性、持续性、多样性。
二、多措并举,线上宣传与线下引导“两不误”
“线上”主要采取微信、微博分享人民银行通辽中心支行制作的《二代个人信用报告解读动漫》,普及二代个人信用报告的变化以及如何维护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等,使公众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可以了解征信知识,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征信相关权益;“线下”通过在辖内8家金融机构57个营业网点播放《校园诚信》宣传片,向青少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扬培养诚实守信的好习惯、树立正确金钱观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等内容,积极营造活动氛围,有效提高社会公众的征信意识。
三、走进校园,延伸征信宣传深度